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概念范文

時間:2023-10-25 17:24: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概念

篇1

關鍵詞幼兒 學前 教育

我們從3個方面來分析討論學前兒童的數學教育:一是學前兒童數概念建立與發展的特點;二是適宜的教育方式;三是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目標意義;

一、學前兒童數概念建立與發展的特點

理解和尊重學前兒童數學概念建立與發展的特點從數學認知能力準備的過程看,他們對生活中的事物現象感興趣,而且喜歡反復體驗、不斷重復,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對事物數量關系的理解。這種學前兒童數學準備性的學習,是學前兒童初步建立數概念、形成邏輯思維的循序漸進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既為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提供了充足機會,也為孩子理解和形成數概念提供了幫助,同時還使孩子養成了主動積極地解決他們生活及經驗中所遇到問題的習慣奠定了基礎。它不應是提前學習小學數學內容,而是為學習這些正規數學做思維和概念上的準備。換言之,學前兒童階段的數學學習是完全不同于小學的,它是孩子進入小學數學學習的一個必要準備階段。心理研究表明,4歲至6歲是幼兒認知發展的一個關鍵期,孩子正是在這個時期建立和形成數概念,萌發出解決問題的興趣與積極性,數學思維能力異常活躍。我們經常會聽到這個階段的孩子說:“你考我吧,我可聰明了。”從認知情感的角度看,這是孩子理智感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如果我們不能正確把握這個關鍵期,教育方式與內容超越了孩子所能接受的限度和思維理解的范疇,反而會使孩戶對數學反感或恐懼,也會使孩子思維變得僵化,缺少解決問題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因此,科學地選擇適宜學前兒童的教育內容與方式對幼兒數學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某種意義上說,孩子從很小的時候起就生活在與數、量及形狀、空間形式等密切相關的環境中,他們從小就感受著事物的數、量、形特征,而這一切的感知與接觸都是孩子今后理解和建立數概念的基礎。兒童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在大量的生活、活動中感知數量現象和空間形式,這樣的經驗積累過程對孩子理解各種簡單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都是大有裨益的,為幼兒獲得真正的數學能力,達到質的飛躍奠定了基礎;但僅停留在這些經驗上是不夠的,如果沒有上升到一種思維層次上,它就不成為數學。數學內容的形式性提醒我們,真正的數學不僅與孩子的經驗積累有關,還與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有關。也正是數學內容的形式性,體現出孩子需要在大量活動經驗的基礎上提升孩子的事物現象簡單規律的思考,是一種思維層次上的發展。因此,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實施不能簡單地在日常常生活中玩一玩,如果沒有思維上的提煉,孩子的數學能力也是不能夠得到思維水平上的、實質性的發展的。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孩子在每天的分發碗筷生活中,好像已經掌握了一一對應的數量關系,但是,當這個實驗變為給圍坐在一起的小熊客人每人分發一份碗筷時,很多孩子在解決問題時就會無所適從。這說明,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還需要思維層次上的提升。許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前兒童的各種基本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并不是一個活動或幾個問題就能夠解決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在生活與活動中多次反復體驗,并且是通過孩子自己積極主動參與逐步建構的過程。因此,數學教育目標與內容的適宜性,也影響著孩子對數學本質理解,對數學概念的建立。在對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結合孩子所能理解的日常生活現象與實際事物開展,把注意力集中在活動的過程上,引導和激發孩子的興趣,而不應該拿一些超出幼兒思維水平的學習內容去強迫孩子學習,這樣不僅會影響孩子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甚至還會使其產生畏懼心理,兒童個性化的學習特征是無法體現的。創造在數學教育中也是無法實現的。

第二、適宜的教育方式

了解學前兒童的學習特點,遵循科學而適宜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方式,采取科學而適宜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教育方式有利干孩子數學興趣,數學思維能力以及數學中創造性的形成與發揮。也許有人會說,數學還需要創造嗎?3加2等于5,還能創造出別的嗎?不錯,3加2的結果是5,然而,3加2等于5的數學問題情境是有很多種的,學前兒童數學學習就是在各種解決問題的情境過程中發現這樣的數量關系規律的。對于學前兒童來講,他們在數學活動中的探索的過程遠比很快得出一個結果重要得多。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體會和理解“加”的含義,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這種自己主動采取的方式,正是促進孩子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學前兒童思維靈活性,創造性思維產生與發揮的重要時刻。

三、遵循學前兒童教育科學目的和現實意義

篇2

學前兒童心理成熟程度決定兒童的行為方式。就兒童發展整體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這表明了兒童身心發展具有不均衡性。而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大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不同的年齡段兒童的身心發展的某一方面的發展速度與其他方面對比具有不均衡性,即體重和身高的生長高峰具有不同期性;二是身心發展的不同方向在時間上的呈現出早晚的不均衡性,生理發展先于心理成熟,有的兒童看起來很結實但他的內心不一定堅強。因此兒童的行為方式由兒童的心理成熟程度決定而不是由生理發展的成熟程度決定。

改變學前兒童所處環境和改變學前兒童同樣重要。古語云:“與君子游,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小人游,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孩子身邊都有什么樣的人,最近和誰交往,孩子最近是否有不良的變化傾向,這些都是心理咨詢過程中心理咨詢師和家長都應該關注和研究的問題。例如,有的孩子有悲觀、憂郁或是暴力、攻擊等不良傾向的玩伴,若孩子與這樣的朋友交往,時間久了難免會沾染上相同的感彩。因而,有必要提醒家長孩子辨別能力有限,需要時刻的關注和適當的指引,在必要的時候應改變兒童所處環境,會有益于問題的緩解和解決。

家庭氣氛及父母管教的方式決定學前兒童未來的生活形態。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成才十分重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都決定著孩子未來的習慣、成就、素養甚至人格等。一方面,父母關系又是家庭環境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夫妻和睦會營造出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在這樣的家庭,孩子會開心快樂,更有安全感,以便于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體驗,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出比較良好的對待社會和他人的態度,比較容易形成活潑、樂觀、開朗的性格特征。反之,如果夫妻不睦,經常吵架甚至打架,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長期如此孩子就會逐漸形成負面生活態度,對社會和他人缺乏信任,更容易形成敵對叛逆的態度。另一方面,父母的教養方式也十分重要,教養方式分為民主型家庭、專制型家庭、放任型家庭等。其中,民主型家庭就是管教孩子要以民主的方式進行,對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和意見給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讓孩子參與到涉及自身或家庭等有關問題的討論和解決,這種方式不僅充分的發揮了孩子的獨立自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助于培養孩子多方面的積極的性格特征。

學前兒童的自我概念和人際態度影響未來的發展。自我概念也叫自我,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系及社會角色的認知。對孩子來講,老師喜不喜歡我?爸爸媽媽愛不愛我?小伙伴們喜不喜歡和我一起玩?我在幼兒園的表現怎么樣?這些都屬于自我概念的認知。按照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的觀點,孩子心里中的自己要比實際上的自己對于孩子的長成更為重要。換句話說只要孩子認為自己是最棒的,那么即使他現在表現的還很普通,將來也可以成為最棒的。故此對孩子的教育要以表揚為主,因為對孩子來講父母及周圍人對他的態度就是他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礎,孩子從這些對待自己的態度中形成自我認知,如果這些態度是積極的,孩子自我概念就很有可能是積極的和自信的,如果這些態度是消極的,那么孩子自我概念也很有可能是消極的和自卑的。故此,對于學前兒童的家長和老師甚至這個社會都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表揚和鼓勵,這樣利于讓孩子形成自信、樂觀的自我概念。

秉承兒童心理咨詢的這四大基本觀點,不僅有利于提高兒童心理素質,降低了學前兒童出現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更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家長和教師社會等方面對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高度關注,心理咨詢的探討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惠萍,王祖莉,柯洪霞.簡論師范院校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教學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7(07).

[2]但菲.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變革學前兒童心理學課堂教學模式[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3(05).

篇3

關鍵詞科學概念,認知發展,樸素生物學,樸素物理學,心理理論。

分類號B844

1 引言

科學教育是將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作為整體的體系,使其內化成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為的教育過程。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場科學教育的革命之中。美國及世界其它一些國家都先后制訂了科學教育的國家綱領性標準和規劃。中國作為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要實現新世紀的騰飛,也必須通過科學教育的改革,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新一代創新人才,促進我國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現我國跨世紀發展的戰略目標[1]。實現這些目標的一條已經被證明為行之有效的道路就是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科學啟蒙教育是兒童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發展兒童智慧,激發兒童探索自然之謎的興趣,培養兒童的科學世界觀。

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已不能適應這一發展。目前人們很關注如何根據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充實先進的科技知識,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但是,如何根據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來提高科學教育的效果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當前科學教育的出發點不是看兒童缺乏什么,而是著眼于兒童頭腦中本來有什么。對嬰兒的知覺、注意、記憶、知識表征、推理和問題解決的研究得出共同結論:這些認知能力很早就得以體現,其運用隨著幼兒活動范圍擴大日益顯得主動。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甚至學前兒童在人類重要的知識領域已經有自己的“樸素理論”(naïve theory),在他們受到正式教育前,就用這種理論來解釋現實世界的現象。兒童早期獲得的這種非正式的或前科學的理論雖然不規范,但這種樸素理論是兒童用以解釋周圍世界事物的工具或知識框架。比如2歲的幼兒知道人不能住在月球上,問其為什么,他會回答“會摔到地上”,這種非科學的、啟發式的(heuristic)回答對兒童本身的意義是重大的,兒童可以籍此把紛繁復雜的世界納入到自己的認知框架中,并做出推理和預測。

科學啟蒙教育應從最貼近兒童生活的科學領域開始進行。Wellman和Gelman(1992) 提出了兒童的三個核心知識領域:樸素物理學、樸素生物學和樸素心理學(心理理論)[2],盡管一些研究者認為兒童在其它領域也會有樸素理論[3],有研究他們被公認為兒童認知的最重要知識領域[4]。Wellman和Gelman(1992)認為兒童獲得某一特殊領域的樸素理論要符合三個條件,即(a)能認識到該領域有它的特殊認知對象(本體區分,ontological distingction);(b)能運用該領域的特殊因果原則對該領域的現象作推理或解釋;(c)這些解釋具有一致性[2]。

那么兒童能否區分以上三個領域的現象呢?如果能的話,又是什么時候能作的這種區分呢?研究者對此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如皮亞杰(Piaget,1929)認為,能作這種區分是兒童入學以后的認知成就,而幼兒對于這三種領域現象的認識是混淆在一起的,從而表現出泛靈論(animism)、人工主義(artificialism)和實在論(realism)的認知特點[5]。另一種持“理論”理論的研究者則認為這三個基礎領域知識的獲得發生在童年早期,它們成為兒童隨后認知發展的基礎[6]。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支持后一理論主張。

2 兒童的樸素生物學

學前兒童是否具有獨立的樸素生物理論是一個尚存爭議的問題。這種爭論反映了研究者對兒童的認知如何達到更高水平這一問題的不同看法。如果兒童很晚才能區分這幾個領域,那么就需要用某種質變和重組來解釋它們是怎樣最終分開的。如果兒童在入學時就已能區分這兩個領域的概念,那么要么這種質變和區分發生在學齡前,要么沒發生,發展可能是現有概念的逐漸精細化。因此,兒童樸素生物理論的研究既是對認知發展領域特殊性的檢驗,也可為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提供實驗依據[7,8]。

要解決學前兒童是否具有樸素生物學理論的爭議,只有通過對兒童不同生物現象的認知進行研究,才能勾勒兒童樸素生物學認知的全貌。Wellman和Gelman認為生物運動、生長、遺傳和疾病可能是兒童最早掌握的生物過程和機制[4],因為這些是基本的生物現象,這些現象包括動物或植物整體的可見特征,而不只是涉及生物體的一部分或不明顯的過程,如消化。我們認為運動(包括自主運動)不能作為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的標準,它更多是兒童區分動物和非生物的標準。中國人用“生老病死”四個字精辟地概括了生物的發生發展消亡過程。兒童的認知必然受其生活經驗影響。因此,我們選擇了“生長”“衰老”“疾病”和“死亡”作為基本的生物現象來考查兒童的樸素生物認知[9~17]。

我們的研究主要選取3~6歲的學前兒童,分別來自教育條件較好的城市幼兒園和教育條件較差的農村(城鄉結合部)幼兒園。主要采用訪談法,結合使用分類、迫選等多種方式,對每種認知現象都以不同任務變式施加給同一組被試,藉此探查兒童認知發展的個體差異和個體內部差異。主要發現如下:(1)兒童對非生物的判斷成績最好,對動物的判斷次之,對植物的判斷最差;即3~4歲幼兒就能夠比較明確判斷非生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他們知道非生物不會生長、衰老、生病和死亡,但對動物生命特征的認知判斷成績隨年齡增長而提高,對植物的判斷相對最差。只有對“生長”的認知例外,反而植物判斷成績最好。(2)兒童的生物現象認知表現出不同步性,對生長的認知成績最好,死亡次之,之后是衰老和疾病。(3)兒童在對生物現象做出因果解釋時,沒有表現出皮亞杰所示的“泛靈論(或萬物有靈論)”和“人為主義”,他們很少用心理意圖作為生物現象的原因。(4)學前兒童能夠在各生物現象之間建立聯系,而非把各個生物現象孤立起來。他們常常用一種生物現象去解釋另一種生物現象,如用能否生長來判斷能否衰老。(5)教育條件好的兒童比教育條件差的兒童顯示出明顯的認知優勢。

我們的一系列研究證明,兒童到入學時(6歲)在以上各個維度上都能夠區分生物和非生物,他們已經有獨立的樸素生物理論[9~17]。

不過,目前關于兒童樸素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多局限在學前兒童,關注的焦點多是學前兒童是否具有獨立樸素理論的理論爭論,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不明顯,我們的研究也有同樣的局限。因此,我們下一步的研究將更突出干預研究,即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做促進的教育實驗。我們目前關于兒童的疾病和健康認知的研究與教育實踐結合更緊密。

兒童健康教育是目前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健康教育的目標是通過認知改變行為,培養兒童科學的健康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兒童的自我保健意識,一個核心內容是提高兒童對健康和疾病的因果機制認知。兒童只有了解疾病的因果機制,才可能在新情景中作出正確推理,分辨危險因素,作到既預防疾病,又不至于對疾病感到恐慌。科學的健康教育方式應該是根據不同年齡兒童的認知水平,根據兒童的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及因果認知,選擇那些兒童有可能接受的內容,有的放矢地實施相應的教育方案,增進兒童對健康的認知和健康行為。國外學者指出,健康教育不能只是教授事實和知識[18],所有成功的健康教育計劃都有賴于對健康信息的解釋,而這些解釋必須根據兒童的認知模型[19]。我們的研究正是致力于探查的兒童的疾病和健康認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育干預。

這種思路在我們關于兒童樸素物理學的研究中也得到體現。

3 兒童的樸素物理學

樸素物理學是指人們對物理實體、物理過程、物理現象的直覺認識[20]。。雖然兒童對此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但這些憑經驗得來的知識與當前的基本科學概念常常有沖突。以往研究者考察了兒童對物理學各個分支基本概念的認知,如力和運動,能量,熱量,光,聲,電,天文現象等等,其中又以對力學概念的研究最為詳盡。皮亞杰對此做了開創性研究,得出兒童對力概念的6種類型的認識:力就是運動;自己能動的東西就有力,反之則無力;力是有意圖有價值的動作;力是搬運物體的動作;能持久支撐就有力;力和大小輕重有關[21]。

Vosniadou通過讓兒童自由畫出或用橡皮泥塑造地球的方式,以及迫選或開放式提問的方式,總結得出兒童頭腦中主要有5種地球模型:矩形,碟形,雙地球模型(人生活在平面的地球上,而說的那個“地球”在天上),中空球形(人生活在球內所以才不掉出去,天空就是空心部分)和扁球形(球的頂端是平面)[22]。

顯而易見,在這些概念中,很多是科學概念和日常經驗的糅合。即使開始上學后,兒童也會繼續堅持他們先前的觀點和理論。比如很多小學低年級兒童認為毛衣會發熱,在被要求自己設計一個實驗來檢驗時,他們把溫度計放進毛衣里,當觀察到毛衣溫度不變后,他們認為可能是溫度計有問題[23]。可見,即使在相互矛盾的證據面前,兒童仍會堅守自己的理論,要他們放棄這些樸素理論就需要行之有效的科學教育,而科學教育也必須以兒童的樸素理論為基礎。

我們的目前的研究致力于發現兒童樸素的物理學認知中與科學概念相偏離的部分,考查他們對物理現象的認知策略,探查影響其概念認知發展的因素,如認知能力,元認知和動機等因素,然后制訂概念轉換策略,幫助兒童由自發的前科學概念向科學概念轉化[24]。

4 兒童的科學概念和心理理論以及推理決策能力的關系

樸素物理學、樸素生物學和心理理論,是兒童最重要的認知領域。那么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是同步發展,還是有發展的先后次序,一種樸素理論的發展能否預測另一種理論的發展,這也是關系到兒童認知發展的一個基本理論,即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具有領域普遍性的還是特殊性的,是階段性的還是連續性的。

因此除了兒童的自然認知,我們同時進行了兒童的社會認知研究。與密西根大學Wellman教授和心理所方富熹教授合作制定了中國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量表[25]。該研究發現,中國兒童與西方兒童有著基本相似但又略有不同的心理理論發展順序。中國幼兒的心理理論發展順序為Diverse desires, knowledge ignorance, diverse belief, content false belief, hidden emotion,而對美國、澳大利亞的正常和聾啞以及孤獨癥兒童的研究都報告,他們的認知是diverse belief任務的通過先于knowledge ignorance任務。這個結果顯示了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文化差異。這個量表可以作為我國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測量評定工具,用于探索兒童心理理論發展水平和其樸素物理學及樸素生物學發展的關系。

其次,我們還關注兒童的科學概念認知與其一般推理能力和社會領域的推理――道義推理以及決策能力之間的關系[26~33]。兒童的科學概念認知一方面會受到個體經驗的影響,另一方面個體的認知能力包括推理和決策能力也是影響其認知成績的重要內在因素。按照皮亞杰的理論,三段論推理要到形式運算階段才能進行,但新近的研究發現如果推理任務是道義領域(與社會規則有關的推理),即便幼兒也能夠正確推理。說明推理能力的發展也是有領域特殊性的。我們的研究已著手揭示這種特殊領域的推理與特殊科學領域的認知的關系,并且強調這種特殊性對兒童的適應意義。

以上研究旨在探明兒童認知發展的基本理論問題,即領域普遍性和特殊性,階段性和連續性,以及認知發展的影響因素。

5 小結和未來研究

總之,目前認知發展研究的發現突破了多年來以皮亞杰學派為主導的研究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框架,使人們以全新的方式思考兒童的認知發展。傳統認知發展理論的代表人物皮亞杰認為認知發展具有普遍階段性,兒童的時間、空間、重量、生命現象、道德等的認知遵循同樣的發展順序和階段。近年來興起的特殊領域觀向皮亞杰的普遍領域觀提出了挑戰,以兒童樸素理論發展研究為代表的特殊領域觀有三個特點:第一,強調知識在認知發展中的重要性;第二,強調核心理解,即注重對人類基本知識領域的認知;第三,強調發展。視認知發展為“理論的發展”的“理論”理論成為當代認知發展研究中占優勢的理論。

盡管相關研究有不少發現,但其局限也是明顯的:(1)研究對象多局限在學前兒童,關注的焦點多是學前兒童是否具有某個獨立樸素理論的理論爭論,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不明顯;(2)研究多從一個知識領域出發,對兒童不同領域的認知發展缺乏對比,因此我們不清楚兒童的不同知識領域樸素理論是同步發展的還是有先后次序;(3)研究對象多為西方文化中的兒童,我國兒童的樸素科學認知研究很少。(4)相關研究很少探查影響其認知的因素。

以上問題為我們的進一步研究留下了很大空間,也為我們提示了今后的研究思路:首先,我們同時探察幼兒和小學生的科學概念發展。增加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學階段是兒童科學啟蒙教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認知水平處在具體運演階段,比幼兒有更高的接受能力,是開展科學啟蒙教育的最佳時機。由于小學階段尚為開展系統的物理學和生物學學科教育,因此仍有可能探查兒童的樸素理論發展。另外,由于幼兒到小學生有較大的年齡跨度,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縱向探查由年齡和教育環境改變可能引起的認知變化。其次,探查同一個體的樸素物理學認知和樸素生物學認知以及其心理理論發展,對同一兒童不同科學領域的認知做對比,以反映其認知中的個體內部差異。第三,為了探查兒童科學概念發展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們將進行中美跨文化研究,兒童身處其中的文化不可避免影響兒童的認知和行為,這種跨文化的研究可以為不同國家的科學教育互相借鑒提供依據。第四,探查兒童樸素科學認知發展的個體差異和影響因素。對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中兒童認知成績比較,考察兒童認知能力、父母受教育程度、兒童的生活環境(城鄉)、教育環境(幼兒園/學校)等內外因素對兒童科學概念認知的影響。第五,在基礎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可以促進兒童科學認知發展的方法手段,以期為科學教育實踐服務。如,如何利用不同的表征形式促進兒童的問題解決能力,我們已有研究標明,自然頻率表征比概率表征有更大的優勢,能夠幫助兒童解決貝葉斯推理問題[34]。

兒童的科學概念總是以前科學概念為先導,兒童前科學的樸素認知是今后科學知識掌握的基礎。研究兒童的前科學概念和認知發展水平,就可以使得教育內容更有針對性,使課程設計與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保持一致,使得教育內容既不至于過于高深,超過兒童的接受能力,從而事倍功半,又不至于過于淺顯,浪費兒童的寶貴學習光陰。

參考文獻

[1] 關于呈送《面向21世紀發展我國科學教育的建議》的報告,科發學部字(2000)0345號

[2] Wellman H M, Gelman S A. “Cognitive Development: Foundational Theories of Core Domai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2, 43: 337~375

[3] 朱莉琪, 皇甫剛. 兒童樸素經濟學認知的發展. 心理學動態,2001,3: 227~231

[4] Wellman H M, Gelman S A.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foundational domains. In: W Damon (Series Ed.), D Kuhn, R Siegler (Vol.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Vol. 2. Cognition, perception and language. (5th ed). New York: Wiley, 1998. 523~ 573

[5] Piaget J.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1929

[6] Atran S.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Natural History.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7] 朱莉琪,方富熹. 兒童認知發展研究的新進展. 心理科學,1997, 2: 151~155

[8] 朱莉琪. 兒童認知發展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首都師大學報,1999,4: 111~115

[9] 朱莉琪,方富熹. 學前兒童樸素生物學理論的發展. 心理學動態,1999,3: 31~36

[10] 朱莉琪,方富熹. 學前兒童樸素生物學理論的實驗研究. 心理學報,2000, 34(2): 177~182

[11] 朱莉琪. 兒童對疾病的認知.心理科學, 2003, 1: 174~175

[12] 劉光儀, 朱莉琪. 兒童病因認知發展的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2003,11(6):658~662

[13] 朱莉琪, 方富熹. 學前兒童對生物衰老的認知. 心理學報,2005, 5: 335~340

[14] 朱莉琪, 方富熹. 學前兒童對生物死亡的認知.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 1: 91~93

[15] Zhu Liqi, Fang Fu-xi.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of Biological Phenomena- Growth and Alive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0, 24(1): 105~110

[16] Zhu Liqi, Fang Fuxi.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ag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Tampa, FL, 2003

[17] Zhu Liqi, Liu Guangyi.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ill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39: 268

[18] Freeland-Graves J, Nitzke S. Position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Total diet approach to communicating food and nutrition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2002, 102: 100~108

[19] Sivaramakrishnan M, Arocha J F, Patel V M. Cognitive assessment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children from two different cultur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8, 47: 697~702

[20] 王振宇.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67~376,390~398

[21] Piaget J.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physical causalit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32. 120~132

[22] Vosniadou S, Skopeliti I. Reconsidering the role of artifacts in reasoni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e as a model of the earth.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5, 15: 333~351

[23] 面向全體兒童的科學,data.省略.cn/usnews/

[24] 牟毅,朱莉琪. 兒童樸素物理學的錯誤概念及影響概念轉換的因素. 心理科學進展,2006(已接受)

[25] Wellman H, Fang F, Liu D, Zhu L. Scaling of Theory of Mind Understandings in Chinese Childre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accepted)

[26] 方富熹,方格,朱莉琪. 兒童充分條件假言推理能力初探. 心理學報,1999,31(4): 322~329

[27] 朱莉琪. 兒童推理能力的新發現――道義推理. 心理科學,2001,2: 214

[28] 朱莉琪, 方富熹, 皇甫剛. 兒童期望值判斷的研究. 心理學報, 2002, 34(5): 517~521

[29] 朱莉琪. 生態智力―介紹一種新的智力觀點. 心理科學, 2002, 1: 118~119

[30] 朱莉琪,皇甫剛. 不確定情境中的決策心理. 心理科學進展,2003,11(5): 481~485

[31] 朱莉琪,劉光儀. 兒童適應行為研究. 中國特殊教育,2005,3: 36~39

[32] 陳單枝,朱莉琪. 兒童的決策行為. 心理科學進展,2005,5: 606~613

[33] 王霏,朱莉琪. 三段論推理中影響因素. 心理科學,2006(已接受)

[34] Zhu L, Gigerenzer G. Children can solve Bayesian problems: The role of representation in mental computation. Cognition, 2006, 98(3): 287~308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cience Concept

Zhu Liqi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ed our study o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concepts, including children’s naïve biology, naïve physic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their theory of mind, meaning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in the three core knowledge domains. We explore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growth, aging, illness/health and death. We also investigated children’s naïve physics, intending to find out children’s cognitive potential and to enhance their naïve conception changing to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were also investigated. It may shed some light on science education.

篇4

是全國教育“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的研究成果。在理論方面,作者從自然科學和教育科學的研究角度,汲取其理論研究的主要觀點和觀念,對幼兒科技教育活動的概念、特征,幼兒科技創新能力,幼兒科技活動的實施、評價進行了探討;在實踐方而,體現理論研究于幼兒科技活動教育教學實踐中,設計了十一個主題系列150個活動方案,構成了幼兒科技探索發現――應用科學知識的主題系列活動。本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是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教材和參考書,也是幼兒師范學校幼兒教師培養和培訓的學生用書。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

羅家英

推薦理由

本書是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本書一方面突出了基礎性的特點,各章內容的組織以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主線,力求全面呈現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為形成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突出了實踐性的特點,本書的編寫密切聯系學前兒童教育的實踐,將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問題融入教育實踐之中,強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此外,本書還適當吸收了近年來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研究的新成果,增強了本書的適用性和時代特色。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教材,也可作為幼兒教師、幼兒園園長培訓教材,同時還可供廣大學前教育工作者作為參考書使用。

幼兒園建筑設計(含光盤)

付 瑤

推薦理由

本書為建筑學、城市規劃、環境藝術等專業建筑設計系列課程教學用書之一。本書的書稿部分介紹了幼兒園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包括概述、幼兒生理、心理及行為特點、總體環境設計、平面組合設計,建筑造型設計以及托幼建筑設計規范等等。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建筑學、城市規劃、環境藝術等專業學生的建筑課程設計的教學用書,內容精煉、要點明確、課件表達生動,也可供教師作為教學參考書。

兒童自主性繪畫教育

李文馥

篇5

關鍵詞:學前兒童;游戲;教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138-02

人才培養,幼教為本。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是終身教育體系中的起點教育。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無不重視早期教育。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強調,教學要游戲化,要以“做”為中心,通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教學方法開展游戲教學 。他指出,只有讓兒童主動地、積極地參與游戲,才能使教學活動變得更有趣、更快樂、更進步。盧梭說:“兒童的游戲就是他的工作?!庇螒蚴菍W前兒童的基本活動,是兒童主動自愿參與的、追求快樂的一種活動,幼兒在游戲中始終處于“無意識的主動學習者”狀態,他們一方面在游戲中生產快樂,另一方面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體驗、在游戲中生活。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最適合培養幼兒各方面的能力。由此可見游戲在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F代兒童發展科學與教育科學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表明:游戲在個體幼年發展的很多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應該成為組織和開展學前教育實踐的基本策略與方式。

面向世界與未來的學前教育,在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探索科學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等方面,對幼兒教師提出了諸多要求。為適應當前我國學前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需求,建立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的幼兒教師隊伍,是保證學前教育質量的關鍵和基石。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應按照當前幼教事業蓬勃發展的現實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科學的課程設置,使用優秀的教材教法,快速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為此,我們必須盡快改變傳統師范教育教學模式,建立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的課程體系,尋找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索,完成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現代學前教育,要求幼兒教師不但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陽光般的愛心、健康的心理、鮮活的藝術審美修養、系統正確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有全面的游戲教育素養,包括組織、指導游戲活動等多方面的綜合技能。

《幼兒游戲》課是高職高專院校中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理論課程的學習是指導實踐的基礎,幼兒教育要全面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要學習科學指導幼兒,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而且能增長幼兒的知識,發展智力。我院開辦學前教育專業8 年來,不斷地在教材開發和教法研究上下功夫,通過學生在全疆各地幼兒園開展見習和支教實習反饋的意見和建議來看,《幼兒游戲》課在幼兒園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幼兒園教育的組織與開展怎樣做到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是衡量和評判這種教育實踐專業化程度的重要標尺。幼兒園教學游戲化的探索,不僅改革了教學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觀的變革問題,我們要充分挖掘游戲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進一步探究如何將要傳授的內容巧妙地滲透到游戲中,達到娛樂和學習的有機統一。

一、國外兒童教育專家對教師在游戲中的指導策略各自有不同的觀點:

1、美國學前教育專家認為,教師在游戲指導策略中應體現出多種多樣的身份。如:教師是兒童游戲過程中的的舞臺監督、藝術家學徒;在游戲過程中出現問題時要起到調解人和監護人的作用;是兒童游戲時的旁觀者、參與者、游戲者;同時還是游戲的介紹人、故事講述者和游戲導演者。

2、日本學前教育家和田實主張幼兒教育應采取游戲誘導的方法,即通過游戲,在無意識中去誘導幼兒身體的健康發展和涵養其德行。由此出發將游戲分為經驗游戲、模仿游戲、練習游戲三種。

3、英國的學前兒童游戲教學更重視戶外游戲的開展,促進人與自然的融合。他們注重戶外游戲環境的布置與設計,重視游戲場地區域的劃分與布局,減少大型的固定玩具,注意安全防護設施,保障讓兒童有效利用戶外環境條件。

二、國內學前教育專業各類游戲教材分析與探究

1、適合學前教育本科層次的理論性指導為主的教材

(1)丁海東編著的《學前游戲論》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它以理論聯系實際為原則,詳盡闡述了幼兒園游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以及在幼兒園設計、組織與實施游戲活動的策略和方法,為從事幼兒園教育實踐奠定基礎。本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全面理解與掌握學前兒童游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設計與組織幼兒園游戲活動的基本技能,確立科學的游戲觀、兒童觀、教育觀,為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奠定基礎。

(2)鄭名編著的《學前游戲論》內容分為上、下兩編,由十章組成。上編是關于學前游戲的基本原理。該部分明確了學前兒童游戲的研究對象與內容,介紹了研究學前兒童游戲的方法;回顧了學前兒童游戲研究的歷史與主要的理論流派;闡明了游戲的本質與特征、游戲與學前兒童發展、游戲與學前教育的關系。下編是關于幼兒園游戲的實施與指導。該部分論述了幼兒園游戲活動的設計原則、實踐模式與設計的基本要素;幼兒園游戲的組織與實施、分類與指導,以及幼兒園游戲評價;簡介了玩具與游戲材料發展、類型與作用。

(3)邱學青著《學前兒童游戲》(第四版)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書系統闡述了學前兒童游戲的有關游戲的有關原理、結構和實踐操作等問題,在介紹學前兒童游戲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歷史和現狀的同時,展示了游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價值以及學前兒童游戲的基本特征,探討了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機構中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適合幼兒園教師參考的可操作

(4)丁海東著《幼兒園游戲與指導》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規劃教材,于2013年3月1日出版。內容共八章,主要包括:幼兒游戲概述、幼兒游戲與幼兒園教育、幼兒園游戲的教育目標與計劃、幼兒園游戲環境與條件的創設、幼兒園游戲過程中的現場指導、幼兒園集體教學與自由活動中的游戲及指導、幼兒園各類游戲的實施與指導、幼兒園游戲評價。《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規劃教材:幼兒園游戲與指導》緊密聯系幼兒園游戲的實際,實用性強,條理清晰,文字通俗,案例豐富。

2、適合高職類學前教育專業注重職業崗位和專業能力培養的教材

(1)霍習霞主編的《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系列教材:學前兒童游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主要內容是:游戲的概念與理論、游戲與學前兒童發展、游戲在幼兒園中的地位、促進兒童游戲的條件、學前兒童游戲環境規劃、指導兒童游戲的策略、幼兒園各類游戲的指導、游戲觀察與評析、其他游戲資源簡介。這套教材的創新之處在于:問題導引,探微知本,從現象的提出到揭示問題的本質,娓娓道來;將理論與實際問題相對照,引導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的思維習慣;考慮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內容闡述系統而不枯燥、實用而不瑣碎。

(2)劉焱專著的《實踐取向型學前教育專業精品教材:幼兒園游戲與指導 》共八章,分別為:幼兒游戲概述,幼兒園的游戲與教育,區域游戲活動 ,戶外游戲活動,非游戲活動游戲化,玩具與游戲材料的選擇與利用,游戲活動的觀察、分析與評價,有關兒童游戲的理論。從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實際出發,討論了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關鍵問題,介紹了有關幼兒園游戲組織與指導的基本方法。

(3)韓宏莉《學前兒童游戲》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這套教材的特點是按照高職高專模塊式教學的特點,在每一章節都精心設計了理論教學、實踐訓練環節,還在每一章節的后面附上了許多適用的小游戲,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點和較強的可操作性。

(4)楊楓《學前兒童游戲》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版(2006年6月1日出版?!秾W前兒童游戲》的特色在于突出技能型幼兒教師的培養目標,將幼兒教師與游戲相關的基本職業技能具化為游戲技能、游戲指導技能和游戲教學技能三個板塊,通過若干實訓項目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力求體現科學性、專業性和實用性。 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學前兒童游戲的基本理論、游戲指導的基本方法與基本技能,內容涉及幼兒園游戲教育活動中的角色游戲、表演游戲、結構游戲、體育游戲、智力游戲、語言游戲、數學游戲、音樂游戲、美術游戲、集體娛樂游戲,以及0~2歲嬰幼兒游戲等內容。

(5)周世華主編的《幼兒園游戲精編1》全國學前教育專業(新課程標準)“十二五”規劃教材,復旦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4年7月1日)。共分模塊,包括角色游戲、表演游戲、結構游戲、智力游戲、教學游戲、親子游戲、民間游戲和手指游戲,每一類游戲又包括若干不同種類的游戲。書中的每一個游戲都詳細介紹了游戲的目標、材料準備、玩法與規則、指導要點以及注意事項等,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既有助于讀者比較全面地了解幼兒園兒童游戲實踐研究的現狀,也為實施者在游戲中如何更有效地發揮教育作用,以及指導游戲提供了策略和方法。這套書目前我院學前教育專業已定為2013級教材。

三、繼續探索《學前兒童游戲》課與五大領域教學的關系

1、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在悄然發生變化,建構式教育理念已滲透在幼兒教育課程中,幼兒園在此基礎上還實施了以游戲貫穿幼兒教學的目標,幼兒教學游戲化,是指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融于各種游戲之中,教學游戲化的實質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

2、掌握多種幼兒游戲教法,根據不同的場合、環境、游戲規則、教學目標,制定合理的、科學的活動組織與設計方式。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更新觀念,在開展角色游戲時要充分認識到幼兒才是游戲的主人。幼兒的自主控制是游戲最內在的本質,在角色游戲中要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

3、挖掘整理民間游戲,其中所蘊含的社會性教育價值,是現代游戲所不能比擬的。傳統的民間游戲,同樣也能給幼兒帶來童年的歡樂,這些游戲在今天的幼兒園同樣有推廣的價值。從幼兒教育的層面上來看,幼兒民間游戲有助于幼兒在體能、感知、語言、社會性等發面的發展。體能、語言、感知方面的發展一般都能從現代游戲中得到體現,而民間游戲中所蘊含的社會性教育價值,是現代游戲所不能比擬的。幼兒民間游戲蘊含著的豐富的現代教育價值和發展潛力,值得我們重視和不斷研究。

總而言之,《學前兒童游戲》課的開設,將會完善學前教育專業的的課程設置,制定科學合理的幼兒游戲課程教學大綱、適當的教學進度,整合學前教育教學法,更新幼兒教師的教育觀念,挖掘游戲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遵循教學要游戲化,做到以“做”為中心,通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教學方法開展游戲教學。

參考文獻:

[1] 丁海東著《學前游戲論》山東人名出版社2011-11-1

[2] 劉艷珍.劉正正.主編《學前游戲論》科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1-8-1

[3] 周世華主編的《幼兒園游戲精編1》全國學前教育專業(新課程標準)“十二五”規劃教材,復旦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4年7月1日)

[4] 《學前兒童游戲》(第四版)邱學青.著2008-12-1江蘇教育出版社

[5] 劉焱專著的《實踐取向型學前教育專業精品教材:幼兒園游戲與指導》劉焱.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2012-9-1

[6] 《游戲與兒童發展》:約翰遜等著.華愛華等譯

篇6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活動目標是指某一具體教育活動的目標,它具有表述具體,操作性較強的特點,所期望的教育成果基本上可以觀察到或測量到的;它大多數是從學前兒童獲取哪些經驗這一角度提出,有的活動對兒童認知能力、興趣、情感和態度也提出了相應的目標。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活動材料是數學教育活動的載體,兒童學習數學的工具;是兒童數學教育活動目標與內容顯性的、可見的媒介;是幫助兒童主動地構建數學知識,誘發兒童主動地進行探索學習的中介。

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學習與解讀,在學前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等方面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在研究與反思中,我們發現影響兒童數學學習的思想束縛,從教師的層面主要是:對學前數學教育活動目標的把握能力偏弱、提供數學教育活動材料的質量不高、觀察了解幼兒數學已有經驗與發展差異水平不夠等,造成了部分幼兒學習數學的實效不夠明顯,嚴重的還挫傷了孩子學習的興趣與求知欲。針對研究中的疑惑與問題,我們確定了以研究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活動目標層級與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活動材料提供研究為核心,進行嘗試與探索的過程。在研究中,我們獲得了一些新的思考與啟示。

1.解讀目標層級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活動層級目標群的建立是一項系統工程。目前,我們主要從以下二個層面進行此項工作。

1.1 教師預定目標層級。幼兒數學教育活動目標具有顯性特點。我們首先從來自于教師預定目標層級的研究入手,從較為顯性的數學教育活活動目標為切入點。教師在層級目標群的研究過程中,以查閱文獻資料開始,吸納與獲得有益的經驗,然后結合自身的數學教學經驗,根據對目標的研究與解讀,從同一數學教育活動入手,從橫向并列與縱向遞進兩條主線著手。在研究中,教師們創造性地開始研究工作,構建了一系列教師預定的層級目標群。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每個幼兒對數學教育活動目標層級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層級目標群時,其遞進關系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呈現出一種動態組合的狀態。每個層級目標可以看作是層級目標群的一個要素,各要素的內涵相對來說比較穩定,但各要素的上下位置與所處的層級可以根據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靈活地調整,最高層次的目標是相對固定的。

1.2 兒童探索目標層級。幼兒數學教育活動目標具有隱性的特點,引導幼兒探索發現數學教育活動中的目標層級,是獲得數學教育活動層級目標群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幼兒園數學活動'引導發現法'運用研究"課題過程中,我們創設了"幼兒引導發現室"。在這個特定的活動空間中,為幼兒提供了充分與活動材料交互作用的場所,幼兒在此自主操作,擺弄新活動內容材料,為數學層級目標群的形成;為教師觀察與解讀數學教育活動層級目標提供了良好的場所。

由此發現,孩子的探索活動不但可以為數學教育活動層級目標群的形成與建立提供依據,而且可以補充教師的思維的創造性與整體性。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源于兒童探索發現的層級目標群,比教師預定的層級目標群更吸引幼兒,幼兒內在的學習潛能真是不可估量。在此類師幼互動活動中,教師重新認識與理解了兒童,對數學教育活動也進行了再認識。

2.研究材料提供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活動材料是物質環境的重要部分,《綱要》在科學的內容與要求中,明確提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由于數學教育活動目標層級的豐富性,活動材料在準備上也應體現數學教育目標的科學性、層次性、多元性。在科學性上應體現數學概念的屬性特征,能把幼兒所學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可以直接活動的材料,讓幼兒在擺弄、操作中,積累與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經驗;在多元性上要體現數學內在邏輯序列與一物多用的原則,滿足教學與幼兒發展的需要,使材料的功能與教育目標保持一致;在層次性上要適合幼兒的發展水平,選擇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使不同層次的幼兒能夠有興趣地進行動手操作、深入探索,從而有效地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數學教育活動材料的提供與研究是一項龐大的工程。目前我們主要從以下而二個方面進行此項工作。

2.1 材料匹配目標內容。幼兒數學教育活動材料的準備是幼兒進行數學教育活動的關鍵環節,教師在研究中深深感受到活動材料的巧妙設計與提供直接影響著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學習效果。因此,在設計制作與提供活動材料時,我們從數學教育活動目標和內容出發,以便于操作、新穎美觀、多種多樣吸引幼兒。同時,依據層級目標群,提供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讓每個幼兒喜歡活動、樂于操作,保護幼兒學習的興趣。

篇7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文獻綜述

學前教育――人終身發展的起點,美術教育――學前教育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前教育是一個綜合性、實用性很強的專業。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的音樂、舞蹈、美術、隊列操練及口語表述等基本技巧和能力,是決定教育活動開展成敗的重要因素,尤其美術教育,直接影響著兒童對美的感知。有關美術能促進人發展的研究,一直是眾多專家所關注和研究的。而作為人的發展之啟蒙階段的幼兒美術教育更是備受關注。從美術活動能全面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的基本假定出發,心理學家們運用各種實驗結果、基本原理、方法,去觀察、解釋美術活動的促進作用。我們嘗試對學前美術教育領域內主要貢獻者的觀點進行歸納,并梳理其理論邏輯,進而理解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實質。

一、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價值

1.以發展人格為基礎的美術教育

以發展人格為基礎的美術教育,強調美術教育的教育價值,通過美術創作促進兒童健全發展。這是工具論的倡導者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和英國美術家里德提出的。羅恩菲爾德對創造性推崇備至,里德主張通過美術教育促進兒童人格的發展,認為兒童生來就有藝術潛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現類型,教師應按兒童的類型進行指導,以發展兒童個性。奧地利的兒童美術教育家齊塞克將注重發展兒童的創造力、注重兒童人格的發展,作為兒童美術教育的重要目的。

樓必生和屠美如指出美術教育有助于一般智力和創造性的發展。美術活動中所整合的各種知識經驗,所發展出來的直覺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對抽象、邏輯思維起互補作用,有助于一般智慧的發展。楊黎明、劉志紅、李建春和陳彤都認為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不僅是智能培養,更在于通過美術教育來發展兒童自己,促進兒童完整、健康人格的發展,可以對兒童在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形成方面產生潛在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學前美術教育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獨特優越的功能,因為在教育情境中美術活動可以將兒童帶入一個豐富多彩的美的世界,使他們從感受領悟中體驗、創造中獲取實現自我的潛能、智慧、價值和樂趣,獲得真、善、美高尚的人格素質的熏陶和錘煉。

2.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

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主要價值在于它對個人經驗的獨特貢獻。兒童美術能力不是自然發展的結果;美術學習由創作、批評和歷史三方面構成;必須經過學習才能獲得,而嚴格的課程設計是美術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對美術教學效果要盡力進行評價。這是本質論的提倡者艾斯納提出的,與他觀點相似的格里主張以美術學科的基本內容作為美術教育的課程內容。W?迪文格內爾的觀點與艾斯納相近,格內爾倡導DBAE大綱,他曾在文章《一種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將美術作為一種學科研究的方法》中首次使用了“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The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術語。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簡稱“DBAE”。

二、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實踐研究

1.以傳統的技能的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

(1)國外的教學方法

在古希臘時代,兒童學習美術主要在文法學校中進行,兒童模仿教師描畫字母輪廓。在20世紀早期,英國美術教師史密斯他認為繪畫教學要像書寫一樣,從基礎開始,循序漸進。德國的美術教育和英國、美國的教育實踐在形式上基本相同,教師示范,讓兒童模仿和練習線和形。日本在明治初期,美術教育也十分重視實用功利,繪畫局限于用筆描繪正確的圖形。

(2)我國的教學方法

由于受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幼兒美術教育實踐中最主要的方法是臨摹和記憶,不能發揮幼兒創造性及自我表現的價值,重結果,輕過程,講究功利性目的。傳統的方法具體步驟為:出示范畫、講解、示范。上世紀70年代風行的簡筆畫教學更限制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以培養學前兒童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方法

(1)國外的教學方法

教育家杜威采用進步主義教學法,指出在美術課中應讓兒童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他認為應重視和欣賞兒童的發展過程的有限經驗,因此在美術教育中教師不必提供指導,更不應干涉,他提倡培養兒童創造性的智能。盧梭、德國柯思修泰納和齊賽爾提倡讓兒童到優美的環境中去,反對臨摹。視覺藝術是一種語言;藝術不以一條準則、一門學科、一些抽象的技巧,或被視為其他任何關注技巧本身的方式教幼兒。在瑞吉歐?艾米利亞學前學校,對于大多數幼兒來說,對于還沒有具備正式書寫和閱讀能力的幼兒,使用視覺和圖像語言來表達對世界的探索和理解是很容易的。但這并不表示在幼兒使用工具、材料和圖像、視覺表現方式時,不給予任何指導。在開始畫畫前,交流他們真實看到的事物,交流他們的想法和觀察的早期經驗,能為孩子的繪畫和創造帶來一定的好處。兒童的作品被謹慎地儲存和展示,讓幼兒們感受到成人對其作品的重視,激勵幼兒更投入和認真地進行他們的創作。加登納也認為,那些已經掌握了符號系統而又能不受其束縛的人,“易于獲得最新鮮的概念,最原初的行動和最獨特的情感組合”。幼兒園應任憑兒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畫畫,而不是過早地教導兒童線和形的畫法。

(2)我國的教學方法

朱家雄和孔起英認為,學前美術教育可以通過繪畫、手工和欣賞來開展。通過欣賞來培養學前兒童的審美感知力,通過繪畫、手工來培養審美創造能力,通過繪畫、手工和欣賞來培養審美情感的體驗和表達能力。在情感方面的教育,孔起英指出應通過美術教育對幼兒進行審美情感教育,重視兒童審美經驗的積累,她認為技能與創造性的發展不矛盾,技能為創造性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在個性方面的教育,劉志紅、李連春和高明認為,學前兒童教育活動應從兒童個性心理發展特點入手實施美術教育,根據兒童個性發展特點因勢利導,創設有利于兒童個性發展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西方現代美術教育理論中的工具論和本質論.

[2]王洋,趙英輝.從彼此頡頑抗衡到相互借鑒發展――對工具論與本質論的評價及二者對中國美術教育發展的現實意義.網絡財富,2010-11-23.

[3]西方現代美術教育理論中的工具論和本質論.

[4]蘇慧紅.高等學校美術教育如何作用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探索,2006-12-30.

[5]孔起英.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6]林琳,朱家雄.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篇8

唐山與北京、天津毗鄰,是河北經濟中心之一,教育理念相對發達,很多兒童的家長意識到學前英語啟蒙教育的成敗直接影響孩子日后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及效果,因此日益重視孩子英語方面的學習,幼兒園英語課程及一些兒童英語培訓機構也應運而生。

本研究以唐山市為例,采用問卷調查為主,觀察和訪談為輔的方法,調查研究學前兒童英語學習培訓現狀及存在問題。調研范圍包括市級幼兒園3所、私立幼兒園2所、兒童英語培訓機構3所,以學前兒童家長及小部分英語教師為調研對象;發放調查問卷150份,回收128份,回收率85.3%。問卷調查了被調查者對學前兒童開始學習英語時間、教育目標、教學形式、環境創設、師資及關注問題等方面的認識。本次調研還訪談了3名培訓機構負責人、3位幼兒園園長和5位幼兒園英語教師,并觀摩了他們的教學活動,了解其英語教材、師資、教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內容。

1 問卷反饋結果

1)關于兒童開始學習英語的時間情況,65%的家長認為3~6歲開始學習英語合適,32%認為7~12歲,認為0~2歲開始學習英語的只占3.2%,而12歲以后選項為零選擇。

2)關于參加英語學習的目的一項,其中73%的家長認為豐富孩子的知識面,提高孩子綜合素質最重要;52%的家長想培養孩子的英語口語,提高與人交流溝通能力;只有32%的家長關心孩子自身對英語的興趣。

3)調查顯示,家長在家輔導孩子學習英語的方式大多數是陪同觀看英語動畫片或電影,占55%;也有24%的家長以和孩子玩英語類游戲的方式來輔導學習;只有19%的家長和孩子進行口語對話。

4)在問卷調查中關于選擇英語培訓學校時,家長所關注的內容上,有58%的家長重視課程建設、56%的家長選擇了學校規模和知名度,39%選擇外教或名師,重視課程收費的只占15%。

5)針對兒童英語的教學形式,78%的家長認同游戲教學、支持情景教學,也有22%的家長表示不清楚。

6)問卷調查顯示,89%的家長會為孩子選擇英語發音班和口語班,選擇英語學前輔導班的占48%,選擇趣味英語詞匯班的比例是40%。

2 實地的采訪談話結果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1)學前兒童英語教育教材的建設方面,目前唐山市學前英語采用的教材有《洪恩英語》《史迪克兒童英語》《劍橋少兒英語》《階梯英語》《迪斯尼神奇英語》《新概念英語》《易趣兒童英語》等。教材的多樣、理念的翻新、費用的高低,都給家長及孩子帶來很多困擾。

2)目前,唐山市幼兒園英語教育師資主要由以下幾類人員組成:學前教育專業本科、??茖W歷的占34%,英語專業中師、專科學歷的占19%,幼師專業中師、??茖W歷有英語培訓經歷的占26%,外聘的占18%,其他占3%。

3)教學方式簡單,多采用直接法、視聽法。教學多本著游戲原則,但忽視綜合原則及循序漸進原則。

3 調查問卷和觀察訪談表明唐山市學前兒童學習英語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家長對于學前兒童英語學習有一定的積極性,目的明確,但也存在誤區,如家長輔導學前兒童英語學習的方法需要改進,對于兒童英語學習內容、目的也存在誤解。

2)學前英語教材多樣但質量良莠不齊,英音美音混亂。

3)學前英語教育師資方面存在很大欠缺,有英語水平的人無幼教理論和方法,有幼教理論和方法的人英語水平不高,語音語調不規范。

4)教師流動性強,相關培訓不到位,學習進修機會少。

5)學前兒童英語課程設置不合理,可操作性及拓展性較差,有些學前兒童英語培訓機構及幼兒園缺乏對兒童英語教學的特點、目的、內容及要求的了解,教學方式簡單,教學效果差。

6)無完整的教學評估系統。

4 結合兒童心理學、英語學習規律及英語教學法等多種方法,提出相關對策

1)唐山市相關的教育行政部門加強領導,實施學前英語教育培訓機構及幼兒園申報制度,申報內容包括師資力量、教科研能力、課程方案、擬用教材、教學設備等,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后方可開展學前英語教育。

2)以政策性條文規范學前英語教育市場,組織相關專家成立領導小組,指導學前英語教育工作,可幫助教學機構進行崗前培訓及提供進修學習機會,還可以為兒童家長提供英語學習咨詢,幫助家長解決英語教育中遇到的問題。

3)試行學前英語教育教師持證上崗制度。具有幼教資格的教師需同時獲英語大專以上學歷并通過學前英語教學法培訓,才能獲得學前英語教師上崗證書;不具有幼教資格的英語專業教師需通過學前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培訓及學前英語教學法的培訓,才能上崗。

4)在培養幼兒教師的專門教育機構如師范學院,開設學前英語教育專業,從根本上解決學前英語教育師資缺乏問題。師范教學部門還要提供學前英語教師崗前培訓及進修學習的機會。

5)構建適宜有效的教學評估體系,既包括教師教學評估,也要涉及學生學習評估。教學評估既包括相關領導和組織機構對教學目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等方面的教考評價,也要包括兒童家長對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建議和打分。學習評估也不光側重學生英語學習內容的數量及難度,還要評估其參與狀態和對英語的感知、理解和運用。學前兒童英語教育評價不僅要關注終結性評價,更應該關注形成性評價。

6)以幼兒園或學前英語培訓機構為依托,建立學前英語教育試驗基地,并實行基地掛牌制與年檢制,優勝劣汰,動態調整,為學前英語教師提供培訓、交流、展示平臺。

7)組織家長參加講座、培訓及親子活動,幫助其形成正確的英語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使其著眼于兒童綜合素質的提高。引導家長認識到創設家庭英語學習環境的重要作用,教幼兒學英語,不要追求單詞數量,應當從幼兒學習聽懂和理解他人的英語表達入手,逐漸實現英語語言順暢交流。

8)選擇與新教育觀念相符的教材,認真考證教材、教法是否與目前幼兒教育課程改革方向一致。理想的教材應該價格合理,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結合本土文化和必備的歐美文化。隨著美國在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的日益強大,美國英語已經成為英語世界的主流,市場上流行的也是大量的美式視聽材料,但很多中等城市的英語教師對美音的認識卻剛剛起步,因此,在選擇教材時應注意英國英語與美國英語的結合。

5 結語

綜上所述,唐山市學前兒童英語教育還處在不斷嘗試、探索的階段,還面臨許多困難,存在種種問題需要解決,其教學原則及教材教法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但只要認真針對學前兒童的特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遵循語言教學的客觀規律,不斷探索,學前英語教育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幼兒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張勁松,郭迪,等.幼兒第二語言(外語)獲得成效之多因素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3(5):289-292.

[3]周兢.對我國學前兒童英語教育定位的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4(12):4-6.

篇9

關鍵詞:學前教育;學前心理學;教學

《學前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之一。主要內容包括兒童心理發展相關理論、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因素、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學前兒童心理發展各階段的年齡特征以及如何促進學前兒童心理各方面健康發展等。學前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學生最早接觸的專業理論課程,此后的許多課程都會或多或少地涉及該課程。如何上好這門課,使其真正發揮學前教育專業培養中的基礎和核心作用,一直是高校學前教育教師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目前許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都將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能在托幼機構從事保教、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幼教人才。“學以致用”,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許多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都感到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到了幼兒園用不上。問題出在哪里?

一、先明確:目標是什么?

作為一門“理論課”,《學前心理學》教學中必然會包含大量的“知識”,使學生掌握兒童心理發生、發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并掌握學前兒童發展的基本規律、年齡特征和個體差異;但是,通過“知識”教學,我們最終要實現的目標是,使學生形成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掌握了解兒童、研究兒童的基本方法,產生對兒童發展相關問題的興趣,形成知道了兒童的“特點”、就會思考相應的“措施”的思維習慣,并能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分析、解決學前兒童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二、如何讓學生“樂學”

《學前心理學》里包含大量的系統知識,且往往課時有限(大多高校都是每周2-3個課時)。如何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大量的知識?通過傳統的講授法,圍繞學科的知識體系,直接將理論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這是目前大多數教師在進行《學前心理學》教學時采用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確解決了傳授大量知識的問題,但由于學生為了“聽懂”和“記全”而疲憊不堪,既難以真正體會這些知識對于將來專業成長的重要性,也難以真正由知識學習內化為需要、升華為理念,更難以轉化為相應的實踐能力。事實上,即使是知識的學習,也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法。比如“問題導入”,由學生或教師搜集兒童發展中的具體案例,先讓學生思考、討論,再由師生總結,最后由教師呈現結論,這種方法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思考上,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并且能引導學生建立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意識和能力,知識呈現既沒有花太多時間、也做到了深入淺出。再比如可以結合“翻轉課堂”模式,教師通過小視頻、資料、課件等方式,讓學生先在課外自學理論知識并發現問題,再將問題帶到課堂內通過小組討論、情境模擬等方式深入學習,課后還可以通過qq群等途徑進一步討論和延伸。總而言之,只有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才會“樂學”、“愿學”并“勤學”。

三、如何讓學生“致用”

《學前心理學》要求學生最終能夠在真正的教育實踐中觀察兒童、了解兒童、研究兒童、幫助兒童。然而,我們看到大多數學生談論起幼兒、到幼兒園面對幼兒時,仍是采取原有的“常識”來應對,《學前心理學》沒有真正發揮促進學生專業化的作用。目前大多《學前心理學》教學都是在高校的課堂內完成的。學生們聽著老師說的各種兒童特點,偶爾穿插幾個“小明”、“小紅”的案例,這種隔靴搔癢的方式難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所學習的“特點”也難以和實際中面對的幼兒發生聯系。既然《學前心理學》是以學前兒童為主體,那么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不能脫離學前兒童。事實上,上個世紀北師大教育系在這門課的教學中就已經采取了學習的同時讓每個學生到幼兒園中持續一年追蹤研究一個兒童的方法1,這種方法一方面使學生學習到的各種特點、規律立體化,一方面也能使學生及時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然而這種方法到今天仍沒有得到廣泛運用。除了讓學生追蹤觀察,教師平時還應注意搜集真實的案例,讓“小明”、“小紅”不再干癟、平面化,讓學生通過這些案例能夠真正體會兒童的成長特點,讓我們的教學不再是紙上談兵。目前大多數高校學前教育的見習、實習都缺乏明確、具體的目標指導,只要是按時上下班、上幾次課、形式化地完成幾個教案和觀察記錄,就能完成見習、實習任務。但是,如果能夠將見習、實習與具體課程相結合,比如,在《學前心理學》中學習了學前兒童想象的特點之后,要求學生在緊接著的見習中結合所學特點觀察幼兒的繪畫、結構性作品、講故事,這樣便能及時使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實踐中對幼兒的觀察和了解了。

四、評價:目標達到了嗎?

目前《學前心理學》大多采用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占70%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時成績主要參照平時作業、考勤等表現,且平時作業多以有標準答案的題目為主;而期末考試則是以知識考核為主的閉卷考試,盡管包含客觀題和主觀題,但主觀題也往往是按照“標準答案”來批改的。這種以“唯一答案”為指導、以“知識”為中心的考核方式,勢必只能看到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看不到學生理解知識的深度、更看不到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例如對幼兒某個時期的觀察和記錄、和幼兒的某次聊天、平時閱讀搜集各種資料的積極性、見習結束時是否能夠提出兒童發展中的問題、問題思考過程中與他人探討的態度等等,更加側重考察學生能力的發展、態度的形成。總之,《學前心理學》是一門“理論課”,但所有的“理論”都只有落實到實踐中才有價值。《學前心理學》也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踏上專業道路的第一塊基石。我們應該、也完全能夠將這門“理論課”變成有趣、易懂、實用的“實踐課”。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育;教學改革 

一、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 

幼兒美術活動是通過美術課來完成的。美術課以直觀、形象進行教學,這對學前兒童智力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因為人的智力主要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和想象力。人的智力是通過觀察記憶、思考、判斷、試驗和操作等等,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中表現出來的。美術能培養學前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等學習遷移能力。由此得知美術是幼兒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所以,在學前教育專業中要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專業優勢,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美術教學能力。學前美術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繪畫、手工(泥工、紙工、自制玩具)美術欣賞等。其中繪畫是基本內容,兒童畫是學前兒童最喜歡的畫種。既然這樣,在教學中就應加強這方面的教學,使學生早日掌握這門技能。在兒童畫教學中,先學簡筆畫,再學兒童畫,后學最高的卡通(動畫),這樣的過程走過來,學生非常感興趣,使教學效果也產生了質的飛躍。通過定期舉辦兒童畫、動漫畫、創意畫、現場兒童畫、卡通大賽,學生們大顯伸手,大大調動了學前教育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自身的繪畫能力。鼓勵學生根據學前兒童年齡段不同的發展特征,自編自繪兒童畫教學掛圖。利用現代技術自編幼兒美術教學教材,從多方位、多角度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教與學的能力。 

二、重視審美情趣的感染 

審美就是對于美的欣賞。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藝術作品的欣賞,都是一種審美活動。審美活動,審美過程就是感受美,發現美的過程,感受到美,進而調動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如果美術教師沒有處理好有形和無形的辯證關系,而僅僅向學生呈現了一些美的圖形,美的色彩,只對美的景物進行欣賞,而沒有去挖掘它的內在,忘記了從美的根源去激發學生心靈的感受,那么很明顯,這樣的審美教育是失敗的。那應該如何去做?欣賞美術作品是一個途徑,因為美術作品能對人產生情緒感化的作用。在教學“特殊制作技法”這課時,讓學生用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東西來畫線條,比方說梳子,棉線,鐵絲、樹葉,吸管,紙條,竹片等等,讓他們感受到不是只有用筆才能畫出美麗的線條,生活中原來有很多東西都能畫出美妙的線條。再如,要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她們愛美的情操,還可以通過參觀,作品欣賞,寫生和臨摹優秀作品等多種形式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感知,領會生活中的一切,從心靈深處去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加強多元技能的教育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課程”內容應該是多元化的,從理論知識到技能要求都應力求做到既要全面又有創新。它要突出美術教育的時代特征,拋棄舊有的傳統的教育觀念和形式。其教學理念、培養目標都是建立在尊重社會和個人需要的基礎之上。因為作為幼兒的人生啟蒙者,作為人類文化的傳遞者,幼兒教師應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這是幼兒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今后學習與發展的根基。要保護幼兒探索和求知欲望,培養孩子對科學文化的濃厚興趣,教師必須擁有廣博的知識和較高的科學、文學和藝術修養。因此,美術課程的多元化教學內容也正是為了這一目標而展開的。隨著社會情境的變化,美術學科多元化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教育認識:“面向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教學中,在審美理論知識的指導下,狠抓基本技能的訓練。當學生在素描、色彩訓練中有了一定基礎后,有計劃有步驟針對幼兒美術發展需要,對學前教育的學生開展多元化的技能訓練。積極鼓勵學生對繪畫、手工、設計等多元化技能進行研究,借助信息網絡開拓新的教育資源。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知識技能的訓練,才能使學生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站穩腳跟,才能用他的多元化技能去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四、提高兒童作品的了解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工作對像是學前兒童。那么,在校期間對專業審美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深人理解和掌握就尤其必要。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多研究不同年齡段兒童作品是非常必要的。一些人認為,兒學前美術教育側重兒童畫訓練未免太單調了,學生是成年人,還是加強素描、色彩訓練好。然而從歷屆畢業生中了解到,學生在校期間誰在兒童畫中下功夫并研究兒童畫作品,總結教授兒童作畫的內容和方法,誰就受到童的歡迎,其教學能力就得到社會的認可。誰不研究兒童畫、學習兒童畫,誰就和兒童畫教學脫節,成為兒童不歡迎的人。鑒于此。我們在教學中開設了以研究兒童畫為主題的課程,教學目的是通過對兒童畫作品分析,找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兒童作品欣賞評價水平。 

五、完善理論實踐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