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與文化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6: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交流與文化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行為文化;觀念文化;日本留學生;漢語學習;影響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日本留學生作為中國外國留學生的主要生源。日本民族行為文化與觀念文化對日本留學生漢語的學習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對日本留學生的教學方面,應注重文化方面的影響,不僅要傳授中國文化知識,還要了解日本文化。通過對行為文化與觀念文化對日本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影響及其教學策略進行研究,有效促進教學內容的改革。
一、行為文化對日本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影響
所謂行為文化就是人們常說的習俗文化,是人們日常交往中形成的社會風俗習慣與行為標準,例如民間風俗、生活習慣、人際交往、禮俗等。文化的形成離不開語言,語言的學習也離不開文化,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一)日本行為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留學生的勤奮好學特點。日本文化的發展,是從明治維開始的,日本通過對其他國家文化的學習,形成日本獨有的文化特征。日本作為一個大和民族,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在對新事物的學習與接受的同時,融入民族的文化特色,在新事物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梢哉f,日本民族的這種勤奮好學精神體現在日本留學生在漢語教學課堂上,在漢語學習的過程中,日本留學生有著自己的一套學習方式。
(二)日本行為文化影響下日本留學生的禮儀特點。日本作為一個傳統的國家,不僅講禮儀,而且還重視禮儀教育。在日本的家庭中,父母從小就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在日本的教育中,對學生的禮儀教育有著明確的規定,可以說,在日本的教育過程中,禮儀教育貫穿著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當中。在日本的社會活動中,對禮儀教育也有著嚴格的要求,例如日本人見面不僅客套話很多,而且還要彎腰、行禮。在日本,不僅親朋好友之間要說“謝謝”,對待家里的親人也要說“謝謝”??梢哉f,在日本的交際活動中,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會出現致謝語與致歉語的使用。因此,在日本,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就是致謝語與致歉語。而在中國卻并非如此,禮數過多就會顯得人有些虛偽。所以說,在日本留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禮儀問題,在語言交流過程中也不要用一些強硬的語言,這樣有效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誤解。
二、觀念文化對日本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影響
所謂觀念文化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價值觀念、宗教道德觀念、倫理觀念以及文學藝術、科學等,涉及到民族精神文化,屬于深層文化教育。
(一)日本觀念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留學生表達曖昧特點。日本是一個單民族國家,只有日語一種語言,因此在日本一般不會產生思想與觀念文化的沖突,也因此,日本人在語言交流時總是有種曖昧的情愫。日本人在交流過程中,為了不傷害對方,在對話時盡可能與對方觀點保持一致。日本這種“中庸”交流方式,無論是針對任何交際場合,日本人都不能坦率直言。而中國作為一個深入交際國家,在交際過程中喜歡開門見山,坦率直言。因此,在與日本人進行交流時,通過尋找共同語言的方式,建立雙方的信任感。
(二)日本觀念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留學生競爭意識的特點。日本是一個不甘落后的國家,也是一個競爭意識較強的國家,這主要體現在日本的政治、軍事等方面。隨著中國經濟與政治的快速發展,中國世界地位也逐漸提高,其他國家為了了解中國,引起了漢語學習熱潮,漢語就此登上世界舞臺。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學生為了增加就業機會,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日本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漢語,這也是日本人努力學習漢語的主要原因。
三、對日本留學生漢語學習的教學策略
(一)教學過程中要素及關系的相互轉換。教學過程中要素是指教材、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而教材則起著中間作用。在教材過程中,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文化互動是十分必要的,這樣不僅有利于日本留學生漢語的學習,還有利于增加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有利于中日文化的傳遞與學習。
(二)教材的選擇。教材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教材的選擇不僅要充分體現出漢語教學目標、教學要求等內容,還要考慮到對外漢語教學的特點,選擇具有雙向文化特點的教材,不僅涉及漢語語音、語法的學習內容,還要涉及一些日常交際知識,通過提高日本留學生的交際能力,一方面可以提高日本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日本留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
四、結語
文化影響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首先明確日本留學生的行為文化與觀念文化影響特征,尋找適合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還可以提高日本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能力,有利于中日雙方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淼,王曉蕓.行為文化與觀念文化對日本留學生漢語學習中的影響及其教學策略[J].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9):118-124.
[2] 葉綠,王曉音.高級水平日本留學生漢語語氣詞“吧”的使用情況分析及教學建議[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8):110-120.
篇2
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不僅依靠經濟、政治以及軍事領域上的合作,也包含了旅游文化交流上的了解與合作。跨國民族風情與旅游文化的交流顯然已經成為維系國際關系中的重要部分。其不但對國家間的相關領域文化交流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有利于不同國家良好穩定的合作關系的構建,經過跨國民族風情、旅游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有效傳播各國的文化,推動國家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跨國民族風情旅游文化價值的交流在中越老等國全面合作關系中的作用
跨國旅游文化和民族風情的交流與展示,有利于中越老三國間在政治與民族方面的往來、合作。處于新時代背景下,中越老關系融洽,三國之間形成了眾多的旅游文化交流活動,例如:電影周、相互派送文化藝術團進行表演、中越老三國聯合晚會等活動。在諸多行業領域,以不同形式進行旅游文化的交流,凸顯出三國的國家形象,在軟實力方面獲得強化,三國之間存在的部分誤解和分歧得以弱化甚至消除,拉近彼此的政治關系,獲得一定的認同和信任。
二、關于發揮中越老跨國民族風情旅游文化價值的思索
(一)注重旅游交流文化方面的合作
自中越老合作關系進一步加強后,旅游跨國民族風情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得到進一步拓展和提高,以利于彼此國家的經濟進步和文化價值的凸顯。依靠旅游的途徑,使民俗風情,文化得到交流互換,讓彼此國家人民得到感知。事實上,旅游與文化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旅游活動的開展,讓人們體會到不同國家的異域風情,文化魅力,吸引到旅游者的目光,起到對文化傳播的作用。而國與國之間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風情,則對各國游客產生致命的吸引力,眾多的旅游景點,名勝古跡,凸顯出中越老各自的傳統特征,激發彼此國家的人民對跨國旅游之旅充滿興趣,使游客數量增加。
(三)盡快構建三國旅游文化價值交流辦事部門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國際關系合作中,跨文化交流尤其重要,為了推廣本國語言與文化,不同國家政府部門需要在海外設置旅游民族文化價值交流辦事部門,便于不同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和價值欣賞,增強彼此的友好關系,并凸顯出民族風情與傳統文化。通過在中越老三國當中設置各自的旅游文化價值交流辦事部門,以文體比賽、文化展覽、藝術節日演出等活動形式,促進中越老三國的文化交流,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價值,為中越老三國未來在體育、教育、旅游,語言交流以及文化藝術價值方面的交流合作計劃實施奠定基礎。
(三)增加大型民族風情旅游文化交流活動開展數量
為了讓中越老三國人民了解彼此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價值,增加大型民族風情旅游文化交流活動開展數量可謂一個有效的方法??梢耘e辦一些較為大型的民族風情旅游文化活動,常見的比如跨國文藝晚會、文化價值交流展會以及旅游文化節等。經過上述旅游文化活動的開展,加強三國間的合作,便于文化的傳播。并且文化產業的拓展也此過程獲得發展。當然,外交與旅游文化間也存在關聯,國家間的外交也常采用文化交流活動的形式進行。所以,開展中越老三國跨國大型旅游文化活動非常有益,可以增進中越老三國間的關系,促進各個領域的合作。
(四)推動三國旅游文化產業的持續化發展
旅游和文化在每個國家中均擁有重要的產業地位,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各種需要,進而通過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成含有一定的旅游文化交流價值的相應產品。顯然,這兩個領域的產業有利于中國、越南及老撾三國在經濟、民族風情、藝術文化等領域的合作、交流,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中國、越南及老撾等三國人民依靠旅游文化產業興盛和進步,完成對彼此國家的民族風情和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深入了解,比如:通過名勝古跡,風景區、電影、圖書等產品的傳播、交流,展示三國的形象,進而產生極大的影響力。針對旅游文化市場的規范和拓展,提升服務品質和產品創新能力,從而讓中國、越南及老撾三國人民可以進一步了解彼此的國家民族情感、生活狀態以及文化價值等。所以,加大促進中國、越南及老撾三國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力度非常關鍵。
三、總結
篇3
[關鍵詞]跨性別交流 親密關系 親密交流 禮貌策略
[中圖分類號]G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4-0050-06
引言
對語言和性別的研究最初進入學術界始于1972年。此后,跨性別交流在學術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對跨性別交流的研究主要針對“中間范圍”的交流,即處于完全親密和完全沒有關系的陌生人之間的范圍,鮮有研究觸及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交流的禮貌問題。
絕大多數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網絡是家庭。家庭是社會的核心,因此指向具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探討長時間的親密關系中最親密的一種――相愛的男女性結婚之前及之后的關系。親密關系意味著親密交流,但親密交流并不一定等同于高質量的交流。Deborah Tannen曾寫道:“在持續時間較長的親密關系中,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糕,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交流本質上是含糊的,并且談話的風格也不一樣,因此我們期待著如果有愛,就應該被理解。(1992,P118)……你和某人走得越近,你們關系親近的時間越長,你開口時不得不失去的就越多?!雹?/p>
具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流機會最多,但并不意味著他們之間將自然而然地擁有高質量的交流――正像在其他人之間一樣,由于不恰當的交流方式,他們之間也會產生交流障礙,而且親密關系越近,親密時間越長,交流狀況就有可能越糟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發生?Nessa Wolfson (1988)和Janet Holmes (1995)的研究表明,陌生人之間以及具有親密關系的人之間交流的某種特質相同――禮貌現象在陌生人之間及具有親密關系的人之間幾乎是缺失的。本文作者認為這種現象的存在正是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交流障礙發生的重要原因,文章論證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關注禮貌現象的必要性并提供交流策略來提高親密者間的交流質量。
一、性別與交流
(一)作為亞文化的社會性別
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所有居住在人類社會中的男女性必定帶著文化的烙印。②同時,男女性屬于不同的亞文化群體,因為他們有自己的 “一套在較大的群體之內集體共享的象征性的思想體系”。③
人生來就有不同的生物性別(sex),它指的是人們與生俱來的生物特征,在生物性別差異的基礎之上,人們根據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開始學習被性別化。Wood認為,性別是“一個社會的、象征性的范疇,反映了一個社會給予生物性別的意義?!雹苡捎谑艿缴鐣蜕鐣娜藗冇绊?產生了社會性別(gender),原本是生物范疇的生物性別通過吸收社會中的文化特性被性別社會化為男性和女性。
研究跨性別交流的學者非常關注影響兒童社會化過程的因素。對于兒童來講,成長為成年人的過程與被社會化為男性和女性的過程是同步的。Laurie P.Arliss在討論與交流中的性別差異形成相關的有影響力社會因素時強調社會學習理論和模仿理論。根據她對社會學習理論的解釋,社會的代言人如父母、教師以及同齡人都是“社會化的人”。這些人們使用“積極或消極的、有形或無形的、微妙或激烈的”方式來“在孩子們被社會化的過程中塑造特定的性別行為?!蹦7吕碚搫t解釋父母、其他成年人以及來自于媒體尤其是電視的模特或榜樣們給了孩子們 “男性和女性形象的印象?!雹菟饕P注的是社會化了的人。
Julia T. Wood則認為,“迄今為止,我們集中在個人是如何學習社會性別的,而社會性別嚴格來講并不是個人的品質,而是一套復雜的各部分相互關聯的文化信念,這些信念規定了生物性別的社會意義?!雹抟簿褪钦f,人是通過轉化社會文化信念來學習如何被性別社會化的。Arliss和Wood都相信,不管是被社會化了的人還是社會觀念所影響,學習被性別化意味著被社會化,被和社會文化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而Gudykunst認為,“如果文化這個概念指的是社會文化,那么,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亞文化群體是文化中的一個子集,有著一些不與更大的文化群體中的所有人分享的不同的價值觀、準則、或符號?!雹邚倪@個層面上來講,兩種性別應該被歸為不同的亞文化群體。通過不斷地實踐從成人的榜樣以及與周圍的社會環境進行互動所習得的經驗和規則,人們逐漸證實了自己的性別身份。
(二)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的跨性別交流
對語言和性別的研究最初進入學術界始于1972年Robin Lakoff的著作《語言與女性的地位》(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的出版。自此以后,相關領域的大量研究就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出現了。中國學者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也在此領域內作出了自己的貢獻。Gudykunst認為,“文化在人們背景中的易變性影響了他們的交流行為?!雹嗄行院团詫儆诓煌膩單幕?他們的性別文化背景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交際行為。Deborah Tannen的著作《你就是不了解:對話中的男性和女性》在這個領域內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她認為至少存在著九種基于不同性別的交流風格:
1.親密――獨立;2.關聯――身份;3.包容的――排外的;
4.關系――信息;5.和睦――報道;6.團體――競爭;
7.問題――解決;8.新手――專家;9.傾聽――演講。⑨
Tannen認為,女性與男性的交流風格在以上九個方面不同。女性的風格傾向于連字號左邊的風格,而男性則傾向于右邊的風格。Tannen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表明,作為不同亞文化群體的不同性別對交流有著極大的影響,并且交流風格在兩種性別之間區別很大。對男性和女性語言使用不同方面的比較研究幫助人們更好地在跨性別交流中了解彼此。
Samovar和Mills (1998:9)強調,“交流包含著傳達人們之間各種各樣思想感情的方式?!雹馊藗兠刻於家幸庾R無意識地用語言或不用語言進行交流,而交流與關系聯系密切。Mark Knapp寫道,“我們所有的交流都是發生在某種關系的背景之下的?!盙amble and Gamble也認為“我們所有的關系共有的一件事情是交流。通過交流,我們不僅建立、保持,也收回和結束關系?!涣髟谝欢侮P系中可以起到生命線的作用,也可以是關系的喪鐘?!币虼私涣魉鶕碛械囊粋€最重要的功能一定是與關系相關的。交流不僅能夠制造和改善,也可以結束一段關系,同時關系也會對交流產生影響。關系和交流之間的互動意義重大。
與跨性別交流相關的研究主要注重比較男女性之間語言上的不同,許多研究集中在語音、詞匯、句法、交流風格等的性別區別上。在這些研究中,Deborah Tannen (1992)有關交談風格不同的研究有很大的影響力。她認為男性和女性有形成會話或交談中不同尺度的傾向。他們彼此經常誤解對方是因為他們有不一樣的理解框架。Jennifer Coates (1986)則對男性和女性在打斷講話以及控制談話的話題、女性的風格比如講話羅嗦冗長、附加疑問句的使用、詛咒或斷言以及禁忌語等進行了研究。在語言與性別方面,中國的學者如孫汝建(1997)主要集中研究中國的情況,如身體語言的不同、中國男性和女性之間語言發展和表達方式的不同。中國學者趙蓉暉(2003)研究了中國人和俄羅斯人在語音、詞匯和會話風格方面的性別差異。以上的研究幫助人們認識到在語言使用方面的性別區別,因此促進了男性和女性之間的相互理解。但是了解兩種性別間的差異僅是第一步,Deborah Tannen坦承:“盡管絕大多數人認為我對談話方式方面性別差異的解釋詮釋了他們自己的經驗――并且他們熱切地提供自己的例子來證明它――一些人一聽到提及性別就變得焦躁不安。少數人對于僅僅提出男性和女性不同變得生氣?!?/p>
很明顯地,在交談方面單純提出男女性的不同對于解決交流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有必要找到提高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交流質量的策略。
(三)親密關系和親密交流
人與人之間有許多種親密關系,本文選擇的研究對象是人與人之間關系中最親密的一種――結婚之前和之后相愛中男女性之間的關系。Sternberg愛的三角形理論將不同類型的親密關系做了如下詮釋:
來源:Mark L.Knap引言
對語言和性別的研究最初進入學術界始于1972年。此后,跨性別交流在學術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對跨性別交流的研究主要針對“中間范圍”的交流,即處于完全親密和完全沒有關系的陌生人之間的范圍,鮮有研究觸及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交流的禮貌問題。
絕大多數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網絡是家庭。家庭是社會的核心,因此指向具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探討長時間的親密關系中最親密的一種――相愛的男女性結婚之前及之后的關系。親密關系意味著親密交流,但親密交流并不一定等同于高質量的交流。Deborah Tannen曾寫道:“在持續時間較長的親密關系中,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糕,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交流本質上是含糊的,并且談話的風格也不一樣,因此我們期待著如果有愛,就應該被理解。(1992,P118)……你和某人走得越近,你們關系親近的時間越長,你開口時不得不失去的就越多。”①
具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流機會最多,但并不意味著他們之間將自然而然地擁有高質量的交流――正像在其他人之間一樣,由于不恰當的交流方式,他們之間也會產生交流障礙,而且親密關系越近,親密時間越長,交流狀況就有可能越糟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發生?Nessa Wolfson (1988)和Janet Holmes (1995)的研究表明,陌生人之間以及具有親密關系的人之間交流的某種特質相同――禮貌現象在陌生人之間及具有親密關系的人之間幾乎是缺失的。本文作者認為這種現象的存在正是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交流障礙發生的重要原因,文章論證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關注禮貌現象的必要性并提供交流策略來提高親密者間的交流質量。
一、性別與交流
(一)作為亞文化的社會性別
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所有居住在人類社會中的男女性必定帶著文化的烙印。②同時,男女性屬于不同的亞文化群體,因為他們有自己的 “一套在較大的群體之內集體共享的象征性的思想體系”。③
人生來就有不同的生物性別(sex),它指的是人們與生俱來的生物特征,在生物性別差異的基礎之上,人們根據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開始學習被性別化。Wood認為,性別是“一個社會的、象征性的范疇,反映了一個社會給予生物性別的意義?!雹苡捎谑艿缴鐣蜕鐣娜藗冇绊?產生了社會性別(gender),原本是生物范疇的生物性別通過吸收社會中的文化特性被性別社會化為男性和女性。
研究跨性別交流的學者非常關注影響兒童社會化過程的因素。對于兒童來講,成長為成年人的過程與被社會化為男性和女性的過程是同步的。Laurie P.Arliss在討論與交流中的性別差異形成相關的有影響力社會因素時強調社會學習理論和模仿理論。根據她對社會學習理論的解釋,社會的代言人如父母、教師以及同齡人都是“社會化的人”。這些人們使用“積極或消極的、有形或無形的、微妙或激烈的”方式來“在孩子們被社會化的過程中塑造特定的性別行為。”模仿理論則解釋父母、其他成年人以及來自于媒體尤其是電視的模特或榜樣們給了孩子們 “男性和女性形象的印象?!雹菟饕P注的是社會化了的人。
Julia T. Wood則認為,“迄今為止,我們集中在個人是如何學習社會性別的,而社會性別嚴格來講并不是個人的品質,而是一套復雜的各部分相互關聯的文化信念,這些信念規定了生物性別的社會意義?!雹抟簿褪钦f,人是通過轉化社會文化信念來學習如何被性別社會化的。Arliss和Wood都相信,不管是被社會化了的人還是社會觀念所影響,學習被性別化意味著被社會化,被和社會文化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而Gudykunst認為,“如果文化這個概念指的是社會文化,那么,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亞文化群體是文化中的一個子集,有著一些不與更大的文化群體中的所有人分享的不同的價值觀、準則、或符號?!雹邚倪@個層面上來講,兩種性別應該被歸為不同的亞文化群體。通過不斷地實踐從成人的榜樣以及與周圍的社會環境進行互動所習得的經驗和規則,人們逐漸證實了自己的性別身份。
(二)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的跨性別交流
對語言和性別的研究最初進入學術界始于1972年Robin Lakoff的著作《語言與女性的地位》(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的出版。自此以后,相關領域的大量研究就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出現了。中國學者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也在此領域內作出了自己的貢獻。Gudykunst認為,“文化在人們背景中的易變性影響了他們的交流行為?!雹嗄行院团詫儆诓煌膩單幕?他們的性別文化背景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交際行為。Deborah Tannen的著作《你就是不了解:對話中的男性和女性》在這個領域內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她認為至少存在著九種基于不同性別的交流風格:
1.親密――獨立;2.關聯――身份;3.包容的――排外的;
4.關系――信息;5.和睦――報道;6.團體――競爭;
7.問題――解決;8.新手――專家;9.傾聽――演講。⑨
Tannen認為,女性與男性的交流風格在以上九個方面不同。女性的風格傾向于連字號左邊的風格,而男性則傾向于右邊的風格。Tannen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表明,作為不同亞文化群體的不同性別對交流有著極大的影響,并且交流風格在兩種性別之間區別很大。對男性和女性語言使用不同方面的比較研究幫助人們更好地在跨性別交流中了解彼此。
Samovar和Mills (1998:9)強調,“交流包含著傳達人們之間各種各樣思想感情的方式。”⑩人們每天都要有意識無意識地用語言或不用語言進行交流,而交流與關系聯系密切。Mark Knapp寫道,“我們所有的交流都是發生在某種關系的背景之下的?!盙amble and Gamble也認為“我們所有的關系共有的一件事情是交流。通過交流,我們不僅建立、保持,也收回和結束關系?!涣髟谝欢侮P系中可以起到生命線的作用,也可以是關系的喪鐘?!币虼私涣魉鶕碛械囊粋€最重要的功能一定是與關系相關的。交流不僅能夠制造和改善,也可以結束一段關系,同時關系也會對交流產生影響。關系和交流之間的互動意義重大。
與跨性別交流相關的研究主要注重比較男女性之間語言上的不同,許多研究集中在語音、詞匯、句法、交流風格等的性別區別上。在這些研究中,Deborah Tannen (1992)有關交談風格不同的研究有很大的影響力。她認為男性和女性有形成會話或交談中不同尺度的傾向。他們彼此經常誤解對方是因為他們有不一樣的理解框架。Jennifer Coates (1986)則對男性和女性在打斷講話以及控制談話的話題、女性的風格比如講話羅嗦冗長、附加疑問句的使用、詛咒或斷言以及禁忌語等進行了研究。在語言與性別方面,中國的學者如孫汝建(1997)主要集中研究中國的情況,如身體語言的不同、中國男性和女性之間語言發展和表達方式的不同。中國學者趙蓉暉(2003)研究了中國人和俄羅斯人在語音、詞匯和會話風格方面的性別差異。以上的研究幫助人們認識到在語言使用方面的性別區別,因此促進了男性和女性之間的相互理解。但是了解兩種性別間的差異僅是第一步,Deborah Tannen坦承:“盡管絕大多數人認為我對談話方式方面性別差異的解釋詮釋了他們自己的經驗――并且他們熱切地提供自己的例子來證明它――一些人一聽到提及性別就變得焦躁不安。少數人對于僅僅提出男性和女性不同變得生氣。”
很明顯地,在交談方面單純提出男女性的不同對于解決交流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有必要找到提高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交流質量的策略。
(三)親密關系和親密交流
人與人之間有許多種親密關系,本文選擇的研究對象是人與人之間關系中最親密的一種――結婚之前和之后相愛中男女性之間的關系。Sternberg愛的三角形理論將不同類型的親密關系做了如下詮釋:
p,Anita L.Vangelisti,《人際間交流與人的關系》。(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2),201.
Sternberg認為:“親密關系可以通過審視三個成分來進行分析:親密,包括親近、分享、交流、支持等情感;激情,它涉及生理上的喚起以及同相愛的那一方結合的強烈愿望;而承諾涉及短期的對另一方愛的決定,以及長期的保持這種愛的承諾?!?/p>
在親密、激情、承諾等三個成分的基礎上,Sternburg愛的三角形理論介紹了八種類型的親密關系,闡釋了親密關系之間在深度和廣度上是彼此不同的。因此,可以斷定,親密關系本身需要關懷,以對它進行維護和改善。那種認為親密關系一旦確立,兩個人之間的問題將會消失的觀點是不真實的。
那么,親密關系與親密交流之間是否可以劃等號呢?Marshall R.Singer在“親密連續體”中提出,將交流與關系結合考慮,存在三類人際間的交流:
來源:Marshall R.Singer,《文化交流:感性的方法》。(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87),145.
為了解釋這個圖表,他寫道:“在這個連續統一體的一端是完全客觀不受個人感情影響的交流關系,但在另一端則是完全的親密交流關系。在這兩種極端的中間是無窮范圍的可能行為?!眻D2展示的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關系”的組合體。審視這個“親密連續體’”可知,隨著關系親密度的增加,交流的親密度也隨之增長。這就是說,擁有最親密關系的人們將同時獲得最親密的交流。但圖2并未表明什么是親密交流。Knapp and Vangelisti的研究給予了這個問題一個答案。他們提供了如下八個衡量不同關系中交流的尺度:
來源:Mark L. Knapp,Anita L. Vangelisti,《人際間的交流與人的關系》。(Boston:Allyn and Bacon,1992),12.
Knapp和Vangelisti認為,表1中的箭頭表明:“當人們尋求更親密的關系時,這八個尺度中任一個典型的交流行為會從左向右移動(不親密到親密);而當人們彼此之間變得更為疏遠之時,這八個尺度中的任何一種交流行為也將從右向左移動(親密到不親密)?!?/p>
表1闡釋的觀點認為,隨著交流行為從左向右移動,他們的關系從不親密成長為親密關系。盡管這八個尺度不會同時朝著一個方向移動――有些可能會朝左移,有些朝右移動,它們的確提供了一些有關親密交流的重要特征。擁有親密關系的人們以一種被稱為親密交流的方式溝通,而親密交流有著表1右部所示的八個特征。
(四)親密交流與高質量交流
親密關系和親密交流彼此聯系密切,但親密交流并不等同于高質量的交流。盡管親密者之間社會距離最近,而且有著最多的交流機會,他們之間還需要交流策略來提升交流質量。
首先,Marshall R. Singer,Knapp以及Vangelisti對于親密交流中所存在困難的研究顯示“沒有發現困難會根據關系類型從不親密到親密有規律地改變。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親密和不親密關系要獲得有效的交流可能都有困難或者‘障礙’”。同其他任何一種關系一樣,具有親密關系的男性和女性之間的交流也存在著困難和障礙。美國學者如Deborah Tannen以及John Gray的一系列有關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交流的著作表明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彼此交流時有困難,誤解和爭吵很容易在親密者之間產生,交流崩潰或中斷的情況也不少見。John Gray(1992)甚至將具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交流的差距比喻為來自不同星球的人們之間的交流――男性來自于火星而女性來自金星。具有親密關系的男性和女性之間的交流需要獲得關注。Deborah Tannan認為:所有這些都意味著那種“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你們就能得到好結果”的老生常談不一定是真的。相反,你們彼此越相愛,就有越多不切實際的對完美理解的期待,以及更痛苦的對言外之意的誤解。
愛,更確切地說,親密關系,并非解決親密者們之間交流問題萬能的靈丹妙藥。親密交流與親密關系共存,但這并不意味著有親密關系的男性和女性將在交流方面沒有任何問題。更糟糕的是,親密交流有時候可能會破壞親密關系。具有親密關系的男性和女性需要策略以及努力來提高他們交流的質量。
其次,Gudykunst和Kim認為,“交流的質量指的是我們的交流放松、順暢的程度,涉及理解以及最低限度的交流崩潰。”因此,高質量的交流意味著輕松的氛圍、高效的溝通以及最少的交流失敗。親密交流與高質量的交流在某些特征上有相同的標準。正如表1所介紹的,親密交流有著開明或豐富的、獨特的、高效的、靈活的、順暢的、私密的、自然而然的,并且給予公開的評價等特征。諸如高效、靈活、順暢、自然而然等特征與高質量交流的要求幾乎一樣。因此,充分利用親密關系的優勢將幫助獲得高質量的交流,促進或是保持親密關系對于親密者們之間的交流意義重大。但是親密交流并不等同于高質量的交流,因為還有其他特征,比如給予公開的評價,將會很容易帶來交流崩潰。因此,為了提高親密者間的交流質量,尋找幫助保持或促進親密關系的交流策略是必需的。
最后,Knapp和Vangelisti認為,“對一個共同身份的承諾”是親密關系的基礎之一。共同的身份指“兩個個體的融合,就像兩種化學物質的融合,會產生一種新的混合物。當然,在新的混合體中仍然還有原先的兩種化學物質的特性,但是也擁有最初的化學物質中完全沒有的特性?!币虼斯餐矸菔且环N新的混合物,這種混合物中除了保留著原先物質的特性,還出現了新的特性。愛侶們可以用婚禮的儀式來宣布一個共同的身份,或者通過承認彼此為男女性朋友來確定親密關系。共同身份意味著共同的形象和利益――不管其中一方做了什么,他或她都是代表雙方做的,每個個體的行為都代表了雙方。一旦同意擁有統一的身份,多半就會開始對彼此的指責。為了保持共同面子的良好形象,親密者們通常想要約束彼此。Deborah Tannen認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伴侶們感到有權,甚至被請求來糾正彼此,因為他們是盟友。許多親密的指責來自于想要改善我們伴侶和其他親密者的愿望,為了他們自己好,也因為我們感覺到他們在這個世界上代表著我們。由于我們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糾正彼此的機會無處不在。
為了“改善和提高”彼此,親密者們很不幸地陷入了永不停歇的爭論之中:到底是要滿足共同的身份需要,還是要保留個人行動和決定的自由?“親密者們不斷地關注著平衡個性和相互關系的嘗試?!笔聦嵣?不停地為了共同的利益犧牲個人的自由是很困難的。親密的愛侶們變成了親密的批評家,這是因為他們不斷地想要努力平衡個人的和共有的需要。過多的批評將奪走親密者們的親密關系,并毀掉他們之間的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講,親密者們有時候也需要保持一些距離。存在于親密關系基礎中的障礙對交流沒有好處。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在長期的親密關系中要保持高質量的交流是不可能的。將以上三個方面結合起來考慮,親密者們非常需要交流策略,以便獲得高質量的交流。
(五)尋找策略以改善交流質量
“交流策略”在二語習得中被定義為“語言使用者在計劃進行表達的階段意識到自身語言上的缺點所帶來的問題,為了表達好預期的意義而采用的策略?!敖涣鞑呗浴痹诒疚闹幸仓附鉀Q語言問題的技巧,但它由于沒有使用在非母語講話者身上,因此與二語習得中的交流策略有不同之處。取而代之的是,它是指用來解決說同一種語言的具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產生的交流問題的技巧。
在尋找策略以提高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交流質量的過程中,Nessa Wolfson(1988)的互動“膨脹”模式吸引了作者的注意力:
來源:Janet Holmes,《女性,男性與禮貌》。(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1995),14.
Wolfson認為:“當我們仔細審視不同的言語行為在日常言談中的實現方式時,當我們根據參加談話者的社會關系來比較這些行為時,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發現社會距離的兩個極端――最小和最大的――似乎會引起非常相似的行為,而更朝向中間的關系展示出顯著的不同。”
她發現人們對待陌生人和親密者們的表現是相似的。同對社會距離處于中間關系的朋友們所使用的語言禮貌的數量相比,親密者之間和陌生人之間在交流中所接受的禮貌現象是最少的。Holmes進一步解釋,“我們不對在社會距離連續體中處于這兩個極端的人們使用大量清楚的語言禮貌操心?!边@是令人吃驚的,然而卻是事實,尤其是在有長期關系的親密者之間,禮貌現象則更少。
Wolfson的“膨脹”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交流中的真實情況,但不應想當然地認為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相互交流時不需要語言禮貌策略。相反,他們有必要有意識地使用語言禮貌,因為他們之間不僅和其他人之間一樣,存在交流上的困難和問題,而且在他們親密關系的基礎之中存在著障礙。親密者們應該明白在他們之間的交流中語言禮貌的重要性。
事實上,所有58位筆者訪問過的夫婦都坦誠,即使在具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禮貌也是必需的。當被問及并要求給予意見時,具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都認識到了禮貌對于他們之間交流和關系的價值。問題在于他們并不真的知道如何對他們的配偶表達禮貌。
二、禮貌策略與有親密關系的跨性別交流
綜上所述,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需要禮貌策略來提升他們之間交流的質量。作者認為,Brown和Levinson的積極和消極禮貌策略可以用來提升親密關系者之間的交流質量。
(一)Brown和Levinson禮貌策略的概念
Brown和Levinson有關面子和禮貌的理論最早是在劍橋1987年的論文系列《問題與禮貌》中發表的,他們的理論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使用。Richard J. Watts認為,“禮貌中保留面子的觀點來自于Brown和Levinson (1978),毫不夸張地說,它為語言禮貌提供了一個范例,該范例遠不只是格賴斯準則(Gricean maxims)的延伸,它一直是最有影響力的。”
Brown和Levinson的著作《禮貌:語言使用中的普遍現象》同其他把Grice的合作原則作為基礎的理論不一樣,它開始于介紹Goffman的面子概念,然后建立了一個關于禮貌的廣泛全面的綜合理論,最終提供了策略。本文中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策略被選為交流策略,是因為它們代表一套能夠通過增進親密關系、減少摩擦來幫助提高具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交流質量的方法。為了對這個理論的全貌有一個了解,需要從面子概念開始。
1.面子――國際和國內的詮釋
面子是一個不易下定義的抽象概念。Brown和Levinson認為面子這個概念來自Goffman (1967)和英語的民間術語,它將面子與遭遇尷尬、受辱、或“丟臉”的概念聯系起來。因而面子是一種感情上的投入,是會被丟失、保留、或者提升的,并且在互動中必須不斷地照顧到面子。一般來講,人們在互動中彼此合作(并假定彼此的合作)以保留面子,這樣的合作是基于雙方面子的脆弱性之上的。
Brown和Levinson清楚地給出了他們面子概念的來源,并提供了它最明顯的特征。面子被理解為需要不斷照顧到的東西。人們必須合作以在互動中保留或提升面子。沒有恰當的照料或是合作,面子就會丟失。但面子是什么呢?Brown和Levinson試著在被他們稱為積極和消極“面子需要”的兩種愿望的基礎上來解釋它。他們認為,消極面子指的是“每一個有能力的成年人對他的行為不受別人阻礙的需求”,而積極面子是指“每個成年人對于他的需求對至少一些其他人來講是值得想往的的愿望。”
面子對于中國人來講非常重要。中國學者易中天認為面子的特征是:“一,人人必備,一旦喪失,便‘沒臉見人’;二,可以替換,有時會變大,有時會變小,有時還會丟光;三,專供觀賞,有人看時掛在臉上,沒人看時束之高閣。”看起來面子對于中國人來講差不多是有魔力的。易中天還總結道“面子是中國人的寶貝。面子幾乎主宰著中國人的一切?!笨梢哉f面子在中國人生活中有著無所不在的影響力。對面子的需求不斷地在中國人的日常對話中被表達出來,具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也不例外,他們有著共同的,同時也有各自的個人面子。有許多種面子可以被給予、丟失、保留。給面子意味著滿足別人的面子需求。這就好像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有朝一日你也將被給予面子。保留面子需要作出努力。人們在交流中盡最大努力合作,就是為了為彼此保留面子,因為如果他們不共同努力,雙方就都沒有機會保留面子。此外,親密者們還需要一起努力,以保留他們在公眾面前的共同面子。丟面子可能損失慘重,甚至是致命的。
積極和消極面子需要非常重要,但同時也很脆弱,因為它們并不總是能夠被滿足。如果面子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那么面子就受到了威脅。當面子需要受到威脅時,語言或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在這種場合下被Brown和Levinson稱為威脅面子的舉動(FTA)。
2.威脅面子舉動的策略
Brown和Levinson認為威脅面子的舉動是固有的行為,因為“如果考慮到面子和理性普遍性的假設,憑直覺就可知道某些行為從本質上威脅面子,也就是說這些行為本質上與接受者以及/或者說話者的面子需要相悖。我們認為‘行為’是打算用語言或非語言交流來做到的,一句話可指向一個或多個‘言語行為’?!?/p>
由于威脅面子的舉動在交流中是本來固有的,需要通過使用必要的策略把對面子的威脅最小化。Brown和Levinson認為有兩種策略做威脅面子的舉動――不公開策略(off record)和公開策略(On record)。使用不公開策略時,聽話者(Hearer,此后以H指代)能理解到不止一個不明確的意圖。Brown和Levinson認為,使用不公開策略,說話者(Speaker,此后以S指代)通過提供若干可起到保護作用的解釋方式,使得自己能夠“置身事外”。他不能夠被抓住承認自己的行為只有一種特定的解釋。因此如果一個說話者想要實施一個威脅面子的行為,但是又想要避開實施這個行為的責任,他可以用不公開策略來行事,讓接受這個行為的人來決定怎樣理解它。
不公開策略使用在當S想要通過提供模糊的信息來避免承擔做了威脅面子行為的責任之時。不公開策略將不被建議在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使用,因為這種策略不但不能提高親密者間的交流質量,反之,那種認為對方推卸責任的感覺將給他們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公開策略適用于當S的交流意圖對參與者來講很清楚的時候。解釋公開策略時,需要了解什么是補救行動(redressive action)?!把a救行動對接受方來講是‘給面子’的行為,是指抵消威脅面子的行為中潛在面子損失的努力,是通過某種方式,或進行某些增減來做威脅面子的行為,這方式或增減清楚地表明并不打算或想要有對面子的威脅。這種補救行動根據所強調的是哪方面的面子(消極或積極)可采取兩種形式中的任一種?!币虼搜a救行動是用來通過指出S并沒有冒犯H的面子以拯救威脅面子的行為。它一方面關注H的面子,另一方面,它是一種“給接受者面子”的行為。
公開策略有三種,包括完全公開策略(bald-on-record)、積極(positive)和消極(negative)禮貌策略。當S選擇直截了當地實施威脅面子的行為而沒有補救行動時,S就是在使用完全公開策略。Brown和Levinson指出,就他們自己的意圖來講,完全公開策略是作為“與格賴斯準則(Grice 1975)一致”來對待的。在日常交流中,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在交流中最常用的就是完全公開策略。他們常常沒有補救行動,以一種直接和清楚的方式交流。但完全公開策略并不總是很有效,尤其是當S與H相處得并不和睦時。為了表達對另一方感情的關注,并保持和睦關系,以便為交流構建暢通的渠道,親密者們之間需要有補救行動的策略,如積極和消極禮貌策略。
積極禮貌是針對H的積極面子,補償他對自己的需求(或者行為/獲得的東西/從這些東西當中獲得的價值觀)應被認為是可取的期望。積極禮貌策略幫助與H通過三個寬泛的機制表達贊賞、共同分享相似之處或需求,這三個機制包括“聲稱共同的立場”、“表達S和H是合作者”以及“滿足H的需求”。Brown和Levinson認為:“積極禮貌的語言實現在許多方面僅代表著親密者之間正常的語言行為,諸如對彼此個性的興趣和贊同、暗示有共同需求和知識的預先假設、含蓄地認定互惠的責任或需求的自反性等等都常常在他們之間交換。”
積極禮貌策略代表親密,它幫助縮小社會距離并在談話者之間保持一種親密感。有親密關系的男性和女性需要常常依靠它們來促進或者保持親密感。
Brown和Levinson認為消極禮貌是“針對接收者消極面子的補救行為:他對于行動自由不受阻礙和所關注的不受妨害的需求。這是尊重行為的核心……”消極禮貌幫助表達S對H擁有行動和決定自由的消極面子需求的尊重。因此S使用消極禮貌來滿足H的消極面子,以避免摩擦。Brown和Levinson為使用消極禮貌策略提供了五種動機,但他們同時指出,這些“并非說話者可以用來在語言上實現消極禮貌僅有的幾種動機……。語言輸出可以是所有一般而言用于制造社會“距離”的有用形式(正如積極禮貌的實現是使社會距離最小化的形式);因此每當說話者在互動中想要踩交際剎車之時,就可能用到它們?!?/p>
盡管有不只五種動機來使用消極禮貌策略,它們的功能卻是確定的:擴大交流者間的社會距離。通過在親密者之間放置一個“剎車”,消極禮貌策略幫助保護人對自由的本能需求。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應用這些策略來保持適當距離,尤其是當他們由于距離過近感到受傷害時。
3.對禮貌策略和性別的相關研究
有關禮貌策略和性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回答兩個問題上:哪種性別更禮貌,以及哪種性別使用某種特定形式的語言禮貌更多。
Janet Holmes認為“女性比男性更禮貌,并且在互動中更多地使用積極的禮貌或者以語言支撐的禮貌?!盝ennifer Coates表示,“女性使用極端的積極和消極禮貌;男性的言談更實際?!碑敱M力探求女性比男性更為禮貌的原因時,研究者一次又一次地發現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男性具有支配力。Dale Spender(1980)非常有影響力的著作《男人制造了語言》代表了語言是由男人制造并主要仍由男性支配的觀點,“體現了一種強勢文化對于弱勢文化的壓迫――所謂‘周公制禮,不免為己謀’?!边@些研究盡力想要回答以上所提到的兩個問題,對禮貌和性別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但并未觸及有親密關系的跨性別交流。禮貌策略在本文中是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它們與跨性別親密關系相關聯。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盡管社會距離最近,他們還是需要應用禮貌策略來提升交流質量。
積極禮貌策略通過尋找相似點和表達贊成和贊美來幫助保持或促進親密關系。消極禮貌策略被用來保持適當的社會距離,表達尊重和提供行動和決定的自由,以此來減少摩擦,并使得順暢的高質量交流成為可能。一句話,有意識地使用積極和消極禮貌策略能夠通過開發利用親密關系的優勢和適當、適時地調整距離來幫助提高交流的質量。語言禮貌指“人們通過使用語言來表達禮貌”的方式,本文的研究集中在以語言進行交流的禮貌策略上。
(二)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使用積極和消極語言禮貌策略的幾點提示
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的交流有優勢也有劣勢。一方面,親密關系本身有一些高質量交流的特點,保持或促進親密關系是提高交流質量的一個重要方法。而另一方面,在親密關系形成的基礎之中存在著的障礙會妨害交流順利進行。因此,為了保持交流渠道暢通開放――這是進一步交流的基礎,有時候必須要在親密者之間保持適當距離。親密者之間適當的距離將不會使他們彼此疏離,相反還將使得他們擁有適度行動和決定的自由。最后,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的交流和任何一種跨文化交流一樣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困難和障礙。
Song Mei Lee-wang認為,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社會距離很近,他們在家里的權利是平等的。這一點需要提請注意,它是本文討論的基礎。當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想要使用禮貌策略時,首先應注意估量禮貌的程度。過大的距離會使親密者彼此疏離?!霸蕉Y貌越好”在親密者之間不會很奏效。親密者們應該在使用禮貌策略時把握好尺度。其次,由于親密者們聲稱有共同身份,他們分享著共同的面子,同時也有各自的面子。在某些場合應用禮貌策略時,要么犧牲共同面子,要么犧牲個人的面子。由于禮貌總是有其發生的背景,親密者們應該衡量好哪個面子需要在哪種情況下更為重要。第三,不同策略通常共同合作來改善交流,沒有規定表明一次只能用一條策略。實際上,不同的策略常常被結合起來使用以達到高質量交流的目的。
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由于擁有最親密關系的一種而顯得很獨特。使用語言禮貌策略時,應該充分注意這種獨特性。
三、結語
男性和女性屬于不同的亞文化群體,盡管說同一種語言,他們之間還是存在交流困難和障礙,這與任何一種其他形式的跨文化交流一致。仔細考察親密關系,可以看到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在彼此的交流中的確需要禮貌策略。因此,應該充分認識到在親密者之間減少摩擦、保持和睦融洽的重要性。
作為文中的交流策略,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禮貌策略可以而且必須在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使用,因為有意識地應用禮貌策略能夠通過利用親密關系、減少摩擦來幫助提升交流的質量。有親密關系的男女性之間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語言禮貌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不僅幫助提升親密者之間的交流質量,而且能夠促進他們之間的親密關系。
注釋:
①(美國)Tannen, Deborah.That’s Not What I Meant! How Conversational Style Makes or Breaks Your Relations with Others.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92,123,122,16.
②③(美國)Samovar,Larry A.,and Richard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1,18.
④⑥(美國)Wood,Julia.Gendered Lives: Communication, Gender, and Culture. Boston: Lyn Uhl,1997,29,24.
⑤(美國)Arliss,Laurie P.Gender Communication.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1,130-156.
⑦⑧(美國)Gudykunst,William B.,and Young Yun 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rd ed.New York: McGraw-Hill, 1997,19,23,324.
⑨(美國)Scollon,Ron,and Suzanne Wong 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233.
⑩陳治安,李力,劉承宇.跨文化交際學理論與實踐研究.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10.
(美國)Knapp,Mark L.,and Anita L.Vangelisti.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Human Relationships,2nd ed.Boston:Allyn and Bacon,1992,23,200,18,21,219,220.
(美國)Gamble,Teri Kwal,and Michael munication Works,3rd ed.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1990,172.
(美國)Tannen,Deborah.You Just Don’t Understand: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 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91,14.
(美國)Singer,Marshall 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Perceptual Approach. 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87,145.
(美國)Kasper,Gabriele,and Eric Kellerman,munication Strategies:Psycholinguistic and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97,2.
(美國)Wolfson,Nessa.The Bulge:A Theory of Speech Behavior and Social Distance.Ed.J.Fine.Second Language Discourse: A Textbook of Current Research.Norwood,J.J.:Ablex,pp.21-38,1988,32.
(新西蘭)Holmes,Janet.Women,Men and Politeness.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1995,13,29,5.
(英國)Watts,Richard J.,Sachiko Ide,and Konrad Ehlich,eds.Politeness in Language:Studies in its History,Theory and Practice.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2,7.
(美國)Brown, Penelope, and Stephen 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urteenth printing 2004,6,62,65,211,69,94,101,129,130.
易中天,閑話中國人.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103,78.
(新西蘭)Coates,Jennifer.Women,men and language:A sociolinguistic account of sex differences in language.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86,112.
楊永林,社會語言學研究:功能•稱謂•性別篇.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204.
篇4
關鍵詞法律文化 法治 異質性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0)12-007-02
一、兩岸法律文化的同根性
(一)法律文化的內涵
自從1969年勞倫斯·弗里德曼正式使用“法律文化”這個概念以來,法律文化便開始在社會流傳開來。一般認為,法律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國家在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所認同的、相對穩定的、與法和法律現象有關的制度、意識和傳統學說的總體。所以法律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礎上,包括國家政權所創制的法律規范、法律制度,以及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態度、價值、信念、心理、感情、習慣及理論學說的復合有機體。
(二)兩岸傳統文化的同源性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中華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瑰麗燦爛的中華文化,它的歷史源遠流長,擁有博大精深和海納百川的深刻內涵。這種優良的傳統道德文化品質不僅造就了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而且對海峽兩岸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歷史上看,臺灣是一個移民社會,主要是由福建、廣東移民開發的,隨著移民不斷移居臺灣,中華文化也在臺灣得以傳播。對臺灣文化的追根溯源,使我們清晰地看到臺灣文化的源頭在閩粵,在河洛,在遼闊的華夏大地。我們不僅看到兩岸人民在語言文字、飲食起居、民間工藝等風格上十分一致,還發現兩岸擁有著共同的風俗習慣、民間信仰,諸如敬天思想、祖先祭祀、宗教崇拜、婚喪禮俗、節日習俗。由此可見,臺灣文化是建立在中原文化傳播基礎之上的一種地域文化,它的形成和發展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兩岸文化同屬中華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根基。
(三)兩岸法治思想的同一性
1.儒家法治思想對兩岸法律文化的影響
儒家法治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三、兩岸法律文化的融合
(一)兩岸法律文化融合的途徑和方式
當前兩岸在經貿、文化等方面已經形成較為穩定的、經常性的溝通平臺,而法律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卻剛剛開始,這方面的交流對于促進兩岸關系在各個領域的持續加強,推動海峽兩岸的和平至關重要。
兩岸法律文化融合的途徑和方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開展:首先,由法學界的交流作為平臺,加快法學交流的步伐,深入探討并積極付諸行動的重要問題。其次,應當加強司法協作,特別是涉及民生與經貿等司法實務問題上的交流合作,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和協作,從而為兩岸的民眾往來和經貿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務。最后,應當多開展一些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法律文化互動交流活動,這樣必將有力地推動兩岸的法律交流和司法協作,開創兩岸法律交流合作的新境界,擘畫兩岸法律交流合作的新前景,從而有力推動兩岸關系朝著均衡、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
(二)兩岸法律文化融合的意義與目標
海峽兩岸法律文化的交流是兩岸關系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兩岸法律文化的交流與合作,這對于增進相互了解,加深彼此友誼,促進兩岸和諧,推動和平發展,維護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推動兩岸關系朝著均衡、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隨著兩岸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的發展,涉及兩岸的各種糾紛會日益增多。內地法院如何更好地發揮審判職能作用,更好地維護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達到合作雙贏的目的,是擺在各級法院和法官面前的重大課題。五十余年來,兩岸法律文化各有所長,互有所需,雙方差異性和互補性既是交流的基礎,也是促進交流的動力。大陸豐富的傳統與地方資源,為臺灣所需;而臺灣融匯近代西方思潮,所蘊涵的公平、效率、民主等可貴經驗,也正是最大的特色。這些具體成果,經由雙方接觸交流,相互分享,擷取所長,將可豐富中華法律文化的內涵與精神,逐步達成文化整合的目的。
總之,中華法律文化是一個開放、多元、相容、和而不同的文化多樣性的體系,不同的地域、歷史傳統和文化價值觀形成不同的法律文化思想,要在相互理解和對話中,為中華文化的未來提供一種共同的“法律文化環境”的相互融合,在相互交流與發展中建構有整理
參考文獻:
[1]l.friedman,“legalcultureandsocialdevelopment”,lawandsocietyreview,6(1969).
[2]張文顯.法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5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交際能力跨文化者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2-0023-02
1 引言
自從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了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概念,這一概念被認為是任何學習者的理想標準。后來海姆斯(Hymes)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新概念(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修正補充了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因為海姆斯考慮到了在特殊的語境中說話者的具體使用語言的能力。海姆斯強調的是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由交際能力誕生了交際教學法。
交際法基本上是強調獲得與人交流的必要的技巧。重點放在學習語言的功能、角色扮演和真實的場景。值得考慮的是交際能力是基于說話者的第一語言的能力,是母語者的語言能力。另一個需要指出的是如今的英語學習者不僅僅局限于和本族語者交流,他們越來越經常的要和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交流。但是目前的教育體系和外語課程僅僅以本族語為標準,對外語或二語學習者是不合適的,所以有必要對交際能力重新思考。
2 外語學習者的交際能力
當海姆斯提出交際能力的時候,他主要關心的是在單一的語言環境中分析人們的社會交往和交流能力。后來Canale 和 Swain 對交際能力進行了概括以,Elis對交際能力給予了補充。Canale 和 Swain在他們的文章“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提出,交際能力主要由四種能力構成(1)語法能力即語音、詞匯、語法和句法等知識。(2)語篇能力,即組句成篇的能力;(3)社會語言能力,是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情景下得體使用語言的能力;(4)策略能力,是一種運用或非語言手段達到交際目的的策略。。Canale的交際能力模式對于后來的語言研究和外語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模式常常作為衡量英語學習者是否獲得交際能力的標準。
幾年以后van Ek提出外語教學關注的不僅僅是訓練學習者的交流能力,也要涉及到他們作為個體的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因此他提出了外語教學的全面的交際能力的目標,包括六個方面:(1)語言能力,根據語言規則理解和生成有意義的話語的能力。(2)社會語言能力,能夠知道語言形式的選擇。這是由交流的場景、交流者之間的關系,交流的目的決定的。(3)話語能力,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合適的策略的能力。(4)策略能力,當交流有困難的時候,我們要找到方法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意思,或者盡力明白別人的意思。(5)社會文化能力,每一種語言都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語境有密切的關系,這意味著我們要熟悉特定的文化語境。(6)社會能力,這涉及到與別人交流的意愿和技巧,例如動機、態度、自信、感情等。
3 跨文化者
但他們的交際能力概念有一個缺點,他們是以本族語為標準的。正如Byram指出的那樣,當說到語言規則、習俗、交流者之間的關系,不言而喻的都是把本族語作為標準的。當說到社會語言能力,也是以本族語的社會文化語境為參考標準。
然而以本族語為標準或許是不合適的。首先設立本族語為標準就意味著為外語或二語學習者設定了一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注定了必定要失敗。Byram解釋說,當前的教育體系為雙語學習者設了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Cook也同意在外語教學中本族語者的主導掩蓋了成功的二語使用者的天才,為他們設了一個達不到的目標。她建議要重新考慮學習者的目標,承認學生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以本族語為標準我們可能設立了一個錯誤的標準,可能會造成語言分裂,完全拋棄一種語言而把另一種語言作為本族語接受。
Byram 和Zarate提出對外語學習者用跨文化說話者代替本族語說話者作為標準。由于外語學習者是具有他們自己學習經驗的個體,是帶有他們本族文化的社會文化身份。即使他們獲得了很流利的高級的語言水平,他們也只是達到了本族語者的流利。他們是聯系兩種文化的中介。用外語和人交流,他們變成了雙文化人,他們的本族文化是自己身份的一部分。我們應當注意的是目標從本族語者轉向跨文化說話者不是語言學習者的標準降低了。它只是意識到了跨文化說話者和本族語者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能力。事實上具有這種能力比僅僅具有本族語者的能力更復雜,因為這種能力是動態的,沒有最終的目標。跨文化說話者有能力處理不同文化身份、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和聯系。在Steele看來,把跨文化說話者作為一個標準的好處是把學習者放在教和學的中心。
4 Byram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
無論外語學習者有什么樣的語言能力,當和另外一個國家的人交流時,交流的雙方多多少少都具有自己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包括自己國家的文化意識,這也是他們帶來的一種文化身份,這對交流的雙方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Byram認為跨文化交流可能有三種情景。
(1)在具有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人之間交流,其中一方的母語是英語。(2)交流雙方具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3)交流雙方是同一個國家,但語言不同,英語是其中一方的母語。很顯然當只考慮語言能力的時候,三種場景不能只是以英語是母語的說話者為標準。成功的跨文化交流不僅僅是信息的交流。能夠建立和維持人際關系的能力也是交流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種能力取決于態度。
因此,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條件是:說話者自己文化的知識,對方文化的知識和態度。這些條件在交流的過程中隨交流雙方的所使用的技巧有所變化。這些技巧可以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為了解釋和確立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另一部分是發現和交流。盡管Byram承認這些技巧可以通過經驗和思考獲得,不需要老師和教育部門的參與。他還是支持把跨文化交流作為教學的一部分。Byram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總結如下:知識,自己國家的和別的國家的知識,交流的知識。技巧,解釋和聯系的技巧,發現和交流的技巧。教育,政治教育和批評性的文化意識,態度,對自己文化和評價他人文化的態度。
關于自己國家和別的國家的知識,我們可以通過學校教育獲得。交流的知識,如何洞察談話的對方,這實際是和解釋和聯系的技巧有關系的。用已有的知識去理解一個動作或行為,并把它和自己文化社會團體中相對應的動作或行為聯系起來。積極或消極的固有的思維模式都會妨礙交流中的相互理解,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任何關系中都要保持好奇和開放的態度,這有助于我們把自己相對化,評價別人。這對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是一個挑戰。當沒有另一種文化的背景知識的時候,發現和交流的技巧就會起作用,這種技巧讓我們認識到外國環境中的相對應的現象,我們理解并和別的現象聯系起來。解釋和聯系的技巧是基于普遍的知識框架之上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理解交流的內涵。這個模式涉及到了諸如發現、解釋、確立關系這樣的問題。Byram對van Ek的能力模式的一部分做出了修正:(1)語言能力,能夠運用一套語言的知識去解釋和生成口語和書面語。(2)社會語言能力,能夠知道交談者的暗含的意思。(3)話語能力,能夠使用發現談話者的交際策略。
5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問題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如何獲得這種能力。語言能力可以通過學校教育獲得。而社會語言能力和話語能力是需要發展和培育的,而不能僅僅通過課堂來傳授。Byram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些目標,例如發現技巧可以放在課程里面。然而有一些目標放在外語教學課堂里就不合適。他指出一些受過嚴格語言訓練的老師更不輕易認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些目標。盡管有這些困難,他仍堅持說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成為課程的一部分,包括政治教育和批評性的文化意識。他認為在三個地方我們可以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一個地方是教室,老師和學生可以有親近的交流。第二個地方是在國外,在目標語國家作或短或長的停留,第三是自主學習,這是學習者個人發展的一部分。第二個問題是教師,并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愿意為跨文化交流負責。這需要那些教師用于奉獻,相信跨文化交際能力,并把它作為一個最終的目標。他們的課程里面應包括容忍歧義,培養共鳴與合作,培育對文化價值的理解。在Byram看來最重要的問題是當人們認為一個學習者根本沒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否他入門了。如果他入門了,水平如何。Meyer把跨文化交際能力分為三個等級。單文化水平,學習者只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跨文化水平,學習者能夠解釋自己的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差異,因為他們能夠利用已經獲得的關于自己文化和外國文化的信息,他們站在兩種文化之間;交叉文化水平,學習者能夠借助于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原則評價差異解決問題。我們能夠看出這只是一個寬泛的分類,需要進一步細分。最后一個問題是評介。即使我們看出了獲得和分級的困難,我們需要知道學生是否獲得了這種能力,到達了什么水平。我們需要改革測試方法,傳統的考試在這里沒有作用。例如我們需要精心的面試,模擬一些場景,讓他們做出評論和分析。
6 結語
在某些時候我們認為語言和語法能力是不夠的,交際能力進入了我們的視野。現在我們應當再前進一步,不僅僅是交際能力。應當把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外語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我們當今的世界許多人經常到世界各地旅游,他們直接或間接的會和許多背景不同的人打交道,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變得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Canale, M. & M. Swain.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vol. 1, No 1. 1-47.
[2]Van Ek, J. Objective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1986.
[3] Cook, V. Going Beyond the Native Speaker in Language Teaching[J]. TESOL Quarterly, 1999.33/2: 185-209.
[4]Byram, M. Acquir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 Review of Learning Theories[J]. in L. 1995.Sercu: 53-69.
[5]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篇6
“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重要線路之一“中蒙俄經濟走廊”與蒙古國倡議的“草原之路”不謀而合,為兩國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新平臺。在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時民族文化將對中蒙關系穩定向前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一帶一路”為背景,試論民族文化在中蒙關系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及現階段面臨的困難和出路。
[關鍵詞]
中蒙關系;一帶一路;民族文化;內蒙古
一、民族文化在中蒙關系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由本民族全體成員共享的,用于在民族生產生活中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價值觀念和物化載體的總和①。民族文化在傳承發揚的基礎上不斷變化。但是,作為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符號,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不同民族文化內容迥然不同,具有差異性。同時民族文化是由本民族所有成員共享的,從跨國角度出現了不同國家部分成員基于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民族文化(文化的共性)而產生的文化認同。
(一)相似的民族文化為兩國的人文交流奠定了基礎
文化的差異是不同民族之間差異的重要標志之一,獨特的民族文化從根本上決定著本民族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中國和蒙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保持著緊密的聯系,中國內蒙古和蒙古國的傳統經濟方式—游牧文化提供了彼此認同的基礎。內蒙古與蒙古國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有歷史和現實多元聯系,雖然隨著經濟、時代的變遷,文化在繼承、發揚中發生了變化,但共同的文化依然使內蒙古與蒙古國有著相似的文化價值取向。在“一帶一路”的共建上就有有別于其他國家的歷史基礎、情感聯系和共同利益關系,具有更廣闊的合作空間。這就要求發展為我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內蒙古要緊抓發展的時機,主動使民族文化成為加強國際合作的情感媒介。
(二)民族文化是發展國際貿易的重要推動力
雖然經濟因素對國際貿易產生和發展決定性作用,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對國際貿易的間接作用日益加強,“一帶一路”作為我國新時期對外開放重要戰略,其構想及實施所依托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與沿線國家具有千百年來民族文化交融和認同的深厚基礎。民族文化通過影響相關產業的產生和發展,進而影響到國際貿易的內容并最終對國際貿易的規模和格局產生深刻影響。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民族文化是我國經濟欠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國際貿易的重要推力,更是對經濟方面“劣勢”的有效補充。很顯然,在中蒙國際貿易中,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因素,充分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是增強經濟交流的有效途徑。
(三)加強民族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主要途徑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點之一,是建設“一帶一路”的社會根基,更是實現雙向開放的內政和外交條件。實現民心相通最有效的方法是文化相通,沿線各國人民之間加強文化交流,彼此深入了解才會成為命運共同體。我國的蒙古族由于歷史原因和蒙古國有很多傳統的交往關系,這必將促進內蒙古與蒙古國間的民族文化交流從而增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理解和信任。民族文化的交流合作包括學術、教育、旅游等多個領域。
二、中蒙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遇到的困難
中蒙關系現階段以穩定發展的戰略伙伴關系為主流,但兩國之間仍有不穩定因素存在,這使內蒙古在“一帶一路”中與蒙古關系的發展遇到很多困難,這種困難主要分為自身因素和國際因素等,具體表現如下:
(一)國內的制約因素
我國是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大部分少數民族、跨境少數民族分布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上,這直接決定了該地區歷史文化和宗教的多樣性。內蒙古屬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資源富集但經濟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落后、生態環境脆弱。在歷史上,我國的蒙古族雖與蒙古國有密切交往。“一帶一路”使內蒙古成為中國和蒙古國之間夯實雙邊關系的橋梁和紐帶,為內蒙古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但在國內也有一些學者發出一些質疑之聲,認為內蒙古脆弱的環境未做好雙向開放的準備和基礎,“一帶一路”建設會對內蒙古的生態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二)蒙古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蒙古國為內陸國,對外貿易不得不借用中國與俄羅斯的出海口,自然環境惡劣氣候不適宜農耕,加之人口數量少導致勞動力缺乏這些客觀原因直接導致國內農業發展落后、交通運輸不便、過度依賴進口產品、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這些將會制約蒙古國與內蒙古之間經濟文化合作交流。此外,一部分蒙古國人民對我國的國情、政策、文化缺乏了解或者有一些錯誤認識,影響到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交流。
(三)其他制約因素
在全球化形勢下,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中國和蒙古國國內和國外環境的變化和與輿論的影響會給兩國的交往交流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例如,在蒙古國有些人誤認為“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建立對蒙古國不利,會對自主發展造成沖擊。目前,中國日益增大的國內能源與資源的渴求與蒙古國開拓市場的需求使中國企業加大對蒙古國的投資,由于部分企業環保意識薄弱、對當地風俗習慣不夠了解與尊重直接影響到兩國合作效率。
三、發揮雙方優勢,實現互利共贏
(一)深化民族文化研究,凝聚發展共識
中國與蒙古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在當今時代,中蒙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更是合作上的好朋友和戰略上的好伙伴。基于歷史和現實,中國和蒙古國應該拋開疑慮、秉承親誠惠容的理念坦誠相待、包容互助、共同發展。面對不同的質疑聲和兩國復雜的國情,雙方應該繼續推進政治、經濟、軍事、人文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除了高層領導會晤交流,我們更應該重視民間交流,進一步活躍人員往來,繼續加強青年、媒體等領域機制流,營造更加有利的社會氛圍、增強兩國人民之間的信任。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兩國學者有很多共同的研究內容和方向,因此,加強中蒙學者的學術交流,共同開展民族文化研究,促進該領域的學術發展,有利于消除中蒙之間存在的文化隔閡,形成統一的發展意識。此外,我們要大力支持國內學生去蒙古國訪學和蒙古國留學生來各個院校學習,讓新一代的年輕人了解對方的歷史文化,加深彼此的感情,有助于兩國人民的情感升級。
(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形象
中國是蒙古國最大的進口貿易國,“中蒙俄經濟走廊”不僅為兩國帶來經濟利益,還將有利于保障國家的安全穩定。共建“一帶一路”的愿景與行動,并非獨角戲,世界上有一些人對中國走向產生疑慮,誤解甚至有意曲解中國的發展。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同時也將推動各國共同堅持和平發展。中蒙合作是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實現合作雙方互利互贏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愿景與行動,我國尊重蒙古國的獨立、和,尊重蒙古國人民自愿選擇的發展道路。在面對國際社會的偏見、質疑聲音時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形象,聚同化異,著眼大局、友好協商,以對話和合作凝聚共識、化解分歧,共同參與國際和地區治理,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夯實兩國經濟建設中的心理基礎。通過多渠道的有效傳播不僅能擴大中心城市的輻射、增強城市魅力,還能加強城市的對外開放,吸收多元文化。
(三)文化先行帶動民心相通,拓寬交往渠道
絲綢之路經濟帶涵蓋范圍廣,涉及人口眾多,這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我們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才能打破文化的封閉狀態,保持文化的生命力,進而加強兩國文化交流,消除障礙,拓寬交往渠道,讓交流向多元化發展。內蒙古和蒙古國之間一直保持著友好的經濟文化交流,2015年10月23~27日舉行的首屆中蒙博覽會對進一步深化兩國商貿伙伴關系,促進兩國人民友好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在一些城市舉辦絲綢之路電影節、文化周、國際選美比賽、高層論壇等活動,會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旅游業的發展和范圍的擴大,也將帶動城市服務業的發展與服務質量的提高。
結語
民族文化是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經濟一體化的全球發展趨勢下,各國、各民族應該、互利共贏,成為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中蒙地理相鄰、經濟互補,中方的市場、資金、技術、通道和蒙方的資源富集優勢互補性很強,有許多合作機遇,必將給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雖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但合作和友好始終是主流,兩國應該合作共贏,互幫互助,優勢互補,擴大利益交融,合力推進自由貿易區和互聯互通建設,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強全方位交流合作,做到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內蒙古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將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充滿活力的沿邊經濟帶,成為祖國北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作者:額尓燈珠拉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馬興勝.區域民族經濟與區域民族文化的依從理論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0(1).
[2]金炳鎬著.民族關系理論通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3]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M].人民出版社,2015.
篇7
1.兩岸血同緣根同宗,有著交流的向心力。兩岸“人同祖、血同緣,同宗共祖、一脈相承”,從臺灣人口構成看,他們大都是大陸漢族血統,血緣關系是通過基因遺傳作用代代相傳,任何時候都無法改變的,而血緣親情是民族凝聚的文化紐帶。
2.兩岸共同的文化根基,有著交流的凝聚力。臺灣與祖國大陸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血脈,臺灣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它與中華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臺灣傳統戲曲根植于中華文化的土壤,體現了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核心價值觀念,沉淀著中國世世代代民間社會的道義和審美選擇,是富有濃厚的中國歷史傳統和民族特征的文化藝術。
3.兩岸傳統戲曲互補性強,有著交流的內趨力。大陸傳統戲曲“原生態”特征突出。改革開放后,大陸藝術精湛的一流劇團及名角把近半世紀戲曲改革的經驗和成果帶到臺灣,使臺灣同胞領略到中國傳統戲曲的精髓。大陸傳統戲曲的原汁、原味、原聲、原貌引發了臺灣同胞對傳統的尊重與回歸。臺灣傳統戲曲承傳、弘揚了大陸傳統戲曲,又受臺灣本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因此臺灣傳統戲曲的發展在中華、西方、日本、本土等多元交匯的文化生態中,呈現出移民、原住民、殖民、歐美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質,形成了頗具臺灣風格的種種特性,臺灣傳統戲曲日新月異,有很強的吸引力。互通有無,實現優勢互補也就成為兩岸傳統戲曲界的共同需要,這一需要便產生了交流與合作的內部動力。
(二)促進海峽兩岸傳統戲曲交流的構想
1.開放兩岸政策,創造優越環境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是兩岸傳統戲曲交流的基本保障。改革開放30多年來,兩岸政治關系的緩和為兩岸的交流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所以使兩岸戲曲交流得以進一步發展。兩岸傳統戲曲從民間到官方,從單向到雙向,都是伴隨著兩岸政策的不斷開放才得以實現的,這是兩岸傳統戲曲交流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因。如果兩岸政治動蕩不安,像建國初期那樣,那么兩岸則會進入緊張狀態,那時,兩岸沒有往來,還何談戲曲的交流與發展。新時期以來兩岸政治關系的緩和向穩定并進一步向友好的方向發展,增強了臺灣人民對大陸的信心,為兩岸戲曲交流創造了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當前兩岸戲曲交流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由于兩岸的政策限制,使得兩岸戲曲交流仍存在許多羈絆。加強對臺戲曲交流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政府給予靈活的政策支持,可以為加強對臺戲曲交流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從而促進兩岸戲曲交流向著更寬更廣的方向發展,拓展戲曲交流范圍,促進兩岸戲曲交流由點到面,全面發展。因此,兩岸傳統戲曲交流要更加全面的開展,更加快速的發展,還需兩岸政策上的鼎力支持。
2.弘揚戲曲精華,展現戲曲魅力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遺存最豐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藝術形式之一,戲曲集中華文化之大成,博大精深,一代又一代人從戲曲藝術中汲取營養。中國戲曲的不斷繁榮和發展,豐富了民族文化的藝術寶庫。中華民族的傳統戲曲藝術源遠流長,中華傳統戲曲藝術以其獨特性展示著魅力,它已經浸潤到中華民族的血液里,成為感召人們內心情感世界,增加凝聚力的力量。因此,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戲曲藝術傳統,是海峽兩岸戲曲藝術發展的根基之一。海峽兩岸應當在雙方都體認的共同因素中去進一步溝通,尋找支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戲曲精華的部分在兩岸人民心中容易引起共鳴,增強吸引力。
3.發展戲曲產業,開拓戲曲市場兩岸傳統戲曲交流要更好的發展,就要開拓較大的市場。這包括傳統戲曲消費的市場經營,營銷通路的多元拓展以及傳媒網絡的整合應用等層面。注重演出和市場結合,促進傳統戲曲產業的發展。如動員臺資企業機構參預兩岸的傳統戲曲活動,選擇試點建設海峽兩岸傳統戲曲產業園區,扶持發展對臺特色顯著的大陸傳統戲曲影視劇等。再如開展針對臺灣游客的傳統戲曲演藝項目,把這類演出放在青少年活動與旅游的熱門景點,讓游客來此“歇腳·喝茶·聽戲曲”,擴大宣傳影響,以爭取更大更廣闊的市場。
4.借助港澳舞臺,發揮特殊作用發揮港澳在交流殊的橋梁作用。把港澳作為兩岸戲曲交流的重要舞臺,用戲曲藝術的紐帶,把兩岸同根戲曲藝術牢牢地連接起來,把兩岸同胞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發揮港澳在交流殊的中介作用。把大陸、臺灣的戲曲藝術吸收過來,再向對方傳播過去。發揮港澳在交流殊的緩沖作用。海峽兩岸政治主張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戲曲交流中的矛盾沖突再所難免。港澳在兩岸關系殊的地位,使其能在兩岸的戲曲交流中起到調解矛盾、化解矛盾的緩沖作用,有了港澳這個中間地帶,兩岸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表現得不那么直接,也就容易得到緩和,容易化解。發揮港澳在交流殊的示范作用。港澳與大陸的傳統戲曲交流必將會對臺灣產生示范效應,有助于臺灣當局消除疑慮解除禁錮,最終與大陸進行不加任何限制的戲曲藝術交流。
篇8
×一、指導思想
×以扶持發展重點邊貿城市為契機,按照“省委抓提高,口岸抓普及”的原則,充分挖掘我省豐富的文化底蘊,利用沿邊城市毗鄰座落和經貿往來日益通達的比較優勢,特別是等地邊貿企業在俄良好的經貿網絡和公共關系優勢,發揮口岸市(市)對俄多元輻射功能,降低相互交流的時空成本和投入成本,堅持官方與民間互動,文體和經貿并舉,努力提升省在俄遠東及縱深腹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文化滲透促進企業壯大和經濟發展,達到雙邊文化和經貿合作同步繁榮的目的。
×二、主要內容
×(一)加強溝通協調
×、通過各級政府及口岸市(市)海關、邊檢、外事等部門的對外聯系功能和民營大戶的公共關系優勢,完善溝通聯絡機制,定期組織相關加以實施。
×、加強雙向溝通,促成對口部門建立長期、穩固的交流合作關系。
×、頻繁開展資料互換、信息交流,與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生產企業等建立穩定暢通的聯系渠道。
×、有條件的通過“友好區(市)”、“友好城市”、“友好省份”等方式增進關系、促進了解。
×(二)密切文化交流
×、組織對口部門,廣泛開展多形式的文化互訪及交流活動,并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
×、在“六·一”、“三·八”等國際節日和俄反法西斯紀念日、建國獨立日、圣誕節等特有節日期間,組織文化團體交流演出或互派家庭及人員到對方國家開展共度活動。
×、配合舉辦各類經貿洽談會、商品交易會,邀請俄對應城市及重點大中城市報紙、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前來實地采訪,加強對我省工業基地、市場建設、對俄輕工產品優勢等方面的造勢和宣傳,擴大對外影響;定期派遣宣傳團組赴俄溝通感情、采擷信息,形成互動格局。
×、多渠道加強文化聯系,單方或聯合互辦文藝巡演及影展、畫展、收藏展、藝術展;在莫斯科等地開展“中國文化周”活動,展示我省豐富多彩的歷史民族文化和書法、根雕、特色工藝品等藝術作品,有針對性地在省內及國內宣傳和展示俄羅斯風俗文化,促進兩國文化交互式傳播。
×、促進教育交流,加強省內院校與俄羅斯高校互派教師任教、學生實習等方面的合作,聯合創辦刊物、組建培訓基地和科研中心,提升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
×(三)強化體育交流
×、組織、互派各類體育團隊,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友誼比賽。近期由市出面,邀請俄海參崴藍球一隊及二隊赴我省進行巡回比賽。
×、采取政府主辦、民營企業承辦的辦法,互派選手,舉辦橫渡、中俄跨國越野摩托車賽、沙灘排球賽等體育聯誼項目,愉悅身心,密切感情。
×三、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組織官方考察團組赴俄海參崴、哈巴羅夫斯克、布什等城市考察、對接,雙方擬定詳盡的交流計劃。成立由省委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全省對俄文化體育交流工作領導小組,抽調專人,組建機構,并下設由主管部門和相應市(地)組成的專項協調推進組,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跟蹤、年末有總結。
×二是明確責任分工。堅持分兵把口、各司其職,逐層逐級確定任務,分解指標。省委宣傳部負責計劃制定、工作安排、整體推進及績效考核;外事部門負責對口部門協調及往來簽證、護照辦理;外經貿部門負責協調經貿企業利用現有官方及民間公共關系配合開展工作;財政部門負責所需資金的調劑及投入;有條件的口岸負責牽頭開展具體工作。
篇9
論文關鍵詞:文化滲透;語言教學;跨文化意識;交際能力
我國英語教學的前期階段,其相關的文化滲透因為受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的影響,始終徘徊于語言教學的邊緣而未得到應有的深入和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類學和社會語言學開始并人到語言教學之中,特別是自上世紀末以來,許多英語教師開始意識到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育及滲透,并且對語言和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有了新的探究和認識。在我國英語專業課程目前已經把文化滲透視為語言教學任務之一。
一、文化滲透和英語教學
許多語言學家都在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Nida認為,“語言和文化是兩個象征性體系,我們用語言所說的一切都有意義,不論是指定意義,社會意義,外延意義,還是內涵意義。我們所使用的每一種語言形式都有其固定的含義,表達的是不同語境下的文化含義,因為語言和文化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并且文化表達比語言表達更為寬泛”。由此看出語言和文化實際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意義隨文化的不同相應變化,而促成語言和文化的結合,一旦脫離了文化,語言表達會顯得蒼白無力,甚至會因無法理解而造成失誤。另一方面,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并促進了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文化在我們頭腦中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同時語言又是文化最顯著的表現,所以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即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英語語言教學主要有兩大目的,一是幫助我們掌握一門語言,拓展知識面,將語言作為工具閱讀原版報刊、雜志、學術著作,吸取西方國家之先進經驗和技術以及寫文章和學術報告等;另一個目的是:幫助我們消除語言障礙,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研究外語和母語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提高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為了更有效地實現上述目標,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在教授語言的同時把目的語文化滲透于教學之中。學習一種語言就是學習一種文化,要想掌握英語就要熟悉和掌握其文化,只有在學習語言的同時獲取文化知識,才能有效提高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是由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DelHymes率先提出來的,他就語言交際能力提出了四個參數作為基本框架:可能性程度(degreeofpossibility)、可行性程度(degreoffeasi.bility)、合適性程度(degreofappropriateness)和表現程度(de.greeofperformance)。此概念的提出標志著語言學的巨大進步。交際能力是交流雙方都必須具備的能力,它是語言能力的再發展,但又比語言能力的內容更寬泛,更具體。盡管許多語言學家對文化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但有一點已達成共識,那就是:除了基本的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之外,文化能力是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文化滲透的內容
文化滲透的內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識信息和文化交流信息。缺少任何一點,都有可能引起我們對語匯象征意義和社會意義的誤解,從而導致語義和語用失誤??傮w而言,文化知識信息可直接從“formalcommunicativeapproaches”中獲得,這一方式是交流的自然產物,重在結果;而文化交流信息則主要通過“informalcommuniactiveapproaches”中逐漸獲得,這一方式重在過程。出生在特定文化氛圍并很自然地繼承了本國傳統文化的人會輕而易舉地理解其相互間的語言內涵和行為方式,而不致產生誤解。這就是一些英語本土人雖然受教育不多,也不甚了解他們自己的歷史、文學、藝術典故以及他們語言中的文法,但并不妨礙他們的日常交流和人際關系的發展。因為他們始終生活在自己的語言環境中,他們知道如何根據不同的語境來恰當地表達自己。而盡管我們英語專業的學生已經掌握了英語國家的一些語言、歷史、地理以及文學等方面的知識,有時還是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與來自英語國家的人進行正常交流,這是因為英語是其第二語言。他們在使用第二語言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其母語思維方式的限制,因為其母語的思維方式及文化信息已經根深蒂固地植入大腦,并在潛意識里無時無刻地影響他們,即使是在他們對另一種語言已經相當了解的情況下,也常會出現語用失誤。有時我們以為對方也用與自己同樣的方式進行思維,正是這種錯誤的認識,常使我們的跨文化交流難以順利進行。
文化背景知識也是文化滲透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方面它可以幫助我們加深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例如,習俗、宗教信仰、價值取向、語言表達習慣等,以減少文化沖突,擴展我們的知識視野,喚醒我們對所存文化差異的意識。另一方面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內涵和語匯的外延,為理解語言實際內容鋪平道路,對語言的主題做出準確的理解和反饋,幫助我們掌握語言并付以實踐和運用,以達到交流的目的。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要注意幾個方面:一是文化知識;一是文化領悟力,而文化意識則將這兩方面連接起來。文化知識與文化領悟力之間的差別在于前者的目的是獲取目的語文化信息,后者在于理解和吸收目的語文化知識并在目的語文化環境中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順暢的交流。學習者需要認識到文化差異并解決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問題,直至最終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文化知識著重于已獲得的知識,文化領悟力則側重個人能力。從內容上看,前者傳達文化知識信息,后者傳達文化知識信息和文化交流信息。筆者在英國居住期間,曾與一位在英國攻讀病理學博士的中國留學生為鄰,她告訴我她學習英語近20年,早就能流暢地閱讀英文原版的醫學專業書籍和論著,但來英國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除了簡單問候話語之外,很難與當地同事順暢交流,主要是無法理解有些話語的內涵意義。當與英國同事交流的時候,她常要求他們將所說內容寫在紙上加以解釋方能明白。她還發現用英語很難表達清楚自己的確切思想,往往不知道說什么或如何表達,而且她所說的常常并不是她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所以,當被問及她學習英語的年限時,她很不情愿告訴其真實情況,因為每到此刻她會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其實她的經歷在于她在獲取英語文化知識信息的同時,忽略了對文化交流信息的關注,加之交流機會的短缺而導致文化領悟力的欠缺,造成交流困難。這不能不說與我們國內英語教學課程設置的某些失誤不無關系。
在英語教學中,文化交流信息曾一度被忽略。問題歸納:(1)把學習語法和詞匯當作語言學習的全部。此結果致使學生不但發出信息能力差,就連獲取信息能力也差,以致綜合交際能力低。(2)學習方法守舊,只見樹木不見林。受傳統學習法的影響,注意力只集中在詞、句的理解上,較少考慮語篇整體,重視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發出。(3)語言理解能力強。交流表達能力差。主要是跨文化理解能力較弱,缺乏社會實踐,當語言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文化障礙更顯突出。事實上,文化交流信息在英語教學中和文化知識信息的傳播同等重要。長遠來看,文化交流信息和文化知識信息有利于文化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為了提高交流能力,我們應該注重文化交流信息,提高文化領悟程度.因為學習語言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交流。
三、文化滲透教學的思路
(一)文化滲透的原則
盡管我國英語教師越來越意識到文化滲透的重要性,有時卻因考慮到第二語言文化與中國文化可能產生的沖突而躊躇不前。另一方面,雖然學生對英語語言及英語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但依舊覺得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并非易事。因此,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考慮以下原則:
1.客觀性和真實性
教師和學生雙方都應注意語言在跨文化交際和英語教學中的真實性,同時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所以,有必要為學生理解、掌握目的語及文化設計提供真實、實用的教材和創造真實、客觀的文化氛圍,以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原則性與指導性
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和文化知識的傳播,學生將不可避免地遇到目的語文化的信仰、宗教、政治等方面的問題,所以他們首先要有原則地理解目的語的政治含義和社會含義,并且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全面準確的認識。
3.實用性與可行性
從文化內容的角度而言,學生首先應關注交際文化知識,目的在于提高交際能力。就文化滲透的思路而言,可供參考的思路很多,只要學生能夠在實際運用中獲益就行,因為這對提高文化滲透之效果有益。另一方面,還要適時提高及豐富文化交流素養,這需要教師的耐心和學生的恒心。
(二)語用失誤的識別
語用失誤主要指不當的語言運用,通常是由不同國家、地區和不同的文化乃至不同的觀念、價值取向、宗教信仰等所引起。
1.文化沖突引發的失誤
文化沖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目的語文化知識和相應的表達技能而造成的。
筆者在英國時,一次圣誕聚會上曾聽到一位英國友人夸獎一位中國留學生:
“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
留學生立刻回答說:
“No.My dress isvery poorindesign”
此刻,英國友人面有一種尷尬的表情。這是因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而引起的留學生應答失誤。實際上,據筆者了解,這位留學生口頭所表達的意思與她內心的真實意圖并不一致。她內心因其服裝受到稱贊而感到高興,但為表示禮貌和謙遜口頭上卻予以否認,因為禮貌和謙遜一向被認為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而英國人卻可能因對方對其贊揚所做出的反應誤解為其態度不夠真誠而感到尷尬,他會認為留學生的答話暗示著他連服裝鑒賞水平的能力都不具備。因此,有時語言的失誤是因為不符合對方的社會、文化規則而不被理解所造成,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不了解對方文化差異的情況下造成語言形式選擇上的失誤。這種失誤與交流雙方的身份、語域、話題熟悉的程度都有關系。同樣是接待顧客,不同國家的商店,營業員使用的語言也不相同。中國:您買點兒什么?(中國營業員接待顧客純粹從買賣的關系出發)日本:歡迎光臨。(日本營業員把顧客當客人)美國:Can I help you?(美國營業員把顧客當作要幫助的對象)這是不同傳統文化的反映。通常我國視謙遜為禮貌,但西方人則認為謙虛沒什么值得稱道的,甚至認為謙虛是不誠實乃至虛偽的表現。當得到贊揚時英國人常常喜歡說“Thank you.”或“I’mappreciatedtOhearSO.”等話語來表達對贊揚者的欣賞與感謝。我們因受傳統文化影響常在得到贊揚時給予口頭上的否認。兩者其實都是為了禮貌,并認為各自的言行是得體的。這種情況因文化之差異,本不存在孰是孰非的問題,目的是要說明要想學好目的語并達到運用自如之目的,必須要了解目的語文化。以備在交流時遵循對方的交流規則。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不同的文化之間自然會產生差異,文化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成為語言上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語言的使用必須遵循各自文化的規則。
2.不同觀念引發的失誤
西方人通常很忌諱被問及一些個人隱私。他們尊重個人隱私(包括個人的身份、年齡、收入、獨立性、自主選擇),突出個人主義,推崇競爭意識,善于挑戰和懂憬未來。中國人重視集體主義精神,提倡合作,追求平穩,繼承傳統。因此,“隱私”這一概念,我們與西方國家的理解存在差異。中國人初次見面喜歡詢問對方的年齡、工資、職業、婚姻狀況乃至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等,以示親切友好。但西方人則視這些問題為個人隱私,所以他們常為在中國遇到此類問題的被詢問而感到不悅。語言失誤易得到對方的諒解,而語用失誤、文化的誤解往往會導致摩擦,甚至造成交際失敗。語言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不同的對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如何表述一個思想,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叭绾握f”有時比“說什么”更重要。
筆者在英國高校學習時注意到一種現象:上課時英國學生遲到后,為尊重老師而不打斷老師的講課,不敲門也不喊報告而是靜靜走進教室落座。但在我國教師通常要求遲到的學生先敲門喊報告,在得到允許后,方可入座以此來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在了解到文化差異后我們會明白遲到的中國學生為什么會打斷老師的講課而西方學生則徑直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否則就會引起理解上的差異,即中國學生認為西方學生不尊重老師,而中國學生打斷老師講課的舉動又會被西方學生視為真正的不懂禮貌。實際上,兩者都是從各自的文化背景出發來表達他們對老師的尊重和禮貌,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上述現象可歸納為,要想實現成功的交際就必須順應交流雙方的文化差異,講究交際策略。而交際策略就是處理和應對在交流中所遇難題的技巧。這既是交流過程中必需的心理措施,也是縮小兩種文化差距的有效途徑。英語學習者在交際中所產生的失誤多是由于缺乏對所學語言文化知識和交際策略的了解而產生的。所以英語教師在教授語言知識時要考慮到加強文化意識和講究交際策略。這些策略主要指歸避,避開可能引起尷尬和誤解的話題;寬容,理解不同語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擱置,談話無須“較真兒”和“刨根問底”;調整,及時根據交流內容調整自己的思路以便交流能夠順利進行。
四、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及國際交流的需要。我們清楚地意識到跨文化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這不僅能發揚和傳播我國本土文化,還可以引薦和學習外國文化,進行國際交流。為了提高跨文化意識,有必要了解和學習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因此.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中變得必要且緊迫。
對跨文化意識的認識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是對跨文化意識表面特征的認識;第二是對不同文化屬性特征的認識;第三是對相同文化屬性特征的認識;第四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從各自學習角度的認識。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增強跨文化意識不妨考慮以下思路:
首先,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包括各種英文報刊、雜志、原文版小說、科幻乃至兒童讀物。這些讀物較容易理解吸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助于形成對第二語言及文化更成熟更全面的理解。
其次,重視傳統文化。教師要向學生強調學習英語語言及相關文化并不意味著忽視本土文化。因此,學習和研究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文化,有助于在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加深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并推動本土文化的發展。由此,注意區別中國文化與英語國家文化的相似點和不同點,更清楚地了解和理解目的語文化,有利于提高對跨文化意識的整體認識。
第三,鼓勵學生參加諸如英文詩歌朗讀和背誦、英語口語比賽和辯論賽、英語節目表演,收看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節目及與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更容易得到他們在課堂或書本中學不到的原汁原味的目的語文化知識。
篇10
在國外,歐洲自1983年開始就有“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的評選活動,用以推廣當選城市的文化及發展內容。而英國則是由文化傳媒體育部組織策劃每四年評選一次“英國文化之都”(UK City of Culture)。又比如,自2011年以來,法國巴黎市政府與法蘭西學院合作,每年與一個全球城市聯合,在兩個城市共同舉辦一系列跨文化活動以開展交流與對話,這些城市包括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2011)、德國的柏林(2012)和塞內加爾的達喀爾(2013)等。除此之外,巴黎市政府在2015年還特別強調以可持續發展路徑重塑巴黎作為歐洲城市與國際合作伙伴城市的關系,尤其是突出通過組織“歐洲日”和“巴黎歐洲”等推廣活動來喚起青年巴黎人對歐洲議題的關注。再比如,作為巴黎的友好城市,紐約在2016年啟動了“2016巴黎―紐約串聯”(2016 ParisNew York Tandem)活動,著力于加強兩個城市在藝術、戲劇、音樂及創意方面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在國內,以城市為中心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是各個城市文化、外事及外宣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北京市在對外交流中持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已成功打造“歡樂春節”“北京之夜”等文化活動品牌,其中“歡樂春節”活動已連續14年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上海市則注重從產業出發,鼓勵創意企業“引進來、走出去”,以交流帶動企業對接,形成了以產業驅動文化交流的模式。
南京市則在2002年提出“文化南京”戰略,并堅持把“以人為本”作為實施“文化南京”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自2011年起,南京堅持打造“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南京持續開展國際交流的成效不斷凸顯,在新華社《t望東方周刊》組織的“中國城市國際形象調查活動”中,南京與成都的國際形象排名并列第三,僅次于上海、北京。
但縱觀國內外以城市為中心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我們發現,南京的對外文化交流在策劃、實施過程中,總體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主要針對南京近年來開展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探討文化交流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實施路徑,并就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完善提出具體建議。
一、對外文化交流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與闡釋
近年來,隨著國際經濟及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和深入,一個城市的對外文化交流能力已經成為評價城市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各個城市的對外交流已經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具有城市特色的運作模式。這些模式各有所長,但總體來看,是否能培養出具有自發性、產業性和社會性的聚合力量,推動并實現對外交流的健康、有序和持續發展,應是考察以城市為基礎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切入點。
城市對外文化交流的自發性。主要體現在,對外文化交流的內容必須是從城市內部自發地生長出來,符合本地文化和社特點,同時又能符合國際推廣與傳播要求,能為國內外大眾所理解和接受。不能強制性、自上而下地去推廣和建設一些本地不具有的“特色文化”,而對本土文化的特色和需求不加重視。尤其是對于政府職能部門而言,必須從對外文化交流的內容生產上確保議題設置、輿論引導的精準性和面向國外一般受眾接受時的普遍性,要在這個平衡點上把握分寸,同時還要確保內容是從本土文化中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符合地區氣質,適合本地土壤。
城市對外文化交流的社會性。主要體現在,對外文化交流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支持和凝聚。城市對外文化交流所呈現的對象,是物質的城市,也是抽象的歷史、文化,更是無處不在、無所不顯現的城市精神。這需要強而有力的政府,富而知禮的群眾,更需要無數社會主體的聚力。在當前全球化形勢下,對外文化交流已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如何激發非政府組織、媒體、智庫、民間機構、文化團體、社交平臺和公眾等社會主體參與到文化交流中來,需要自下而上地動員社會力量,尤其是青年的力量參與推動城市對外文化交流,創造對外文化交流的廣闊空間。
城市對外文化交流的產業性。主要體現在,對外文化交流的驅動力在于產業。產業必須要參與到文化生產的過程中來,甚至成為文化交流的主力軍和主要方式。文化交流必須依托于具體的項目,并能在項目執行和操作的過程中,固化成文化產品。只有經得起市場檢驗的文化產品,才可能是有傳播效力的文化承載物。僅僅以媒體為載體的展示性、宣傳性、走馬觀花、交流感情型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無法形成文化交流的持續性,同時還會造成文化的“空心化”;靈機一動的選題,臨時搭班的組團,匆忙尋覓的伙伴,造成的是不具品牌內涵,更不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游擊隊,且勿論能產生任何深遠、持久的國際影響力和城市美譽度。
二、對外文化交流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原因
對外文化交流對于推動經濟發展、促進中外文化理解和提升南京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是一個很有效的抓手,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調研中,我們認為,如何利用已有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創新性的途徑和方式,促進城市品牌形象的傳播和推廣,關鍵在于要解決對外文化交流中遇到的“名不符實”“路徑單一”和“短期效應”三大難題,形成一條涵蓋內容生產、參與主體和項目運營的系統化路徑,從而推動南京城市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的可持續化發展。
(一)“名不符實”問題:對外交流中存在內容生產與受眾需求的不適應性,缺乏精準到位的內容策劃
對外文化交流的成效從根本意義上講,取決于內容。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底蘊深厚,但南京留給公眾的卻是一種特色不濃、個性不突出的城市文化形象。我們認為,這是由于在對外文化交流時,文化產品開發過程中對文化消費者的重視不夠,造成了文化交流中內容生產與受眾需求的嚴重脫節,使得文化交流效果并不顯著。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是意義的表達。而意義的表達需要物質符號載體來傳達。本土文化是具有排他性的,具有自身所獨有的符號系統,文化交流過程中如果沒有轉換成外界可以接受的符號體系,這種意義的傳達就會失敗,更不可能產生持續性效果。因此,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不以受眾為導向生產內容、開展交流,就會導致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無法真正地“走進去”,造成對外交流效果的不可持續性。
(二)“路徑單一”問題:對外交流中存在政府“包打天下”的主體單一性,缺乏自發主動參與的社會主體
歐洲國家很早就開啟了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并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非政府組織在這些國家的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法國的“法語聯盟”、德國最具實力的文化機構“歌德學院”、英國最大的國際文化交流組織英國文化協會都是各自國家具有強大力量的非政府組織。很多國家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注重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將高校、企業、藝術機構、媒體等社會主體緊密結合。南京市在對外文化交流的很多項目中已經開始探索新模式,注重由“政府主辦”向“政府主導”轉變:從主要依靠政府力量,轉向更加重視發揮民間組織和渠道的作用,著力提高參與度。比如2009年立的“雙百”品牌,即百家對外文化交流基地和百家對外文化交流使者評選,通過統籌國內與國外、官方與民間等資源,大力開展公共外交。但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是文化發展和管理的主體,而目前政府職能尚未能完全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其他非政府組織或者單位還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造成項目進行時資金、人力等資源經常出現匱乏的現象。
(三)“短期效應”問題:項目生命周期短暫,缺乏形成以品牌為目標的系統化運作
繼2015 年成功舉辦米蘭世博會“南京周”活動后,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十三五”期間,每年選擇一個世界知名城市,舉辦“南京周”系列活動,推動南京文化、創意和南京企業走出去,呈現有品質、有溫度的南京故事,提升南京國際知名度和城市美譽度。然而,之前所指出的僅僅以媒體為載體的展示性、宣傳性、走馬觀花、交流感情型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在南京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依然存在。南京市不少文化交流項目在國內外開展時,能在當時引起一定的轟動效應,成為人們一時談論的重要話題;但是活動結束后,影響力較難持續。這是由于項目運作缺少可持續發展戰略,缺少品牌的固化和產業的催化。類似的項目對某個特定國家或地區的民眾來說,不構成持續的影響力,不足以形成深刻記憶或者品牌效應,交流的長期效果不能保證。
三、對外文化交流可持續發展路徑的探索與建議
對外文化交流是參與國際文化競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對外文化交流的實效如何,從根本意義上講,取決于可持續發展能否實現。近年來,南京市委外宣辦通過開展朝天宮裝置藝術展、國際設計師駐地計劃、中意畫家交流、中英云錦交流等一系列駐地計劃活動,在破解對外文化交流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難題和困境方面進行探索嘗試,梳理總結了對外文化交流可持續發展實現路徑。
(一)構建“國際化、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表達“語境”,將本土文化與全球視野相結合
傳統文化的“國際化”表達,就是在對外文化交流中要注意考慮國外受眾實際,盡量做到“中餐西做”“中國故事,國際表達”,促使中國傳統文化以多樣化的話語表達與外國受眾無縫連接、全面貼近,使之更好地理解接受中國文化。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就是創新文化的表現形式,把最新科學技術成果主動融入文化表達中,利用技術手段增強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傳播力,充分展示中華文化魅力。
在2016年10月舉行的第七屆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前夕,南京市委外宣辦邀請國內外設計師駐地中外市長論壇舉辦地――朝天宮,以實現歷史文化的時代表達、中華文化的國際表達為主旨,創作了“浮閣”“宮影”兩大藝術裝置?!案¢w”將絲綢、榫卯、云錦、金箔等非遺元素通過當代藝術形式重新呈現,裝置整體在展示中國傳統建筑木結構柔性美麗的同時,與現代建筑極簡意味進行了有機融合,金箔門釘方陣則呈現了精美的南京金箔非遺工藝?!皩m影”以“窗格”和“萬花筒”為靈感,裝置選取朝天宮、天妃宮、靜海寺等“一帶一路”相關的歷史建筑細節,以萬花筒視角幻化出斑斕視覺效果,由亞克力材質制成大成殿窗格圍合形成光影走廊。
從此案例可以看到,要想實現文化交流的可持續發展,本土文化與全球化觀念的融合十分重要。對外文化交流還包括將國際元素融入本土文化,在該過程中,許多流入的文化元素經過綜合和嵌入過程,在新的本土語境中獲得轉型。不同文化元素的本土碰撞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生活方式、表現方式,文化的流動并不是單純的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塑造,這種創意性融合為本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輸出不僅要在物理層面上“走出去”,更要在效果層面上“走出去”。
(二)構建“社會發起、政府跟投”的“精準自動化”活動組織模式,將政府與社會多種力量相結合
在這里,“精準自動化”特指政府與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分工不同的聯動模式?!吧鐣l起”是“精準自動化”組織模式的起點,依靠民間、社會力量自主地產生交流動議,拓展對外文化交流的空間?!罢丁笔恰熬珳首詣踊苯M織模式的支撐,積極參與和支持由社會主體發起的對外文化交流,最大限度地形成政府與社會的合力。
2015年以來,南京市委外宣辦支持了由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發起的“跨越邊界:中意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以及由賀福傳媒公司發起的“蘇格蘭云錦:中英云錦設計交流活動”,實踐了“精準自動化”組織模式。中意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以“政府-高校-藝術機構”三方合作模式開展,市委外宣辦負責整合資源,統籌協調;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負責邀請意大利藝術家來寧駐地采風創作,安排與南京本地藝術家、學者、學生及老百姓進行交流互動,以及活動傳播推廣及后續延展;方山藝術營負責具體承接意大利藝術家駐地。中英云錦設計交流活動則以“政府-傳媒公司-文化機構”三方合作模式開展,市委外宣辦同樣負責整合資源,統籌協調;賀福傳媒負責邀請英國設計師來寧駐地創作及在英國定制云錦禮服,并對該活動在中英兩地開展的全過程進行跟拍、記錄并剪輯制作非遺主題紀錄片《蘇格蘭云錦》,還有傳播推廣及后續延展;云錦研究所則負責具體承接駐地,組織中外設計師共同創作交流。
從此案例可以看到,對外文化交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通過建立有效的組織模式,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的廣泛參與就顯得極其重要。這也提出了加強規劃和頂層設計的迫切任務?;谠O置議題、引導輿論的考慮,在政府參與的對外文化交流實踐中,我們必須始終堅持“政府主導”原則。但是堅持“政府主導”原則,并不意味著完全由政府出面懟鞍打天下”,導致過于濃厚的官方色彩,反而容易使文化的對外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們應進一步淡化官方立場,更多地聯合社會主體,采取商業往來、民間友好交往、高校學術交流等形式,協同推進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
(三)構建“交流在前,產業跟進”的“兼容”發展機制,將文化交流與產業發展相結合
對外文化交流的可持續性還要靠具體項目運營過程中統籌文化交流與產業發展的系統路徑。文化產業具有文化屬性,要進行文化產品生產;文化產業又有經濟屬性,要進行文化輸出獲取利潤。因而,文化產業一頭連著文化產品,一頭連著文化輸出,可以說,是對外文化交流的動力之源。其實,文化交流與產業發展是互為支撐關系。文化產業為文化交流提供內容和資金支撐,體現在提供大量富有創意的文化產品,以及將所獲得利潤轉換成經費支持;文化交流則主要為文化產業提供信息支撐,包括市場需求信息、創意理念信息和不同民族的審美習慣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