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護理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10 17:39: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護理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基礎護理學知識貫穿護士工作的整個生涯,在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中基礎護理學知識也占有一定比例。為了使護理專業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這門專業知識課程,順利的通過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取得“雙證”。我通過多年的基礎護理學教學,總結出一些有助于學生記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直觀形象記憶、總結記憶、重復記憶、分組記憶、口訣記憶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考試合格率。
關鍵詞:記憶方法
;基礎護理學;護士執業資格考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314-01
基礎護理學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人來說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在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中,基礎護理學占據一定比率,縱觀護理學基礎知識全書,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護理學相關理論,一部分是護理技能的相關知識。這兩部分的學習方法各有不同,護理技能相關知識的復習應注重結合臨床實際操作,在理解了操作目的、操作方法后再記憶,就顯得輕而易舉;護理學相關理論知識則要掌握記憶技巧。下面是我對這門課程教學記憶方法的總結。
1 護理技能的相關知識的記憶方法
1.1 動作技能正遷移:
遷移是學習的一種普遍現象,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1]。在實際教學中,恰當地應用遷移規律,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已經掌握的技能對學習新技能的積極影響叫做正遷移,其發生的條件是:不同技能間存在著共同的因素或成分,或不同技能間包含著共同的原理。復習操作時,可以充分發揮技能正遷移,例如復習無菌技術可以與導尿術、注射術、輸液術、吸痰術相結合,這樣與無菌技術基本操作有緊密聯系的教學內容可相對形成一個整體,產生積極的影響。
1.2 直觀形象記憶:
圖示、流程、視頻、動手操作等都給人以直觀感受,增強人的記憶。學生在全面復習時,可以先看各項操作的圖示、流程、操作視頻,然后再練習。如復習靜脈輸液可按這樣的順序:看圖示、操作流程觀看視頻病房見習和實習。其他的的操作也可以按照該順序復習,可取的很好的效果。值得提醒的是,即將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學生都已經經過了8個月的臨床實習,考生要提前準備,在實習期間多動手、多動腦、多操作,每一次操作都是對知識的再認和回憶。
1.3 總結記憶:記憶是較復雜的心理過程,絕不僅是單純儲存的記錄,而是一個創造性的積極過程。在護理學基礎技能復習過程中,用總結的方法來提高記憶能力。如穿脫隔離衣操作流程可以總結為[2]:護士準備用物準備環境準備 持衣領穿袖系領口系袖帶對衣邊系腰帶護理解腰帶塞袖刷手或六步洗手消毒液浸泡手解領口拉袖掛衣鉤。這種先學習后總結的方法,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保持和鞏固。
2 護理學相關理論知識的記憶方法
2.1 重復記憶:
記憶的消失叫遺忘,在一定條件下“記”和“忘”可相互轉化,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3]認為: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遺忘的進程總是“先快后慢”的,最初遺忘速度快,以后逐漸緩慢。第一天的記憶保持量可有100%下降至35%,第二天后記憶的保持量僅為25%左右。根據艾賓浩斯的觀點,組織有效的復習是加強記憶的最有效的方法,在識記后及早復習,最好在遺忘尚未開始時就進行復習,間隔時間一般不超過2天。巴甫洛夫學說認為,記憶是大腦皮層形成暫時神經聯系的過程,建立起來的神經通路如果不暢通,則原來大腦中保留的痕跡就會逐漸消失,而復習就是對大腦中的痕跡進行再刺激,及時復習就是在第一次痕跡未完全消失時,緊接著進行第二次,第三次重復刺激,重復刺激次數越多,痕跡越深;重復越及時,費時越少,費力越小,記憶效果越好。
2.2 分組記憶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米勒[4]認為:決定記憶廣度的主要因素是記憶材料的數量,而不是材料的意義。測定正常成年人一次的記憶廣度為7±2項內容,多于7項內容則記憶效果不佳。我們在記憶時可利用這一特點,把需要記憶的內容分配在7組之內,而這7組中的每一組的容量可適當加大。這樣每一組相當于一個集成塊,加大了集成塊的含量,記憶效率應會大大提高。如: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可分為:環境準備,工作人員準備,物品管理,明確無菌區與非無菌區,一人一物一次五項。護理程序分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五個部份。
2.3 口訣記憶:
語言是思維表達的形式,口訣記憶法可以縮小記憶材料的絕對數量,把材料分成組塊來記憶,加大信息濃度,增強趣味性,可使人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在頭腦中獲得一種相似、重復的信息,有助于記憶。如青霉素皮試液配制步驟較多,在配制時多配、少配都會使濃度不準確,影響對結果的判斷,所以在配制時牢記“抽三推二留一”就不會出錯。又如壓瘡的預防可以總結為應做到“五勤”: 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
2.4 歸納記憶: 在理論知識的復習中合理的運用歸納總結記憶法,學生應注意總結一些相同的,相似的知識點,巧記速記多拿考分。如數字歸納總結法:知識點中的多個“6”:日光照射消毒時需在太陽下暴曬6小時,洗胃在6小時內進行最有效,腰麻后去枕平臥6~8小時,搶救時未來得及書寫的病歷應在搶救結束6小時內據實補記;又如不同濃度乙醇的作用:20%~30%的用于急性肺水腫氧氣濕化,30%用于濕潤、松解頭發打結,25%~35%用于乙醇擦浴,50%用于皮膚按摩,75%用于皮內注射及臍部消毒,95%用于燃燒法消毒和靜脈炎濕敷。
總之,復習的方法有很多種,合適自己的才是重要的?;A護理學是護理的主干學科,其相關知識貫穿護理工作的整個生涯,也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主要學科??忌诳记耙鶕约旱膶嶋H情況,提前準備,積累操作經驗,選擇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全面復習,將有利于提高基礎護理學復習的質量和效率,提高過級率,及提高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文靜.促進學習遷移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學,2004,20(2):26-29.
[2] 馮雁,楊順秋,金麗芬.新編臨床常用50項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及評分標準. 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2:5
篇2
呼吸系統的解剖結構
一、鼻
鼻既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覺器官,分為外鼻、鼻腔和鼻旁竇三部分。
外鼻 外鼻以鼻骨和軟骨作支架,被覆皮膚和少量的皮下組織,而軟骨部分的皮膚因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是痤瘡、酒渣鼻的好發部位。
鼻腔 鼻腔被鼻中隔分為兩半,起始部覆蓋著皮膚的部分稱鼻前庭,其余部分又分為呼吸部和嗅覺部,內襯黏膜。呼吸部的黏膜上皮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其內有嗅細胞。鼻腔向后與鼻咽相通,稱為鼻后孔。鼻中隔前下方血管豐富,外傷和干燥時容易引起出血。
鼻旁竇 鼻旁竇是鼻腔周圍顱骨內開于鼻腔的含氣空腔,其內襯以黏膜并與鼻腔黏膜相移行,故鼻腔炎癥若發展可導致鼻旁竇炎。
二、咽
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道。其上方為顱底,下端接食管,是一個上寬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管道。咽的前壁不完整,從上到下有鼻后孔、咽峽、喉口,分別與鼻腔、口腔、喉腔相通。以軟腭和會厭上緣為界,可分為鼻咽部和口咽部。
三、喉
喉既是呼吸通道,也是發音器官,由軟骨和喉肌組成。喉軟骨是喉的支架,包括甲狀軟骨、會厭軟骨和環狀軟骨以及成對的溝狀軟骨。喉肌屬于橫紋肌,喉肌包括環狀甲肌和成對的環構后肌。喉向上開口于喉咽部,向下與氣管相接。喉腔的側壁上下分別有一對向腔內突出的黏膜皺襞,下方為聲襞(聲帶)。左右聲帶之間的裂隙稱為聲門裂,是喉腔最狹窄的部位。由于喉肌的運動和氣流振動聲帶即可發出聲音。
四、氣管和支氣管
氣管上端起至環狀軟骨的下緣,下端分為左右支氣管,全長由14~16個氣管軟骨構成。
支氣管包括左、右主支氣管及其以上的多級分支。氣管和左右支氣管的管壁結構相似,由內向外分為黏膜、黏膜下層和外膜三層。黏膜的上皮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黏膜的下層有混合腺,外膜由C形的透明軟骨環合纖維結締組織組成,軟骨環缺口處由平滑肌封閉。進入肺內的支氣管管壁逐漸變薄,上皮由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逐漸變為單層纖毛柱狀上皮或單層柱狀上皮。黏膜下層的腺體逐漸減少,直至消失,外膜中的軟骨逐漸地變為軟骨片,直至消失。
五、肺
肺位于胸腔內,縱膈的兩側,左右各一。左肺有兩葉,右肺有三葉。幼兒的肺呈淡紅色,隨著年齡的增長,吸入空氣中的塵埃的沉積逐漸增多,肺的顏色逐漸加深,呈棕黑色,吸煙者更加顯著。
篇3
關鍵詞:臨床帶教 體驗式帶教 帶教效果 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033-01
當前,隨著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對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日漸提高,故而臨床帶教工作便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充分提高護生對基礎知識與具體操作技能的掌握力度,才有利于今后其走向工作時得心應手,進而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提高[1]。本文現以我校2013級三年制大專護理專業100名護生作為研究對象,在婦產科護理臨床帶教中采用了體驗式帶教,帶教效果顯著改善,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年齡為19-22歲的100名護生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女護生,其平均年齡為(20.0±0.9)歲。按照數字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名,兩組護生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護生的學習時間均為1個月,學時為40個,給予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法,帶教形式為當面授課,而后組織護生進行實驗室考核。(2)觀察組則采用體驗式帶教:①護理基礎知識培訓:老師針對婦產科護理中的常見疾病護理知識、護理中或會遇到的緊急事件的處理以及護理職責崗位等內容進行較為詳細的講解。②指導其練習護理技能:該項內容主要包括疾病的觀察、并發癥處理以及做好相關應急預案等,期間并針對具體的情況對護生進行指導。③護生間的體驗式訓練:帶教者可選取相關典型案例組織護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體驗式訓練,條件允許時可借助醫學人體模型,達到實景實情模擬訓練目的,每個小組于體驗式訓練期間,其他小組成員在旁觀察,并針對其中的問題進行討論,必要時可將場景設置為完全模擬狀態,以促使護生深化護理職業與崗位要求,進而在體驗式帶教中展現其主體地位。
1.3觀察指標
(1)基礎知識得分與臨床模擬得分;(2)帶教滿意度:參照護生體驗式訓練的表現與上述兩項得分情況,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以及不滿意3項。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進行x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護生護理基礎知識與模擬臨床操作得分的比較
對照組護理基礎知識與模擬臨床操作得分均不及觀察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護生帶教滿意度情況比較
經研究后的結果顯示,對照組帶教滿意度以78.0%明顯
不及觀察組的96.0%,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以往婦產科護理臨床帶教中,多存在帶教目標含糊、護生對相關知識不易掌握以及護理的可操作性差等問題,使最終的帶教成果大打折扣,故而近年來體驗式帶教在婦產科護理臨床帶教中的應用力度逐漸加大[2]。
體驗式帶教方法的運用,將原本的帶教內容以“循序漸進”的模式分化開來,且各個模式呈現出較強的階段性。首先為基礎知識帶教,其有利于護生打好基礎,進而增強其對基礎知識的整體把握;其次,為護理技能的訓練,帶教者通過目的性、計劃性與時間性的臨床帶教,使護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護理工作的進一步認識,遵循了由淺入深的學習原則,使整個帶教進程更加規范;最后,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剖析、實情實景的模擬,護生通過小組形式的學習以及對今后護理工作的模擬,不僅有利于基礎知識轉化為實踐,還有利于增強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有利于帶教效果的提高[3-4]。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行常規帶教方法、觀察組采用體驗式帶教后,觀察組護生的護理基礎知識與模擬臨床操作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對照組帶教滿意度以78.0%明顯不及觀察組的96.0%。故而認為,婦產科護理臨床帶教中引入體驗式帶教,可明顯改善帶教效果,有利于護生基礎知識與操作技能的提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蘭美蓮,藍曉紅,王錫英.婦產科護理臨床帶教中實施醫護結合模式的有效性綜合評價[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5(03):90-91.
[2]曾訊,周雪梅,肖平,等.護理臨床帶教老師帶教能力的調查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15(07):86-89.
[3]章雪玲.PBL帶教法在婦產科護理臨床帶教中的應用效果評
價[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13,10(03):1050-1051.
篇4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1―0080―01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出自《矛盾論?矛盾的特殊性》,比喻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體或全部。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臨床課程,所占課時比重大,授課時間長,教學內容紛繁復雜,與解剖、生理、病理、藥理學等基礎課程關系密切,龐大的內容使學生難以應對。加之教學中常常過分強調重點、難點、考點等內容,而忽略了學生對內科疾病基本知識框架的建立。所以,為避免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無效學習狀況,教師應及時分析總結,以便更好地完成內科護理的教學。
一、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
1.學生因素。目前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招收的學生多為初中畢業生。絕大多數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醫學課程內容紛繁復雜,而中職生年齡小,邏輯思維能力、認知能力不足,大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掌握要點、考點等,對于知識的內在聯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導致學生往往過于注意一些局部細節,而忽視對疾病整體的把握。
2.教師的因素。由于內科護理學內容多,涉及眾多醫學基礎學科,因此學生進行臨床課程學習時部分基礎學科內容遺忘,導致在進行病因、發病機制學習中教師往往需要幫助學生復習基礎知識,使得課程時間緊張,尤其是遇到學生難以理解時,教師會采取化繁為簡,強調重點、考點較多,對疾病的發病機制、內在聯系涉及較少的做法。久而久之,加劇了學生對疾病認識的碎片化。
3.考試的導向作用。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旨在培養服務于臨床的護理人員,但是由于護士資格證的考取對學生來說是畢業后就業的“敲門磚”,對學校來說護考的過關率是反映學校教學質量優劣的標準,所以考試成了教學的指揮棒,為達到更高的過關率,教學中更多強調考點知識,割裂了具體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及內在聯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內科護理學習“只見樹木,不見森林?!?/p>
二、提高教學實效的策略
1.盡可能采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首創的一種培養高素質、創新性和實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學方法。目前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案例教學法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要求,選擇合適案例,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思考、分析并得出結論。一個完整疾病案例,往往包含著諸多信息,如患者性別、年齡、主訴現病史、既往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這些信息可透露具體內科疾病的高發人群,主要病因,疾病發生、發展、演變規律、典型癥狀及體征,再加上對應的實驗檢查和影像學診斷,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會更加完整、系統。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練習,既增強了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對知識的掌握也更加全面。筆者對于疾病案例的選擇大多取自臨床真實的案例報告,并遵循四個原則:第一,案例必須具有典型性;第二,案例應與內科護理學課程緊密結合;第三,案例應反映內科疾病的重點難點內容;第四,案例具備知識綜合性。
2.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長期以來,內科護理學教學沿用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獨立講解某種疾病的發病機制、病變特點、臨床表現、診療方法和護理措施,忽略了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密切聯系,使內科疾病的學習變得晦澀、枯燥,對于復雜疾病的知識學習只能用“碎片化”的模式死記硬背。為此,用PBL教學法,找出疾病發病機制、病變特點、臨床表現、診療方法和護理措施的內在聯系,找出關鍵點,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握疾病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將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疾病重點內容相互串聯起來,對疾病有了整體、全面的掌握。例如:
(1)教師在教案中首先引入疾病的基本概念:肝硬化通俗地講是肝臟的變小、變硬。由概念引出兩個關鍵詞:變小、變硬。再引伸出討論性問題:為什么肝臟會變小,變硬?
(2)以“肝臟變小”關鍵詞引導學生主動聯想及復習相關基礎知識并展開討論;正常肝細胞減少、假小葉形成形態上表現為肝臟變小,其后果是導致肝細胞減少,儲備功能下降。由上述關鍵詞引申出肝功能減退的臨床特點。
篇5
【關鍵詞】 中職 護理專業 "漢語" 教學方法 體會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個民族之間往來的日益增多,各民族都感到使用雙語的重要性,使用雙語的人數日益增多,因為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雙語兼通的人才,要比只懂民族語不懂漢語或者只懂漢語不懂民語的單語人才更有競爭力。雙語教學它不僅是一個教學技巧、教學技能的問題,還是一項具體操作的工作問題,它本身就是推進漢語教學,推進少數民族語言教學不可或缺的另一個工具。
我校位于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是一個有著36個民族成分的地區,蒙古族、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這5個民族是主要民族,除漢族、回族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漢語外,其它3個民族多使用本民族語言,我校護理專業生源50%是來自本地偏遠農牧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入校以前在原母校接受教育為本民族語言授課,學校過去的做法是將這些少數民族學生與其它新生一起安排到漢族班級,教學方法及措施不做另行安排,但經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學發現,這些少數民族學生隨其它漢族班級學生進行護理專業的學習時,她們的學習情況、質量、成績讓人擔憂,為此,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因直接進入漢語環境學習導致的語言障礙而帶來的學習護理專業知識困難的現狀,學校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對護理專業少數民族學生從入校分班、班主任管理、教學計劃、教學進度、教學方法、措施等都作出具體安排并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漢語預科學習
為了使入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更好地掌握護理專業知識,在學生入校的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實行一年漢語預科學習,分別開設基礎漢語課程和醫學漢語課程,要求任課教師在基礎漢語教學中通過口語交際、閱讀、寫作和應用、翻譯等模塊提高學生的漢語口語和寫作表達能力,隨著教學進度在醫用漢語的學習中,針對醫學漢語課程詞匯量大、課文難度加深、專業術語增多、翻譯難度加大等情況在教學中要求任課教師對學生不認識的字、詞、句、要單獨講解然后再進行課文內容的講授,尤其對人體結構、組織、器官及常用醫學術語的教學中可適當的采用"母語"進行解釋,幫助他們理解意思后進行民漢雙語比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達到求同求異、互相補充、雙管齊下作用。通過一年的漢語預科學習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基礎漢語和醫學漢語知識水平,為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護理專業知識打好基礎。
2.文化課學習
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中職護理專業少數民族學生完成一年漢語預科學習后在第二年的第一學期開設文化基礎課,課程主要是德育、語文、數學、化學、計算機應用、體育六門必修課和其他不同專業相關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類課程。因為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與其它課程之間是相輔相承的關系,文化基礎課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提供必要的知識基礎,中職護理專業少數民族學生學好文化課才能真正提高科學文化素養,才能擁有較好的文化理論功底,既滿足后續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對文化基礎知識的需要,又為學好醫學基礎課和臨床護理專業知識提供有利保障。
3.基礎知識學習
醫學基礎課是臨床課的基礎,解剖、生理、生化、免疫、病理等醫學基礎課與各門臨床課聯系密切,涉及到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護理等學科內容,是學習臨床護理知識的橋梁,中職護理專業少數民族學生在第二年的第二學期開設醫學基礎課時,因醫學基礎課程較多,加之在漢語預科學習和文化課學習時由于學生生源、漢語水平以及對基礎漢語、醫學漢語及文化課的掌握程度不同,自身的學習習慣及目標等使她們在學習醫學基礎課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從而使她們產生不同程度的恐懼和厭學情緒,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漢語水平、心理特點、學習規律及對課程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授課,使學生能聽懂、易接受,理解意思,消除恐懼心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學好臨床專業知識打好基礎。
4.臨床知識學習
對中職護理專業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在第三年從醫學基礎知識進入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等臨床護理專業知識的學習時因涉及到大量的臨床知識和醫學術語要學習和掌握,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和掌握所有的臨床專業知識和醫學術語對這些少數民族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因此在臨床課教學中要針對所學專業課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重點、難點進行疑難解答,刪除難以理解的內容,在護理專業教學過程中,專業基礎理論以"必須、夠用"為原則。
5.選修課學習
篇6
1課程體系建設的目標、內容、研究方法和步驟
1.1目標及內容
以中高銜接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及策略為目標。內容包括:專業標準、課程的功能定位、統測課程的結構和教學內容、教學的實施過程與實習、課程評價、師資隊伍建設等多方面。
1.2研究方法及實施步驟
采用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課程和教材難度的意見,課程體系是否合理等,畢業后的就業導向、對學歷的提高要求,以及教師對護理專業課程改革的意見和信息反饋等方面進行調查;組織各二級學院教師進行專業調研,特別是針對其中的統測課程進行課程分析,建立適合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形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查閱文獻法:了解國內外護理教育的有關信息資料,遵循國家衛生部、教育部對護理教育、高職高專、中專教育的有關文件及政策法規。制定護理專業中高銜接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建立和健全現代化的護理教學實訓基地。對各二級學院進行實地調研,掌握教師及學生等對中高銜接護理課程體系的意見。
2中高銜接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
2.1護理專業中職課程體系與高職課程體系對比
以曲靖市麒麟職中護理專業為例,其課程內容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和集中實踐環節三個模塊,公共基礎課課時比例為23.3%,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課時比例為76.7%,集中實踐環節包括軍訓2周,社會調查3周,畢業實習18周。云南開放大學開設的中高銜接護理專業的課程模塊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橋梁課、專業框架課、素質教育課和綜合實踐課。課時比例分別為20%,11%,45%,15%和9%。
2.2實現中職和高職課程體系的有效銜接的必要性
針對我校開設護理專業的特殊性,在本課程體系中我校選取了四門課程: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人體生理學、外科護理學和醫護心理學作為省校統一命題的考試課程,這四門課程涵蓋了醫學基礎課、人文課和護理專業課,涉及面較廣。對于這四門統測課程來說,學生和教師一致認為教材難度較大,而且云南地處邊疆,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中專學生入學錄取分數比較低,有些二級學院的學生本身入學時成績就偏差,學生文化素質低,造成了學習專業課程比較困難,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也較差。在訪談中也有教師反映他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是中專的教材,但是如果有中高銜接的學生,他們在備課的時候就會參考該門課程的教學大綱,適當在教學過程中增加高職的內容作為補充,學生反映較好,對于其他二級學院也可以參考該模式。在與課程教師的訪談和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學生認為課程難度較大的學科主要集中在: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醫學免疫學和微生物學以及內、外護理學等專業基礎和專業學科,而認為難度較小的幾門學科則主要是開放教育學習基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文化基礎類學科。
2.3實現中職和高職課程體系有效銜接的方法
2.3.1為了突出護理的專業特色,改變原有醫學基礎知識占較大比重,臨床護理課程按臨床分科進行劃分,護理專業特色不突出的弊端。課程內容按照“必須、夠用”的原則進行選擇,縮小了醫學基礎知識所占比例,將原來的??谱o理課程中的醫療部分、護理部分分別單列,形成臨床醫學基礎和臨床護理課程模塊。將臨床護理課程打破了原來的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兒科護理等學科體系的設置,淡化學科界線,把護理專業臨床課程設置為成人護理、母嬰護理、社區護理、老年護理和兒童護理等[1]。
2.3.2整個護理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是一個有機統一體,其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必須突出護理專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使課程設置緊密結合臨床護理、教學科研,以適應市場對護理人才的要求。因此,按照能力培養遞進的原則,可以參照下面的方法進行教學改革,即新生入校第一學期學習理論,同時也可安排進入醫院見習,對護理基本工作產生感性認識,了解護理工作崗位的基本工作;第二學期在教師指導下邊學習邊從事日常生活護理工作,如鋪床、打針等操作;第三學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較復雜的護理基礎操作;第四學期主要進行??谱o理工作;第五、第六學期在醫院頂崗實習。因為學生在第一學期就早期接觸臨床、接觸患者,了解護理工作的本質,體現職業能力形成的內在規律,促進了職業素質和整體護理能力的培養。
2.3.3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整體護理概念也深入人心,這些都已經對高職護理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教學計劃中開設了衛生法學、護理管理學、文獻科研設計、倫理學、食品營養與衛生等選修課程,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心理素質等。按照整體護理標準,以現代護理理念為基礎,把職業標準和能力要求轉化為課程目標,加強其專業課程建設。
2.3.4在構建職業知識技能體系,本著將知識、能力和素質三者進行優化融合,特別是在專業課程的設計中,可融入典型案例或者臨床實例,理論與實際相融合,訓練學生的整體護理能力。在修改后的教學計劃適當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安排,將專業課程理論學時和實習學時比例由5:1修改為2:1,增加臨床見習的時間。有些二級學院的護理專業具有涉外性質,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增加專業口語的實習這一教學環節。
3結果
篇7
關鍵詞:護理;倫理;認知
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迅猛發展,護理已經由單純的生理護理向整體護理拓展、從僅僅疾病觀察護理及醫院內臨床護理向社區護理方向傾斜[1]。社會對醫護工作期望值的日益增加、責任范圍日趨擴大,使得醫患關系、護患關系日趨復雜,包括護患雙方在診治和護理等活動中的行為關系,尤其包括了道德、利益乃至法律關系等,由于現在醫患關系背景日趨嚴峻,護生有必要更好的具備護理倫理學的知識。我國護理倫理學教育起于1983年,相比于國外起步較晚。且國內護理倫理學的教育重點多放在護理道德規范和護理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原則上,而對高職院校護理倫理學的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的研究尚少。護理學生是未來的臨床護理工作實踐者,對護生、社會的發展來說提高護生的護理倫理認知水平都是極其必要的。本研究以蘇州市某高職院校為例,對312名即將進入實習階段的護理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護理倫理認知現狀,比較其在實習前后有無區別,最終希望為學校的護理倫理教育提供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采用單純隨機抽樣的方法于2015年6月-2016年5月從護理專業專科大三實習學生中抽取312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自愿參加本研究的護理專業專科大三實習學生。排除標準:實習時間<3個月以及失訪的護生。
(二)調查工具
1.一般情況調查表,主要包括護生的性別、年齡、家庭所在地、專業態度等內容。2.自制《實習護生護理倫理認知情況調查問卷》,經預調查,該問卷有較好的信效度。研究者參考MJT道德判斷測驗、DIT道德推論工具等相關道德測量工具并結合多個版本護理倫理學教材,廣泛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編制而成,也邀請了從事護理學的專家對問卷進行修改。問卷內容包括了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學歷等,也包括了臨床護理倫理認知問卷:側重知情同意、醫療保密、生命價值原則、醫療最優化。經過預調查,問卷的信度較高,克朗巴哈系數達到0.853。
(三)調查方法
資料收集主要運用問卷現場調查法。于護生去實習前發放實習護生一般情況調查表,并于護生實習12個月后發放護理倫理決策問卷。所有調查問卷由專人現場發放,現場回收。實習護生一共發放問卷312份,共回收有效問卷310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9%。
(四)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的方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或方差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來探討學生的情況與護理倫理知識得分的關系。
二、結果
1.一般資料參與本研究的專科護生共310名,其中男17名,女293名;年齡21~24(22.04±0.23)歲;該批護生均分配在三級甲等醫院進行實習;家庭所在地情況,123名學生來自于城鎮,187名學生來自于農村。所有研究護生在調查中表示喜歡護理專業的護生243名。在校期間參加倫理學選修的有123名。2.實習前后??谱o生倫理決策能力比較實習前后護生倫理基礎知識得分情況見表1。綜上可見,實習前護理倫理基礎知識的得分低于實習后的得分。但是實習前后護理倫理的基礎知識得分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綜上可見,各種特征分組下護生實習前護理倫理基礎知識得分情況比較可見,性別、生源地和護理倫理基礎知識得分的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而在校選修護理倫理學方面,參加選修的同學護理倫理基礎知識得分較高,高于未選修護理倫理學的同學,且差別有統計學意義。而主動學習護理倫理方面知識,主動學習護理倫理的同學分數高于未主動學習的同學,且差別有統計學意義。在護理倫理重要性認識方面,認為護理倫理重要的同學相對護理倫理的分值也較高,且差別也有統計學意義。由結果可見,護理倫理重要性認識、主動學習護理倫理學、在校選修護理倫理學的P值均小于0.05,有統計學意義。而且綜合來看,護理倫理重要性認識的P值為0.000,最為顯著??梢娮o理倫理重要性認識非常重要,其次為在線選修護理倫理學、主動學習護理倫理學。
三、討論
國外的護理倫理教育開展得較早,美國的護理倫理學始于18世紀早期,美國護理倫理學已成為護理本科生必修的一門課程,美國的人文課程在所有醫學院課程中所占的比例已經達到了20%~25%[2],已經自成一套以科學為基礎的護理知識體系;且他們認為核心知識的第一項即為護理倫理學。我國護理倫理學的教育起步較晚,國內醫學教育普遍對護理倫理學課程重視不夠、偏重于倫理理論知識的講解等,但是對護生護理倫理的培養、與護理行為密切結合的實踐訓練、在臨床實際情況中如何有效的進行護理決策等方面均極為缺乏。而且伴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醫療工作中,醫護關系已變為“并列-互補型”醫護關系,護患關系也處于更為敏感的時期,對護生護理倫理方面的認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由結果可見,實習前護理專業學生護理倫理認知水平不高,表明實習前護理專業學生在實習前護理倫理認知水平較低,護理倫理認知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嚴峻,因此需要引起護理管理者、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及時分析查找原因,并最終制定相應對策并付諸實施。根據本文結果為了更有效地提高護生的護理倫理認知狀況,建議護理教育部門應該更多的關注護理倫理教學,大力發展該方面的教育投入。學生在護理倫理方面認知水平較低有以下幾個方面:1.學校缺乏相關教育;2.學生還未接觸臨床護理工作,對臨床中的護理倫理問題沒有切身體會,不能對病人感同身受;3.學生對護理倫理方面的學習主動性不足,學校開設倫理課程數量本身有限,即使學生能掌握一定的護理倫理學知識,卻缺乏較為深刻的理解,對護理倫理問題的有關認知和理解能力相對較弱。對此,護理管理者需及時制訂相應的對策,引起廣大護理教育者的高度重視。一方面,醫學院校、教學醫院等部門應注重將護理倫理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還應該根據護生對各方面倫理認知水平掌握的不同程度而有所側重,加強學生較弱環節的培養,重視護生的護理倫理認知培養,學校及醫院應重視護理倫理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理論與臨床相結合,多采用案例教學法,轉變授課方式,采用PBL教學模式,授課教師可通過收集臨床過程中護士遇到的各種倫理難題,組織學生從各個方面進行討論,最終促進學生倫理水平的提高[4],并且學校應該加大護理倫理方面的教學。并且可以從學生活動的角度增加關于護理倫理方面的活動,可以在校期間加強教育,除了在課堂授課中加強教育外,在其他方面的學生活動中,如日常團日活動中可以加強教育,如“授帽儀式”、“心理劇大賽”等都可以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學校針對護生的倫理學教育必須將理論工作緊密聯系臨床實際,應在整個醫學教育階段貫穿倫理學各個方面知識的教育,使學生能更好的適應以后的工作。本次研究表明,護生的護理倫理知識較低,實習前后改善不大,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其護理倫理認知水平,可以側重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對護生進行護理倫理認知教育。廣大護理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應將臨床與實踐相結合,將護理倫理的教育貫穿于學生教育的各個方面,為護理倫理教育改革提供更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1]伍永慧,施雁.我國護理倫理學教育現狀及原因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25(4):447-448.
[2]崔妙玲,韋宇寧,楊連招.352名實習護生倫理認知水平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12,19(15):9-12.
[3]白陽靜,李寧,李曉玲.論護生護理倫理決策能力的培養[J].護理研究,2009,23(7):1698-1699.
[4]李春玉,金錦珍,崔仁善.35所高等護理院校護理倫理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6,6(2):12-13.
[5]費鴻.人文因素與護理專業課程教學[J].高教學刊,2015(05):32+34.
篇8
護理綜合實驗為學生提供互動式訓練,通過對模擬病人的觀察、評估、實施護理措施以及用藥管理等,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系統的訓練,幫助學生更好進入臨床角色。在教學改革中,我們保持原來的教學計劃和護理學基礎等課程,只是在臨床護理課程教學基礎上增加了綜合模擬實驗課,在畢業考核時采用綜合能力考核。護理綜合實驗教學內容分3個階段進行:護理基礎技能操作訓練—模擬綜合實驗—臨床實習、畢業綜合能力考核。
1.1第1階段為基本理論和技能訓練階段
第1階段安排的主要課程包括護理學基礎、健康評估等護理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通過強化護理基本技能訓練,要求學生認識現代護理觀念和目的,掌握護理學基礎的理論知識和技能。
1.2第2階段為分析與綜合實驗階段
第2階段主要課程是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臨床護理課程,是護理綜合實驗開展的重點。教師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護理綜合實驗案例,利用綜合護理模擬人進行訓練,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護理綜合實驗要求教師在配合理論教學的基礎上,結合臨床護理,討論并確定重要理論知識點應該用哪種綜合實驗手段強化,哪些技能操作或知識需要用綜合實驗來體現其重要性。例如,內科護理教學中設計了5項綜合實驗,每項實驗將一個系統重點知識結合起來,通過案例設計,強調以病人為中心進行護理。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既獨立又協作地進行實驗,并提出相關護理問題,結合所學護理基礎知識幫助病人解決問題。通過這個階段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和知識運用能力,使他們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大大提高。如:完成呼吸系統疾病教學后,設計了COPD的案例,根據病情特征,讓學生提出相關護理問題,并采取措施,如:給氧、背部護理、霧化吸入及胸部物理治療等方法來減輕病人的癥狀,由學生獨立思考,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完成。通過綜合實驗訓練,培養了學生協作能力和臨床處理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階段中,主要由護理專業課程老師負責,實驗課時數由原來見習課時進行適當調整。如:呼吸系統見習課是按疾病內容安排的,有8個學時,我們調整為2次授課。1次為綜合實驗課,4學時,1次為臨床見習課,4學時,這樣逐步通過課堂、實驗再到臨床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1.3第3階段為探索實驗和綜合考核階段
第3階段主要內容包括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和畢業考核。這個階段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通過臨床實習將護理基礎知識、??评碚撝R與臨床實踐連貫并結合起來。畢業考試包括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我們把綜合實驗考核作為畢業時技能考核,放在完成實習之后,是希望通過學生進入生產實習階段,能更好地重視臨床實踐,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而且對于病人的問題處理更符合臨床實際。綜合實驗考核方法:考核內容注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操作的規范性。評分的權重包括:提出相關護理問題20分(內容正確15分,格式行文通順5分);理論答題30分(口試為主,內容正確25分,分析能力5分);實際解決問題40分(操作能力30分,組織能力5分,創新能力5分);其他,如儀表、實驗態度等10分。
2體會
2.1護理綜合實驗有利于實驗資源綜合利用
傳統的護理實驗室往往僅供單一課程教學使用,未能充分利用。開展護理綜合實驗能克服原有不足,有利于資源共享,提高實驗室利用率。護理綜合實驗可以將護理單一的基礎實驗訓練和臨床綜合能力培養有機結合,以原有的實驗內容為基礎,通過科學綜合設計,既體現跨課程、交叉滲透的特色,又體現觀念創新和實驗技術創新。
2.2豐富實驗內容、注重綜合分析實踐能力培養
三段式的實驗教學模式是護理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實驗的內容既要體現護理專業特點,又要注意與臨床護理進展接軌,目的是使學生充分利用所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注意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4]。因此,編寫《護理實驗指導》時,選取具有代表性、綜合性的實驗內容是開展綜合實驗的關鍵,既要體現教學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又要為提高學生能力做必要指導,并且在整個護理實驗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綜合實驗不僅強化學生操作技能,而且要在實驗的過程中逐步訓練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2.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和獨立能力得到加強
綜合性實驗體現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理念[5]。學生結合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根據案例設計護理目標,擬定護理措施,在老師指導下解決和完成實驗,不僅鞏固學生護理基礎知識,還使學生的獨立、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訓練[6]。如:危重病人搶救中,不僅是心肺復蘇技術的應用,通知氣管插管、搶救藥物準備、給藥途徑選擇都應該同時考慮,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判斷、解決和處理這些問題,可使其綜合素質得到鍛煉和提高[3]。在護理綜合實驗中,保留一定的空間給學生創新和發揮。如:對昏迷病人鼻飼營養的胃管末端固定方法,學生根據靜脈留置三通連接管原理設計了鼻飼管末端固定設想,雖然制作過程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教師的引導,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4對護理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篇9
【關鍵詞】組織學與胚胎學 教學改革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innovations in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for vocational nursing specialty
Ma Haiying Kong Li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nursing specialty,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s have been fulfilled, such as remediation of fundamental knowledge, teaching based “pict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self-culture, expression and practice, and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with higher comprehensive making.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Keywords】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Teaching reformation Vocational nursing specialty
隨著現代臨床醫學的飛速發展,護理工作已經從傳統的被動執行醫囑、附屬于醫療轉變為與醫生共同完成醫護任務、成為醫生的合作者[1],而臨床護理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在現代醫學中也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要求護理專業的學生除掌握臨床護理專業知識外,掌握與各種疾病治療相關的基礎知識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對基礎醫學知識的熟練靈活掌握是學生以后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可靠保證,在工作中不斷理論聯系實踐,與臨床治療工作密切配合,從而提高臨床服務質量。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多為女學生,她們思維活躍,富于想象力和創造性,但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力稍差,尚不完全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專業知識,同時要在教學法方面進行探討,以使學生全面扎實地掌握基礎學科的知識。護理專業由于專業課程的規劃,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時數較少,而實驗課教學時數更是有限,這就使歸屬形態學科的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教學顯得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很多任課教師反映學生聽課不認真、學習不主動。針對以上特點,如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培養護理專業的學生,就成了任課教師必須探討的課題。本文就對護理專業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教學談談個人的一些體會。
1.補習基礎知識必不可少。護理專業的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對形態學基礎知識了解甚少,因此在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教學中,盡管學時少,還是應該用1-2學時概括補習細胞形態、細胞器和功能及切片制備的知識,使學生熟悉細胞形態、細胞器和相關功能的概念,避免在后期知識的學習時有空中樓閣的感覺;同時讓學生了解顯微鏡下觀察的組織學圖片是如何經HE染色方法制備得出的,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出現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現象發生。
2.以“圖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組織學是形態學科,單純的文字描述則顯得枯燥抽象,不容易理解。如果能夠選擇典型的組織學圖片把相關的基本知識點概括地表達出來,既精練了教學內容,又可以加深理解和記憶。教學過程中可以在每次上課之前列出以前學過的圖片,采取類似“看圖說話”的方式,讓學生復習和描述相應知識,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圖像化想象與創新思維的能力。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特別是圖像化的想象力,在大腦中構建一系列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以及胚胎發育的動態圖譜。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學習和記憶這門學科的壓力,而且有利于開啟大腦的潛能,促進其他相關學科的學習[2]。如果適當地加上趣味性的圖片,學生即使記不住完整的語言描述,但對圖片印象深刻,甚至多年后仍能記得相應知識的圖片,這將對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3.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于各種教學中,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使課堂變得生動化、形象化,在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組織學教學中,多媒體課件不但提供了以往掛圖不可比擬的圖片效果,而且可以運用動畫制作動態地顯示一些抽象的結構。但我們在本專業教學中也發現,單純地應用多媒體課件而不進行板書,影響了學生的聽課效果,學生記筆記的速度慢,由于忙于記筆記而來不及聽課,結果一節課下來,只記下了一堆不懂的知識。本人將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技術結合起來,多媒體課件上圖多字少,大部分知識點用板書邊講邊寫,學生既能聽講課又能記全筆記,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應用恰當、形象的比喻與自做簡易教具。針對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學生的特點,在對抽象的二維圖片或立體模式圖講解的過程中,可以盡量舉一些恰當的比喻和應用一些簡單的自制教具幫助學生理解。比如我們在講述上皮組織的共同特征時,如果只對著一張單層扁平上皮圖片或其它類型上皮圖片講解,學生不理解“細胞連接緊密,細胞多間質少”的真正含義。試把單層扁平上皮比喻為鋪有多邊形磚的人行道――磚平鋪成單層,排列緊密,而且磚多、磚之間的物質少。這樣,學生就能形象地理解了。再如講肝小葉的立體形態時,學生不理解“肝小葉為多面體形,肝細胞以中央靜脈為中軸,像周圍呈放射狀排列”,我們就用粉筆盒做成一個多面棱柱體,一只粉筆做中央靜脈,再用筆在橫斷面上畫上放射狀排列的肝細胞,使學生一目了然。
5.形態與功能相結合、功能與臨床醫療和臨床護理相結合。細胞、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與其功能是密切相關的??菰锏男螒B學知識的講述通常不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我們把形態與功能、功能與臨床醫療及臨床護理結合起來,對于剛剛接觸醫學知識的低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引導和啟發。這個時期的學生只懵懵懂懂地知道一些醫學知識和醫學術語,尤其渴望知道某些疾病的癥狀、治療和護理。比如在講解胰島時,我們可以先講糖尿病的癥狀,進而引出病因,進一步簡單介紹其治療和護理原則,從而讓學生牢固地記住胰島的細胞組成和各種細胞的功能。
6.專業理論與常識知識及研究進展相結合。在胚胎學教學中,由于課時少,不可能全面系統地講述胚胎發育的形態演變過程。因此應該概括的講解,而過于概括又很難將復雜的、邏輯性較強的知識講述清楚。因此,本人的體會是對本專業的學生多講常識知識、少講理論。例如講神經管發生時,只概括其形態演變即可,但若補充如何預防神經管畸形的發生等相關知識,就能大大調動學生聽課的興趣,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7.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相結合。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學生還不具備完全獨立地自主學習能力,為了避免學生平時不認真理解知識而單純的死記硬背、應付考試,應該注重平時的復習、提問和測驗,并作為平時成績,這樣反復強調重點知識,不但能鞏固記憶,也能提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總之,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隨著人們對健康認識的提高,創建新型國際化護理理念,適應新型護理模式已勢在必行。這就對護理的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戰[3]。組織學與胚胎學是醫學的基礎學科,微觀結構抽象、微細結構復雜、專業詞匯豐富,其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邏輯性,難于理解和記憶。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學生屬非臨床醫療專業???基礎醫學課程在本專業的教學時數少,如何使非臨床醫療專業的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學到更多的、適應學生和社會需求的基礎醫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并把創新思維的培養貫穿于各門課程的學習中,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課題。如何有的放矢、不斷改進我們的教學形式和內容,適應現展的需要,更高效率地培養臨床護理工作者,值得醫學教育工作者不斷的探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羅惠蘭.試論臨床護理在現代醫學中的地位[J].實用醫技雜志.2004.11(3):371
篇10
**年上半年“三基三嚴”培訓及考核情況總結如下:
一、根據臨床工作需要選擇培訓及考核內容,扎實開展三基培訓工作,涵蓋的內容包括:
(一)基礎理論方面:包括與疾病診斷、治療有關的醫學基礎理論。如:生理、病理、藥理學、輸液、輸血的基本理論,常見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和處理原則等基礎理論。
(二)基本知識:包括為疾病診斷、治療的臨床醫療知識。如:醫療護理診療規范、各種疾病的陽性體征、各種檢驗標本采集方法。各種藥物的基本成分、使用方法及適應癥等。
(三)基本技能:包括衛技人員應具備的診斷、治療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能根據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病人的病情,擬定出診斷治療計劃等的思維判斷能力。
二、選用了多種培訓方式方法
采用醫院組織培訓與科室集中培訓兩結合的方式方法。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會交班及每周業務學習時間學習新知識,并對急救常用技術采用現場操作演練考核,定期舉行急救模擬演練。
(二)加強對新入院職工的培訓力度。醫院嚴格按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要求及職工個人專業要求安排新職工科室輪轉。各科室均由培訓、考核小組負責新入科人員的培訓與考核工作,同時相關職能部門加大了對新入崗人員的監督力度,定期組織考核,使新上崗人員能夠扎實有效的掌握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保證醫療安全。
通過行之有效的“三基三嚴”訓練與考核,臨床人員的“三基三嚴”水平和臨床工作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全院衛技人員“三基三嚴”培訓合格率達到100%,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實,服務作風更加扎實、嚴謹,病案書寫質量有了明顯的進步,危重病搶救成功率、疾病確診率明顯提高,患者滿意度不斷提升,醫療投訴明顯減少,進一步夯實了醫院的基礎醫療質量,為醫院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三基三嚴培訓總結(二)
20xx年我院護理人員“三基三嚴”培訓及規范化繼續教育在院領導及各科護長的重視和支持下,園滿完成了預定目標,現總結如下:
2、邀請省繼教處到我院舉辦“護理繼續教育培訓班”,學時共45小時,授課的專家有主任護師林妹、醫師協會名譽副會長XXX等,專家們理論扎實、臨床經驗及教學經驗豐富,分別講授了“護理最新信息通報”、“護理專業發展趨勢及管理新理念”、“醫療質量與醫療安全”、“心肺腦復蘇—2014年急救指南解讀”、“深化護理改革提高護理質量”、“推進優質護理服務持續發展”等內容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我院共有180人參 加培訓班學習,并全部考核合格,獲得Ⅰ類學5分證書。通過這次培訓班的學習使我院護理人員更新了觀念,掌握了新理論、新知識及新方法 醫,學。全在。線搜集。整理。
3、派出到省內外進修學習1—3個月的護理人員共9人醫學。全在分別為有護理管理和手術配合;派出護士長及護理骨干外出參加各類短期學術講座培訓班及參觀學習43次,外出學習人員回院后向護理部進行了口頭或書面的學習情況匯報,并安排科內、院內學習傳達,起到以點帶片的幅射作用,每月組織護理業務查房1次,進行操作考核一次,考核方法為每科隨機考核X名護士,并將考核結果與科室績效工資掛鉤,科室每月進行技能和理論考核一次;對新上崗護士進行崗前培訓;組織全院性護理人員“三基”、??评碚摷耙幷轮贫瓤己斯?次,平均參加考核率95%,對于考核不合格者給予補考,補考合格率100%。
“5.12”國際護士節舉辦護理人員技能競賽活動,XXX等9名表現突出的護士,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這次競賽活動,對于我院護理技能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