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中能力的培養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教學中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化學教學中能力的培養

篇1

翻看學生的糾錯冊,發現有這么幾類問題:只標注題目的出處頁碼和答案,完全應付式;只要有做錯的題目就摘錄,未仔細分析歸納,厚厚一本;對錯題只標注了知識點,沒有說明錯誤的原因,分析只停留在表面;有選擇的記錄整理,但是記錄太密,只就題論題,沒有留白補充。由此糾錯冊的效用大大降低,如何改變這種現狀,變“錯”為寶呢?

二、糾錯冊的建立

1.錯題的內容。錯題主要來源于平時的練習或考試,可以是單選題,多選題,實驗題等,收錄的內容可以是易混的概念,易錯的化學用語,解題方法總結等,這些會使化學學習更具實用性。

2.錯題的記錄。一般錯題的記錄是采用抄寫的方式,通過這個過程能加深記憶和理解。但由于初三課業繁重,時間緊迫,全部采用抄寫的方式不太現實。建議新課期間通過抄寫錯題的方式,而復習課期間則采用剪的方式,選定錯題直接剪貼在糾錯冊上,從而省時省力。而化學上經常出現的圖像,流程圖等,如果采用自己畫的方式不僅難以畫的規范好看,還浪費了不少時間。這個時候可以采用手機拍照的方式,如果不清晰,還可以使用多種App處理圖片。例如,掃描全能王就能使圖片清晰,方便閱讀。另外記錄時可采用不同顏色的筆對錯題進行標注:如原題是黑色筆,正確答案紅色筆,解題思路藍色筆,還可以用各色的熒光筆圈出注意點。這樣就會使錯題清晰明了,更富條理性。

3.錯題的整理。

①錯因分析。分析并標注錯誤的原因:概念混淆、審題錯誤、理解片面、計算錯誤、誤中陷阱、表達不全或思維不縝密等,這是糾錯冊的關鍵環節。

例1(2014.揚州.15):下述實驗現象正確的是( )

A.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產生大量白霧

B.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色

C.硫酸鎂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藍色沉淀

D.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的強光,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了白色固體

學生整理的錯因是:對化學實驗的現象記憶不清。那么記憶不清是針對某一個選項,還是都沒記清。實際上A中還涉及到煙和霧的區別,煙是固體小顆粒,霧是小液滴,紅磷燃燒生成的是五氧化二磷固體,所以是煙,而濃鹽酸揮發的氯化氫氣體遇到空氣中的水蒸氣形成了小液滴,是霧。這個知識點,可能正是學生出錯的地方,而錯因分析中并沒有體現。

②糾正錯誤。標明解題的正確方法及得出正確答案的原理及依據,找到并標注出解題的切入口、思維突破的方法、解題技巧及規范步驟等。若為選擇題還要分析每個選項的錯因及如何改正,并注重從化學課本中找到相應的解釋或依據,標注在選項上,以加深印象,誰解決的錯題越多,誰的進步越大。

③留白補充。一道錯題的一次整理還不足以保證下次不會犯錯,這表明錯題的整理還只是停留在表層,還需要不斷的收錄相關知識,通過歸納、類比,真正理解這類題目。由此可見錯題的留白是很有必要的。

④錯題歸類。糾錯冊不是整理了就有用,同樣存在著效率問題。錯題宜歸類放置,可以按照章節分類,也可以按照考查的知識點歸納整理。如化學糾錯冊可以分為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性質、化學與社會發展、化學實驗等幾部分。還可以分成知識型錯誤、思維方法型錯誤、計算型錯誤等。規范的整理方式方便學生的查找,這比機械的按照錯誤出現的時間順序整理的效果更好。

⑤活頁裝訂。將錯題按自己的風格,編寫目錄和頁碼,進行活頁裝訂,這樣便于錯題的及時歸類或補充相關習題,也便于后續糾錯冊的“瘦身”。通過整理,真正掌握知識點以避免在將來的學習中再犯,做到“吃一塹,長一智”。

三、糾錯冊的使用

1.學生對糾錯冊的使用:

①定時翻閱。根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人在記憶后,短時間內便會大量遺忘,因而糾錯冊需要定時回顧來鞏固。每隔2-3天就要回顧糾錯冊,并在旁邊做一些記號,如圓圈,三角,波浪線等,通過適時的總結反省,避免同樣的題目一錯再錯,使復習更高效,學好化學的信心也逐步建立。

②交流錯題。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在別人的錯誤里吸取教訓,查缺補漏,防止發生同樣的錯誤。這種方式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如課前小組內合作,整理糾錯冊中的選擇型計算題各3題(排除相同的錯題),上課時,通過抽簽的方式,完成其他小組準備的錯題,最快最好完成的一組將得到一定的獎勵。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交流糾錯冊,在提高成績的同時還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③精減錯題。隨著不斷的溫習、總結,將已經完全掌握,不犯二錯的錯題題號用紅筆或記號筆刪除(錯題題目和其他內容不要刪除,以備將來查閱)。通過這種方式給錯題“瘦身”,留下的題目就是錯題中的經典,成為自己閱讀時的重點,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④反思診斷。反思診斷包括六個階段,即反省階段、評判階段、問題察覺階段、問題界定階段、問題解決和總結提高階段。要求學生先復習先前段學習內容,追問自己的解題過程,通過這種個人的反思,了解自己解題的過程和方法,同時通過與老師、同學的共同討論,相互點撥,發現解題思路,總結學習的成功經驗,分析自己作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及時糾正。許多看似不同的錯題其實有著相同的因素,注意思考失誤之處存在的問題和后續的理解,搜尋錯誤的本源,并進行一題多變的錯題反思,總結出類似題目的解題思路、方法、規律。對于解題經驗豐富的學生,還可以自己動手改編錯題。這是彌補知識漏洞的好方法,但是難度較大。建議初始階段,改動不要過大,最好給老師審閱下,后續可做進一步的改編。

例2聚合硫酸鐵是一種新型水處理劑,其化學組成為Fex(OH)y(SO4)z?nH2O。取7.51g樣品溶于水,加入過量的BaCl2溶液得到10.485gBaSO4沉淀。再向濾液中加入適量堿,經過濾、洗滌、灼燒得Fe2O3固體2.80g。下列關系正確的是_____(填字母)

a.x:y=7:3 b.2x=y+2z c.y:z=1:3

本題與例2、例3有異曲同工之妙,除了運用質量守恒定律和化學式的計算外,還用到了化合價的知識,即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但是整體思路是一致的,關鍵都是質量守恒定律。通過比較分析類似題目的異同,在解題模式、步驟等方面深入體會,加深印象。

2.教師對糾錯冊的使用:

①及時批閱檢查。定期檢查學生的糾錯冊,對于整理有方的學生給予鼓勵,稍有欠缺的不能過分批評,反而要適當鼓勵其再接再厲;對糾錯冊上存在的錯誤,要用不同顏色的筆勾劃出來,直接一對一輔導,把問題真正解決;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可以當面解答,也可以寫在糾錯冊上,以書信的形式交流;對糾錯冊上的典型錯誤,要及時評講,避免再犯。

②考查錯題。整理學生常見的錯題和改編后的易錯題編成試卷當堂完成,或者課上提問,由學生回答。通過這種方式引起學生對糾錯冊的重視,同時也加強對易錯知識點的鞏固,不斷查漏補缺。

③增加變式訓練。通過解剖錯題,發現學生的思維缺陷,通過變式訓練幫助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問題,開拓思維,優化解題方法。

④反思錯題。學生的錯題,往往就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折射出學生在知識、方法等方面的不足,是一種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對于共性錯題,教師需反思自己教學中的不足,調整教學策略,如部分知識點沒有講透等。對于學生出現的個性題目需進行個別輔導。學生的錯題能給教師提供正確的信息,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篇2

【關鍵詞】 素質教育 化學教育 能力培養 思維能力 觀察能力 改革教法 實驗技能 化學理論 物質結構 生活經驗 綜合能力

九年義務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實施素質教育。初中化學作為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如何貫徹在義務教育總目標的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是化學教師非常關注的新課題。新大綱指出:“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辈酥赋龀踔谢瘜W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會初步運用化學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現象或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也就是說:初中化學教學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心理學家認為:能力就是作為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時候,必要條件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化學教學中所說的能力是針對任務和問題而言,能夠順利完成某些任務或能比較圓滿解決某一化學問題,化學教學中主要培養學生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包括化學問題上的新發現、化學技術上的創造和革新,以及化學教學中概念的形成、發展,解答化學習題和完成課題研究等。

那么,如何在化學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從更新教學方法、優化課堂結構入手,力圖把“課堂”改為“學堂”,將“一言堂”改為“群言堂”,以很好地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實踐證明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同時也能提高能力?,F將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采取的做法簡述如下:

一、在化學教學中,要轉變指導思想,積極革新教法

作為化學教師,就應該以新大綱為標尺,調整教學觀念和教學策略,深化初中化學改革。人常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確如此。雖然成形的教學方法很多,但沒有一個現成的教學方法可被我們直接套用,我們只能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借鑒先進的教學法,如洋思的教學方法和安丘四中的管理辦法,以及杜郎口中學的模式的學習模式等,去探索、去試驗、去創新,探索出適合我們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在化學教學中,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師先主動教,學生后被動學,往往會給學生造成枯燥無味的教學方法,其實有味與無味的觀念在于如何品味。如果教師覺得食之無味,必然講之無味,學生便學之無味,激不起興趣,當然無從談起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我首先轉變認識,通過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課堂上鼓動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即使學生回答錯了,經過再次糾正也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認識過程。其次積極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充分利用電教條件的,使化學教學主動、直觀、活潑而饒有趣味,喚起學生注意和思維,我十分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是其它一切能力,發展的核心。思維能力的發展為其他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化學教學中,我力求多啟發,少注入;多實驗,少空說:多理解,少死記;多鼓勵,少批評。如我在化學試卷評講中,根據考試情況對成績較好的學生,要求側重于經驗總結:對成績較差的學生,讓其側重吸取教訓,分析錯誤原因,找出產生錯誤的根源,把問題說透,以防以后出現類似問題,對有進步的學生,即使微小進步,我也把他看作“閃光點”予意鼓勵,同時根據學生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

二、用實驗直觀啟發,獲取正確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實驗技能

就認識能力而言,思維能力是核心,觀察能力是基礎?;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簡捷而有效的途徑,加強學生對實驗教學的認識,調控符合素質教育的發展的功能。在分組實驗中可給學生較大的自由度,動手、動腦、動口三位一體,最大程度的調動和激發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可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增長科學意識,提高邏輯推理能力,提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教師應創造條件有目的的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從中引出結論。

例如:①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的現象,就必須抓住生成的四氧化三鐵的最初狀態進行觀察;②“氨氧化”的實驗,學生在觀察中往往及易錯過對“氮的氧化物NO2紅棕色氣體生成”的觀察時機,而這恰恰又是本實驗NH3氧化的重要實驗依據即觀察重點。③氫氣還原氧化銅,通過演示實驗,積極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首先從顏色上觀察:通入氫氣加熱后,黑色的氧化銅逐漸變紅,其次試管壁出現水珠,我引導啟發學生思考:這些生成物到底是什么?最后寫出化學方程式CUO+H2=CU+H2O這樣不靠講解,而主要通過觀察思考,來認識還原反應的物質,這樣不僅可以通過實驗或展示實物,進行直觀啟發,從而解決形成正解的認識,而且通過直觀形象的建立,有益于學生的形象記憶。通過我對學生進行實驗現象的引導觀察,有利于形成學生正確的觀察習慣,培養基礎科學觀察事物的能力和實驗技能。

三、運用化學理論,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我十分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更深一層的認識過程,也就是說具有正確思維能力可使人們知道自己沒有直接觀察和實踐過的事物,也可能使人預見事物的發展和結果。通常許多學生往往憑自己的一點經驗,對物理性質作出分析、判斷,反應出學生思維能力長足的發展,但這樣的判斷不僅往往不夠準確、全面,甚至完全錯誤。這對老師可啟發引導學生用化學理論或實驗來解決問題。

如物質結構不只影響該物質的化學性質,也影響著物理性質,有機物中這種影響表現更加明顯,根據物質的結構來認識物質的物理性質,使完整地認識物質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的重要理論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所以在重要的有機物的物理性質教學中,要注意充分揭示其結構特點,以及促進對重要物理性質的正確牢固的掌握,同時發展學生應用化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如伊春的物理性質可作如下對比:

沸點 水溶性

乙醇 78.5℃ 任意溶

乙烷 -88.63℃ 不可溶

提問:(1)乙醇的沸點為什么很高于乙烷?

(2)為什么在水中乙醇是任意溶,而乙烷卻不溶?

通過分析比較結構上的異同,僅在于是否有羥基,說明羥基對乙醇物理性質的影響是決定性的。結論是否正確可以查書驗證,這樣使學生明白物理性質的背后有豐富的化學知識,同時也揭示了規律,突出了物理性質中的重點,促進了學生應用化學理論、分析化學問題能力的發展,教給了思維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性質的興趣,如學生知道苯與水都是無色液體,且互不相容,如果混合在一起,能否用分液方法分離呢?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不行,其實這些學生分析問題很細致,因為他們認為無色液體混合,看不清界面,通過讓學生親自實驗,我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兩無色液體雖互不相容,整體無色,但界面明顯,清晰的界面給學生留下深刻的映象,學生產生了欲“知其所以然”的強烈心理要求,我趁機用光學原理淺析,學生會永志不忘。實驗獲得的直觀形象,現象明顯,映像深刻便于記憶、勝于雄辯,對年齡較小的學生尤其見長處。

四、利用化學教材和生活經驗,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一個重要途徑和開端,它是一種有目的地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主動攝取感知材料的活動。在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社會之中,善于觀察捕捉信息,敏銳地感受外界事物,使一切工作成功的首要條件。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研究化學是以實驗現象為基礎的,在化學教材里,有近200個演示實驗現象和40個學生實驗,在這些實驗教學過程中,有非常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途徑,適用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此,我不適時機地創設實驗教學情景,培養與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心理學指出,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活動,又稱“思維知覺”即主體為獲得某些認識有計劃、有選擇能動地對自然條件下所發生的某些過程或現象,所做出的系統和細致的考察。

從素質教育的要求看,初中化學教育內容應該最低限度的為適應社會需要進一步學習必須的基本知識,重視化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知識面寬,視野開闊。實際有許多化學物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對這些物質的物理性質學生有意無意之中已有認識掌握,學習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回想、描述,我集中注意著學生感知的是否正確、描述的是否準確。當學生感知有錯誤,我適當引導提示或演示后,讓學生重新觀察,這樣即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有益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培養積極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如蔗糖物理性質中色、態、味、溶解性的物理性質,學生時熟知的,但學生根據白糖的主要成份是蔗糖而認為蔗糖晶體是白色的產生錯覺。我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再搜尋一個用蔗糖的例子。有人想用高級餅干表面灑的蔗糖晶粒,蔗糖應該是無色的。學生同時也提出問題:我們平常見的白糖為什么是白色的?我反問:食鹽大家更熟悉,那么食鹽是什么顏色NaCl晶體是什么顏色?學生之間展開討論,我提出無色晶體含有雜質可能成為白色或其他顏色,無色晶體其顆粒堆積在一起,看上去為白色,并從光學角度粗略解釋,學生主動從日常生活中,積累知識經驗的欲望經過培養之后,能變得更加劇烈。

例如:講化學平衡時,聯系NO2與N2O4之間的化學平衡及其移動,我補充講了我國自行研制的“2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所用的燃料主要是偏二甲肼[(CH2)2N—NH2],所用的氧化劑主要是四氧化二氮,點火后燃料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反應生成氣體急劇膨脹產生巨大的推動,將火箭和衛星迅速送上藍天。我讓學生回憶在電視中看到的火箭起飛時底座噴出大量紅棕色氣體的情景,指出紅棕色氣體實際上就是N2O2的分解產物NO2氣體。

在講鐵的化合物一節時,我補充了有關Fe2O3用途的知識。Fe2O3有兩種變體:α—Fe2O3和β—Fe2O3,前者是順磁性物質,后者是鐵磁性物質。具有鐵磁性的物質在外磁場的作用下,磁偶極子(磁性物質的基本單元)能根據磁場的方向而取向排列,并保持這一取向從而將電信號轉變為磁信號記錄在磁帶上,這就是我們通過所說的錄音或錄像的過程。放音或放像時則是通過磁頭的反轉,將不同強度的磁信號重新轉變為強弱不同的電信號,再將電信號轉變為圖像或聲音。

篇3

1,創造意識的培養

創造意識是人們從事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驅力,是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想象和創造行為的前提。

(1)了解化學史實,樹立創造志向。向學生介紹中國歷史上與化學相關的發明創造以及中外化學家發明創造的事實。

(2)創設教學情境,激發求知欲望。良好的教學情境,可有效地抓住學生的心理,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我們可以用一些新奇的實驗、模型、圖表及故事等來創設教學情境,通過設置懸念,使學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3)鼓勵提問質疑,誘發創造動機:學生頭腦中能產生問題并把問題提出來,這說明他存在著未知和疑問。存疑、質疑,最容易引起人的探究反射,并努力引導人去解疑,使未知轉為己知。因此,正確地提出問題是一種高水平的創造能力,敢于和善于提出問題是創造動機的具體表現。

2.創造想象的培養。想象能力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按一定的要求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而創造想象是一種創造性的綜合,它不依據現成的描述或圖示,而是根據一定的目的,把經過改造的各部分納入新體系而創造出新的完整形象的過程。

篇4

一、 確立實驗教學的價值功能,拓寬實驗的教育功能

傳統的實驗教學忽視了實驗在情感領域和能力、方法領域的培養。實際上化學實驗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科學態度,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設計能力、實踐能力,訓練科學方法等方面具有課堂講授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學實驗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

二、 增設趣味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三學生往往對化學中的實驗現象感到很神奇,渴望知道為什么。因此,我充分結合教學內容,從課時教學目的出發不失時機設置和安排一些生動、有趣的實驗進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提高了教學效果 。例如,在§4-1《燃燒與滅火》的教學中,補充了白磷的燃燒演示實驗,并通過導管向燒杯的熱水中緩緩通入氧氣,可看到熱水中的白磷與氧氣接觸后,也開始燃燒,并產生火光,使學生激發出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

三、 運用多媒體技術,增強學生感性認識

多媒體技術能為化學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瘜W教學中有一些危險性(如

爆炸)實驗、污染嚴重的實驗和現象不太明顯的實驗,還有一些實驗因可重復性差、耗時長,不適合課堂演示,可將這些內容進行實驗模擬設計成課件,借助多媒體演示播放給學生觀看。例如,講“二氧化碳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時,借助計算機設計動畫片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告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謹防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從而有效地克服了就課本講實驗的問題。這種形式的教學既保證了實驗的真實性和直觀性,又便于觀察實驗現象,加深印象,同樣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四、 聯系實際開發家庭小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能力

為了使學生用化學知識理解和解釋身邊的現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增加一些貼近生活和社會實際的實驗。新教材配合教學內容,共設置了13個家庭小實驗。教學實踐表明,家庭小實驗的引入使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它對激發學習興趣、鞏固知識技能、培養能力、開發智力起到一定作用。當我第一次向學生布置緒言課的家庭小實驗――觀察蠟燭色態、構造及點燃時的現象,并與課本第5頁習題3配合作為家庭作業時,學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實驗――用玻璃杯、飯碗和小蠟燭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第7頁演示實驗1-1的改進),學生開始產生興趣,大多數學生在家里動手做了這個實驗,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課堂上七嘴八舌詢問老師,經過簡要解釋和指導后,有的同學回家又重復做了這個實驗,一旦做成功了,其興奮之情自不必說,學習化學的興趣也隨之激發出來。后來,每逢做演示實驗時,學生往往會問老師:“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課堂教學內容,我們除了布置學生完成新教材中設計的13個家庭小實驗外,還另外補充了十 幾個既有濃厚生活氣息,又與所學化學知識密切相關,同時學生在家庭中又能夠找到材料,獨立完成的小實驗,作為家庭作業。這些實驗按教學進度陸續布置給學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學生準備一個家庭小實驗記錄本,把所完成的實驗項目、日期、觀察到的現象、得出的結論與所學知識的聯系等詳細記錄下來,半學期檢查一次。多數學生都能達到老師提出的要求。二十幾個家庭小實驗的開發,不僅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使學生擴大了視野,培養了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們與課堂教學內容同步,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起到促進作用。

例如,我把教材第118頁鐵釘生銹演示實驗中的(1)當作家庭小實驗,提前一周布置給學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鐵的性質這節課時,將實驗室預先做好的鐵釘生銹實驗的三支試管展示給學生看,并請他們與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實驗結果對照,學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鐵在潮濕的空氣中能跟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鐵銹”這一事實。進而再請學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鐵釘,哪一部分銹斑最明顯,為什么?”啟迪學生對教材第119頁討論題“你認為鐵在什么條件下最容易生銹?”進行探究,從而對鐵生銹的原因和防止鐵生銹的方法有較深入的了解。

篇5

摘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改對化學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簡單闡述了自主學習的定義、意義及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化學教學;培養;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

一、自主學習的含義

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思考、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成功的自主學習要求學習者做到以下三點:

1.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自主學習是由學習者的學習態度、認知能力和學習技巧等因素綜合行成的一種能力。要求學習者能自覺安排自己的學習,利用已有的知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學習目標。

2.自主學習的獨立性在學習活動中,學習者需要總結出一套適用于自身獨特的學習方法,借助教科書、參考資料、網絡等媒體資源獨立完成學習目標。

3.自主學習的反思性 自主學習活動要合理制定學習目標,每個目標的完成及時進行檢測和反思。反思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層次學習,增強學生的能力,提高個人的創造力;有利于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自主學習的重要意義

在當今倡導課程改革下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學習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主動探索, 去操作實踐,去交流和分享探索的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這種學習活動方式學生喜歡、樂意,它不僅能使學生學得活潑,而且能激活大腦的思維,對所學知識理解更深刻。

2.有利于學生責任感的培養。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能自縱學習,在學習中塑造獨立人格,形成強烈的責任感。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當一些富于個性的學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點、觀察問題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問題的水平不同,產生種種不同觀點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比較、對照、切磋,這之間就會有意無意地學習到對方思考問題的方法,從而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潛移默化的改進。

三、在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1)組織學生針對具體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化學探究性實驗,發揮化學實驗的魅力, 將學生引入化學殿堂。化學實驗千變萬化,如顏色變化、氣體生成、沉淀析出等都有很強的吸引力,利用實驗效果,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誘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讓學生都能親身體驗、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取化學知識,充分體會成功的快樂。一個好的實驗方案,不僅有利于教學,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2)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把課堂教學中的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聯系起來, 進行分析講解, 可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興趣和理解能力。如學習了次氯酸鈣,可以向學生介紹它如何對飲用的自來水進行消毒。學習了酸堿滴定,可以讓同學們親自測一下食用醋的總酸量;學習了人類需要的重要營養物質,同學們就可以進行日常生活合理的膳食搭配等, 讓學生感受化學時時刻刻存在于我們的實際生活中, 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3)開展化學課外活動,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 成立化學課外活動小組, 組織學生觀看化學與生活的影片, 介紹化學發展史、化學家的故事等人文文化;組織學生搜集生活中與化學相關的點點滴滴,把理論和生活結合起來,豐富所學知識;組織學生參觀周邊的化學工業,了解產品生產原理,針對工廠產生的污染成分,啟發學生搜集資料,寫小論文和調查報告等。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2.做好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一般是學生在教師授課前進行獨立的學習, 是從已有知識向未知知識進軍的過程, 需要較強的分析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雖然教科書有系統的論述, 但是通過自己的分析來搞清思路、掌握要點、找出關鍵和難點, 必須經過獨立思考不可。通常我要求學生先通讀全文, 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后,再精讀, 對一些概念或一些實驗的操作步驟要用筆標記下劃線;要善于發現問題, 敢于質疑, 能自己解決則解決, 不能解決的, 在頁邊空白處寫上自己的問題和想法, 不必花太多的時間思考, 帶著問題聽課時, 目標就非常明確了。有了有效的預習和思考,學生在課堂中的理解能力和對知識點的反應速度都有較大提高。

鼓勵學生查看相關書籍,通過查看相關書籍, 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 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還加深了對課內知識的理解,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外,查看有趣的化學課外讀物對學生的發展也有幫助。如我常推薦給學生一些好的課外書《身邊的化學》《化學的奧秘》等, 能讓學生了解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化學與其他科學的關系, 能讓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 幫助他們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

3.學會歸納總結

在平時的教學中訓練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 以使知識系統化。如每一單元結束后, 讓學生自己進行單元小結, 找到單元內知識點間的關系, 進行系統歸納; 將學生總結出來的知識網絡圖在復習課中進行展示和點評, 讓學生進行自我更正。例如在學完了酸堿滴定知識后, 根據酸堿的強弱讓學生對學過的酸堿進行了整理和分類。判斷常見的酸堿哪些能被直接滴定,哪些能被間接滴定。通過學生的自主總結, 零碎的知識按不同的方式搭起了骨架, 有了主線,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學生腦海中擴大、加深, 這就使學生應用概念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得到加強,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學生能否學好化學,乃至學好其他學科都是必要的,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每一位教師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推行新課改都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淺談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的設計.《化學教學》.2002.9

篇6

【關鍵詞】化學;實驗教學;創新能力

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化學教學中發揮著獨特的認知功能,也是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源泉之一。讓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活動,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自己設計實驗解決實際問題,能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立足于化學實驗這個基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實驗教學實踐,就如何加強實驗教學,在實驗教學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談一些想法。

一、通過學生創新實驗設計或進行探究性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其創新能力

創新實驗設計或探究性實驗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還要求他們靈活地、創造性地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創新實驗設計或探究性實驗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規實驗所不能替代的。

如學習原電池知識后,可設計探究性實驗課,在實驗室中利用生活常見物品自制簡易原電池,引導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變成實際的應用?;瘜W知識中能夠實施創新教育的知識點很多,只要我們時時留心,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己任,在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地長期堅持下去,必定會使學生的創造力不斷提高,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勞動者。

二、加強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如有一道練習題:在實驗室里做硫酸鋁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實驗時,采用不同的操作順序,會得到不同的結果。①把少量硫酸鋁溶液滴入到氫氧化鈉溶液里,出現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②把少量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硫酸鋁溶液里, 得到白色沉淀。這道題涉及了鋁的兩性和過量問題,學生一般都能較快得出答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在①中如果連續把硫酸鋁溶液滴入氫氧化鈉溶液里,會出現什么現象? 最終能得到白色沉淀嗎?在②中繼續把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到硫酸鋁溶液里,又有什么現象?白色沉淀會消失嗎? 事實勝于雄辯,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實驗。通過實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準確,對實驗現象的認識更加深刻,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利用學生分組實驗和課外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心理品質和創造實踐能力

化學實驗特別強調個人的動手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勇于創新,大膽改革,采取各種措施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動手操作的時間機會,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在實驗技能、知識應用、觀察現象、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等諸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訓練,從而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創新。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適當增加實驗內容,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乙醛與 Cu(OH)2 的反應,除按課本完成實驗外,又增加了一個對比實驗,即CuSO4溶液過量,NaOH溶液不足時生成的Cu(OH)2 懸濁液再與乙醛反應。

2.開展課外實驗活動,為學生的創造活動提供方便條件

比如設計性或探索性實驗,可安排適當的時間讓學生在實驗室親自做一做,檢驗創造的成果。這對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無疑是有利的。

四、開發實驗的深層次教學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實驗:向體積為10mL,物質的量濃度為2mol/L的氯化銅溶液中投入10g鋁片。

實驗現象觀察:①鋁片表面立刻有紫紅色銅沉淀,同時產生較多的氣泡;②溶液綠色變淡,繼而產生藍色沉淀;③混合液溫度升高,試管壁發燙,產生氣泡速度明顯加快,鋁片上下翻滾;④混合液變黑,鋁片周圍有少量白色沉淀物產生;⑤一定時間后,試管底部有較多紅色粉狀銅沉積,溶液變成無色透明;⑥鋁片上繼續產生無色氣泡。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既豐富又復雜,大大超越了學生實驗前的預測結果,因而激發起學生的探索心理。

現象解釋與思維創新:①產生氣泡加快的主要原因?反應放熱,溫度升高,鋁銅原電池的形成;正三價鋁離子濃度增大,溶液酸性增強,反應速度加快。②混合溶液變黑的原因?生成的氫氧化銅分解成黑色的氧化銅。③最后溶液變成無色透明的原因?正二價銅離子濃度減小,促使溶液溶解平衡朝正方向移動,導致氫氧化銅和氧化銅溶解,溶液變成無色透明。限于知識基礎,學生無法解釋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白色沉淀。有部分學生認為白色沉淀是氫氧化鋁,也有學生認為不可能,且都提出了一些理由。這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大膽推測,鼓勵開展思維創新,最終由學生得出在溫度較高時,銅和氯化銅可發生反應生成白色的氯化亞銅沉淀。

篇7

關鍵詞:中職化學教學 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老師”

在中職學校護理專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新課改要求中職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能有自我發展的空間,并積極提倡探究、交流式學習、并學會用化學語言進行記錄和表述。教學中我們常發現部分學生回答問題時詞不達意,或往往只是用一兩個字、詞或公式,表達不通暢;書面表達也沒有條理,寫得亂,寫得糊涂。從新課改后的教學評價改革來看,也要求學生能對已給的條件和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和整合。如果學生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就有可能讀不懂題目,不能把一些實際問題抽象轉化成化學問題。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化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化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示范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好化學的重要方法。這些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前提。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認識到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

教師首先必須認識到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肯定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在化學教學中能提高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不斷克服語言表達意識上的認識誤區。為引導學生正確的表達問題,我們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清楚地用語言表達化學的基本概念;讓學生用語言有條理地敘述解題的思路;讓學生提高說理能力,清楚表達解題思路,提高綜合思維能力。

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表達意識和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把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意識和表達能力作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要大膽突破,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如果忽視了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會直接妨礙學生的全面發展,甚至會影響受教育者一生的創造性發揮。

二、注重化學課堂教師的語言表達,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身教勝于言傳,要讓學生學會邏輯規范的語言表達,教師首先要在課堂上規范自己的表達方式,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化學語言要規范

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苯處煹慕虒W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學要求、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意自己語言的純潔性、準確性、激勵性、啟發性,尤其是教師語言的準確性。教師的語言要正確、科學、簡練。另外,作為化學教師,應注意語言的條理性、邏輯性、連貫性。

2.教師對學生作業批閱要點出語言表達上的問題

我們在教學中要能發現學生的優點,要學會賞識教學,但賞識并不等同于不給學生指出問題。在化學作業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做作業時的邏輯思路,在評定學生的結論是否正確的同時也能看出學生的思路是否清晰。

三、嘗試“學生老師”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表達

篇8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反思能力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反思是對自己學習知識的一個檢驗過程?;瘜W是一個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學習化學不僅需要理解理論知識,還需要通過理論知識舉一反三,因此反思是學好化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及反思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不斷探究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策略,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一、采取問題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

1.引入問題情境

學生學習化學,難免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或者對一個問題具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針對疑難問題,學生肯定想及時知道結果,因此教師應抓住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或做實驗等方式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應積極支持、靈活解決。例如:學習氣體時,學生對“為什么二氧化碳融于氫氧化鈣中水會變渾濁”等問題比較好奇,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積極進行解答。

由于學生對知識有不同認識及不同的看法,針對同一個問題,學生可能會有爭議,提出不同的觀點,教師可創設問題情境展開教學,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探究欲望與學習動機,在分析問題、推斷化學式、判斷正誤等過程中,全面認識化學的內涵,從而培養反思能力。

例如:教學弱電解、電質的電離平衡,H3PO4、H2SO3等屬于中強酸,也屬于若電解質,教師提出這一問題,可以讓學生不斷地探討與研究。另外,提出探究式的問題情境也很重要,如提出:“硫在氧氣瓶中燃燒為什么會產生火焰,而鐵在純凈氧氣瓶中燃燒為什么不會產生火焰,而生產一種黑色的固體?”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使之進一步理解與記憶知識,進而形成思維能力。

2.培養學生的問題反思意識

在學習知識方面,教師應積極指導學生解答疑難問題。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能進行自我反思。例如:在學習中,學習方法是否合理?應如何采取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化學的思維模式是否有效?在化學學習中,哪些知識體系應著重學習及研究?是否對自己的化學學習結果滿意?影響化學學習的因素有哪些?應如何提高化學學習成績?

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能正確認識自我,積極進行自我反思,通過不斷的認識與反思,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另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科學與否,教師都應認真地解決,從而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其反思能力。

二、采用變式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設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習題,讓學生獲得有效的訓練。例如:研究金屬元素在酸性中的化學反應,“35.0g的鐵與一定量的濃硝酸發生化學反應,若鐵在容器中全部反應完后,產生的氣體為20.4L,則消耗了多少濃硝酸?”提出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該題需采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方法,從而求出濃硝酸的量。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采用其他簡便的解答方法,如關系式法與方程式法相比較,關系式法能簡化計算步驟,因為化學方程式計算會涉及到化學原子守恒法、問題假設法、電子轉移守恒法等。

反思是學習化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增強學生反思學習的意識,提升其反思能力,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及全面發展,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馬世清.試論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J].高中數理化,2012,(06).

篇9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中西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9-0221-02

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際。

一、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了解西方文化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向較注重教學的內容和語言能力,即培養學生能造出一些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學生沒掌握語用知識,不知道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具體環境中用英語進行準確的跨文化交際[1]?!安欢谜Z言的運用規則,語法規則將變得毫無用處”(Hymes1972)。如“Why don't you open the door?”是一句符合語法規則的句子,但它含有強硬的命令口氣,就不適合對長輩或初交的人說這句話,可用“Why not open the door?”來表達。又如,當夸獎別人的菜做得好時不能說“I didn’t expect you could make such delicious food!”(沒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烧f“What a delicious food!”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而違反說話規則會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Walfson,1989)[2]。這里的說話規則是所在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必須存在的一種默契,一種雙方交際時都遵循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s)”[3]。為使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能準確運用所學語言,必須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職學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識。如《大學英語精讀III》Unit 4 “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 ”的課文標題“Down But Not Out”學生很難理解。筆者先介紹美國拳擊術語“down and out”,意思是拳擊手被對方擊倒后淘汰出局。再結合課文對“女隱士”特點的分析理解,把標題譯為“潦而不倒”學生才恍然大悟。可見,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就很難理解它在特定場合中引申出的社會意義。同是這篇課文中“…if she chooses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 as norm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這句話令人費解。狗在西方視為人類忠實的朋友,所以趕走一只喪家之犬屬不道德行為。又如:“Why I Teach”一文中,很多學生不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經》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塵土clay造人,并賦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這句話中用clay隱喻沒有知識的人,用breathe比喻“獲得知識,開始成長”。這個典故把教師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類比,使我們領會到教師育人與上帝造人同樣偉大[4]。學生明白這些文化及隱含意義后,終于茅塞頓開。

二、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謹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類學家Kalvero 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國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對方社會交往的信號或符號經常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反應,這種現象在跨文化學中稱“文化休克”[5]。學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異,用漢語的思維去理解、判斷英語的語境,極易產生“文化休克”。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而文化差異就是思維方式的本質差異。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具有女性陰柔偏向,西方思維方式具有男性陽剛偏向。中國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國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國人好靜、內向、守舊,西方人好動、外向、開放;中國人求同、求穩,西方人求異、求變。我們在教學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漢文化的主要差異以及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歸納、比較和總結,這將有助于學生逐步區別語言的文化內涵,培養跨文化意識,增強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

1.贊美之詞

中國文化對贊美之語總是比較崇尚謙虛原則,“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和“I like your beautiful watch”之類的應答都要用“Thank you”,因為這些贊美之詞僅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談話的手段。

2.提供幫助

中國人對于別人的幫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謝”的方式,在西方人們崇尚自立,會以“謝絕+解釋”作回答。如回答“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這樣的kind offer,通常用“No, thank you”或“Yes, I’d love to, but not now”之類的婉轉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語的人的語言錯誤,但對文化錯誤卻會耿耿于懷,特別是文化禁忌。筆者把英語國家人士初次交談的“禁忌”歸納成W-A-R-M四個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樣引出“七不問”:不問年齡、體重、收入、、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和“吃了嗎”。

4.交際勢能――把握交際訊號的強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話題是談論天氣,如“It’s really a cold tonight, isn’t it? Yes, it is.”這樣的對話很容易使雙方轉入其他話題,并且能縮短會話距離,避免交際障礙。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飯,主人客氣地邀請你一起吃,“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us? ”如果你真的沒吃,最好不要客氣,否則挨餓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創設交際語境,培養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現代英語教學非常重視語境,建構主義理論也提倡語境化教學(Situated instruction)。因此教師要盡力為高職學生提供真實的或模擬的交際情景,力求創設學生能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氛圍,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中。如《綜合英語II》Unit 7 “Listening and Activities”聽說部分,為使學生了解并熟練掌握“祝愿”和“問候”的日常交際用語,我設置如下情景作為導入:We all know there will be “A Job Hunting” in our campus tomorrow. Are you interested in the investigation on job hunting? How do you greet the interviewers? And how do you respond to their reply?學生積極動腦,很快列舉出許多學過“祝愿”和“問候”或“代問候”及其應答的表達。聽力結束教師趁熱打鐵適當補充,引導大家歸納總結。接著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自編對話進行操練,做到學以致用,運用自如。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不斷應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如利用多媒體、幻燈、音像或互聯網等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使學生在教師、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更多的文化信息,從而提高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使課堂教學真正交際化。在《BEC》“Interview”這一項目設計課上,我先組織學生看一段有關招工的錄像,然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What do you want to do after you graduate from the university? What questions are likely to be asked in a job interview? What would you ask if you were the interviewer?接著我用PPT設計了幾種模擬招聘的具體場景,讓學生申請做家教、商店促銷員、收銀員和導游,然后在課堂上表演。師生們從語音語調、內容設計、體態表情、語言得體和合作創新等方面進行互評。大家積極參與,表現了空前的興趣和競爭力,體現了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時在課上不愿開口說英語的學生在大家的鼓勵和配合下,增強了信心,消除了緊張情緒,獲得了很好的鍛煉機會。運用多種電教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課堂變成了社會的縮影,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在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中勇于開口,樂于開口,在模擬情境中建構新的語言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四、滲透中西文化,培養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語言交際行為是指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行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語言至多只占整個交際過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語言交際傳遞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語言行為就成了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間觀,因而導致不同的會話距離。在英國,禮貌的聽者會認真地注視講話者并不時眨一眨眼表示對對方所談之事感興趣,美國人則希望聽者頻頻點頭或發出哦、嗯之類的聲音表示對所講內容感興趣。中國人則通常會眼看著對方保持安靜。有位頗為出色的中國學生到一家英國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試。敲門進入辦公室后,學生坐下并順手把放在經理面前的一張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試后,該生自我感覺良好最終卻遭拒絕,是因為英國經理事先將椅子放在他認為合適的交談距離位置,而中國學生無意間向前一拉,將距離調整到他認為舒適的位置,可能使經理感到不適,最終導致被拒絕錄取。

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呂叔湘1977)[6]。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進行中英非語言交際對照教學,如中國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謝,英語文化的人用親吻和擁抱表示感謝;美國人習慣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國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動作,在美國人看來是滑稽可笑的;美國人用手拍成年人的頭表示同情、鼓勵對方,中國人則認為這是有意侮辱對方;中國人氣憤至極會跺腳,美國人在急不可待時才跺腳;英文化的人喜歡佩戴貓頭鷹圖像的徽章,因為在英文化中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國人看來貓頭鷹是邪惡的化身,俗話說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預示著兇多吉少。中國人在給人指方向時,習慣于用食指指點。在英語文化中,這是既不雅觀、又不尊重別人的手勢;用手下意識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國人看來既無什么含義,也無傷大雅。美國人卻將這一動作視為隱匿不好的想法或謊言的手勢,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絕對方的看法。

參考文獻:

[1]蔣永遠.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0,(2):73-79.

[3]張衛紅,張凱.外語教學中語用知識的應用分[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3):329-331.

[4]尹錫榮.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2,(6):85-87.

[5]董松濤.文化休克與英語教學[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29-31.

[6]董良峰.外語教學中加強大學生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6):111-113.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ANG Li-ju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Changzhou, 213164, China)

篇10

一、創設新穎問題情境,千方百計地引導創新意識

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沒有激情地平鋪直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就會逐漸被湮滅,因此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需要每一個化學教師認真思考,大膽地嘗試、應用各種方式方法去努力地激發和保持不懈?。P者主要利用下列途徑:①精心設計上好九年級化學第一課;②加強實驗教學、直觀教學;③開展比一比、賽一賽、猜一猜、辨一辨等知識競賽;④組織課外活動興趣小組,不遺余力地引導學生創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真實、新穎的問題情境,用集顏色、氣味、光和熱為一體的化學實驗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如探究碳酸鈣的化學性質時,課前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家庭小實驗,把雞蛋放在一只裝有白醋的玻璃杯中,一兩天后發現雞蛋殼上面產生了什么現象?利用此原理能否除去熱水瓶膽內的水垢?為什么?如何除去盛放石灰水的試劑瓶內壁上的白色固體?讓每個學生都能感知化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多彩多姿的世界與化學息息相關,只要我們去感知、去探究,就一定能發現化學的無窮魅力,從而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營造互動教學氛圍,引領學生的創新熱情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要求教師這個職業必須緊跟時展的脈搏而動,經常參加各種專業培訓,更新自己的理念和知識,否則很容易被知識的浪潮所淘汰.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像關在籠子里的小鳥,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揮舞的指揮棒的指揮,教師教的太累學生學的太死.而課堂教學效果不僅僅簡單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挖掘程度更取決于學生的參與程度以及教與學形成的和諧程度.因此,營造師生互動的教學氣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如何營造互動的教學氛圍呢?這就體現出教師的智慧和才能,智慧型教師深入課堂,走進學生中間,蹲下身子與學生零距離交心溝通,和學生一起努力把課堂動起來、活起來,師生興趣盎然,課堂活力無限.而有的教師始終放不下師道尊嚴,在學生面前總讓人感覺高高在上,盛氣凌人,試想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如何才能營造出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創新熱情怎么可能得到激發和引領.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放低身段、蹲下身子、深入學生中間,不遺余力地營造互動的教學氛圍,引領學生的創新熱情.

三、自主設計探究性實驗方案,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通過觀察、分析、討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揭示化學現象的本質和物質變化規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思考,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長期訓練,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基礎枝能,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例如“探究氯化鈉、硝酸銨、氫氧化鈉三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的溫度變化”,教師不應大包大攬,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分組合作進行設計,再通過比較優選出最佳方案.最后引導學生歸納出“物質溶解時往往伴隨著吸熱或放熱現象”的結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不要害怕浪費時間,也不要擔心學生設計水平不高,要放心大膽地讓學生嘗試,允許學生犯錯誤,甚至失敗,大不了重頭再來,在不斷地糾錯中,學生的創新水平一步一步得到提高.

四、多角度設計開放型習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要設計一些開放型習題,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問題,允許學生“異想天開”,有時引導學生反向思維,反彈琵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講濃硫酸的特性之———吸水性,課本中沒有演示實驗,那么如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設計實驗,實驗現象要能夠比較明顯地說明濃硫酸具有吸水性.通過網上查閱資料,學生們設計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如學生聯想到新鮮的荔枝富含水分,先用天平稱量一小網袋富含水分的去皮荔枝的質量,然后把這袋去皮荔枝用繩子固定,懸吊在盛有少量濃硫酸的試劑瓶中,旋緊橡皮塞密封,靜置半小時后打開橡皮塞,取出去皮荔枝觀察,發現去皮荔枝變得干癟,把它置于天平上稱量,其質量顯然也減少了.通過這些開放型習題的思考和設計,學生突然茅塞頓開,發現實驗設計也不是什么遙不可及、很神圣的事情,只要我們時刻準備著、積極思考、勇于嘗試就可能會迸發出創新的智慧火花.

五、開放科技小活動,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