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的建立范文

時間:2023-11-13 17:53: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機化學的建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有機化學課程內容多、系統性強、結構理論抽象,學生普遍感到理解困難,掌握、運用起來更難。因而,在有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為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研究、探索和解決[4-7]。本課題組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根本;建立理論框架,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吃透教材,融會貫通,培養學生全局意識;抓住反應本質,構建有機化學反應中的穩定性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多條復習主線及多種學習方法相結合,提升學生歸納總結能力;優化問題設計,建立章節典型例題和題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對醫學有機化學教學效果的提升進行了實踐與研究[8],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教學效果無法保證,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索。另外,有機化學實驗由于實驗條件和學時的限制,大多數醫學院校傾向開設一些驗證型實驗,不僅準備起來數量大,且廢液處理起來較麻煩,教學效果微乎其微。近幾年,安徽省為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實施了《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發展能力提升計劃》和《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實驗室、實驗條件、實驗設備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應該從根本上改變有機化學實驗開設的原有現狀,刪除驗證型實驗,多開設操作和綜合設計性實驗。本課題組成員在原實踐和探索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有機化學課程的特點,注重實效,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及科學素養的培養,對有機化學理論和實驗教學改革進行進一步實踐和探索,教學效果明顯,有利于復合型、應用型高級人才的培養。 

一、構建有機化學課程學習平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大學期間,根據培養方案,每學期學習任務各不同。學習任務不比中學期間輕。如果學生僅僅停留在教材上,從課堂上學習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把握章節之間知識的連貫關系,課堂上重在精講,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方法,學習技巧,注重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課后,課后教師還應該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如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構建有機化學自主學習平臺上下功夫,真正體現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主體,以質量為導向,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具體將收集到的和自制的教學素材分門別類,如: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教案講稿,課程課件ppt;驗證性實驗錄像及有機化合物反應機理動畫;學習討論;自測練習;考研資料;與有機化學有關諾貝爾獲得者簡介等按照設計好的功能板塊,構建自主學習平臺,讓學生業余時間全面了解和學習有機化學。另外,作為授課教師,及時加入到學生QQ群,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隨時隨地接受學生的疑問,及時解決實際問題。 

二、實施“有機講堂”,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 

改革注重實效,教師不能僅僅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大學,一般按學時數上完,接著考試,這門課就算結束了,至于學生學的怎么樣,一般不會多問,最后從試卷分析上體現一下,真正教學效果怎么樣,一般不需要知道。其實,從課程授課結束到考試前這段時間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去考慮和探究。授課結束,學生所學知識是零散的,還沒來得急消化,更談不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但為了考試,有時候只能靠背,囫圇吞棗。如果采用合適有效的方法和模式,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同時,又鍛煉自己多種能力豈不是更好。我們對此進行實踐和探索,實施“有機講堂”活動。 

具體做法: 

(1)問題設計。有機化學每章內容都多,如果都要掌握,有限時間內,根本行不通。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抓住本章的重點,典型練習具有代表性,由章節問題和典型練習形成活動任務。 

(2)準備和要求。授課結束,授課教師下達活動任務,由學習委員及班委,根據活動任務數,將班級學生分成相應組,每組4-5人,每組同學都要積極準備。這鍛煉了學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和工作協調能力。 

(3)實施。按照活動任務順序,依次隨意抽取每組某一同學上臺講解。講解過程,接受老師和其他同學的提問并解答。 

(4)總結。“有機講堂”的實施,首先檢驗了所學知識;其次能上臺講而且能講出來,一般自己得理解,這鍛煉了學生的膽量、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回答問題并解答,這鍛煉了學生的應變能力、理解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學生反饋來看,實施“有機講堂”活動效果比較好。不足之處:某組同學可能只對某一章較為熟悉,其它章節可能受到影響。時間允許的話,不分組,任意抽取某一學生實施某一活動任務,效果可能會更好。 

三、調整有機化學實驗內容,著重學生科研素養培養,提高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 

1.驗證型實驗進課堂,直觀真實,達到認識有機物性質目的 

有機化學實驗包括三個方面:性質實驗,常數測定和合成技能操作。成熟的性質實驗現象明顯,中學階段都很熟悉,如果再到實驗室滴滴加加只是驗證一下沒有多大的意義,反而給實驗室帶來很大的麻煩,如有機化合物種類多,準備起來數量大,且廢液處理起來較麻煩,教學效果微乎其微。如果改變方式,將一些典型的性質實驗拍成錄像帶到理論課堂,不缺乏真實性,講解理論的同時讓同學觀看,既減少了浪費,保護了環境,又能達到認識有機化合物性質的效果。比如我們把一些典型有機物性質的驗證型實驗,如:(1)烷烯炔的區別(2)醛酮的區別(3)酮型-烯醇型互變異構(4)興斯堡反應,區別伯仲叔三種胺實驗(5)酮糖與醛糖的區別等,做成錄像帶到課堂,效果非常好?!?.開設綜合設計實驗,提高學生科研素養、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 

將驗證性實驗改成錄像課堂演示,不僅一勞永逸,更重要的是把實驗教學實間留給技能操作和綜合性實驗上,真正起到鍛煉動手能力和培養實驗技能的目的,增加一些常用的操作實驗比如:旋轉蒸發儀的使用,減壓蒸餾操作,柱分離技術等;開設一些與醫學檢驗、藥學、生物學、制藥工程專業知識相關的綜合性設計實驗,比如:阿司匹林的制備,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阿司匹林的發展史,熟悉反應過程,優化合成路線,分離提純,結構解析,純度檢驗,甚至可以壓片制成藥片等;一些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參加到教師的科研課題中去,學會一般科研方法,科學素養得到培養,真正讓學習感覺到大學與中學的不同。同時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有機化學對后續專業課的重要作用,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專業課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培養學生想象力和記憶能力 

有機化合物反應復雜,學起來枯燥無味,尤其是涉及構型構象方面的題型,缺乏空間想象力,更是無從下手。如將微觀的分子反應用圖形,模型或動畫表示出來。如:鹵代烴消除反應,以2-溴丁烷為例,產物以反式2-烯烴為主,泛泛講,學生很難理解立體選擇性反應概念,如果把反應過程用模型搭出來并做成動畫展現出來,就迎刃而解了,從而得出(1)鹵素和β-H的相互關系必須符合反式共平面的要求(2)消除反應速率大小與鹵代烷采取的構象優劣有關。類似的還有霍夫曼消除反應。再如周環反應中的σ遷移反應,以加熱條件下碳的[1,3]遷移為例,在[1,3]遷移時將伴有遷移碳原子的構型轉變,如果就停留在平面結構上講解,學生無法理解和接受,如果將反應過程做成動畫,中間過渡態及構型翻轉一目了然。這樣將微觀變為宏觀,不僅直觀,更有助于對某一反應實質的理解,易懂易記,教學效果較好。 

五、結語 

有機化學內容多、規律性強、結構理論深奧、應用領域廣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有機化學理論和實驗教學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善于挖掘和嘗試新方法、新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質量為準繩,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氣氛中解放出來;廣泛收集教學素材,建設和完善自主學習平臺,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是想;不斷提高計算機水平,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制備教學模型和動畫,變微觀為宏觀,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暢通答疑解惑通道,隨時解決學生學習上遇到的問題,這也給教師提出挑戰,需要教師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發揮最大的學習潛能,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以滿足社會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單位:蚌埠醫學院化學教研室) 

參考文獻: 

[1]王攀,高巍.淺談中醫藥學子學習有機化學的重要性及學習方法[J].科技創新導報.2015,7:120-251. 

[2]劉文明.高校學生有機化學課程學習探討[J].《學周刊》教育科學.2015,12:22. 

[3]劉承蔚,延君麗.關于醫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思考[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1,26(1):109-111. 

[4]劉艷山,洪霞,曾志杰,等.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中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2):150-153. 

[5]曹守瑩,陶兆林,白長存.制藥工程專業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幾點思考與體會[J].廣東化工.2015,43(10):159-160. 

篇2

關鍵詞:高職;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

高職和大學的教育存大著一定的差別,其表現主要有兩點分別是: 在培養的標準上,高職主要培養技術型人才; 在培養的形式上,高職以社會的需求為目的,以適用的能力為主設計相對應的培養方案,以學生的應用能力為重點進行培養人才。有機化學屬于藥學專業一門比較重要基礎性課程,可以直接稱其為藥學的核心。在經過對有機化學的學習后能讓學生更好的學習藥物的組成結構及其性質合成,了解藥物的結構及藥效的相互聯系。為以后的藥物生產,藥物質量的檢測及新藥的研發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高職,有機化學教育的改革實踐中出現了很多非常出色的教育工作人員。針對教育方法他們提出了很多觀點。從總的方面來看,所有高職院校的有機化學課的學習還沒有更有效的方法。本文以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水平差課時少有機化學知識應用廣的一些主要特點,提出了在有機化學的教學中著重關注的問題,為培養合格的藥學專業人才盡一份力。

1有機化學與藥學的關系

藥學和有機化學的是同時存在的,他們一同走過了極為久遠的歷史路程。有機化學是在19世紀初其出現的,有機化學當時注重的是關于有機體的問題,針對的目標大多數是,從有機體中經過分離純化的有機化合物。藥學的持續發展,也在帶動著有機化學的進步。我們堅信藥學和有機化學在將來的社會發展中它們依舊會相互緊密結合,共同促進發展。因此學生們如果能把有機化學學好可以為藥學專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有機化學的課程特點

有機化學所研究的是有機化合物這一門科學。研究其結構,理化性質、合成方法、應用及命名,以及有機化合物相互間的轉變所遵照的規律等。針對有機化學的課程來說,最主要的特點是其整體性特別強,大多數教學內容都遵照各官能團化合物來給章節順序排列,但它們沒有被孤立也不是零散個體,他們都有著很強的聯系。因此把握好有機化學教學的結構,對于學好這門學科是比較有益的。

3有機化學在高職藥學專業中,探討內容整合、編排方式及教學方法

在選擇教材的,高職醫藥類專業大都選擇用劉斌主編《有機化學》,內容主要以官能團教授各有機化合物的相關的主要化合物,著重講述構效關系有機化學原理。在結合高職教材的基礎理論問題,以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重點介紹,讓學生可以從整體上理解并運用有有機化學的相關知識,避免針對性的理論知識講述,應盡可能的采用藥學普遍的化合物及化學現象的案例,增強實際應用性。在有機化學的教學經驗中了解到,如一程不變的按原來的課本的順序拿過來應用,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學人員與學生都會感到自如,但當把教材的內容學完后大多數的學生都會感覺有機化學的知識太過復雜,各種化合物品種眾多,需要硬背的知識太多。在這樣一種問題上,依照大學的有機化學課本,對高職的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編排和調整,全部的課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有緒論、命名和異構 ,這一部分是講述,有機化學的歷史、基本理論概念這些基礎性的內容。學習有機化學這類學科的內容,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并沒有什么自信心。如果在學習的初期學生對學習就沒產生興,讓學生對這一學科失去自信心的話,那么在以后的教學中,對老師和學生都會是一種折磨。因此開始對基礎內容的理解程度,對于學生和老師來說非常重要的。這就使教師用簡潔易懂、有趣的方法把有機化學的內容在藥學中的作用,展現給學生。用易懂的形式把有機化學的理論知識解釋給同學,讓學生深入理解,讓學生樹立學好有機化學的信心。第二部分,幾章化合物的相關內容。這幾種化合物比較簡單,主要的難點就是對學生清楚講述基礎的有機化學中的基礎概念及術語,講述的目的是讓學生深入的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水平。第三部分,講從醇到藥用,高分子材料的內容。這一章節化合物的理化性質有些雜亂不好理解,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便會察覺,其化合物的理化性質是由其自身的結構特點位判定的。因此本章的重要學習內容是在了解各化合物的性質結構及其變化的基礎上,深入清楚并分析各類化合物其結構特征和理化性質之間的聯系,主要是各類化合物電子效應,只要掌握其分析的方法,推測其自身的理化性質就容易多了。并且是高職學生對有機化學學習的主要目的。第四部分,有機合成的簡介,在有機化學中,最難學習的部分便是有機合成,其主要是熟悉和掌握各類化合物的理化性質和相互轉化反應的基礎上,建立適合的逆合成分析思路。使學習者對整體內容關于化合物性質歸類匯總,在其思想中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然后經過多多的練習來設計形成思路。對于高職的學生這章的內容難度較大。

4結束語

在我們的教學中,首先必須要跟學生說明有機化學這門學科,其在藥學專業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不可動搖的。在引導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的基礎上,再把有機化學這一學科的基本特征展現給學生,循序漸進的進入到主題的內容上。此種方式的學習經進實際的實踐,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法,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方法也應隨著目標人才培養、學生自身的能力發生改變。

參考文獻:

[1]許玉芳.高職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探索[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

[2]黃聲嵐.高職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法探討[J].海峽藥學,2014,26(03).

[3]吳小瓊.高職有機化學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

篇3

[關鍵詞] 有機化學;緒論;教學;興趣

[中圖分類號] G423[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4(a)-126-02

Design for introductory class medical organic chemistry

LI Shuang, WANG Haijun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Heilongjiang Province, Qiqihar 161006, China

[Abstract] Organic chemistry is a basic course in medical college. It is significant to learn organic chemistry. The introduction of organic chemistry is the first lesson to freshmen. It is important to them for the future study. Students understood the purpose of organic chemical by introduction “what is”, “what to learn”, “why to learn” ”how to learn” through our explaining of introduction class. Develop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organic chemistry.

[Key word] Organic chemistry; Introduction; Teaching; Interest

有機化學是醫學高等院校開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其教學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掌握與醫學有關的有機化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其應用知識等,對學好醫學知識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為后續的生物化學、藥理學課程的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1]。但對于一年級的醫學生來說,他們往往未能了解有機化學課的重要性,常認為只要學好那些直接講授醫學知識的課程就行,而對有機化學課不夠重視,這給有機化學的教學帶來相當大的壓力。如何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并不斷鞏固和增強這種興趣,筆者認為上好緒論課是關鍵。那么緒論課應該講什么、怎么講?結合幾年的執教經驗,為了使學生明確有機化學“是什么”、“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么學”這幾個問題,本文從有機化學緒論課如何設計與講授入手,為學生學好有機化學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2]。

1 什么是有機化學

在講解這個問題時,不要簡單直接地給出一個抽象的概念,而要從教材內涵出發,引導學生。首先要簡單地介紹一下有機化學的發展史及成就。在講解這一發展史時可以引出“有機”一詞的歷史根源及它的建立和不斷發展過程。接著介紹一下不同時期對有機化學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化學家。如首先將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分開的著名化學家柏哲里(Berzelius),打破生命力學說的韋勒(Wohler)、柯爾柏(Kolbe)和柏賽羅(M. Berthelot),提出分子軌道對稱守恒原理的有機合成大師伍德沃德(Woodward)和量子化學家霍夫曼(Hofmann)等。通過這一部分的介紹和學習,能使學生領悟到一門學科發展的漫長和艱辛及這些化學家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崇高精神,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3]。

2 有機化學學習什么內容

這一部分主要是講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內容。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我們主要研究的內容包括有機化合物的特點、分類方法、構造式的表示方法、有機反應的基本類型以及它們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這就是我們有機化學研究的范疇。通過講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內容,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學什么”的問題,還使學生對有機化學有了進一步的理性認識,對學生學好有機化學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4]。

3 醫學生為什么要學習有機化學

通過前兩個問題的講述,學生對有機化學這門課有了初步的認識。接下來要向學生解釋的問題就是“醫學生為什么要學習有機化學”。討論這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明確學習這門課程的目的。這部分主要是討論醫學與有機化學的關系。有機化學與醫學的關系非常密切。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體的生命過程,人體是以生命物質為基礎構成的,而生命物質絕大多數是有機化合物,如糖類、脂肪、蛋白質和核酸等。生命過程本身就是無數有機化學反應的綜合表現,例如糖類分為單糖、低聚糖和多糖。血液中還有0.1%的葡萄糖,由血液輸送到全身,在組織中發生代謝,提供人體所需要的能量。糖原是由許多葡萄糖聚合而成的,人體能把多余的葡萄糖轉變為糖原儲存起來,需要時糖原再水解生成葡萄糖,以滿足人體需要。人的肝臟和肌肉中都儲存有大量的糖原。核酸是人體內一類含有磷酸基團的大分子化合物,它在細胞內常與蛋白質結合以白質的形式存在。一切生物體內均含有核酸。隨著醫學各學科的研究向分子水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命現象歸結為最基本的化學過程。再例如,某些疾病的發生與體內自由基的產生及消除的失衡有關;體內某些大分子的細微空間結構的改變可能是某些知名疾病的誘因。此外,有機化學還是研究藥物構效關系的基礎。近年來,隨著新試劑和新反應的大量出現,對生物的不對稱合成反應以及外消旋藥物的拆分方法研究已成為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這部分內容的講解及舉例能使學生認識到有機化學無論對現階段其他醫學基礎課的學習,還是將來從事的臨床工作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而引起學生對學習有機化學的重視。

4 怎樣學習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是醫學院校的一門基礎課程,為后續的專業課程的學習打基礎,一般都在第一學年第二學期開課,面對的是剛剛邁入大學校門的新生。由于剛入大學不久,對大學和高中的區別,尤其是教與學的區別可能沒有深刻體會,會繼續用高中的學習方法。因此必須讓他們明白,大學開設的課程一般具有課本內容多,上課進度快、信息量大、輔導課和習題課少、自習時間相對較多的特點。要想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必須做到三點:刻苦、自學和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很多,比如:歸納法、比較法、結構分析法、讀書指導法、理解記憶法、聯想記憶法、復習記憶法等。這些學習方法并不是對每個人都適應,因為自身條件和興趣愛好不同,所以一定要根據自身的特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在介紹這些學習方法時,應該結合具體實例進行講解。如介紹比較法時,可以結合甲烷、乙烯、苯、苯酚在一定條件下都能跟溴單質反應,但反應條件、反應現象、反應類型都不同,學習時進行重點對比,加深記憶[5]。介紹復習記憶法時,讓學生以烷烴或烯烴為原料合成羧酸及其衍生物, 再將羧酸及其衍生物制備成鹵代烴[6]。不管用什么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有機化學過程中,都要抓住一條主線: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

俗話說的好,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緒論作為有機化學的第一堂課,其作用不言而喻。如果能夠在緒論部分的學習中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內容,激發學生對有機化學學習的興趣,將對后續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趙雪梅.淺談醫用有機化學的教學體驗[J].中國科技信息,2009,21(24):312-313.

[2]張,尹戰海,李霞.淺談生物化學緒論課教學[J].西北醫學教育,2008, 16(3):608-609.

[3]李欽玲.有機化學緒論課講解初探[J].青海師專學報,1991,11(3):79-82. [4]徐春祥.有機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

[5]殷煥順,周杰,錢萍,等.有機化學緒論課的重要性及教學實踐[J].廣州化工,2007,35(2):61-63.

篇4

有機化學是化學知識中一個重要分支,中學階段,化學可分為無機化學與有機化學兩大板塊。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化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學科思維方法。但在中學化學中,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理論性不強,課時較少,內容較多,如有機物的結構和性質、有機反應類型及同分異構體,這部分知識涉及中學有機化學核心知識的絕大部分,內容復雜且多變,正是由于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自然就很高。這就對有機化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還應注重能力的培養。在各種能力中,我們認為思維能力最重要。為了幫助學生建構系統的學科學習方法,在有機化學教學中,我認為應該注重一些重要思維方法的滲透,如有序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有效的思維方式,同時在學習中不斷創新,提高化學思維能力。

雖然思維能力不是短時間內能養成的,但我們在教學中通過一定的教學程序,注意誘導、啟迪、培養和訓練,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和發展,同時,能力的提高不能離開知識,脫離知識的能力是不存在的。要有較高的能力首先要熟練所掌握的有機知識,然后,以知識為載體,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 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能力

有機物雖然種類繁多,性質各異,但有機物之間可以相互轉換。在教學中,抓住有機物的物點,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比較、歸納的方法,挖掘自身潛能,以碳原子結構為中心,以官能團為主線,以性質和制法為橋梁,建立相互轉化關系,形成知識網絡。

除了以官能團的典型性質為縱向線索外,還有以反應類型(加成、取代、氧化還原)、與特定反應試劑(如溴水、高錳酸鉀溶液)、相同的反應條件(如硫酸為催化劑、水浴加熱)、酸性比較等橫向為線索,它們共同編織成有機化學的知識網絡。由于線索太多,學生必須對基礎知識進行全方位的有序記憶,并配以強化的針對性練習,才能熟練掌握。各類有機物縱橫交錯,交織成網,便于學生有序記憶和應用。

2. 培養發散思維能力,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發散思維是一種不依靠常規,尋求變異,從多角度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思維形式。是將輸入的一種信息轉化為多種信息輸出,其主要特點是具有多向性,靈活性和獨特性,聯系越多,發散越廣。在有機化學教學中,注意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能夠運用自己所儲存的有機知識,將有機化學實際問題分解,遷移。轉換,重組,尋求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所學有機知識得以靈活運用,如在學習了“多糖”內容后,會分析吃干糧時細嚼慢咽,在口腔中咀嚼時間長些,能體驗到味道變化的道理;還可聯系很多飲食保健的道理,如飯后不能喝過多的水,有些食物能幫助消化,有些食物又阻礙消化等,這樣對淀粉的水解有一個深層次的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選擇有一定思考性、多角度聯想的問題使學生思維向多層次、多方位、跨學科發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訓練學生拓寬思路的目的,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適應性。

3. 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

有機物分子中各原子或原子團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學習中要從物質結構特點的關系去認識性質的關系。如乙醇分子、苯酚分子、乙酸分子、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羥基,因而它們都能與金屬鈉反應放出氫氣,但由于它們分子中與羥基相連的烴基不同,乙醇溶液、葡萄糖溶液呈中性,苯酚溶液呈弱酸性,而乙酸溶液呈明顯的酸性。再如,甲苯等苯的同系物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苯則不能,這就是因為其分子中側鏈受苯環影響的緣故;甲苯比苯容易取代,則是因為甲基能影響苯環的緣故。轉貼于

蘊含在有機化學中的辯證關系還有很多,關鍵在學習有機化學時,能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依據事物的內在特征、外部條件綜合考慮,靈活做出判斷,養成辯證思維的習慣。

4. 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所謂逆向思維,即有意識地從順向思維的相反方向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倒著想”或“反過來想”。有機物種類繁多,性質各異,學生掌握起來深感困難。如果沒有一條很清晰的主線將有機知識串聯起來,學生所學的知識只會是零散的,解決問題時容易張冠李戴。因此,需要建立有機物網絡系統知識。但在建立網絡系統知識時,如果按照教材順序從頭到尾梳理一遍,只會形成簡單的重復記憶,學生興趣不大;如果繼續按照順向思維建立有機知識網絡,學生的思維顯得單一。因此,在形成有機網絡系統知識時,教師可打破傳統,按照由近及遠的原則,由最后學的酯類物質去反推以前所學的酸、醛、醇、苯酚、鹵代烴、炔烴、烯烴、烷烴等物質,推斷時緊緊抓住官能團間的轉化關系。這樣做,學生既復習了有機知識,又鞏固了由此及彼的反推能力。有機化學中的合成題是高考的??碱},在教學中,通過有機合成訓練,使學生掌握“逆推”方法,打破通常的順向思維定式,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

5. 培養綜合思維能力,提高思維的創造性

在有機化學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習題課訓練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教師可通過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將問題按照內在聯系,讓學生進行抽象歸納、推理、想象、分析、綜合,找出問題的規律性,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思維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創造性。

在有機學習中,除了掌握各類有機物的性質、用途外,更重要的是還要掌握有機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理清知識點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對中學有機化學有一個整體認識,能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篇5

關鍵詞:教學改革;有機化學;高校轉型

O65-4

當前,我國正逐步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學教育體系,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高速發展,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正逐步凸顯出來,主要表現在人才的供給和市場的需求的不對等需求。大學生就業難、就業質量低;而企業對于自身需求的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則需求不到。學生的就業和企業的需求出現了不對等的矛盾,為緩解就業問題中的這一矛盾,教育部等三部委印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意見》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指明了發展方向,也正式拉開了精英教育到應用教育的序幕。

有機化學是化學、化工、生工、制藥、食品等領域的基礎課程,有機化學實驗作為進一步鞏固有機化學知識起到關鍵作用,該課程的實際目的是使得學生掌握有機化學專業的知識并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知識掌握有機實驗的一般操作技能及簡單有機物的合成、分離、提純等一些列操作方法,,通過基礎操作培養學生獨立操作、準確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及解決實驗問題的能力,為后續相關課程的學習、畢業論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高校轉型發展下有機化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有機化學又稱為碳化合物的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制備的學科,是化學中極重要的一個分支,也是高等院?;瘜W體系的四大基礎課程之一。

有機化學又可分為有機合成化學、生物有機化學、物理有機化學、元素有機化學和金屬有機化學等分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有機化學的教學內容雖然在持續增加,然而教學課時卻有逐漸壓縮的趨勢,所以教學內容多、學時少也就隨之成為教學工作中的矛盾主體。因此,作為一名化學學科的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的不應該僅僅是定義、公式和實驗方法,而是要盡可能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各種化學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準確快速尋求到解決今后所遇到的化學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高校有機化學教學要適應新世紀對新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由理論公式型向現實應用型模式轉變,以培養真正適應科技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目前,關于傳統的化學教學方法和教學實驗現狀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新的高校教育改革形勢下阻礙基礎有機化學的教學和學生們關于課程的學習和理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比較傳統,教學效果欠佳;學生安全意識低,應急能力差。有機化學的教學內容一般不會針對專業的差異進行適度的延伸,而是傳統的講解、演示,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挖掘本專業的側重點,另外對于有機實驗,傳統的實驗考核方法讓學生養成了報告“照搬硬抄”,操作“照方抓藥”的不良習慣,學生很難體會到實驗帶來的樂趣及思考過后的成就感,因此消極對待實踐課程。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接觸較多的有機化學試劑,這些試劑往往是易燃、易爆的有毒試劑,學生在實驗開始之前,很少去了解實驗藥品的毒理特性和安全使用規范,使用完的藥品隨意排放,另外,在實驗中遇到一些緊急的狀況,如著火、加熱套接口處冒火花等問題便會陷入慌亂、尖叫中。

因此,對于有機化學教學方法改革是十分有必要性的。

二、有機化學教學方法改革方案與實踐應用

1.整合教學內容,為各專業實驗做好鋪墊

整合有機化學的知識,結合不同的專業進行針對性的詳細解讀,對于化學專業的學生,著重理論性的講解,對于化工類學生,多介紹實際應用的知識。對于有機化學實驗課的內容,也要有針對性的選擇,整合一套各專業均“剛需”的實驗項目,注重實驗思維模式的建立、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同時注意實驗內容的銜接性。對于專業后續知識開展意義不大的實驗可以適當性的放棄,例如:熔沸點的測定及溫度計的校正實驗,而對于涉及常用操作較多的實驗,例如蒸餾分餾、乙酸乙酯的制備實驗則是必須掌握的。

2.改革教W方法,充分利用資源

隨著網絡平臺的發展,我們也借此對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優化,針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性實驗,我們制作了相關的視頻、微視頻課程,對于必須了解的知識和關鍵點,專業實驗開展的目的和操作均進行了講述,將此視頻在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方便學生在上課之前可以進行預習了解,以便于在正式課堂上對于難點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和把握。

3.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學生的興趣

傳統的知識考核方式是進行書面考試,對于實驗考核是實驗報告,這些方式過于單調,并且不能很好的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挖掘,針對此問題,需要對于考核方式進行改革。課前,學生通過微視頻進行知識預習,回答老師精心設置的問題,同時提出自己預習中的疑難點; 課中,學生按照教師發放的實驗操作評分標準給自己評分,做到認識實驗操作,認識自身操作,有的放矢的學實驗技能; 課后,教師通過網絡平臺點評學生的實驗報告,及時學生作業的優缺點,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勞動成果”,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最后通過隨機抽題的方式完成理論與操作的考核。

三、結語

高校新改革形式下,結合專業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利于將專業、就業更好的結合,將地方辦學的特色凸顯出來,使得高校與所在地的經濟、創新更好的銜接在一起,與經濟開發區、產業聚集區創新發展對接,與行業企業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需求對接。

參考文獻

[1]萬茂生, 畫莉, 謝登禹,等. 地方高校轉型中有機化學實驗教學實踐[J]. 廣東化工, 2016, 43(6):197-197.

[2]吳紅梅, 郭宇, 張震斌. 高校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析[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4(5):120-121.

[3]黃楠楠. 現代教育教學理念下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J]. 時代教育, 2016(7):66-66.

篇6

關鍵詞:有機化學 實驗 綠色化學教育

一、前言

綠色化學也被稱為是清潔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或者環境無害化學。它是核心理念就是通過綠色化產品、催化劑、原料等來力爭實現環境友好?;诮洕挠^點來看,綠色化學致力于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降低生產成本、對能源和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基于環境的觀點來看,綠色化學是實現零排放,消除污染;基于科學的觀點來看,綠色化學是傳統化學科學的繼承發展。

而有機化學是一門注重于實驗的基礎性學科。長期以來,有機化學的實驗結果處理、實驗過程、實驗原理都是建立在傳統的有機合成之上,對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和訓練學生基本有機合成單元操作方面較為注重,但是卻不太重視處理其實驗過程中所產生的“三廢”。所以,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重點就在于要大力開展有機化學實驗的綠色化學教育。

二、增加系列實驗,提高試劑的使用率

根據有機化學各個實驗的內容,將相互之間有聯系的實驗組合起來,充分利用原料和反應物來組合成系列實驗,這種實驗教學方法既能夠對實驗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操作技能進行較好地檢查,同時又能夠增強學生的經濟意識,滲透綠色化學教育思想。例如,我們可以將苯乙酮制備實驗所回收的苯精制后,將其做原料,按照反應步驟來制備一系列的實驗,苯硝基苯苯胺乙酰苯胺,由學生自己來合成每一步實驗的主原料。為了將有限的原料利用充分,使之能夠完成這一系列的實驗,學生就必須規范操作,減少藥品損耗,樹立節約意識,將原料在最大程度上進行利用,這也在無形尚增強了學生綠色化學的意識。

三、重視回收利用實驗室三廢,減少污染,保護環境

三廢處理是有機化學實驗中必然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是環境保護中的難題。雖然我們還不能將三廢問題消除,但是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去處理、排放吸收三廢。在有機化學實驗中就要重視回收利用實驗室三廢,給學生樹立起保護環境和綠色化學的意識。例如在制備1-溴丁烷的實驗中,教師除了要給學生強調如何提高產率,同時還應該重點強調排放、吸收溴化氫(有毒氣體)。可以采用水來吸收溴化氫,而不是堿液,這種方法既可以消除廢堿液,又可以將廢堿和吸收液一起作用。

處理有機物廢液時,切忌不可再如以前直接倒掉,而應該采用回收溶劑的辦法來精制回收有機物廢液,然后再進行利用。例如,制備三苯甲醇實驗中所出現的廢液,可以采用蒸餾來進行回收,能夠達到溶劑乙醚,將其精制后可循環使用,既提高了試劑的使用率,又減少了污染,還能夠節約藥品。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分離溴苯與三苯甲醇時采用水蒸氣蒸餾法,而不采用石油醚萃取法,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有機溶劑盡量避免使用,努力做到綠色化學反應。

四、優化性質實驗

有機化學實驗中的性質實驗長期以來都缺乏創新性,只是對理論進行驗證,而且性質實驗所用試劑耗量大、品種多、廢物多,準備工作量大,且很難無害化處理實驗后的廢物,而學生在性質實驗時大多都是機械模仿、照搬。因此,筆者認為可以調整、優化、綜合這類實驗,對那些易出現象、用時短的性質實驗可由操作實驗改為演示實驗。必做實驗則積極推廣微量實驗或者半微量實驗,想辦法盡量做到少用化學試劑而能夠獲得較為準確的化學信息和較為明顯的化學現象。例如:我們在有機化學實驗中曾經將甲基苯磺酞胺的制備量減少35%,圓底燒瓶也改為50ml(過去為100 ml),反應時間也變為1.5小時(過去為2小時),但是效果卻很好,所產生的廢物數量也大幅度減少。首先,化學試劑用量減少,也就意味著學生在做實驗時能夠更加舒暢、更加安全,危險性也降低了;其次,在同樣的實驗經費和學時的條件下,學生可以做更多的實驗;再次,也體現出了有機化學實驗的綠色化學教育,可謂一舉三得。

五、當選擇教輔手段代替實驗

對于那些實驗條件要求較高、毒性很強的實驗(如有毒溶劑燃燒實驗、醚的過氧化物爆炸試驗等),可以采用實驗教學課件、實驗教學錄相等一系列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來代替操作實驗,既能夠減少廢物排放和有害有毒物質的生成,又能夠讓學生掌握實驗內容,仔細地觀察實驗操作步驟和實驗現象。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建立虛擬的有機化學實驗室,讓學生通過互聯網訪問虛擬有機化學實驗室,實驗前預習實驗相關的物理常數、實驗裝置、單元操作、注意事項、知識背景等,利用計算機來虛擬操作實驗及拆裝重組儀器,這樣一來,既能夠減少不安全因素、降低實驗污染,又能夠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都充分發揮出來。

六、結語

總之,綠色化學是當今國際化學研究的前沿,其核心是利用化學原理從根本上減少或消除化學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機化學實驗的綠色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廣大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積極探尋傳統有機化學實驗與綠色化學思想的聯結點。

參考文獻

[1] 庾江喜,鄺代治,馮泳蘭,張復興,王劍秋,許志鋒,彭雁. “綠色化學”理念下有機化學實驗教學課件設計原則探討[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22):113-115.

[2] 寧靜恒,李和平. 有機化學實驗綠色化教學模式改革的初步研究[J]. 廣東化工. 2009(06):134-136.

[3] 王海滔. 有機化學實驗在教學管理創新中的“綠色化”探索[J]. 廣東化工. 2008(12):124-126.

篇7

關鍵詞:蘋果;有機化學;蘋果酸;酚類;有機合成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7-0059-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7

一、一個蘋果中的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是高中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其在浙江省高考中占有很高的分值。考查的落腳點多是官能團的性質與相互轉化關系,有機物結構簡式的推斷,有機物的合成與分離。有機化學結構種類多而復雜,性質各有不同,要想扎實掌握高中有機化學知識,就要將高中有機化學主干知識通過一條主鏈串聯起來,由點及面,最后形成立體而全面的知識網絡。

蘋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水果,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同時蘋果與有機化學的聯系也非常緊密。蘋果果皮的果蠟,就是一種烴類物質。蘋果的果肉中含有豐富的糖類物質,如淀粉纖維素等多糖物質、葡萄糖等單糖物質。成熟蘋果的獨特香氣以酯類和某些醇類物質等揮發性物質為主。切開的蘋果顏色褐變的原因與有酚類物質的氧化有關。未成熟的蘋果的酸味主要由蘋果酸等酸類物質引起。此外蘋果中還含有少量的氨基酸成分。蘋果中的有機物幾乎涵蓋了高中有機化學所有物質種類。

有機化學知識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結合緊密,對高三有機化學教學設計中應注重化學關聯生活,突出生活中的化學素材在化學教學中的理解、融合和勾連作用。挖掘蘋果中的有機化學教學素材,重視與學生生活情境相結合。對各類有機物進行串聯復習,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和探究興趣。化學關聯生活,拓展和深化學生對有機化學的認識,形成有機化合物的轉化與合成的核心素養。素養一旦養成,就會伴隨學生終身。若干年后,學生可能會忘記有機化學的具體知識,但是如果學生看到蘋果,就會聯想曾經學生時代所學的有機化學相關知識,是對核心素養教學最好的褒獎。

二、教學設計

1. 有機化合物結構簡式的推斷――蘋果酸結構簡式的推斷

某有機化合物A廣泛存在于多種水果中,經測定,A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34,A僅含碳、氫、氧三種元素,且分子中沒有甲基。A既可以與乙醇發生酯化反應,又可以與乙酸發生酯化反應,且測得A與乙醇完全酯化所得有機產物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90。試推斷A的分子式與結構簡式。

設計意圖:未成熟的蘋果中的酸味主要由蘋果酸引起,蘋果酸對蘋果的口味有著重要的影響,由于蘋果酸的存在,使得蘋果具有甜中帶酸的獨特口感。市場中也有各種蘋果醋飲料,因此蘋果酸在生活中較為常見。通過對蘋果酸結構簡式推斷,讓學生感悟官能團性質與相互轉化關系,掌握有機化合物結構推斷的一般方法。

2. 有機化學實驗探究――蘋果褐變的原因探究

切開的蘋果過一段時間后顏色會由白色變成淺黃色,最終變成褐色(食品科學上通常稱為“褐變”現象)。引起蘋果褐變的原因有多種觀點[1]。

觀點1:蘋果中的亞鐵離子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鐵離子而成黃色。

觀點2:蘋果中含有氧化酵素和酚類物質,切開后酚類物質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在氧化酵素的催化作用下,酚類物質被氧化成黃色的醌類物質,生成的醌類物質被繼續氧化并聚合為褐色物質。本課教學設計主要對觀點2進行實驗驗證。具體實驗設計如下:

(1)將剛剛切開或削皮的蘋果立即放入熱水中(90~95℃)3~5min后取出,觀察現象。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明顯變化。

(2)將剛剛切開或削皮的蘋果表面立即分別滴加少量0.1mol/L的鹽酸和0.1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觀察現象。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明顯變化。

(3)將剛剛切開或削皮的蘋果表面立即分別滴加少量的食用白醋(pH=6)與小蘇打溶液(pH=8),觀察現象。很快蘋果發生褐變現象。

(4)將剛剛切開或削皮的蘋果表面立即分別滴加Vc溶液和Na2SO3溶液,觀察現象。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明顯變化。

實驗結論:蘋果褐變的速率受酚氧化酵素的活性及含量、酚類物質的含量、接觸氧氣的濃度等幾個因素的影響。所以使用酵素抑制劑(如檸檬酸、蘋果酸等)、使用防止酚類物質被氧化的強還原劑物質(如Vc溶液、Na2SO3溶液等)、將蘋果切片與空氣隔絕(如浸泡于冷開水、鹽水或用保鮮膜包起來等),都可以防止或延緩蘋果的褐變。

設計意圖:由于《有機化學基礎》主要是陳述性知識,不利學生理解和記憶。在教學設計中應重視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通過蘋果變色原因的交流與討論使學生掌握氧化、還原等基本的有機反應類型。同時應重視探究實驗,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組織實驗和對實驗結論進行科學判斷,提高學生的有機化學核心素養。

3. 有機化學合成――乙酸己酯的合成

蘋果有獨特的香味,未成熟蘋果無香氣,果實的揮發性物質以己醛、2-己烯醛等為主;成熟蘋果有香氣,果實的揮發性物質以酯類和某些醇類物質為主。蘋果中的酯類物質種類繁多,其中富士蘋果主要香氣成分以乙酸己酯為最多[2]。乙酸己酯合成實驗設計如下[3]:

將8.0mL己醇和9.6mL冰醋酸加入到干燥的100mL圓底燒瓶中,搖動下慢慢加入2mL濃硫酸,充分混合均勻,加入沸石,裝上回流冷凝管,在石棉網上小火加熱回流,保持狀態1h。反應完全后,稍冷后拆除回流裝置。 將燒瓶中的反應液倒入分液漏斗,用20mL冷水分幾次淋洗燒瓶內壁,洗滌液并入分液漏斗。充分振蕩,靜置,待分液清晰后,分去下層水溶液。用10mL5%碳酸氫鈉水溶液洗滌,靜置后分去下層水溶液。再用10mL5%碳酸氫鈉水溶液洗滌一次,至水溶液對pH試紙呈堿性為止。然后酯層用7mL飽和氯化鈉溶液洗滌一次,分出水層。酯層轉入錐形瓶中。加入1g無水硫酸鎂干燥。 過濾除去干燥劑,將濾液濾入普通蒸餾裝置,加入沸石后加熱蒸餾,用干燥的量筒收集138~142℃餾分,量取體積,計算產率。

思考:

(1) 酯層用10mL5%碳酸氫鈉水溶液洗滌所除去的物質。

(2)酯層用7mL飽和氯化鈉溶液洗滌所除去的物質。

(3)用無水硫酸鎂干燥酯層的原因。

設計意圖:有機合成是有機化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且在浙江省化學選考中占較大分值,考查的知識點主要是有機藥物及有機藥物中間體的合成。乙酸乙酯的合成也是陌生有機物的合成,與有機藥物的合成有相通之處。同時,乙酸己酯合成實驗設計是對課本中乙酸乙酯合成實驗的拓展和深化,結合《實驗化學》的相關知識,使學生了解合成有機酸酯的反應原理,掌握萃取、洗滌、蒸餾及純化液體有機物的實驗技術,可以加深學生對有機合成與實驗化學的相關知識的認識。用實驗有目的地滲透和強化有機合成的意識,確定有機化學最終服務于社會的思想。

三、教學反思

有C化學復習需要兼顧有機化學內在的規律性和系統性,注意把握有機化學的學科特點,建立“有機化合物―官能團―有機化學反應―性質―有機合成―應用”之間的聯系。蘋果是有機化合物復習素材的寶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復習課內容進行拓展和補充,如烴類物質、醇類物質、糖類物質及氨基酸等復習。也可以設計成系列微課,讓學生課后進行自主學習。

教無定法,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根據高中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蘋果中有機化學復習的資源,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進行適當的調整與創新,從而使學生感受有機化學的規律性和系統性,提高學生基本的有機化學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 任雪明,吳文中.高中化學教學疑難問題研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11-115

篇8

關鍵詞: 有機化學 常見考點 學習理念

隨著知識的積累,學生學科素養及學科能力的日益提高,時光把我們送到了有機化學的大門口。面對截然不同于無機化學的新知識,很多同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其實大可不必害怕,我們應該想到的是:現在是同一起跑線,只要我努力,就會成功。當然真正地面對有機化學,是高二的選修,經過接觸高一必修2上簡單的有機知識,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相對來說,接受起來比較輕松。為了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掌握有機化學,我們要合理設計教學,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一、把握命題方向,緊抓高考命脈

從近幾年的高考命題來看,不僅最后的選做題中有一道有機推斷題,在選擇題中也會有一道有機題。從命題涉及的知識來看,烴類物質的命題熱點主要表現于:①新情景題中取代反應、加成反應的應用;②幾種烴類代表物的結構和性質;③有機物分子的空間結構分析;④利用燃燒規律對有機物的分子組成和結構式進行推斷;⑤烴的命名原則、基本反應類型的概念和規律;⑥基本實驗的拓展創新。烴的衍生物主要側重于:①各類含氧官能團的名稱和性質;②各種反應類型,如:取代、加成、消去和氧化反應;③鹵代烴的性質及其在有機合成中的作用;④典型有機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及有機物結構的推斷;⑤有機合成路線的設計。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緊抓這種命題的走向,有的放矢,讓自己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在有機化學學習中建立和整合知識體系。

二、認清學習重點,做到有的放矢

學習有機化學,只有知道學習的重點是什么,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數,將自己學習的重心放在需要突破的地方。在學習有機化學時,我們要把握住結構決定性質這一真理,認真領會有機物的結構和性質的關系,把握各類烴的代表物(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結構和制備方法;掌握各類物質官能團(雙鍵、三鍵、苯環、醛基、羧基等)的性質;通過一種典型代表物的性質,掌握一類物質的性質,真正掌握各種官能團的性質。對于幾種典型的有機化學反應類型,要掌握牢固,如銀鏡反應、酯化反應、醇和鹵代烴的消去反應等,這些都是在有機合成中非常重要的化學反應,我們必須理解其實質,并能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高聚物的生成途徑和單體的推斷,從反應實質上真正理解有機化學物的結構和性質。

三、加強知識對比,歸納總結規律

對知識進行對比學習,既能鞏固理解,又能加強記憶,如學習同系物、同分異構體的概念時,可將五同(同位素、同素異形體、同系物、同分異構體、同種元素的不同微粒)進行對比學習;還可以對比各類烴代表物CH4、C2H4、C2H2的結構、性質、制法。又如在學習反應類型時,可將取代反應與加成反應對比,對醇的氧化反應和消去反應、鹵代烴的消去反應和水解反應、鹵代烴的消去反應和醇的消去反應進行對比等。這樣的對比學習,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便于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學習有機化學不僅要學會對比,還要注意在學習過程中總結規律,如有機物燃燒時的耗氧規律和體積變化規律、同分異構體的書寫規律、確定高分子化合物單體的規律……總結各種規律,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對以后的解題大有幫助,既可節省解題時間,又可增強解題的準確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四、加強習題訓練,形成運用技巧

學習有機化學,必須正確對待常見概念:明確基和根的區別;掌握官能團的概念;理解幾種反應的實質是解題的關鍵。例如取代反應可用“上一下一”四個字概括,說明上去一個原子或原子團,同時下來一個原子或者原子團;加成反應可以用“斷一加二”形容,指斷開一個鍵,則加兩個原子或者原子團。全面掌握了這些基本概念,并將其運用到解題中,可以節約解題時間,形成運用技巧,逐步形成和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化學作為一門理科,因其知識點多、碎,而被人稱為理科中的文科,因此需要記憶的東西很多。但作為以實驗為基礎的理科,必須重視實驗技能的提高,掌握各類實驗習題的解析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解題鞏固基礎知識。當然,做題不是說跳進題海,而是要有針對性地選題,按照高考命題重點、自己的薄弱知識進行有意識的對應練習,在習題解析中回憶知識,鞏固記憶,達到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在做題過程中要注意總結、歸納,對各類習題的解析方法形成系統性的認知。

學習的關鍵是興趣的培養,我們在有機化學中會碰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如:按無機化學規則叫化合反應的東西在這里改名為“加成反應”;從化學式來看,本來都是CmHn一種物質,偏偏說它是雙胞胎或者多胞胎,還美其名曰“同分異構體”,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我們以前所不曾認識的新奇的知識。感興趣了嗎?想探求有機化學的神秘嗎?那讓我們一起走進有機的殿堂,共同認識有機化學、學習有機化學、掌握有機化學吧。

參考文獻:

[1]張秀鋒.有機化學高考命題走向分析.天利38套紅皮書,2011.04.21.

篇9

關鍵詞:有機化學;教學;農科院校

有機化學是農科院校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具有課程內容多、課時少、應用性強的特點。它是學好生理學、生物化學以及其他一些專業課的基礎。通過有機化學的學習,對學好本課程以及后續課程,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分析能力,乃至提高學習和工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當精心安排各個環節,認真設計教學內容和過程,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及時發現、反饋、解決問題;同時也要注重教學結果的評判,以促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

1合理選用教材,優化教學內容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它直接反映了教學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是教育創新的核心。因此,一本好的教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根本。而農科不同專業的學生采用統一的大綱、教材,有機化學教材的編寫往往追求系統性和全面性,出現量大、深難的傾向。教師面臨學時少、內容多的矛盾,既要注重“基礎”又要“增新”,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仔細研究教材、優化教學內容。雖然農科專業的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要求不如化學專業的深難,但作為教師還是應博覽群書,以便更好地設計教學內容,使知識變得淺顯易懂、生動有趣。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所需知識的深度、精度、廣度都不盡相同,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因材施教。例如,在對實踐生的教學中,針對實踐生基礎知識薄弱就應偏重于應用性知識的特點,教學內容應堅持系統性和少而精的原則[1],并注重多聯系實際。此外,課堂講授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還應講究自身特色,講授內容、先后次序、時間分配也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布置。講稿不是教材,講稿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甚至精簡,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注重新授課題的導入

在有機化學的課堂教學中,新授課題的導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良好的導課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梢圆捎靡韵聨追N方法導入新課。一是結合化學史導入新課。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進而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智力。例如,在學習格林尼亞(grignard)反應時,介紹一下法國化學家格林尼亞,他31歲才獲得博士學位,一生的科學論文多達600多篇,并于1912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2],這樣學生便對格林尼亞反應產生濃厚興趣,對其性能、用途的理解和記憶也就更加扎實。二是溫故而知新的導入新課。復習與新授課程有關的知識,以舊引新,有意識地使學生聯系與后續知識有關的舊知識,便于舊知識的溫習和新知識的延伸,有利于教學的進行。三是通過演示實驗導入新課?;瘜W演示實驗是有機化學的重要教學手段,對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四是聯系實際生活導入新課。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都離不開化學,可以介紹學生非常熟悉而又運用廣泛的事例導入新課,這樣有利于開闊學生思維,讓學生經常思考生活方面的有機化學知識,鼓勵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類,也有助于建立輕松良好的師生關系。

3講究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灌注式教學為主,基本上遵循“老師講、學生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就忘記”的規律[3]。而事實上,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按照化學特點來尋找規律巧妙的學習。例如,在講述鹵代烷的親核取代反應sn1與sn2反應機理的特點后,可以啟發學生對伯鹵丁烷、仲鹵丁烷、叔鹵丁烷在這2種反應機理的反應速度進行比較。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科學的系統性,抓住有機化學的教學主線——結構、結構與性質來啟發學生的思維,注意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邏輯性、獨立性、批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使學生積極接受知識。上課時還要注意語言簡練、重點突出;甚至借助于手勢、表情等體態語言,或穿插一些小故事、小趣聞,加深學生印象和趣味性;板書快而流利,注意在單位時間內語言有較大密度和適度的節奏。過快,學生不適應,太慢,學生的注意力要分散,這都會影響教學效果,在學生基本適應后,可以加大單位時間的語言密度,以訓練學生的靈敏性。

講課過程中,可以把教學內容分為精講、導學和研討3個部分。精講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點、難點,一定要講清講透。因此,教師應從心理學角度去考慮如何講解使學生容易接受。如對于較難理解的化合物的芳香性,應采取由淺入深的方法。從有機化學的結構決定性質這一簡單理論入手,

講苯環的共軛大π鍵的電子云分布、軌道重疊和形成情況,從而引起電子離域、鍵長平均化、電子云高度均勻化導致其有芳香性;可以再引伸到其他芳香性物質的共軛效應,找出它們和苯環結構的相似點,推導出其具有和苯相似的性質——芳香性。對于導學內容,由于大學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化學知識,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老師可以結合導學內容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回答問題或寫出書面報告。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開拓思想、探索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緩解課時的不足。在精講和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及自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設計課堂討論。當然,也可就現在相關有機化學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比如環境保護、綠色化學等。這樣的授課形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滿足了學生的學習欲望,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拉近了師生關系。

4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

在傳統的有機化學教學中,有些內容如分子結構、分子軌道、共軛體系等一直是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借助于分子結構模型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減少講解的難度,但模型的保存、制作、使用都受一定的限制[4],而利用計算機的三維圖形功能則可以輕易解決這些問題,且比傳統的掛圖、模型更接近于真實情況。例如,有機化學中對映異構體的理解一直是一個難點,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動畫功能,設計成先顯示出左旋體的結構,然后再顯示一面鏡子,將左旋體通過鏡子投影得到右旋體,很容易使學生理解它們之間互為實物與鏡像的關系。然后將鏡子去掉,拖動其中一個異構體,無論如何放置,兩者在空間上不能完全重合,即實物(左旋體)與其鏡像(右旋體)是不能重合的一對物質,從而導出對映異構體的概念。此外,利用多媒體還可增加教學容量。在運用多媒體教學中,并不能排除板書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適量的板書能使教學主題突出,并能克服多媒體教學中講課節奏太快、學生不易記筆記、不利于課后復習等問題。因此,教師應注意傳統教學與現代化教學相互配合,取長補短。

5選好練習,上好習題課

在講課過程中還應注意學用結合。在講授一定內容后,讓學生做一些練習,然后再講下一部分內容。但如何在做練習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卻需要對練習題有個精選過程。因為做題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實踐活動,它既需要一定時間,又需要動腦分析才能完成。因此,在上完每個單元后選習題時,習題既要有一定難度和代表性,又要有“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通過這樣精選的練習題和思考題,學生在演題實踐中就會不斷提高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5]。

根據農科院校有機化學課的特點,需要有選擇性地開一些習題課[6]。習題課要適時、適量。例如,在講完烷烴、烯烴、炔烴、二烯烴之后,安排一次習題課,重點用于比較這幾種化合物的成鍵特點、化學性質以及相互轉化的關系,加深學生對有機化學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在大學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注重理論課的傳授,對習題課重視不足。事實上,習題課是學生強化記憶、調整思維、加強靈活運用和發散思維的好時機,也是教師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學生錯誤的好時機。在平時,要求學生及時完成作業、教師及時批改,反饋意見;在習題課時,教師可就學生中出現的代表性問題進行討論,并及時對知識進行對比、歸納、總結。通過理清解題思路,培養學生思維邏輯性、嚴密性、全面性[7]。通過一題多解,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知識的能力,提高思維靈活性,培養發散思維,加強思維敏捷性。

6全面評價學生學習成績

傳統的教育評價體系是應試指標,靜態分析,形式單一,強調學生對知識過分記憶,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的發展,進而影響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和提高。因此,必須改變考試評價標準,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8,9]。例如,根據有機化學規律性強的特點,可以要求學生對學過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并寫出書面小結,作為學生學習成績的一部分。由此,不僅可以看出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深度,而且也能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評價標準應以考察學生創造能力為目的,建立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具有動態性的評價制度。學生的學習成績應包括知識和創造力2個部分。知識包括平時分、測驗分、期末分;創造力包括自學能力、課堂參與分、動手實驗分、答辯分。這種評判標準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也符合未來應用型人才的評判標準。

7結語

雖然農科有機化學的教學量多、課時少,不能等同于化學專業的有機化學教學,但只要教師善于研究、總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滿腔的熱情投入教學,使教學精煉化、系統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一定能使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雙贏[10,11]。

8參考文獻

[1] 蘇學素.提高農業院校有機化學課堂

教學效果的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4(10):77.

[2]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傳》編委會.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傳(第一卷)[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3] 高洪君.在有機化學中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j].哲里木畜牧學院學報,1994,6(4):74.

[4] 梁開玉.有機化學教學如何面向新世紀——有機化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4(2):200.

[5] 許志鋒,鄺代治,張復興,等.在有機化學教學中加強學生能力培養[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30(3):159-161.

[6] 叢恩同,李業霞.對有機化學習題教學改革的研究[j].濱州師專學報,2000(4):56.

[7] 劉濤,熊偉,白瑪卓戛.農科院校有機化學的教學改革思考[j].西藏科技,2007(3):42-43.

[8] 楊巍.提高有機化學教學效果的探討[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1):12-13.

[9] 姚忠亮.新時期有機化學教學模式的構建[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6,76(5):59-62.

篇10

對于醫學院校的臨床專業學生而言,這門基礎學科,一般都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內完成該門課程的學習,內容多,涉及到的面廣,部分內容較為抽象,因此知識點多而繁瑣難以記憶是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最大瓶頸。同樣,對于教師在有機化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受課時限制,一般都存在學時少與進度快、內容多的矛盾。但有機化學的教學內容、重點與難點的把握,又必須與臨床專業的特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的安排、教學時數相匹配,為此,在保證有機化學學科體系完整的前提下,我們準備精選一些與醫學緊密相關的內容,合理地、有選擇性地刪除那些與本專業聯系較少或與其它課程重復的內容,使教材內容更加精練。對于一些經典的內容適當壓縮,以多種形式將有機化學前沿課題與基礎理論結合起來,更加突出有機化學的特色。

二、教學方式不斷的改革創新

1.現代的高校教學方式已經基本完成了“粉筆加板書”到“多媒體”的轉變。多媒體的教學將圖片和影像融入到抽象難懂的理論教學中,這樣抽象的化學反應變得具體形象,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比如:乙烷的碘代,其反應的過程利用動畫非常形象清晰的動態過程展現在同學們的眼前。讓抽象的化學反應過程變得直觀而又形象,同時學生也體驗到了化學反應的奇妙和壯觀,從而增強了進一步的求知欲,也達到了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目的。但是多媒體教學存在著如下弊端: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講課的過程中更注重了知識的講解而減弱了與學生的交流,同時存在課程進度加快,容量過大等弊端。可見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有利又有弊,教學環境的改善并不等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作為有機化學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從古板的知識傳授型轉變到現代教育導向性,在教學方法中既要有所繼承也要有所創新,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時效性。2.不斷改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高校的教學方式通常是“填鴨式”的滿堂灌為主,無論你聽懂與否,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現象普遍存在,更何況老師課堂講授基礎知識敘述性內容多而繁瑣,需要記憶內容較多,學生往往苦不堪言,有些學生往往感到“上課聽得懂,課后不會用”。針對這一大難題,我認為應該改變目前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倡學生參與教與學的雙邊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創造民主而又和諧的教學環境,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有機化學的課堂教學質量。(1)教學中充實著與醫學相關的最新科研動態,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部分精選的有機化學教學內容有的代表著學術上的最新研究動態,學生比較感興趣。如手性藥物的構型與生物活性、拆分方法;芳香烴和C60、石墨烯等材料的結構區別及其性質不同;簡單典型藥物的合成路線等。緊跟醫學行業發展的潮流,不斷充實有機化學與醫學有關的新內容,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2)注重理論闡述服務于知識應用,讓學生明確有機化學的學習有利于對醫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教學過程中,穿插著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學生的關注度也會提升。比如在講到《醇、酚、醚》一章中,讓學生知道呼吸分析儀的使用原理是與醇被氧化的化學性質有關,并強調“醉酒駕車”的危害和嚴厲的懲罰措施保障了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含氮有機化合物》一章中穿插“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講解三聚氰胺結構和性質,闡述其增添在奶粉中產生的危害?!遏人嵫苌铩芬徽轮锌梢越Y合糖尿病人晚期酮癥酸中毒現象來教學。通過諸如此類的實例和醫學現象的講解,讓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明確學習有機化學對醫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的重要性。

三、抓好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素質

我們教研室采取了如下有效的策略:(1)鼓勵年輕教師去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我們教研室50歲以下的教師都是博士學歷),促進他們不斷的吸取新知識,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和科研水平,從而來提高整個教研室的學歷結構,并為我們教研室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打下堅實的基礎。(2)開展了“一幫一”教學活動。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和一個新教師組成一個互助組,支持和鼓勵相互間多聽對方的課,相互交流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心得,從而促進教師間取長補短,不斷更新教學方式和方法。

四、適當增設一些與醫學、預防、保健和環境相關的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