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時間:2023-11-06 17:54: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手術中壓瘡的預防及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骨科;手術;急性壓瘡;預防性護理措施
壓瘡(Pressure Ulce)指的是機體某一部位的皮膚組織受到長久的壓迫,阻礙血液循環,導致供血不足,局部組織缺氧、缺血,營養供應不足,組織發生壞死并潰爛,治療難度大[1]。人體部位受到壓迫的時間長,由于重力、摩擦力或剪切力的作用,導致受到壓迫部位血液循環發生障礙,造成組織缺氧、缺血,皮膚受損導致壓瘡的形成。常見于長期臥床或全身性營養不良患者中,其中癱瘓和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疾病病人中發病率較高。目前,精細而復雜的手術增加,延長了手術時間,造成壓瘡的發生率顯著增加[2]。筆者對骨科手術室收治的96例患者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旨在降低壓瘡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骨科手術室收治的9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干預組48例,行預防性護理;其中女性22例,男性26例。年齡在18~78周歲,平均(42.6±12.6)周歲;手術時間在5h~8h,平均(4.5±0.8)h。對照組48例,行常規手術室護理;其中女性23例,男性25例。年齡在18~78周歲,平均(41.8±11.9)周歲;手術時間在4h~7h,平均(4.3±0.9)h。兩組研究對象在上述指標的比較上,P>0.05,無統計學差異。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手術室護理;干預組采用預防性護理,具體如下:①術前對患者進行探視評估:對患者進行安慰和鼓勵,根據其身體情況進行綜合性的評估,包含患者的機體情況、心里狀態、營養狀態、擺放、手術部位、麻醉方式、手術方式、預估手術時間等,對可能引起壓瘡的高危因素進行排查,按照危險因素計分法對壓瘡發生的危險性進行評估,并向家屬交待清楚,以防止發生醫療糾紛。②手術時,對患者的皮膚情況進行登記記錄,詳細記錄患者手術前后的皮膚狀況,對有問題發生的皮膚狀況要進行詳盡的描述和記錄,術中的觀察、護理方式以及護理記錄均應該存檔。③幫助患者取正確手術:手術床上的床單需保持平整、無異物、干燥整潔,可有效防止皮膚受到摩擦力。術中將肢體進行功能位的擺放,固定帶松緊適宜,標準為固定后可以插入四指,且固定帶內側需進行襯墊。對受壓部位有骨凸時需特別保護以降低壓瘡的發生。④術中實施壓瘡的預防措施,對患者行動態監測,術中巡回護士應對患者的皮膚顏色、循環血液顏色、皮膚張力和彈性等進行密切的關注,若發現出現改變應及時進行糾正,將預防措施落到實處。在醫生及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對患者受壓部位進行按摩儀促進血液循環。注意對患者進行保暖,避免低溫導致患者血液循環障礙,皮膚抵抗力降低繼發壓瘡。術后患者返回病房后護士應對患者的皮膚現狀進行交接班,盡量減少或防止術中受到壓迫的部位繼續受壓。
1.3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急性壓瘡的發生率以及壓瘡分期進行比較,并采用專業統計學軟件完成數據檢驗。
1.4統計學處理
搜集的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 ±s)表示,P
2結果
干預組急性壓瘡發生2例,均為Ⅰ期;對照組急性壓瘡發生8例,分別為Ⅰ期5例、Ⅱ期3例;兩組壓瘡發生率比較P
3討論
術中壓瘡指的是在行手術治療時的特殊情況下,患者不能夠翻身,因為手術擺放的原因,對局部皮膚產生的壓力過大,加之手術時間過長,患者即會發生局部皮膚的紅腫,水皰、硬結。壓瘡一般分為四個時期:Ⅰ期淤血紅潤期、Ⅱ期炎性浸潤期、Ⅲ期潰瘍Ⅰ期、Ⅵ期潰瘍Ⅱ期[3]。術中壓瘡的形成常以Ⅰ期為主,嚴重時也只達到Ⅱ期。相關臨床研究發現:壓瘡發生后患者身心受損,心理處于消極狀態,增加醫療費用,而國外某些地區的醫療保險已經將壓瘡劃出保險范圍。故臨床壓瘡的預防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中,干預組急性壓瘡均為Ⅰ期,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骨科手術室采用預防性護理措施可有效減少急性壓瘡的發生,間接促進患者術后恢復,保證其生命健康安全,具有積極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高愛華,劉霞.顱腦手術患者發生急性壓瘡的原因分析及預防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0):956-958.
[2]徐曉紅,戴麗華.80歲以上病人手術中急性壓瘡的預防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3,11(9):809-810.
[3]歐潔梅,唐素瓊,譚慶敏等.俯臥位脊柱手術患者急性壓瘡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4,26(17):202-203.
篇2
關鍵詞:手術患者;急性壓瘡;原因分析;護理對策
壓瘡是機體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使皮膚和皮下組織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2]。手術患者急性壓瘡的發生是不可忽視的群體, 有報道手術患者局部壓力持續超過4h 將不可避兔發生壓瘡[3]。
1 術中引發急性壓瘡的相關因素
1.1生理因素
1.1.1年齡與性別 由于老年人皮膚松弛干燥,缺乏彈性,皮下脂肪萎縮、變薄,皮膚易損性增加,組織再生能力隨年齡的增加而減退, 70 歲及以上老年人術后發生壓瘡的危險性增加了3 倍。
1.1.2體型因素 體型對術中壓瘡發生的影響也是不少學者關注的問題,認為消瘦者較肥胖者壓瘡發生率高,當患者極度消瘦或體弱時,體重< 58 kg 皮下無組織保護,易發生壓瘡,而體型過度肥胖患者也易發生壓瘡及組織拉傷[4]。
1.2客觀因素
1.2.1物理因素 壓力:是造成壓瘡最主要的力,其中垂直壓力是術中壓瘡最主要的因素。摩擦力:摩擦力是機械力作用于上皮組織,手術時操作振動過大對受壓部位有明顯的摩擦力。剪切力:亦稱切應力,是由兩層相鄰組織表面間滑行而產生進行性的相對移位力。剪切力是導致壓瘡的另一個危險因素,比垂直方向的壓力更具危害。手術:因引起的壓瘡占手術室安全隱患的第4 位,手術決定了患者的受壓部位,俯臥位比仰臥位者更易發生術中壓瘡。
1.2.2手術室特異性因素
1.2.2.1麻醉因素 由于物的阻滯作用, 受壓組織部位以下的血管擴張, 血流變慢, 受壓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環, 使患者反應遲鈍或暫時喪失了身體某些部位的不適反應, 使患者皮膚組織缺氧, 無氧代謝物無法及時排除, 導致急性壓瘡的危險性增加[5]。
1.2.2.2 手術人員不良習慣 安置不當使局部長期受壓,血液循環受阻;鋪巾不平整打皺導致局部皮膚受力;血液、沖洗液或腰麻、硬膜外麻醉消毒液沒有干透即平臥位使皮膚潮濕,皮膚保護能力下降,細菌繁殖,皮膚容易發生破損和感染;導管、電線放置不規范;手術人員隨意壓靠患者肢體等均可引起壓瘡的發生。
1.3患者個體因素
1.3.1特殊疾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謝紊亂,神經組織能量供給不足,出現多種感覺減退甚至消失,這樣的皮膚容易破潰和感染,因此,糖尿病患者易發生急性壓瘡且不易痊愈。同時肺部疾病、貧血、低蛋白血癥和風濕性疾病,因氧供減少,反應性充血延遲和血流閉塞等均會增加手術中壓瘡發生的危險性。
1.3.2精神心理因素、環境溫度等由于神經壓抑、焦慮恐懼、情緒打擊而引起淋巴管阻塞,導致無氧代謝產物聚集誘發組織損傷[6],意識障礙程度越深越易發生壓瘡。
2護理對策
2.1術前充分評估 在術前1d,利用術前訪視采用Waterlow 危險因素評估法進行壓瘡危險評分。Waterlow 評估表包括性別和年齡、體形、體重與身高、皮膚類型、控便能力、運動能力、食欲、心血管及全身情況、營養缺乏及藥物治療,累計評分< 10 分為無危險, ≥10 分為有危險,其中10 分~14 分為輕度危險,15 分~19 分為高度危險, ≥20 分為極度危險。
2.2合理放置手術患者平臥時,足跟部和骶尾部承受的壓力最大,最易發生壓瘡,要在這兩個部位放置厚薄適宜的海棉或棉墊,側臥位時,兩膝之間要放置棉墊,同時為避免由于下肢壓力增加,腳踝部骨隆突處發生壓瘡,在腳踝處也要放置厚海綿墊,距腋下10cm 處放置腑枕,俯臥位時,要避免耳廓放置不當造成壓瘡,截石位時,要在骶尾部放置海綿墊,避免骶尾部脂肪層較薄而受壓。
2.3 保護受壓皮膚避免潮濕 術前根據手術擺放要求規范相似的擺放方法,將患者的前突處、關節處、受壓處皮膚擦拭凡士林使皮膚濕潤柔軟,保持皮膚的正常屏蔽功能。
2.4 改進護理器具 ①加厚手術床墊: 在手術床上墊1 層6cm 厚的減壓海綿墊,大小與手術床一致,有利于防止手術床中后部1 個圓10 洞邊緣對身高1. 75m 以上患者側臥位時髂嵴的損傷,同時加厚手術床墊能分散重力,減輕接觸面的壓力。②應用新型墊: Defloor 等分析了泡沫樣墊和膠凍樣墊、聚合醚樣墊、聚烷樣墊后,認為聚合醚樣墊和聚烷樣墊對減壓作用較小,可降低壓瘡的發生率,但沒有一種墊能達到預防壓瘡的作用。
3結論
術中壓瘡防治是降低圍手術期并發癥、評價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術中護理難點。正確認識術中急性壓瘡的形成因素, 選擇正確的護理措施, 采取合理的護理對策, 減少術中壓瘡的產生是手術室護理人員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積極預防積極處理可提高手術室優質護理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秦柳青, 鄭艷花, 莫慧珠, 等. 護理標識在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體會[J]. 河北醫學, 2011, 17(4): 519-520.
[2] 姜安麗. 新編護理學基礎[M] .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782282.
[3] 陳蕾, 張育森, 蔡坤和. 護理標識在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 護理學報, 2010, 17(6A): 32-33.
[4]房民,段姚堯,楊學謹,等. 壓瘡的預防及臨床護理進展[J]. 武警醫學院學報,2008,17( 4) : 359 - 360.
篇3
關鍵詞:康惠爾泡沫敷貼;手術壓瘡;預防;效果
壓瘡(又名褥瘡)在普外術后的患者中時常發生,特別是危重患者和意識不清的患者,而壓瘡進一步發展又能引起一系列的并發癥,嚴重影響護理效果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如何通過早期護理及計劃護理有效預防褥瘡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住院部手術患者50例實施常規護理以及新型護理方法,可以看出新型護理方法可以明顯降低壓瘡的發生率,提高了護理質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住院部手術超過4h以上的手術患者50例,年齡25~76歲。病例入選標準:①精神正常;②選擇性手術患者;③手術時間估計超過4~6h。排除標準:①糖尿??;②營養不良;③全身感染性疾病患;④局部皮膚已有破損。入選后按手術日期和單雙號分為實驗和常規護理組,實驗組24例;常規護理組26例。兩組術后均護理人員跟蹤觀察、評估3d,兩組在年齡、疾病、營養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
1.2壓瘡預防方法
1.2.1材料 實驗組采用康惠爾透明貼、拜爾坦泡沫敷料均由廠家獨立包裝,滅菌后使用。
對照組不用特殊材料,用普通的泡沫墊、硅膠墊、氣墊圈等進行預防。
1.2.2護理方法 實驗組:①術中取平臥位壓瘡的預防:采用透明貼和泡沫敷料對肩胛部、骶尾部、足跟部、枕部、肘部等部位進行壓瘡預防。②術中取俯臥位壓瘡的預防:采用透明貼和泡沫敷料,對額部.下頜部、髂前上棘、膝部、踝部、足背和前胸等部位進行壓瘡預防。③術中取側臥位:采用透明貼和泡沫敷料,對髖部、膝外側和面部進行壓瘡預防。
對照組:按一般常見預防措施.如泡沫墊、硅膠墊、氣墊圈等根據不同手術與實驗組相同部位進行壓瘡預防。
1.3壓瘡風險評估方法 采用 Braden風險評估法
1.4壓瘡分期評估方法 按2007年美國Npuapd壓瘡分期法對術后患者進行壓瘡分期評估。
1.5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輸入SPSS19.0中,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行χ2檢驗,P
2結果
手術時間超過4h以上兩組患者皮膚受壓情況差異有統計意義(P
本研究結果表明:該新型壓瘡護理材料的應用,有效的減少了壓瘡的發生,縮短病程,減輕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難度。
3討論
手術壓瘡是指患者在手術的特殊情況下,患者不能翻身,由于手術產生的對局部皮膚的壓力,皮膚出現潮濕.硬結.水皰等。隨著老齡患者的增加,疑難手術的開展,手術壓瘡發生的概率有增高的趨勢,壓瘡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痛苦,還會增加醫院內感染的機會。壓瘡的治療費用是預防費用的3~4倍,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不僅可以減少患者的痛苦,也可以增加護理工作的效率,節約治療費用,有文獻報道手術4~6 h后及術后1~3 d內最易發生壓瘡,因此有效地預防術中壓瘡發生是保護患者安全的措施?,F全國各大醫院都在開展應用新型壓瘡護理方法來預防手術壓瘡的發生。
美國手術室注冊護士協會1998年調查結果顯示因手術引起的壓瘡在手術室安全隱患排第4位,時間長的大手術壓瘡發生率更高,所以護士應對術前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并進行干預。預防手術壓瘡是關鍵,實驗組患者采用新型預防壓瘡材料康惠爾泡沫貼貼于受壓部位預防壓瘡發生。泡沫敷料具有獨特雙層結構。內層為3D發泡親水性聚氨酯構成的軟泡沫墊,可分解局部壓力,三維結構可以吸收滲液維持一定的濕潤度,外層為PU半透膜和水膠體粘貼很牢固,不易脫落,可以有效的降低組織剪切力和摩擦力,能夠阻擋體液血液沖洗液等刺激性液體刺激皮膚,隔離潮濕及細菌進入,利于預防組織創傷發生。實驗組24例有2例出現了局部皮膚發紅,評為壓瘡Ⅰ期,壓瘡發生率8%,而常規護理組26例,因傳統的方法容易使局部皮膚及皮下組織血液循環不暢,導致缺血缺氧,營養不良刺激使軟組織發生病變,有7例發生了Ⅰ期壓瘡,2例發生了Ⅱ期壓瘡,壓瘡發生率達34%。兩組對比皮膚受壓情況營養有統計學意義(P
4結論
新型護理方法術中使用康惠爾泡沫貼可以減少摩擦力,減少受壓部位的剪切力,吸收分泌物,分散局部壓力,保護皮膚PH值維護適宜的溫度,從而可以有效的預防手術中壓瘡的發生與發展,增加手術安全性,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孫玉梅,張雪.手術壓瘡的護理研究與預防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4):305-307.
[2]杜心平.術中急性壓瘡護理相關因素研究進展[J].天津護理,2010,18(5):305-306.
[3]徐昌霞.術中急性壓瘡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雜志,2012,29(12A):38-39.
篇4
2濱州職業學院 山東濱州256600)
【摘要】為很好的預防手術中壓瘡形成,我們分析了手術中易形成壓瘡的危險因素有,局部因素、麻醉因素、手術時間和手術時的、年齡、營養不良、疾病等,我們采取術前對患者用Norton Braden評分表對患者進行壓瘡評分,因人而異做好安置,保護好受壓皮膚,保持皮膚干燥,皮膚保暖,供給營養、做到有效灌注和術后交接班等護理,有效降低的術中壓瘡的發生。
【關鍵詞】外科手術;壓瘡;因素分析;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9-0076-02
壓瘡(Pressure Ulce)是機體某部過度受壓時間較長,由壓力、剪切力或摩擦力的作用時,受壓部位末梢血液循環障礙,組織缺血性缺氧,而引起皮膚的損傷而形成。多見于長期臥床、全身營養不良的人群中發生,其中以肢體癱瘓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中發病率高,近年來精細、復雜的手術增多,手術時間延長引起在手術中急性壓瘡發生率明顯增高。文獻報道[1]術后幾小時至6天內可發生的壓瘡, 其中以術后1~3天最多見。壓瘡在住院患者中的發病率為1%~11%,而在手術患者中發生率則高達4.7%~66%,已引起相關學者的重視。現就手術中壓瘡易形成因素和護理對策概述如下。
1 壓瘡產生的機制
1.1 力學作用: 在手術中常見的力學作用有垂直壓力(重力),剪切力、摩擦力。主要是垂直的壓力作用下可使局部血管腔變窄,甚至消失,導致受壓部位的組織缺血、缺氧。有資料表明,在70 mmHg壓力下機體組織持續受壓超過2 h 以上,就能造成組織不可逆的損害[2]。
1.2 皮膚抵抗力的降低: 手術中皮膚很易潮濕,因為手術中常發生血液、體液或沖洗液的溢出,術中患者易出汗等所致。當皮膚潮濕使皮膚角質層的屏障作用降低,導致局部皮膚水腫,有害物質易于入侵,并有利于微生物生長繁殖,當因受壓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缺氧、缺血時極易發生壓瘡[3]。
1.3 組織再灌注障礙: 當手術結束后,在手術中受壓部位由缺血、缺氧狀態突然轉為快速血液再灌注,即導致組織的產生灌注受損,這時若受到擠壓很容易發生壓瘡。
2 術中易形成壓瘡的危險因素
2.1 局部因素:手術中可以使某局部受到垂直壓力、剪切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在手術中以垂直壓力是形成壓瘡為常見因素;另外床單褶皺不平整、留有渣屑等異物、搬動患者時操作不當,與患者皮膚產生較大的摩擦力,使表皮的淺層細胞與基底細胞分離,繼而發生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及表皮壞死形成壓瘡。
2.2 麻醉因素:對平面以下的組織有阻滯作用,導致局部血管擴張,血流變慢,引起受壓部位血液循環障礙。麻醉時患者感覺閾降低、反應遲鈍,失去對身體某部位不適的感覺,不能做出相應的反應,導致皮膚組織長期缺氧,組織中無氧代謝產物增加,促使壓瘡的形成[4]。
2.3 手術時間與手術不科學:手術時間越長,局部受壓組織處于缺血缺氧的時間也就越長,局部代謝受到障礙的時間也越長,手術時間長易形成瘡壓是顯而易見的。手術不科學,這不僅能影響呼吸、循環功能,還能增加受壓部位的壓力,尤其是未能避開骨凸部位使其直接受壓,術中發生壓瘡的概率極大。
2.4 潮濕:在手術中患者出汗,血液、體液、大量沖洗液液體外溢造成手術環境過度潮濕,在這樣過度潮濕的環境中皮膚發生軟化,皮膚角質層的屏障作用障礙,導致抵抗力下降,當皮膚組織受壓時更容易形成壓瘡。
2.5 年齡及營養狀況:隨年齡的增加,組織再生能力發生生理性減退,老年患者發生壓瘡概率明顯高于年輕人,需引起重視。營養不良患者,尤其是低蛋白血癥患者,由于組織修復困難和皮下缺乏脂肪結締組織保護,易形成壓瘡。
2.6 疾?。夯加蟹尾考膊?、貧血、低蛋白血癥、糖尿病和風濕性疾病等患者手術時,患者因病處于缺氧狀態,使組織代謝明顯下降、修補組織所需的蛋白質不足,反應性充血延遲和血流閉塞等均可加重手術中受壓部位缺氧、缺血程度,易在手術中發生壓瘡。
2.7 應激反應:應激反應是指當機體突然受到強烈有害刺激(如創傷、手術、失血、感染、中毒、缺氧、饑餓等)時,機體反應性地通過下丘腦大量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導致血中濃度迅速升高,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大量糖皮質激素等一系列內分泌調節,全身血流出現重新分布,使皮膚肌肉血流減少。另外應激反應時壓力敏感性增高,很易發生壓瘡。外科手術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應激源,加之其他環境潮濕等誘發因素,導致壓瘡在手術中發生率很高。
3 護理對策
3.1 做好術前評估:手術室護士在接到手術通知后,就應去病房做好訪視,了解即將手術的患者的一般情況和病情,并行全面評估。我們采用修訂的Norton Braden評分表對患者進行壓瘡評分[5]。然后綜合患者手術時間、、麻醉方式及術中可能發生的循環、生理變化等分析基礎上,制定預防護理計劃。為避免術后發生壓瘡引起醫療護理糾紛,我們主動在術前將易發生壓瘡的風險向患者及家屬交代清楚,并要求配合做好預防措施。
3.2 安置好手術:術中盡可能將肢體安置于功能位,固定帶不宜過緊,以固定后能插入四指為準,且固定帶內要有襯墊[6]。選好墊是安置好手術的保障,有條件醫院盡可能選Akton聚合物墊,該墊與人體組織相似,尤其是有獨特的粘彈性成分能有效減低壓力強度,減弱剪切力和摩擦力的傷害作用。若條件不具備也可選用海綿墊、膠凍樣墊Akton聚氣墊等。對受壓部位有骨凸時需特別保護以降低壓瘡的發生。
3.3 保護好受壓部位皮膚:術前可先試驗一次,該手術要求擺放規范,畫出手術時受壓部位的范圍,然后在畫出的范圍內的皮膚涂抹凡士林等滑潤劑,在骨凸處、關節處再重點保護,如在骨凸處加軟圈,在骨凸高處正好是軟圈中心,即可降低壓力,保持皮膚的正常屏蔽功能。對解除壓力約30~40 min時,需觀察皮膚是否已恢復正常,若已恢復正常,說明發紅屬皮膚正常保護性反應,若40min后發紅持續不褪,則說明皮膚等軟組織已有損傷,應重新做好皮膚保護,該部位絕不能再受壓,同時可用熱敷等促進血液循環[7],但一般不采取按摩,考慮按摩有可能加重局部損傷。
3.4 注意保暖:每當體溫下降時,人體外周血管收縮,末梢循環不良,降低皮膚抵抗力,這時若皮膚受壓,即可進一步使皮膚血流減少,缺氧加重易導致術中壓瘡的發生。因此,除手術特殊需要外,一般腋下皮溫需保持在36.5℃~37℃。手術中保暖的方法有:可用溫控墊、暖風保溫;輸血、輸液都應加溫(輸液管外包裹熱水袋等)后輸入[8]。
3.5 注意營養保障組織有效灌注:一般手術消耗較大,應注意加強營養供給。巡視護士應注意出血量及血壓的變化,建好有效的靜脈通路并及時補充血容量。保證皮膚肌肉有效的組織灌注,改善受壓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營養不良和脫水的患者由于皮膚失去活力、彈性減低,增加壓瘡發生的危險,皮下脂肪、肌肉、結締組織的減少,使皮膚和骨骼之間的緩沖力減低增加壓瘡的易患性。加強營養可預防術中壓瘡的發生,這是一個需醫護協作的問題[4,9]。
3.6 做好交接手續:術前術后與病房護士以及護士交班時,要按制度詳細交接手術患者的皮膚相關情況,千萬不能只作書面交接,一定要到床邊實地查看皮膚情況,對有問題的皮膚要做好詳細記錄其狀況。如發現解除壓力后超過40min對手術中受壓部位及承受部位皮膚仍發紅,則表明軟組織已有損傷,接班護士應采取熱敷、紅外線、避免繼續受壓等措施,再交班時要向接班護士作詳細交代。
參考文獻
[1] 賀繼榮,李 毅. 手術中壓瘡的研究進展[J]. 天津護理,2007, 15(2): 120-122.
[2] 孫晶晶,張,張艷. 手術中發生壓瘡的相關因素及預防措施[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 11(8): 1819-1820.
[3] Price MC, Whitney JD, King CA, et al. Development of a risk assessment tool for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ulcers [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 2005, 32(1): 19-32.
[4] 劉波. 手術患者術中壓瘡形成的因素及預防護理[J].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0(5): 1098-1099.
[5] 謝小燕,劉雪琴.兩種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在手術患者中信度和效度比較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4):359-361.
[6] 費美霞. 神經外科手術術中壓瘡的原因分析及預防[J]. 中國民康醫學, 2009, 21(21): 2754-2755.
[7] 謝小燕,劉雪琴,周萍. 手術患者發生壓瘡的術中危險因素分析[J]. 護理雜志,2008,25(1): 21-23.
篇5
關鍵詞:手術;壓瘡;原因;措施
壓瘡是皮膚或者皮下組織局部產生傷變潰瘍,多發生于骨突部位,其主要是由于皮膚或皮下組織局部受到剪切力,壓力,摩擦力等綜合作用擠壓局部血管,從而使血液流通障礙導致皮膚局部組織受損或壞死。由于手術中一些特殊治療手段的因素限制,使皮膚持久受迫,在手術1-3天后的患者,很容易患得壓瘡。也因此手術患者成了壓瘡的一類高危人群。Schoonhoven L[1]報道,手術患者的壓瘡發生率高達4.7%~66%。國內的研究顯示,23%的院內壓瘡與手術有關[2]。目前,壓瘡得病率已經成為衡量手術質量高低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因此對于手術中壓瘡的防范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筆者此篇就自身在為患者治療的實踐中總結分析了手術患者壓瘡形成的原因并總結了對壓瘡有效的防范措施,其內容如下:
手術患者壓瘡形成的因素
1.1外界因素
1.1.1物理力學因素
壓瘡的產生一般是剪切力,壓力,以及摩擦力的綜合作用結果。據研究,長達4h的4.67kpa以下的壓力或不斷變化的壓力下即使25.3kpa達1h也不至出現組織改變,但是如果9.3kpa的壓力持續2h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細胞變化,從而產生組織損傷[3]。手術病人因為手術的需要,不能活動失去了運動能力,必須長期保持一個有利手術操作的,這樣就導致局部皮膚長期受外界的擠壓力,另外若床單不平,有碎屑,搬動患者時用力拖拽,這就使皮膚受到骨頭的剪切力,以及外界,皮膚,骨頭三者相互的摩擦力,從而使皮膚局部血液流通不暢,導致局部組織受損或壞死造成壓瘡。另外,由于手術中治療方式的需要,比如手術中采用的固定器具,一般對皮膚都具有垂直壓迫作用,尤其骨科疾病患者在做手術時使用的止血帶,直接與肢體皮膚摩擦接觸,更容易導致血液流通障礙,造成壓瘡。
1.1.2化學藥物刺激
長時間受壓的皮膚,到消毒液、血液、汗液、沖洗液等潮濕因素的刺激時,出現酸堿度改變,角質層破壞,導致皮膚組織損傷[4]。接受手術的病人,常會用到消毒液,生理鹽水沖洗液,以及自身血液,汗液與皮膚直接接觸,這些液體混合作用會改變皮膚的PH值,從而使皮膚細胞壞死,導致壓瘡。
1.1.3 手術時間和方式的限制
據有關研究表明,手術時間超過2.5個小時開始有壓瘡危險因素,手術超過4個小時,每過30分鐘壓瘡便會增添33%。但是由于手術時間本身不可更改的限制,很容易就會造成壓瘡的產生。另外壓瘡得病的幾率也和手術的方式有關,有報道[5]心臟、頭顱、脊柱、血管手術者易發生術中壓瘡.這幾個特殊部位的手術大多是采用側臥位,側臥位是導致壓瘡患病率較高的一個危險因素。另外在手術中,體外循環灌注不足,輸入低溫保存的血液,采用冷的生理鹽水沖洗,皮膚長時間暴露在外等等都是導致壓瘡的危險因素。
1.1.4 手術麻醉
為減輕痛苦,患者術前均要進行麻醉。麻醉狀態下的患者對外界毫無知覺,對受壓迫部位無法及時感知作出回應,所以任由皮膚局部壓迫也是造成壓瘡的一個危險因素。
1.1.5 護理不當
壓瘡已在手術病人中非常常見,可是有些陳舊的護理觀念卻沒有改變。手術之前沒有做壓瘡評估,術中沒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因此護理環節的忽視也是造成手術病人壓瘡的一個關鍵因素。
1.2自身因素
1.2.1體重
患者的體重與壓瘡的受壓程度成正比,當患者體重大于75kg時,局部皮膚壓力明顯增加[6],同時患者過度消瘦也容易使皮膚受壓增強,過度消瘦的病人,含有脂肪少,受力時保護和緩沖作用較弱,容易使血管擠壓,造成血液流通障礙,導致壓瘡。
1.2.2年齡
一般,隨著年齡增大,手術病人越容易患壓瘡。因為年紀較大的手術病人,機體功能已經衰退,感知神經反應遲鈍,往往是在皮膚受壓迫很久一段時間才有察覺。另外年齡越大者,皮膚松弛粗糙,很容易產生摩擦,再加上本身血液循環能力減弱,所以年齡大者的手術病人更容易產生壓瘡。
防范措施
2.1外界因素防范措施
對手術患者進行術前評估,根據治療過程的方式評估可能出現壓瘡的部位,以及壓瘡發生的幾率。有針對性的做好術前防范措施的準備,使用正確的,對于手術中受壓部位皮膚給以金霉素眼膏涂抹保護,重要受力點壓瘡貼或是硅膠墊保護。在手術中暴露的部位要及時給予體溫保持,如輸血時不用低于體溫溫度的血液,清洗手術部位時不用冷的生理鹽水等。手術過程中固定器具的使用,盡量不要直接接觸皮膚產生摩擦,尤其骨科手術中的止血帶等。手術時間要盡量控制,在能保證手術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縮短時間。
2.2患者自我防范措施
多與手術患者溝通,給其講解壓瘡產生的自身因素,加強自身防范意識,比如:皮膚局部有壓迫感,感覺床單不平等,或者在被搬動的過程皮膚受到外力擠壓摩擦,都要及時的反應告知相關人員,以便盡快解除受力。另外要加強自身營養,多補充對皮膚彈性好的物質,以增加自身保護和緩沖功能。
2.3 加強護理人員的意識
對手術環節進行護理的人員進行手術中壓瘡產生因素等專業知識的教育,增強其對壓瘡的認識,培訓防范措施的實踐操作,嚴格控制手術患者病房的護理人員交接,制定相關獎罰制度,提高護理環節的質量,減少手術病人壓瘡的發生幾率。
3.小結
壓瘡的產生率已經成為評價手術治療質量的一個關鍵部分。因此,手術中對壓瘡產生的防范非常重要。由于手術過程的復雜和緊急性。對手術病人壓瘡的防護,要在術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術前對病人進行評估,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做好防范措施中所需物品的準備。及時有效的對手術中產生壓瘡的危險因素進行避免。
參考文獻:
[1]Schoonhoven L,Defloor T,Gryrpdon MH.In cidence of pressure ulcers due to surgery [J]. Clin Nuts,2002,11(4):479-487.
[2] 胡愛玲,鄭美春,李偉娟.現代傷口與腸造口臨床護理實踐[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0:115.
[3]黎介壽,吳孟超,黃志強.手術學全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82-584.
[4]廖冰野,韋南茉,陳柳云,等.預防術中壓瘡形成的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5):72—74.
[5]李彩萍.手術患者壓瘡的相關因素分析及預防護理[J].臨床醫學,20ll,
篇6
【關鍵詞】 婦科; 腹腔鏡截石位手術; 壓瘡; 相關因素; 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9-0090-02
doi:10.14033/ki.cfmr.2016.29.048
腹腔鏡是臨床上一種最為常見的微創治療技術,該技術具有無創、疼痛小、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個科室[1]。截石位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用的手術,該雖然可獲得較佳的視野,但是在術后較易發生術后并發癥,如血壓變化,下肢靜脈血栓、神經損傷等。而壓瘡是臨床婦科女性患者腹腔鏡截石位手術后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對患者預后造成較大影響[2]。本文對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采取腹腔鏡截石位手術患者發生壓瘡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同時通過循證學查閱相關文獻,根據文獻資料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發現其護理效果優于采取常規護理服務的患者,現將有關研究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采取腹腔鏡截石位手術后實施護理干預的56例患者作為干預組,同時選取采取常規護理服務的45例患者作為常規組,干預組患者年齡范15~78歲,平均(55.7±11.3)歲,手術部位包括輸卵管12例、卵巢21例、子宮15例、宮外孕7例、其他1例,常規組患者年齡17~80歲,平均(56.2±11.8)歲,手術部位包括輸卵管8例、卵巢17例、子宮13例、宮外孕5例、其他2例。兩組患者上述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引起壓瘡的相關因素分析 對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采取腹腔鏡截石位手術的患者臨床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相關因素包括以下幾點,(1)皮膚潮濕:手術實施期間,護理人員對患者手術部位進行消毒,然而消毒時多余的消毒液會順著大腿根部向著骶骨尾部流去,并聚集在骶骨尾部,進而引起皮膚潮濕,從而發生壓瘡;(2)手術床壓迫骶骨:手術操作期間手術床需要下搖90°,床墊下方的圓孔將壓迫患者皮膚,從而引起壓瘡;(3)手術擺放:患者采取手術治療前期,實施全身麻醉,護理人員此時應將患者雙腿放置在腿架上方,并用約束帶固定,手術結束后,患者從麻醉狀態逐漸恢復,若患者依舊處于截石,而患者常常對截石耐受性較差,進而引起患者骶部和臀部不斷在手術床上擺動,表現為臀部、躁動,使得手術臺和局部皮膚之間摩擦增加;(4)漏尿:手術治療后患者常發生漏尿,尿液則流至骶部,導致對皮膚的刺激進一步增加,引起皮膚局部抵抗力降低;(5)舉宮器應用不當:手術治療期間醫務人員為獲得較佳的手術視野,再應用舉宮器期間,舉宮器過度下壓容易導致骶部壓力升高。
1.2.2 護理措施 常規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干預組則針對相關因素予以循癥學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1)循證學支持:檢索和查閱婦科腹腔鏡截石手術后發生壓瘡的相關研究資料,應用循證學思維找出護理過程中可能的或潛在的引起壓瘡的護理問題,并結合科室現有技術以及設備制定相關護理措施。(2)維持皮膚清潔干燥:巡回護士在手術期間可在患者臀部和手術臺的下折方放置吸濕性良好的治療巾,以便吸收多余的消毒液,降低消毒液在皮膚處的蓄積,進而減輕消毒液對骶部皮膚造成的刺激。(3)選取適當的手術治療床單:護理人員應盡量選取柔軟、無硬度邊緣的手術穿刺點,同時在手術床墊上置入含有棉質的床單,保持床單無折和整潔。(4)增加患者對截石的耐受度:患者在采取全身麻醉前,首先放置截石的腳架,指導患者如何配合手術,并詢問患者是否舒適,是否存在不適感,在腳架上放置硅膠ㄠ墊,硅膠ㄠ墊能減輕對皮膚的受壓程度,硅膠ㄠ墊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和抗壓性,手術過程能有效地減輕患者受壓部位的壓力、剪切力和摩擦力,減少對皮膚的傷害作用;同時模塊化的結構易于的擺放與固定,減少了擺放時間與術中調節次數,并固定約束帶,約束帶可增加患者麻醉清醒后對截石的耐受度,預防和減少手術過程中患者發生扭動。(5)防止漏尿:護理人員在手術操作期間,需根據其年齡、體形以及適當型號的導尿管予以導尿,在患者膀胱置入導尿管,并在氣囊中輸注入10 ml生理鹽水,同時向外側方將導尿管進行牽拉直至出現阻力,使得氣囊對膀胱三角區造成有效壓迫,進而預防由導尿管太細或者置入不當引起漏尿[3]。(6)強化術后巡視:巡回護士手術治療期間需密切關注舉宮器對陰道造成的壓迫,同時及時提醒助手,預防由長時間下壓引起和骶部壓力升高。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壓瘡發生率以及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護理服務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進行調查,滿分為100分,90分以上為滿意,80~90分為比較滿意,8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干預組和常規組患者壓瘡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組患者發生壓瘡5例,比例為8.9%,常規組患者發生壓瘡12例,比例為2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6080,P=0.0179)。
2.2 干預組和常規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患者滿意度為98.2%,常規組患者滿意度為88.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腹腔鏡手術由于其治療效果較好,術后疼痛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越來越多的被廣泛應用于婦科手術治療[4]。臨床上為獲得更為直觀的手術視野,患者在術中需要采取截石,然而研究發現截石容易引起多種術后并發癥,如下肢血栓、壓瘡、心率血壓改變及神經損傷等。其中壓瘡是一種壓力性的潰瘍,目前臨床學者認為導致壓瘡的主要因素為摩擦力、剪切力、壓力和潮濕[5-6]。手術截石患者的骶尾部為常見的受壓位置,也是發生壓瘡最為常見的部位,因骶尾部皮膚未有脂肪組織和肌肉的保護,多種刺激較易引起摩擦,造成皮膚松軟、潰爛,此外為了獲得標準的截石,患者多數時間內采用頭低足高,手術床位置和自身重力將導致骶部壓迫增加;臨床過多的消毒液沿著大腿部根部以及會陰處流至骶部,同時在該處聚集,而手術床單未能吸收消毒液,使得骶部皮膚始終處于潮濕狀態,上述原因互相交叉影響將引起壓瘡發生率的增高[7]。皮膚護理是臨床婦科手術治療患者基礎護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反映著整體護理服務質量[8]。
本文回顧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采取腹腔鏡截石位手術發生壓瘡患者的臨床病例資料,對引起壓瘡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并通過循證學查閱相關文獻,根據文獻資料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同時與常規護理服務患者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壓瘡發生率和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優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李學思,趙婷婷,陳曉陽,等.婦科腹腔鏡截石位手術發生壓瘡的相關因素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6):57-58.
[2]魯海蜃,黃敏.婦科腹腔鏡截石位手術壓瘡發生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8,23(22):44-45.
[3]莫惠萍.腹腔鏡治療輸卵管性不孕圍手術期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3):84-86.
[4]馮建萍,桂波,張萍,等.不同截石位改變速度及不同氣腹壓力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5):396-399.
[5]楊芝蘭,滕樹艷.宮腹腔鏡診治不孕癥的術前及術后的護理干預[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0):68-71.
[6]陳穎.全程優質護理在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圍術期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36):82-84.
[7]汪琳.美皮康貼膜用于婦科腹腔鏡截石位手術中壓瘡的預防[J].護理學雜志,2011,26(16):59-60.
篇7
關鍵詞:醫聯體;合作護理;壓瘡高危人群
壓瘡(pressuresores),系身體局部長期受壓使血液循環受阻,引起皮膚及皮下組織缺血而發生水皰、潰瘍或壞疽。由于農村經濟落后,醫保報銷比例及覆蓋范圍低,疾病康復期的農村慢性病患者仍以居家照顧為主,患者及照顧者對壓瘡預防及護理的知識及技能往往缺乏,以致患者出院后無法延續院內護理的質量,導致了壓瘡發生風險的增高[2~3]。我院自2010年起正式開始實施新醫改,與區級三甲醫院建立了醫聯體,對護理工作實施技術幫扶及遠程指導。本研究通過醫聯體合作護理,對轄區內出院后農村居家壓瘡高?;颊邔嵤函彿李A護理措施,探討實施醫聯體合作護理對農村居家壓瘡高危人群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間在我院辦理出院手續時,NORTON評分<14分,符合壓瘡高危標準的農村居家護理的慢性病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5例。其中壓瘡高?;颊吣?6例(年齡(74±4.5)歲),女24例(年齡(71±3.5)歲)。入選標準為:(1)具有可能形成壓瘡的基礎??;(2)遵循壓瘡風險評估NORTON評分<14。入選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并積極配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1.2.1對照組護理按傳統的出院后患者追訪管理,進行常規電話追訪,發放壓瘡預防手冊、壓瘡風險評估表和翻身登記卡,每周進行電話追訪指導,由衛生站護理人員每月進行上門訪視及宣教。
1.2.2實驗組護理
(1)家庭訪視宣教:患者出院后進行第一次的家庭訪視,有衛生院網格護理組員與村衛生站護理組員共同參與,進行居家環境風險評估、照顧者專業知識宣教、患者心理護理,建立患者文字資料及影像資料相結合的居家護理檔案。以后根據患者居家康復及整體身體綜合情況確定上門訪視間隔時間。
(2)建立護理微信群:由網格護理團隊長組建微信群,定期在群內發放壓瘡護理相關專業知識,對患者家屬及照顧者進行宣教。
(3)利用醫聯體綜合資源:衛生院網格護理人員做好與區級醫院及衛生站護理人員的上下聯動溝通。通過微信群等實施區級醫院遠程診療護理,通過圖片傳送、疑難應答等對高?;颊?、疑難患者進行遠程指導,充分利用區級醫院專業營養科、老年科、慢病??萍皦函徶委煂?扑幬锏攘己觅Y源,避免患者因壓瘡原因到區級醫院排隊診療,減輕患者診療費用,緩解區級醫院的工作壓力。
1.3評價方法及評價工具
1.3.1評價方法
實施醫療體網格團隊護理措施前后,比較對照組和實驗組照顧者的壓瘡預防護理知識知曉率、規范照顧的行為改變,患者發生壓瘡的風險系數和壓瘡發生率。
1.3.2評價工具
(1)自行設計《壓瘡預防照顧者基礎知識知曉和規范行為調查表》;
(2)NORTON壓瘡風險評估表;
(3)壓瘡分期按照2014EPUAP/NPUAP國際分類系統標準。
1.4統計學方法應用
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家屬及照顧者對壓瘡預防護理相關知識知曉率比較(%)
3討論
目前我國步入老年社會,大多數病情穩定及慢性病農村老年患者需在家中進行康復治療[5~7]。其中壓瘡高危人群受社區護士指導少、照顧者對壓瘡預防及護理知識缺乏、患者家屬欠重視等因素,使得院外居家康復患者的壓瘡發生率居高不下,給患者身心及家庭都帶來嚴重影響。本研究通過醫療體網格團隊護理模式,通過衛生站護理人員實施前沿護理,鎮衛生院護理人員統籌患者護理信息,區級醫院專科護理人員施行技術培訓及指導,利用網格護理團隊聯系溝通,達到提升患者家屬及照顧者對壓瘡護理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及護理行為改變,實施實施醫療體網格護理后壓瘡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醫療聯合體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全面鋪開,醫療資源缺乏難題得到有效緩解。隨著現代護理學的迅速發展,社區、農村居家護理的工作模式也充分利用了醫聯體帶來的有效護理技術資源,實行網格化團隊護理。壓瘡預防勝于治療,居家護理的高危人群得到壓瘡預防的家庭重視支持以及照顧者有效、規范的預防性護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篇8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剖宮產術后使用硬膜外腔鎮痛泵(PCEA泵)鎮痛預防壓瘡的護理。方法將剖宮產術后使用PCEA泵鎮痛患者80例(鎮痛泵組),與同期術后未使用鎮痛泵的患者80例(非鎮痛泵組)比較,兩組都給予術后常規護理,觀察2組發生骶尾部壓瘡的機率。結果鎮痛泵組有2例患者早期發現了骶尾部有皮膚小水皰的發生,經過積極處理后很快得到了恢復;非鎮痛泵組壓瘡發生率為0。結論剖宮產術后使用PCEA泵鎮痛,在壓瘡發生前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地預防壓瘡的發生。
壓瘡是由于身體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不能適當供給皮膚和皮下組織所需營養,以致局部組織潰爛和壞死所致。以前人們認為壓瘡是完全可以預防的,護理質量標準要求“壓瘡發生率為0[1]”,而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預防壓瘡的發生。我院產科在2005年1月至2005年8月間經患者同意共有80例使用了自控鎮痛泵,與同期未使用鎮痛泵的患者進行皮膚對比分析?,F將情況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我院產科2005年1月至2005年8月共有160例產婦行剖宮產術,最大年齡39歲,最小年齡20歲,平均年齡26歲。將術后使用了鎮痛泵鎮痛的患者80例與同期非鎮痛泵80例對比,觀察2組發生骶尾部壓瘡的機率。兩組均無產科嚴重合并癥及凝血功能障礙,無藥物過敏史,產婦年齡、孕周、體重、孕次上無顯著性差異。結果鎮痛泵組發生皮膚水皰2例,皮膚受壓時間1例為14h,1例為16h。非鎮痛泵組的患者無一例發生皮膚水皰。
2護理方法
手術回房后,取去枕平臥位6h,然后根據患者情況取高低程度不同的半臥位,尿管給予妥善固定,留一定的活動空間。清醒患者囑其6h內可以活動四肢但不要抬高頭部,病重者給予協助活動四肢。留自控鎮痛泵的患者教會其使用方法,根據自控鎮痛泵使用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進行觀察與護理,未使用鎮痛泵的患者根據術后護理常規進行觀察與護理。兩組皮膚護理方法相同。夜間巡視病房,睡眠好的患者不予打擾,觀察輸液情況、尿管情況、呼吸情況等。
3結果
80例使用自控鎮痛泵的患者中,2例病情較輕的年輕患者,在術后第1日晨間護理時,發現骶尾部有不同程度的小水皰,患者無自覺癥狀。經醫生同意后撤掉自控鎮痛泵,局部給予龍膽紫涂抹,并協助其下床活動,囑其多在床上活動,避免局部受壓,2d后皮膚恢復正常。與同期非鎮痛泵組80例相應患者比較,未使用自控鎮痛泵的患者,無一例發現手術后這一時段的患者有皮膚水皰出現。
4原因分析
4.1導致患者手術后皮膚受壓時間相對較長的原因手術后尿管的放置,使患者不敢活動。手術后大多數患者由于麻醉作用,肢體感覺、運動功能尚未完全恢復,加上運用自控鎮痛泵,患者有嗜睡、感覺減退等情況[2],使患者睡眠質量提高,主動活動的次數明顯減少,護理人員夜間查房時,為不影響患者的休息,只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呼吸情況,導管情況、輸液情況而不幫助患者翻身。而皮膚受壓9.33kPa超過2h即引起不可逆組織損害[3]。
4.2容易導致皮膚水皰發生的客觀原因麻醉及自控鎮痛藥物的應用使患者感覺減退。全身營養障礙,負氮平衡,皮膚干燥、彈性差者易發生壓瘡;輸入大量液體導致體溫下降,增加了受壓部位形成壓瘡的機會[4]。
5討論
手術后使用經硬膜外腔鎮痛泵(PCEA泵)進行鎮痛的方法已廣泛用于臨床,PCEA泵是以恒速將藥物注入硬膜外腔形成穩定的藥物濃度,達到持續鎮痛的目的。但由于手術存在一些非人為控制的因素致使手術患者成為院內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手術患者壓瘡的發生率高達4.7%~66.0%[5-6]。剖宮產術后自控鎮痛泵的使用有效地緩解了手術后患者的疼痛,增加了手術后的舒適感,但也有發生并發癥的報道,如惡心、嘔吐、尿潴留、血壓下降等[2]。在緩解術后產婦疼痛的同時,也降低了產婦自我護理的能力,增強了患者角色[2],由此導致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其中壓瘡顯得尤為突出。鎮痛泵組術后第一日晨發現有2例在骶尾部有不同程度的小水皰,經及時處理2d后皮膚恢復復正常。可見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預防壓瘡的發生。在病情允許的前提下,每2h協助患者翻身一次,側臥位時應保持床鋪與患者呈45°角,背部墊一軟枕,使一部分重力壓在軟枕上,另一部分落在臀大肌上,避開了粗隆部的骨隆突處。對半臥位應注意床鋪傾斜的角度以45°為宜,以避免在床鋪之間產生過大的剪切力和摩擦造成組織內毛細血管供血中斷,使皮膚完整性受損[7]。避免按摩受壓部位,因為軟組織受壓變紅是正常的保護反應,因氧氣供應不足引起,通常受壓引起的充血,使局部尚能保持1/2~3/4的血液供應,連續仰臥1h后受壓部位變紅,更換后一般可以在30~40min內褪色,不會使軟組織受損,所以無需按摩。按摩反而使皮膚的溫度增高,而每升高1℃能增高組織代謝和氧耗的10%,當持續壓力引起組織缺血時,任何溫度的升高都增加了壓瘡的發生率。應用自控鎮痛泵的患者主觀和客觀方面的壓瘡機會均有所增加,因此,要提高護理人員的認識,在患者使用自控鎮痛泵期間,加強基礎護理,保持床鋪的平整、干燥和清潔;固定好導尿管,耐心向患者解釋翻身的重要性,協助患者變換[8]。護士夜間查房既要給患者人文的關懷,也要解決現存的和潛在的健康問題,善于不斷發現問題,及時改變護理服務的方式方法,使付出能夠得到患者的認可,達到利于康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林菊英.醫院護理管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22.
[2]龔金萍,文新華,褚華秀.早期功能鍛煉預防鎮痛泵引起低血壓的效果觀察.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0):19.
[3]梁玲,馮靜,王哲.循證醫學在產科護理領域中應用.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0):30-31.
[4]張水蘭,時紅梅.壓瘡的護理進展.實用護理志,2002,18(11):60.
[5]SchoonhovenL,DefloorT,GrypdonckMH.Incidenceofpressureulcersduetosurgery.JClinNurs,2002,11(4):479.
[6]謝小燕,劉雪芹.2種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在手術患者中信度和效度比較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6,41(4)360.
篇9
【關鍵詞】壓瘡;老年骨折;中醫手法護理;應用;并發癥;護理滿意度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興縣人民醫院外科收治的78例老年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觀察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61~79歲,平均(70.35±9.12)歲;病程1~15d,平均(8.16±7.02)d。對照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61~78歲,平均(79.51±8.62)歲;病程1~15d,平均(8.12.±7.02)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①參照《慢性傷口診療指導意見(2011版)》關于壓瘡的相關診斷標準[2]。②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3]中壓瘡的相關中醫診斷標準。
1.3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均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閉合性骨折,并在本院行手術治療;年齡≥60歲;首次骨折;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
有壓瘡史、骨折前長期臥床史、糖尿病足、嚴重營養不良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局部皮膚破損者、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者;無法配合治療與護理者等。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
給予骨折圍手術期常規護理。根據患者手術方案,協助患者進行術前檢查和術前準備,術中密切配合醫師完成手術,術后早期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患肢腫脹情況,及時更換污染的敷料;幫助患者翻身或更換,使用軟墊等物品減輕受壓部位壓力,密切監測并預防壓瘡等并發癥。觀察療程為6個月。
2.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手法護理,措施如下。①穴位按摩。每日按摩患者足三里等陽明胃經穴位,促進胃腸蠕動;同時根據患者骨折情況,對周圍經絡穴位進行按摩。腹脹便秘者,對天樞、梁丘、豐隆、合谷、曲池等穴位進行強化按摩,按照經絡走向自上而下按摩,每穴1~2min,力度由小到大,使患者感覺酸麻脹痛為佳。②循經絡拍打。采用中醫循環拍打手法,每日1~2次,對患者進行拍打護理;依次拍打腹股溝、手腳心、腋窩、腘窩等經絡及血氣匯聚的地方,操作者用前臂用力、手腕用力拍打,每個位置拍打5~10次,持續拍打30~40min。拍打肌肉厚度較大的地方時,可增加拍打力度,并及時詢問患者力度是否舒適。③腹部按摩。腹部按摩應注意患者用餐時間,以餐后2h為宜;指導患者仰臥屈膝,不容易固定姿勢者,給予軟墊或靠枕支撐;護理人員雙手揉搓至掌心發熱,以肚臍為中心,先順時針揉30圈,再逆時針揉30圈;護理人員右手置于左手上,掌心位于患者肚臍上,逐漸增加按揉力度,使患者感覺到肚子微熱為佳,不可過于用力。按揉時注意傾聽腸鳴音,腸鳴音過強者,應立即停止按揉。④艾灸。艾灸的主要穴位為足三里、氣海、涌泉、三陰交等。使用20cm長艾條,點燃后對主要穴位進行溫熏,靈活調整皮膚與艾條之間的距離,每次艾灸30min。觀察療程為6個月。
3療效觀察
3.1觀察指標
①壓瘡監測。密切觀察兩組患者壓瘡情況,并對壓瘡程度進行分期。Ⅰ期:皮膚局部發紅、水腫,按壓后顏色不改變,但無皮膚破損;Ⅱ期:皮膚局部出現松脫、水皰,皮膚顏色紫紅;Ⅲ期:已形成淺表潰瘍,有黃色滲出液,感染后有膿性分泌物覆蓋,致使淺層組織壞死;Ⅳ期:潰瘍壞死組織可深達真皮下層和肌層、肌腱,甚至深達軟骨,并顯露部分軟骨及骨組織[4]。②護理滿意度監測。采用臨床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問卷評分0~150分,分值越高表明護理滿意度越高。非常滿意:125~150分;基本滿意:110~124分;一般滿意:90~109分;不滿意:≤89分。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一般滿意計為總滿意。該問卷預調查顯示,Cronbachα系數為0.82,問卷效信度良好。
3.2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結果
(1)壓瘡情況比較觀察組Ⅱ期壓瘡發生率、壓瘡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10
關鍵詞:壓瘡;德莫林;護理
壓瘡是一種壓力性潰瘍,它是患者特定部位長期受到壓迫而造成的組織壞死[1],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非常常見。德莫林可以誘導患者上皮細胞再生,促進患者傷口愈合,防止創面感染,但是治療壓瘡莫林換藥跟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安膚舒換藥之間的療效尚缺乏對比。本文研究莫林換藥治療壓瘡的臨床療效[2],為它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7年3月~2013年5月我院符合壓瘡診斷標準的患者80例。觀察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7.2±3.24)歲。對照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22~67歲,平均年齡(48.1±2.3)歲。按照隨機、對照和均衡的原則進行分組,兩組之間在壓瘡等級、年齡及性別構成等重要的非實驗因素方面無統計學差別。
1.2方法 兩組患者給予同樣的基礎護理:經常換洗床單被罩,保持整潔、干燥,勤翻身,勤擦洗。用藥前先清除膿性分泌物、壞死組織,然后消毒壓瘡和周圍皮膚[3],最后用生理鹽水清洗創面。觀察組患者將德莫林噴劑噴在創面上,覆蓋單層消毒紗布并進行固定處理。記錄觀察皮膚愈合情況。對照組患者創面涂上安膚舒,覆蓋單層消毒紗布并進行固定處理。記錄觀察皮膚愈合情況。
1.3評價標準 主要對比兩組之間療效和創面愈合時間的差異。每天觀察記錄患者創面大小、滲液情況、肉芽生長狀況以及傷口周邊皮膚狀況、傷口愈合時間等,根據壓瘡的分級標準和傷口愈合評定標準,痊愈:創面愈合;好轉:水皰及滲液逐漸被吸收[4],傷口局部癥狀減輕;無效:壓瘡無明顯好轉。
1.4 統計處理 使用SPSS13進行統計分析處理,用秩和檢驗進行組間比較,用χ2檢驗處理計數資料,P
2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其中有效率就是痊愈率跟好轉率之和,見表1。
2.2 兩組傷口愈合時間比較,見表2。
3觀察及護理體會
壓瘡是長期臥床所致,是一種很常見的并發癥。壓瘡患者一方面要加強壓瘡部位的護理治療,更重要的是要科學系統地進行壓瘡防治和皮膚護理工作[6],并對其質量進行持續改進。
同時應該對壓瘡患者進行飲食護理,飲食清淡,少食多餐[7]?;颊邉撁嫒魸B出物多,會丟失水分并消耗大量能量,飲食應該以高蛋白、高能量、高維生素食物為主,盡量是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這樣才能增強患者抵抗力,促進傷口愈合[8]。預防感染的護理也很重要,室內保持清潔、通風,室溫適宜?;颊咭挛镄韪邷販缇1┞秳撁?,創面應保持干燥,若有滲液要用溫熱風吹干[9]。提醒患者不能撓抓剛愈合的創面,避免皮膚出血而造成繼發感染。
4討論
本文研究莫林換藥治療壓瘡,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10-11],愈合時間短,繼發感染低,表明莫林換藥對壓瘡有很好的療效[12]。
莫林是一種無機活性敷料,它利用生物活性成分主動誘導上皮細胞增生[13],能中和傷口酸性滲出液,有效快速促進傷口創面愈合,減少甚至能消除傷口愈合后的疤痕[14]。研究表明[15],莫林換藥結合護理治療壓瘡療效明顯,治愈率高,值得臨床更進一步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曾麗姣.壓瘡防治方法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6):66-67.
[2]趙燕.壓瘡護理的研究現狀[J].中國臨床研究,2010,23(8):717-719.
[3]蔣琪霞,劉云,劉亞紅,等.壓瘡預警管理項目設計及其實施[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5-8.
[4]Cuddigan J,Berlowitz DR,Ayello EA.Pressure ulcers in America:Prevalence,incidence,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J].Adv Skin Wound Care,2001,14(4):208-215.
[5]徐建珍,錢瑞蓮,趙衛紅,等.Braden評分預測神經科患者壓瘡的準確性及影響準確性因素的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3A):42-44.
[6]顧煒,王玨,張美霞,等.Braden量表對脊髓損傷患者壓瘡預測性的研究[J].護理研究(下旬版),2010,24(11):3054-3056.
[7]梁慧敏,王春梅.3種壓瘡危險評估表對脊髓損傷患者壓瘡預測效果的比較研究[J].護理研究(下旬版),2010,24(4):1064-1065.
[8]陶在平.手術中壓瘡的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8,6:72.
[9]王彩鳳.壓瘡危險評估相關國外實踐指南比較[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3):80-83.
[10]崔亞林,周春霞,孫網風.骨科壓瘡危險因素量化評估表的設計與臨床應用[J].護理研究(上旬版),2008,22(4):895-896.
[11]于瑛.壓瘡護理國際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9):18-20.
[12]徐陽,謝浩.壓瘡的危險因素評估及預防研究概況[J].當代醫學,2010,16(9):26.
[13]畢紅月,王欣然,韓斌如.ICU壓瘡高?;颊叩念A防[J].護理研究(下旬版),2010 ,24(4)1086-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