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文化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0-25 17:24: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藝術與文化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藝術與文化的關系

篇1

關鍵詞:舞蹈藝術 舞蹈藝術教育 文化

在多元文化語境發展的當代社會,藝術教育與文化問題始終是眾多專家、學者們所關注的熱點課題。人們在繼承中尋求發展,在發展中尋求創新,對傳統文化加以保護與傳承,特別是近幾年,人們著眼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挖掘、整理、保護民間藝術,將經典文化搬上舞臺。從不同層次入手,復興傳統文化,促進文化的發展。受時代、環境的影響,拓大放寬對舞蹈藝術教育研究的視野,在“藝術教育與文化”這個主題下展開深入的探索與思考。本文嘗試對“舞蹈藝術教育與文化的關系”進行闡釋。

一、舞蹈藝術的社會價值性

近幾年, 隨著消費觀念轉變,大眾將消費視野轉向了文化領域 ,大量的文化藝術作品猶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人們在濃郁的舞蹈藝術文化氛圍中,尋求“多元化”的自身,或是觀看舞蹈演出,抑或是參加各種舞蹈培訓,抑或是通過閱讀文本獲取,或直接或間接地感受與吸收著舞蹈藝術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和美的享受,從而提升個人的審美理念,與時代接軌。如今,會看到身邊更多的人,從幼小的兒童到年輕的成年人,甚至到年邁的老人不同程度地參與著舞蹈的學習。人們對于舞蹈藝術、舞蹈藝術教育的認識與理解更加理性化、科學化,從而,使舞蹈藝術教育的地位與作用隨之有了新的內涵與思考。

二、舞蹈藝術教育的特殊性

宏觀藝術教育大系,舞蹈藝術與其他姊妹藝術類別一樣,具有相同的藝術教育功能,如:韻味濃厚的審美認知功能,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功能和暢神益智的審美娛樂功能。然而,舞蹈這種以身體為媒介的獨特表現方式,使其在整體教學中擁有了自身所獨有的藝術教育特殊性——生命性、情感性、時空性等。其中,生命性、情感性二者離不開主觀因素(人)與客觀因素(民族、時代、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的影響和制約。

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甚至是不同時代,其舞蹈藝術的形態、特點、價值等都各不相同。在觀看印第安與希臘的婚俗舞蹈時,人們會在潛意識中形成不同層次的思考。然而,當我們脫掉那層受限定的民族、國家的“外衣”,拋開時代的背景條件之時,剩下的那種唯一性的東西,即舞蹈本體。如是說,舞蹈本體具有著生命性,而這種生命性也以其特殊的方式散發著“文化”的氣息。

三、舞蹈藝術的“動態”文化性

舞蹈是以人體為媒介,反映某種特定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八峭ㄟ^身體的狀態……呈現的對于空間、時間、重力的態度,以及由這種態度所構成的語言學與非語言學的連續與非連續的表現與交流,呈現出生命千差萬別的情調與色彩?!蔽璧甘窃诙喾N不同因素的制導下形成的、演進的,因此,對于舞蹈的正確釋解不僅可以解讀一個人,而且可以解讀一個人背后的文化、社會、國家,乃至民族等。

當代編導家張繼剛的作品《獻給俺爹娘》,晚會中舞蹈作品的創作基于淳樸的黃土地之情,從樸實的生活中汲取素材,深刻地體現了黃土地文化、與山西農民的生命與精神。編導張繼剛用動態的舞蹈,潛移默化地使一種無形的、靜態的文化擁有了生命力,在無意識之中呈現出民族文化的精神氣質。

四、舞蹈藝術教育與文化發展

(一)傳承與創新文化

美國人類學家魯斯·本尼迪克特提出:“文化是通過某個民族的活動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為模式,是一種該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苯逃龔谋举|而言,也是一種文化現象,而舞蹈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成果,深刻地滲透著民族內涵,傳遞著民族文化。舞蹈伴隨著時代、社會、民族等改變而變化,可以說,人類的歷史有多久,舞蹈藝術就有多久,從原始簡單的自娛自樂表現形式到今天舞臺、廣場上的多樣化表現,從5000年前的舞蹈表現雛形到漢唐舞蹈文化的發展,再到今天56個民族舞蹈的不同舞蹈形態,無不驗證著今天的舞蹈藝術所承載并蘊含著的深刻文化底蘊?!皞鹘y舞蹈由于沉淀著一定的歷史文化,其純粹的‘風格展覽’本身就有著文化的意味?!雹佼斀裾诎l生著的舞蹈藝術教育過程,不僅僅是對受教育者的身體塑造、審美的培養,從某種意義和角度思考,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弘揚。舞蹈藝術教育對文化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制約與影響舞蹈藝術教育

不同文化機制影響著舞蹈藝術教育的具體內容與實施過程。

遠古時代的人類舞蹈表現,雖然沒有今天這樣先進的舞臺技術、絢麗的舞美燈光、華麗的服飾設計、多樣的舞蹈道具等為舞蹈作裝飾,但是人們那種簡單的踏地為節,以鼓為伴奏,集體表演的環舞形式,卻也很好的表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特點與思想內涵。從中國歷史中周代的“制禮作樂”與相應的教育機制,經歷漢代“樂府”、唐代“梨園”、“教坊”時期,到近現代學制式的舞蹈藝術教育的發展,彰顯了不同時代與歷史的文化對藝術教育的影響。然而,中國自古已有的“儒、道、釋”三家精神的追求卻始終影響著中國藝術的發展。魏晉玄學的代表人阮籍的觀點:不同時代的藝術都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其內容與精神實質卻沒有改變。在這一點上,正像我們今天在舞蹈教學中所實踐的民族民間舞、以身韻為依托的中國古典舞、以漢畫像石、史料為依托的漢唐舞等,依然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傳統文化之中,不斷的創新發展,然而卻不失民族的文化內涵與精神氣質。

舞蹈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僅是通過訓練解決人體各關節的柔韌性、靈活性,也為了培養各種技術技巧、舞姿,并通過訓練有素的身體表現思想情感,實現藝術教育的功能性,舞蹈是對深層“文化”的“復活”,對藝術精神這種非語言文字的外顯與解讀,同時,更是對文化的創新發展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篇2

關鍵詞:藝術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 師道 孝道 經典 內學

當代中國的藝術教育,應根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這塊土壤。這是藝術教育發展、成長的源泉,離開它,藝術教育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各種不同的藝術教育模式,不管是舶來的,還是本土的,無論是學習、繼承還是發展,我們本身應具有一個較高的視點去評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否則舶來的東西就難辨良莠,或導致另一個結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歷史原因,我們今天的藝術教育出現了偏頗,即重技藝而輕人文。我們今天的藝術教育與傳統的人文教育產生了嚴重的斷層,這足以導致人的精神領域極其淺薄與蒼白,加之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介入,我們正在加速度地蛻變為“香蕉人”,而我們的藝術教育也增加了“功利”與“競爭”的傾向。過分重功利就會輕仁義,人與人的過度競爭會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國與國的過度競爭最終的結果將是共同毀滅。

一、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比較

近現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進步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犯罪率上升、環境污染等。核能的開發本來是可以造福于人類的,但我們今天卻隨時都要遭受核戰爭的威脅。因此,人們形容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盲目地發展科技無異于盲人騎瞎馬。

近現代西方注重的是競爭教育。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競爭意識,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而中國傳統的教育是教人禮讓、互助合作、共存共榮。中國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發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發展人文教育,認為這樣,社會才能長治久安。當前是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無意開歷史的倒車,只是盡可能地讓科技發展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狀態??萍己盟埔黄ヒ榜R,需要一名睿智的騎手去駕馭。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一方面可以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并非基于一種民族情結去贊美和宣揚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種復古的情結而厚古薄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典集稱為經典,“經”是縱貫通達,“典”是典范、標準,古今一成不變之真理,可以超越過去、現在和未來。

二、 藝術教育包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之內

馬一浮先生在《論西來學術亦統于六藝》文中曾提到:“六藝不唯統攝中土一切學術,亦可統攝現在西來一切學術。舉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學可統于《易》,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可統于《春秋》……文學、藝術統于《詩》《樂》?!彼囆g教育依托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可使其理論更加完備、深廣,還可使其教育理念達到一個更高、更新的層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攝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夠更多地關注人本身、人類社會以及人類的前途命運。

三、藝術教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再現

藝術教育不應被認為僅僅是畫畫、唱歌、彈琴等技藝的傳授,藝術教育是要把人類最高的智慧、德能與才藝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造福于人類。

中國歷史中的繪畫、雕塑、戲劇等大多展示、宣揚的主題思想是“忠、孝、仁、義”,在娛樂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教育功用。無論是過去的君主時代還是現在的民主時代,藝術教育也要承擔起一種責任與義務來改善我們的身、心、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典集又可稱為內典,內典即是內學之典集,其中所盛載的智慧與德能來自心靈的最深處,是人心本來具有而非從外學來的一種親證的現量境界,不是一種想象、推理構建的理論。通過這些典集可以開啟我們內心深處處于休眠狀態的智慧,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啟發式教學”。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國學,被馬一浮先生稱之為“六藝之學”。馬一浮先生在《論六藝統攝于一心》的文章中寫道:“舉網者必提其綱,振衣者必挈其領?!毕纫R得綱領,然后可及其條目。六藝之教可以統攝一切學術,這是一個總綱領,真是“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一遺。學者須知六藝本是吾人性分內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來。吾人性量本來廣大,性德本來具足,幫六藝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無道也?!彼囆g也本是人心中分內的事。藝術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表里的關系。藝術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藝術教育中的“教”,左邊是“孝”,意思是說老與子、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右邊是“文”,其意為文以載“道”。教育是師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就是師道與孝道??鬃釉唬骸爸居诘?,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钡朗侨松钪娴恼胬?、規律。在人與人之間表現為五倫十義,即“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人與人的關系應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長惠幼序、朋誼友信、君敬臣忠等關系為原則。思想、行為不違背自然規律,并把這種品德保持、發揚、增長就是“育”,久而久之會有所得,德者,得也。人與人的關系依止于“仁”,仁者愛人,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他人,這種愛是“仁愛、博愛”,而非貪愛,這種博大而崇高的品質正是出自這樣的文化背景的熏陶,這種品質可物化、外現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

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藝術教育以人為本,首先要確立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和藝術價值觀。藝術不僅僅是個人的事,它的出現對于社會人群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也是藝術教育首要關注的事情。高雅的藝術對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大有益處的。藝術即使不能起到“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用,至少也不應是“精神污染”而有害于社會人群,何去何從基本上取決于藝術教育的導向。

篇3

一、從美術表現形式觀測克孜爾石窟對文化的影響

克孜爾石窟在美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的建筑形制、壁畫、塑像三者結合產生了一種極大的感染力,也就是說,石窟是建筑、繪畫、雕塑的綜合表現形式,通過這種形式直指觀者內心。從建筑形制上來說,克孜爾石窟主要由中心柱窟、方形窟、大像窟、僧房窟、雜房窟。其中,中心柱窟是龜茲佛教美術的主要展示場所,有本生和因緣故事繪于券頂兩側,多是選取故事中較典型或精彩的一個情節繪在一個菱格中,形成菱格式構圖,具有較強裝飾性。僧房窟是克孜爾石窟有別于其他著名石窟的特別之處,不僅因其構造上先有走廊再有房間這一特別之處,也正因僧房窟的存在成為鑒定克孜爾石窟年代早于其他幾大石窟的重要依據。

從壁畫內容題材上看主要以佛傳教化說法、本生故事、因緣故事為主,這三種占據克孜爾石窟的85%,其中本生故事數量十分巨大,相當于敦煌、麥積山、云岡三個石窟的總和還多一倍。以小乘佛教思想觀念滲入的石窟壁畫在總體布局上將尊位和禮佛順序作為其分布的基本規律,這種方法對佛法的傳布和滿足信徒對信仰頂禮膜拜的心理需求也有極大的影響;此外還有涅槃題材、兜率天宮說題材。壁畫刻畫所用手法為當時西域十分流行的“凹凸畫法”,張僧繇在《建康實錄》中記載:“寺門遍畫凹凸花,代稱張僧繇手記。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所成,遠望眼暈如凹凸,就視即平,世咸異之,乃名凹凸寺?!笨梢娺@種技法天竺傳入西域,平涂為主而后局部加以暈染展現舞者婀娜的舞姿,又著朱青綠三色,結合“鐵線描”式的輪廓勾勒,使畫面明暗相映,富于層次,立體感很強。這種在當地自成體系的繪法,后傳入中原,成為中原美術領域一個重要的繪畫技法。

早期壁畫及塑像中佛陀造型具有典型的犍陀羅風格,從中可以看出是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又有當時龜茲的文化體現,具有明顯的異域特征。犍陀羅藝術對研究克孜爾早期石窟具有重要意義,龜茲地處中亞交通要地,因此多種文化的碰撞必然使其造像藝術具有獨特的價值,佛傳像對女性體態豐盈婀娜的描繪仿若略帶,雖與傳統犍陀羅的服飾不同,卻體現出以印度傳統藝術方式來描述生動人物形象的龜茲藝術的發展??傮w而言,克孜爾石窟反應了小乘佛教石窟藝術的輝煌,同時反映對于敦煌石窟發展的影響及佛教如何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與本土文化、宗教、藝術相融合。克孜爾石窟作為藝術與宗教的雙重載體,凝聚社會生活和佛教思想雙層寓意。

二、佛教文化對克孜爾石窟樂舞形象影響

克孜爾石窟的佛教文化對音樂舞蹈藝術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石窟中樂舞形象以飛天、伎樂菩薩、天宮伎樂、力士、金剛等為主,它反映的已消失在歷史塵埃中的樂舞生活,體現了佛教思想中理想的形象內涵。通常所指的樂舞是界定在情感的范疇,以抒胸臆展現內在本質和價值意義的形象。換言之,樂舞是感致于心,聞起于音,動之為舞,由此愚人耳目,使之陶醉,沉迷享受。正如南北朝鐘嶸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狈鸾陶峭ㄟ^樂舞生動的形象向百姓和僧侶傳達出其思想精神上的寓意,因此傳統觀念中認識的這種不受理性控制的舞蹈在佛教中并非具有正面意義,理性態度與批判精神是佛教所提倡的,也就產生了壁畫中非同于凡俗五欲所表現的令人沉迷的歌舞景象,這種須臾幻滅的舞蹈無疑是龜茲藝術的特色,也是佛教通過樂舞的形式傳遞的世界觀內容。

在壁畫的背景映襯下,樂舞形象的佛教思想不僅可以凸顯出來,而且在壁畫中,樂器的種類及其演奏方法被記錄下來,并且融貫中西形成獨創的演奏方法,如龜茲地區的五弦琴等樂器,讓我們可以領略到古代佛教文化魅力的同時也可以了解新疆地區悠遠的歷史文化。龜茲石窟對于舞蹈形象的描繪影響了后來敦煌石窟壁畫以及敦煌舞種的研究和發展,庫木吐拉窟第十六窟的飛天形象堪與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相媲美。佛經故事與樂舞的結合成為寄托人們思想意趣的創作載體,它所具有的巨大影響力使每個觀者都感受到強烈的震撼,形成表達宗教與現實相互依存,互為反應,歷史生活與石窟藝術相結合的新的藝術形式,給藝術注入新的活力。

三、克孜爾石窟對于文學的影響

克孜爾石窟也是龜茲文學與佛教結合發展的反應,在這里發現諸多佛教劇本,如德國勒柯克竊走的《舍利弗劇》以及焉者文回鶻文的《彌勒會見記》都反映了佛教戲劇和講唱文學的歷史情況,《彌勒會見記》的發現成為震驚世界佛學研究的重要資料,它是我國少數民族第一本戲劇,揭開龜茲地區佛教文化發展程度的神秘面紗。劇本的寫作程度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可見當時龜茲地區佛教文化在當地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龜茲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佛教文學也是人們理解石窟人物形象的精神意趣的關鍵所在。佛教思想對主客體、身心與塵世的意義及其關系的認識以文學的形式記錄并傳承,因此克孜爾石窟的發展歷程也體現了佛教文化在我國的傳播及演變。屬于西域佛教文化圈的克孜爾石窟以小乘佛教為主兼有大乘佛教,它的發展歷經初創期、發展期、繁盛期、衰落期,在發展和繁榮期,思想內容主要是“唯禮釋迦”,因此繪制了大量的本生壁畫用以詮釋佛教三學,即“戒、定、慧”。人物形象表現出佛教所傳達的“五蘊皆空”思想,這種思想認為世間萬物固然有卻自性本空,事物是現象的體現,而現象則因各種因果和條件等決定,因此萬事萬物皆不是永恒不變的。

在龜茲石窟的經文中,我們通過故事和傳達的意蘊也不難看出這種源思想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加諸“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聲香味觸法,此兩者相融合就很好的體現了佛教中對于空的理解,也就是說五蘊皆空的思想即為“本無自性的性空之相”的思想的傳遞,因此理解對于佛教文學藝術的發展和就此文化的理解也是十分有幫助的。

篇4

關鍵詞:文化;藝術;環境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041-01

經濟的大發展促使社會各方面隨之不斷發展變化,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也不例外。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并采取了一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環境藝術設計以促進創造高文化價值的人類生活環境為前提,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反映著明顯的社會時代烙印和當時社會文化發展的程度。環境藝術設計以文化為基石,優秀的環境設計是以優秀的文化為依托,所以先進的文化建設對環境藝術設計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把環境藝術設計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探討環境藝術設計的特性,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是時代賦予藝術設計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和藝術的關系十分密切,不僅如此,文化對設計藝術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從環境藝術上來講,文化對環境藝術的影響也是十分廣泛的。環境藝術在形式上,是指人們通過直覺方面上的體驗而感知到外部形態、狀態、尺寸、顏色、方位等比較直觀的形態。環境藝術的形式十分重要的,文化對形式層面的影響顯而易見,不需要經過太多的思維,就可以顯現出來。它能夠對人們的視覺、聽覺、觸覺有著直接的反應。另一方面,文化對環境藝術的的形式上也有一些影響,因為文化可以對整體環境的情境、氛圍、個性有著最顯著的影響。這會對人們的情緒有著獨特的刺激。所以我們說,文化對環藝的影響可以引起欣賞著的一系列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會引起欣賞著的一系列的心理狀態的轉變。比如,會引起人們的聯想、想象的思維體驗。那么從這點來講,環境藝術就更需要人們的文化滲入,只有能夠體現出文化內涵的環境藝術作品才能夠真正的引起人們的共鳴,才能成為使大家認可的藝術作品。

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某一時期內,人們所有的相同的思維定勢。文化對環境藝術的意蘊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那么環境藝術的藝術意蘊又是指什么呢?環境藝術的藝術意蘊是指環境藝術作品形式層面的結構因素,是通過一定的藝術符號所體現出來的作品內涵。它包括環境的形制、場景、屬性等內容。那么他與形式上相比較,是需要人們進行一定的理性思維才能夠進行的。那么文化對此方面的影響最為巨大。因為文化對環境藝術的關系,涉及到一部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問題。那么這就要求環境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要進行認真的文化思考,將其進行一定的文化滲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形神兼備”。為何在這一層面上,我們要強調文化的作用呢?因為只有文化才能夠根深蒂固于人們的內心,而形式只能短暫的存在于歷史的長河之中。例如我們所熟悉的園林景觀的設計,通過各種形式和特殊元素,運用一些特殊的表現手法, 將文化真正的融入到藝術作品當中來,就如我們所熟知的朗香教堂和流水別墅,他不僅從外觀上給人們留下印象,而且還能夠給人們帶來一種精神的享受。這種精神的享受就是指文化上的一種共鳴。以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為例,他以一種耳朵的造型給人們一種視覺沖擊力,又將聽覺器官和教堂的傾訴功能練習起來。給人們這種文化上的體驗,具有一種意境美。

文化對環境藝術設計的意蘊層面不僅僅從形態、結構和內涵三面體現。而且對人們的情感體驗上有著深遠的影響,所謂的情感體驗就是指藝術作品不僅僅具有形式上的功能,還能夠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我們國家的設計藝術事業還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在環境藝術方面還在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經驗。那么如何能夠在世界上處于一種優勢地位,就是我們目前應當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們國家從古至今就講究“以人為本”,所謂的以人為本在當今社會看來,就是能夠給人們帶來舒適、愜意的生活。十七屆六中全會,要求把文化放在首要地位,這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他給我們環境藝術設計師提出了一種重大命題,就是如何能夠將中國的環境藝術事業提到一個比較高的層次。我們所熟知的北歐設計,擅長以人為本。既然北歐各國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踐而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那么我國也應當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道路。

我國自古以來就重情,那么我們完全可以將情感因素納入到環境藝術設計上。例如,阿爾瓦·阿圖所做的一些設計,具有典型的情感因素,他將自己對北歐的熱愛,以及北歐人民對自身環境的熱愛,融入到了建筑、環境藝術上。這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化大國,歷史悠遠流長,我們應當針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環境進行“情”的設計,只有這種設計才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才能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我們環境藝術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一些問題。

篇5

關鍵詞:東巴造型;旅游產業化;旅游文化;關系

東巴造型藝術的納西族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東巴文化中重要的外顯的藝術形態,具有較強的文化性和藝術性,是現在麗江旅游文化消費的重要元素,代表著納西族的文化精髓。把他進行旅游產業化發展一方面有助于文化的“再生產”從而的更好的傳承發展,另一方面是滿足當下麗江旅游市場對于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產品的需要。同時,他的產業化發展也將會對麗江的整個旅游市場及旅游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

一、東巴造型藝術旅游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東巴文化是圍繞著東巴教的宗教儀式產生的,包含東巴畫、東巴儀式、東巴舞蹈、東巴音樂等等的文化形態,其中東巴畫、東巴舞、東巴象形文字等已成為省級、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為文化遺產,外界對其的認知程度非常的高。東巴文化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得東巴造型藝術也具有較強的文化性和藝術性的雙重特征,世界性文化遺產的優勢成為了東巴造型藝術旅游中被人消費的“賣點”,當然也成為東巴造型藝術旅游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麗江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資源是“兩山、一城、一江、一湖、一文化、一風情”,近年來,麗江市政府、云南省政府等都對麗江開發旅游業大力支持,使麗江旅游的知名度不斷上升,加快了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麗江旅游市場的優勢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旅游資源、政府的大力支持等特點。麗江市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實施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把旅游業培養成為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目前麗江已成為面向國際化、全球化發展的世界矚目的旅游勝地。

二、東巴造型藝術旅游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麗江旅游文化的作用

當下很多企事業發現了東巴文化的價值都考慮怎樣創意發展它來滿足當下旅游市場對其的需求,把原始古樸的東巴文化披上了一層商品化和產業化。目前麗江的旅游市場上的旅游工藝品大部分都是外來的,真正體現地方文化特色及手工藝術的旅游工藝品非常少,或者有也是僅僅是地方文化符號的便面覆蓋,有些甚至是錯位的文化符號的運用,對于地方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是及其不利的。在這樣旅游市場緊缺的情況下,把東巴造型藝術進行旅游產業化有助于緩解當下本地文化旅游產品缺乏的現狀。

現在旅游者不僅在旅游方面追求財富的享受而且還追求旅游文化的內涵。麗江神奇的東巴文化,濃情的納西風情成為中外游客的旅游勝地,在麗江隨處可見東巴文化增強了對游客來麗江旅游吸引力,給予來麗江的旅客除物質以外的文化感受與文化體驗,這些都是當下文化旅游的需求。東巴文化是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旅游中文化環境的不同必然會產生文化上的差異,形成一種文化雙向性流動。讓游客在麗江旅游中真實的感受到東巴文化的文化及其魅力,這是外在景色無法取代的內心感受。

三、東巴造型藝術旅游產業化發展對麗江旅游文化的積極影響

將東巴造型藝術進行旅游產業化發展一定程度上能夠傳承發展麗江文化遺產、也能過推動麗江文化旅游的深層次發展,推動經濟的不斷發展,提高地方人們的生活水平,能更深層次的表現出東巴藝術對麗江旅游文化的積極性。將東巴造型藝術旅游產業化發展是以現代人創新理念和營銷手段對傳統文化遺產的批量化的“再生”過程,讓東巴造型藝術以一種社會資源融進現代大眾的審美和生活,成為人們生活和被消費的一部分,這樣其實是傳承和發展了傳統的民族文化遺產。

自麗江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記憶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后,怎樣把這些優勢文化資源融到麗江的旅游市場一直的當地旅游業一直在考慮的,將東巴造型藝術進行旅游產業化發展是把麗江的傳統文化、特色文化、文化遺產以產品的形式融到麗江的旅游市場來被游客進行消費。這樣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的市場投入從某種意義上說推動了整個麗江的文化旅游,讓人們在旅游的過程中感受文化精髓。

四、東巴造型藝術旅游產業化發展對麗江旅游文化的消極影響

東巴造型藝術旅游產業化發展,可能為了形式上的美感和批量化的生產,讓原本蘊含在東巴文化中的造型藝術的文化本質可能會消失。產業化過程中刻意深化物質表面的美,卻忽視掉了東巴文化本該向世人傳達的精神,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迎合社會對東巴文化的表面理解,無意中使得人們對東巴文化的理解之停留在一個膚淺的階段,慢慢丟失本性,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和內涵。東巴造型藝術旅游產業化發展,可能失去了原生態本色的東巴文化,文化失真使得本就該受到保護的歷史再一次跌進流變的長河。

根據現代社會進步的需要,原本的民族文化藝術被經濟化、商業化,失去了原有的民族藝術該擁有的典雅與純粹。在東巴造型藝術產業化發展中進行二次創作的同時,設計師難免在民族藝術品中融入當今的流行元素,將原有的民族特色沖淡甚至掩蓋。也有商家使用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將東巴文化融入具有紀念意義的他者“商品”之中,以達到再造的經濟效果,即便符合當今時代消費的要求,但在文化解構在重構的過程中,東巴造型藝術中所包含的某些文化本質可能已經被同化或改變。

五、小結

將東巴文化中的造型藝術進行旅游產業化發展,根據麗江旅游市場的需求和東巴文化的優勢需要被保護消費等因素,將東巴造型藝術進行旅游產業化發展確實有其優勢且能夠實施,而且如果其能夠產業發展,能夠穿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滿足現下麗江文化旅游缺失的現狀,對麗江的旅游文化是有積極影響的;但是如果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沒有處理好文化“再生”環節,可能會導致東巴文化本真屬性的喪失或者是在產業化過程對于文化解構再重構過程中文化被現代外來文化的異化和同化。

作者簡介:

趙偉,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藝術系教師,研究方向為藝術人類學;

篇6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 文化藝術組織 政府 合作關系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得到提高,隨之衍生出對藝術的需求。我國政府大力推進文化職能轉變與文化體制改革創新,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成為重要的文化職能補充。目前,我國形成以三大部分為主體的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分別是以美術館、藝術館和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化事業單位;以中國美術家協會以及各類基金會為代表的社會團體;以民營藝術館為代表的民辦非企業單位。①

一、我國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重要性

在全球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作為一項必要社會組織起到了引導合理社會價值觀、培養公民審美情操、緩和社會矛盾的重要作用。非營利藝術文化組織的重要性體現在:(一)能夠充分吸納社會資源,通過募捐等形式募集社會資金及慈善物品,在動員志愿者參加組織開展的社會文化藝術活動中,以非營利性、公益性的特征充分彌補政府與市場缺失帶來的不足,從而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二)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作為公眾意識的表達載體,充分體現公眾文化訴求,鼓勵社會成員積極參與到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中,拓寬公眾對文化藝術的了解,提升公眾審美情趣,比如藝術館、博物館開展的展覽活動和講座,直觀的向公眾展示文化藝術的實體與思想,公眾通過“看”“聽”甚至“摸”等多種形式來感受文化藝術,進一步推動文化藝術觀念的傳播。②(三)傳播社會主流文化意識導向,引導公眾承擔社會責任,堅守道德底線。文化事業單位可以通過出版物、公眾講座等形式進行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歷史文物,形象化的展示、講解傳播愛國主義情懷、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人生觀與價值觀,與政府相互配合保障公共文化政策的推進實施。(四)社會團體的成立保障了文化藝術工作者的權益,用團體的形式構成規范的文化體系。因此,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健全發展以及與政府構建良性合作關系是實現我國文化藝術事業蓬勃發展的必要前提。

二、我國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與政府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的政治法律制度背景下,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建立和發展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政府掌握公共權力,通過法律法規和行政權力影響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建立和發展;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是政府實現其文化職能轉變的載體,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對政府政策的有效回應可以對政府形成強大的支持力,反之會產生限制作用。二者間良性互動的關系是提升社會文化傳播能力、實現社會福利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國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政府的強制力決定了政府在政治力量對比和資源分配上占據絕對優勢地位。③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建立要得到法律與政策支持,以獲得成立和運行的合法性。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對非營利組織的定位不夠明確,導致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缺乏獨立性,④文化藝術傳播的主題與內容受限。在二者的合作關系中,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處于被支配地位,忽略了公共文化藝術的公眾性、多元性、創新性的特征,沒有做到以公眾需求為根本出發點。

(二)在我國,政府資金支持是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運行的主要資金來源,相關募捐和基金政策不太健全,導致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在運行活動與決策上缺乏自主性。我國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本身缺乏健全的管理體系,傾向傳統行政管理模式,員工呈現老齡化態勢,缺乏創新性,人、財、物管理制度不夠科學,資金短缺,社會公信力、影響力不高,難以實現與政府的有效合作。

(三)公眾全民參與程度有限,制約了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發展,使得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內部資金利用不充分、文化設施資源浪費。主要存在著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城鄉差距大的問題,還沒能實現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結合。政府作為文化藝術事業導向的主體,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互動性不高導致公共文化服務供需脫節的情況。此外,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自身也存在能力不足的現狀,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文化活動開展缺乏長期性、計劃性,無法對政府的支持予以有效地回應。

三、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與政府構建良性合作關系的對策

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既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又要能夠匹配經濟發展的步伐。政府在推動文化體制改革時,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不再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角色,二者應構建和諧的合作關系來實現角色的轉變。

(一)基于公眾需求的統一文化推廣

政府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應加強溝通與交流,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擁有便利的條件了解公眾的文化藝術需求,作為公眾意志的載體,應積極向政府反映公眾文化藝術推廣的切入點,不單單以政府指令為根本,應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實現政府政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如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與地方政府社區合作,開展社區書法藝術品展覽、社區老年人書法大賽等,豐富群眾日常生活,在符合社會主流文化藝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推廣滿足公眾需求的文化。

(二)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法規與管理機制

政府深化法制改革進程,簡化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審批程序,高效合理的對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進行管理。政府在明確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合法地位前提下,要認清政府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之間可能出現的公共資源競爭。⑤合理調配資源,在對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進行撥款支持的情況下,可以英國《慈善法》為借鑒,規范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融資環境,保障資助人權利與義務,對文物與藝術品捐贈進行科學管理,進一步營造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獨立自主的決策與運行環境。同時,明確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管理體制,以科學透明化的管理來提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活力和競爭力,加強組織能力建設,在合理的前提下盡量少的受到政府干預,形成自身良性發展。⑥

(三)加大公眾參與力度,建立第三方監督機制

政府始終扮演著對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監督者角色,但人民群眾是政府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行為的根本出發點,公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與接受程度是政策推進的根本。加大公眾參與,形成惠及全國上下的格局,形成第三方對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監督態勢,提高政府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合作效率,杜絕資源浪費。

構建政府與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良性合作關系,是促進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穩步前進的首要出發點。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作為文化事業的“第三部門”,應充分發揮其功能補充作用,積極構建和諧共贏的合作關系模式,為進一步推發動我國公民文化藝術水平打下良好基礎。

(注:本文為哈爾濱師范大學青年學術骨干資助計劃項目,項目編號:KJB201106;黑龍江省博士后科研資助項目,項目編號:LBH-Z12079;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Ggzdxk-13004)

注釋:

①黃小嬌.美國非營利藝術組織的募捐及其實踐――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例[D].中央美術學院,2014.

②王名.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功能及其分類 [J].學術月刊,2006(9):8-11.

③田凱.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信任關系研究――一個社會學理性選擇視角的分析[J].學術研究,2005(1):90-96.

④郭小聰,文明超.合作中的競爭: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新型關系[J].公共管理學報,2004 (1): 57-63.

⑤馬力.論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模式構建[J].學術交流,2007(4):86-90.

⑥周正兵.英國非營利藝術機構管理經驗及其啟示――以經常性資助機構為例[J].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2 (45):62-69.

篇7

自從黨的十七大開始,文化建設就和政治建設、經濟建設一起,成為我國建設發展的主力和重要部分。教育環境的深刻變化也對藝術人才教育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化藝術活動是當一個國家在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實力之后所進行的活動,而經濟迅猛發展,也使得人們對文化藝術活動的期望進一步加強。在文化藝術活動蓬勃發展的基礎上,對藝術管理人才的需求也達到了一定高度。而要想做好藝術管理人才培養,就需要對文化建設需求、人才培養現狀進行合理分析,從而探索一條適合我國、滿足我國文化建設需求的藝術管理人才培養道路。

一、藝術管理人才現狀分析

由于藝術活動的文化藝術性和管理科學性,就決定了藝術管理人才可以分為高層次藝術管理人才和藝術管理專業人才。隨著我國文化藝術產業、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和日趨繁榮,整個社會對藝術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尤其是對高層次文化藝術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更大。

但我國高層次文化藝術管理人才數量和質量都無法滿足我國文化建設與發展。整個人才結構情況是人才數量少,我國極其缺乏經驗豐富。素質較高的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同時,大多數藝術管理人才專業化程度低,專業水平無法滿足具體需要。當前我國大多數從事藝術管理工作的人才,工作知識和經驗都是在長期實踐中的來的,其藝術管理工作經驗基本來自于藝術管理活動的實踐工作。缺乏系統的理論體系學習,對整個藝術管理工作認識程度較低,而且隨著發展,其素質和能力遠遠不能滿足不斷發展的高層次藝術管理需求。

但藝術管理工作也離不開專門的藝術管理人才。隨著我國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對專門從事藝術管理人才需求量逐漸增大。而藝術管理這門學科在我國基本上屬于新型學科,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各大高校紛紛擴大招生規模,然而在這一背景下,師資力量不足、教學素材匱乏等一系列問題也成為藝術管理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問題,缺乏專業教師的教育,一方面使得整個人才培養工作速度明顯滯緩,而另一方面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明顯無法滿足社會實際需求。而這一新興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又缺乏發展借鑒經驗,人才培養困難重重。

二、藝術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經過對我國藝術管理人才現狀的剖析,我們不難發現,整個人才培養工作存在許多問題,人才培養舉步維艱。而要想有效開展藝術管理人才培養工作,就需要從現階段藝術管理人才的培養模式入手,同時要結合發展要求,選擇能夠適合整個藝術管理工作順利完成的培養方案與思路。而認識藝術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可以通過多方面來進行。無論是辦學方面、還是教學方面以及教學理念等,都能夠對整個藝術管理人才工作有較為清晰的認識。而在認識教學模式的過程,也是教學思路豐富和拓展的過程。

人才培養模式的認識程度直接關系到管理的效果和質量。而要有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首先要有正確的認識理論,認識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才能有正確、有效的實踐指導結果。人類對藝術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認識主要來源于實踐活動。但藝術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在藝術管理活動中,既需要豐富的理論支撐,同時又需要復雜的實踐操作要求。經過理論與實踐的不斷融合與檢驗過程,我們可以構建出符合實際、貼近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具體而言,主要分為以下模式:

(一)藝術管理教育的感知模式

在這一模式中,過程基本表現為表面刺激、直覺感知、具體活動和及時反饋等。在這一教育模式中,教學過程從藝術管理工作的表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入手,從而得出最直觀、最簡單的藝術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到當前藝術管理教育活動中,這種模式是通過形象再現和貼近形象模仿來表達具體藝術內涵的培養模式。通過人的直覺來充分體驗和感受藝術的特征和內涵,從而來達到藝術管理教育培養的目標。

(二)藝術管理教育的創造教育模式

在對藝術活動有充分的認識和感知基礎之后,要依據具體的藝術創造實踐和藝術管理實踐來提出具體的創造教育模式。而這一創造教育模式是經過尋找問題和發現、提出問題,進而通過有效思維,最后綜合多種因素,從而尋找到適合最具體活動中的綜合教育模式。藝術管理教育的創造教育模式是重要的通過創造來實現藝術管理人才培養的具體模式。

(三)以實踐推動教育培訓的人才塑造模式

藝術活動不僅僅是概念上的直觀表現,更是對理論的升華與具體展現,任何脫離了具體情況的藝術活動都只能是空談理論。而通過實踐的方式,能夠助推整個教育內涵質的飛越,而這也是一種比較直觀的培養模式。所有的藝術理念,最終都要以藝術形象的具體方式來體現。而通過實踐的方式來助推教育發展的模式也是在藝術管理教育過程中最為常見的教學模式。但這種教育模式,對于教學的實施者和駕馭對象都有較高的理論要求。只有通過有效的理論理解才能最終實現教學目的。

三、文化建設發展的新要求

今天,文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所發揮的作用日益重要。而文化力也成為了助推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今天,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和關注。就我國而言,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了國家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已經成為黨和國家所關注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大繁榮、大發展的關鍵節點和重要時期。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多國家,文化產業已經占據了主要發展地位。而不斷增加的文化消費需求也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整個文化建設不僅是國家的戰略要求,更成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文化需求。而在這一背景下就需要我們重視藝術管理人才培養,充分做好教育工作。

四、藝術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研究

篇8

論文關鍵詞:文化語境,翻譯解碼,翻譯方法

 

文化語境是研究語言使用和功能的重要語言學范疇之一。多年來國內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化語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每個言語社團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社會規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這種反映特定言語社團特點的方式和因素構成了所說的‘文化語境’。”(黃國文,2001:124)“翻譯是語言交際活動,它取決于聽/讀者從譯文中所獲得的信息。”(奈達,1993:116) 譯者既要準確傳遞原文的內容、意圖、風格等,又要滿足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譯文讀者的要求。“翻譯中對原文意思的理解,遠遠不是單純的語言理解問題,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張美芳,2001:29)

本文從語境順應論的觀點出發,討論語境順應性在翻譯解讀中的作用,提出譯文語篇連貫的重構過程是譯文讀者尋找文化語境的順應過程,因為文化是由不同層次的內容構成的, 翻譯也就是不同文化層次的內容的翻譯。在此基礎上用例句說明文化語境在翻譯實踐中的啟示和指導意義圖書館,來說明翻譯是不能脫離有關的文化語境而獨立存在的。

1. 文化語境與翻譯

文化語境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年提出的(參見劉潤清,1999:278-284)。文化語境包括當時政治、歷史、哲學、科學、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識。語境是翻譯的基礎,翻譯的本質是一定的語境下的跨語言―跨文化―跨思維的交際行為。事實上圖書館,譯者翻譯的是文化語境下的語言。語言本身是不能與其文化語境相分離的。BronisLaw 及 Sapir 的理論認為語言基本上來說應該是扎根于文化的現實中的,沒有語境就不能對語言加以解釋。Franz Boas 曾指出圖書館,語言的形式是由其文化語境的形態來塑造的。他認為,語言就其本身來說并不是思維的障礙圖書館,并且在語言、文化與思維之間存在著動態的關系。

同時翻譯也是跨思維的交際行為,在翻譯過程中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對差異的處理方式將直接影響翻譯的準確性及質量。從中西思維方式來看圖書館,兩者存在的差異可以用領域依附與無領域依附來說明。這是由 Witkin 提出的。表現在認知領域的差別可能是在思維活動時對環境的依靠程度方面。這兩個極端在思維方式上分別代表的是整體式思維方式和分析式思維方式論文格式模板。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沒有注意到思維方式的差異必然會導致翻譯這種交際行為的交際失敗。

2. 文化語境順應與翻譯解碼

翻譯之所以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容易,是因為語言反映文化,并受著文化的制約。語言的翻譯實質上是文化的翻譯。隨著科學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語言的研究已超出了“純語言”的范疇。人們已將信息論用于翻譯研究。按照信息論的觀點,翻譯猶如一種解碼過程。碼(code)指從一種符號系統到另一種符號系統變換信息的一套預定規則。在信息論中,語言被認為是極其復雜的信息系統,那么,翻譯就是一種將原語的信息變為目的語的有意義的信息的過程。

在翻譯界有關翻譯的理論與原則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爭議最大的是翻譯究竟是采用“交際翻譯”還是“語義翻譯”,兩者有何差異。Peter Newmark對此作出了如下的解釋:“交際翻譯試圖對譯文讀者產生與原文對原文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盡可能接近的效果。語義翻譯試圖在譯語的語義與句法結構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貼切地傳達原文的準確的語境意義。”可見,兩種譯法的根本區別在于文化方面:交際翻譯完全以譯語文化取代原語文化;語義翻譯卻強調保留原語文化。順應論強調: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一個基于語言內部與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識程度下不斷作出語言選擇的過程。任何語言在使用過程中都要作出動態順應。這種順應應根據不同的文化語境而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滿際雙方的需要。不同的文化層次在翻譯中應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使譯文語境順應,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

2.1表層文化內容的直接轉換

翻譯中的直接轉換,指在符號層面上進行直接轉換的翻譯方式, 即能用譯語中某單一表達方式替換原語中某一單一表達方式,這種方式被稱為“一對一等值”(one-to-one equivalence)。這種直接轉換法很少考慮人文、心理、深層無意識價值觀等因素。因此,一旦在一種文化中形成固定的表達方式,在另一種文化中找到相對應的方式也就不困難了。如:“The streets around the three-storey red brick law court sproutedwith rickety stands selling hot dogs, religious books and watermelons.”

在紅磚砌成的三層樓法院周圍的街道上,突然擺滿了東倒西歪的貨攤,出售熱狗、西瓜和宗教書籍。譯文所表達的表層文化內涵通過“一對一等值”轉換已清晰明了。(“hotdogs”譯為熱狗,已被接受。類似對應的表達方式如:hotline熱線,chain stores連鎖店,round-table conference圓桌會議)。

2.2 深層文化內容的間接等值

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早就賦予語言文字以豐富的內涵,因此,在本民族特定的語言文化中,很多字詞、習語、典故所具有的比喻義、引申義等都不言而喻,而在另一文化語境下,卻很難理解。等值的概念是首先由里烏(E.V.Rieu)在1953年提出的。他認為在語際翻譯中,符號與符號之間一般不可能有完全等值的關系,只有信息才可用來充分解釋外來的符號和信息。翻譯涉及到的是兩種不同語符中的兩個等值的信息。卡特福德提出了篇章等值概念(textualequivalence,1965)。在不同的語言文化語境中追求完全等值幾乎不可能。Verschueren的語境順應理論卻給在不同的深層文化語境中求得間接等值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間。不管是什么譯論,譯者都應從尋找文化語境順應的過程中求得原語與譯語的間接等值。

例如: If you are expecting the stork to visit your home this yearand he has to come by way of Royce city, he will have to bring a check-book topay his bill before delivery. 如尊夫人有喜,要來羅伊斯城留產,請備足款項交費,才能接生。特此通告。(王宗炎譯《光榮與夢想》)。本例出自美國現代史The Glory and the Dream.它是得克薩斯州羅伊斯城兩位醫生所登的一則廣告,目的是為了預防經濟大蕭條年代的美國人產后賴帳。根據英國民間傳說,嬰孩是由鸛鶴stork帶來的。倘若不了解這一文化語境的深層含義,譯文將此翻譯成鸛鶴,那就無法順應該文化的深層語境了。

3. 文化語境及其翻譯

在翻譯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語境,并采用合適翻譯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下文從幾個不同方面來說明文化語境順應在翻譯過程中的應用。

3.1 中西方歷史文化的差異及其翻譯方法

由于各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沉淀形成的歷史文化語境也不盡相同。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時,會經常遇到由于歷史文化語境差異而出現的翻譯難題。例如,“東施效顰”這一漢語成語典故,對中國人來說,不難理解其文化內涵,但對于不甚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西方人來說,若僅僅直譯為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就沒有準確、形象地表達和再現原典故的含義。為了讓西方讀者能了解這一成語的內涵,比較合適的做法是采用意譯和增譯的辦法論文格式模板。Dong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crude imitation withludicrous effect.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博大精深,與此聯系,在翻譯時,應在弄懂典故意蘊的基礎上,注重歷史文化語境之間的差異,采取恰當的翻譯方法。要譯好這些歷史典故,必須注意中西方兩種文化語境之間的差異,采取適當的翻譯方法。

3.2中西方的價值觀念的差異及其翻譯方法

在社會、文化因素的作用下,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反映到跨文化語際中,也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所以,我們必須注意中、西方民族在價值觀念上的異同。西方人對個人隱私(privacy)、個人的獨立自主看得很重。這種文化差異必然會影響人們的言行和思維習慣,不了解這種差異,勢必會造成誤解。比如,一位中國人在聽到一個外國女孩是素食主義者,而且已經十幾年沒吃過肉的時候,表示出極大的震驚和疑惑,隨后是一連串的問題:例1.A: You do not eat meat? Whynot? Are you Christian? You do not eat meat because you want to lose weight? B:No. It is just my habit. A的問題涉及個人的宗教信仰、體重、身體狀況等隱私問題。外國人是忌諱的。按照西方的文化,問這樣的問題是無禮的。但問問題的人卻覺得無所謂, 因為中國的民族文化并不認為這些問題有什么失禮之處。所以文化差異會影響到對同一信息的認同感受。

3.3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及其翻譯方法

由于不同的宗教文化,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差異,在翻譯中應予以充分注意。例如下面一句:I believe, because of my religious faith, that I shall “return toFather” in an afterlife that is beyond description.( From Why Measure Life inHeartbeats; from Reader’s Digest, Feburary, 1980) 由于受東方宗教文化特別是東方佛教文化的影響,許多譯者都把an afterlife理解為“來世”或“來生”。“來世”或“來生”均為東方佛教用語,指人的生死輪回,而西文基督教卻無此概念,而是認為人死后靈魂仍在,或升入天堂,或墮入地獄,并無“來世”與“來生”之說。由于作者是基督教徒,根據原文的宗教文化背景應把an afterlife理解為“人死后那段時光。”故可譯為:“基于我的宗教信仰,我相信在我身后難以描繪的時光里,我將回歸圣父。”可見,在翻譯中宗教文化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如果不了解源語中的宗教文化背景,則可能使目的語中的讀者想當然,造成交流的障礙,因此我們應予以重視并采取恰當的方式予以表達。

4.結束語

語言的翻譯實質上是文化的翻譯,而文化的內容又分屬于不同的層次。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任何語言在使用過程中都要作出動態順應,這種順應應根據不同的文化語境而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滿際雙方的需要。在不同的文化層面上,翻譯可以是順應文化語境內容的直接轉換,也可以是順應文化語境內容的間接等值。它要隨著不同層次上的翻譯解碼,而獲得不同的內涵。在翻譯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語境,并采用合適翻譯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Jin Di &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M]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rp,1984.

[2]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Translation [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3]Dahl,Stephan.CommunicationsandCultureTransformation-CulturalDiversity,GlobalizationandCulturalConvergence[J/CD].Internet,1999.

[4]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年.

[5]何兆熊.語境的動態研究[J].外國語,1997(6).

[6]張美芳.從語境分析中看動態對等論的局限性[J].上??萍挤g,1999(4).

[7]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

[8]屠國元,廖晶.翻譯等值概念述評[J].中國科技翻譯,2001(2).

[9]顧嘉祖等.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

篇9

論文摘要:介紹了Web3.0的概念與特征,結合宜賓學院酒文化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實踐,探討了基于W e63.0相關技術下構建宜賓學院酒文化信息服務平臺的基本框架,旨在為基于We63.0的我國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提供借鑒。

Web3.0是在Web2.0的基礎上,讓互聯網更加個性化、精準化和智能化。Web3.0時代的特征就是把散布在互聯網上的各種信息點以及用戶的需求點聚合與對接起來,提供能夠滿足每一個互聯網用戶的個性化的、聚合化的高效率的互聯網服務。當Web3.0時代來臨的時候,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圖書館也迎來了圖書館3.0o Web3.0跟Web2.0一樣,不是技術的創新、思想的創新,它是對We62.0深人發展的結果,通過改變傳統軟件行業的技術和經濟基礎來改變現有的一切。新的W eb3.0強調的是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創新,代碼編寫、協作、調試、部署、運行都在云計算上完成。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Web3.0的概念不僅僅是在圖書館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中進行服務,而且還在虛擬空間中開辟新的服務領域。本文將探討宜賓學院圖書館如何基于Web3.0構建特色數據服務平臺。

1.宜賓學院圖書館已開展的特色服務

1.1以地方特色為主建立特色數據庫信息服務平臺

宜賓學院圖書館地處西部經濟欠發達的三線城市—四川省宜賓市,素有“酒都”的美譽,地方文化資源豐富。宜賓酒和酒文化融合在民風民俗之中,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酒業的繁榮對宜賓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宜賓有許多歷史性文化品牌,其中有中國酒王“五糧液”和敘府酒、夢酒、金潭玉液、故宮貢酒、南福酒等名酒。2009年宜賓市白酒產量達19萬,擁有酒類企業100多家,其中銷售收人上億元企業6家,實現銷售收入390億元,利稅72億元,工業產值、銷售收人、利稅總額分別占全國白酒工業的25% ,25% ,20%,占全省白酒工業的60%a,55%,65%。宜賓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白酒生產基地,酒也成了宜賓的支柱產業,形成了宜賓獨特的酒文化與酒產業。2009年5月,宜賓市政府在《宜賓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強做大酒類產業的意見》([2009]20號)文件中制定了2010年宜賓市酒產業的發展目標。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宜賓地方經濟,宜賓學院圖書館從2002年起籌建了中華酒文化數據庫,共收集數據17 967條(截止到2009年12月22日);為配合酒文化資源建設,2007年9月又專門籌建了酒包裝文化陳列室,現收集酒包裝3 001多件。另外,2009年宜賓學院成立了發酵資源與應用實驗室,12月又成立了“宜賓酒產業酒文化研究中心”,積極開展研究與合作,目前學院正與四川理工大學聯合申報“四川省酒文化中心”。

1.2研究用戶需求以進行戰略分析和準確定位

從目前查詢的國內各種學術刊物、圖書資料、網上信息資源,以及通過問卷方式對“中國酒網、中國紅酒網、聞酒知香、酒之園”等近年來部分企業投資或企業化運作的酒類信息網站利用情況來看,目前我國部分酒類企業由于技術水平低,信息收集能力有限,對信息加工服務能力的依賴性愈來愈強。而我國酒類網站平臺結構設計不合理,信息孤島問題嚴重,缺少對信息資源進行深層次、多方位的開發與利用,忽視技術成果轉化,網站信息知名度較低,客戶群較小,很難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在對我國酒文化網絡信息化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宜賓學院圖書館對“酒文化網絡信息平臺”的建設和服務進行了戰略分析和準確定位,從新的視覺更多地關注從數據一信息一知識,成果一產品到產業這一價值鏈的實現,從深層次的角度探討高校圖書館如何利用建設酒文化信息服務平臺開展專業化、特色化服務,架起一座與政府機關、科研院所、企業溝通的橋梁,實現酒文化的知識共享和酒產業信息服務的聯盟。

2構建酒文化信息服務平臺的可行性分析

2.1硬件設備

由于Web3.0支持多終端跨平臺知識共享,所以基本的通信設備必不可少,如PC,internet,Intranet, WAP手機、PAD及專用客戶端等,而這些設備現在都已經普及,所以構建知識共享平臺有充分的硬件基礎。

2.2軟件支撐

宜賓學院圖書館2010年引人商業化軟件:北京世紀超星的Medalink系統。該系統提供的元數據存儲管理系統正是在吸收跨庫檢查的優點上進行改進的,通過優先對元數據進行存儲和預處理去重新排序,為用戶提供了互聯網搜索引擎方式的檢索體驗,保留了對跨庫檢索的功能,為用戶提供統一人口。其外文搜索系統是基于開放URL標準的多級調度系統,能自動更新調度知識庫,可以對125個國外最流行的外文數據庫無障礙地查詢。其主要的技術模塊有:聯合目錄統一檢索;統一認證;元數據建設;數字資源調度及推送;文獻傳遞;統一結算;中心門戶系統;遠程訪問。

2.3經費保障

酒文化信息服務平臺按照“開放、合作、共享、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的原則向社會提供酒類科技文獻共享和科技創新決策分析服務。爭取高校發展專項資金和企業贊助,對酒類元數據倉儲題錄信息進行加工,實行無償服務。對部分增值報務,如原文傳遞、科技創新決策分析、產業情報監測分析等實行有償服務。制定統一的收費和服務標準,根據成員提供的文獻服務量進行結算和支付。

總之,不論是硬件設備、軟件支撐,還是經費保障上,都已具備構建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務平臺條件。

3構建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務平臺框架

網絡信息服務是指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對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進行網絡提供和網絡傳遞的服務活動。在充分考慮Web3.0環境下知識共享的特點,設計了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務平臺框架,該平臺共分為3個層次:信息資源層、信息服務層和門戶訪問層。

3.1信息資源層是圖書館開展網絡信息服務的基礎

圖書館收集酒類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利、標準、科技成果、政策法規、電子圖書、視頻資料等相關文獻信息資源,形成酒類文獻元數據倉儲知識庫。由宜賓學院與北京世紀超星數據有限公司利用Madlink系統合作建設,并定期進行數據更新、分發和提供使用。

3.2信息服務層提供平臺知識交互所需的基礎功能和核心服務

(1)個性化知識搜索。W eb3.0的信息智能分析和過濾功能使資源的質量得到了一定的保證,用戶提交檢索信息,酒文化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基于開放API的服務,將滿足成員不同需求的應用程序集成起來,形成多個智能過濾器,對成員的信息進行過濾;然后將過濾的信息進行結構化處理,接著訪問數據庫中的成員元數據并與酒文化特色庫進行本體匹配;最后從酒文化知識庫中搜索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精準化的知識。

(2)由于高校圖書館過去受到技術的局限,早期的個性化服務研究基本上只停留在信息定制、信息推送、個人借閱查詢以及系統推薦等。而Web3.0的出現,其跨網站的信息聚合、精準的智能搜索、高度的自主權等特點,使酒文化信息服務平臺能提供以下核心服務:酒類文獻學術搜索、全文資源調度下載、原文傳遞、科技查新、定題服務、RSS服務、酒產業服務、酒產業情報監測分析等服務。

3.3門戶訪問層該層是平臺的入口‘

(1)多種終端接人平臺。用戶可以通過包括Internet,Intranet,WAP手機、PAD、機頂盒及專用客戶端等獲取信息。多終端平臺是We63.0的特征之一,它能實現信息服務的普適性、公用顯示裝置與個人智能終端的通用,為用戶的獲取與共享知識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2)根據其功能和服務的對象設置了常規欄目與讀者交互欄目。我們根據宜賓學院中華酒文化研究數據庫的主題內容,將其分為9個子數據庫:酒道論衡、酒的種類、酒的工藝(釀酒專家/釀酒工藝)、酒的器具、文化大觀(包含酒的包裝刀酒的典故/)的風俗硒的詩篇硒的知識硒與名人曬與時尚硒與文藝/中西酒文化差異)、酒與健康、酒與經濟(酒界精英業咨詢硒業廠商)、酒的法律、天下名酒。數據庫的每一層都提供分類導航,以及題名、作者、摘要、主題、學科、機構、人物、基金等關鍵字進行智能模糊搜索,易于用戶接受和操作。

(3)在酒文化信息服務平臺構建個人圖書館門戶。在We63.0時代,圖書館的門戶網站建設將發生根本性的革命,個人圖書館門戶將取代圖書館綜合化門戶。它把信息聚合、智能搜索、信息微單元這些基礎元素整合起來,形成一個豐富的知識庫。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需求,從知識庫里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同時還可以從互聯網上聚合其他信息,最終構建出自己的個性化門戶,并通過它進行館內、館外資源的搜索。這樣,酒文化信息服務平臺就可以了解每個用戶感興趣的主題內容,自動歸納推斷用戶的喜好,對新人館、新上網的酒類資料進行自動推送服務,使用戶能夠通過信息的和訂閱獲取個性化的酒類知識服務;而且政府機關、科研院所、企業作為個人門戶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鏈接、共享信息單元。

篇10

關鍵詞:藝術民俗學;文化產業;教學模式

藝術與人類的總體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隨著人類的文明、習俗發展而不斷演變。以藝術為對象的研究也在不斷地完善,在藝術學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者們從藝術的起源、藝術發展的規律、藝術與社會的關系、藝術的創造等方面進行探討,更有學者從民俗學、人類學等角度對藝術展開研究。就藝術與民俗而言,有學者從民俗中的藝術展開討論,另有學者從藝術中的民俗進行探析。不論民俗中的藝術還是藝術中的民俗,都是對藝術與民俗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的探究,旨在深入了解伴隨民俗產生的藝術本質以及藝術產生、創作的民俗文化內涵。正如學者鐘年在其文章中所述“對于藝術的認識,不能‘止步于對藝術事象的靜態分析’,而應該‘以藝術活動中的審美形式與情感效應為材料,將其置于民族區域社會中生產生活的、社會時尚的、的廣闊背景下予以觀測論析”’。就此研究視角,張士閃教授首先提出了“藝術民俗學”的學科建設理念,嘗試在民俗文化研究和藝術學研究的學科間,建立一門交叉性的學科研究理念,旨在研究藝術與民俗之間的關系,同時對藝術進行民俗學的視角研究。

學科歸屬上,藝術民俗學是藝術學的分支學科,由藝術學與民俗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相結合而形成。藝術民俗學的研究對象“首先是作為藝術活動背景的民俗文化,包括民俗事象和民俗觀念。其次,它將以民俗學的視角重新審視、闡釋藝術的源起,本體,功能,以及藝術與民俗的真實關系。”藝術民俗學的研究對象不僅是民間文化的表象之一,同時還是文化形態的一種表現方式,它們在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地發生著形態和功能上的演變。

文化產業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就“產業”而言,其本源之意為國民經濟的各種生產部門,后隨著第三產業的興起而逐漸拓展為“泛指各種制造、提供物質產品、流通手段、服務勞動等的企業或組織”。從文化產業角度結合藝術民俗學的研究視角對其進行觀照,能更全面地對藝術的本源進行闡釋,同時也對其產業化發展展開更深入地探討。

當下,我國的文化產業事業正蓬勃發展,在此熱潮中應運而生了文化產業專業教育,尤其在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同時也與民俗、民間藝術聯系緊密。因此,要發展文化產業,對藝術民俗的研究、探討必不可少,在文化產業專業領域開設藝術民俗學這門課程也是有必要的。筆者在本文中將嘗試探討藝術民俗學在文化產業這一專業領域中的教學模式,從而為今后的文化產業民俗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據。

1教學模式制定的理論依據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首要功能之一,在人才培養的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教育的發展規律,正如潘懋元先生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理論:“教育外部關系規律指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即必受一定經濟、政治、文化所制約,并為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服務;教育內部關系規律指教育必須與人的發展規律相適應?!蓖瑯樱囆g民俗學在文化產業專業領域中的教學也應遵循以上的教育規律。由此,制定與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相一致的教學模式是有必要的,而且應該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1結合藝術民俗學的教學特征,應該突出區域特征或民族特色

就筆者執教所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而言,該地區世居12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有壯族、瑤族、侗族、苗族、水族、毛南族、水族、彝族等11個,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藝術產生所依附的民俗文化也各具特色。在教學中深入挖掘、整理各民族文化資源,構建富有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的文化產業專業領域藝術民俗教學特色,強化學生的優創意識、特色意識和品牌意識,在保護和傳承該地域中優秀的藝術、民俗類文化的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文化產業領域中進行藝術民俗的研究。

1.2重視學生能力培養

通過日常教學,使學生接收系統的理論知識培訓,包括藝術民俗學學科所涉及的藝術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基本理論知識,以及藝術民俗學科學專業知識和規范,對學生進行專業的理論訓練,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同時使學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學術研究水平。

1.3促進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

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完善專業結構、鞏固藝術民俗學專業優勢,逐步建立健全該專業課程體系,整體優化教學方法與手段,制定有效的教學評價標準,拓寬文化產業專業領域學生的專業視野,是藝術民俗學在教學中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務。

藝術民俗學教學除了遵循專業研究規范外,還要圍繞我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標準,結合我國國情下的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專業教學。在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高等教育質量觀貫徹于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科研創新、服務社會發展、文化傳承創新之中”。由此可知,藝術民俗學教學貫穿在文化產業專業領域中應結合該專業的學科特點,讓學生在掌握文化產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民俗學、藝術學的專業研究方法,嘗試藝術民俗與文化產業等學科理念融合展開科學研究,進行文化創新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