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10-30 17:59: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文化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跨文化交際的概念
跨文化交際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借助于一種通用語言進行的交往行為。其實質和內涵在于加強整合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旨在不斷加強交際雙方之間深入的交流與協作。
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存在著較多的不同之處,差異性比較明顯,因此,表現形式也各有不同。具體包括:中西方交際原則、交際時間以及語言和非語言交際形式等等方面的內容[1]。
(一)交際原則和模式之間的差異分析
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個體主義、集體主義以及群體主義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區別,具有較強的對比性。
1.中國人交際行為主要來源于家庭和親源的關系,歸屬感較強,體現出一定的集體主義特征。在傳統中國文化中,過于強調家、國、天下的利益;關注群體關系的和諧性與利益性;個體利益包含在整體利益中,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等等方面。交際行為側重于情感原則,屬于情感型關系模式。
2.西方人交際中強調個體意識的重要性,包括個人潛力的發揮和個人目標的實現。側重于個人利益的追求,極力維護私有財產;人人平等、相互競爭、公私分明;在實際交往中,尊重個人隱私,對于像婚姻、年齡以及收入情況等等相關問題一概不在公共場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經當事人允許就私自碰觸他人的東西。因此,西方在交際行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邏輯性。
(二)交際時間取向方面的差異分析
交際時間也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要內容,根據中西方在交際原則和模式等方面的差異來看,對于時間觀念來說,也有較大的區別性差異。
1.中國在時間觀念上,屬于“圓模式”[2]。由于受到農耕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注重過程的整體思維模式。西方則屬于“直線式模式”,注重時間的起始部分。
2.從時間取向來分析,中國強調以過去為主,過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強調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對人的積極影響,已經成為評價人物的重要參考標準。因此,也存在著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現在過于守舊、不思進取,缺乏時間緊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時間觀著重于未來,眼光比較前衛、發展,時間觀念非常強,并不強調一定要遵守傳統習慣。在詞匯的理解方面也有著較大的區別,例如:針對“老”一字,中國對其理解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則代表著年齡的增大,體力消耗。
三、縮小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的具體措施、策略
通過上述中西方在社會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比較明顯,無論是思維方式、處事原則,還是宗教禮儀和文化習俗上,表現各有不同,已經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參照指標。因此,就必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體實施策略,進而不斷縮小中西方之間的社會文化差異,提高雙方之間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水平。
(一)增強非語言交際能力
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格外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加大重視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會使用眼神來傳遞相應的信息,被定義為“眼神交流法”;中國則不然,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通常很少甚至不會長時間用目光來直視對方。因此,中西方非語言存在的差異比較明顯,要不斷探索和發現二者在交際方式中非語言的影響因素,確??缥幕浑H的正常進行。
(二)加大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將理論基礎知識和口語能力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加強二者之間的融合。要加強對語言語法知識和語言發展歷史等等非語言交際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斷加強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的語言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際上,中西方在其社會文化差異性表現非常明顯,在積極全球化大范圍的影響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在經濟、文化、社會的交流中,難免會產生一定的文化沖突和文化障礙。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縮小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任重而道遠,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要不斷理解、寬容和接納。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積極部分,結合自身地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交際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以及傳播,從而促進雙方在國際中穩定地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中華文化是孕育在神州大地上的文化,其地理環境從整體性來看,《尚書》中是這樣描述中國的地域范圍的,“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备鶕渡袝防斫?,中國的地理格局是,東臨茫茫大海,這是古人難以預約的天然屏障,西北則是荒涼沙漠,西南這是高原聳立。由此可見,創造中華文化的人民們生活在一個與外界基本隔絕的領域,概括起來說,中華文化的生成環境是一個半封閉的大陸性環境。但也正是這個半封閉的大陸性環境,使中華文化避免了許多西方游牧民族的侵襲,因這種天然屏障是當時生產力落后的游牧民族無法跨越的鴻溝,這正好使得中華文化在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下,不斷的繁榮與發展。從氣候與地形方面來看,中國的領土版圖跨寒帶、溫帶、亞熱帶與熱帶,地形則是西高東低(以平原為主),呈三級階梯狀分布,降水量也是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因此在中國大地上形成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民族,。
西方文化的生成環境主要集中于地中海、兩河流域以及尼羅河流域,例如蘇美爾文明、愛情海文明、邁錫尼文明、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以及希臘羅馬文明都誕生于此。這片區域最主要的特征是寬闊的海洋性特征比較明顯,于是西方文化是由游牧文明(捕獵文明)進化演變而來的??偠灾鞣轿幕纳森h境是寬敞的海洋性環境,這種環境在古代社會,使得游牧民族流動性強,而政權也不斷的更迭(這種更迭不同于中華民族政權的內部更迭,而是外部政權的取而代之),經常使得某些地區的文化不能得到平穩發展,是西方文化導致斷層的重要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在類本質層面的差異性
中西方文化的類本質突出的是兩種文化的主要特征,并不是說中華文化有的特征西方文化就完全沒有,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兩種文化畢竟還是存在著文化的共性特征。中西方文化的類本質特征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僅從中華文化的主“靜”特征與西方文化的主“動”特征作簡略論述。
從中華文化的生成環境來看,中華文化發展的經濟基礎是農業的發展,在中國的傳統農業社會,“民以食為天”是很正常的現象,農業不僅是立國之本也是人民的生存之基。農民也就不得不禁錮在土地上進行自己的農業生產活動,加上沉重的封建租稅,徭役負擔,人們只愿專心從事農事活動,而不愿意冒著風險去下海經商或者另謀生計。同時封建社會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度和嚴密的戶籍制度等,減少了人口的流動性。于是中國的古代社會是寧靜的村莊和勤勤懇懇的農民組成的平靜畫面。因此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化也多少帶有“主靜”色彩。詩經中的《碩鼠》篇描寫的生活場景,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陸游的“把酒話桑麻”等許多的詩詞歌賦都凸顯了中華文化的“靜”的意境。尤其是15—17世紀的中國文化“靜”得像一灘死水。在八股取士的影響下,幾乎失去了生機,史學界的乾嘉學派沒有創新,思想界的萬馬齊喑,文學界除幾部《紅樓夢》、《西游記》可圈可點外,這種“靜”的特質差點斷送了中華文化的命脈。
然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從古代時期,西方文化的基礎是城邦文明的興起,無論是希臘羅馬還巴比倫,其游牧民族是創造的主體,他們馳騁草原,繁衍生息,創造了不遜于農業民族的文化。就是他們這種流動性強的民族造就了西方文化“動”的特質。早期他們四處奔跑狩獵,后又進行海商貿易,這使得在他們眼里“商業的價值高于一切”,從某種程度上說,西方文化也是商業文化的代表。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動”的特質愈發明顯,他們開始侵略擴張,使其他民族臣服于他們的鐵蹄之下。
三、中西方文化在連續與斷層層面的差異性
所謂文化的連續性與斷層性就是指這種文化從產生到發展的過程中有沒有出現過中斷的現象,按照這個邏輯來看,我們分析中西方文化時,不難發現,中華文化是連綿不絕的,西方文化是斷斷續續的。
篇3
關鍵詞:中西文化;語言失誤;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8-0086-02
引言
語言滲透著文化,語言也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同時也是傳播文化的工具。語言離不開社會,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我們可以從語言模式中探求出暗含的文化模式,探求出每個社會群體所持有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們學習一種語言,也要盡量去接受它內在的文化,只了解其一,不可能很好地掌握這種語言,流利地應用這種語言。明末清初,隨著西方語言及文化的涌入,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注重學習英語。英語的使用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時尚,能真正促進貿易和經濟上的發展才是最終目標。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存在著很大差異,有些詞語的字面意思與其真正含義完全不同。因此,一般學習者看到這些詞語時,很容易犯望文生義的錯誤。很多英語學習者“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只有通過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掌握英語中容易產生誤解的詞語,才能有效地避免理解失誤和翻譯錯誤。英語中有些詞語在句子中有特別的含義,不可照字面意思理解,如果望文生義,就會鬧笑話。本文針對中國人在漢語思維影響下對語言產生失誤的弊病,進行研究分析。
一、中西文化差異
1.話題差異
在以英語作為母語的西方國家,西方人閑話家常時的內容與中國人有些不同。談話內容一般不會涉及個人的工資、收入、婚姻狀況、年齡等等這類問題。因為在西方國家,人們普遍認為這些會涉及個人的隱私,是不方便過問的。這些話題在以往中國人眼中,沒什么不可以談的,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慢慢開始接受西方的文化,或多或少地開始避免和陌生人提出這些問題,當然在關系密切的朋友之間,西方人和中國人一樣也會談起,這是出于朋友之間的關心罷了。但對于初識的人,西方人更看重個人隱私,而不去過問。因此,對于愛問這類問題的中國人,就要小心發問,避免出現尷尬局面。
2.問候差異
中西方國家在日常問候及打招呼時,也有一些區別。在過去,中國人見面時常問對方““吃了嗎?”“去哪里?”“上街去???”之類的問候。其實,對方如何回答并不重要,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對方的答案,只是向對方打個招呼而已,這樣比點頭一過有禮貌些。而現代的中國人在見面時,問候語大多已變為“最近好啊”之類的話,對個人隱私的問題問得少了,不管哪種問候,都為了體現出提問者與答話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但在西方,打招呼時,一般只問一聲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或直接說聲“嗨”就OK了。如果西方人遇到中國式問候,就會感到非常疑惑,回答時也感到莫名其妙。追究根源,還是對何為隱私的問題有不同答案而已。
3.稱謂差異
在中國,一般平級或年齡相仿的人或關系親密的人之間才會直呼其名。對年長者直呼大名,會顯得非常沒有禮貌。對上級這樣稱呼,也可能因此得罪領導,讓人覺得不分長幼尊卑,沒有素質。但在西方,直呼大名卻證明了關系親密,家庭成員之間,皆可直呼姓名或干脆使用昵稱。因此,在與人問候時,要分清對方來自何處,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問候語,這樣才能不顯得冒失,又體現了禮貌。
4.自我差異
任何學英語的初學者都能發現,在英語代詞中,你、你們、他、她、他們、我們都不大寫,只有一個代詞大寫,就是我。這是因為在西方人眼中,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大寫的我代表了西方人追求自我,體現自我的意識。但并不是說西方人以自我為中心,不把別人放在眼里,而是顯示出他們為人處事時更喜歡獨立,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會尊重自己。這充分體現了西方人對自我主義的重視。但在中國,情況則恰恰相反。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自己的稱呼,就帶有謙卑之意,如:奴家,在下、鄙人、奴才,小人等,就連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把自己稱為孤家寡人,雖然在稱呼上是把別人放在上位,自己置于下位,但這種情況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圍,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中國古代,上級可自謙,但下級不可越級,要比上級的自謙的稱呼更為低賤,才能不冒犯上級。通過“我”這個代詞,我們就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
二、語言差異
據我們所知,英文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兩者從根本上就有很大區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兩者在語言上的差異。
1.音素差異
語言最大的用途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口語與文字更為重要,漢語言所使用的拼音與英語音素有明顯區別。首先就是漢語拼音中有聲母和韻母。漢字的讀音有的使用單個韻母即可,有的則需要聲韻母組合。但組合還不能明確區別漢字,還需要添加聲調,漢語言中每個字都有聲調,共有“一二三四”四個聲調,聲調不同代表著不同漢字。一個漢字一個讀音,因此,漢字學習起來并不容易。英語單詞的發音是由音素構成的。音標組合后形成開音節或閉音節。英語單詞中的開音節與漢字聲韻母組合后的讀音相似。但閉音節是漢語沒有的,而且,英語單詞的聲調沒有四個,只有輕音和重音的區別。單詞長,讀音則長,單詞短,讀音則短。但是,有了音節和輕重音的影響,英語單詞組合成句后,讀起來也講求抑揚頓挫,英文詩歌也追求押韻,但英語只有輕重音區別,所以押韻起來較難,這也就是為什么許多學習英語的人,在讀起句子或詩歌時,找不到抑揚頓挫感覺的原因。而漢語言文字就容易許多了,有四個聲調的存在,很容易找到韻腳。
2.詞形差異
許多人認為英語單詞是由古人隨意創造出的,而中國漢字更加像漢字影射的來源物。也就是我們說的象形文字。其實,在歐洲上古時期的古人們,也是在石壁上作畫,根據圖畫演變出了單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單詞的詞形逐漸加大,在讀音的影響之下,變化越來越大,到最后已無法追溯到影射的來源上。因此,現代的人往往認為,他們的單詞是古人憑空想象出來的。但漢字有所不同,據我們所知,古代漢字起源有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小篆,石鼓文等等,這些字體形狀不一。中國人也一直強調書法的重要性,練習過書法的人都知道,字體有楷書,行書,草書,隸書,行楷,魏碑,篆書等等,風格有王氏,柳氏,鄭氏等等。小小的方塊字卻能顯示出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精粹。而印歐語系如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中的文字都漸漸演變為一種符號,失去了原有圖像的外貌。所以,許多中國人在學習英語單詞時,覺得很難背下來,找不到單詞與含義之間的聯系,但事實上,如果了解了英語單詞的音素與音素組合規律,了解了詞綴與詞源,聽到即可寫出、即可猜出單詞含義也不是很難的事情。
3.語義差異
中國漢字與印歐語系不僅僅存在語音與語形上的差異,在語義上也有很大區別。據我們所知,在跨國貿易或國與國之間訂立一些合約時,不僅要擬本國語版本的合約,還要擬定一份法語合約。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用詞方面,各國的語言都會多少存在些漏洞,各國語言中,只有法語的運用最為嚴謹,用詞最為精確。用法語擬定出的合約,很少有疏漏之處,也很少給別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機。因此,國際之間大型的合約與合同都會備有法語版本。相比較而言,漢語的漏洞較多,很多人有漏洞可鉆。比如:“他背著媳婦做了不少事””這句話中的“背”就有兩種讀音,兩種含義,讀“bèi”可以理解為他做不讓愛人知道的事;讀“bēi”就是說明他的媳婦是殘疾人。還有,“開刀的是他父親。”那開刀的人可以是主刀做手術的大夫,也可以理解為被做手術的患者。因此可以說,印歐語系所使用的單詞詞義往往功能性更強,精確性更高,定義性更準。相比較而言,中國漢字的概括性強,使用性更為靈活。因此,再使用西方語言時,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避免使用失誤。
4.語法差異
漢語的語法要求較少,有時主語置后,有時主語置前,聽者隨情況而回答問話者的問題?!澳愠燥埩藛??”可以說成“吃飯了嗎,你”。在古代的詩歌中,古人也靈活地創造出一些回文詩,簡單的幾個字,可以變為一首詩,這種隨意性對于印歐語系中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印歐語系的句子中,句子的語法有性、數、格、時態、前綴、后綴,以及主謂賓定狀補的要求。這也就是上一項中提到為什么在國際之間的合約中,很多要擬定法語版合約的原因,在諸多印歐語系中,法語的要求最為嚴格,限制性最強。漢語雖然缺乏這方面的不足,但中國漢字的字形與影射物相似的特點多少可以彌補這種不足。
5.句型差異
印歐語系,尤其是英語,句型注重形合。句子中連詞用得很多,同時要求結構完整,而漢語中的連詞可用可不用,結構較為松散。漢語也講求句子的結構,即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英語中多了補語和表語。基本結構相似,都是按時間順序,邏輯關系來排列單詞,組成句子。但句子之間的邏輯連詞,使用較少,我們根據句子就可以看出邏輯性,當然這也有可能會引起歧義,比如:我看他扶著一位老人走下公共汽車,手里拎著一個皮包。”這皮包是誰拎的,就要根據上下文來判斷了。盡管英語的句子要求較嚴緊,但也有歧義句的存在。不過,印歐語系往往把句子的重點放在句首,而漢語在使用時,習慣于把重要的內容放在句子的后部,所以在西方人眼里,中國人喜歡繞彎子說話,主次不清。這和我們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很大關系。因此,我們在使用印歐語言時,要按著西方人的邏輯排列句子的主次關系。這樣才不會讓人摸不到頭腦,分不清主次。
三、結語
中西方語言體現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滲透在語言之中。只有通過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掌握英語中容易產生誤解的詞語,才能有效地避免語言運用上的失誤。
參考文獻:
[1]辜正坤. 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篇4
關鍵詞:謝謝 差異 文化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那么表示感謝的詞匯謝謝,是禮貌用語當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一、謝謝的使用
漢語中的“謝”在最初時多表示拒絕、辭謝、謝絕、辭別、告訴等意義。早期道謝義有一定的歉意,對方承擔了某種付出或損失給自己帶來好處,顧表示感謝。明清小說中已經很少見有辭別、謝罪、告訴等意義,這些意義都各自有更加牢固的詞來表達。道謝的對象也往普通人、普通事擴展,道謝雖然還遠不是一般人每日生活必需,也成為日常生活的內容了。一般認為影響道謝的有三大因素:人們的地位高低、關系親疏和事件大小。傳統上首先重視高地位,只有大事才對地位相仿者及其以下道謝?,F在仍然是部下向領導道謝太多,而領導向部下道謝太少。一般人對小孩的幫助不道謝,比如跑腿買煙找人,有人甚至在車上對小孩的讓座也不道謝。
在西方,不論正式場合還是普通場合。除了對別人的幫助要說外,比如,親戚或朋友打來電話,接電話的一方常常會對對方表示感謝。無論在哪家商場購物,買完后雙方都會以謝謝來相互告別。而這不僅僅局限在陌生人或朋友之間,在美國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常是彬彬有禮的。比如,兒女回家吃到父母準備的豐盛的晚餐,那么飯后大家都會稱贊晚餐的可口并感謝母親的辛勞。而當飯后孩子們清理了餐桌之后,母親又會反過來感謝大家的幫忙。正是這種彼此間的感激和對他人勞動的尊重,是的家庭成員之間充滿了溫馨。家庭成員之間很懂得感激他人的勞動。他們認為只有在家里養成了習慣,長大后才不至于在社交場合出丑。
二、原因
中國有句古語“大恩不言謝”,因此在國內是很少聽到彼此說謝謝的,尤其熟人之間更是稀有。但是隨著各國間的相互合作日益密切,西方人凡事謝不離口的習慣也在慢慢的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目前謝謝的使用仍然沒有西方頻繁,中國家庭成員之間也很少說謝謝,這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關。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1. 面子問題
面子系統涉及某一文化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關系和組織關系。它包括親屬關系、對自我的認識、內部與外部關系、以及禮俗社會與法理社會[1]。東方文化中的等級觀念很強,言談舉止非常注重禮貌,以此體現雙方在地位等級上的差別;而西方文化在交際過程中更重視平等,談話舉止相對輕松隨意。東西方文化的成員在處理面子關系時采取的不同方式, 從而造成語篇方式的差異。東方人與陌生人交談時往往表現出禮貌和尊敬;而西方人則傾向于平等待人[2]。在交際中, 他們首先考慮他人的面子問題。而西方人強調個人的獨立, 他們在交際中更關注個人的面子需要。他們也就不像東方人那樣突出內外的區別。通常在選擇雇員時,東方人更多地會選擇管理該公司的家庭內部成員, 而西方人更多考慮雇員的經驗和教育背景。前者被社會學家稱為禮俗社會,后者為法理社會[3]。因而,在中國我們更多看到的仍然是部下向領導道謝多,而領導向部下道謝少。孩子向長輩道謝多,長輩向孩子道謝少。這也體現了面子問題。
2.個人本位與家庭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親人間界線劃分明確,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對孩子也非常尊重,進孩子房間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 ?” 強調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奮斗為榮,樂于談論個人意見。
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中心,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于過分強調,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方家庭觀念的不同,西方的個人本位思想強調個體的價值和權力,而中國傳統的家庭本位思想,強調了家庭的價值和權力。中國傳統的一家人里面或者關系很好的朋友之間很少會用到謝謝,如果用了,意味著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說不說謝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說話雙方關系親疏的反映。而西方家庭成員之間說謝謝則表達了相互之間感激和尊重。當然,并不是說中國家庭成員之間就不表達感激和尊重,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
三、結論
隨著跨國交際的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文化的不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謝謝的使用場合和范圍也大不相同。本文主要探討了“謝謝”在中西方的使用區別,旨在能夠更好的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高一虹.語言文化的認識與超越[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170-201 .
篇5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人們之間進行交流的一個重要的平臺,旅游業在近些年來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也引發了同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需要,而翻譯則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一項重要手段[1]。翻譯,可以理解為信息的語際轉換過程,也就是將一種語言形式轉換成另外一種語言形式,歸根到底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旅游文本是人們旅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對外宣傳資料。旅游文本的漢英翻譯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而不同地方的旅游文本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這就在翻譯的過程中制造了巨大的困難。那么,就要求翻譯人員在翻譯實踐當中,應當充分辯識旅游文本中所包含的中西文化差異,充分考慮到不同的文化類型因素和語篇結構,積極采取音譯、釋義、意譯、直譯、增譯等不同的翻譯策略,最后還要對譯文進行適當的處理[2]。
一、旅游文本中的中西方文化
旅游文本的翻譯過程中尤其多見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錯誤發生,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譯者沒有徹底的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或者是對中西方旅游業所包括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沒有做到清楚的認知和深層次的分析與理解。因此,從旅游文本中探索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然后將這些差異加以消化,最后融入到新的翻譯當中。周而復始,既可以使旅游文本得以升華和優化,也能讓使用這些文本的游客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在中國,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風土人情賦予了旅游文本更加深刻的文化內涵,因此,旅游翻譯的目的應該是吸引旅游者,激發他們對旅游的興趣,與此同時還能夠傳播旅游文化。但是,能否做到用英語精確的傳達全部的旅游信息,同時又使中國文化特色保持相對的完整絕對可以稱作是旅游漢英翻譯中的一大難題。一般來講,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量越大,那么在雙語轉換中所遇到的文化障礙和不可譯性也就越大,這些就是翻譯工作者需要克服的困難。所以,只有在對中國傳統和現代文化有相當理解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利用自身優異的語言功底,將譯文準確、完美的呈現在游客面前。
同樣的,在西方國家,由于其發達的先進生產力,優越的生活水平以及西方國家的人們崇尚自由和信仰的影響,他們對旅游的要求也自然不一樣。他們沒有我們文人騷客般的暢飲詩意,卻多了幾分對大自然創造的大千世界的無盡向往。從他們身上,流露出來更多的是對旅游的狂熱的喜愛。那么,在這里,旅游翻譯的目的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需要更加人性化的翻譯來滿足游客的需求。此時的旅游文本翻譯,不僅需要囊括所有的內容和細節,還需要大氣而不失嚴謹;在游客閱讀時汲取鋪面而來的信息量的同時,還要給游客美的享受和盡可能廣闊思想漫游的空間。
二、中西文化差異和旅游文本翻譯
中西方文化分別產生于中國和歐洲,屬于不同的文化,因此兩者之間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也就是此文化區別于彼文化的特殊性。
文化的差異即是文化的個性,是某種文化在其特質和模式上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性。導致文化差異性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語言文化異質性的層面來看,由于不同語言背景的民族其生活環境、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哲學思想、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等方面上的差異,使各民族文化在具有普同性的同時,又體現出來強烈的異質性[3]。文化的普同性或者同構現象使得語言具有可譯性,進而使翻譯成為現實;而文化的異質性則造成了翻譯的障礙,導致了不可譯性的發生。但是不可譯性既具是絕對的,又是相對性的。
旅游文本中的原語文化與譯入語文化的差異會導致語義(所指意義、實用意義和語言內部意義)的非對應。譯者不僅需要掌握原語和譯入語的語言系統知識,而且還要了解、熟悉其文化系統,并且要在旅游文本翻譯中對文化因素的相關性保持高度的意識和敏銳的嗅覺[4]。
旅游文本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因素,由此所導致的翻譯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的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文化空缺而導致的語言空缺,即譯入語所處的文化傳統中缺乏原語所隱含的歷史、文化因素,因而很難在譯入語中找到與原語等值的詞語,從而使兩種語言的詞匯出現非對應和非重合的現象[5]。他們之間沒有語義共鳴,有的只是語義空缺或錯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產生的詞匯空缺以及文化沖突所導致的詞匯沖突。
另一方面,是由語篇層面上的行文習慣和修辭手法的差異所引起的。中外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心理、審美觀念和思維方式,反映在語言中就是修辭方法、謀篇布局等行文習慣的差異。中國人一貫主張“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強調客觀融入主觀,喜歡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在書畫、建筑和詩歌上都講究神似重于形似,形成了簡雋空靈的風格,反映在語言文學上就有了漢語行文所固有的辭藻華麗,情感橫溢,講究音韻和美,聲律對仗的特點。除此之外,由于受“中庸”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美學觀念別強調平衡美,除了極為頻繁地使用對仗這一修辭手法,還大量地運用四字詞組,特別是前后兩部分有并列或遞進關系的四字詞組。在這些方面,西方民族則不相同,西方哲學著重強調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維,在主客觀物象關系上,更多的注重摹仿和再現 [6]。這種現象反映在語言表達形式上,就體現了英語重形式、重理性、重寫實的特點,形成了其所特有的句式構架嚴整、表達思維縝密、行文注重邏輯理性、用詞強調簡潔自然、描述突出直觀可感的風格。
以上的這些文化因素,既是從翻譯中來,最終也要回到翻譯中去。只有經過時間的積淀、知識的積累和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更深層次的理解,才能在差異的文化因素下得到不一樣的效果。
篇6
關鍵詞:字幕翻譯 文化差異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國際間的人際交往愈加頻繁,要想全面、具體、真實、完整的了解國外文化,欣賞其影視文學作品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渠道,因為影視文學作品的一個突出功能是向我們展示世界各民族的生活圖景,由此,影視字幕翻譯的存在便成為了中外跨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我國每年引進國外影視作品的速度、數量都是非常驚人的。優秀的影視字幕翻譯能夠讓觀眾在沒有絲毫文化障礙的情況下,酣暢的欣賞到原作的風采、領略各民族的生活圖景。針對影視翻譯形式上的短暫性和同步性,內容上的通俗性和融合性,要想翻譯出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必須要熟知國外文化,因為不熟悉國外文化,會對影視字幕翻譯產生如下影響:
一、文化差異引起詞匯歧義
如在英國電影《呼嘯山莊》中的一段對白:
Isabella:It’s a brother’s duty,dear Edgar。to introduce his sist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young poets。
Edgar:Oh,you want a dragon?
Isabella:Yes,I do With a fierymustache。
在這段對白中,dragon一詞在中西方具有截然不同的意義,西方人認為dragon是邪惡的象征,是一種恐怖的動物,在英語詞典中的釋義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而在漢語言文化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權力、力量、吉祥的象征。所以在這段對話中,如果譯者不熟悉西方文化,按中方文化將其譯為“龍騎兵”,就完全改變了這段對白的真實含義。根據西方文化,試將該對白譯為:
依莎貝拉:埃得加,這是當哥哥的義務,你總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風的詩人吧。
埃得加:哦?難不成你想找一個粗魯的人?
依莎貝拉:是,不僅如此,還要長著紅棕色的胡子。
如在被青年觀眾多喜愛的美劇《吸血鬼日記》中的一句話:
But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在這句話中,lemon的字面意思是檸檬,但在美國俚語中,lemon的意思是次品、令人討厭的人的意思,若不了解這點,把lemon直譯成檸檬,就會造成目標觀眾的不理解,試將該句翻譯成:但是,如果命運真的如此......
二、文化差異引起語言差異
在影視翻譯中,不難發現語言差異,如《吸血鬼日記》中:
I suggest you reconsider.我勸你三思而后行。
I make a deal, I keep a deal.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另外,語言差異尤其體現在對電影名的翻譯中,如:
Speed譯為《生死時速》,Pygmalion譯為《窈窕淑女》,Waterloo Bridge譯為《魂斷藍橋》,Gone with the Wind譯為《亂世佳人》
從上述影片名的翻譯中,不難看出,英文電影片名往往比較直白,而中文電影片名比較凝練,這是因為西方人比較重視個體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強調個體性,重形合;而中國人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天人合一,這種思維方式反映到語言上,就表現出一種重視整體和意合,強調整體的和諧感、統一感,在語言表達上傾向于凝練的語句,如四字成語,所以在翻譯電影時,用四字成語和中式俚語不僅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三、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歷史文化背景知識
在電影《木乃伊歸來》中的一句臺詞“He went out west,” 這句話看著很簡單,如果不熟悉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知識,很容易將其譯為”他去了美國的大西部“,而在西方,went out west是指某人去世的委婉表達方法。
在《老友記》中瑞秋和眾人談及其逃婚原因時說了一句“How much Barry looks like Mr. Potato Head”. Mr. Potato Head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卡通人物,其面孔與笑容滑稽可笑,而中方國家的人一般不了解Mr. Potato Head的樣子,文化形象的空缺就阻塞了幽默效果的傳遞。由此可見,影片對白中可能會出現大量涉及西方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內容,若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在影視翻譯中就無法正確、合理地翻譯。
綜上所述,中西方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對影視字幕的翻譯存在著很大的影響,針對影視翻譯這種特殊的翻譯,要想譯出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譯者就必須從以下方面入手:
1.經常閱讀一些有關中西方國家風土人情 、歷史地理、政治與文化、文學藝術、宗教等方面的書刊資料,熟悉中西方文化差異,以便完整準確的理解原文語言之外的內容,清晰地判斷出語言中的典故、雙關語、俚語等,在翻譯時,對這些內容進行對等切換,方便目標觀眾理解。
2.親身到中西方國家去領略其風土人情,只有具備中西方國家的生活經歷,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中西方國家的語言特色和差異,以便翻譯時,使譯文語言更符合目標觀眾的日常習慣。
3.經常觀看中西方影視作品,并對其做對比,了解中西方影視作品各自的特點,以及中西方人思維方式和審美的區別,針對這些特點進行翻譯,使譯文更容易被目標觀眾所接受和喜愛。
總之,只有不斷掌握中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及其差異,才能在影視字幕翻譯中盡量縮小文化差異對其的影響?;蛘哒f,對中西方文化知識和各個領域的知識掌握的越豐富,對中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越了解,對中西方語言特色越熟悉,對原作品的理解才會越深透。其譯文表達才能更符合受眾的審美,從而更吸引受眾。
參考文獻
[1] 胡磊. 影視字幕翻譯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J]. 電影文學,2012(03).
[2] 麻爭旗. 影視譯制概論.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6.
篇7
關鍵詞:初中英語;文化差異;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4
目前,中國初中英語教育中,存在著對學生的要求是僅僅會讀、會寫、會簡單的造句即可的傾向,認為語言文化知識對提高考試成績沒有多大作用,純粹是應試教育。在教育中忽略了文化差異的影響。但由于對語言文化的差異缺乏認識,把“力大如?!闭`譯成“as strong as a cow .(正確as strong as a horse)”;把“凡人皆有得意時”誤譯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正確Every dog has its day.)”;把“揮金如土”誤譯成“to spend mony like earth (正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把“ 紅茶”誤譯成“red tea( 正確black tea)”;把“凡人皆有得意時”誤譯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正確Every dog has its day.)”等等,也是經常發生的。這不僅影響學生對字義的不正確理解,也影響學生對英語的系統掌握。因此,在教學中重視文化差異,適當講解其區別和不同用法,對學好英語無疑是有幫助的,本文對此加以分析。
1 漢語言文化和英語言文化的差異
1.1 在說話的語序方面,中西方存在著差異
由于中西思維模式的迥異,說話的語序就存在很大差異。例如:
簡單句中英漢語序的對比。
中文:主語+時間狀語+地點狀語+方式狀語+謂語+賓語。
我每天在操場上愉快地打籃球。
英文:主語+謂語+賓語+方式狀語+地點狀語+時間狀語。
I play basketball happily on the playground every day.
1.2 在逢人打招呼方面,中西方存在著差異
例如:中國人碰面很自然的會互問“你去哪?。俊?,而這在西方,被看做不禮貌,認為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因此我們不能想當然的說“Where are you going?”,取而代之,我們可以說諸如“How are you?”之類的。
1.3 在稱呼方面,中西方存在差異
中國把姓放前稱呼放后,而西方恰相反。如:中國的張老師,英語則稱為“Miss/Mr Zhang”,葉醫生為“Doctor Ye”,王叔叔為“Uncle Wang”。
1.4 在道別方面,中西方存在差異
在中國,我們道別時往往會說“走好”、“小心慢走”等。但在西方國家,我們不能直接翻譯“Go carefully”或“Go slowly”。他們聽不懂。而應說“See you”或者“Byebye”就行。
1.5 單詞的字面意義和引申意義
大多數英語單詞既具有字面意義,即其基本的、明顯的意義;也具有引申意義,那就是詞的隱含的或不明顯的意義。對于講漢語的中國人來說,要學好英語,就意味著不僅要掌握好英語單詞的字面意義,更要知道其引申意義。狗急跳墻:despair givescourage to a coward,狗拿耗子: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狗屁不通:a person who offer bad advice。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
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你是一個幸運兒:You are a lucky dog,凡人皆有得意日:Every dog has his day,老人學不了新東西;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 等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
2 在英語教學中體會中西文化差異的方法
強調中英文化的差異的意義在于:由于存在差異,我們的母語――中文勢必對我們學習英語產生一些負遷移作用,如何通過了解差異,在教學中避免母語產生的負面影響以提高學習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三點工作:
第一,幫助學生消除外語學習中影響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礙,講授英語單詞是應指出其含義用法的不同,講解語法、時態時應和中文進行比較并指出其異同,在講解課文時應對其詞匯的文化因素和有關課文內容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梳理,并歸納出能涵蓋課文或全書內容的文化框架。同時在教學中有目的地介紹一些和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蛇m當地播放一些相關的歌曲、錄像資料,介紹一些和文化背景相關的網絡資源上學生課余訪問,以便學生盡可能地觸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語世界。
第二,將一些中西方文化習慣的不同的典型材料的句子、范文作為補充材料印發給學生課外閱讀。通過閱讀在具體的語境中掌握其使用異同,體會英語單詞的含義和時態在具體語境的不同,以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和英語語言的靈活性,對重點的習慣用法的不同進行記憶并在實際閱讀和作文中靈活運用。
第三,除了課堂上進行比較教學外,筆者還利用課外興趣小組活動,開設英語講座,給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方面內容的補充。介紹一些有關文化差異產生的小故事和笑話。通過對這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和比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想了解世界的熱情,增強了學英語的興趣,更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語言興趣。鼓勵學生相互之間用英語交流并通過交流和相互指錯來鞏固文化差異方面的內容。
參考文獻
[1]祁素娟.中英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3)
[2]王睿.淺析中英文化差異比較[J].寧夏教育,2011,(3)
篇8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大學生;中國文化;文化輸出能力
一、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分析
對當前我國的英語教學做具體的分析發現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西方文化導入較多而中國文化導入較少導致了“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此現象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課程設置的應試功利性明顯。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課程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應對四六級英語考試,所以教學中重視的是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雖然在現階段的教學中有針對性的英語選修課程,但是課程并沒有涉及中國文化,這使得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因此中國文化在交際中出現的較少,其傳播自然受到了限制。其二是教材的編寫存在著中英文化失衡的情況,就目前的英語教材分析來看,其中占主導的是西方文化,中國文化涉及較少或者是沒有涉及,這導致學生學習中的中西方文化感知失衡。其三是教師的中國文化修養和文化平等意識比較薄弱,因為其文化修養較弱,所以在教學中無法做有效的文化引導,其文化平等意識的缺失更是對學生不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構建提供了幫助。其四是大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欠缺?,F階段的大學何時能對中國文化的具體表達不甚了解,所以在文化傳輸中無法準確地介紹和表達中國文化。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學生文化輸出能力培養的具體途徑研究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文化輸出能力,需要做到多管齊下,這樣,具體的文化輸出能力培養效果會更好。以下是基于資料研究和實踐調查的具體培養路徑探討。
(一)在教學中增加中西文化的比較
在大學生文化輸出能力培養中,強化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對比是重要的培養路徑。從文化資料研究來看,中西方文化存在著非常大的區別,所以在教學中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做加強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而對中國文化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劉光正教授曾經指出“影響傳遞信息的各種語言的、非語言的文化要素必須以外語學習者的母語文化作為比較對象,只有通過兩種文化的差異比較,才能找到影響交際的各種文化要素?!睆膭⒐庹淌诘挠^點進行問題的考慮,加深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其前提是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具體的目標是能夠實現對西方文化的包容,這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可以順利地實現,相互借鑒的目的也可以達到。需要注意的是在中西方文化對比的時候,全部內容的整體概括是無法實現的,所以需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做比較的強調。當代的大學生網絡接觸頻繁,對各種文化的涉獵比較廣,所以其不僅對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對西方文化也有較為全面的認知。這種現狀對于學生掌握文化共性有積極的作用。在文化比較的時候,不僅要掌握共性,更要分析個性,所以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文化個性有更深入的理解,需要堅持三個基本的原則:①堅持由共性到個性、有表層到深層的文化比對。在文化比較中,從文化共性入手對文化的個性做分析強調,從文化表層入手對文化深層內涵進行剖析,這樣有層次、有目的的文化比較原則實現了文化比較的由淺入深。②堅持教學滲透原則。所謂的滲透原則指的是將文化教育在語言教學中進行滲透。從具體分析來講,學生的文化理解層次是有限的,所以在教學中滲透與學生學習比較適應的文化內容,這樣會讓學生對文化有更好的理解和接受。③堅持立足共識,著眼當前世界。在教學中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做加強可以讓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有顯著的提升,其文化交流意識、本土文化保護和傳播意識也會顯著性加強。
(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導入中國文化
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輸出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做中國文化的導入也是重要的途徑。在語言教學中,結果固然重要,但是過程更重要,所以必須要重視英語教學的過程。為了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文化輸出能力進行培養,基于過程導入中國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更多的中國文化內涵,這于其文化傳輸能力加強具有重要的意義。就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導入而言,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對英語教材進行完善。在教學實踐中,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托和基礎,無論是老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其大都是依靠教材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將教材作為導入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會發揮出突出的價值。就英語教材的具體完善來講,教材的編寫者需要重視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編寫者需要注意教材當中的中西文化平衡,其二是編寫者需要在對比中西文化個性的時候對其做有機結合。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教材編寫的時候,編寫者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習慣,比如傳統文化節日的一些習俗等編寫進教材,也可以將我國特有的古典文化內容,比如戲曲文化、陶瓷藝術等進行介紹,這樣,英語教材的中國文化豐富性會體現出來。第二是對翻譯教學做改進。我國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重點是字詞句的翻譯技巧教學,具體的翻譯模式多為英譯中。然而在我國執行的英語等級考試,其改革的主要趨勢是實現漢語的英語轉化,而且單句的漢譯英在向整段的漢譯英變化,這表明我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需要進行改變。從具體的總結分析來看,我國的英語教學重視的多為西方文化,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能力比較弱,對翻譯中漢語言文化的意義很難實現深層次的了解,所以翻譯會面臨較大的困難。為了解決此問題,在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讓學生對中國文化內涵有深層次的了解十分的必要。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英語教育教學中,老師為了讓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對中國文化有所感悟,可以讓學生先接觸《道德經》《紅樓夢》等飽含中國文化的英文譯本,在譯本閱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做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資料翻譯,這樣,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認知會更加的準確,其文化敏感性會得到提升,文化輸出能力自然也會有顯著的提高。第三是進行作業的精心設計。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課堂講解的作用顯著,但是要真正的鞏固和運用知識,課后的練習不可缺少。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可以進行精心的作業設計,對學生課后學習的具體行為進行引導。舉個簡單的例子,某老師為了在教學實踐中設計出能夠引導學生關注中國文化的作業,對在校的學生進行了隨機的訪問和調查,發現學生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以及影視文化等比較感興趣,所以老師在具體的作業設計時,以上述的文化內容為話題,設計了引發學生討論的文化交流作業。學生在完成該作業的時候對文化有了更全面的思考,其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相應的文化輸出能力也有了顯著的進步。
(三)在教學中建立平等的文化意識
要實現英語教學中大學生文化輸出能力提升,在教學中建立平等的文化意識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就平等的文化意識構建來看,具體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增加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了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產物,我國是56個民族構成的和諧大家庭,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尤其是漢民族文化,不僅博大精深而且源遠流長。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老師適量的選取我國特有的文化標志,比如長城、故宮等文化名勝,茶、酒、陶瓷等文化產品,端午、重陽等特色文化節日,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語言專長將其進行特色介紹,在介紹的過程中融入我國文化的積極內涵,這樣,我國的文化可以由學生的介紹實現向外的推廣。第二是引領學生把握中國文化的精髓?,F階段,很多學生對中國文化有大致的印象,但是談及文化精髓,較多的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其實,真正地了解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必須要掌握其精髓。在英語教學中,老師要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對比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基于“道”和“德”的文化底蘊,讓學生了解到儒家文化不僅有“仁”和“禮”這樣的深刻內核,更有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和對人格尊嚴的維護,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包容、開闊的胸懷,這也是如家文化所倡導的。簡言之,中國文化內容駁雜,老師基于教學過程讓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精髓做更深刻的了解,讓其明白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肯定和認同必然會有所提升,其傳播文化的意識也會不斷地強化。第三,對學生做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培養。在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青年人的價值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群體本位向個體本位取向做偏移。其二是單一取向向多元取向的偏移。其三是理想主義取向向世俗性、物質性取向的偏移。這三種變化使得很多大學生對中國文化全盤否定,對西方文化卻全盤接收。中國文化一直強調兼容并蓄,在現代化的發展中,中國文化可以改變,可以吸收更多的內容,但是其本身的文化特質不能被否定,這是中國的根,是漢民族的魂,對其做否定這于我國的未來發展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在教學實踐中,老師要通過文化教育、文化選擇等讓學生有更加積極的文化心態和文化視域,從而使學生具備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篇9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 差異 閱讀理解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英語成為了世界官方語言,大部分國家都要求學習英語,而閱讀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重要途徑。中西方國家由于所處自然條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等的不同,經長時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點和風俗習慣,反映在文化理解上,則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大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的影響是很巨大的,尤其反映在背景知識上。另外,外語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習者能夠正確運用目的語進行交流,這不僅是語言、語法、詞匯的交流,而且還包含著目的語的文化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際。背景語言的理解就必須了解其文化,因為學生對作者意圖理解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取決于學生語言水平的高低,還取決于學生對文章所涉及的社會文化知識掌握的多少,只有當學生將自己的背景知識與語篇負載的語言文字聯系起來以后,意義才產生,理解才實現,閱讀的交際功能才得以完成。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把語言知識與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導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多了解一些中西方文化的異同是非常必要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大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的影響,大致有三個方面:詞匯、表達方式和背景知識,具體分析如下:
1詞匯方面
詞匯,又稱語匯,是一種語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圍的)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和。英漢詞匯的語義和文化內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現在其概念意義、內涵意義和搭配意義上。
1.1概念意義
概念意義是指一個詞的基本意義,是抽象的,與客觀事物不發生直接的關系。概念意義是交際的核心因素,不正確理解詞的概念意義,就會引起交際沖突。如:漢語中的“叔叔”是指父親的弟弟或比父親年輕的長輩,而英語中“uncle”一詞的意義范圍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親的兄弟,也可以指母親的兄弟。類似的稱謂用詞還有很多。再如,英語的“drugstore”與漢語中的“藥店”不同,drugstore在美國除了出售藥物之外,還可以賣食物、飲料等等。所以大學生在閱讀時必須弄清楚一些詞匯的概念意義,否則會誤導自己的判斷力,可能引起交際沖突。
1.2內涵意義
內涵意義是指超出概念意義以外的意義,往往與客觀事物的本性和特點有聯系。如“idealism”在英語中有兩個意義:一是作為哲學術語,意思是唯心主義,不包含任何褒貶之意;而漢語中的唯心主義則具有貶義。另一個意義是理想主義,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漢語中的理想主義往往含有脫離實際的意思,含有貶義。類似的還有intellectual和“知識分子”,peasant和“農民”等等,其內涵意義都不能完全等同。再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表示慶?;顒雍蜕鐣髁x等積極意義,但英語中的“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
英語中有些動物詞的文化內涵是漢語中沒有的或與漢語有很大不同。英語中swan﹙天鵝﹚用來指才華橫溢的詩人。根據希臘傳說,音樂之神阿波羅的靈魂進入了一只天鵝,由此產生畢達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詩人的靈魂都進入天鵝體內。Sheep在英文中是愚蠢的代表,而在漢語中說笨得像豬。
還有些詞在漢語里有對應的詞,而在另一種文化中找不到對應詞。這種現象叫“詞匯空缺”。例如英語中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等等。
在閱讀理解中,詞匯的內涵意義是十分重要的,詞匯的內涵意義要靠平時的積累,如果不清楚中文和英文詞匯內涵的區別,在閱讀理解上面經常會造成很大的誤區。
1.3搭配意義
搭配意義主要是指詞與詞之間的橫向組合關系。搭配往往是約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語的搭配規律套用到英語學習中。如:漢語中的“紅茶”在英語中應用“black-tea”表示,英語中的“black coffee”在漢語則是“濃咖啡”,漢語中的“濃茶”在英語中則是“strong tea”。再如:漢語中的“雨后春筍”“多如牛毛”在英語中應用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詞匯的搭配意義也是很重要的,學生一定要掌握好常見的詞匯搭配意義,運用到閱讀理解中,準確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 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是表達特定內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語言方法、手段,是文章構成的一種形式要素。表達方式隨語言表達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形成。例如各種節假日及假期在英文中的表達:
泛指不用工作的休假時間用time off work或者time away from work. Holiday和vacation在英語中意思接近,Holiday是holy和day的合寫,最初的意思是特殊的宗教節日,后來日常語言用來指特別的休息日,以區別于周末的正常休息。Vacation的本意是‘空缺’的意思,在英國原指法院或者大學的休假,它們包括三種情況:一是為了休息或者娛樂而離開當前所做的經常性的工作;二是為了娛樂或者旅游的一次具體行程;三是進行文化、宗教、國家或者其他情況下的慶?;顒?,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不是法定的。
不同的表達方式理解不同,所以大學生應好好學習中英文的表達方式,區分開來。平時在閱讀中注意根據上下文理解這些表達方式,今后才能在正確的語境中去運用。
3背景知識
語言的存在和發展受社會的影響,一些詞匯反映了社會歷史的客觀現實,這樣的詞匯往往會讓中國學生產生迷惑。例如:The United States has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其中,loneliness industry是指美國福利事業的一部分,由于越來越多的子女不與父母住在一起,美國社會出現了大量的孤獨老人,他們既無人照顧又生活困難,成為社會問題。因此,美國政府開辦了一種為孤獨老人服務的社會項目,名字叫loneliness industry.
學生對西方國家的地理環境的熟悉程度也會對英語閱讀產生影響。例如,英國是一個島國,由于受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英國常年吹溫暖潮濕的西風,所以,英語中西風給人的感覺總是溫暖的、歡樂的。如《西風頌》中:It's a warm wind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and Aprils' in west wind and daffodils.讀到這首詩就會想到鶯歌燕啼的春天,而不是有的學生印象中寒冷的、刺骨的西風概念。
宗教也是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由于宗教背景不同,中國學生會發現下面的話很難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 to breath.意思是一名教師意味著創造的見證人,他目睹人體開始呼吸,開始了生命。要深刻了解這句話的內涵就應當了解《圣經》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妒ソ洝飞险f,人是由上帝創造的,上帝用黏土捏成一個泥人,然后從其鼻孔中吹入“生命之氣”,于是泥人開始呼吸,至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偉大工作。在此句中,作者借上帝賦予了人類生命之氣來說明教師工作的神圣。
時代的變化,要求我們不僅要學習語言知識,還要努力學習西方國家的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知識,擴大視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以便消除文化理解和交流障礙,提高外語閱讀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向大學生傳授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將有助于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綜上所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閱讀水平,更重要的是能讓他們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包慧南. 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高一虹. 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跨越[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劉君濤. 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重新認識[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篇10
[關鍵詞] 文化;西方;電影;翻譯
影視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多元文化共存與發展的世界中發揮著“文化傳播”“文化創新”“文化認同”等重要作用,且對于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有其獨特的政治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及娛樂功能等。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交流也打破了國籍、民族、宗教、文化、地域等束縛,形成經濟一體化、文化全球化的局面,我國在弘揚民族文化、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西方文化也通過各種方式傳入我國,影響我們的生活,“影視文化”就是重要方式之一。對于有著濃郁西方文化色彩的影片,其“電影名”是我們認識該作品的“商標”,決定著觀眾的第一印象,是否接受,從某種程度上說,它直接關系著影片對觀眾的吸引力、觀賞欲,關系著影片價值能否順利實現。由此,對于西方電影名的翻譯要注重同時兼顧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
一、西方電影名的功能概述
影片最初和觀眾見面,多是通過片商對電影名的介紹及精彩片段的展播。而電影名是否能夠讓人印象深刻、神秘好奇、充滿觀賞欲,則是影片是否能夠“成功”實現其價值的關鍵。由此,電影名須具備如下功能:“信息概括”“美感體現”“價值體現”“祈使”等。信息概括,指電影名能夠直截了當地反映出影片的主要內容、主要精神等。美感體現,指電影名的翻譯,除了要體現翻譯本身的“雅”,還必須要兼顧原作者本意、觀眾接受度,即審美情感因素。優秀的電影名令人一看就感覺心里愉悅,充滿觀賞欲望。價值體現,指電影名本身蘊涵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同時還要有助于實現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祈使功能,指電影名能激起觀眾好奇心,激發觀賞欲望,引起觀眾興趣,提高票房收入。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電影名翻譯的優劣是影片能否成功實現其價值的前期基礎。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影視文化的題材多是來源于生活或是高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所在地方的獨特文化習俗,如:政治、軍事、宗教、經濟、農業、民族等。由于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不同,與之相關的文化也不盡相同,且文化差異越來越明顯。各種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時有沖突、時有并存、時有相融。如何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并存與發展的背景下,把文化內涵豐富的西方電影名翻譯成更加易于我國觀眾接受、喜愛的中文片名,還必須充分考慮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避免因文化差異而帶來翻譯的誤解、歧義、雙關、笑話,導致影片的不成功。相反,只有在顧及中西方文化差異和特點的基礎上的翻譯,才能確保翻譯的質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體現在思想觀、道德觀、生活觀、價值觀等方方面面。如,在價值觀與道德標準方面的中西方差異。中國文化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以道德倫理為中心,價值觀念中偏重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偏重集體的作用發揮,提倡個人謙虛謹慎,以“自我貶仰”為處世之道,反對過于自我表現;而西方文化則是充滿強烈的個人主義精神(獨立性與創造力),崇尚個人努力,不掩飾自信心、自豪感和榮譽感,崇拜英雄、強者,強調“個體”的作用和成就。這一點,在許多美國影片中都有反映,如:Hancock―《漢考克》、Superman―《超人》、Shane―《原野奇俠》等都是強調個體作用,歌頌英雄主義精神,在翻譯時候要把握中國的傳統文化特點和觀眾的思想觀念,方能起到積極作用。在社會及家庭關系方面,西方的“個體性”文化特征,偏重機會均等,平等意識強,崇尚自主自強自立,長輩與晚輩平等,而中國則重視輩分,等級分明。
三、西方“電影名”漢譯的原則
“歸化”和“異化”是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20世紀90年代在《譯者的隱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書中提出。歸化(Domestication)指在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譯策略,達到使源語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語文化讀者的世界,實現“文化對等”的目標,強調譯語讀者習慣的語言表達方式。異化(Foreignization)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異域性(源語言文化),打破目標語言常規,同時具有豐富目的語言文化的翻譯方式,強調遵循源語言的表達方式,表達原文內容。從某種程度上說,“歸化”和“異化”可看作是“直譯”和“意譯”的延伸,但又有所區別。前者打破了“語言層面”因素的局限,翻譯過程中,將視野拓展到文化、習俗、美學等方面,后者則是著重于“語言層面”處理的形式和意義。即“歸化”和“異化”著重于文化層面的大語境下翻譯的價值取向,而“直譯和意譯”著重于語言層面翻譯的價值取向,對于電影名的翻譯,有局限性。由此可以看出,在當今擁有多元文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下,對于以多種文化為背景的西方影視作品,其電影名翻譯的優劣,對于影片的吸引力及實現商業價值最大化有很大作用。
此外,電影名的翻譯還需遵循“目的原則”,這也是翻譯目的論的首要原則。翻譯目的論最早由德國的漢斯?弗米爾提出,是功能派理論翻譯的重要內容,主張“目的法則”,即根據不同目的,其翻譯策略也不同。電影名的翻譯中,需要以觀眾效應為導向,以實現影片商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兼顧并尊重片商、觀眾、制片方(原作者)三方的利益,力求獲得共識。
四、從西方電影名翻譯的實例,看西方“電影名”漢譯策略 (一)直譯策略
直譯,指在翻譯過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對一的翻譯。直譯是電影名翻譯中常見的策略之一。其翻譯效果,簡潔明了,能夠體現出原電影名的特點,吻合原電影名的內容,保留其獨創性。采用直譯方式翻譯的電影名,要求電影名能反映出影片的大致內容,同時還要和原英文片名相符,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如:A Perfect Word―《完美的世界》、Dawn Rider―《黎明騎士》 、When Harry Met Sally―《當哈利碰上莎莉》 、The Three Stooges―《三個臭皮匠》、Lightning Strikes―《閃電襲擊》、Brave Heart―《勇敢的心》、Gladiator―《角斗士》、Hurricane Street―《颶風街道》、Romeo and Juliet―《羅密歐與朱麗葉》、Body of Lies―《謊言之軀》、Snakes on A Train―《毒蛇列車》、The Pearl Harbor―《珍珠港》、Rain Man―《雨人》、True Lies―《真實的謊言》等。
(二)意譯策略
意譯,指根據原文意義來翻譯,而不是逐字逐句一對一的翻譯。主要在源語言和目的語言存在較大文化差異,兩種語言文化體系相對獨立的情況下應用,能達到體現特有文化特色、體現語言特征的目的。在西方電影名的翻譯實踐中,有時候由于原英文電影名用詞及文化背景等種種原因,直譯的方式不能較好表達出影片的內容,無法達到理想的翻譯效果,甚至對影片的上映起到負面作用。這個時候,則可使用意譯,即可把原英文電影名和影片內容相結合,超越字面的束縛,打破常規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翻譯。如,大家耳熟能詳的: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Pretty Woman―《風月俏佳人》、Brave Heart―《驚世未了緣)》、Next―《預見未來/先知先覺》、Return to Me―《愛歸來》、Sister Act―《修女也瘋狂》等。
(三)音譯策略
音譯,指根據讀音來翻譯,這種翻譯方式簡單、通俗、易于操作。翻譯實踐中,主要用于針對一些使用地名、專有名詞等為電影名的翻譯。如:Avatar―《阿凡達》、King Kong―《金剛》、Tess《苔絲》、Harry Potter―《哈利?波特》、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Jane Eyre―《簡?愛》、Aladdin―《阿拉丁》等。
(四)增譯策略
增譯,指根據英漢語言的不同思維模式、語言表達習慣、方式,翻譯時采用巧妙增添詞、短句或句子,以準確表達原文意思的翻譯策略。在西方電影名翻譯的時候,結合影片內容和中文表達習慣,適當增加詞匯,利于電影名更加易于被接受和充滿吸引力。如:Ghost―《人鬼情未了》、Hancock―《全民超人漢考克》、Broken Arrow―《斷箭行動》、The Sleeping Dictionary―《字典情人》、Water World―《未來水世界》、The Net―《網絡驚魂》、Speed―《生死時速》等。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西方影視文化的進步和發展迅速,在我國的傳播速度和傳播面都極大提高和擴大,相應的翻譯策略和技巧也在不斷進步和提升,其翻譯法和策略也是靈活多樣,如常用到:編譯、換譯、創新性翻譯、補充翻譯等策略。這些翻譯策略,都為西方電影名的“成功”翻譯起到了積極作用,促進了西方影視文化在我國的傳播。當然,翻譯對于譯者的翻譯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需要譯者要與時俱進,積極鉆研,探索更多更有效的翻譯策略。
五、結 語
電影名的翻譯,不同于一般文學作品,要充分考慮有效實現其“文化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發揮好電影名的“商標”作用,以增強影片的吸引力。因此,在西方電影名的翻譯過程中,善于根據電影名的特點、影片內容,結合中西方文化差異,不拘泥于使用某個單一的翻譯方法或策略,本著“目的原則”,力求最大限度地傳神達意,賦予電影名魅力,為實現預期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奠定扎實的前期基礎。
[參考文獻]
[1] 黃朝恒,馮艷.英文電影名翻譯策略研究[J].電影文學,2012(12).
[2] 王惠 匡芳濤.目的論與商業效應的契合――英漢電影名翻譯的“源流匯”觀[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06).
[3] 王惠玲,張碧航.目的論在電影名翻譯中的運用[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9).
[4] 馮為蘭.中西方電影片名比較與翻譯[J].電影文學,2010(08).
[5] 歐陽敏.淺談英文電影折射出的西方文化[J].電影文學,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