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籍和文學藝術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0: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典籍和文學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日本 庭園建筑 古代建筑 文學縮影
在日本傳統建筑中,庭園建筑占據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不同于中國或其他西方國家的庭園文化,日本庭園設計中傳達著更為豐富的文學信息,蘊藏著珍貴的文化底蘊。日本庭園建筑將日本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庭園建筑的各個結構之中,賦予其絢麗多彩的文學韻味。下面先講一講日本庭園中的文學藝術。
一、日本庭園中的文學藝術
庭園作為一種盡人皆知的建筑形式,散發著獨特的藝術色彩,要理解和欣賞庭園中的藝術和文化,就要先了解庭園的由來。古代的勞動人民經常在房屋的四周栽種各種作物,由此收獲更多蔬菜、果實等食糧。而種植的作物類別是根據季節的變遷來決定的,隨著節氣的往復變化,房屋的四周也環繞著不同植物、不時變換著的色彩,呈現著季節變換的藝術之美,勞動人民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發現和掌握了這門藝術,又在其中加入了更多的自然元素,使之更為豐富和完美,庭園便是在這種不斷的豐富和變化中發展而來的,并逐漸成為了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庭園的藝術形態中,傳達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和勞動之美,同時表達著自然的柔美和張力,并將建筑的觀賞性和使用性完美進行了結合。《作庭記》是現有最早的一部關于庭園的建筑作品,書中充分強調了庭園的文學性,體現了較高的建筑欣賞品味,將庭園建筑的藝術性表達得淋漓盡致。
二、日本庭園建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從日本的庭園建筑中可以看到許多中國庭園建筑的影子,這與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巨大影響力不無關系。在中國文學藝術對日本庭園的影響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文學和繪畫。在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庭園建筑師中,可以看到當時最出名的畫家的身影,賦予了庭園建筑美輪美奐的建筑風格,散發著濃厚的繪畫藝術氣息。在日本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庭園建筑曾受到不同形式的中國文化的影響,其中在飛鳥時代與奈良時代這將近兩百年的時間內,受中國繪畫山水文化的影響較深,其庭院建筑中體現了較強烈的自然山水色彩;而步入平安時代后,又興起了具有日本本土色彩的日式庭園,這也是日式庭園的發源時期;在隨后的鐮倉時代又受中國禪宗思想的影響較深,使得廟宇類的庭園大為流行;到了安土陶時代,中國的茶文化在日本廣為流傳,其庭園風格又發生了一次大的轉變,形成了茶庭露地這種新型的建筑模式。在日本著名的古籍《源氏物語》中對日本庭園風格的這一系列轉變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三、 日本庭園中的文學元素
(一)日本庭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池
在日本的庭園設計中,“池”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元素,在日本的庭園中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池塘設計,有的是臨宅建池,在主建筑的側面引入池水;有的是四面均被池水環繞,通過橋與外面進行連接,看起來就像在池水之中建造了一個小島,島上栽種樹木花草,經常吸引鳥兒的駐足,使建筑巧妙地融入環境之中。這樣的建筑設計體充分表達了人們對原始自然生活的崇尚和向往,體現了日本文化中對自然的熱愛。
(二)庭園中的靜態元素――山石
日本庭園的建筑理念中非常注重自然環境的概念,其中山石作為一種靜態的元素,被巧妙地運用在庭院設計中。山石多被用于池邊或小島之中,或與池水相互映照,或與樹木花草相輔相成,隨著節氣的變化散發出不同的韻味,又充分表達了依山傍水的建筑理念。在《更級日記》中曾描述了一段山水花草相互呼應,仿佛人間仙境般的庭院布局,體現了古代日本在庭園建筑文學方面極高的造詣。
(三)引入動態元素――瀑布
在將靜態的布局發揮到極致之后,日本的庭園建筑師又在山水之中引入了動態的元素――瀑布景觀,使得庭園建筑從對自然的勾畫和模仿發展到了更深的層次,真正的生動活潑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世界。在借助地理位置的基礎上,通過對水流的引導、攔截,使之形成一道自然的瀑布景觀。這種建筑設計完美地詮釋了日本傳統文學對自然的理解――動與靜相互交映。
四、總結
如今人們在欣賞古典建筑的時候,鮮少能夠做到全面、透徹地去理解建筑中所傳達的精神層面的信息,感受其特殊的文學之美。本文通過剖析日本庭園建筑中的各種文學元素,揭示其隱含的文學氣息,發掘其潛藏的文學魅力,幫助人們提高自身的建筑欣賞品味。
參考文獻
[1] 王莘盈.日本文學中的庭園建筑文化[J].現代交際,2012(11).
[2] 郭選昌,羅筱婧.和風吹――品“日本庭園建筑”與“中式園林建筑”的異同[J].科技創新導報,2012(27).
篇2
關鍵詞:《圣經》 文學價值 中國現當代文學 響
《圣經》是基督教的宗教典籍,也是西方社會的精神圣典。《圣經》依據耶穌誕生前后而劃分為《新約》和《舊約》兩個篇章,并分別介紹這兩個階段的故事。《圣經》一方面是基督教義的宣揚載體,同事也是用文本記述故事的文學巨著?!妒ソ洝凡徽撌窃陬}材創新,還是人物塑造上,都有非常顯著的特點,而《圣經》在敘述結構以及修辭手法上的特點,更是具有非常突出的文學性。正是因為《圣經》具有無與倫比的文學品格,所以它對于世界文學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妒ソ洝返奈膶W性特征給世界文學發展產生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而我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亦深受《圣經》文學價值的影響。
1.《圣經》的文學價值
我國學者曾經說過,西方文學的源泉是《圣經》,其傳統就是隨《圣經》而流傳的,《圣經》是研習西方文學的重要載體。而英國詩人早在19世紀就提出了《圣經》文學的概念。西方學者甚至將《圣經》等同《荷馬史詩》來加以分析。從古今中外學者的論述以及世界文學發展史不難看出,《圣經》的文學價值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1]。
西方文學藝術和文化風尚深受古希臘文化以及希伯來文化的影響,而其中希伯來文化正式源于《圣經》,正因如此,《圣經》對于歐洲歷史文化的影響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不論是《圣經》宣揚的基督教義,還是其普世博愛、自由正義等價值觀,都對西方文學發展,甚至對世界文明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正因為《圣經》對西方世界的影響如此深遠,所以后世文學工作者的創作都深受影響。不僅是在內容上借鑒《圣經》素材,更是在寫作技巧以及作品結構上都會從《圣經》找尋靈感?!妒ソ洝肥蔷哂形膶W性的居住,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學作品。
2.《圣經》文學價值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影響
2.1 精神價值的影響
《圣經》所宣揚犧牲和博愛的精神內涵,是基督教的原始教義的重要部分?!妒ソ洝诽N含的豐富的精神價值,對我國現當代作家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作品人物形象大多都還有深刻的基督教內涵。從早期的基督英雄形象到后期平凡形象中的基督精神,我國現當代作家深受《圣經》的精神潤養,其豐富的精神價值,逐漸融入到現當代作家的文學脈絡中,成為我國現當代文學不可或缺的部分。
例如,魯迅的《野草》中,其創作風格、文體結構、敘述言語以及文學內涵,都深受《圣經》中《福音書》的深刻影響。魯迅在該作品中大力贊揚不媚世俗、勇于奮斗的基督精神,也體現了魯迅受到基督博愛和犧牲精神的影響。魯迅講耶穌受難改造為圣人被俗世扼殺的場景,體現了西方啟蒙思想和中國現實主義對魯迅的雙重影響[2]。
當代作家鐵凝的《午后懸崖》,通過展示用懺悔的方式來悔改過往的罪孽,就是《圣經》宣揚的懺悔精神的影響結果,這種基督式的懺悔讓讀者動容、敬重;巴金的作品《隨想錄》,郭沫若的《落葉》和《漂流三部曲》等,都是“懺悔”的敘事結構?!妒ソ洝贰安邸?、“贖罪”、“懺悔”等精神觀念,都深刻地影響到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導向。
2.2 藝術價值的影響
周作人曾經講過,《圣經》讓中國文學的思想更加豐富,傳統文學的文體也受到《圣經》的深刻影響。而《圣經》的語言形式、敘事結構在其傳入國內之后,慢慢融入中國文學作品的語言和文化語境當中,在很多作家的文學作品中都有體現。
篇3
關鍵詞: 文化自覺 創造性叛逆 《牡丹亭》譯本 汪榕培
一、 引言
謝天振認為:“創造性叛逆并不為文學翻譯所特有,實際上是文學傳播與接受的基本規律。可以說,如果沒有創造性叛逆,也就沒有文學的傳播與接受。”(謝天振,2000:141-142) 在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翻譯實踐中,創造性叛逆的最終目的是巧妙靈活地對原文進行闡釋,最終達到一種更深程度上對原作的忠實,更在對外傳播過程中與目的語文化達到互通互融最大限度的情感和文化的共鳴。這種操作又是建立在充分“文化自覺和自信”的基礎上的。因為文化清洗及隨之而來的令人厭惡的爽快無味,是阻止英語世界了解中國文學作品的主要癥結所在。由此可見, 翻譯過程中,對文化元素的尊重首先源于自覺、自省和自信,只有對傳統文化的自覺、自省和自信才能游刃有余地進行創造性叛逆。
《牡丹亭》創作的根基具有深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所以語言運用更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具有濃重的傳統文化氣質。作品中大段唱詞、詩文大量運用了文化典故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圖騰,讓具有同樣文化背景和預設的本族語讀者能最大限度地與作者產生共鳴。對于處于不同語系的讀者來說,想要理解作品中的精髓,仰仗的不僅是譯者的語言功底,更重要的還是從文化底蘊出發的基于文化自覺自信的靈活叛逆。 在Daniel S. Burt2008年出版的《100部戲劇:世界最著名戲劇排行榜》(The Drama 100: A Ranking of the Greatest Plays of All Time)一書中,《牡丹亭》是中國唯一一部入選的作品,排名第32;而其作家湯顯祖,連同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將在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被隆重紀念??梢哉f,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方面, 《牡丹亭》發揮著全方位多模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牡丹亭》和汪氏譯本中的文化自覺
提出了文化自覺概念:“文化自覺指特定文化群體對其文化生態環境要具有自知之明,要充分發揮認知文化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清晰認知文化的起源、發生、發展、交流等過程,明晰文化在不同生態環境下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文化自覺并不是實行文化割據或者文化霸權,而是要增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掌控文化發展方向?!?(,2007 :216)也就是說,文化自覺要求譯者進行翻譯實踐時做到深度的“知己知彼”才能“下筆如有神”。 他還指出:“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接觸到的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守則?!彼麑⑽幕杂X的歷程歸結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2007:250)這與十以來提出的“文化自信”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及一個正當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特別經過文化自覺而后的文化自信完全不是空穴來風、系之葦苕;向世界推介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價值體系不能以犧牲、消解和清洗本身獨特的文化特質和文化現象為代價。英國著名詩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在《東西方之歌》中曾寫道:“啊,東便是東,西便是西,這兩者永不會相遇,直到在上帝最后審判的寶座前,地和天都靜靜侯立。”( Rudyard Kipling,1993:75.)由此看出東西方文化差異之顯著,而在翻譯實踐中堅守獨特的文化符號、典故、理念、價值觀,不僅是對自身文化的尊崇和忠實,更是對世界文化的補充和豐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不僅僅是彼此文化間交匯重疊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把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浸潤于心的獨特的文化圖騰和基因進行忠實傳遞。
顯祖的《牡丹亭》、王實甫的《西廂記》、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N的《長生殿》一起被譽為“四大古典名劇”。它們體現了我國古代戲劇作品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文學藝術欣賞價值。 其中《牡丹亭》是被譽為中國“莎士比亞”的湯顯祖本人最得意的作品,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者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蕩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中國古典戲劇雖然源于古代歌舞、宗教祭祀,民間文化,特別說唱藝術曾給予過它充分的滋養,但元朝以后大量失意落魄卻頗具文才士人的加入,使戲劇慢慢游離勾欄瓦市,具有強烈的案頭化特征。從藝術分類學角度來看,戲劇是與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并列的文學體裁,但它也被稱為“劇詩”――戲劇性的詩,是詩與劇的結合,曲與戲的統一(張庚、郭漢城,1989: 237)。因此,湯顯祖認為 “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子模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即戲劇作品的意旨、風趣、神情、聲色高于音律。(余秋雨, 1983: 117)此外,古典戲劇也兼容詩、詞、賦、駢、散文、小說等文學體裁中的藝術成分,這些文學藝術手段的綜合運用常常被原作者使用來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或制造跌宕起伏的戲劇沖突。這些元素和特質都給譯者提出了挑戰,汪先生談及《牡丹亭》的翻譯時說:“《牡丹亭》唱詞比整部《詩經》還要多!直譯的話往往會使讀者不知所云,只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再創作。如果說翻譯是‘戴著鐐銬跳舞’,那么翻譯《牡丹亭》時還穿上了‘緊身衣’(要把唐詩跟劇情結合起來)和戴上了‘緊箍咒’(韻譯)?!保ㄍ糸排?,2012:3)
例1:他倚太湖石,立著咱玉禪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煙。握過雕闌,轉過秋千,肯著裙花展。
汪譯:He leaned against the rocks and stones:/1 stood beside him with faint groans.
He Pulled me softly to the ground,/Permeated with spring time warmth around.
Above the fence, /Across the swing, /My skirt spread out from hence.
這段唱詞出自第十二出《尋夢》,汪先生的譯文在音韻上充分維護了原文的和諧押韻,原作中的“娟”、“煙”、“千”、“展”都在譯文中分別用stones與 groans;ground和around;fence和hence押韻,進而在音效節奏上保持與原文忠實;后面用了兩個同聲開頭的介詞above, across將“雕欄”和“秋千”兩個突出杜麗娘和柳夢梅在夢中歡會的典型傳統意象詞巧妙地連貫起來,流暢連貫的讀音涵蓋了主人公心情的暢快、歡愉。這樣巧妙的翻譯正是源自對本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從而使譯者掌握主動權,可以在展示傳統文化魅力上施展拳腳。
例2:俺不似趙飛卿舊有瑕,也不似卓文君新守寡。
汪譯:I’m not Zhao Feiyan who had a bad fate/Nor Zhuo wenjun who lost her mate.
此段出自《幽睛》一出,其中趙飛卿舊有瑕,出自《趙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相傳貧賤時,曾和射鳥者私通。卓文君是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17歲守寡在家。汪先生的譯文中將趙飛卿直接譯成趙燕飛,簡潔之中不失典故信息,而其典故中涉及的“私通”、“守寡”等背景故事則用“a bad fate”、“lost her mate”詮釋,明了之中又兼顧委婉含蓄,在和諧韻律的同時將杜麗娘清白之身用趙燕飛和卓文君兩則典故完美呈現。
汪氏的《牡丹亭》譯本無論是在文化意象、詩韻節奏、典故傳說還是在唱詞賓白的翻譯中都做到了以自知之明為基礎而最終達到美美與共。
三、汪氏譯本中的創造性叛逆
“創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這一術語是1961 年由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在著作《文學社會學》中提出的。樂黛云在主編的《中西比較文學教程》中說譯者和讀者的理解總是一種再創造,原作必須經歷這種“創造性叛逆”才能延伸其生命力,擴大被閱讀與接受的范圍。英漢分屬不同的語系,有各自截然不同的語言傳統、表達慣例、思維模式、社會風俗、文化背景和宗教因素。兩種語言基礎下的文學作品翻譯絕不僅僅是一項簡單機械的文字轉換或者語言符號的簡單替換工作,所以簡單的符號之間的所謂“形義”的相似和對等并不能滿足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某種文化有的文化元素傳達、傳播和交流的目的。 因為翻譯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對原著創造性的“再生“和“重塑”之過程。帕維斯認為譯文應該是兩種文化的向導,“既能處理文化親近,又能調和文化疏遠”。( Patrice Pavis 1989:, 37-39.)目標語文化范式和語言習慣可能會影響戲劇譯本的生產,但在多文化戲劇中,不同的語言、期待、表演風格與傳統交合在一起形成嶄新的整體,觀眾可以積極參與解碼過程,但不能完全領悟。“此時的譯者占據了兩種文化閥限空間,扮演了促進不同文化戲劇傳統以某種形式接觸的色”。( Sussan Bassnett 2001: 106.)這里就需要譯者以原文雕塑者和創造者的身份出現.
例3: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
汪譯:The flowers glitter brightly in the air ,Around the wells and walls deserted here and there. Where is the“pleasant day and pretty sight”? Who can enjoy “contentment and delight”?
此段出自第十出《驚夢》,首先,原文中湯顯祖一韻到底,摹氨欏薄 “垣” 、“天”和“院”充分押韻,而這在英語中很難做到,汪先生在此創造性地采用了英文詩歌中更常用的aabb的韻式,在深刻了解中國古代詩歌擅用文字制造回環往復的音效特點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將其與英美語系中詩歌中的音系習慣相融合、原文與譯文在譯者創造性叛逆的運用下交相輝映。其次, 原文中湯顯祖為了抒發少女杜麗娘感嘆自己的一腔春愁,用姹紫嫣紅和斷井頹垣的強烈對比,睹物思人,暗喻自己春光大好但難覓知音。而譯文中又一次在句式設置上一改原文的感嘆,創造性地使用了以“where”和“who”開頭的兩個特殊疑問句構成排比回應原文中的語氣強烈的“奈何”和“誰”,不但在語氣上與原文產生共振,而且無可奈何的意味躍然紙上。
例4:春心只在眉間鎖,春山翠拖,春煙淡和。
汪譯:Her virgin love is locked between her brows, which curve like verdant hills/ With mists of hair from rills.
此段出自《玩真》一出。 原文中連用三個“春”構詞, “春心”、“春山”和“春煙”獨立并存,原文中的“春山”和“春煙”都是描寫杜麗娘畫像中眉毛的詞語,和物質形態的“山”和“煙”并沒有直接聯系。 而從譯文中的從句中可以有更清晰的理解。這種用同一個字開頭構詞表達不同意義的語言特點在其他語系中難得一見, 而汪先生的譯文則創造性地將句首整齊劃一位移到了句尾,用“brows”、“hills”和“rills” 創造出同樣的詩文整齊的空間感。修復了由于語系構詞差別造成的寓意損失,更通過對原文文化元素的充分闡釋讓目標語讀者一目了然又浮想聯翩。
由此可見,創造性叛逆并不是毫無原則的奔放叛逆,相反,它是在翻譯走向對原文更高層次忠實的一種適度的堅持和嘗試。 這種忠實可以體現在文本的各個層次中間,從而向目標語讀者全方位地呈現中國傳統戲劇的精妙之處。
四、結語
英文版《牡丹亭》作為中國古代戲劇的經典代表在對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多元作用;翻譯過程中,汪先生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上的創造性叛逆常常是其翻譯實踐成功的關鍵因素,二者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文化自覺原則保證了創造性叛逆以更深層次的忠實面貌展現原作之美,在中國傳統文化向世界推介的過程中不過分遷就也不過分割據,不全盤他化,不完全批判,進而確立無限接近自身的成熟的、復雜化的獨立地位,重新走上“文化自信”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樂黛云.中西比較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72.
[3]羅貝爾?埃斯卡皮.王美華,于沛,譯.文學社會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137.
[4]汪榕培.我和中國典籍英譯[J].當代外語研究,2012 (5):3.
[5]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41-142.
[6]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117.
[7]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237.
[8]Rudyard Kipling,Barrack-room Ballads[C]Oxford and New York:Wordstock Books,1993:75.
[9]Patrice Pavis,“Problems of Translation for the Stage:Intercultural and Post-modern Theatre,”[C]in The Play Out of Context:Transferring Play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eds.H.Scolnicov & P.Holla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37-39.
篇4
黃河
簡介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ㄗ灾螀^),最后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于種植。
湖泊
黃河是由許多個湖盆水系演變而成的,到目前為止殘留下來的湖泊較大的只有3個,它們是河源區的扎陵湖、鄂陵湖和下游的東平湖。
扎陵湖和鄂陵湖為構造湖,是由古代的大湖盆演變而成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國內海拔較高的淡水湖。東平湖是黃河下游僅有的一個天然湖泊,地處山東梁山、東平和平陰三縣交界處,北臨黃河,東依群山,東有大汶河來匯,西有京杭運河傍湖直接入黃。
經濟文化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石器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后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華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篇5
關鍵詞: 英語習語 文化內涵 英語教學 概念流利
一、習語的定義
習語是語言文化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和瑰寶。能否正確使用習語往往是一個人語言水平的標志?!坝⒄Z習語就其廣義而言包括俗語、諺語、格言、俚語、成語等”。英語習語折射著英語語言民族在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豐富的文化信息和獨特的文化特色。
二、習語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習語作為語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習語承載著英語語言民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并與它們的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因而對英語習語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掌握英語本族語者的真實語言,了解語言背后所隱藏著的豐富而有趣的文化信息,并在實踐中自覺加以運用,以提高英語使用的“地道程度”,培養概念流利。
三、習語傳遞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1.。
作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宗教文化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語言交際。英國是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許多習語源自《圣經》。例如:put new wine in old bottles出自《圣經?馬太福音》中耶穌的告誡,帶有明顯的貶義,指的是強求思想僵化的人接受觀念的“不明智”之舉;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出自《圣經?約伯記》,形容某事件所引起的恐懼,相當于“令人毛骨悚然”。
2.典籍和文學作品。
英語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喬叟、莎士比亞、培根、狄更斯等一大批著名的語言和文學大師。他們的作品培養和完善了英語語言的成長。以莎士比亞為例,他的作品,尤其是戲劇,對英語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英語習語的寶庫。已為廣大讀者所熟悉的出自莎士比亞作品的習語如:(1)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閃光的東西未必是金子),出自《威尼斯商人》第3章第4節。(2)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純真愛情的道路并不平坦;好事多磨)出自,《仲夏夜之夢》。(3)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玫瑰花無論叫什么名字還是同樣香),出自《羅密歐與朱麗葉》。
3.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神話傳說反映了人們對自然和人類社會包羅萬象的朦朧認識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們的題材大都是關于神、英雄、愛情等方面的故事。英語語言的發展變化受外來影響較大,如:rain cats and dogs(傾盆大雨)一語即出自古代北歐神話,說的是雨神奧丁(Odin)模樣與貓相似,身后跟著狗和狼,出現在哪里,哪里便刮風下雨。寓言故事對于英語習語的影響,首推古希臘的《伊索寓言》。如:“Union is strength.”;“A bird at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等。
四、中國學生對英語習語理解的現狀
1.母語文化的影響。
(1)當英語習語與母語在概念基礎及文化內涵表達相同或類似時,中國學生往往借助母語
習語來理解英語習語。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辦事);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見,心不煩);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等。
(2)雖然表達不同,但是可以通過其他知識途徑建立英語習語與母語習語在概念基礎和文化內涵層面上的聯系。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類聚,人以群分);Nothing ventured,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這山望著那山高);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 (一時沖動)等。
(3)而當表達與概念基礎和文化內涵都沒有相同之處時,學習者往往望文生義,靠猜測理解英語習語的整體意義。這正是中國學生感到英語習語難學的所在。由于學生對習語的文化內涵不了解,以及受母語文化的干擾,則可能在翻譯、理解和交際中造成許多障礙。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對狗的態度。對西方人而言,狗是人類的寵物、朋友,英語中帶“狗”的詞語多含褒義,如:water dog(水性好的人),但是中國學生一般會譯為“落水狗”。因為狗在漢語中往往含有貶義,如:“狗眼看人”、“狗仗人勢”等。
2.不注意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不同,導致理解上的誤區。
由于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即文化個性,不同的文化之間自然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文化形態。只有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方可充分理解作者的真正含義。如:sit above the salt就涉及舊時的一種風俗,當人們吃飯時餐桌上擺上一個鹽罐,家長和貴賓坐在鹽罐上方,晚輩和地位較低的人坐在下方,所以sit above or below the salt有地位尊卑、待遇高低的區別,如果不知其來歷就會感到十分費解。因此中國學生要學好習語,應深入理解其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
五、在課堂環境下加強習語教學的意義及策略
學習習語并非只是學習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組合,更重要的是學習與之相關的概念、文化和百科知識。加強英語習語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閱讀英美原版小說、雜志,了解西方文化,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避免望文生義,似懂非懂,而且有助于日常語言交際中的正確理解和翻譯,有助于培養概念流利,即把表層語言結構與底層概念聯系起來的能力。這一能力將是突破目前英語教學所面臨的“學習多年外語仍說不地道”的最有效途徑。
1.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英語習語教學。
教師應注意收集與所學教材中出現的英語習語相關的文化背景方面的音像資料,利用多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設計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與展示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地理概況和風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清楚地記住英語習語產生與發展的土壤,以及運用這些習語的合適語境;同時利用音像資料等對中西文化的差異進行對比教學。
2.開設英語習語選修課。
開設英語習語學習選修課,可使學生較深入地學習或了解英語國家的地理概況、歷史、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背景知識,并較為完整地學習英語習語的特征、翻譯及運用等。教師可選編英語習語學習教材,加強對學生的英語習語方面的訓練。
3.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習語學習活動。
教師可組織學生觀看英語國家的概況及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專題錄像、收聽相關的英語廣播、聽英語習語方面的專題講座,以及看英美原版電影;鼓勵學生閱讀英語報刊、名著等;開展英語角活動,排練英語短劇,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來練習使用英語習語。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記憶、自覺積累英語習語,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準確運用英語習語。
4.豐富文化信息,培養概念流利。
習語文化知識如同其它知識一樣,是無法窮盡的。因此,教師在通過對較為典型的文化現象進行描述、闡釋、討論,以及與本國文化的對比的同時,更要重視培養學生主動觀察、對比、甚至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概念流利。
參考文獻:
[1]梁鏞,劉德章.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黃景明.英語通俗習語精選[Z].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篇6
語文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基礎工具,也是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幼兒的唐詩到初中、高中的文言文,無不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蹤影。語文學科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此學科的要求,也是當今歷史發展的需要,因為語文學科是最容易讓學生接受和理解中國古老的民族文化,這也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挑戰和吸收的時候,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學校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得到重視,像“恢復傳統,傳承文化”這種呼聲也越來越強烈,“國學熱”、“漢語熱”遍布全球。但是對于我國的中學生卻對日韓、美國等國家的服飾、明星、娛樂熱情只增不減,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的卻甚微。所以在中學生中,尤其是在高中生中,通過語文教學和學習的方式來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現實問題。
1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教學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所蘊含的生活、行為、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都是我們平時生活的導航。對于語文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語言教學中涉及的傳統文化主要是指中華民族的情感狀態、生活習俗、語言風格、審美情趣、文化習慣以及人生信仰等。
首先,漢字和語匯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國的漢字是記錄漢語的一種書寫符號,是一種古老的文字形式。中國漢字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的沉淀的精華,其是一種少有的能夠將表意文字的音、形、意三者完美結合的文字形式。漢字言簡意賅,可以形象的將所要表達的意思明確傳達,不僅如此,其還能夠從一定角度反映物質、精神、制度等層面的文化。對于語匯,是語言表達的基石。中國的典故、成語、格言、對聯、謎語和歇后語等都是中國傳統詞匯的積累。其次,中國傳統倫理哲學是思想的精華。我國的倫理哲學主要是指包括墨家、道家、法家在內,并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范疇。在現實生活和世界中,儒家以其及其入世的精神而成為成就最高點的道德境界?!疤烊撕弦弧薄ⅰ叭诵员旧啤?、“以人為本”等著名的思想都是出自于其中。再者,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學藝術魅力是永恒的。中國文學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能夠深刻且生動的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不論是先秦的諸子百家、兩漢辭賦、唐宋游記還是到散文、戲曲、小說都無不彰顯著我國瑰麗的文化財富。這些文學作品是值得當代的高中生品讀和深思、反省的。最后,禮儀風俗的心理規范。中華民族自古就一個“禮儀之邦”,在人么的言談舉止中流露中中國高度的禮儀風范。中國的風俗也是特定地區歷代人么一起遵守的一種行為模式和規范,中國的民族風俗習慣也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高中語文傳統文化培養的方法
2.1培養濃厚的文化心理
在高中語文中推行傳統文化,主要就是要在教學過程當中使學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滋潤高中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的思想、精神境界更高。在這個過程當中就要讓高中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認同和興趣,通過教師和書本帶動學生的文化心境,并使其產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崇拜和憧憬。通過巧設導語來增強吸引力,并盡量縮短古今文化的距離、創設情境等方法來使學生對語文中傳統文化更加有興趣。
2.2加強理想的教材使用
中學語文教材以文字為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民族靈魂,其中蘊含了大量的傳統文化題材。這一點小從中國漢字的措詞和表達中都可以看出,語文教師要通過語文教材在學生和文學作品之間建立一個紐帶,使學生在中國文化典籍中吸收更多的知識和道理。在文學作品中找尋沉淀著豐富的哲學內蘊,并不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心態。
2.3構建活躍的文化課堂、增設豐富的課程資源
課堂教學作為語文教學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其也為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搭建了一個平臺。所以,教師應致力于研究教學課堂的氣氛和方法,給學生創造一個愉悅、舒適、高效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不斷提高其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教師可以通過熟讀成誦、品讀積淀、感受交流、學習拓展等方式來達到文化課堂的活躍。當然,僅從課堂短暫的時間中學習是不夠的,學生要從其他課程資源中不斷的擴展和豐富其涉獵的知識領域??梢酝ㄟ^增加學校圖書館藏書、不斷開發文化課程、開展校內文化活動等方法來開闊課外文化視野。
篇7
漢語言文字是中國文化的記錄形式,也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發展的關鍵性要素。在國內國際經濟文化穩步發展的時代,為了有效的推進國家的精神文化建設,加快與國際先進文化的交流,漢語言文字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漢語言文字特有的結構、發音和含義,造就了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和特殊性。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出發,分析漢語言文字對于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影響,才能在實現中華文化創新與發展的路途上,更新相應的語言和文字的要素,并能夠拋開地域偏見和文化壁壘,實現國際范圍內的中華文化的傳播,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是增強中國國際軟實力的重要方面。
一、漢語言文字及其特征
(一)漢語言文字
漢語言文字是包涵漢語言和漢文字兩個方面,它是中國獨有的語言,也是現如今中國社會運用最普遍的語言。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字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樣性。漢語言文字在研究和探索漢語言文字的歷史、現狀及其內在發展規律的同時,也是通過文學作品和文學藝術,記載著中國文化及其發展歷程。漢語言文字字體演變過程歷史悠久,并在中國新的文化背景和信息技術條件下得以豐富和發展。漢語言文字有特殊意義,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中,不同的用詞、漢字巧妙組合,傳達出文字作者自己的觀念和想法,漢語言文字的意合特性,使漢語言文字表達出得內容獨特新穎,內容復雜多樣,呈現出得靈活性、簡約性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語言文字所無法比擬的。
(二)漢語言文字的特點
漢語言文字最初也只是用于簡單的溝通和交流,是溝通雙方能夠彼此理解的基礎,同時也是傳達出溝通雙方內在想法的重要方式,具有其獨到的特殊性:漢語言文字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漢語言的文字與發音有著很明顯的地方性差別,特別是在讀音方面,這一面是溝通和文化交流的障礙,但也是中國語言文字豐富性的重要方面;漢語言的民族特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形式和語言發音;漢語言是思維的形式和表達工具,作為思想表達的基礎,循環往復;漢語言文字很強的易讀性,不同的文字排列和組合整齊而有規律,整體性非常強;漢語言文字中的獨立的文字有相應的音節,匹配不同的語素,語音與語素相互適應;除了應用廣泛的普通型余元,口語也是重要方面,不同的職業的專業性屬于折射出得是不同的專業、職業的特殊性的文化特色;漢語言文字中的很多形聲字,占據了中國文字的90%左右,決定了漢語言文字有很強的易識性和內涵性。漢語言文字數量居多,復雜多變,也是眾多的表意文字的組成部分之一,在中國甚至世界的文化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二、中國文學發展
中國文學的風格在世界文學叢林中獨樹一幟。發展歷史久遠,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體現出中國古代以及近現代的時代精神的變革。從古代的神話傳說到近代的詩詞典籍,文學文字內容豐富、文字用詞優美,時代的變化帶來中國文學的不斷吸收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地域性特殊用詞,完善豐富著中國的文學及其內容,全面提升中國的文化水準。中國文學的風格有著其特殊性:詞匯表達的手法多變,簡單與復雜相互交織,漢字的立體性很強,決定了漢字的信息多,容量大及其傳達出得內涵及其豐富;漢字的表達具有直觀性,但是在表意上卻有很強的意象性,不同的人在閱讀同樣的文學作品時,由于自身的獨特感情和想象力,會對文學有著復雜的理解和感悟;漢語言的聲調有四聲,使得漢語言表達是非常的富有節奏感,特別是中國的詩詞文化,可以朗誦和吟唱的詩詞,是漢語言在音樂方面美的表達和傳遞。漢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中國文化也是在漢語言文字支持下中國人民不斷努力的結果。
三、漢語言文字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分析
(一)拓展中國文學的想象力
漢語言文字在歷史長河中得到不斷的積累和豐富,在傳達出表層的意思之外,漢語言文字所創造出的意境會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中國文學具有多種的文學表現形式,詩詞歌賦等等,都是在不斷更新變化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得當時的人們生產生活的狀態,更是在一種思想層面的精神層次的展示和宣泄。中國文字的象形性以及一次多解,在綜合促成中國文學的上,將中國文學推進到新的高度。將自己的心境投射到具體的詩詞描述的詩詞環境中,內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強烈的認同,漢語言文字拓展了人們想象的空間,極大的豐富了中國文學知識,創作出的中國文學作品折射出生活之感和心靈之美。
(二)增加中國文學的特殊性
漢語言文字是國際上運用較為廣泛的語言文字,具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并能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把握住時展的脈搏,語言文字也會相應的進行更新和豐富。漢語言文字的特殊性和豐富性使得漢語言文字在散發其獨有的魅力。漢語言文字在語法、結構、組詞、造字、讀音等各方面都有別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語言文字。富有特色的漢語言文字,造就了極具藝術性和獨特魅力的中國文化。特別是在中國古代文學的分支研究上,很多國家的文化都是無法比擬的。即使是在國際國內文化交流不斷增多,很多古代文學作品翻譯成其他語言的時,便會喪失其原有的意境和內涵。這不僅僅是由于文化背景差異造成對于詩詞的立即的差別,更是由于不同的漢語言文字的使用和組合對于中國文學特別是中國文學表達的意境的深刻影響。
(三)推進中國文學的國際性
篇8
傳統文化作文(1)
上個周,我們班開展了一次有趣的活動——“中國傳統文化之旅”。張老師還告訴我們:“這個活動有三個獎項——‘最佳表演獎’、‘最佳創意獎’、‘同心協力獎’?!蔽覀円宦犛歇劊图娂娀钴S起來。分組、分工、選組長、填表在不到五分鐘的時間,這些事情全部搞定了。
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寫書法、練武術、做風箏、剪窗花、畫國畫、包粽子大家還搜集了資料并裝訂好。各小組的準備活動進行的非常順利。
今天,我們就要展示我們各自的作品了。瞧,汪以鋅帶來了國畫《雛菊》、雷鳴帶來了書法作品、陳柯宇帶來了厚厚一疊資料和剪紙作品、毛艷吉帶來了“粽子”同學們帶來的有關傳統文化的東西真是一應俱全、應有盡有。
展示作品開始了,首先是我們剪紙組的代表——陳珂宇上場,他宣讀了我收集的資料,展示了我們組精雕細刻的剪紙作品。接著,是羅玲杰和冷宗祥的武術表演,他們那笨拙的動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然后是雷鳴的書法作品展示,那挺拔秀麗的繁體字,讓我們贊嘆不已。最后是童謠組的朗誦。同學們表演的非常出色。
活動結束了,張老師鄭重宣布:“獲得‘最佳表演獎’的小組是——”說到這兒,他停了一下,好像故意吊吊我們的胃口,接著宣布:“武術組!‘最佳創意獎’是童謠組,‘同心協力獎’是剪紙組!”得獎的組歡呼雀躍、趾高氣揚,沒得獎的組全都垂頭喪氣、恨己不能。
這樣的活動真是太有趣了!真希望老師以后多搞這樣的活動!
傳統文化作文(2)
二胡的悠揚踩著三月斜雨的韻腳,沁過薄霧和窗紗,微微的還有些許暖意。冉冉檀香彌漫著空氣,讓我不覺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國文化長河中。
天地初開,萬物終歸混沌。祖先們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藝,文學藝術,哲學思想,道德倫理、無一不體現著祖先們的智慧,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爭鳴,如一聲春雷驚雨,給華夏大地一場潤澤。道家,法家,儒家、諸如雨后春筍紛涌而出。其文學思想,道德學說更是沿用至今,令我們受益匪淺。而反自春秋《詩經》開始,先秦散文,魏晉文學,后唐詩宋詞元曲,品讀時給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學的博大精深。從孔子的“詩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給人們打上了一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這種憂患意識逐步上升到愛國精神,體現了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蔼氃诋愢l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崇高天倫?!疤煨薪?,君子自強不息”的不屈不撓精神。“仁者愛人”的高尚道德。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功業抱負?!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閑桂花落,月靜春山空”的天人共鳴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塵莫及的。當世界文化的鐵蹄滾滾襲來時,總將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難以抵擋。在這個物質利益至上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欲望,拜金,權利等都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蝕著我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崇尚“洋節”,昔日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這些情況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歡的,是沒錯??蛇@又何嘗不是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漠視?那些我們曾引以為傲的民族文化都哪去了?我記得魯迅曾說“惟有民魂是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有進步?!泵绹偨y也曾說“當中國忘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時,就是我們攻打這個民族的時候”覺醒吧!我希望我們用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傳承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來構建我們的祖國輝煌。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淅淅小雨盡苦泣。
傳統文化作文(3)
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圣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么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淀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并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昆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個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彩帶時,當在傳統節日里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后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篇9
[關鍵詞]兒童讀經 必要性 品德 語文
近幾年來,讀經教育一直得到許多大德有識之士的提倡,被稱為“重整中國文化斷層的宏圖大業”,尤其是青少年兒童掀起了一股讀經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南懷瑾老先生,國學大師牟宗三的弟子臺師大王財貴博士,以及國內許多著名大學如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武漢大學等一些知名的專家教授,一直以推廣讀經為己任,奔走呼號,四處演講,使讀經教育風氣日盛。1998年初,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的“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也正式在全國范圍展開,將讀經教育推向。
一.讀經與兒童讀經
(一)讀經與兒童讀經的含義
所謂讀經,按照王財貴教授所講,就是讀最有價值的著作。經,本義是“掛在織布機上的豎線”,是織成一匹布的先導,引申為“天經地義的常理常道經書,是蘊涵著常理常道,可以作為人們思想行動標準的書”。經典,是高度智慧文化的結晶,是啟迪人們得以安身立命的生命指南;而讀誦,則是我們民族已經沿用了幾千年極簡易、極有效、極高明的學習方法。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兒童學習的特點是“可塑性高,施教最容易”。兒童讀經,就是讓處于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年齡階段的兒童,讀誦中國文化及世界一切優秀文化的典籍,以根植文化修養,以拓展心胸見識,以啟迪深遠智慧,以教養崇高人格,如此造就德智兼備的賢才,襟懷天下的大器,乃至于達到國家民族文化薪傳的遠大目標。人不學,不知義,讓兒童接受圣賢教誨,讀經的教育,是每個教師與為人父母應有的見識與天經地義的責任。
(二)兒童讀經的爭論
對于兒童讀經一事,力倡甚至熱情贊賞者有之,反對甚至嚴厲批評者也有之。兩種幾乎截然相反的態度常常讓一些家長和孩子乃至于一些一線教師都無所適從,反對兒童讀經的人理由主要有兩個方面:(1)經是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形成的典籍,而現在是21是世紀,讀經認為是一種文化的倒退更何況經書的典籍里充斥著大量的文化糟粕,如果對經典的內容不加辨析,社會發展的方向感不清晰,把經典簡單的拿來,只是讓兒童反復的誦讀那讀經的后果只能是培養一批思想倒退的書呆子(2)施教者從文本出發,不顧兒童的接受能力,。。。。經里包含的一些典籍內容難度極大,隨處剪切一段經典,把它塞進小學課本不要說兒童沒法理解,就是成人也有許多人不能準確理解,兒童是未成年人,而四書五經在成書時不是為兒童準備的,讓兒童去讀一些一起知識水平無法理解的經書,不論是文言還是白話,讀者和作者的心理跨度都很大,除了徒增兒童的學習負擔外,較少其他教育功能。
雖然目前對兒童讀經爭議較大,但是兒童讀經的必要性還是顯而易見的,只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方法,按照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有選擇性的選編教材,這些消極因素是可以降到最低的,從而使兒童從讀經中獲得最大的益處。1998年初,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對北京、湖北的1500名兒童進行了3個月的試點,“大多數的教師和家長認為,開展古詩文誦讀不但能在傳統文化與價值觀方面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孩子的人格發育,而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003年,科技部研究中心對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的一項評估報告顯示:“通過背誦古典詩文,73%的家長和87%的教師認為對孩子起到了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近九成的家長和96.7%的教師認為對孩子的個人修養和人格發育起到了良好作用,94%的家長和100%的教師表示對提高孩子的語言文字能力有好處。”據很多文章報道,讀經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水平,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文學、歷史、地理、天文、藝術等各方面的知識,他們的專注力、記憶力和自制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共讀的形式還促進了“親子相長”、“師生相長”。應該說,正是這些事實堅定了老師與家長的信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校與家庭參與到誦讀經典的教育活動中去。
二、兒童為什么要讀經――讀經的必要性
當今世界,我們看到的是:問題的青年,問題的學生,校園的暴力,青少年的犯罪以及由此衍生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究其根源:我們丟棄了文化教育“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基本精神,我們已將國家倫理道德拋棄,由此而導致的種種惡果,自然也就成為事所必至、理有固然的程度!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要亡羊補牢,我們必須重新去認識我們的文化,去根植文化之根,以重塑世道人心。其基本方法就是恢復對文化經典的讀誦教育,特別是讓心性純真的兒童自小接受讀經教育。這是培固根本、正本清源、切實可行之路。在全國政協會議上,趙樸初老人等德高望重的政協委員就曾提案呼吁:“(我們)以風燭之年,未敢忘繼承民族的文化?!薄皹嫵晌覀兠褡逦幕倪@一方面是我們的民族智慧、民族心靈的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也是幾千年來維護我們民族屢經重大災難而始終不解體的堅強紐帶;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遺產在下一代消失,我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既然古代經典被給予了如此之高的地位,就說明一定有它的價值所在,所以說,兒童讀經并不是沒有道理的,讀經運動是有其內在合理性的。
同志在1997年11月訪美演講中說:“中國在自己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這些傳統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獲得揚棄和發展,對今天中國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一個民族沒有了經典,就沒有了文化,沒有了歷史,沒有了根基,沒有了常理常道,因而也就沒有了未來與希望。所以說倡導讀經,激活傳統,對于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讀經有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健全的人格
1.經典本身蘊涵著豐富的道德教育理論。
如.《論語》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經典,它包含了立身、處事、為學、從政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融政治-倫理-道德與教育為一體,其核心是做人。它提出了許多做人的原則和格言,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又如,孟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的自覺性,提出了”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認為通過長期的道德實踐可以培養出一種堅定的無所畏懼的心理狀態,這就是所謂“浩然之氣”。這種氣至大至剛能夠主動擴張充塞于天地之間,《孟子》中的許多語言已經成為兩千多年來志士仁人立身行事和判斷他人行為的準則并成為人們追求的理想,這些中華文化經典蘊涵著優秀的傳統美德。
2.經典中榜樣的示范,有助于兒童形成良好道德品質。
在經典的哺育下,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涌現出了大量的杰出人物,他們中許多人都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質例如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從青年時代起就是一個正直認真勤奮好學不從流俗不屈不撓具有遠大理想,愿為社會獻身的熱血青年(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等等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兒童通過學習這些榜樣人物的先進事跡,對他們也能起到一定的感染,生活中發生類似的事情兒童也能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這些先進事跡對涵養少年兒童的善心,仁愛之心,培養孝親敬長,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養成舉止文雅的道德行為習慣,促進道德修養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成長,密切親子關系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成效。
3.讀經內容貼近兒童實際,有助于提高兒童道德品質。
朱熹也指出:“小學學其事,大學學其理”,因此,經典的德育內容圍繞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展開。它重在告訴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和準則!強調從日常行為范做起由近及遠,從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而不是遠離生活實際的空泛的大道理.至于那些蒙學名篇,既有豐富的知識又包括許多人生格言和少年兒童日常生活的道德行為規范并且把知識傳授和道德教育有機融合。比如弟子規中就有這樣的內容:“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鄙倌陜和诂槵樕峡诘恼b讀中,既識字學知識又學那些看得到,摸得著,在日常生活中用得著的具體行為規范,并在實生活中去嘗試,久而久之逐漸形成習慣??傊?,讀經教育的德育意義集中到一點,就是起到了蒙以養正,即有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健全的人格的積極作用.這是讀經教育取得顯著德育成效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兒童讀經能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1.讀經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傳統優秀文化,沒有人文精神就會虛無,就會異化。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經典著作都是濃縮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的結晶。中國文化的寶庫主要在上下五千年的古典書籍里,每一代人的創造力都是基于歷史典籍之上,不斷融會貫通,推陳出新,成為新的社會發展的動力。沒有自己的文化,放棄歷史文化,一個民族就沒有自信心、創造力和凝聚力?,F代教育側重于傳播知識和技能,使新一代缺乏傳統文化的根底。有的人學習了西方一鱗半爪的東西,模仿其糟粕,出現了許多社會病。不懂得“人倫之道”的做人道理,不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藝術,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改革開放后,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既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也是擴大我國對外影響的途徑。許多國家從東方文明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為其所用,并有創新,豐富了人類文化內涵?!敖洝笔俏覈鴮W術思想的精華,是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載體,其中的一些內容如提倡和平主義、人道主義,主張自強不息等,現在仍然縣有十分現實的借鑒價值。就學校教育而言,學生學習古典經典,可以使他們從中了解古代的文物制度、風土人情、文化教育、文學藝術、科學發明,了解古代與現代歷史之間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這正是當前我們語文教育要求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目的。兒童讀經可以傳承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精神;對于我國的文化發展、重塑民族精神都有好處。人們現在提倡讀經很大的一個理由是原于此。
2.讀經能夠重塑民族精神,重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鑒察力。
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入,外來文化日益增多地涌入我國,對于中國兒童造成兩方面的影響:第一,外來文化良莠并存,對于鑒別力不是很強的青少年兒童來講,很容易吸收一些腐朽、墮落的東西,在經濟利益和物質追求中表現得浮躁、淺薄,急功近利、道德滑坡,失去獨立人格;第二,中國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之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年輕人忘記了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態度冷漠,有的甚至蔑視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全盤西化”。
王財貴認為,如果喪失了文化教養,就“很容易同時喪失其理性的反省力與創造力……把自己簡化為淺陋;只一味學習西方,是文化的自我設限,自我矮化,從此中國將培養不出大人才來”,在這種情況下,中華民族的富強昌盛恐怕只是一種幻想,對于民族文化沒有信心,缺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新一代是擔負不起這個重擔的。古代經典是民族文化和知識的結晶,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結晶,不僅包含豐富的人文思想,還有很多自然科學的萌芽。兒童在讀經的過程中,不但可以獲得安身立命的法則,并且可以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會自然地產生對于祖國傳統文化的自豪之情,重塑日漸式微的民族精神,產生報效祖國的決心。對于古代經典文化的學習,還可以提升文化學素養,提高文化鑒察能力,對于精華糟粕并存的外來文化進行合理的選擇取舍,為我所用。只有這樣,中華民族的昌盛富強才會逐步實現。
(三)兒童讀經符合兒童學習心理規律,能激發潛能,發展智力
1.符合兒童心理發展規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讀經的方式,不求理解,只是背,表面上看來,還只是左腦的訓練而已,然而就因為在背經的過程當中,完全松懈、有趣,使腦波從β波轉換至α波,也就是說,讀經背經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機會舒解身心壓力,并能在α波的腦與潛意識互動過程中加強了創造力、靈感、注意力、判斷力及記憶力。兒童讀經背經的過程類似念唱,眼睛看經典文字為透過視覺作用刺激右腦,而念唱的律動也啟動了右腦,至于仔細整理辨字以便記憶則是左腦的工作,所以,整個讀經過程恰恰動用了左右腦功能,使左右腦運作得以同步。多讓左右腦平衡、多處在α波下會增進腦力開發,包括記憶力、注意力、理解力、創造力等。根據研究,左右腦能有同步效用時,學習能力可增加2至5倍。選擇古圣賢的智慧精華是正確的,因為假以時日,有讀經的人多少會受到經典的潛移默化、陶冶性情。其實,單從左右腦平衡的目的來講,兒童不一定要讀經,就是讀其它的東西也有效果,只要把握住輕松并有韻律感地重復念唱即可。然而,一再重復的念唱,即使沒有刻意去理解,所讀唱之內容不只是會存入大腦記憶,它更會烙印在潛意識里,而潛意識的妙用就是無需經過意志的運作,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的思維與行為,對他們成人有極大地意義。
2.增強記憶力,發展智力
當代一些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自小生活在缺乏文化刺激的環境下的兒童,其心智發展較慢,小學入學后較多學習困難。發達國家普遍加強學前教育,其理由就在于此。一位在孩子三歲就教導孩子學習中國古代經典的母親說,幾年下來,孩子不但樣樣功課不用他操心,而且琴棋書畫等才藝也是觸類旁通,得心應手。有的家長反映,從前孩子背書總是一個下午才能背完,自從讀經后,半小時就能背好一課書,記憶力有了明顯提高。有鑒于此,采取適當方式對兩歲以后的兒童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既必須也可行。中國心理學會吳世煌教授認為誦讀古詩文經典“是訓練機械記憶能力的良好方法,而少年兒童正處于發展機械記憶的關鍵期,錯過這個關鍵期,就是‘死’記‘硬’背也是難上加難了”。提倡兒童讀經教育就是要利用13歲之前兒童記憶力的顯著發展期來記下一些永恒的東西。臺灣學者王財貴先生認為,兒童背誦經典,有些內容雖然現在不一定理解、消化,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知識和閱歷的增加,會像牛的“反芻”一樣,慢慢地會將這些內容理解、消化。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3~13歲是人一生中記憶力的黃金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記憶能力非常強。因此雖然“其知識未開,理解能力薄弱”,但應當發揮其記憶能力強之所長,把一些重要經典選編為教材,教導孩子反復熟讀,進而鼓勵背誦,以激活兒童的腦力,訓練記憶力,發展其智力,開發其智慧。
(四)讀經能促進兒童語文的學習
1.讀經能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經典方面的修養。
我國現行體制內的語文教育存在缺陷已不是錢穆先生曾批評的解放前的“小貓叫小狗跳的教育”,但簡單淺薄,意識形態化的現象還是較為普遍。殊不知,在沒有歷史根基的文化中培養出的語言是沒有生長力的。文學方面修養和經典方面修養的培養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長期不受重視。而舊有的應試教育體系和語文考試模式,更為“不考就不教不學”的功利主義不斷滋長和蔓延推波助瀾,它的直接負面作用就是導致學生少讀經典,甚至不讀經典。這對語文教育來說,真是致命的一擊。傳統文化實際上應是基礎語文教育開展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資源。在語文學科,民族文化主要表現為民族的文字文化和語言文化。語言文化,內涵非常復雜,大致說來,就是指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精神遺產,具體表現為兩種類別,即文學和典籍。因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經典方面的修養,這是把語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養轉化為學生的文化素養的必由之路。所以說,在語文學科加強讀經典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我們知道語文中的“語”就是口頭語,“文”則指“書面語”,所以無論是白話文還是文言文,都是書面語,而且文言文作為書面語的一個方面是白話文所不能取代的,那些被現代的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代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篩選的素有定評的名篇。這些作品不僅語言簡練明快,準確生動,而且立意深遠,結構嚴謹,有很好的借鑒價值。指導學生閱讀一定的古代經典,可使學生從中吸收有生命的語言,學習古人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技巧,對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1930年朱自清在《中學生》雜志上發表文章說:“我主張大家都用白話文寫作,但文言文必須讀;詞匯與成語,風格與技巧,白話都有借助于文言文的地方?!敝袊浀湮幕浼际侵袊鴼v史上的一些語言大師寫出來的,兒童若能熟讀這些用詞或簡潔而流暢、或典雅而優美、或質樸而自然的經文,常常能于無意中提高自己的漢語表達能力,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p>
另外,由于古代經典的文體形式注重協調,有嚴格的文字聲韻特征,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在讀經的過程中可以貯存語料,形成語感,不僅增強兒童的閱讀的能力而且還能學習不少漢字;長期有規律的閱讀古代經典,可以養成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中國經典文獻種類繁多,就其中所蘊含的知識而言,涉及面極廣,真可謂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就其中所蘊含的思維方式而言,思維或嚴密、或極富想象力、或簡約,等等;并且,能夠稱得上經典文獻的著作,往往是一些大家說出來或撰寫出來的,這樣,兒童適當熟讀一些經文,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眼界,對于鍛煉自己的思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有很大益處。
結語
中國古代經典是在幾千年的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有著它強勁的生命力,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青少年讀經就并不是沒有道理的,讀經運動是有其內在合理性的。圣賢的教誨,文化的熏陶,是修身立命之本,是人生最可寶貴的生命財富。一個沒有文化修養的心靈是空疏貧乏,充滿渾濁,難以成熟,永遠也長不大的心靈。文化的種子要播種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才有根,才有可大可久的希望所在,才有國家民族的長治久安。這些讀誦的經典,會伴隨著生命的成長,漸漸理解消化,讓我們受益終身以至永遠!
[參考文獻]
[1]王財貴.兒童讀經教育[K]∥金太陽兒童中西文化導讀中心.兒童中國文化導讀說明手冊.武漢:金太陽中西文化導讀中心,2001:9-19.
[2]劉俊田,林松.四書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3]魏承思.重整中國文化斷層的宏圖大業[C]∥武漢大方兒童中西文化導讀推廣中心.中西文化斷層重整工程.武漢:武漢大方兒童中西文化導讀推廣中心,2003:2-8.
[4]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社區與文化委員會.中華古詩文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金林祥,張正江.論少年兒童讀經教育的德育意義[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5(2).
[6]郭齊家.少兒讀經與文化傳承[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
[7]林助雄.兒童讀經與潛能開發[J].石油政工研究,1999(4).
[8]劉曉東.兒童教育中的南轅北轍―――兼評幼兒讀經現象[J].學前教育研究,2002(3).
篇10
【關鍵詞】文化圖示 侗族傳統文化 英譯
Abstract: The study on China’s Dong nationality’s folk culture is the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time. This paper, taking China’s Han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bridge, analyzes the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of Dong nationality’s folk language and culture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schema and probes into the strategies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ong folk culture’s publicity materials from the levels of schematic correspondence, schematic conflict, schematic default and schematic mismatching so as to provide some essential help for the elimination of cultural barriers in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used by cultural variety.
Key words:cultural schema, Dong traditional culture, publicity material translation
引言:
通過關鍵詞和主題搜索,當輸入“外宣資料英譯”、“民族典籍翻譯”、“民族文化英譯”、“侗族民族文化的英譯”等詞時,我們從中國知網2000-2012年不完全數據統計獲悉,涉及外宣資料翻譯或英譯的論文有34篇,涉及少數民族文化英譯的論文6篇,涉及侗族語言文化英譯的為0篇。根據筆者對國內研究現狀的分析發現,雖然中國典籍翻譯研究進行得如火如荼,出版了大量優質中國典籍英譯本,但涉及中國少數民族典籍英譯方面的產品較少。同時綜觀作者所在省市涉外侗族民俗風情旅游區,有關侗族民俗風情的譯文也較少,現存的譯文對大家所熟知的侗族文化標識的英譯存在不統一性和隨意性,對侗族民俗文化特有的且不被大家所熟知的文化標識的英譯資料更是微乎其微。因此選擇從文化圖示視角探討侗族文化與西方文化構式的異同,深入研究侗族傳統語言文化的英譯策略,不僅可以彌補民族典籍英譯在侗族方面研究的空白,而且可以為后期侗族典籍的英譯與研究提供有益的幫助和新的研究視角。本文將就此做一些初步探討。
一、文化圖示在翻譯過程中的運用
“ 圖 示 ” (schema) 最 早 是 由 英 國 心 理 學 家 Frederick Bartlett(1932)在他的作品Remembering中提出來的,他認為圖式是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或對過去經驗的積極組織。[1]圖式作為人們從自身的經歷中獲得的一種背景知識,在翻譯的理解與表達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圖示主要分為四類:即內容圖示(關于世界的基本知識);形式圖示(關于不同文體的修辭結構的知識);語言圖示(關于語言詞匯和語法的知識)及文化圖示(關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識)。 博迪(Bedir)也提出了文化圖示的概念,即所習得的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about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language being learned)。[2] 簡而言之,文化圖示是指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識,包括風土人情、歷史背景、民族心理等內容建立起來的知識結構。
語言不僅是信息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載體。正如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約翰所說“特定的社會語言是這個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每一種語言在詞語上的差異都會反映使用這種語言的社會的事物、習俗以及各種活動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3] 翻譯,已不僅僅被看做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轉換的模式,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對原語的文化圖式進行正確的解碼,并將其移植到目的語中去,才能有助于譯語讀者的正確理解和語言信息的充分轉換,因此,譯者應該了解語言并使用的“文化圖式”,才能使譯文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
二、侗族傳統民俗文化外宣資料英譯
侗族傳統文化豐富多彩,表現在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原始古樸文明典雅風趣而且帶有幾分神秘;侗族傳統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文化普遍存在于侗族人民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飲食到居住穿著,從文學藝術到,從社會組織到社會生活和生產,從體育到醫藥等等,浩如煙海,獨具特色。由于語言的隔膜,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中的經典作品迄今未能受到足夠的重視與尊重,對外翻譯的現狀更不容樂觀,在多元文化受到高度關注的時代背景下,研究侗族這個少數民族傳統民俗文化的英譯,對增進各民族間以及中外文化之間的溝通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侗族作為中國民族文化標簽的一支,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在進行侗族傳統文化外宣資料翻譯時,必須對其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進行充分而正確的理解,激活內化在記憶中的兩種相關的文化圖式,找到對等的文化信息,然后轉換成目的語讀者所能接受的語言信息,并盡可能保留原文文化信息的表達方式,以達到忠實原文的目的。侗族民俗傳統文化往往涉及其歷史文化、、生活方式、生活習俗、神話傳說等,不一定在英文中能找到相應的表達方式,因此,我們試從以下四個角度,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
(一)圖示對應
不同民族之間之所以能夠相互溝通,是因為不同民族之間或多或少存在共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在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有時會有著共同的文化認知基礎。[8] 例如:侗文化與漢文化就有許多融合或相似之處,而漢文化與英美文化也有不少相似之處。所謂圖示對應就是指用目的語中能準確、全面表達源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的現成的文化圖示來翻譯源語的文化圖示。在這種圖示下,采用直譯法可能是侗族傳統文化外宣資料翻譯相對簡單,而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譯者可以直接在目的語中找到與源語對應的詞匯。如在漢譯英過程中,侗族傳統文化中對于“煙”一詞的描述為“煙作為侗族人民傳統的生活調劑品,對煙具十分講究,素有‘茶三酒四煙八桿’之說?!?所謂的煙具就可直接英譯成“smoking gadgets”;此外,鼓樓(drum tower);侗族大歌(The Dong Big Song)等詞語均可直譯。這些譯文不僅表達簡潔,而且建立在漢英民族相似文化圖示的基礎上,因此有利于跨文化的有效交流、減少文化沖突。
此外,英侗民族因地域條件及經濟發展狀況不同,生存方式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表現為開放流動性與封閉穩定性兩種不同類型。每個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繁衍,由此而形成了建立在民族心理基礎上的民族差異。英倫三島四面環水,水產捕撈業在其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魚對大英民族有著不同的意義。而侗族和漢族同為農耕民族,既沒有游牧“馬背民族”的那種疆土擴張意識,也沒有“海洋民族”的那種海外擴張意識。漢族文化和侗族文化均為“內陸型”,但是魚卻是侗族的主要圖騰之一,在侗鄉處處可見魚的形象,以鼓樓的雕飾彩繪最為常見。在貴州黎平、榕江一帶還有一種酷似漢族道家太極圖的“雙魚圖”(Double fish patterns)。在漢族神話中,魚是生殖崇拜的反映,如“鯉魚抱子”(carps bring a son to you),侗族也有同樣的魚文化內涵。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可以直接借用西方文化中與fish有關的詞語進行英譯。至于在侗族人民的心目中,把山、水、火、土、太陽、月亮和風、雨、雷、電都當作神靈,則與世界各民族的神話相通。在翻譯過程中可以直接借用希臘神話中相對應的神進行英譯。當然,直譯法并不是萬能的,也有行不通的時候。例如:“蠻夷之地” ,倘若直接翻譯成“the savage land”,從譯文讀者角度理解,該譯文容易被誤解成“荒原” 或“原野”。 筆者結合“蠻夷之地”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認為將其譯為“the untouched area”較適宜,這樣既不會讓讀者誤解該詞的含義,同時更易于讓讀者接受,從而可以實現有效的文化交流。
(二)圖示沖突
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思維方式上可能有共同點,但由于人們對不同事物所蘊含的象征意義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對同一事物在表達方式上會存在差異,由此導致在兩種文化進行匹配的時候產生沖突。此時我們可以采取交叉法,即用目的語中能表達出源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不同的文化圖示來翻譯源語中的文化圖示。這種方法要求譯者要正確地對源語文化圖示進行解碼,同時又具備大量的目的語文化圖示。下面來探討一下道德義務感和社會責任感在倫理道德實踐上存在的圖示沖突:
儒家的道德人格是在個體充分的道德覺醒的基礎上,自覺地去履行社會倫理綱常,把道德義務感和社會責任感付諸實踐。誠如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舍生取義”則代表了一種更崇高莊嚴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責任感。侗族也有與其相似的倫理道德,不過尚未褪盡其原始氏族文化色彩。侗族的道德義務感體現在“補拉”文化中。補拉組織是遠古父系氏族組織的次生形態,至今仍在侗族普遍存在。補拉組織的功能之一就是履行道德義務。如在補拉的自治規約的五個功能中,第一個功能就是互助功能。從添子到辦三朝酒,到結婚辦喜事,從建房扛樹、樹屋架,到老人過世的治喪,都要全補拉成員出動,并且不計報酬。這種一家有事大家相幫的習俗,侗族叫“尼補拉”,它其實就是一種原始古樸的道德義務活動。侗族補拉成員互助的最高形式是“血族復仇”,它表現了一種“原始形態”的社會責任感。這種叫做“起補拉”的“血族復仇”,是基于外人對本補拉組織的人或物的嚴重侵害而產生的。后來,它與抵抗官府對侗族的迫害、進剿的斗爭又重合在一起,更體現了侗族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責任感。[4]不管西方文化還是中華文化,都有家族的概念,只是在西方文化中,家族是帶資本主義色彩的而中華文化中的家族則更帶有封建意味。不論是在侗族傳統文化還是漢族傳統文化中,世仇都是易結難解,涉及后代子子孫孫的問題。然而在西方傳統文化中,不存在世仇一說,只有血仇。由于受西方傳統文化內涵――獨立的影響,仇恨只涉及本人這一輩。所以在介紹侗族“補拉”文化時,首先宜將“補拉”直接音譯成“Bula”,然后用描述性語言,借鑒現有的漢族傳統文化外宣資料的英譯本中涉及“大家庭”文化的文本選擇性的加工和應用。在涉及“血族復仇”之類翻譯時,筆者從譯文讀者角度考慮大膽借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蒙太古與凱普萊特家族的典故,將侗族文化的“補拉”“血族復仇”英譯為“the feudal culture of Family Montague and Capulet in Dong Nationality”.這樣不僅能有效地表達“補拉”所承載的侗族傳統民族文化內涵,也避開了將“復仇”直譯為“revenge”時呈現出血淋淋的畫面,從而使譯文讀者心理更容易接受。
(三)圖示缺省
由于不同語言所表達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異,有時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文化圖示在另一種語言里會產生缺失或找不到相應的表達方式,在譯者大腦中也無法建立相對應的文化圖示,這時就會出現文化缺省,因此需要譯者清楚地了解目標語國家和譯入語國家所處在的地理位置、風俗習慣、歷史傳統、等方面的差異,結合特殊的文化背景,大膽地對源語進行創造性的翻譯。比如:侗族人民信仰薩滿祖神,侗族各個村落紀念這位薩歲神的活動被稱為“祭薩”,在西方傳統文化詞匯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語,無法用貼切的詞語譯出其詞義內涵,因此將其音譯為“The ceremony of Sa”或“the ceremony of worshiping Sa”,并加注:“the ancestral god of Dong nationality”;侗族特有的巫儺文化,在西方傳統詞匯中也無法找到相對應的詞,則宜將其譯為“Wu Nuo culture”并加注:“the specific religious culture”。除了音譯加注法能夠幫助譯者構建新的圖示外,意譯法也能幫助譯者在保留原文交際意義的基礎上,用簡單描述性的短語將原語的詞義信息譯出來,達到引導解釋新圖示的目的。如侗族傳統木藝手工床:花床可英譯為“well-sculptured bed”;千工床則可譯為“A bed manufactured through more than one thousand days” ;侗族女性始祖“薩”一直是侗族人民崇拜的始祖神,幾乎無所不能,翻譯時筆者避開音譯借用希臘神話的主神“宙斯”,將其意譯為“the female Zeus”。再者,侗族人主要信仰自己近似原創的巫儺文化,有極具的特色“趕尸”、“撐桿立米”、“晃雞定棺”、“巫師喚魂”等標簽,在外宣過程中,宜用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策略來翻譯,上述詞語可分別英譯為“carrying corpse back to the home village”、“using a scale pole to hold up a jar of rice”、“roosters standing fixed on the top of shaking coffin”、“witch master calling back one’s soul”以保留侗族原有的文化特色。
(四)圖式錯位
圖式錯位指的是相似的意義在不同文化中以不同形式體現出來。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價值觀等不同,兩種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會以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類似的觀念。譯者只有較好地掌握不同民族的文化內涵,才能呈現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色彩,而且不會歪曲語言中的文化意象。一般來講,直譯加注或代換法適用于這種文化圖示下的侗族傳統文化外宣資料翻譯。例如,侗族、漢族及西方社會神話中都有關于人類誕生的神話,由于信仰和其他因素,三者擁有不同的人類誕生神話。西方神話堅持是上帝創造了人類;上帝用泥土先造了亞當,再用亞當的一條肋骨塑成夏娃,他們便是人類的祖先。而侗族的人類初生神話類似漢族女媧造人。祖婆薩巴天從自己身上扯下四顆肉痣,變成四顆蛋,然后孵化出人類的祖先松恩和松桑,兩人成親,養育后代,產生人類。筆者考慮到三個民族人類誕生文化的相似性與差異性,采用直譯加注將侗族的人類誕生神話概括性地翻譯成“Sa ba(the god of Dong nationality) made her four flesh moles into four eggs,then the ancestors Song En and Song Sang of Dong nationality emerged out of the eggs.”
不僅如此,侗族神話體系中,還有類似的創世神話。與西方《生物進化論》不同,侗族的創世神話《人類的起源》中,侗族先人用“混沌”(侗語中指似云靄、霧氣、煙光而彌漫未分的物質)的原始物質作為宇宙萬物的最初的元素,然后向生命的不斷進化。侗族神話從個別具體的事物入手,敘述沿著卵(神話人物棉婆孵的蛋)或由樹蔸白菌蘑菇蝦子額榮(浮游生物)七節松恩(人)發展,構建了一個初級的、幼稚的發展鏈條,鏈條中的部分環節的代表物仍能在當今找到活體,有的則已無跡可尋,所以在英譯時不能直接搬用西方生物進化論中約定俗成的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筆者傾向堅持保留侗族生物鏈的特殊性對個別詞采用音譯附加類別詞的翻譯方法,將其英譯為 Egg (or Stump) Trametes AlbidaMushroomShrimpErong(kind of plankton)QijieSongen(ancestor of Dong nationality)。由于侗族沒有文字記載,只能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將文化和史詩傳承,在這個過程中時間跨度巨大,需長時間地溯源才能解決根本問題。所以,譯者只能對上述生物進化鏈進行嘗試性翻譯。
三、結語
綜上所訴,在進行侗族傳統語言文化外宣資料英譯時,針對不同類型的侗族傳統語言文化,從不同的文化圖示視角,遵循不同的原則:侗族語言文化與漢語語言文化及英美語言文化相同或相似,既文化圖示對應,可采用直譯法或半直譯附加意譯的翻譯方法;侗族語言文化在英美語言文化中難以找到內容形式完全一致的表達,既文化圖示沖突或文化圖示差異,可采用套譯法、直譯附加類別詞法、意譯法,直譯加注法等;侗族語言文化在英美語言中找不到相應的表達方式,既圖示缺省,譯者可以大膽創新,對文化缺省的翻譯進行文內、文外補償,文內直譯,有關文化缺省的說明則放在注釋中或結合語境采取意譯。但是,譯無定法,譯者應在明確外宣資料旨在盡可能的介紹給英語讀者的前提下,既忠實于“侗族傳統民俗語言文化的核心”又不一味地采用“歸化”,更好地傳播侗族傳統民俗語言文化。
【參考文獻】
[1] Bartlett, F.C. Remembering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 Bedir, Hasan.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rough cultural schema [D]. Adana: Cukurova University,1992.
[3] Lyons, John: Sema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P 30
[4] 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 蔣林平,石紅梅,蔣和舟.本土文化對外傳播英語翻譯與教學目的論――以湘西地區為例[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 2011,(4),27-29.
[6]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7] 劉明東.文化圖式的可譯性及其實現手段[J].中國翻譯,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