扦插與嫁接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1: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扦插與嫁接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生態模式 月季 栽培管理技術 養護

生態模式是在國家綜合考慮國內農業各方面指標,為促進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而提出的新的發展模式,是根據科學的規劃和實驗,結合生態學、生物學以及經濟學等多門學科,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土地資源、太陽能資源等多種資源,使用最新的科學技術,對農業進行生態管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很多人都在閑暇之時選擇養花種草來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而月季花開化周期短,綻放時間長,栽培和養護相較而言容易,因此,月季花除卻本身美化環境的作用之外,還受到人們在個人生活中的青睞。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迎合大多數人的喜好,現將月季的栽培技術和管理經驗做一個詳細的陳述。

1.月季的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

月季在就其花期來講,綻放時間較長,形態直立,終年常綠或者半綠,花梗上大多有刺,相對于葉子較長的植物的來講,月季的葉子長度偏短,一般在三到五厘米之間葉子大多呈現卵形,表面沒有凹凸,且葉子表面光滑。月季花是“群居”植物,常常結伴開花,日常中很少見到單獨開一朵花的月季,而且月季的顏色絢爛,開花綻放時奪人眼眶。

月季和大多數植物的生態習性相近,空氣流通好,日照充足是月季對生長環境最基本的要求。此外,月季對溫度的要求十分苛刻,晝間溫度在15-26攝氏度最為適宜,夜間溫度則可以稍微低一些,大概可以比晝間氣溫低五攝氏度左右,也就是說,夜間溫度在十度到十五度范圍內。因此,在氣溫較高的夏季,月季的開花量會有大幅度的降低,此季節的觀賞質量會下降,但是,月季相對于其它的薔薇科植物而言耐寒性較好,即便在零度以下依然可以生存。此外,月季是“富養”植物,喜好肥沃的土壤,在有機質豐富的土壤里生長的較好,而且可以延長花期。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溫度都能適宜月季的生存,土壤的質地可能有些貧瘠的地區就不太適合月季生長,但是總體來說月季在我國的分布還算廣泛。

2.月季的繁殖技術

對于月季來說,人們在種植或者養植的過程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嫁接和扦插,原因在于這兩種方法簡便且繁殖效果好,但是目前國內有關學者普遍研究的卻是播種和組織培養的繁殖方式,就這一方面來講,理論和實際出入較大。而這兩種常用的方法在本質上區別也很大,嫁接注重的是嫁接砧木,大多選用薔薇類的砧木來完成嫁接工作。而扦插與嫁接的側重點不同在于,扦插需要與特定的時令相結合,節氣對扦插工作質量影響甚大。下面我們詳細陳述一下兩種方法的不同之處和在月季的繁殖工作中應該注意的地方。

2.1扦插法

在月季的繁殖工作中,扦插手段是常常位列首選,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月季本身對溫度就十分挑剔,因此,在整花期或者整個生長季,都可以選取嫩芽進行扦插。在扦插嫩芽的選擇上,也有些是必須注意的地方,首先要保證選取的嫩芽健康,什么是健康的嫩芽,最基本的就是保證嫩芽沒有病蟲害,枝條相對來說比較粗實,也不能選擇低端太粗的部位,應該折中選擇,長度大約在10厘米。選取合適的嫩芽之后,可以浸泡一段時間再進行扦插,這樣效果會更佳。

2.2嫁接法

嫁接不同于扦插適合整個生長期,而是在七八月份比較多用。前文我們也提到,嫁接技術對砧木的要求比較高,普遍使用的是薔薇,嫁接的主要季節是春季,或者在月季的生長初期。嫁接雖然與扦插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也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在嫁接選取枝條時,選擇健康的枝條。在選取枝條后,將枝條進行技術剝皮,再使用剪刀把枝條修剪成固定形狀,而后把枝條插入砧木已有的接口,最后使用塑料袋小心將接口包裹起來,保護接口。大約七天之后,觀察嫁接的成果,若接口處出現綠色萌芽,則說明成功完成嫁接,如果萌芽呈現黑色,那么說明枝條沒有成活的可能性。

3.月季的栽培管理技術

3.1水分管理

水分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備資源,對于植物來講亦是如此,對植物的生長和發育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便有些植物是比較耐旱的,但是耐旱不代表離開水分可以成活。月季屬于比較耐旱的花卉,但是長期缺水也會變得枝葉稀疏,花朵顏色不純正等現象。

由此可見,水分的管理對月季的生長作用是不可取代的?;ɑ艿臐菜彩怯姓驴裳模豢擅つ窟M行。天氣和季節是影響澆水量的兩個最主要因素,在溫度較高、蒸發較快的夏季,每周澆水的次數控制在二到三次,陰天或者大氣濕度較高的季節可適當減少澆水次數。澆水時,不可直接從根部入手,而是從葉片開始,這樣既可以達到給月季增加水分的效果,也可以同時洗凈葉片上的灰塵,還可以達到美觀的效果,是一舉數得之舉。

3.2養分管理

植物和人類有在習性上有相通的地方,比如,人類的生長發育離不開營養,月季的生長也離不開養分。一般地,氮、磷、鉀三種養分是最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他養分也同樣關乎植物的生長效果。有機肥料是很好的選擇,其在促進植物生長發育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不僅如此,而且還可以改善土質。在月季栽培之前,要先根據土質選取適當的有機肥料加入土壤,在種植之后,再行進行追肥,保證月季的生長發育。

篇2

查看更多《河北果樹》雜志社信息請點擊: 《河北果樹》編輯部

專題論述

(1)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李上的應用 董朝霞 葉明兒

(3)趙縣梨果加工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高立欣 郭貞 曹愛敏

試驗研究

(4)坂田蘋果在低效果園改造中的高接應用試驗 王建民 李鋒

(6)鴨梨大樹改造對果實品質和效益的影響 胡尚強 史世軍 信桂芳

(7)黃驊冬棗、早脆王棗結果習性研究 閆振華

經驗交流

(8)雙矮蘋果細長紡錘形整形修剪技術 劉文田

(9)蘋果開心形整形修剪技術 李洪宇

(11)蘋果銹果病和蘋果果銹病發病規律和防治方法 閆愛兵 張惠超 趙鳳環

(12)提高國光蘋果質量的措施 陳蘭貴

(15)梨無公害栽培技術 譚鑫 李海山

(17)山楂高產栽培管理技術 沈文寶

(18)李樹主要刺吸性害蟲的發生特點與防治對策 鄭桂珠 陳兆鑾

(19)夏黑葡萄當年扦插當年結果技術 趙榮艷

(21)高海拔冷涼地區設施延后葡萄休眠期管理技術 邵軍輝

(22)核桃栽培技術 閆加印

(23)京東板栗優種嫁接技術 李鐵鋼 郭久丞 郭江

(25)棗瘋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 劉京偉 柴高正

(26)野生酸棗經濟效益與綜合管理技術 諶夢麟

(27)獼猴桃園非常規管理技術 張進

(29)無公害石榴豐產管理技術 張丹蕊

(30)無公害杏扁“圍選1號”生產技術規程 劉月萍

(32)提高設施果品品質的關鍵技術 王靜 郭宗方 劉金柱 高見 諶夢麟

(33)承德沙棘生產現狀及開發建議 劉月萍

(35)無公害果園標準化管理技術 李海山 譚鑫

百花園

(36)蘋果樹整形修剪基本原則 郭宗方 劉金柱 諶夢麟 高見

(36)蘋果樹銹果病防治方法 呂曉麗

(37)蘋果樹花前復剪技術 孫翠華

(37)蘋果建園技術 曹恒斌

(38)蘋果輪紋病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方法 李衛東 梁海林

(38)提高套袋蘋果質量的關鍵技術 陳莉

(39)蘋果腐爛病綜合預防治療技術 孫申義

(40)蘋果、梨、桃春季病蟲防治技術 鄭連閣

(41)海棠與蘋果種子砧木的區別 寧安中

r> (41)梨樹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 李冬梅 劉曉霞

(42)梨果套袋注意事項 宮春梅

(42)梨園春季管理技術要點 呂潤航

(43)桃樹穿孔病防治技術 張莉莉

(44)冀南地區桃樹疏花疏果技術要點 蘇鳳君

(44)設施桃樹瘡痂病的發生-5防治 才淑娟

(45)介紹6個晚熟李優良品種 孫竹梅

(46)葡萄凍害原因與補救措施 孫兆軍

(46)葡萄綠枝嫁接技術 馬愛紅

(47)葡萄套袋技術 李少春

(47)老核桃樹復壯“三更新”修剪要點 李春野 方英俊

(48)板栗芽倒接技術 尹小環

(48)板栗無公害癇蟲防治技術 張向東

(49)板栗砧木苗培育技術 康彥明

(50)棗漿爛病防治措施 許文西

(50)棗樹提高坐果率措施 趙志清

(51)柿幼樹防寒越冬技術 許文西

(52)如何提高石榴坐果率 梁若霞

(53)石榴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 馬丹丹 李娜

(54)楊梅速凍保鮮技術 周翠英 張洪路

(55)花椒大尺蠖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趙香平

(56)平山縣果品質量安全隱患及對策 李衛東 梁海林 高麗琴

篇3

近幾年本人在一些園林綠化公司、花卉苗木基地調研中發現:在一些園林綠化公司、苗木基地里新錄用的一些大學畢業生中,能發揮自己專業作用的學生很少,大數是不能獨立完成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但是,象這樣的問題不能說學生沒有學好,主要因素在校方,調查中發現:有個別高校沒有一個象樣式簡單不過苗木花卉實習基地,怎樣去教的學生專業知識。本人就這幾個問題來說說自己看法:

1 設計出來圖紙不知道怎樣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我們現在有很多園林綠化管理、花卉培育專業的學生在學校用電腦計算機設計園林綠化工程建設草圖、效果圖都學的很好,很漂亮,基本上沒有什么缺點,但是,大多數學生拿起設計圖到實地地塊去做,沒有一個學生知道怎樣運作,無從下手,實際操作能力很差。所以,校方應該加強這方面教學投入,聘用一些具有理論知識又有實際操作能力的園林工程技術人員來當教師,手把手的教專業學生去實際操作。為他們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下面解讀一下現實工作中如何進行園林綠化工程施工步驟:例如:某小區四幢樓房中間有一塊二十平方米的空地要進行綠化,建造一個二十平方米的圓圈中心花壇。同學們,當我們拿到施工圖紙后,應該怎樣去空地放樣呢?第一步,把圓圈最里的花壇中心用石灰給點出來,也就是說這個圓點是中心花壇的中心是種一棵景觀樹,按實際計算這個中心圓心花壇應該占用二平方米空地建設而成。第二步:用6平方米空地做第二個圓圈(平面綠化或立體綠化都可以),種有色(紅色)小灌木。第三步:用十二平方米空地建做第三個圓,也可以用有色(綠色)小灌木花壇,如圖:

2 植物選配

現在我國大多數高校對學生課堂理論課講得很好,對學生到課外實踐中應用時就很少。就拿園林綠化工程運用中最重要一關,就是植物選擇與搭配,在具體施工時就無從下手,不知道怎樣的地段種植什么樣的樹,高坡地積水地段種植什么樣的樹,種植喬木還是灌木,種什么樣的草都不知道。其實像這樣的問題不是很難學,只要同學們知道園林綠化不能失去基本條件,你們記著園林綠化工作就是按照“實地實樹,因地制宜”的原則來做,你們工作就會做出成績,校方應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知識課的鍛煉。

下面解讀一下:“實地實樹,因地制宜”的原則。什么叫“實地實樹,因地制宜”,就是當你要在一塊空地上綠化時,你就要去了解這塊地地形、地質。如:是高坡地,還是積水塊,地是什么質性,只有了解清楚才能實地實樹,如果是高坡地,地質是酸性,這樣我們就可以種植一些符合這塊地質的植物。如果是積水地, 我們就種一些耐水植物,如:水杉、柳樹等。

3 園林綠化管理

3.1 植物修剪。

近幾年來從某些高校園林花卉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就業工作時,遇到了不少困難。如:有一個學生到一個園林綠化公司做樹木修剪工作時,負責人安排他修剪黃楊綠堤,修出來的綠堤長短不一,高低不平,邊沿無角,橋木修剪無層次,病枝、弱枝無從下手,造型樹修剪得無造型,該修剪的地方沒有修剪到,不該修剪的地方修剪了。很多樹木(造型樹)失去觀賞價值,造成了一些經濟損失。

3.2 病蟲害防治。

在一些高校園林花卉專業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一些病蟲害防治,可是到實際工作中,很多同學對什么是病害,病害與蟲害的區別表現在哪里,怎樣去識別它,這樣的工作都做不下來,根本談不上怎樣拿農藥防治,如某高校園林管理專業學生在一個園林綠化公司工作時,有一天在公司門口有五、六十米女貞樹綠堤發生了蟲害,其蟲害是成蟲,可用針對它的農藥來防治。但是他連這樣很簡單的蟲害都不知道怎樣去防治,后來打電話給老師,老師就教他用了低毒高效“觸殺死”的農藥來治理,結果用藥十多分鐘后就見效。

又如:還有一個同學在苗圃看到小樹苗上有芽蟲、介客蟲等相對常見的病蟲害都不會治理。通過與老師手把手地教他,他才從中學會了第一次治理病蟲害。

3.3 植物培植技術。

篇4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極強的自然科學,學習生物學不僅要學習生物學知識,還要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實驗教學是搞好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關鍵,也是實現生物學教學創新的重要途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新生物實驗課堂教學對提高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實驗能力,而創造性的思維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觀察與思維相互滲透,才能促進學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因此科學的實驗教學應該首先抓觀察能力的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不是自發形成的,是靠教師的誘導啟迪。在實驗中觀察能力的提高,有賴于正確的觀察程序和方法,精確系統的觀察是一切科學實驗、科學新發現的基礎。教會學生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觀察,對培養學生在實驗中的觀察力是很必要的。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全面進行觀察,抓住事物的各個方面及其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樣才能達到認識事物的目的,例如觀察根毛和根尖的結構,先用肉眼觀察認識根的形態,掌握直根系、須根系、主根和側根的形態特征,進而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結構,認識和掌握根冠、生長點、伸長區即根毛區的結構特點。局部觀察即細微觀察,要求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質的屬性,捕捉它們之間的細微差異,從而發現事物各個側面的特點,例如,在組織學生觀察花的形態和解剖花的實驗中,首先要觀察水稻花和桃花的形態,我們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桃花盛開的時候見到蜜蜂及其他昆蟲前來傳粉?為什么水稻花盛開的時候卻很少見到蜜蜂及其他昆蟲前來傳粉?卻從而使學生認識和掌握風媒花與蟲媒花的形態特征上的區別。緊接著老師指導學生進行兩種花的解剖,仔細觀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結構,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產生的原因,而觀察水稻花結構卻沒有這種蜜腺結構,使學生弄清風媒花與蟲媒花的結構差異,通過解剖觀察使學生認識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花的本質屬性方面的區別。其次是對比觀察,運用縱橫比較進行觀察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對比觀察使學生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從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異以及從差異中找出共同點或因果關系。例如:在觀察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的形態結構時,首先向學生強調兩種植物的顯著區別,一是葉脈結構、平行脈與網脈;二是莖的結構:有無形成層;三是種子胚的結構:一片子葉與兩片子葉。另一方面單子葉與雙子葉植物在葉序上講也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是因為它們都屬于綠色植物,葉序相似之處是因為光合作用的緣故。最后,在實驗中為了保證觀察結果的可靠性,觀察的次數要多,否則就難以區分偶然發生和一貫現象。

由于生物的課堂實驗的觀察受時間、空間、人數與器材的限制,觀察清楚有關生物的形態結構就觀察的質量往往不盡人意,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重視教材的同時應發揮音像教材的所特有的作用。首先要通讀有關音像教材,充分了解音像教材的內容特點及使用方法、片長、編著的意圖。據實驗的需求和目的,正確選擇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錄像片和電影片,精心設計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生物的結構時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些結構的名稱、組成和結構的作用,如根、莖、葉、花的結構,最好選用投影片或幻燈片,整個結構清晰的展現在大屏幕上,使整個教學內容變抽象為直觀,變靜態為動態。若是表現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有機物輸送以及動物體的血液循環等,還可以用組合投影片。在表現生物體形態、動態過程或者很難觀察的瞬間即逝的過程,最好選擇錄像片,使音像教材發揮最佳作用。根據教材的需要,剪輯有關的教學錄像片填補音像教材的空白。這類錄像片由于是根據教學內容剪輯而適時地顯現在學生面前,因而既能起到直觀形象的教學效果,又不打亂教材的知識體系,更符合教學效果,特別是電教媒體、實物、掛圖、標本等常規媒體的結合使用,彌補了實驗中的不足,優化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

生物學的知識和人的生產生活實踐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實踐能力是實現探究的橋梁。因此許多的課外實驗也不容忽視,課外實驗的進行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本領,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和生活實踐能力。例如課本中涉及到的人工輔助授粉、扦插、壓條和嫁接等實用技術,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而且許多課外實驗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例如生物課本中種子的萌發、根尖的那一部分在伸長、觀察葉色與光照有無關系等,這些實驗需要的時間較長,無法在課堂中完成,學生在課外完成實驗,通過動手操作,管理,親自觀察,記錄并且動腦筋去比較,分析和思考,不僅獲得了新知,而且獲得了探索新知的方法,久而久之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也能夠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因此生物的教學與實驗密不可分,是中學生物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和延伸,應當加以重視。

一切創造都源于實踐,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探究活動的主體,因此在教學中培其起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同各種器官去感知實驗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就是他們想的過程,也是多種思維綜合的過程,具有讓學生從頭到尾經歷實驗的全過程,他們的創造性潛能得到開發,創造精神才會得到培養。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提高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有效性。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實驗的內容,按探究實驗教學中分層次梯度設計實驗,同時加強教師的主導性,由于班容量偏大,多數活動只能分組進行,這就在探究性實驗中的合作的學習方式,而做好生物實驗對學生來說更需要一種群體的合作精神。由于他們在閱歷、視野及方法的種種不足,在資料、信息、想象等方面更需要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實現資源共享,才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合作是做好生物實驗的最佳方式,也是在生物實驗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應用,是搞好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關鍵,是實現生物學教學創新的重要途徑。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改變觀念,制定務實的教學策略,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推進實驗教學的穩步發展。

篇5

關鍵詞 生物教學 導入 教學實踐 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志碼:A

The Teaching Leading of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WU Hongzhen

(Saiwen Experimental School, Xingyi, Guizhou 562400)

Abstract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 In biology teaching, the key point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uriosity is fitting into the new class to teaching students to create a pleasant atmosphere, the creation of wonderful teaching mood, firmly attracted the hearts of the students, to enable students to to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activities easily and happy.

Key wordsbiology teaching; leading; teaching practice; motivation

如何在生物課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及提高教學效果,是每位生物教師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經過五年的教學實踐證明,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生物教學質量,如何導入是提高學生積極性和求知欲的一個重要環節。下面就筆者的教學實踐淺談導入的幾點體會。

1 導入技能的類型

1.1 利用諺語導入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求知欲

例如:用一句農諺:“五九和六九,河邊插楊柳。”說的是春天把楊樹、柳樹幼嫩的枝條插入濕潤的土壤中,不久就可以生出楊樹苗、柳樹苗來。實踐告訴我們,除了用種子繁殖新個體以外,有些植物的營養器官也能繁殖新個體,從而導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植物的營養繁殖”一課。這樣既提高學生求知欲又輕松的引入新課。

1.2 利用謎語導入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用“穿花峽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蜻蜓點水是在做什么呢?學生積極思考,接著問,蜻蜓是哪一類動物呢?學生肯定回答出,好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又如用“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猜一食物)學生積極思考后會想到是花生,那么“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各指什么呢?它們分別由什么發育而來呢?這樣就自然地引入《種子的萌發》新課。再如在教學《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一課時,我先說出一則謎語,請同學們猜測一種動物:“游泳唱歌是行家,捕捉害蟲把田下。講究衛生人稱贊,到了冬日不見它”。學生聽后興趣盎然,積極動腦思考。輕輕松松導入新課。

1.3 利用詩詞導入能加強情感教學,體現生物學與其他科目緊密相連

例如:用“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里面強調的“插柳”指無性生殖中的那種生殖方式呢?自然導出“扦插”有關的教學。如:利用少年時寫的一首“詠蛙”詩詞“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那個蟲兒敢作聲”來導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兩棲動物生殖與發育的教學,既生動又形象;如:在講“嫁接”時,朗誦元代詩人歐陽玄的《接花木》詩,“園丁妙手即花神,接葉移枝偽脫真,萬剪豈能傷化力,色香無復記前身?!痹谥v述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時,讓學生對“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句詩所描述的自然現象作出科學地解釋等。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1.4 利用歌曲導入能提高教學的趣味性

如:利用“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引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花的教學;“葵花朵朵向太陽”引入“植物的運動”的教學。如:在講“遺傳”時,唱歌曲《龍的傳人》,中國人都是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的歌詞,是遺傳特征的寫照等。輕松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意境。

1.5 用故事導入新課能增強情感教育

如:在學習《人的起源》的內容時請一個學生講 “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心目中就會想,人類真是女媧造的嗎?讓學生討論2分鐘人類的由來,因而很順利的就完成了導課的任務。

1.6比喻導入能增加趣味便于記憶

如提問:食品廠生產食品一般需要什么呢?同學們積極思考、發言后我接著講:生產需要動力、車間、機器和原料等。那么,我們可以把綠葉比作“綠色工廠”,它的車間是葉肉細胞,“機器”是葉綠體,“動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產品”是淀粉。這樣,學生對葉肉細胞、葉綠體、光、水、二氧化碳、淀粉和氧的作用及地位就比較清楚,輕松導入“光合作用”的教學。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了,同時增添了趣味性。

1.7 舊知識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溫故而之新,這是常用的導入方法。復習學過的知識或者回顧有聯系的內容,對新知識的探究和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大部分新知識是以舊知識作為鋪墊。如在上《植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課時,先復習已學過的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有那些內容及特點,那么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和動物體是否一樣呢?有什么區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1.8 演示實驗導入

演示實驗導入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能調動學生情趣、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如在講述“蒸騰作用”時,展示一株盆栽的天竺葵,外面用一個白色的塑料袋套住,讓他在光下照射1個小時,上課時把這盆天竺葵搬到教室讓學生觀察塑料袋內出現什么?”學生邊觀察邊思考,教師自然地導入新課。

1.9 采用直觀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在教學中運用實物、標本、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如在講到“葉片的結構”時,吩咐學生撿一些葉片帶到教室,叫他們認真觀察樹葉著落的情況。上課時問學生“葉片掉下時,是正面向上,還是反面向上?”學生通過觀察自然會答“正面”。教師問,這是為什么呢?這與我們今天學習的“葉片的結構”有關,就這樣很自然地導入新課。又如在講授《種子的結構》時,先發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給學生,讓學生觀察,在觀察時提出要認識什么、注意什么,而且比他們有什么區別,從而正確認識雙子葉植物、單子葉植物。這種導入方法,學生既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又突出了重點。

2 導課的應用原則與要點

(1)導入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強。既要針對教學內容,又要針對教學的對象。(2)導入要有關聯性,要與本節知識緊密相連。(3)導入要有啟發和趣味性,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以利于提高聽課效率。(4)要有創新性,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不引起學生對本節內容學習的反感。(5)導入具有趣味性,有一定的藝術魅力。(6)導入要精練、迅速,不能超過5分鐘。

此外,導課還可以通過創設情景、學生演講、小游戲等形式導入新課。導課方法靈活多樣,至于選擇何種方法,應根椐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來確定。采用的導課方法一定要恰當、貼切,和本節內容緊密相連,不能一味迎合學生的好奇心心理,而脫離教學內容??傊皩дn無定法,妙在巧導中”。

參考文獻

[1]劉恩山等.中學生物學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朱小毛,肖霞英.讓幽默點綴生物課堂.中學生物教學,2006(1-2):39.

[3]李翠蘭.巧設懸念潤課堂.中學生物教學,2005(3):21.

[4]周美珍等.中學生物學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60-74.

篇6

[關鍵詞]生物科技;林業生態;建設應用

中圖分類號:X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0-0333-01

0 引言

生物技術是20世紀后期人類科技史上最令人矚目的高新技術,它是國際科技競爭乃至經濟安全的重點。在我國生物技術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并從政策、環境方面采取了多項有效措施來推動生物技術與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重大科技計劃,把生物技術作為優先發展的領域,從而進一步加快了生物技術的發展步伐。有些研究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初步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生物技術研發體系,生物產業也初具規模,生物經濟初見端倪。目前生物科技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環境治理、食品安全、醫藥生產、農業、林業、動物、微生物、冶金等領域,并且都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主要以生物科技在植物生態建設領域建設中的應用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近年來,生態環境發展建設關乎人類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而現代生物技術的科學利用將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重要突破點。

1 當前在植物類中應用的主要生物技術

(1) 細胞基因育種。通過研究細胞轉基因,從而利用細胞轉基因技術能有效地打破種間雜交障礙,拓展和擴大林業樹種的雜交范圍,促進加快物種變異速度,并根據林業造林的對樹苗的需求,培育出人類所需要的樹種。

(2)營養繁殖技術。該技術通過對植物組織進行樣品離體培養,從而得到遺傳上與母體完全相同的新個體。目前的嫁接和莖段生根(扦插)等技術都屬于這各范疇。隨著現代組織培養技術的出現,科學利用體細胞胚胎進行繁殖良種的技術,為保持生物種質又高效快速繁殖良種后代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3)分子標記技術。廣義的蛋白質標記主要包括種子貯藏蛋白和同工酶及等位酶。而狹義說法的分子標記只是指DNA標記。這項技術并不直接對植物生產做貢獻,這項技術只能為遺傳轉化感興趣的基因定位提供重要的信息,或者是為種群結構、雜交系統和譜系鑒定提供信息。分子標記對于研究種群問的或種群內的遺傳變異、評估雜交和自交的水平、對品種或品系進行遺傳鑒定及“指紋鑒定”等方面的作用價值是巨大的。

2 現代生物技術在植物類生態領域中的應用

(1) 良種選育。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可以把一個品種、品系的理想遺傳性狀轉入另一品種、品系,以提高植物的價值、產量和質量。

(2)提高植物的抗蟲。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培育抗蟲植物新品種除可以克服化學殺蟲劑的長期使用造成藥品的殘留、害蟲的耐受性、環境污染等嚴重的問題,還具有成本低、保護全、特異性強等優點。目前人們已獲得多種抗蟲基因,其中有蛋白酶抑制劑基因,淀粉酶抑制劑基因、植物凝集素基因、昆蟲特異性神經毒素基因、幾丁質酶基因等,它們已被導入煙草、棉花、油菜、水稻、玉米、馬鈴薯等多種農作物,在抗蟲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的已進入了商品化生產。

(3) 提高植物的抗病毒性。傳統的抗病毒作物,是將植物天生的抗病毒基因從一個植物品種轉移到另一個植物品種,然而抗病植株常會轉變為感病植株,而且作用范圍較窄。最近,研究人員采用基因工程的技術培育有別于傳統方法的轉基因抗病毒植物,目前最有效的是將病毒外殼蛋白基因導入植株獲得抗病毒的工程植物。

(4) 提高植物的抗寒。低溫對細胞造成損傷的主要原因是造成細胞內膜結構中的脂質雙層流動性降低,導致膜結構損傷,影響植物正常的生長。生物膜中雙層脂分子保持流動性,主要依靠其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不飽和脂肪酸多則抗凍。通過分離能催化形成高不飽和脂肪酸的甘油-3-磷脂酰轉移酶的基因,并將其轉入植物而獲得具有抗寒能力的轉基因作物。

(5)提高植物抗除草劑性。除草劑全世界目前約有2000多個品種,在農藥市場占有最大的份額。然而除草劑的使用有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如很多除草劑無法區別莊稼和雜草,有些除草劑必須在野草長起來以前就施用,而且由于抗性草類群落的出現導致使用量增大對環境的危害也日益嚴重。制造抗除草劑的轉基因作物是克服這些缺點的理想途徑。把降解除草劑的蛋白質編碼基因導入宿主植物,從而保證宿主植物免受其害,該方法已成功地用于選育抗磷酸麥黃酮的工程植物。

(6)抗重金屬。隨著工業發展,空氣、土壤、水體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重金污染,不但嚴重影響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更重要的是通過植物食物鏈危害人類的健康。土壤中的重金屬主要有Cd、Cr、Cu、Hg、Ni、Pb、Zn、As等。20世紀80年代,提出植物修復、超富集植物。但由于自然界中已發現的絕大多數重金屬富集或超富集植物往往生長周期長、生物量低、植株矮小,因而限制了其對污染土壤重金屬的移除效率。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改良植物對重金屬的抗性,增加或減少重金屬在植物體內的累積量被認為是進行污染土壤的生態恢復以及減少食物鏈重金屬污染的一條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

(7)現代生物藥品。隨著人們對化學藥品危害性、局限性的逐步認識,生物藥品在植物生產中地位逐漸突現出來,成為綠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有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微生物藥品具有對人畜安全、不破壞生態平衡、害蟲不易產生抗性等優點,但也存在著藥效速度慢、專一性強、受自然條件影響大的缺點。而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菌種,創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型菌種就可以克服這些缺點。

3 結束語

雖然生物技術的研究需要資金的大量投入,但對生態領域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隨著大量珍貴生物的面臨消失,對轉基因技術的研究也將會提供大量有關基因行為和調控的信息,將來轉基因技術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這將對傳統育種方法具有重要的價值。生物技術今后必將在生物的大量繁殖、品種改良、基因轉導、實現生物集約化培育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我國生態系統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詹卓.淺析我國生物技術的發展前景[J].華章,2010,(05).

[2]張常東.淺談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J].中國科技信息,2005,(07).

[3] 張曉.淺議我國生物技術發展狀況[J].科技致富向導,2010,(11).

篇7

關鍵詞:實驗裝備;對策;資源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現代生物科學的發展尤其依賴科學實驗。在生物學教學中,學生實驗,實習和觀察等實踐環節對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科學方法、培養能力和形成生物科學素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學生物課程應重視實驗教學。

一、不容樂觀的教學現狀分析

1.實驗裝備配套標準無法落實

很多農村中學沒有實驗室,甚至連顯微鏡都沒有或配置數量不足,致使許多生物實驗無法正常開展。有些學校,教師則干脆在“紙上”應付上級部門對實驗教學的檢查。

2.師資配備嚴重失衡

筆者統計了所在縣農村的11所初級中學,共有專任和兼任教師25位,其中,生物學專業畢業的只有4位,也就是有7所初級中學沒有一位生物學專業教師。非專業老師因為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自身的生物實驗基本技能不扎實,很難在實驗教學中起到示范作用。

3.教師自身不重視實驗教學

因為沒有將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納入考核,沒有成績壓力,導致從上到下都忽視了生物學實驗教學,特別是許多非專業教師在任教生物學課程中,沒有歸屬感,認為只是過渡性任務,申報職稱,還要回到自己所學專業,所以,沒有積極主動地去提高生物學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二、加強農村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對策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加強學習

學校應重視生物學實驗教學的開展

農村中學應鼓勵在職人員積極參加學歷培訓和繼續教育,特別是非專業教師參加新課程培訓,并在此基礎上組織骨干教師開展校本培訓,提高生物學教師的整體素質。筆者所在縣于2009年7月上旬組織了全縣農村生物學教師實驗教學技能培訓,取得很好的效果,許多非專業教師參加完培訓后說,太有收獲了,學到了很多課本中沒有的東西。

2.教師應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學素養

“書到用時方恨少”,生物學教師應通過閱讀專業類書刊,如《中學生物教學》《生物學通報》《生物學教學》《生物學雜志》等,從中汲取大量營養,開闊自己的眼界,豐富自己的知識面,解決教學中的困難。生物學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圖書館資源、科技館資源、社區資源、家庭資源和互聯網資源。尤其是互聯網上有著豐富多彩的生物學教學信息和多樣化的呈現形式,運用多媒體強大的模擬功能可以提供生物學實驗的豐富情境和操作平臺,不僅使知識的來源不再局限于教師,而且為學習方式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可能。

3.因地制宜,開發資源

為了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積極開展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農村中學雖然實驗設施設備落后于城市,卻有城區無法比擬的接近自然、生物資源豐富的優勢。如,能因地制宜,發動學生,自己動手,創造條件,完全可以揚長補弱,保障生物學實驗順利開展。

三、利用當地資源,加強農村特色校本實驗課程的開發

在創新教育的背景下,我國已構成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結構。校本課程的提出,使學校能夠真正參與課程管理,擁有課程管理的自。學?;诟母锖桶l展的實際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教師和學生參與課程管理和決策,能夠充分體現出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因此,校本課程最能反映學校的具體情景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體現學校的特色和發展風貌。農村生物學教師要以此為契機,轉變觀念,大膽實踐,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大力開發校本實驗教學資源。筆者所在學校附近有一元寶生態農莊,是福建農林大學的實踐基地。該農莊主人溫元寶是學校校外輔導員,筆者多次組織學生到該農莊參觀,并利用該農莊組織學生進行果樹嫁接、扦插、環割等實驗。學校后山有一片松樹林,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采集松脂的實驗,體驗采脂工人的甘苦。根據本地農民的生產特點,還開展了“紅酒的制作”“木薯淀粉的提取”“筍干的制作”“白曬花生的制作”“臘鴨的制作”等實驗。這樣,不僅能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充分體現“STS”的新課程理念,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活動貼近生活和社會實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充分利用學生資源,開展實驗活動

農村學生有自己的特點,他們大都參與了農事活動,養過雞、鴨、豬,幫助種植過水稻、煙草、蔬菜等農作物,有的甚至很在行。家里種植煙葉的孩子幫助父母烤過煙;菜農的孩子知道怎樣整畦,怎樣播種,怎樣松土,怎樣防治病蟲害;一位飼養過牛的孩子親眼目睹了小牛犢的誕生。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特別是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經驗的學生,把農村孩子的這些寶貴的經驗運用到學習上來。應優先發展這部分學生成為興趣小組成員,最終成為老師的助手。在實驗中,由小助手擔任各組的組長,起到示范和引導作用。

學生中有很多的生物實驗教學材料可以利用。觀察種子的結構時,可叫學生帶各種各樣的種子。學習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時,布置學生帶甘薯、馬鈴薯、甘蔗、黃花菜、柑橘、花生、青棗、小白菜等材料。另外,蚯蚓、鼠婦、田螺、小魚、青蛙、蟈蟈等小動物亦可布置學生準備,但要提醒學生,要愛護小動物,不要破壞其棲息環境,實驗完畢要將這些小動物放歸大自然。

五、采集制作標本,發展學生技能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學校周圍的田野或山上,采集動、植物標本。教師可在現場對所采集的植物整體標本進行分類,重點認識和區別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單子葉植物、雙子葉植物、網狀脈、平行脈、直根系和須根系等,加深理解和鞏固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然后帶回標本指導學生通過整形、壓平、干燥、裝貼等步驟進行處理,制作成臘葉標本,供課堂教學觀摩之用。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季節,指導學生捕捉供蟈蟈、菜粉蝶、蟑螂、螻蛄等昆蟲,經過針插、展翅、干燥、保存等過程制成標本,充實課堂教具。通過這些生物學課外活動,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生物學技能。

六、創建植物園,培植實驗材料

筆者所在縣開展了改善農村寄宿生生活的食宿工程,政府劃撥給每個農村學校十畝農田種菜。教研組向學校申請了幾分地,建立了學校的植物園。教師和學生們種馬鈴薯、淮山,扦插甘薯莖、紫背天葵,割韭菜,體驗什么是無性生殖;播下玉米、菜豆、小白菜等植物的種子,觀察和種子萌發的過程;設置對照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通過給植物澆水、施肥、松土,觀察各種植物的形態及生長過程;對玉米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將甘薯的葉作為光合作用的材料,提取甘薯中的淀粉等實踐活動。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也讓學生體驗了收獲的喜悅。

總之,農村生物學教師應改變觀念,加強學習。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生物資源,加強校本課程的研究;應想方設法開足實驗課,改進實驗方法,加強實驗教學,縮小與城市中學的差距,努力培養出既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又有嫻熟的動手能力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3-264

篇8

【關鍵詞】生物學概念 科學本質 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B-0079-02

自 2011 年初中生物課改以來,在生物學乃至整個理科教育的改革中都強調重要概念的教學。生物學概念成為生物學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幫助學生搭建“少而精”的知識框架,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信息化和學習化的社會。生物學概念的形成,實際上是傳遞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與科學屬性,即對事物科學本質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對于知識的記憶、理解、掌握和運用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一、生物W概念的內涵

概念通常是對事物的特征和表現進行的抽象或概括。而生物學概念處于學科的中心位置,包括對生命現象、規律、理論等的理解和解釋,是生物學學科知識的主干部分,對學生學習生物學及相關學科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概念有助于學生形成內化的邏輯結構,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掌握相關的學習內容,并且能用它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一般來說,在教學中要更加注重重要概念,因為它不同于一般概念,它是更為系統和更為重要,起著統帥的作用。學生不可能全盤吸納所有的知識,這就需要運用科學的教育原則,即“少而精”的原則,將各類零散的知識點相互串聯從而形成有機整體,抓住重要概念進行重點學習。

二、生物學概念的教學策略

(一)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學重要概念的有效方式之一。而實驗探究是最熟悉和最常見的方式,原因就在于生物學本身就是前人在不斷的實驗中發展起來的。因此要使學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內涵也應回到原點,用最初的認識方式――實驗來理解。例如,對“生態系統”這個概念,學生不僅僅要知道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這些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而且還應知道它的內涵,即所包含的物質與能量是如何傳遞的。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計一些生態容器,如魚缸,比較哪種魚缸中生物的生存狀態更好或生存時間更長,分析其原因,說明魚缸中各種生物所發揮的作用。從而感受到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必備條件,理解生態系統的真正含義。又例如,食物中“能量”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為了讓學生清楚地理解它的含義,教師可以通過能量轉換,燃燒一些食物來加熱水溫,讓學生理解能量這個概念。同時,還可以進行拓展,比較不同食物中所包含的能量大小。由此可見,通過實驗探究重要概念比教師反復用語言強調要更形象、更易理解。生物教材中有很多類似的重要概念,教師都可以將之轉化為實驗的方法來加以探究。在教師的指導下,只要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探索,就能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形象的概念,方便理解和記憶。

(二)STS教學。STS 是科學 Science、技術 Technology、社會 Society 三個英文單詞字母的縮寫。Yager 教授(1990)將 STS 定義為:“將技術當作科學與社會的橋梁;以地方、全國或全球性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來設計科學課程,讓學生對這些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產生興趣及好奇心,從而以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探究過程、科學的概念知識尋找解決問題之道,讓學生產生創造力并應用于社會上。”這給了生物學概念教學予啟示,即概念教學應與社會生活相聯系。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概念來源于現實生活,要求學生創造性地運用概念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例如,關于“酶”這個概念可以和生活中的加酶洗衣粉、人類酶缺乏癥聯系起來;關于“呼吸作用”這個概念可以和發酵、食品工業聯系起來;關于“有性生殖”這個概念可以和計劃生育、試管嬰兒聯系起來;關于“無性生殖”這個概念可以和嫁接、扦插、克隆技術聯系起來,等等。通過 STS 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對概念進行主動學習和應用。

(三)發展史教學。讓學生學習生物學概念的發展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生物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而理解生物學概念的科學本質。生物學概念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即生物學概念的發展史。就目前廣泛使用的人教版生物教材來說,其中包含了許多生物學重要概念的發展史。教師若能充分地運用這些發展史材料進行教學,那么學生就能很好地掌握相應的生物學概念。例如,“光合作用”這一概念,教師可以運用教材中展示的探索歷程帶領學生逐步地探索和思考。一展示 1771 年普利斯特利的小白鼠實驗過程,讓學生思考并說明其原因;二展示 1779 年英格豪斯多次重復的植物更新空氣的實驗,讓學生思考并歸納得出結論;三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光能去哪了?并指出 1845 年梅耶提出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的結論;四繼續探討 1864 年薩克斯的葉片半遮光實驗;五展示 1941 年魯賓和卡門利用同位素氧 18 標記法進行的探究實驗和 20 世紀 40 年代的卡爾文利用同位素碳 14 標記法進行的小球藻實驗;最后讓學生清晰地發現氧氣和有機物的生成是來自于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運用發展史進行教學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出“光合作用”的實質,即將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并掌握其物質轉換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拓展一些概念的發展史。例如,關于酶定義的演變。原先“酶是活細胞產生的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伴隨著新的科學發現,人們發現有些 RNA 也具有催化功能,也符合酶的概念。于是對酶的認識有了新的理解,即“酶是活細胞產生的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除此之外,教材中的“細胞”概念、“生長素”概念、“DNA 是遺傳物質”概念等都有相關的發展史材料。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和思考,就能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科學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四)對比教學。生物學中的很多概念具有相似性,學生若沒能掌握其內涵,那么往往就會混淆不清。此時,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把握它們之間的差異,那么學生就能準確地理解不同概念。例如,“赤道板”與“細胞板”、“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中心體”與“中心粒”、“細胞液”與“細胞內液”、“生長素”與“生長激素”,等等,這些概念在字眼上很相似,但其實質是截然不同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比^,找出各自的特點和實質,展示其相同和差異的部分,使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一目了然。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不同的比較方法,如表格法、圖解法都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例如,對“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這兩個概念,單從文字的敘述上比較難以理解,如果通過下面的圖像方式來比較,那么就能更清晰明了地理解和掌握。

又例如,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運用如下的表格來對比兩個概念的相似性與差異性。運用對比概念的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生物概念,而且使學生在更深層次上把握概念的實質,從而能夠運用概念來解決問題。

(五)概念圖教學。生物學中的很多概念并不是單獨存在,而是與其他概念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因此要了解一個概念與其他相關概念間的關系,才能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其含義。由于概念之間的存在這樣的關系,因此教學中可以運用概念圖來進行輔助教學。概念圖具有四個圖表特征:節點、連線、連接詞和層級。節點表示置于圓圈或方框中的概念,是指感知到的同類事物的共同屬性。連線表示兩個概念之間存在的意義聯系。連接沒有方向的限制,可以單向或雙向也包含著交叉連接。連接詞是置于連線上的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聯系詞。層級即概念間的等級關系。位于最頂層的是最抽象、涵蓋面最廣的概念,即重要概念。較具體的概念稱為一般概念,位于其次,依此類推。下面我們用概念圖來展示概念間的層級結構,以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鞏固對概念的理解。如下圖:

這是我們利用 1984 年諾瓦克和高文繪制的普通層級概念圖模式畫出的生物教學概念圖。

下面將生物中物質出入細胞方式這部分的各概念之間的關系,以概念圖的形式繪制出來。

綜上所述,生物學概念教學可以采用多種策略,但無論采用何種教學策略,都應注重其內涵的把握與滲透,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應用概念,學好概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 健,劉恩山.“科學本質”的研究及其進展[J].生物學通報,2007,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