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審美功能范文
時間:2023-11-13 17:50: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藝術的審美功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獨唱表演;審美特征;審美功能
ABSTRACT
Picked to Chinas national vocal art history,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a rich and varied, with different forms of vocal performance, solo is one of them. Solo music is the "second creation" process, in which persons under the composer sang (including word author) creative works, and from their own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a voice to create, through the "second creation" works content, emotion and mood to convey to the audience how. It is in the "second creation" process, a solo performance art aesthetic character and its own unique aesthetic functions. Is a vocal solo performance art form, it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vocal solo, sang a distinctive aesthetic character art patterns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form. All through the simplicity of their forms, colors richness, the diversity patterns, exchange and create the kind of lyrical, sexual summarized it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functions of reflection, inspiration functional,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self-entertainment functions describes its aesthetic function. I tried to adopt this theory to guide solo Shixi art practice.
Key words: solo performances; Aesthetic identity; Aesthetic functions
目 錄
摘要……………………………………………………………………………Ⅰ
Abstract………………………………………………………………………Ⅱ
目錄……………………………………………………………………………Ⅲ
引言……………………………………………………………………………1
1、獨唱表演藝術的特征…………………………………………………1
1. 獨唱表演形式的簡易性………………………………………………2
2. 獨唱表演音色的豐富性………………………………………………2
3. 獨唱表演形態的多樣性………………………………………………3
4. 獨唱表演交流的親切性………………………………………………5
5. 獨唱表演創造的抒情性………………………………………………6
2、獨唱表演藝術的審美功能…………………………………………………7
1. 審美反射功能…………………………………………………………7
2. 審美激勵功能 ………………………………………………………8
3. 審美教育功能…………………………………………………………8
4. 審美自娛功能…………………………………………………………8
結論……………………………………………………………………………9
篇2
漢代,漆器藝術已經過了五千年的長足發展。在這個時期青銅器已經慢慢衰落,而瓷器尚未登上歷史舞臺,在漢代強盛國力的基礎上,漆器一枝獨秀。在繼承春秋戰國時期的精華的同時又有了新的發展,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與前代相比也有了很大發展和提高,我們可以從大量的漢墓出土隨葬品看出。西漢楚墓中的隨葬品漆器占了很大的比重,從這種盛況我們可以幾乎推斷出漆器在當時頗為盛行,已經基本取代青銅禮器。比如說,20世紀70年代初所進行的馬王堆漢墓的考古發掘,就發現了大量精美的隨葬品。其中,僅漆器就達七百余件。這些漆器的種類繁多,有餐具、飲具、盥洗用具、梳妝用具、家具、明器和喪葬用具等。其中大部分亮麗如新,絢麗多彩,令人嘆為觀止。胎型的胎質多樣,但以木胎為主,也有少量夾胎、竹胎;器型大小兼備;裝飾推陳出新,紋飾清秀華美。琳瑯滿目的精美漢漆器的出土我們可以看出,漢代時期漆器數量眾多、品種齊全、分布范圍廣、且工藝精湛。由此可見,漢代漆工藝在胎型、品種乃至紋飾、制作技法上不但繼承戰國和秦漢的精華,而且在它們的基礎上改進了制作工藝,擴大了生產規模,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漆器藝術作為工藝美術的一個大的門類,它的設計必須滿足至少兩項基本要求,即功能性和審美性。
一、功能性。
產品設計的功能性是指設計產品時要考慮到到產品的適用性和使用方法。當設計滿足和符合產品所預定的目的,我們可以說漢代漆器的設計就符合了功能性的要求。功能性是漆器設計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也是其設計的主導因素。
中國文人對“道”的崇尚導致了千百年來人們對“器”的輕視,文人士大夫對器歷來是不屑一顧的,認為那些是匠人所為,而歷史上匠人地位極其卑微。文人在論“道”時極具思辨的意味,而匠人在談“器”時則囿于其認識水平,最多也只能將其經驗總結成口訣之類的文字在其內部流傳,尚難形成“器之理”,使其上升到更高的理論層面,這也是導致“輕器”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不管被隱匿的多深,中國傳統造物都有其輝煌的歷史并已形成獨特的且完整的設計體系。而漢代的漆器繼承與發展了戰國的漆器藝術,已經達到了實用與審美的高度統一。這一時期,為滿足當時人們生產與生活的需要,我們的工藝美術師和工匠們創造出了無數優秀的漆器。這些漆器大部分隨著朝代的變更,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所幸還有不少的精工細作的漆器被作為隨葬品帶進了顯貴身份墓主人的墓地,而今隨著大量的考古發掘終于得以重見天日,這些精品大部分被安置在博物館供我們后人欣賞。漢代時期的漆器,雖說制作精美,但它的審美性是依托于它的功能性的。這個時期的漆器以造型見長,成型工藝仍以木胎、夾胎和卷胎為主。木胎比較精薄,外觀也很精美;夾胎通過層層麻布粘合成型,制作更為精細,在當時頗為流行。此外,這一時期還有少量的皮胎和竹胎等。漆器的器型根據其實用性設計,尤其是日用漆器很多能集藝術與技術于一體,器型多構思奇巧,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雙層九子奩,在造型時還專門設計制作了放置小奩的各個小空間,防止小奩相互碰撞;耳杯設計了便于端拿的兩耳;漆鈁蓋的”3”形設計暗示了開啟的功能;漆盒和耳杯的配套設計更是收納功能設計的體現。
二.審美性。
凡“人造物”都必然包括審美性與功能性兩個主要方面。馬克思說:“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在這里,美是作為合規律和目的的感性具體來存在來理解的。我們也可以說,人的任何活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美的因素。設計作為人的創造性活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的質量和品味,無疑,設計就更應按照美的規律來進行。那么自然的,我們的漆器設計也概莫能外了。不論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用息息相關的日用漆器還是供觀賞的具精神功能的漆器它們都無一例外的有著美的因素。
漢代的漆器,尤其是日用漆器講求實用和耐用。這與我們今天設計藝術中的講求功能性不謀而合。而中國的藝術設計千變萬化,既要對器物的使用性質實施功能性設計(包括材料選擇、關鍵工藝、工具應用、流程設置等等),也要對器物的觀賞性質實施審美性設計(包括造型構成、質感肌理、設色紋案、文化寓意等)。而漢代漆器藝術設計亦存在對功能性與審美性的雙重要求。我認為楚漆器藝術的審美表現方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器物造型圓融貫通、安定和諧,亦體現了使用便利的原則;裝飾紋樣精描細雕,且神秘浪漫、飛揚流動;色彩以紅黑二色為主,輔以少量絢麗的黃、綠、白等色,重現神秘玄遠的生命觀念。這些特征不僅是其審美意識的物化和藝術能力的生動體現,而且還是其具有原始思維特質的精神邏輯順序的顯現。
三.漢漆器藝術設計的功能性與審美性統一
一般來說,工藝美術首要的特性,不僅要表現美觀,而且要結合實用,它不應該是單純的裝飾品,也不應該只講求實用,而是要把實用與審美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再有用的器具,若它不具備審美功能,它也只能是一件器物,不能上升到藝術品的高度。而漢代的漆器藝術精美又不失實用,是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器具,這個時期的漆器成了具觀賞價值和審美功能的藝術品;再精美的物品,若沒有使用價值,也只能成為單純的觀賞品,而不能成為人們的實用器具。功能性與審美性的關系其實也就是實用與審美的關系,它們兩者是互稱互補、相輔相成的。漢代漆器藝術設計表達了當時社會的巫文化,席地而坐等生活習性,以及神秘、浪漫的審美傾向等。而后陸續出土的楚漢漆器向世人展示了它們集功能與審美于一體的美麗身姿。它們雖多為當時社會的常見普通的日用器具卻有其獨特的美感,是功能性與審美性的完美統一。打個簡單的比方,漢代漆器的裝飾彩繪是在雕刻基礎上萌生出來的兼具實用和審美的一種表現手法。髹漆在此是出于適應功能的需要,它對易腐、易爛的木胎、竹胎等起到保護作用,達到了防腐防滲防酸的功能目的。所以打底、上漆只是功能意義上的表現,在底色上彩繪花紋、圖案則是為了滿足審美的要求而進行的。但若是離開產品設計的社會背景孤立地談產品的功能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篇3
關 鍵 詞:藝術的功能 審美 康德 藝術概念與藝術家的地位
引言
我們可以看到“藝術”概念的動態性質,每個時代幾乎都對它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要求,它不可能是一種毫無變化的靜止概念,在不同時代里,它完成著不斷變化著的功能。以至于每個時代的思想家為它所做的一切,都近似于一種“修補匠”的工作。
——朱狄
從朱狄的這段話中可以清晰地得出藝術功能的變化是隨時代的藝術概念的不同而變化的,時代對藝術的要求也改變著藝術的功能。近代社會的藝術功能不言而喻地遵循著這一規律。要了解近代社會藝術的功能,首先要弄清近代社會藝術的概念、時代的背景及藝術家的地位等相關方面。
一、近代社會藝術的概況
近代社會的藝術從藝術斷代史上來講,指的是15世紀以后到“二戰”時期的藝術。15到17世紀是藝術的過渡時期,這一階段形成了藝術從古代到近代的過渡,到17和18世紀開始形成近代的藝術概念,而18世紀的藝術概念典型代表了近代的藝術概念。
17世紀的文化是在中央集權制下、占支配地位的政策指導下發展的,因此藝術的發展是集中、連貫的。學院的創立成為官方的最高學術團體,潛在的藝術體系正在逐漸醞釀成熟,各門藝術的分而治之在緩慢形成。17世紀的最后的25年間發生了“古代與現代之爭”,為科學和藝術首次分離作了理論準備。一個以“美”為核心的西方現代藝術體系呼之欲出了?,F代西方藝術體系是由法國的巴托在1742年所出版的《簡化成一個單一原則的美的藝術》中明確提出來的。從此技藝和藝術真正分離,“美的藝術”完全脫離了技藝與科學,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自主性概念。18世紀,宗教與政治分離開來,18世紀的藝術說法有很多種:1.機械的藝術,即從簡單的技藝中分離形成了手工勞動的技藝、服務于生活的藝術。2.快適的藝術,滿足于人們的某種娛樂。3.自由的藝術,即美的藝術。巴托認為,藝術是對美的自然的一種模仿。正是模仿美的自然這一重要原則才把這些美的藝術集結在一起,從而使整個的藝術概念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從當時思想家對藝術的理解來看,美的藝術是時代的主流。
近代社會資本主義體系建立,貴族喪失了其主體地位,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贊助藝術家,利用藝術家賺錢,由此藝術家發現自己的作品可以出售。而藝術家便是時代主導的附庸,藝術家的稱謂從原始社會的巫師到封建貴族的家臣直至近代獨立的行業藝術家,其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藝術家獲取獨立的地位,藝術從其他狀態中解放出來,成為獨立的領域。藝術成為一種特殊的形式與政治、宗教、經濟產生關系。經濟的發展,使藝術家不再為生活的裝飾而勞作。勞動部門的分離形成了專業化勞動工作和日常生活領域的分化。專業化指的是科學、道德、法律、藝術各司其職。藝術與日常生活相分離,與科學、道德相分離。這一切因素就形成了藝術的自律,近代的藝術不再是簡單的附庸,有自己的特殊的功能。
二、近代社會藝術的唯一功能就是審美
藝術成為一個獨立的領域。藝術從其他學科、其他領域中的分離就形成了為藝術而藝術的觀念。藝術院校的推廣、博物館制度的建立,藝術機構、雜志相繼出現,從此藝術的地位、藝術家的地位都得到了保障?!懊赖乃囆g”完全脫離了技藝與科學,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自主性概念,唯有“美”的藝術才是藝術。從這個“美”的藝術的概念可知,“美”是現代西方藝術體系的基石,藝術已經有了一種全新的功能,即審美。
審美是近代社會藝術的唯一功能,審美不是實用的、娛樂的、道德的,不含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只為人們單純提供審美的愉悅。我們知道柏拉圖的理論是古希臘思想的典范,而康德的理論從18世紀至今,一直是判斷的標準。從康德以后,藝術就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體系。
康德處在近代西方哲學發展中的關鍵轉折點??档缕髨D從主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來調和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因此他在美學領域中的基本立場就是拿經驗主義的結合理性主義的復合目的性,由此形成他在美學領域里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調和。他對美的分析是從質、量、關系和方式四方面進行的,形成了康德的審美四原則:1.審美是主觀的、無利害的,不憑借任何利害計較而單純的,是對對象的呈現方式進行判斷的能力。2.審美無概念而具有普遍性。即審美是感性的。3.美是沒有功利目的,又適合于審美目的的。4.美是無概念的必然性。他在美的分析中闡明純粹美基本上是形式主義的,美只涉及對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它的內容、意義、目的和功利。他認為藝術美高于自然美,藝術形象成為理性概念最完滿的感性顯現,能從有限見無限;理想美是“道德精神的表現”,斷定只有人才能有理想美;藝術在創作中,想象力根據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創作出一種“第二自然”,即“超越自然的東西”,由此顯現出藝術的無限與自由。
后來歌德、席勒、黑格爾等人所發展的美學觀點,也是朝著康德所指出的這個方向走。黑格爾繼承康德又對康德進行切中要害的批判,強調藝術與人生重大問題的密切聯系和理性內容對藝術的重要性。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理念就是絕對精神,也即是最高的真實;藝術美高于自然美,藝術美是自在而自為的;美學中實踐觀點的萌芽等都是他美學中的幾個基本觀點。
審美是從否定的界定中出現的,即否定了藝術以前的功利性作用,純粹是主觀的、無利害的,不憑借任何利害計較而單純的,是對對象的呈現方式進行判斷的能力。無論是康德還是黑格爾都強調藝術的獨立性、藝術在精神領域的作用。藝術完全孤立于整個社會之外,代替了過去在宗教中所獲得的理想世界。藝術代替了宗教,成為人類道德、精神上追求的根據。
結語
縱觀藝術發展歷程,無可厚非,審美愉悅的唯一功能是近代藝術的顯著特點。近代藝術的發展是人類藝術史上的新的里程碑,古今之爭、社會制度的轉變、時代的特征決定了近代藝術的形式、概念,進而影響了藝術的功能。這種審美的愉悅與當時美學的發展,反過來給藝術帶來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無形中審美功能已經決定了藝術的品質,藝術家又把藝術的審美功能當作一種創作追求。當代藝術家在創作一件藝術品時,其審美功能是大部分藝術家,尤其是設計師們考慮范圍之內的因素。
參考文獻:
[1]《西方美學史》 朱光潛著
[2]《當代西方藝術哲學》 朱狄著
[3]《判斷力批判》 康德著
篇4
聲樂是音樂的一部分,同屬于藝術,潛移默化地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人們研究聲樂,更多是研究聲樂作品和聲樂評論,較少研究其功能美學,實際上,一首好的聲樂作品可以讓人感受到美,聲樂作品的創作也獨具其美學觀念,本文著重分析聲樂藝術的美學功能。
【關鍵詞】聲樂藝術;美學;功能
色彩是構成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音符也不例外,聲樂藝術表面上看起來高于生活,實際上源于生活,也正因為聲樂藝術源于生活,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等方方面面。聲樂藝術用其獨特的魅力放松著人們的心情,愉悅著人們的身心,起著育人、審美鑒賞、實用等功能,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一、聲樂藝術的育人功能
聲樂藝術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將聲樂藝術加入教學中,主要是為了使聲樂藝術得到傳承和發展,廣大教育工作者通過不斷的努力,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聲樂教育者、傳承者和聲樂表演人才。人們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德育情操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提升,思維能力、創造力、交際能力、身心素質也相應地得到了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聲樂藝術在育人方面具備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將德育教育和聲樂藝術良好地結合起來,人們在欣賞聲樂藝術的過程中心靈與精神追求就能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聲樂藝術利用其審美性能夠將人們引入德育教育的氛圍中,最終能夠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道德與倫理教育方面的培育。另外,人們欣賞不同種類的聲樂藝術,自身性格也會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不同的變化,可以說,聲樂藝術對人的影響非常重要。由于聲樂藝術具備抽象性,有利于幫助人腦開發創造力,因此人們在學習聲樂藝術的過程中,自身的創造力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們通過接受聲樂藝術的教育指導,形象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能得到較大的提高。而培養創造力的關鍵時期就是青少年期,因此學校應該加強對青少年聲樂藝術的教育,使青少年在學習聲樂藝術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創造力和想象力[1]。在學習聲樂藝術的過程中相互進行交流有利于提高人們的交際能力,幫助人們建立良好有效的人際關系,對于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聲樂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主要是因為聲樂教育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比較開放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中進行學習,輕松的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交流的欲望,提高學生合作的能力,學生們在每一次的唱演練習和每一次欣賞和分析聲樂作品的過程中,逐漸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合作學習的精神。
二、聲樂藝術的審美功能
人們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審美觀也會潛移默化地發生改變,聲樂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都能夠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不同的是,聲樂藝術對人們審美觀的影響主要分為三個步驟,包括觸發人的審美觀、引導人的審美傾向和提高人的審美情趣[2]。人們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主要是因為人們對這種事物有了美的感受,人們在欣賞聲樂藝術時,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感受到美,表明觸發人的審美情趣這一步驟已經實現;其次,人們在發現美之后會更深入地去分析聲樂作品,在分析時一般又會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類型,這實質上就是在判斷自己的審美方向,在這個選擇和欣賞的過程中,人們在聲樂藝術的引導下,逐漸形成一種固定的審美傾向,這種傾向幫助人們逐漸走進藝術的世界,探尋藝術世界的秘密,人們的藝術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后,人們如果對聲樂藝術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時仍舊欣賞聲樂藝術則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聲樂藝術作為一種形象思維藝術,能夠引導人們在無限的想象中更深入地理解美,還可以在理解美的基礎上創造美,在人們聲樂藝術欣賞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人的審美能力。
三、聲樂藝術的實用功能
聲樂在生活中常被用于進行保健和精神治療,現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聲樂藝術利用其調節能力幫助人們放松心情。人們疲勞時可以在舒緩音樂的陪伴下入眠;在情感低迷時可以利用歡快的音樂來改善自己的心情;在心靈受到創傷時可以利用具有治愈功能的音樂填補心靈的創傷。在一些節日或者特定場合中,音樂也作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烘托著氛圍??偠灾魳反嬖谟谏钪械拿總€角落,人們的生活中如果沒有音樂的陪伴,必然會索然無味,毫無樂趣。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聲樂藝術的功能性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聲樂藝術融于生活,潛移默化地提升著人們的審美,聲樂藝術利用其特有的抽象思維能力影響和引導著人們的思維傾向,提升著人們的創造思維能力[3]。聲樂藝術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提升人們的交際能力也非常重要,由聲樂藝術的種種作用可知,聲樂藝術的美學功能非常豐富,我們如果擅于探尋,一定能發現更多聲樂藝術的美學功能。
參考文獻:
[1]張娓.聲樂藝術的功能美學研究[J].音樂時空,2015(3):98-98,99.
[2]宋冬菊.論聲樂藝術在電影藝術中的美學價值[J].電影文學,2012(14):113-114.
篇5
關鍵詞:審美 認知 精神產物 社會意識
中圖分類號:J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0
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精神生產,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產物,它影響到與之相關的方方面面,藝術的產生不僅給人們以精神上的享受同時也這個繁雜的世界增添了一面透明確又充滿感性色彩的鏡子,在它身上所賦予的社會功能性有多種,但對于人而言,藝術就是給人以精神上的審美體驗或生命所思,于是,藝術的審美與認知功能便在與其他的功能性相較之下顯得愈發明顯。 從傳統意義上而言,藝術的審美認知是人們不僅對于藝術品本身的了解,更是藝術品產生背景和社會環境的清晰折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認識……諸多的不同,才使今天我們面前的藝術形式紛繁多彩。
中國歷史長河中的藝術品不計其數,不同的時代的藝術品,都給我們透射著昔日的文化光輝,其中文化變遷與社會形態的不同,也是它們面貌有別的重要因素,現我將例舉不同時代背景與文化形態之下兩幅作品來闡述我對于藝術的審美認知功能的一些淺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動亂的時代,在紛繁的戰爭與不盡的痛苦中,走過了漫漫三百多年,但卻也因此給了中國歷史上文化與藝術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說:“漢末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最苦難的時代,然而確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下,士族文人開始人生的思考,引起了思想界的巨大變革,“玄學”的興起,促進了文學藝術的巨大發展,這一時期的藝術作品,注重對“象”“形”的客觀表現,在注重精神傳達的同時,也不放棄對造型的描繪,藝術也不僅僅是以往的“醒世”作用,更多的是重在藝術形象的風骨、風采、風神和風韻上。顧愷之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不僅提出了傳神理論,拓展了繪畫的表現力,標志著中國繪畫自覺性的成熟,其代表作之一的《洛神賦圖》是我在此要說明的作品之一。
《洛神賦圖》取材于東晉曹植的《洛神賦》,不論就取材還是畫作本身來講,它都是中國早期藝術品中的代表之作。顧愷之用其筆墨傳神將這一動人的愛情故事表現的淋漓盡致。畫面中的洛神華容婀娜,神情綿邈,似有一種“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之妙,除了人物的表現之外,畫面上還有女媧,雷神,侍從等形象襯以車船,山水樹木,再配著溫婉和諧的色調,讓觀者步入一個美妙的神話之境。
在這種以繪畫表現文學的作品中,繪畫所給與人們的感悟與震撼有時候要大于文學作品本身,曹植《洛神賦》中的感傷與留戀,人們更多的通過《洛神賦圖》所感受到,就像圣像畫的影響遠比之前的文字傳播的要快一樣,顧氏畫面中的審美藝術感,給人們更多的審美體悟,這樣便讓人們更容易接受一種直觀的享受。顧愷之作為一位藝術家,他將文字的美升華為線條流動的美,就像馬克思在評價19世紀英國作家狄更斯的作品時所說的:“在自己卓越的描寫生動的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與社會真理。比一切職業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那顧愷之則是在駕馭了文學家所賦予的文學氣質之上更多的給與藝術審美的氣質。
篇6
關鍵詞:攝影技術;油畫創作;聯系與影響;創新發展
現代光影成像技術的開發,推動了攝影藝術的發展。運用各種生活素材為載體,傳達主體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動,是攝影藝術再現功能的泛化。油畫是繪畫藝術中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油畫創作是綜合多種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造型因素,通過造型、設色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塑造靜態視覺形象,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創造過程。
攝影與繪畫同屬于藝術的范禱,具有相通的審美特征,二者通過物質材料媒介,用形體構成、色調選配、和明暗對比等藝術手段從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實現平面視覺藝術的直觀表達,隨著現代攝影技術的不斷研發,攝影藝術的完美寫實再現功能,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深化了繪畫藝術特別是油畫創作的影響。本文結合攝影與油畫藝術的聯系特點,闡述了攝影技術對油畫創作的關系。
一、攝影技術與當前油畫藝術的聯系:
1具有相通的審美特征
在藝術形態的分類中,攝影藝術和油畫藝術既都是視覺空間藝術的類別;又同屬于再現性造型藝術的范疇。二者在藝術特征上同樣具有造型性、視覺性、空間性、靜止性、瞬間性特點。
2具有協調的視覺空間
攝影和油畫本來都屬于平面造型表現,借助光影、色調、線條和構圖的變化效應,通過平面描繪形式,熔鑄了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創作靈感,表現物象的空間立體感。
3具有瞬間的生活表現
攝影和油畫藝術表現,都需要針對生活中的典型素材進行瞬間捕捉,把要表現的內容,選擇一定的空間,用物化手段凝定下來,構成具有完美精神風貌和本質意義的藝術形象。
4具有統一的物象并列
作為平面造型藝術,攝影和繪畫都可以把彼此交錯的物象、形態和景象,通過造型、色彩、構圖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觀并列地展現出來,構成和諧統一的完美整體。
二、攝影技術對當前油畫藝術創作手段的影響
攝影和繪畫藝術的發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創作手段去實現,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態,油畫創作就是藝術家運用油畫材料,通過多種藝術手段綜合體現的藝術形式,攝影技術的發展,豐富了油畫藝術創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質感、光感與空間等造型因素。
1攝影技術的運用,減縮了寫生手段的繁雜化
油畫藝術的審美再現,首先取決于創作者運用寫生手段,對所要表現的物象進行長時間的觀察與取舍,把其形象依照嚴謹的構圖方式初步表現在草稿上,然后再進行具體的刻畫描繪。而現代攝影技術快捷的再現功能,為油畫創作提供了相當寫實的物象造型資料,省略了相當多的寫實活動。相對來說,攝影技術的運用減少了油畫創作寫生過程帶來的麻煩。
2攝影技術的運用,促進了繪畫材料的廣泛化
材料是藝術家內心表達的媒介,是視覺傳達的載體。攝影和繪畫所使用的物質媒介材料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攝影藝術是科技文明的產物,而油畫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畫顏料、畫筆和畫布畫質等材料。攝影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越來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現方法應用于圖像藝術。同時也為油畫藝術創作材料的開發及綜合運用,提供了無限的發展空間,油畫材料也由傳統的布、紙、木、石、顏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屬、纖維以及任意的現成物品。隨著時代的發展,繪畫制作條件和工具材料逐漸廣泛化。
三、攝影技術對油畫藝術表現形式和創作觀念上的影響
油畫是繪畫藝術中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油畫創作是綜合多種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造型因素,通過造型、設色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在平面基礎上塑造靜態視覺形象,以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加工形式創造過程。攝影技術對油畫藝術的創作影響如下:
1 促進了油畫創作風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發展
油畫風格是指體現畫家生命特質和審美傾向的油畫組織秩序與品質。具體受畫家生命特質的穩定性,畫家審美傾向的社會性與變化性等因素影響。在現代文明高度發展的當代視覺藝術中,攝影技術圖像給人們帶來的圖像化審美形式已經成為時代特征。與此同時,新一代畫家采用自由、開放的觀察方式,引進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攝影技術,在油畫創作過程中不斷注入自己的創作思想與個性情感,體現了當代油畫最顯著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特點。
2 改變了油畫藝術對文化符號圖像的獨創形式
攝影作為一種利用機械科技來記錄視覺畫面的方式,一經產生便預示著圖像時代的到來,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精神生活和思維模式,攝影技術從誕生由一開始對繪畫圖形及文化符號的借鑒,逐漸發展到現在繪畫不斷直接或間接地挪用越來越科技化的攝影圖像,改變了油畫繪畫藝術對人類文化符號及圖像創制的再現、記錄、敘事、宣傳等諸多固有功用,借鑒攝影技術中對于視點、尺寸圖像分割法的油畫創作,呈現時空、觀念和風格的集合,標志著當代油畫已進入了圖像化的時代,當代油畫與攝影圖像的結合在表現技法上趨向融合。
3 衍化了油畫藝術對攝影技術記錄性功能的借鑒
油畫是建立在對現實客觀事物內在本質與規律基礎上的模仿和再現,是記錄具體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攝影技術的運用,生成了油畫創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現功能的弱化,攝影技術對物象的快捷性記錄方式,對油畫創作藝術的再現功能提出了嚴峻挑戰,油畫藝術是按照一定的審美法則及創作規律,通過對物象的線條、色彩、形體、構圖、肌理等創作要素的組合,塑造物體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復的特點。
而攝影技術則可以運用科技材料針對物象的造型進行機械性復制。同時,攝影技術的發展與運用,能夠為油畫創作提供可觀的創作資料和素材,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油畫藝術,是對攝影記錄性功能的借鑒。
結束語
現代科技的發展,推動了攝影藝術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滲透,并以紀實功能和成像快捷的優勢,發揮著重要社會功能,攝影與繪畫之間的相互關系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種藝術形態的交融互動,將是一種長期的文化現象,這已成為當代藝術創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念,實現攝影與繪畫藝術的共同融合,是現代藝術創新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新時期;古箏藝術;文化;審美屬性;探究
中國古箏藝術的發展歷史悠久,一些經典的古箏曲目、古箏技法等通過歷代中國藝人的繼承與發揚逐漸被流傳下來。同時,中國古箏藝術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淀與積累,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然而,新時期的中國藝術家并未停留在先輩的古箏藝術水平,而是始終堅持不懈地探尋新的技法,創作新的曲目,力求藝術水準與古箏作品的精益求精。[1]本文以新時期古箏藝術的文化審美屬性為核心進行認真分析與探討,以期為中國古箏藝術文化的相關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與借鑒。
1 新時期古箏藝術文化審美屬性的基本內涵
音樂本身的文化屬性不但包括音樂在現實社會中的諸多表現,而且包括音樂對多個領域的重要影響。與音樂作品相比,音樂的文化屬性內涵更為廣泛,特別是在中國民族音樂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新時期古箏藝術,無論是其文化屬性的構成內涵,還是其音樂表現力,都在我國文化藝術領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與作用。[2]與此同時,新時期中國古箏藝術也隨著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而不斷進步,在歷經不同歷史時期的重重考驗之后,新時期的古箏藝術必然蘊含獨特的、豐富的文化審美屬性。
新時期中國古箏藝術作為文化藝術領域中的一種完整表現,其重要功能是陶冶人類的性情以及記錄現實的生活。所以,從一定角度去分析,中國古箏藝術形式就是一個系統的審美過程。具體而言,古箏藝術作品就是審美對象,古箏藝術的聽眾就是審美主體,由于不同聽眾的身份、地位、經歷、愛好、受教育水平等不同,致使其對同一古箏藝術作品的審美反映也不盡相同,直接決定了古箏藝術的文化審美屬性。而新時期的中國古箏藝術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其所表現出來的美學內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相對應的文化審美屬性也呈現出了新的特征與表現。
2 新時期古箏藝術的文化審美屬性
2.1 技術美
與西方的貝斯、吉他以及中國的琵琶、揚琴、柳琴等諸多弦樂器相比,新時期中國的古箏藝術演奏需要多種演奏技巧,在演奏難度方面也遠遠高于其他種類的弦樂器。古箏的演奏需要應用到多種手法與技法,具體的表演形式也十分復雜,這就對古箏演奏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與標準。古箏指法分為左手與右手,其中左手包括顫、滑、按等,右手包括挑、打、托、抹、勾等。這一系列指法經常被古箏演奏者應用,即便是最為輕微的指法變化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古箏演奏效果,因而新時期古箏演奏者必須具備扎實的指法技能。另外,除去古箏指法技能以外,新時期中國古箏演奏者還必須具備精準把握古琴力度、音色等方面的能力,即能夠將一首古箏作品進行準確到位以致完美的演奏。新時期中國古箏技術的所有要求,體現了古箏演奏的難度,與此同時也使得古箏藝術在演奏技術方面體現了文化審美屬性,不管是欣賞者還是演奏者,都能夠通過古箏演奏技術深切感受到中國古箏藝術所蘊含的技術美。因此,新時期中國古箏藝術的文化審美領域中,技術美是最為突出的屬性之一。
2.2 現代美
中國傳統古箏藝術歷經兩千年的悠久發展歷程,其演奏技法與曲目作品等并非一成不變,歷代古箏演奏者都不同程度地對古箏藝術進行了傳承與創新,發展至今的古箏藝術已經融入了大量的現代化元素,為中國傳統古箏藝術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任何文化藝術的進步與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與支撐,伴隨著新時期中國經濟實力的持續提升,文化藝術也隨之取得了明顯進步。新時期中國古箏藝術在傳承與發揚傳統古箏藝術的基A上,在一系列現代文明的不斷影響下也賦予了古箏藝術極具時代元素的現代美。[3]從宏觀角度去看,新時期中國古箏藝術中文化審美屬性的現代美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古箏藝術演奏技巧層面的現代美;另一方面,則是古箏演奏舞臺表現方式層面的現代美。新時期中國古箏藝術的現代化演奏技巧為廣大古箏愛好者帶來了集傳統、現代于一體的完美音樂藝術,尤其是現代舞臺藝術的誕生更是為古箏藝術增添了全新的舞臺元素,進而讓新時期的廣大觀眾享受到了中國古箏藝術的視聽盛宴。所以,現代美是新時期中國古箏藝術文化審美中的重要屬性,也是推動中國古箏藝術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
2.3 民族美
民族屬性是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以及各個地區的所有藝術類型的生命所在,同時也是中國古箏藝術的根本與生命。中華民族的古箏藝術歷史由來已久,根據有關史料記載,中國古箏藝術的發展歷程長達兩千年左右,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古箏藝術作為中國古典音樂藝術的重要代表,必然會被深厚的民族美所浸潤。從一定視角去看,新時期中國古箏藝術的民族美表現在各個方面,如古箏樂器的制作工藝、外觀設計、曲目編造等,無不彰顯出濃濃的東方文化韻味。[4]從某種層面上講,民族美可以說是新時期中國古箏藝術的立足根本,也是中國古箏藝術最為突出的特色,更是中國古箏藝術走向全世界的主推力。因此,新時期中國古箏藝術的文化審美屬性中最具特色、最為重要的一種屬性就是民族美。
2.4 藝術美
古箏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更是組成中國傳統藝術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因而與其他藝術形式相同,中國古箏藝術必然具備藝術方面的文化審美屬性。與此同時,凡是藝術都有一定的技能,新時期中國古箏藝術也不例外,其對古箏演奏者的演奏功底、指法技能以及表演技能等有著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備扎實的古箏演奏能力,才能更好地表現出古箏樂器的藝術屬性,也才能讓觀眾感受到古箏的藝術美。另外,新時期的中國古箏演奏者還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只有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文化以及國外的文化藝術文化有著深入了解,才能準確把握曲目的核心與靈魂,才能真正地演奏出充滿藝術美的古箏作品。
3 結語
新時期古箏藝術的文化審美屬性直接決定著其在我國文化藝術領域中所占據的地位及所發揮的影響力。對中國古箏藝術的文化審美屬性進行研究,不但是對中國古箏藝術精髓的繼承,也是對中國古箏藝術的有效保護。中國的傳統古箏藝術很好地傳承了我國古代藝術的文化審美屬性,而新時期的中國古箏藝術不僅延續了傳統古箏藝術的文化審美屬性,而且融入了一系列現代藝術文化元素。由此可見,中國古箏藝術的文化審美屬性要想不斷發展,就必須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這樣才能拓展新時期古箏藝術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李雙燕.探究新時期下古箏藝術的文化審美屬性和藝術創新[J].語言藝術與體育研究,2015(04).
[2] 王科奇,王亮.觀念與時代的諧音――簡約主義建筑[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篇8
關鍵詞:攝影技術;油畫創作;聯系與影響;創新發展
現代光影成像技術的開發,推動了攝影藝術的發展。運用各種生活素材為載體,傳達主體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動,是攝影藝術再現功能的泛化。油畫是繪畫藝術中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油畫創作是綜合多種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造型因素,通過造型、設色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塑造靜態視覺形象,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創造過程。
攝影與繪畫同屬于藝術的范禱,具有相通的審美特征,二者通過物質材料媒介,用形體構成、色調選配、和明暗對比等藝術手段從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實現平面視覺藝術的直觀表達,隨著現代攝影技術的不斷研發,攝影藝術的完美寫實再現功能,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深化了繪畫藝術特別是油畫創作的影響。本文結合攝影與油畫藝術的聯系特點,闡述了攝影技術對油畫創作的關系。
一、攝影技術與當前油畫藝術的聯系:
1具有相通的審美特征
在藝術形態的分類中,攝影藝術和油畫藝術既都是視覺空間藝術的類別;又同屬于再現性造型藝術的范疇。二者在藝術特征上同樣具有造型性、視覺性、空間性、靜止性、瞬間性特點。
2具有協調的視覺空間
攝影和油畫本來都屬于平面造型表現,借助光影、色調、線條和構圖的變化效應,通過平面描繪形式,熔鑄了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創作靈感,表現物象的空間立體感。
3具有瞬間的生活表現
攝影和油畫藝術表現,都需要針對生活中的典型素材進行瞬間捕捉,把要表現的內容,選擇一定的空間,用物化手段凝定下來,構成具有完美精神風貌和本質意義的藝術形象。
4具有統一的物象并列
作為平面造型藝術,攝影和繪畫都可以把彼此交錯的物象、形態和景象,通過造型、色彩、構圖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觀并列地展現出來,構成和諧統一的完美整體。
二、攝影技術對當前油畫藝術創作手段的影響
攝影和繪畫藝術的發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創作手段去實現,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態,油畫創作就是藝術家運用油畫材料,通過多種藝術手段綜合體現的藝術形式,攝影技術的發展,豐富了油畫藝術創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質感、光感與空間等造型因素。
1攝影技術的運用,減縮了寫生手段的繁雜化
油畫藝術的審美再現,首先取決于創作者運用寫生手段,對所要表現的物象進行長時間的觀察與取舍,把其形象依照嚴謹的構圖方式初步表現在草稿上,然后再進行具體的刻畫描繪。而現代攝影技術快捷的再現功能,為油畫創作提供了相當寫實的物象造型資料,省略了相當多的寫實活動。相對來說,攝影技術的運用減少了油畫創作寫生過程帶來的麻煩。
2攝影技術的運用,促進了繪畫材料的廣泛化
材料是藝術家內心表達的媒介,是視覺傳達的載體。攝影和繪畫所使用的物質媒介材料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攝影藝術是科技文明的產物,而油畫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畫顏料、畫筆和畫布畫質等材料。攝影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越來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現方法應用于圖像藝術。同時也為油畫藝術創作材料的開發及綜合運用,提供了無限的發展空間,油畫材料也由傳統的布、紙、木、石、顏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屬、纖維以及任意的現成物品。隨著時代的發展,繪畫制作條件和工具材料逐漸廣泛化。
三、攝影技術對油畫藝術表現形式和創作觀念上的影響
油畫是繪畫藝術中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油畫創作是綜合多種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造型因素,通過造型、設色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在平面基礎上塑造靜態視覺形象,以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加工形式創造過程。攝影技術對油畫藝術的創作影響如下:
1促進了油畫創作風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發展
油畫風格是指體現畫家生命特質和審美傾向的油畫組織秩序與品質。具體受畫家生命特質的穩定性,畫家審美傾向的社會性與變化性等因素影響。在現代文明高度發展的當代視覺藝術中,攝影技術圖像給人們帶來的圖像化審美形式已經成為時代特征。與此同時,新一代畫家采用自由、開放的觀察方式,引進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攝影技術,在油畫創作過程中不斷注入自己的創作思想與個性情感,體現了當代油畫最顯著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特點。
2改變了油畫藝術對文化符號圖像的獨創形式
攝影作為一種利用機械科技來記錄視覺畫面的方式,一經產生便預示著圖像時代的到來,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精神生活和思維模式,攝影技術從誕生由一開始對繪畫圖形及文化符號的借鑒,逐漸發展到現在繪畫不斷直接或間接地挪用越來越科技化的攝影圖像,改變了油畫繪畫藝術對人類文化符號及圖像創制的再現、記錄、敘事、宣傳等諸多固有功用,借鑒攝影技術中對于視點、尺寸圖像分割法的油畫創作,呈現時空、觀念和風格的集合,標志著當代油畫已進入了圖像化的時代,當代油畫與攝影圖像的結合在表現技法上趨向融合。
3衍化了油畫藝術對攝影技術記錄的借鑒
油畫是建立在對現實客觀事物內在本質與規律基礎上的模仿和再現,是記錄具體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攝影技術的運用,生成了油畫創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現功能的弱化,攝影技術對物象的快捷性記錄方式,對油畫創作藝術的再現功能提出了嚴峻挑戰,油畫藝術是按照一定的審美法則及創作規律,通過對物象的線條、色彩、形體、構圖、肌理等創作要素的組合,塑造物體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復的特點。
而攝影技術則可以運用科技材料針對物象的造型進行機械性復制。同時,攝影技術的發展與運用,能夠為油畫創作提供可觀的創作資料和素材,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油畫藝術,是對攝影記錄的借鑒。
結束語
現代科技的發展,推動了攝影藝術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滲透,并以紀實功能和成像快捷的優勢,發揮著重要社會功能,攝影與繪畫之間的相互關系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種藝術形態的交融互動,將是一種長期的文化現象,這已成為當代藝術創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念,實現攝影與繪畫藝術的共同融合,是現代藝術創新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音樂鑒賞 藝術功能論 道德教化 情感說 卡塔西斯
音樂鑒賞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公共藝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當代大學生優秀的個人素質,提升藝術修養與鑒賞能力的重要舉措,一經推出便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與好評。面對音樂鑒賞課程的火爆,作為公共藝術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更應在喧鬧之中對課程進行冷靜的思考與分析。毋庸諱言,在掌聲背后,音樂鑒賞課程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于我們厘清問題的實質,對目前教學上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的梳理,以做出正確合理的判斷,給出我們的對策。
目前,我們存在對音樂鑒賞課程教學宗旨認識不清的問題,在為數眾多的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高等學校中,對該課程的命名并不統一。有的稱為“音樂鑒賞”,有的稱為“音樂欣賞”,還有的稱為“音樂賞析”,等等,這看似是名稱的混亂,實則為在該課程認識上存在偏差?!耙魳沸蕾p”與“音樂鑒賞”從其內涵和教學形式上來講是有著諸多不同的。首先,“音樂欣賞”側重于音樂藝術的審美娛樂功能。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認為,“欣,笑喜也。從欠,斤聲?!边@里我們不難理解,“欣賞”主要表現為藝術欣賞主體呈現出藝術審美的狀態,即音樂藝術的審美娛樂功能,亦即“樂者,樂也”。客觀地講,藝術的娛樂功能的確是藝術的重要功能之一,通過藝術欣賞活動,使人們的審美需求得以滿足,獲得身心解放,從而享受到精神和形式的愉悅,產生美的感知,實現精神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指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種“高峰體驗”,人們在進行高峰體驗時,會進入到強烈的幸福、狂喜、頓悟的狀態之中。在高峰體驗之中,人們可洞見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最高理想,詩意地棲居在無何有之鄉,聆聽天籟的美妙,達到審美的最高境界與“物我兩忘”“和光同塵”的藝術境界。由此可見,藝術的審美娛樂功能的確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大學生了解、理解、享受藝術的重要維度與途徑。
但是,我們也要認清藝術的審美娛樂功能并不是藝術教育的唯一功能,除此之外,藝術還應具備審美教育功能、審美認知功能、情感功能、凈化功能等。這些是建立在我們對音樂藝術的充分理解與體驗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對于大學藝術教育的看法亦應更加有包容性與全面性,以審美娛樂功能為主導的“音樂欣賞”則難以涵蓋音樂藝術功能的全部要義,應代之以“音樂鑒賞”。
根據中國古代漢語,“鑒”有諸多內涵,如第一,照、照視;第二,鑒察、審察;第三,鑒戒;第四,鑒別、識別。但總的來說,“鑒”的意思是理解、反思、評論、批評。從這個角度來講,“鑒賞”的內涵要遠遠超過“欣賞”,如果說“欣賞”僅僅存在于對音樂藝術形式、感性理解的話,那么“鑒賞”則要更為尖銳地指出“藝術鑒賞”是為了更加深層次地了解音樂藝術,把握音樂中所涵藏的人生情感與作者的藝術觀念,從更深層次掌握音樂藝術的真諦,對音樂藝術的本質展開形而上的追問,并對音樂藝術所表現的主題進行藝術批評。在我們看來,“音樂鑒賞”這一課程名稱更加符合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本質屬性和教育訴求,我們對音樂鑒賞的辦學目的不僅僅是教育學生學會欣賞,更要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完善的知識系統和對藝術表達理解、評論的能力。我們應對“音樂鑒賞”這一課程進行統一的命名,規范其課程名稱,強化教學的任務和目的性。
“音樂鑒賞”課程應展示出怎樣的教育功能?以筆者看來,“音樂鑒賞”至少要具備以下這些功能,即教育功能、認知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凈化功能、審美娛樂功能,除了審美娛樂功能這個方面與前面我們所說的藝術欣賞內容相關之外,其余的四項基本功能則為音樂藝術教育所應具備的精神性拓展和延伸方面的內容,是音樂鑒賞應有之意。
首先,音樂鑒賞課程應具備審美教育和認知功能,兩種功能往往在實際的審美過程中交織在一起,軒輊不分,相互促進。通過藝術鑒賞活動,感受到藝術中“真”“善”“美”對人類精神的震撼與啟迪作用,引發人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的反思,從而獲得某種啟示和教育。應該講,古今中外的許多思想家十分重視藝術的教育功能。中國古代藝術教育理論中非常重視藝術在感化人心、陶冶人性方面的作用,如孔子在《論語?泰伯》中指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認為“樂”是道德教化的終極形態,是人們自覺進行道德約束和情感養成的重要契機。在《論語?述而》中,儒家思想認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認為作為藝術的“樂”以形而上的“道”(規律、客觀實在)、作用于社會形態的“德”(道的人間狀態、社會形態)和人性的理想狀態“仁”為前提,“禮樂”則以感性可知的方式展現不易把握的理性教條。這充分說明了禮樂在人倫教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作為“禮樂”文化的中堅藝術形式――音樂,儒家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十分肯定其在禮樂人倫教育上的功能與作用?!墩撜Z》中有兩段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保ā墩撜Z?述而》)“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這種對音樂教育功能的重視甚至可見于古老的歷史典籍《尚書》中的記載:“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保ā渡袝?堯典》)而到了漢代,《禮記?樂記》中則對這一思想進行了強化:“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由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失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許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保ā稑酚?樂化》)“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保ā稑酚?樂論》)而“樂”的理想狀態為“和”,“故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輝動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逍,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保ā稑酚?樂化》)
在造型藝術領域,持如此觀點的也不少,如“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左傳?宣公三年》)南朝藝術理論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一書中總結:“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笨梢娫谒囆g的早期發展階段,社會教化功能是其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而到了近代,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他以德國康德美學作為其理論基礎,并認為純粹的美感可以破人我之見,無利害得失之心,因此可以陶冶人之性靈,使之日進于高尚的境地。先生認為,與宗教相比,美育有這么一些顯著的優勢和文明特點:“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強制的;二、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雖不朽,而既認為宗教的一部分,則往往引起審美者的聯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諸部分的影響,而不能為純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保ā兑悦烙诮獭罚┑摹耙悦烙诮陶f”可以認為是中國美育思想中審美認知、教育功能觀念的集大成者,其中蘊涵著博大深刻的藝術美學思想?!白诮讨疄槔郏恢劣诖?。皆激刺感情之作用之也。鑒激刺感情之弊,而專尚陶養感情之術,則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蓋以美為普遍性,決無人我差別之見能參入其中,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裹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溫,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則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無損于人,人亦無損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與人均不得而私之。中央公園之花石,農事試驗場之水木,人人得而賞之。埃及之金字塔、希臘之神祠、羅馬之劇場,瞻望賞嘆者若干人,且歷若干年,而價值如故。各國之博物院,無不公開者,即私人收藏之珍品,亦時供同志之賞覽。各地方之音樂會、演劇場,均以容多數人為快。所謂獨樂樂不如人樂樂,與寡樂樂不如與眾樂樂,以齊宣王之,尚能承認之,美之為普遍性可知矣?!保ā兑悦烙诮陶f》)
其次,音樂鑒賞課程應具備情感、表現功能,亦即在音樂鑒賞中體會藝術家所表現出來的人類最為真摯的情感,從而陶冶藝術欣賞者的情感,《論語》中就不乏這樣的大量記載,《論語?先進》中提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儒家認為“舞雩”這樣的原始祭祀舞蹈是養成儒家良好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徑。而在《老子》中,道家學派嚴肅地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保ā独献?15章》)道家“法天貴真”的音樂觀念不是透過聽覺這一簡單的感官刺激實現的,而恰恰相反,只有與人類精神情感相契合的音樂,方能喚起人類對自由的追求和真理的渴望。《莊子》中,道家思想提出了“天籟”的美學觀念,認為天籟是最為超越、最為雋永,也最為真實的音樂,最能沁入人心,并帶來靈魂狂歡的音樂形式,我們亦可將其視為馬斯洛的“高峰體驗”和黑格爾的“形而上學的慰藉”。而在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家席勒看來,藝術是無功利的游戲活動,《審美教育書簡》中分析了藝術的本質和意義所在。在席勒看來,藝術的起源在于自由的無功利的游戲。席勒在其《審美教育書簡》中分析了藝術產生的經歷:“由需要的強制和自然的嚴肅性經過盈余的強制和自然的游戲,才能轉變到審美的游戲?!薄安粷M足于把審美的盈余納入必然的事物,自由的游戲沖動終于完全掙脫了需要的枷鎖,從而美本身成為人所追求的對象。”席勒認為人性是分裂的,這種人性的分裂表現為形式沖動和理性沖動。人要從自然走向理性化,中間必須要有一座橋梁,這就是審美教育。審美教育能使人恢復健康,賦予人以心靈美,使得感性和理性、物質與形式等對立都結合起來,從而克服人的分裂狀態。
再次,我們不能不提音樂鑒賞課程的心靈凈化功能。對于“凈化說”,朱光潛認為,要旨在于通過藝術鑒賞行為使某種情緒宣泄而達到平靜,從而達到心理凈化的目的?!皟艋碚摗痹诠畔ED藝術理論中即有體現。所謂“凈化”,希臘語中的表述是“卡塔西斯”(katharsis),本義具有“陶冶”的意思,這個詞可用于宗教的凈罪儀式,又可用于醫學的宣泄療法。最早在美學上使用“凈化”一詞的是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指出音樂上的重要功能在于可以治療宗教狂熱,使狂熱的人恢復正常狀態。在他的《政治學》第八章中似乎想要說明,要么是文明的生活狀態不能讓人們充分地宣泄情感,要么就是其他原因,致使人們長期處于壓抑的甚至是危險的情感狀態之中。當普通的生活無法讓人們的情感得以宣泄時,人們可以通過藝術手段得以解脫或者“凈化”。當人們進入審美意境,從心理感受上說,就是審美鑒賞活動發生的一種獨特的心里沉醉和凝神關照的癡迷狀態,使人忘記了一切利害得失、一切世間瑣事、一切成敗榮辱,而進入到一種永恒常樂的審美境界。用法國現象學美學家杜夫海納的話說,審美境界綻開的一剎那,“對世界的信仰被擱置了起來,同時,任何實踐的或者智力的興趣都停止了,說得更確切些,對主體而言,唯一仍然存在的世界并不是圍繞對象的或在形象后面的世界”①。在中國審美理論中,禪宗中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出于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中提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到了“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境界,說明內涵的修為已經達到了一種破除我執與他執,一超直入如來地,進入永恒的法執境界中。中國美學范疇中,宋代禪宗修行的最高境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馮友蘭先生講的“天地境界”以及李澤厚先生提到的“悅神悅志”都屬于這個方面的內容。
由此可見,音樂鑒賞課程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促進社會和諧、精神自由、人格完善的重要契機與途徑。一個完整的、充滿良好氣質的大學生不能缺失音樂鑒賞教育這一重要環節,這對塑造人的氣質與精神準度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視。因而,確立音樂鑒賞課程在大學公共藝術教育中的主導地位,是完善現行的教育制度、提升高校辦學水平、豐富大學生情感和精神修養的重要內容。
注釋:
①牛宏寶.美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1-72.
參考文獻:
[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奧斯本.鑒賞的藝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牛宏寶.美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篇10
關鍵詞:攝影技術;油畫創作;聯系與影響;創新發展
現代光影成像技術的開發,推動了攝影藝術的發展。運用各種生活素材為載體,傳達主體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動,是攝影藝術再現功能的泛化。油畫是繪畫藝術中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油畫創作是綜合多種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造型因素,通過造型、設色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塑造靜態視覺形象,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創造過程。
攝影與繪畫同屬于藝術的范禱,具有相通的審美特征,二者通過物質材料媒介,用形體構成、色調選配、和明暗對比等藝術手段從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實現平面視覺藝術的直觀表達,隨著現代攝影技術的不斷研發,攝影藝術的完美寫實再現功能,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深化了繪畫藝術特別是油畫創作的影響。本文結合攝影與油畫藝術的聯系特點,闡述了攝影技術對油畫創作的關系。
一、攝影技術與當前油畫藝術的聯系:
1具有相通的審美特征
在藝術形態的分類中,攝影藝術和油畫藝術既都是視覺空間藝術的類別;又同屬于再現性造型藝術的范疇。二者在藝術特征上同樣具有造型性、視覺性、空間性、靜止性、瞬間性特點。
2具有協調的視覺空間
攝影和油畫本來都屬于平面造型表現,借助光影、色調、線條和構圖的變化效應,通過平面描繪形式,熔鑄了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創作靈感,表現物象的空間立體感。
3具有瞬間的生活表現
攝影和油畫藝術表現,都需要針對生活中的典型素材進行瞬間捕捉,把要表現的內容,選擇一定的空間,用物化手段凝定下來,構成具有完美精神風貌和本質意義的藝術形象。
4具有統一的物象并列
作為平面造型藝術,攝影和繪畫都可以把彼此交錯的物象、形態和景象,通過造型、色彩、構圖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觀并列地展現出來,構成和諧統一的完美整體。
二、攝影技術對當前油畫藝術創作手段的影響
攝影和繪畫藝術的發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創作手段去實現,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態,油畫創作就是藝術家運用油畫材料,通過多種藝術手段綜合體現的藝術形式,攝影技術的發展,豐富了油畫藝術創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質感、光感與空間等造型因素。
1攝影技術的運用,減縮了寫生手段的繁雜化
油畫藝術的審美再現,首先取決于創作者運用寫生手段,對所要表現的物象進行長時間的觀察與取舍,把其形象依照嚴謹的構圖方式初步表現在草稿上,然后再進行具體的刻畫描繪。而現代攝影技術快捷的再現功能,為油畫創作提供了相當寫實的物象造型資料,省略了相當多的寫實活動。相對來說,攝影技術的運用減少了油畫創作寫生過程帶來的麻煩。
2攝影技術的運用,促進了繪畫材料的廣泛化
材料是藝術家內心表達的媒介,是視覺傳達的載體。攝影和繪畫所使用的物質媒介材料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攝影藝術是科技文明的產物,而油畫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畫顏料、畫筆和畫布畫質等材料。攝影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越來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現方法應用于圖像藝術。同時也為油畫藝術創作材料的開發及綜合運用,提供了無限的發展空間,油畫材料也由傳統的布、紙、木、石、顏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屬、纖維以及任意的現成物品。隨著時代的發展,繪畫制作條件和工具材料逐漸廣泛化。
三、攝影技術對油畫藝術表現形式和創作觀念上的影響
油畫是繪畫藝術中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油畫創作是綜合多種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造型因素,通過造型、設色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在平面基礎上塑造靜態視覺形象,以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加工形式創造過程。攝影技術對油畫藝術的創作影響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