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宏觀經濟政策范文

時間:2023-11-02 17:36: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宏觀經濟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計價貨幣選擇;交易成本;市場需求;工具貨幣;宏觀經濟政策

文章編號:1003-4625(2010)04-0099-05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2009年7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的出臺,中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走向了新的起點。這也意味著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向全世界傳遞的過程中,國際經濟往來中最主要計價貨幣美元和歐元經歷了劇烈的匯率波動,因此中國的進出口企業和貿易伙伴都普遍希望使用幣值相對穩定的人民幣進行計價,特別是在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等周邊國家,人民幣除了可直接用于購物、刷卡、消費和結算外,部分銀行機構還同時掛牌人民幣與美元、歐元、英鎊等國際貨幣的牌價。把人民幣作為主要的計價貨幣和結算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匯率的劇烈波動,增進中國與其他國家經濟貿易的往來。

從貨幣的職能上來看,一國貨幣只有成為區域內貿易的計價貨幣和結算貨幣,充當著交易的媒介和計價的單位,才有可能成為投資貨幣、儲備貨幣,實現貨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關于計價貨幣的選擇,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Grassman(1973,1976),Grassman認為在進出口貿易中,交易雙方一般傾向于選擇出口企業的國家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和計價單位,這就是著名的Grassman法則。一般而言,出口企業把商品銷售到海外,可以采用以下幾種貨幣的計價形式:出口企業所在國國家貨幣計價,即生產者貨幣計價(producer's currency pricing,PCP);進口企業所在國國家貨幣計價,即當地貨幣計價(local cur-rency pricing,LCP);第三國貨幣計價,即工具貨幣計價(vehicle currency pricing,VCP)。究竟應該采用哪種形式來計價,縱觀現有的貨幣計價理論和模型,尚未形成統一完整的理論體系。本文力圖對貨幣計價的理論從交易成本、商品的市場需求、工具貨幣的選用和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幾個方面進行一個全方位的梳理,以期對相關的研究做出一定程度的理論參考。

一、以交易成本為角度的計價貨幣選擇理論

這一部分文獻研究從貨幣是交易中介這個角度來人手,認為貨幣可以為貿易提供金融服務,焦點集中于交易的成本、貨幣幣值的穩定性和貨幣的保值增值能力。Swoboda(1968)率先開拓了這方面的研究,他發現在沒有美國公司參與的情況下,美元仍然會在大部分國際貿易中充當中介貨幣。Swoboda還指出如果某一種貨幣有很好的流動性,而沒有較高的交易成本,那么這種貨幣往往會被選擇成為國際貿易中交易的中介。而工具貨幣的發行國,在國際貿易中的貿易數額是較大的,而且在國際外匯市場上也會有大量的該國貨幣在交易。

McKinnon(1979)也同樣認為具有較低交易成本的貨幣是極有可能被認定為商品和貨物的計價貨幣。以相同的貨幣對來自不同國家的商品進行計價,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的可比較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國際交易市場的透明程度。對于選擇美元作為大部分商品交易的工具貨幣,McKinnon認為可能是來自于人們長期使用美元而產生的習慣。

Magee和Rao(1980)通過研究不同國家的通貨膨脹率來分析計價貨幣的問題。他認為在分析不同國家貨幣的通貨膨脹程度前提下,可以區分強勢貨幣與弱勢貨幣。如果國際貿易發生于具有較低通貨膨脹率的發達國家和具有較高通貨膨脹率的發展中國家之間,計價貨幣的選擇往往是發達國家的貨幣。當然,貿易的雙方可能還是愿意選擇第三國的貨幣作為一種中介貨幣來計價。Krugman(1980)認為一旦一種貨幣在國際市場中成為一種強勢貨幣,就很少有公司會有動力去尋找另外一種貨幣作為替代的計價貨幣。因為這可能會導致交易的成本在增加,價格的波動更為頻繁。

Engel(2005)在變動價格和固定價格兩種情況下,提出了出口企業選擇定價的靜態模型。他認為出口企業選擇所在進口國家貨幣計價和東道國貨幣計價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在變動價格的情況下,如果出口企業所在國家的貨幣變化程度小于進口企業所在國家的貨幣變化程度,那么選擇出口企業的國家貨幣無疑是一個最佳的決定。Engel(2006)提出了一個選擇計價貨幣的模型,認為價格黏性對計價貨幣的選擇與價格靈活變化時對計價貨幣的選擇結果是類似的。

Gopinath,Gita,Oleg Itskhoki和Roberto Rigobon(2009)在Engel(2006)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動態貨幣選擇的模型。他們在局部均衡的狀態下,討論了一個公司不同時期貨幣的選擇。在這里,一個公司向美國出口商品的利潤函數用∏(ptlst)來表示,pt代表一系列用美元表示的出口商品的價格,st指的是一系列影響利潤的因素,包括商品的需求狀況、成本、競爭價格和匯率等等。他們認為計價貨幣的選擇更多地取決于這些因素,可以把這些因素認同為是影響計價貨幣選擇的交易成本。在他們提出的模型中,假定價格可以隨這些因素做出迅速的調整,那么,公司期望的用進口國家貨幣表示的價格是:

p(st)=arg max∏(plst) (1)

而用生產企業所在國家的貨幣表示的價格是pI=pt-et,這個價格由商品以進口國家貨幣和一些匯率變動的因素et來決定。他們認為這些因素服從于隨機游走會從不同的角度影響商品的價格。

Goldberg和Tille(2009)從貿易數量與計價貨幣之間的關系展開了討論。他們認為從節約交易成本的角度而言,越大規模數量的交易傾向于選擇進口企業東道國的貨幣來計價。貨幣的選擇取決于出口企業與進口企業反復的討價還價,博弈的結果是大部分的交易都選擇了進口企業東道國的貨幣來計價。當然,這樣也有利于交易數量的增加,實現更多的利潤。

二、以市場需求為特征的計價貨幣選擇理論

這一部分的理論大多產生于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大多數國家的貨幣實行的是浮動匯率制度,而在選擇計價貨幣的問題上就顯得更為復雜化了。大多數文獻在考慮選擇合適貨幣計價前提下,進一步討論了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McKinnon(1979)認

為在價格和需求的不確定性之間做出選擇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公司出口的產品是有差別的,那么在制定市場價格時,出口企業一般是不愿意選擇自己國家的貨幣作為計價貨幣的。對于選擇計價貨幣時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的考慮來自于為了避免需求市場的不確定性,大部分出口企業傾向于選擇自己國家的貨幣來計價。當然,在這種情況下,用本幣來計價的不確定性更多地由產品的成本和公司所在的市場環境所決定。另一方面,如果出口企業更多地考慮價格的不確定性,那么選擇計價貨幣可能需要更多地考慮國家的宏觀經濟因素。

在這一時期,Donnenfeld和Zilcha(1991)提出了進出口企業計價貨幣模型的一般模式,并且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他們提出的這個模型是在進出口企業獲得最優利潤的情況下來討論的,這個模型與Gio-vannini(1988)提出的計價模型是非常類似的。如果外國商品的收益曲線是凹狀的,那么Donnenfeld和Zilcha認為選擇國內貨幣表示的價格是最優的。也就是說,如果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不大,那么以進口國家貨幣表示的出口商品在價格升高的情況下需求并不會大幅度地下降,這樣導致了利潤的提高。進一步而言,如果在進口國家貨幣貶值的情況下,商品出口數量的增加是不可能彌補價格降低所帶來的收益的。因為,商品的需求數量在較低的價格區間時對價格的變化程度是不敏感的。這樣,越頻繁的出口商品價格變動只會導致出口企業的利潤在不斷地降低。所以,兩國之間貨幣匯率的頻繁波動只會導致進口國家企業選擇進口國家貨幣來計價。

Viaene和de Vries(1992)從戰略貿易的角度考查了計價貨幣的選擇。在他們提出的模型中,認為如果選擇出口企業所在國家的貨幣,可能是來自于出口企業在交易中所占的優勢。這種優勢可能是由于出口企業是一個壟斷企業,在海外市場沒有大量的競爭對手;也可能是出口的商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需求的原因。這樣,出口企業在交易的雙方中占據主導地位導致了選擇出口企業國家貨幣作為計價貨幣。

Bacchetta和van Wincoop(2002)運用了NOEM模型來分析出口商品計價貨幣的確定。這個模型的一個主要的假設是商品的價格黏性,假定出口商品以進口國家貨幣來計價對于匯率的變動會保持在一段時期內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這樣,出口商更多關心的是商品價格對于成本和需求量的敏感程度。當然,如果在出口商品有顯著差別和價格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出口企業是愿意選擇進口國家貨幣作為計價貨幣的。另外,在平分海外需求市場的前提下,Bac-chetta和van Wincoop還認為企業所面臨的需求風險是可以通過選擇計價貨幣來極大程度的降低。這個模型中所指的計價貨幣更多指的也是一種工具貨幣。幣值則取決于所有商品所屬不同國家的貨幣平均水平。他們討論的貨幣平均水平指的更多是一種貨幣聯盟的概念。如果出口商品形成的貨幣聯盟的計價貨幣由生產者來確定,而進口商品形成的貨幣聯盟計價貨幣由進口國家來確定,那么商品的市場很容易被進口國家的市場所控制。

Bacchetta和van Wincoop(2005)認為價格對需求和成本的彈性也會影響計價貨幣的選擇。當商品的需求有很高的價格彈性,邊際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迅速提高時,企業傾向于選擇消費者愿意接受的貨幣來計價。他們同時還指出出口企業選擇計價貨幣時,還希望在同行間得到一種“聯合效應”。這里的“聯合效應”實際上是由貨幣所帶來的價格波動、海外需求市場變化和交易成本變化的綜合效應。

Goldberg和Tille(2008)認為當出口商品的需求市場對價格非常敏感時,為了避免受到其他市場的“聯合效應”,出口企業傾向于選擇一種工具貨幣來計價。Goldberg進一步提出“羊群效應”與“聯合效應”都會影響國際貿易中計價貨幣的選擇,而“聯合效應”是“羊群效應”的基礎。計價貨幣產生的“羊群效應”可以從企業的收益和產品成本兩個角度來展開分析。當出口企業選擇計價貨幣時,會導致邊際收益曲線和邊際成本曲線一起發生移動。因為產品價格在降低的時候,也就是邊際收益曲線在降低時,計價貨幣的選擇必須要讓邊際成本降的更低以實現一部分利潤。

三、以工具貨幣為核心的計價貨幣選擇理論

從前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商品的計價貨幣,選擇的是出口企業所在國家貨幣,或是進口國家的貨幣。但是,一些知名的國際貿易事件選擇的計價貨幣卻是第三種貨幣,即工具貨幣。很多年來,英鎊和美元一直都充當了國際貿易中的工具貨幣,在國際貿易中占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來中,大部分商品都是以美元來計價的。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如果能夠正確地選擇計價貨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外匯市場所帶來的風險。

Friberg(1997)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在國際貿易順利展開的時候,應當選擇非交易雙方的第三國貨幣作為計價貨幣,這也就是工具貨幣的概念。他認為國際貿易雙方在考慮選擇計價貨幣時,更多關注的是雙方國家貨幣匯率的波動性。假如工具貨幣對于交易雙方的貨幣都很少出現波動時,那么選擇工具貨幣可能會是國際貿易往來中的最佳選擇。

Johnson和Pick(1997)從出口商品競爭的角度闡述了計價貨幣的選擇模型。他們認為如果出口企業有權力控制出口商品的定價而實現價格歧視時,那么這個企業會面臨著來自同行的競爭。進口國家同行的出口企業如果不以進口國家貨幣來對出口商品進行計價,那么是無法確定出口企業的海外市場商品需求量的。所以,對所有商品實行相對較為統一的定價對于出口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同業競爭者選擇工具貨幣來定價可能是一個最優的決定。

Rey(2001)認為選擇一種恰當的工具貨幣可以有效地降低國際貿易中的交易成本。他的研究通過兩國國際貿易的交易成本,成功地解釋了國際貿易存在的原因。Goldberg和Tille(2005)認為在壟斷競爭的條件下,出口企業傾向于選擇工具貨幣來對商品進行計價。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越為激勵的競爭條件導致了出口企業推出了差異化較小的產品,這樣,選擇工具貨幣作為計價貨幣成為他們最優的選擇。這也是美元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廣泛使用的原因。Goldberg和Tille(2008)認為在區域內部選擇一種中心貨幣作為工具貨幣,可以加強經濟區域的政策協調,增加國家的社會福利和抵御國際資本的沖擊。

四、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影響下的計價貨幣理論

各個國家實行的宏觀經濟政策,或是國家之間形成的貨幣合作聯盟關系,對計價貨幣的選擇起到了重要作用。Devereux,Engel和Storegaard(2003)在商品價格黏性的基礎上,運用一個兩國的一般均衡模型來分析匯率內生性的變化。他們的結論是匯率

的波動取決于兩國各自貨幣政策的穩定性和外匯政策的穩定性。這樣,進出口雙方選擇計價貨幣時會更多地傾向于選擇具有穩定貨幣政策國家的貨幣,而不愿選擇具有不穩定貨幣政策的國家貨幣作為計價貨幣。

Goldberg和Tille(2005)認為在選擇計價貨幣時,會產生“羊群效應”。他們認為如果生產者的目標在于保持價格的相對穩定,那么“羊群效應”很可能在發達國家內部體系發生,大部分國家都會選擇幣值穩定的貨幣。模型通過商品的邊際成本和匯率的協方差來闡述這個思想。這個所謂的“效應”是由邊際成本所導致的,因為由于商品的邊際成本發生變動往往會導致貨幣的幣值出現震動的現象。Gold-berg和Tille(2008)提出了一個分析選擇計價貨幣動因的模型,他們認為“羊群效應”對于出口企業選擇計價貨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部分企業在考慮這個問題時會更多地考慮宏觀經濟政策穩定的國家貨幣。另外,幣值較為穩定的貨幣一般來自于一定的經濟區域組織,這些區域的國家在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國家的社會福利和防止國際經濟沖擊方面都有一定的協調合作模式。區域經濟政策對于中心國家的貨幣政策則顯得非常敏感,這樣,中心國家的貨幣政策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區域內部企業計價貨幣的選擇。

Annette Kamps(2006)認為歐元成為其區域內部主要的計價貨幣,其原因來自于歐元區政策協調的一致性。雖然歐元作為一種計價貨幣的地位還不如美元,但是歐元區貨幣政策的一致性和多樣化的產品差別讓歐元的優勢凸顯了出來。歐元區作為一個整體區域向全世界出口產品,歐元也就很自然地成為出口商品的主要計價貨幣。Annette Kamps(2006)以美元為計價貨幣,提出了出口定價模型的一般模式,并且運用到了以歐元定價的出口商品定價和歐元定價的進口商品定價模型中,得到了較好的擬合效果。他提出的基本模型形式是:

usdexit=β1+β2shexusit+β3eurinsti+β4euro intit+β5rauexi+β6usexvolit+βtu sinfit+β8fmdumi+β9usdpegit+uit (2)

其中,i=1,…,30,t=1,10,uit-vi+eit,vi對一個國家的隨機影響,而eit是一個白噪聲的殘差。usdex是某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商品的比重;shexus是某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占該國出口商品的比重;eufinst是一個虛擬變量,其數值取1是歐盟的25的成員國以整體單位出現來進行統計;euroint也是一個虛擬變量,其數值取1是代表自2002年以來正式引進了歐元,并且執行了統一的貨幣政策。Annette Kamps引入虛擬變量的目的是為了證明Bacehetta和van Wincoop(2005),Goldberg和Tille(2005)得到的“羊群效應”的結論,也就是貨幣區比起獨立的國家而言,各國企業更加容易形成統一的、穩定的計價貨幣。

rauex是一個國家出口的差異化產品占全部出口產品的比重;usexvol代表匯率變動所給出口企業帶來的風險;u sin f指的是某國貨幣政策的穩定性;fmdum是一個虛擬變量,代表了可以通過外匯的遠期市場來回避風險;usdpeg也是一個虛擬變量,數值取1時表示某國貨幣不可能盯住美元來決定該國的幣值。可見,該模型試圖說明貨幣政策、經濟區域和外匯市場對計價貨幣選擇的作用。

Obstfeld和Rogoff(2002),Devereux和Engel(2003),Corsetti和Pesenti(2005),Devereux Shi和Xu(2008)計價貨幣的選擇是對兩個貿易國家貨幣政策最優化的選擇。基本的原則是企業在選擇貨幣的時候往往會考慮貨幣政策較為穩定的國家貨幣,因為穩定的價格是對有效市場運作的一種表現。

五、簡評

綜觀西方學者關于計價貨幣選擇理論的論述,各國學者運用不同的方法,選擇不同的角度,論述了計價貨幣的選擇及其產生的影響,這無疑會推動計價貨幣選擇的經驗研究。顯而易見,從國際經濟貿易的角度而言,貨幣計價選擇理論是促進一國貨幣實現區域化、國際化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以上理論的簡述,可以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結論及啟示:

首先,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大部分文獻得到的結論是在進出口貿易中,貿易雙方為了避免貨幣匯率波動風險而帶來額外的交易成本,一般都愿意選擇進口國家的貨幣作為計價貨幣。當然,工業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企業選擇自己的貨幣計價是很容易避免貨幣貶值所帶來的風險。

其次,以國外需求市場的不確定性為出發點,眾多學者討論了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需求變化程度以及成本變動對需求的影響,得到的結論是價格對需求和成本的彈性敏感程度較為明顯。所以,計價貨幣的選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采用出口企業國家貨幣,進口企業國家貨幣還是工具貨幣。當然,當國外需求對出口國家的價格較為敏感時,計價貨幣應當由出口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來確定,而在這種情況下,各企業選擇相同的貨幣可能是一個最優的決定。但是,如果一國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市場份額越大,選擇本幣計價的可能性也會越高。另外,如果出口企業面對海外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推出了有顯著差別的產品,在價格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出口企業傾向于選擇進口國家貨幣作為計價貨幣。

篇2

【關鍵詞】經濟學原理 高職 教學 制約

《經濟學原理》是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作為基礎理論課對學生學習運用經濟學基礎原理,研究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了解現實社會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無疑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大多數經管專業學生感到《經濟學原理》是難度較大且較枯燥的一門課程,學生綜合學習效果欠佳,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目前《經濟學原理》這門課程在教與學方面存在的制約

(一)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性質相制約

當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能熟練運用經濟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決經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以適應企業對一線操作人員和中基層管理人才的需要,并為企業提供高級管理人才的后備力量。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的工作崗位基本是會計、統計、文秘、促銷員、營業員、物流管理員等。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目標上對于專業基礎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常被忽略。而經濟學恰恰是一門邏輯性、系統性、完整性、連貫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造成學校培養目標與課程本身性質的相制約。

(二)由于《經濟學原理》課程自身特點造成的制約

《經濟學原理》的核心在于理解社會如何實現稀缺資源的利用配置和利用問題。課程揭示了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各種經濟活動的規律,具有內容抽象、邏輯性和系統性強的特點。它是一個完整、嚴密、前后緊密銜接的理論體系。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數理基礎和邏輯推理能力,而且必須緊跟教師講授,一旦前面的課程落下幾節后面的課程便難以理解。盡管許多學生認為這門課程具有很高的學習和使用價值,但課程的這些特點導致學生感到枯燥、缺乏趣味性、晦澀難懂,致使一部分學生中途放棄學習。

(三)高職院校學生自身不足與課程要求較高之間的制約

要想學好《經濟學原理》這門課程需要許多領域的知識,比如需要高等數學、英語、國際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現狀等綜合知識,因而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高職院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一般是文、理兼招,且文科學生偏多。他們與工科類學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識特點和思維特點,大多數學生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相對薄弱。這一明顯的知識結構特點,導致學生普遍對定性分析感興趣,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驟不愿深入。而且,他們的思維方式偏重于感性認識。教學中講到經濟學的案例、經濟學的淵源時,學生非常感興趣,而講到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學模型等內容時,則不容易接受。再者,大部分學生是從校門到校門,缺乏對企業和社會的深入了解?,F代社會的發展特點決定了學生迫切需要了解國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指導企業運營管理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和引導國民經濟運行的宏觀經濟學理論,了解我國現實企業的管理體制、管理現狀及其深層次原因。但學生在這方面的實踐活動相對較少,少數同學甚至對國家的基本經濟方針都難以理解。同時,學生中存在一種片面認識:高職院校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只要會操作、能實踐就行了,沒有必要掌握那么多理論知識。所以,很多學生把《經濟學原理》看成是可有可無的課程,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技能性較強的課程上。

(四)課程的教學模式與高職院校的教學要求之間的制約

《經濟學原理》課程屬于理論經濟學范疇,由于課程的自身特點的因素,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師仍然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但就高職的教學而言,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被認為是其一大特色,這門課程似乎缺少了這一環節,而且由于課程自身特點的因素在向實踐性教學方面的教學改革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這些問題嚴重地阻礙了高職院?!督洕鷮W原理》教學質量的提高,使教學效益始終在較低的層面上徘徊。

二、高職院?!督洕鷮W原理》提高教學質量的思考

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一樣,都是對人的能力培養,但社會對其的客觀要求及其產生發展背景與空間決定了其辦學思路與理念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注重學科體系建設和理論研究的本科教育,也不同于以培養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為重點的中等職業教育,而是介于本科教育和中職教育之間的一種具有高等教育特點和職業教育特色的雙重特性的高等教育形式。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必須結合學生的特點,精心組織各門課程的教學?!督洕鷮W原理》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教學質量不僅關系到學生對該門課程內容學習掌握的程度,而且對后續各門專業課的教學也有一定的影響。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經濟學原理》課程學習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多年來對高職層次經濟學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提高《經濟學原理》的教學質量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于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協調教學中的制約

基于高職院校是培養適應社會生產、管理與服務一線需要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對《經濟學原理》的教學內容應作如下整合和處理: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將來主要從事企業管理工作,又必須關注宏觀經濟環境,因此,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微觀經濟學為主,宏觀經濟學為輔,微觀部分從經濟學的基礎講起,并重在應用,近似于管理經濟學。宏觀部分僅介紹一些基礎的知識,但強調微觀基礎和宏觀政策對企業決策的影響。突出主體,淡化經濟領域。經濟學是研究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的科學,任何經濟活動都是按照經濟主體行為進行整合的。在《經濟學原理》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應按照經濟主體行為分章教學,盡量結合一些實例來講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其次,重在應用,淡化理論。由于《經濟學原理》這門課程比較抽象,難度較大,加之剛入校的新生不具備一定的基礎,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應盡量淡化理論,比如涉及高等數學方面的公式推導和理論論證,要進行淡化,通過一些案例來講授經濟學原理;聯系中國國情,力求洋為中用,力求本土化。在授課過程中所用的數據、案例應盡可能采用我國的資料,結合我國的實際進行實證分析,以便于學生學以致用。

(二)結合課程特點,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提高學習效果,還要對《經濟學原理》傳統的從書本到書本的課堂教學方法實行全方位的改革。聯系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廣泛采取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法、調查研究法和互動教學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講授到影響供求的因素就可以讓學生調查一個季度內影響學校周邊市場的某種商品變化的因素有哪些,并且采用課堂討論的方法,討論中各種觀點的相互碰撞,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講授宏觀經濟政策時,要經常布置一些時事的宏觀經濟學熱門話題,讓學生課下查閱有關資料,培養學生課下閱讀經濟類書籍報刊的習慣。這樣,既考核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程度,又讓他們學以致用,用成熟的理論分析現實問題,即提高了他們的專業素質和文化修養又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他們運用書本知識,分析現實經濟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之,在針對經濟、管理類學生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既要彌補這類學生數學基礎薄弱的特點,又要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和主動性,增強學生走向社會的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

總的來說,在高職《經濟學原理》課程的教學中,要整合教學內容,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縮短理論與實際的差距;同時,要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學生參與其中,感受到學習經濟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學生培養成為適應社會生產、管理與服務一線需要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偉民. 簡述西方經濟學教學中亟待處理的幾個關系. 商業研究,2003(17).

篇3

 

1 簡要敘述國際金融創新的相關內容

 

關于國際金融創新的相關內容的闡述和分析,該文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第一個方面是國際金融創新具體概念;第二個方面是國際金融創新具體內容。下面進行詳細的闡述和分析。

 

1.1 簡述國際金融創新具體概念

 

國際金融創新的主要概念就是將金融行業中的各種組成部門進行重新的整合,讓金融重新具有實際競爭力。細化的闡述金融創新就是就從宏觀角度和微觀角度這兩個方面來重新考慮金融業的組成部分。這其中包括了:第一金融機構;第二金融制度;第三金融產品;第四是金融市場;第五金融技術。上述的五個金融業組成部分的機構性變革和采取的實際開發活動就是金融創新。

 

1.2 簡述國際金融創新具體內容

 

國際金融創新內容包括了五個部分,即第一個部分是金融產品的創新;第二個部分是金融技術的創新;第三個部分是金融機構的創新;第四個部分是金融市場的創新;第五個部分是金融制度的創新。上述的五個創新內容就是國際金融創新的主要創新內容。

 

2 簡要敘述國際金融創新的主要動力點

 

關于國際金融創新的主要動力點的闡述和分析,該文主要從六個方面進行闡述和分析:第一個方面是國際金融創新依靠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持續增長;第二個方面是國際金融創新依靠現今科技的飛速發展;第三個方面是國際金融創新依靠金融產品的不斷需求;第四個方面是國際金融創新依靠現有金融市場的放松管制和放松監督;第五個方面是國際金融創新依靠現在金融市場的不斷激烈競爭;第六個方面是國際金融創新依靠巨大的利益驅使。下面進行詳細的闡述和分析。

 

2.1 動力一:國際金融創新依靠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持續增長

 

伴隨著世界范圍內的經濟不斷發展和推進,世界的經濟格局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會導致世界的金融出現變化。金融的生存形式和金融行為,主要是金融的供需關系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上述的原因就直接的導致了國際金融進行相關的創新,以適應經濟形式的不斷變化。

 

2.2 動力二:國際金融創新依靠現今科技的飛速發展

 

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將發展成果滲透到每一個相關的領域中,金融領域也不例外。高科技不斷地應用在金融活動中,為了適應高科技的滲透和應用,金融機構只有進行相關的創新來面對和解決。高科技應用下的金融領域,能夠在交易成本和工作效率方面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因此,要求金融管理不斷地創新,跟上科技創新的步伐。

 

2.3 動力三:國際金融創新依靠金融產品的不斷需求

 

金融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問題就是金融產品的特質。伴隨著和全球范圍的經濟格局出現變化,導致了金融投資者對于金融產品的需求不斷發生著變化,這樣就迫使金融領域進行金融創新來適應金融投資者關于金融產品的需求種類和數量

 

2.4 動力四:國際金融創新依靠現有金融市場的放松管制和放松監督

 

由于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形式在不斷的變化,導致了各個國家對于金融領域的相關管制力度和監督力度不斷地變化,總的趨勢是松管的趨勢。這種改變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經濟體制和金融創新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出現變化;另一方面必然會隨之改變。

 

2.5 動力五:國際金融創新依靠現在金融市場的不斷激烈競爭

 

現在金融市場已經全球化,這樣就直接的導致了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競爭不斷提升,同時風險也在不斷地加大,這種情況下就要求金融領域進行創新和改變,以應對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

 

2.6 動力六:國際金融創新依靠巨大的利益驅使

 

影響利潤的因素很多,包括宏觀經濟政策、金融管制以及金融市場、工具的創新等,為了獲得更大的收益,金融企業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促進發展。

 

3 簡要敘述國際金融創新的相關影響

 

關于國際金融創新的相關影響,該文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和分析:第一個方面是國際金融創新帶來的正面影響;第二個方面是國際金融創新帶來的負面影響。下面進行詳細的闡述和分析。

 

3.1 國際金融創新帶來的正面影響

 

關于國際金融創新帶來的正面影響的闡述和分析,該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第一個方面是國際相關金融機構的運轉效率不斷提升,同時拓展了金融機構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第二個方面是金融市場中的金融交易種類不斷地增多,同時還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投資者的金融抗風險能力;第三個方面是促使政府相關的金融部門不斷地強化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不斷地推進金融市場的改革,進而促進了經濟的不斷發展。下面進行詳細的闡述和分析。

 

(1)國際相關金融機構的運轉效率不斷地提升,同時拓展了金融機構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

 

當代金融創新具有密集型和廣泛性的特點,是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和商品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了消費者的生存空間。

 

(2)金融市場中的金融交易種類不斷地增多,同時還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投資者的金融抗風險能力。金融創新創造了許多新型的金融工具,提供了多功能、多樣化和高效率的金融服務,降低了持有和交易金融工具的成本,方便了投資者之間的交易,使其防范風險的能力增強,促進了金融市場的一體化發展。

 

(3)促使政府相關的金融部門不斷地強化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不斷地推進金融市場的改革,進而促進了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創新必然會推動經濟發展,同時創新會使國家監管難度加大,政府會實施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加大監管力度,保證了金融市場的順利進行。

 

3.2 國際金融創新帶來的負面影響

 

關于國際金融創新帶來的負面影響的闡述和分析,該文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和分析:第一個方面是金融貨幣相關政策不斷的出現時滯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貨幣的管理難度;第二個方面是金融貨幣的工具效力不斷的被弱化;第三個方面是致使金融市場不具備很強的穩定性能;第四個方面是很大程度上增大了金融市場體系的風險。下面進行詳細的闡述和分析。

 

(1)金融貨幣相關政策不斷的出現時滯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貨幣的管理難度。

 

大量的金融創新活動使金融資產的替代性明顯加強,作為貨幣的貨幣和資本的貨幣難以區分。

 

(2)金融貨幣的工具效力不斷地被弱化。

 

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創新規避法定存款準備金的約束,極大地限制了通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來控制金融機構派生存款的效果

 

(3)致使金融市場不具備很強的穩定性能。

 

金融創新和管制的放松及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導致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加劇,從而使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下降。

 

(4)很大程度上增大了金融市場體系的風險。

 

國際金融創新在被廣泛使用之時,改善了金融市場的效率,也使商業銀行從中獲益,但是創新活動既能防范風險和增加收益,又會增加風險和降低收益。

篇4

2012年我國家具行業增長速度放緩,產量和產值均增長了17%,家具行業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升,增加了運營成本,利潤增幅下降。2013年家具行業形勢比2012年要好一些,1-10月,家具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8.34%,比累計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高出4.45個百分點,占輕工全行業累計利潤總額的2.97%,比輕工全行業的平均增速水平高了3.19個百分點;木器涂料用量較大的木質家具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占家具行業累計利潤總額的2.77%,金屬家具制造業占24.39%,竹、藤家具制造業占1.78%,塑料家具制造業占1.19%;與1-9月相比,只有木質家具制造業的占比擴大了0.73個百分點,其他子行業的占比均出現收窄。木制家具的低利潤占比決定了木器涂料的低利潤,但木器涂料的使用量會繼續增加。近幾年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狀況不是很穩定,企業的凈利潤和營業收入都呈現出同比下降的趨勢,行業信用違約率達到了20%~30%。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13家主要企業整體銷售收入是3698.6億元,同比下降了3.68%;利潤則減少了223.43億元,降幅達到34.1%;銀行利息同比增加了55.38%;截至2012年底的應收賬款合計910億元,較2011年上升了61.27%,應收賬款居高不下已然成為業內面對的一大問題。應收賬款問題造成了對供應商的應付賬款的問題,生產工程機械涂料的企業面臨極大的資金風險,有些涂料企業因此而每每陷入經營困境。2013年,雖然各種利好于工程機械的政策相繼出臺,如2013年初兩會中確立的城鎮化策略和年末十八屆三中全會對于市場作用及建筑主旋律的肯定,但2013年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的低迷在延續著,1-11月每月產品的銷售逐步收窄。以信用銷售模式3~4年的還款期測算,行業的風險將出現在2014年下半年,提醒涂料企業謹慎面對工程機械涂料市場。在經歷兩年5%以下的低速增長后,2013年全國汽車銷量增長率達到18.4%(見表1),重新回到兩位數增速。繼2012年銷量首次突破2000萬輛之后,全年銷量再創新高,達到2387萬輛。其中,轎車(基本型乘用車)的產銷分別為1330萬輛和1201萬輛,分別比同期增長16.6%和11.77%;客車產量192萬輛,同比下降了21.2%;1月、11月和12月3個月全國汽車銷量均超過200萬輛,相當于2000年中國汽車全年的銷量。中國汽車產業2013年乘用車市場的高速增長,主要源于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居民收入水平及購買力的提高,新增購車需求與換購需求的釋放;而部分城市面臨限購的狀態,加劇了城市居民對未來可能限購的擔心,刺激了提前購買行為。消費者習慣變化,年輕化、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升級,加上良好的市場環境、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以及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等因素的影響使得3類車型中SUV保持了持續較高增速,累計銷量為298.87萬輛,同比增長為49.41%。汽車涂料未來將配套汽車快速發展,但汽車涂料主體“外資化”的形式在中國涂料行業仍將延續相當長一段時間。2013年,使用重防腐涂料的石油鉆井設備49萬臺套,同比增加17.8%;煉油、化工專用設備206萬t,同比減少了4.4%。工程使用的大型拖拉機6.3萬臺,同比減少了1.7%;農機專用的中小型拖拉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這對于生產一般工業防護涂料的企業有很好的市場參照作用。摩托車和自行車市場均呈現緩慢降低的態勢,火力、水力、核能和風力發電在國內發展較快,特別是風力發電這幾年在沿海和西北地區尤為突出,2013年風力發電量1246億kW·h,同比增長33.0%。摩托車和自行車需要氨基醇酸、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火力發電需要耐高溫、耐高酸性環境的涂料,水力發電需要防水、防腐、防滲涂料,核能發電需要防核輻射涂料,風力發電需要塔筒和葉片涂料,等等。涂料行業的發展不僅要依賴于建筑、汽車、船舶、家具等大宗涂料的發展,也應尋求特、專、新等功能性涂料的發展。沒有搞不好的行業,做不好的產品,只有管理不善的企業。

22013年我國涂料行業經濟運行情況

近10年來,雖然我國涂料總產量由2004年的298萬t增至2013年的1303.35萬t(見表2),但增速由23.45%下降到3.58%;涂料工業總產值由2004年的5399110萬元增至2013年的34167766萬元,但增速由26.13%下降到9.51%,預計2014年產量增速將很難回到兩位數的時代,可能相對于2013年的3.58%穩中有升。2013年2.62萬元/t的涂料平均價格是涂料行業歷史價位的第二個高點,僅低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2.86萬元/t的不正常價位。雖然現在的中國涂料行業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比例不高,附加值一直徘徊在5%~10%的低利潤率水平,但未來涂料平均價格會保持逐年升高的趨勢,即使產量增幅會到一個極限值,但產值中高增幅還會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大多數涂料企業的生存不是大問題,這就決定未來涂料行業產業集中度的提高還需相當長一段時間。2.12013年各月份我國涂料產量、產值2012年我國涂料產量及產值增幅呈逐月增長的態勢,與2012年同月比較,2013年我國涂料產量增幅呈逐月下降的趨勢(見表3)。2012年1月涂料行業增速下滑至低谷,產量及產值出現了負增長;而2013年1-2月涂料產量增幅全年最高,達到了11.93%;2012年12月和2013年1-2月的涂料產量在這兩個年度的產量曲線上形成了一個波峰。由此得出一個初步結論:2012年底至2013年初,是否是我國當代涂料工業發展的一個盛衰分水嶺呢?從表3可以看出,行業產量增幅上半年好于下半年,但產量的絕對值仍是下半年高于上半年。旺季仍然集中在9-11月,其中9月128.78萬t的產量排位全年第一;但旺季和淡季的界限越來越不明顯,全年除了1-2月沒有達到100萬t/月外,其他月份都在100萬t/月以上。2013年涂料行業只有9-12月的經濟指標累計數據,沒有單月數據。1-9月,主營業務累計24607362萬元,同比增長11.5%;利潤總額累計1575413萬元,同比增長14.5%。1-10月,主營業務累計27672786萬元,同比增長10.8%;利潤總額累計1800371萬元,同比增長12.8%。1-11月,主營業務累計30872870.4萬元,同比增長10.4%;利潤總額累計2110098萬元,同比增長13.9%。所列每個月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指標都超過兩位數的增長。2013年的平均價格總體是圍繞在全年平均價格2.60萬元/t上下波動,比較切合年初預測全年平均價格的增長幅度。2.22013年我國涂料行業各地區產量、主營業務收入2013年我國涂料行業產量增速、產值增速的紛紛下降,凸顯了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的調整轉型對涂料產業產生的影響。我國宏觀經濟增速從2011年開始就呈現下降趨勢,作為國民經濟的配套產業,涂料也受到了沖擊,消費需求明顯下降。換句話說,產量增速、產值增速的紛紛下降,體現出我國涂料工業當前的傳統發展方式已經落后于新經濟的發展要求。必須肯定2013年涂料行業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各項經濟指標雖然整體放緩,但大宗的建筑涂料、防護涂料發展潛力和基本面沒變。從主要經濟指標來看,2013年1106家規模以上企業涂料總產量1303.35萬t,同比增長3.58%(見表4),比2012年1034家規模以上企業的1271.87萬t增長了2.48%(非同比)。2013年全國涂料產量負增長的地區較多,內蒙古4家主要企業基本處于停產狀態,烏海、包頭、呼和浩特的中小涂料企業面臨倒閉。北京、天津、山西、安徽、福建、山東、四川均為涂料生產主要地區,這些地區的負增長對全國涂料產量增速放緩帶動明顯。上海、江蘇、河南、廣東由于產量基數較大,這些省份的增長拉動了全國3.58%的增速。特別是廣東產量增長了13.21%,凈增35.19萬t,這個數據要高于2013年比2012年全國涂料產量的凈增數據31.48萬t(1303.35-1271.87=31.48萬t)。江西、河南、重慶、陜西繼續保持強勁增長,產量基數越來越大,這些省市逐漸進入涂料產量貢獻率的第二梯隊。2013年,我國1920家規模以上涂料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416.78億元,同比增長9.51%(見表5);比2012年1858家規模以上涂料的2934.60億元增長了16.43%(非同比)。全行業資產總值2149.09億元,同比增長10.63%;利潤總額244.11億元,同比增長11.05%。雖然江蘇122.04萬t的涂料產量低于上海的151.83萬t,低于廣東的301.67萬t;但江蘇的資產總值494.72億元要高于上海的319.41億元,高于廣東的430.18億元;江蘇的主營業務收入831.57億元要遠遠高于上海的336.28億元,高于廣東的650.09億元。江蘇、上海、廣東的部分經濟指標對比結果表明,江蘇省的資產總值、產品單價、產品結構要明顯優于上海和廣東(國家統計局數據,江蘇涂料平均價格僅供參考),江蘇昆山、蘇州、常州等都以生產工業涂料為主,上海金山、青浦和廣東順德、韶關等都以生產民用涂料為主,產品結構決定了各地區經濟指標。2.32013年我國涂料行業主要經濟指標2013年,我國涂料市場整體產銷順暢,全國涂料行業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與2012年相比,虧損企業數有所下降(見表6),虧損企業數由原來的147家下降到135家,同比下降8.16%;虧損企業虧損額4.90億元,同比下降17.20%。從表6中看出,天津、河北、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湖南、廣東等省市虧損額下降明顯,效益提升較快,安徽全行業實現了零虧損,廣東虧損企業虧損額也下降了37.65%,在行業具有代表性。但北京、上海、江蘇由于加大安全生產和環保核查的力度,搬遷、改擴建的企業較多,虧損企業虧損額增長幅度較大。2013年,應收賬款476.84億元,同比增長15.48%,行業賒銷和賬期拖延的狀況越來越嚴重,較為突出的是工程機械行業和輕工家電行業,這種現象影響了涂料企業現金流,增加了各種費用和成本;產品的銷售成本2799.52億元,同比增長9.56%;產品銷售費用157.09億元,同比均增長了9.96%;管理費用172.34億元,同比增長16.30%;財務費用、利息支出、應交增值稅均呈增長的態勢,但增幅要小于2012年;從業人員數量22.85萬人,同比增加1.50%,行業人均產值149.53萬元,相對于2012年的130.33萬元增加明顯,表明整個行業的產品結構調整、工藝路線改進、生產效率提高、人員素質培訓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成效。2013年,產成品98.82億元,同比增加6.81%;存貨249.07億元,同比增加7.88%;負債合計1019.95億元,同比增加4.56%;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18.82億元,同比增加17.55%??傮w來說,2013年行業各種稅費的增幅要高于2012年,整個行業的生產和經營成本的逐年增加,原材料價格下降、產品單價的提升增加了行業的利潤總額,但涂料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并沒有增強。如果環保部、稅務總局和財政部倡議的“要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限制類的溶劑型涂料增收消費稅”得以實施的話,整個行業5%~10%的平均利潤率就難以得到保證,行業的持續發展將遇到很大的障礙。由此也可以看出,涂料產品的環境友好化和提高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2.42013年我國涂料及無機顏料進出口貿易中國是一個涂料生產和消費大國,進出口貿易對中國涂料行業的發展拉動效應不是很明顯。中國的出口對象主要是一些中亞、非洲、東南亞和南美等國,進口的主要是美國、日本和西歐的涂料。而日本和歐美國家是涂料發展強國,日本涂料企業在日本本土的產量約150萬t/a,而日本涂料企業在非日本區域內的產量約190萬t/a;歐美國家的加工貿易和進出口業務也做得很好,德國人均涂料消費20kg,也帶動了周邊國家的人均消費。中國的涂料企業應該“走出去、引進來”,人才、成品、技術、資金都應該具備“走出去、引進來”的思維和能力。2013年,全國涂料行業進出口貿易總額16.42億美元,與2012年的15.42億美元(見2012年分析報告)相比增加了6.49%;貿易逆差4.28億美元(見表7),與2010年的4.49億美元相比下降了4.68%;數據表明貿易總額有所上升,但仍沒有達到2010年和2011年的水平。2013年,涂料進口數量18.07萬t,同比下降0.07%;進口金額10.35億美元,同比增加了3.97%,進口總體平均價格5700美元/t,高于2012年的平均價格5500美元/t。涂料出口數量17.74萬t,同比增加4.26%;出口金額6.07億美元,同比增加11.16%,出口總體平均價格3400美元/t,高于2012年的平均價格3200美元/t;出口總體平均價格只有進口的59.65%;出口數量、出口金額占總產量、總產值的比例還是很小,出口數量約占1.39%,出口金額約占1.07%(按1美元兌換6.0元人民幣計算)。2013年,進口量最大的產品主要是“32081000溶于非水介質的聚酯油漆及清漆等”和“32089090溶于非水介質其他油漆清漆溶液”,進口量分別為2.80萬t和3.85萬t;出口量最大的也是以上兩種產品,出口量分別為3.83萬t和5.53萬t;但32081000的進口量同比減少了16.35%,該產品也成為2013年進口量降幅最大的產品。涂料進口價格大多增加,而“32099020以氟樹脂為基本成分的油漆及清漆”的進口價格卻降低,由1.67萬美元/t降低到1.50萬美元/t,降低幅度達到11.33%;32099020的出口價格也降低明顯,由1.81萬美元/t降低到1.60萬美元/t,降低幅度達到13.13%;表明氟樹脂國內技術得到發展,自我供應能力加強。出口量增幅最大的是“32082010溶于非水介質的丙烯酸聚合物油漆及清漆”,增幅達40.02%;出口平均價格增幅較明顯的是“32091000溶于水介質的聚丙烯酸油漆及清漆”和“32099010以環氧樹脂為基本成分的油漆及清漆”,32091000由1700美元/t增加到2300美元/t,增加了35.29%;32099010由3900美元/t增加到5300美元/t,增加了35.90%;出口型企業應重視這兩大類涂料產品。2012年,不管是進出口量、進出口額,或是它們的增幅,表現突出的都是溶于非水介質的涂料,即溶劑型涂料,而溶于水介質的產品表現并不突出,同比還出現大幅下滑。值得欣喜的是,2013年,32091000進出口量、進出口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出口額增加了50.42%,出口平均價格增加了35.29%。表明國內外越來越重視環境友好的水性涂料,由于在生產中環保、在運輸中安全、在使用中健康,水性涂料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例會越來越大。2013年,氧化鐵顏料即“28211000鐵氧化物及氫氧化物”產量64萬t,同比增長5.23%,銷售收入39.6億元,同比增長5.40%;進口數量22.28萬t,同比增長0.37%,進口金額1.21億美元,同比下降10.33%;出口數量30.58萬t,同比增長5.08%,出口金額3.21億美元,同比增長0.17%,基本與2012年持平。鉛鉻顏料即“32062000以鉻化合物為基本成分的顏料及制品”進口1746t,同比增長53.74%;出口數量7000t,同比下降43.95%;出口金額2292萬美元,同比下降50.70%;連續兩年出口數量和出口金額大幅下降,表明鉛鉻顏料國外需求在下滑,這與聯合國“化管大會”明確禁止含鉛涂料的使用有直接關系“。32061110鈦白粉”進口數量19.37萬t,同比增長18.53%,進口金額5.28億美元,同比下降3.34%,進口平均價格由2012年的3300美元/t下降到2700美元/t,降幅達18.18%;出口數量40.30萬t,同比增長4.70%,出口金額9.46億美元,同比下降16.62%,出口平均價格由2012年的2900美元/t下降到2300美元/t,降幅達20.69%。2013年是鈦白粉行業艱難的一年,產量增至213.73萬t,價格繼續回落,企業普遍虧損,鈦白粉自身市場的不完善,至今還維持在成本或成本以下的超低價位運行(約13000~14000元/t)。

32013年我國涂料行業的運行特點

2013年,我國涂料行業繼續延續著2011年、2012年經濟運行特點,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放緩,使用涂料的各個行業運行活躍度普遍不高,特別是工業涂料使用行業;人工成本、稅費成本、管理成本普遍上漲,原材料成本的降低提升了行業的整體利潤率,大多企業收獲了實惠,緩解了資金壓力;結構調整在環保、安全、健康、產品質量、功能需求等多重壓力下提速,低端產品、非環境友好型產品的市場在萎縮,行業平均價格有所升高;含鉛涂料在國際國內越來越受到限制,VOC項目、VOC法規受到國家各個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治理VOC、治理霧霾的各項工作全面展開;企業越來越重視自主創新和產品研發,在研發中心的建設、研發設備的購置、技術人才的引進上加大了投入;兼并重組在行業暗流涌動,企業的風險意識明顯增強;等等。3.1“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成為當務之急中國涂料行業技術研發、盈利能力、國際化經營、品牌影響力并不強大,人力、運輸倉儲、資金、財務、稅費等各要素的投入越來越大,安全、環境、健康等社會責任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涂料工業傳統發展方式對這些成本和要求沒有承載能力,沒有應對措施,沒有技術、管理、資本及心理準備和儲存,傳統的產業增長動力正逐步衰減。因此,對中國涂料工業而言“,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在當下及今后一段時期內顯得格外緊迫“,技術創新、行業整合,提高質量效率”是“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最主要的表現形式。轉型升級狹義上講,就是通過轉變涂料工業的發展方式,加快涂料行業的結構和技術升級,加快實現由傳統的開放式工藝,溶劑型、低檔型、一般功能性產品,向密閉式一體化工藝,向環境友好型、高端型、高功能性產品轉變。升級就是要通過全面優化工藝和產品技術結構、組織結構、管理結構、布局結構,促進涂料行業整體優化提升,逐步改進涂料行業“大而散、劣而廉”的局面。轉型升級廣義上講,涂料產業發展迫切需要在管理上加強企業各要素整合的同時,一定要加強行業各要素的整合,實施兼并重組,開啟資本運作“,上下游、關聯產業、國內國外”橫縱聯合;在企業自主創新的同時,一定要加強企業之間、行業之間、區域之間的技術轉讓、技術合作,一個企業的創新,帶動一個細分行業的創新,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創新;企業不僅經營產品,還應履行社會責任,對社會、對股東、對員工要實施責任關懷,污染環境、忽視員工健康、存在安全問題的企業,即使產品再優、效益再好也是不會可持續發展的。2013年,我國涂料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和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逐步調整生產低、中、高檔涂料新產品及涂料制品的合適比例,通過產品比例的調整來加快市場結構的優化和均衡,比如大部分企業提高了水性涂料的研發和生產比例等,有些企業還增加工業涂料的比例。一是加快了環境友好型涂料的發展速度,所占的比例不斷擴大,水性木器涂料、水性集裝箱涂料、水性汽車涂料、防霉抗菌涂料、隔熱保溫涂料的發展速度尤為突出。二是功能性涂料新產品發展勢頭強勁,這些產品提升了整個涂料行業的價格和技術含量水平。如環保部DDT項目篩選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先進的防污涂料技術;如天津燈塔、北方涂料院等研發的涂料化工新材料應用于航空航天的“嫦娥三號”;如常州柏鶴研發了通電變色的玻璃涂料可用于汽車玻璃,有效地調節車內的光線明暗度。這些產品不但給企業帶來高額的利潤,也推動了涂料行業整體向高端發展。3.2環保壓力持續增大全國持續霧霾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環保部對如何控制PM2.5高度重視,制定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國十條”,2013年出臺多項措施貫徹落實。為此,環保部與全國31個省(區、市)簽署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進一步落實地方政府環境保護責任。為保障目標如期實現,國務院將頒布考核辦法,每年對各省(區、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和任務措施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對未通過考核的地區,實行問責制,環保部將會同組織部門、監察部門進行通報批評,并約談有關負責人,提出限期整改意見。2013年,一些大品牌在內的家具生產企業、鈦白粉生產企業等都因為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問題而登上“黑名單”,家具企業登上“黑名單”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因涂料和膠黏劑釋放了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環境友好型涂料的使用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正越來越成為政府治理霧霾的有效手段之一。對于家具生產、家居裝飾、汽車制造、汽車修補、家電制造等行業,政府都嚴格要求使用環境友好型涂料,如北京的曲美、天壇家具如果不使用水性涂料就必須搬出北京市。在環保政策不斷出臺、各地方政府實行問責制、地方政績考核不再只看GDP且加重環保績效的比例之后,對企業生產過程中污染排放問題進行更加嚴厲的管控,幾乎已經成為能夠預見得到的結果,涂料行業只重視產品而忽視環保的傳統的粗放經營管理模式必將成為過去時。在嚴苛的政策之下,涂料行業及上下游產業都面臨著重新定義發展戰略,面臨著厘清“環保與生存”的關系。如果在未來的發展中,針對涂料行業生產過程中污染排放問題的排查整頓力度加大,我們的涂料企業準備好了嗎?是否有足夠的環保處理承載能力來應對變化?國務院在2012年8月印發的《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淘汰落后產能”的主要任務,因此對于“雙高”產品名錄中的涂料產品征收消費稅,通過淘汰非環境友好型涂料產品來實現行業的結構優化會是“十二五”“、十三五”的主旋律。除了涂料產品環境友好化外,行業普遍忽視生產過程的節能減排問題,目前政策的執行更偏向于涂料成品及下游使用行業,而涂料生產過程的監控相比要少一些。因此,在過去一年“,節能減排”所帶來的洗牌效應并未在行業引起太多的重視,但這并不代表在未來的發展中,涂料行業依然可以成為節能減排運動中的旁觀者。例如,企業生產時產生的廢氣大多是無組織排放,環保部在制訂“涂料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時,采集不到廢氣排放的有效數據,標準制訂工作延期,為了完成工作計劃,只好暫時將標準題目改為“涂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放棄了廢氣參數的各項指標;但2014年對于涂料制造產生的廢氣將重新單獨立項制訂標準。在未來的發展中,涂料企業除了像其所宣傳的那樣,在環保涂料特別是水性涂料上發力的同時,也應該協調發展生產過程中的“節能減排”工作。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環保;也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外界對涂料行業“高污染高排放”的不良印象,增強企業自身在環保政策壓力下的抗壓能力。3.3行業產量、產值增幅明顯放緩從前面的數據看出,不只是產量增速在下降,產值增速也在下降,但產值增幅下降速度小于產量。目前,我國的生活物價水平的提高,各種商品價格上漲,涂料的原料成本、人工成本、資金成本上漲,涂料成品的單位售價逐年升高,等等,均會對產量、產值增幅產生影響。主要影響因素如下:(1)各地安全環保核查力度加強。安全生產許可證的取證、換證工作越來越難,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禁止類和限制類涂料產品很難通過取證的核查。如果產品質量不合格,環保核查不達標,有“雙高”產品名錄中的產品,生產許可證的核查也很難通過。地方保護主義正在為“問責制”讓路,正在為安全環保核查的規范化讓路,一些不規范的小微企業將逐漸從涂料行業消失,小微涂料企業大量的低端產品市場將被壓縮。由此釋放出大量的市場空間讓位于中高端的涂料產品,從而有利于提升整個行業的市場價格、產品附加值,有利于整個行業的產業結構升級。(2)質檢總局對涂料行業打假力度加強。涂料是某些地方政府發展的主要產業之一,如順德、常州、廊坊有大量涂料企業聚集,形成了聞名全國的涂料產業集群。上海金山區、成都邛崍區、四川大邑縣、廣東韶關市、河北唐山市等地方正在興起新的涂料產業集群,涂料帶動了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但有些地方以制販假冒偽劣涂料成為了行業的典型。2012-2013年度,國家質檢總局加大了對涂料行業的打假力度,聯合工商部門、公安部門和中央電視臺對河北博野地區無證生產企業、假冒涂料品牌企業進行了集中清理和打擊,這次清理和打擊通過央視報道,對涂料行業、對地方政府制販假冒偽劣涂料起到了積極的震懾和警示作用,規范了涂料市場,推動了行約行規的執行。(3)新增產能審批加嚴。由于十提出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轉變,不以GDP增長考核地方政府和進行干部提拔,新建、新開工、產能過剩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有效遏制。涂料行業品種多、企業多,產能過剩嚴重。“優化存量、控制增量”的產業政策決定了新增產能審批必須加嚴,這是涂料行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品結構最有效的政策基礎。例如,位于園區的企業生產水性建筑涂料的項目審批易于通過,而同一個企業在同一個地區生產使用溶劑的樹脂項目審批則很難通過。(4)整體經濟形式的影響決定了涂料行業和關聯行業的發展速度減緩,全國整體經濟已經進入了由高速發展向中高速發展的漸進演變。安全環保核查力度加強、打假力度加強、新增產能審批加嚴均會減少低端涂料產品的生產數量,從而減緩行業產量、產值增幅。3.4行業的綜合特點簡述(1)涂料用大宗原材料價格下降,涂料企業利潤普遍有所增加。鈦白粉、溶劑、丙烯酸樹脂單體價格下降明顯,有的原料價格降幅達50%。(2)民用涂料增速高于工業涂料。巴德士、立邦、亞士等生產民用涂料的企業產量和銷售額的增幅均超過20%,有的民用涂料生產企業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年的任務指標。傳統的工業涂料企業產量有所下降,醇酸醇調下降幅度明顯,由于市場萎縮,大多數企業均在尋求轉型升級,尋求替代品技術。(3)行業自律和市場監測在行業開始興起。中消協和央視聯合抽查凈醛涂料并曝光,規范了凈醛涂料市場;中涂協抽查建筑涂料和木器涂料,有利于市場消費導向和企業研發導向。多個企業申報了“責任關懷”,簽訂了責任關懷承諾書,并自覺開展責任關懷規定的各種活動,有力地完善了企業的HSE管理。(4)資本市場興起,規模較大的涂料企業和相關企業競相尋求IPO上市,很多PE、VC公司熱衷于涂料行業,只要企業有好的項目,經營管理不是很差,未來的涂料行業“不差錢”。(5)聯合國啟動含鉛涂料項目在中國實施,含鉛顏料、含鉛助劑、雜質鉛會逐步退出涂料行業。配套含鉛涂料項目,涂料行業會制訂含鉛涂料的相關產品和環保標準,會開展含鉛涂料技改資金的申報活動,會開展含鉛涂料的認證及包裝標識活動。

42014年我國涂料行業形勢和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