裝配式建筑評價技術規范范文

時間:2023-10-23 17:2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裝配式建筑評價技術規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從上面的綠色建材的定義可以這樣來理解,綠色建材的核心內涵是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環境污染以及廢棄材料建材應用,建材可再生循環利用。所以,我們發展綠色建材就應該緊緊圍繞上述內涵開展工作。為此,《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對建筑材料的要求也重點集中在鼓勵采用可再循環材料、廢棄物再生建材,鼓勵節約天然資源。例如即將頒布的GB50378修訂版規定了如下條款:

(1)采用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環建筑材料。住宅建筑中用量達到6%即可得分,公共建筑中用量達到10%即可得分。

(2)使用以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建筑材料,廢棄物摻量不低于30%。采用以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建筑材料,其占同類建材的用量比例不小于30%,即可得分。按照綠色建材的上述定義,我們應該對綠色建材有一個科學的理解方式,即綠色建材的概念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它是與當時所處的科技水平以及人類社會的需求水平相關聯的。也就是說,現在認為是綠色建材,可能若干年后就算不上綠色了;過去認為不綠色的建筑材料,經過技術改進,也可以具備一定程度的或某一些方面的綠色性能。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在滿足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等需求前提下,且符合現行標準規范和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各種建筑材料,都應該具有向綠色方向發展的潛能。所以,“綠色建材”這個術語換成“建筑材料綠色化技術”似乎更合理,即“綠色建材”不是一類產品,而是一類技術。這個技術是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我們的研發和產業力量在關注新型綠色建材的同時,還應該高度重視對傳統建筑材料尤其是大宗傳統建材的綠色化改性方面,至少在現階段,這方面的貢獻實際上更為現實、顯著和重大。

2、我國綠色建材發展及其應用

2.1我國對綠色建材的關注

為了促進我國建材和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以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環境污染和加大廢棄材料的再生循環利用為目的,以綠色高性能混凝土、高效節能環保型墻體材料、綠色優質化學建材、工業和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完善相應標準規范和評價體系等為重點,我國對綠色建材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及推廣應用,得了明顯成效。

(1)2008年1月設立了“綠色建材國家重點實驗室(Statekeylaboratoryofgreenbuildingmaterials)”。

(2)通過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綠色建材產品標準、評價與認證技術與體系研究》等項目研究,建立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綠色建材綜合評價數學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并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使用的建材,如內墻亞光乳膠漆、石膏板、礦棉板等產品進行了示范評價。

(3)2009年成立了中國綠色建筑委員會綠色建材學組。

(4)2013年又成立了中國城科會綠色建材研究院。

(5)住建部正在策劃成立“中國綠色建材產業化創新聯盟”。

(6)2012年4月,財政部、住建部聯合了《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財建[167]號),明確指出要“加大高強鋼、高性能混凝土、防火與保溫性能優良的建筑保溫材料等綠色建材的推廣力度”,“大力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

(7)2013年1月,發改委、住建部聯合了《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其中明確提出重點任務之一就是“(七)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包括高性能混凝土、復合墻體材料等。

2.2我國綠色建材的應用概覽

2.2.1再生建材

再生建材是指部分或全部利用固體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建筑材料。我國固體廢棄物排放極其巨大,僅粗略統計以下幾種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就可見一斑。我國粉煤灰年排放量已經達到了3.75億噸,相當于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總量的兩倍多,其體積可達到4.24億立方米,相當于每兩分半鐘就倒滿一個標準游泳池,或每天一個奧運會水立方。我國鋼渣年排放量約0.8億噸,加上歷年累計,總儲量達4億噸,占地6萬畝。我國當前建筑垃圾年排放量保守估計超過3.5億噸;隨著城市建設從外延式開發到與內涵式大規模舊城改造并舉,我國新建建筑施工垃圾和舊建筑改造或拆除產生的建筑垃圾產生量將逐漸增多,建筑垃圾排放的高峰期已經到來。目前,我國日處理污水量近七千萬噸,年產污水處理污泥已高達3600萬噸;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全國600多個大、中城市正在加速建設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泥的排放量還將迅速增長。如此大量的固體廢棄物,必須得到有效處置或消納。再生建材是消納固體廢棄物的主力軍之一。同時,為了降低建材業對天然資源的過度依賴,我國積極利用各種固體廢物來取代傳統原材料制備再生建材產品。目前,建材全行業年利用各種固體廢物總量已超過6億噸。再生建材由于大量利用廢棄物,節約了資源,保護了環境,所以理所當然屬于綠色建材范疇。

(1)建筑垃圾再生建材

我國城市舊城區改造及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使得近年來我國建筑垃圾排放量飛速增長。本著“從建筑中來,回建筑中去”的理念,利用建筑垃圾可以生產再生砌塊、再生磚、再生骨料混凝土等,實現建筑材料的循環利用。我國一直重視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的科研工作。例如,“十五”科技攻關課題“再生集料及其配制新混凝土的研究”;“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課題“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研究開發”;國家抗震救災“十一五”專項課題“地震災區建筑垃圾資源化技術及其示范生產線”和“地震災區建筑垃圾資源化與抗震節能房屋建設科技示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固體建筑廢棄材料再生混凝土資源化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課題“固體廢棄物本地化再生建材利用成套技術研究”,研究內容不僅涉及建筑垃圾再生建材,還涉及鋼渣、城市污泥等固體廢棄物再生利用。我國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已有標準規范可循。例如,國標《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混凝土和砂漿用再生細骨料》GB/T25176,行標《再生骨料應用技術規程》JGJ/T240-2011已經頒布實施;各地方標準,例如上海地標《再生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DG/TJ08-2018、北京地標《再生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程》DB11/T803-2011、深圳地標《深圳市綠色再生骨料制品技術規范》都或已頒布實施,或即將出臺;2008年,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成立了再生混凝土專業委員會;2012年成立了中國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工作委員會。我國在建筑垃圾再生建材實際工程應用方面也已經積累了眾多成功案例。例如,青島海逸景園、宜昌馨園等工程中成功應用了再生混凝土,強度等級達到了C30;汶川地震都江堰災區重建過程中,采用再生混凝土(C30)、再生砌塊(MU10)建成了多棟示范建筑;上海市在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內的“滬上•生態家”案例中也采用了再生混凝土;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實驗6號樓工程中使用了C30、C40全再生骨料混凝土(即粗細骨料均為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邯鄲市在大型公共建筑“邯鄲市金世紀國際商務中心”建設中采用了130萬塊再生砌塊,消納建筑垃圾約8000t;北京崇文區草場5條20號院改建工程、北京中國古陶瓷研究中心等工程中采用了北京一家建筑垃圾再生建材企業生產的再生骨料磚和再生砂漿。建筑垃圾還可用作復合載體夯擴樁填料加固軟土地基,該技術簡稱“復合載體樁技術”,即在樁基施工過程中,向樁孔內填入碎磚及廢棄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填充料,經反復夯實、擠密,使樁端下一定深度和范圍的土體得到充分加固擠密,形成“復合載體”夯擴樁地基。該技術已經在北京市六環路某標段高架橋等工程中得以成功應用。所以,從目前的技術水平和工程應用經驗來看,混凝土已經可以看作是可再循環材料了,從技術角度而言廢棄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完全可以用來制造再生建材。不過由于建筑垃圾再生建材利用技術水平在我國分布不均,尚未形成全國范圍內的產業群體,尚處于局部推廣階段。但是預計近幾年全國范圍內將會有快速發展,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較發達且建筑垃圾排放量巨大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會更快。

(2)其他固體廢物再生建材

工業廢渣例如粉煤灰、工業廢石膏等,在建材產品中應用廣泛。粉煤灰可以用來生產加氣混凝土砌塊,工業脫硫石膏可以用來生產高檔紙面石膏板。農業廢棄物也可以用來生產加工再生建材。例如麥秸定向結構板(OSSB板),上海世博會萬科館整體結構都是采用的秸稈板材;還有棉花秸稈纖維板、葵花秸稈均質板等。我國自行研制生產的具有世界水平的零甲醛秸稈生態板,可以用來制造高檔裝飾裝修板材。還有一種近年來新興的再生建材——再生木塑復合材料,是采用木材廢料和回收塑料制造。采用再生木塑復合材料建造的整體房屋已經進入實用化階段,幾年前在北京房山區長陽鎮建造了大量的新農村高品質住宅示范小區。深圳建科院建科大廈一樓大廳就是采用再生的木塑復合板作為地面材料。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再生利用也已經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例如采用污泥燒制陶粒,可以配制輕骨料混凝土。污泥輕骨料中污泥含量可達30%,筒壓強度≥4.0MPa,密度等級600~800kg/m3;污泥超輕骨料中污泥含量可達35%,筒壓強度≥1.0MPa,密度等級300~500kg/m3。

2.2.2綠色混凝土

(1)高性能混凝土

相比于傳統的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中一般都要摻入較高摻量的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且具有優異施工性、耐久性和使用壽命,在全生命周期中能夠減少對環境影響,所以可以稱其為“綠色混凝土”。例如崇明長江隧橋和東海大橋采用的高性能混凝土中礦渣粉-粉煤灰復合摻量均達到了65%;北京銀泰中心采用大摻量粉煤灰的高性能自密實混凝土。

(2)清水混凝土

由于采用清水混凝土之后不需要再進行外裝飾,節省了大量裝修裝飾材料。所以,清水混凝土技術也應該屬于混凝土的綠色技術范疇。例如2008奧運會北京網球中心、大連軟件園IBM辦公樓等工程均成功采用清水混凝土作為外墻飾面;深圳建科院建科大廈則成功采用清水混凝土直接作為內墻飾面;獲得澳大利亞最高的六星級綠色建筑標識的墨爾本CH2辦公樓也采用清水混凝土直接作為內飾。

2.3.3預制裝配式建筑構件

裝配式建筑結構,是以預制構件為主要受力構件,經裝配連接而成的建筑結構。與傳統現澆施工工法相比,裝配式結構無疑屬于綠色化的建筑結構。因為裝配式結構的施工更能符合節地、節能、節材、節水和環境保護等要求,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包括施工效率高,降低噪音,防止揚塵,減少環境污染,清潔運輸,減少場地干擾,節約水、電、材料等資源和能源;且裝配式建筑結構更能保證建筑物安全、品質和壽命,是綠色建筑發展的必然方向。用于裝配式建筑結構的預制構件,就是預制裝配式建筑構件。預制裝配式建筑構件屬于綠色建材,因為它具有一系列綠色性能。以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構件為例:

(1)制作精度高,產品質量好,使用壽命長;

(2)生產一般使用定型鋼模板,平均使用次數200~300次,遠遠大于現場澆筑模板的使用次數;

(3)工廠化預制生產,配料精確,材料利用率高,大大減少現場澆筑的混凝土浪費損失;工業化預制生產改變了混凝土構件的養護方式,實現養護用水的循環使用,據測算,養護水可減少近80%;

(4)施工現場避免了混凝土振搗噪聲污染;等等。萬科工業化實驗1號樓工程非常典型的應用了預制裝配式建筑構件。該實驗樓的結構形式為框架結構,但拋棄了傳統的全部結構構件均為現場澆注的施工方式,其主要結構構件均采用工廠預制現場組裝的方式進行。其中梁柱構件全部為工廠預制,運到施工現場后采用冷擠壓套筒進行柱與柱之間的鋼筋連接,然后用C40砼澆注柱梁接頭以形成整體框架;樓板為兩層結構,第一層為80mm厚預制砼樓板,第二層為70mm厚現澆砼樓板;內外墻、樓梯、陽臺及衛生間、廚房等均為預制構件。外墻在工廠預制的時候已經內置了保溫板,且表面貼好飾面磚才運到現場安裝。

2.3.4高效自保溫墻體材料

自保溫墻體材料及制品,不僅具有良好的保溫效果,而且可以實現與建筑物同壽命,屬于綠色建筑材料技術,近年來得以較快發展。發達國家混凝土砌塊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例如法國研制生產的保溫性能良好的空心砌塊,300mm厚的磚墻傳熱系數可降低為0.75~1.0W/m2•K。我國自保溫燒結空心砌塊的生產是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基礎上,自行開發出有中國特色的大型化、自動化和成套化技術。大斷面隧道窯和全內燃、超熱焙燒控制技術,有力的推動了我國綜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河道淤泥、城市污泥等工業廢棄物在燒結空心砌塊制品的應用,很好的體現了高效保溫砌塊節能利廢、綠色環保的特點。

2.3.5其他新型功能性綠色建材木絲水泥板

是由水泥作為粘接劑,木絲作為纖維增強材料,混合后經鋪裝成型養護而制成的板材。木絲原料來源于用于綠化的速生林,不加以利用則只能廢棄,所以屬于林業廢物利用。木絲水泥板用途廣泛,可以用作生產復合墻板,可以用作混凝土澆筑模板;彩色木絲水泥板可用作建筑內裝飾,具有吸音、調濕、保溫、防火等功能。木絲水泥板目前已經頒布了行業產品標準,工程標準正在編制之中。抗菌涂料、硅藻泥等調節濕度的建材、抗菌陶瓷磚、納米空氣凈化涂膜等,都屬于功能性綠色建材。例如納米空氣凈化涂膜,其遇光后發生反應產生的物質能將甲醛分解成為水和二氧化碳,同時還能持久釋放大量負離子,殺菌、消毒、除臭、降解異味,不產生二次污染,非常適合在商店建筑中使用。國外不僅在室內環境質量改善方面已有很多高技術綠色建材產品,而且已經具有相關標準規范,例如日本JISA1470-1-2008《調節濕度用建材吸/脫濕性試驗方法——第1部分:濕度應答法——濕度變化測定吸放濕性的試驗方法》、美國ASTM-D3273:2005《內墻涂料表面耐霉菌生長測試方法》等。目前,我國也已經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涉及功能性綠色建的相關標準規范,例如《室內空氣凈化功能涂覆材料凈化性能》、《負離子功能涂料》、《負離子功能建筑室內裝飾材料》、《建筑材料吸放濕性能測試方法》、《調濕功能室內建筑裝飾材料》、《抗菌涂料抗細菌性能測試方法及評價效果》、《抗菌陶瓷制品抗菌性能》、《建筑用抗菌塑料管抗細菌性能》、《抗菌防霉功能木質裝飾版》、《硅藻泥裝飾壁材》等。這些標準規范為改善室內環境質量的功能性綠色建材提供了良好的技術依據和質量保證,將促使我國在這一領域加快發展步伐,滿足用戶對室內環境質量日益增長的客觀需求。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