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元素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6: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普教育元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普教育元素

篇1

一、以教材為依托,尋找切入點

知識源于生活,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當積極挖掘英語教材內容,找到教材中知識與生活相關的契合點,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化的場景進入到英語學習過程??中,抓住英語知識的重點信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通過教材的學習,并以此作為依托,能夠為生活元素的融入尋找更好的切入點,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學習到“生活英語”內容。

在進行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2 Good habits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直接對習慣予以品評,而是通過教材中的生活內容,引導學生對習慣予以認識。我首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并通過對比的方式將兩種“習慣”展示出來。一副圖片里面的學生早睡早起,堅持鍛煉,并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認真完成作業;另一幅圖片中的學生則貪玩晚睡,賴床不肯鍛煉,做事情拖拖拉拉,作業的完成也非常糟糕。通過對比,我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說說自己的“習慣”。因為圖片內容與學生們的生活結合非常緊密,學生們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有的同學說道:“I have a lot of problems to correct.”有的同學說道:“Habit training runs through life.”之后,我還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說一說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通過這樣的環節引導,學生們對于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徹,對于英語的學習產生積極性。

通過教材教學,教師應當更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生活化的內容,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聯,通過讓學生參與的方式作為切入口,一方面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另一方面為學生更好地生活起到啟發作用。

二、以作業為橋梁,尋找拓展點

合理巧妙的作業設計可以說是知識學習的紐帶,能夠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習的知識點予以應用,不僅可以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溫習、學習,而且可以讓學生尋找到更好的英語知識應用方法。教師在進行英語課堂教學時,要注重以作業做為橋梁,通過此“橋梁”的建設尋找到學生知識的拓展點,拓展學生的英語學習廣度。

在進行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7 How much?教學過程中,便給學生們布置了一個關于生活的作業。我讓學生們分成多個小組,讓學生們開展相應的社會調查。我讓學生們走入到文具店之中了解文具的價格,讓學生們走入到菜市場中了解蔬菜的價格,之后通過自己在市場的走訪,以及相應的詢價、市場情況了解,進行情景演繹。通過“生活詢價”,學生們了解了市場行情走向,很多同學還自行查詢了市場價格波動規律,對其進行了深入學習和研究。在進行表演的過程中,用詞也非常精準,有的同學說道:“How much is the radish.”有的同學說道:“I think it could be cheaper.”正是因為“生活作業”的引導,學生們自學的能力得到提高,加上生活情景的展現,讓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作業是學生對知識重溫的重要方式,其一直都受到教師的關注和重視。但在之后的作業布置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讓作業更“接地氣”,將更多的生活元素和內容融入到作業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廣度,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三、以社會為舞臺,尋找結合點

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和內容最終將要應用到社會環境之中,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適當穿插或者融入社會性的“活教材”,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感悟生活,了解社會。通過實踐性教學內容的開展及社會舞臺的應用,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的社會感知更加深刻。

在進行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7 On the farm教學過程中,考慮到班級中的很多學生是城市長大,對于農村田野生活缺乏體驗,便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本班學生進行了一個主題為“Let's go to the Farm”的夏令營活動。我帶領學生們走入到市郊的農場和田野之中,不僅在廣闊的田野之中游玩,而且讓學生認識田地之中的各種植物、蔬菜和水果。學生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盡情感知其中的快樂,感受陽光的溫暖以及春風的清新。在學生們參與勞動實踐下,很快便認識并熟記了pear、apple、orange等等單詞,并對其進行了應用,也輕松地認識到了生活物品的表達方式,同時讓學生們認識到了勞動的重要性。生活實踐的活動還讓學生們感受到了英語課堂的“活性”,很多學生自發地組織開展相應活動,參與實踐的機會越來越多,應用英語的機會越來越頻繁。

篇2

科學技術館(簡稱科技館)是以展覽教育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機構,是《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16―2020年)》與《“十三五”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2016―2020)》聚焦的重點工程。主要通過常設和短期展覽,以參與、體驗、互動性的展品及輔展示手段,以激發科學興趣、啟迪科學觀念為目的,對公眾進行科普教育;也可舉辦其它科普教育、科技傳播和科學文化交流活動。

科普展教是科技館活動的核心基點,幾乎所有的科技館活動都圍繞此開展。展覽設計的優劣直接影響場館功能的發揮,是否能吸引觀眾、得到啟發并取得積極收獲,這離不開展覽設計。當今展覽設計五花八門,但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吸引觀眾眼球。

關鍵詞:科技館;工藝美術展覽設計;運用

一、科技館展覽設計的特點和目的

科技館的展覽設計具有對現有科學發現成果展示及啟發創造的特點,在展覽設計時,就要求不僅是為了展覽而簡單設計,工藝美術的獨特審美性將貫穿于整個展覽中,從整體構架到具體細節,都將展項本身與美的創造相結合。

二、科技館展覽模式

科技館的展覽模式大致可分為四類:固定展覽模式、互動展覽模式、情景展覽模式及劇場展覽模式。

三、科技館展覽設計的階段

結合科技館的展覽模式,展覽設計一般分為方案設計、概念設計、深化設計、施工設計及完善設計。

四、云南省科技館“科學的探索”科普展覽實踐

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展覽投資1000多萬元的云南省科技館“科學的探索”科普展覽項目,是云南省單個科普項目投資最大的一次,也是我館面對新館建設一次鍛煉的機會。

(一)展覽主題

“科學的探索”科普展覽

(二)展覽目標

通過這個項目把省科技館作為全省重點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為提高我省全民科學素質、實現我省科學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三)展區分布

“科學的探索”科普展覽共設計10個展區,100多件展品,分別為:

四大主題展區:“古代智者的探索之路”、“從實驗室到工業化”、“宇航天地”、“信息及新能源技術”;六個配套展區:兒童天地、光影魅力、科學影視及表演、健康診室、“夢工場”動手園地,軍事高地。

(四)設計思路

以科學發展史為線,以重點項目和云南特色為點,來統籌考慮和規劃設計;四大主題展區設計:

1、“古代智者的探索之路”,展示中外古代智者們的成就,展現古代人們智慧與經驗的結晶,如:“仰望星空”、“算籌”、“倒灌”等展品的呈現。環境裝飾設計上,我們考慮中國建筑元素的運用,如古代房屋建筑形式和古長城的體現,最終我們采用石膏板等材料,讓古代皇宮的黃色墻面、棕紅色窗格和長城城墻相結合的形式,作為第一大展區的裝飾風格,展現我國古代建筑科學和藝術的結合;

2、“從實驗室到工業化”,主要展示中國“四大發明”之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里,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個學科在歐洲出現了對人類社會起深遠影響的發現,比如電的發明。在環境設計上,即考慮獨特的時代特征,也考慮與第一展區的結合,我們把思路放在兩個展區之間交接處的通道上,采用石膏板制作一個圓拱門,在一展區這邊的造型是我國長城上圓拱門的設計,進入二展區,回頭望時則進入歐洲哥特式建筑上的圓拱門,利用圓形拱門為突破點,巧妙的將中西建筑風格連接起來。第二展區內部的原方形柱子,采取包裹的形式后,呈現給觀眾的是羅馬柱造型,展現古代歐洲建筑風格。

3、“宇航天地”,從“鳥人”的出現到萊克兄弟的飛機,從人類第一次涉足太空到我國“神九與天宮一號”的成功對接,旨在讓觀眾了解人類“飛天”夢想的實現過程,體驗飛行原理,展現空間技術的運用;

4、現代信息技術及新能源新材料的運用,如“計算機工作原理”、“GPS定位原理”的展示,節能地板、太陽能、風能的互友菔鏡日逐漸進入我們生活并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高新技術;

三、四展區的環境裝飾設計上,我們覺得可以考慮統一風格,信息技術傳播速度已是很快,再無明顯的國界區分,“世界大同”的理念促使我們不在明顯劃分三四展區環境裝飾風格,主題風格以現代、簡約為主,顏色以藍色為主,必要的地方采用石膏板隔斷或是半透玻璃封閉。

六個配套展區設計:

1、兒童天地:充分考慮兒童的審美觀,即清新、夸張、卡通等元素,我們在環境裝飾設計上,采取與展品搭配、顏色純凈鮮明、賦予卡通元素的原則,運用石膏板和背膠寫真,對整個區域墻體進行裝飾,畫面線條大膽,明快,讓兒童步入其境,猶如真正進入“兒童卡通王國”;

2、光影魅力:該區域展品以人的正常視覺經驗,與特制的展品所產生的視覺效果,成相反的現象,有些“不可思議”;結合實際情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該區域墻體保留原來樣式,只在部分地方設計補充說明;

3、科學影視及表演:根據該區域功能,依然運用石膏板和背膠寫真的方式,對整個區域墻面進行裝飾,畫面依然追求清新、卡通和夸張,滿足播放內容和表演內容的氛圍渲染;

4、健康診室和“夢工廠”動手園地:區域位于兩個相對且靠窗戶的廊道內,因考慮都需要充足光線,兩個展區都未進行大的裝飾,只是對窗戶間留下的墻面進行一些裝飾畫的張貼,如3D視覺畫及與展示內容相關的宣傳招貼畫;

5、軍事高地:“軍事高地”及“宇航天地”展區里的“中國宇航歷程”,為我館工作人員自行動手布展的區域,腳手架搭建、墻體打孔、膨脹螺絲的安裝,吊線連接,墻體裝飾、展品擺放等,從材料購置到安裝布置,均由我館在編職工完成,以達到不會就學、現學現用、共同掌握布展技能的目的,為培養合格的科普展教人員而適時練兵。

篇3

關鍵詞: 學習任務 科普教育 網絡RPG游戲 設計

一、引言

筆者探討利用網絡RPG游戲進行科普教育,因此如何創設游戲情境展現知識學習的外部條件是研究的重點。根據科普的特點,筆者采用加涅的分類方法將科普的學習結果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并針對每一種學習結果的學習情境在游戲里找到它的對應方式,將知識更好地融入游戲。其中動作技能的學習需要大量的身體運動的速度、精確度、力量等練習,而在游戲活動中用到的身體運動通常比較少,所以在這里不做探討。

二、言語信息

言語信息也稱“言語知識”,它是以合乎語言規則的命題網絡形式存儲的。在游戲中,言語信息可以通過設計游戲界面,以文字的形式直接給出知識;也可以通過設計游戲世界的基本元素:角色、道具、場景進行展現;還可以將知識融合到游戲的劇情中。例如在游戲“鳥類攝影家”中,設計者設計了叢林探險,玩家可以觀察到不同鳥類,這就將鳥類的知識融入游戲。游戲中言語信息的傳授要注意以下幾點:(1)游戲劇情要同科普內容相一致。一個好的劇情故事,不但要吸引玩家,還要使科普內容自然地融合進來。例如“糧食的力量”設計了在饑餓地區進行人道主義救援的故事背景,普及了糧食危機的知識;(2)游戲中表達知識的元素要真實,即角色、道具、場景等元素的設計要遵循它的原型。例如“鳥類攝影家”中鳥類的設計要真實;(3)要不斷強化該知識。根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復習強化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在游戲中可以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重現該知識,以達到強化的目的。

三、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指個體學會使用符號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的能力。在RPG網絡游戲設計中,我們將智慧技能的學習歸為三類:辨別、概念和規則(高級規則是規則的復雜組合,在設計時我們將它和規則作為一類考慮)。辨別是對在一個或更多的物理維度上互不相同的刺激做出不同反應的能力。在科普學習任務的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刺激與反應接近,反映要緊跟著刺激;(2)強化對于辨別的重要性,對玩家做出及時的肯定與否定反饋,玩家才能及時知道自己的成績。概念是一種性能,它使個體能識別出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類刺激中的一員,在科普活動中傳播的科學概念多是定義性概念。規則的實質是學生能在體現規則的變化的情境中適當應用規則。在游戲中進行規則的傳授,可以通過能夠體現規則應用的游戲環境進行設計。加涅認為高級規則的學習一般是學生在問題情境里進行發現學習,他們創造體現高級規則的問題解決方法[1]。在游戲中主要通過對真實的先前沒見過的問題情境進行設計,在此過程中玩家創造了體現高級規則的問題解決方法,進行了發現學習。

四、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是一種“控制過程”,是學生賴以選擇和調整他們的注意、學習、記憶和思維的內部過程[2]。認知策略支配著學習者學習和思維中的行為,決定了學習和思維的效率,是學校教育目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認知策略學習結果的評價,在游戲里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如果將學習的質量作為考察標準的話,是一個很難的過程。例如,我們給玩家提供一段文章,試圖考察玩家的閱讀質量,可以想象這樣一款游戲的吸引力如何。因此,筆者建議在游戲里只提供學習認知策略的機會,而不對學習結果作出評價,或者在游戲之外通過老師的參與考查學生的學習結果。例如“農場狂想曲”,它是一款模擬農場經營的網絡RPG游戲,在游戲中創設真實的農場情境,玩家將遇到經營農場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也要自己設計策略以解決這些問題。

五、態度

態度作為一種學習結果,在教育心理學中被定義為:習得的、影響個人對特定對象做出行為選擇的有組織的內部準備狀態[3]。在網絡RPG游戲設計中,態度的學習一般通過直接法或榜樣法進行。直接法是利用經典條件反應和操作條件反應原理進行態度教學的方法。通過條件作用,個體了解某些事實,掌握一些技能。游戲世界是對現實生活的模擬,不適于用直接法進行態度的培養,而主要采用榜樣法,榜樣法認為,建立或改變態度的一種非常重要和廣返使用的方法是“榜樣作用”[4]。有時候榜樣不能被直接看到或他們的行為不能被直接觀察到,這就涉及另一種形式的榜樣作用――角色扮演[5]。一個人在扮演角色的時候,如果所扮演的角色,與自己的態度是不同的,就很可能會改變自己原先的態度,形成新的態度。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選取有吸引力的榜樣,對正確的行為進行強化(獎勵),是此類游戲設計的重點。

六、結語

如果學習的外部條件通過游戲的場景、角色、界面設計等要素給出,學習獲得的行為表現作為任務的謎題,那么玩家游戲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見下圖)。各類學習任務都可以通過游戲環境予以展現:如果是記憶、理解任務,便可以學習言語信息;如果是辨別不同的物體或符號的任務,便可以學習辨別技能;指出不同的概念實例,說明概念的習得;將規則應用于問題,說明已經習得規則;對人講話有禮貌,說明禮貌態度的習得等。

圖1 科普學習任務在網絡RPG游戲中的設計

參考文獻:

[1]Choi,J&Hannafin,M 1995. 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Roles,Structures and Implications for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3(2):53-69.

[2]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0. Anchored instru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ituated cogni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6):1-10.

[3][美]卡爾?薩根,著.李大光,譯.魔鬼出沒的世界[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D.A.庫伯,著.王燦明,朱水萍,譯.體驗學習.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4

1、廣州沙灣古鎮。番禺區沙灣鎮入選”廣東十大傳統美食之鄉“,其中沙灣姜撞奶、泮塘馬蹄糕等100種小吃入選”傳統特色小吃”。沙灣古鎮是一個古樸氣息濃郁的古鎮,可以在沙灣古鎮體會嶺南文化的縮影。

2、廣州嶺南印象園。嶺南印象園位于廣州大學城南部,原練溪村的區域內。在廣州嶺南印象園可以看到嶺南獨具風格的建筑,可以吃到嶺南的特色食品,可以了解到嶺南文化的精髓。

3、廣州曼古園。廣州曼古園在增城周邊。是一座泰國文化主題樂園。曼谷園有著濃濃的泰式風情和地道的泰國美食,有著金光燦燦的皇宮建筑和濃厚的佛教氣息。

篇5

兒童作為少兒電視節目的受眾,他們喜歡豐富的色彩,他們喜歡快樂的游戲,他們喜歡有趣的東西。于是,增加少兒電視節目的趣味性就是我們這些為孩子們做節目的編導們所追求的共同的目標。如何把正統的命題趣昧化?尤其是那些科普教育類的少兒節目,趣味化就尤為重要了!

說到少兒科普教育類電視節目應該是是指向兒童傳授科學知識和技能的、以科學為內容的教育電視節目。它像其他科學教育電視節目一樣,非常強調內容的科學性和真實性,對節目內容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而不像電視劇等節目可以隨意選擇和修改節目內容。也就是說,兒童科學教育電視節目的內容必須正確、準確,必須符合科學事實,’不能有任何違背客觀事實的內容和情節。但是這個要求卻造成了這樣的問題,那就是科學教育電視節目為了保證科學性和真實性而顯得過于沉悶呆板。趣昧性不強。缺乏對孩子們的持久吸引力。以至降低了教育教學效果。

很明顯,呆板枯燥的講解并不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心理認知規律。其教育效果必定是大打折扣。而在我們長期的工作經驗中發現,卡通形象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深受兒童歡迎。在2004年,我們黑龍江電視臺少兒節目《動漫卡丁車》中就啟用了“卡卡”這個卡通形象,在后來的你最喜歡的主持人中,“卡卡”竟高票當選。而現在卡通在少兒電視節目中尤其是少兒教育電視節目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和頻繁,卡通片式的教育電視節目也不斷涌現。可見。卡通人物的特點增強節目的趣味性,發揮卡通人物在節日中作為主持人的角色作用,明顯保持了觀眾的注意力。提高了少年兒童收看節目的效果。

但是,實踐工作中發現卡通人物角色在設計之初還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的。首先,要特別注重角色的性格設計,卡通人物應具有兒童的性格。尤其是編導在寫稿的時候,在賦予卡通形象動作和語言的時候時刻要注意兒童化,只有更貼近孩子們才能更被孩子們接受??ㄍㄈ宋锝巧纳矸萏卣鞲c節目表現的內容緊密聯系,盡量設計成跟各類兒童相類似的身份,才能拉近與兒童的心理距離。其次,視覺造型設計必須要獨具特色,卡通人物視覺形象需要從夸張手法、明亮色彩、“簡約合宜”原理等方面來塑造。卡通人物角色也要有鮮明的地域特征,能跟節目所展示的環境相適應,以便卡通人物能反映地理位置或空間位置。就拿黑龍江電視臺的卡卡龍來說吧,我們以龍的形象來塑造卡通人物。有地域的象征意義,在造型上有龍的特點但是更加卡通可愛,鮮明的黃色,各種元素都非常適合兒童的審美。很具有親和力。而且在出現多個卡通人物的節目中,必須根據節目內容和要求設計卡通人物之間的關系。比如黑龍江電視臺少兒頻道除了卡卡以外還有一位卡通主持卡妮,我們在設計之初就把她定位為卡卡的妹妹,這樣就使卡通人物之間有相互的關聯,還根據節目的需要設計了很多他們的典型語言和有趣的小故事。進一步增加節目的趣味性。

除了卡通人物的引入以外,在制作少兒電視節目時,各段落之間也可以通過設計使用一些顯眼的轉場和特技,以起到分隔段落、承上啟下的作用。比如黑龍江電視臺少兒頻道制作的科普教育類節目《冷冷熱熱》,在大段的主持人解說的時候,為了避免長時間說教影響孩子的收視興趣,就把主持人的解說詞分成段落,有的地方一句兩句話就要變換景別,而且主持人盡量動靜結合,及時這樣的變換也會增加節目的可視性和趣味性。

篇6

關鍵詞:景觀設計 景點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wuhan botanical garden, my garde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ill make full use of water area, aquatic habitat diversity, the water landscape resources are rich's own advantage, will be the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and all kinds of man-made water scene organically fuses in together, make with "water garden" for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landscape, form the east, west, three water landscape axis, the lotus exhibit in the east shore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axis with.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attractions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區域現狀

目前,荷花展示區面積為5990平方米:其中已展示200余種荷花品種;9042平方米為物種繁育區,其中已繁育物種數量近50個;6670平方米為新增用地。

2、區域景觀定位

融參觀游覽、科普教育、科學研究、物種保育等功能為一體的專類景觀區。充分展示武漢植物園作為“生態水景植物園”方面的個性特征,并為湖泊治理、生態修復、水質凈化等方面提供示范作用。

3、景觀設計理念

整體構想以擬自然湖泊、生態叢林為造景核心,以尊重現有的可利用的自然資源,以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進行景觀規劃優化改造。

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生態系統和自然人文環境,始終把自然、生態優先作為項目建設的前提。做到美學、生態、特色、經濟、實用兼顧,使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有良好的結合與交融,最終讓人與自然達到完美的和諧共存。即按恢復自然岸線、修復天然植被、優化群落分布格局進行設計,以便有利于保護地形地貌、為各種水生植物及生物繁衍棲息創造適宜的生境。設計盡量采用自然流線形態,并隨地形和功能進行優化。力求做到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學法則中和諧統一、自然均衡的原則。縱斷面的形態根據需要設計一定量的異質空間,以利不同生境水生植物群落的恢復與重建,體現物種的生態多樣性,力爭做到設計形式與內部結構間的和諧。同時,注重環境與功能間的結合,實現生態與美學和諧統一。

另外,依據生物多樣性原則,充分發揮水生植物的造景功能,營造水景生態景觀系統。依據湖岸生境特征,擬按水生植物生活型和生長季節差異配置群落構成。同時在景觀設計上采用主次分明,高低錯落,植物形態、葉色、花色等搭配協調原則,合理營建穩定的水生生態系統,并以“水生植物群落”展現的形式取得優美的景觀構圖,創造 “波明荇葉顫,風熱萍花香”;“映日花海戲野鴨,浮翠叢里飛白鷺”; “水中森林、水底草坪”;“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濕地生態景觀意境,形成鶴起鳥鳴、飛禽自由憩棲的自然生態環境。最終構成集園林景觀、科普教育、科學研究、物種保育等功能為一體的濕地生態景觀群落的集結示范地。

4、景點設計

擬以自然、原生、野趣的意境營造作為設計主旨,建設成以荷花、睡蓮品種種植為主,其他濕生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沉水植物為輔的濕地生境景觀區。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營造“親水、樂水、戲水、山水與我同在”的景觀氛圍。

合理結合利用各種景觀元素,組織空間,創造優美的視覺景觀及文化景觀。充分借用水面光影效果造景。水面波光粼粼,利用水面倒影作借景,豐富景物的層次,擴大視覺空間,能增強空間的韻味,從而產生一種朦朧虛幻的美感。

4.1、水景廣場

在荷花展示區的西部,地勢處于較為平坦的區域,采用規則與自然相結合的布局方式,運用流暢的曲線劃分荷花種植區、小型島嶼及道路系統分布,結合幾何拼花造型的中心水景廣場的整體構圖手法,融自然、現代于一體。充分體現出了荷花這一景觀主題。

4.2、杉林跌水組景

利用此區域西部高,東部低的地勢高差,結合現有的池杉林,設計2級跌水掩映于叢林中,使整個區域水系有機地融為一體。跌水處看似隨意散落的置石巧妙地與陸地區域的道路構成了完整的道路閉合系統。既體現出一種自然、野趣的生態景觀意境,又充分滿足了其功能需要。

4.3、三級錯落式親水平臺

利用西南區域現有陸地與水體的高差,設置最低一級為親水平臺的木質3級錯落式觀景平臺。

信步平臺之上,遠遠的楓,柔柔的水、銀色的月光和著湖風,帶來清新與溫柔,波光的語言是浪漫的,荷塘月色的故事是現實的,心動的感覺是愜意的。

4.4、科普走廊

西南區域現有陸地處營造生態叢林景觀意境。結合道路系統設置科普展牌,充分體現出科普教育這一功能需要。生態叢林景觀與水景廣場區的疏林草地、池杉林以及大范圍的水面區域形成疏密有致,富有變化的空間結構體系。

4.5、親子戲水區

戲水區掩映于西南區域的叢林中,與荷塘月色區形成自然空間分割。其采用涌泉方式作為源頭,運用自來水加泵循環系統構成親子戲水池。深水區50CM深,淺水區30CM深。親子游家庭成員不妨卷起褲管、捋起袖口,赤腳入水,或潑水嬉戲,或溪間摸魚,或垂釣岸邊。悠然自得,其樂融融。

4.6、桃柳報春

在南部圍墻區域成排種植修剪成型的法國冬青,形成高大豐滿的綠籬,遮擋圍墻,勾劃出優美的天際線,拓展景觀縱深。湖岸邊草地緩坡入水,沿水邊種植桃柳。

桃樹、柳樹蜿蜒成行,映襯塘中荷花,層次分明。逢陽春三月,柳樹成煙,桃花盛開,云蒸霞蔚,如火如荼,酣暢淋漓地渲染出桃柳報春的美好意境。

4.7、休閑區

在東南部區域成片種植色葉喬木,與槭樹園景觀互相呼應.堆砌地形,營造跌宕起伏的景觀.鵝卵石健身路游貫其中,為游客提供了一處休憩,觀荷的,品柳,賞桃的場所。

4.8、紅霞坡

駁岸緩坡入水,彎曲自然,岸上間植三五成群的桃柳,水中片植荷花、睡蓮、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營造一種生態、自然、和諧又富有生機的水岸空間景觀。

4.9、荷塘月色

以大面積種植荷花、睡蓮品種為主, 力圖營造“接天蓮葉無窮碧” 的景觀意境。再現朱自清先生筆下《荷塘月色》 “那田田荷葉、朵朵荷花、縷縷清香、溶溶月色,映入腦海;那靜靜的月光、薄薄的青霧、微微的清風、淡淡的云朵,留在心間。荷塘,月色,如朦朧的幻夢,如縹緲的歌聲?!?的唯美。

4.10、觀景平臺

結合荷花展示區與其北部道路的地勢落差關系,在其東北角結合現有道路設置一處觀景平臺,給游人提供了俯瞰整體荷花展示區的場所,使游人能夠多方位、多角度地觀賞專類園區。

4.11、生態駁岸

造景以生態駁岸形成的生物棲息環境為基礎,組成豐富的結構合理穩定的濱水綠帶。通過岸邊植物群落的配置,形成陸生――濕生――水生的植物群落的生態組合。充分體現生態景觀的連續過渡性,營造生態功能健全并具有水陸交融的自然優美的濱水空間。

參考書目:

1、《中華人民共和國規劃法》;

2、《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 50298 ― 1999)》;

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園設計規范(CJJ 48 ― 92 )》;

4、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

5、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綠化條例》(1992);

6、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

7、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管理條例》;

10、《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1991);

11、武漢市《關于加強中心城區湖邊、山邊、江邊建筑規劃管理的若干規定》;

篇7

認識釙―210

釙是法國居里夫婦1898年在處理鈾礦時發現的一種新化學元素,它的符號是Po。在元素周期表內的原子序數為84。釙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密度9.4克/厘米3,熔點是254℃,沸點為962℃。釙有25個同位素,都有放射性,釙―210是其中的一個核素,也稱為鐳。

釙―210屬于極毒的放射性核素,它發射的α粒子在空氣中的射程很短,不能穿透紙或皮膚,所以在人的體外不會構成外照射危險。但是它的電離能力很強,如果通過吸入、誤食或經由皮膚接觸進入人體內,可以引起體內污染、中毒或急性放射病。如果在短時間內人體內的釙的吸收劑量達到4戈瑞,即可以致命。

但是,在通常情況下,釙―210對自然界和人類并不構成危險,這是因為釙是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在地殼中的含量大約只有一百萬億分之一。天然的釙存在于鈾礦石和釷礦石中,但含量極微。在自然環境中,例如大氣和人體內都有極微量的釙―210存在。釙―210的物理半衰期為138天,也就是說,每過138天它的放射性活度就會自動減少一半,約2.5年后其放射性基本消失。

因為釙―210在自然界的含量極微,為了供工業目的使用,科學家通過在核反應堆中用中子照射氧化鉍來生產毫克量的釙―210,但全世界每年的釙―210產量僅有約100克。

釙―210的毒性

釙―210屬于極毒性核素,其毒性比氰化物高1000億倍,0.1克的釙即可殺死大約100億人。釙―210容易通過核反沖作用形成放射性氣溶膠,污染環境和空氣。甚至能透過皮膚而進入人體,因此釙―210必須密封保存。釙的α射線能使有機物質分解脫水,引發有機體發生一系列嚴重的生物效應。釙是放射性元素中最容易形成膠體的一種元素,它在人體內水解生成的膠粒極易牢固地吸附在蛋白質上,并能與血漿結合成不易擴散的化合物,對人體的危害很大。釙―210進入人體后能長期滯留于骨、肺、腎和肝中,其遠期輻射效應會引起腫瘤。急性釙中毒與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癥狀基本相似,其晚期突出的癥狀是腎萎縮和腎硬化。釙―210鹽類的放射性很強??墒蛊潲}溶液發生輻射分解,不斷產生過氧化氫和臭氧等氣體,并放出大量的熱。當釙―210的濃度較大時,由于輻射氣體所產生的氣壓不斷增加,可使盛放釙鹽溶液的容器發生爆炸

釙―210中毒急救

釙―210雖然是一種極毒的放射性核素,但它本質上是一種重金屬。常見的重金屬中毒大多有解毒藥,釙―210也不例外。釙―210中毒急救需選用二巰基類藥物,這類藥物可加速體內釙―210排出。但二巰基類藥物中的二巰基丙醇的毒性反應較大,可引起惡心、頭痛、血壓升高、心動過速、視力模糊、肝腎功能損害等,故其現已被二巰基丁二酸鈉和二巰基丙烷磺酸鈉所取代。二巰基丁二酸鈉和二巰基丙烷磺酸鈉是巰基型螯合劑,都有兩個活性巰基,與金屬親和力大,也被用于治療急性砷、鉛、汞和金中毒。

當人體受到釙―210污染后應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如果身體表面有釙―210污染,應立即淋浴,用肥皂水清洗皮膚,然后用5%二巰基丙烷磺酸鈉清洗污染部位,必要時可切除不易去污的創傷組織。對釙―210經胃腸道進入體內者,應采取催吐、洗胃、緩瀉和利尿等急救措施,同時肌肉注射二巰基丙烷磺酸鈉。第307醫院在1963年曾經收治過4例釙―210體內污染的病人,事故發生7小時后開始對病人采用二巰基丙烷磺酸鈉進行治療,病人預后情況良好,其中1名女性于事故后脫離射線工作,生育1男1女,另外3名男性繼續從事射線工作,他們的夫人分別生育兩個男孩、1個女孩和1個男孩,這6個小孩均身體健康。15年后,他們再次到第307醫院進行詳細檢查,結果生理上均未見異常改變。

利特維年科之死的啟示

利特維年科釙中毒死亡事件再度引起世界各國對放射性物質污染的警覺上個世紀中期以來,和平環境下放射性物質造成的輻射事故逐漸增多,一些嚴重的輻射事故甚至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性影響,比如:1986年前蘇聯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就給當時的蘇聯社會造成很大損失,受放射性核素污染地區的居民至今還生活在輻射危害的陰影當中。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以后,防范“核恐怖襲擊”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利特維年科之死再次提醒我們,輻射危害離普通人并不遙遠,要加強核條件下應急醫學準備工作,同時還要對廣大官兵進行有關輻射事故的科普教育,幫助廣大官兵了解輻射防護的基本知識

利特維年科釙―210中毒死亡事件提醒我們,為避免和盡量減輕輻射危害帶來的損失,作為輻射醫學應急救援的主要力量,部隊衛生部門應當“未雨綢繆”,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由于醫務人員平時缺乏處理輻射事故(事件)的實踐和經驗,而輻射事故(事件)又具有突發性,要求醫務人員隨時都能對受害者進行正確臨床處理、因此,在醫務人員中普及對輻射事故(事件)進行臨床醫學處理的知識,做好臨床醫學應急準備工作,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二是內科、外科、燒傷科或急診科醫生在首診遇到原因不明的嘔吐、腹瀉、皮膚紅斑、發熱、頭發脫落或急性全血細胞減少等病人時應提高診斷急性放射病的警惕性,注意詢問患者有無受照射歷史,特別要注意詢問患者最近是否接觸過放射性物質,同時對患者的血液、尿液、大便進行放射性檢查,以防誤診。

篇8

關鍵詞:科技教育;成果;作法;意義;展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30-0015-03

物理是一門與科技教育緊密接合的學科,物理教學與科普教育血肉相聯,相輔相成,二者密不可分。我們在教學工作中,始終把對學生的科普教育放在首位,為學生傳授基礎的科技知識,種下科技教育的種子,提高學生的科技素養,這對學生終生發展會有深遠響影。我們開展了很多科學實驗和科技小制作,多次組織學科競賽和科技小發明,小論文評比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省州縣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激發了學生的科技熱情。

一、我校在近幾年科技教育活動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中學,學校規模不大,在校學生1200人左右,然而在這樣一所學校,科技教育活動卻開展得有聲有色,取得了豐碩成果,受到社會好評。在近年來的各項科技活動中,集體活動項目的開展在恩施州堪稱獨樹一幟,在湖北省也有較大的影響,2006年組織學生開展的《關于當地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和污染程度的調查》項目在全州榮獲二等獎,2007——2009年我們學校在恩施州第三、四、五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科技實踐活動評比中蟬聯三連冠, 2008年開展的《保護環境——調查我身邊的污染源》在湖北省第24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榮獲優秀科技實踐活動二等獎。2009年開展的《感恩祖國——惠農政策大調查》獲州級一等獎。2010年開展的《導致青少年學生大面積近視的原因調查》獲州級二等獎,2011年開展的《低碳時代——我們該做什么》獲州級一等獎,并送省第27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參評。我們輔導學生參加省、州、縣各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創新成果”個人項目,學生榮獲省一等獎3人,州一等獎5人,州二等獎30人,州三等獎近100人,縣一二三等獎累計200人次以上。教師有5人次榮獲州“優秀科技教師”,8人次榮獲縣“優秀科技教師”,有1人被縣政府評為“先進科普工作者”。學校多次獲得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組織獎,并被評為縣“科普教育基地”和“綠色學?!?。

二、我校開展科技教育的具體做法

1.成立科技活動領導小組。我們在開展活動之前,先在學校成立“科技活動領導小組”。學校副校長直接負責科技教育活動,并親自掛帥擔任活動組長,由學校教科室牽頭,然后由科技領導小組依據教師任教學科的特點,慎重選聘領導小組的各個成員。從而建立健全了較為完善的科技活動工作管理與保障機制,各個成員分工協作,目標明確,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對科技活動工作的熱情。

2.科學決策,研究選題原則,確立活動主題。

(1)區域性原則。我們在農村中學開展科技活動首先必須尊重區域性原則。這里的區域性原則指的是,我們學生都是在大山里長大的孩子,他們所開展的科技活動如果較大范圍地突破這樣的區域,那么這樣的科技活動對他們而言可能就失去意義了,也就好比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實踐性原則?!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所開展的科技活動都遵循實踐性原則。要想真正得到有關科技活動所需要的第一手材料,就必須安排和布置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實踐,讓學生走進農村,走進大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會去探索去發現去思考。“放眼三農、服務三農”,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走科技致富的道路。

(3)發展性原則。我們應該站在圍繞當地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確立科技活動的主題。因為只有這樣的選題,才會讓我們的學生在調查活動中所取得成果對當地今后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4)兼顧性原則。這一原則是基于新課程理念下學校課程建設而確定的。由于應試教育在當前農村中學仍存在廣闊的空間,學生學習負擔很重,很少有機會參加較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和科技實踐活動,所以我們在開展科技活動的時候不能只從單一目的去調查一些純粹的數據或者事實,而應該站在學校課程建設的高度來收集廣泛的課程資源。做到科普教育與活動課程相結合,科普教育與學校課程建設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促進了校本課程開發,又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還增強了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

3.精心構思科技活動的實施方案。

(1)策劃開展科技活動的目的。這屬于宏觀層面,由科技活動領導小組的成員集中研究,明確開展科技活動的目的,預測活動應達到的目標和效果。

(2)明確在科技活動中要開展哪些具體的活動。這是微觀層面,研究我們在活動中究竟“做什么”的問題,為下一步制定科學的活動策略與方法提供強有力的依據。

(3)探討開展科技活動采用的科學方法及步驟。在明確活動目的以及“做什么”后,我們領導小組的成員們需要集中探討解決在下一步圍繞活動主題“怎樣做”的問題。

4.進行科技實踐活動、我們往往按照以下幾個階段和程序來具體開展科技活動:

第一階段 前期準備——宣傳動員

這一階段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在“校園之聲”廣播中圍繞活動主題開辟“科技之光”欄目。

(2)在各班成立“科技興趣小組”,培養一大批活動骨干。

(3)在各班開展“科技小報”的競賽評比活動。

(4)開展以理化學科為龍頭的“三小”競賽活動。

(5)圍繞活動主題辦宣傳櫥窗。

(6)安排專人進行專題科技講座。

我們先后共舉辦了5次大型的科普講座、兩期大型的宣傳櫥窗、三屆“三小”競賽活動、兩屆“科技小報”評比活動、圍繞科技熱點開播20期“科技之光”欄目。通過這樣的方式向學生傳播科學思想,樹立和培養他們“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科學精神,營造濃厚的校園科技文化氛圍,讓科技文化成為我們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日后舉辦各類校園“科技節”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二階段 活動籌備——布置明確活動任務

活動籌備階段首先考慮到的是如何科學統籌?雖然我們是充分利用學生周末放假回家時開展科技調查活動,但這畢竟涉及到千家萬戶,涉及到我們這個農村鄉鎮的每一寸熱土,如果我們在布置和安排活動任務時沒有考慮到兼顧統籌的科學性,那么學生就不知道究竟做些什么,究竟怎么去做?

第三階段 活動實施——開展調查、收集資料

這一階段是前面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的落腳點。要求學生按照我們在前一階段布置的具體任務,合理分配人員進行調查走訪,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形成較為系統的圖表文字材料或影視資料,要求學生在整理調查材料時一定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要能充分體現所形成的圖表、文字資料與影視資料在后期的交流和評估階段的價值。

第四階段 總結評估——形成報告

我們在將全校各個班級的材料收集整理的基礎上,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學生調查中所獲取的各類信息進行統計歸納及科學分析后得出科學的結論,最后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形成寶貴的活動資料。

三、我校開展科技活動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及活動意義

1.寶貴經驗。

(1)形成一種長效機制。在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活動過程中,我們學校已經建立和形成了長效機制,使科技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形成了工作流程“程序化”。

(2)培養了一批精干的科技教師。通過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活動,培養造就了一批優秀的科技教師。他們是科技之光的播撒者,他們是學??萍蓟顒拥念I航者,在科技活動的開展中,他們的業務素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學生懂得了如何去體驗去觀察去實踐,并善于積累生活中的點滴現象。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如果你給他們一個活動機會和一些體驗生活的題材,他們一定會在活動中迸發出令你意想不到的創意,得到讓你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不僅僅是一種習慣和意識的培養,更是一種科技理念的滲透。我們的學生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懂得了如何去體驗去觀察去實踐,并學會了如何去積累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點點滴滴,釋放出許多奇思異想的“金點子”。

(4)教師懂得了如何讓學生的“金點子”放出光芒。教師抓住學生在科技活動中所生成的“金點子”,并指導學生把這些“金點子”變成“現實”——制作成實物模型!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每個班的幾個人能夠帶動一批人,通過各個班的一批人帶動全校更多人,讓他們的“金點子”釋放出耀眼的光芒!

(5)積累了寶貴的科技活動資料。我們在這幾年的活動中積累并保存了大量有價值的科技活動資料。其中學生的原始調查記錄材料有50余本之多,集體研究形成的《科技活動方案》及其最后評估形成的《調查報告》有10份之多,這些不僅是學校今后組織與開展科技活動的寶貴資料,而且是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的重要資源,甚至是關系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文獻資料。

2.活動意義。我們學校開展科技實踐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許多積極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社會對我們學校辦學思想與辦學效益的評價,活動的意義還放在更高更遠更寬廣的視角評價:

(1)讓國家建設“兩型社會”的意志在最廣袤的農村中學得到體現,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2)學生科技意識得到空前的提升,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得到了全面提高;

(3)開展科技實踐活動,有利于落實新課程標準的“研究性學習”目標。

四、今后進一步開展科技活動的設想與展望

1.讓活動主題更加貼近學生興趣。學生的興趣是開展各類活動的內驅動力。我們在今后開展科技活動的時候,要優先地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在此基礎上確立我們活動的課題。

篇9

關鍵詞:創客

創客活動STEAM教育信息技術應用科普活動與競賽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大環境下,短短2年時間,創客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隨著創客的發展,創客教育亦隨之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并迅速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課程與活動實踐,無論是教育口還是非教育口,均涌現出大量人士加入創客運動的“游行”中。

創客一詞源于英文maker,筆者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是在2014年北京的一個教育研討會上。當時主講人對創客的解釋是一群將想法實現的人?,F在,對于創客的注解變得數不勝數。

2016年2月,中國電子學會現代教育技術分會創客教育專委會聚集了20余位創客活動的專家和實踐者,共同研討創客教育的定義。他們認為:創客教育是創客文化與教育的結合,基于學生興趣,以項目學習的方式,使用數字化工具,倡導造物,鼓勵分享,培養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N素質教育。這一觀點中,提到了學生興趣、項目學習、分享、跨學科、團隊協作、創新能力培養等關鍵詞,都是我們在中小學生科普活動中始終倡導并一直努力踐行的。筆者在科普活動與競賽的策劃、組織與實踐中,接觸過很多關于創客活動的鮮活案例。經過對他人活動的分析和自身活動的實踐反思,提煉出對于創客教育現狀的幾點思考和未來活動改進的建議。

一.以STEAM教育模式為理論基礎指導下的創客活動。應注重橫向拓展

STEAM,即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Arts(藝術)和Mathematics(數學)的統稱。STEAM教育模式強調對于學生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能力的培養,但絕不是自然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學科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大科學”框架下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強調對青少年科學素養、技術素養、工程素養和數學素養的早期綜合訓練,著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方式。

2016全國青少年創意工程挑戰賽,有明確而開放的主題,如團體組小學、初中、高中學生的主題分別是“未來生活”、“未來城市”和“未來世界”,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層層遞進。比賽要求先提交方案,賽事當天進行現場制作。活動本身除了對所涉及關卡的數量、制作成品的底座面積規格有限制外,其他部分均任由學生發揮創意?;顒拥牧咙c體現在:一是對科學知識如科學原理的考查有明確的量級標準;二是通過規則的制訂,如綠色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磁能等的使用均能在分數上進行量化體現,從而很好地引導學生關注新能源和環保教育;三是活動最后,由學生現場解說作品創意,科學地組織語言并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綜上,這個活動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淋漓盡致,但對于Art部分的體現不充分,將其稱為STEM教育模式或許更為恰當。

關于STEAM和創客浪潮的出現,孰先孰后無法精確衡量,但是針對中小學生的創客活動,正是在STEAM興起后才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并與STEAM追求的創新教育和實踐能力教育一拍即合。我區自主策劃實施的“生命之美”中學生生物模型設計與制作活動,正是基于STEAM教育模式。學生建構生物模型的前期過程,是二次學習與再現生物學知識的過程,即自然科學的培養。按照數學的思維以一定比例構圖、設計草樣,遵循環保的理念選用廢舊材料,利用不同工具進行模型制作與加工,再加以精致地修飾,可有效反映學生的技術、工程和數學素養。學生用看似普通的衍紙方式幻化出五彩的宣傳樣卡,通過陶藝技術將生命的形象烘托干生活器皿之中,拓印、橡皮章的使用令作品更加豐富……這些都體現了活動對于學生藝術素養的熏陶或深層挖掘。當然,活動也非常關注分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理分工,向大家講解自己的作品,廣泛推介。

在所查詢的資料中,STEAM教育模式有兩個關鍵點為大家所認可,第一,注重與現實世界的聯系;第二,注重學習的過程,而非體現出來的知識結果。現在很多創客活動并沒有恰當地對應STEAM教育模式的要求,原因是主題不鮮明導致學生作品與現實脫節,或是關注學生“創”的結果,忽視了過程。前面提到的生物模型活動案例也存在不足,活動中兼顧了STEAM教育的每個要點,也在一定程度上與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有所聯系,但對于學生過程性的實時考查是欠缺的。

因此,在踐行STEAM教育模式時。學生的創客活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每個活動都應該堅持自我評價,與STEAM的考核標準進行橫向掃描,一一對應,查漏補缺。

二、中小學生創客活動應該百花齊放.在“高大上”的創客活動之外還應有“接地氣”的實踐

在各地蜂擁而起的“創客嘉年華”活動中,經常出現一種怪現象,除了零星的幾個教育單位的攤位,絕大多數的活動內容由相關科技公司主導,為了追求活動效果,將材料(套材)、工具與器械(打印機、激光切割機)、量化標準(電子模塊、信息技術)事先做了綁定,這樣的局面好比工廠的生產線,唯一變化的就是操作者――學生,還有工廠外墻懸掛著一個好聽而響亮的“×××創客”牌匾而已。當然,在體驗這些高科技創客活動過程中,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百上千的創意作品出現,也會呈現讓人欣喜的景象,但是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很多優秀作品因為沒有貼上3D打印、激光切割等高科技標簽而被冷落,因此這些活動無法真正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意空間,背離了創客教育的本質。從教育者的視角看,這種“高大上”的活動與中小學創客活動的要求(以創造力培養、創新教育作為基礎)是存在差異的。

不可否認,3D打印等新技術的出現為創客教育提供了更開放的資源,但針對上述現象,很多一線科技工作者經過一段時期近乎狂熱的追逐之后,漸漸意識到高科技創客活動存在的不足,同樣也認識到中小學創客活動的核心是切實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開展創新教育挖掘并激發學生的創造潛力。

現階段的創客比賽多為創客概念風靡、高精尖活動盛行的大場面,一些低成本、高參與度但能有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活動,卻沒有引起大家的特別關注。北京市科技教育促進會舉辦的中小學生“創客幣大闖關”活動就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最初看到活動現場,感覺五味雜陳,用現在的流行詞形容就是覺得有點low――一些筷子、木塊、棉花糖等小物件兒的綜合體,像趕大集市一樣。但當真正了解到活動本身對學生產生的吸引和效果后,引發了筆者對創客活動和教育更深層次的思考。該活動充分考慮創新培養與教育,無論小學生還是高中生,都表現出了對“帶幣闖關”的極大興趣,在活動中積極專注地搭建創意物品并試著學習理財。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活動的創意及其中的教育性等都值得旁觀者仔細研究。盡管活動中許多環節還需要細細推敲,活動過程仍存在部分不足,但是它的形式和理念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創客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科技素養,而不是催促學生馬上成為創客。因此筆者認為,所有能切實有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造意識的活動都應屬于創客活動的范疇。而不僅僅是“高大上”的3D打印技術、信息化模塊的加入才能被貼上創客活動的標簽,更需要以創造力培養、創新教育為核心的“接地氣”的教育實踐內容為基礎。

三、在積極探索實踐中小學生創客活動的激流中努力尋找一股清泉

2016年6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其中有一條內容被廣泛轉載,規劃中提到:“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眾創空間’、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應用,著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養成數字化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信息化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边@是教育部“十三五”規劃綱要性文件之一,對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出了重點批示,學生的數字化學習將成為終身學習的方式。而其中透露的另外一層信息是,國家層面正致力于推進STEAM交叉W科教育、創客教育,有條件的學校都應嘗試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相關活動中,讓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形成雙主線、動態交互的關系,這對我們開展學生創客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

1.激發并充分釋放學生的創新、創造活力

要求活動組織者在活動設計、策劃過程中有效規避創客活動可能出現的限制創新、創意思維發揮的因素。例如可以充分考慮不使用套材,解放學生對于工具材料的選擇權,以“工具超市”等形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比較空間;不以作品呈現的最終態為評價重點,而應將活動“打散”,拆分成構思、設計、討論、制作,修整、解說等多個環節,用過程性元素評價學生創意。

2.創客活動需因人而異、因材而定

通過對學生年齡層次進行學情分析,根據其接受水平選擇適宜的活動項目和評判標準。例如讓低齡段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感受設計與創造的過程,而不應該過度強調作品的功效和價值;而高齡段學生則可以綜合應用信息技術??鐚W科進行設計,最終實現自己的設想,創作出滿意的產品,但絕不僅僅是現在風靡的基于電子技術或激光切割技術的科技套材改造。

3.打破常規,大膽學習并設計相互交融的新穎活動

篇10

關鍵詞:蝴蝶;觀賞園;景觀設計;研究

1 蝴蝶概述

1.1 蝴蝶的概念

蝶,通稱為蝴蝶,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錘角亞目動物的統稱。全世界大約有 14000 多種,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亞馬遜河流域品種最多,中國有 1200 種。蝴蝶一般色彩鮮艷,身上多條紋,色彩較豐富,翅膀和身體有各種花斑,最大的蝴蝶展翅可達28~30cm,最小的只有 0.7 cm。蝴蝶和蛾類的主要區別是蝴蝶頭部有1對棒狀或錘狀觸角,蛾的觸角形狀多樣。

1.2 蝴蝶的種類

世界上已經知曉的蝴蝶種類大約有16000~20000種,可分為4個總科,17個科。我國蝶類主要有12個科,分別為鳳蝶科(PapiUonidae)、絹蝶科(Pamassiidae)、粉蝶科(Pieridae)、斑蝶科(Danaidae)、環蝶科(Amathusiidae)、眼蝶科(Satyridae)、峽蝶科(Nymphalidae)、珍蝶科(Acraeidae)、灰蝶科(Lycaenidae)、t蝶科(Libytheidae )、蜆蝶科(Riodinidae)、弄蝶科(Hesperiidae)。按照生態環境來劃分,還可將蝴蝶分為以下類型:森林蝶類、沼澤蝶類、森林草原蝶類、農業植物蝶類。

1.3 蝴蝶的觀賞特性

1.3.1 靜態觀賞特性。蝴蝶的靜態觀賞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個方面:一是豐富的色彩。自然界的蝴蝶色彩斑斕,紅、黃、紫、白各色皆有;二是奇妙的圖案。蝴蝶品種多樣,圖案變幻多端,如枯葉蝶翅膀圖案像一片枯葉,虎斑蝶翅膀圖案與虎皮斑點相似等。

1.3.2 動態觀賞特性。蝴蝶景觀的動人之處,除絢爛的外表美之外,還表現在翩翩起舞的動態美。飛舞的彩蝶,或比翼雙飛、或追逐嬉戲,構成一幅美妙的自然畫面。

2 蝴蝶觀賞園

蝴蝶觀賞園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園林觀賞園,它以觀賞活體蝴蝶景觀為主要內容,并開展與蝴蝶觀賞有關的各種活動,結合園林景觀的營造,同時兼有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功能的園林場所。

2.1 蝴蝶觀賞園的類型

2.1.1 開放式。開放式觀賞園是指依托自然環境而建,通過種植蜜源植物而吸引自然界的蝴蝶,從而營造出蝴蝶飛舞景觀的園林園區。開放式蝴蝶園重點在于適宜地選址和合理地植物種植。

2.1.2 封閉式。封閉式蝴蝶觀賞園主要分為溫室型和網室型2種。溫室型是指整個蝴蝶園用玻璃或薄膜封閉,形成完全封閉式的空間,這種形式可以有效控制園內的溫濕度,但相對造價較高。網室型是指用鋼絲網、尼龍繩、塑料繩等材料搭建而成的虛封閉式空間,其內環境與自然環境無異。

2.1.3 復合式。復合式蝴蝶園是把以上2種形式相結合,在自然環境中營造人工封閉式蝴蝶園。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形成更加豐富的景觀效果,這種形式也是目前采用最廣泛的一種形式。

2.2 蝴蝶觀賞園的功能

2.2.1 景觀休閑功能。建立蝴蝶觀賞園的初衷和目的是為了營造優美動人、蝴蝶飛舞的自然景觀,為游人提供觀賞、休閑的園林空間,因而景觀休閑功能是蝴蝶觀賞園的主體功能。在觀賞園的營造中,要注重景觀性的體現和休閑功能的滿足。

2.2.2 科研教育功能。蝴蝶觀賞園其本身就是蝴蝶活體培育和蝴蝶相關附屬產品生產的科研基地,也是天然的自然科普教育基地。一個科學的蝴蝶觀賞園,既可以為科研工作者提供科研場所和設施,也可以為廣大民眾和學生提供科普教育的場所。

2.2.3 經濟效益功能。蝴蝶觀賞園的經濟效益可以體現在3個方面:門票收入;附屬產品銷售收入,如蝴蝶標本;科研貢獻價值。

3 蝴蝶觀賞園的景觀設計

3.1 設計原則

3.1.1 自然性原則。蝴蝶飛舞景觀其本身就是一種優美的自然景觀,離開了自然環境就失去了建造蝴蝶觀賞園的意義,也失去了蝴蝶觀賞園景觀對游人的吸引力。因此,蝴蝶觀賞園設計的首要原則是自然性原則。蝴蝶觀賞園應依托優美的自然環境而建,模擬蝴蝶自然狀態下的理想生境,在造景手法上應師法自然,打造自然、生態的園林景觀。

3.1.2 滿足蝴蝶生物學特性原則。蝴蝶觀賞園的主體是蝴蝶,蝴蝶觀賞園的景觀設計必須在滿足蝴蝶生物學特性的基礎上進行,確保觀賞園可以滿足蝴蝶各個生物階段正常生存的各項條件,如食物、水源、溫度、濕度等,從而保證園內可以培育出足夠數量的蝴蝶,營造出理想的蝴蝶飛舞的景觀效果。

3.1.3 地方特色原則。蝴蝶是一種具有明顯地域性特點的生物,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環境,適宜不同的蝴蝶品種生存。因此,蝴蝶園的設計應體現地方性特色,一方面可以營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林景觀,另一方面有利于蝴蝶的繁育。

3.1.4 人性化原則。以人為本的原則是現代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是蝴蝶觀賞園各項設計的出發點。具體是指,設計從游人的角度出發,做到服務于人,確保營造良好的景觀環境,建立完善各類設施。蝴蝶生態園一般面積較小,因此,設計上要體現精細化的準則,一方面營造宜人的環境,另一方面滿足游人的心理需求,讓游人在認識了解蝴蝶的同時,愿意停留下來體驗自然,以此激發游人對蝴蝶、對環境的保護意識。

3.2 設計主題

蝴蝶觀賞園一般以蝴蝶或蝴蝶文化為設計主題。蝴蝶本身造型獨特、色彩豐富,稍加提煉,便可成為良好的造景元素,如園內建筑、大門、景觀小品等都可以以蝴蝶本身為母題進行設計,形成獨特、統一的設計風格。蝴蝶文化歷史悠久,蝴蝶是中國文化中除了松、竹、菊、梅四君子之外,少有的以動植物為原型的文化意象。在長期的文化生活中,蝴蝶逐漸成為了中華民族心靈化的重要符號,展示了豐厚的民族審美文化心理,反映了人們對自由美好生存形態的贊美和憧憬,同時,也表達了一種向善的人文關懷,是蝴蝶觀賞園最為理想的設計主題。

3.3 設計內容

3.3.1 選址。蝴蝶觀賞園的選址主要考慮以下2個方面:(1)優美的自然環境。優美的自然環境是蝴蝶觀賞園的基礎和依托,選址一般應在自然環境優美,景觀基礎好的區域。(2)適宜的生存條件。適宜的光照、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是蝴蝶繁育的基礎,科學的選址可以大大減少人工創造蝴蝶生存環境的投入。

3.3.2 功能分區設計。根據蝴蝶觀賞園的功能滿足一般可有以下分區:(1)入口區:主要包括蝴蝶園大門、售票處、入口廣場、主題雕塑以及各種蝴蝶主題氛圍營造設施等。(2)主題觀賞園:此區域是蝴蝶觀賞園的核心區域,主要包括蝴蝶溫室、網室、羽化室、管理室及其內外部配套的園林景觀,此區域一般模擬適合蝴蝶生存的自然環境。(3)蝴蝶科普園:主要包括飼喂室、鑒定室、標本制作室、放飛園等。(4)研發中心:主要包括辦公室、資料室、標本室、實驗室、研究和試驗基地等。(5)蝴蝶養殖場:主要包括寄主植物、蜜源植物種植區,幼蟲養殖室、儲蛹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