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業研究報告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4: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能源行業研究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隨著“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我國農業、制造業、基建、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等產業還需不斷提升改造,未來十年,我國能源消費量預計還將逐年遞增。在政策扶持和環境問題倒逼的雙輪驅動下,清潔能源及技術行業整體都將有一個大的飛躍。
4月25日,普華永道《2015年中國清潔能源及技術行業投資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15年中國清潔能源及技術行業的投資熱度較上年略低。
根據《報告》,2015年的PE/VC投資案例數從2014年的96起增至143起,但投資金額小幅下降。同時,因為資本市場波動和A股IPO暫停的多重影響,機構和投資者對資金投入更加謹慎,并購案例數與并購金額,以及成功上市企業數量較2014年均有所減少。
從中國清潔能源及技術行業整體發展來看,在2015年,新能源行業子行業發展各異,從多個維度看,光伏行業仍受熱捧;節能環保行業的頂層設計仍存在不足:如尚未形成有效監管,行業發展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夠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進展緩慢等;新材料行業由于起步較晚,政策關注度相對較小,目前呈平穩發展狀態。
在新能源行業,海上風電有望成為風電進一步發展的新藍海。海上具有更強更穩的風力資源,海上風機具有更大的單機容量以及更高的利用小時數。此外,海上風電場緊鄰負荷中心,無棄光限電的憂慮。因此,海上將成為未來風電進一步發展的必然方向。我國具有約18,000公里海岸線,海上風能資源技術開發量達500GW,發展潛力巨大。
同時,環保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笆逡巹潯笔状螌ⅰ熬G色發展”納入到五大發展理念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隨著“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的陸續頒布,環境三大戰役也將進入新的階段。為了從多個方面吸引社會力量共同改善環境質量,國家陸續推出了新環保法、環保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環境監管垂直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在這種大環境下,環保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有望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篇2
北京京能清潔能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能清潔能源”)于2011年12月份正式在香港上市成功,股票代碼00579,這被稱作能夠載入京能集團史冊的兩件大事之一:一是市委市政府決定京能集團吸收合并熱力集團,這是北京市整合能源資源,完善能源供應產業鏈的重大戰略舉措;二是京能集團清潔能源業務實現香港上市,京能集團由此打通海外資本市場融資之路。
京能清潔能源成立于2010年8月,由北京京能科技整體變更設立,是京能集團的控股子公司,主要從事燃氣及風力發電業務,同時涵蓋中小型水力發電及其他清潔能源發電業務。根據北京電力行業協會統計,按2010年8月31日的控股裝機容量計算,京能清潔能源是北京最大的燃氣發電供應商。根據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的資料,按2010年12月31日的控股聯網容量計算,其是中國第風電運營商。
曲折上市之路
“上市是個艱難和漫長的過程,我們從2009年下半年就開始進行資產重組和股份制改造,2009年年底完成清潔能源在京能集團內的資產重組工作,把非相關的資產進行了剝離?!?010年初在路演正式開始之前京能清潔能源成功引進了中外共五家戰略投資者。京能清潔能源公司CFO朱保成告訴我們,“京能清潔能源在路演之前就已引入私募股權基金SAIF Partners、金風科技等多家公司作為基石投資者,共合計認購1.4億美元,其中金風科技認購3000萬美元。進行完股份制的改造后,我們就正式向中國證監會報送在香港上市的申報材料,2011年4月份獲得核準,繼而5月份獲得香港聯交所的聆訊通過,最終撬開了資本市場大門?!?/p>
雖然有了敲門磚,但是“芝麻開門”這句話卻遲遲說不出口。原本已經做好了所有的準備工作,計劃在2011年的六七月份將股票發行出去的京能清潔能源,卻意外遭遇了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
當時的歐洲因債務危機而風聲鶴唳,希臘、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紛紛深陷其中。朱保成說,“2011年中旬正是歐債危機最激烈的時刻,如果我們當時上市,那么從募集資金的量上,一定會有所損失的,我們就推遲了上市時間。但是我們在2011年六七月份就已經完成了全球路演,又花了幾個月時間及時的總結了經驗,做出了調整,終于我們于2011年12月份在香港上市成功?!笔聦嵣霞幢闳绱?,雖然躲開了歐債危機最有風險的時刻,但此次香港IPO融資額卻比之前的計劃仍有一定幅度的縮減。
談起為什么選擇在香港上市,朱保成進行了解釋,“對于新能源概念,我們之前也做過全球資本市場的評估,從評估的結果看,在海外市場更受追捧一些,而且從公司運營的角度來講可以說海外市場更能滿足公司未來發展的需求?!?/p>
京能清潔能源香港上市的成功對于整個京能集團來說是件大事,對于朱保成來說,更是職業生涯中一個重大的進步?!拔矣X得我像是個‘賣菜的廚子’,原本以為我們只是個‘廚子’,負責把‘菜’做好就行了,可是現在看來,我們不僅要把‘菜’做好,還要負責賣出去。在進行全球路演的時候,我們需要向香港本地投資者和全球一些重要的基金做推銷,如果推銷的不成功,很可能造成股票的折價發行,直接影響數十億港幣的資金募集,這一圈走下來,對我以及整個團隊的歷練非同一般?!?/p>
初登海外市場
“我們之所以能夠成功在香港上市,也是淵源于投資者對新能源概念,尤其是北京概念比較的認可?!本┠芮鍧嵞茉粗阅軌蛟谙愀凵鲜谐晒?,朱保成認為是由于公司的四個業務板塊的長短結合、短期利潤和長期展望的最佳組合,給了投資者很大的信心。
京能清潔能源擁有多元化的清潔能源業務組合,涵蓋燃氣發電及供熱、風電、中小型水力發電及其他清潔能源業務。其控股股東北京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能集團”)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下屬的全資國有企業。
京能清潔能源的主營業務之一為燃氣發電及供熱業務。公司在北京運營太陽宮燃氣熱電廠及京豐燃氣熱電廠兩間燃氣熱電聯產電廠,以及一間燃氣供熱廠——京橋燃氣熱電廠。朱保成表示,“燃氣板塊在未來幾年還是承擔著最主要的利潤貢獻,因為北京在2015年之前要建成四大燃氣熱電中心,要實現五環內的‘去煤化’,所以可見,我們的燃氣項目在未來幾年之內將會是一個重點發展的部分,我們從財務的管理和支持上也是給予最重點的傾斜。”
而京能清潔能源第二大重點業務就是風電,目前京能清潔能源是北京地區唯一的風電運營商。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公司擁有17個營運中的風電場,控股裝機容量1094.75兆瓦,以及11個在建風電項目,控股在建容量為505.5兆瓦。朱保成對于風電的未來發展很有信心,“就目前的排名看,我們是中國第風電運營商,在北京范圍內第一,我們的北京官廳水庫風電廠在2008年之前就已經建成投產,并且成功為奧運會輸送綠色能源。未來我們還將在官廳水庫及北京周邊繼續開發三期、四期項目,力爭在原有發電裝機的基礎上實現翻番。我們運營的風電廠戰略分布在內蒙古、北京及遼寧省等地,我們還計劃將在風資源豐富及回報高的戰略性區域繼續擴充風電業務?!?/p>
此外在未來的新能源戰略投資上,京能清潔能源還發展了中小水電和光伏發電板塊。朱保成介紹說,“中小水電這塊我們集中在東南部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發展,這個版塊的業務正在積極拓展中,我們在四川省及云南省已經有多個正在營運或者在建的中小型水電項目。光伏發電板塊是未來新能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會在2012年的下半年在北京投產第一個光伏發電項目?!?/p>
來自證券時報的研究報告表明:作為一家由北京市政府控制的清潔能源供應企業,京能清潔能源將受益于短期內燃氣發電和風電裝機容量的迅速擴大。預計燃氣發電和風電的優惠電價及補貼將保持穩定以確保這些項目能夠獲得合理的回報率。2008~2010年間,京能清潔能源的收入和凈利潤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27%和230%。預計2010~2013年間,京能清潔能源的收入、經營利潤和凈利潤年均復合增長率將分別達到38%、47%和44%。這份研究報告給予了該股買入的首次評級。
京能清潔能源在香港的上市成功對于朱保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是上市之后的后續不間斷的工作,對于朱保成來說也是完全不同的體會,“海外市場給我的感覺就是被監管的力度和公司的透明度都要更高一點。”而為此積極努力的朱保成也為此次京能清潔能源香港上市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朱保成表示,“對于能源行業來說,尤其是我們電力行業,可以說天生就是一種高負債的行業,一般來說我們的資本結構是20%為股東投資的資本金、80%為負債融資。”據朱保成介紹,此次香港IPO融資最大程度的拓展了京能清潔能源的的股權融資,降低了負債水平。據悉能源行業的資產負債率一般情況下都會達到80%以上,而京能清潔能源僅為60%。56%為凈債務負債率。當然對于京能清潔能源這種資金密集型的企業,IPO只是募集資金的方法之一,朱保成說,“除了IPO之外,我們現在還啟動了公司債券的融資,爭取通過證監會的核準,到2012年上半年就進行公司債券的發行?!?/p>
掌握平衡的藝術
上市的過程是對公司一個全方位的調整過程,朱保成坦言此次香港上市能夠順利地推進主要是得益于各級領導的支持以及控股股東京能集團的大力支持?!霸谶@個過程中,我們財務部門起到了一個很特殊的作用,就是做好整體調整的前瞻性把關工作,業務部門的結構調整都要匯總到財務部門來進行判斷:上市是否是必須的,如果是,那么如何在盡可能最少損失的情況下完成這個調整,這需要一個平衡的藝術,對于CFO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業務能力的考量,更是對掌握這種‘平衡的藝術’能力的考驗?!?/p>
現代企業的財務管理早巳不僅僅是“管錢”,而是提升到企業“價值財務管理”的層面。根據朱保成的理解,財務管理在企業層面有著幾種不同的追求,比如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追求股東權益最大化……但是這都是歸結到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追求中來,不僅要做到長短期利益的平衡,還要考慮員工的成長、客戶關系的維系、政府關系的維護?!白鳛镃FO,必須要有大財務的觀念,做好CEO的參謀。要對公司戰略進行銜接,比如公司的CEO提出了一個相對長期的發展規劃,那么如何把一個長期的規劃落實到事實層面,落實到每一年的具體預算中去,都是我們需要一一落實的?!?/p>
現在朱保成的日常工作和以往有了一些區別?!霸谪攧盏娜粘9芾砩?,面對海外的資本市場,我明顯感覺到要求更高更嚴格,尤其是跟分析師的日常溝通等,市場的投資人和分析師很想知道公司未來的發展,未來重大的投融資活動。能否給市場一個正確的引導也是我的日常工作之一。而國內市場在信息披露上面更多的是依靠一些季報年報,兩個市場還是有很大區別的?!?/p>
資本市場最怕企業風險,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帶來“蝴蝶效應”,對于需要頻繁和市場溝通的CFO,控制風險的能力必須是一流的。在朱保成看來,“能源行業是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比如我們建立一個60萬的火電機組,大概需要三四十億元的投資,尤其是上市之后,更是把資金管理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F在的財務管理早已經不是簡單的財務核算了,已經從后臺走到了前臺,我們應該也必須全方位懂得業務管理的流程。我們從業務的前期管理就開始介入,也就是說在業務開展的每個階段我們都能跟進,遇到問題及時處理,加之正確引導,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就能控制風險。”
篇3
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曾經在七八年前風靡A股,成為當時的資金追逐對象,然而由于經濟效益緣由,清潔能源被擱淺。然而,如今霧霾籠罩神州大地,風電再受關注。2月25日,國家能源局在京召開風電產業監測會議,提出盡快制定風電并網國家標準。風電能否就此重振雄風?
“棄風現象”改善
自2012年以來,中國風電并網容量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但由于電力市場尚未完全市場化,不能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部分地區棄風限電問題仍比較嚴重。因此,風電有了“清潔能源、垃圾電力”的稱呼。
不過,很快內蒙古、吉林等地的風電機組在冬季出現的“棄風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表示,去年全國風電項目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同時,全國棄風限電明顯好轉,特別是“三北”地區、中東部和南部地區風電補貼效率有所提高。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新增核準容量3069萬千瓦,累計核準容量1.37億千瓦,累計在建容量6023萬千瓦;全國新增風電并網容量1449萬千瓦,累計并網容量7716萬千瓦,同比增長23%;風電利用小時數達到2074小時,同比提高184小時。最引人關注的是,2013年,全國風電棄風電量162億千瓦時,比2012年減少46億千瓦時。全國風電平均棄風率降至11%,同比降低6個百分點。
據國家能源局監測,2013年,除河北張家口外,主要棄風限電地區的限電情況明顯好轉。其中,甘肅風電利用小時數1806小時同比提高161小時士林風電利用小時數1660小時,同比提高240小時:蒙西風電利用小時數2188小時,同比提高266小時;內蒙古東部風電利用小時數2010小時同比提高511小時。
而“棄風現象”為何得到了有關部門的空前重視,一個最為現實的理由是:霧霾重重,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的經濟與人民的生活。而火力發電是造成霧霾的罪魁禍首之一,因此解決霧霾只有大力降低火力發電的比例,提倡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
風電復蘇在望
2月25日,國家能源局會議透露,將積極推動海上風電發展,并將對擬規劃建設的12條大氣污染防治輸電通道,開展風電消納論證,推動我國風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據悉,12條輸電通道中,有8條特高壓線路方案已經通過第三方評估。今年,國家電網公司計劃核準并開“6條交流、4條直流”特高壓項目。隨著特高壓等輸電線路大規模建設,也將有力解決風電、光伏發電的消納問題。
據介紹,2014年國家能源局將進一步優化風電開局,積極推動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結合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動清潔能源替代,有序推進承德風電基地二期項目、烏蘭察布和錫林郭勒風電基地規劃,利用哈密一鄭州±800千伏輸電線路開展“風火打捆”輸電示范研究,積累風電消納示范運行經驗,努力促進風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預計到2014年底,全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超過900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750億千瓦時。意味著201 4年我國風電行業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
多家券商研究機構一致認為,2014年風電行業復蘇勢頭確立,行業整體將走向景氣。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認為,風電行業今年整體將迎來業績翻轉。今年海上風電將迎來發展元年,年內確定電價并啟動招標的概率較大。國泰君安行業研究報告認為,海上風電一旦啟動,全年整個風電行業裝機規模或達20GW以上,具有高功率機型生產能力的風電整機龍頭將受益。
關注兩條主線
A股市場上,風電概念股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擁有風力發電的公司,如匯通能源、寶新能源、金山股份、吉電股份、銀星能源等;另一條是風電設備制造商,如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湘電股份、泰勝風能、天順風能等。在風機制造方面.行業也在加快復蘇。2013年中國出口風電機組338臺,總容量65萬千瓦,出口國家擴展到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21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
相關個股
天順風能
海外海上風塔訂單的獲取和國內海上風電建設啟動,預計將給公司風塔業務提供高成長,同時拉升估值水平。
公司太倉海上風塔基地建設完成。產品正在給多家海外整機企業試用認證,預計后續將獲取批量訂單。國內陸上風電的棄風問題緩解,政策重心將逐漸轉向海上風電(優勢類似于分布式光伏).年內預計將有1~2GW項目啟動招標。公司風塔產品競爭力強。有能力獲取1/3以上的市場份額。
此外,與宣力合資擬投入清潔能源領域,目前意向項目包括風電場、尾氣發電,5年內預計達到1GW裝機規模。
金風科技
風機霸主,邁向風電全壽命開發。公司為國內風機龍頭,市場占有率超過20%,是第二名的2倍多。公司的風電產業在2011年跌落低谷之前,率先布局風電場和風機維護業務,邁向風電的全壽命開發,從而避免了風機利潤下滑帶來的負面影響,保持自2004年以來從未虧損的優秀業績。
公司市場占有率持續增長可期,根據在于:一、能源局第三批風電項目和哈密特批項目中,給公司優勢區位的傾斜;二、公司和新疆自治區政府的深度合作;三、“疆電外送”電網通道的建設。
湘電股份
篇4
一、德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基本概況
德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和貿易大國之一,經濟總能力居世界第三位,進出口貿易占世界第二位,GDP占歐盟的三分之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居世界前列。但德國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生活中所需的大部分能源需要從國外進口。為了促進德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政府將節約能源、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為最優先考慮的目標之一。
1、風能
風能是可再生能源中發展最快的清潔能源,也是最具有大規模開發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它是德國大力擴大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先鋒。目前德國的風力發電裝機總容量居世界領先地位。2010年德國實現風力發電總量已超過300億kW,占德國全年總發電量的5%左右。近期德國風力發電的新重點是離岸風力園,因為德國北海地區和波羅的海地區的風力條件非常好。為此,聯邦環保部在聯邦政府制定的“德國前景”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范圍內,制定了一項旨在利用海上風能的戰略,以此促進本國風能開發利用。
2、生物質能
生物質能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它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轉化為常規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同時也是唯一一種可再生的碳源。它是一種有利于環境和氣候的地區性能源原料,能夠24小時全天候使用,對保障能源供給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諸如木柴發電、木柴供暖、沼氣設備及生物能源原材料目前已占到德國整個能源供應的4%左右。2010年生物質所生產的能源占德國最終創造出的可再生能源的70%。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是“能源基礎研究2020”新計劃的重點課題之一。為了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德國政府十分注重生物質能的利用研究,聯邦教研部還了一個資助項目“生物能源2021――關于生物質能的利用研究”。該項目計劃資助規模為5000萬歐元,資助時間為5年,其目標是:通過有選擇地研究和開發來使現有的生物質利用技術更優化,使各種生產方法互相連接以及開發出新的方法,以使有限的可支配的生物質原料盡可能有效地利用。
3、地熱能
地熱能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并以熱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發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內部的溫度高達7000℃,而在128~160km的深度處,溫度會降至650~1200℃。透過地下水的流動和熔巖涌至離地面1~5km的地殼,熱力得以被轉送至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溫的熔巖將附近的地下水加熱,這些加熱了的水最終會滲出地面。地熱既能用于建筑取暖及周邊暖氣網絡,又能被用來發電。早在2003年德國慕尼黑就建成了第一個地熱發電站,德國政府也出資資助有關地熱發電項目。此外,德國《可再生能源法》也規定了有關地熱輸電補貼。
4、太陽能
太陽能一般是指太陽光的輻射能量,在現代一般用作發電。自古人類懂得以陽光曬干物件,并作為保存食物的方法,如制鹽和曬咸魚等。在化石燃料減少的條件下,才有意把太陽能進一步發展。太陽能的利用有被動式利用(光熱轉換)和光電轉換兩種方式。太陽能發電是一種新興的可再生能源。廣義上的太陽能是地球上許多能量的來源,如風能、化學能、水的勢能等等。德國的太陽能利用和技術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由于《可再生能源法》中的相關促進和扶持,德國太陽能技術方面的革新和市場的不斷成長擴大,也使太陽能發電及相關設備的價格逐年下降。在過去10多年時間中,太陽能收集裝置的價格下跌了一半,因此,太陽能收集裝置也越來越受歡迎,目前在德國有近200萬臺太陽能設備在對傳統用水和暖氣用水進行加熱。
二、德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
隨著世界經濟迅速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共識。太陽、風等自然資源看似用之不盡,但其高效利用面臨諸多方面挑戰。如何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德國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
1、構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
自2000年頒布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可再生能源法》以來,德國陸續修訂和頒布了一批促進和規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法規,如《生物質發電條例》、《能源供應電網接入法》、《能源投資補貼清單》、《太陽能電池政府補貼規則》、《能源行業法》、《促進可再生能源生產令》、《可再生能源取暖法》、《建筑節能法》等等。這些政策措施不僅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優先以固定費率入網,降低了企業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風險,還通過各種政府補貼,激勵民眾廣泛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極大地提高了企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品的競爭力。
2、確保法律法規落實到位
德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法律法規涵蓋了許多領域,諸如交通、建筑、供電、采暖等,并且在相關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目標和任務。如供電領域的法律法規中明確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至少達到35%,2050年將達到80%。同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最終能源消費從18%提高到60%。又如采暖方面的法律法規規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熱在各個階段應達到的具體目標,到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熱占全部供暖的14%。生物燃料配額法規定為實現交通領域的減排目標,必須利用生物燃料達到一定比例。同時根據新情況和新變化及時調整法律法規。在近年的立法或修訂中,所有和能源相關的法律法規都設立了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條款。
3、運用各種經濟手段和激勵政策
德國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廣泛運用各種政策措施,諸如財政補貼、投資補償、政策支持等,以促進本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首先,在財政補貼方面。政府對以各種方式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給予補貼,如對使用生物原料和發電――供熱聯合設備給予補貼,對采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暖給予財政補貼等。為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同類型的補貼還可以累加,這樣就充分調動了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其次,在投資補償方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新設備可獲得政府的投資補償,補償幅度以設備投產的年度確定,期限為20年。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設備利用效率。降低 生產成本,補償幅度每年降低1.5%。再次,在融資政策支持方面。一方面,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效果好的企業,政府給予擔保貸款或低息優惠。另一方面,對礦物能源、天然氣等征收生態稅,對使用太陽能、風能、水力、地熱、生物能源、垃圾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則免征生態稅。
4、發揮民眾和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
民眾是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主體,其開發利用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容忽視。德國民眾有較高的環保意識和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積極性。德國政府組建了400多家專門的能源能效信息咨詢服務機構,確保社會參與制度化和規范化。政府通過各種宣傳媒體告知廣大民眾,在供電、供暖、食物、行走等方面如何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同時,政府還會把公眾利益真正落到實處。家庭、農場如果采購相關設備,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得到政府相關獎勵,以此調動廣大民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另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否能高效運用,關鍵在于技術上的突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幅推廣應用的重要途徑是減低成本,縮小其發電與普通電價的差距。德國十分重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和創新。在德國,不僅企業可以從事新能源發電,每個大樓的每個家庭都有并網的地下電纜。凡是家庭利用新能源發電沒有用完的,可以輸入電網,并獲得收入。
三、德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對我國的啟示
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減少對石油煤炭等傳統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是21世紀國際社會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以及能源危機而積極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受2008年全球能源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追求已提升至能源戰略高度。德國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已成規模,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策框架和配套扶持體系,其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前提基礎:搞好總體設計規劃
我國近幾年投巨資大力發展風電產業,我國已成風電大國,但還不是風電強國。風電技術的研究還不深入,還沒有形成自主技術,風電技術存在的問題正在逐步大量的顯現出來,發電效率低、投資成本大、并網穩定性差、故障率高等問題非常突出。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三分之一的風電裝機容量沒有并網發電,每年超過千萬千瓦的新增風電裝機需要輸電規劃。風電設備、多晶硅等產業也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表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鏈發展并不健康。因此,有關部門應做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產能布局和產業鏈的規劃工作,重點放在高精尖技術的突破上,盡量避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鏈盲目集中于技術含量不高的環節,以免造成局部產能過剩、全行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的局面。同時,要加強電源規劃和電網規劃的協調力度。國家能源主管部門作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的主體,協調地方政府和電網企業的相關規劃,使之與國家的總體規劃保持一致,避免地方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對GDP的拉動下盲目上項目,引導產業有序健康發展。
2、重要保障: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涉及多個部門。為加強部門協調,避免多頭管理,應加強政府各部門的組織協調,明確各部門的任務和權責。在管理方式上,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推動相結合,形成有利于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制度環境。如進一步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市場機制,提供充分公開的市場供需信息,使企業正確決策其市場進入或退出、產能增加或減少。同時,要堅持廠網分開,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網創造有利條件。加快電網的輸配電分開,實行調度交易機構獨立,為電網吸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體制保障。另外,要完善電價形成機制,使之市場化和透明化。
3、基本原則:堅持強制和激勵并舉
(1)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專項資金。
要通過補貼降低前期資金成本,通過投資退稅或生產減稅降低資金和運營成本,以及通過碳信用改善收益流。這些補貼或優惠要達到的效果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超過化石燃料的任何成本,最終都會得到合理分攤或到用戶身上,或者通過化石燃料碳稅、政府預算或捐贈的專項基金來充抵。
(2)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
要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角度來考慮,發展措施既要適度又要適時,依靠政策扶持發展到具有自身競爭機制的成熟產業。如在行業幼稚期和成長期給予較大的優惠和補貼,進入成熟期可以逐步減少優惠和補貼。
(3)加快直接融資。
政府應鼓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善于利用資本市場實現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
(4)重視間接融資。
在間接融資上,既可以爭取國際組織的支持與合作,如全球氣候合作基金的支持,也可以爭取國內金融機構的支持。國家應鼓勵金融機構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開發項目。也可以設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產業基金,用于支持投資額較大的項目。
4、關鍵環節:加大研發和創新力度
首先,要制定研發計劃。國家應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列入產業發展和科研攻關計劃,增加資金投入,納入政府預算。政府要對關鍵部件先進技術的自主創新研發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鼓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業并購國外研發機構,或者入股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外企業,盡快掌握核心技術。其次,要建立創新聯盟。創新聯盟的設立可確保科研成果的應用前景和資金投入,將大大提高企業的投資安全感,保護其研發投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政府要通過財政資金資助創新聯盟的研發工作,動員和帶動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增強企業的生產能力。再次,要建立產學研基地。國家的聯合企業、新能源協會、可再生能源協會應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批有影響力的產學研基地,并根據基地研究成果,每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和利用的研究報告,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篇5
導語:中國的商業銀行可以借助碳金融這個全新的業務來提高參與國際業務的議價技巧,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往來,不斷積累國際化經營的經驗。
當前,人民幣的步伐越來越快:央行先繼在香港投放人民幣債券之后,近年來又不斷與新興國家進行貨幣兌換,并在雙邊貿易中使用本國貨幣……這些無疑為中國金融機構的國際化提供了水到渠成的介質和條件。
配合人民幣國際化步驟的加快,去年底,我國又借國際會議機會正式向國際市場提出了“低碳經濟”的熊貓標準。
目前來看,借助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潮和低碳經濟的中國標準,中國金融機構加速國家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國內金融機構確實應該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大膽走出去,拓展國際化市場。
正是看到了目前國內“碳金融”交易的現狀,以及存在的潛在市場,浦發銀行、興業銀行、中國銀行等國內金融機構紛紛展開搶灘“碳金融”市場,包括推出CDM項目開發咨詢服務、項目融資和碳交易衍生產品等。
為什么目前國內銀行會紛紛搶灘低碳金融市場?很顯然,這些銀行將在碳交易全程參與中獲益,包括前期項目融資、匯款和資金管理等。更何況引進CDM項目的企業新增還款來源也降低了銀行的信貸風險。
未來,發展碳金融無疑是國內金融業發展的趨勢與方向,其影響不可小覷。
碳金融影響金融業
盡快介入低碳金融市場,開發新產品,通過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以帶動實體經濟發展并逐漸擺脫危機已成為當前各國的共識,中國通過發展CDM項目,尤其是水能、風能和太陽能等項目無疑可以帶動中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順應國際經濟發展的潮流。
以金融傳信為機遇,發展低碳金融產品,拓展金融視野,推動金融經營戰略轉型。碳金融作為一項全新的業務,客觀要求商業銀行創新業務運作模式、金融產品服務和風險管理方式,因而可以促進中國的商業銀行創新能力的提升;CDM項目往往需要兩個甚至多個國家的金融機構之間合作,中國的商業銀行可以借此提高參與國際業務的議價技巧,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往來,不斷積累國際化經營的經驗。
借助低碳金融的順風車,強推企業品牌建設,在全球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的事實決定了中國碳金融巨大的市場空間,商業銀行進行必要的準備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碳金融業務與中國的商業銀行已經開展的綠色信貸是相輔相成的,而且與綠色信貸相比,碳金融業務的社會效益更具有客觀的衡量標準和更為堅實的制度保障。
總體而言,提升中國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是我國金融國際化的一種捷徑。與國外金融機構相比,碳金融業務是中國商業銀行的一個短板,直接制約了中國商業銀行相關業務的開展。因此,中國商業銀行如果不能順應這種趨勢和潮流,進而及時改變經營戰略、積極開拓碳金融業務,就會直接導致中國商業銀行喪失在未來國際金融領域開展業務的基本技能,也不利于中國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將嚴重制約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步伐。
Tips:
提升碳交易話事權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表示,當前各國對于碳排放的談判,最后都將折算為一段時間內對二氧化碳進行的數量限制,這就產生了配額及其分配問題。今后,各國國際收支平衡、貿易摩擦、匯率問題都會高度與碳交易市場聯系起來。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提出或正在加緊醞釀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征收“碳關稅”,從而形成新的貿易戰場。美國就通過制定新的清潔能源安全法案,擬向因拒絕減排而獲得競爭優勢的國家的出口產品征收碳關稅,就引起了中國的強烈不滿。
目前發達國家圍繞碳減排權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碳金融體系,并進一步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包括碳交易貨幣、碳指針交易、碳期權期貨等等。中國擁巨大碳排放資源,卻無交易話事權。
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提供的碳減排量居全球第二,占全球市場的三之一。然而,雖然中國擁有巨大的碳排放資源,在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中是最大的賣方市場,但由于并未真正參與到“碳金融”市場游戲規則的制定過程中,中國在此市場上完全沒有話事權,要力爭主動權已是刻不容緩。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必須構建碳資本及其主導下的碳減排發展權體系框架,使人民幣成為碳交易計價的主要結算貨幣,這是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爭取定價權的關鍵一步。
交銀國際的研究報告指出,在國際金融史中,煤炭-英鎊和石油-美元的崛起清晰地展示了一條貨幣的國際化之路。在未來的貨幣格局演變中,與碳交易標的的捆綁程度將有望成為該貨幣脫穎而出的重要條件。目前,碳交易市場上的主要計價結算貨幣是歐元、英鎊和日圓等,而美元稍遜色。
總體而言,提升中國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是我國金融國際化的一種捷徑。
篇6
一、全球新能源勢力正在興起
目前,發展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世界能源產業發展一個重要趨勢,許多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將新能源由補充能源上升為替代能源。特別是在當今國際金融危機、能源危機的雙重沖擊下,各國都把新能源發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新能源的投入呈現加速之勢。新能源產業正孕育著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也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創新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力引擎。美國奧巴馬政府上臺時提出未來十年要投入1500億美元進行新能源開發,希望借助能源手段重建美國的全球優勢;德國計劃到2010年再生能源發電12.5%的目標已經實現,現正計劃到2020年提高至25%~30%,超過汽車產業的就業規模;英國計劃在2020年前提供1000億美元建立7000座風力發電機組,新增就業16萬人;日本太陽能發電量將增加20倍,新型環保汽車的使用量增加40%。③中國政府也十分重視支持國內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國務院在2010年10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將新能源產業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進行重點扶持。”“十二五”期間首要任務就是要培育和發展新興能源產業,其中包括核電、水電、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即將出臺的新能源產業規劃將會大大調高原有發展目標:2020年中國新能源發電裝機將達到2.9億千瓦,約占總裝機容量的17%,其中風電近1.5億千瓦,核電近0.7億千瓦,光伏發電0.2億千瓦,生物質發電0.3億千瓦。絕大部分規劃發展目標均是現有能力的5倍以上,甚至達到10倍,預計我國新能源領域總投資規模將在2020年前超過3萬億元。
華爾街破滅的金融工具鏈證明了當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嚴重脫節,目前全球現存的產業已經不能通過內生的創造性增長來實現財富,實體經濟也已經不能再創造大量財富來填泛濫化的貨幣時,整個全球經濟運轉的核心再次回到了“技術創新”,這個在繁榮時期常常被遺忘,而危機之中最后被拾起的動力,引爆了“新能源”變革。全世界都已經行動起來,沒有人會懷疑——“第四次”新能源革命已經到來。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全球經濟危機都孕育著新的技術突破,都會催生新的產業變革。在當前的全球能源變革中,新能源被認為是能夠同時解決金融危機和氣候危機的戰略性支點,因而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制高點。皮尤慈善信托基金會(PewCharitable Trusts)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全球清潔能源融資與投資額增長顯著,較上一年增長了30%,達到2430億美元。2010年,中國高達544億美元的創紀錄投資額較2009年增長了39%,居全球首位。德國的投資額則較上年翻了一番,達到412億美元,排名第二。美國投資額為340億美元,排名第三。意大利吸引了139億美元的投資,排名第四。印度首次躋身前十,吸引了40億美元的投資,較上年增長了25%。④目前,全球新能源的發展現在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具有污染少、高儲量的新能源產業正顯示出其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無可替代的戰略價值。正因如此,研究全球新能源企業的典型代表——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對明確全球新能源的市場格局,樹立全球新能源企業的前進標桿,促進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明確中國新能源企業的市場地位,提升其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二、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的競爭格局
為了更進一步準確把握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現狀,明晰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競爭格局,我們將從結構的視角對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使我們對全球新能源產業、新能源企業500強有了更加清晰的、更加系統的認識。通過比較分析,我們發現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競爭格局呈現以下5個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企業地域分布具全球性,中國入圍企業數量最多。
在全球新能源500強榜單中,上榜企業共來自于3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中國(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有171家企業上榜,美國41家,西班牙和日本各有23家,澳大利亞18家,法國13家,印度10家,英國和芬蘭各8家。由此可以看出,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全球性戰略性產業,各國都在布局新能源產業發展,搶占未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制高點。
從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的數量上看,中國(中國內地及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有晶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西藏羊八井地熱發電廠、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鉑陽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等171家企業進入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榜單,以34.2%的占比高居首位,顯示了中國新能源企業的強大實力和新能源公司的高速發展。德國有德爾塔能源有限責任公司、Enercon有限責任公司、西門子股份公司、肖特太陽能股份公司等67家企業進入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榜單,占13.4%,位居第二;韓國有斗山能源技術公司、SK集團、OCI株式會社等55家企業進入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榜單,占11%,位居第三;美國有通用電氣能源集團、First Solar等41家企業進入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榜單,占8.2%,位居第四;西班牙和日本各23家,占4.6%,位居第五;澳大利亞18家,占3.6%,位居第七;法國13家,占2.6%,位居第八;印度10家,占2%,位居第九;并列第十位的是英國和芬蘭,各有8家企業入圍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榜單(見圖1)。
圖1 2011年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國別分布圖
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171家,遠遠多于排名第二的 德國的67家,中國以絕對優勢成為上榜企業最多的國家;其中中國內地企業有146家,中國臺灣企業有22家,中國香港企業有3家;排名前50的企業中,中國企業有13家(見表1)。500強上榜企業數中國排名第一、德國第二、美國第四正是新能源產業在這些國家發展現狀的切實反映。從企業收入規模角度,中國上榜企業收入為4878億元,排名第一;德國企業以3782億元排名第二;美國企業以3439億元排名第三;而韓國企業則以754億元落后于日本企業的1435億元和西班牙的1407億元排名第六。由此可見,排名前幾名的國家中其企業數量和收入規模是比較一致的。
500強榜單中,中國企業數量和收入規模排名第一主要得益于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目前是世界上風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截至2010年底,中國全年風力發電新增裝機達16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182.7萬千瓦,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⑤在風機制造上,以裝機容量計,亞洲地區的風機制造企業占據了全球十大風機制造商的半壁江山(見表2)。中國共有四家企業(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方電氣和國電科環旗下的國電聯合動力)進入全球前十強,其中,華銳風電排名第二。過去三年,華銳風電表現出色,2007年位列全球第七,至2010年已經躍升至全球第二的位置。僅在2010年這一年里,它的全球市場份額就增加了兩個百分點。還是這一年,華銳風電向歐洲以外全球第一個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提供了全部34臺3兆瓦風電機組。金風科技在全球十大風機制造商中排名第四。作為中國風電市場的開拓者,2010年,金風科技的全球市場份額從2009年的7.2%上升至9.5%,這一驕人業績足以使之成為去年表現最佳的風機供應商之一。東方電氣位列中國第三、全球第七,2010年的裝機總量為2624兆瓦。國電科環旗下的國電聯合動力則位列第十。2007年,中國國電集團成立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2009年,它位居全球第十二名,因在中國市場取得的1600兆瓦裝機總量,2010年首次闖入世界十強名單。⑥
在光伏領域,中國光伏電池產量已超過全球總產量的50%,2010年全球十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中中國占據半壁江山⑦(見表3)。中國在光伏制造領域和風電領域的強大實力造就了許多優秀的光伏及風電企業(如表2、表3所示),因此,中國企業數量及規模在榜單上排名第一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目前,中國各地發展新能源產業的熱情依然高漲,發展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其轉變發展方式、調整能源結構的重要選擇??梢灶A計,未來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仍將處于快速道。中國企業數量及規模在榜單上繼續排名第一的可能性很大。
注:其中通用電氣能源集團、Enereon有限責任公司、歌美颯、東方電氣等企業均不只經營風機業務,因此排名跟風機裝機容量有所差異;而西門子風電和國電聯合動力均不在排行榜上,榜上的企業分別為西門子股份公司(新能源業務收入,不只是風機業務)和國電科技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國電聯合動力及其他新能源業務收入)。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沖擊著整個世界,德國面臨著能源價格飛速上漲的困局,能源安全問題開始受到公眾及政府的關注,而環境污染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則加重了德國政府對這一問題的擔心;由此,德國政府加快了尋找替代能源的步伐。1991年,德國政府開始推行“千屋頂計劃”,到了1997年這個計劃升級為“10萬太陽能屋頂計劃”,這兩個計劃加快了德國光伏產業的發展。2000年,德國開始實施《可再生能源法》,2004年,德國對此法案進行了修訂并頒布實施(EEG法案),規定了以對光伏發電上網電價進行補貼的方式,并啟動了“固定上網電價”(Feed-in-Tariff)政策——簡稱FIT政策。即強制電力公司以較高的價錢收購其營業區域內所有由再生能源業產出的電力,目的是讓再生能源的電力能被充分應用。這個法案的實施,大大促進了德國新能源產業特別是光伏產業和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⑧德國光伏系統年新增裝機容量從2000年的40MW(兆瓦),上升至2010年的7408MW,⑨德國也成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光伏市場,其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球光伏產業的神經。德國新能源產業特別是光伏產業在全球的地位造就了德國企業數量和收入規模在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中排名第二的結果。
而榜單中,韓國超越美國位居第三,這主要是由于韓國政府重視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所致。從20世紀80年代韓國就開始重視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了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普及,韓國政府早在2002年就決定對政府機關和國有企業安裝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設施給予支持。從2004年3月至2007年年底,韓國政府為公共機構提交的414項安裝計劃共投資1.892億美元,用以支持地熱、太陽熱能以及太陽能電池等設備安裝。而對地方安裝太陽能電池和風力發電機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置,政府的最高補貼可達安裝費用的70%。2009年7月,韓國政府宣布,未來五年,計劃投資107萬億韓元用于可再生能源效率改進及相關產業的設備投資。為了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產業化,韓國制定了“貸款和稅收激勵計劃”,向制造商和消費者提供長期低息貸款。裝置貸款主要面向安裝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置的消費者,經營貸款主要面向制造商。貸款最高可達總投資的90%?,F任總統李明博提出的“綠色成長計劃”又進一步確定了政府將把新能源發展作為一個重點項目進行扶持和推動。為提高新能源方面的技術競爭力,韓國計劃在2011年前投資9萬億韓元(1美元約合1114韓元)用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對地方進行的可行性研究、人員培訓和促進當地新能源發展等活動,韓國政府最多可給予全額補貼。此外,韓國政府還制定了“10萬戶太陽能屋頂計劃”等惠及普通老百姓的專項計劃。根據計劃,政府出資協助居民安裝太陽能電池屋頂,并計劃于2012年前安裝10萬套3千瓦民用太陽能電池發電系統。韓國政府還制定目標,使韓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全國能源供應的比例在2011年前達到5%,2020年擴大到10%,到2030年將這一比重提高到11%。⑩得益于韓國政府的一系列鼓勵新能源發展的政策,近年來韓國新能源車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韓國企業積極投資新能源產業特別是太陽能和風電產業。也因此,韓國在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2011年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中 ,韓國企業的數量較多正是這一發展趨勢的體現。而由于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其企業規模也較小,因而,雖然入選的企業數較多,但是總的收入規模則還是要落后于老牌發達國家如日本、西班牙等。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科技強國,也是能源消費大國。美國政府一直很重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美國是光伏技術和光伏產業的發源地,1954年貝爾實驗室Chapin等研究人員開發出全球第一款單晶硅太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為4.5%。從那以后,美國一直位于世界光伏技術進步和商業化的前列。美國是現代聯網型風電的起源地,同時也是最早制定鼓勵發展風電法規的國家。1978年通過的公共電力管制政策法,為風電的市場需求提供了法律保障。1992年,美國實施了《能源政策法》,采用稅收補貼、稅收抵扣等政策支持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2005年,布什政府推出了《能源政策法》修正案,繼續采用稅收優惠措施進一步支持光伏產業的發展。(11)2009年,奧巴馬政府推出了經濟刺激法案,可再生能源是該法案重點支持的領域之一,同年,奧巴馬政府還推出了“千萬屋頂計劃”支持光伏產業的發展。除了聯邦政府外,美國各州都有政策優惠措施或設立了可再生能源基金來推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12)正是由于美國聯邦及各州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國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一直處于世界前列。2010年以前,美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風電市場。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新能源市場基礎,美國企業數量在榜單上排行第4,收入規模排名第三不足為奇。
圖2 2011年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洲際分布圖
從洲際因素來看,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企業主要分布在5大洲(見圖2),其中亞洲最多,共有259家企業入圍榜單;歐洲第二,共有164家企業入圍榜單;北美洲第三,共有47家企業入圍榜單;大洋洲則有25家企業進入榜單;剩余的5家企業則來自南美洲,而非洲則沒有一家企業進入榜單。亞洲的入圍企業主要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及印度,其余的亞洲國家企業則寥寥無幾;而歐洲的企業則主要來自德國、西班牙、法國、英國、芬蘭、丹麥等發達國家,其余國家則鮮有企業入圍500強榜單。這反映了新能源產業在全球的發展情況。201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含新能源)新增投資(2430億美元)中,歐洲以944億美元的投資排名第一,亞洲則以828億美元排名第二,美洲以658億美元排名第三,而其余地區的新能源新增投資為零。正是由于投資的快速增長促使可再生能源特別是新能源產業在歐洲、亞洲及美洲的蓬勃發展,所以500強榜單中的企業也以歐洲、亞洲和美洲的企業為主;而非洲地區由于新能源產業投入稀少,2010年沒有新增投入,所以新能源產業發展必然滯后,這就造成企業發展不足,無法進入500強榜單。
(二)收入規模失衡加劇,發達國家領先優勢依然明顯。
當前統計數據顯示,雖然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覆蓋國家和地域廣泛、參與企業眾多,但真正的技術控制權仍掌握在少數的發達國家大型跨國企業之中。從榜單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新能源產業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失衡的特點。從上榜企業規模來看,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企業2010年度營業總收入為20720億元,其中,發達國家上榜企業營業總收入為14507億元(見圖3),約占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營業總收入的70%(見圖4),新興市場國家上榜企業總收入為6213億元,約占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營業總收入的30%。而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企業中,德國上榜企業2010年的營業總收入為3782億元,美國上榜企業為3439億元,兩個國家上榜企業營業收入總和為7221億元,超出新興市場國家1000余億元。這兩個國家的新能源企業營業收入總和就比新興市場國家企業營業收入總和還多出約16%。
圖3 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上榜企業2010年營業收入對比圖
圖4 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上榜企業2010年營業收入占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總營收比重圖
從入圍企業的排名上看,排名更靠前的企業發達國家居多,競爭實力最強的“前10強”企業中,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企業更是占到了9家,如美國的通用電氣能源集團,丹麥的維斯塔斯風力技術公司,西班牙的阿文戈亞有限公司、歌美颯風電有限公司,德國的德爾塔能源有限責任公司、Enercon有限責任公司、西門子股份公司、肖特太陽能股份公司,日本的三洋電子有限公司等(見表4),僅有一家企業來自新興市場國家。這表明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上發達國家優勢明顯,同時新興市場國家成為新能源產業發展中的新生力量。這些大型新能源跨國企業資產規模大,經營范圍廣,技術研發能力強、產業集中度高,普遍具有較強的融資功能、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可滿足市場的多種需求。
(三)產業分布不均勻,風能太陽能企業優勢尤為突出。
從新能源行業發展角度來看,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行業內呈現出失衡的特點,以風能和太陽能為主體。從上榜企業產業分布來看,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上榜企業主要集中在風能和太陽能兩個產業,上榜企業總數占據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的9成以上,排名前十的企業均以風電和太陽能企業為主,如維斯塔斯風力技術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風機制造商,而晶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肖特太陽能股份公司則是以太陽能業務為主,其余的公司為綜合性能源企業,但是業務也以風電和太陽能為主,少量涉及生物質能及地熱能。前100強的企業均以風電及太陽能業務為主。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中,從事光伏和風能的企業占了多數,充分說明這一范疇仍是新能源投資的重要領域和投資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生物質能及地熱能的上榜企業則寥寥無幾,其中絕大部分還是綜合性企業,在主營太陽能、風能的同時,兼顧生物質能及地熱能,比如通用電氣能源。純粹的主營生物質能或者地熱能的企業僅有少量的幾家,如西藏羊八井地熱發電廠、國能生物發電集團。同時,主營生物質能或者地熱能的企業規模也要明顯小于風能或者太陽能企業,如全球最大的生物質能企業國能生物發電集團2010年營業收入也僅是20億元,排在第206位,遠遠不能與風電和太陽能產業企業相比。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生物質能的利用方式多樣,原料比較分散,其利用也比較分散,規模較小。在中國生物質能以農戶燃燒柴火及沼氣為主,以家庭為主要利用單位,不成規模。二是生物質能發展存在爭議。目前,由于技術因素,生物 質能的原材料主要以糧食作物為主,這就會使得生物質能與糧食爭地的情況出現,這在全球仍有大量貧困人口忍受饑餓的情況下是受到廣泛詬病的。其三是生物質能的成本比較高,特別是生物質發電成本比較高。以中國為例,生物質發電單位建設成本一般在9000元/千瓦左右,而火電建設成本在4500元/千瓦左右,小型水電、光伏發電、風電建設成本均為8000元/千瓦左右,生物質電廠建設成本是火電的2倍。(13)因此,生物質能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技術上的突破從而解決原材料來源問題,降低成本。
(四)新能源產業規模依然偏小,未來加速成長空間廣闊。
統計顯示,新能源企業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2010年度營業總收入為20720億元,而皇家殼牌石油2010年度的營業收入就達到25198億元,整個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企業的營業收入還不及皇家殼牌一家。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為1969dylw.net 0億元,與整個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企業的營業收入相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為17209億元,僅比整個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企業的營業收入少約3000億元(見圖5)。這說明新能源產業在產業基礎、企業規模和實力上與傳統能源產業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仍處于起步階段。盡管如此,“我們也能從中看到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未來潛力。”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評選委員會主席、中國能源報社總編輯李慶文說,“無論是從未來能源戰略選擇上,還是能源產業發展布局上,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空間廣闊。”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能源日益短缺對人類社會發展構成的威脅,各國政府將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力度,新能源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發展潛力將會得到巨大釋放。
圖5 2010年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總營收與皇家殼牌、中石化、中石油營業收入對比圖
(五)新興市場國家(14)異軍突起,與發達國家呈并駕齊驅之勢。
值得注意的是,來自新興市場國家上榜企業數異軍突起,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的調查結果揭示了新興市場國家新能源企業令人吃驚的績效表現。發達國家共有251家企業,新興市場國家共有249家企業入圍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榜單,二者基本一致,并駕齊驅。這一結果與新興市場國家(地區)近年來在新能源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開的。在光伏領域,從光伏組件及原材料生產量來看,新興市場國家與發達國家不相上下。2010年,中國和韓國是世界上重要的多晶硅生產國。韓國2010年的多晶硅產量為1.8723萬噸,列中國、美國、德國之后居第四位。(15)在風電領域,(16)2010年,亞洲地區風電裝機容量增長顯著,全年裝機總量較2009年增長了約50%,增長總量占全球新增裝機總量的54.8%。中國一直是其中的主導力量,2010年裝機總量增加18.93吉瓦,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印度則增長了2.14吉瓦。2010年,全球十大風機制造商中,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占據半壁江山。除中國的四家企業外,印度的企業蘇司蘭能源也進入全球前十強,排名第六。蘇司蘭能源2009年成功收購德國瑞能,目前握有這家風機制造企業90%的股權與投票權。2010年,蘇司蘭裝機總量1876兆瓦,瑞能859兆瓦,共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6.9%。蘇司蘭在印度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瑞能則是法國的第二大以及德國本土的第三大風機設備供應商。
三、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競爭格局的成因
(一)經濟實力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決定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工業技術水平,也決定了其所擁有的投資能力,而新能源產業具有自然壟斷性(產業的自然壟斷性是指產業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效益和很高的沉淀成本),有很高的進入門檻。新能源產業研發投入大、風險高,規?;a需要大量投入,產品推廣應用初期成本較高。風力發電的成本是煤電的1.7倍,小水電發電成本約為煤電的1.2倍,而生物質能的生產使用成本要比石油高出2倍多。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需要有大的資金投入,建立一個風力發電廠至少需要投入上億元資金。因此,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國家一般都需有較強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持。
基于各個國家進入“dylw.net 新能源企業500強”的企業數量,按照一國新能源企業的總收入進行排名可以發現,在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國家中,同時又進入2010年全球十大經濟體排名的就達到六個(中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而將統計范圍擴大至前二十位時,更是有多達15個國家表現出經濟實力與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緊密相關性特點(見表5)。正是這些國家的強大經濟實力使其具備足夠的工業基礎及資金實力來支持和發展新能源產業,新能源產業也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發展得最好。根據中國國務院公布的新能源發展規劃,2010~2020年,中國政府將投入5萬億元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每年可帶動有效投入1.5萬億元,其中包括國家投資和社會投資。(17)奧巴馬政府上臺后,根據美國的《可再生能源法案》,2010~2020年,美國政府將直接投入1500億美元用于新能源的研發推廣和企業扶持,并通過金融杠桿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該領域。
2011年以來,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特別是歐洲債務危機的進一步蔓延,使得各國政府對新能源產業的支持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波動,這極大影響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以光伏產業為例,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蔓延,歐盟各國紛紛采取財政緊縮政策,大幅度削減光伏補貼額度,這使得光伏發電投資熱情大幅受挫,歐洲光伏的安裝量急劇減少。而歐洲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是全球光伏企業的生命線所在,歐洲市場的需求低迷,引起了全球光伏產業的急劇振動,光伏產業哀鴻遍野,光伏企業的股價大幅波動,甚至有一些知名的光伏企業已經處于破產邊緣或申請破產保護,如美國的EvergreenSolar、SpectraWatt、Solyndra等。這些活生生的事實進一步說明了只有平穩的經濟環境、強大的經濟實力,才能有效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二)技術創新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
新能源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更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因此,新能源只能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之上合理擴張產業規模。新能源企業發展的基礎和決定性因素是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才能進一步提高公司的競爭力,才能在未來嚴峻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技術創新能力強,技術水平的提高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促進企業的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發達國家的優勢來自于其技術創新的領先地位。發達國家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主導著全球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在新能源技術特別是太陽能技術發展上,發達國家的企業依舊牢牢地保持著領先的優勢,是新能源技術創新的主體。2010年7月,First Solar公司CdTe薄膜電池的制造成本在2009年的基礎上下降了13%,在第二季度達到76美分/瓦,創下又一行業紀錄。(18)First Solar是光伏企業中技術創新的典型代表,憑借著其獨有的CdTe薄膜電池技術,在今年全球光伏企業哀鴻遍野,虧損連連的情況下,First Solar在2011年第二、第三季度依舊取得了盈利6110萬美元和1.965億美元的佳績;(19)2010年12月,三洋電機開始量產一款Cell(太陽能電池的發電元件)轉換率可達全球最高21.6%的HIT太陽能電池。藉由采用上述轉換率達21.6%的Cell以及使用新設計和抗反射層技術玻璃,該款太陽能電池的模組轉換率可達19.0%;(20)2010年10月,肖特太陽能(Schott Solar)研發出了一項技術,可將肖特旗下Champion多晶硅組件的效率提至17.6%;(21)2011年8月,肖特太陽能采用施密特集團的生產工程技術,在156mm×156mm的工業單晶電池片上創造了新的效率紀錄,最高轉換效率為20.2%。(22)
新能源產業是技術含量很高的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具有高風險、高投入的特點。新能源涉及生物、海洋、新材料、電子等高新技術,這個特點決定了新能源產業企業要發展就必須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術水平,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以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也只有整個新能源產業企業都加強技術創新,提高新能源產業的技術水平,大幅度降低新能源的成本,才能提高新能源的競爭力,促使新能源能夠有效的與傳統能源進行競爭,并立于不敗之地??傊鰪娦履茉雌髽I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新能源產業的競爭主要是技術創新的競爭,誰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誰就能占領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三)產業政策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新能源產業是新興的、相對弱小的產業,投資風險大、成本相對較高,需要有政府的特別扶持政策才能與傳統的能源產業競爭并生存下來,獲得發展的機會。在當前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的背景下,全球迎來了低碳時代,新能源產業被看做是把握未來脈搏的新興產業,世界各國都加大力度發展新能源。
為了推動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德國政府頒布了《電力入網法》,這是德國開始風能商業利用后制定的第一部促進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法規,它規定了電網經營者優先購買風電經營者生產的全部風電并給予合理價格補償的強制義務,有力地促進了德國風電產業的發展。2000年,德國修訂了立法,改為上網固定價格,即電力供應商必須按照政府指定的價格從可再生能源生產商那里購電。這一固定價格根據可再生能源的類型不同而有所區別,雙方一般簽訂10年以上的長期合同,從而保證可再生能源企業的收益。2004年德國首先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EEG法案),規定了對光伏發電上網電價進行補貼的方式,并啟動了“固定上網電價”(Feed-in-Tariff)政策——簡稱FIT政策,即強制電力公司以較高的價錢收購其營業區域內所有由再生能源業產出的電力,目的是讓再生能源的電力能被充分應用。EEG法案實施以后,德國的光伏市場迅速啟動,光伏的安裝量急劇攀升,年新增安裝量從2006年的843MW(兆瓦)迅速發展到2010年的7408MW,牢牢地占據世界第一大市場的位置。也正是有政府的政策推進才促使德國的新能源產業獲得了發展壯大的機會,進而占據世界領先的位置,并涌現出了德爾塔能源有限責任公司、Enercon有限責任公司、西門子股份公司、肖特太陽能股份公司等優秀的企業。
2004年6月,日本頒布了新能源產業化遠景規劃,目標是2030年以前,把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等新能源產業打造為產值達3萬億日元的支柱產業之一,石油占能源總量的比重將由現在的50%降到40%,而新能源將上升到20%;風力、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發電的市場規模,將從2003年的4500億日元增長到3萬億日元;燃料電池市場規模到2010年達到8萬億日元,成為日本的支柱產業。2006年5月,日本經濟產業省編制了《新國家能源戰略》?!缎聡夷茉磻鹇浴诽岢鰪陌l展節能技術、降低石油依存度、實施能源消費多樣化等6個方面推行新能源戰略;發展太陽能、風能、燃料電池以及植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對石油的依賴;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等能源項目的國際合作。
從小布什政府開始,美國就把對未來戰略產業的設想納入宏觀規劃,并把目光鎖定在以新能源為核心的新興戰略產業上。2009年9月,《美國創新戰略》將新能源技術開發和應用列為國家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美國計劃在未來dylw.net 10年內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全面提升美國在全球新能源產業中的競爭力。美國大力推動新能源戰略,希望通過發展新能源產業重振美國經濟,并把新能源產業打造成美國未來經濟的新增長點。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1年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甚至將研發新能源稱為美國新時代的“阿波羅計劃”。
隨著近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法律法規和政策的不斷深化,從總體宏觀目標的制定,到細分產業發展路徑規劃,中國新能源產業政策在不斷深化的同時,也出現結構性調整。近年來,中國在發展新能源領域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展,在多個領域世界排名第一。這得益于中國一系列產業政策的出臺。2009年,國家部委首次出臺針對光伏產業發展的系列政策。2010年10月,國務院正式《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進一步明確了新能源產業的重要地位,新能源產業被確定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之一。2011年3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核能、太陽能熱利用和光伏光熱發電、風電技術裝備、智能電網、生物質能。”2011年6月實施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2011年版)》首次將新能源作為單獨門類列入,鼓勵類中新增“新能源”類,包括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燃料、沼氣發電及海洋能、地熱能開發等,體現了優先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戰略思路??傊?,作為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主體,政府對于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新能源企業迅速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積極支持。
四、小結
新能源產業對世界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有著重要的意義,發展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2011年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名單基本反映了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以亞歐美地域為主、太陽能和風電產業為主導、產業發展依舊由發達國家所引領、新興市場國家迎頭趕上的基本特征。經濟實力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基礎,技術創新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而政府的政策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能源產業發展。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進一步蔓延,歐美發達國家對新能源產業補貼額度勢必進一步削減,這將進一步影響新能源產業特別是光伏產業的發展,其生存環境也將進一步惡化,產業調整、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將不可避免,規模大、技術能力強、資金充裕的企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機會,而規模小、技術落后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因此,2012年的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名單將會出現較大的變動。雖然在此次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名單中,中國占據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但是在發展新能源戰略的若干關鍵問題上始終沒有實現突破。尤其在光伏和風電產業發展方面,政策補貼的產業引導作用缺失、集中開發經濟性不明顯、企業基于短期利益進行粗放式擴張、技術創新性較差等問題亟須解決,但根本障礙還是在電網的不合理壟斷機制上。正如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所說,中國新能源的發展有三個重點:一是總結集中開發經驗,注重經濟性;二是采用分布式;三就是電價改革。(23)電價改革關系到全民利益,關系到國計民生,需要推進。中國新能源的前景不容樂觀,已經走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需要作出正確的選擇。
注釋:
①新能源企業: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質能及地熱能領域的新能源企業。
②數據來源于各國證券交易所公告、各國相關協會、企業網站、各國駐華使館和企業主動申報;如果所涉及的企業業務多元,其數據僅是其新能源業務部分。
③《發達國家已宣布的低碳經濟發展計劃規模超5000億》,載于《上海證券報》2009年8月14日。
④皮尤慈善信托基金會:《誰在贏得清潔能源競賽》,2011年3月29日。
⑤能源局:我國風電總裝機連續五年實現翻番增長,http://gov.cn/jrzg/2011-05/27/content_1871773.htm,2011年5月27日。
⑥Tildy Bayar:World Wind Market:Record Installations,But Growth Rates Still Falling[J]. Renewable Energyworld,2011年8月4日。
⑦Solarbuzz:《2010年十大太陽能電池制造商》,載于http://pv-tech.cn,2011年3月17日。
⑧錢野、羅如意:《國外太陽能扶持政策借鑒》,載于《杭州科技》2009年第4期。
⑨EPIA:《Global Market Outlook for Photovoltaics until 2015》,2011年5月。
⑩韓國積極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11/c_13551599.htm,2010年10月11日。
(11)劉益君:《國內外光伏產業政策比較研究》,載于《生產力研究》,2010年第12期。
(12)錢野、羅如意:《國外太陽能扶持政策借鑒》,載于《杭州科技》,2009年第4期。
(13)企業競相進入生物質能發電市場有風險,http://newenergy.org.cn/html/O118/881141947.html,2011年8月8日。
(14)新興市場國家(地區):采用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對新興市場國家(地區)的界定,這些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泰國、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希臘、以色列、葡萄牙、南非、土耳其、捷克、匈牙利、波蘭、俄羅斯。
(15)扈景業:《多晶硅產業,韓國有望與中國競爭第一》,載于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1/07/06/20110706000022.html,2011年7月6日。
(16)Solarbuzz:《2010年十大太陽能電池制造商》,載于http://pv-tech.cn,2011年3月17日。
(17)資料來源:《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1-2012)》。
(18)Mark Osborne: Manufacturing Cost Per Watt at First Solar Falls to US$0.76 Cents:Module Faults Hit Earnings,載于dylw.net http://pv-tech. org/news/,2010年7月29日。
(19)文武編譯:First Solar第二季度凈利潤6110萬美元,載于http://sina.com.cn,2011年8月5日。
(20)三洋量產21.6%高效HIT太陽能電池,http://tyncy. ibicn. com/news/d333827.html,2010年12月20日。
(21)Syanne Olson:《肖特太陽能宣布其多晶硅太陽能組件轉換率已達17.6%》,載于http://pv-tech. cn/news/,2010年10月17日。
篇7
雖然近日跌幅明顯,四季度以來,上證指數仍錄得一定漲幅,但許多個股卻出現下跌,當中也包括一些公募基金在三季度剛剛新進的股票。
由于單家基金公司介入,一些股票的基金持有流通股比例大幅提升,在最近的下跌行情中,這些品種的風險和機會同時得到了呈現。
富國魏偉押注兔寶寶
裝飾貼面板廠商兔寶寶在二季度末就已經有9.87%的流通股被基金持有,但持有方比較分散,單只公募產品持有數量也都不高。三季度末,基金持有其流通股比例上升至26.04%,增加的16.17個百分點中,有13.16個百分點來自富國基金魏偉管理的兩只產品。
魏偉管理的富國低碳環保(100056.OF)曾在2015年大部分時間位居同類產品冠軍,2015年3月新成立的富國新興產業(001048.OF)也由他管理,兩只基金在2016年三季度末資產凈值合計為103.11億元,持有的兔寶寶股票市值合計8.41億元,占資產凈值的8.16%。三季度,兔寶寶漲幅為36.09%,可以肯定的是,魏偉在這一上漲過程中從無到有完成了對兔寶寶的建倉,因為兩只基金半年報的全部持股名單中,兔寶寶均未出現。
在兩只基金的三季報里,魏偉以同樣的措辭寫道:“本基金將重點加強具體公司的研究,尋找未來2-3年確定性較強的機會,配置基本面優質的個股?!痹趦芍换鹑径饶┑那笆笾貍}股名單中,兔寶寶是唯一的新進股票。
2015年全年,富國低碳環保的前十大重倉股每個季度幾乎都會徹底更換一遍,一季度末是以樂視網、聯絡互動為代表的中小創股票;二季度末則以航空股為主,十大重倉股中航空股占了四席;三季度末則基本都換作了銀行,十大重倉股中有八只銀行股;到四季度末又換上了天璣科技、東方通等另一批創業板股票。頻繁的操作中,這只產品在前兩次股市大幅調整時回撤基本和業績比較基準保持一致,但在2016年初的第三次大調整時就大幅落后于比較基準。從2016年一季度開始,魏偉明顯降低了調倉的頻率,網宿科技、信維通信、老板電器、華海藥業和立訊精密等五只股票均連續重倉了三個季度。
2016年4月份,家裝消費升級的代表索菲亞股價開始攀升,二季度末,魏偉的兩只產品都新進并重倉了索菲亞,期末配置比例占基金資產凈值均達到8%以上;三季度,魏偉繼續增持索菲亞至第一大重倉股,期末配置比例均達到上限10%。和索菲亞擁有同一概念、啟動前市值僅為索菲亞三分之一的兔寶寶則是在6月下旬開始了最近這波顯著上漲,隨后魏偉在三季度買入并重倉,不難看出,這些交易均為右側交易,即在趨勢產生之后跟隨買入。
根據Wind資訊統計,5家賣方機構一致預測2017年兔寶寶每股收益為0.47元,較2016年的預測值0.31元增長近49%。截至12月15日收盤,兔寶寶股價為11.95元,對應2017年動態市盈率為25.43倍,2017年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peg)為0.53,處于理論上合理的買入區間。長江證券認為,兔寶寶的主要投資邏輯為渠道擴張、產品升級和品牌兌現,目前家裝板材市場規模約1500億元,主導產品較為低端,市場集中度很低,預計消費升級帶來的需求將向品牌產品集中,兔寶寶有望通過已經積累起來的渠道優勢、產品優勢和品牌優勢實現市場份額的較快擴張。
截至12月15日收盤,兔寶寶四季度以來股價下跌了12.45%,與9月6日盤中創下的歷史新高15.08元相比已經下跌超過20%。
上投摩根系押注必康股份
2015年12月完成重大資產重組的必康股份(原名“九九久”),在原來醫藥中間體、農藥中間體、六氟磷酸鋰業務的基礎上增加了體量更大的片劑、膠囊、顆粒劑等中西藥業務。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流通股本占總股本比例為18.33%,基金持股占流通股本比例為2.94%,三季度末上升至12.61%,其中上投摩根系12只基金合計新進/增持2886萬股(84.82%為新進),占流通股本的10.27%,是基金持股占流通股本比例激升最主要的原因。
三季度末,上投摩根系基金持有的必康股份市值合計為7.78億元,占基金資產凈值的6.17%。必康股份是其中5只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股,1只基金的第二大重倉股。12只基金中只有1只在二季度末持有了必康股份,彼時持有比例僅占流通股本的0.48%。伴隨上投摩根系基金的買入,三季度,必康股份股價上漲了44.2%。
Wind資訊統計顯示,上投摩根旗下共有8只普通股票型基金,當中5只在三季度買入了必康股份;偏股混合型基金共有11只,當中6只買入了必康股份。有趣的是,作為專門投資醫藥健康行業的產品,上投摩根醫療健康(01766.OF)并未參與其中,其基金經理張飛也沒有在前述12只基金中兼任基金經理。這或許意味著,上投摩根系基金集體買入必康股份可能并非因為其醫藥業務。
按基金經理來看,上投摩根系中持有必康股份最多的是杜猛,其名下2只基金共持有3.53%的流通股,三季度末市值為2.55億元;其次為郭晨,其名下3只基金共持有2.55%的流通股,三季度末市值為1.85億元;之后為李博,其名下2只基金共持有2.06%的流通股,三季度末市值為1.49億元。
翻看杜猛管理的規模較大產品上投摩根內需動力(377020.OF)過去幾個季度的重倉股名單,可以發現他對以鋰電池產業鏈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一直都有配置:2015年四季度末第一大重倉股為天齊鋰業,同時重倉了天賜材料;2016年一季度末繼續重倉天齊鋰業;二季度末第一大重倉股換為當升科技,同時重倉科恒股份和華友鈷業;三季度末繼續重倉當升科技,同時重倉澳洋順昌和必康股份。在郭晨管理的規模較大產品上投摩根智慧互聯(001313.OF)的重倉記錄中也可以發現類似之處,不過李博管理的規模較大產品上投摩根阿爾法(377010.OF)此前并未重倉過鋰電池概念股。除了管理兩只基金外,杜猛目前還兼任上投摩根副總經理及投資總監,不排除其他基金經理的操作也受到其一定影響的可能性。
必康股份2016年半年報顯示,由于鋰電池市場需求旺盛,作為上游原料的六氟磷酸鋰產能得到有效釋放,銷售價格、銷量和毛利率均同比大幅提升,對應業務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96億元,較2015年同期增長1155.11%,毛利率達到75.47%;目前公司六氟磷酸鋰2000噸年產能已得到充分利用,新增投資的“年產3000噸六氟磷酸鋰擴建項目”預計在2016年底前進行調試和試生產。
截至12月15日,四季度以來必康股份股價下跌1.52%,與季度內最高點27.97元/股相比跌幅為9.37%。
匯添富系看好華通醫藥
主營藥品批發的華通醫藥在2015年的牛市頂峰前夕上市,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流通股本占總股本的56.73%,幾乎沒有基金持有。三季度,匯添富三只主動管理的偏股基金成為這只次新股的最大買家,合計買入9.65%的流通股本,其他基金共買入了0.47%的流通股本。
三季度末,三只匯添富系基金持有的華通醫藥市值合計為2.45億元,占其資產凈值的0.97%。華通醫藥并未出現在三只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名單之中,但三只基金均進入了華通醫藥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盡管配置比例不高,但三只基金中最大的一只――匯添富醫療服務(001417.OF)的基金經理劉江在9月9日親赴浙江紹興實地調研了華通醫藥。此前8月19日華通醫藥公布了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擬向員工持股計劃和四名非關聯自然人定向發行股票募集6億元現金,主要用于年產1000噸中藥配方顆粒生產線項目和年產1萬噸中藥飲片擴建項目,發行價格定為24.95元/股。其中員工持股計劃認購比例為30%,金額為1.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