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道癥狀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9: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急性呼吸道癥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急性呼吸道癥狀

篇1

方法: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細致、全面的臨床護理方法。

結果:經過臨床有效的護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得以明顯好轉,臨床癥狀得以大大減輕。

結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尤為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其發病不分地區、性別和年齡,多數均有著良好的預后效果,部分患者可出現嚴重并發癥,必須積極的加以防治,并且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關鍵詞:護理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337-02

所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體指的是由細菌或者病毒所導致的局限于咽喉部、鼻腔的一種急性炎癥,其是十分常見的一種感染性呼吸道疾病,其中因某些病原體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有著相對較強的傳染性,比如SARS以及流行性感冒等。按照解剖的部位,上呼吸道感染只限于隆突、中耳、鼻、喉、以及咽以上部位氣道所發生的感染性疾病。大量的流行病學特征充分的表明,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是不分地區、氣候、性別和年齡的,每年都可能發病,其流行性感冒的特征主要是傳播范圍廣、發病率高及易導致大流行或者爆發流行,對有基礎心肺疾病和老年人患者存在著極大的威脅,經常性的引發死亡,需要醫務人員予以高度重視。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隨機選取我院近年來所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0例患者,對5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0例患者中,23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患者的最大年齡為76周歲,最小年齡為2周歲。由臨床病理分析及檢查得知,50例患者均被確診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2臨床表現。①普通感冒。普通感冒又被稱作是“傷風”,絕大多數的患者基本上都是由副流感病毒以及鼻病毒所導致的。普通感冒有著較短的潛伏期,而且起病非常急,初期有喉癢和咽干等癥狀,繼而會有流涕、鼻塞、打噴嚏等,有時還會因耳咽管炎造成聽力減退及流淚,出現聲嘶、呼吸不暢等癥狀。一般無全身癥狀及發熱,或有輕度畏寒、全身不適、低熱、頭痛等,如果不存在并發癥,通常一周便能夠得以痊愈;②病毒性喉炎、咽炎。主要有急性病毒性咽炎和急性病毒性喉炎,其中,急性病毒性喉炎臨床主要特征是咽部灼燒感、發癢,咽部疼痛不明顯,持續時間不長,可伴有乏力及發熱,而急性病毒性喉炎的主要癥狀是咳嗽、說話困難和聲音嘶啞,伴有咽痛、發熱;③細菌性咽—扁桃體炎。主要癥狀是起病較急,有顯著的發熱、畏寒、咽痛,體溫很高。

1.3實驗室檢查及其他檢查。在血象檢查方面,病毒性感染時往往白細胞偏低或正常,分類淋巴細胞上升。而細菌感染時則中性粒細胞和白細胞增多,可出現核左移等現象;在細菌及病毒的檢測方面,進行血清學檢查與病毒分離檢查,以將病毒類型確定,經細菌培養可將細菌種類予以確定。

1.4治療方法。根據患者全身酸痛及發熱的情況,可采用解熱止痛藥物諸如阿司匹林等;咳嗽時給予患者咳必清、必嗽平;流涕和咽痛時給予患者麻黃素點鼻;咽痛時給予患者消炎喉片,并且附加局部使用霧化治療。與此同時,根據患者的病因,目前尚且未出現相對較為成熟的治療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藥物,因而對于細菌感染患者則需要選用大環內酯類、青霉素等抗菌藥物。

1.5護理方法。其一,病情觀察。護理人員要密切的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特別是咳嗽、咽疼和體溫等癥狀的變化情況。如果近4天以內,患者有較多以上整合癥狀,便需要全面的警惕是否發生流感;其二,休息護理。對于病情較嚴重的或者老年人患者,應當告知其要臥床休息,而癥狀較輕的患者,則應當讓患者適當的休息;其三,飲食護理。要給予富含維生素、易消化和清淡的飲食;其四,癥狀護理?;颊叱霈F高熱時,護理人員要嚴格的按照醫囑,給予患者解熱劑,在出汗較多時要將皮膚護理做好。當出現聲音嘶啞、咳嗽和咽疼的癥狀時,如果需要則需要遵循醫囑給予霧化吸入。在治療過程中,應當謹遵醫囑用藥,切勿濫用抗生素藥物;其四,健康教育。要針對患者的病況和認知水平,要適時的開展健康教育,比如避免過度勞累、受涼等誘發因素,進行合理且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堅持冷水洗臉、冷水浴,以便于提高機體適應寒冷的能力。在上呼吸道感染高發的季節,也別是疑有流感流行的時期,應當盡可能不去擁擠人多的地方,避免發生交叉感染。

2結果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0例患者經過臨床治療及護理,多數均有著良好的預后效果,部分患者有急性腎小球炎、風濕熱和心肌炎并發癥,經過有效的治療,患者均得以好轉出院。

3討論

絕大多數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上都是病毒所導致的,常見的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和鼻病毒等。細菌感染后會繼病毒感染后或者直接發生,較為多見的是溶血性鏈球菌,其次便是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以及葡萄球菌等,有時還可見革蘭陰性桿菌。當呼吸道與機體防御功能下降時,從外界侵入的或者原存于上呼吸道的細菌或者病毒便會得以快速繁殖,進而引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病原體常常是通過飛沫進行傳播,還會借助于被污染的用具、手傳播。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都可能會發病,而春季和冬季是多發季節,基本上都屬于散發性,但是在突變的氣候中流行。正是因為引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毒有著很多類型,感染各類病毒后,機體的免疫力便會大大降低,所以,一年內一個人可能會多次發病。本研究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0例患者經過臨床治療及護理,多數均有著良好的預后效果,部分患者有急性腎小球炎、風濕熱和心肌炎并發癥,經過有效的治療,患者均得以好轉出院??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尤為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其發病不分地區、性別和年齡,多數均有著良好的預后效果,部分患者可出現嚴重并發癥,必須積極的加以防治,并且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治療有效率及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丁續榮,孫學平,牟淑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護理心得[J].中外健康文摘,2011(33)

[2]王麗輝,遲麗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12)

篇2

【關鍵詞】 頭孢替安;阿奇霉素;小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12

呼吸道感染為兒科常見疾病, 其中下呼吸道感染者占65%左右, 是引發小兒死亡的重要原因[1]。小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有支氣管肺炎、支氣管炎、哮喘性支氣管炎等, 多發于冬春及秋冬, 臨床癥狀主要有咳嗽、咳痰、發熱、呼吸困難、氣喘、氣促等。臨床上以往多采用頭孢菌素類或青霉素類抗生素治療, 但是隨著抗菌藥物的不斷應用, 病菌耐藥性不斷提高, 給治療效果造成影響。為了對小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治療方法進行分析探討, 作者對本院收治的92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隨機對照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92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 臨床癥狀主要有喘息、咳嗽、肺部音及體溫升高等。診斷標準參考《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關于小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相關診斷標準:①起病急, 咳嗽及發熱時間≤7 d;②咳嗽、發熱、肺部音、呼吸急促、喘鳴音、喘息或胸部凹陷, 具有≥2項體征;③經胸部X線片檢查存在肺紋理增加、支氣管周浸潤、肺門旁浸潤、胸腔積液、片狀陰影等。納入標準:①符合小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②年齡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入院后均行退熱、止咳、平喘等對癥治療。對照組將80 mg/kg頭孢替安加入5%葡萄糖生理鹽水中, 靜脈滴注, 2次/d, 持續7 d。觀察組采用頭孢替安聯合阿奇霉素治療, 頭孢替安治療方法同對照組, 將10 mg/kg阿奇霉素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 靜脈滴注, 1次/d, 持續5 d。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2] 對比兩組患兒發熱、咳嗽、喘息及肺部音的消失時間及臨床療效和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顯效:3~5 d后, 患兒的發熱、喘息、咳嗽等癥狀消失;有效:7 d后, 患兒的發熱、喘息、咳嗽等癥狀明顯緩解, 或消失;無效:7 d后, 患兒的發熱、喘息、咳嗽等癥狀未緩解, 甚至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顯效24例(52.17%), 有效20例(43.48%), 無效2例(4.35%), 總有效率為95.65%;對照組顯效18例(39.13%), 有效19例(41.30%), 無效9例(19.57%), 總有效率為80.43%,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發熱消退時間為(2.66±0.23)d, 咳嗽消失時間為(4.13±1.07)d、喘息消失時間為(3.47±0.26)d, 肺部音消失時間為(5.64±1.54)d;對照組分別為(3.57±0.49)、(5.84±1.33)、(4.55±0.42)、(6.98±1.71)d, 觀察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出現惡心1例, 嘔吐1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5%(2/46);觀察組出現惡心2例, 嘔吐1例, 腹瀉1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70%(4/46),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癥狀均在停藥后自行消失, 未對治療造成影響。

3 討論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及支氣管哮喘等, 為臨床常見病。臨床上以往多采用抗生素聯合治療, 但是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 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強, 治療效果受到影響[3]。頭孢替安是第二代頭孢菌素, 具有廣泛的抗菌作用, 對G+菌、G-菌及厭氧菌的抗菌活性較好, 下呼吸道感染多由革蘭陽性菌及革蘭陰性菌引起, 因此, 采用頭孢替安治療效果較為確切, 總有效率約為80%左右[4]。本研究中, 單純采用頭孢替安治療的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43%, 符合這一報道。

臨床研究表明, 阿奇霉素為大環內酯類抗菌藥, 能夠通過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破壞細菌的生長繁殖, 對于小兒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具有確切效果, 聯合頭孢替安對于支原體感染及衣原體感染等引起的肺炎、支氣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確切療效。本研究結果表明,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65%,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43%(P0.05)。提示阿奇霉素不會增加患兒不良反應, 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 頭孢類抗生素聯合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可有效緩解患兒臨床癥狀, 提高治療效果,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竹玲.頭孢曲松聯合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療效觀察.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11):2728-2730.

[2] 沈鄒影.頭孢替安序貫阿奇霉素治療兒童支原體肺炎療效觀察.醫學信息, 2012, 25(2):545.

[3] 王金艷, 王彬.口服阿奇霉素聯合頭孢類抗生素治療小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療效觀察.黑龍江醫學, 2013, 37(6):423-424.

篇3

[關鍵詞]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咳雙清膠囊;病毒唑

[中圖分類號] R254.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3(c)-071-01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兒常見病和多發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目前,尚無特別有效的治療藥物。感咳雙清膠囊可迅速改善患兒的癥狀和體征,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現將我院應用感咳雙清膠囊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與應用病毒唑治療作為對照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6月~2007年6月本院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門診觀察病例,隨機抽取397例,分為兩組,治療組200例,其中,男118例,女82例,平均月齡(21.87±19.92)個月;對照組197例,男120例,女77例,平均月齡(21.33±14.05)個月。兩組年齡和性別之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

根據吳瑞萍等主編《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6版診斷標準。①急性起病,病程≤3 d;②體溫≥38℃;③伴有咳嗽、流涕、鼻塞、聲音嘶啞等癥狀;④年長兒可訴頭痛、咽痛及全身酸痛等;⑤體檢見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⑥外周血常規白細胞計算及分類均在正常范圍之內。

1.3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感咳雙清膠囊1次1粒,3次/d,療程為6 d,輔以常規支持,對癥處理;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治療,療程為6 d,輔以常規支持,對癥治療。

1.4療效診斷標準

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好轉: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減輕;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2結果

經統計學處理χ2檢驗,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表1)。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

3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是由病毒、細菌等病原體感染引起的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占兒科疾病的首位,占急性呼吸道疾病的50%以上。由于兒童呼吸道的解剖和生理特點,各種病毒和細菌均容易引起小兒呼吸道的感染,以病毒感染居多,約為90%。其次是細菌、支原體感染等,且常繼發于病毒感染之后。病原體主要侵犯鼻、咽、扁桃體等部位,通過釋放內、外毒素等方式而引起小兒上呼吸道癥狀,四季均可發病,但以秋、冬季發病較多見。該病不應常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靜滴抗生素。若合并細菌感染雖有可供選擇的有效抗生素,但耐藥現象日趨明顯,極大地影響了臨床療效。目前,用藥方面抗病毒藥物病毒唑雖有一定的療效,但對血液系統、呼吸系統及循環系統都有一定的影響。病毒唑及金剛烷胺抗病毒療效均不確切。據研究分析,感咳雙清膠囊由黃芩苷、穿心蓮內酯組成,不含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學物,有清熱、解毒作用,臨床前藥效學試驗結果表明,本藥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感染小鼠的死亡率有一定降低作用;可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數,并對肺內流感病毒增殖量有一定降低作用。本藥對酵母所致大鼠發熱有一定抑制作用外,可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是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安全有效的藥物之一。

[參考文獻]

[1]陳朝暉,卿艷花,鄒鵬.炎琥寧注射液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100例[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4):81-82.

[2]王偉.熱毒寧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3):96.

篇4

關鍵詞:嬰幼兒;急性呼吸道感染;沙眼衣原體

嬰幼兒呼吸道感染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疾病,也是兒科門診和住院比例最大的病種。人是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CT)的自然宿主,沙眼衣原體不僅引起泌尿系統和眼部感染,也是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的病原。本研究應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對2008年在本院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嬰幼兒鼻咽分泌物進行CTDNA檢測。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2008年在本院住院的進行CTDNA檢測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兒童1827例。其中男童60.7%(1109/1827),女童占39.3%(718/1827);年齡0~36月齡;出生體重為(3.59.28)kg;平均孕周為(39.76.29)周;CTDNA檢測陽性、臨床癥狀體征支持CT感染者96例為CT組,從同期住院的CTDNA陰性患兒中根據性別一致,出生年齡相差3d之內選取90例非CT性支氣管肺炎患兒為支氣管肺炎組,兩組年齡、性別、出生體重、分娩方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方法

2.1診斷標準:急性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炎、咽炎、扁桃體炎、喉炎),下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急性毛細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和大葉性肺炎),根據病史、臨床表現、X線及實驗室檢查進行診斷。CT肺炎診斷標準和心衰診斷標準依據參考文獻[1,2]。

2.2CT DNA檢測:所有研究對象均于入院次日晨用無菌棉簽取鼻咽分泌物于1.0mlDNA提取液中(匹基生物公司生產)。將含有DNA提取液的鼻咽分泌物10000r/min離心20s,56℃、30min,100℃、10min,10000r/min離心5min,留上清待PCR擴增。PCR擴增于37℃、5min,94℃、1min,95℃、5s,60℃、30s,40個循環,60℃采集熒光信號。檢測樣本中每毫升沙眼衣原體核酸載量大于1.003拷貝結果判定為陽性。

2.3治療方法:(1)護理。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并保持適當室溫及濕度。保持呼吸道通暢,經常翻身更換。供給熱量豐富并含有豐富維生素、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及充足水分。(2)抗生素治療。紅霉素30mg/(kg?d),日1次,靜脈滴注,連用7~10d,改口服5~7d,全日量分3~4次服用。(3)對癥支持治療。根據臨床癥狀給予止咳化痰鎮靜等藥物治療。對病情重、病程長、體質虛弱或營養不良患兒酌情輸血漿或靜點丙種球蛋白。

2.4療效評價:(1)治愈??人浴⒋锵?氣促緩解,肺部哮鳴音及濕羅音消失,X線影像學改變消失(肺紋理清晰、片影消失)。(2)好轉??人浴⒋餃p少,氣促緩解,肺部哮鳴音及濕羅音減少,x線影像學改變減輕(肺紋理模糊增厚減輕、片影減小)。(3)無效。以上癥狀、體征均無好轉,X線改變無明顯好轉。

2.5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應用SPSS13.0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結果

1.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構成

2008年本院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臨床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為14.1%(257/1827)、急性支氣管炎為4.1%(75/1827)、急性毛細支氣管炎為2.1%(38/1827)、肺炎為79.7%(1457/1827),其中支氣管肺炎為78.7%(1438/1827)、大葉性肺炎1.0%(19/1827);CTDNA陽性率為5.3%(96/1827);CT性急性呼吸道感染96例患兒臨床診斷均為肺炎,CT性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發生比例高于同期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肺炎的發生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嬰幼兒CT性急性呼吸道感染季節分布

CT急性呼吸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7、8月份發生比例最高,10、11和12月份次之,1、2、3月份較低。

3.嬰幼兒CT性急性呼吸道感染年齡分布

1、2、3個月年齡組急性呼吸道感染兒嬰兒中CT感染比例高于4~36個月年齡組嬰幼兒,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4.臨床特點、治療及愈后

96例患兒CT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為下呼吸道感染,臨床診斷均為肺炎。肺部聽診34.4%(33/96)有水泡音,65.6%(63/96)散在干濕性羅音,肺部X線改變呈單純肺紋理增粗模糊占10.4%(10/96),肺野內帶條狀影占89.6%(86/96)。

兩組患兒60%以上以咳嗽為首發癥狀,但CT組首發癥狀和臨床癥狀喘憋發生比例均高于支氣管肺炎組,發熱比例均低于支氣管肺炎組;臨床體征CT組口周紫紺、水泡音及散在干溫羅音發生比例高于支氣管肺炎組,X線影像學改變,CT組多有肺野內帶條狀影,支氣管肺炎組多為肺紋理增粗模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96例患兒均靜脈點滴紅霉素,95.8%(92/96)治愈好轉,4.2%(4/96)無效。對于紅霉素治療無效的4例均加用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每次75mg/kg靜脈滴注,7d內好轉;無死亡病例。

討論

沙眼衣原體引起呼吸道疾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初發感染多與母嬰垂直傳播有關。女性生殖道CT感染多為無癥狀,人群感染率為7.9%[3],宮頸炎、盆腔炎等高危人群CT感染率高達50.0%[4],CT可致胎兒宮內感染,分娩時CT可直接感染眼結膜、鼻咽部下行引起肺部感染。本文檢測1827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兒鼻咽分泌物中CTDNA,96例為CTDNA陽性,感染比例為5.3%(96/1827),其中99.0%(95/96)年齡小于6月齡,≤3月齡患兒占88.5%(85/96),1月齡以內占30.2%(29/96)。急性呼吸道感染兒童中≤3個月年齡組CT性呼吸道感染比例為21.0%(85/405),4~36個月年齡組為0.8%(11/14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近年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為CT早期快速診斷提供了可靠的手段,PCR檢測CT感染靈敏性優于培養和血清學方法,取樣少,尤其適用于嬰幼兒。對于臨床出現喘憋的嬰幼兒應及時進行CT檢測以盡早發現病原,及時有效治療。如對產婦進行CT檢查并給予有效治療,可預防和減少嬰幼兒CT感染。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691180.

[2]沈曉明,王衛東.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18312.

[3]Toye B,Peeling RW, Jessamine P, et al. Diagnosis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fections in asymptomatic men and women by PCR assay[J].Clin Microbiol. 1996,34(6):13964000.

篇5

【關鍵詞】鹽酸氨溴索注射液;佐治;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

文章編號:1009-5519(2008)18-2723-02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A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對鹽酸氨溴索注射液佐治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進行了隨機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符合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氣管及支氣管炎、輕型肺炎診斷標準[1]的1~14歲兒童120例,其中男67例,女53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男36例,女24例;治療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兩組在性別、病情、身體營養狀況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兩組均常規給予抗感染及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商品名:沐舒坦,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產)。用量:12歲,15 mg/次,3次/日;嚴重患兒可以增至30 mg/次,3次/日,均為緩慢靜脈輸注。對照組口服氯化銨合劑,療程7天。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第四天、第七天觀察患兒咳嗽、咳痰情況。各觀察指標評分標準見表1。

1.2.2 療效判斷:(1)單個癥狀療效評估,臨床控制:癥狀消失;顯效:癥狀由3分轉為1分或2分轉為0分;有效:癥狀由2分轉為1分或1分轉為0分;無效,癥狀無好轉或加重。(2)癥狀綜合改善率:癥狀綜合改善率=(治療前兩項分值之和-治療后兩項分值之和)/治療前兩項分值之和×100%。臨床控制:用藥后癥狀改善超過75%;顯效:用藥后癥狀改善51%~75%;有效:用藥后癥狀改善26%~50%;無效:用藥后癥狀改善在25%以下者。(3)總有效率=(臨床控制例數+顯效例數)÷總病例數×100%。

1.2.3 統計學處理:對患兒體重、年齡、治療前后癥狀積分以x±s表示,各組治療前后各癥狀積分用配對資料t檢驗,組間治療后各癥狀積分用兩組資料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治療前一般情況及原發病情況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性,見表2;治療前各癥狀評分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性;治療后4天及7天兩組患兒分別與治療前比較咳嗽、咳痰改變,經t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性;治療后4天及7天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咳嗽、咳痰改變,經t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性,見表3。

2.2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后7天,治療組臨床控制38例,顯效18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3.3%。對照組臨床控制20例顯效18例,有效1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63.3%。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小兒呼吸道管腔狹小、黏膜柔嫩,呼吸道黏膜纖毛功能較弱,咳嗽排痰能力較差,當感染等因素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時可堵塞呼吸道,嚴重者可發生窒息。因此保持呼吸道通暢十分重要,祛痰止咳是一種重要的對癥治療及保持呼吸道通暢的方法。

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具有促進呼吸道內黏稠分泌物的排出及溶解分泌物的特征,并具有稀釋痰液,使氣管分泌物容易被纖毛排出,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肺通氣功能,還可刺激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與分泌,防止肺泡萎縮,促使肺泡成熟[2]。同時還與抗生素具有協同作用,延長藥物半衰期,能增加抗生素在肺組織的濃度[3]。本研究證實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在治療高原地區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改善臨床癥狀、化痰、止咳、縮短療程、提高治愈率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不良反應輕微,且未發生因不良反應停藥的情況。該藥是一種適用于治療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有效輔助藥,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諸福棠,吳瑞萍,胡亞美.實用兒科學(下冊)[M].第四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31.

[2] 朱科明,鄧小明.沐舒坦對呼吸系統的保護作用及機制[J].上海醫學,2000,23(10):637.

篇6

【關鍵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護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常見病,發病原因大多為病毒感染,常見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腸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常見的細菌有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金黃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發病,特別是冬春季節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通常為發熱、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頭痛等癥狀;嚴重的患者表現為畏寒、乏力、惡心嘔吐以及腹瀉等全身性癥狀[2]。我們對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采取及時有效的防控與治療措施,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患者年齡在12~76歲之間,平均為36歲。其中,單次發患者37例,多次發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為每年單次發病,55例患者為每年反復多次發病。

1.2 臨床癥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差異較大,輕者僅表現為鼻部流鼻涕、打噴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癥狀。重者如果感染發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將出現咽痛、發燒、咽后壁淋巴組織充血與增生、扁桃體發炎等情況,有些患者出現淋巴結腫大現象。發熱一般持續2~3日,嚴重者將達到1周左右;嚴重的患者其體溫可達39~40℃以上,患者同時感到寒冷、頭痛、腹痛、全身無力、出現嘔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瀉等癥狀,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同時要求患者加強營養與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將會擴大或蔓延至鄰近器官,極易引發肺炎、支氣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發癥。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內能夠痊愈,部分患者可達2~3周。

1.3 治療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細菌性感染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對于因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扁桃體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療效果較理想;對于經過2~3d治療后仍無效的患者,應考慮是否有其它病原體感染,例如,支原體感染等。當患者出現高熱時,可用冷毛巾濕敷頭部,勤更換,能夠有效控制高熱驚厥。一般的退熱藥,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撲熱息痛也有效果。對于伴有鼻炎的患者,為保證呼吸通暢,需要休息好,可在進食及睡前使用鼻藥[1-3]。

2 早期防控

2.1 預防措施 加強自身鍛煉,多呼吸新鮮的空氣,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飲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熱量、高蛋白質類的食品,合理補充維生素,蔬菜與水果能夠增抵抗力。根據溫度增減衣服,適應氣候冷熱改變,衣服不要過多,以提高身體的御寒能力[2-4]。經常通風,經常換氣,少到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病源感染??梢允褂脺p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夠激發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抗體,使呼吸道對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強。

2.2 加強護理 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呼吸系統疾病的一般護理常規。要求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同時要清淡易消化,還要給予充足的水分;患者處于發熱期時,必須要臥床休息并嚴格按照發熱常規進行護理;嚴格執行呼吸道隔離并使呼吸道通暢;必須及時清除患者鼻腔內的分泌物;測量患者體溫、呼吸、脈搏等,及時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耐心地向患者講授衛生知識,積極對其進行宣傳教育[3,4]。

3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為鼻、鼻咽和咽部。該病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總數的9 0%左右。當病毒入侵機體上呼吸道后,該處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導致細菌可以入侵,同時可出現化膿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節較多,但全年都能發生。該病的臨床輕重程度差異較大,潛伏期一般為2~3d或更長。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對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對于細菌性感染患者,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夠波及周圍器官,有時鼻咽部的原發病的癥狀消失,而其并發癥卻出現加重現象,因此,一定要對上呼吸道感染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觀察。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提高療效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以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輕率對待。

參考文獻

[1] 童雅培,王筱敏.診療與護理常規[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34-235.

[2] 張梓荊.常見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專家筆談)[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10):86.

[3] 蔣東波,等.白細胞介素10水平及其對白細胞介素2等的調節作用[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12):28.

篇7

【關鍵詞】利巴韋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療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在兒童中較為常發,而最為常見的致病原因就是病毒感染。目前,臨床上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方法就是對癥治療,積極控制臨床癥狀,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研究選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利巴韋林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齡5個月-75歲,平均(34.8±2.5)歲;病程1-6d,平均(3.0±0.5)d;體溫37.6-39.5℃,平均(38.0±0.5)℃;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診斷及相關檢查確診,均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關診斷標準。將其隨機平均分成A組與B組,各6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溫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給予感冒退燒藥物、消炎藥物口服或者注射,叮囑患者多休息,補充體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癥狀,積極預防并發癥。B組患者在常規抗感染治療基礎上給予12-15mg/kg利巴韋林靜脈滴注治療,1次/d。

1.3 療效評價指標

顯效:治療3d患者的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完全消失或者明顯改善,精神狀態恢復良好,體溫恢復正常,能進行正常工作;有效:治療3d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精神狀態尚可,體溫有所下降但未恢復到正常水平或者出現反復現象;無效:治療3d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無變化,體溫未得到緩解或者反復發作較為頻繁,有并發癥發生傾向或者有并發癥發生現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A組患者中顯效19例,有效26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75.0%;B組患者中顯效35例,有效2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1.7%,B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退燒時間比較

A組患者平均退燒時間為(75.2±18.84)h,B組為(62.1±13.35)h,B組患者退熱時間明顯短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較為常見的內科疾病,主要由病毒引起,如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則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嚴重的會導致患者出現急性鼻竇炎、中耳炎、支氣管炎以及心肌炎等疾病。臨床上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方法以消炎、抗病毒等為主,但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利巴韋林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主要由核苷轉運,約有45%會被消化道吸收,在血漿中時,利巴韋林也由核苷轉運,通過細胞膜進行運輸。利巴韋林進入機體后會廣泛分布在所有組織中,包括腦脊液、腦等。其藥代動力學被捕獲的細胞中,尤其是紅血細胞(紅細胞)中,一旦它被添加激酶,就會獲得更高濃度的藥物,以去除磷酸鹽磷酸鹽形式為主。大多數的激酶活性的藥物轉換以及積極核苷酸的形式是由腺嘌呤激酶作用的,而腺嘌呤激酶又是病毒感染的細胞中較為活躍的一種。故利巴韋林對病毒DNA聚合酶的活性能夠產生有效的抑制作用,能夠阻斷病毒的復制過程,從而起到抗病毒的效果。藥理實驗證明,利巴韋林能夠有效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復制速度,減少毒素的釋放,進而緩解患者的全身癥狀,明顯降低機體的體溫,且不良反應較少,能和大部分的常規藥物聯用,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利巴韋林組患者總有效率91.7%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組75.0%,且利巴韋林組患者退熱時間明顯短于常規治療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梁益輝,李舟文,申梅.痰熱清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熱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2,10(25):52-54.

篇8

【關鍵詞】 利巴韋林氣霧劑; 高中學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圖分類號 R5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8-0190-0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為內科最常見的門診疾病之一,多發生于冬春季。急性上感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其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薩奇等[1]。目前門診中常用一些抗感冒藥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利巴韋林作為一種廣譜抗病毒藥,也常用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但給藥途徑多為注射。筆者所在醫務室對診斷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高中學生給予利巴韋林氣霧劑治療,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筆者所在醫務室2012年11月-2013年3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80例,年16~19歲,24 h內出現發熱、咳嗽、全身不適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治療7 d內均無其他抗病毒藥物(包括中藥)服用史。入選患病學生均自愿參加本臨床試驗治療過程。排除標準:嚴重細菌感染者,肝腎功能不全者,下呼吸道感染者,對治療藥物過敏者。將80例患病學生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觀察組男17例,女23例。兩組性別、年、臨床癥狀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抗感冒藥治療,觀察組口噴利巴韋林氣霧劑,首次第1小時內用藥4次,以后每2小時1次,共4次(下午起噴)或者8次(上午起噴);第2天,每2小時1次,8~10次;第3天每日4次,每次噴3次。

1.3 療效標準

治愈:3 d內一般情況好,癥狀及體征消失;顯效:3 d內癥狀及體征好轉;無效:用藥3 d后癥狀及體征無改變或加重。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為外鼻孔到環狀軟骨下緣,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癥的概稱。主在病原體是病毒。主在表現為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咳嗽、咽干癢或燒灼感。少數患者可并發急性鼻竇炎、中耳炎、氣管-支氣管炎;少數患都可并發病毒性心肌炎[1]。所以急性上感早期時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利巴韋林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腺病毒等多種病毒生長的作用,其機制不完全清楚。本品并不改變病毒吸附、侵入和脫殼,也不誘導干擾素的產生。藥物進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后迅速磷酸化,其產物作為病毒合成酶的競爭性抑制劑,抑制肌苷單磷酸脫氫酶、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和mRNA鳥苷轉移酶,從而引起細胞內三磷酸鳥苷的減少,損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復制與傳播受抑。對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能具免疫作用及中和抗體作用[2]。其可通過口服、靜脈或霧化吸入方式給藥??诜蜢o脈給藥后,藥物主要集中于紅細胞內,半衰期長達40 d,而達到呼吸道表面的藥物濃度很低。通過氣霧劑吸入給藥,則70%的藥物直接分布在呼吸道表面,局部藥物濃度高,因此氣霧劑吸入治療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較注射用藥更有效[3]。并且也大大降低了藥物的不良反應。

本臨床觀察顯示,使用利巴韋林氣霧劑治療急性上感的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使用普通感冒藥的對照組(P

綜上所述,利巴韋林氣霧劑可以作為早期治療急性上感患者的常用藥,尤其推薦為學生朋友的首選藥。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12.

[2]曹昌斧,付鵬紅,鐵新亭,等.抗感染藥物臨床治療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313.

[3]汪復,張嬰元.實用抗感染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9-390.

[4]幸云霞.常用抗感冒藥成分分析與合理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32):4321-4322.

篇9

患兒,男,3歲,因“流涕伴咳嗽2天”來院。2天前,患兒因接觸感冒患者后出現流清涕、噴嚏表現,伴輕咳,無喘息氣促,無發熱皮疹,無嘔吐腹瀉,食納欠佳,家長給予口服“小兒感冒糖漿”治療,效果欠佳。今日,患兒咳嗽、流涕較前加重,前來就診。發病以來,患兒精神可,食納欠佳,夜間睡眠安穩,大小便正常。既往體健。

體格檢查神清,精神反應可,呼吸平穩,全身皮膚無皮疹及出血點,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鼻腔可見清亮分泌物,口唇紅潤,口腔黏膜光滑,咽部充血,雙側扁桃體I度腫大,聽診兩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心音有力,律齊,未聞及雜音。腹軟,肝脾不大,腸鳴音正常,四肢末梢暖,雙下肢不腫,神經系統查體未見陽性體征。

輔助檢查 白細胞計數(WBC)3.6×109/L,淋巴細胞占73.6%,中性粒細胞占20.2%,血紅蛋白為129g/L,血小板計數221×109/L。C反應蛋白(CRP)

初步診斷 上呼吸道感染。

治療結合血常規檢查結果,提示白細胞數量減少,淋巴細胞比例顯著升高,CRP正常,提示病毒性感染。治療方面,囑其注意休息,協助清理鼻腔分泌物,促進分泌物排出。并予口服小兒感冒顆粒、杏貝止咳口服液等止咳化痰治療。經上述治療后,癥狀明顯減輕,病情好轉。

兒童感冒的臨床表現及診斷

主要癥狀 ①局部癥狀:鼻塞、流涕、噴嚏、干咳、咽痛等。②全身癥狀:發熱、煩躁不安、頭痛、全身不適、乏力等。③部分患兒可出現食欲不振、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④對于哮喘患兒,應注意感冒誘發哮喘發作。

體征 鼻腔分泌物附著,鼻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肺部聽診無異常。部分患兒有頸部淋巴結腫大及皮疹表現。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患兒有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結合查體有鼻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等表現,且聽診肺部無異常,應考慮兒童感冒。

很多基層醫生常認為小兒感冒是小病,而忽略了鑒別診斷,在此提醒廣大基層醫生,要注意與急性傳染病早期和闌尾炎鑒別。

急性傳染病早期 上呼吸道感染常為以下傳染病的前驅癥狀,應注意鑒別:①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癥狀有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紅暈的灰白小點;②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由腦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腦膜炎,表現為突發高熱、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皮膚黏膜瘀點、瘀斑及腦膜刺激征;③百日咳: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征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伴有深長的“雞鳴”樣吸氣性吼聲;④猩紅熱:由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臨床特征為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后明顯脫屑。

急性闌尾炎 對于感冒伴腹痛的患兒,還應注意與闌尾炎鑒別。急性闌尾炎患兒的腹痛癥狀常先于發熱出現,腹痛部位以右下腹為主,呈持續性,有固定壓痛點、反跳痛、腹肌緊張和腰大肌試驗陽性體征。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升高。

在排除上述疾病后,還須鑒別上呼吸道感染病因(病毒性或細菌性感染),以指導治療。有條件的醫院可行咽拭子、痰液病原學檢查或病原抗體測定。若基層醫院無法進行上述檢查,可測定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以初步判定是否存在細菌感染。細菌感染時,患兒多有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和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

兒童感冒的治療要點及轉診指征

治療要點①患兒感冒常引起發熱,38.5℃,可服用退熱藥,但應教育患兒家長退熱藥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更可取的是采用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冷敷等。但如果既往有高熱驚厥史的患兒,應當注意積極退熱,防止再次發生驚厥,可適當予以鎮靜、止驚等處理。②大多數感冒為病毒感染引起,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③存在細菌感染者,可選用青霉素、頭孢類藥物抗感染,疑有支原體感染可以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④局部治療:如有鼻炎,應在進食或睡前用滴鼻藥,保證呼吸道通暢;可在鼻下涂抹軟膏,以免頻繁擤鼻涕導致的皮膚過敏;咽痛可含服咽喉片。⑤可選用一些針對鼻塞、流涕及咳嗽的藥物,如抗組胺藥加減充血劑,改善癥狀。⑥很多中成藥也有較好的效果,如小兒感冒顆粒、小兒咽扁顆粒等。⑦交代患兒忌食生冷寒涼食物及寒涼性的瓜果。

小兒感冒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評估療效。如果患兒咳嗽持續加重,且伴隨發熱等新發癥狀,應注意病情進展到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密切觀察肺部聽診,完善胸部影像學檢查以排除肺炎診斷。

基層醫院轉診指征 若患兒在治療5天之后,咳嗽、發熱癥狀仍未改善,或出現呼吸困難、精神欠佳,可能進一步發展為毛細支氣管炎、支氣管炎或肺炎,或可能出現并發癥(如中耳炎、腦膜炎等)時,應及時轉診至上級醫院。

兒童感冒需警惕繼發性疾病

急性喉炎急性喉炎通常發生在6個月~4歲的感冒患兒。因為該年齡段的患兒,喉部軟骨尚未發育成熟,一旦感冒,咽喉充血、腫脹,造成咽喉通氣不暢,極易呼吸困難。為了使呼吸道通暢,患兒會加劇咳嗽,此時,患兒的咳嗽聲與普通咳嗽聲不同,因聲帶發炎、水腫,咳嗽時呈“空空”的聲音,重者咳嗽聲如“狗吠”。急性喉炎多因上呼吸道感染,受涼刺激后急性發病,以夜間多發。

應指導患兒父母,患兒一旦繼發喉炎,一定要及時就醫。在護理患兒時,應盡量使其情緒穩定,避免煩躁不安及哭鬧,以防呼吸困難加劇。

篇10

【關鍵詞】 急性高原反應;影響因素;Logistic分析

【中圖分類號】R594.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136-01

為了分析影響急性高原反應的外部因素,提升患者缺氧能力,選取了在我院因高原環境不適而接受治療的游客或商人230例為研究對象,對上述選取對象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和整理,發現交通運輸方式和上呼吸道感染是引發急性高原反應的主要因素,現將研究結果整理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2年02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因高原環境不適而接受治療的游客或商人230例為研究對象,上述選取對象中男110例,女120例;年齡20-56歲,平均年齡(27.3±6.5)歲。就診時主要臨床表現癥狀如下:血壓異常升高、食欲下降、眼花、腹脹,呼吸急促且困難,伴隨一定程度的頭暈和頭痛,嘔吐等,同時存在胸悶咳嗽、急性咽炎等癥狀;其中有過呼吸道疾病史患者82例,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人數依次為31例、42例、17例和45例。

1.2診斷標準及研究方法

1.2.1 診斷標準

本文采取《急性高原反應的診斷和處理原則》中相關規定對選取對象病癥進行確診;

1.2.2 研究方法

制定專門的調查問卷,對上述選取對象的基本情況,如性別、年齡、體重(BMI)、身高等資料進行調查,同時對患者的急性高原反應癥狀指標進行分析和記錄;調查患者原居住地海拔高度、有無高原生活史或旅游史(海拔超過3000米,為高原)、旅游交通,家庭及既往病史、AMS史、是否吸煙、服藥情況、是否感冒以及預防措施等;

1.3 分析方法

本組調查數據均采取SAS9.2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取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檢驗,并確定影響AMS相關因素;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分析

本組調查問卷230分,收回230份,問卷調查有效率100%,對上述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和整理,發現230例患者中,82例發生AMS,AMS發生率為35.65%;詳細結果整理如下表1所示:

表1 149例有效問卷調查基本情況一覽表

對表1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影響AMS因素發生的最主要的因素為是否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其次依次為飛機旅行、原居地海拔在100m以下以及是否高原旅游史。

2.2 AMS主要癥狀分析

230例中,82例出現AMS癥狀,占35.65%,其中臨床主要表現癥狀為頭痛,其次為睡眠障礙,再次為氣短;所占比例依次為54.1%、48.9%和42.3%,其中出現嘔吐癥狀占7.5%。

2.3 影響AMS因素分析

2.3.1 單因素分析

通過上述因素及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性別、體重、年齡、是否吸煙等因素均與急性高原反應發生率無明顯相關性,而旅客或商人來香格里拉時,其原居住地海拔高度、所借助交通工具、是否有高原旅游史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均與急性高原反應發生率有著明顯的相關性(P

表2 單因素非條件Logistic分析結果

2.3.2 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發現,影響游客或商人發生AMS的獨立因素為交通工具和上呼吸道感染,具體分析如下表3。

表3 多因素分析結果

表3分析,可發現坐飛機去海邊在3000m以上地帶,其發生AMS幾率是乘坐汽車的24倍,而患上呼吸道感染者是未患該病的77倍。

3 討論

3.1 背景

香格里拉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境內最高海拔 6740米,平均海拔3380米,州府所在地海拔3280米,是名副其實的高原地區,其風景優美,文化氣息濃郁,因而吸引大批游客和商旅往來。但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氧氣濃度及大氣壓強都會發生階段性劇烈的變化,這會使得進入該地區的人群急性高原反應發生的幾率大幅上升。而出現急性高原反應患者大多屬于游客或商旅,這在一定程度限制了香格里拉等高原地區的經濟發展。本文研究發現原居住地海拔高度、所借助交通工具、是否有高原旅游史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均與急性高原反應發生率有著明顯的相關性(P

3.2 急性高原病的預防

3.2.1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對于存在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發生AMS幾率遠遠高于未患該病患者;因此避免在呼吸道感染期間進入高海拔地區,能有效避免AMS發生率,這也是防止AMS發生的有效手段。

3.2.2本文研究發現坐飛機旅游者其發生AMS幾率遠遠高于乘坐汽車者,因此對于想要去高原旅游或行商的人來說,若行程允許,盡量按逐級上升的方式進入高海拔地區,比如到香格里拉可以先在昆明、麗江、大理等地適當停留。若是行程較緊,確需乘坐飛機進入香格里拉等高海拔地區,可適當服用抗缺氧藥物(如紅景天制劑等,當地民間用紅景天預防高原反應有一定療效)。

3.3 急性高原病的治療

3.3.1及時吸氧

AMS反應很大程度上與呼吸不適,導致頭部或全身缺氧引起,因此對于發生AMS患者可以及時給予吸氧進行治療,進而對患者體內氧代謝進行調解,緩解頭暈、頭痛、胸悶等癥狀。

3.3.2 對癥治療

即針對急性高原反應血壓異常升高、食欲下降、眼花、腹脹,呼吸急促且困難和頭暈、頭痛、嘔吐等不同癥狀進行對癥治療,同時服用抗缺氧藥物。當前,醋氮酰胺、新復方黨參和紅景天等藥物對預防和治療急性高原反應有較好的效果,但是其提升機體缺氧耐力功能并不明顯。

3.4關于靶向性創新藥物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力的研究

上述影響因素在一定程度限制該類人群的活動范圍,研究新型靶向性藥物,提升該類人群的耐缺氧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SUA(甲苯黃烷唑胺)是我國目前合成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碳酸酐酶靶向性抑制劑,臨床小白鼠實驗研究發現,該藥物具有提升動物低氧耐受力的效果,其抗缺氧能力極佳,但還未用于臨床人體中,由于醋氮酰胺、新復方黨參和紅景天等藥物對提升機體缺氧耐力功能并不明顯,因而加快靶向性創新性藥物提升機體耐缺氧能力的研究,使之盡快適用于臨床實踐就顯得極為重要。

綜上所述,急速進入高原地區會提升急性高原反應發生率,而坐飛機及上呼吸道感染是影響急進高原地區旅客或商人出現急性高原反應的主要影響因素。避免在呼吸道感染期間進入高海拔地區,適當服用提升機體缺氧耐力的藥物,發生高原反應后及時對癥治療,對于避免或緩解急性高原反應,降低急性高原反應對身體的損害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總后勤部.急性高原反應的診斷和處理原則[S],1991

[2] 柯濤,王吉野,龍泳,等.納木錯湖旅游人群急性高原病和上呼吸道感染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9(2):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