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21:29: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青少年心理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青少年心理學論文

篇1

傳統心理學秉承因果診斷治療模式,過多考慮個案消極方面,未能從整體生態的角度探討個人與環境互動與發展對個體復原的作用。這也導致了長期以來,在心理健康研究領域,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對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即把研究的焦點放在人類的失敗上,而很少關注健康、勇氣和愛,從一個人正向、積極的能力與特質,從增加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動力過程給個人帶來的能量方面來研究。由于傳統心理學研究對人類積極品質缺乏探究,因而不能從實質上解決個體心理問題。事實上,創傷后心理健康研究應該更多思考人性的積極面,重點在于幫助公眾更健康、更美好地生活。積極心理學就是在這一指導思想影響下應運而生。積極心理學從積極心態出發要求人們解讀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每個人都有積極力量和品質,我們目的就是協助他們發揮這些品質的作用,達到改善創傷后生存狀態和心理困擾,實現幸福生活與快樂心態。已有研究表明,擁有積極觀念的人,其社會適應能力更好,他們能更輕松地面對壓力、不順心以及各種喪失,即使面臨最不利的社會環境,他們也能應付自如。從應用視角看,積極心理學就是強調用一種積極的眼光和方式看待問題、困難和挫折。面對現代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現象,我們不能一味的埋怨,我們必須想辦法改變這種不如意,那么我們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接受這種不如意。我們都在說一句話:“態度決定命運?!狈e極的心態必定會給我們的生活(而無論是正常、平凡的生活,還是經歷過變故和災難的生活)帶來希望和改變。

二、創傷中的心理復原力

(一)復原力的產生與實質

如上所述,傳統心理學一直認為,消極的經歷一定會導致消極的發展結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面對同樣重大壓力事件,青少年及成人產生反應和后果并非完全相同。即“有些人不會出現明顯的身心狀況甚或崩潰的現象,而有些人即使在微弱的壓力情況下則出現情緒困擾”。甚至“有些人在出現壓力癥狀反應前,其人格特質已有某種程度的異?!?。這種發現提示我們:個人對環境的知覺、建構與反應的差異在哪里?這個差異又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建康和行為反應的表達層次?早在20世紀70年代,個體面對創傷事件所表現出系列心理反應的這種差異,引起研究者對人類應對創傷能力的高度關注。復原力(resilience)的定義因強調的側面不同而不同。我們認為,復原力是指個人具有或學習到的某些特質,這些特質或行為會因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而保護個人不受壓力或挫折情境的影響,使個人重新獲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因之發展出健康的應對行為。心理復原力是一種在困境中迅速崛起的能力,它是一種能幫助人們克服壓力和挫折,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求得自我發展的能力。而且,這一能力并非一成不變,是可以根據后天的訓練加以鞏固和提高的。當遭遇創傷性事件時,一個擁有復原力的人,不但能緩解壓力而且能從壓力中學習,使自己更加堅強。復原力一直存在于人的心底深處,平時不大會注意它,但是一旦面臨壓力和挫折,復原力將幫助人們減輕痛苦。近年來,復原力在許多學科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強調在理解個人成長和發展時要多關注優勢而不是劣勢,重點是健康而不是疾病,強調要充分發揮個體積極能動性,要著重關注人達到最佳狀態的條件和過程。

(二)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

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是指個體本身具備的具有保護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質。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個體安全、情感支持、溝通、認同、解決問題等保護作用,使個體修正對危機情境的反應。個體在危機中擁有越多的保護因子就越能促進復原。心理學家Konrad整理出以下幾種復原力保護因子:與父母維持良好的關系;有自我價值感;能與他人合作;有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能信任他人;有內控性人格;有問題解決能力;有思考的能力;具有幽默感。臺灣學者蕭文教授認為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有7種:(1)具有幽默感并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件;(2)雖置身挫折情境,卻能將自我與情境做適度分離;(3)能自我認同,并具有獨立控制環境的能力;(4)對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來導向的特質;(5)具有向環境或壓力挑戰的能力;(6)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7)較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折與無價值感或無力感。(三)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是指在個體以外的環境中,能促進個體成功調適,并改善適應不良結果之因素。因此,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就是指家庭、學校和社區環境中所擁有能促進個體復原的因素。家庭是影響個人面對困境復原的重要因素。家庭提供和諧的氣氛有利于個體復原力的提高。和家庭有關的保護因子有:父母有愛心的家庭觀;對孩子足夠重視;家庭凝聚力;家人與朋友的非正式和多代間的感情親密程度;壓力較少的成長環境;家庭成員具有堅強的信念以及控制生活的能力;對不同活動都建立或維持常規。學校和社區的保護因子主要是在學校環境中積累成功積極的經驗,發展與教師的良好關系,與同學有成功的社會關系。與周圍的人相處和睦。在外在保護因子中,情感的連接是重要的,而關懷和支持是情感連接的重要因素。

三、從積極心理學視角解讀青少年創傷后心理干預

(一)培養青少年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傳達積極的生活理念———感謝命運,我們還活著,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災難,面對明天

創傷后,青少年看到的到處都是破敗的場景,有可能是倒塌的房屋,也有可能是殘缺的尸體,體驗到了大部分都是消極的情緒,悲傷、失落、焦慮、抑郁、恐懼等等。在這樣的環境下怎么才能讓人們體驗到積極的情緒呢?這就需要一些小的、細微的東西了。比如說對地震中幸存的青少年進行的心理干預中,治療者和親友們在表達情感上的安慰與關心的同時,可以輕輕握住他們的手或保持其他的身體接觸,就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不僅可以使他們感受到他并非獨自面對不幸,而且可以幫助他們保持與現實狀態的聯系,不至于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故去的親人上,這就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再如,我們的總理,在汶川大地震的現場,面對一張驚慌失措的剛剛從廢墟里刨出來的小臉孔,他上前親吻了他,這個也很重要,第一時間把這種生存的信心,希望和鼓勵,最早時間給那個患者,使他有了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還有廢墟中刨出來的人,上擔架的時候,蓋上被子,適當給軀體以撫慰,公安干警翹起拇指,像我們的總書記脫了鞋坐到病人的床鋪上去,這些很多都是傳達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的具體方式。

(二)培養青少年積極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積極品質,努力尋求并培養青少年身上的積極品質,如樂觀、聰明、努力等等

記得一句話說:“忘記就是銘記?!蔽蚁脒@句話在這里可以這么說:“真正的治療不應該是克服失落、恐懼等等消極的情緒,而是建立一種更加積極、健康的品質。”我們可以通過對創傷人群的積極教育,一方面對青少年創傷者各種積極品質的予以發掘,另一方面要在現實生活中培育這些積極品質,從而達到培養積極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積極品質。即創建一種積極主動的教學和學習環境,以便充分發揮每個人主動性、思考能力、熱情、勇氣、堅強等。同時,災后積極人格特征的建立還可以通過一些基本的方法進行干預,比如鼓勵、肯定培養愛的能力(愛自己以及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等等。這里要注意的一點,跟我們平時在生活中體會到的是同一個道理:贊揚的力量總多于批評。例如,如果我們長期贊揚一個人一些平時很正常的動作的時候,他就會變得越來越樂觀、自信。我們相信幸福與財富無關。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個窮人也可以是很快樂的。積極狀態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

(三)構建積極的社會生態環境

篇2

論文摘要: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家庭教育存在三個誤區:認為教育孩子就是對孩子進行智的教育;家長言傳多于身教;對孩子物質要求的滿足超過對孩子精神需求的關注。應該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即發揮家長良好的榜樣作用、良好的教養方式的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圍的作用。 

 

實現民族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千千萬萬、各行各業的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所以人們更重視教育問題,家長更希望孩子成才。 

 一、心理健康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對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幾年來,心理學界提出了一個比較新的觀點:對一個人的成功來說,智商影響只占20%,而情商因素則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將成為21世紀衡量一個人素質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標,用來比較人的聰明程度。情商指人認識、控制和調節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認識自身情緒、管理自身情緒、自我激勵能力、認知他人情緒及人際關系管理五個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堅強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樂觀進取的性格等對人的影響。情商教育讓青少年學會情緒管理,學會為人處世,讓他們更加快樂、自信、受歡迎、有愛心和意志力,學會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標準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是對人才的首要要求。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 

(1)現實地認識自我,承認自我,接受自我。這是指要有正確的自我觀念,現實地接受自己。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與自己的實際情況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適應環境,表明其心理處于正常健康的狀態。 

(2)對現實合乎常理地認識與反應,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觀念與行為,情緒反應適度。所謂合乎常理地認識客觀現實,是指對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識性東西的認識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是合乎常理的,適度的,該大喜則大喜,該小慍則小慍。 

(3)對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機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將由于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內心緊張情緒消除掉,從而表現出對挫折有較好的耐受力。 

(4)行為方式與社會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規。社會對各種角色有相應的要求或規范。個體的行為與其充當的角色的規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處在健康正常狀態的表現。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夠以正常的方式與周圍的人交往,沒有諸如社交恐懼癥和極端的自我中心之類不正常的交往行為。 

(6)統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續性。健康的人格是統一的,因此它表現出一貫性與統一性。 

 二、當前家庭教育中的誤區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自覺地有意識地按照社會培養人才的要求,通過自身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實施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意義深遠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第一要素。 

然而當前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著誤區,主要表現: 

1.認為教育孩子就是對孩子進行智的教育 

家長很舍得教育投資。家長想方設法讓孩子上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除了正常在校學習之外,家長還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特長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以后就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為人父母的任務就完成了。在他們看來,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這樣做完全忽視了孩子愛玩的天性,使孩子覺得學習不快樂,生活沒意思,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和對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離家庭,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2.家長言傳多于身教 

有些家長對孩子說教不斷,整天對孩子嘮叨做人的大道理,講得頭頭是道,不厭其煩。而他們自己在實際生活中卻按不同的原則處理問題。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經常使孩子不知所措,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會。 

3.對孩子物質要求的滿足超過對孩子精神需求的關注 

家長普遍認為再苦不能苦孩子。對孩子的物質要求,家長大都有求必應。如果孩子學習進步,成績提高了,家長更樂于滿足孩子的要求。而當孩子情緒低落時,家長很少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和負面情緒,多表現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亂想,好好學習,否則會影響成績。雖然豐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關心和愛護,覺得孤獨無助。在家庭中孩子與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這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情商發展、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長。 

長期以來,家長只重視青少年身體的健康、知識的進步,嚴重忽視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長,忽視了要教給孩子如何與人交流、溝通、合作,如何為人處世……而這些才是讓青少年受益終生的。 

 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長在與子女朝夕相處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環境氛圍,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子女施以影響的活動。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對他們的個性、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良好的榜樣作用 

家長要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起關鍵作用。家長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毙睦韺W家班杜拉曾做過攻擊反應試驗,結果發現孩子傾向于模仿成人動作。這一實驗向人們證明了榜樣行為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家長的品德修養,一言一行,甚至神態表情,動作細節,無不對青少年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的示范行為會起到重要的榜樣作用。 

2.良好的教養方式的作用 

(1)教養方式一般有四種類型。 

第一種,溺愛型。家長以孩子為中心,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愛使孩子自私,任性,驕橫,自我中心,缺乏責任心,不懂得尊重、關心和感謝。這樣的孩子一旦離開家庭,走向社會,會處處碰壁,無所適從。家長的愛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種,專斷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于嚴格苛刻,粗暴生硬,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辦事。家長的簡單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沒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或唯唯諾諾,或冷漠麻木,或無所畏懼,很難與別人友好相處,使孩子身心都受到嚴重傷害。 

第三種,放任型。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放任自流。家長對孩子不關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愛和關心,行為放縱,沒有責任感和同情心。這樣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產生偏激行為,導致違法犯罪。 

第四種,民主型。家長對孩子關心、尊重、理解、信任,愛而不慣,嚴而不苛。對孩子多鼓勵和引導。家長的關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誠、自信、自尊,積極進取,有責任感,人際關系融洽,社會適應良好。顯然四種教養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健康成長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長教養方式對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對生活事件應對方式都有重要影響。家長良好的教養方式使孩子情緒穩定,輕松興奮,自信開朗,能促進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發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決問題、求助的積極應對方式。不良的家長教養方式讓 

孩子或自我中心、驕橫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無情,人際關系差,適應能力差,主觀幸福感缺失,導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責、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極應對方式。 

(2)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身體的健康,智力的培養,更要關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發展。父母要關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與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這些都有助于孩子學習如何表達自己,如何關心幫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會很好地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礎。 

3.良好家庭氛圍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圍主要指家庭成員間的關系所形成的氣氛。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關系。這里只討論夫妻關系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時刻感染著孩子,夫妻關系是否融洽對孩子成長有重大意義。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樂園。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為了他們的快樂成長和一生幸福,父母應保持和諧的夫妻關系,這是家庭氛圍良好的基礎。夫妻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給孩子創造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使孩子在愛的撫慰下健康快樂成長。夫妻間有矛盾分歧,應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即使夫妻離異,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責,要讓孩子感到父母仍然愛著自己。在愛的氛圍中長大,孩子也懂得了愛,學會了愛,變得活潑開朗,積極向上,豁達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擔負著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長有賴于國家和社會的關心與愛護,更離不開家庭環境的熏陶與滋養。 

參考文獻: 

[1]王楠.現代青少年親子關系產生沖突的原因及解決策略[j].時代教育,2009(1). 

[2]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俄大學生價值取向對比研究”課題組.中俄大學生價值取向對比調研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8(12). 

[3]南懷瑾選集:第10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篇3

(一)回顧搖滾樂在國內發展的歷史,某些或某支搖滾樂隊的介紹,搖滾音樂人個人傳記或者訪談?;仡櫄v史的包括洛秦的《搖滾樂的緣起及其社會文化價值》、鐘子林的《搖滾樂的歷史與風格》和《搖滾樂的興起與影響》、陸凌濤、李祥的《吶喊:為了中國曾經的搖滾》;個人訪談有周國平與崔健一起完成的《自由風格》;搖滾樂隊介紹有周游的《北京搖滾音樂部落》等等。其中,洛秦的《搖滾樂的緣起及其社會文化價值》,從文化方面和社會方面為主,多角度闡釋了搖滾樂的起源與壯大。鐘子林的《搖滾樂的歷史與風格》,則以時間脈絡來構思全文,自搖滾樂的誕生至今,整理了搖滾樂的發展的一系列變化,并且詳細介紹了各個時期的主要搖滾人物的音樂、生活以及創作背景。周國平和崔健合寫的《自由風格》則是以對崔健的訪談錄為主的個人專輯。周游的《北京搖滾音樂部落》則是以介紹北京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20年左右的時間里,北京涌現的一些重要的搖滾樂隊。

(二)搖滾在傳播方式、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研究,也可以說是非音樂類學科上的研究。主要包括像從人類學、傳播學、社會學等角度進行研究。比如,1、新聞傳播學類的有:《邂逅、共生與回歸――身體景觀中的MTV與浪漫“搖滾”》作者鄭建麗,本文解釋了搖滾和MTV結合后的傳播效果。搖滾自己的個性和搖滾樂帶動的歌迷市場還有它所獨有的搖滾精神,和MTV這種相對獨立的藝術形式與偶像制造能力相結合,也就是文中所提到的邂逅、共生、回歸,在這過程中產生的很多有意思的現象。那么這類型的文章還有2、文藝學方面的《消費時代的音樂文化癥候:中國流行音樂研究》、《搖滾時代》作者王輝;3、社會學方面有《傷花怒放:搖滾的被縛與抗爭》作者郝舫,這篇文章談到了很多搖滾樂存在的社會價值,研究了很多一談到搖滾樂就要涉及的關鍵性問題,例如反叛、搖滾精神、獨立、理想、希望等等,以此來展開全文。《灰飛煙滅:一個人懂得搖滾樂觀察》作者顏峻,本書的特點非常鮮明,是以研究和市場調查為互補,既有理論研究,又有社會深入的調查體會,包括了21世紀以來不長的中國的小眾音樂發展歷史,追求標新立異,和填充學術空白。4、心理學方面有《搖滾樂的傳播心理學分析》作者崔茜,從心里學的視角進行分析,對于搖滾樂之所以受到年輕人尤其青少年的狂熱追捧,除了音樂本身,在青少年心理特殊性方面進行研究和闡釋。

(三)音樂人類學角度對中國搖滾樂研究。這一類主要從社會學、人文關懷、音樂美學等不同視角進行研究。其中比較有開闊視野,具有較強預見性的文章包括:付菠益的音樂人類學博士論文《宣泄的儀式――中國搖滾樂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謝力榮的課題論文《南京“地下樂隊”尋蹤》、屠金梅的近代音樂史碩士論文《論中國搖滾樂的反叛性缺失》、周華生的音樂美學碩士論文《狂飆喧囂的感性敘事――搖滾(樂)的存在及其聲音感覺的邏輯》等等。其中《宣泄的儀式――中國搖滾樂的音樂人類學研究》一文中以崔健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崔健的采訪、對中國搖滾演唱會現場的觀察、大陸搖滾市場的調查闡述了大陸搖滾樂的文化內涵,文章的創新點在于把搖滾的演出描述成一種“準宗教”的儀式現場,把構成整場演出的舞臺效果、樂器演奏、歌迷現場吶喊等等看成是儀式現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象征符號”,把這種狂熱的表演解釋成為了一種宣泄儀式?!墩撝袊鴵u滾樂的反叛性缺失》一文中對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大陸自己的搖滾樂誕生至今30年的演變與發展做了梳理,并從搖滾精神中的反叛作為切入點,通過對歌曲譜例與歌詞的研究,闡釋了中國大陸早期搖滾樂作品中反叛是什么,在多年的發展中,反叛一詞的含義的變化又是什么,以及這樣的變化帶來的問題又是什么?!犊耧j喧囂的感性敘事――搖滾(樂)的存在及其聲音感覺的邏輯》一文通過對搖滾樂作為個案研究得出,搖滾樂相對于主流音樂甚至是主流文化是一種獨特的“狂飆喧囂的感性敘事”這種敘事是純感性的,與其他民族音樂、西方古典音樂等都一樣,在發展過程中塑造了自身的文化特點,形成了特有的欣賞族群。(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 蕭梅、齊琨:《音樂人類學的實地考察》,載《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導論》(洛秦編),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2] 參見張鐘汝等,《城市社會學》,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第二頁。

[3] 參見湯亞汀的《西方城市音樂人類學理論概述》,載《音樂藝術》,2003年第2期。

[4] 洛秦:《‘新史學’視野的下的音樂人類學與歷史研究》,載《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導論》(洛秦編),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5] 洛秦:《搖滾樂的緣起及其社會、文化價值》,載《文化研究》,2003年第3期。

[6] 薛藝兵《捕風捉影話田野――音樂人類學田野的中國思路》,載《音樂藝術》,2010年第1期。

篇4

關鍵詞:中學生;體育鍛煉;心理健康

1.引言

激烈的社會競爭不但影響著社會中工作的成年人,也對在校園中學習的中學生帶來諸多影響。學業壓力的增大使得學校、家長、學生對體育課這類非升學科目非常忽視,使得我國中學體育課程的質量長期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時,學生課外時間被諸多補習培訓占用,無法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導致當今的中學生長期運動量不足。

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人們逐漸意識到體育鍛煉有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研究,但其影響似乎僅存于學術界,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并沒有顯著影響。2005年較1995年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顯示,我國學生雖在形態發育方面有所提高,營養狀況方面顯著改善,但肺活量、速度、爆發力、耐力素質等方面均明顯下降,肥胖和視力不良檢出率明顯升高。辛自強研究發現,我國中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長時間以來持續增加,心理健康水平緩慢下降[1]。

本文通過對中學生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進行分析,在介紹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存在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并提出建議。

2.概念界定與理論模型

心理健康是指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狀態,包括積極的情緒情感和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2]。如性格、心理動力系統、認知風格、自我、應對方式以及人際素質和適應狀況等[3]。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的機制有以下幾種理論模式:

2.1 轉移注意力假說

一般認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特別是情緒方面存在抑郁、焦慮等問題的人,注意力往往專一、持久地集中在特定事情上。體育鍛煉對生理資源的占用能使個體將生活中的不良情緒暫時忘卻,或積極宣泄,體驗鍛煉的快樂感。Bahrbe等認為,體育鍛煉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機制之一是為參與者提供了分散注意力的途徑,避免深陷困擾[4]。

2.2 興奮與抑制平衡理論

體育活動中,由于各種感覺信號輸入機體引起喚醒水平的提高,使人精神振奮。馬爾蒂森認為運動具有抗輕、中度抑郁的效果。

2.3 社會交往假說

社會適應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體育鍛煉通常涉及與他人共同參與,促進人際交往的發展。任若鵬認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常有自閉傾向,引導和鼓勵參加體育活動能增加其交往的機會,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積極發展[5]。

2.4 內啡肽假說

這種假說認為,身體鍛煉能促進內啡肽的分泌,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抑制低落情緒,減少痛苦感,使人在運動之后精神狀態良好,精力充沛。

2.5 認知行為假說

自我效能是指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種任務并達到預期效果所持有的某種信念。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在完成鍛煉的過程中能體驗到運動的愉和成就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并泛化于生活的其他方面。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對抵制不良情緒的影響有很大作用[6]。

3.研究成果

在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中,以中學生為被試的研究較少。在整理分析相關文獻后可以發現,由于中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課程任務的特殊性,相關研究更多的考慮了學業方面的因素。具體研究方面如下:

3.1 與抑郁、焦慮相關的研究

錢青文發現初中生較少進行有氧運動,學習和娛樂導致的久坐行為卻不斷增加,與抑郁和焦慮癥狀的發生相關密切[7]。邱遠在對中學生抑郁、焦慮與體育鍛煉的關系考察中發現,體育鍛煉的喜愛程度、周煉次數、次煉時間、運動強度和堅持程度對改善男生的抑郁有顯著積極影響,喜愛程度和次煉時間對女生有顯著作用;在焦慮方面,周煉次數的積極效果最明顯[8]。

3.2 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的研究

孫利紅發現,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與高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相關最強[9]。袁貴勇的研究發現,體育鍛煉與生活滿意度、情感平衡存在相關,運動時間與運動頻次對生活滿意度和情感平衡有良好預測作用。經常參與體育鍛煉能顯著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促進身心健康。宋鋒在調查中發現,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主觀幸福感較高;在家庭形式的體育鍛煉上主觀幸福感最高,然后依次是與同伴一起、學校組織、單獨一人;印證了中等運動量的青少年主觀幸福感較高的結果[10]。

3.3 與心理韌性相關的研究

戴麗玲的研究顯示,不同鍛煉次數的中學生在心理韌性的情緒控制和積極認知維度存在顯著差異;不同鍛煉時間的中學生在心理韌性的目標專注和情緒控制維度存在顯著差異[11]。歐陽翠云發現,參與體育鍛煉的中學生有更高的心理韌性,表現在人際交往、問題解決、積極認知、自我悅納、情緒的穩定與控制上;體育鍛煉可通過自我效能、應對方式等中介變量對中學生心理韌性產生影響[12]。

3.4 與整體心理健康相關的研究

蔣碧艷調查發現,體育鍛煉能有效降低負面情緒,提高自尊感,中等到較大的運動量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應[13]。蔡賡發現,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活動后疲勞程度和參與體育活動的外部動機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而內部動機是導致心理健康產生變化的根本因素,因此通過體育活動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徑是強化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14]。盧宏偉發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較高,尤其在抑郁、焦慮、偏執、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敏感性、強迫癥等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上有明顯差異[6]。

4.存在的不足及對未來的展望

對相關文獻整理后發現,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作用在中學生中效果顯著,體育鍛煉水平高的學生更少出現抑郁和焦慮癥狀,有更多主觀幸福感和更強心理韌性,總體上顯現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但同時也發現,大多數學者采用相關研究方式,少有干預方法的研究。因此,國內鮮有能成功運用到現實教學中的研究成果。

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者應在考察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基礎上,加強干預模式的研究,解決現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發展。

參考文獻:

[1] 辛自強,張梅.1992年以來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變遷:一項橫斷歷史研究.心理學報.2009, 41(11):69 -78

[2] 王永麗,俞國良,林崇德.學習不良兒童心理健康的特點研究.心理科學, 2005, 28(4): 797~800

[3] 沈德立,馬惠霞,白學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編制.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7(1):107-111

[4] Bahrke, M. S. and Morgan, W. P. Anxiety reduction following exercise and meditatio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978,2:323-333

[5] 任若鵬.探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四川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7,17(5):61-62

[6] 盧宏偉.中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以成都市第46中學高中生為例.碩士學位論文.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1:5-7

[7] 錢文青,孫瑩,王彩紅等.蚌埠市初中生有氧運動及久坐行為對心理認知的影響.中國學校衛生,2012,33(12):1479-1481

[8] 邱遠.中學生抑郁、焦慮、人際敏感與體育鍛煉關系的調查研究.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2004,18(4):1-4

[9] 孫利紅.高中生主觀幸福感與體育鍛煉的關系研究.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5,21(2):36-39

[10] 宋鋒.青少年體育鍛煉中主觀幸福感與運動習慣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37-39

[11] 戴麗玲.身體鍛煉對中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內江科技,2010,6:164-165

[12] 歐陽翠云.體育鍛煉與中學生心理彈性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2010:43-44

篇5

心理一致感;有益健康模型;壓力

1.引言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崛起和發展,研究者的焦點轉移到了有利于健康的方向。1979年Antonovsky提出了有益健康模型,其中心理一致感是該模型得以操作化的一個核心概念。

2.概念界定

心理一致感(senseofcoherence),這一概念最初是在1979年由以色列心理學家AaronAntonovsky提出,他認為心理一致感是一種總體上個體對生活的認知傾向性,它綜合體現了個體對內外環境的應激、自己應對壓力所具有的資源以及對生活意義的感知,表達了個體擁有一種深入、持久、又具有動力性的自信心。

個體的心理一致感由三個因素構成:可理解感,指個體在多大程度上認為來自外界的應激源和生活的挑戰是結構化的、可觀測的、可解釋的,是心理一致感的認知成分??煽刂聘?,指個體對應付挑戰所需資源的可獲得性的感知,是心理一致感的工具成分。意義感,指個體在多大程度上認為生活是有意義的,對來自外界的應激和挑戰是值得自己付出時間與精力的,是心理一致感的動機成分。心理一致感的三個因素是動態相關的,可理解性、可控制性和意義性水平都高的個體認為世界是高度一致的,而在心理一致感的這三個方面得分都低的個體認為世界是高度不一致的。其中,作為動機成分的意義性是心理一致感的三個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因為它使個體產生探究世界的動機,使個體去運用可利用的資源,并為解決一個新問題去尋求新的資源。

Antonovsky認為心理一致感的形成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普遍性抗拒不足,包括個體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可能導致情緒情感混亂的事件、壓力源或危機;二是普遍性的抗拒資源,指在面臨壓力情景時,能夠促使個體成功管理壓力的內外部應對資源。Antonovsky認為普遍性抗拒資源包括物質生活條件、受教育的程度、社會支持和社會關系、文化背景、價值觀等一切可以應付應激的資源。在有益健康模型中,個體的心理一致感主要受普遍性抗拒資源的影響。

負性生活事件將會降低個體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劉俊升等的研究表明應激水平與心理一致感之間存在負相關[1]。海倩的研究表明蟻族壓力構成與心理一致感存在顯著負相關[2]。父母的關愛和同伴的支持會增強個體的心理一致感。個體與父母和同伴之間的依戀同心理一致感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如Lempers(1992)[3]研究結果表明和諧的家庭關系與同伴支持可以為青少年提供一種積極的持續穩定的資源,從而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心理一致感水平。

3.心理一致感的相關研究現狀

A.國外研究

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各類疾病與患者的研究,Susan K.Lutgendorf[4]通過對老年人的心理一致感研究發現:心理一致感水平與老年人自然殺傷細胞活性關系密切,低心理一致感的老年人自然殺傷細胞活性較差,高心理一致感的則相反。

特殊人群的研究,Kjell Hansson[5]關于品行障礙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品行障礙患者的心理發展嚴重滯后于常人的發展水平。

對心理健康的研究,Sakari Suominen[6]通過縱向研究發現:個體的心理一致感水平高,則其健康狀況也良好,男女的預測效果沒有顯著差異。

對幸福感的研究,一項關于日本大學生的研究也顯示:心理一致感的高低直接制約了幸福感的程度,而且兩年后對幸福感預測能力依然顯著。

對人格的研究,Tura研究了心理一致感與人格的關系,高心理一致感的個體,神經質出現的幾率很小,而外傾性、宜人性、盡責性和開放性出現的幾率大大提高。

B.國內研究

我國林田[7]等人的相關研究發現:II型糖尿病病人心理一致感對自我護理行為有很大的影響,高心理一致感的病人自我護理行為能力相應會升高。許昭2008年的研究顯示:短跑運動員與同齡普通青少年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短跑運動員擁有較高的心理一致感水平。而且隨著運動員的水平升高,其心理一致感水平也顯著提高[8]。劉俊升等以高中生為被試,分析了青少年的心理一致感特點及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結果顯示:高中生心理一致感的發展水平存在年級的顯著性差異;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的個體也越趨于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來調節壓力[9]。

4.研究展望

在國內,有益健康模型理論發展的比較晚,對心理一致感的研究還處在量表的修訂階段,僅有的文獻也只是針對某一領域做一個簡單的相關研究,使用領域有待拓展。有研究證明可以通過教育、支持等來提高心理一致感水平,目前國內也沒有相關的實驗研究,可以通過這些研究把心理一致感與干預措施聯系起來,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也發展豐富有益健康模型理論。

[1]劉俊升,周穎,魏超波.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發展及其應激水平[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07

[2]海倩.蟻族群體壓力構成、心理一致感和主觀幸福感關系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Kristi M.Lemm,Marilyn Dabady,Mahzarin R.Banaji.Gender Picture Priming:It Works With Denotative and Connotative Primes.Social Cognition,2005,23(3):218-241

[4]Olle Soderhamn and Linda Holmgren,testing Antonovsky’s sense of coherence(SOC)scale among Swedish physically active older people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45,215-221.

[5]Kjell Hansson,A salutogenic investigation and treatment of conductdisorder(CD),taylor&Francis health sciences,NORD J PSYCHIAtRY_VOL 58_NO1,2004,5-16.

[6]I.Skarsater,M.K.Rayens,A.Peden,L.Hall,M.Zhang,H.Agren,H.Proehazka.Sense of coherence and recovery from major depression:A four-year follow-up.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8,107(l):54.

[7]林田,林細吟,萬麗紅.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護理行為與心理一致感、抑郁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9.01(第23卷總第273期上旬版)

篇6

開 題 報 告 書

課題名稱:中學生人際問題影響因素及干預策略的研究

課題類別:名師專項(A類)課題

課題編號:1201442497

承擔單位:廣州市鐵一中學

課題負責人:黃雄

聯系電話:

起止年月: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

E-mail地址:

廣州市教育研究院 制

2015年5月

一、開題報告(提綱:研究背景與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研究重點與難點、研究的創新點、研究基礎、預期成果、研究人員組成及分工、研究進度、經費分配、參考文獻,可加頁)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不平衡階段,在人際關系方面,在與家長、同學或者老師的交往過程中由于交往策略不當引起各種的心理問題,從而影響學業及身心健康;本研究在整合了中學生人際問題影響因素,結合中學生的在人際問題上的認知、情緒、行為、生理反應,建立理論模型。

擬通過國內外文獻整理,修訂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利用相關量表進行施測,獲得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SCL-90測試數據并利用SPSS處理和分析數據,探討中學生人際壓力影響因素。

在數據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中學生人際壓力方面的心理危機干預實驗,以期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協調的,預防、預警、干預相配合的中學生人際壓力干預策略。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內研究

    國內研究主要傾向于一個或者多個因素與人際交往的相關研究。聶衍剛等通過《青少年社會適應量表》、《青少年人際壓力量表》和《青少年人際交往自我效能感問卷》對中學生進行測量,結果顯示青少年的人際自我效能感能顯著地正向預測其社交適應行為;而同伴朋友壓力和家庭環境壓力則負向預測社交適應行為。

劉紅梅等認為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可以影響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的建立或破壞,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使用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會使個體在人際交往情境中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方式從而帶來不同的交往結果,隨著個體的生活范圍逐漸擴大,需要進行的人際交往越來越多,人際關系越來越復雜時,采取適當的調節策略,成功地進行情緒調節,是影響個體獲得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在人際交往中善于選擇良好情緒調節策略的人,往往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而那些交往能力較差的人可能在社交情境中進行情緒調節時往往選擇的是一些不太合適的情緒調節策略。

程玉潔等認為家庭功能通過情緒智力間接影響中學生人際適應,家庭功能對人際適應有顯著預測作用。家庭功能的相互關系、溝通、父母關注與親社會傾向呈顯著正相關, 與人際疏離呈顯著負相關;而家庭沖突、父母控制與親社會傾向呈顯著負相關, 與人際疏離呈顯著正相關。

2.國外研究

在親子關系方面,Markowitz F研究發現,家庭心理環境對學習困難兒童親子關系中父母教養方式父母監控維度親子依戀程度都有一定影響。

在同伴關系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學業成績自我概念兒童孤獨感的形成等方面研究表明,同伴關系不僅影響學生學習目標的確定,而且影響其學業成績。同時,兒童的班集體歸屬感對其后來的課堂投入與參與產生重要影響,不良的同伴關系往往會導致較差的學業成績。

在師生關系方面,有研究發現,師生關系與學業成績關系密切,其中師生親密影響比較大師生親密對學生的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而師生沖突和師生依賴則產生了消極影響有研究者研究了理論和實證基礎上的師生關系,他們特別關注師生關系對維持青少年生活的重要性,他們認為青少年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的類別中,其遭受社會情感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危機正在增加,需要教師適時給以幫助。

三、研究內容及重難點、創新點

(一)研究內容

1.通過資料收集和文獻查找法,在理論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中學生人際壓力問題影響因素及干預策略預想。

2.利用壓力量表進行實測和分析數據(研究重點)

(1)通過國內外文獻整理,修訂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

(2)利用相關量表進行施測,獲得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SCL-90測試數據;

(3)利用SPSS處理和分析數據,探討中學生人際壓力影響因素。

3.開展中學生人際壓力方面的心理危機干預實驗,以期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協調的,預防、預警、干預相配合的中學生人際壓力干預策略。(研究難點)

(二)創新點

1.理論創新。本課題在已有的文獻及理論基礎上,從多學科的視野,采用心理學、教育學實證研究的方法,系統地探討了中學生人際問題的影響因素,建立中學生人際問題干預模型,這對學校和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2.內容創新。本課題修訂和使用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系統地從中學生個體與群體二個方向三個層次(認知、情緒、行為),系統探討中學生人際問題的影響因素,進一步制定心理干預方案,從學校領導、心理教師、班主任、學生同伴、家長五個對象、四個層次培訓干預工作者。最后通過實證研究檢驗干預效果,修訂和完善理論模型。這樣系統、綜合研究中學生人際問題對中學生心理和行為的評價體系、影響機制和干預措施是一種創新。

3.方法創新。本課題針對學生人際問題構建干預層級模型,開展學校多層級心理干預實驗,這也是同類研究少見的方法。

四、研究設計與方法

本項目是一個實證性的研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將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全方位的綜合研究:

1.文獻綜述法與理論模型構建:通過資料收集和文獻查找法,在理論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中學生人際壓力問題影響因素及干預策略預想。

2.心理測驗法:a)通過國內外文獻整理,修訂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b)利用相關量表進行施測,獲得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SCL-90測試數據;c)利用SPSS處理和分析數據,探討中學生人際壓力影響因素。

3.人際壓力干預實驗法:開展中學生人際壓力方面的心理危機干預實驗,以期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協調的,預防、預警、干預相配合的中學生人際壓力干預策略。

五、研究進展情況與課題成果

(一)研究進度安排

1.第一階段,理論構建期:文獻研究,建構理論,提出研究假設(2018.3-5)。

(1)前期的文獻的搜集和整理,總結前人已有的研究,提出目前中學生人際壓力心理危機的研究的不足及研究構想,對人際壓力進行定義,對干預策略進行整理歸納及構想;

(2)召開課題論證會和研討會;

(3)進一步明確研究目標和研究計劃;

(4)撰寫理論綜述文章。

2.第二階段,研究準備期:包括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研究材料的準備(2018.6-9)。

(1)修訂相關工具,修訂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等;

(2)制定心理測驗方案,選擇研究對象,在全校范圍內進行相關問卷的前測,篩選出具有人際壓力方面心理問題的對象。

(3)通過數據探討中學生人際壓力影響因素。

(4)制定心理干預方案,從學校領導、心理教師、班主任、學生同伴、家長五個對象、四個層次培訓干預工作者。

3.第三階段,實證研究期:干預研究(2018.10-2019.3)。

干預層級模型圖

針對四個層級的對象制定不同的干預措施和策略,選取具有人際壓力問題的學生分成干預組和控制組,對干預組的學生在一個學期內進行多層級干預實驗,控制組的學生只進行單一干預。

4.第四階段,干預實驗期:干預實驗研究(2019.4-9)。

采用學校和家庭相結合,團體和個體相結合的心理輔導方法,開展學生心理危機應對策略的干預實驗,以期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協調的,預防、預警、干預相配合的人際壓力問題干預機制。

實驗思路: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干預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對象,制定干預(教育)措施,設立干預組和控制組,通過前測后測,比較實驗后,干預組與控制組的心理狀態水平的差異。

5.第五階段,總結期:分析數據、進行總結,修訂和完善理論模型(2019.10-2020.3)。

(1)撰寫研究系列論文和結題報告;

(2)請專家對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鑒定

(二)實證研究的手段和關鍵技術

1.心理測驗技術

本課題將認真編制、修訂和借鑒國內外信度效度高的相關心理測驗問卷和量表,嚴格挑選測驗對象,精心組織測評,保證測驗數據的客觀、有效。

2.關鍵點

關鍵點有三,一是要利用心理測驗技術和訪談法篩選具有代表性的被試;二是要對量表數據進行科學處理,探討中學生人際壓力的影響因素;三是是干預措施的選擇和制定,不同層級干預實施者的實施效果,保證研究數據的科學性。

(三)預期成果

序號

研究階段(起止時間)

主要階段性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1

2015年—2016年

中學生人際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

論文

2

2016年—2017年

中學生人際問題干預策略的研究

論文

六、研究人員組成及分工

序號

姓名

承 擔 任 務

1

黃雄

項目設計及組織實施

2

蘇宜歡

心理輔導干預測驗

3

周虹

心理測量數據收集分析

4

徐雁

心理測量數據收集分析

5

蔣茂霞

學生人際問題現狀調查及分類探因

七、經費分配

支出科目

金額(萬元)

用途說明

1.直接費用

1.9

問卷、量表印制及數據收集,參加相關學習及交流,費,邀請專家指導等

2.間接費用

0.1

開展開題與中期評議、驗收或鑒定和其他管理活動開支的費用等

八、主要參考文獻

[1]林崇德主編 《發展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沃建中等,中學生人際關系發展特點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03,9-15

[3]聶衍剛等,青少年人際壓力人際自我效能感與社交適應行為的關系,心理與行為研究,2013,11(3),346-351

[4]賈接梅,國外青少年人際關系研究綜述,經濟研究導刊,2011,11,204-205

[5]劉紅梅,中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特點及其與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6]李紅梅,中學生自我表露訓練對人際關系的干預研究,社會心理科學,2012,11(27),1334-1337

                課題主持人簽名

                                                    年   月   日

二、開題活動簡況

開題活動主持人(一般為課題負責人):黃雄

開題時間:2015年5月20日

開題地點:廣州市鐵一中學越秀校區小會議室

專家組組長:

專家組成員:

課題組成員:黃雄、蘇宜歡、周虹、徐雁、蔣茂霞                            

所在單位人員:

其他:無

三、專家評議要點(側重于對課題組匯報要點逐項進行可行性與合理性評估,并提出建議,限800字)

評估:

1.本課題力圖從學校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危機管理學等多學科的角度,采用心理測評和數理統計、學校心理教育實驗等方法,利用行為觀察、高級統計和學校教育手段(如校會、級會、班會、個體咨詢)等方面開展研究,研究人員也包括了政治學科、心理學科等方面的專業人員,具有鮮明的整合特色。

2.本研究的成果不僅可以為同類研究提供實證支持和理論基礎,其結果探討了中學生人際問題的影響因素,從學校領導、心理教師、班主任、學生同伴、家長五個對象進行干預培訓,驗證干預效果,可以為中小學開展心理問題預防、心理問題干預及應急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3.本課題對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危機干預這個大項目有支持作用,不僅在理論構建、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技術等方面具有填補價值,而且可以為國家高效、有序應對校園常規危機事件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意見,為推動應急管理交叉學科發展,培養應急干預創新型人才發揮作用。

建議:

1.研究中要注意測量工具和統計工具的科學規范性。

2.干預策略的研究要基于學生實際,要有利于幫助學生解決交往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專家組組長:

 專家組成員:

                                   年    月    日

四、重要變更(側重說明對照課題申請書、根據評議專家意見所作的研究計劃調整,限1000字,可加頁)

   

                             

                              課題主持人簽名

                                     年   月   日

五、區科研管理部門意見

科研管理部門蓋章

                                        年   月   日

六、廣州市教育研究院意見

篇7

關鍵詞:健美操 身體自尊 性別

1 前言

自我(self)是心理學中最早出現的重要概念之一,它獨一無二地代表著個體存在的特點,使心理學家們長期以來對其傾注了大量的關注,而其中的自尊(self-esteem)因其對個體心理生活的重要作用而成為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乃至鍛煉心理學研究的熱點。

大學生參與運動和鍛煉對自尊影響的研究一直受到國外心理學家的重視,自尊水平可作為一種人們參與體育鍛煉過程水平程度的預測手段,在體育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中,自尊常用來檢測運動后心理穩定性與效益性的假設效果。因此,體育心理學家對運動和鍛煉對大學生自尊的研究已成為學科研究前沿與關注焦點。目前,心理學界對自尊理論研究的基本結論是:個人的自尊是由具有性質差異的、各類具體的成分(如身體自尊、專業自尊和社會自尊等)組成。身體自尊主要包括對運動能力的自我評價,對身體外貌吸引力的自我評價和對身體的適應性和健康質量的評價,它是大學生整體自尊不可缺少的一個領域。上述三種自我評價的結果將會對大學生產生積極與消極的影響。

鑒于上述3個原因,依靠降低一個人的意向與抱負來減少高重視性與低能力之間的不一致,促使其自尊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困難。盡管如此,在西方鍛煉和健康心理學領域,大量關于身體鍛煉對自尊和身體自尊的干預性實驗研究可以表明,身體鍛煉對身體自尊有顯著的改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采用自尊量表(PSPP),探討健美操對大學生身體自尊水平的影響作用,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與提高提供一定的心理學參考依據。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對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05級健美操選修班進行調查,隨機整群抽取參加健美操選修的大學生60名,男女各30名,平均年齡為20歲。

2.2 實驗程序

以班為單位,在專業健美操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中等強度的健美操訓練,每周兩次課,每次課時為1個半小時,持續8周,分別在鍛煉開始和結束時進行“身體自我知覺剖析量表”(PSPP)和“主觀重要性剖析量表”(PIP)的測量。

2.3 研究方法

2.3.1 問卷調查法

身體自尊問卷量表[1](采用Fox編制、徐霞和姚家新修訂的中文量表。本量表是一個多維度等級量表),包括一個主量表身體自我價值感(PSW)和4個分量表——運動技能(ST)、身體狀況(PC)、身體吸引力(BA)和身體素質(PF)組成,共30個題目,每題4個選項,分數全距為6-24分。PIP量表由運動技能(ST)、身體狀況(PC)、身體吸引力(BA)和身體素質(PF)組成,共8個題目,每題4個選項,分數全距2-8分。經前期研究對問卷的信度及效度檢驗,結果符合心理學測試量表的要求。

2.3.2 數理統計法

實驗數據在SPSS13.0上進行處理。

2.3.3 實驗結果分析

(一)大學生身體自尊的特點

A代表大學生參加訓練前的各個維度上的得分,B代表大學生訓練后的得分。對大學生試驗前后的身體自尊各個維度上的得分進行計算統計特征分析(見表1)。所調查的數據表明,經過8周的健美操訓練,大學生對自我身體的認識與評價提高,健身意識增強。

(二)大學生身體自尊的比較

將男大學生身體自尊的得分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2;女大學生的身體自尊的得分進行同樣的比較,結果見表3。表2說明,經過8周中等強度的健美操訓練后,男大學生訓練前后的身體尊有顯著性差異。表3說明,女大學生同樣經過8周中等強度的健美操訓練后,其身體自尊的變化是很明顯的。

具體到身體自尊的各個維度上,男女大學生前后得分的變化差異卻并不一樣。在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方面,中等強度的健美操訓練對男大學生的影響明顯高于女大學生。其原因可能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關,男性一直定位在強者的角色上,自然得具備強壯的身體和較高的運動能力,而女性要嬌柔、美麗。而在身體吸引力和身體狀態方面,中等強度的健美操訓練對女大學生的影響明顯的高于男生。除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外,健美操項目的塑身功能,適宜的運動強度的刺激,這些都能充分地激發女大學生訓練熱情,促使他們積極投入到運動當中。在主觀身體價值感這個維度,男女大學生不存在差異,說明我院大學生健身意識較強,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我院體育文化發展較好。

身體自尊是指與社會評價密切相關的個體對自我身體的不同方面的滿意或不滿意感。作為整體自尊的一個具體領域,身體自尊包括兩個等級:主領域一般的身體自我價值感和次領域更為具體的有關身體各方面的滿意感,或稱為自我效能,包括:運動技能(sport competence)、身體吸引力(atstractive body)、身體力量(physical strength)以及身體狀況(physical condition)[2]。有關身體能力的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能否勝任和是否對身體方面具有控制力的感覺。當個體知覺到自己具有高度的效能,不僅會降低恐懼感和自我抑制,還會透過對成功的期望,提高個人解決問題的努力程度以及個人面對障礙的持久程度,從而提高個體對身體各方面的滿意程度,并進而提高其自尊水平。因此,個體要改變整體自尊水平就必須先通過改變處于最低點具體領域的自我效能感。由于青少年時期深受社會的相互間作用所影響,具有身體吸引力的青少年更可能形成積極的身體自我價值,從而形成更高的整體自尊,而參與身體活動是改善身體吸引力的最有效途徑。但是,是否所有的身體活動都可以達到這一目的,可以改善所有個體的身體自我價值感從而提高其整體自尊呢?哈特在他的研究中發現,兩個在上述5個特殊領域的能力與表現非常相似的兒童被試,在總的自尊得分上卻有極大的差別。哈特等人從詹姆斯的自尊公式中發現了答案,具有高自尊的兒童C相對而言,并不把學業與體育能力看得很重要。這樣,這個兒童可以輕視他所不能勝任的那些領域的重要性,而重視他所勝任的那些領域的重要性。相反,兒童D卻不能輕視學業與體育能力的重要性,結果導致了對這兩個領域的極高的重要性判斷與極低的能力及不充分的評價之間巨大的不一致,也許,正是這種不一致降低了他的自尊[3]。所以,我們在利用身體活動作為干預手段來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時,首先應該了解接受干預計劃的青少年被試是否重視身體領域的能力。也就是說,青少年對身體能力的重視程度具有個體間差異。相對于體育上不成功但不重視體育能力的同伴來說,一個非常重視運動能力卻在這一領域內很少成功的孩子會有較低的身體自尊和整體自尊;一個參與運動訓練并表現成功但不重視運動能力的兒童,不可能受運動干預的影響而表現出身體自尊的提高。因此,在檢驗身體活動對青少年心理方面,尤其是自尊方面的影響時,研究者有必要考慮“重視程度”這一變量[4]。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1)經過8周中等強度的健美操訓練后,大學生的身體自尊有顯著性的變化。但是在身體自尊量表的具體維度上,男女大學生前后的變化程度不一樣,即存在性別差異。這與國外、國內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2)在追求健康、快樂的高校體學教學中,良好的教學模式、手段是非常重要的。8周中等強度的健美操訓練對大學生身體自尊的影響表明科學的、合理的健美操訓練可作為高校提高學生身體意識的重要工具。

4.2 建議

(1)建議將健美操列為女大學生必修課程,在對女大學生開設的其它體育專項課程中增加健美操內容。

(2)建議各高校建立女大學生健美操俱樂部,切實有效地促進女大學生從事健美操訓練。

(3)建議各高校建立女大學生健美操競賽制度,動員女大學生全員參與,通過競賽表演訓練,提高女大學生自尊水平,減低抑郁水平。

參考文獻

[1]徐霞、姚家新.大學生身體自尊量表的修訂和檢驗[J],體育科學,2001,(2):78-81.

[2]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8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產生不良學習情緒,比如抑郁、焦慮、厭學等負面情緒,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對教育方式有顯著影響的學校因素有:學校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模式、班主任性格、班主任受教育水平等。這些因素都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總的來說,就是班主任必須具備新世紀合格教師的教育觀念,樹立適應社會發展,適應經濟發展,適應社會競爭,適應社會對人才新的要求的班級教育觀念。

心理學家錢錫安說過,現在很多班主任老師很容易產生一種固執的看法,認為學生成績好,升學率上去才是大事。而實際上,自我教育的缺失,是不能僅僅靠好成績來彌補的。班主任是學生的管理者、服務者,班主任對于學生的感覺、知覺、語言、記憶、思維、想象、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發展給予了強烈而深刻的影響。我國3.6億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長,和班主任對學生的培養是息息相關的,這關系到億萬家庭的幸福,關系到社會的和諧安定。

為了更好地了解班主任的教育方式會對學生造成怎樣的影響,筆者深入到學生中間,在自己學校和兄弟學校中做了一次特別的課題研究。結果發現,當前班主任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夠,并且存在以下弊端:一是自我管理意識朦朧;二是自我管理方式極端;三是自我管理手段變調;四是自我管理目標失衡。總而言之,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觀點、方法上的誤區很多,而自我管理教育方式的不當,會造成學生的不良情緒,使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二、班主任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縣重點初中學校,大部分學生學科成績很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比較頑劣,甚至產生厭學的傾向。大量臨床實踐和研究證明 ,學生的情緒特點、行為方式、人格發展與學校教育方式密切相關。學校是由班級組成的,班主任又是班級的主要負責人。因此,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和行為方式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人格形成。作為班主任,我們必須要從思想道德教育、課程學習教育、實踐活動教育三方面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是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梢宰寣W生通過參與班級管理、團隊活動、榮譽表彰等讓學生認知自我,樹立自信;通過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確立可行的自我評價目標;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加主題征文、演講比賽,使他們樹立自我提升的理念;通過專題講座、心理輔導的形式使學生形成強烈的自我管理意識;通過樹立典型和高年級優秀校友的現身說法使學生激勵自己樹立堅定的自我管理信念,挖掘自身潛在的內驅力,牢記“慎獨”的自我管理約束體系。我們的學生,在班主任正確的引導下,基本都能養成團結、友愛、平等、溫和的美好性格。

二是在課程學習中形成學生的自我管理方案??梢酝ㄟ^與不同學科教師的溝通,在不同課程上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特別是在班會課程上以此為活動話題,讓學生樹立一種自我管理的長效機制。包括自我評估、外部環境分析、目標確定、實施策略和反饋評估這五個環節。由學生自己對自己提出目標,然后自己監督自己實行,最終到達彼岸,讓學生在不斷的挑戰和成就中完善自我。

三是在實踐活動中養成學生的自我管理習慣。我們可以通過與家庭、社會相結合,去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是從社會大教育中優化出來的一個更積極向上、生動純潔的育人園地,應充分發揮它的主導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而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同樣不能忽視,社會這個大課堂既為學生的成才提供寬廣的教育環境,又決定了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方向。所以,班主任有責任進一步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系,使家長和社會及時了解學校的教育意圖,協調好教育的步調及要求,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教育的效果。

三、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從班主任自身做起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證明,班主任的教養方式類型與學生的行為類型是相關的。1.溺愛型班主任,盡管心里愛著學生,但他們對學生極端的放縱和不連貫,以及對學生自由表達沖動的鼓勵,都是造成學生缺乏控制和沖動行為的相關因素。2.矛盾型班主任所提供的教養方式很難給學生明確的期望,容易造成學生的心理沖突,不利于其身心順利發展,容易導致他們的社會行為出現偏差。3.忽視型班主任對學生極度放任,力求一再減少對學生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刻意保持與學生的距離,更加注重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學生的需要,是以“班主任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4.拒絕型班主任則會阻礙學生對社會道德的認同,同時也會降低學生人格認知的發展。產生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拒絕引發了學生的敵意,同時又提供了一個表達敵意的方式,導致班主任與學生感情的破裂,使學生體驗到一種孤獨感和焦慮感。從而使青少年個體游離于家庭關懷之外,產生情緒與行為。

第一,班主任要不斷接受教育,形成科學價值觀,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學會科學的教育方法。班主任應該不斷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從封閉式轉為開放式。如果班主任不斷學習,不斷進取,學生耳濡目染,自然也會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有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意識,學生的學業就會保持勻速發展的狀態,會呈現出持久而穩定的優秀狀態。

第二,班主任要認識到做人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核心。班主任的任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任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21世紀,我們不僅要繼承中國傳統教育,堅持做人教育的觀念,還要根據新形勢發揚光大做人教育觀念。再出色的成績都抵不過出色的人格。為什么有些成績不佳的學生最終能夠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有些高智商學生卻走向犯罪的道路?答案就是因為后者品質和人格的缺失。所以,任何時候,班主任都不能忽視對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不管學生學習成績怎樣,他們的思想品德成績一定不能忽視和缺失。

第三,班主任要重視與學生交朋友,懂得學生的六大需求:渴求朋友、渴求平等、渴求尊重、渴求傾聽、渴求賞識、渴求保護。只有理解學生,學生才會喜歡你、信任你,把你當做知心朋友來交流思想,你的話學生才能聽進去,并且與你產生感情共鳴。只有這樣的班主任,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心愿、感情,從而有效地進行學校教育,并讓家長配合進行家庭教育,這樣才能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班主任能夠理解學生,學生自然會用出色的成績和良好的行為回報班主任。這樣的學生,愿意把心里話與班主任分享,遇到問題也愿意和班主任一起面對,從而可以增強他們在學習上的信心和勇氣,提升自己的成績水平。

第四,班主任要注重對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美國心理學家大衛?伯恩斯博士認為,學生的成長離不開班主任的積極鼓勵,所以,班主任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鼓勵學生積極進取、獨立思考、大膽想象、追求真理,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上進心和質疑精神。在學校教育中,一切不利于學生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的話不說,一切不利于學生創新心理素質培養的事不做。很多班主任總是一味要求學生乖,把學生所有的創新行為都看成是“不聽話”,這樣的學生,即便擁有出色的成績,也是一名“書呆子”,以后就算考上大學,也不能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因為他的創新意識,早已在中學時代就被班主任以“不聽話”為由,無情地扼殺了。所以,班主任對學生偶爾的“不走尋常路”應該報以寬容甚至是欣賞的態度,才能鼓勵學生在學業上不斷創新,取得更大的成績。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那些在科技、奧數、計算機大賽上獲獎的中學生,他們的班主任都鼓勵學生創新發展,很少對學生制定條條框框,束縛學生自由發展的翅膀。

第五,班主任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班主任的言行舉止與行為都會通過模仿與感染的心理機制傳給學生,并可能成為學生的習慣。班主任要用自己良好的習慣去影響教育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要讓學生愛好學習,班主任就應該創造學習的氛圍。如果班主任在上晚自習的時候還惦記著約幾個朋友周末去打麻將,不停打電話去邀約,那么,在這種班主任的影響下,學生能有效地進行自我管理嗎?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諾特在《班主任與學生》一書中提出這樣的主張,班主任對學生的愛不是保護,不是干預,不是枷鎖,而應該是鼓勵,是放手,是給予。所以在當前,作為班主任,應該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而不是從極端走向極端,這樣會毀了學生的一生。

四、結語

總之,班主任不能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導致中學生產生不良學習情緒的重要原因。學校既可能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也可能是孕育不良少年的溫床。萬丈高樓平地起,學校教育是根基,學校教育對學生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班主任就是學生命運的舵手。由此可見,學校教育很重要,學校教育不當引發的后果也很嚴重。是否能讓學生實現自我管理,是班主任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優秀的班主任應該把握班級教育和自主管理的核心,這樣才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中學生,為他們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和道德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榮志.學校教育的行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10.

[2]鄭昌濟.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一般成因[J].法學評論,2002(5).

[3]劉玉霞,張威巖.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心理分析[C].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青少年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2002.

篇9

論文摘要:分析體育教學中學生的“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及教師對“逆反心理”的對策與方法,使體育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

1逆反心理的表現

我們在體育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學生,他們在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對老師所講授的技術動作聽不進去,練習也不積極、認真,甚至產生對抗心理。少數體質弱、基礎差、技術水平低的學生表現就更為突出。你說東、他向西;你說南、他向北;你說好、他說壞;經常與教師頂嘴、唱對臺戲,老師不讓做的動作偏去做,不按老師示范的動作要領掌握技術,自己另搞一套。上述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為“逆反心理”。

2逆反心理學的原因

逆反心理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一種表現。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2. 1與學生的年齡特征有關

青少年正處于由童年向成人轉變的“過渡期”。在心理學中形象地稱之為“心理斷乳”。其含義相似于嬰兒期的“生理斷乳”。據研究,青少年有多次“心理斷乳”現象,第一次約在13,14歲,第二次出現在17.18歲。在這時期,隨著青少年身體逐漸發育成熟,在心理上也產生了一系列變化,開始形成“自我概念”,“成人感”加強,自尊心和求知欲均在增強,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有著強烈的表現“獨立”的愿望。為顯示與以前不同,怕別人將自己看成是小孩,就儼然以“大人”自居。

事實上,在這一時期,青少年還沒有形成成熟的,身體還處在發育的過程中,經濟上不能獨立,無論從主觀和客觀上都不可能完全脫離家庭和成人的制約。于是導致在心理上產生嚴重不平穩和多重矛盾,主要表現為獨立性和依賴性、求知欲旺盛和鑒別能力低下,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閉鎖性與開發性等多方面?!澳娣葱睦怼笔乔嗌倌晷睦砻軟_突的一種表面形式。

2. 2教育方法不當是導致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最直接的客觀因素。

2.2.1教師的教育方法簡單,態度粗暴

如有的教師對待掌握技術動作差、成績提高慢的學生,不是主動幫助他們分析錯誤動作,找出錯誤原因及改進方法,而是罵他們“笨”、“死腦筋”,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有的教師對待學生的點滴過失,喜歡小題大做,任意夸張,或者揪住不放,整天掛在嘴邊,使學生覺得教師是在和自己過不去而產生沖突而導致學生嚴重傷害事故的事件,這就是因為體育教師不了解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而采用簡單的、粗暴的教育方法而造成的。嚴重影響了教學秩序和教學效果。

2.2.2教師處理問題不公正,不一視同仁

如有的教師憑學生成績、印象及相貌處理問題,以自己個人的好惡來對待學生。如:在教學中,學生楊違反課堂紀律或不按老師的要求練習,因他是技術尖子,教師不批評、不教育,聽之任之,視而不見,無動于衷;而當學生林出現類似問題時,教師嚴加指責,點名批評,甚至體罰。這樣處理問題會使學生林認為教師偏心,拿自己出氣,不值得信賴、尊敬,并表現出明顯反感。凡事你不說則罷,一說他便跟你作對,你叫他這樣,他偏要那樣,并且還會因為對教師反感而不愿上體育課及參加體育鍛煉。

2.3教師的要求過高,脫離學生實際

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要求過高,脫離學生的實際可能,學生不愿接受。如教師不根據學生的身體狀況與素質水平,上課時安排的運動量太大,或練習的難度過高,或硬性規定完成的數量,學生感到沒法完成,只好消極對待,采取偷工減料的辦法應付。而教師又強制其接受,這樣便會使學生產生與教師相對立的情緒,形成逆反心理。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因素,如學生對體育的認識、教師的業務水平等等,也會導致逆反心理。

3減輕和克服學生逆反心理的方法

學生的逆反心理,常給體育教學工作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只有減輕和克服學生的逆反心理,解除師生的對立情緒,才能使學生由消極被動變積極主動;才能提高教學效果。那么,怎樣才能減輕和克服學生逆反心理呢?我們體育教師又應該怎樣做呢?下面,我淺談以下幾點看法:

3.1掌握有關知識,了解學生心理

作為體育教師,應學習一點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應當認識到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屬正常現象,是個體社會化的必然過程。認真注意、觀察、分析學生的心理行為變化,做到見怪”不怪,開動腦子,積極思考,提出對策和相應的解決辦法。

3. 2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并進行正確的心理指導

良好的師生關系,具有教育和影響學生的心理效能。教學經驗證明,只有平時多與學生接觸,增加互相了解的機會,才能了解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能力、氣質等),并根據學生的個性,在課上才能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在教學中,教師關心、熱愛學生,學生也會尊敬、熱愛老師,從而和諧課堂氣氛,使學生熱愛老師所授的課。

3. 3樹立榜樣要確有典型意義

在體育教學中,經常會將動作規范的同學請出來給全班同學示范。這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但要切記,要確以“好”示范,而不能體育教師個從好惡,或以個人對某個學生的感情偏愛加以選擇?!凹僮髡鏁r真亦假”,如這個學生的動作不能服人,學生產生“他還不如我做得好”的心理,這既損害了教師威信,又增進了學生的逆反心理.以后,即使教師說得正確,學生也不會相信了。

3.4采用正確的教育方法

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是體育教師尤應加以注意的。如性格開朗和性格內向不同;調皮搗蛋和遵守紀律不同;男生與女生不同;初中生與高中生不同。一般說來,在體育課上,當教師確認學生的某些行為是由于“逆反心理”而生產的,應做到以下幾點:(1)不當眾批評,個別交換意見。(2)采用誘導式教育,切忌粗暴。(3)對小事不宜過份追究,使學生產生“這么做老師不屑一顧”,不使其逆反心理得以滿足。(4)和學生交心,但不干涉其內心秘密,即使知道,也裝作不知,給學生保留一點自己的天地,滿足其“獨立感”的愿望。

3.5幫助學生建立適宜的期望目標

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適宜的期望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在學習動作技術上定出能預期達到的程度和適宜的體育鍛煉標準成績。幫助學生建立的期望目標,其水平必須是適宜的,除切合學生體質、身體素質、知識水平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循循善誘,目標既不能過高,也不能偏低(既略高于學生原有的身體素質、技術水平,又是經過學生的努力可以達到的)。如新學期第一次體育課,先講評上學期每個學生各項的考核成績,然后讓學生制訂出新學期切實可行的各項目的奮斗目標。實踐證明,建立適宜的期望目標,能使學生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在學習動作技術過程中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

3.6運用良好的教學藝術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進取動機

18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查認為:“如果使學生習慣于簡單的接受或被動的學習,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就要想方設法運用新穎多變的組織教法,提高教學藝術,使學生變不練、怕練為愛練、多練。特別是差等生,要運用多種方法,如動用看優秀運動員的技術圖片、觀摩比賽、電視錄像等直觀教具,以開拓這些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進取動機。

3.7教師要尊重學生

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我的基本原則始終是,盡可能對人提出較多的要求,但同時盡可能提高對人的尊重?!笨梢哉f,自尊心是一個人積極向上,努力克服缺點的內部動力。因此,教師不要壓制學生,而要尊重他們,使他們自覺地學習和改正錯誤缺點。如果在教學中對學生不尊重,經常對他們諷刺挖苦,甚至斥責、辱罵、體罰,其結果就會使學生喪失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篇10

[論文關鍵詞]青少年犯罪 家庭因素 家庭環境 犯罪危害

在當前社會形勢下,青少年犯罪事件呈明顯上升趨勢,社會學家將其稱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青少年犯罪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然而,我國當今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時期,在這個時期里,青少年犯罪成為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潛在威脅著我國社會的穩定發展。所以,對于青少年犯罪類似的事件需要引起各方重視,以便能夠制定出更好的方案來避免這種事情的再次發生,從而降低青少年犯罪事件的發生率,保證青少年的健康發展,也為維護和諧的社會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現狀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行為是犯罪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眾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研究領域?!扒嗌倌辍笔乔嗄昱c少年的總和,其中,“青年”是指年齡在十五、六歲與三十歲之間的人,而“少年”則是指年齡在十歲到十五、六歲之間的人。根據前人對這一方面的研究過程來看,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

1.狹義青少年犯罪

狹義的青少年犯罪,是學者們站在刑事法學的角度對這個概念的定義。一般情況下,它是指年齡在十四歲至二十五歲之間的人所實施的按照法律應當受到刑事處罰的行為。

2.廣義青少年犯罪

廣義的青少年犯罪,是學者們站在犯罪學的角度上對這個概念的定義。他們普遍認為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齡在十歲至二十五歲之間的人實施的危害社會安定和諧的行為。

(二)青少年犯罪的現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經過調查研究,分別在中國“十五”期間和“十一五”期間,向社會了我國青少年的發展狀況以及發展趨勢的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十五”期間青少年犯罪增加68%,青少年犯罪總體數量呈上升趨勢,其中全國法院判決的青少年罪犯5年間增長了12.6%。而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增長情況更加突出,5年間上漲了68%。在“十五”期間,中國青少年人口總量由低谷開始進入一個穩步上升階段,而青少年犯罪率同樣處于上升狀態,因而,未來青少年犯罪總量將進一步增加。

二、犯罪行為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

(一)對青少年自身的危害

一旦青少年實施了犯罪行為,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的身心都受到嚴重的傷害。

1.被逮捕前的恐懼心理

在犯罪之后青少年會有嚴重的恐懼感,這與校園內犯的小錯誤有很大區別,青少年在身心方面將會受到很大程度的煎熬。

2.被審判前的焦慮情緒

青少年在被逮捕之后會受到警察的審問,嚴格的審問過程和嚴厲的眼神,這些都會使青少年產生焦慮的心態。

3.服刑期間的不適應

在審判等程序結束以后,等待犯罪青少年的是少管所以及長期的牢獄生活。對于那些平時嬌生慣養的青少年們來說,這樣的環境會產生極大的不適應。

4.回歸社會之前的困難

在犯罪青少年依法服完刑期后,必將重回社會。然而,當他們重新走進社會,步入工作崗位時,會被自身的刑事污點所影響,嚴重影響回歸社會的正常就業。

(二)對家庭的危害

青少年的犯罪行為不但給被害人家庭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同時也影響了自己的家庭,青少年的違法犯罪行為給其父母和家人造成了極大的創傷。

1.經濟方面

在青少年實施違法犯罪行為之后,需要家長進行經濟方面的賠償,數額會由數千數萬元到甚至更大的數目,這樣無疑會給家庭帶來嚴重的負擔。

2.精神方面

在青少年實施違法犯罪行為之后,會給其家人帶來很大的精神負擔。如若青少年進了少管所,家長會十分擔心。從這個角度來看,青少年犯罪對于家人精神方面也有著不可磨滅的消極影響。

(三)對社會的危害

青少年犯罪數量的增多,影響了當前和諧社會的主要氛圍,對于社會各界都有著許多不良影響,會嚴重威脅社會的正常、健康發展。

既然青少年犯罪行為對青少年本人、家庭以及社會都有著眾多危害,那么對于青少年犯罪行為的教育和規范顯得必不可少,重新規范青少年行為勢在必行。

三、影響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個類似于生態系統中較為復雜的動態系統,它是兒童社會化較為重要的場所。在這里,每個家庭成員都是這之中的一份子,而夫妻、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關系無疑都會影響到這個家庭中每個成員的發展。影響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有很多,然而,經過研究者對青少年這些犯罪行為進行深刻研究后,便可以發現,家庭這個系統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出現在犯罪行為的眾多影響因素之中。與此同時,在認真研究青少年犯罪的背景材料后,不難發現的是犯罪的青少年在性格特點方面及其犯罪這一行為,有很大一部分是與這些青少年的家庭有關的。那么,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教養方式不良

1.教養方式過于極端化

研究者曾經將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情況與正常青少年的家庭情況進行對比論證,研究報告表明,在犯罪青少年的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呈現出比正常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更加極端的現象。犯罪青少年的家長們,在教育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是對孩子的過度溺愛或者過度苛求,以及對青少年過度的放縱或者過度的干涉。類似這種十分極端的教養方式無疑會對青少年造成一些不良影響,并沒有使他們得到正確、健康的教育方式。研究表明,缺乏父母的關心與溫暖的青少年更容易造成自身情緒不穩定、缺乏愛心以及對社會較為仇恨的心理特點。

2.教養方式過度弱化

在一個正常的家庭環境中,通過父母對孩子的正確教育以及孩子與父母正常的溝通,這些都能在孩子與父母之間形成一種依賴、支持的關系。只有父母與青少年之間建立起正確、良好的家庭關系才能保證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然而,研究者在通過對犯罪青少年的調查過程中發現,許多犯罪青少年都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例如,父母雙亡或者經常遭到虐待和辱罵等。正是這些不良的家庭關系,使得犯罪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缺乏必要的依賴關系,從而導致青少年在遇到問題或挫折的時候,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3.父母在教養方式上存在分歧

按照以上調研方式的步驟,研究者在父母教養的方式方面,將犯罪青少年所受父母教養方式同正常青少年父母的教養方式進行認真的比對,發現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分歧意見。然而,青少年此時正處在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對于父母之間存在的分歧,很容易會受到不良影響。

(二)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的因素

人類發展生態理論中闡述了父母教養的方式與父母的工作、文化水平和婚姻情況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1.家庭區位的差異

調查表明,中城市大多數父母會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盡到作為家長的義務,給予青少年許多溫暖與理解;然而,在農村,多數父母與青少年相處的過程中表現最多的就是苛刻的要求以及無情的否定。受經濟能力的影響,部分農村的父母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維持生計之上,對于子女的教育有所忽視。在這樣的情況下,青少年就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導致相關的心理行為問題。

2.文化程度與職位的差異

一般情況下,城市中的父母所受的文化教育水平比較高,他們在對青少年進行教育時,能夠掌握好分寸,達到一種既不放任又不溺愛的效果。然而在這一方面,農村的父母則沒有城市的父母達到相對理想的效果,然而職位的不同也受文化水平的限制。父母對于青少年的培養與教育,很大程度上也是受自身教育能力水平的限制。

3.家庭關系的差異

在眾多影響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中,不和諧的父母關系占了很大的比例。另外便是父母是否在世、父母的婚姻狀況,這些都會對青少年起著重要影響。因為青少年正值成長的關鍵時期,對于父愛或者母愛的缺乏無疑都會給青少年帶來難以磨滅的創傷與傷痛。如果青少年們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在人際交往中便會有可能出現一些問題,也有可能無法使他們學會如何去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以上這類因素也是影響青少年心理成長的關鍵因素。

四、解決青少年犯罪的方法

通過以上對犯罪青少年受家庭影響方面總結出來的結論,我們可以認識到家庭方面的因素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有很大影響的。要想有效減少青少年犯罪行為,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重視家庭教養

青少年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因此為了有效避免和預防青少年犯罪行為就應該守住家庭,這是第一道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

1.探討家庭教育方法

隨著當今教育方面研究者不斷的發現與研究,家長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充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以此來達到更好地培養青少年健康心理狀態的目的。父母之間應該進行合理有效的溝通,保證彼此在對子女教育的過程中能夠統一意見和方法。

2.努力凈化家庭環境

父母應該努力對家庭環境進行調節,一定要嚴于律己,注意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也要嚴格地規范自己的所作所為,應該在子女面前樹立起良好的個人形象,以此來以身作則的教育子女應該如何處理問題。

(二)改善學校管理與教育

學校是對教育青少年起到重要作用的場所,是青少年走出家庭步入社會的重要一步,在這一環節中青少年會實現自身向社會化過程的轉變。

1.采用個性化教育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傳統的教育理念已經被新型理念所取代。這就要求教師在學校中對學生一視同仁,保證公正平等。教師要注重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與學生實時、有效的溝通,能夠體察學生的感想,更重要的是要綜合評價一名學生,不能單單以成績為唯一標準來論學生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