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實驗改進范文

時間:2023-10-25 17:24: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物理實驗改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物理實驗改進

篇1

關鍵詞:物理實驗;改進創新;初中

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物理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時逐漸提升自身的物理素養。同時物理實驗教學也會使學生對物理知識加深理解和認知,從而提高自身的物理知識水平。本文將對初中物理實驗改進與創新策略進行研究和分析。

一、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缺乏對物理實驗教學的明確認知

在大部分初中教師看來,物理實驗在教學中起不到任何作用,做物理實驗不如講物理實驗,這樣會使學生在心中牢記物理知識和概念。但是教師的這種教學觀念卻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整體發展,學生缺少對物理公式的實踐過程,就很難理解教師所講的物理公式的含義,也無法知道公式是如何形成的,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物理時總是遇到阻礙和困難。教師對物理實驗教學沒有明確的認知和了解,影響了物理課堂教學質量。

2.教師缺乏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意識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即使部分教師采用實驗教學,但是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卻沒有真正地發揮物理實驗的作用。物理教師在帶領學生做物理實驗時,將實驗的過程演示給學生,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實驗步驟完成實驗,而不是讓學生自由發揮,同時在實驗時只讓學生操作一遍,就結束實驗教學,使學生不能熟練操作物理器具,也無法在實驗過程中激發自身的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教師缺乏對物理實驗教學的改革和創新

對于初中生而言,物理是一門新的課程。因此,初中生會對物理教學產生好奇,尤其是教師在帶領學生做實驗的時候,學生會對物理器具感到好奇,從而對實驗教學產生興趣。但是物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物理實踐能力,久而久之,教師的這種教學方法就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生也就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物理。

二、關于初中物理實驗改進與創新的策略

1.教師應及時改變物理實驗教學方法

教師要想使學生提升物理知識水平,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遵循新課標的要求進行教學,及時改進物理實驗教學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物理實驗中,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在進行“大氣壓”實驗時,教師可以先將氣壓的原理講給學生,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學生將裝滿水的玻璃杯用硬紙片嚴密地蓋住,然后將其倒過來,這時學生會發現水沒有流出,紙片也沒有下落,這樣就會使學生相信大氣壓的確存在。然后教師讓兩個學生研究馬德堡半球實驗,使學生親身體驗大氣壓的強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會對大氣壓的原理和知識加深印象,進而深刻理解知識。

2.教師應加強學生進行物理實驗的次數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并不能充分地進行物理實驗,因此,教師應在適當的時間帶領學生進行物理實驗,從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學生進行物理實驗時,也會開發自己的思維,在遇到困難時也會進行思考探索,會反復地做實驗,得出物理實驗的結論,而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的成功,會使他們感覺到非常開心,從而使學生發現學習物理的樂趣并增加其自信心。例如:教師可以在休息日的時候,組織學生進行物理實驗,可以給學生明確實驗的題目,也可以讓學生做自己喜歡的物理實驗,然后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再適當的指導,從而使學生能夠及時的解決課堂中沒有解決的疑問。

3.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物理實驗教學

教師要想使學生能夠及時并有效地完成物理實驗,就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學生通過與同伴的合作交流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也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讓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后發現同伴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后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例如,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然后小組之間進行比賽,看哪一組能及時并準確地完成實驗,這時每個小組之間的成員就會思考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見,從而使物理實驗教學得到創新,學生也會為了勝利增加團隊合作意識。

總而言之,物理實驗教學的改進和創新,深深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重視物理實驗教學,使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充分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和提升自身的思維創造力。教師要通過對物理實驗的改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對物理實驗教學產生興趣,進而主動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使得教師的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趙鳳池.如何適應初中物理新教材[J].河南教育,2012(10):56-90.

篇2

一、物理實驗改進方法框圖如下

確定目的要求――檢查――制定改進方案――重新實驗――配置儀器。

二、說明如下

1.進行物理課教學時,通過對教材的研究確定教學目的和要求,以利于檢查和制定改進方案。

2.檢查,一個好的實驗,應有較好的直觀性,使學生盡可能多獲得感性認識,使教學中的物理現象和規律清晰的展現在他們面前,使學生對所學的物理規律和原理能做到水到渠成的一點即透。從而生動形象的把教學目的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的。檢查結果可行,就配置儀器,供教師使用。否則,應先采取相應步驟確定改進方案。

3.弄懂實驗原理,了解實驗的設計思想和方法是否正確,是否可行,然后進行肯定或修改。在此基礎上根據以下條件來選擇適當的儀器,確定相應的實驗步驟:①實驗的效果必須有明顯的提高,反映物理現象和規律的實驗的設計思想和表現形式必須簡單易懂。②設備的狀態要穩定,實驗得出的數據和結果要正確。③儀器必須要能重復使用。④操作過程要簡單快捷,以滿足課堂45分鐘的限制。⑤設備必須要經濟,能和其他的實驗儀器通用,以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和有限的資金建立更加完善的物理實驗室。

4.根據改進方案選擇儀器重新試驗,如果可行就配置儀器以便使用,如果不可以則重復第3步,直到滿意為止。

三、舉例說明

[例 1]物理教材“焦耳定律實驗”

1.實驗目的,利用電阻絲通電發熱來研究Q和I、R、T的關系,即焦耳定律。

2.該實驗經檢查有兩大缺陷,其一,瓶子太大,瓶子水太多,加熱時間過長,研究Q和I的關系時,要重復做一次,一節課的45分鐘根本不夠用。其二,如果要節約時間,必然要減少瓶子中的水,那么效果明顯的管子就不能用了,只能用效果不明顯的溫度計,但由于燒瓶過多溫度計的示數處位于瓶內或瓶塞處,讀數也相對較困難。

3.改進方法:利用原來的設計思想采取以下3條改進方法。

(1)將燒杯舍去,采用萘的熔解器中的粗短試管代替,解決了水必須多的問題。

(2)利用混聯的方式決解了兩次加熱的問題。(電路圖見下圖)

(3)在做顯示的小玻璃管中放幾粒高錳酸鉀或幾滴紅墨水,使試管中的水因受熱膨脹的現象更明顯,經過上述改進,該實驗7分鐘即可完成,我們可明顯的觀察到三個試管中的小玻璃管中的紅色液面所顯示的高度是不同的,分析如下:

1)①②試管中的電阻絲為串聯,所以通過他們的電流相等,它們的加熱時間也相同,試管中的水也相同,所以小玻璃管紅液面升高的不同,說明試管內電阻絲產生的熱量是不同的,而且當其他條件不變時,電阻越大,它產生的熱量越多。

2)①③試管電阻絲是相同的,即電阻值相等,通電時間也相同,試管中的水也相同,而流過①③管中的電流由電流表可知是不相等的,所以小玻璃管中的紅液面所升的高度的不同說明,試管內電阻絲產生的熱量不同,其他條件相同時,通過的電流越大,它產生的熱量越多。

3)觀察①試管,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加熱時間越長,它產生的熱量越多。

總結上述三條可得出焦耳定律。

[例 2]物理物體的沉浮

1.教學目標:掌握物體的沉浮條件。

2.課本中只畫了幾個圖,使學生理解困難,經常出現各種錯誤,我采用將圖改為實驗的方法來改進。

3.改進方法

該實驗最困難的是懸浮實驗,我利用了一個五毫升的注射器,先吸入1毫升的紅墨水,調節推管推入的深度,堵住入口放入玻璃水槽中,沒有懸浮則拿出打開入口,調節推管,注意注射器內紅墨水不能擠出,再堵住入口,放入水槽中,反復幾次,直到注射器豎直的懸浮在水中,再推管上做好記號,即可運用。

4.使用方法

(1)先請同學們分析懸浮實驗時的條件,即F=G。

(2)用另一注射器從入口注入紅墨水,用手將它按在水中,請同學分析結果并說明,然后松手加以驗證,可見注射器沉入水底,即F

(3)將注射器內紅墨水全部擠出,再將推管恢復到原來位置,重復b中后面的步驟,得出F>G2時物體上浮,直到注射器水平的靜止在水面上即F=G2可見此時的重力G已不是懸浮時的G,F也不是懸浮時的F。

[例 3]物理壓力和壓強

1.教學目的:通過壓力效果與其大小及受力面積的關系掌

握壓強的概念和公式。

2.該實驗有兩大缺陷:其一效果不明顯,尤其是后排的學生根本看不見;其二,學生只看不動,只好機械的死記硬背,影響其學習興趣及多項能力的培養。

3.改進方法

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器材有小木塊,兩個圖釘,一個鉚釘若干組,這些材料便宜,且取材方便。

4.使用方法

(1)教師講完壓力后,利用小黑板或投影儀出示,“請問同學們分別用很小的力和很大的力將兩個圖釘垂直釘入木塊,它的壓力效果即釘的深淺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引導學生得出壓力效果與其大小成正比。

(2)同樣出示:“請同學們用幾乎相同的力分別將圖釘和鉚釘垂直釘向木塊,他的壓力效果如何,為什么?”引導同學得出壓力效果與受力面積成反比。

[例 4]電 流

1.實驗目的:了解電流的形成和特點。

2.該實驗效果不明顯有兩大缺陷:其一金屬桿太粗;其二金屬桿太多,直接影響實驗效果。

3.改進方法

(1)我用一個膠質線代替金屬桿,且一頭接在驗電器上。

(2)利用電吹風吹干毛皮和玻璃棒或絲綢和玻璃棒。

4.使用方法

(1)將摩擦過后的玻璃棒接觸接有膠質線的驗電器,使其金屬箔張開一定的角度,然后用膠質線接到另一個驗電器②上,可以看到驗電器②的金屬箔張開了,同時第一個驗電器的金屬箔張開的角度變小了,充分的說明了電荷從第一個驗電器經過膠質線流到第二個驗電器上,形成了電流。

(2)用膠質線將驗電器①②連接起來,用摩擦過的橡膠棒或玻璃棒接觸驗電器①,可以看見驗電器①的金屬箔張開了,同時驗電器②的金屬箔也張開了,說明棒上的電荷不僅到了驗電器①,還通過膠質線流到了驗電器②上了,形成了電流。

篇3

關鍵詞:物理;實驗;教學;改進

現行教材是一部緊貼學生生活,符合社會實際、尊重自然規律、攝取科技營養、注重人本思想、提倡自主創新的好教材。尤其是實驗設計方面很有特色。但“一人難調眾人味”,要想一部教材統領全國,滿足所有人的要求,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在實施新教材的實踐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環境、學生素質、實驗設備、自然條件等因素,對新教材中的部分小實驗作了一些改進,下面是我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改進的一些想法:

一、當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1.實驗室硬件跟不上

目前有很多學校對實驗室裝備不重視,感覺實驗是物理奧賽的事,對于中考而言,“講實驗”就差不多能夠達到做實驗的效果,可以為學校的經費省下一大筆支出,殊不知缺失了實驗的物理課堂就缺失了靈氣,學生的興趣難以調動,抽象的概念難以與直觀的表象有效鏈接,導致物理教學“教材化”現象非常嚴重,給課堂管理帶來了較高的難度。

2.教師的實驗創新意識不強

目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大多還停留在“做教材實驗”的層面上,缺乏自制教具和實驗創新意識,實驗教學變成了應試教學,而不是為了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

二、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建議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設計實驗

“探究”物理規律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學習主體處于愉悅、積極的心理狀態下,主動自覺地去“做”、“摸索”。教師應盡量把適當的內容設計到可操作的情境之中,把物理知識教活,使物理課堂變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活動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在動手操作體驗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感悟物理知識,促進思維的發展。當然,學生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和相互合作,學生初始時互相比較設計實驗方案,選擇最優實驗步驟。實驗操作過程中,在實驗觀察及實驗評價等方面,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換以達到取長補短,在實踐中發現規律,提高自身的思維品質,優化知識網絡。

2.改造器材,提高可視度

效果不好的實驗要加以糾正,改進。提高實驗可見度,需要我們對教材中原有的實驗現象進行觀察,思考如何讓可見度變高一些,思考如何更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對于實驗器材不必拘泥于教材,可以大膽創新,在提高實驗現象可見度的同時滲透創新意識。九年級物理新教材(人教版)P129演示2:大口玻璃瓶內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氣。給瓶內打氣,當瓶塞跳擊時,觀察瓶內的變化。

按課本實驗設計,當瓶塞跳擊時,瓶內應出現白霧。根據此現象可以說明:物體對外做功其內能會減少,溫度會降低。然而實驗現象并非如此,它的致命弱點是瓶塞跳起時,瓶內出現的白霧不明顯,有時學生根本看不見。出現此種現象的原因是:瓶內水的蒸發量不夠,瓶內空氣中的水蒸氣較少所致。針對實驗弱點,我們改進的措施是:將瓶內少許的水換成少許的酒精或乙醚由于酒精或乙醚容易蒸發,當用力打氣使瓶塞跳擊時,瓶中就會冒出濃濃的“白霧”,可視效果極佳,而且只要按正常程序操作,實驗一定會成功。

3.自制教具,滲透創新意識

教師開發、自制實驗器材,豐富實驗室資源。除了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外,教師還要結合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實驗器材的開發,自制教具,這些實驗資源比教材中提供的演示或分組實驗更能夠打動學生的好奇心,更具有親和力。例如,在探究“液體有壓強”時,筆者設計了一個體驗式實驗,要求學生戴上塑料手套浸到水槽中,要求學生說說自己的真實感受?!笆痔拙o緊地貼在手上,手上受到了壓力”。這些學生都能感受到,繼而拋出“水的內部存在壓強?!边@一概念,液體內部壓強有怎樣的特點呢?生成了探究需要,和探究。讓學生自主探究:利用PVC管和液體來代替我們的手來實驗,與其說是實驗,還不如說是在“玩”。

篇4

例1 探究發聲的桌子正在振動.

(1)將鋼筆帽立在桌面上,敲桌子,桌子發聲的同時,筆帽倒在桌面,說明發聲的桌子正在振動.

(2)將翻開的物理課本立在桌面上,敲桌子,課本頁面間距在不斷增大的同時,課本也隨著敲桌子的動作搖晃,最后倒下,說明發聲的桌子正在振動.

(3)將紙質粉筆盒蓋翻開,讓它在水平位置懸空,敲桌子時,粉筆盒蓋上下晃動,說明發聲的桌子正在振動.敲的越快,粉筆盒蓋晃動的越快,說明振動頻率越高,音調越高.敲桌子的力越大,粉筆盒蓋上下晃動的幅度越大,說明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4)在桌面上放一杯水,輕敲桌面,水面會產生波紋,說明正在發聲的桌子在振動.敲桌子的力越大,波峰越高,說明發聲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越大.敲桌子的速度越快,波紋越密集,說明發聲體的振動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5)引導學生用不同速度和力度鼓掌,仔細辨別掌聲的變化,得出鼓掌速度越快,掌聲音調越高,鼓掌力度越大,掌聲越響亮(響度越大).

例2 探究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

(1)讓太陽光通過凸透鏡在紙片上形成一個最小最亮的點不動,稍過片刻,亮點處的紙片就會被太陽光燒焦或點燃,說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

(2)將火柴頭放到太陽光下凸透鏡焦點處的瞬間,火柴頭就會被點燃,說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

(3)將手掌由遠向近,不斷靠近太陽光下凸透鏡的焦點,手掌會覺得越來越熱,當手移到焦點處時,手掌會鉆心的疼,說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

要提醒學生注意,千萬別拿著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去觀察研究,以免將焦點移到眼睛,灼傷眼睛.

例3 由手的不同感覺體驗蒸發吸熱和液化放熱的規律.

用嘴沿著與手掌水平平行的方向不停地吹氣,手背感覺到涼快,是因為吹氣加快了手掌中水份的蒸發,由于蒸發吸熱,所以手背覺得涼快;用嘴正對著手背呵氣,手背感覺到溫熱.是由于口中大量的水蒸汽遇到手背液化,由于液化放熱,所以手背感覺溫熱.不停地吹氣,手背越來越冷.不停地呵氣,手背越來越溫暖,且手背上會有水珠出現,呵氣的時間越長,水珠越多越大.通過觀察和體驗,就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了蒸發吸熱和液化放熱的規律.

例4 改變物體的內能.

(1)引導學生來回快速搓手,體驗磨擦生熱,明白磨擦生熱是做功改變內能的一種方式.

(2)引導學生鼓掌,體驗鼓掌能使手變熱,明白鼓掌使手變熱,也是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

篇5

關鍵詞:初中物理;演示實驗教學;改進方法

筆者觀察發現,在初中物理演示實驗教學中,存在一些諸如教師對實驗演示認識不足、器材設備不足、操作不規范、可見度不高、學生參與度較低等問題,直接影響到物理演示實驗教學質量,不利于學生的學習。這就意味著初中物理教師需要改進教學方法,提升物理演示實驗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物理綜合水平。

一、初中物理演示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初中物理演示實驗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物理教師對演示實驗的認識不足,在課堂實驗演示中,有些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簡單地操作演示一下,敷衍了事草草結束,還有一些教師只是將其作為調動課堂氣氛的“一味作料”,沒有充分認識到物理演示實驗的重要性;二是在不少初中學校的物理演示實驗教學中,缺乏所需的實驗器材和實驗設備,無法順利完成演示實驗教學;三是部分教師由于自身理論知識不足、物理實驗水平不足,或者課前準備不足,在物理演示實驗中出現演示操作不規范或者實驗失敗的現象;四是有些物理演示實驗的可見度小,不能滿足班級所有學生觀察,同時教師往往注重自身演示、學生觀察,忽視了學生的直接動手參與,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二、初中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的改進方法

1.自制實驗教具,提高學生參與度

教師可以結合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的具體內容,就地取材,自制實驗教學工具,同時也可以帶領學生制作簡易的實驗工具,豐富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的內容,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激發學生對物理實驗操作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聲音的特性》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常用的尺子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尺子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同時注意尺子振動的快慢,改變尺子伸出桌邊的長度,再次撥動尺子,比較兩種情況下尺子振動的快慢和發聲的特點,進而直觀了解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再如學習浮力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準備一個小紙船,讓學生折一個類似的紙船,然后小紙船放在水面上,讓學生也跟著自己的步驟操作,觀察小船的漂浮情況,接著在小紙船上放置諸如小塊橡皮之類的物體,觀察小船此時的漂浮情況。學生們通過親手實驗操作和觀察發現,小船上放置物體后,會出現下沉的現象。通過教師的引導和一起進行演示實驗,能夠使學生充分認識浮力的知識,也能逐u培養學生對生活物理現象的思考和探索。

2.規范演示操作,引導學生正確實驗

學生在進行物理實驗前,物理教師要做演示實驗,向學生展示物理實驗的步驟、物理實驗結果以及物理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果物理演示實驗沒有做好,學生很難在親自動手實驗操作中成功完成物理實驗,甚至可能出現危險狀況。因此,教師要規范演示操作,讓學生了解實驗操作的詳情,引導學生正確實驗。

例如,教師在做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演示實驗時,首先要講解這個實驗所需器材,如帶刻度的均勻杠桿、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鉤碼等等,實驗的目的: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教師要提醒學生在實驗開始前檢查器材是否正常,然后演示實驗操作步驟,提示學生觀察:杠桿受得作用力哪個是動力?哪個是阻力?讓學生對實現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同時教師還要做好實驗記錄,演示實驗結束后,把實驗器材和實驗設備整理妥當,保證演示實驗桌面的整潔。

3.多媒體輔助演示,豐富實驗教學形式

受實驗場地、實驗設備、實驗環境的影響,有些物理演示實驗的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無法從實驗中獲取所需的知識。當前多媒體教學設備普及,教師可以在物理演示實驗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演示實驗,豐富演示實驗教學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

例如,教師在講授光的折射規律時,可以在課前先準備好相關的實驗操作課件。在課堂講解中,利用多媒體分別展示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的實驗場景、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的實驗場景、光從空氣中垂直射入水中的實驗場景等,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驗展示,掌握光的傳播特點和折射規律。最后教師在對多媒體實驗演示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梳理光的折射規律的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師要全面客觀地認識到物理演示實驗教學中的不足,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改進教學方法,自制實驗教具,提高學生參與度;規范演示操作,引導學生正確實驗;多媒體輔助演示,豐富實驗教學形式。通過多種舉措,提高物理演示實驗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曉燕. 初中物理演示實驗教學探討[A]. 《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5年7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5:2.

篇6

物理學是一門研究自然界各層次物質運動規律的科學,從宏觀的天體運動和微觀的粒子運動,離開了對它們的觀察和分析,將無從研究。物理實驗可將自然現象去偽存真,由表及里。摒棄次要的因素,突出主要矛盾,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如在兩千多年以前阿基米德就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浮力變化的規律即阿基米德原理;1820年奧斯特關于電流磁場效應的著名實驗,說明電流周圍存在磁場;羅蘭實驗不僅表明運動的電荷對磁極有作用力,而且啟示電流是由電荷運動形成的,從而使人們對電和磁有了新的認識。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實驗是物理學前進的動力,中學物理教學的內容與物理實驗密不可分。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好動好學,對未知的領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們對實驗的觀察和分析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利用好他們積極的方面,克服他們消極的方面。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課堂上,教師要把物理教學內容和物理實驗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適當地多做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是今后物理教學改革的方向。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培養學生學習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而教材中課堂演示的實驗不多,而學生分組實驗更少。為此,我除了做好初中物理課程標準要求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以外,我還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了一些有利于提高課堂效果的演示實驗,把一些演示實驗改進為學生分組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動力。在設計和準備實驗時,要遵循以下的原則:①目的性原則;②直觀性原則,包括:物理過程的直觀性;物理器材的直觀性;實驗器件的直觀性;實驗現象的直觀性;③簡便性原則;④啟發性原則。

二、對初中物理實驗的改進

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對教材研究,我對“研究電流和電壓,電阻關系”以及“串聯電阻的等效電阻與各串聯電阻的關系”的兩個電學實驗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適當的改進,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掌握,進一步提高課堂效果。

(一)對“研究電流和電壓,電阻關系”實驗的改進

1.教材中對實驗電路設計不夠合理,原因有兩點

①本實驗是通過歐姆定律來研究歐姆定律。

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歐姆定律,所以很難理解為什么調節滑動變阻器滑片P的位置就能改變和保持AB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不變。

②學生很難正確區別“一段電路”與“整個電路”兩個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在本實驗中,研究AB這段電路中的電流與它兩端的電壓及與這段電路中的電阻的關系時,不容易將AB這段電路與整個電路中分離出來,更不會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見圖1)。

2.教材中的演示實驗不利于學生探究式的學習

教材中“研究電流和電壓,電阻關系”的實驗屬演示實驗,教師做給學生看,把數據告訴學生,最后由數據分析得出歐姆定律,這樣的教學過程,是教師把物理規律告訴學生的過程,不是學生探究規律的過程,只教給他們物理的知識,不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3.“研究電流和電壓,電阻關系”實驗的改進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對該實驗作了適當改進,避免了以上兩個學生困惑的因素,改進的方法是:

①在研究電阻一定,電流和電壓關系時,我采用的是可變電壓的電源。把電源開關,電流表,定值電阻(10?贅)串聯(見圖2),把電源電壓直接加到電阻的兩端,調節可變電壓的電源,使電壓成倍增加,分別調到1V,2V,3V,同時讀出電流表中相應的電流值。設計這樣的實驗電路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容易理解,分析電路各個物理量的變化關系,便于學生觀察和讀數,便于學生分析實驗過程和總結實驗結論。學生可以從簡單的實驗數據當中得到,當電阻不變時,電路兩端的電壓增加幾倍,而電路中的電流也增加幾倍。由數學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一:“電阻一定,電路中的電流與電壓成正比。”

②研究電壓一定,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時,電源的電壓保持不變U=3V,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依次接入5Ω,10Ω,15Ω的電阻(見圖3)。通過觀察和記錄電流表相應的示數,分析實驗的數據,電路的電阻增加幾倍,電路中的電流減少為幾分之一,學生由數學知識即可得出結論二:“電壓一定時,電路中的電流與電路的電阻成反比?!?/p>

附電路圖如下:

本實驗通過改變電路的設計方法,不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阻R兩端的電壓,也不需要用電壓表測電壓,使電路連接更簡單。然后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有利于學生對物理問題的探究式學習,使學生實驗目的明確,教學過程符合實驗設計的直觀性原則,教學過程簡便,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同時使物理教學更富于生動,有趣,更能體現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雙邊過程。

(二)對“研究串聯電阻的等效電阻與各電阻之間關系”實驗的改進

為了研究串聯電阻的等效電阻與各串聯電阻之間的關系,中學物理教材采用實驗先測出兩個串聯電阻的等效電阻,再用一個與之相等的電阻替換這兩個串聯電阻,發現替換前后電壓表,電流表的示數不變,然后比較這個電阻與兩個串聯電阻的阻值的大小關系,從而得出“R=R1+R2”的結論。

1.實驗中存在不合理的因素

此實驗有兩個目的:一是引導學生學會用實驗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實驗能力和科研素養;二是通過實驗,觀察和計算得到數據,為后面的理論推導提供感性材料,但實驗中由于定值電阻的體積較小,學生觀察不到兩個電阻的連接方式,并且實驗只進行一次,給學生提供的感性知識不足。學生認為實驗結果是一種巧合,可信度差,不能激發他們尋找理論依據的欲望,直接影響實驗后的推導及整個課堂教學效果。

2.實驗方法的改進

在教學中,我用旋扭式的電阻箱代替兩個串聯的電阻阻值進行實驗,取得較好的效果,改進后的優點。

①實驗的可見度提高:由于兩個定值電阻的體積較小,中遠距離的學生看不清電路的連接,改用體積較大的電阻箱,面對學生豎放在講臺上,教室內的學生均能看清電路的連接。

②操作方便:用兩個定值電阻進行實驗與驗證,必拆除兩個串聯的電阻,更換為另一個等效電阻,實驗操作不方便,而用兩個電阻箱進行實驗時無須進行電路拆除,只需調整電阻箱的旋鈕使其指示不同的位置即可。

③實驗的可信度強:在用電阻箱連接電路后,只要改變電阻箱位置就可以進行任意兩個電阻值串聯等效電阻的驗證,實驗次數增多,打消了因為實驗次數少而使學生誤認為是巧合的疑慮,增強了實驗的可信性。

篇7

關鍵詞:分組實驗; 拓展改進; 器材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2-011-001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物理教學中的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實驗教學在物理教學中越來越被重視。在我國經過廣大中學物理教育工作者半個世紀的教學實踐和總結,已將中學物理實驗歸納為“4個類型”,即:演示實驗,邊教邊實驗(現在也稱“邊學邊實驗”或“隨堂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實驗課),課外實驗(課外教學實驗),這是在實際教學中逐步發展而形成的[1]。其中,物理分組實驗在學生自主探究、親自動手體驗實驗過程等活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初中物理分組實驗,蘇科版教材已經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進行了不少修訂,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做一定的拓展、改進和器材創新。

一、初中物理分組實驗的拓展,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對于初中物理分組實驗的拓展,主要體現在對可操作性強的演示實驗拓展成分組實驗。近幾年來,我校由演示實驗拓展成分組實驗的實驗有:

1.酒精燈的火焰溫度。主要器材有酒精燈、牙簽和打火機。學生通過親自擺放牙簽,觀察牙簽的燒焦程度,判斷酒精燈的火焰溫度。學生親眼看見被火焰燃燒的牙簽是中間不焦兩邊焦,說明酒精燈的外焰溫度比內焰溫度高。

2.碘的升華與凝華。主要器材有碘錘、酒精燈、打火機、水和滴管。學生親眼觀察到加熱前的碘錘里的碘是顆粒狀,是固態,在加熱過程中,看到了碘錘里充滿著紫色的碘蒸氣,而這個過程中沒有出現液態的碘。通過在碘錘的一端滴加水,看到加水的一端玻璃壁內出現碘顆粒,碘錘內紫色蒸氣消失,這個過程中也沒有出現液態的碘。學生通過這個實驗清楚地明白碘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做升華,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做凝華。

親自動手親自實驗,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對實驗現象觀察的更加仔細真切,通過親自體驗,加深了對實驗現象的印象,對通過實驗現象分析出來的實驗結果理解得更加深刻明晰。

二、初中物理分組實驗的改進,有利于更好地開展實驗和呈現實驗效果

通過對實驗器材的改進和廢物利用,有利于更好地準備實驗、提高實驗的可操作性和改善實驗效果。比如說:

1.探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中拿廢電池代替棋子,可以使廢電池二次使用,還節約了買棋子的成本,一舉兩得。

2.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中,拿F光源代替蠟燭,一方面避免了蠟油滴在桌面污染桌面,另一方面F光源能清晰地看出成正立倒立的像,不僅僅是上下正立倒立,還有左右正立倒立也一目了然,更好地呈現了實驗效果。

3.氣泡的勻速直線運動中拿塑料管代替玻璃管。實驗器材的具體制作方法是,先用酒精燈加熱一米左右長的塑料管的一端,緊接著拿老虎鉗夾捏端口,這樣塑料管被封口,接著往一端封口的塑料管里加紅墨水或是藍墨水(用有顏色的墨水是為了便于觀察氣泡的位置),留一個氣泡后,用同樣的方法把另一端口封住,把做好的有氣泡的塑料管用透明膠帶綁在米尺側面,只需在倒置米尺的同時掐秒表即可測出直線運動的時間,再在米尺上讀出塑料管的長度即為距離。

由于分組實驗所用器材數量較多,器材制作的材料如果能做到廢物利用的話,不僅保護了環境,還節約了成本。電子設備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如果在實驗過程中拿電子產品替代普通的實驗器材,即可更加全面的呈現實驗效果,提高實驗達成率,還在替代過程中避免了原來器材對實驗室的污染。玻璃器皿在分組實驗中一向都是易碎易壞品,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不僅易于實驗的操作,而且塑料制品的易塑性強,可以自行改裝形狀封口等,更加易于實驗效果的呈現和簡化實驗。

三、初中物理分組實驗的器材創新,有利于提高實驗的可操作性

自制分組實驗器材就是對分組實驗器材的創新。自制的器材有:

1.光的三原色中濾色片可以用紅綠黃三色玻璃紙代替,考慮到玻璃紙比較軟,不容易固定,可以用硬紙板剪一個長方形的窗口,把玻璃紙貼在硬紙板邊框上固定,便于拿起觀察物體的顏色。紅光、藍光和黃光的產生,可以把三色玻璃紙直接貼在三個手電筒的玻璃片上,便于進行合成實驗。

2.探究固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自制小桌,可以拿硬紙板代替木板,把四個釘子釘在硬紙板上,制作分組實驗時用到的小桌。

3.驗證液體壓強的存在實驗中,可以用剪下的飲料瓶頭上面蒙上氣球皮,用橡皮筋套一圈固定,用來驗證液體壓強的存在。

自制分組實驗器材,是對分組實驗器材的創新,對于提高實驗的達成率和可操作性是很有必要的。自制的器材取材簡單,制作方便,在分組實驗的過程中方便操作,實驗現象明顯,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實驗效果好。

在實驗教學越來越重要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都是物理實驗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根據物理課程標準可以靈活的進行相互轉換,演示實驗拓展成分組實驗,在進行分組實驗之前或是之后演示所要分組的實驗,強調實驗過程和分析實驗現象。改進分組實驗,有利于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實驗結論的得出,在分組實驗教學中是重要的部分,經常分析實驗中的利弊,有利于對分組實驗做出有效有利的改進。自制分組實驗器材,是對分組實驗器材的創新,有利于在實驗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傊?,在分組實驗的準備過程中,對分組實驗的拓展、改進和器材創新,是物理實驗教學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引起重視的同時,要積極參與到對分組實驗的拓展、改進和器材創新中,促進物理實驗教學更好更有效地進行。

篇8

論文關鍵詞:幾個物理演示實驗的改進(初中版)

 

1、演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的實驗改進。

在學習八年級上冊課本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節課上,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是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同時注意聲音的變化。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注意聲音的變化。

該種做法缺點:此實驗由于密封等原因,效果不好,并且不能達到人手一份,課堂效果不理想。

對該實驗的改進如圖所示:

利用大注射器、手機等制作成一個簡易的實驗裝置,將手機的外放喇叭用導線撤出來,放置在密封針管里,把手機音樂打開,密封著喇叭的針管里就傳出了音樂,然后用力往外抽針管,喇叭的聲音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小。

改進后的做法的優點:當針管內的空氣變化時,聲音的傳播介質就發生了變化,聲音的傳播效果也起了變化,根據“逐步逼近”法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中聲音不能傳播”的結論。不但效果明顯,而且可以達到人手一份,可操作性強,課堂效果好。

2、演示焦耳定律的實驗改進。

在學習“電與熱”這節課上,老師們經常做的演示實驗是:

a:探究在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的關系。

課本做法如圖所示:

兩瓶中的金屬絲串聯起來,接到電源上,由于電路沒有分支,通過兩段金屬絲地電流相同,通電一定時間后,比較兩瓶中煤油的溫度變化,得出在電流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阻越大,產生的熱量越多。

該種做法缺點:這種實驗方法是通過相同質量的煤油的升溫情況,來比較產生熱量的多少,因本實驗為演示實驗,這樣演示起來初中物理論文,學生很難觀察,即可視性差,其次煤油升溫變化不如氣體膨脹變化快捷明顯,實驗效果差。

而改進后的做法如圖所示:

第一個是銅絲電阻5歐,第二個是鎳鉻合金絲電阻10歐,兩塑料盒中的金屬絲串聯起來,接到電源上,通過兩段金屬絲的電流相同,通電一段時間以后,比較兩塑料盒所連接的“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變化,從而得出在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阻越大產生的熱量越多。

改進后的優點:這種通過密封在塑料盒中氣體的膨脹,引起U形管液面高度差的變化,來比較產生熱量的多少,不但其體膨脹明顯,而且通過U形管來觀察時,可觀察性強。

b: 在探究通電時間一定,電阻相同的情況下,鎳鉻合金絲產生的熱量與電流大小的關系實驗中

課本上要求的做法是:

在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分別給一個燒瓶中的鎳鉻合金絲通入大小不同的電流,觀察什么情況下產生的熱量多龍源期刊。

該種做法缺點:這種試驗方法是通過滑動變阻器來改變通入同一鎳鉻合金絲中的電流,記錄相同時間,比較什么情況下產生的熱量多,此試驗可操作性差,同一瓶煤油溫度上升了,需要降到室溫才能開始第二次改變電流后的升溫,記錄時間也很麻煩,容易產生誤差,更不用說前面已經說過的,通過溫度計觀察煤油升溫,班內演示時可視性差。

而改進后的做法如圖所示:

三段金屬絲的電阻相同,其中R1在干路上, R2、R3并聯,可知R1中的電流大于R2中的電流,通電相同的時間后,比較兩塑料盒所接“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變化,從而得出,在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阻越大產生的熱量越多。

改進后的優點:這樣由于并聯的分流作用,相同電阻的兩段鎳鉻合金絲R1、R2在同一段電路中通電時,電流不同,時間相同。又可同時對比著觀察塑料盒內氣體膨脹引起U形管內液面高度差的變化,可以同時比較,不但可操作性強,可觀察性也很強。

3、演示物體受滑動摩擦力的實驗改進。

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三章第三節上,有測量物體受滑動摩擦力的演示實驗。

課本要求如圖所示: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a使它沿長木板勻速滑動,由二力平衡知道,從彈簧上讀出的拉力,就知道了木塊跟木板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從而測出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

該種做法缺點:木塊a被測力計向右勻速拉動,其受到的滑動摩擦力水平向左與運動方向相反,此做法中必須要求木塊a勻速運動,?聳被動Σ亮Σ龐氳簧測力計的拉κ且歡云膠飭Γ而實際操作上,我們常常會看到彈簧秤的指針總是在某一值左右不停地晃動,很難使木塊a保持勻速直線運動,讀出的數值只是一個大致的值。出現這樣的現象會影響實驗的效果,讓學生誤認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在變化,或認為它的大小跟物體的運動速度有關,

而改進后的做法如圖所示:

將彈簧測力計一端固定,另一端構筑木塊b,木塊b下面是一長木板,實驗時,拖動長木板,然后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可測出木塊b和木板間的摩擦力。

改進后的優點:使木板滑動,木塊b和彈簧秤相對地面靜止,無論木板運動速度如何,木塊相對木板都滑動初中物理論文,且木塊b均受平衡力作用,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同時,此做法中彈簧測力計是靜止的,更容易讀準示數。同時也更加使學生明白: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體會相對的含義。

4、對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實驗的改進

在學習“阿基米德原理”這節課上,課本上的演示實驗如圖所示:

用彈簧秤稱出石塊的重G物和空小桶的重G桶,將彈簧秤掛住的石塊浸沒入溢水杯中,將溢出的水用小桶接住,同時讀出彈簧秤的示數F示,再用彈簧秤測出小桶和水的總重G桶+水,最后計算:F浮=G物-F示 , G排=G桶+水-G桶,最后比較得出:F浮= G排

該種做法缺點:此實驗做起來既繁瑣,誤差又大,當老師拎著彈簧秤講解時,示數不穩定。且比較起來不具有同時性。

對該實驗的改進如圖所示:

其中A、B為兩個規格相同的彈簧秤,C為重物,D為小桶,E是溢水杯,杯中加入紅色的水,F是升降平臺(搖動手柄,可使平臺高度緩慢上升、下降),G為鐵架臺。

實驗過程中,逐漸調高平臺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體積越來越大,觀察到彈簧秤A的示數減小,彈簧秤B的示數增大,比較發現彈簧秤A的示數變化量FA和彈簧秤B的示數變化量FB相等,從而可以得到結論F浮=G排

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彈簧秤使用前要調零,盡量避免玻璃管與小桶之間有作用力,玻璃管不能進入小桶里的水中

改進后的優點:溢水杯中加紅色水,增加可見度;能同時顯示出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大小,便于比較得出結論;彈簧上端有鐵架臺固定,彈簧秤示數更穩定;彈簧秤B的示數直接反應物體所受浮力的大??;上課時不用老師拎著彈簧秤讀數,便于老師的講解。

篇9

現象一:媒體實驗就是學生通過媒體“看實驗”。過去的實驗“看黑板”,如今的實驗“看錄像”、“看投影”。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一些原本可以讓學生動手做的實驗卻用多媒體來展示,被稱為是“現代技術的運用”。

現象二:程式化實驗,雖然學生動手,但以單純的機械操作為主。學生根據教師講解的實驗目的、器材、步驟,像做廣播操那樣,按照規定的程式進行操作,而不需要去考慮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做,怎樣去做,更不必考慮實驗中可能會存在什么問題,以及需要如何去解決。

現象三:試題實驗,就是學生用筆“做實驗”。由教師編制的大量實驗試題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而且挫傷了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使實驗教學在“應試”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這些現象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那就是“重知識、輕方法;重講授、輕活動;重結論、輕過程;重機械訓練、輕實質體驗”。長此以往,學生實驗學習的積極性必然會受到壓抑,實驗教學也將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由此想到,能否通過教師更新教學觀念,轉變陳舊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物理實驗學習方式發生改變,使實驗教學走出困境?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出要求以改變學習方式為突破口,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高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看,相對初中生,他們具有更為強烈的探究未知的動機,他們思維活躍,興趣廣泛,因而改變陳舊的實驗學習方式是必然的、合理的選擇。

由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發展為本位。充分挖掘物理實驗的教育功能,研究制訂高中階段各個物理實驗具體的學習目標,使之成為實現知識、能力、態度有機整合的載體,并進一步形成高中物理實驗學習的總體目標,為物理實驗學習明確了方向。

在物理實驗活動中,學習方式應該多樣化。單一、被動的實驗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須增強實驗的趣味性、問題性、探索性和應用性。讓學生成為實驗活動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實驗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權威的講授者和示范者,特別關注學生親身的感悟與體驗?;诓煌膶W生對象和不同的實驗環境,這些形式可以選擇,各有側重,又互不割斷。各種形式舉例如下:

自主活動

通過學生自覺地參與實驗活動,確定實驗目標,制定實驗方案,選擇實驗方法,監控實驗過程,評價實驗結果,從而完成實驗任務?;顒舆^程特別強調的是學生實驗的主動性,教師的作用是對學生實驗的困難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合作學習

合作與交流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促進理解,提高能力,增長才干,形成學習團隊,對學生的發展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實驗設計

篇10

關鍵詞:初中生物;重要概念;實驗教學;教學案例;重要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5)03-0075-04

一、重要概念的提出

2011年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首次提出“重要概念”,提出讓學生通過掌握重要概念來把握生物學科本質和核心內容。初中生物課程共有10個主題,每個主題下設重要概念,每個重要概念下設支撐它的核心內容,重要概念共50個。其中,有些重要概念容易理解,如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有些重要概念比較抽象、微觀,如動物細胞、植物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線粒體等結構,這些抽象的概念,僅僅依靠傳統的講授或者展示模型圖片的方式很難讓學生對其深刻理解。

二、實驗對促進學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價值

生物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生物教學中應該重視實驗教學。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終生學習的能力,實驗教學恰恰是培養學生動手、動眼、動腦進行科學探究過程。初中生物新課標更加強調實驗教學的重要價值和教育教學功能。生物學科中那些抽象、不易理解的重要概念,需要借助實驗使其顯性化和具體化,比如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這個重要概念可以借助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加以展示;另一方面,在生物教學的某些環節需要借助實驗幫助、促進學生理解概念、知識。

綜上所述,借助實驗促進初中學生對重要概念的理解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有的重要概念比較深奧,可以借助實驗剖析概念要素,理解概念內涵,符合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發展規律;有的重要概念借助實驗可對學生理解某些知識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當然,這兩種情況的實驗形式要靈活選擇,可以是演示實驗,可以是驗證實驗,還可以是探究實驗,要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實際去確定。

三、借助實驗促進學生理解重要概念的教學案例分析

案例1 骨的結構與成分

教材分析:《骨的結構和成分》是初中生物第二冊第八章《生物的運動》第二節《運動的形成》中第二課時內容,是在第一節學習動物運動方式的基礎上,探討動物運動的形成,為學習動物的行為打下基礎。本課先讓學生觀察長骨的內部結構,分析其作用,建立長骨是一個中空的堅實的生活器官的概念;再通過探究魚骨的成分,增強對骨的成分和特性的感性認識,推測骨的成分與特性的關系。然后,介紹在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是動態變化的,從而使學生增強體育鍛煉的思想意識,并為學習運動打下基礎。

學生認知分析:

1.知識方面:

學生已有知識:已經知道人體的運動離不開骨,并且對骨的堅硬性有一定認識。

待解決的問題:骨的內部結構;骨是否是生活器官;骨的成分和特性。

2.能力方面:

學生已有能力:按實驗要求、步驟進行操作,會用一定的方法進行實驗觀察。

仍需訓練的能力:根據實驗材料、用具等進行實驗設計的能力;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歸納的能力;小組合作、交流探索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實施過程:

小游戲引課:老師說出肱骨、股骨、尺骨等骨的名稱,學生兩人站在講臺上,其中一位根老師說的骨名稱快速在另一位同學身上指出來,其他學生認真觀察、評判。

教師提問:從形態方面看,剛才我們說的骨都是什么骨?學生答:長骨。

長骨在人體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是適應的,是什么樣的結構使長骨具有這樣的功能呢?這節課就來學習骨的內部結構。

請學生觀察已經鋸開一段的長骨:

觀察方法:一看二摸。

觀察順序:從外到內,從上到下。

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骨的結構和功能。

展示圖片并提問:

1.姚明的長骨中是黃骨髓,為什么還能捐獻骨髓造血干細胞?如果配型相合,從那里取骨髓?

2.青少年為什么能夠不斷長高?

3.骨折后愈合的骨是什么結構?

4.為什么老人比小孩更容易發生骨折呢?

過渡:老人比小孩更容易發生骨折是因為他們骨的特性不同。下面我們來學習骨的特性。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魚肋骨,感受骨的堅硬和彈性。

為什么骨既堅硬又有一定的彈性,這和什么有關呢?

你知道骨里有什么物質嗎?

展示骨粉的營養成分表,學生從中里獲取信息,歸納骨的組成物質有兩大類:有機物和無機物。

提出假設:骨的成分對骨的特性有決定性影響。

引導學生思考:骨中含有機物和無機物兩類物質,是二者共同決定骨的特性,還是其中之一決定骨的特性?我們該如何進行探究?

學生提出可把兩類物質分開,單獨地研究一類物質的作用。

提問:顯然,魚肋骨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難于簡單分開,怎么辦呢?

學生提出可以去除骨中的一類物質,研究剩下的另一類物質的作用。

學生根據實驗材料、用具,設計實驗以探究骨的成分與特性之間的關系。

演示碳酸鈣粉末在鹽酸中溶解的實驗,展示小麥種子燃燒的實驗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實驗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魚肋骨的作用。

提問:你知道在實驗中要注意哪些安全問題嗎?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出示:

1.正確使用酒精燈和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