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對策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2: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創新對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技創新對策

篇1

(①延安市科技局,延安 716000;②延安市委辦公室,延安 716000;③西北工業大學,西安 710072)

(①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of Yan’an,Yan’an 716000,China;②Yanan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fice,Yan’an 716000,China;③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2,China)

摘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成熟,我國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并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深入研究了金融促進科技創新的現狀,并提出了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對策和建議。

Abstract: With the maturing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s promoted through various ways and means,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status that finance promot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support of finance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關鍵詞 : 金融;科技創新;對策研究

Key words: financ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2-0174-03

0 引言

隨著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各國為了進一步提升其綜合國力,紛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并制定了相關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其科技事業的發展。對我國而言,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越來越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推進自主創新、吸納就業的主要力量。因此,我國必須加快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進程,不斷提升其科技創新能力,使其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實現健康穩定發展。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科技創新系統的主體之一,主要承擔技術知識的生產和應用,是處于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最終的也是最總要的環節上。金融業作為連接各要素市場的橋梁和紐帶,在現代市場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要想優化市場結構,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就必須合理利用金融資源,做到物盡其用。然而,從總體來看,現階段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受到諸多制約,其中融資難的問題尤其突出??萍紕撔掳l展離不開金融行業的支持。因此,我國必須積極營造適宜企業創新發展的良好環境,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并逐步建立健全相關保障機制,以有效推動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有關研究結果顯示,科技與金融的結合不僅是實現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金融服務和提升科技創新實力的重要保證。

1 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外學者均對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進行了相關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經濟學家Schumpeter(1912)首先提出了信用創造論,他在他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專門分析了信用與資本形成過程,將信用創造論置于他的“創新理論”中,即通過信用擴張創造資本,實現創新。此外,他還系統地研究和論證了貨幣、信貸、利率等金融變量對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影響,認為那些功能齊全的銀行可以通過判斷和支持那些具有創新生產發展能力的企業家的方式推動科技創新發展[1]。而Curley(1960)等則從商業銀行系統角度,研究了銀行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作用[2]。GoldSmith(1969)的研究指出金融機構在墨西哥快速工業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King,Levine(1993)等以Sehumpeter為基礎,提出了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具體方法,如選擇創新企業和項目、增加信貸投入、分散金融風險、披露預期利潤等[4]。Stulz(2000)認為,通過對創新項目的監控,銀行能夠較可靠地根據項目進展及其資金需求情況來為創新項目提供額外的資金支持,因此銀行在為需要分階段融資的創新活動提供外部融資方面更為有效[5]。

以上學者的研究集中于銀行系統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國外也有學者研究風險投資對科技創新的作用,Saint—Paul(1992)從金融市場風險角度出發,提出了金融與科技融合的有效方式,如鼓勵和支持那些發展潛力較大的經濟主體使用生產率較高但具有一定風險的生產技術,從而有效推動其技術進步,提升其經濟利潤[6]。Kortum和Lemer(2000)通過調查法進行了相關研究分析,他們選取了美國20個產業1965-1992年的生產數據,系統地分析和考察了風險投資與科技創新之間的關系。其研究結果表明,在某一產業中,風險資本投入量與專利數量呈正相關性,即在一定情況下,專利數量會隨著風險資本的增加而上升,其效應是普通R&D的3.1倍[7]。Hellmann和Purl(2000)選取了美國173個高新技術創業公司作為研究樣本,以產品市場策略和企業的融資策略為重點,研究了風險投資與產品上市周期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風險投資的介入極大地減少了產品上市的時間,對創業者而言更是如此[8]。Romain和Pottelsberghe(2004)則認為與大公司的R&D相比,風險資本可以通過科技創新和融資兩種渠道拉動經濟增長[9]。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站在資本市場的立場上,系統地分析和研究了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10]。Robert E.Hall(2001)、Patrick Bohon、Xavier Freixas(2000)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資本市場便利了人力資本的價值實現,促進了科技創新的發展。Thomas Hellmann、Manju Puri(2000)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資本市場推動著科技創新的產業化。世界銀行在2001年進行了一項專業研究,即《金融與增長:動蕩條件下的政策選擇》,這項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金融對經濟增長和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Chou(2001)等研究了一定時期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即金融創新可以極大地提升生產率,加速科技創新。佩蕾絲則在其《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一書中提到了人類史上的幾次科技革命,他認為在科技革命成果的轉化過程中,金融發展和制度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金融資本對于科技創新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2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2.1 融資環境問題 融資渠道窄、融資限制條件多、融資成本高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主要因素。目前,中小企業在國家銀行貸款的比重僅為222.5%,這與其實際經濟貢獻量嚴重不符。融資環境直接影響著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決定著其實際融資成效。我國現行的市場化金融體系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直接影響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活動。當前,很多大型商業銀行將大型國有企業作為其主要融資服務對象,積極為其提供發展資金,以推動其發展壯大。而中小企業受自身限制,一般規模較小、資金不足、技術能力薄弱,還款周期較長。因此,銀行出于自身經營安全考慮,往往不愿為其提供融資服務。

針對這一情況,我國制定了相應的融資發展政策,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積極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同時還成立了專門的金融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專項金融服務,以保障其健康長效發展。在此方面,日本具有豐富的發展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目前,日本共有五家金融機構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特色化金融服務,貸款條件和限制較少,受到了企業的一致歡迎和好評。此外,日本在政府的主持和支持下還成立了專業的擔保機構,積極拓寬民間融資渠道,增加了中小企業從私人銀行融資的機會。

2.2 融資渠道問題 當前,很多中小企業都存在融資渠道單一問題,其融資主要來源于商業銀行,無法滿足其實際融資需求。創業板市場現在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其總體規模較小、發展速度緩慢、交易主體不活躍,嚴重影響了上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受場外市場和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限制,我國的資本市場的金融服務功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服務層次較少,難以為處于成長時期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幫助。

3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解決對策

3.1 加大對科技創新的信貸支持 加快建立商業銀行信貸創新機制可以有效地規范金融市場秩序,推動企業高速發展,提升其科技水平。針對當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特點,我國可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服務風險評估機制,針對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科學的解決策略。此外,我國還可以鼓勵商業銀行進行金融體制創新,提高其金融風險承受能力和應急能力,簡化融資流程,提升中小企業的滿意度。

另外,銀行還可以針對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科技企業的風險特點、融資需求、融資能力進行金融產品開發,設計和推出符合企業實際發展需求的金融產品。同時,我國還要加強金融政策宣傳推廣力度,鼓勵企業積極進行科技創新,采用產權質押貸款的方式獲得貸款。

3.2 積極拓寬科技創新的融資渠道 各商業銀行金融機制可以立足其發展實際,進一步優化其融資結構,科學設置其科技創新貸款審批權限,提高其工作效率,力求為企業提供高質高效的金融服務。同時,商業銀行可以嘗試將信托投資、債務融資、股權融資、融資租賃等融資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起一套較為系統完善的科技創新融資體系,制定綜合金融流程服務“一站式”制度。那些具備債券承銷資格的金融機構可以充分利用其信息服務和承銷便利,設立專業化融資信息平臺,以便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金融信息服務。此外,政府部門應重視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企業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穩定的地區經濟發展融資環境,密切經濟和科技發展間的關系,成立一批服務功能完善的社會金融中介機構。

信用擔保體系是創新活動和科技產業化的另外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由于中小企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企業的信用情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主的個人信用。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擔保機構在推動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為溝通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的橋梁,使兩者之間的利益重疊,因此加強擔保機構的建設對中小型科技企業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積極拓寬科技創新融資渠道,建立健全相關融資保障機制可以有效發揮金融機構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同時,在進行投融資平臺建設時,政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其經濟職能,及時推出相關優惠政策,并堅持以科技金融的手段優化財政科技支出結構,發揮政府在科技創新中的引導、輔導和督導作用,引導科技銀行,科技保險,創業風險投資等金融機構參與科技創新,更好地利用金融資源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1]SchumpeterJ.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Originalin German,1912).

[2]Gudey J G,Shaw E S.Money in a Theory of Finance[M].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60.

[3]Goldsmith Raymond.Financial Structure and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University Pros, 1969.

[4]King R.,Levine R.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513-542.

[5]Sstulz R.M.Financial Structure,Corporate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J]. International ReviewofFinance,2000,1(1):11-38.

[6]Saint-Paul G.Technological Choice,Finacial Marke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Europran Economic Review, 1992(36):763-781.

[7]Kortum S. ,Lemer J. Does Venture Capital Spur Innovation[J]. Investors and Public Policy, 1998(6): 20-32.

[8]Hellmann,Thomas, Manju Pur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t Market and Financing Strategy:The Role of Venture Captial[J]. Review of Fiancial Studies, 13(4): 959-984.

[9]Romain A, Van Pottelsberghe B. The economic impact of venture capital[M]. Deutsche Bundesbank, 2004.

[10]Bencivenga V,Smith B Start R.Transactions Costs,Technological Choice,and Endogenous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5(67):153-177.

篇2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對策建議;吉林

1吉林省農業科技創新情況

1.1政府助力推動,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戰略部署

近年來吉林省進一步加大實施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大幅提升創新主體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大財政對農業科技創新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及人才的引進培養力度,加大相關優惠政策對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的傾斜和保障,“十二五”期間,全面貫徹落實關于創新驅動發展創的各項決策和部署,省委、省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業科技領域重點項目資金投入力度,大力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截至“十二五”末期,吉林省綜合創新能力提升保障經濟年均增速居東北地區首位。

1.2推進“政產學研”緊密結合,促成“省校合作”建設

近年來吉林省大力推進“政產學研”的有效結合,吸納中國農業大學等多家國內知名農業類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省內外相關企業的優勢科技資源,進行農業科技資源整合,簽署“省??萍紤鹇院献鲄f議”,以產業創新為動力,著力圍繞產業部署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集聚各類創新資源,技術研發聚焦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從而不斷推進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促進吉林省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

1.3積極探索科技服務農民新途徑,切實抓好科技興農工作

近年來吉林省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在大力開展農民技術培訓、農業試驗示范區建設等工作的基礎上,重點做好科技特派員服務工作,舉辦各類科技成果及科普知識展示,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深入全省各縣(市)區進行專題農業技術培訓班,現場解答農民技術咨詢和指導。借助科技特派員的先進科研思想,先進技術知識,并與當地農村特色優勢產業有機結合,工作重點放在能夠帶動農村脫貧致富的科研項目上,切實提升了各地農業科技化水平,有效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2吉林省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2.1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不夠完善

目前,吉林省農業科技創新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管理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健全,主要表現在能夠有效利用的農業創新資源不充足,一些研究成果并非針對市場實際需求而研發,最終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落地難。在我國現行科技體制管理下,從中央到省、市,存在農業科研機構交叉重復設置的情況,農業科研部門所有制突出,資源利用效率低,造成科研資源的極大浪費,許多農業技術創新成果沒有轉化成現實生產力,農業技術創新的供給與需求脫節問題嚴重,歸根結底這些問題的產生是沒有與現有市場需求所匹配的農業技術創新體制。

2.2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不足

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一直以來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發展,但長期以來受到經濟發展的嚴重制約,加上吉林省本來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就十分薄弱,科研基礎條件相對較差,創新體系尚不健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沒有形成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金融支持體系,導致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總量和農業科技推廣經費嚴重不足。同時由于吉林省農業科研機構和管理相關部門層次多,投資經費的管理過于分散,導致資金中間使用環節流失,從而極大削弱了農業科技創新資金的整體運行效率。長期以來,受科技體制機制制約,產學研脫節,對農業科技研發投入不足,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順暢。

2.3農業科技創新人才不足

眾所周知人才是科學創新的主要承擔者,也是影響吉林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目前技術和人才等創新要素跨流動的規模和水平不斷提供,導致國內許多人才的流失,嚴重缺乏市場意識強、管理水平較高的高科技人才。另外,農業科技創新領域還普遍存在高精尖海外人才和重點農業領域學科帶頭人等優秀人才緊缺的現象,導致一些高新技術科研開發比較乏力,科技合作領域受限。

2.4農業科技創新缺乏法律保障

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需要更加完備的法律制度來保障,尤其涉及到技術創新成果,就更需要一套完備的知識產權制度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其原因是由于知識產權制度是國家技術創新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在激勵創新創業、規范企業競爭、促進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可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科技管理工作。

3吉林省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對策建議

3.1確立政策導向,加大RD投資力度

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提供政策支持,進一步加大財政支農政策、稅收優惠政策、農業投資政策、農業技術產權保護、科技貸款、科技保險、科技獎勵等更多政策和措施落實力度,政府部門應研究更有效的政策供給,推動各項優惠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從而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進展。以此同時加大財政對農業科技創新開發推廣的投資力度,使資金在保持流動性基礎上追求長期穩定增值,再用于農業科研活動中去。

3.2加大農業科研基礎投入力度,搞好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

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區和農業科技綜合試驗基地建設,采取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深化科研合作、技術合作、服務合作等形式,高校、科研院所利用自身雄厚的科技實力為園區建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在產業化進程進行試驗示范,最終形成產學研有機融合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加強對農業創新主體的專業指導、專業培訓,全面提升農業創新主體的科技素質。強化科技以人為本的理念,保障科技人員創新的權利,保護智力資本,使之真正成為現代化農業創新主體。

3.3推進吉林省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人才培養機制

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力度,積極爭奪農業科技領域尖端力量,引進國內外學術拔尖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進行產學研合作,努力形成農業科技創新團隊,支持農業科技創新主體進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創新研發。加強農業教育體系建設,大力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民接受專業培訓,提高自身科技素質。同時構建有效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改革完善現行農業科研體制中的科技評價和激勵機制。

3.4以生物技術為核心,加強農業的科技創新研究

現代生物技術的蓬勃發展加速推動了當今生命科學與農業科學相互交叉滲透,使農業科學的新內涵、新學科、新知識被重新挖掘。因而在這一新背景下,就要求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以現代生物技術為核心的研究與開發,運用創新思維,打造新一代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帶動傳統農業產業的基礎上催生出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3.5加強農業科技產業化研究,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

加強對農業科技產業化開發研究的投入,進一步促進技術的升級成熟,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業科技研究成果產業化,著力培養一批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在專注技術研發的同時兼顧研發效率和生產管理效率的提升,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變,提高農業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農業產業整體競爭力。建立健全與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相匹配的專業農業高新技術轉讓中介服務機構,疏通農業創新成果從研發、轉移轉化到產業化應用渠道。健全完善農業技術市場的交易機制和價格機制,使技術市場的秩序得到規范維持,使交易雙方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

篇3

黨的十報告強調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爆F代的科技競爭是立足全方位的競爭,包括市場、資源、人才、信息、政策等諸多因素,是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綜合實力的較量。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是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內容。

創新概念最早由奧地利裔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的,他認為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從而創造出新的價值的過程。創新最初并不是科學或技術概念,而是一個經濟的概念。因此科技創新不是僅僅以科學上的新發現或技術上的發明創造作為標準,而需要以實現市場價值為其判斷標準,如果發明的成果沒有轉化為新產品、新服務,沒能創造出新的價值,它就不能屬于科技創新,而只能稱之為科技進步。

當今社會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科研成果轉化的周期大幅縮短,產業升級不斷加快,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明顯。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世界各國紛紛把提高創新能力作為提升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的核心要素。

在中國經濟總量高速增長的同時,缺乏核心技術已成為中國的“軟肋”,在信息、材料、生物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中國基本上受制于人;在航空設備、醫療設備、精密儀器等重大裝備制造業中國主要都是依賴進口;甚至在某些國家安全領域,一批重大武器裝備和關鍵元器件也依賴他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缺乏關鍵技術、核心知識產權不僅會影響國家競爭力的提升,還使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發展受到威脅,所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我國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

目前我國的科技創新質量和效率均不高,導致這種結果最重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發資金不足是抑制我國科技發展的主要原因。例如2011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占 GDP 的比重僅為1.84%,這與美國的 2.90%、韓國的 3.74%、日本的 3.26%有較大差距。與創新型的國家相比,我國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也較低,科技型企業普遍出現的融資難問題就是很好的證明。

由于受到計劃思維的影響,我國科研管理體制的轉變明顯滯后,已經成為制約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因素。目前在科研項目評審方面仍然存在條塊分割、效率低下等現象,“立項評價組織程度高,結題評價組織程度低”,“爭取項目有組織,實施項目無組織”等問題較為常見。

我們科技創新中還存在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科技企業創新最根本的動力在于對利潤的追逐。國企容易得到國家政策資金上的優惠從而獲取較大利潤,這種非市場因素導致的超額利潤使得企業不再積極關注市場需求,雖有創新的實力但是缺乏創新的原始動力。民營企業雖然存在創新的壓力,但行業準人、融資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們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科技創新的意義,盡快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發展戰略的轉變,從依靠國外技術向自主創新的轉變。

一、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創新環境

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解決創新體系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努力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科技管理機制;制定和完善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法規,加強科技政策與經濟政策相互協調;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促進科技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有機結合。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是政府的應盡的職責。

二、建立長效的投入機制,搭建科技創新的投融資平臺

政府應該把科技投入作為重要的戰略投資,通過政策引導等多種手段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資長效機制??萍脊芾聿块T要調整財政性科技投入的結構,重點支持關鍵技術研究和重大戰略產品研發。同時也要鼓勵企業對科技的投入,培育創新型企業,突出創新活動中企業的主體地位。政府要采取有力的措施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技術創新和成果應用的主體。應該鼓勵大型國企加快研發機構的建設,針對重大關鍵性技術難題攻關和創新,引領科技創新活動;重視和發揮民營科技企業在自主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作用,支持其成長壯大;要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綜合服務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

政府需要大力發展現有的金融機構的機制以及產品創新,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不斷擴寬中小型科技創新企業融資的渠道以實現金融社會化。應該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提高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三、把知識產權戰略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樹立國際信用的需要,更是激發科技創新的需要,因此要健全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制定要以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和公平競爭環境為宗旨,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完善知識產權侵權判斷標準,強化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提高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堅決打擊知識產權侵權等違法行為。

參考文獻:

[1]張來武,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國軟科學,2011年第12期

[2]許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北方經濟,2008

篇4

關鍵詞:中國農谷;科技創新體系;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758(2016)02-0034-04

隨著“中國農谷”建設被納入到《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草案)》之中,始于規劃概念的“中國農谷”,由市及省,現終于走入國家行列,但旨在引領中國現代農業的“中國農谷”,還有很長的發展道路,特別是在農業科技方面。只有農業科技要素高度匯聚,農業科技成果層出不窮,“中國農谷”才真正實現“中國高度,世界知名”的目標,也才實至名歸。

一、荊門市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荊門市著力加大農業科研人才引進力度,以培養農業科研領軍人才為重點,著力打造科研創新團隊,帶動農業科研人才隊伍全面發展;同時,不斷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提升科技綜合實力,完善科技服務體系,為推進“中國農谷”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一)農業科技投入不斷增加

荊門市不斷加大科技經費投入。根據荊門市2013、2014年度市級財政決算數據顯示,2013年荊門市科學技術支出為4190萬元,占全市公共預算支出完成的1.80%;2014年科學支出4390萬元,占公共預算支出完成的2.01%。荊門市還加大了農業科技專項經費的爭取力度。2014~2015兩年來,荊門市共組織實施國家、省、市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計劃項目383項,爭取專項資金近2億元。

(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加強

目前,“中國農谷”已經引進世界油菜育種專家傅廷棟院士、水稻育種專家張啟發和朱英國院士、動物疫病防控專家陳煥春院士等“兩院”院士,共建33家院士工作站,選聘第三批市級科技特派員24名,擁有農技110專家12名,其中省級專家3名。荊門市已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簽訂了市校合作協議,國寶橋米、洪森實業、寶源木業等百家企業已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武漢工業學院、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為“中國農谷”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荊門市深入實施“龍泉英才計劃”“象山學者計劃”“金農能人計劃”三大人才計劃和產業高端人才引領、人才回歸、招碩引博三項“引才工程”,大力引進全市各領域的緊缺急需人才。2013年末,全市共有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262個,從業人員5259人,分別比2008年末增長211.9%和206.8%[1]。

(三)農業科技平臺建設速度加快

荊門市科技工作圍繞“中國農谷”建設大局,加強農業科技平臺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園區、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建設,強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目前,全市有1個國家級高新區、1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2個省級高新區、8個省級開發區、2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10多個特色產業園區,為產業集群發展搭建了堅實的平臺。荊門市累計建立了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國家級循環經濟特色產業基地、16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省級校企共建研發中心、15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個省級博士后產業基地和3個博士后工作站、1個省級創業投資機構、4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省級加速器、3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生產力促進中心,各類科研和技術開發機構31家(其中部級科研機構1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個,為全市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服務平臺[2]。

(四)科研創新水平不斷提高

2014年,荊門市立項實施科技計劃項目105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42項;專利申請量1287項,專利授權量751項。2015年荊門市專利申請總量首次突破2000件,達到2221件,同比增長72.57%,其中,發明專利申請761件,同比增長48.34%。全市實現專利授權952件,同比增長26.76%,其中,發明專利授權66件,同比增長43.48%。2015年全市累計轉化科技成果76項,成果轉化經濟效益達6.25億元,名列湖北省各市州前茅;登記省級科技成果95項,登記技術合同421個,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13.73億元[3]。隨著投入的不斷增加,農業科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隆平高科超級稻示范項目,平均畝產達910.3公斤,創中稻高產紀錄;高產優質抗逆雜交油菜新品種華油雜8號的選育與推廣、超高產優質飼用大麥新品種華大麥4號選育與應用項目,分別獲湖北省政府頒發的科技進步一、三等獎;水稻外源DNA浸胚育種法及“紅寶石”品種開發應用項目獲荊門市技術發明一等獎,育種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農田土壤養分信息化管理技術及區域性推薦施肥系統研究項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同時,先進農業技術應用日益廣泛,如測土配方施肥、設施栽培、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秸桿綜合利用、健康養殖等。目前,荊門市優質良種推廣普及率達到95%以上,農業機械化水平超過85%,農業科技入戶率達到90%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超過55%[4]。

二、荊門市農業科技發展存在的不足

荊門市緊緊圍繞“中國農谷”建設,通過加強引智和農業科技平臺建設,迅速提升了荊門農業科技的形象,但比照“創新之谷”的要求,還有不少差距。

(一)農業科技投入不足

雖然近幾年來荊門市科學技術投入的力度在不斷加大,如2013年荊門市科學技術經費支出為4190萬元,占全市公共預算支出完成的1.80%,2014年科學支出為4390萬元,占公共預算支出完成的2.01%,但與發達國家研發經費投入一般占GDP的2%~3%力度還有不少差距[5]。其次是農業科技方面的投入占整個科技支出比重則連年下降。從2012~2014年,市級財政投入都在150萬元左右,省市資金合計投入分別為0.0985億元、0.115億元和0.136億元,占荊門市科技支出比重分別為6.25%、5.00%和4.89%,農業科技方投入明顯慢于用于工業等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這勢必對“中國農谷”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帶來不利的影響。

(二)農業科技人才匱乏

近年來,荊門市通過柔性引進,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人才總量不斷增加,結構不斷優化,整體素質明顯提高,但是,“候鳥”式的院士、專家,對荊門農業科技的作用畢竟有限,荊門市農業科技人才層次總體偏低、人才少的局面并沒有完全改變。目前,“中國農谷”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不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農業企業創新能力不足

荊門全市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198家,其中國家級6家,省級52家,但很多企業沒有自己的研發中心,企業生產的一些關鍵技術和新產品研發還主要依賴外部供應;建立了研發中心的龍頭企業也還普遍存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企業研發人員科研能力偏低、科研經費投入有限的狀況;農業企業的一些技術瓶頸尚未突破,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關鍵技術成果供給不足,產前、產中、產后等系列技術集成、配套不夠;農科教、產學研合作不夠緊密,企業與院校合作機制不夠完善,尚未形成優勢互補、成果共有、效益共享的長效機制[6]。(四)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不夠現代農業發展以科技與資金投入為基礎,如從2013~2015年,荊門市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分別為52.15億、71.37億、110.17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為5.14%、6.00%、7.8%,農業固定資產投入不足也是制約荊門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就是農業產業化發展不足。如荊門市優質稻、棉花、食用菌、名特水產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已逐步形成了“一區一品,一區幾品”的區域化布局,但總體來看,規模不夠大,規模經濟不明顯;農產品品牌化發展落后,深加工不足,三產融合度不高,造成整個農業經濟效益偏低,農業進行科技創新的動力不足。

三、建設“中國農谷”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議

建設科技創新體系,旨在引導科技要素不斷向“中國農谷”匯聚,并激發科技人才、企業等科技創新主體的創造性,為此,荊門市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采取積極的措施,加大改革力度。

(一)創新農業科技管理機制

1.設立統一的“中國農谷”農業科技管理機構農業行業廣泛,涉及諸多政府職能部門,如農業局、農機管理局、水產局、畜牧局等,造成農業科技政出多門,資金、人員使用分散。為了創建“中國農谷”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議由市科技局、市農業局聯合組建“中國農谷”農業技術管理中心,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負責整合全市農業技術研究機構,并出臺涵蓋人才引進、項目資助、重點產業支持、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科技扶持政策。2.完善農業科技管理制度科技活動是最具創造性的,同時也極富有自由性,對科研人員以及科研生產的管理應有別于其他生產活動的管理。2015年,荊門市出臺了《推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意見》,對于高端人才引進、科技創造、企業孵化等創新活動都給予了明確的獎勵、優惠政策,這是建立“中國農谷”農業科技支撐體系最重要的制度保障。3.創新科研經費投入體制在科研項目的選擇上,要充分以市場為導向,選擇一批服務于“中國農谷”現代農業發展的科研項目,如在動植物良種繁育技術、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生物技術等領域,在人才、資金、政策上給予重點支持,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4.完善人才績效考核機制農業科研人才是引領和推動“中國農谷”科技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的中堅力量。為了創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人才輩出的環境,應建立一套適應農業科技創新要求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的制度,包括對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和科研成果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和考核評價方法。重點推行科研項目管理責任制,實行項目主持人負責管理整個研究活動過程、管理部門負責考評科研成果的權責利明晰的管理考核機制。

(二)發揮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

1.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內在需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地方政府要減少對無競爭力的企業的保護,實現市場的優勝劣汰,以此來加強企業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危機感,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真正在轉型升級、創新驅動上下功夫、爭效益,把科技創新驅動轉化為企業的內在需求[7]。2.大力培育農業科技創新示范企業一是選取具有“中國農谷”區域優勢特色的農業產業,如糧、棉、油等行業企業進行培育,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圍繞產品生產和深加工,不斷熟化核心技術,組裝集成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延伸農業產業鏈,以期獲取產業鏈的全價值。二是引進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的農業高新技企業入駐“中國農谷”,建立實驗基地或加工企業,提升“中國農谷”新產品的研發能力。3.服務好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要以企業的科技研發為中心,探索建立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協同解題的產學研的合作創新機制[8]。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要發揮特長和優勢,當好企業科技創新的服務員、助推員,全心全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千方百計為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在國家、省的項目、資金上爭取更多支持,為企業的科技創新創造更好的條件,營造更優的氛圍。

(三)建立多渠道投入體制

篇5

[關鍵詞]公安院校 科技創新 問題 對策

[作者簡介]歐陽潔慧(1977- ),女,廣東韶關人,廣東警官學院科研處,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公安教育、公安管理、科技管理、社科管理。(廣東 廣州 510232)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廣東警官學院院級一般項目“公安院??萍紕撔氯舾裳芯俊钡淖罱K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1Y07)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7-0174-02

在公安機關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的背景和高等學校深入推進“協同創新”的環境下,公安院校要以此為契機,將教學實踐與科研實踐相結合,通過培養“具有較高科技知識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公安高素質創新型人才”①,為公安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和智力儲備;充分利用人才和教學科研優勢,發掘和展現科技創新功能,并通過提升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公安科技創新發展。

一、公安院??萍紕撔潞x

1.公安科技創新主體界定。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企業家是創新主體”。從創新發展實際情況看主體范圍雖過于狹窄,但以“誰來創新”為切入點研究和解決創新問題的思路是可取的。近年來,公安院校科技創新成果內容涵蓋了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可見,公安院校在公安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是顯見的。此外,還可按主體在進行創新活動時所采取的形式來分類,公安院校是群體主體,其教師是個體主體。

2.公安院??萍紕撔聝群!蛾P于加強公安科技工作的決定》指出:“公安高等學校要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加強科技研究,多出科研成果。結合民警的初任培訓、專業與崗位培訓、職務與警銜晉升培訓、知識更新培訓,開展科學技術知識的教育,不斷提高民警的科學文化素質?!苯Y合上述主體地位和成果類型,公安院??萍紕撔掠腥龑雍x:一是公安院校教師個體或群體綜合運用公安科技知識和技術方法進行的公安科學技術創新;二是公安院校教師要把創新過程和成果中蘊含的科學技術知識運用并貫穿到各類公安教育培訓中去,為廣大民警和在讀大學生所掌握;三是創新成果內容涵蓋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創新成果對公安工作和公安高等教育起輔助支持作用。

3.公安院校科技創新任務。著力提升公安民警和公安院校學生科技應用創新意識和科技應用實踐能力,通過大力發展公安科學技術創新,為公安科學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提供創新型人才、技術和理論方面的支撐,促進科技在教育及警務實戰中的普及與應用是總任務。具體有以下六方面任務:

一要著力提高教師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一批公安科技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要在公安高等教育發展和以科技引領的現代警務發展中發揮引擎作用。

二要加強科技創新研究,力爭產出更多的原創性成果。公安院校擁有公安機關實戰部門無可比擬的優勢,如人才和教學科研優勢、學科交叉與融合優勢、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優勢等。

三要加速和強化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轉化和應用,為公安實戰和公安教育工作主戰場服務,這是公安院校的主要價值訴求。

四要大力加強校際、校局、校與公安部“公安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基地”之間的科技交流與協作并建立相關有效機制。

五要進一步推進科教互動,建立校局科技創新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公安院校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六要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探索公安院??萍紙@示范區建設,發展創新文化,培育創新精神。

二、公安院??萍紕撔卢F狀

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和浙江、江西、廣東、云南等地警官學院展開公安科技發展狀況進行調研,發現公安科技創新管理方面存在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不健全、公安科技項目低水平重復研究現象嚴重、公安科技人才吸引與激勵不足、公安科技成果創新步履維艱等問題,公安院??萍紕撔鲁尸F“分散、封閉、低效”狀況,科技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活力不能有效釋放。

1.公安院??萍紕撔码y點與困境。如何同時兼顧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協調發展始終是公安院??萍紕撔碌碾y點和關鍵。此外,公安院校與公安機關之間的聯動協同不足,尚未形成校局聯動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具體表現在公安院??萍汲晒a出率與應用轉化率比例明顯失調;缺乏協同機制創新和策略研究,公安院校與公安機關難以開展有深度和廣度的科技合作,難以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科技創新成果。

2.原因分析。首先,公安院??萍紕撔掠箔h境與軟環境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不足。兩類環境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程度決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體制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評價體系組成),它們滲透融合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范圍就越大,成果也就越顯著。從公安院校的科技創新環境發展現狀來看,公安院校的硬環境(如科技實驗室、科技儀器設備、科技研究經費等物質環境)與軟環境(如科學和人文精神、學術傳統、學風和治學氛圍等人文環境)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程度不僅沒有對公安科技創新過程產生最佳影響,而且還產生了一些制約公安科技創新的因素,如科技創新氛圍不佳、科技創新文化建設不足。

其次,公安院??萍紕撔碌墓芾眢w制不健全。當前校局合作松散,且“在科技計劃間的銜接不夠緊密、關聯性不強、缺乏連貫性”②,一方面導致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科技人才成長的環境不夠自由和寬廣,難以形成校局科技協同創新雙主體緊密聯動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致使公安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和轉化率難以提升。另一方面導致公安院校難以科學系統地掌握自身科技創新狀況,尤其是科技人力資源的數量、質量、結構、分布、開發利用狀況,因而難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再次,公安院??萍紕撔路掌脚_稀缺。目前缺乏創新成果推介平臺,公安院??萍紕撔轮黧w不易發表研究成果,公安機關也不便隨時獲取技術支撐,在成果使用轉化過程中亦無法及時提供講解,成果使用成效無法及時反饋,不利于成果的改進和再創新。

最后,公安院校學生科技創新發展相對滯后。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于2006年起實施了“公安院校學生科技應用創新成果獎”的評選活動,對推動公安院校學生科技創新和促進科技應用普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我國警察教育30多年的歷史來看,其積累尚淺,效用發揮仍有限。此外,從調研情況來看,公安院校普遍缺乏反映學生科技發展狀況的具體數據,難以了解與把握學生科技創新發展總體狀況。加之學生科技創新訓練的經費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學生科技創新的平臺創建、人才培養必然困難重重。

三、公安院??萍紕撔掳l展建議

1.轉變觀念,培養科技創新主體意識。首先,從主體出發,充分認識公安院??萍紕撔聦ν苿庸部萍及l展的重要性。作為公安科技第一生產力和公安科技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公安院??萍紕撔掳l展在公安科技創新發展、國家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和國家創新發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及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對公安院校今后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公安院校要以此為動力,統一思想,凝聚共識,要把提高科技創新質量作為公安院校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不斷增強做好自身科技創新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其次,要著力增強科技創新主體意識,提升公安科技創新工作的主體效能。如:公安院校應當根據“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和《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盡快制訂“公安院校與公安機關雙主體協同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以實現公安科技人才“第一資源”與公安科技“第一生產力”的全面對接。公安院校要積極主動地與科研機構、公安機關組成戰略聯盟,探索不同“合作創新主體之間如何通過不斷地相互作用尋求一個最佳的合作模式來使整體達到最優效應”。③從而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協同創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最佳狀態。

2.增強主體素質,提升創新能力。首先,要明白科技創新主體與科技創新的關聯性及相互作用??萍紕撔驴煞譃橹R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對創新主體的能力要求各有不同,不同素質創新主體在創新活動中的能力表現也不同。同時,任何創新都離不開機制創新,只有機制創新才能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潛能。因此,公安院校必須明晰各類型科技創新對創新主體的具體需求,并在機制創新過程中從人才培養、成果產出和轉化等階段給予扶持。

其次,要加強公安院??萍既肆Y源的開發和利用。要想合理開發、有效配置公安院??萍既肆Y源,提升公安院校整體創新能力,公安院校一要重新定位公安院??萍冀逃繕耍诳萍及l展總體規劃中明確培養具有較高科技知識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公安科技專門人才的目標;二要發動參與和從事公安科技活動的教師和學生一同回顧和總結過往在公安科技教育及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發現問題,共同探尋解決途徑;三要總結經驗教訓,深入研究和科學評估公安科技教育效果,進而調整公安科技教育方式,并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

3.合理圈定科技創新發展的工作重點。首先,要強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力抓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實施科技人才強校戰略,明確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及其培養途徑、科技創新的思維模式、新技術開發與新產品研制的思路和方法,進而要討論研究專利技術研發、科研團隊建設、科技創新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其次,加強公安院校與公安機關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一要強化頂層設計,規劃布局一批融合、開放的“校局科技創新平臺”,尤其是要創建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爭取更多的政府專項撥款。二要注重機制創新,進一步拓展平臺內涵、推動開放運行,支撐公安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和警務發展。

最后,要營造公安院??萍紕撔路諊铜h境。加強公安院??萍紕撔挛幕ㄔO有利于營造科技創新的氛圍。公安院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達成創新文化建設的共識:圍繞公安院??蒲邪l展總體戰略目標,落實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和內容;規范科技創新文化的建設原則;從院校層面對科技創新文化的整體建設和深入推進形成指導性意見。

4.科學選定科技創新發展的重點領域。首先,公安院校要著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整體科技實力。一要分析現有的研究基礎及實驗條件,明確優勢和不足才能因勢利導地發展科技創新;二要以科研基地建設為載體,注重點(重點實驗室或科研基地等)、線(跨校合作中心或校局合作中心等)、面(學校、地區)統籌考慮;三要重視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提高科技成果的實戰性、適應性,增強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驅動力,減少推廣科技成果工作的成本和風險;四要爭取國家和省級科技項目及學科建設資助項目,尤其要爭取重點科技項目;五要重視基礎研究,加強技術開發,力推成果轉化。

其次,重點領域選擇及技術專業的設置要與警務發展需求相吻合。從當前警務工作的應用領域主要涵蓋國保、經偵、治安、刑偵、出入境管理、網絡安全監察與維護、技偵、監管、交通管理、警用器械裝備、禁毒、反恐、消防、綜合性通信保障及系統應用。根據公安部組織實施的公安科技項目申報中的技術專業,結合公安院校科技發展現狀及歷史積淀,公安院校應當在著重抓好已開設的法庭科學、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技術、行動技術、道路交通管理技術、安全防范技術等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信息通信技術、制證防偽技術專業,對警用器械裝備、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專業。

最后,加強學生科技創新管理,推動學生科技創新訓練體系建設。在學生科技應用創新的日常培育中,公安院校一要注意科技活動要符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的要求;二要優先考慮既能與警務工作聯系緊密,又便于公安干警使用的科學技術類和軟件應用類項目;三要注意科技成果要突出創新性、實用性、科學性、先進性,成果形式應當包括科技制作、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專著,并以科技制作成果為主。此外,公安學科建設要與培養公安科技創新人才目標相結合,還要解決好科技創新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等問題。

5.推動公安院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首先,要明確公安院??萍紕撔履芰υu價的意義。科學技術評價是科學技術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科學技術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科學技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因此,公安院??萍紕撔履芰υu價工作對提高政府和公安院??萍脊芾砼c決策的科學性,對強化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科技創新能力等都有重大意義。

其次,要探索公安院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路徑和措施。一要研究公安院??萍紕撔履芰υu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二要確定公安院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三要完善公安院??萍紕撔履芰υu價的程序和做法。此外,公安院校應當主動與公安部建立的15個“公安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基地”及各省級公安機關科技管理部門積極互動合作,推動項目評價工作。

十報告明確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公安院校要根據自身科技創新研究的基礎和優勢,確立科技創新研究的重點領域,加強公安科技攻關,使各種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的能力,才能確保為全面提高公安機關“四個能力”“兩個水平”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注釋]

①王彥吉.公安科技創新:公安院校要當生力軍[N].人民公安報,2006-03-03.

②汪志波.產業技術平臺系統模型框架與構成要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7.

③虞瓊芳,孫銳.知識聯盟企業合作創新模式的適應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4.

[參考文獻]

[1]歐陽潔慧.和諧社會視域下公安院校職能探析[J].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4).

[2]歐陽潔慧.協同創新:公安院校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初探[J].政法學刊,2012(3).

篇6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障礙;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F124. 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1-0237-02

中國科技的發展是極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發展不代表人民對科技的利用率的進步,所以如何將科技創新技術應用到人民日常生活當中是目前我國許多科技發展部門所需要考慮與解決的重點問題。根據筆者調查發現,許多科技研究部門的科技水平極高,然而很多總給人以無處可用的感覺,事實上,這是科技創新成果在實際應用過程的二次創新比較欠缺。這是許多國家科技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所以本文主要從科技創新成果的定位出發,分析論述科技成果的具體應用方法。

一、當前科技創新成果的界定

科技創新成果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國對科技創新成果權力保護的基本法律理念。由于科技創新是人類的生產活動之一,所以科技創新的本質應該是通過實驗和研究對新技術和新發展方向進行的具體分析與創新。在不同的領域都有突破前人的可能,所以在不同領域都有科技創新成果的出現。所以對科技創新成果的界定應該從這一成果的知識性、技術性、思想性三個方面出發,確認科技創新成果的有效性。

由上表可看出,具體科技成果分為基礎理論成果,應用技術成果以及管理理念成果。相較而言,管理理念成果的轉化障礙較少,屬于比較容易被接納部分。而應用技術成果和理論成果的轉化面臨著極大障礙。下面本文將具體介紹當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主要障礙。

二、當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主要障礙分析

1.我國的科技創新管理制度所引起的轉化問題。雖然我國每年的科技投資費用非常高,但是,由于我國特定的教育方式決定了我國的投資費用主要運用在了高校科技研究所以及重點科學院。而且科技投資費用在運用方面主要是研究投資,而對推廣和獎勵投資較少。所以我國的科技創新成果專利審核并沒有達到先進水平,而且對我國已經研發出的科技成果也造成了無法推廣而閑置。這是對研發資金和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同時,我國科技成果市場成熟度也不高,許多技術發明和改進不能被經濟集團所認可和使用,那么科技成果反而變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工程。所以我國科技創新管理制度應該加強建設,并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激勵制度,才能讓科技不斷創新,不斷向人民生活中轉化。

2.我國對科技創新成果的二次創新而引起的轉化問題。所謂對科技創新成果的二次創新就是指如何利用創新的理念將科技創新利用到人民生活當中去。對這一點的把握對很多國家來說都是極有難度的。這是因為高端人才更多的注重技術的開發和研究,而不去調查市場的需求和高端技術的具體應用。而很多對市場需求較為了解的人又無法接觸到新型科技成果,這就造成了我國科技創新成果在轉化時面臨著制度改革的問題。如果設置高端技術的討論平臺或者開展高端技術經濟會就會對科技創新成果的二次創新帶來極大的改進。比如美國蘋果公司的轉變是由于已故前行政總裁喬布斯對蘋果公司的創意,而他這種創意來自于美國的高端科技實驗室,喬布斯認為,高端科技實驗室中的許多科技都是具有經濟價值的,但是由于這些高科技技術人才并沒有市場敏感性而造成這些科學技術被閑置。所以喬布斯的成功可以說是對科技創新成果進行二次創新的典型案例。同時也說明了科技創新成果在轉化過程中面臨的又一大阻礙,那就是對科技創新成果的二次創新。

3.高端技術人才與翻譯性人才的溝通不力。這個阻礙主要是對理論科技成果進行阻礙,而且主要表現在我國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圍的推廣方面。我國高端技術人才人數眾多,在各個領域也研究出了重大的結果,然而,中國的技術向國外推廣時并不占有優勢。中國的高端技術人才對翻譯性英語的掌握并沒有那么好,僅僅能翻譯已有技術,對最新技術的陳述則顯得十分吃力,而翻譯性人才不具有尖端科技的理解水平,導致我國高科技人才的理論研究成果無法變成國際通用型資料進行傳播。這也是我國高端技術在向世界范圍推廣時的阻礙所在。

三、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的具體對策以及科技成果與企業銜接模式分析

1.加大對我國科技創新管理機構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科技創新管理機構的不完善。所以,我國政府需加大科技創新管理機構的資金和政策支持,讓科技創新管理機構能有足夠資金進行審核和推廣工作。只有科技成果通過市場方式加以推廣才能真正將科技成果變成人民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實例。以政策具體提升科技創新管理機構的投資經營能力,鼓勵更多人進入到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中去。

2.加大我國科技研發與生產合作機構的建立。從目前情況看,我國科研機構很多是單一的科研平臺機構,并沒有自己的產業鏈。所以我國應該加大科技研發機構與科技產業機構的合作,將研發內容變為市場商品。這一機構的建立應主要以高校為主,利用產學研合一的管理模式,讓學生即學即用。這一模式是現代化教育的創新,也是現代化科技研究的創新。所以,解決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一大方法就是建立產學研合作機構,通過穩定的組織和運行,利用合作和發展開展科技為企業提高發展技術,而企業為科技提供商業前景的雙贏模式。

3.提升市場對科技創新的影響。提升市場的影響就是利用市場上比較需要的產品為基礎為科技創新方向提出戰略性的建議。通俗來說就是利用消費者的需求反向思考科技的創新進步理念,將科技創新依托于市場經濟建設。這樣就從一定的角度上解決了高端人才更多的注重技術的開發和研究,而不去調查市場的需求和高端技術的具體應用。而很多對市場需求較為了解的人又無法接觸到新型科技成果的問題。同時,對科技創新結果進行二次創新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市場敏感度之后才能培養的。

4.科技成果與市場企業銜接分析。由于市場企業的需求,才能將科技成果加以推廣,也正是科技創新產品的推向市場,才得到足夠的資金用來支持科技的研發。科技創新與市場也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需要提高市場對科技創新的影響。那么科技成果如何與市場企業進行有效的銜接呢。筆者認為,科技成果主要以技術為主,而市場企業主要以產品為主,所以科技成果與市場企業的銜接也就是科學技術與產品的銜接。所以如何將科學技術應用于產品之中是科技成果能否與市場企業銜接的主要條件。這就對科技研究機構與市場企業的結合與溝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論上來說,應該注重對科技市場化綜合人才的培養和應用,讓這類人才更多的了解科技成果,并將科技成果運用與企業的產品之中,有效的完成科技成果與市場企業銜接這一大的課題。

四、科技成果轉化的具體意義

科技成果轉化從某些角度上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表現。也是國家教育軟實力的具體衡量標準。所以就理論上來說,科技成果的轉化還是具有較大的意義的。根據筆者的分析和研究發現,科技成果轉化的具體意義應該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方面的意義,二是人文發展方面的意義,第三就是國際科技交流的意義。下面筆者就這三點進行具體的論述。

1.經濟發展方面的意義。科技成果的轉化本身是滿足了市場的需求,是對市場的發展的促進和支持。正是由于市場的需求,才會促進科技創新,也正是科技創新產品的推向市場,才得到足夠的資金用來支持科技的研發。同時,利用科技成果的分時間段升級方式可以完成對市場的調控,將商品分為不同的等級,也讓市場得到有序的發展。現代科技發展的逐漸均衡,讓科技成果在不同地區地域得到了推廣,也為地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支持。

2.人文方面的意義。人文方面主要是從精神層面與教育層面說起。首先,精神層面來說,科技創新結果的轉化是推進探索追求精神的鼓勵和肯定,也是對科技研究人員的肯定。所以,從根本上來說,科技創新結果的轉化更加促進了我國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為我國的政策頒布與政策推廣提供了有利條件。從教育層面來說,對探索精神的肯定能極大的開發學生的創造欲望,是培養學生自主創造能力的有力措施。

3.國際科技交流模式的創新。許多科技研究部門的科技水平極高,然而很多總給人以無處可用的感覺,事實上,這是科技創新成果在實際應用過程的二次創新比較欠缺,這是許多國家科技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所以,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對國際科技交流是一種創新和改善。上文中已經提到,我國高端技術人才人數眾多,在各個領域也研究出了重大的結果,然而,中國的技術向國外推廣時并不占有優勢。這就是因為我國高科技技術的理論成就無法走出中國的緣故。所以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從一定意義上促進了國際科技交流。

結語:中國科技的發展是極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發展不代表人民對科技的利用率的進步,所以如何將科技創新技術應用到人民日常生活當中是目前我國許多科技發展部門所需要考慮與解決的重點問題。許多科技成果無法應用到新產品之中,不僅是對研究資金浪費,更是對人才的浪費和忽視。經過筆者的研究發現,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效果不好主要由于我國科技創新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創新對于實際應用的二次創新能力較差、高端技術人才對市場了解較少等原因。所以筆者認為,加大對我國科技創新管理機構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加大我國科技研研發與生產合作機構的建立以及提升市場對科技創新的影響是讓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必要措施和基本方案。

參考文獻

篇7

1社會變遷對科技創新的潛在需求

在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的大背景下,創新源的生長受文化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文化環境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資源配置格局、規制條件和環境氛圍,是能否激勵科技創新的根本原因。隨著社會生活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經濟和社會環境以及交往方式的變遷,可以為科技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推動并促進科技發展潛在需求的現實化。

1.1未來社會結構的變遷對科技的需求

在未來10到20年中,由于中國社會轉型的全面展開和完成,社會發展將全面由傳統向信息化社會轉變。時間的不可逆性,使后來的發展總是跳躍式的,而決策和管理運行的科學化、信息化(數字化)以及信息的大眾化是新型信息社會的重要特點,并由此創造了對科技和科技人才的全面需求。

(1)在信息傳播和收集途徑上,目前,區域人均因特網數量、上網費用已經成為衡量區域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標準。降低消費者消費成本,開發出物美價廉、便利、易于使用的計算機仍然是信息社會對科技發展的內在需求。這種需求和傳統工業社會對汽車、手表等的需求一樣,即使在科技不發展的情況下,家用或個人用計算機的普及仍存在廣闊的市場前景。成本較高、私密性差、容量小、易受攻擊,尤其是需要一定的使用技術仍然是制約個人用計算機消費的“瓶頸”。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就是與此相關的教育、訓練費用全部直接由廠商直接負擔。

(2)在工作方式上,由于區域定位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差別。一方面城市化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主流;另一個方面由于生活觀念的變革在一些城市化高度發達的區域,早已出現了居住環境的鄉村化趨勢。這就出現了工作區與生活區的分離。工作區與生活區高度分工的直接后果是:提高了交通成本、創造了對便捷、快速的交通需求。這悄悄地改變了工作方式和對嚴格的、固定的工作場地的需求。在非嚴格、非固定的工作場地工作,不僅大大降低了對固定的工作場地的需求及其使用效率,提高了場地的運行成本;而且把這一部分成本轉嫁到在這些區域內工作的居民身上。降低此類成本的一種制度性安排就是縮減和提高場地的使用效率,并且把這部分成本轉化為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分享到的福利及其保障。

(3)在社會價值觀方面,基于中國傳統文化,與政治密切相關的社會倫理價值觀,基于空想社會主義所產生的理性化道德人格,目前已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流動性的增強趨于解體。代之而起的是以公民個人和國家政治生活的務實化為主導力量的基本社會價值取向。在社會生活層面,絕大多數的公民都不安于既定的社會角色定位。人們開始在既定的社會環境中,謀求處境和狀況的改變,嘗試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時,作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支撐的科技型人才,流向條件好、收入高、更有利于實現自身社會價值與人生價值的單位、區域,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潮流。“不安于現狀”在不遠的過去被賦予了更多的消極意義,而在今天卻被賦予了更多的積極意義。討價還價、講條件和環境,即使在今天一部分管理者中仍被視為“品德不良”的表現;而在占優勢的中、青年群體中則被視為懂生活、成熟或有實力的標志。從歷史上看,諸如此類的社會潮流和社會價值取向,雖然無法在短期內產生對科技的直接需求,但是在人心思變,流動性很強的社會環境下,至少能夠對科技的應用和傳播產生積極的影響。

1.2提高社會或區域綜合競爭力對科技人才資源的需求

從中國社會的整體發展看,在未來10—20年中,形成一個“責任、權利和風險”高度統一、對稱的社會運行環境已成為必然趨勢?,F行的責任、權利與風險分離,嚴重不對稱的“權力與收益”一體、“權利與責任”分離的“收益內圈化和成本社會化”的制度性腐敗將從源頭上得到一定遏止。

在新的運行環境下,科技的發展將以更好地服務于每一個社會成員為目標。在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才創造的價值能夠得到更加合理的回報的環境下,不僅會增加對各級科技管理、服務人才以及科技研發人員的巨大需求;而且他們的社會價值由于和新產業發展、新就業機會的創造密切相關,也有利于新興產業和行業的出現。在一些科研組織和區域創新聯合體中,對于管理、服務人才基本素質和接受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將進一步提高。因此,全面提高全民族或各個區域的科學意識、理性化的思維方式等在內的科技素養,是未來10-20年中,中國發展所必須面臨的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1.3發展高科技工業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對科技人才的需求

人才是創新的主體,在“以人為本”的宏觀戰略視野下,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源、區域創新聯合體乃至于世界科技中心城市,就必須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制度化、理性化的使用。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區域或(和)企業的科技研發密度、知識和智力的密集程度等已經開始被視為核心指標。從世界發展現狀和趨勢看,在一些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社會中,屬于第三產業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都在迅速增長,而傳統的第一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在迅速下降。顯然,高科技工業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供給。

1.4造就人才和提高民族和區域競爭力對科技發展的需求

科技與經濟,是最具競爭力的領域,是一個區域、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不僅產業結構的現代轉型與科技密切相關,而且這本身也創造了對科技的需求。從科技自身的發展來看,科技正是在不斷的滿足社會需求中前進的。科技和教育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在實現人的發展。在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個區域、一個組織中,智力的落后是一種根本性落后,智力的發展是一種根本性發展。

結合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動態看,納米技術、以生物制藥與基因工程為基礎的生物技術、以先進的計算機與通信為主導的信息技術、以認知神經學科為核心的認識科學是“四大”前沿領域。基于這四個領域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領域的重新協同、組合而產生的會聚技術(NBIC),不僅在短期內可以滿足人們獲得更加廉價、更富有人性化的、功能更強大的計算機、生物醫療、航空航天等日常生活、科技自身與社會領域的需求,而且對于未來新的社會生活形態將會產生全面而重大的影響。

從現狀看,目前計算機信息處理已經被用于生物學,成為生物學家觀察、了解、構想新的實驗的方法和工具。同時,科學家也正在將生物體看作是新計算方法的終極模型,同時,科學家們已經開始用生物機體論來重新設計和構建安全系統;通過數字信息處理來研究免疫系統并由此產生了幾種強大的運算法則,能夠幫助服務器免受黑客和病毒的攻擊。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尤金·陳發明了一種能夠從單分子中直接讀取DNA序列的儀器,并創立了公司,專門對這一技術和以這一技術為基礎的系統進行研發。在加州帕洛阿托創業公司任職的段鑲鋒開發出一種制造納米線的方法,并發明了將這些納米線組建到功能電路中去的技術,制造出體積只有傳統晶體管十分之一的晶體管及小型發光二極管。他還掌握了如何將納米線組安裝在柔性底層上,這意味著制造出可折疊或可穿戴的計算機成為現實。從大的方面說,人類將擁有大量的成本低廉的各種量級的傳感器網絡和實時信息系統,機器人和軟件將實現個性化,所有的器具均由智能新型材料構成,智能系統在不久的將來將不僅滿足產業基礎的變遷,而且會被普遍應用于個人、家庭、工廠、國家情報、防衛和攻擊等各種系統,滿足這些方面的需求。

在不遠的未來,會聚技術不僅能創造出新的產業、新的市場、新的生活、新的文化,而且通過自身的不斷進步成為滿足已知社會生活一切領域需求的基礎。會聚技術群的納米生物物理方向將直接取代人類大腦的部分功能。人體及器官對外界突變的感知能力將變得更加敏銳。老齡人群將因技術進步普遍改善體能與認知上的衰退。人與人之間產生包括“腦—腦”交流在內的高效通訊手段以及社會群體合作的效能將會極大的提高,大腦的潛力將被激發出來;人的悟性、效率、創造性及準確性將大大提高。從更長遠的視野看,這意味著天才可以通過生物物理方法直接制造,生物體的智力可以人為加速改變。這將產生因為擁有科技的不平等,直接導致智力上的不平等,出現人群的根本性分化和巨大落差。一句話,要保持社會的競爭力就必須發展以會聚技術為先導的科技,提高民族或區域的科技創新勢力和潛力。

2科技資源構成現狀與國際化的巨大風險

科技資源是從事科技活動的人、納入科技運行的資金和實物以及科技信息等資源的統稱。人是實踐著的能動主體,主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決定著創新源的生長及其變遷。文化環境不僅影響實施創新的行為主體的選擇方向,而且作為一種既定的前提性因素,影響著實施創新主體的行為方式、科技資源配置格局以及科技創新的全過程。任何環境都具有一定的“承載量”,雖然制度性安排對一個區域、一個科研組織的整體“命運”具有邊界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有利于創新。以下,試以在中國長期位居老二的、國際化程度較高的科技“重鎮”——上海為例說明之。

2.1科技財力投入

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科技財力投入狀況仍然是影響一個國家、區域科技人才資源分享能力的重要因素??茖W家和工程師雖然有祖國,但是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國界的。對財富的所有和支配權作為其工作和生活保障,作為工作意義和價值的體現形式,合理的補償或回報是對其工作在社會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種肯定方式。自1995年以來,上海在科技投入方面迅速增長了1倍多。其中,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和科委管理部分投入上升基本一致。2000年以后,R&D占GDP的比例從2001年的1.78%,迅速增長到2003年的2.03%,首次突破了2.0%大關。但是,即使按照這個年均1.25%增長速度,到2010年僅能達到2.78%的水平。這主要依靠基本處于劣勢的非涉外的民族經濟的發展來補充,顯然存在一定困難。在當今世界,日本已經達到3.0%,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后發國家、區域到2010年都把目標定位在3.0%的情況下,即使保持增長速率不變,仍存在很大距離。因此,雖然科技物質投入在增長,但是在開放的、競爭日趨劇烈的國際環境下,在物質條件和基本生存保障這個誘致人才區域轉移的重要因素方面,上海仍然處于劣勢。

2.2科技人力資源

人才的流動,是由于區域發展的綜合優劣相比較所決定的。在發展機遇方面,人才對專業本身的忠實程度,遠遠大于他們對政治和地理區域的忠實程度。自近代以來,尤其是自20世紀80年代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削弱并趨于解體以來,人才在世界市場上的流動和配置的整體方向歷來與當地的學術水平和文化傳統存在密切聯系。無論是世界學術中心的轉移、產業革命中心的轉移、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還是作為一個社會、一個區域創新聯合體基礎和核心的工業實驗室和(或)研發中心分布密度的轉移,都與人才尋求發展機遇存在直接聯系。在這方面,上海在國內雖然具有一定優勢,但是,由于受傳統思維和政治制度安排的制約,至少直屬中央或國家部委管轄的教育和科研等公共機構的科技人員,由于區域基本生活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巨大落差,他們很少從這種區位優勢中受益。

上海1995年有91.64萬名科技人力資源,見圖2。到2003年,期間除了1996年增長到94.16萬人外,整體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鑒于財力投入在增長,科技人力資源的成本在上升??蒲腥藛T的個人收入低下狀況開始得到改善。但是作為一個區域性創新聯合體,上海要建設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城市,其核心標準,即科技人力資源密度在迅速下降,這直接表明了,上海在科技人才資源分享能力整體上在迅速下降。值得慶幸的是,從事科技活動人員下降不大;尤其是科學家、工程師,以及R&D人員還略有上升。

2.3在產業領域中的科技資源配置

產業領域中的科技資源配置是科技與經濟結合方式,以及區域創新實力和結構的直接反映,如表1所示。從企業塊科技人才資源的配置現狀看,“三資”企業在企業構成中占61%、占企業從業人員的55%、占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49.6%、在企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方面占52.9%(其中,在科學家工程師擁有量方面在全部企業中占55.5%)、占技術開發經費籌集額的66.9%(其中,政府部門資金占25.9%)、占技術開發經費內部支出的69.7%(其中,技術開發人員勞務費在所列全部企業中占64.5%、在R&D經費內部支出中占66.9%)、在開發項目方面占47.6%、在項目經費方面占64.3%、在專利申請方面占53.32%、在專利授權方面占49%。這一系列數據表明:“三資”企業除了在政府部門資金支持方面相對較少外,在所列方面已經成為上??萍寂c經濟的主體。排除國有企業外,作為民族兼民間經濟組成部分的集體企業、股份制及其他有限公司、聯營企業和其他類型企業在上海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開發的結構性分布中已經處于劣勢。這說明,在上海的科技資源配置民間化的過程中,非涉外的民族經濟并沒有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研發和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的近現代企業發展軌道,而是被非民族經濟和資本吞掉了。

這表明,在原有的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尤其是資源分配權和使用權高度統一于游戲規則的制定和執行者手中的文化環境中,不可能創造對科技資源的更大需求。可以說,在管理者或學科帶頭人的個人成就、收益與組織運行狀況關聯程度不大的情況下,投資的增長不能對一個組織中可以培養和容納科技人員的限度構成有效的激勵。事實上,在一些科研組織中,進行知識積累,進行科技創新和直接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已經不是目的,而是缺乏團隊意識和人才管理經驗的所謂學科帶頭人實現其政治和經濟利益的手段。在這種本末倒置的運行體制下,對創新的兼容程度和提供的空間是十分有限的。表現在一些管理和重大決策方面,只注重搜集有利的、忽略對負面影響的研究、重視,缺乏綜合權衡意識,離科學管理所需要或能夠做出決策的條件尚存在很大距離。要改變這種狀況,除了繼續增加投入外,還必須從管理和運行體制上著手,進行制度創新。否則,一個區域要維持其在中國、世界科技與經濟中的地位,要在國際競爭中保持一席之地,仍存在制度和環境障礙。制度和管理的落后,尤其是資源分配權和使用權的權力集團化,是引致人才外流或就地為非民族企業效力的制度根源。

問題和矛盾的糾集出現,意味著原有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改革已經失效。中華民族核心競爭能力的提高到了必須經歷從內而外,從點滴規范到中層的管理運行體制再到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的全面變革才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了;到了需要全面反思和評估以找出問題的根源與出路的關口了。因此,培育和確立一種有利于創新源生長、民族核心競爭力提高的社會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資源配置格局、規制條件和環境氛圍勢在必行。為此在具體方面應著手推行以下應對戰略策略:

(1)以彌補“民間化(本土化)”程度不足為核心,在推行現有的科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戰略、“科教興市”戰略和提倡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并逐步具體化的基礎上,著手進行包括政治體制在內的全面的制度創新和政策方向的調整。經過十幾年的改革,政府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已經為外商獨資、中外合作與中外合資資本所取代,而不是為當地民族的和民間的資本所取代。這種狀況是危險的。個人可以不講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但是一個能夠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負責任的政府,不能不講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或區域利益;否則其存在不具合理性和合法性。因此建議政府在面上繼續推行國際化戰略;但是在科技和經濟基礎方面應該對本國、本地區公民創業和創新推行更加優惠的制度和政策,以保護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區域利益,促進新創新源的生長,以帶動和提高區域的和國家的競爭力。

(2)以科技人才建設為本,采取更加具體積極的措施,以留住、用好國內現有科技人才為著手,吸引科學家、工程師回國創業。經過十幾年的改革,人才外流嚴重,政府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已經被“三類資本”取代,而不是為民族的、民間資本所取代。政府的直接投資相對于經濟增長和國外一些國家或區域政府直接投資在力度上已經大大削弱。因此,政府應加大直接的投入力度。由于人才資源外流和人才供給和創業不足,在政府直接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應考慮所投資的科學家、工程師研究項目及其所在的科研機構中必須有責任培養和建立專業化梯隊的義務,特別是在會聚技術領域。對于中青年科研一線人才和富有潛力的青年科研人員,政府有權力和責任在制度安排上實施傾斜。如設立和給予專向教育基金,專門服務于培養學術梯隊和新生力量的需求。如果單獨成立實體性的民間研究實驗室或研發企業,圍繞項目的資助和培育碩士和博士級人才的義務不應當以科研組織或企業性質的不同而存在差別。在當今世界人才競爭已經從“獵取”博士級科學家、工程師,逐漸覆蓋到具有潛力的碩士、本科生,甚至是具有潛力的中學生的情況下,如果在培養、“獵取”和留住博士級科學家、工程師問題上還存在爭論或爭議的話,這個國家、區域或部門便毫無前途與希望可言。

(3)以制度創新為重點,提高科技教育在教育結構中的比重,形成以科技人才為本位、以研發為根本支撐的良好社會運行體制和運行環境。同時在具體運行方面,改變由行政指揮棒控制“科研經費”的科研運行體制,形成一種平等、對稱或自下而上的管理、服務和運行環境?!翱蒲薪涃M”由行政組織轉移到由科學家、工程師個人直接管理、控制、支配和使用,由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轉移到相應的行政組織為科學家、工程師服務,直接為創新源的生長服務上來。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進行制度創新、改變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服務體制,遏制一方面人才供給不足、一方面人才因發展空間和機會有限、資源分配不公而出現外流,區域科技人才資源密度迅速下降的扭曲狀況,一個城市和區域在科技與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和獨立自主發展將失去民族性和民間性這雙重根基。

總之,融入世界的方式和資源配置民間化的路徑選擇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在融入世界和資源配置民間化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失去了獨立的、富有競爭力的、占主導地位的屬于民族經濟范疇的民間科技型產業和區域科技研發密度的增長,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區域、一個城市的發展,在其根基上將成為地地道道的科技與經濟的“殖民地”。正如在一些科研組織中,除了“帶頭人”外,成了只有一個人的地地道道的“光桿司令”。一句話,沒有根本性的制度創新,沒有人才的培養、發展和規范化、制度化的運行機制,以及廣闊的發展機遇,僅僅依靠投資的增長或依靠外資發展本國或本地區經濟,所謂的提高企業、科研組織或民族產業的競爭力,通過“科教興國”、“科教興市”,實現“產、學、研”結合等等一個個具體戰略,最后都存在著“落空”的巨大風險。

數據來源:據上海市科技統計數據手冊(2003)表2重新計算,上??萍季W。

上述統計信息和現狀表明:上海在科技與經濟資源配置上已經成為一個地道的“國際化”城市。改革和開放的目的在于借他山之石,來完善和促進本區域的科技與經濟發展,并以此帶動本區域的居民或公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加強本地區的競爭能力和實力,提高本地區的地位,以此改變在競爭中的處境。必須提醒的是,在制度和文化等領域民間化以前,科技和資源配置基礎的國際化存在巨大風險。在拉美地區,一些國家雖然在政治上擁有名義,但是由于構成其國家的經濟和科技資源的國際化,一直無法擺脫事實上的“殖民地”處境。這種以失去“基礎”為代價的路徑選擇,與科技和資源配置基礎的民間化、民族化路徑選擇之間,在后果上截然不同。前者是一種為了建設大廈,抽基石當橫梁的做法;后者則恰恰相反,是一種為了鞏固大廈根基,把原屬于“上層建筑”的材料換做基石。中國的制度性和環境性因素創新的“滯后”,是造成這種局面,導致存在巨大風險的根本性因素。尤其是人才的外流,或“就地”出國,為非民族資本效力的本身,就是國際企業或科研組織國際化、就地分享人才資源戰略的犧牲品。關閉國門或主張“無為”歷來就不是解決問題、規避風險的正確選擇。因此,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創新游戲規則,營造環境,強化基礎,形成優勢。尤其應指出的是:在中國,目前已經有200個城市提出“國際化”建設問題,上海作為中國大陸最具有吸引力的地區尚且如此。因此,在民族化、民間化道路與國際化道路選擇的先后序列方面,更應該考慮到其科技與經濟基礎問題。

總之,從目前的有關統計和資源結構來看,上海要成為世界性的、獨立的科技中心是令人懷疑的。尤其是把企業數量在增長、投入在增長,人才資源在迅速下降這一綜合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充分說明了在上海這個區域創新聯合體中,企業的整體研發密度在下降,區域的科技與經濟的整體創新基礎正在削弱。因此,以規制創新、營造環境、改變資源配置方式、形成以有利于人才和人才發展為路徑的資源配置局面,以進一步調整高等教育結構、以企業制度和管理創新為依托,吸引人、善待人、用好人,仍然是上海乃至于中國其他城市和區域發展的首選戰略任務和戰略目標。

3制度性與環境成為根本的根源與出路

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科技資源與經濟資源是這個系統存在和演化的核心要素。規制,作為設定了邊界的資源配置方式和路徑選擇的集合,對系統的運行起著維護、誘導和導向作用。任何規制都具有特定的內容和規定,具有排他性或邊界。由于規制的邊界范圍有大有小,在規制既定的前提下,并不是任何規制都有利于創新。諸如此類的規制性和環境,在中國社會運行的各個層面都已經成為最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影響科技創新需求、制約民族創新能力提高的根本。突出表現在:(1)在科研人員數量和質量既定的情況下,以科技開發區、高科技園區為標志的所謂區域創新聯合體在數量上的增加,只能意味著平均研究密度的降低、質量下降,并直接導致“空殼化”。(2)在一個規制既定,已經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中,在一些科研部門,實驗設備的增加、物質條件的改善、客觀投入的增長,仍然不能夠對一個國家、區域甚至是一個科研組織沒有能夠產生預期的激勵效果。(3)科技人才結構失衡,出現了一方面缺少科技和科技管理人才,而另一方面這些人才卻不能實現充分就業,或不愿意在此就業,或得不到合理使用的扭曲狀況。因此,游戲規則和文化環境是否合理,是影響和制約對科技創新需求大小的根本因素。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山頭主義”、“幫派主義”、“圈圈主義”以及“滯后”的管理與分配體制、社會運行體制,不能為公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人才的真正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和余地。

篇8

1 社會變遷對科技創新的潛在需求

在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的大背景下,創新源的生長受文化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文化環境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資源配置格局、規制條件和環境氛圍,是能否激勵科技創新的根本原因。隨著社會生活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經濟和社會環境以及交往方式的變遷,可以為科技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推動并促進科技發展潛在需求的現實化。

1. 1 未來社會結構的變遷對科技的需求

在未來10到20年中,由于中國社會轉型的全面展開和完成,社會發展將全面由傳統向信息化社會轉變。時間的不可逆性,使后來的發展總是跳躍式的,而決策和管理運行的科學化、信息化(數字化)以及信息的大眾化是新型信息社會的重要特點,并由此創造了對科技和科技人才的全面需求。

(1)在信息傳播和收集途徑上,目前,區域人均因特網數量、上網費用已經成為衡量區域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標準。降低消費者消費成本,開發出物美價廉、便利、易于使用的計算機仍然是信息社會對科技發展的內在需求。這種需求和傳統工業社會對汽車、手表等的需求一樣,即使在科技不發展的情況下,家用或個人用計算機的普及仍存在廣闊的市場前景。成本較高、私密性差、容量小、易受攻擊,尤其是需要一定的使用技術仍然是制約個人用計算機消費的“瓶頸”。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就是與此相關的教育、訓練費用全部直接由廠商直接負擔。

(2)在工作方式上,由于區域定位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差別。一方面城市化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主流;另一個方面由于生活觀念的變革在一些城市化高度發達的區域,早已出現了居住環境的鄉村化趨勢。這就出現了工作區與生活區的分離。工作區與生活區高度分工的直接后果是:提高了交通成本、創造了對便捷、快速的交通需求。這悄悄地改變了工作方式和對嚴格的、固定的工作場地的需求。在非嚴格、非固定的工作場地工作,不僅大大降低了對固定的工作場地的需求及其使用效率,提高了場地的運行成本;而且把這一部分成本轉嫁到在這些區域內工作的居民身上。降低此類成本的一種制度性安排就是縮減和提高場地的使用效率,并且把這部分成本轉化為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分享到的福利及其保障。

(3)在社會價值觀方面,基于中國傳統文化,與政治密切相關的社會倫理價值觀,基于空想社會主義所產生的理性化道德人格,目前已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流動性的增強趨于解體。代之而起的是以公民個人和國家政治生活的務實化為主導力量的基本社會價值取向。在社會生活層面,絕大多數的公民都不安于既定的社會角色定位。人們開始在既定的社會環境中,謀求處境和狀況的改變,嘗試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時,作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支撐的科技型人才,流向條件好、收入高、更有利于實現自身社會價值與人生價值的單位、區域,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潮流?!安话灿诂F狀”在不遠的過去被賦予了更多的消極意義,而在今天卻被賦予了更多的積極意義。討價還價、講條件和環境,即使在今天一部分管理者中仍被視為“品德不良”的表現;而在占優勢的中、青年群體中則被視為懂生活、成熟或有實力的標志。從歷史上看,諸如此類的社會潮流和社會價值取向,雖然無法在短期內產生對科技的直接需求,但是在人心思變,流動性很強的社會環境下,至少能夠對科技的應用和傳播產生積極的影響。

1. 2 提高社會或區域綜合競爭力對科技人才資源的需求

從中國社會的整體發展看,在未來10—20年中,形成一個“責任、權利和風險”高度統一、對稱的社會運行環境已成為必然趨勢?,F行的責任、權利與風險分離,嚴重不對稱的“權力與收益”一體、“權利與責任”分離的“收益內圈化和成本社會化”的制度性腐敗將從源頭上得到一定遏止。

在新的運行環境下,科技的發展將以更好地服務于每一個社會成員為目標。在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才創造的價值能夠得到更加合理的回報的環境下,不僅會增加對各級科技管理、服務人才以及科技研發人員的巨大需求;而且他們的社會價值由于和新產業發展、新就業機會的創造密切相關,也有利于新興產業和行業的出現。在一些科研組織和區域創新聯合體中,對于管理、服務人才基本素質和接受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將進一步提高。因此,全面提高全民族或各個區域的科學意識、理性化的思維方式等在內的科技素養,是未來10-20年中,中國發展所必須面臨的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1. 3 發展高科技工業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對科技人才的需求

人才是創新的主體,在“以人為本”的宏觀戰略視野下,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源、區域創新聯合體乃至于世界科技中心城市,就必須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制度化、理性化的使用。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區域或(和)企業的科技研發密度、知識和智力的密集程度等已經開始被視為核心指標。從世界發展現狀和趨勢看,在一些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社會中,屬于第三產業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都在迅速增長,而傳統的第一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在迅速下降。顯然,高科技工業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供給。

1. 4 造就人才和提高民族和區域競爭力對科技發展的需求

科技與經濟,是最具競爭力的領域,是一個區域、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不僅產業結構的現代轉型與科技密切相關,而且這本身也創造了對科技的需求。從科技自身的發展來看,科技正是在不斷的滿足社會需求中前進的??萍己徒逃旧矶疾皇悄康?,而是在實現人的發展。在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個區域、一個組織中,智力的落后是一種根本性落后,智力的發展是一種根本性發展。

結合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動態看,納米技術、以生物制藥與基因工程為基礎的生物技術、以先進的計算機與通信為主導的信息技術、以認知神經學科為核心的認識科學是“四大”前沿領域?;谶@四個領域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領域的重新協同、組合而產生的會聚技術(nbic),不僅在短期內可以滿足人們獲得更加廉價、更富有人性化的、功能更強大的計算機、生物醫療、航空航天等日常生活、科技自身與社會領域的需求,而且對于未來新的社會生活形態將會產生全面而重大的影響。

從現狀看,目前計算機信息處理已經被用于生物學,成為生物學家觀察、了解、構想新的實驗的方法和工具。同時,科學家也正在將生物體看作是新計算方法的終極模型,同時,科學家們已經開始用生物機體論來重新設計和構建安全系統;通過數字信息處理來研究免疫系統并由此產生了幾種強大的運算法則,能夠幫助服務器免受黑客和病毒的攻擊。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尤金·陳發明了一種能夠從單分子中直接讀取dna序列的儀器,并創立了公司,專門對這一技術和以這一技術為基礎的系統進行研發。在加州帕洛阿托創業公司任職的段鑲鋒開發出一種制造納米線的方法,并發明了將這些納米線組建到功能電路中去的技術,制造出體積只有傳統晶體管十分之一的晶體管及小型發光二極管。他還掌握了如何將納米線組安裝在柔性底層上,這意味著制造出可折疊或可穿戴的計算機成為現實。從大的方面說,人類將擁有大量的成本低廉的各種量級的傳感器網絡和實時信息系統,機器人和軟件將實現個性化,所有的器具均由智能新型材料構成,智能系統在不久的將來將不僅滿足產業基礎的變遷,而且會被普遍應用于個人、家庭、工廠、國家情報、防衛和攻擊等各種系統,滿足這些方面的需求。

在不遠的未來,會聚技術不僅能創造出新的產業、新的市場、新的生活、新的文化,而且通過自身的不斷進步成為滿足已知社會生活一切領域需求的基礎。會聚技術群的納米生物物理方向將直接取代人類大腦的部分功能。人體及器官對外界突變的感知能力將變得更加敏銳。老齡人群將因技術進步普遍改善體能與認知上的衰退。人與人之間產生包括“腦—腦”交流在內的高效通訊手段以及社會群體合作的效能將會極大的提高,大腦的潛力將被激發出來;人的悟性、效率、創造性及準確性將大大提高。從更長遠的視野看,這意味著天才可以通過生物物理方法直接制造,生物體的智力可以人為加速改變。這將產生因為擁有科技的不平等,直接導致智力上的不平等,出現人群的根本性分化和巨大落差。一句話,要保持社會的競爭力就必須發展以會聚技術為先導的科技,提高民族或區域的科技創新勢力和潛力。

2 科技資源構成現狀與國際化的巨大風險

科技資源是從事科技活動的人、納入科技運行的資金和實物以及科技信息等資源的統稱。人是實踐著的能動主體,主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決定著創新源的生長及其變遷。文化環境不僅影響實施創新的行為主體的選擇方向,而且作為一種既定的前提性因素,影響著實施創新主體的行為方式、科技資源配置格局以及科技創新的全過程。任何環境都具有一定的“承載量”,雖然制度性安排對一個區域、一個科研組織的整體“命運”具有邊界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有利于創新。以下,試以在中國長期位居老二的、國際化程度較高的科技“重鎮”——上海為例說明之。

2. 1 科技財力投入

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科技財力投入狀況仍然是影響一個國家、區域科技人才資源分享能力的重要因素??茖W家和工程師雖然有祖國,但是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國界的。對財富的所有和支配權作為其工作和生活保障,作為工作意義和價值的體現形式,合理的補償或回報是對其工作在社會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種肯定方式。自1995年以來,上海在科技投入方面迅速增長了1倍多。其中,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和科委管理部分投入上升基本一致。2000年以后,r&d占gdp的比例從2001年的1.78%,迅速增長到2003年的2.03%,首次突破了2.0%大關。但是,即使按照這個年均1.25%增長速度,到2010年僅能達到2.78%的水平。這主要依靠基本處于劣勢的非涉外的民族經濟的發展來補充,顯然存在一定困難。在當今世界,日本已經達到3.0%,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后發國家、區域到2010年都把目標定位在3.0%的情況下,即使保持增長速率不變,仍存在很大距離。因此,雖然科技物質投入在增長,但是在開放的、競爭日趨劇烈的國際環境下,在物質條件和基本生存保障這個誘致人才區域轉移的重要因素方面,上海仍然處于劣勢。

2. 2 科技人力資源

人才的流動,是由于區域發展的綜合優劣相比較所決定的。在發展機遇方面,人才對專業本身的忠實程度,遠遠大于他們對政治和地理區域的忠實程度。自近代以來,尤其是自20世紀80年代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削弱并趨于解體以來,人才在世界市場上的流動和配置的整體方向歷來與當地的學術水平和文化傳統存在密切聯系。無論是世界學術中心的轉移、產業革命中心的轉移、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還是作為一個社會、一個區域創新聯合體基礎和核心的工業實驗室和(或)研發中心分布密度的轉移,都與人才尋求發展機遇存在直接聯系。在這方面,上海在國內雖然具有一定優勢,但是,由于受傳統思維和政治制度安排的制約,至少直屬中央或國家部委管轄的教育和科研等公共機構的科技人員,由于區域基本生活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巨大落差,他們很少從這種區位優勢中受益。

上海1995年有91.64萬名科技人力資源,見圖2。到2003年,期間除了1996年增長到94.16萬人外,整體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鑒于財力投入在增長,科技人力資源的成本在上升??蒲腥藛T的個人收入低下狀況開始得到改善。但是作為一個區域性創新聯合體,上海要建設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城市,其核心標準,即科技人力資源密度在迅速下降,這直接表明了,上海在科技人才資源分享能力整體上在迅速下降。值得慶幸的是,從事科技活動人員下降不大;尤其是科學家、工程師,以及r&d人員還略有上升。

2. 3 在產業領域中的科技資源配置

產業領域中的科技資源配置是科技與經濟結合方式,以及區域創新實力和結構的直接反映,如表1所示。從企業塊科技人才資源的配置現狀看,“三資”企業在企業構成中占61%、占企業從業人員的55%、占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49.6%、在企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方面占52.9%(其中,在科學家工程師擁有量方面在全部企業中占55.5%)、占技術開發經費籌集額的66.9%(其中,政府部門資金占25.9%)、占技術開發經費內部支出的69.7%(其中,技術開發人員勞務費在所列全部企業中占64.5%、在r&d經費內部支出中占66.9%)、在開發項目方面占47.6%、在項目經費方面占64.3%、在專利申請方面占53.32%、在專利授權方面占49%。這一系列數據表明:“三資”企業除了在政府部門資金支持方面相對較少外,在所列方面已經成為上??萍寂c經濟的主體。排除國有企業外,作為民族兼民間經濟組成部分的集體企業、股份制及其他有限公司、聯營企業和其他類型企業在上海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開發的結構性分布中已經處于劣勢。這說明,在上海的科技資源配置民間化的過程中,非涉外的民族經濟并沒有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研發和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的近現代企業發展軌道,而是被非民族經濟和資本吞掉了。

這表明,在原有的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尤其是資源分配權和使用權高度統一于游戲規則的制定和執行者手中的文化環境中,不可能創造對科技資源的更大需求??梢哉f,在管理者或學科帶頭人的個人成就、收益與組織運行狀況關聯程度不大的情況下,投資的增長不能對一個組織中可以培養和容納科技人員的限度構成有效的激勵。事實上,在一些科研組織中,進行知識積累,進行科技創新和直接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已經不是目的,而是缺乏團隊意識和人才管理經驗的所謂學科帶頭人實現其政治和經濟利益的手段。在這種本末倒置的運行體制下,對創新的兼容程度和提供的空間是十分有限的。表現在一些管理和重大決策方面,只注重搜集有利的、忽略對負面影響的研究、重視,缺乏綜合權衡意識,離科學管理所需要或能夠做出決策的條件尚存在很大距離。要改變這種狀況,除了繼續增加投入外,還必須從管理和運行體制上著手,進行制度創新。否則,一個區域要維持其在中國、世界科技與經濟中的地位,要在國際競爭中保持一席之地,仍存在制度和環境障礙。制度和管理的落后,尤其是資源分配權和使用權的權力集團化,是引致人才外流或就地為非民族企業效力的制度根源。

問題和矛盾的糾集出現,意味著原有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改革已經失效。中華民族核心競爭能力的提高到了必須經歷從內而外,從點滴規范到中層的管理運行體制再到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的全面變革才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了;到了需要全面反思和評估以找出問題的根源與出路的關口了。因此,培育和確立一種有利于創新源生長、民族核心競爭力提高的社會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資源配置格局、規制條件和環境氛圍勢在必行。為此在具體方面應著手推行以下應對戰略策略:

(1)以彌補“民間化(本土化)”程度不足為核心,在推行現有的科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戰略、“科教興市”戰略和提倡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并逐步具體化的基礎上,著手進行包括政治體制在內的全面的制度創新和政策方向的調整。經過十幾年的改革,政府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已經為外商獨資、中外合作與中外合資資本所取代,而不是為當地民族的和民間的資本所取代。這種狀況是危險的。個人可以不講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但是一個能夠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負責任的政府,不能不講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或區域利益;否則其存在不具合理性和合法性。因此建議政府在面上繼續推行國際化戰略;但是在科技和經濟基礎方面應該對本國、本地區公民創業和創新推行更加優惠的制度和政策,以保護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區域利益,促進新創新源的生長,以帶動和提高區域的和國家的競爭力。

(2)以科技人才建設為本,采取更加具體積極的措施,以留住、用好國內現有科技人才為著手,吸引科學家、工程師回國創業。經過十幾年的改革,人才外流嚴重,政府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已經被“三類資本”取代,而不是為民族的、民間資本所取代。政府的直接投資相對于經濟增長和國外一些國家或區域政府直接投資在力度上已經大大削弱。因此,政府應加大直接的投入力度。由于人才資源外流和人才供給和創業不足,在政府直接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應考慮所投資的科學家、工程師研究項目及其所在的科研機構中必須有責任培養和建立專業化梯隊的義務,特別是在會聚技術領域。對于中青年科研一線人才和富有潛力的青年科研人員,政府有權力和責任在制度安排上實施傾斜。如設立和給予專向教育基金,專門服務于培養學術梯隊和新生力量的需求。如果單獨成立實體性的民間研究實驗室或研發企業,圍繞項目的資助和培育碩士和博士級人才的義務不應當以科研組織或企業性質的不同而存在差別。在當今世界人才競爭已經從“獵取”博士級科學家、工程師,逐漸覆蓋到具有潛力的碩士、本科生,甚至是具有潛力的中學生的情況下,如果在培養、“獵取”和留住博士級科學家、工程師問題上還存在爭論或爭議的話,這個國家、區域或部門便毫無前途與希望可言。

(3)以制度創新為重點,提高科技教育在教育結構中的比重,形成以科技人才為本位、以研發為根本支撐的良好社會運行體制和運行環境。同時在具體運行方面,改變由行政指揮棒控制“科研經費”的科研運行體制,形成一種平等、對稱或自下而上的管理、服務和運行環境?!翱蒲薪涃M”由行政組織轉移到由科學家、工程師個人直接管理、控制、支配和使用,由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轉移到相應的行政組織為科學家、工程師服務,直接為創新源的生長服務上來。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進行制度創新、改變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服務體制,遏制一方面人才供給不足、一方面人才因發展空間和機會有限、資源分配不公而出現外流,區域科技人才資源密度迅速下降的扭曲狀況,一個城市和區域在科技與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和獨立自主發展將失去民族性和民間性這雙重根基。

總之,融入世界的方式和資源配置民間化的路徑選擇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在融入世界和資源配置民間化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失去了獨立的、富有競爭力的、占主導地位的屬于民族經濟范疇的民間科技型產業和區域科技研發密度的增長,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區域、一個城市的發展,在其根基上將成為地地道道的科技與經濟的“殖民地”。正如在一些科研組織中,除了“帶頭人”外,成了只有一個人的地地道道的“光桿司令”。一句話,沒有根本性的制度創新,沒有人才的培養、發展和規范化、制度化的運行機制,以及廣闊的發展機遇,僅僅依靠投資的增長或依靠外資發展本國或本地區經濟,所謂的提高企業、科研組織或民族產業的競爭力,通過“科教興國”、“科教興市”,實現“產、學、研”結合等等一個個具體戰略,最后都存在著“落空”的巨大風險。

表1 2003年上海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開發的結構性分布 企業數 從業 工程技 從事科 科學家 技術開 政府 技術開 技術 r&d經 開發項 項目 專利申 專利授

(個) 人員 術人員 技活動 工程師 發經費 部門 發經費 開發人 費內部 目數 經費 請(件) 權(件)

(人) (人) 人員 籌集額 資金 內部 員勞務 支出 (項) (千元)

(人) (千元) 支出 費

(千元)

“三資”

企業 61% 55% 49.6% 52.9% 55.5% 66.9% 25.9% 69.7% 64.5% 66.9% 47.6% 64.3% 53.3% 49%

國有企業 15% 21.7% 25.2% 23.2% 22.7% 15.2% 55.6% 12.6% 17.9% 11.4% 28.5% 17.8% 12.2% 11%

集體企業 0.3% 0.1% 0.9% 0.6% 0.5% 0.2% 0.0% 0.2% 0.2% 0.2% 0.8% 0.4% 0.5% 0.0%

股份制及

其他有限 16% 18.2% 22.1% 21.9% 19.9% 16.8% 17.7% 16.5% 16.1% 20.5% 21.2% 16.0% 31.7% 37%

公司

聯營企業 0.3% 01.5% 0.7% 0.6% 0.7% 0.3% 0.0% 0.4% 0.5% 0.8% 1.3% 0.6% 0.5% 0.0%

其他 0.3% 2.3% 1.5% 0.9% 0.7% 0.6% 0.8% 06% 07% 0.2% 0.6% 1.0% 1.8% 1%

總計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總數目 1757 1049050 98207 65373 43470 15698555 213396 13499434 2980559 6164253 3812 6568226 2957 2092

數據來源:據上海市科技統計數據手冊(2003)表2重新計算,上??萍季W。

上述統計信息和現狀表明:上海在科技與經濟資源配置上已經成為一個地道的“國際化”城市。改革和開放的目的在于借他山之石,來完善和促進本區域的科技與經濟發展,并以此帶動本區域的居民或公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加強本地區的競爭能力和實力,提高本地區的地位,以此改變在競爭中的處境。必須提醒的是,在制度和文化等領域民間化以前,科技和資源配置基礎的國際化存在巨大風險。在拉美地區,一些國家雖然在政治上擁有名義,但是由于構成其國家的經濟和科技資源的國際化,一直無法擺脫事實上的“殖民地”處境。這種以失去“基礎”為代價的路徑選擇,與科技和資源配置基礎的民間化、民族化路徑選擇之間,在后果上截然不同。前者是一種為了建設大廈,抽基石當橫梁的做法;后者則恰恰相反,是一種為了鞏固大廈根基,把原屬于“上層建筑”的材料換做基石。中國的制度性和環境性因素創新的“滯后”,是造成這種局面,導致存在巨大風險的根本性因素。尤其是人才的外流,或“就地”出國,為非民族資本效力的本身,就是國際企業或科研組織國際化、就地分享人才資源戰略的犧牲品。關閉國門或主張“無為”歷來就不是解決問題、規避風險的正確選擇。因此,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創新游戲規則,營造環境,強化基礎,形成優勢。尤其應指出的是:在中國,目前已經有200個城市提出“國際化”建設問題,上海作為中國大陸最具有吸引力的地區尚且如此。因此,在民族化、民間化道路與國際化道路選擇的先后序列方面,更應該考慮到其科技與經濟基礎問題。

總之,從目前的有關統計和資源結構來看,上海要成為世界性的、獨立的科技中心是令人懷疑的。尤其是把企業數量在增長、投入在增長,人才資源在迅速下降這一綜合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充分說明了在上海這個區域創新聯合體中,企業的整體研發密度在下降,區域的科技與經濟的整體創新基礎正在削弱。因此,以規制創新、營造環境、改變資源配置方式、形成以有利于人才和人才發展為路徑的資源配置局面,以進一步調整高等教育結構、以企業制度和管理創新為依托,吸引人、善待人、用好人,仍然是上海乃至于中國其他城市和區域發展的首選戰略任務和戰略目標。

篇9

農業科技創新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這是不言而喻的。誠然,由于歷史的原因,加上自然條件的因素,新晃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新晃縣)農業現代化的速度遠遠滯后于城鎮化和工業化。雖然全縣糧食生產連年有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多年較快增長,但農村發展仍然存在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

1、農業物質技術基礎薄弱和農業競爭力不強,抑制現代農業生產步伐。新晃是山區縣。由于山區地理環境閉塞、信息不發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意識較濃、商品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淡??;農民科技素質較低,科技意識淡??;資金投入不足,農村創新和農技推廣支撐能力不強;農業自然風險和風險低御機制不健全,農產品和農業信息市場導向功能不強;現行的土地經營制度、農民組織制度、農業產業化經營制度落后;傳統思想觀念影響山區農業發展的沖動;農業金融體制不完善,資金短缺使山區農業發展缺乏必要的物質條件支撐,科技落后使山區農業發展缺乏動力,低效制度安排使山區農業發展缺乏活力。這不僅嚴重制約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增強與提高,同時也加大農業遭受自然風險的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現代農業發展較為薄弱、農業基礎地位不夠鞏固和制約、阻礙了農民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從而影響了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增強,再加上失衡的制度供給,政府對農業投入資金不夠,致使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低下,直接抑制了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這就必然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的最大障礙。很顯然,盡快解決這些問題,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是多么迫切。

2、現代農業科技投入不足和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阻礙農業生產力進步。新晃縣農業科研、推廣和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進步貢獻率不高,遠遠不能適應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要求,不能滿足農民對技術和信息服務的渴求。農業科技投入增長比重嚴重滯后于經濟增長速度,在科技隊伍建設、科技機構的健全、科技宣傳和創新技術推廣運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資金投入、人事編制等問題的制約,造成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務機構機制不活、體制不新等問題,使服務體系很難發揮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門甚至呈現出“網破、線斷、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員素質不高,科技隊伍人心不穩,多數人知識老化,農村普遍存在新技術、新品種推廣不開,農業信息獲取缺乏有效渠道等問題。

3、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低,滯后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新晃全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民的市場組織化程度不高,應對和抗御市場能力弱,這些都制約著現代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縣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基本上還屬于粗放型。尤其是在水資源利用和化肥施用方面浪費極為嚴重。粗放式的生產經營,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更為嚴重的是進一步加劇了稀缺資源的緊缺,進而又影響了農業持續穩定的發展。前些年,農業發展中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問題比較突出,土地、化肥、農藥等農業資源利用率偏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較大。農業循環經濟還處于起步階段,普及面不廣。

4、農業機械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低,制約農村經濟發展。新晃縣的農業基本上還處于單門獨戶的分散型經營狀態,使新技術的推廣和機械化作業難以實施。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分較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購買力偏低,農村市場難以擴大,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增產不增收、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剩余勞動力積壓過多、農民負擔過重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不強、農業投入不足、農業生產受到資源制約越來越大等等。這些是嚴重影響農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1、堅持以“科教興縣”統籌各項工作,擴大創新成效。新晃縣在研究確立全縣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堅持將“科教興縣”貫穿于發展經濟的全過程,確立了向科技要質量,以科技增效益,用科技求發展的工作思路,將科技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會議研究科技工作,分析科技發展形勢,解決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強化科技培訓,擴大創新成效,先后制定出臺了《新晃侗族自治縣關于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意見》、《新晃侗族自治縣科技十二五規劃》、《新晃侗族自治縣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方案》、《新晃侗族自治縣專利獎勵辦法》和《新晃侗族自治縣專利資助辦法》,設立科技興縣專項資金,大力推進產學研相結合。

篇10

關鍵詞: 科技創新 團隊品牌 特色制度政策

1.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意義

現代社會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創新[1],科技創新是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對于國民經濟的增長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一個國家具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便能在全球產業分工鏈中處于高端和主導地位,進一步激活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型產業,同時擁有重要的自主知識產權。

我國重視對創新型、創新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大學生科創是社會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從學生自身角度出發,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項目研究,有助于提高實踐能力,對接第一課堂深化理論知識學習,促使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提升[2]。從學校育人角度出發,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是提高大學培養人才質量和創新性的重要途徑,舉辦大學生科創比賽是一種直接有效的方法[3]。同時,科技創新活動的成功舉辦是高校文化環境、基礎條件及良好制度的綜合呈現。

因此,筆者在分析目前大學生科技創新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充分發揮科創參與主體的能動作用和制度政策角度,針對大學生科創作品質量和影響力提高提出了相應建議。

2.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2.1項目遴選

項目選取對科創作品的價值起著決定性作用,需要從應用需求、科學技術探索等多方面綜合考慮。目前大學生科創作數量多發展快,眾多作品并未產出長期、深遠的社會價值[4]?,F有作品部分是學生自主研發設計,部分來源于教師科研子課題。前者是學生當前真實技術水平的體現,缺乏理論深度技術上創新不足;后者有相應的課題團隊作為支撐,但知識聯系和體系結構丟失,難以體現真正價值,從而影響最終質量。

2.2隊伍組建

參與指導學生科創作品主要以青年教師為主,學術帶頭人和知名教授的參與度不高,青年教師可利用資源單薄,輔導經驗較少,容易造成壁壘。學生科創團隊組成缺乏不同學科的滲透和交叉,同一專業的學生思維方式和技能較為接近,不利于新技術產生,遇到問題時很難突破現有體系找到有效解決方法。

2.3項目時間經費

目前,多數大學生科創項目的研究期限是一年,時間限制對研究周期較長的科創作品有制約作用。所以應設置柔性指標,不被單一因素時間束縛。在科創經費方面,現有的方法多為設置一定資助額度,學生預先支付再申報資助,鮮見追加研究經費。難以預測的研究開銷會阻礙項目的正常研究發展,也會因此而削弱學生參與積極性。

3.教生、高校、產業資源三主體作用

3.1充分發揮教師作用

大學生科創作品離不開專業教師的指導和啟發,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1)幫助學生確立具有創新性、挑戰性和難度適宜的科創項目。指導教師通過對問題的抽象及建模,將一個具有科學理論基礎的問題作為大學生科創作品,在科學依據和應用價值上都更有優勢。(2)科創項目的技術指導。指導教師在技術方案上給予方向把握,并引導學生探索技術途徑,給予心理及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2強調重視團隊合作

科創項目并非只是師生作用的結果,更是學校各部門多維度通力協作的成果,從廣義上說團隊包含學校各個方面成員。院系需提供政策支持;負責學生工作的部門例如學生處、團委,需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平臺;學術帶頭人和教師需要積極參與,使學生把握技術上的難點和項目內容;學校盡可能提供如實驗室、儀器設備、圖書館、教室等資源保障滿足科創團隊的需求;學生成員作為基礎單元,主動發揮作用,保持密切溝通和聯系,形成創新合力。

3.3逐漸形成品牌效應

科創作品離不開專業背景和技能,因此科創項目應當與學院專業或學校特色相融合,形成具有品牌效應的科創項目[5]。學??赏ㄟ^與某些企業的建立長期合作,將科創作品與產品緊密結合。通過科創作品解決技術問題,不斷優化提高產品,真正達到“產學研”三者有效結合和統一。

4.完善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體制建設

4.1謀取資源加大扶持力度

學校應加大對科創的扶持力度,將項目與學生學習、教授科研和授課緊密結合。首先,科創項目可與學分結合,學生可轉化成果替代學分或免修相關課程;指導教師可獲得部分教學工作量或者減免教學工作,以保證有足夠的精力。其次,在研究經費和周期上可采用固定和可調節兩種交叉控制方式。通過設置科創獎學金鼓勵學生參與,加大科創的支持力度。

4.2深入探索科創作品

在科創作品的驗收方面建立以技術創新為原則的標準。驗收的目的不僅是審核項目作品是否完成,更是判斷在技術上是否取得了進展,即使整個作品尚未完成,也應給予支持和肯定。受時間因素限制在結題時未完成功能的作品,可考慮作為新的科創項目將其完善。高年級學生可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深入指導,有助于技術方法的突破和創新;不同的團隊有助于對此問題進行徹底、深入、全面的剖析,帶來進一步的技術創新。

4.3促進科創與教學科研環節緊密結合

將大學生科技創新作為人才培養的專題方案,為學生和老師提供平臺。大學生科創應與本科生教學、科學研究相結合。增設相應的創新型課程和與技術創新相關的實驗,豐富學生的實際經驗,提高動手能力,啟發創新思維,將對科學技術的探討融入到日常課程中。教師和研究生的科研是發現新問題的有效渠道,有理論依托和實際應用需求,可作為本科生科創的來源和啟發,定期安排本科生進入實驗室學習并參與到課題項目中,承擔課題任務可作為課程設計。

4.4層次性模式

為形成高效的科創體系,給科學領域注入新活力,同市場需求較好結合??苿撃繕藨譃閷W生技能培養、科研團隊建設、成果轉換三個不同層次,根本是提高學生技能,訓練專業技能,培養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給予指導,博士生、碩士生積極參與,有助于科研團隊的形成。最后基于市場需求,在眾多科創作品中選出具有較高市場價值和轉化潛力的作品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從而形成科技成果到產品的轉化基地。

5.結語

科創項目是高校培養人才質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體現,深化科創項目帶來的效應,提高其質量和長期的影響力至關重要。研究發現參與項目的主體不僅包括學生、教師,還有各類教育資源,只有充分發揮多主體作用,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才能確??苿撟髌返馁|量提升。同時,學校和學院的政策支持保障為培養創新人才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魏燕.美國大學如何培養創新人才――淺談美國的文科教育[J].文教資料,2013(22).

[2]吳宏杰,張躍輝,王錚,等.對我國大學生科創活動的探索與思考[J].電子制作,2013(09).

[3]朱莉.科創競賽對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作用分析與思考[J].成功(教育),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