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24 18:02: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手的康復訓練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腦卒中;康復訓練;指導
2009年6月―2010年7月我們共收治腦卒中患者69例,為其治療好轉出院后,對其在家中進行康復訓練給與出院指導,取得滿意效果?,F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69例,男47例,女22例;腦梗死41例,腦出血28例;語言清楚、流利者42例,語言不清楚者24例,失語者3例;肢體功能:肌力0―2級27例,3―5級42例。
2 出院指導
2.1心里指導恢復期病人一般急于功能恢復,生活自理,而易產生急躁、悲觀、失望、甚至精神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家屬要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給與心理支持和安慰,要多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激發起做康復的積極情緒,討論成功病例的經驗,培養其健康的心理,克服自我封閉,提高患者重返家庭和社會的信心[1]
2.2健康指導出院后注意合理用藥,不要聽信別人,自行再加藥物。合理膳食,營養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注意控制血壓要平穩,血脂血糖要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要定期到醫院復診,要醫生及時了解病情恢復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2.3康復訓練的時間選擇從發病至一周屬于急性期,這個時期病情不穩定,應以治療為主,康復訓練為輔;發病一周至6個月為恢復期,這個時期病情基本穩定,是康復訓練的最佳時期;6個月為后遺癥期,也可以通過輔助訓練獲得一定效果。
2.4 康復訓練內容和方法 ①.訓練正確的臥姿:患側臥位、健側臥位、仰臥位三種方法。②.翻身訓練:向患側翻身、向健側翻身。③.臥床期常用的訓練方法:橋式運動、抱膝運動、雙手叉握的自我運動。④.活動四肢關節:肩關節屈曲活動、肘關節伸展活動、前臂旋后活動、膝關節伸展活動、髖關節外展活動、踝關節背屈活動。⑤.坐起與坐穩訓練:患者在幫助下坐起、自己坐起、坐穩訓練。⑥偏癱上肢的訓練:上肢負重訓練、推滾筒訓練、移動木柱訓練、翻撲克牌訓練。⑦轉移訓練:從床上轉移到輪椅上、從輪椅轉移到床上、⑧站立與行走訓練:站起的訓練、患側下肢負重訓練、訓練患腿向前邁步、在側方幫助患者行走、在后方幫助患者行走。⑨日常生活自理技能訓練:穿衣物、脫衣物、洗臉、洗澡、吃飯、做家務活動。⑩。聽和說的訓練:說名稱指物訓練、出示實物說名稱訓練、數數訓練、識字圖卡訓練、利用手勢或表情訓練。
2.5 運動訓練中常見問題的處理訓練中經常出現肩關節疼痛,肩關節訓練可暫停1-2周,有條件時可以進行理療。如果出現手腫脹,要經常將患側上肢抬高,手腕經常處于背伸位,盡可能不要在患側手部靜脈輸液。
3 小結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導致長期殘疾的首要疾病,目前有3/4的中風病人有不同的殘疾,導致勞動力喪失,生活不能自理,然而如果通過系統的康復訓練,可使多數患者減輕或避免殘疾,恢復生活能力甚至工作能力。但大多數腦卒中患者,在家中不能正確掌握康復訓練方法,不能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這就要求醫護工作人員,對腦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間、出院時都需要進行全面、系統的康復訓練指導,使患者能夠學會康復訓練方法,在患者出院后,能夠進行全面系統的訓練,真正達到康復的目的。
篇2
關鍵詞 腦卒中 早期康復訓練 探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對45例腦卒中病人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腦卒中患者45例,全部經CT或MRI證實,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將病人隨機分為康復組(24例)和對照組(21例),康復組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齡72.2歲。對照組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齡71.5歲。病人無明顯精神和意識障礙,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語言、吞咽障礙。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病程及治療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按常規護理,根據病情進行常規運動鍛煉??祻徒M按腦卒中康復訓練計劃護理,康復訓練方法根據Brunnstrom提出的偏癱恢復6個階段的理論對患者進行評估,收集有關資料,分段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強化護理干預。在生命體征穩定2~3天后即開始康復治療,康復治療的方法主要采用Barbath技術,包括運動療法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訓練,按照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實施康復運動。
篇3
【關鍵詞】 腦卒中;腦缺血;失語;語言康復;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8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641-01
為研究腦卒中后患者出現言語障礙表現的康復治療的措施,通過給予患者實施康復治療,患者的語言能力得到了有效改善,療效肯定,現總結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筆者所在醫院收治腦卒中后出現言語障礙表現共50例患者,9例患者為女性,20例患者男性?;颊叩哪挲g為40-80歲,中位為68歲。所有患者都進行CT等相關檢查明確診斷。34例患者為腦梗死,16例患者為腦出血?;颊呋技膊≈熬烧1磉_,語言情況良好。根據失語癥的標準對患者進行評定,6例患者為完全性失語、14例感覺性失語、30例運動性失語。根據語言障礙的評定標準對患者進行評定,結果顯示,12例患者為Ⅲ度,21例患者為Ⅰ度,11例患者為0度。所有患者經治療后如其評定提高了2度以上則可視療效為明顯好轉,如患者經治療提高了1度以上則視為好轉。
1.2 康復治療 入院后,處于意識清醒狀態下,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即行語言康復訓練。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判定屬于何種失語、失語的程度,制定完整的訓練計劃,根據失語的類型訓練。
1.2.1 運動性失語的康復訓練 運動性失語是以口語表達障礙為突出特點,聽理解相對較好,呈非流利型口語。表現語量少(每分鐘講話字數小于50個)、講話費力、發音和語調障礙和找詞困難等,此類患者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但不能用口語表達自己的情感,病人最初多表現為抑郁、煩躁、易怒等,此類病人應先做好心理行為干預,運動性失語,對患者應實施關懷溝通照顧,解開其心結,在其家屬的輔助之下進行相關方案的制定。①讓患者自行進行閱讀,可錄制成磁帶反復播放,讓患者跟著進行閱讀,進行反復的播放可對患者有一定的刺激效果,讓其語言能力逐步恢復。②讓患者進行簡單的音節發音,讓其先鍛煉聲帶運動、軟腭、面肌、舌肌等部位,以促進語言能力逐步改善。③之后患者再進行簡短句子的發音鍛煉,可讓其鍛煉簡短的單詞,逐步改為短句。如患者為Ⅱ-Ⅲ度應鍛煉短句、詞組,0-Ⅰ度應堅持進行單詞鍛煉。
1.2.2 感覺性失語的康復訓練 感覺性失語是病人聽理解障礙突出,表現為語量多,發音清晰,語調正確,短語長短正確,但缺乏實質詞。病人常答非所問,雖滔滔不絕地說,卻與檢查者的提問毫無關系。對于此類病人應注意提高患者的智力,注重提高理解能力。①患者看到什么就讓患者說出此物品的名稱,家屬及護士可給予其幫助,并反復進行此項鍛煉。②讓患者看圖片并由家屬或護理人員提出一些問題讓其想想后回答,促進其思維恢復。③讓患者聽過往喜歡的音樂、歌曲讓其回答是什么歌曲,也可隨著音樂讓患者進行短句的歌唱。④讓患者看一些手勢,然后讓患者進行模仿,如進行梳頭等自理活動。
1.2.3 完全性失語的康復訓練 完全性失語又稱混合性失語是以所有言語功能都有明顯障礙為特點,可表現啞和刻板性語言(只能發出無意義的嗎吧噠等聲音)預后差。對于此類患者不可操之過急,應進行簡單的鍛煉后逐步進行適應的訓練?;颊叩男睦矸矫娴囊蛩匾矔绊懣祻椭委煹男Ч上葟淖尰颊哌M行自我介紹開始鍛煉語言,并囑咐家屬配合。
2 結果
所有患者經康復治療后再次對患者進行評估,結果顯示,治療前大于Ⅱ度的患者可在治療后熟練使用一些簡單的短句、詞語,可以進行簡短文字的閱讀。明顯好轉的患者有25例,好轉患者有5例患者,治療效果明顯。經康復鍛煉后,感覺性失語的14例病人經6周訓練有4例病人的恢復不穩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0例病人效果較為明顯,由Ⅰ度恢復到了Ⅲ度,不但對常用的語句能夠理解,對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較快地表達,對于感覺性失語,康復療效也滿意,總有效率達到100%。但完全性失語的病人,經過語言康復治療7周后,效果均沒有運動性失語和感覺性失語恢復得好,有3例由0度恢復到Ⅲ度,仍有3例經康復后并無明顯改善。
3 討論
進行語言康復訓練時間越早,康復程度越好。臨床護士應掌握語言康復的訓練方法,盡早實施訓練計劃,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①正確判斷失語的類型及程度,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如:文化程度、職業、興趣、能力等制定訓練計劃,使治療個體化。②語言康復訓練要堅持不懈,訓練時間宜化整為零,即:每日訓練可達到60分鐘以上,應分多次進行。③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重視出院后的家庭康復訓練。④在醫院的語言康復訓練只是暫時的,患者最終還是要回歸家庭與社會。因此,語言康復訓練必須延伸至出院以后。將訓練方法教給患者家屬,按階段逐步訓練,才能更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羅少麗.不同類型失語癥的康復訓練技術.中國臨床康復,2003,15(7):58.
[2] 高力頻.劉巖.腦卒中致語言障礙的康復護理體會.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6.
[3] 孫青熱,等.頭針結合梅花針治療腦梗死運動失語.中國河北中醫藥學報Vol.26.No.3.2011.
[4] 劉春梅.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失語的影響[J].現代康復,2001,5(7):146.
篇4
關鍵詞: 手外傷;康復護理
手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對人類的功能及外觀極為重要。受外傷后可導致不同程度的手功能障礙,有較高的致殘率,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給社會也帶來很大的負擔。我院開始只采用手術治療該病,只偏重于手術效果,對康復護理不夠重視,術后效果欠佳。2009 年后,我們針對手外傷患者采取系統康復護理方法,取得滿意效果?,F將我院自2009 年4 月至2011 年4 月收治的50 例典型的手外傷患者術后的系統康復護理訓練經驗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0 例,男38 例,女12 例。年齡6~65 歲,平均33 歲。所有患者均確診為屈肌腱損傷修復術,無其他疾病史。
本組術后隨訪6~12 個月后,按肌腱總主動活動度評價標準[TAM]評定[1]TAM(total active motion,TAM)=患指總屈曲度[掌指關節(MP)屈曲度數+近側指間關節(PIP)屈曲度數+遠側指間關節(DIP)屈曲度數]-總伸直受限度[掌指關節(MP)伸直受限度數+近側指間關節(PIP)伸直受限度數+遠側指間關節(DIP)伸直受限度數]。優:屈伸活動正常,TAM>220度;良:功能為健指的75%以上TAM達到220~200 度;中:功能為健指的75~50%,TAM達到200-180度;差:功能為健指的50%以下,TAM<180 度。本組患者療效評價結果為:優35 例,良10 例,中5 例。所有患者均進行手術期間問卷調查,50 例患者術后均能按步驟順利康復。
2 治療方法簡介
手外傷患者在臂叢麻醉下行屈肌腱損傷探查修復術,術后給予常規護理加規范的早期系統康復,預防感染等治療措施。
3 康復訓練
術后病人取舒適臥位,抬高患肢。肌腱修復后應適當制動,但同時又要得到主動功能練習,以利肌腱愈合的可塑性及防止粘連形成。以往屈肌腱術后常采用保護性屈曲位,而忽視了功能鍛煉,增加了發生粘連的機會。術后早期保護性主動和被動活動,是防止肌腱粘連的有效措施。
本組50 例按計劃進行了系統康復訓練,5 例因肌腱粘連嚴重,術后有3 例手指疼痛麻木癥狀明顯,遵醫囑給予鎮痛和抗炎類藥物,3 天后即明顯緩解;2 例患者出現患指腫脹、切口持續滲液癥狀,得愈患指抬高、每天換藥20%甘氯醇日3 次靜脈注射,4 天內癥狀均消失。在此期間對癥治療,癥狀緩解后即可進行康復訓練。
篇5
【關鍵詞】乳腺癌根治術 上肢機能障礙 功能鍛煉 效果比較
乳腺癌是女性乳房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各種惡性腫瘤的7%~10%,已成為我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手術切除是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術后患肢經常發生上肢肌能障礙,主要表現為上肢淋巴水腫、肩關節運動幅度受限和肌力低下等?;贾δ苠憻掃^早或強度過大會影響切口愈合,過遲或強度不當會影響術后功能恢復,從而影響生活質量。為此,我們對3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科內制定的階段性個體化患肢功能鍛煉方法進行康復訓練,結果患者患肢功能恢復良好?,F將方法和結果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4月至2011年1月期間乳腺癌手術患者共70例,均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國際腫瘤TNM分期II期56例,III期14例,隨機分成兩組,康復組35例,年齡34~75歲(41.52±5.87),按階段性個體化患肢功能鍛煉康復訓練。對照組35例,年齡29~70歲(40.61±6.64),按常規康復訓練法,只告知患者鍛煉的重要性,由患者自行鍛煉。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乳腺癌分期、手術方式、化療方案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的功能鍛煉方法:術后12h開始用健側手按摩患側上肢肌肉,患側手握拳、旋轉腕關節、伸屈肘關節,用患側手洗臉、梳頭、爬墻、摸對側耳朵。住院期間責任護士實行床邊督促指導,每天3次,每次10-15min。出院后指導患者繼續進行上述內容的功能鍛煉。
2.2 康復組
采用階段性個體化功能鍛煉,術前由專職護士負責介紹階段性個體化功能鍛煉指導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并模擬示范,讓患者及家屬了解康復鍛煉的的重要性、必要性,掌握鍛煉的知識和技巧。術后在專職護士指導下對患者進行有計劃的、階段性、個體化的康復訓練,患者家屬協助完成,并給予監督和支持。具體方法如下。
2.2.1 第一階段(術后1d):開始進行手指和腕關節的伸曲和伸張運動,以掌指關節運動為主,每次10min,每日4~5次。其中指關節曲伸運動,以兒童游戲手勢 “石頭、剪子、布”交替進行和握彈力球運動為主[2]。手臂應保持內收狀態,手部墊枕抬高,高于肘,肘高于肩。
2.2.2 第二階段(術后3~5d):開始患肢肘關節的功能鍛煉,能進行日常自理活動如用患側的手刷牙、洗臉等,不能做上舉運動,避免內收,以防造成腋下窄縮,引起不適。引流較多的適當縮短活動時間,減少活動量。鍛煉目標為患肢能摸到枕部。從患肢肘關節逐步發展到肩部的功能鍛煉。
2.2.3 第三階段(術后7~10d):作肩部運動,每次20min,每日4-5次,主要作肩部環繞運動,幅度不宜太大,不易做外展運動。
2.2.4 第四階段(術后10 ~14d):腋下引流管拔除后,從肩部逐漸作上臂的全范圍關節運動,鍛煉目標為患肢能摸到對側耳部。①手指爬墻運動:用鍵側手沿墻壁向上伸至最高點為目標,面對墻,雙手從肩部開始沿墻向上爬,漸漸提高患肢的摸高點。②劃圈運動:取一根繩子,一端系于門柄上,另一端握于患側手里,面門而立,以畫圓圈的方式轉動繩子做圓周運動,由小到大,由快到慢。③滑輪運動:將一根繩子置于晾衣桿上,雙手握繩兩端,用鍵手拉繩,使患側手臂抬高,然后抬高鍵側手臂,使患側手臂下降,如此反復,以拉伸患肢肩關節。④手臂搖擺運動:先直立,上身前傾,雙手前后左右擺動,擺幅的強度以身體耐受為度。
2.2.5 出院指導:出院后要堅持功能鍛煉,生活自理能力逐漸恢復到術前。①上肢旋轉運動:先將患肢自然下垂五指伸直并攏,自身體前方逐漸抬高患肢至最高點,再從身體外側逐漸恢復原位,注意上肢高舉時要盡量伸直,避免彎曲,動作要連貫,也可以反方向進行鍛煉。②上肢后伸運動:患者應保持抬頭挺胸。后伸,輕度擴胸運動等,1~3/d,避免勞累,循序漸進。③患肢禁忌靜脈輸液、靜脈采血、測血壓 。
2.3 評估方法
評價上肢機能障礙的主要參數包括上肢淋巴水腫、肩關節運動幅度和肌力等,由術者和專業護士各一名分別評價,計量資料取均值,用皮尺測量上臂周徑(肘關節上方10cm),大于健側上臂周徑為上肢淋巴水腫,正常的肩關節運動幅度為0°~180°,﹤180°為肩關節運動幅度受限,﹤90°為肩關節運動幅度嚴重受限,肌力共分5級,﹤5級為肌力減退。出院時的評價值進行統計學分析。
2.4 數據處理
應用SPSS10.0 統計軟件,采用計數資料的X2檢驗。
3 結果
本研究中康復組上肢淋巴水腫、肩關節運動障礙及肌力下降的比例分別是8.6%、17.1%、5.7%,而對照組分別是20%、54.3%、 34.3%,兩者相比肩關節運動障礙及肌力下降的比例有明顯統計學意義有(P
詳細資料見表一。
表一 兩組術后患肢機能障礙比較(n=35)
*康復組VS對照組P
4 討論
4.1 隨著疾病診斷,治療技術的不斷提高,乳房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在不斷提高,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文化素質和對健康認識的提高,對生存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上肢機能障礙是乳腺癌術后常見的并發癥,總發生率36%~65%[3],主要表現為上肢淋巴水腫、肩關節運動幅度受限和肌力低下等,其程度取決于手術術式、手術技巧及功能鍛煉,研究及我科實踐表明乳腺癌患者術后患肢功能鍛煉有利于改進肩關節的活動范圍、手臂的肌力及生活質量[4-7]。參照日本抗癌協會乳腺癌診療規約中的康復訓練方法,與我國現有的訓練方法相結合,我科制定了階段性個體化功能鍛煉方法,從而更加系統化,規范化,個體化指導患者功能鍛煉。此方法簡單易行,易于掌握,使患者自行鍛煉中增強信心,提高了生活質量。
4.2 階段性個體化功能鍛煉方法提倡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術后24小時就進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能減輕上肢淋巴水腫,預防術后并發癥,防止肌肉萎縮,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研究表明[6,8],早期鍛煉是安全的,它以沒有疲勞的鍛煉為理想的方法,不提倡較大的力量進行鍛煉。階段性個體化功能鍛煉方法本著活動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掌指關節運動開始,逐步進行腕、肘關節運動,肩關節運動及全上肢運動,促進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環,促進切口及創面的愈合,減少瘢痕形成,從而降低上肢機能障礙的發生。
4.3 乳腺癌患者術后的疼痛是影響患者早期鍛煉的一個因素,康復組2例患者因害怕疼痛,未能堅持鍛煉。這就要求我們護理人員多與患者溝通,強化鍛煉重要性,讓患者自覺自愿按計劃完成。
參 考 文 獻
[1]曹偉新.外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M].北京2004,3.
[2]譚愛梅等.康復訓練應用于乳腺癌術后患者的實踐.中華護理雜志[J].2005.40.
[3]Engle K,Muller A,Anton W.Side effects and complications in breast-saving therapy of breast cancer . Geburtshilfe Frauenheilkd[J].1989,49(4):367-374
[4]McKenzie,DC; Kalda,AL. Effect of upper body exercise on secondary lymphedema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pilot study [J].Clin Oncol,2003,21:463–466
[5]Kilbreath,SL; Refshauge,KM; Beith,JM; et al.Resistance and stretching shoulder exercises early following surgery for breast cancer: a pilot study[J].Rehabil Oncol,2006,24:9–14.
[6]Turner,J; Hayes,S; Reul-Hirche,H.Improving the physic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women treated for breast cancer: a pilot study of a structured exercise intervention [J].Surg Oncol,2004,86:141–146.
篇6
關鍵詞:腦中風患者;社區康復訓練;現狀;探究
中風又稱腦卒中,是各種原因導致的腦動脈系統病變引起的血管痙攣、閉塞或破裂,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煞秩毖院统鲅阅X中風[1]。腦中風的最大危害就在于可對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害,進而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語言功能等,有著極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以往研究證明,對腦中風患者實施及時而有效的康復訓練,可明顯提高患者病后的自理能力,使患者有恢復的可能,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本文筆者通過對傳統康復訓練的改造,取得了更好的臨床效果,現將過程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0例腦中風患者均為我院轄區內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間的新發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發病后1個月以內既開始接受康復訓練,將3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5例,其中實驗組有女性患者6例,男性患者9例,患者年齡在53~67歲,平均(57±3.2)歲;對照組有女性患者7例,男性患者8例,患者年齡在55~66歲,平均(56±3.3)歲。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康復訓練,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訓練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兩組患者基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為發病1個月以內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為初次發病,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此項研究。
排除標準:排除二次發病的患者,排除年齡過大,本身具有其他嚴重慢性病,影響自理能力和運動能力的患者,排除不愿意參加此項研究的患者。
1.3康復訓練方法
1.3.1一般的康復訓練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運動功能的恢復,運動功能中又包括四肢協調和控制能力的康復訓練和患者表情肌功能的恢復,訓練期間首先從獨立行走開始入手,待患者獨立行走動作穩定協調后,再加大動作難度,逐步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與身體協調能力,對于中風造成的口眼歪斜的患者,可適當為患者進行按摩等康復手段,令患者多加鍛煉表情肌。②自理能力的恢復中,在患者恢復獨立行為能力的同時,患者已獲取部分自理能力,但對于精細化的動作仍需進行康復訓練,包括訓練患者吃飯穿衣的能力,控制排便的能力。
1.3.2給予實驗組患者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在對這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要有意識的增加醫護人員與患者及患者家屬的溝通交流,與患者家屬聯手為患者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康復環境,通過家屬的親情支撐,給患者希望和力量。健康宣教方面,主要為患者的飲食方案的制定和患者家庭環境的整改,患者發病后,應食用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同時利于腸道運動,能使患者規律排便,在患者的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意防摔倒。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由SSP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 表示,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P
1.5比較標準 在分別進行康復訓練1個月后統計兩組患者的獨立行走狀態,自理能力狀態,并比較兩組患者跟蹤隨訪1年內的復況。
2結果
實驗組患者有8例基本可實現獨立行走,有6例患者可較好的完成穿衣吃飯等自理行為;
對照組有4例患者基本可實現獨立行走,有3例患者可較好的完成穿衣吃飯等自理行為(對照顯示見表1)。實驗組患者運動能力及自理能力的恢復水平,遠高于對照組患者(P
3討論
關于腦卒中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根據病史,臨床癥狀,體征,主要結合頭顱CT可明確診斷[2]。對于已確診的腦卒中患者,要積極進行搶救治療,然而患者的術后康復訓練也同樣重要,以往的康復訓練方式,在臨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筆者研究證明,在常規訓練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恢復速度降低患者復發的風險,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篇7
1 臨床資料
本組86例患者中,男55例,女31例,年齡43~78歲 ,平均57歲,經頭顱CT或MRT確診,無明顯精神障礙及意識障礙,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其中腦出血34例,腦梗塞52例?;颊呖祻统鲈汉筮M行隨訪,生活能自理48例,部分自理27例,總有效率為87.21%。
2 康復訓練及護理
2.1心理護理:要嚴密觀察,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和病情變化,使其感受到家庭親人的溫暖,多用熱情和藹的語言與患者溝通,鼓勵其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盡快完成角色轉變,以堅定的信念和愉快的心情接受康復治療和訓練。做好其家屬的思想工作,使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和康復知識,配合做好康復護理。
2.2 康復訓練內容:康復訓練前進行全面評估,制定護理計劃及訓練方法、時間。如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神經體征48h內不再進展,早期康復護理即可開始。
2.2.1 護士幫助患者將患肢擺放于正確位置,包括仰臥位及側臥位。每2h協助患者翻身1次,以患側在上健側在下的側臥位(在骨隆突處墊一軟枕)為主,盡量減少仰臥位的時間;適當抓捏癱瘓肢體并對患者各關節行被動運動(先大關節后小關節),幅度從小到大。協助患肢肘關節屈伸、旋轉、肩關節外展、內外旋,膝關節和髖關節屈伸。徒手對關節面適當加壓以增加關節的穩定;用熱毛巾擦敷患肢,使皮膚發紅有微熱感,以喚起肢體對感覺刺激的反應,促進運動功能恢復; 指導患者將健腿置于患腿膝下,沿患側小腿向下滑至踝處,用健腿帶動患腿上下活動。
2.2.2 肢體功能鍛煉:包括起立、 站立平衡及步行訓練??稍诖参菜ё?通過拉帶子協助做起立動作(抬高床頭,從30度開始,逐漸增加高度并延長時間);坐于床邊如無不適,即行站立,站立時間從幾秒逐漸延長至數分鐘;行走時將癱瘓手臂用三角巾吊于胸前,抬頭挺胸,眼睛向前看,盡量抬高患肢。鍛煉初期如患肢不能抬起,可在患腳的前掌部位拴繩,輔助人員用手抓住繩的一端,當患者邁步時用力拉繩幫助提起患肢,不要拖地、畫圈;患者存在平衡障礙時可用“T”行拐等輔助用具協助步行。
篇8
【關鍵詞】護理干預;吞咽困難;康復訓練
吞咽障礙是腦損傷所致的常見問題,臨床表現有面部肌肉左右不對稱,口腔內儲留食物,處理分泌物困難,唇閉合差,食物從鼻腔反流,咀嚼食物時間延長,進食后食物改變,無原因持續性高熱,吸入性肺炎等[1],有鑒于此,我科在對中風病人進行功能性康復的同時,也及及其重視對吞咽障礙的康復評價,針對患者出現的問題進行護理干預,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40例,年齡22~85歲,腦梗死22例,腦出血14例,合并認知障礙11例,語言障礙9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
1.2吞咽障礙程度評判標準
參照洼田飲水試驗[1] 評價:患者坐位,飲溫水30ml,觀察經過,記錄時間,注意有無嗆咳。正常:1~5s內飲完無嗆咳。異常:Ⅰ級,1次5s以上飲完,或2次以上飲完;Ⅱ級,1次5s以上飲完,有嗆咳;Ⅲ級,2次以上飲完,有嗆咳;Ⅳ級,多次嗆咳,不能飲完。
1.3干預方法
對照組給予吞咽障礙常規治療及保健知識教育。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內容如下:
1.3.1 我們對中度、重度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間接訓練(基礎訓練),有針對性開展口咽部肌群功能訓練。主要包括:①增強口面部肌群運動、舌體運動和下頜骨的張合運動:讓患者空咀嚼、皺眉、閉眼、鼓腮、吹氣、微笑,張頜、閉頜運動,伸舌作左右、前后、舌背抬高運動或阻力運動。②咽部冷刺激:用冰凍的棉棒輕輕刺激患者軟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提高其敏感性。③空吞咽訓練:讓患者作空吞咽口水、小冰塊及果凍訓練,這有利于患者吞咽模式的恢復。④呼吸功能訓練等。
1.3.2 對輕度吞咽障礙采用直接吞咽訓練(攝食訓練),以攝食和訓練為主,對中、重度吞咽障礙患者,經過基礎訓練產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進行攝食訓練。主要方法有:①取利于進食的:常用有2種,半臥位:軀干上抬30°,頭頸前屈,患肩用枕墊起,這有利于口腔期障礙患者食團向咽部運送;坐位:只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坐起時無性低血壓反應,就可取坐位進食,這樣容易引起吞咽反射。②把握好一口量:一口量過多,口腔控制困難,食物會從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食物殘留導致誤咽;過少,則會因刺激強度不夠,難以誘發吞咽反射。一般以少量試之(3~4ml),然后酌情增加。③強調食物的性質:食物的形態應根據患者的情況,從流質、半流質,逐漸過渡到普食。所選擇食物的溫度、質地、體積和口味要能夠激活吞咽,避免粘性、干燥和難以咀嚼或容易分散的食物。④強化意念運動訓練:引導患者攝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吞咽動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運動傳導通路的重新建立。
2結果
兩組訓練前后吞咽功能評定,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觀察組吞咽功能的改善優于對照組,說明康復護理訓練能
夠明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有些甚至可以恢復正常。
3討論
3.1護理干預對患者心理的影響
由于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同時還存在肢體癱瘓、語言不清、煩躁易怒、情緒抑郁等情況,因此必須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提高患者進行吞咽訓練的主動性。因為患者的積極主動意識不僅對支配吞咽肌群的活動是良性刺激,同時對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也是良性刺激,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3.2進行吞咽訓練越早越好
只要病情允許,康復護理介入的時間越早越好,并針對吞咽障礙的不同程度實施不同的訓練方法。每次訓練前患者至少要休息30min使其做好準備,如排便、洗手、漱口等,并選取舒適。
3.3在進行吞咽訓練時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按有目的有順序地訓練與吞咽有關的肌肉訓練,使有關肌肉運動逐漸到位,能夠有效防止誤咽及嗆咳。如出現誤吸,應及時用吸引器將口內及咽部食物吸出。吞咽功能改善后,可考慮拔除鼻飼管,增加進食量和種類。
3.4做好出院健康指導
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康復訓練方法、注意事項,要求家屬持之以恒的協助患者進行吞咽訓練。
篇9
【關鍵詞】
等速訓練;手腕肌腱損傷;康復訓練
【Abstract】 Objective
At present, it is unsatisfactory for patients with wrist tendon injuries to been treated with postoperative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isokinetic training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advanced and safe therapeutic schedule for treatment of hands dysfunction, execlling in effects of the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 effects of isokinetic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64 patients with wrist tendon injurie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wrist joints total activity measurement(TAM)and peak torque(PT).Result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effects of isokinetic rehabilitation traing were significant after four week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P
Conclusion Isokinetic training cam improve range of motion of joints and the function of wrist soleus muscle
【Key words】
Isokinetic training; Wrist tendon injurie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手肌腱損傷是常見的多發性創傷, 修復術后往往因軟組織粘連導致周圍肌群萎縮、肌力降低、關節活動度受限從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傳統康復訓練對手外傷功能障礙的干預包括等張或等長運動肌肉訓練。盡管此類運動療法對改善手功能有一定療效,但還未令人滿意[2]。Perrine提出了等速運動是訓練人(Isokinetic training)肌肉訓練方案[3]。這種訓練是訓練運動系統傷病術后肢體肌肉功能的一種新方法。和傳統康復訓練采用的等長、等張肌力訓練相比,等速訓練具有高效、合理和安全等優點[4]。本文擬研究采用等速肌力訓練對患者的手腕肌腱損傷術后的手功能進行6周的康復訓練以觀察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選擇我科住院或門診收治的手外傷患者64例,其中男46例,女性18例,年齡19~45歲,平均35歲,將所選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觀察組,治療組32例,男22例,女10例。對照組32例,男24例,女8例,兩組年齡、性別上具有可比性,發病時間2~5個月。入選標準:所選病例損傷原因:刀砍或切割傷,壓軋傷,撕裂傷其患指3個關節中至少有1個關節活動度及屈伸肌力均低于健側的40%。排除合并骨折合并中重度神經損傷。
1.2 肌力測試及訓練儀器
采用德國產ISOmed-2000型等速肌力訓練系統進行腕關節屈、伸肌肌力測試及肌力訓練。
1.3 測試方法
測試前, 對等速測力系統進行常規標定。測試速度為慢速(60°/s)、中速(120°/s)、快速(180°/s)三種。測試時, 患者取坐位, 上身及前臂均用寬尼龍帶固定。測力系統的旋轉軸與受試腕關節關節運動軸一致。測試順序為慢速、中速及快速肌力測試。每種測試為Ⅰ組, 每組測試前先進行3次亞極量屈伸腕活動作為準備活動,隨后盡全力屈伸腕, 其中慢速、中速測試時共屈伸腕5次,快速測試時共屈伸腕25次。每組測試間隔時間在30s以上。
1.4 測試指標
峰值力矩(peak torque,PT):肢體在整個屈伸活動中,相應的肌肉或肌群收縮產生的最大力矩輸出,代表了肌肉或肌群的最大肌力。
手屈伸功能總活動度(Total active motion TAM)系統評價:依據國際手外科聯合會肌腱損傷委員會制定的方法按患指主動活動范圍優:屈伸活動正常,TAM >220°;良:功能為健指的 75%以上,TAM 為 200~220°;中:功 能為 健指 的 50%~75%,TAM 為180~200°:差:功能為健指的 50%以下,TAM
1.5 訓練方法
所有患者(治療組與對照組)均給予:①超聲波治療:患者取坐位或臥位,保持舒適的姿勢,應用日本產US-700型雙頻超聲波治療儀,頻率3 MHz。刺激周期(Duty cycle)為100%,時間性平均強度(Temporal average intensity)為0.8W/cm2,將S聲頭置于患側關節肌肉僵硬攣縮明顯處配合耦合劑作環形運動,每次10 min,1次/d。②關節松動訓練,先進行腕關節附屬運動,手法分為4級:Ⅰ、Ⅱ級主要治療疼痛,Ⅲ、Ⅳ級主要治療關節僵硬。對照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前者采用運動療法,即在嚴格指導下開始功能鍛煉,做患手各關節、各方向的主動抗阻屈伸練習,如對掌、對指、拇外展、握拳及前臂旋前旋后等運動,2次/d,3~5遍/次。治療組:在ISOmed-2000型等速測力儀訓練系統上進行患膝關節屈肌,伸肌等速向心肌力的訓練。每組訓練選擇9種運動速度, 分別為30°/s、60°/s、90°/s、120°/s、180°/s、120°/s、90°/s、60°/s、30°/s,每種運動速度作最大屈伸收縮各10次,中間休息30s。每次訓練共完成2組,漸增至4組, 共320次屈伸活動, 每組間休息5 min。訓練時間為每周3次,共訓練6周[5]。兩組患者均在訓練前后分別對患腕屈肌及伸肌功能進行測試及TAM評估。
1.6 統計學方法
實驗結果經t檢驗統計學處理,數據表示為:均數±標準差。
2 結果
對照組和治療組訓練前后患側腕關節的VAS和TAM評分的比比較,結果見表1。
治療組訓練前后患側腕屈屈、伸肌功能的比較,結果見表2。
3 討論
手腕肌腱損傷及手術后的活動范圍明顯受限,肌腱周圍肌肉萎縮影響關節穩定性,易引起繼發性關節軟骨損傷或骨關節炎,故充分恢復關節活動度,肌肉功能是腕肌腱損傷后康復治療的重要任務。
等速訓練的技術是20 世紀60 年代由Hislop提出的,其定義是指肢體在自主運動過程中角速度相等,是一種順應性的肌力訓練,因此理論上等速訓練比等張訓練在同一活動范圍內完成更大的功,也允許在活動范圍內的任意角度產生最大的機械輸出力。所以等速訓練比其他肌力訓練模式更有效、更安全、更準確[6]。目前國內外等速訓練多用于如膝關節,肩關節的大關節的訓練且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用于腕關節訓練國內還未見報道。本研究通過等速訓練用于手腕肌腱損傷術后的治療表明相比于傳統訓練療法,等速肌力訓練可以更好的改善關節活動度,患手腕屈伸肌功能采用等速訓練也明顯優于傳統等張訓練[7,8]。
從本研究選用不同運動速度進行屈肌力和伸肌力訓練,峰力矩值的增加主要以慢速、中速運動速度時最為明顯,快速運動速度時增加相對較少。這可能由于運動速度較慢時,可充分調動大部分肌纖維(包括平時不易訓練到的肌纖維)參與收縮過程。而運動速度較快的訓練時,患者最初不容易跟上運動速度,產生的力矩較小,如果速度過快,會用力不當,從而產生局部不適,影響訓練效果[9,10]。因此, 我們建議在初期肌力訓練時,只以慢速及中速運動為主,熟練后逐漸增加運動速度。
參考文獻
[1]范振華,周士舫.實用康復醫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
[2]繆鴻石.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
[3]潘天德,束建良.手部屈肌腱Ⅱ區損傷修復后的康復治療.中華手外科雜志,1997,13(4):216-217.
[4]Shirado O, Itoh T, Kaneda K, et al.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strength of trunk muscles: influence of test postures on streng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chronic low-back pain.Arch Phys Med Rehabil,1995,76:604-611.
[5]占飛,吳毅,胡永善,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屈伸肌的功能變化.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8,13:156-158.
[6]Hislop HJ, Perrine JJ. The isokinetic concept of exercise. Phys Ther,1967,47:114-117.
[7]P C Malliou, K Giannakopoulos.Effective ways of restoring muscular. imbalances of therotator cuff muscle group: a comparative study of various training methods. Br J Sports Med, 2004,38:766-772.
[7]A De Carli, E Zanzotto.Surgical repair of the distal biceps brachii tendon: clinical and isokinetic long-term follow-up.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9,17(7):850-856.
[9]吳毅,楊曉冰,李云霞,等.等速肌力訓練促進膝關節術后肌力恢復的研究.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1994, 9(5):193.
篇10
【關鍵詞】腦血管病;并發癥;康復
【中圖分類號】R4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1-0120-00
腦血管意外亦稱腦卒中或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大類,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主要臨床特征為突然發病、頭痛、偏癱、失語、意識喪失、抽搐等癥狀。
我院自2007年11月~2009年1月,共收治該類病人262例,好轉出院180例,好轉病人平均住院9天,這說明病人康復的大部分時間需要在家中進行。如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很快恢復功能,如沒有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肢體功能恢復差一些。通過對這些腦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復護理,體會了一些腦血管病早期康復的有效訓練方法及早期康復的目的。
1 臨床資料
我科2007年11月~2009年1月共收治腦血管意外病人262例,年齡在30~80歲之間,男女發病情況見表1,病人治療效果及住院時間見表2。
2 早期康復的目的
腦血管病的康復治療目的是通過早期康復手段減少并發癥,最大限度減少腦血管病的復發和致殘率,康復的重點是偏癱和失語。
2.1 急性期康復護理:對意識障礙明顯的重型腦卒中發作病人,因病情易變,護理人員要密切注意發病后癥狀進展,尤其腦出血病人更應慎重。因病人臥床,不能活動,已發生關節攣縮變形、褥瘡、呼吸道感染、肌力下降、心肺功能低下、精神衰退等合并癥。護理人員除積極配合醫生完成調整血壓、減輕腦水腫、防止腦疝形成的藥物治療外,康復的重點放在減少后遺癥的發生及促進患者功能恢復上??祻妥o理措施如下:(1)預防關節攣縮變形及廢用性萎縮:①保持各關節功能位置,預防關節畸形。②定時翻身,更換,意識喪失的腦卒中昏睡病人,側臥時必須將癱瘓的上、下肢置于肢體上,以防受壓。翻身時要注意頭部側、仰位置協調,以防嘔吐物逆流氣管和舌后墜。③床上被動活動,主要防止肌萎縮及足膝關節變形,腦梗塞病人若無意識障礙,則在發病后次日即開始,腦出血病人宜在病情穩定后進行。④按摩。給患側上、下肢輕柔而有節律的按摩,按摩胸大肌。(2)、預防感染:①預防呼吸道感染,防止吸入性肺炎。②預防泌尿系感染,尿潴留病人,留置導尿按護理常規處理。③預防深部靜脈炎,將患肢抬高,按摩患側肢體。④預防皮膚感染,預防褥瘡。(3)、處理好消化道癥狀。
2.2 恢復期康復護理:患者意識不清到清醒,護理工作將床邊功能訓練為重點,幫助指導病人由臥位坐位立位站位行走。(1)自我運動訓練:①指導患者健肢主動運動或健肢協助患肢被動運動。②鼓勵病人練習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動身軀。③練習腰背肌、腹肌,讓病人下肢自由伸屈、立膝、扭動骨盆,“拱橋式”動作如下:下肢抬起離開床面,由開始堅持數秒鐘到增加時間再縮短臥床時間。(2)坐地耐力訓練:一般使用活動靠背床進行訓練,也可借助于扶欄桿或拉繩子或自己健手支撐做起的方法,又可由床上過渡到床邊和椅子上和輪椅上獨立坐起。(3)上肢訓練:病人健手做日常動作-解衣扣、用筷、寫字、用餐、洗臉、刷牙、梳頭、穿脫衣服等動作。(4)步行訓練:床旁可借助他人扶持,扶床站立,邁步訓練,護理人員訓練病人站立行走時要立于患者患側,借助護理人員的內側腿拖帶患者患側下肢向前行走,亦可用繃帶系于患者足踝部,用健手將患肢前拉。(5)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如紡織、書法等。(6)語言訓練:訓練患者以喉部發出“啊、啊”的聲音,鼓勵病人主動訓練。
3 心理護理及康復訓練時注意事項
心理護理:腦血管病人由于肢體癱瘓、失語、反應遲鈍,心理失去了平衡,常表現自卑、依賴、焦慮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護理人員要根據不同病期病人的不同心理因人而護,善于疏導,使病人處于最佳心理狀態完成每階段的訓練計劃。尤其注意進行各種功能訓練時心理反應。
4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