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的理論范文

時間:2023-11-09 17:53: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差異的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化差異的理論

篇1

摘 要:因中西方文化差異,表達與認同禮貌方式不一致,影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本文通過分析中西方禮貌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闡述了禮貌原則對跨文化交際的指導意義,加強對文化認同的認識,跨越文化交際障礙,以達到所期望的效果。

關鍵詞:禮貌原則;對比;跨文化交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G1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9-0236-02

一 、中西方禮貌差異

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統和禮貌用語系統,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國家有不同的禮貌表達方式,由于文化障礙所導致的信息誤解,使得交際中經常出現禮貌用語的語用失誤。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對于禮貌原則的理解和遵循程度不同。

(一)中西方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評判標準。我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稱,長期以來提倡“禮”的精神思想。“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中國人的“謙虛”主要體現在“卑己尊人”上,這是中國特定文化環境下“禮”在交際中的具體體現。但對來自擁有不同文化的國家的人來說,難免會引起誤會。比如:在面對別人的恭維與贊揚時,中國人往往會說:“哪里哪里, 做得還很不夠”, 或表現得不露聲色,主張內斂、謙和。而西方人重個性發展, 強調個人奮斗, 樂于接受恭維與贊揚, 證明自己的努力有成果, 對恭維往往表現出高興與感謝,采取一種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同時他們會對中國人的反應感到不解,甚至認為中國人不誠實。這正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價值取向與思維方式不同在語言上的映射。

(二)中西方持有不同的自我觀。西方人持有獨立自我觀,這種自我觀具有相對獨立和固定的內核。他們在交際中注重個人隱私和獨立,總是從個體主義立場出發,強調個人面子。認為尊重個人自由權利和獨立是禮貌,反之則是不禮貌。而中國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自我觀,這種自我觀沒有相對穩定的內核,他人和自我關系相對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內核依照自我和他人關系而定,只有當自我被放在適當社會關系中才會有意義。

為了表達對他人的關心,中國人在見面時會詢問對方的一些自然情況,這在我們看來是拉近彼此距離,是一種親切和熱情的表現,體現了中國文化群體取向,是和諧人際關系的必要機制,更是一種禮貌行為。然而西方人則崇尚個人價值,尊重個人自由、權利和獨立,講究隱私權。比如,一般初次給留學生輔導漢語課程在彼此做情況介紹時,有些留學生會表現出一種隱私受到侵犯一樣的狀態。這正是因為西方人更重視個性發展,對漢語文化的集體意識不解,在交際中往往是從個體主義立場出發,強調個人的自由權利為禮貌,而中國人重視個體與團體關系,注重集體榮譽感,在交際中往往從集體主義文化觀出發,強調群體面子為禮貌。

(三)不同文化有不同禮貌原則,每一種禮貌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和一個民族特征,禮貌原則規范著人們言行舉止,融洽彼此間關系。交往行為的共性使得各民族言語交際規律中存在許多共有原則,但由于交往行為只是與交際文化密切相關,所以各民族非語言行為規律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如,在見面握手禮節中,中西方之間就存在文化差異:中國人握手時往往以身體微微前傾為禮,西方人很少有這一動作,認為這一動作顯得過于卑賤。中西方握手禮節形式的差異反映出兩種文化的價值觀念不同。

因此禮貌體現文化特征。漢文化現代禮貌被認為源于古代漢語中的“禮”,禮的觀念在當時對維護社會和諧安定起到重要作用,并逐漸成為孔子思想核心,成為中華民族潛意識?,F代禮貌雖不是維護社會等級行為法則,但作為不分差別供人們效仿行為規范,它與古代‘禮’有著密切聯系?!岸Y貌”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禮’的一種衍生與擴展。而西方人重視用語言來體現個體、用語言來體現上帝所賦予他這個個體的存在。

二、中西方禮貌文化認同

(一)文化認同是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原則,是執行禮貌原則的前提。只有尋求文化認同,才能更好地利用禮貌原則為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服務。中西方禮貌差異在于雙方植根文化沃土不同,漢文化提倡謙虛受千百年來儒家思想所影響。中國人把禮貌一貫看成是道德修養問題,培養道德人格,強調嚴于律己,寬厚待人。認為善于自我修養才能禮貌待人。而西方文化強調個人和個人價值,提倡個人自信和實事求是態度。因為中西方在直率概念和語言間接程度上有一定差異,英語文化屬于低語境文化,語言通常會直接、直率、肯定。漢語言文化是高語境文化,往往使用間接隱含語言來溝通,對此西方人迷惑不解。這些不同背景下語言間接程度的差異增加了中西方人際交往的困難。

(二)在禮貌原則指導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社會人際交往中努力渴求自己能夠被別人接受。我們在承認禮貌普遍性同時還認識其相對性,擁有不同文化的國家和民族,禮貌判斷標準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差異是在社會、歷史、人文、地理等多種因素影響下逐步形成,正是這些因素,使不同文化背景人們對禮貌原則運用和側重有所不同。

(三)跨文化交際中有許多潛在障礙。從語用學角度看,遵循禮貌原則是有效推進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然而禮貌原則受到許多因素制約,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特點,如何有效運用禮貌原則達到成功的言語交際和溝通,取決于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了解和理解這些文化因素的差異,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這些差異制造的交流障礙,進而剔除本民族文化的糟粕,吸收外來的精華,促進文化重組。

(四)依據禮貌具有的文化特性,進行文化對比,這樣有助于促進對不同文化的正確了解與和平友好交往,排除民族優越感、模式化,排除文化偏見干擾。實事求是地揭示隱含在交際行為中文化誤解的那些因素,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取得文化認同,使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中減少摩擦,以求得交際雙方相互理解,,創造進行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礎,不斷融合,共同發展,以達到自然和諧的交際效果。

綜上所述對跨文化交際中禮貌差異作了初步分析,探討了中西方禮貌文化特性差異與兩種文化價值觀差異的問題。為推進跨文化交際理論研究,努力達成不同文化的認同,以便跨越文化交流的障礙,增進中西方跨文化交際和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趙永新.漢語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2]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3]周思源.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篇2

(一) 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論

西方學者Goffman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面子提出看法,他指出“一個人在某一具體交際場合中,通過采取言語動作而為自己獲得的正面的社會價值,是按照社會所贊許的屬性而創造的自我形象”。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戲劇理論,他將整個社會比作一個劇場,所有人都在其中進行角色扮演,在臺前,人類表現出前臺行為,這是一種社會期待下的理想行為,以博取他人的贊許,而在臺后,不想被觀眾發現識破的行為稱為后臺行為,是人們刻意隱藏的內在部分, 在演出部分中能否表現出符合社會期待的前臺行為便關系到表演者的顏面?!懊孀硬呗浴笔侨藗冊诮浑H中所采取的與面子相一致的行動,如避免發生尷尬、喪失自尊等。他說,人們在交往中無時無刻不涉及“臉面工作”,而“臉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也就是說面子的維持和賦予取決于他人,一個人丟不丟面子歸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要想自己不丟面子,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不去傷害他人的面子。因此,人們在交際中總是使用禮貌語言。

Ting-Toomey在其“面子磋商理論”中將面子分為自我面子和他人面子,認為不同文化對自我的差異導致東西方對自我呈現不同的樣貌,進而導致了東西方面子概念上的差異。Brown和 Levinson將“面子”定義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意欲為自己掙得的一種在公眾中的個人形象”。通過與他人的交際, 這種形象可以被損害, 保持或增強。他們認為每個交際參與者都具有兩種面子: 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積極面子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贊同、喜愛、欣賞和尊敬; 消極面子是指不希望別人強加于自己, 自己的行為不受別人的干涉、阻礙, 有自己選擇行動的自由。Brown和Levinson認為在會話過程中談話雙方的兩種面子都會受到侵襲: 即說話人和聽話人同時面臨著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的威脅。因此, 絕大多數言語行為都是威脅面子的行為,而禮貌的會話功能就在于保護面子, 降低面子威脅行為的威脅程度。

(二) 中國人的面子論

早期中國學者對面子的研究出自于對中國國民性的探討, 直到40年代胡先縉才將面子以社會科學的觀點重新審視,稱為面子研究的開端。漢文化中的“面子”包括兩個組成部分:“面”和“臉”。胡先縉用語義分析法對二者的定義進行了研究,“臉”指的是社會對個人內在道德品格的評價,而 “面” 則是籍由種種努力獲得的外在成就,如地位,財富等。作為禮貌理論中的兩個核心概念,面子和禮貌是緊密相連的,正如Peccei指出,“禮貌就是對他人的面子需求表示認可,是典型人為滿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種理”[3]。實施禮貌就意味著照顧和抬高對方的面子, 向對方表示尊重,而維持和增加對方的面子就意味著有禮貌,二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實現人際和諧。

在漢文化中,面子是個體身份與理想形象要求的表現, 是個體社會地位、社會價值和處世要求等的總和。個體的行為必須符合這種身份和形象的要求。在漢文化社會里,具有一些公認的道德規范與理想人格標準,它們規范著個體的言行,例如仁義要求、德才要求、忠信要求等。個體的言行符合社會普遍的標準就掙得了面子,違背這種普遍的標準就丟了面子。面子是人情關系與人際影響的象征。漢文化社會特別重視人情關系和人際關系的融洽, 情面被看成是個體人際影響度和關系融洽度的標尺。在人際交往中,給對方以情面,達成關系的和諧, 就給了對方莫大的面子, 反之就會駁了對方的面子。

(三)中西方面子理論之差異

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理論自然會有所差異,Ting-Toomey指出的西方個體主義的視角下,面子與私下的我較為接近,注重與外在社會的互動后產生個人的內在的行為標準,在東方集體主義的文化下,公開我與私下我具有一段差異,東方的面子概念較注重在整體價值下個體外顯行為的面子,如同陳之昭所指出的“自我攝入的對象”,中國人的“我”可能也融入“大我”的性質,并不只是單一獨立的個體。何有暉在1976年對面子的定義是“面子是個人基于他在社交網絡中所占的地位、合宜的角色表現與被人接納的行為操守,而從他人獲得的尊重與恭敬;個人所獲得的面子乃視個人及其關系密切者的生活舉止與社會威望是否吻合而定; 而在兩個人交往的情況,面子可說是一種相互的服從、尊重與恭敬, 是雙方都期望獲得,同時準備回報的”。由這個定義可以看出中西方面子觀的最基本差異在于上下關系,親近他人。

(四)中西方面子理論差異之成因

篇3

語言學家拉多所言:“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彼裕覀冊谟⒄Z教育中,必須重視這個差異,同時從這個文化差異入手去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一、注意中英文詞匯的意蘊差異

漢語和英語代表兩種不同的文化,各自文化語境中有些詞匯表面的意思是能對譯過來,但是內在的意蘊卻可能迥然不同,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掌握各自的內在意蘊,才能在交流中不出現問題。比如,英語的“red”,對應漢語的“紅,紅色的”意思,但是內在的意蘊卻不一樣。在中國,紅色代表喜慶,和吉祥、紅火、熱鬧、順利等有關。比如,相關的詞組:紅火、紅包、紅光滿面,等等,結婚過年等喜慶事情都是以紅色為主打色。但是紅色在英語文化中,卻是表達憤怒、暴力等,如“see red”(怒不可遏),“red rag”(可激發憤怒之物)等。再如,Dog(狗),在中國罵人的話經常用狗作為比喻,“狗漢奸”“狗腿子”“狗仗人勢”,等等,狗的形象是非常糟糕的,被鄙視的。但西方則恰好相反,他們認為狗具有勇敢、忠誠等品質,把人比作狗還是出于對對方昵稱。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連我們那句“愛屋及烏”,在英語的表達中則成了“Love me, love my dog.”這種情況是不同詞語在中英語境中不同的意思。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與我們漢文化一樣,某些事物在英語中同樣有深刻的聯想意義,但這種聯想意義和我們漢語中卻又不同。比如,中國被譽為“四君子”之首的竹子,就是高潔、堅定性格的人格化,歷代文人、藝術家都借助竹子的形象來表達內心的高尚志趣和獨立純粹的人格。但與竹對應的英語詞“bamboo”卻沒有類似的聯想意義,而僅僅是一種植物,這個詞也僅僅是個符號。

由以上論述可看出,中西文化的差異在具體的語言教學和運用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并且,在諸如介紹、稱呼、問候、贊揚等諸多方面,中西文化差異導致的表達差異非常明顯,是外語教育和學習必須重視的方面。

二、中西文化差異下的英語教育策略

針對中西文化差異造成的這些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1.創設和運用情景化教學,領會掌握英語交際習慣。語言是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和發展。死板地進行詞匯、句型、語法教學和習題訓練,不是英語教學的正途。因此,一定要通過創設和運用情景教學,提升學生理解、運用英語交流的能力,如此才能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表達差異。

2.區別語言的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學習意識。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代表著文化的本質內涵。英語作為成熟的西方文化的主要記錄語言,代表的是英語文化的獨特性。在教學中,必須有意識、有準備、有針對、有比較地對語言文化差異性進行區別、講解、解釋、舉例,培養學生跨文化學習的意識。西方文化中稱呼、致謝、贊美、慰問、思維等方面都與漢文化不同,這些就必須讓學生領會并掌握。比如,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吃了么?”而西方人去不是這樣的。因此,只有了解了英語文化,才能真正學好英語。

3.培養學生興趣,打造學習氛圍。任何知識的學習,如果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必然能夠事半功倍。所以,外語教學,必須要通過培養學生的興趣,通過積極引導和教學藝術,展現英語文化獨特的魅力,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主動學習、快樂學習,才能真正體會到文化差異卻是語言特色和文化魅力的根源,體會學習英語帶來的快樂,從而克服文化差異對學習外語的影響。

4.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多方面展示英語魅力?,F在教學條件提高了,各種教學設施齊全了,不論是聽說訓練,還是閱讀訓練,教學設備都能為我們提供多種選擇。利用多媒體通過多種形式的課程內容來展現英語魅力,體會中西文化差異,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比如,電影片段、音樂、詩歌散文朗誦,等等,音畫都是展示外語的輔助條件。讓學生不斷從具體的外語情景中獲得聽說讀寫的訓練。鼓勵學生日常用語也能用外語交流,體會漢語和英語的不同,這是增強理解的有效方式。

三、中西文化差異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

翻譯作品要求“信、達、雅”,這就是說中西文化溝通必須建立在準確地理解的基礎上,因為“信”和“達”都強調的是準確性。因此,英語教育應該著重培養學生面對中西文化差異能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首先,從語言交流的差異出發,學習、了解和領會英語文化。語言形式和語言使用規則都來自文化固有的一些特點,不同語言之間語音、語調、詞匯、語法不同,交際規則也不同。因此,必須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對英語國家歷史、文化、傳統、風尚、習慣、交際規則等方面進行了解。通過學習、了解和領會英語文化,充分掌握對英語本意、引申義、比喻義等了解和領會,從而在實際語言運用中做到準確和合適。

其次,學好本民族的語言文化,比較英語文化差異,是提高英語運用能力的關鍵。英語教學中,對語言分析和文化比較相結合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原則。如果沒有對自己的母語良好地掌握,是很難認識到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的。因此,英語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母語學習,要增強一種比較教學觀念,以此來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篇4

關鍵詞:初中英語;文化差異;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4

目前,中國初中英語教育中,存在著對學生的要求是僅僅會讀、會寫、會簡單的造句即可的傾向,認為語言文化知識對提高考試成績沒有多大作用,純粹是應試教育。在教育中忽略了文化差異的影響。但由于對語言文化的差異缺乏認識,把“力大如?!闭`譯成“as strong as a cow .(正確as strong as a horse)”;把“凡人皆有得意時”誤譯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正確Every dog has its day.)”;把“揮金如土”誤譯成“to spend mony like earth (正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把“ 紅茶”誤譯成“red tea( 正確black tea)”;把“凡人皆有得意時”誤譯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正確Every dog has its day.)”等等,也是經常發生的。這不僅影響學生對字義的不正確理解,也影響學生對英語的系統掌握。因此,在教學中重視文化差異,適當講解其區別和不同用法,對學好英語無疑是有幫助的,本文對此加以分析。

1 漢語言文化和英語言文化的差異

1.1 在說話的語序方面,中西方存在著差異

由于中西思維模式的迥異,說話的語序就存在很大差異。例如:

簡單句中英漢語序的對比。

中文:主語+時間狀語+地點狀語+方式狀語+謂語+賓語。

我每天在操場上愉快地打籃球。

英文:主語+謂語+賓語+方式狀語+地點狀語+時間狀語。

I play basketball happily on the playground every day.

1.2 在逢人打招呼方面,中西方存在著差異

例如:中國人碰面很自然的會互問“你去哪???”,而這在西方,被看做不禮貌,認為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因此我們不能想當然的說“Where are you going?”,取而代之,我們可以說諸如“How are you?”之類的。

1.3 在稱呼方面,中西方存在差異

中國把姓放前稱呼放后,而西方恰相反。如:中國的張老師,英語則稱為“Miss/Mr Zhang”,葉醫生為“Doctor Ye”,王叔叔為“Uncle Wang”。

1.4 在道別方面,中西方存在差異

在中國,我們道別時往往會說“走好”、“小心慢走”等。但在西方國家,我們不能直接翻譯“Go carefully”或“Go slowly”。他們聽不懂。而應說“See you”或者“Byebye”就行。

1.5 單詞的字面意義和引申意義

大多數英語單詞既具有字面意義,即其基本的、明顯的意義;也具有引申意義,那就是詞的隱含的或不明顯的意義。對于講漢語的中國人來說,要學好英語,就意味著不僅要掌握好英語單詞的字面意義,更要知道其引申意義。狗急跳墻:despair givescourage to a coward,狗拿耗子: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狗屁不通:a person who offer bad advice。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

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你是一個幸運兒:You are a lucky dog,凡人皆有得意日:Every dog has his day,老人學不了新東西;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 等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

2 在英語教學中體會中西文化差異的方法

強調中英文化的差異的意義在于:由于存在差異,我們的母語――中文勢必對我們學習英語產生一些負遷移作用,如何通過了解差異,在教學中避免母語產生的負面影響以提高學習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三點工作:

第一,幫助學生消除外語學習中影響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礙,講授英語單詞是應指出其含義用法的不同,講解語法、時態時應和中文進行比較并指出其異同,在講解課文時應對其詞匯的文化因素和有關課文內容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梳理,并歸納出能涵蓋課文或全書內容的文化框架。同時在教學中有目的地介紹一些和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可適當地播放一些相關的歌曲、錄像資料,介紹一些和文化背景相關的網絡資源上學生課余訪問,以便學生盡可能地觸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語世界。

第二,將一些中西方文化習慣的不同的典型材料的句子、范文作為補充材料印發給學生課外閱讀。通過閱讀在具體的語境中掌握其使用異同,體會英語單詞的含義和時態在具體語境的不同,以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和英語語言的靈活性,對重點的習慣用法的不同進行記憶并在實際閱讀和作文中靈活運用。

第三,除了課堂上進行比較教學外,筆者還利用課外興趣小組活動,開設英語講座,給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方面內容的補充。介紹一些有關文化差異產生的小故事和笑話。通過對這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和比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想了解世界的熱情,增強了學英語的興趣,更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語言興趣。鼓勵學生相互之間用英語交流并通過交流和相互指錯來鞏固文化差異方面的內容。

參考文獻

[1]祁素娟.中英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3)

[2]王睿.淺析中英文化差異比較[J].寧夏教育,2011,(3)

篇5

【關鍵詞】商務英語翻譯 文化差異 主要表現 解決對策

在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國家與地區,有著不同思維方式與表達習慣,這就影響著翻譯效果。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者需注意中文化差異,并把握其主要表現,從而減少翻譯錯誤。

一、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在商務英語翻譯者中,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地理環境差異。如英國是島國,在其經濟生活中,漁業與航海業有著重要地位,因而出現了不少與捕魚、航海有關的英語習語。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like a fish out of water(處于陌生環境中不自在);而漢民族是陸地國家,農業又占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產生與之相關的習語。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同時,面對同一含義,因地理環境差異,其翻譯不同。如英語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漢語中則是“揮金如土”。

第二,風俗習慣差異。文化具有獨特性,這就產生了不同風俗習慣。在一些西方國家中,如美國,認為藍色象征憂郁,于是有“blue Monday”(憂郁的星期一)。此外,一些比利時與埃及人認為藍色是倒霉之色。然而在翻譯著名汽車商標“Blue Bird”—— “藍鳥”,則不可理解成“傷心的鳥”。因為在西方文化中,blue bird有“幸福”之意。而乘坐這一品牌汽車的中國人,考慮的則是身份象征,并不會聯想到“幸?!薄暗姑埂被颉皯n郁”。

第三,對事物認知差異。地域、國家不同,人們在事物認知上有所差別。所以,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翻譯者需要注意一些敏感詞匯。如中國生產的“白象”電池,其英語翻譯成 “lion”,則深受外國人認可。而若直接翻譯成“White Elephant”,那么,西方消費者則認為其是普遍事物,則缺少品牌含義。此外,還有心理特點、習語諺語等方面的差異,這些都是商務翻譯者需要注意的,要把握諺語所表達的不同含義,把握不同地區的人們心理特征,切忌以漢語模式對英語諺語進行生搬硬套,否則會出現翻譯偏差。

二、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解決對策

由上述可知,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翻譯者不但需要關注語言字面意義,還需注意其深層含義,以避免出現理解偏差。這就需要商務英語翻譯者具有一定文化常識與翻譯技巧,以有效解決中文化差異問題,實現高效高質的翻譯。

第一,積累豐富的目標語與本土語言文化常識。語言是文化載體,每種語言承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既展現了個體特性,也體現了個人的社會屬性。因此,由文化視角看,翻譯者不可根據文本直接翻譯,尤其是商務英語翻譯,還需要根據一定的文化常識加以思考與翻譯。所以,在商務英語翻譯中,若想避免文化沖突,減少語用失誤,翻譯者則需不斷積累本土語言與目標語的文化常識,如文化知識以及文化習慣等,以減低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翻譯錯誤。

第二,把握文化背景差異。因為民族文化差異,不同國家有著自己獨特的禮儀方式,有著不同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因此,若想成為一名優秀翻譯者,則需花費一定精力與時間,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地區的語言表達方式及其語言含義,從而找出目標語與本土文化差異的翻譯結合點,減低翻譯錯誤。如詞匯含義:“龍馬精神”中的龍,英語詞匯是“dragon”。然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中,龍屬于兇惡怪物,象征兇殘。因此對一些漢語中的龍,在英語中并未被直接翻譯成“dragon”。譬如“亞洲四小龍”,英語翻譯成“the Four Asian Tigers”。如隱私意識:西方注重個體主義,注重個人隱私,因此,對于婚姻狀況、年齡、財產狀況、等話題,在交際場合是需回避的。而中國崇尚集體主義,因而樂于談及自己及其家庭情況,為體現自己對他人的關系,也往往問及上述問題,有時對西方人也是如此,但這易于激起西方人的反感。又如禮節方面,中國人較為委婉。如在中國,若有客人來訪,主人會熱情張羅,會對客人說道:“招呼不周,未準備什么飯菜?!比艨腿耸峭鈬?,他們則難以理解,桌上明明有許多好菜,為何卻說沒有準備什么飯菜。若遇到這一情況,商務英語翻譯者則需適時調整翻譯原則而靈活翻譯。如“Hope you like it. Please help yourselves”。

第三,掌握翻譯的技巧。在信息傳播中,翻譯也是一種有效形式,并表現了翻譯者、被傳播者與傳播渠道的互動關系。相較于普通傳播相比,翻譯者在傳播信息中會中需要文化轉化碼,從而保證不同語言在表達含義上的一致性,這就需要一定的翻譯技巧。如面對特有詞匯,翻譯者可適當地展開釋義性翻譯。譬如機構、職務名稱,可適當說明其業務范圍或職務等,以幫助信息接收者更好地理解陌生詞匯。其次,在商務英語中,其句子結構一般比較復雜,文體十分正式,而句式也十分規范,特別是合同、招標文件、報刊文章等。因此,在翻譯時,需要保證用詞的規范性與正式性。另外,在保證譯文與原文語義對等,符合表達習慣與邏輯關系的前提下,翻譯者可適當地增添或者增減詞量,以使譯文更流暢。

總之,在商務英語翻譯中,若想提高翻譯質量,做到“信、達、雅”,翻譯者則需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而后在此基礎上,既要把握翻譯理論知識,也需不斷積累中西方語言文化常識,并強化翻譯實踐,探索出翻譯技巧,從而準確而地道地進行英語翻譯,減少翻譯失誤。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文化差異 廣告語 翻譯

廣告不論作為一種營銷活動還是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或者一種大眾傳播活動,與文化均有著密切的關系。著名學者王佐良說過:“翻譯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兩種文化的不同,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一則成功翻譯的廣告能順利地被受眾接受和認可,必須首先能夠穿越文化的障礙,從而實現廣告的“AIDMA”法則(由美國廣告學家E.Sl劉易斯在1898年提出,該理論認為,消費者從接觸到信息最后達成購買,會經歷引起注意(A)、引起興趣(I)、喚起欲望(D)、留下記憶(M)、購買行動(A)這五個階段),最終達到商家的營銷目的,獲取最大的利益。這就要求翻譯者能準確把握不同文話的異同,使譯文符合接受語的文化傳統和語言表達習慣,充分照應譯文受眾的文化心理。本文通過分析不同區域文化差異對廣告翻譯的影響,從而探索廣告翻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互動的技巧。

一、廣告語的概念

廣告語是指廣告中的語言,它包括各種廣告中所有的語言文字信息,即廣告中的語音、詞語、句子、文字、標點符號和文字圖形。廣義的廣告語是指廣告中所使用的一切手段與方法,既包括聲音語言、音樂語言、平面設計語言、色彩語言,也包括文字語言等。狹隘的廣告語言是專指廣告作品中的文字語言、即指廣告作品中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具體包括商標、廣告標題、廣告標語、廣告警示語、廣告正文和廣告附文等。

二、廣告語映射出的文化差異

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內省”“克己”充分彰顯了人的價值。中國人內傾性格的形成源自儒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規范。而西方人的外傾性格,更注重廣告的外在形式,講究感觀效果。物各有所屬,因此世界上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觀。

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人類文化現象的深層本質,屬于文化現象背后的、對人類文化行為起支配作用的穩固因素。而中西廣告創意對此則有明顯的差異,中國廣告重直覺思維,個人可以對一個問題未經逐步分析,僅依據內心的感知迅速地對問題答案做出判斷,猜想,設想等;而西方文化則重邏輯思維,人們在認識過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的反應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它是作為對認識著地思維及其結構以及起作用的規律的分析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不同的心理結構。以“仁”、“務實”、“忍耐”為基本內容,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具體表現在從眾心理: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小農意識,平均主義:即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會財富的思想等。而西方人的心理結構較松散復雜,“人本”、“認知”、“行為”為基本內容,形成了西方特有的文化心理。

三、文化差異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文化差異影響廣告信息的獲得。廣告最重要的作用是傳遞商品信息,讓消費者對廣告信息有充分正確的理解。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對同一商品的信息應有完全相同的了解,這就需要譯者通過產品的表象抓其本質,確保產品信息與形象準確傳遞。若譯者傳遞的信息不能讓消費者明白,那么這就影響了商品廣告信息的傳遞,有礙于信息的獲得。

文化差異造成廣告信息交流障礙。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的推理方式不盡一致,若忽視這一文化差異,交際雙方就會有信息交流障礙的現象發生。廣告翻譯必須揣摩不同文化背景下購買者的心理因素,把握好詞的習慣聯想意義,才能維護商品的良好的形象。

文化差異誤導廣告信息的獲得。廣告翻譯需要有一個共有的語言前提,由于操不同語種的人在民族心理、思維和推理模式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持相異文化的人在使用對方語言交際時,文化差異因素必然會制約語言的使用。在廣告翻譯方面則表現為獲得不確切的、有時甚至是錯誤的廣告信息。廣告翻譯不是表象文字上的吻合,而是信息和語言內涵上的緊密切合。只有當廣告原文語言在讀者心中引起反映與譯文語言在譯文讀者心中產生的反映在效果上相似時,翻譯才算達到高效。

四、淺析文化差異的廣告翻譯策略

鑒于文化差異對廣告翻譯的重要影響,下文從不同民族文化差異的主要方面及其對廣告翻譯的影響作出簡單的探析。

價值觀念差異。造成跨文化交際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價值觀念的差異。東方強調集體主義,而西方崇尚個人主義。表現在廣告語言的創造中,國內廣告“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使得人們“力求身心與整個環境相適應”。而西方撰稿人常以“獨立”、“個性”作為主題,在個人主義盛行的西方,廣告語中“meet your special needs”的字句隨處可見。在廣告翻譯中,有許多譯者忽視了東西方價值觀上的差異,在廣告中也極力推崇“男女老少皆宜”等。因為沒有突出產品的“獨特”,只能給西方消費者帶來懷疑和觀望,而非立即購買。

文化心理差異。由于歷史和地域等原因,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心理特征,而這些又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因此,要想讓廣告譯文在社會流傳,首先就要使廣告譯文符合受眾的文化心理。

通過以上幾個文化層面上的分析,我們發現不同語言文化差異對翻譯有著深遠的影響。再加上廣告文本種類繁多,譯者應根據各類廣告文本的側重點,克服文化差異的障礙,適時調整自己的文化視角,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使得廣告語達到最佳的功效。極富挑戰性的語言翻譯,需要我們既要注意語言各自的規律,又要注意其文化差異。

參考文獻:

[1]李靜艷,淺析文化差異對廣告語翻譯的影響[J].華章,2010(20).

[2]李理,廣告用語的翻譯[J].教育教學論壇,2010(30).

[3]石樂定,彭春萍.商務跨文化交際[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篇7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跨文化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10-213-01

新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日趨成熟,跨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與協調成為了研究熱點。各國學者對文化、跨文化的人力資源沖突和協調等問題做了大量研究,也建立了初步的體系框架和運行模式。然而,由于文化、跨文化差異的復雜性,加之各個國家條件的差異,尤其是我們國家在此領域的研究尚屬起步階段,實踐差距還很大,所以加大此領域的研究力度,對于促進我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少走彎路無疑是非常必要的。

在社會人類學領域“文化”這一術語開始提及。在學術界有許多專家和學者都從各自不同的研究領域對“文化”這一術語下不同的定義或做過這樣或那樣的解釋。文化是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土人情、價值觀以及人體內因素的和后天獲取的所有能力的總和。李宗桂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國文化概論》一書中是這樣給文化下定義: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點的,反映其理論思維水平的精神風貌、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和??缥幕疧nter-Cuhural)又叫交叉文化(cross-Culture),是指具有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和影響。當一種文化跨越了在價值觀、、思維方式、語言、風俗習慣以及心理狀態等方面與之不同的另一種文化時,我們就稱之為跨文化。通常,跨文化企業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存在跨文化差異的員工所組成的,并往往跨越了地域、民族、政體、國體的跨文化經營管理的經濟實體。而“跨文化”的人力資源協調就是指與企業有關的不同文化群體在交互作用過程中出現矛盾和沖突時,加入對應的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決這種矛盾和沖突,從而極大提高人力資源的整體協作水平,實現人力資源的最優配置。 談及“文化差異”具體體現在像價值觀的差異;傳統文化的差異;的差異;種族優越感;語言和溝通障礙。跨文化差異可劃分不同的層次:首先是跨文化企業所在國家(民族或地區)的文化背景差異,這是跨文化差異的宏觀層面。其次是跨文化企業自身特有的企業文化差異,這是跨文化差異的中觀層次。最后是跨文化企業內部的個體文化差異,它是跨文化差異的微觀層次。

著名心理學家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文化分維模型?;舴蛩固┑率侵暮商m跨文化研究專家,他是基于工作目的上存在的價值觀和信念差異來建立其模型的。他主要通過美國IBM公司的綜合性問卷調查,總結出了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文化中差別最大的五個維度:首先是權力距離,是指社會對權力在社會或組織中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研究表明,美國、澳大利亞是低權力距離的國家,而中國文化具有高權力距離的特征,表現為等級嚴格。第二是不確定性避免(強/弱),不確定性避免是指一個民族對所生存的社會感到無把握的、不確定的或模糊的情景威脅時,試圖以技術的、法律的、宗教的方式來避免不確定局面的發生。每個民族對不確定性的避免程度,都有顯著的強弱差異。美國、加拿大等是不確定性回避低的國家,表現為敢冒風險,鼓勵創新;而中國的文化傳統則是不確定性回避高的國家。第三是個人導向性(個人/集體),這個文化維度是指人們對待集體和個人的關系,重視集體還是個人。與歐美文化的個人主義特征相對應的是,歐美企業不大贊成在工作單位結成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而中國文化強調群體至上,重視“人和”,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極力避免沖突。第四是“陽剛性”(剛/柔),“陽剛性”表明一個國家、民族在自信、工作、績效、成就、競爭、金錢、物質等方面占優勢的價值觀。陰柔性則是指在生活質量、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服務和團結等方面占優勢的價值觀。最后是利益導向性(長期/短期),這個維度表明一個國家/民族持有的對待長期利益或近期利益的價值觀。具有長期導向的國家或民族較注重對未來的考慮。以動態的觀點來觀察事物,注重節儉和儲備,做任何事都留有余地;而短期導向的國家,民族著重眼前利益,注重對傳統的尊重和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跨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沖突從企業內部看,企業從事跨國經營活動時,往往為了實現其本土化的目標而招聘了來自東道國的人員進入企業,特別是一些全球性擴張的跨國企業,其內部成員往往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人員由于各自所處的文化環境的不同,從而導致了他們擁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這就必然在企業內部造成了文化沖突,這種文化沖突包括了企業成員之間的文化沖突和來自企業成員的文化與企業原先文化之間的沖突。沖突可能來自于價值取向不同、的不同、風俗習慣的差異、語意翻譯及表達上的誤解等;從企業外部看,企業從事跨國經營活動進入東道國后,會受到來自東道國外在文化環境的影響,這種文化環境會在某些方面與企業原有的企業文化產生沖突。而沖突的結果則是企業受到多重打擊而遭受失敗。

解決跨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沖突和矛盾,一般有以下模式可供選擇:

首先是凌越模式?!傲柙健蹦J绞侵附M織內一種文化凌駕于其他文化之上而扮演著統治者的角色,組織內的決策及行為均受這種文化支配,而其他文化則被壓制。該種方式的好處是能夠在短時期內形成一種等同于母國的組織文化,但其缺點是壓抑其他文化而加劇沖突。 其次是折衷模式。折衷模式是指在不同文化間采取妥協與退讓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異,從而做到,以實現組織內的和諧與穩定,但這種和諧與穩定的背后往往潛伏著危機,適用條件是只有當彼此之間文化差異不大時。

第三是融合模式。融合模式是指在不同文化問在承認、重視彼此間差異的基礎上。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協調,將各方自身先進、優秀的文化融入吸收進來,從而形成一種彼我合一的、全新的文化,這種統一的文化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生存能力。

最后是移植模式。移植模式是指簡單的文化平移,土地不同了,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仍然沿用原來的管理方法,這種移植很容易產生“水土不服”和文化的排斥。

我國企業在走出國門,進一步跨國過程當中,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首要問題就是要充分認識到不同文化的影響,不同的文化導至的沖突對企業的經營有時是致命的。在解決跨文化人力資源沖突與協調的過程當中,首先應確定有沒有文化差異、差異有多大、屬于什么層面;預計有可能產生的沖突和后果;提出解決沖突進行人力資源協調的可行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企業經營立于不敗之地,從而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陳眷花,劉曉英企業并購中的文化整合[J]中外管理,2002(5)

2 潘愛玲跨國并購中文化整合的流程設計和模式選擇[J],國際商務,2004(6)

3 何超華,跨國并購中的企業文化整合模式:理論與應用[J]商業研究,2005(1)

4 施振榮再造宏基[M]中信出版社,2005

5 趙曙明,張捷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文化差異整合策略町,南京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5)

篇8

[關鍵詞] 文化差異 跨文化溝通

跨文化溝通是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的溝通。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跨國、跨文化的交往活動日益頻繁,大量跨國公司的出現使得勞動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企業管理者迫切需要解決在跨文化條件下由于文化差異所產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從而有效地實現跨文化溝通。

一、文化差異對跨文化溝通的影響機制

進行跨文化溝通時,根據對對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可能出現三種情況:完全陌生;有一定了解,但過于簡化或不準確;比較全面的理解。在這三種情況下,文化差異可能影響溝通的方式是不同的,分別表現為文化遷移、文化定勢和逆文化遷移。

1.文化遷移

文化遷移,指跨文化溝通中,人們下意識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標準和價值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為標準來評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發生文化遷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對文化差異的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文化遷移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文化遷移也可能是有意識的,這主要是由于文化中心主義。了解不同文化、價值觀念取向的差異是消除文化遷移的必要前提。

2.文化定勢

定勢也稱作定型,指的是人們對另一群體成員所持有的簡單化看法。文化定勢可能是由于過度泛化而導致,即斷言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具有整個群體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是由于忽視文化具有動態性和變遷性而引起。由于人信息處理能力的有限,為了幫助不同文化的人們相互了解,就必須概括文化差異,建立某種文化定型,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定程度的文化定勢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這些定型對于差異的“過分概括”或“標簽化”又可能人為地制造屏障,妨礙文化間的交流和理解。

3.逆文化遷移

文化差異從溝通的角度來講,也就是對符號編碼或解碼規則的不一致。靜態地來看,在一次具體的溝通過程中:如果雙方對對方的文化都一無所知,顯然會出現以己度人的情況,“誤把他鄉做故鄉”,發生文化遷移,但是如果雙方都對對方的文化很了解,并在假定對方編碼或解碼方式不變的前提下,去適應對方,編碼和解碼規則不一致問題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這與文化遷移很相似,但是卻以反向的形式出現,因此稱之為逆文化遷移。

在實際的管理溝通中,上面幾種問題常常會同時出現。比如,在具體實施跨文化管理之前,管理人員通常會接受相應的異文化培訓。經過這種文化培訓,他們對異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頭腦中建立起一種在培訓基礎上形成的他們所認為的該文化,即期待文化。由于這種了解通常是比較簡括的,因而在溝通中就可能出現文化定勢;同樣這種了解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因而在差異意識的空白處,管理人員還是會有意無意地受到原文化的影響,產生文化遷移;隨著管理人員與員工互相了解的深入,出于真誠溝通的愿望,他們很可能會互相體恤,但是如果不能就彼此的參與結構達成一致,那么就可能出現逆文化遷移的狀況。

二、克服跨文化溝通障礙的有效方法

1.端正態度,認真對待文化差異

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或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間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因此相關的企業管理者就必須端正態度,要以積極的心態來尋求發展。積極心態在于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和優勢,但又不侵犯對方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企業內部上下級的溝通與協作,減少由于文化沖突而帶來的組織關系的失諧。發生跨文化誤解時,一定要靜下心來慢慢想想自己和對方的文化差別,這樣,才能防止錯誤或急躁的舉動;同時還能因此拋卻自身的無力感,重新樹立成功的信心。

2.進行跨文化培訓

人與文化的關系就如同魚和水的關系一樣:魚總是在水里生活,但是常常意識不到水的存在。同樣,文化是隱含的,大多數人并沒有確切地意識到他們的民族文化是如何塑造他們的。因此,企業跨國經營,要減少跨文化帶來的矛盾和沖突,除了采用和當地人進行交流的方式外,還要盡量去了解當地人的思維方式和行事習慣。企業應該通過有效的培訓,在這些方面對管理層和內部員工進行培養和訓練,通過文化認識、文化敏感性訓練、語言學習、跨文化溝通及處理跨文化沖突的技巧、地區環境模擬等方面的培訓,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對公司經營理念及習慣做法的理解。

3.完善組織架構的設計

為有利于企業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可以在企業組織機構里專門增設跨文化管理中心,設置專人專門負責不同文化背景人員、群體或組織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消除來自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在觀念、心理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和偏見;加強文化的整合管理工作,促進員工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在企業中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促進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

4.解決多元化團隊本國化問題

有些企業認為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放在一起,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相互學習。其實不然,多項研究表明,跨文化團隊里,在有壓力的情況下,隊員會更趨于本國化,如中國隊員會變成更加中國人,美國人更加美國人,管理不好,團隊的績效會變得一塌糊涂。建立高效跨國團隊是個很有挑戰性的任務,根據跨文化團隊建設的經驗,一些具體的作法可以參考:在任務前,讓跨文化團隊一起來做準備工作;設立共同的目標和遠景;每個隊員對任務都應有參與感并對結果有共同責任;對任務的組織結構和每人的角色都要很清晰和清楚。

應該注意的是,單獨了解各種文化差異,并不會對跨文化溝通產生幫助。只有在了解不同文化差異背景的前提下,一方面在實際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文化差異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溝通過程中保持問題意識,綜合運用各種溝通技巧,不斷地化解差異,才會不斷推動跨文化溝通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跨文化貿易能力 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 跨文化能力培養教學方法 本科

貿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國公司越來越多。新的國際貿易形式的出現,比如戰略聯盟和國際易貨貿易,這意味著企業對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跨文化管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是20世紀末首先在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出現的。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企業跨國經營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領域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了,美國和歐洲一些一流的商學院非常重視培訓學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總的來說相對較低,對這個課題的研究起步也比較晚,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跨文化能力對國際貿易的重大意義。

跨文化能力的內涵

在跨文化能力內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識、跨文化商務技巧和國際管理能力已成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是指商務人員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并做出適當反應的一種商務意識。換言之,反映國際貿易者本土文化的價值觀的行為標準已不能滿足跨國公司發展的需要了。國際化的企業運作中的各個環節,如:人力資源管理和激勵機制、國際營銷、交流決策, 都需要較高跨文化意識。在文化研究的范疇內,很多研究者提倡將文化差異概念化, 以使學習者認識到文化多樣性對商務的影響, 并為跨文化意識培養奠定基礎。

Guy and Mattock (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歷史是影響文化的三個重要因素。Bonvillian and Nowlin(1994)則深入的解釋了文化差異對個體行為方式的影響。他們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個體的交際行為、審美觀念、時間觀念和個人成就觀會有所不同。Hofstede 對文化差異的實證研究則在該領域最具影響力。他認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個體受到態度、價值觀、文化差異的巨大影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個體從四個維度上互相區別: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生活數量與生活質量和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識不僅僅是在國際貿易中對文化差異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識是跨文化貿易組織創造競爭優勢的首要條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響國際商務活動的重要因素,有時甚至起決定性影響。以上有關文化意識的文獻回顧旨在為國際商務人才培養者提供一個框架,使他們能更好幫助學生深入、客觀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樣性。應當注意的是,僅僅了解文化差異是不夠的。至少,跨文化意識必須轉化為跨文化商務技巧才能為商務活動服務。

跨文化商務技巧

對國際商務人才所應具備的商務能力的研究,美國學者Bigelow在此領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貢獻。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務環境下的商務能力應涵蓋十個方面:對文化和組織的理解力、適應能力、建立關系能力、系統和多視角的思維能力、態度、敏感性、語言能力、文化影響下的決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 與 Distefano (1992)在回顧了有關全球國際商務戰略管理和國際營銷領域中急需解決的人力資源能力問題后,強調了國際商務管理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包括:發展和運用國際商務技巧的能力、管理變化和過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進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組織結構中設計和運作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在組織中學習與轉移知識的能力。顯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務技巧能使商務貿易者有效的參與國際貿易事務。

在跨文化商務交際中,語言、文化、商務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中國,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和培養方式。馮毅(2004)闡釋了企業管理中的跨文化溝通。提出從認知層面、價值觀層面、語言層面和非語言交際層面構建我國企業跨文化溝通體系的建議。周錳珍(2004)從言語行為、非言語行為、意識形態、價值標準、禮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經濟交際在商務話語系統中的表現、作用和影響,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對方文化和遵循經濟市場的共同規約等建議。

誠然,跨文化商務技巧的發展需要在商務環境中得到磨練,實踐經驗和大量的在職培訓起著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養商務人才時,義不容辭要以培養學生跨文化商務技巧為核心。越來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過跨國合作提供國際商務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參加多文化的小組活動,與來自不同文化的同學進行合作與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與跨文化商務技巧的不同之處在于后者強調綜觀全局的高級管理能力。一個跨國公司跨國投資經營時,他們往往需要融合三種文化:自己國家的文化、目標市場國家的文化、企業的文化??缥幕芾砟芰υ趪H化經營管理中非常重要(黃華,2004)。國際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國際視野的商務能力、在國際貿易管理中協調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國際貿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的能力。合格跨國管理人才應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對地方情況快速做出反應、協同學習、轉變和適應、跨文化交際、合作與國外經驗等素質(Adler 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貿易能力的發展順序

在國際商務課程中,有效跨文化素養發展途徑要求其培養過程必須符合一定的能力發展順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將跨文化能力發展分為六個階段(見表1)。

發展的第一階段被Clackworthy看成為“質疑”或“無知”階段。他把受訓者稱為“本地專家”。也就是說,受訓者具有較表層的文化差異的認識,而他們行事以本國文化為標準。在“覺察”階段,學習者逐漸意識到跨文化差異的存在,同時他們也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弱點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階段,學習者開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異的內涵以及跨文化技能發展的性質和緯度。在“合成”階段,學習者開始將本土文化和異國文化進行融合,這些“二元文化專家”開始掌握了以技能為基礎的跨文化能力。接著學習者自然的過渡到了“選擇”階段,學習者又被稱為綜合者,能夠自如的融合兩種文化,并結合技能方法構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階段,學習者能夠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國際貿易項目,達到了一個多元文化“領導者”應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國際商務課程是符合市場需要,并急需通過與國際接軌來加強建設的一門學科。對我國高校國際商務課程建設者來說,其挑戰在于開發將跨文化能力發展曲線和技能發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的課程內容,,以使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這種培訓理念時,整個程序中的技能發展培訓必須在多元文化的視角下進行。但是在課程整合與統一的現代國際商務教學下,方案的設計有一定的難度。在英國,大部分大學 的商校開設的國際貿易專業的一些課程的教科書都已將跨文化教學內容獨立成章,其他課程則將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個章節中。在美國,不少商學院開設了“國際貿易文化”課程,如圣路易斯大學開設了“歐洲政治和文化環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環境”、“亞太政治和文化環境”和“管理文化差異”等課程,以期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商務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

深入到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具體教學策略,我們可以從人力資源培訓項目中汲取經驗。下文以Clackworthy 的文化能力發展曲線為基礎,結合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培養任務提出具體的教學建議。

從教學的模式來說,我們可將教學分為事實教學、分析教學、實踐教學(見表2)。

事實教學

事實教學一般用于學生跨文化能力發展的初級階段,學生此時往往會對異域文化存在疑問,開始覺察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容易會以固有的本國文化來對異域文化想當然。教師在教學中要恰當的介紹不同的文化,并簡單介紹相關的文化理論(如:Hofsted 的四維理論),使學生在了解大量的有關跨文化知識的同時建構初步的理論框架。具體的實施方法有講課、提供相關書籍、播放錄像、專題講座等。

分析教學

分析教學是指以對比分析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國際商務實踐中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學生對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較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務的技巧。在此階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課堂語言訓練、比較練習、多媒體交互學習等方法來進行教學。

實踐教學

實踐學習適用于跨文化能力發展的最后階段。教師以發展學生多元文化能力為目標。教育學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構建正確的文化觀。初步參與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進行商務實踐。這一階段是針對大三大四開始參加商務實踐的學生設計的。教學以參于活動的方式為主。可以采用的教學活動方式有:跨國小組活動、文化訓練自我診斷、角色扮演、國際工作經驗、跨國商務談判模擬等方法。這一階段的關鍵是發展學生的文化元認知能力,在每一項活動前,讓學生事先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學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加快了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缥幕刭|是跨國界合作的必備素質。任何高校的人才培養都應服務于市場需要。忽略勞動力市場發展趨勢的培養模式將導致學生面對挑戰無所適從。以上對跨文化能力的內涵界定和發展順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體教學建議供高校國際經濟貿易課程設計者、教材編撰者、一線教育者參考。

參考文獻:

1.曾宇平.國家經濟與貿易人才獨特素質及其培養對策.經濟師, 2003(11)

2.陳立新.跨文化管理對我國企業跨國經濟活動的影響.商業時代,2004(12)

篇10

一、供應鏈節點企業文化沖突的形成過程

對于供應鏈節點企業文化沖突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我們運用美國著名管理學者斯蒂芬·羅賓斯提出的沖突形成的五階段模型來進行分析如下:

1.沖突產生的第一階段是存在可能產生文化沖突的條件,即文化差異的來源:國家民族文化、社會文化、地區文化、個人價值觀、企業經營和管理行為等。

2.沖突產生的第二階段是階段一中造成文化沖突的各種潛在因素被雙方認識到,并對個人的情緒和情感發生影響。此時,雙方都有了情感上的投入,都體驗到焦慮、緊張、挫折或敵對,這時才意味著雙方真正產生了沖突。

3.在沖突產生的第三階段,沖突被雙方認知后,人們就會產生對付文化沖突的行為意向(行為意向并不等于行為)。根據兩個維度,即合作程度(一方愿意滿足對方愿望的程度)和肯定程度(一方愿意滿足自己愿望的程度),有五種處理沖突的行為意向,即競爭、協作、回避、遷就和折衷。

4.在階段四,雙方對于文化沖突會表現出某些行為。如輕度的意見分歧或誤解,公開的質問或懷疑,武斷的言語攻擊、威脅和最后通牒,挑釁性的身體攻擊,摧毀對方的公開努力等等。

5.在階段五,顯示的是沖突雙方行為導致的最后結果。這些結果可能是功能正常的,即沖突提高了群體的工作績效;也可能是功能失調的,即降低了群體的工作績效。

羅賓斯的沖突五階段模型告訴我們,文化沖突的產生首先源于客觀存在的企業文化差異,當客觀存在企業文化差異時,企業文化沖突的產生就成為可能;而且企業文化差異越大,產生企業文化沖突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在現實中,企業文化差異是否產生企業文化沖突完全取決于人們對企業文化差異的認知程度及其情緒情感反應。只有當人們認知到企業文化差異的存在,且感覺到的這種差異沖擊了人們原有的價值觀體系和行為模式,導致認知失衡并伴隨著一定強度的不良情緒和情感反應時,企業文化差異才會真正導致企業文化沖突。

二、供應鏈節點企業文化差異與文化沖突的關系

從圖1可以看出,供應鏈伙伴企業之間必然存在企業文化差異,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當企業文化差異一旦被人們認知,必然伴隨著一定的情緒和情感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產生認知失衡感和伴隨不良的情緒情感反應,這種認知失衡和不良情緒就需要通過某種途徑進行釋放,這必然會導致企業文化沖突。因此,文化差異并不是引起文化沖突的唯一驅動力,組織成員的感情活動和情感反應也是引起文化沖突的重要因素。

三、供應鏈節點企業文化沖突的管理過程

合理有效的管理過程不僅可以識別節點企業的文化差異,還可以把文化沖突限制在一定的強度范圍內??刂撇呗缘暮侠砼c否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一)建立信任

供應鏈節點企業的信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學的方法和策略,以及時間和耐心。信任的建立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信任模型的建立。

1.建立防范型信任。一方面要明確雙方合作的價值及利益分配,增強合作雙方的信心和意愿;另一方面通過制定完善的契約和運作機制來確保以后信任關系的發展,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和控制。建立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評估合作關系的價值;(2)確定相關企業的運營角色和決策權力;(3)簽署有效的合同;(4)設計解決沖突的有效機制。

2.建立學習型信任。面臨供應鏈外界環境的巨大不確定性,防范型信任顯然不能維持供應鏈合作關系的長久發展。因此,必須建立學習型信任。組織學習是組織成員之間互動的過程,是通過共享信息、知識等形成的,并且建立在過去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雷·斯泰特,1989)。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和方法來建立學習型信任:(1)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機制;(2)建立公平機制,包括: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等;(3)應用團隊管理理論,加強供應鏈中持續的團隊學習。

3.建立特征型信任。特征型信任是供應鏈企業間信任發展的最高階段。它主要來源于共同的戰略和價值觀。我們可以通過戰略匹配和文化融合來建立這種信任:(1)戰略匹配。要想在供應鏈企業間形成共同的目標,必須實現供應鏈戰略和競爭戰略相匹配。戰略匹配是指競爭戰略與供應鏈戰略擁有共同的目標。Chopra&Meindl(2003)認為,獲取戰略匹配的三個基本環節:理解客戶、理解供應鏈、獲取戰略匹配。(2)文化融合。實際上就是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企業之間、管理者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對方的文化,并創造出各種文化相容度很高的合作。成功的文化融合有兩種模式,供應鏈企業應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定:第一種是A+B=A模式——文化同化;第二種是A+B=C模式——文化創新。

(二)識別企業文化差異

識別供應鏈伙伴企業文化差異可以根據企業文化差異的分析框架進行,即從國家民族文化、社會文化、地域文化的差異、企業個性(價值觀和經營管理模式)差異、所有制性質差異、企業家個性差異等四個方面來分析供應鏈節點企業文化的差異,對供應鏈伙伴企業文化進行系統比較。

(三)控制企業文化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