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審美的作用范文
時間:2023-11-03 17:51: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藝術審美的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改革;重要性;啟蒙;審美觀;總之
一、適應當前幼兒園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國幼兒園的課程內容與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六門教學法已不能適應當前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需要。當前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要求相適應的新的教學法門類,如:幼 兒 健 康 教 育和幼 兒 社 會 教 育之 外,還 增 加 了專 門 培養。訓練幼兒園教師組織和設計幼兒園課程與教育活動能力的教材。幼兒園課程與教育活動設計,在其他一些教材中,不僅增加了適應當前幼兒園教育改革需要,反映幼兒教育時代精神的內容。而且,對原有教材陳舊過時的內容進行了刪簡,力求反映幼兒教育研究與實踐的最新成果。因此,反映幼兒教育時展的要求與趨勢,適應了當前我國幼兒園教育和課程改革的需要,具有較強的時代性。
二、幼兒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1、通過美術教育啟發和深化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
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新生兒就存在著與生俱來的感受美的反應。比如給新生兒看不同的圖形,對那些結構好的圖形,如同心圓等。
他們注視的時間就比結構不好的圖形長些。給他們看正常的人臉圖
和把眼睛、鼻子、嘴都弄錯位的歪曲的人臉圖,他們對正常人臉圖注
視的時間就比錯位人臉圖長些。這似乎也說明連新生兒也具有一種
傾向于B美C的感覺反應。同樣,幼兒也具有明顯的愛美傾向,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他們會高興得手舞足蹈,并且會想方設法引起別人的注意,以使自己得到對美感受的滿足。誠然,年幼兒童的美感只停留在直觀感受的水平上。
幼兒美術教育的任務就是通過各種美術活動把他們對美的膚淺感受和體驗加以引伸。幼兒對美的感受的膚淺性多表現在他們只是從色彩是否鮮艷、形狀是否熟悉和好看以及對他們自己的功用上。引伸就是幫助幼兒認識面對的事物或美術作品為什么美,它展現給人們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等,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分層次進行引導。
2、美術教育可以幫助幼兒學會發現美。
人類生活的世界是美麗的世界,年幼兒童眼中的世界更是美好的,充滿著奇異色彩的大千世界。在客觀上,大自然中,社會上,人們的周圍環境和日常生活中無不存在著美。的確,不是沒有美,不是缺
少美,問題在于人們會不會發現無處不在的美。幼兒發現美的事物,大多數場合是靠自發性、靠客觀事物某種特色的鮮明性的吸引,自覺地去發現美的情況是很少的。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有意識地引導他們自覺地去發現美。誠然,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美術活動給幼兒奠定下日后發展發現美的能力、奠定下能發現與他人感受不同的美的能力的基礎。
3、通過美術教育指導幼兒創造美。
美術中的畫畫和造型操作并不是人類所特有的能力,有些動物
也有其高超的操作本領 。如被稱為靈巧縫紉女的縫葉鶯用大型樹葉
葉片和植物纖維等縫合成的口袋形的窩巢,被稱為優秀紡織工的織
布鳥,能用植物纖維編織成上有實心巢頸,中間有大空心的巢室,底
下有開口的飛行管道的精巧的吊巢,更有大家都熟知的蜜蜂的蜂巢,
那精確的尺寸、精巧的幾何體結構,足可以算得上巧奪天工的建筑。
因此人們習慣于把蜜蜂叫做高超的建筑師??梢?,這些動物的造型能力都遠超過了人類幼兒期的兒童。但是,不管動物的造型能力多么高超,建筑本領多么精巧,也只停留在接受它們的祖先的遺傳,繼承祖祖輩輩傳遞下來的本事。幼小的孩童盡管本領稚拙,可是在他們身上卻蘊育著創造性潛能。發展幼兒對美 的 感 知 和 體 驗 的 作用,對培養幼兒發現美的能力的意義。然而美術教育對幼兒教育的更
突出的意義還是在于開發幼兒創造美的潛能,培養幼兒創造美的形
象的能力。
誠然,幼小兒童還不能自覺地意識到她在創造和諧美。但是這種創造意識已經以潛意識的形態蘊育在她的頭腦中,創造和諧美的能力也已經以潛在能力的形態隱含在畫面的形式美中,并為以后發展創造美打下良好基礎。這就是幼兒美術教育培養創造美的一個重要任務。審美能力包括發現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這幼兒美術教育里需要說明的是表現美的能力在審美能力中的地位的問題。我們認為創造美的能力本身包含著兩重意思:其一是一般所指的表現能力,其二是具有創新意義的表現能力。根據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特點,對他們的審美教育只能是傳授基礎知識、培養基礎能力、啟迪創新意識。因而應該定位在審美能力的啟蒙教育水平上。所以說,幼兒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它是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啟蒙教育。
一種學科的意義在于這個學科的性質和它對于學習對象的功能。幼兒美術這種藝術,具有一般藝術的性質和功能。對幼兒來說它
也是一種游戲,具有游戲的性質和功能。幼兒美術作為年幼兒童表現
篇2
審美教育本應該擺在基礎教育核心位置上的,美育的有關課程,諸如美術、音樂、手工等也一直設置著,但也只是作為一般的工藝課,并未從美育的角度去定位和開發。這也同樣是應試教育和農村美術基礎教育根本區別的主要體現之一。在以往的教育中,我們把過多的精力放在知識教育上,因為這樣可以培養有用的人才。我們卻忽略了一點,沒有從培養和諧發展的人的方面去考慮。這里我想談一下美育:
一、美育在農村美術基礎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在一些學校,“智育第一”、“一俊遮百丑”的傾向依然存在。在那里德育和體育總未完全到位,但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上了,而美育卻很少進入教育者的視野,甚至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美育的有關課程,諸如美術、音樂、手工等也一直設置著,但也只是作為一般的工藝課,著眼于培養學生技藝和勞動技能,并未從美術的角度去定位和開發,致使農村美術基礎教育受到了不該有的影響。
原因在于,我國一直實行著應試教育。藝術在溝通和形成各學科之間各種聯系的重要意義在于:有助于學生認識整體、部分及相互關系;把握知識的核心,并系統化、全面化、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所以農村美術基礎教育中也包括技能教育。
二、美術教育應該擺在農村美術基礎教育的核心位置上。其實關于這個話題,前面已經有所提及。我國的美術教育是伴隨著近代教育出現的,當初是為產業革命輸送大批合格勞動者才被列入教育科目的。而我們現在面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教育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未來,注意知識結構的綜合化,而不只局限于某一學科的單一知識。
三、如何將美術教育運用到農村美術基礎教育的核心中去。有一種觀點認為,美育就是藝術教育,是關于音樂、圖畫、手工勞作等技巧的培養。這種看法有明顯的以偏概全之嫌,似乎音樂課就是為了培養歌唱人才,手工課就是為了培養勞動技能,把美育局限于培養具體技能技巧范圍內,而沒有從塑造新型文化品格這一更高層次上來認識美育的意義。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币诿佬g學習的過程中發展他們理解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在文章末尾總結一下,美育需要得到重視和它應該有的地位。在過去五十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曲折過程,現在它迫切需要改變。
篇3
【關鍵詞】 凝血酶
【關鍵詞】凝血酶;凝血酶受體;PN- 1;中樞神經系統;缺血缺氧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凝血酶在神經系統正常發育和病理狀態下發揮重要作用。凝血酶及其抑制物在腦軟組織傷和腦脊液流速改變后進入血腦屏障增多。在發育的大腦或成人腦內凝血酶原和他們的受體局限于幾個特定的區域。凝血酶具有毒性作用,包括在體外引起不同神經元和非神經細胞突觸回縮、死亡。這些作用可通過細胞表面的受體調節,而且能被特異的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阻斷。最近研究顯示,應用PN- 1治療能提高脊髓運動神經元凋亡的存活率,促進遂后損傷的修復。小劑量凝血酶(1~2 u/ml)能保護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免受低血糖、缺血缺氧等損傷引起的細胞死亡[1]。用小劑量凝血酶預處理可明顯減輕遂后腦內注射大劑量凝血酶引起的腦水腫、腦缺血的程度,若同時給以等劑量的水蛭素,則保護作用減弱。資料顯示凝血酶在大劑量時發揮毒性作用而小劑量則具有保護作用[2],現就凝血酶及其抑制劑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作一綜述。
1凝血酶及其受體的生物特性
1.1凝血酶及其抑制劑的特性
1.1.1凝血酶的特性:凝血酶是絲氨酸蛋白酶家族中重要的成員。分子量36 kD,由A、B兩條鏈組成。兩鏈間以二硫鍵相連。A鏈由36個氨基酸殘基組成。B鏈是其主要部分,由259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在人類,凝血酶原基因位于11號染色體,含14個外顯子,13個內含子[3]。凝血酶原在肝臟翻譯修飾,成熟后以72 kD的酶原形式分泌。凝血酶的主要功能是激活纖溶酶原成為活性纖溶酶。除了在凝血和纖溶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外,凝血酶還參與腫瘤浸潤、炎癥、卵母細胞成熟和細胞遷移。此外,凝血酶還參與神經軸突生長,刺激β樣淀粉酶合成,誘導神經母細胞瘤cGMP形成,刺激培養的星形膠質細胞分泌神經營養因子增多,而且,可使神經膠質細胞增殖,形態改變[4]。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凝血酶原只在肝臟合成,但最近PCR、 Northern印跡、原位雜交技術顯示凝血酶原在發育中的鼠和成年鼠腦內也有表達。在初生鼠腦內凝血酶原表達很低,到成年后顯著升高,凝血酶原在嗅球、大腦皮層、上丘、下丘、紋狀體、腦室均有表達[5]。凝血酶原/凝血酶在中樞神經系統發揮重要作用。新陳代謝或物理損傷可使凝血酶原轉化成有活性的凝血酶[6]。據報道,外傷性腦損傷[6]、腦缺血和脊髓損傷可導致凝血酶水平升高[7]。
1.1.2凝血酶抑制劑在腦內的表達:腦內的凝血酶抑制劑主要有兩種,PN- 1和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PAI- 1)。PN- 1分子量43 kD,是腦內重要的凝血酶抑制劑,定居于毛細血管和大血管周圍,在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微小血管平滑肌細胞均有表達,PN- 1可調節凝血酶引起的細胞增殖和形態改變,高濃度時也可抑制纖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研究認為其可能通過防止凝血酶在腦血管損傷或病理條件下滲透入腦組織發揮保護作用。在腦缺血和脊髓損傷后可觀察到PN- 1的延遲性升高[8]。PAI- 1通過抑制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轉化抑制凝血酶的產生,但其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較弱。此外,在腦缺血或腦出血等疾病時腦內有HSP47表達,HSP47可通過改變細胞外基質成分抑制凝血酶作用[9]。
1.2 凝血酶受體的特性Northern blot和原位雜交技術顯示凝血酶受體mRNA分布于全腦和脊髓背根神經節。腦部定位顯示凝血酶受體表達最多的部位在新皮層、扣帶回、 海馬下腳、視丘下部、小腦和嗅球[10]。這些受體在神經細胞和非神經細胞都有表達[11]。凝血酶受體(TR)屬于蛋白酶激活受體(PAR)家族,最早發現的凝血酶受體命名為PAR1,PAR1mRNA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廣泛表達,包括大鼠星形細胞和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小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瘤細胞、神經元和鳥脊髓運動神經元[12],腦內主要表達于海馬、皮質和扁桃體等部位。PAR2和PAR3高表達于海馬、皮質、扁桃體、丘腦、下丘和紋狀體。PAR4與PAR2和PAR3表達類似,只是在紋狀體不表達[13]。不像傳統的生長因子如EGF、PDGF直接激活細胞表面的絡氨酸激酶受體,凝血酶激活G蛋白耦連受體。凝血酶受體有7個疏水的螺旋狀跨膜區域,形成3個胞外環狀結構和3個胞內環狀結構。胞外N端在第1個穿膜區之前大約有100個氨基酸,其中緊靠41位精氨酸的N端序列與凝血酶識別切割位點有關;與水蛭素的C端具有同源性的TR53~64序列, 既可與凝血酶活性位點結合,也可與其陰離子結合位點結合[15]。凝血酶與上述2個序列相互作用,在PAR1的41位與42位間通過蛋白水解作用使其分裂,產生一個新的稱為"栓系配體"的N末端,與受體胞外第2個環和靠近第1穿膜區N端的結合位點起作用,產生跨膜信號傳遞[13]。受體激活刺激第二信使如cAMP和Ca2+,進而調節蛋白激酶活動。在細胞研究發現,凝血酶可激活PLC、PLA、PKC、MAPK、絡氨酸激酶和腺苷酸環化酶。主要通過以下途徑:①凝血酶激活PLC形成IP3和DAG,IP3激活一方面使細胞膜上鈣通道開放,Ca2+內流增加;同時開放細胞內鈣池,Ca2+釋放增加。胞內Ca2+濃度升高。PLC抑制劑、內質網Ca2+抑制劑、鈣通道阻制劑和胞外Ca2+降低均可使培養的腦微血管內皮細胞內Ca2+升高幅度降低[14]。說明凝血酶通過影響Ca2+跨膜內流和鈣池的釋放引起胞內Ca2+升高。②DAG和Ca2+激活PKC,引起核轉錄因子活化和轉位。③激活MAPK激酶,促進細胞增殖[15]。由PLC- IP3/Ca2+- PKC或IP3途徑激活MAPK系統。MAPK磷酸化激活細胞內PLA2,PLA2誘導花生四烯酸釋放和前列腺素及白三烯合成,這一系列反應對于調節血管通透性和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這一系列反應在神經系統可導致神經細胞死亡。前列腺素導致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縮,引起組織缺血、細胞死亡。而花生四烯酸可引起膜破裂,細胞破壞[16]。
2凝血酶及其抑制劑在神經系統的作用
凝血酶可使蛋白水解激活,可抑制幾種無血清培養細胞的長期形態分化,包括脊索和腦內的神經元、成神經瘤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和神經上皮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對維持腦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11],包括維持離子平衡,調節神經遞質濃度,抗氧化,參與信息傳遞。還有關于成熟神經膠質細胞形成膠質網絡限定脈管系統,并深入腦膜參與腦出血控制的報道[17]。星形膠質細胞也合成和分泌神經營養因子,為不同神經細胞生長提供營養。星形膠質細胞與神經元聯系依賴星狀突起,改變突起可以干擾星形膠質細胞與神經元的聯系。如果星形膠質細胞培養在含血清或凝血酶的介質中,其周圍的突起就會改變,增加凝血酶濃度將使培養的細胞突起減少、回縮、細胞變圓,加入凝血酶抑制劑這些作用將被阻斷或逆轉。加入凝血酶后的作用發生迅速,在加入后幾分鐘就有作用,而加入抑制劑后需要幾個小時才能恢復[18]??偟膩碚f,凝血酶如不被其抑制劑阻斷,可消弱星形膠質細胞與周圍環境聯系的能力,星形膠質細胞參與血腦屏障處緊密連接的形成,凝血酶將破壞星形膠質細胞形態,導致血腦屏障的破壞。凝血酶還可通過降解細胞外基質成分抑制神經元分化,Jalink 和 Moolenaar的實驗分別顯示,凝血酶可使神經瘤細胞N1E- 115和NG108- 15變圓,軸突回縮[19]。加凝血酶受體激活肽段到無血清的N1E- 115或NG108- 15 成神經瘤細胞內,也可引起錐體細胞的快速崩潰、突觸回縮、神經細胞變圓。Lucren等實驗研究顯示凝血酶抑制培養的雞脊髓運動神經元突觸生長,誘導細胞死亡,加入PN- 1能使雞的脊髓運動神經元免于死亡,其效應是劑量依賴性的。凝血酶的毒性效應在預先或同時給予凝血酶抑制劑水蛭素時可被抑制。凝血酶處理后的幾小時內可誘導運動神經元死亡,引起DNA裂解,細胞凋亡[4]。這些研究均說明了凝血酶的毒性作用;而PN- 1則具有保護作用。然而,新的研究證實,凝血酶在低濃度(1~2 u/ml)時可對抗缺血缺氧和低血糖引起的細胞凋亡[1]。小劑量凝血酶預處理可明顯減輕隨后腦內注射大劑量凝血酶引起的腦水腫、腦缺血的程度,若同時給以等劑量的水蛭素,則保護作用減弱。如上所述,凝血酶在高濃度時有毒性作用,而低濃度則具有保護作用,以上作用可被凝血酶抑制劑阻斷;凝血酶和其抑制劑之間的平衡對神經細胞的正常發育具有重要作用。
3凝血酶及其抑制劑在神經病理發生時的變化
腦內存在凝血酶及其受體,在病理情況下內源性凝血酶可被激活;腦內脈管系統的形態和生理功能異常,如腦外傷、血管瘤破裂、腦梗死等疾病時血腦屏障破壞,血漿來源的凝血酶可以進入膠質細胞和神經元周圍。凝血酶增加的同時也伴隨著其抑制劑PN- 1的變化。研究認為,凝血酶和其抑制劑之間存在拮抗作用,共同調節組織細胞損傷的程度。凝血酶可提高培養的單層內皮細胞對白蛋白的通透性,提示凝血酶可提高神經系統局部的通透性。在凝血酶作用下各種分子游出血管的通過率提高,并進入神經元生長的空間,使神經元易受攻擊。同時凝血酶自身在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周圍可引起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突觸回縮、死亡,膠質瘢痕形成。高水平的凝血酶局限于阿爾茨海默?。ˋD)病人衰老腦片,對AD病人尸解,采用免疫組化技術研究發現,病人腦室和血管周圍的PN- 1表達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表現在PN- 1活力降低和蛋白表達減少兩方面,其降低是因為PN- 1與升高的凝血酶結合。推測凝血酶和其抑制劑PN- 1之間的平衡失調參與AD的發生[20]。雌激素可誘導PN- 1分泌,調節絲氨酸蛋白酶平衡,臨床上應用雌激素治療AD病人。對海馬腦片培養研究顯示,腦缺血后,凝血酶原表達升高,而PAR和PN- 1表達未見變化。應用RT- PCR技術發現,大鼠短暫的腦缺血后出現凝血酶原表達上調,PAR1- 3變化無顯著意義,PN- 1未見變化[21]。但是2001年,Striggow等的研究顯示,嚴重缺血后海馬區四種PAR表達均升高[12]。
轉貼于 對沙土鼠四動脈結扎缺血模型的研究發現,PN- 1表達上調持續1年以上[22]。由上述研究推測凝血酶、PAR和PN- 1的表達變化和缺血形式、損傷程度有關。此外在脊髓損傷、腦外傷等疾病也有凝血酶、PAR和PN- 1表達升高的報道。雖然這些蛋白酶在神經系統的具體作用和作用機制還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凝血酶、凝血酶受體和其抑制劑參與了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和隨后的損傷。
總的來說,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凝血酶和其抑制劑與神經系統的發展、可塑性形成和病理疾病發生密切相關。除了參與神經形成和突觸可塑性改變,這些蛋白酶還可能在神經系統損傷如阿爾茨海默病、腦出血、腦缺血等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闡明其在神經系統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了解凝血酶、凝血酶受體和其抑制劑在神經系統的功能將有助于阻止腦血管疾病導致的細胞死亡,將有助于其治療策略的發展、改進。
(第一作者楊麗娟為中南大湘雅醫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Striggow F,Riek M,Breder J,et al. The protease thrombin is an endogenous mediator of hippocampal neuroprotection at high concentrations[J].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0, 97: 2264
2. Masada T,Xi G,Hua Y,et al.The effects of thrombin preconditioning on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J].Brain Res,2000,867(12):173
3. Royle NJ. Human gene encoding prothrombin and ceruloplasmin map to 11p11- q12 and 3q21- 24, respectively. Somat[J]. Cell Mol Genet, 1987,13: 285
4. Victoria L, Turgeon,Lucien JH. The role of thrombin-like (serine) proteases in the development, plasticity and pathology of the nervous system[J]. Brain Research Reviw,1997,25(1):85
5. Dihanich M, Kaser M, Reinhard ED, et al, Prothrombin mRNA is expressed by cells of the nervous system[J]. Neuron, 1991,6: 575
6. Tanzi RE, McClatchey AI, Lamperti ED,et al.Protease inhibitor domaina encoded by an amyloid protein precursor mRNA associated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 Nature,1988, 331: 528
7. Riek- Burchardt F,Striggow F,Henrich- Noack P,et al. Reymann,Increase of prothrom-bin- mRNA after global ischemia in rats,with constant expression of protease nexin- 1 and 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s[J].Neurosci Lett,2002, 329:181
8. Vaughan PJ, Joseph Su,Carl W, et al. Cunningham protease nexin- 1, a potent thrombin inhibitor, is reduced around cerebral blood vessels in Alzheimer’s disease[J].Brain Research, 1994,668: 160
9. Xi G,Reiser C,Keep RF. The role of thrombin and thrombin receptors in ischemic, hemorrhagic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deleterious or protective[J]? J Neurochemi,2003, 84(1):3
10. Weinstein JR, Gold SJ, Cunningham DD, et al. 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thrombin receptor mRNA in rat brain: expression by mesencephalic dopaminergic neurons an codistribution with prothrombin mRNA[J]. J Neurosci,1995,15:2906
11. Vernadakis A. Neuron- glia interrelations[J]. Int Rev Neurobiol,1988,30:149
12. Striggow F, Riek- Burchardt M, Kiesel A, et al.Four different types of 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s are widely expressed in the brain and are up- regulated in hippocampus by severe ischemia[J]. Eur J Neurosci,2001,14: 595
13. Kaufmann R, Patt S, Zieger M, et al. The two receptor system PAR1/PAR4 mediates α-thrombin- induced [Ca2+] imobilization in human astrocytoma cells[J].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00,126(2):91
14. Kim YV, Di Cello, Hillaire CS, et al. Differential Ca2+ signaling by thrombin and 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 1- activating peptide in 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04,286(1):31
15. Wang H, Joachim JU, StrickerR,et al. Thrombin (PAR- 1)- induced proliferation in astrocytes via MAPK involves multiple signaling pathways[J].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02,283: 1351
16. Garcia JG, Aschner JL, Malik AB. Regulation of Thrombin- induced Endothelial Barrier Dysfunction and Prostaglandin Synthesis[J]. Plenum Press,1992,1:397
17. Eddleston M, Delatorre JC, Oldstone MB,et al.Astrocytes are the primary source of tissue factor in the murin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 role for astrocytes in cerebral hemostasis[J].J Clin Invest,1993,92: 349
18. Beecher KL, Anderson TT, Fenton JW, et al. Thrombin receptor peptides induce shape changes in neonatal murine astrocytes in culture[J]. J Neurosci Res,1994,37: 108
19. Jalink K, Corven EJ, Hengeveld T, et al.Inhibition of lysophosphtidate- and thrombin- induced neurite retraction and neuronal cell rounding by ADP ribosylation of the small GTP- binding protein Rho[J]. J Cell Biol,1994, 126: 801
20. Patrick, Vaughana J, Joseph S, et al. Protease nexin- 1, a potent thrombin inhibitor, is reduced around cerebral blood vessels in Alzheimer’s disease[J].Brain Research,1994,668(1): 160
篇4
[論文摘要]生存就是現實,因此把現實與審美的理想對立起來實際上是一種違背設計美學常識的見解。而設計師的任務,則是改變現實順應潮流,引導創構理想。 作為社會消費結構中人與世界的一種精神關系,審美活動具有現實性的特征。審美活動著眼于現實的人生,尋求理想的實現和幸福愿望的達成,從中提升和超越自我。我們不得不承認主體精神性的理想是在現實關系中生成的,幾乎表現在等同于現實活動,是一種消費水平理想化、藝術化的活動,與現實活動沒有距離。這種活動不但植根于自然生命的深處,以生命意識為基礎貫通自然與社會消費,而且又在此基礎上反映出社會化的情感對整個世界消費結構的精神需要。對于大眾而言這種關系形式上不但涉及功利,而且暗含著功利的強度,它以現實消費水平關系為基礎,之后才超越了現實及其約束,走向心靈中理想與自由的境界。在此基礎之上設計的審美活動讓主體的心靈從現實關系中獲得一種超越。
一、依靠受眾自身實現審美活動
消費設計作品與理念一經傳出就不可改變,能否產生審美作用,其決定因素就在受眾。設計作品只是提供了設計審美的可能性,要使這種可能性向現實性轉化,就要依賴受眾身上應具備的條件。條件之一,是受眾要閱歷豐富、人情練達,這樣他就會對消費結構事件中美的信息十分敏感,容易在內心激起活動。但僅僅只是閱歷和人情還不夠,只能達到一種不可名狀的愉悅和激動,最多只能算是審美活動中的感性認識。那么,受眾還應具備的條件之二,是要具有在掌握大量藝術作品基礎上形成的藝術美修養,這樣才能把設計接受中的情感活動很清晰地和藝術審美范疇聯系起來,使設計審美真正到位。
對于人的藝術修養在審美活動中的決定作用,馬克思曾做過這樣的表述:“只有音樂才引起人的音樂感覺: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社會人的感覺和非社會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只有憑著從對象上展開的人的本質的豐富性,才能部分地第一次產生著人的主觀感受的豐富性:欣賞音樂的耳朵,感受到形式美的眼睛──簡單地說,能夠從事人的享受和把自己作為人的本質力量來肯定的各種感覺?!?/p>
二、受眾感受設計的指導意義
(一)消費結構審美與藝術審美之比照
消費結構設計審美雖然離不開藝術審美范疇的指導,但設計審美決不能走入藝術審美的運動軌跡之中,不能以想入非非代替嚴謹的事實接受活動.設計審美是“參與生活”,不同于藝術審美“高于生活”。消費結構設計不是藝術。消費結構設計和藝術在同為意識形態這一點上是平行關系,但是從信息傳遞和思維發展的角度來看則是遞進關系。消費設計屬于最靠近社會實踐的較低階段,藝術屬于稍遠離社會實踐的較高階段。藝術是從社會消費主義風尚一類的直觀和表象中把美的因素抽取出來,經藝術家按藝術規律進行創造的思維活動成果,它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范圍內自由想象。而設計卻不同,它要力圖保持直觀和表象的特征,盡可能忠實于消費結構事物的本來面貌,這就決定了消費設計審美和藝術審美不同的特征。
一個消費結構形成的事實中可能有多個統一于一種審美范疇的因素,也可能幾種因素分屬于不同的審美范疇。藝術審美則是一種集中、有系統而又統于一種審美范疇的思維活動。更重要的是,藝術審美就像藝術創造一樣,可以在藝術形象允許的范圍內自由馳騁想象活動,想象范圍可以超過作者的構思,也可以超出文藝作品中事件的限制。設計審美則不同,其審美的想象活動要局限在設計事實的框架之中而不能自由發展。受眾只有結合事實的性質和意義,才能使事實中的審美因素獲得想象的空間。設計審美作用不是要去理解形象,而是要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事實的意義。 轉貼于
設計審美的第二層次,也就是較高層次,是在設計接受的基本過程之外,這是因為設計的基本功能是通過設計作品以直觀和表象的形式傳播狹義主觀信息。設計作品只反映現象,不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質。設計的認識和審美作用,從設計接受的基本過程外在的內容看,也就是認識事物的本質和審美差異性,這又是人們接受設計后根據受眾的自身素質帶來的或多或少的必然結果。
消費設計能為受眾帶來“參與生活”的愉悅、享受,并不是設計審美作用的全部意義,只是開了個頭,是設計審美活動中較低的層次,是一種具有美感共同性特征的審美。美感共同性的現象只是暫時的,根據審美規律,必然要向以美感差異性為特征的更高層次審美發展,從而讓每一位審美個體在新聞審美活動中充分施展。這一過程的表現是,受眾通過具體事件的接受,發揮自己建立在藝術修養基礎上的感受能力,鑒賞到現實生活中不斷生發出來的、實際存在的大量生動的美。設計審美憑借人的想象天性讓創造性思維自由馳騁,但它要受設計認識作用的指導,受“參與生活”的約束。
(二)設計審美之藝術范疇觀
消費者一般性地接收消費結構設計只能產生一種朦朧的參與社會的愉悅和滿足感,而且只是說“參與生活”,還不能完全表達設計審美的全部含義。同樣,光是說“美是生活”也沒有詮釋車爾尼雪夫斯基這個定義的全部含義。他又進一步闡述“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里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薄胺彩潜憩F了歡樂、豐滿、燦爛的生活的一切,這就是美的?!?如果沒有這些藝術審美范疇作為指導依據,從生活以及從設計中去審美就是一句空話,或者只能停留在較低層的美感共同性上。因此,車爾尼雪夫斯基上述關于什么是審美的具體內容的表述,可以看作是對現實生活中的審美活動歸納的兩個條件:一是并非所有的生活內容都有美可審,只有具備符合藝術審美范疇內容的生活才是美的;二是審美的人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審美素質,要做到能在來自生活的事物中,看得見依照藝術審美范疇應當如此的內容。
設計對受眾來說是生活的縮影,接受設計從審美角度講,就是在藝術審美范疇的指導下,對現實生活最新變動的事實中可能出現美的因素的審美活動,這一過程符合感性認識在理性認識指導之下完成的認識規律。設計制造的事實中美的因素出現及主體對這些因素的審美活動一般有這樣兩種情況:第一、設計所影響的事件從整體上不僅具有鮮明的美的因素,而且十分集中地與某一種藝術審美范疇吻合,容易在審美意義上產生轟動效應。第二、設計所涉及的事件本身從整體上不具備明顯的藝術審美范疇,而是以事件內涵的豐富性和事件互相聯系的特點傳遞出審美信息,去激活受眾的審美想象。
三、設計師的責任
設計師們應該是日常消費生活趣味的追隨者和注釋者,更應該是新的生活趣味和審美趣味的積極倡導者。陶醉于日常的物質生活本身,不僅是設計家作為一個消費結構引導角色的權利,在日常消費生活中享受審美的趣味,是設計家作為的一個審美欣賞者角色的權利,而對日常生活中的審美現象作出冷靜的思考并且進行積極地引導,更是設計師們應盡的義務。通常被傳統觀鄙視的隨波逐流,投人所好,甚至嘩眾取寵,確是體現投機家素質表現力水平的慣用伎倆,也是身為設計師的市場體系在設計實戰意義上的認識水平面上移所應該做到的。
參考文獻
篇5
廣義的講,音樂就是任何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但是目前音樂的概念仍存在著激烈的爭議,通??梢越忉尀橐幌盗袑τ谟新暋o聲具有時間性的組織,并含有不同音階的節奏、旋律及和聲。而《詞典》上的定義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在所有的藝術類型中,比較而言,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雖然大多數音樂是依靠聽覺,但是音樂實質是依靠感官,甚至耳聾的人也能夠通過感覺自己身體的震動來體驗音樂,最著名聾音樂家的例子便是貝多芬,其絕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喪失聽力后創作的。春節晚會上的千手觀音,是一群聾啞人的最美麗的杰作,他們依靠感官,體會音樂的韻律。音樂是人們思想情感的載體之一。音樂創造是有目的的,有其豐富的內涵,其中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從效果上講它可以帶給人美的享受和表達人的情感。
音樂是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通過音樂人們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體驗。這在歌曲中這種作用表現得最為突出。音樂在鼓舞人們認識時代精神和內心世界的各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在幫助人們認識某些具體的生活現象方面是能夠發揮它應有作用的。人們通過音樂藝術所表達的情感,產生相應的聯想,從而可以從中看到完美真實的生活畫面,認識到社會發展的具體歷史階段生活的某些方面。此外,因為它體現了創作者的正確觀點,具有教育作用。這種教育作用是通過音樂激起人們的感情而達到的,音樂藝術最容易使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2美育及其價值
什么是美育,它有什么特點,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它起什么作用,通過什么途徑來進行的,這些問題,都在我們心中纏繞,想進一步的了解。所謂美育即審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們的心理活動的特殊范疇,如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來培養人類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趣味和穩固的審美情操,并激發其豐富多彩的審美創造力。它雖也以藝術為主要手段來反映審美理想,但它更強調自然美和社會美特殊的作用和強烈的效果。它是通過美的各個領域,各種形態而實現的。所以,它不同于藝術教育。它也不是美學,因為美學除了研究人對客觀世界審美認識和審美創造的規律以外,還研究客觀現實中美好的事物。但是美育卻遵循美學原理,根據教育學的客面規律,研究怎樣培養人們對于自然美、社會美、形式美和藝術美的感受、鑒賞、評價、創造的能力,怎樣培養人們具有健康的審美情感和審美情趣。所以美育包括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四個層次。美育的目的在于促進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在智能,道德和體格上的全面發展,也使得病人早日恢復健康。美育強調的是育,要通過日常生活,社會自然和音樂,美術,舞蹈,文學,電視等各種教育手段來提高。
美育可以通過音樂這種途徑來提高,音樂可以通過其實踐過程,滲透美育價值。用音樂特有的藝術魅力,美的神韻震撼心靈,在促進學生形成完美個性方面產生影響。因此音樂對美育影響巨大。
3音樂與美育的關系及其對美育的影響
音樂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其本身無疑具有某種潛在的教育價值。這種教育因素的社會影響,是無法估計的。要通過音樂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育能力,就必須使學生通過音樂形象,把握其表現的美的思想感情和美的現實生活。要達到這一目標通過音樂直接向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具有美感的音樂藝術形象能夠為學生提供了情感體驗的意境,學生在情感體驗中能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感受音樂藝術形象中的崇高思想,形成高尚的、美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很多音樂正是借助有組織的音響運動,通過塑造藝術形象,在潛移默化中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動人們的心靈,傳達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和旋律美。如若讓學生長期不斷地參與音樂審美活動,他們就能在長期的藝術形式熏陶下,形成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我們就具體音樂對美育的影響從幾個方面來做簡單的闡述:
3.1音樂在精神上的審美愉悅感。音樂帶來的美不僅表現在快樂的氣氛,而且也可以給參與者雙方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高校開設音樂課程,鼓勵學生高業余音樂活動,其主要目的就是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愉悅學生的心情,使得學生的整個心靈世界將處于一種和諧自由的境界。在心情舒暢的前提下去主動參與學習和生活,達到美的融合。所以,音樂滲透著審美愉悅。
3.2音樂以其感染力滲透美感。音樂作為藝術審美的感性形式,其感覺、知覺、表象集中在感官上。音樂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離不開音,作為音響傳達出和諧美妙的感覺,對于審個體來說具有極強的知覺滲透力。如有一段音樂給人以沉悶、壓抑之感,欣賞后,會覺得如同天陰了,烏云密布,山雨欲來的感覺。聽久了,就會讓人們的心情沉重。而我們聽小提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即使那些并不了解梁祝愛傳說的人也會為樂曲組成的美妙樂章所感動。輕柔美的音響,波瀾起伏的協奏,向人們展示出愛情的美樂章。一曲交響樂的音響滲透出一種氣勢磅礴、催人振奮的美感。這就是音響之美作用于審美個體的感知,久而久之使審美感知得以強化,從而提高審美能力。音樂這種美的感染力對于審美個體來說,既是審美的享受,同時在審美享受中強化了審美感知。
一曲《我的中國心》,每每起來都令人心潮澎湃,啟發愛國主義情懷。音樂正是借助著這樣的旋律和思想塑造藝術形象,在潛移默化中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動人們的心靈,傳達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和旋律美。如若讓學生長期不斷地參與音樂審美活動,他們就能在長期的藝術形式熏陶下,去感受美。
3.3音樂激發美的創造力。音樂除了美的感受和愉悅之外,還會激發人的創造力——創造美。作曲作詞者,首先能夠深刻感受生活中的音樂,然后通過感知去創造,創造者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挖掘,創造出美麗
的音樂作品,從而強烈地感染著審美主體。在音樂創作過程中,創造者本人是他所創造的音樂的第一個鑒賞者,因為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審美過程。創作過程作為一個能動的審美過程,能比單純欣賞和表演活動更強烈,更深刻地體會到美的真諦。因此創造美的過程本身就是提高審美能力的更有效途徑。因此對于教育者而言,可以通過作曲課來加深學生對音樂美的理解,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激發他們對美的敏銳感受,喚起他們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鼓勵學生多注意身邊的事物,深入體驗生活,收集音樂素材,注意從優秀作品中汲取藝術營養,選擇適合自己的題材去進行創作。
綜上所述,音樂是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美育有其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段晉中.《略論音樂與高校美育》《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6
篇6
現代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藝術也應該有美育的滲透,把真、善的思想政治道德內容同美的形式結合起來,具有審美性。如何使政治課教學具有審美性?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美的特性。在教學中要滲透美的內容和方法,必須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將這種特性變為教學藝術的特性。①形象性。美必須是人的意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體形象。美的形象是生動的、新穎的、獨特的,并且符合對稱、比例、變幻、多樣統一等規律,適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它能影響人的情感、意志、記憶,給人以想象和啟示,引起人的喜悅和同情,使人心曠神怡,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美就是社會生活中使人產生愉悅心情的感性形象。②情感性。美之動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動人心弦。社會美蘊含著歷史創造者的感情。藝術美更體現了藝術家的心靈感受,傾注了他們的愛憎之情,具有特別強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們感情上的波瀾。美的事物總能引起欣賞者情感上的共鳴,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③創造性。美是人類對客觀世界改造的結果,人類自告別動物界以后,就不斷地進行著美的創造。任何美的勞動產品、社會現象、藝術作品都是人們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沒有人的創造,就不會有美,這不僅從歷史進程來看是如此,從具體事物來看也是如此。隨著實踐的發展和科學、藝術的進步,人類的創造能力不斷提高,創造的領域不斷擴大,美的成果越來越豐富,美的程度越來越高級,足以使人們感到新奇、贊嘆和陶醉。④愉悅性。美的社會價值,就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娛樂,陶冶人的性情,能給人以清新、向上、愉悅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的精神需要。
2.精心篩選美的材料。美的形態分為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自然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樹木、日月星空之美。社會美是指社會領域中的美,它包括實踐活動的美、勞動產品的美、社會風尚的美、生活環境的美等等,其核心是社會主體――人自身的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儀表美。藝術美是一切藝術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它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進行創造的產物,是社會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在引導學生行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樣的作用,效果更佳。在進行道德教育時,不能不充分展示社會風尚美和道德美。此外,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如詩詞、繪畫、寓言、文學藝術形象等等,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寶貴的生活經驗,能給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學中適當地挖掘利用,發揮其審美作用,可以使教學充滿樂趣,更具說服力和吸引力。
篇7
關于藝術以及藝術的表達
人們廣泛把藝術等同于美術,實質上藝術由美術而始,借由美術為主的形式載體表達藝術家主觀情緒、情感、思想等的方式途徑。藝術不僅僅只有傳統藝術創作中誕生的藝術作品,藝術還包括文學、戲劇、音樂、繪畫、舞蹈、電影等可以表達美與情緒的事物載體。
藝術具有發展屬性,隨時間推移,藝術不斷發展與時俱進,從而延伸出各種形式多樣的現代藝術表現形式。比如由戲劇衍生的行為藝術;由音樂衍生的現代音像元素等?,F今,藝術已發展到視、聽、味、觸、痛等人類的其它感覺。
關于審美
審美,簡單地說,就是感受、領悟客觀事物或現象本身所呈現的美。一般審美是對現實美的反映,現實中的客觀事物或現象,原不是作為人們的實踐對象和認識對象而存在的。以藝術作品作為審美的對象的審美形式成為藝術審美。
在審美活動中,人作為審美主體,人的主觀態度對審美判斷產生決定性的作用。什么是美的,什么又是丑的,表象上是人對客觀存在事物的審美判斷,實質上是人作為審美主題,通過審美判斷的語言表達,闡述內心世界以及價值評判。
藝術的審美屬性
藝術的審美屬性是指藝術作品能夠被感知、體驗、理解、想象、再創造,人們能以藝術形象為對象,通過藝術作品獲得精神滿足和情感愉悅。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其目的就是為了表達自身的情感同時滿足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藝術給予人的只是一種審美愉悅、審美享受和審美評價,只在人的精神上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不能像客觀事物那樣可以作為實用品出現,如畫上的馬不能騎,香蕉、蜜桃不能吃等。藝術必須具有美的品格,只有體現了真、善、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才具有審美價值。
藝術生命表達的審美屬性
藝術是人的藝術,在藝術的整個完成過程中人是發揮著主體性作用的,藝術是在人有意識有目的創作下的產物,正因此藝術也成為人之為人的重要標志,藝術自其產生依賴就與人的生命是分不開的。
歌德強調藝術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所提到“長期以來,在傳統理性至上觀念的主導下,藝術往往被視為是現實世界的反映或客觀世界再現,而對于藝術最根本的特性――生命表現卻往往被忽略了?!?直到19世紀中期以來,伴隨著工業進步,科學革命引發社會變革,傳統信仰與理性缺失,帶來了新思潮,人的生命也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生命哲學、生命美學開始慢慢嶄露頭角。
藝術的生命表達形式作為藝術家表現自我對生命價值觀點的闡釋,也是藝術審美屬性重要部分。
中西藝術作品中的生命藝術表現
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的實踐產物,藝術家的生命觀在其創作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它是藝術的靈魂,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精神生命的形象寫照,印記著藝術家的生命歷程。
西方:西方藝術一般重視對事物逼真生動的刻畫,通過色彩、線條、筆觸等外在形式,來蘊含自己深刻的生命意識;或者通過抽象藝術的形式表現藝術家的個人情感或對生命的認識。
高更的《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該作品是高更在自殺(未遂)前留下的作品,以誕生、―生存、―死亡的人生三部曲展開,按照生命的發展邏輯從右向左鋪開了生命的全過程,凝聚著他一生的藝術追求與生命思索。
梵高的《星空》同樣是生命最后時期的作品,他此時的生命已處于狂亂的狀態,畫中狂亂旋轉的筆觸表達了梵高此時的生命狀態。《星空》表達了作者對生命與天國想向往,也暗示著梵高的生命即將結束。
中國:中國藝術除了表達藝術家自身內在精神外,更是對宇宙中的生命精神的頌揚和表現,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吧畾庠谔斓亍⑷?、藝術三者之間暢通無礙?!饼R白石的《十里蛙聲出山泉》講究的是精神上的共鳴,內心的感觸。
在中國畫家看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而藝術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把這個生命――有時也叫神、生氣、生機、生意、神氣、氣韻等傳達出來。中國古人評畫也多不直接言美,而是以重生意、生氣、生機。中國藝術強調“氣韻生動”,其實就是指以生動的氣韻來表現人物內在的生命精神,表現物態的內涵和神韻,達到一種鮮活的生命之洋溢狀態。
小結
篇8
[關鍵詞]美術課 學生 教育作用
美術課是普通中學的一門基礎文化課,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環節。美術課作為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在中學教育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這一問題談談個人的意見。
一、中學美術課通過審美的感受能力、鑒賞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馬克思歷來十分重視青年一代的審美教育,要求他們不但要掌握科學,而且要懂得藝術。認為藝術不僅能幫助人們認識世界,而且能鼓舞人們改造世界,去創造美好生活。他曾說過,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
審美教育對人們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歷來被許多有識之士所認識。我國著名的藝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曾這樣說過:“能用作畫一般的心來處理生活、對付人生,則生活美化、人世和平?!贝藶樗囆g的最大效用。眾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處處都有,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和欣賞的,因為人們認識美、發現美和鑒賞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過學習、培養、訓練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強的。雖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對美的內涵的認識卻大相徑庭,審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異,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審美素養,就必須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斷積累和升華對美的體驗。
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正處于發育階段,屬于從少年向青年過渡時期,他們求知欲強,可塑性大,通過美術課對他們進行系統的美術知識教育和技能訓練,對于提高他們的審美修養、審美感受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于美術是直觀形象的視覺藝術,它的鮮明生動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觀感人的藝術特征,較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因而它更能引起學生興趣,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審美教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積極的影響。
美術的審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們所認識。我國在西周和春秋時期,教育制度已經比較完備,在教育內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藝的內容,實際上包含了德、智、體、美幾方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中學美術教育事業也和其他各項事業一樣得到了重視,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審美的教育作為中學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人們的一致認識,中學美術課得到了全面恢復,被國家教委列為普通中學的必修課。
從人類生理和心理發展的角度看,人們對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尋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實現的必然,它是人類生活的一種需要。人們要在生活中不斷地發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創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斷地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從而充實、豐富和完善自己。中學美術課的審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這一作用是中學其他課程所難以替代的。
二、中學美術課通過審美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進其智力的發展
中學美術課對中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他們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辨別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與“五講四美三熱愛”的政治教育融為一體,這無疑對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學生,由于缺乏文化素養和藝術鑒賞能力,他們對人體繪畫作品和撲克、畫區別不清,容易把美當作丑,把丑當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上上犯罪道路。通過美術課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藝術鑒賞能力,可以使他們認識到:人體繪畫作品是為了突出表現人的形體美和人的內在活力,是對人自身的贊美和對生命的歌頌,它是一種健康的具有積極審美價值的藝術品,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而撲克和畫刊宣揚的是低級趣味、尋求感官刺激,它們用純自然主義的手法甚至變態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褻瀆情愛,引導人們走向墮落。學生通過接受這種審美教育,有了辨別美丑的能力,就能自學抵制品的侵襲,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同時也能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欣賞人體美術作品,升華自己的審美情感。這種審美教育可能會比講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學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見,審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樂觀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實、更豐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除上之外,中學美術課通過審美教育對智力發展也起著促進作用。美術課通過具體形象如線條、色彩、形體、結構、空間等繪畫語言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記憶、想象和創造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豐富有趣的美術常識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知識、民族風俗等內容又大大增加了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容量,對發展智力大有裨益。
三、中學美術課通過對學生進行美術知識教育和美術技能訓練,有益于將來的社會工作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美術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用途越來越廣,與人的生活聯系越來越密切,除了繪畫、雕塑這些觀賞性藝術屬于純美術之外,生活中許多方面都與美術有關。譬如,要蓋一幢大樓,設計時必須考慮大樓的外觀,要考慮大樓的造型、色彩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而造型、色彩就屬于美術范疇。大樓的設計者除了具備力學知識、土木建筑結構知識上,還應具備一定的美術知識和審美修養,否則就難以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建筑設計師。再如紡織業,從布料的花樣設計到成衣的款式設計和色彩搭配,無一不與美術密切相關。
過去,我們的紡織品由于對美術設計不夠重視,產品顏色單調、款式陳舊,難以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盡管我們的產品質量很好,但由于設計單一,因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現在由于我們重視了美術設計,使產品以新穎的設計、優雅的款式和眾多的花色品種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信譽,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的外匯。
其他方面如商品包裝業、廣告業、日用工業、室內裝飾等都與美術有密切的聯系,都需要從事這些行業的人具有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具有較高的審美修養。廣大中學生今后將走向社會,成為各行各業的生力軍,人在中學美術課中掌握一定的美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一定的美術修養,對今后工作伴有積極的作用和重要的幫助。
篇9
關鍵詞 美育;陶冶情操;欣賞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14)13-0071-01
美術作為美育的主要途徑,而小學美術欣賞課又是美術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可見美術欣賞在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美術欣賞并不單純是對作品進行賞析,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自然、生活的觀察去發現美、去感受美。繪畫課與手工課是培養審美情趣的基礎,欣賞正是把平時所學的審美能力進行內化、升華的必須課程,在欣賞中,使學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來回碰撞,讓學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象能力,最終才能達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黃賓虹曾說:搜盡奇峰打草稿;米勒在平淡中發現美;人們對藝術美的感知卻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通過后天的教育培養熏陶才能具備。美術欣賞教學通過感性直觀和富有啟發性的教育手段,把抽象的藝術理論與藝術知識融入在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講解之中,使學生形成對藝術美的欣賞能力,養成高尚的審美情操。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要十分注意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充分發揮美術教學應有的教育作用。
一、美育基礎――真善美
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為作為“美育”的重要載體之一的美術有輔助道德進步的教育功能,美術欣賞課就是學校的教育課程之一。欣賞課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掌握正確的審美知識,培養正確的審美意識,不斷提高審美能力,使學生成為一個素質全面的人。使學生形成對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養成高尚的審美情操。美術作為美育的主要途徑,而小學美術欣賞課又是美術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清是非美丑,正確地欣賞美、認識美、理解美。素質教育下的美術欣賞可以使學生以愉快的心理體驗展開想象,美術欣賞可以使學生感知、注意、記憶聯想、幻想、創造等思維能力得到發展美術欣賞具有啟迪智慧、發人深思的作用。
美術欣賞的過程是一種視覺思維的過程,尤其在美術欣賞過程中對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間、節奏等視覺思維的訓練,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空間想象力,開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二、美育中堅――提高鑒賞能力
一個人可以不會畫畫,但必須會欣賞美的自然及美的美術作品。美術教育不是技術教育,不可能使學生都成為大畫家,但美術欣賞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掌握必要的審美知識,提高他們對藝術的鑒賞力。這種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就的,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所以要從小學開始培養,要想培養學生的美感,就必須十分注意“感受”,教師講授的重點應放在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教給學生怎樣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賞藝術家用畢生精力所創造的美。一根樹枝,一片花瓣,鳥的尾巴,烏的翅膀等在用筆用色中都能發現它的美。小學美術課中審美教育的基礎是讓學生用眼睛去感覺生動直觀的藝術形象。在教學中要注意利用歷年學生優秀作業、作品及教師的范畫作品讓學生去感受,還應注意收集一些適合欣賞的玩具及工藝品,在課的開始展示欣賞圖,給學生審美的享受,為理解新課內容作鋪墊,這樣既能起到審美教育的作用,又有助于教好新知識,完成練習。
三、美育升華――陶冶性情
羅丹說過“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的生活需要美,也到處蘊藏著美。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同時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然美與社會美的相互關系。
美術欣賞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大有裨益。如一年級美術欣賞課《媽媽和孩子》,書中的農民畫《母與子》、油畫《洗澡》、素描《母親保護她的女兒》、木雕《歡樂柱》等5幅作品。這5幅作品是采用各種藝術形式的“母與子”主題的藝術品,來展現媽媽與孩子的親情,通過欣賞藝術作品中媽媽對孩子的愛的表現方法和形式,來引導學生體會理解媽媽的愛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使學生在學習中投入情感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美術欣賞課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進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藝術作品這一媒介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使自己的心靈得到熏陶、感染、凈化與提升,從而使學生的認知心理、情性心理、社會心理得到和諧發展。欣賞教學同其他藝術教育一樣,主要功能是審美教育,即純正的審美趣味、正確的審美觀點、高雅的審美格調,健康的美術作品對培植高尚豐富的情感、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起著潤物無聲的作用。用美術作品引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在共鳴中陶冶情操,升華精神境界。在欣賞教學中,教師注意引導,就能給學生一片絢麗的天空,學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為創造的主人。但教室、教材、學校并不是知識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書。優秀的欣賞課應既充滿改革精神,又符合常規要求,注重教師講課,突出授課的主要性;注重學生欣賞,突出活躍性。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加以補充和適當的取舍,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的綜合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知識理解和鞏固,提高學習效率。
篇10
關鍵詞:美術創作 藝術 審美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8-
藝術作為人類審美活動的最高形式,集中體現出人類的審美意識,凝聚和物化了人對現實世界的審美關系。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理想。藝術這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就是通過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欣賞這樣一個藝術生產的全過程,來影響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最終對社會生活發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響。
一、審美是美術欣賞過程的首要環節
美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它有著非常寬廣的視角,而這種視角需要我們用眼去觀察,用心去感受。觀察能力,是學習活動中的重要能力,它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能力,也是美術欣賞中的一種特殊能力,以美術欣賞為平臺,培養良好的觀察能力?!吧钪胁皇侨鄙倜?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边@是著名雕塑家丹羅在自己的創作活動生涯中所得出的藝術感悟。創作是以生活中的事物為原型的,如果一個孩子對社會接觸不多,觀察的東西也很有限,他是無法創作出帶有帶有豐富內容的想象畫的。這就需要我們引導他們多注意生活,多觀察事物,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寫生水平,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才有了形象的來源和發展想象的堅實的根底。
人的審美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通過后天教育訓練和藝術實踐的結果。兒童往往看不懂達•芬奇的畫,對抽象派、野獸派的作品也感受不到其中的美感,只有當他長大并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后,他才會憑審美直覺來領略這些藝術品之美。審美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欣賞藝術作品必須親自去感受,他不能通過間接經驗而獲得審美感受,必須欣賞者親自參與和直接感受。任何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光靠別人轉述或傳達都不會產生真正的美感,只有親自去看,才會感受到震撼心靈的藝術魅力。學生學習美術是提高審美能力有效途徑,審美能力是為了在未
來生活中更好地感受美,體驗美和運用美,為生活增添美。
二、欣賞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創造美
再創造性是是藝術欣賞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欣賞美術作品時,需要欣賞者能以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創造性的開展藝術欣賞活動。用自己已有的欣賞知識與能力去直接面對具有可欣賞性的作品,獲得藝術的享受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如果欣賞者自身的藝術修養和水平越高,他對作品的再創造性就越大。反之,越小。所以,藝術欣賞者應努力培養和提高自身的藝術素質和修養。
作為藝術欣賞的最高境界,審美升華是指欣賞者在審美直覺和審美體驗的基礎上達到一種精神的自由境界,即藝術欣賞的審美再創造活動。美術創作直接提高審美能力,審美能力又決定著美術創作的質量、藝術情趣和審美品格。二者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學生在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以審美能力的發展提高創造思維,激發創造潛能,提高創造才能。
美術創作來源于生活,人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人的知、情、意、行是在社會生活的影響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社會生活中的美的感受是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外部條件,是創造美的重要源泉。因此,美術教育必須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身邊的事物,豐富生活經驗,加深對生活的感受。并借助美術手段,把生活中美的體驗,用適合自己的藝術形式進行表達。這對發展學生感受和創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都有深遠的影響。形成健全的人格,真正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新一代,也是目前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
三、美術欣賞的藝術滲透
欣賞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學生對藝術作品再創造的基礎, 美術創作能力的高低與欣賞和審美能力有直接關系,一個人的審美、欣賞和觀察能力影響繪畫技能和技巧的提高,這是由知識之間相互聯系所決定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這一相關聯的知識,時刻在教學中滲透。
美術欣賞是人們觀賞藝術作品時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它能把觀賞者帶到一個特定的具體的藝術境界,激起人們這樣或那樣的思想感情的波濤。通過欣賞,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感受力和審美力,而且對提高智能、陶冶情操、培養美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類生活的世界是極其廣闊的,生活的內容是無比豐富的,一個人,無論多么智慧,他都是有局限的,他不可能面面俱到。然而,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渠道,我們卻可以欣賞到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美術作品,使我們形象的接觸到許多生活中遠遠不能涉及的廣闊領域。滿足人們藝術享受的各種美術作品,都可以幫助我們開闊眼界,從中了解到許多從書本上和個人經歷所無法得到的生動而豐富的知識。
美術欣賞是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徑。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边@就是說,按照美的原則創造出來的藝術品,反過來也會對人們起著美的教育作用,從而提高人們欣賞藝術的能力。這種欣賞藝術能力的積累,就是人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對于藝術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鑒別和欣賞藝術。欣賞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是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激發學生無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首要條件。也只有真正懂得、理解什么是美的人,才知道怎么去創造美,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