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癥狀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6: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急性上呼吸道癥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方法: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細致、全面的臨床護理方法。
結果:經過臨床有效的護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得以明顯好轉,臨床癥狀得以大大減輕。
結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尤為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其發病不分地區、性別和年齡,多數均有著良好的預后效果,部分患者可出現嚴重并發癥,必須積極的加以防治,并且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關鍵詞:護理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337-02
所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體指的是由細菌或者病毒所導致的局限于咽喉部、鼻腔的一種急性炎癥,其是十分常見的一種感染性呼吸道疾病,其中因某些病原體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有著相對較強的傳染性,比如SARS以及流行性感冒等。按照解剖的部位,上呼吸道感染只限于隆突、中耳、鼻、喉、以及咽以上部位氣道所發生的感染性疾病。大量的流行病學特征充分的表明,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是不分地區、氣候、性別和年齡的,每年都可能發病,其流行性感冒的特征主要是傳播范圍廣、發病率高及易導致大流行或者爆發流行,對有基礎心肺疾病和老年人患者存在著極大的威脅,經常性的引發死亡,需要醫務人員予以高度重視。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隨機選取我院近年來所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0例患者,對5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0例患者中,23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患者的最大年齡為76周歲,最小年齡為2周歲。由臨床病理分析及檢查得知,50例患者均被確診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2臨床表現。①普通感冒。普通感冒又被稱作是“傷風”,絕大多數的患者基本上都是由副流感病毒以及鼻病毒所導致的。普通感冒有著較短的潛伏期,而且起病非常急,初期有喉癢和咽干等癥狀,繼而會有流涕、鼻塞、打噴嚏等,有時還會因耳咽管炎造成聽力減退及流淚,出現聲嘶、呼吸不暢等癥狀。一般無全身癥狀及發熱,或有輕度畏寒、全身不適、低熱、頭痛等,如果不存在并發癥,通常一周便能夠得以痊愈;②病毒性喉炎、咽炎。主要有急性病毒性咽炎和急性病毒性喉炎,其中,急性病毒性喉炎臨床主要特征是咽部灼燒感、發癢,咽部疼痛不明顯,持續時間不長,可伴有乏力及發熱,而急性病毒性喉炎的主要癥狀是咳嗽、說話困難和聲音嘶啞,伴有咽痛、發熱;③細菌性咽—扁桃體炎。主要癥狀是起病較急,有顯著的發熱、畏寒、咽痛,體溫很高。
1.3實驗室檢查及其他檢查。在血象檢查方面,病毒性感染時往往白細胞偏低或正常,分類淋巴細胞上升。而細菌感染時則中性粒細胞和白細胞增多,可出現核左移等現象;在細菌及病毒的檢測方面,進行血清學檢查與病毒分離檢查,以將病毒類型確定,經細菌培養可將細菌種類予以確定。
1.4治療方法。根據患者全身酸痛及發熱的情況,可采用解熱止痛藥物諸如阿司匹林等;咳嗽時給予患者咳必清、必嗽平;流涕和咽痛時給予患者麻黃素點鼻;咽痛時給予患者消炎喉片,并且附加局部使用霧化治療。與此同時,根據患者的病因,目前尚且未出現相對較為成熟的治療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藥物,因而對于細菌感染患者則需要選用大環內酯類、青霉素等抗菌藥物。
1.5護理方法。其一,病情觀察。護理人員要密切的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特別是咳嗽、咽疼和體溫等癥狀的變化情況。如果近4天以內,患者有較多以上整合癥狀,便需要全面的警惕是否發生流感;其二,休息護理。對于病情較嚴重的或者老年人患者,應當告知其要臥床休息,而癥狀較輕的患者,則應當讓患者適當的休息;其三,飲食護理。要給予富含維生素、易消化和清淡的飲食;其四,癥狀護理。患者出現高熱時,護理人員要嚴格的按照醫囑,給予患者解熱劑,在出汗較多時要將皮膚護理做好。當出現聲音嘶啞、咳嗽和咽疼的癥狀時,如果需要則需要遵循醫囑給予霧化吸入。在治療過程中,應當謹遵醫囑用藥,切勿濫用抗生素藥物;其四,健康教育。要針對患者的病況和認知水平,要適時的開展健康教育,比如避免過度勞累、受涼等誘發因素,進行合理且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堅持冷水洗臉、冷水浴,以便于提高機體適應寒冷的能力。在上呼吸道感染高發的季節,也別是疑有流感流行的時期,應當盡可能不去擁擠人多的地方,避免發生交叉感染。
2結果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0例患者經過臨床治療及護理,多數均有著良好的預后效果,部分患者有急性腎小球炎、風濕熱和心肌炎并發癥,經過有效的治療,患者均得以好轉出院。
3討論
絕大多數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本上都是病毒所導致的,常見的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和鼻病毒等。細菌感染后會繼病毒感染后或者直接發生,較為多見的是溶血性鏈球菌,其次便是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以及葡萄球菌等,有時還可見革蘭陰性桿菌。當呼吸道與機體防御功能下降時,從外界侵入的或者原存于上呼吸道的細菌或者病毒便會得以快速繁殖,進而引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病原體常常是通過飛沫進行傳播,還會借助于被污染的用具、手傳播。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都可能會發病,而春季和冬季是多發季節,基本上都屬于散發性,但是在突變的氣候中流行。正是因為引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毒有著很多類型,感染各類病毒后,機體的免疫力便會大大降低,所以,一年內一個人可能會多次發病。本研究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0例患者經過臨床治療及護理,多數均有著良好的預后效果,部分患者有急性腎小球炎、風濕熱和心肌炎并發癥,經過有效的治療,患者均得以好轉出院??傊毙陨虾粑栏腥臼且环N尤為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其發病不分地區、性別和年齡,多數均有著良好的預后效果,部分患者可出現嚴重并發癥,必須積極的加以防治,并且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治療有效率及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丁續榮,孫學平,牟淑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護理心得[J].中外健康文摘,2011(33)
[2]王麗輝,遲麗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12)
篇2
【關鍵詞】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退熱;熱毒寧注射液
近幾年來由于空氣質量的下降,導致上呼吸道感染率急劇上升,由于5歲以下嬰幼兒的免疫系統發育還不完全,機體抵抗力較差,因此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好發人群,其發病率占總的呼吸道感染發病率的重要構成比,我院選擇2010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伴有發熱的患兒80例為研究對象,實驗結果顯示此次試驗取得了較好的臨床信息,現做如下詳細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試驗我院選擇2010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伴有發熱的患兒80例為研究對象,按其抽簽結果進行分組,每組40例患兒。其中組男性患兒3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齡均分布在2月-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歲,患兒入院前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咯痰、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查體見扁桃體紅腫,或咽喉部充血,所有患兒發熱時間
1.2 治療方法 本次試驗我院選擇2010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伴有發熱的患兒80例為研究對象,按其分組結果分別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利巴韋林10mg/kg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靜滴)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熱毒寧注射液治療,熱毒寧注射液0.1ml/k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滴速控制在30-40滴/min,每天1次,療程為3d,給藥后記錄體溫及癥狀變化,療程結束后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
1.3 療效評價標準 我院根據本次試驗參與患兒治療后的病情恢復情況將其臨床療效分為以下幾個層次:痊愈:治療療程結束后患兒入院前發熱、咳嗽、咯痰、流涕、食欲不振、扁桃體紅腫或咽喉部充血等癥狀體征均消失,異常的白細胞計數恢復正常。顯效:治療療程結束后患兒入院前發熱、食欲不振、扁桃體紅腫或咽喉部充血等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咯痰、咳嗽、流涕等癥狀消失,異常的白細胞計數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治療療程結束后患兒入院前食欲不振、扁桃體紅腫或咽喉部充血等癥狀體征部分消失,體溫較治療前有所下降,異常的白細胞計數有一定改善。無效:患兒治療結束后病情并未恢復或有加重現象。其中定義: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 結果
我院選擇2010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伴有發熱的患兒80例為研究對象,實驗結果顯示此次試驗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列表加以詳細闡述,詳見表1。
如上表1所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為95.45%,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退熱時間為25±10小時,明顯短于對照組,運用統計學方法得出P
3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咽喉部急性炎癥的概稱[1],可有鼻病毒、??刹《?、柯薩奇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誘發此病[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兒科常見疾病,患兒的主要臨床癥狀為發熱、咳嗽、咯痰、咽喉部充血或扁桃體腫大,臨床上大多數采用利巴韋林靜滴治療[3],有資料顯示熱毒寧注射液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較好療效,熱毒寧注射液為中藥新藥,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4],我院本次試驗采用熱毒寧注射液治療與常規西醫治療作比較其結果證實了熱毒寧注射液對于改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癥狀療效顯著,無明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值得在臨床上作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小民,柳于介,何煜舟等.熱毒寧注射液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6,11(4):470-473.
[2] 莫為春,孫宏,張峰等.熱毒寧注射液及安乃近注射液對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退熱作用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28):3290-3291,3294.
篇3
【關鍵詞】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炎琥寧注射液;利巴韋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呼吸系統常見急性感染,多種病原體可導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多數是由病毒感染所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沒有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可導致中耳、咽后壁等部位感染。在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療措施中,缺乏特異性治療措施。本文觀察炎琥寧注射液與利巴韋林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療效差異?,F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共82例,上述患者均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患者在起病2天內,出現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臨床癥狀,咽部表現充血,部分患者可合并扁桃體腫大,但肺部聽診沒有羅音,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沒有超過12×109/L。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1例,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最小為18歲,最大為66歲,平均年齡為37.4±5.1歲;對照組患者41例,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齡最小為19歲,最大為65歲,平均年齡為38.1±4.6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根據病情給予糾正脫水、糾正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等對癥處理。對照組患者給予利巴韋林注射液,劑量為10-15mg/kg,靜脈滴注,每天1次。觀察組患者給予炎琥寧注射液5-15mg/kg,靜脈滴注,每天1次。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鼻塞、咽部充血、咳嗽消失時間。
1.4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患者治療3天后體溫降低到正常范圍,患者鼻塞、咳嗽、流涕、咽部充血等臨床癥狀消失或者基本消失,為顯效;患者治療3天后體溫有所下降,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有所緩解,為好轉;治療3天后體溫、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沒有顯著緩解,為無效。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4.0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
2.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鼻塞、咽部充血、咳嗽消失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前者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組別 n 咳嗽消失時間(d) 鼻塞消失時間(d) 咽部充血消失時間(d)
對照組 41 7.4±2.1 3.8±1.1 5.4±1.0
觀察組 41 5.1±1.8 2.6±1.2 4..1±1.2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34例,好轉5例,無效2例;對照組顯效25例,好轉7例,無效9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0%,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見的呼吸性感染性疾病,可發生于任何季節,屬于各個年齡階段的常見疾病,可通過飛沫等途徑傳播。當患者抵抗力低下時,在受寒、勞累等因素誘導下,外界入侵的病毒或者細菌趁機迅速繁殖,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研究表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是病毒感染所致,細菌感染多繼發于病毒感染。常見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在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措施中,沒有抗病毒治療的特效療法,雖然有利巴韋林的抗病毒藥,但其療效有限。炎琥寧注射液屬于穿心蓮提取物制劑。藥理學研究表明,炎琥寧注射液對內毒素導致的發熱家兔有較強的退熱效果,能夠使發熱體溫降低,并能夠維持一定時間[1,2]。炎琥寧注射液能夠降低毛細血管壁通透性,能夠延長改善動物睡眠;能夠顯著提高機體對病原體感染的應急能力[3]。在體外實驗中發現,炎琥寧注射液具有一定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作用。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鼻塞、咽部充血、咳嗽消失時間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炎琥寧注射液具有一定解毒效果,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緩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發熱、咳嗽、鼻塞、咽部充血等臨床癥狀和體征,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減輕患者痛苦,療效確切,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張霞,吳迪,王家秦,等.穿心蓮破壞內毒素作用的體外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7,7:212-214.
篇4
【關鍵詞】 炎琥寧;病毒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科臨床上常見病和多發病,90%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目前尚無特別有效的治療藥物。炎琥寧可迅速改善患兒的癥狀和體征,減少并發癥的發生?,F在將作者應用炎琥寧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與應用病毒唑治療作為對照的臨床效果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科治療的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的患兒共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1~14歲,平均年齡7.5歲。隨機分為觀察組15例(采用炎琥寧治療)和對照組15例(采用病毒唑治療)。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其中,普通感冒8例,急性扁桃體炎9例,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4例,急性咽峽炎5例,急性感染性喉炎4例,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胸部X線片無異常改變,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高,分類正常或淋巴細胞增高,部分見中性粒細胞偏高。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使用病毒唑10~15mg/(kg?d)靜脈滴注,1次/d,療程5~7d。觀察組用炎琥寧注射液5mg/(kg?d)靜脈滴注,1次/d緩慢滴注。兩組均使用對癥治療及酌情使用抗生素。每天觀察并記錄癥狀、體征及不良反應等。
1.4 療效標準:
①痊愈:體溫在24~48h恢復正常,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正常;②顯效:體溫在48~72h恢復正常,其他癥狀、體征部分消失或好轉,實驗室檢查正常;③有效:體溫在72h以后恢復正常,其他癥狀、體征部分消失或好轉,實驗室檢查有所改善;④無效:用藥5d后病情無好轉或有所加重,仍有發熱,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無改善或加重[1]。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內兩樣均數的比較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15例患兒中治愈14例,其中顯效11例,有效3例,另外無效1例,總有效率93.3%。對照組15例患兒中治愈12例,其中顯效9例,有效3例,另外無效3例,總有效率80.0%。
2.2 兩組患兒臨床體征及血象恢復時間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咽部充血消失或改善早,兩組相比有統計學差異(P
表1 兩組患兒臨床體征及血象恢復時間對比(x―±s)
3 討論
篇5
中圖分類號:R18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7-0125-02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下簡稱上感)是兒科最常見疾病之一,90%以上為病毒感染所致,但臨床上應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卻十分普遍。痰熱清注射液是由黃芩、熊膽粉、山羊角、金銀花、連翹等科學組方,嚴格按照中藥指紋圖譜生產而成,具有抗病毒、抑菌、抗炎、解熱、祛痰鎮咳等作用,自上市以來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的多種疾病。我們用痰熱清注射液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6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男25例,女35例,年齡7~14歲,平均9.0歲,急性咽炎32例,急性扁桃體炎28例。臨床表現為:體溫37.8℃以上,伴有咽痛或鼻塞流涕、咳嗽,雙側扁桃體Ⅰ~Ⅱ度腫大,雙肺聽診未聞及異常。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正?;蛏愿?,中性粒細胞稍高。
1.2治療方法
痰熱清注射液規格為10 mL。常用量嬰幼兒0.3~0.5 mL/(Kg•d),最高劑量不超過20 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內,靜脈滴注,滴注速度控制在60滴/min以內。成人稀釋比一般不高于1∶5,嬰幼兒稀釋比一般不高于1∶10;不得與其它藥物混合滴注,如合并用藥,在換藥時需先沖洗輸液管或更換新輸液管,以免藥物相互作用產生不良反應;藥液中出現混濁或漂浮物時禁止使用。對于本品適應證的治療,如果與其它抗菌藥物合用,則療效更好。
1.3療效判定
痊愈:治療3天臨床癥狀與體征均消失。有效:體溫降至正常,其他癥狀與體征部分消失或好轉。無效:仍有發熱,其他癥狀與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需用其他方法治療。
1.4結果
1.4.1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體溫恢復正常,咽痛或鼻塞流涕、咳嗽等臨床癥狀消失,咽部無充血,扁桃體無腫大,外周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恢復正常,無并發癥發生。有效:上述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等好轉。無效:癥狀、體征等無改善。
1.4.2 治療結果 治療1個療程后,60例患者中痊愈47例(78.3%);有效10例(16.7%),無效3例(5.0%),總有效率(95.0%),平均退熱時間(36±12)h。
2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喉部以上部分呼吸道的鼻和咽部的急性感染,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全年都可以發病,冬春較多。在幼兒期發病最多,5歲以下小兒平均每人每年發生4~6次。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咳嗽、鼻塞、流涕等?;純喊l熱易引起驚厥、咳嗽、鼻塞、流涕,使患兒呼吸不暢、睡眠不安,嚴重影響患兒生活質量。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很多并發癥。病原體絕大多數(約90%以上)為病毒,主要有呼吸道合皰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薩奇病毒、??刹《?、冠狀病毒等。病毒感染5天可繼發細菌感染,最常見為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其次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肺炎支原體亦可引起。
閔存云等將痰熱清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觀察它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作用。研究表明,痰熱清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有效率為86.7%,與抗菌藥新福欣同時應用的有效率為98.3%,比單獨用藥更有效。尤其在解熱、止咳方面具有較好的作用。凌如芳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52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0例,用痰熱清注射液治療;對照組72例,用魚腥草注射液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6%,經Ridit 分析,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黃英將痰熱清注射液20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250 ml給予30例老年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靜脈滴注,滴速60 滴/min,1 次/d,與靜脈滴注青霉素組進行對照,7~10 d為1個療程,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3%,對照組總有效率87%。兩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P<0.05),得出痰熱清注射液治療老年上呼吸道感染有良好療效、用藥安全、未見不良反應的結論。在治療兒童呼吸道感染方面,殷勇等按照0.3~0.5 ml•kg-1•d-1(最大20 ml/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痰熱清≤10 ml/次)或500 ml(痰熱清>10 ml/次)靜脈滴注,對照組給予必嗽平4 mg,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靜脈緩慢推注,2次/d,均連續使用5~7 d,有效率分別為85.71%和62.86%,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認為痰熱清在治療兒童呼吸道感染方面有明顯的退熱、止咳、祛痰作用,且安全性好。
痰熱清注射液在規定劑量內使用安全可靠,但若輸液速度偏快會引起疼痛,偶有皮膚瘙癢出現,Ⅱ、Ⅲ期臨床試驗未發現不良反應,Ⅳ期2 066例臨床試驗僅發現3例輕度過敏反應,均停藥后癥狀消失,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安全性高。
參考文獻
[1]胡皓夫.關于WHO急性呼吸道感染防治方案的若干問題[J].中華兒科雜志,1996,34(6):433.
[2]陸權.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臨床兒科雜志,2003,21(1):3.
篇6
關鍵詞:護理干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內科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尤其是季節發生變化時發病率較高。臨床治療主要是給予抗炎、抗病毒、對癥治療及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該病發病率高,多數患者是由病毒引起的,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發熱、咽喉疼痛、乏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1]。臨床如何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預防并發癥是當前研究的重點。大量的臨床研究提示,針對性護理干預,可促進疾病的康復,預防并發癥。本文作者結合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療10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臨床資料,探討護理干預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療10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2例患者。觀察組52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23~56歲,平均年齡(31.45±5.21)歲,病程(14.56±2.71)h,體溫(36.28±3.52)℃。對照組52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24~58歲,平均年齡(31.76±4.81)歲,病程(13.98±2.65)h,體溫(36.42±3.16)℃。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溫等基礎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即保持病患環境舒適,溫濕度適宜,遵醫囑給藥,并依據患者病情給予隔離[2]。
1.2.2觀察組
1.2.2.1 環境護理 為患者創造舒適的就醫環境,保持病房空氣流通,定期進行消毒處理。
1.2.2.2心理護理 由于發熱可能會使患者差生厭煩情緒,加之部分患者就診不及時延誤病情,可能出現并發癥,護理人員應耐心解釋、溝通,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并消除患者顧慮,最大化減輕或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提高臨床治療和護理配合度。
1.2.2.3病情觀察 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體溫,特別是注意觀察有無并發癥發生。若患者體溫持續升高,咳嗽加重,提示患者可能并發下呼吸道感染。若發熱、頭痛,并伴有膿性鼻涕,提示可能并發鼻竇炎。若出現水腫、血尿、高血壓等表現,提示并發腎小球腎炎,應及時報告醫生,并給予有效處理[3]。
1.2.2.4對癥護理 對于高熱患者應給予物理降溫,必要時給予藥物降溫;指導患者勤更換衣物,保持皮膚干燥和清潔;進食后指導患者進行口腔護理,以免發生口腔感染。
1.2.2.5飲食護理 告知患者進食食物宜清淡、易消化,并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補充機體所需的熱量。同時每天保持攝入足夠的水分。
1.2.2.6用藥護理 遵醫囑按時、按量給藥,告知患者服藥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對于應用抗生素的患者,要密切觀察有無遲發性過敏反應。應用降熱藥者,應避免大量出汗,以免造成虛脫。
1.2.2.7健康指導 告知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盡量避免與感冒患者接觸,注意增減衣物,以免受涼。同時要堅持適度的運動,以提高自身體質,防止呼吸道感染的發生。
1.3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體溫恢復;顯效:體溫基本恢復,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有效:體溫有所降低,癥狀和體征有所好轉。無效:體溫、癥狀以及體征無變化,甚至有加重的趨勢[4]。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相對數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臨床治療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o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臨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臨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環境的變化和耐藥性菌的繁殖,臨床感染發生率呈上升趨勢。臨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對癥治療,但是治療過程中容易造成感染反復,增加患者的痛苦,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臨床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過程中給予有效地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5]。
針對性護理干預,以患者為中心,針對患者的病情給予相應的護理,并且從心里護理、飲食護理、并發癥護理等多方面進行干預,提高了臨床治療和護理依從性,促進了臨床治療效果的提高。同時有效地預防了并發癥的發生,促進了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張男男,仲衛靜,夏明瑩,等.淺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護理干預[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02):171-172.
[2]趙延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護理與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9(8):359.
[3]張麗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護理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9):3331-3332.
篇7
關鍵詞 小兒豉翹清熱顆粒 小兒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為小兒時期常見病、多發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每人每年可發病數次。病原以病毒為主,約90%以上,以發熱、流涕、鼻塞、咳嗽、納差為主要臨床表現,若治療不慎極易轉為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采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利巴韋林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240,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5月收治上呼吸道感染患兒240例,入選規范:年齡6個月~5歲;急性起?。簳r間1~2天;有以下病癥:發熱咳嗽,鼻塞流涕,咽充血及部分有瘡疹。驗血常規WBC不高或略高12×109/L以下。均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1]。將2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按1:1:1隨機分3組,觀察組1: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齡6個月~5歲;觀察組2: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齡8個月~11歲;對照組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齡1~5歲。3組患兒年齡、性別、病程為隨機分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方法:3組均采用抗病毒、退熱等對癥治療方法,觀察組1單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觀察組2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利巴韋林,對照組單用利巴韋林。用法:小兒豉翹清熱顆粒6個月~1歲兒童,1~2g/次,3次/日口服;1~3歲兒童2~3g/次,3次/日口服;4~5歲3~4g/日,3日/次口服;利巴韋林為10mg/(kg?日)計算,3天1療程。
觀察統計方法:3組均3天1個療程,每例患兒觀察1~2個療程。觀察記錄患兒治療前后發熱、咳嗽、鼻噻、流涕等一般癥狀變化情況,用Ridit分析和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結 果
3組療效比較:療程結束后,3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均有改善,但觀察組總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對照組,經Ridit方法統計分析,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
3組平均退熱起效時間、退熱時間比較:觀察組退熱作用平均起效時間早于對照組,平均發熱時間少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兩者兩組間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討 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由病毒引起,具有發病率高,發熱、頭痛、咳嗽、鼻噻、流涕等臨床癥狀較重,嚴重干擾患兒正常的生活。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為全國著名兒科專家李少川50年經驗方,以“透解表邪、宣泄郁熱的淡豆豉和長于”清心瀉火,解散上焦之熱“的連翹為主,輔以薄荷、荊芥、梔子、黃芩、青蒿、赤芍等共14味”疏風解表、清熱導滯的經典中藥組成。具有清熱、消炎、抗菌、抗病毒的作用,而且能夠調理腸胃、增強免疫功能,全方面防治小兒風熱感冒及感冒挾滯證,充分保護兒童的脾肺。缺點:口感較差,有的小兒不能接受,希望有所改進。
臨床觀察結果可以看出,治療后3組患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改善,觀察組1及觀察組2總有效率及痊愈率均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分析,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證實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發熱是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臨床表現,也是患兒家長和醫生關注的重要療效指標,臨床觀察提示,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具有消炎鎮痛、在短時間內解決小兒感冒的各種癥狀,緩解患兒痛苦。在長期大量的臨床實踐中未見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是治療小兒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安全有效的藥物之一,值得臨床推廣。
篇8
關鍵詞:舒適護理;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兒科常見病癥,又稱感冒,究其病理機制,多因病原體入侵咽喉以上呼吸系統而誘發的急性急癥的總稱,涵蓋急性扁桃體炎、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喉炎等,易發于冬春冷暖交匯時間段,多通過飛沫、空氣進行傳播。據有關統計發現,大約90%左右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均由病毒所致,病情嚴重程度與患者機體抵抗力、年齡等密切相關[1]。為了深入探究舒適護理在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應用價值,本文主要對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7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平行對照研究,相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選擇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74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占有44例,女性有30例,年齡(3-9)歲,平均年齡在(6.02±1.47)歲之間。采用隨機平行對照法,將這74例患兒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7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予以舒適護理干預:(1)環境護理:維持病房環境整潔,每日定時清理病房,行消毒處理,確?;純翰〈哺蓛?(2)飲食護理:制定一套合適的進食標準,定時定量喂水。若發現患兒消化,則配置清淡食物,確保睡眠時間充足;(3)心理護理:于疾病治療過程中,患兒易出現害怕、煩躁等不良情緒,故護理人員必須要關注其心理情緒變化情況,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舒緩其緊張情緒;(4)霧化護理:重視霧化液溫度處理,促使其與患兒呼吸道空氣溫度一致;積極控制霧化治療時間,堅持每日定點定時;強化姿勢護理,行霧化治療時擇取舒服姿勢,確保其安心接受相關治療;重視患兒口含器選擇護理,從其年齡體征出發,合理擇取口含器;關注治療儀器護理,涵蓋日常護養與消毒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臨床護理效果,并應用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評估兩組護理滿意度變化,主要包括四個等級,即非常滿意、較滿意及滿意、不滿意。
1.4 療效評判標準
參照WHO制定的有關療效評判標準[2],評估兩組臨床效果:(1)顯效:于治療3d內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精神、食欲處于良好狀態;(2)有效:于治療3d內臨床主要癥狀及體征部分消失;(3)無效:治療后癥狀未出現減輕,或嚴重惡化。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資料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分析
實驗組在接受上述護理措施后其中顯效30例(81.08%),有效6例(16.22%),無效1例(2.70%),總有效率為97.30%;對照組患者中顯效23例(62.16%),有效7例(18.92%),無效7例(18.92%),總有效率為81.08%。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兒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經由舒適護理干預后非常滿意22(59.46),較滿意8(21.62),滿意5(13.51),不滿意2(5.41),總滿意率為94.59%;對照組非常滿意13(35.14),較滿意10(27.02),滿意6(16.22),不滿意8(21.62),總滿意率為78.38%。實驗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上呼吸道感染作為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與多發病,患者群十分廣泛,兒童感染發生率相對較高,臨床主要包括鼻炎、感冒、喉炎等。諸多小兒基于身體各項發育尚未成熟,故免疫系統功能低下,對此種疾病的抵抗力不高,若救治不及時,易給患兒身心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不利于其大腦發育。于季節交替時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臨床中多施以霧化吸入治療,將藥物轉變為細小顆粒,然后借助霧化裝置促使患兒吸入肺中,可實現治愈目的,已得到了臨床研究證實。但考慮到患兒依從性差,再加上霧化吸入治療具有特殊性,患兒行為能力不發達,故臨床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
有學者通過對7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平行對照試驗,結果提示,舒適護理組總有效率達94.40%,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83.30%),提示舒適護理能加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的康復速度,值得臨床推廣[3]。本文研究結果提示,實驗組總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強化上呼吸道感染患兒舒適護理,可縮短其住院時間,保證臨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婉.舒適護理在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應用體會[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26(11):959-959.
[2]王玉婷.舒適護理在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28(16):731-732.
篇9
[關鍵詞]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輸液;輸液后低血鉀;危險因素分析;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9-0102-0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輸液治療的患者發生低血鉀幾率較高,這與此類患者的病理特征及輸液治療的特點密切相關[1,2]。但由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臨床癥狀和低血鉀的部分癥狀有重疊,使得醫護人員和患者容易忽視低血鉀。對于正常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而言,短期低血鉀并不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但對于老年人、伴有心腦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的患者而言,低血鉀可能造成惡性循環,從而導致嚴重的后果[3,4]。因此,加強對上呼吸道感染輸液治療患者低血鉀發生危險因素的分析,總結其臨床診治方法和護理方法,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預防,加強護理觀察及早發現低血鉀,對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合并心臟、胃腸道疾病的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義[5,6]。本文對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輸液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發生低血鉀的危險因素及診治情況,探討護理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期間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輸液患者3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是否發生輸液后急性低血鉀將其分為低血鉀組(42例)和對照組(258例)。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總結上呼吸道感染輸液治療患者發生低血鉀的危險因素。
1.2方法
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及醫療資料,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合并疾病,醫療資料包括抗感染藥物種類、其他用藥情況、輸液前是否補鉀、輸液量、輸液前是否發生鉀異常流失等,對上述所有可能的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根據單因素分析結果,對所有影響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輸液后發生急性低血鉀的危險因素;總結42例患者的診斷治療方法及預后,針對相關危險因素探討相應的護理措施。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個體資料和醫療資料中存在的差異、42例患者診斷治療方法及預后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P
2 結果
2.1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輸液發生低血鉀的因素分析
對發生低血鉀和未發生低血鉀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顯示,高齡、合并心臟病、輸液前鉀異常流失等是發生低血鉀的相關因素,見表1。
表1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輸液治療發生低血鉀的因素分析[n(%)]
2.2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輸液發生低血鉀的醫療因素分析
對上感輸液患者的醫療因素分析顯示,使用青霉素類抗感染藥物、輸注葡萄糖注射液、輸液前未補鉀是發生低血鉀的相關因素,見表2。
表2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輸液治療發生低血鉀的醫療因素分析
2.3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將表1、表2分析所得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齡、抗感染藥物種類、輸注葡萄糖注射液、鉀攝入不足是發生低血鉀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2.4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輸液治療發生低血鉀后的診斷治療轉歸
42例輸液后均有低血鉀的臨床癥狀出現,醫護人員懷疑患者出現低血鉀,進行血鉀濃度監測、心電圖檢查,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血鉀濃度、心電圖三者確診42例患者為低血鉀。根據患者血鉀缺失情況及臨床狀況,42例患者中,12例口服氯化鉀補鉀,20例靜注補鉀,10例口服和靜注聯合補鉀。42例患者經過上述補鉀治療措施后,血鉀濃度均恢復正常水平。
3 討論
門診上感輸液治療的患者中經常出現低血鉀者,低血鉀會加重患者病情,出現乏力、心悸、惡心、心律紊亂、軟癱等臨床癥狀,給患者身心造成困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7,8]。對部分高齡、合并心臟疾病、胃腸道疾病的患者,長時間低血鉀將導致嚴重后果[9,10]。因為低血鉀和上感的部分癥狀重疊,易被患者和醫護人員混淆為感冒癥狀加重而忽略。因此加強對此類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分析,總結診治及護理方法,盡量將發生低血鉀的危險因素在輸液前進行控制,降低輸液后發生低血鉀的風險,提高上感輸液治療的效果,對上感患者輸液治療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11]。
本文分析上感輸液治療患者發生低血鉀的危險因素結果顯示,高齡、合并心臟病、輸液前鉀異常流失、使用青霉素類抗感染藥物、輸注葡萄糖注射液、輸液前未補鉀是發生低血鉀的相關因素,而高齡、抗感染藥物種類、輸注葡萄糖注射液、鉀攝入不足是發生低血鉀的獨立危險因素。
針對上述上感輸液治療后發生低血鉀的危險因素,我們總結臨床對上感患者采用輸液治療時,應做好以下護理工作:輸液前對患者進行詳細詢問,輸液前一天是否有多汗、腹瀉情況,分析輸液藥物種類及其他用藥情況,處方中是否有補鉀藥物,綜合評價患者是否為輸液低血鉀高風險人群[12]。對患者輸液后可能出現低血鉀的相關知識進行宣教,向其講解低血鉀初期的臨床癥狀,如果出現低血鉀癥狀應及時向醫護人員反饋。在說明上述低血鉀并發癥的同時,應向其講解低血鉀并不可怕,及時發現并及時采取補鉀措施即可緩解病情,避免患者出現緊張焦慮情緒。加強輸液過程中的觀察,出現異常的患者及時進一步檢查,及早確診低血鉀癥并采取措施補鉀[13,14]。
綜上所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輸液后發生低血鉀的臨床表現較易和上感癥狀重疊[15],護理人員應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輸液前對其進行低血鉀危險因素評估,對發生低血鉀風險較大的患者加強輸液過程中及輸液后病情觀察,并給予患者全面的健康宣教,及早發現低血鉀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以降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輸液發生低血鉀幾率和治療質量。
[參考文獻]
[1] 史曉婧,李超斌.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鉀水平與惡性心律失常的關系研究[J]. 中國醫學創新,2011,28(28):116-117.
[2] 王恒,蔣廷波. 血鉀水平與急性心肌梗死后發生室速的關系[J]. 中國醫學創新,2013,(15):49.
[3] 曾量波,畢嘉欣,李燕寧,等. 靜脈用藥對上呼吸道感染治療的影響[J]. 廣東醫學,2010,31(19):2533-2535.
[4] 陳夏冰,楊麗嫻,張秀鳳,等. 護理風險管理對提高急診科輸液患者輸液質量的研究[J]. 黑龍江醫學,2013,37(5):362-364.
[5] 趙紅清,張衛芳. 感冒輸液后引起低鉀血癥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2,(29):132-133.
[6] 沈玉迎. 29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輸液后發生急性低血鉀的臨床分析[J]. 北方藥學,2012,9(6):102-103.
[7] 凌興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致低血鉀性癱瘓20例臨床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9):69.
[8] 黃星華,黃瑞勛.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低血鉀與心衰的關系[J]. 醫學檢驗與臨床,2012,23(6):56-57,36.
[9] 吳樹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輸液后發生急性低血鉀的臨床分析[J]. 黑龍江醫藥,2012,25(6):932-934.
[10] 姚明超. 廠區勞務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發低鉀血癥的診治體會[J]. 當代醫學,2012,18(19):42-43.
[11] 張崢. 急診救治低鉀血癥性麻痹68例臨床分析[J]. 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3,(9):716.
[12] 楊紅蕾. 急性低鉀血癥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科學,2012,2(2):67,72.
[13] 趙紅清,張衛芳. 感冒輸液后引起低鉀血癥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2,(29):132-133.
[14] 吳勝凱,黃沛全. 深靜脈微泵補鉀治療低血鉀癥的探討[J]. 中外健康文摘,2010,7(22):170-171.
篇10
方法:選取于2012年07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2例為研究對象,采取數字標記法隨機將上述選取患兒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兒采取利巴韋林進行治療,觀察組患兒給予注射用炎琥寧進行治療,觀察和對比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結果:觀察組31例患者高燒消退時間、咳嗽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該組患兒總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兒間上述指標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采取靜脈滴注炎琥寧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效果明確,有助于改善患兒癥狀、減輕痛苦、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該治療方式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炎琥寧 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330-02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臨床炎癥主要集中鼻、鼻咽以及咽喉部的黏膜處,嚴重時會向鼻竇、眼部、喉頸淋巴部、口腔等鄰近器官蔓延,若不及時治療,炎癥會繼續發展,會誘發肺炎、支氣管炎等病癥。近年來,我院采取注射用炎琥寧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整理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于2012年07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2例為研究對象。62例選取對象中,男38例,女24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2.7±1.1)歲;體溫38.4-39.3℃,病程1-4d;采取數字標記法隨機將上述選取患兒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1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程、體溫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癥狀。62例選取對象在接受體征檢查時,表現出的主要臨床癥狀:流涕、鼻塞、頭暈、低熱、噴嚏、咽部不適且有疼痛感等,同時伴隨輕重程度不一的嘔吐、腹瀉等癥狀,部分患兒存在高熱驚厥;體征檢查結果顯示患兒咽部充血明顯,扁桃體腫大,咽后壁淋巴濾泡明顯增多。實驗室檢查顯示患兒體內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胸部X線片檢查結果并無明顯異常情況。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兒采取靜脈滴注10mg/(kg?d)利巴韋林混合5%葡萄糖注射液100―150ml進行治療,每天1次,持續3-5d;觀察組患兒采取靜脈滴注10mg/(kg?d)注射用炎琥寧混合5%葡萄糖注射液100―150ml進行治療,每天1次,持續注射3-5d。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觀察指標:觀察和記錄兩組患兒高燒退去時間和流涕、咳嗽等癥狀消失時間,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記錄用藥后兩組患兒發生的不良反應。
療效評定:顯效:患兒經過上述治療后,咳嗽、流涕、高燒等臨床癥狀及體征均完全消失;有效:高溫明顯消退,咳嗽、流涕等癥狀存在,但較治療前明顯好轉;無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并無明顯改變,甚至加重。
1.5 統計學方法。對上述兩組患兒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取(X±S)表示,組間數據對比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X2檢驗;對比以P
2 結果
2.1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觀察組31例患者高燒平均退去時間和流涕、咳嗽等癥狀平均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間上述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有研究報道顯示,小兒由于自身免疫機制相對不完善,呼吸道組織正處于生長期,相對較為特殊,因此很容易被各種細菌或病毒等病原菌侵襲,導致鼻部、咽部等部位發生炎癥反應,出現呼吸道感染指征,尤其是在春冬季,由于保暖措施不夠充分,容易因為外部溫度劇變,導致身體免疫能力下降,趁機被各種病原體侵襲,通過內、外毒素的綜合作用下,誘發上呼吸道感染。對于小兒上呼吸道感染,采取靜脈滴注抗生素效果并不佳,這與病原菌的抗藥性有一定的聯系[1]。
注射用炎琥寧作為一種中藥制劑,其主要成分為酯琥珀半酯單鉀鹽,其對呼吸道流感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有較強的滅活作用,同時還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有著非常明顯的抑制作用;該藥還具有解熱、抗炎、鎮靜等療效,對機體免疫能力能進行適當調節,進而促進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加強。本文研究顯示,對觀察組31例患者采取靜脈滴注注射用炎琥寧進行治療,該組患兒高燒消退時間和流涕、咳嗽消失時間明顯較對照組縮短(P
綜上,采取靜脈滴注炎琥寧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效果明確,有助于改善患兒癥狀、減輕痛苦、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該治療方式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急性上呼吸道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