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政治學科的看法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5: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政治學科的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政治學科的看法

篇1

從教學內容看,近幾年初中思想政治科教學內容修改的頻率還是較高的,但總體上看,主要還是圍繞“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社會發展常識和國情國策教育”這三大塊。對比其它學科,知識的銜接性并不強,但針對性突出。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三大內容先談幾點看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起步晚、發展嚴重滯后的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在與德育的關系上,雖然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兩者仍有著明顯的區別。德育是自上而下的,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自下而上的,不能將兩者等同起來,更不能用純粹的德育方法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新課程強調理念,而其中就包括要求我們要區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目的和方式。另一方面,從初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看,對比高年級學生,其暴露出來的心理問題會更淺層化,學生本身的理解力也較弱,如果要讓他們的心理素質及能力提高,更多的應從生活、實踐、體驗入手,而不是從對心理知識的理解、方法的運用這一技術層面,因而我們說,初一政治課是最適宜活動課形式的。然而許多事實也說明,即使在新課程的實際操作中,仍往往難以跳脫這一點,使得初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止于知識,到頭來必然導致一無所獲。這理應給予我們深刻的思考。

二、法律教育:初二法律教育的目的是教授學生基本的法律常識,學會掌握法律武器,培養有法律意識、遵規守紀的好公民,屬于法制的啟蒙教育。這一特點本身也決定了其法律知識缺乏系統性,而注重讓學生初步了解法律與國家、法律與個人的關系,這也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在側重法律條文、,知識的掌握及側重法律道德意識的培養做出選擇。從本質上講,法律是從人性的惡出發,道德是從人性的善出發。那么,我們在初二階級的法律教育就有必要在教學上做出一定的思考:對于初二學生,什么樣的法律教學方式,理念才是適宜的?

三、社會發展常識及國情教育:說到底,這一階段是理想,責任感的教育。初三部分的教學內容是理論性極強的一部分。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原理、五個社會的更替、資本主義知識、青年人的崇高使命等,同時這些往往也是學生所認為的最“空洞、枯燥、無用”的部分。因而,我作為初中的政治老師認為,有必要結合新的時代特征,以新的形式來加強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

從總體上看,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學雖然銜接性不強,但從內容上講,公民意識、愛國意識、國際觀念、現代意識、創新意識、環境意識、心理素質等幾方面的教育應一直貫穿其中,在新課程下,我們的教學不能純粹地分年級、分知識結構、割裂地教學,而應從這幾方面去滲入、貫徹、聯系而全面地、整體地把握初中階段的思想政治教學,這樣,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充滿個性的、富有活力的人,有了這諸多方面的啟迪、啟蒙,才能為將來進一步的發展打好基礎,即使一時看不到效果,但效果是實實在在的,以后也終會慢慢地顯現出來。

另外,在新課程具體的教學實踐和操作中,是否有了教學理念的指導,一切都變得十分簡單了嗎?我們看到的也并不完全這樣,其中務必把握或理清幾個關系:

1、互動還是活動:新課程強調體驗、實踐、參與,毫無疑問的,這就使得活動課變得十分重要。然而,“活動”畢竟是形式,我們追求的并不是活動本身,而是活動的過程以及在過程中體驗出來的感受、經驗、感悟。然而,在實踐中,我們一些老師并沒有完全把握好這一問題,而是盲目地運用活動的形式,缺乏真正的互動、交流、溝通,缺乏準備、組織、指導、針對性?特別是初三的政治課每節的最后一框.有活動(形式)而無真正的互動(實質)。

2、知識與能力:在課程改革之前,人們就意識到能力比知識更為重要,而在課程改革中,能力的培養也進一步地不斷被強調,我們可喜地看到初中政治科的諸多變化。如教學內容、出題方式、考試形式等方面的變化。但在喜悅以及成績豐收的背后,許多地方的考試變化更多地是在考教師,而非真正在考學生的能力,故而出現考試結果一榮(師)俱榮(學生),一損俱損的現象,評價機制也當然離不開中考成績的結果。什么時候,我們的政治教學評價,能從純粹的考試制度中真正跳離出來,我們的初中政治教學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培養的也才真正是有能力的學生。

3、是重過程還是重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學生的理解、體驗、感悟。重過程,意味著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獲得能力的提升、素質的培養;過程往往就是結果,結果往往就是通過過程表現出來的。

4、安靜還是活躍:在課程改革中,我們思考著:比安靜更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活躍的課堂氣氛。然而,活躍熱鬧的課堂,是不是意味著效果就好呢?答案是不一定的。課堂的活躍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活躍的氣氛當中,有著充分的參與和投入?,F今的政治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對于我們課堂教學情景的創設和氣氛的營造有很大的幫助,但我們不能本末倒置,而應注意教學的目的性。

5、人文還是功利:在經濟發展的上升時期,教育作為一種手段,往往更多的是側重于其工具性,而培養的人也就常帶有重學歷、重技術、重功利的色彩。這也體現我們的教學(當然也包括政治教學)缺乏人發展應有的人文關懷、人文精神的培養。初中的思想政治課,從其學科特點看,更有其進行人文精神培養的土壤和要求,然而,在片面地一窩蜂追求升學率的背景下,即使是在課改中,也往往不免流于功利。

篇2

關鍵詞:政治學科 科學性

    就當代中國知識狀況而言,沒有一門學科像政治學那樣,在發展的途程中還要為自己的 科學存在進行辯護。由于政治學長時間被視為偽科學,只是到了20世紀最后20年,才得到恢 復和重建。學科的稚嫩與知識的薄弱,使不少人對其科學性產生了疑問。再加上人們將“政 治掛帥”、“階級斗爭為綱”時代痛苦的經歷與政治學科荒唐地扭在一起,以至于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對政治學 還懷有偏見,認為它不可能成為科學。這種狀況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現代政治學的健康 發展。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科學,就必須對政治學的科學性進行論證。

    一、思維水準與學科差異

    種種關于政治學不是科學的論據中有一個共同的方面即都用物理學作為科學的典范來 衡量政治學。在自然科學乃至整個科學系統中,物理學的確發展得比較成熟,從其客觀性、 精確性、規范性來說,它完全有資格充當自然科學中具有代表性的學科。用自然科學中最具 代表性的學科來同政治學比較,并以此來衡量政治學的科學性,這應當說是允許的,也是正當的。問題是,怎樣進行 比較,從比較中應當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比較是一種常用的邏輯方法。任何比較都是為了從異中求同或從同中求異。對于從同 中求異來說,其出發點應當是具有某種相同前提、同等程度或某些相似性的事物、現象、系 統。如果需要比較的兩個系統本身就具有客觀的差異性,那么在進行具體的比較時,如果不 去考慮這種差異性,只是簡單地類比,其結論就不可能是可靠的。

    這一原則也應當運用到物理學和政治學的比較上來。從科學發展的歷史來看,力學、物 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比較早就創立起來的一個門類。以物理學為典型代表的自然科學同社會 科學中的各個門類之間在客觀上顯然有著巨大的差異性。對物理學來說,它所考察的、研究 的客體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性在所有的自然科學門類中都毫無例外地存在著。當然,也有人會舉出動物學的 例子來反駁。其實,動物,特別是高等動物,雖有感覺、知覺,但都是無意識的。因為,即使再 高等的動物也不可能有理性思維。

    正因為自然科學所面對的研究客體不存在自覺的意識,因此,自然科學在獲取經驗材料 時可以進行客觀性觀察,一塊石頭、一條小溪、一顆流星,其運動的軌跡,其運行的速度,不 會因為有人在記錄、在測定而有意地發生變化。石頭的下落、溪水的奔流、流星的飛逝,都 是不以任何觀察者、研究者的意志為轉移的。從而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所得出的規律的客觀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

    物理學知識的科學性還同這一學科實驗的特點密切相關。在自然界存在的物理現象是 復雜的,比如氣體,除有體積、溫度、壓力的因素外,還有流動的速度、比重等其它方面的物 理屬性。但是,物理學家們卻在實驗室里利用各種裝置使氣體處于理想狀態下,并探求理想 氣體的溫度、體積與壓力之間的關系。再比如,物體的運動都會有摩擦力,但為了求得勻速直線運動中物體的速度 、時間、路程三者的函數關系,物理學家可以在實驗室中限制某些種因素,創造某些條件,從 而得出理想狀態下物體的運動規律。而且,無論是在物理學中還是在化學中,人們為了獲得 某方面的知識,可以創造相同的條件,反復地做某個實驗。一種特定的實驗不僅可以在同一個地方做,還可以在世界 上的不同地方做。在科學上,只有經得起人們依據規定的條件在同一地點或者在不同的地點 進行同一種實驗并且得出相同的結果,這樣獲得的規律或定律才能得到科學界的普遍承認。

    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在內的這些特性顯然不是政治學也不是其它社會科學所能具備的 。在政治生活中發生關系的、活動著的都是有目的、有意識的人。這是政治學同物理學乃 至一切自然科學的巨大差別,在政治學研究中,政治學家們決不可能把人們請進實驗室中創 造理想的政治生活,也不可能在某個民族中反復地進行完全相同的政治試驗。如果想用物理學上述的研究與實驗方 法套用政治學的研究上面來,并以政治學不可能使用這類方法為依據得出這一學科不是科學 的結論,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也是違背科學的。政治學有無科學性決不能以這種方法或標準 來裁定,它應當從另外的角度來衡量。

篇3

馬劭麟,男,32歲,2003年畢業于甘肅政法學院法律專業,2004年2月進入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工作,現為甘肅省高中新課程實驗思想政治學科專家組秘書、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政治教研員。

甘肅省新課標版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制的試題,命題依據為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考試范圍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版)》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課程標準實驗版)》中規定的內容。隨著《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版)》(以下簡稱《考試大綱》)的頒布,學習和研究《考試大綱》,把握《考試大綱》對考生能力的要求,理清《考試大綱》所規定的考查范圍和相關考點,就成為了2013年備戰新高考的廣大高三教師和考生的必做功課。筆者現就2013年《考試大綱》文綜政治學科部分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新高考的四個不變

從2013年《考試大綱》來看,我省首次新課標版高考中的政治學科部分考試不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無論考試形式還是考試內容,都將保持一定的穩定性、繼承性。

1.“考試性質”的描述不變。新舊兩版《考試大綱》對考試性質的描述均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2.“能力目標”的要求基本不變。新舊兩版《考試大綱》對“能力目標”的要求基本一致,前三項目標均為: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而對于第四項目標,2012年大綱版《考試大綱》表述為:論證和探討問題,2013年新課標版《考試大綱》則表述為:論證和探究問題。兩種表述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探究的要求卻比探討高,其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從“能力目標”的要求來看,新課標版《考試大綱》顯然要高于大綱版《考試大綱》。

3.“題型與分值”的設置不變。從2013年《考試大綱》來看,高考政治學科部分依然沿用2012年的題型結構和分值設置,政治學科部分的分值為100分。其中,單項選擇題48分,非選擇題52分。

4.知識考核范圍不變。從宏觀上看,新舊兩版《考試大綱》政治學科部分的知識考核范圍相同,同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學科專業知識,另一部分為時事政治。

二、重視新高考的四大變化

由于今年是我省實施高中新課改后的首次高考,廣大高三指導教師和考生應通過對新舊《考試大綱》的研讀,把握其中的變化。

1.政治學科考試定位的變化。2012年之前的大綱版《考試大綱》對政治學科考試沒有明確定位,2013年新課標版《考試大綱》則明確指出:政治學科考試應在使考生體現出應有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時,注重考查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考核目標與要求”在呈現方式、具體界定等方面的變化?!翱己四繕伺c要求”在2012年大綱版和2013年新課標版《考試大綱》中所處的位置與作用不同,在文字表述、呈現方式及具體界定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在2012年《考試大綱》中,“考核目標與要求”處于統領地位,獨立于政、史、地學科說明板塊之外,三門學科有著相同的“考核目標與要求”,而在2013年《考試大綱》中,“考核目標與要求”則置于具體的學科說明板塊之中,每門學科均有各自的“考核目標與要求”。

3.試卷結構的變化。2013年新課標版《考試大綱》明確了高考文綜部分各學科考試只涉及單學科的內容,不涉及跨學科綜合,政、史、地三科內容基本分開,沒有以往高考中政、史、地三科綜合的試題,而是采用政、史、地各兩道學科內綜合題的形式,同時,政治學科部分不涉及選考題。

4.考試范圍的變化。由于新舊課程的結構、體系不同,所涉及的學科專業知識也有著很大差別,從考試范圍來看,我省2013年高考政治學科部分與2012年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考點明顯增多。

三、備考建議

篇4

【關鍵詞】政治學科 枯燥乏味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86-01

政治學科是初中階段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政治學科所涵蓋的知識廣泛,內容豐富,因此,政治課堂本應當是精彩紛呈的課堂。然而,如今很多人一提到政治學科,第一反應就是枯燥乏味。而之所以造成這種印象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現如今,在新課改思想的帶動下,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帶領學生突破枯燥乏味的課堂重圍已經成為了政治教學素質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善于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對關系,師生關系是否和諧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和教學的效果。在以往的政治課堂上,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們的教師所開展的政治教學工作始終秉持著“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灌輸式教學理念。在這種灌輸式教學中,教師成為了教學活動唯一的主導,而學生僅僅是教師指導下的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一個不平等的知識單一輸出的關系。在嚴肅的師生關系之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難有機會得到發揮,在課堂上基本上只能聽到教師一個人的聲音,這樣的課堂自然會顯得枯燥乏味,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因此,要想打破沉悶的課堂氛圍,教師就要努力打破傳統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中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的師生關系。在這種師生關系中,教師和學生不再是單純的教與學的關系,而是教學相長的關系。在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使得課堂教學真正地變成教與學統一的課堂,這樣,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打破沉悶的課堂氛圍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善于利用靈活的導入增強政治課堂的趣味性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導入環節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承擔著引出新知識,啟發學生思維,帶領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等功能。對于教師而言,如果能夠在課堂教學開始的幾分鐘就利用一些有趣的導入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就能使得整堂課從導入環節開始就進入一個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這對于改善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在政治課堂上,教師可以采取哪些方式進行導入呢?事實上,與其它的學科知識相比,政治學科在內容上更加靈活,這就導致在導入方式的選擇上也會更加靈活。在政治課堂上,利用講故事、做游戲、熱點時事、實踐活動、實物展示等各種方式都可以進行新課的導入,只要所選擇的導入內容與教學內容貼切,符合學生的需求,就能夠有效地發揮導入功能。例如,我在給學生講到第一單元第三課《知恥近乎勇》這節課時,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上課的時候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同學們有沒有聽過‘臥薪嘗膽’這個成語?”一些學生表示聽說過,接著我又說道:“那么你們知道‘臥薪嘗膽’的典故出自哪里嗎?有沒有哪位同學能給我們說一下這個成語的由來?”這時候,有幾位學生自告奮勇舉起了手,我從中挑選了一位學生,讓這位學生把發生在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俘虜以后,每天臥薪嘗膽,不忘國恥,最終將吳國滅亡的故事生動地講述了一遍。通過這個精彩的故事,使得學生意識到知恥蘊含的巨大力量,從而順利地引出本課的課題“知恥近乎勇”。由于有了前面的故事做鋪墊,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表現的異常積極,從而使得這節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見,一個簡單而有趣的導入在打破枯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善于理論聯系實際

很多學生之所以對政治學科缺乏興趣,其中有很多是由于對政治學科功能的誤解。在很多學生看來,政治教材上都是一些枯燥無用的理論化知識,對于生活實際沒有什么實際的用處,再加上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注意把課本上的知識同實際相結合,只是照著課本照本宣讀,從而使得政治學科內容顯得異??菰锓ξ?。因此,改變封閉的教學內容,把教材知識同生活實際相結合,不但可以有效打破政治課堂內容的沉悶乏味,同時還能夠增強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際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在講到《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這節內容時,我就給學生穿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有甲乙兩個相鄰的城市,他們共同競爭一個外商投資項目,由于這兩個城市在位置、資源、人力等方面的硬件條件都相差無幾,因此,這兩個城市都把競爭的重點放在了軟件方面的競爭。為了吸引外資,甲城市的領導決定在稅收、土地使用等各方面政策給予了外商很大的優惠。這時候,我就問道:“同學們,如果你是外商,你會選擇哪個城市呢?”結果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選擇甲城市。而當我告訴他們,最終外商選擇了在乙城市投資,這讓學生感到非常意外,他們紛紛追問這是為什么。原來,甲城市雖然在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了外商非常大的優惠,但是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優惠政策并不符合國家的政策要求。在外商看來,甲城市的條件固然優越,然而當地政府在辦事的過程中突破了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沒有按原則辦事,這樣,會無形中加大投資的風險,因此,他們選擇了做事更加規范化的乙城市。通過這個真實的案例,不僅使得學生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改革開放,同時也使得學生看到了看似沒有什么用處的課本知識,在實際中卻派上了大用場,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的影響。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梢哉f,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名政治教師,我們一定要大膽采用新的教學理念,努力打破沉悶的學習氛圍,使得政治課堂真正地成為學生好之樂之的課堂,這樣,自然有利于政治學科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華學寶.初中思想政治課趣味教學初探[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年第11期.

篇5

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師生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學習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與學方式。

一、新時期思想政治課的特點

中學思想政治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擔負著培養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的重要任務(德育功能),由于本學科的獨特性,在快速發展的信息社會里,思想政治課有自已顯著的特點,具體體現在:

第一,知識容量大,涉及面廣思想政治課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經濟、哲學、法律、文化、歷史,甚至理科類的各門學科也都有涉及;

第二,學科交叉性強,互相滲透;

第三,時代感強,素材更新快。思想政治課內容更新快是每一個思想政治課教師感受最深的,思想政治課一大特點就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如何在快速變化的信息流里找到適合講課需要的最新資料,如何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如何讓學生學會在快速變化的信息社會里處變不驚,這就涉及到“信息能力”(即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培養,其實質是在計算機網絡教學環境下,讓學生學會進行數字化學習,形成正確的是非觀,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新時期思想政治課的現狀及出路

隨著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的擴展,目前信息技術在許多學校的教育過程中應用愈加普遍,但相對于其它學科來講,政治思想課教學大多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方式,部分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也停留在較低水平上,缺乏有機的整合。因此,如何有效地實現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的整合,使學生主動探索社會和人生的奧秘,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較強的認知能力和自覺的道德行為,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現代化,已成為當前政治課教學改革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1、政治課的自身發展尋求整合

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政治學科教師習慣于讓學生“記、背、寫”,教學手段機械死板,教學方法陳舊,學生死記硬背,機械作答,“上課劃條條,課后背條條”,其結果是“考后全忘掉 ”,課上毫無生趣。“記、背、寫”是政治學科教師進行教學的一種手段,但在現實教學中卻成為了唯一的手段,于是,政治學科成了不受學生歡迎的科目,其地位每況愈下。政治學科要得到生存和發展,政治教師要取得自身的地位,就必須自我加壓、自找出路。而很好地使用信息技術并使之與政治學科整合,能使政治學科占據有利地位,從而迅速搶占學科教學的制高點。

2.信息技術的發展普及支持整合

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近年來校園計算機網絡從無到有,學校的計算機軟件、硬件環境也不斷得到改善。許多學校的網絡教室不僅可供學生學習計算機課程,而且具備儲存、傳輸學科學習資源,為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同時現代信息技術具有資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樣化、活動的交互性、學習的主動和共享、動態、超媒體、開放性等特性,這些都為信息技術與政治學科的無縫整合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新課程改革實踐呼喚整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課程實施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傳統的“教師—學生”的政治課堂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課程改革的需要,迫切要求政治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教師—媒體—學生’、符合課改理念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三、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程整合的有效性

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運用于中學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寓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于視聽等實際感觸之中,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之中,對于促進學生接受教育、主動積極學習的基本觀點,培養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無疑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可以激活課堂教學信息。由于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一種以“填鴨式”為特征的封閉模式。缺少學生的主動參與,不可能使整個知識信息“活”起來。多媒體技術的介入,打破了沉悶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氣氛,使知識信息呈現出多種狀態,從多渠道發揮作用。師生之間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感知、認知和交流信息,形成以人與媒體為主干的信息網絡。同時,多媒體技術可以將知識轉化為聲音、圖像,可以動靜互換等等,讓抽象、靜止的知識概念“活”起來,引起學生的興奮,把課堂教學激活,從而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

2.可以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思想政治課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較抽象和枯燥。學生大多不感興趣,而多媒體組合以聲光圖形營造的聲情并茂的場面、直觀生動的情景和動靜交替的畫面,直接作用于人的不同感官,引起師生的興奮,進入愉悅的狀態之中,為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3.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導之以行。知行統一是思想政治學科的一項基本原則。導之以行,包括教師的“善導”和學生“力行”。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充分表現學生自身的個性,弘揚好人好事,可以展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以展望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等。這些無疑會促進學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4.有助于動之以情,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魅力。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中,動之以情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是綜合發生作用的。而具有聲像特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更加富有表現力、激發力和感染力,在激發學生情感、開啟心扉、促進學生精神世界的優化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四、推進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整合策略

1、要轉變教學觀念

信息技術只有真正同學校的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過程以及學生的學習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時,它才會發揮出巨大的教育價值。教師掌握信息技術的高低,并不意味著他就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成功整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教學過程重新設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由傳統的“教師學生”單向模式轉變為“教學、媒體、學生”三維互動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使得以講授為主的傳統的班級教學發展為班級教學、小組教學(小組媒體教學法、微型教學法)、網絡教學(交互式網絡教學法、遠程教育)并舉的局面。這些變化都要求教師必須首先轉變教學觀念,研究新型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尤其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

2、要明確整合的原則

先進的教學技術不等于先進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技術也并不一定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當前思想政治學科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整合有許多理論問題有待研究,如:信息技術如何與課堂教學整合;多媒體技術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多媒體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適合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多媒體軟件的類型;多媒體軟件的評價標準;多媒體教學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影響等等。弄清這些理論問題可以使教學行為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更有實效,信息技術的發展才不會陷入盲目之中。

3、 要切合學生實際

在網絡課件使用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提出明確教學要求,布置學習任務,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加強指導,不能把網絡課上成“牧羊課”、“網絡瀏覽課”,對學生放任自流,浪費時間。

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關系應當是一種有機整合的互補關系,要注意避免將多媒體設備當作“現代化的黑板”、“知識的灌輸者”來使用。因此,新形勢下教師在努力提高自身使用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水平和課件制作水平的同時,還應積極學習和研究教學理論、教材、教學方法。唯有此,才能真正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媒介,構筑思想政治新課堂,完成培養適應時代要求新型人才的育人任務

五、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程整合的做法

篇6

關鍵詞: 農村初中政治教學 學習興趣 師生互動 社會實際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對政治學科缺乏學習興趣,農村地區更是如此。政治學科涉及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眾多領域,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顯得抽象、乏味和難學,再加上政治學科都是開卷考試,有些老師為了應付考試,往往只給學生講講重點,劃劃范圍,然后讓學生去記去背,導致學生不了解政治學科的真實內涵,缺乏學習興趣。那么,農村初中政治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上好入門課

第一堂課對學生來說是入門課,對引導學生理解政治課、喜歡政治課顯得非常重要,是學生今后能否學好政治這門學科的關鍵。教師把第一堂課上得有聲有色、聲情并茂,將會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形象,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和興趣。因此,老師應該采取多種教學形式,努力上好第一堂政治課。

心理學家研究顯示,在簡單重復的對象的刺激下,人往往會遲鈍,難以產生心理反應;而新穎奇特的對象則會使人腦神經系統興奮,集中注意力。所以,第一堂課中,老師沒有必要一定要給學生講政治課如何重要的大道理,因為每一個學科都這樣會給學生“老一套”的感覺,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甚至使學生產生厭煩抵觸的情緒,激發出來的學習興趣會逐漸喪失。因此,政治學科的入門課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教師的講授課,又可以引導學生對政治課的有關問題進行討論,還可以采用錄音、視頻、投影、掛圖等多種輔助手段,努力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對每堂政治課都有新鮮感,提高學習興趣。

二、加強師生互動

政治課內容相對抽象,容易形成教師講得滔滔不絕、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局面。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F在的初中學生思想活躍,自主意識、參與意識及表現欲望較強,渴望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正確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系,摒棄教師當演員、學生當觀眾的形式,避免扼殺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前提下,要積極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因為教學本身就是師生之間相互交流雙向互動、達成共識、實現共享的活動。教學的互動包括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動態的活動和交流。有效的教育取決于有效的師生互動和交流,它既是教學的核心、教學的條件,又是教學的內容和手段。因此可以在課堂上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自由地討論,給學生搭建發揮自己能力的平臺,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教學“祖國終將實現完整統一”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對其理由進行思考和討論。學生積極思考,想了該想的問題,扮演了不同角色,自由發表了不同的觀點,提高了思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心得交流、講故事、演講等,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政治課中感受到生活的氣息,提高學習興趣。

三、改進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多種多樣,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方式。比如,辯論賽本來是參賽雙方就某一問題進行辯論的一種競賽活動,引入政治課堂就成為一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的教學模式。以“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初中生上網的利弊”這個總論題,運用辯論賽方式,引入正方反方,明確辯論原則,劃分辯論階段,讓學生站在正反兩方,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來發表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見解,充分暴露問題爭論的實質和焦點,從而有利于尋找到合理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和途徑,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問題研究學習的積極性和思辨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通過自由選擇正反方觀點組成正反方,或是先把準備參賽的學生分成兩組,用抽簽的方式確定正反方,再由雙方自己確定四位上場辯手,辯手之間要進行分工,其他未上場的參賽學生組成智囊團,為己方辯手出謀劃策。同時教師要指導雙方對辯題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明確己方辯論要點,并分析對方會從那些方面辯論、反駁,己方如何應對等。在這個環節,教師要參與到學生中去,幫助他們做好準備工作。根據自己確定的辯論要點,雙方辯手和智囊團成員分頭去找資料,并對材料進行篩選、整理、加工,使它更精練,更有說服力,在這一雙向互動、合作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發生思想碰撞,激發求知欲,知識不斷更新,興趣不斷提高。

四、聯系社會實際

篇7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效果;策略研究

本文主要結合了作者對于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的學習以及多年的高中政治教學經驗,對高中政治教學效果提升策略問題從重視課堂導入環節以及教學方法改革兩個維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高中政治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作為新課程改革之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伴隨著高考制度的發展以及社會整體思想政治水平亟待提高的現狀,其實效性問題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如何才能夠直接提高高中政治教學的實效性等諸多問題的探討逐漸映入人們眼簾。作為新的歷史時期的高中一線政治教師,一方面要加強對于自身思想政治修養的提升,另一方面現代高中政治教師應當能夠從傳統的傳授型教師逐漸向著新形勢下的研究型教師轉變,加強對高中政治教學活動的研究。筆者參閱了大量關于高中政治學科教學實效性的文獻,同時結合自己的高中政治教學經驗,對如何提高我國政治教學效果的策略進行了探討,認為想要真正地提升我國高中政治教學效果,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重視課堂導入環節

從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來看,對課堂導入環節的重視直接影響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無論是對于高中政治學科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還是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均有著重要作用。從學生注意力的凝聚程度來看,一節課剛開始的十幾分鐘之內由于學生剛剛進入高中政治課堂,其注意力并不是十分集中。如果我們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導入環節能夠好好把握,則快速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是很有可能的。其次,從目前我國政治課堂導入的基本內容來看,大部分是對于上節課的重要內容進行缺乏新意的總結與歸納,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整體下降。筆者認為重視課堂導入環節,并不在于在課堂導入環節的十幾分鐘之中,給學生復習或者傳授多少知識,而是應當積極的樹立學生對于高中政治學習的樂趣。因為導入環節將直接影響到整節課的實際效果。

筆者認為在高中政治課堂導入環節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課堂導入環節要能夠促進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政治教師高喊“大家注意”并不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好辦法,而是應當注意課堂導入環節的情趣性。著名的蘇聯教育家維特洛夫曾經說過“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它可使整個教學頓時生輝,并能創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輕松愉快的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氣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記憶新知識?!比绻咧姓握n堂教學的導入環節能夠促成學生注意力的集中以及學生對于政治學習的興趣,則將大大的促進我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升。其次,課堂導入環節應當注重直觀性與簡潔性的統一。從心理學上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來看,雖然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對于直觀性的呈現,并非會達到兒童時期那樣的效果。但是,從高中學生對于知識與技能習得方式來看,直觀呈現仍不失一種較好的辦法。注重高中政治課堂導入環節的直觀性與簡潔性的統一,可以使將單位時間內的導入的實效性達到最優化的效果。第三,課堂導入環節應當具有時代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的物質世界。思想政治課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就決定了它與時代最貼切,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該具有時代性,而在課堂剛開始的幾分鐘,就應體現出鮮明的時代色彩。

二、注重教學法的改革

篇8

【關鍵詞】多元智能 高中 政治學困生 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4-0088-01

一 對高中政治學困生的界定

學困生在行為表現上常會出現嚴重厭學、紀律觀念淡薄等現象;在心理上缺乏學習熱情,常自我否定,認知水平較低,常有巨大的自我實現落差,嚴重的依賴心理,意志較脆弱,情感淡漠;在思維方面,再認能力、遷移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差,思維水平較低;在學業上表現為學習成績落后、學科的兩級分化嚴重。高中政治學困生通常是指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成績低下,能力薄弱,有較嚴重的知識缺陷,學習不主動、不積極,處在無趣與困惑之中的學生。對這部分學生的表現情況進行分析,發現主要有兩個特點:(1)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自覺性。進入高中后,因為成績不理想,失去了學習的目標。于是,學習只為應付了事,免受教師及家長的責備就行。學習不是他們的內在需要,更談不上學習的自覺性。政治學科的部分教學內容較為枯燥乏味,不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自覺性。(2)學習習慣差,缺乏學習主動性。很多學生在初中時就沒有形成好的學習習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些學生毅力差,在政治學習上,習慣于采取“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方法,只停留于一知半解。本文擬結合多元智能理論對政治學困生的轉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 多元智能理論與學困生的轉化

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把人的智能概括為以下八種: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奏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自知―自我認知智能、交往―人際關系智能、自然觀察智能。該理論的最大優點是能夠根據學生不同的天賦智力類型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從而能滿足和激發不同類型學生的好奇心。該理論認為人的每種智能都是以獨立的方式存在的,每種智能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表現形式以及符號系統。人類的智能結構就是由這些相對獨立的因素通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這種多樣的結合方式是形成豐富多彩的個人智能特點的基礎。多元智能理論為轉化政治學困生提供了理論參考和工作思路。

由于政治這門課程本身的特殊性,致使學生認為只是簡單的記憶就足以應付了,對政治的學習根本都不上心。筆者身邊的同事也有提高政治學困生成績的嘗試,但主要措施是通過面對面輔導、激發學習興趣或施加壓力等。這些教師大都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學困生的智能也有優勢的一面。從事學困生轉化工作的政治教師若能找準政治學困生的優勢智能,并充分挖掘這些優勢智能,學困生們便能夠在成就感和滿足感中增強政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越大,學習的進步也就會越大。當這些學生隨著自身優勢智能的開發而獲得成就感時,學習政治的自信心就會極大增強,從而為后來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于正遷移的作用,學困生自身的一些弱勢智能此時也會被調動起來。此時,政治成績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三 發揮學困生優勢智能的途徑和方法

1.教師要注意觀察發現學困生的優勢智能

根據學生優勢領域“尚未顯現但已存在”的特點,發揮學困生優勢智能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善于觀察、善于發現這些學生在智力發展上具有優勢的一面。否則,發揮學困生優勢智能就無從談起。班級內的學生盡管政治學習水平不一,但每個學生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對于教師來講,不是學生缺少高智商,而是缺少發現這些高智商的眼睛。所以,要開發學習困難學生的優勢智能,教師首先要獨具慧眼,從與學生朝夕相處中發現學困生內在的優勢智能。這不但要求教師有較強的責任心,還要有自己的情感投入,用心去發現。如通過辯論比賽和背誦比賽發現有記憶優勢智能的學困生,通過默寫競賽發現有記憶優勢智能的學困生,通過舉辦小品、話劇表演活動發現有表演才能的學困生等。

2.教師要重視自身優勢智能的充分展現,以對學生產生示范帶頭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充分展現出自身的優勢,再把這種優勢轉化為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教學成績,就會對學困生自身優勢的發揮產生強大的心理暗示和正向示范作用,這些學生會自覺不自覺地在政治學習中運用他們的優勢智能。作為教師,在政治教學中不僅要鼓勵學困生發揮自身優勢,而且還要為他們做出表率。例如,對多媒體技術了如指掌的教師,可發揮自身在多媒體課件制作方面的優勢,為課堂教學制作出融娛樂性、知識性、科學性于一體的高質量課件;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教師,可以發揮其輔導優勢,對不同層次的學困生進行心理和學業輔導,使他們獲得鼓勵和信心。

四 結束語

高中政治學困生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短期造成的,幫助學困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因此,教師在轉化時不能急于求成。筆者堅信,通過共同努力能夠有效地轉化已經產生的學困生,并防止新的學困生的產生。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覃海寧.多元智能理論在課程教學模式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9(5)

篇9

【摘 要 題】新思潮

【關 鍵 詞】政治學/政治制度/行為主義/理性選擇

【 正 文】【作者簡介】張桂琳(1955-),女,安徽蚌埠人,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政治學博士。(北京 100088)

現代政治學源于政治哲學和政治制度研究。然而,20世紀的歐美,尤其是美國,開始了一場旨在把政治學改造成政治科學的方法論變革。這場變革的結果是,政治科學輕視或拒絕政治制度研究,轉而更加注重兩種建立在個人主義假定的研究范式,即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這兩種研究范式都假定:個人作為個人自主地進行政治活動,其政治活動的主要依據是個人的社會——心理特征或者個人對自身利益的理性計算。在這兩種理論研究中,個人不被或很少被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所限制,因而可以自我決定。同時,這兩種理論研究也同樣看重外因對政治過程的作用。除了在研究范式的變革以外,這場變革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一種強烈的、不斷增長的對精確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清晰的經驗性政治研究理論的構建的偏好。很顯然,這些研究范式和理論構建方面的關注排斥和拒絕傳統的政治制度研究。(注:關于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最好的解釋是Eulau(1963)和Riker(1973)的作品。)

然而,一場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興趣和研究范式的反攻(counter-reformation)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使得政治學研究又開始關注傳統政治學一直關注的正式的和非正式政治制度、公共權力和國家的角色和作用。盡管制度性的描述和解釋在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研究領域里非常流行,政治制度研究者也同樣關注對個體行為的制度性說明。這一“新制度政治學”不僅恢復了許多“老制度政治學”用來理解和解釋政治現象的特征,它也在許多理論和個人體驗層面發展了政治學研究。(注:筆者在本文中使用的“制度政治學”,與“政治制度學”并無實質的區別,調換詞序的目的主要是想強調它的方法論意義。)它使用了許多傳統制度政治學的基本假定,同時又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豐富了傳統政治制度研究。它更加關注理論的構建和解釋的明確與清晰,而這些恰恰是傳統政治制度研究所欠缺的。

本文將以西方政治制度研究文獻為對象,對政治制度研究的新趨向進行解釋和分析,并嘗試回答兩個問題。第一,新制度政治學對老制度政治學有哪些繼承與發展?第二,新制度政治學與所謂的政治科學(行為主義政治學和理性選擇政治學)有什么關系?顯然,這兩個問題是很難分開的。因此,本文預先做一個前提假定,并以此假定為基礎展開論述。這個假定就是:新制度政治學實際上是政治學者在結合傳統政治學與政治科學方面的一次嘗試。

盡管傳統制度政治學或者老制度政治學對政治和政治制度有著豐富和深刻的描述和說明,但是,它缺乏理論的靈感和動機,而建立理論是現代科學的重要特征,因此,許多人不認為老制度政治學不是“科學”。另外,老制度政治學所采用的研究范式是“以智者的眼光和超凡的觀察力,用具象的詞句,嘗試描述和理解研究者身邊的政治世界”。老制度政治學的文獻非常豐富。

追述一下西方政治思想史,不難發現,早期的思想家在思考人類的政治生活問題時提出的主要問題傾向于關注能夠影響個人政治行為的統治機構的性質,并且往往致力于建立好政府或好政治制度。狡猾多變的個人行為以及把分散的個人行為引導成有集體主義目的的行為的需要,是建立政治制度和機構的主要理由和依據。最早的政治哲學家發現和分霄某些政治統治機構和制度的成功之處,然后,根據他們的觀察和分析,設計出好的政治制度并向統治者提出制度設計方面的建議。亞里士多德等早期西方政治哲學家就是以這種方式開展研究的。盡管他們的制度設計和建議幾乎完全是以道德說教的方式表達的,他們的確通過對政治制度和政治制度對社會的影響的系統分析開創了政治學研究。

這種制度分析的傳統被后繼的思想家和學者不斷地繼承和發揚。有些學者嘗試著用社會組織的觀點分析政治制度在社會中的作用。霍布斯生活在社會政治生活混亂和轉變的英國大革命時期,因此,他堅決主張建立強有力的政治制度,在道德和秩序的失敗中來拯救人類。洛克提出了一個關于政府和政治制度的契約論主張,開拓一條朝向民主制度的研究道路。孟德斯鳩關注權力的制衡和自由的保障,他的理論后來被北美政治實踐者用作美國權力分立的理論基礎,以防止專制政府的出現。我們還可以開列一些政治思想家名單,但是,基本問題沒有變:政治思想和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政治制度和設計政治制度。

19世紀末期,政治學逐漸開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術專業而存在了,而在此之前,它只是歷史學和哲學、倫理學的一個部分。即使如此,政治學的基本問題還是“老問題”:制度和規范(法律與道德)。政治學就是關于政府和法律的研究,其主要領域是統治體系的運行機制。另外,政治學的研究目標和目的也主要是規范性的(倫理和道德):在既定的政治體系中,什么樣的政治制度最好?因而,政治學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務于國家的。

英美政治傳統和歐洲大陸國家的政治學比較而言,對國家的依賴要小一點,但是,英美政治制度研究者也同樣非常關注正式的政府制度。比如在美國,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是19世紀80年代美國政治學會會長、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后來還成為美國總統。他的學術著作主要是關于美國政治制度和比較政治制度。他在1887年發表的關于文官制度的著名論文指出,美國政府可以向歐洲大陸國家學習,盡管大陸國家缺乏像美國一樣的政治參與文化。他的其他作品,如《國家:政治歷史和政治實踐的方方面面》(The State:Elements of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Politics)也主要討論的是政治制度。美國政治學的另一個前沿人物是沃爾塞(T.D Woolsey),其代表作是《政治科學或對國家的理論和實踐思考》(Political Science or The State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Considered),也是政治制度分析的專業著作。可以認為,當時這些政治學界的頂尖人物就是把政治學看成是國家和政府研究。

在歐洲,剛剛出現的現代政治學和美國的狀況也沒有太大區別,所不同的大概是它更加和其他學科(如法學)結合在一起,更少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存在。這使得歐洲大陸政治學的中心是對于政治制度和國家性質的研究。從本質上說,國家(政府)是法律的應用和外在形式,而政治只是這種應用的一個部分。歐洲學者對政治制度研究的傾向和依賴還被另一個事實或現象所影響,這就是,歐洲政治基本上還是精英政治,大眾政治參與還剛剛起步。因此,歐洲學者的目光很自然地落在比較正式的政府制度和法律制度上。更甚之,歐洲國家似乎更加看重“法治”,更以法律的意義理解國家,所以法律就更成為社會行為規范和學術研究的重點。對于歐洲學者來說,尤其是對于德國學者來說,政治學就是國家學,任何社會結構只有得到國家的承認才具有合理合法性(legitimacy)。

我們可以將老制度政治學的基本特征做簡要的總結,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老制度政治學注重法律,把法律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第二,老制度政治學注重正式的政治結構,認為是這些正式的政治結構決定著人們的政治行為;第三,老制度政治學研究具有整體性的特征,無論是對本國政治和法律制度進行分析還是進行政治制度的比較分析,都是力求對政治制度的完整和全面的把握;第四,老制度政治學研究具有歷史性的特點,總是把歷史做為分析問題的基礎;第五,老制度政治學研究明顯表現出倫理道德傾向,往往對先行的政治制度作出價值評判。

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的行為主義政治學導致政治學,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社會學的重大轉變,甚至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導致了學術革命。這一轉變或革命的確引起了許多重要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特別是美國的)在研究方法上的變化,也最后引領出一個更具影響力的政治學方法論的變革,即理性選擇政治學的出現。盡管行為主義政治學和理性選擇政治學本身有很多不同,但它們也具有許多共同點,正是這些共同點深刻地改變了政治學這一學科。這些共同點包括:對理論和方法論的關注(concern with theory and methodology);反對政治學研究中的道德倫理傾向(anti-normative bias);個體決定論的基本假定(assumptions of inpidualism);強調政治輸入(inputism)。(注:這里的翻譯不是直譯,而是根據上下文的意義做的翻譯。)轉貼于

行為主義政治學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公開表達出來的對理論構建的關注。它的基本論點是:如果政治學研究要想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它就必須構建自己的理論。這就是說,政治學必須發展和構建“一般理論”,也就是“內在一致的命題”,這些一般理論應該可以用來解釋和說明不同社會環境和背景中的政治現象;僅僅對一些國家的政治現象進行描述并做出有意思的解釋是不夠的;對政治現象的描述、解釋和說明必須符合一般理論。隨著行為主義政治學研究不斷深入,一些前沿人物開始提出自己的一般理論并接受檢驗。比如,在比較政治學領域,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就成為主要的一般理論。[1]另一種理論關注影響投票行為的心理因素,如政黨情感依附等等。[2]另外,在立法活動、[3]審判活動[4]和行政活動[5]領域也有不同的一般理論產生。根據上述理論,政治生活是個人特征的一種功能,但主要是一種個人的現象;假如我們要想理解政治,我們必須觀察個人并問他們為什么這樣或那樣做。

行為主義政治學的確有構建理論的傾向,然而,當理性選擇政治學興起的時候,這種構建理論的傾向就更為明顯和強烈了。理性選擇理論家們把政治行為看成是經濟利益和經濟計算的產物。更準確地說,政治行為者和政治集團被假定為理性的個別利益的最大化的主體,比如,政治家用尋求再當選的辦法保證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6]根據這種觀點,政黨的綱領和政府的政策是爭取再次當選的手段,而不是政治活動的目的。[7]

消除政治學研究中的價值或道德因素的愿望是伴隨著把政治學改造成為“科學”的努力產生的。正如我們已經注意到的,老制度政治學有非常明顯的對于政治制度的價值傾向,經常使用“好壞善惡”這樣的詞匯描述政府和政府的政策。行為主義政治學對老制度政治學的批評是:它對政治制度的描述既不清晰也不明確,而且帶有太多的價值傾向和暗示。這些暗示對于建立一個好政府并沒有太多的積極作用。特別是,老制度政治學的批評者指出,政治制度的研究者往往帶有對工業化國家和民主政治的偏好,主觀上把工業化和民主當成“好”政治制度的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對正式的法律制度的強調還會把那些雖然非正式但對政治活動有重大影響的政治安排排除在政治研究之外。但是,很有趣的是,當行為主義政治學這樣指責老制度政治學時,有學者也同樣指責行為主義政治學的“偏見”,說這種“偏見”只不過偽裝得更好罷了。

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的又一個特征是它們都堅持方法論上的個人決定論。它們的理由是,政治環境中的真正演員是個人,因此,真正的政治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個人和他們的行為。在行為主義的研究中,個體決定論不僅有方法論上的理由,而且還與這類研究的焦點經常是個人的事實有關。也就是說,行為主義研究的對象經常是一個投票人、一個提意見或建議的公民、一個行政官員或者一個政治家。對于理性選擇研究來說,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假定是研究的基礎,不論在討論個人或個人的集合時,它都能增強研究者的分析和研究能力。這樣的研究方法或范式有一個非常充分堅定的立場,即,個人或政治個體是社會和政治分析的適當的對象。社會集體,如政黨、利益集團、議會等等不會做決定,真正做決定的是集體中的個人。然而,集體中的個人不是任意決定,他們也必須遵守規則。

最后,與老制度政治學不同,行為主義政治學反對把注意力放在正式的政府制度和憲法上,主張更加關注社會對政治系統的“輸入”(the inputs from society to the political system)。根據這種觀點,政治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投票行為、利益集團活動、大眾媒體的報道,而不是“人造”的法律形式。[8]公共政策是這些輸入的“輸出”。至于理性選擇政治學,它的研究范式本身就對老制度政治學有某種“敵意”。理性選擇理論運用它的研究范式和模型不僅分析個體行為,也分析集體決策,但它總是假定:制度只不過是一種把愿意做讓步和妥協的個體的要求聚合在一起的機制或手段。根據這種觀點,制度的確對政治參與者有現實意義和影響,假如沒有其他理由,制度和法律規則可以構成個體行為的限制因素。[9]這里,理性選擇理論試圖否認的是制度在決定政治參與者的意見過程中的作用。

正當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盛行并達到無所不在的程度時,作為一種批評和反對力量,新制度政治學出現了。最早的新制度政治學的倡導者,如馬奇(March)和奧森(Johan Olsen)不僅命名了這一理論,而且從一開始就明確表達了他們對經驗性的政治學研究的看法。[10]、[11]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一方面提出許多對于政治學研究現狀的批評意見,另一方面也指明了政治學誤入歧途的原因。他們沒有要求政治學完全復歸到傳統制度政治學,但是他們的確清楚地表明了對老制度政治學的某些特點的關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他們認為,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的研究范式有以下重大缺陷:過分強調社會因素(contextualism);忽略集體行為的意義(reductionalism);功能主義的濫用(functionalism);功利主義論(utilitarianism)和工具論(instrumentalism)。(注:同前面一樣,這里也是根據上下文進行的翻譯。)

首先,行為主義理論過分重視社會因素的政治意義。當代政治學理論降低了政治現象的意義并使它們在政治研究中邊緣化,與此同時,過分強調其他社會現象,如經濟增長、階級結構和社會——經濟分立的政治意義。更重要的是,一反政治學認為社會依賴國家的傳統,當代政治學(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認為社會高于國家、國家依賴社會。以此為依據,當代政治科學才會大談特談“讓國家縮回去”的話題。其次,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都有強調個人行為的傾向,因而都忽略了集體政治行為。按照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集體的行為是由個體的選擇組成的,在個人選擇面前,集體行為的意義已經喪失,甚至連制度的價值、規范和法律約束在個人選擇面前都起不到主要作用。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堅持這樣一種看法:集體性的輸出是依賴個體的互動的。這種看法如果不是把集體行為的政治意義完全否認,也是降到了最小程度。再其次,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都有功利主義的傾向,但理性選擇更為明顯。理性選擇的基本假定是:人們通過政治行為來實現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問題在于人們投身政治活動不一定完全是為了實現自我利益,對于制度政治學的擁護者來說,政治活動的動機也可以是集體的或者政治價值層面上的。因此,即使人們完全按照制度的要求去進行決策,也是完全“理性”的。第四,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假定歷史是一個有效的、達到某種程度平衡的過程,因此,比較政治學中的結構功能主義主張社會是一個政治組織形式。在這種政治組織形式中,任何能夠影響政治平衡的因素都是“政治”的。制度政治學反對這種主張,認為政治要比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家所假定的麻煩得多。最后,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還有工具論的缺點,它們太關注政治輸入和輸出,而忽略了政治過程、政治特征和社會政治價值的作用,把這一切僅僅看成獲得有利于自己的政治輸出的工具,都只是“政治符號”,都服務于一定的政治目的。

在這樣的對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的批評基礎上,制度政治學的擁護者公開地呼吁建立一個新的制度政治學研究范式。馬奇和奧森宣稱,新制度政治學將用一種新的范式彌補現在處于領導地位但卻有明顯缺點的主流政治學的五個方面的不足,這種范式將集體行動置于政治學研究的中心并將重新考察政治集體行為與政治環境的關系。

新制度政治學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對“政治制度”的界定。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制度政治學的倡導者們列舉了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一,任何社會都有某種結構特征,盡管這種結構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第二,這種結構要成為制度還必須滿足一個要求:穩定。社會結構只有在一定時期內穩定存在才是制度;第三,只有某種社會結構影響到人們的政治活動時,它才是政治制度;第四,制度必須有比較的意義,可以和其他的社會結構相對照,并且在這個制度的成員中存在某種共有的觀念或價值。

但是,對于新制度政治學的倡導者來說,問題并沒有結束。因為他們為自己開辟的研究領域本身非常復雜,也因為他們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有的甚至是來自行為主義或理性選擇理論的陣營),所以,新制度政治學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整齊劃一的研究范式,新制度政治學派也不是意見完全一致的學術群體。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新制度政治學派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馬奇和奧森是新制度政治學的主要倡導者,他們代表著一種有明顯價值取向的研究方向。在他們的許多著述中[10]、[11]價值和制度的規范作用一直被關注。這些價值和規范可以被個體社會成員用來當成個人行為的參考,也可以被學者用來當作評價政治行為的參照。

與有價值取向的制度政治學不同,有許多學者堅持理性選擇理論的某些觀點,同時又關注制度的作用。這些學者認為,政治學研究不能被政治價值迷惑,政治制度是規則系統和行為的指導,通過政治制度,人們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12]政治制度可以解釋理性選擇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在一系列互相沖突的理性選擇中,如何達到平衡?在這個意義上,政治制度的確滿足了社會和經濟的需要。[13]

另外有一些學者強調了歷史的重要性,他們認為,政治制度分析的最好出發點是導致某種政策產生的最早政治選擇。這些最早的政治選擇以及從中產生的各種活動,決定了以后的所有政治和政策。假如我們不理解最早的政治和政策,那么,我們也很難理解政策發展的邏輯。比如,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多學者同意政策有路徑依賴的特點的說法。經驗性制度政治學(empirical institutionalism)是最接近老制度政治學的一種研究取向,經驗性制度政治學者認為,政治制度在政策制定的政府決策過程中有很大影響。政治學研究的中心應該是政治制度和相關因素。但是他們的研究手段顯然借助了當代政治學的分析成果。

通過對新制度政治學的產生歷史的回顧和主要內容的分析,特別是通過對新制度政治學和老制度政治學、行為主義政治學和理性選擇理論的對比,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就像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的興起反映了學術界對老制度政治學的不滿一樣,新制度政治學的產生也是學者們對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過度膨脹的一種反擊。但是,很明顯,這一反擊與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的理論革命相比,其研究范式和方法論的意義不是很大。換句話來說,新制度政治學的批判性高于它的建設性。另外,我們從上述的分析中也看到了思想的交流和結合,實際上,新制度政治學是當代政治學者在充分了解了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的優點和缺點之后,把當代的分析手段運用于老制度政治學的研究對象之上。

同樣需要指出的是,新制度政治學是一次政治學研究范式的變革嘗試,表面上是對政治制度的研究興趣的回歸,但是,正如我們已經證明的那樣,新制度政治學決不是簡單地恢復了老制度政治學,而是一種更新,是一種在新的背景中對政治制度和集體政治行為的關注。

但是,考慮到新制度政治學是一個在最近20年中興起的研究范式的變革,我們可以說,任何對它的批評都顯得太早和太不充分。

參考文獻

[1] Almond and Coleman.the Politics of Developing Areas[M],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2] Campbell.The American Voter[M],NY,Wiley,1960.

[3] Wahlke.The Legislative System:Explorations in Legislative Behavior[M],NY,Wiley,1962.

[4] Schubert.The Judicial Mind:The Attitudes and Ideologies of Supreme Court Justice 1946-1964[M],Evaston,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5.

[5] Aberbach.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in Western Democracie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6] Downs.A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M],NY,Harper and Row,1957.

[7] Fiorina.Coalition Government,Divided Government and Electoral Theory[J],Governance,1982.

[8] 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Political Science[M],NY,Rnopf,1953.

[9] Bachanan The Calculus of Consent:Logical Foundation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M],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2.

[10] March and Olsen.The New Institutionalism:Organizational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4.

[11] March.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M],NY.Free Press,1989.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J],Governance,1996,(9).

篇10

【關鍵詞】初中政治;學生;社會適應力;培養;策略探討

在我國初中的教育里,政治雖然是作為一門必修的學科來進行學習,但是學生所掌握的政治內容卻相對的較少,一般只了解老師教課的過程中講述的一些基礎知識。這都由于初中教育中的政治學科只作為了解,而不需要準確的掌握,所以導致了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方面的重視度不高,進而形成了他們對政治很陌生,因而就不能達到學習政治的基本目的。隨著初中生的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心智漸漸的成熟,開始能夠獨立的思考,但是他們對社會的適應力卻非常的有限,主要表現在學生對三觀的理解相對模糊、缺乏基本社會生活能力、社會經驗不足。初中的政治教育正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的重要平臺,因此在政治教學中要不斷的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并不斷的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從而引導學生有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和積累社會經驗。

1.初中政治應培養學生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理解

初中的學生正處在一個會獨立思考、有獨立的空間,但經驗不足、學識有限的時期,非常的缺乏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他們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非常的模糊,因此應該及時的樹立他們的三觀,將他們引入正確的方向。所謂世界觀,就是人對世間萬物的看法,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就會對世界有不同的看法。人生觀就是,人在不斷的成長的過程中,對自己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于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價值觀是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們之間存在聯系,世界觀決定著人生觀,人生觀也決定著價值觀,正確的世界觀對人的成長有重要的影響。而政治這門學科正是樹立學生三觀的重要方面,青少年也正是樹立正確的三觀的重要時期。因此在開展政治教育時,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對學習政治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的理解三觀的含義與重要性,進而建立他們正確的三觀,并更好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直的人格和堅定的信念。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政治教育的時候,也要多多引導學生,通過舉一些實際的例子,來和同學們一起探討,通過思考來樹立并加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2.初中政治應結合社會生活

我國的教育一直存在一些問題,總是存在應試教育思想,對與實踐教育的重視度一直都不高,這就導致了學生無法理解學習的內容,也不能體會內容中的深刻的含義。在政治學科教育過程中這種實踐活動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國的初中政治教育卻相當的缺乏與社會的接觸,這就導致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很差。因此,教師在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安排一些課外的社會活動,讓學生能夠充分的感知社會并不斷的適應社會。通過課堂上對政治基礎的講解之后,相應的設置一節社會活動課,將知識融進社會生活中,學生們就可以對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然后通過學習的知識和老師的指引下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充分的掌握相應的知識,擁有相應的社會經驗,進而極大的提高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知能力。

3.初中政治要引入社會實例

在初中的政治教育中,應引入社會實例,通過對實例的分析,進而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初中的政治教學一般都是傳遞基礎知識,而這些知識都相對的抽象,不好理解,沒有直觀化的解釋,對于中學生來說更是相當的枯燥,因此教師很難將政治知識直接的傳遞給學生們。但是,如果教師改變一下講課的風格,不僅僅將課本上知識講述出來,而是通過結合一些有趣的或是嚴肅的社會實例講述給學生們,他們就可以通過對實例的思考,進而總結出理論知識要點,這樣就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對政治知識的掌握,并能夠增強社會認知能力和生活判斷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師講述蘇人版教材中的知識的時候,可以將書內的社會實例采用幾名學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表演的幾名學生能夠深刻的掌握知識的含義,而其他的同學在看表演的過程中也能更加的集中精力,并通過分析,而充分了解政治知識的概念意義。這種表現形式是現在教育下,教師都很喜歡的一種教育形式,這不僅能夠讓學生們掌握了知識,同時也能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達到政治教育的目的。

4.總結

在初中的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應重點注意在教學中經常列舉實際例子,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與社會活動相結合,提升學生生活技能;善用案例剖析,增強學生的判斷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建鳳.結合學生特征淺談初中政治綜合教學[J].東方青年?教師,2013(12):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