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身心健康個人總結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4: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身心健康個人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身心健康個人總結

篇1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近些年來,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在逐漸下降,同時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加強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顯得尤為重要。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及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對大學生健康成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輔導員要成為學生的健康教育導師,就需要不斷探索適合學生實際的健康教育方法、手段。在新形勢下,輔導員采用哪種方法和手段可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應是輔導員重點思考的問題。

目前,課外體育文化活動的健康效應已逐步為人們所認知,探析課外體育文化活動與健康的關系,充分利用課外體育文化活動作為教育手段,來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為維護與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開辟新的有效途徑。

1 課外體育文化活動是大學生健康的實施手段和途徑

課外體育文化活動既是一種身體活動,又是一種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因此,課外體育文化活動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對學生社會適應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課外體育文化活動對學生的健康效應。

研究已經證實,課外體育文化活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經常參加課外體育文化活動可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減輕抑郁和焦慮狀態。在課外體育文化活動進行中,尤其是集體活動特別利于增強大學生間感情上的交流,體驗合作的樂趣、增加彼此間的親密感、安全感,利于增強自尊心、自信心。如果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選項目,這又可滿足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研究提示,參加課外集體項目的體育活動的大學生scl-90各項因子得分均比參加個人項目的大學生得分低,且存在顯著差異,提示經常參加課外集體項目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經常參加個人項目的學生。

2 課外體育文化活動作為大學生健康手段的要點

課外體育文化活動作為重要的手段,可有效的提高或改善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在手段的應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活動項目的選擇:對于有特殊情況的學生,輔導員可聯合體育老師給出針對性的活動項目。整體以集體項目或混合類項目為主,宜選擇那些娛樂功能較強的項目,這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滿足個人的興趣和愛好。

(2)活動的形式:宜以非競爭性的方式開展活動。邱新宇等的研究顯示,娛樂、健身等非競爭性活動可雙向調節心境;黃志劍等的實驗表明,競技性活動的結果對學生的心境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失敗會使活動對改善心境狀態的作用受到影響。

(3)活動時間、頻率:研究顯示,課外體育活動的項目越激烈、時間越長、次數越多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效果越理想。葉景山的實驗研究表明,每周鍛煉時間在3 h以上的學生,其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每周鍛煉時間在3 h以下(平均每天不足0.5 h)的學生。提示每次1 h以上、每周3次以上的課外體育文化活動對大學生的健康狀況改善效果比較好。

3 總結與建議

篇2

【關鍵詞】宿舍生活;高校宿舍管理;機制;三本院校

【Abstract】Student apartments are included in rest, studying, storage, cleanliness and sanit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Creating a neat comfortable dormitory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exercises the students living skills, bu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whole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U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service apartm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university, the college dormitory apartment management will becom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The effect from 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management which connects with students’ health and learning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which focuses on university student dormitory management model innov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Southern Jincheng College dormitory management which aims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and school performance correlation make analysis and summarizes. They also concern with propose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third level college dormitory managements’ institution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Dormitory living; College dormitory management which connect with students’ health; Mechanism; Of third level college institutions

0 研究背景

教育部教社政[2004]6號文指出“學生宿舍和公寓是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學生住宿管理事關學生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關系到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關系到學校和社會的穩定,也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這就說明了高校學生宿舍管理工作在整個高校教育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必須加強高校學生宿舍管理工作[1]。

基于此,本文采用訪談、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的方法對南航金城學院大學生宿舍管理現狀進行調查分析,針對分析結果,從學院管理者的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1 宿舍管理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分析

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從兩大點內容進行,包括:宿舍管理對學生個人身心發展的影響,宿舍管理與學生學習成績之間關聯度的分析。

1.1 宿舍管理與學生身心健康之間關聯度的分析

1.1.1 南航金城學院大一到大四宿舍衛生對個人健康的影響餅狀圖

結果分析:

大一:

(1)對于剛入校的大一新生來說,他們對宿舍和室友充滿了期待,對于宿舍內的和諧,衛生等情況也非常重視,從而更加關注個人健康與寢室衛生的關系。

(2)南航金城學院對學生宿舍衛生的管理比較嚴格,而且學生本身的高素質使得學生們更加關注宿舍衛生與個人健康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學校不斷組織寢室文化節等活動更是調動了學生們對個人健康和宿舍衛生積極性,這大大增加了對學生宿舍的管理要求。

大二:

(1)大二學生經過了一年的學習與生活逐漸適應了校園的宿舍生活,對于宿舍的管理不會排斥,而且學生更喜歡呆在干凈的宿舍里,大多數人認為一個整潔的環境會有益他們的健康。

(2)對于大二學生他們對寢室的管理和清潔問題相對于大一有些怠慢,所以認為有很大影響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整體趨勢和大一相同。

大三:

(1)我們從比例上發現大三的學生認為有很大影響的比例雖然與大一大二相差不不多,但是有所下降。而且認為影響一般的人比例上升了大約10個百分點,這證明大三的學生經過了兩年的大學生活從心理上對宿舍管理,宿舍衛生產生輕視心理,雖然有很大一部分同學認為宿舍衛生對個人健康有很大影響,但是影響程度大不如前。

(2)大三學生開始了很多專業課,為了迎接大四有些學生忙于自己的學業,根本無暇顧及宿舍衛生和個人健康問題。

大四:

(1)大四的學生認為影響很大的幾乎只占了四分之一,而認為無所謂的學生達到了百分之三十五,這是因為大四的學生幾乎不會在宿舍就寢,學生忙于找工作或者實習,根本沒有時間顧及宿舍衛生與個人健康的問題。

(2)不是大四的學生不注意宿舍衛生情況,而是他們認為自己不?;貙嬍?,這種問題顯得非常無所謂,所以導致了認為無所謂的比例增加,導致認為影響很大的學生減少。

1.1.2 不同性別的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分析總結如下:

(1)男生平時不太注重寢室的衛生和個人健康情況,大多數男生有懶散,拖延癥的問題,而且隨著年紀的升高問題也隨之嚴重。

(2)男生有時不太注重寢室衛生和個人健康的關聯而且他們之中很大一部分認為影響一般,不會太在意這些問題。

(3)大多數女生認為宿舍衛生對于個人健康有很大影響,而且大一大二的學生這種想法占據了大約百分之八十左右,主要因為她們剛剛適應大學生活,認為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環境。

1.2 宿舍管理與學生學習成績之間關聯度的分析

調查問卷的第十一題是對宿舍衛生對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進了調查,共設有四個選項,分別是:A.有很大影響B.有聯系但是影響不大C.基本沒什么聯系D.沒注意這方面的事情。共進行400份調查,每個年級各100份,每年級男女生各50份,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通過調查發現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超過一半的同學認為宿舍管理與學生的成績有聯系并35%的同學認為有很大的影響,對此現象也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分析原因如下:

(1)對于大一新生來說,他們對大學校園的生活充滿期待,對于宿舍和諧以及與舍友的友誼都比較看重,從而更加注重自身衛生管理,同時也額外的關心自己的成績,希望自己做個品學兼優的大學生。

(2)大一新生還未完全適應大學的生活模式,除了日常校園活動,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學習上。如果一個寢室的整體衛生情況都很好,宿舍成員也會更加地注重個人以及寢室的成績,使寢室衛生與成績兼優。

(3)大一期間活動多,包括大學生文化寢室節,這大大增加了學生對于宿舍衛生管理的要求。大一新生對這些活動都充滿新鮮感,他們會樂于參加,并注重通過提高成績來增強宿舍的整體競爭力。

分析發現大二學生調查結果與大一學生的調查結果相差不大,但認為重要程度明顯低于大一學生,原因總結如下:

(1)對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的大二學生而言,漸漸地適應了在學校的學習與生活,也習慣了學校的學生宿舍管理模式。大多數的學生對于宿舍管理模式并不排斥。

(2)因為大二的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認為宿舍的管理只占一部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的成績有直接重要的影響。

對于大三學生而言,已經在校生活了兩年,對學校已經進行了深入的了解,所以針對該校的大三學生,對結果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的原因如下:

(1)對于大三學生而言,他們已經在學校生活了兩年,對于宿舍管理已經相當熟悉,在心理上產生了輕視的想法,行為表現上也大不如大一大二,調查問卷上雖然還有半數多的同學認為有影響,可是影響的程度大不如前。

(2)學校教學模式是在學生大三期間會增加許多的專業課,專業課的學習使他們無暇顧及對宿舍的管理,所以輕視了宿舍衛生情況,認為此階段學習成績與宿舍管理無明顯影響。

(3)大三的學生除了忙于學習,還有大部分學生忙于畢業的事情,并不關注學校宿舍管理對成績的影響。

針對大四學生調查顯示,發現學生認為這種影響逐漸減少,雖有聯系但影響不大。通過訪談,分析原因如下:

南航金城學院的大多數大四學生有的在努力考研的,有的積極找工作,所以在校期間呆在宿舍的時間很少,大多數只是晚上回宿舍。所以對于這個問題他們的回答也只是認為有影響但影響不大,越來越多的同學認為沒多大影響或是直接不大關注這類問題為由。

1.3 總結

(1)大多數的同學普遍認為宿舍衛生情況對于個人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少數人認為大學四年宿舍養成的習慣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外在形象,態度與表現。

(2)學生認為大學的四年不僅是增長知識,提高社會交際能力,也是一個個人身心發展的寶貴時期。在大學四年與室友在宿舍的相處,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在外的行為與表現。調查反饋大多數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在宿舍養成了不好的習慣。

(3)加強宿舍的管理對于學生的個人身心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篇3

關鍵字:高校舞蹈教學;創新;學生為主體

一、前言

在各高校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的日益關注下出現了多種形式的運動教學方式,其中把音樂、美結合起來加入動態因素的舞蹈得到了廣大學生的青睞,高校舞蹈教學也逐漸占領著高校教育中的一席之地,不斷調整教學方式的方向和充實教學內容。舞蹈是一門結合技巧動作和學生內心世界的形體藝術形式,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會對學生的心理教育產生不一樣的效果,通過研究得出舞蹈教學最好的模式是現代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的關鍵途徑。

二、傳統的高校舞蹈教學模式

(一)課程設置不科學,教學方法守舊

高校每學年的課程設置都是按照入學前對學生安排的人才培養計劃來執行的。很多高校因為受到現代化教學設備不完善、研究實際能力不高以及師資教學力量不夠這些方面的影響而無法完成人才培養計劃中設定的教學進度,在教務處也沒有較好的處理方法下,教師就會減少授課的內容,通過這種單方面的追求效率來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很多高校只把舞蹈課設為選修課,其中很大一部分舞蹈選修課沒有實際的發揮作用而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大學四年只有一個學期來教授這門課,每個星期總共才兩個課時,這種情況壓根不能為學生創造完善的舞蹈教學環境,只會讓學生越來越不重視對舞蹈的學習,只是應付了事。對學生教學的方法也不對,把基本動作教會給學生而忽略對音樂聆聽能力的培養,這些都是陳舊教學方法的弊端。

(二)教學模式刻板、內容缺乏創新

在各大高校中,受到舞蹈教育開始比較晚和師資力量不夠的影響,很多高校都沒有設置好適合本院系的教學模式和課程安排。所以很多高校在舞蹈教學上都沿用中央民族大學和北京舞蹈學院的教學模式和課程設置。諸多高校設置的民族民間舞、芭蕾基訓、素質技巧這些舞蹈教學課程都是以中央民族大學和北京舞蹈學院的考試視頻為標準。很多學生都是為了避免高考文化分數低的帶來缺陷而選擇舞蹈,他們沒有很強的舞蹈功底,導致很多高校招進的學生基本水平都不高。很多高校老師在對學生授課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生源的實際情況,只是一味的沿襲中央民族大學、北京舞蹈學院的教學模式和課程安排,根本無法滿足學生對舞蹈學習的真實需求,這種情況只會造成學生動作不達標并且出現厭學的情緒、教師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討厭推出新課程這三者不斷地惡性循環下去。

三、以學生為主體的舞蹈教學創新

(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地位

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思想不僅影響著每個階段的教學工作,也涉及到高校的教學過程,學生的主觀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增強,所以更應該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的重要性。只有確定了學生在教學地位中的重要性,才能順利的開展教學活動和把學生的需求融入到對教學內容的編輯中,把握好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到舞蹈帶來的動感和激情。舞蹈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傳統地位的變化得益于教學主體的轉換,教師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教學內容的一大重點來幫助學生完善自我,確保教學活動能夠持久發展下去。

(二)圍繞學生開展情感教育,強化藝術感悟能力

舞蹈是一門結合肢體訓練和培養學生情感的課程,只有把對音樂的理解與肢體訓練融為一體才能發揮出舞蹈極致的感染力,把個人情感恰如其分的添加進去。培養健康向上的情感對舞蹈教學和智力發展都有促進作用,讓學生保持學習的激情、邏輯的清晰,從不同方面激發學生心理的潛能。學生對肢體語言和音樂節奏的感悟離不開豐富敏感的情感經歷,通過增強學生內心世界對藝術的認識并通過感悟表達出來才是舞蹈教學最終的目的地。情感教育的開展不僅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還可以引導學生往健康的情感觀上延伸,把這種切身體會的感覺運用到學生身上,教會學生如何調節不良情緒,朝健康積極地情緒上發展。

(三)陶冶性情、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的協調發展

以前守舊的舞蹈教學只注重對舞蹈技巧和肢體語言的學習,沒有重視對舞蹈中藝術元素的培養和學生性格的形成,這就使以前的舞蹈教學只在乎外在的東西,讓整個教學過程缺乏生氣。新時期的到來促使各大高校加大了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鍛煉和對自身情感世界的感知,對90后的關注隨著他們邁入大學校門而日益增加,90后這一代的諸多行為也存在著很多的爭議。高校教育的任務是讓學生同時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學生好性情的培養可以通過舞蹈教學來實現,青少年內心的不拘可以通過優美的音樂旋律來消除,把學生情緒上的浮躁壓下去,減少大起大落的心情的出現頻率,舞蹈教學在高校素質教育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學生負面情緒帶來的過多影響,保證學生的身心朝健康的方面發展。

四、結語

高校舞蹈教學的開展逐漸取得了社會的認同和支持,學生也開始接受并且推崇這種教學模式,隨著各大高校中舞蹈協會這一組織的產生,為舞蹈教學的延伸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教學模式的變化不僅增強了舞蹈教學的影響程度,還把高校舞蹈教學從原來單一的課堂上帶到了和學生息息相關的實際生活中,完成了從簡單的肢體語言到內心感悟的提升,開啟了一條新的教學改革之路,是高校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無法預料的阻礙,這個掃除障礙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堅韌毅力最好的課堂。對于任何舞蹈學習者,無論你有沒有很好的功底,只要找到學習舞蹈的方法,并且不畏艱難的去實踐和探索,總會功夫不負有心人。

參考文獻:

[1]王錦峰.優化高校舞蹈教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0,26(5).

篇4

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狀況總體來說是健康的,但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自我為中心。當代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感受著家庭的溫暖、親人的溺愛,很自然地形成了以我為中心的人生觀,習慣于站在自我的立場看待和處理問題,忽視他人和集體,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不能或者不愿深入地了解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常常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

2.自卑與退縮。經濟基礎、文化基礎甚至身體素質的差別很容易在學生心理上形成層次感。個別來自農村或者小城鎮的學生,在來自大城市或者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越的學生面前抬不起頭來;部分同學悲傷于自己長相不好,口才欠佳,缺乏幽默感等等。他們對人際交往特別敏感,對交往中的負面因素考慮太多,總是極力回避,久而久之,逐漸形成自卑與退縮的性格,陷入焦慮、痛苦、自卑并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這類學生雖然相對較少,但危害極大,不容忽視。

3.情緒化傾向。情緒化是自我控制與調節能力不足的體現,表明了個人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幼稚。有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過于情緒化,習慣于感情用事,高興時滿面春風,稱兄道弟;不高興時冷若冰霜,拒人千里。隨自己心情的好壞決定對待他人的態度,不顧及他人感受,這就很容易傷害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使人感到不快,在心理上產生隔閡。

4.缺乏交往技巧。人際關系本身的復雜性、多面性對部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形成了一種心理上的障礙,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相對中學時代來說較為寬松和富有彈性。生活和環境的巨大變化使這些交往需求迫切但交往技巧相對不足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挫折而導致情感的損傷,這在大學新生身上表現尤為突出。

二、解決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的對策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個性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一個強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要條件。因此,探索解決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意義重大,措施如下:

1.優化人格。改造不良人格,培養和優化良好人格,這是建立和發展良好人際關系的第一步。大學生一定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發現和總結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培養熱情開朗、積極果敢、自信寬容等優良品質,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時,要善于向那些人際關系好的同學學習,使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促進人際關系的發展。當然,人格的優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學生只有在實踐中反復地總結,不斷地修正自己,才能日趨成熟。

2.加強指導。發揮大學“德育課”教學主渠道的作用;開設適合大學生需求的心理課程進行集體輔導和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學會從大學生的衣食住行等各個環節上,把握他們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思維方式以及價值取向;關注他們關心的熱點問題,把握他們的潛在意識和心態,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此外,還要配置專門的心理咨詢老師進行個別輔導,及時解答學生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困惑,使他們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陰影,增強自信,克服自卑,在心靈上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

3.提升校園文化建品位。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不僅能夠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大學生間正常的人際交往。舉辦各種講座聯誼會和其他形式的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眾多人際交往的機會。這就使他們既在實踐中鍛煉了自己,又在互相幫助、互相尊重的群體氛圍中協調、感受了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他們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為他們的人際交往向縱深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原因是很多的,僅僅依靠大學師生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家庭和社會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從家庭的角度來說,要讓孩子有一個健康溫馨的家庭生活環境,讓孩子感受到親情的美好并學會愛;對社會而言,要營造一個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并盡最大的可能減少貧富差距,從而使大學生們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陰影,滿懷信心地投入到正常的交往中去。

參考文獻

(1)張進輔.青年心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關鍵詞】醫藥院校;大學生;熬夜行為;危害認知;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5)20-0135-04

近年來,大學校園中因大學生通宵熬夜而引發的身心健康問題頻發,不利于學生本人成長以及和諧健康校園氛圍的營造,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習慣備受學校以及社會的高度關注。相關調查已經表明,大學生熬夜現象普遍,熬夜是危害大學生身心健康體質的重要因素[1]。同時,實驗研究表明[2-3],熬夜造成睡眠剝奪對機體的損傷包括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應激系統等的危害。然而,經本小組人員走訪發現,大多數同學對當前大學生熬夜現象的普遍性見慣不怪,認為年少青春,熬夜學習或者通宵工作、上網玩游戲等對身體沒什么大礙,補睡一覺就沒事了。本項目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醫學院校部分大學生的睡眠作息時間,傳播熬夜帶來危害的相關知識,引起學生對于熬夜問題的警覺性,并針對醫學專業、藥學專業及非醫學專業的學生熬夜情況,分別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意見,為以后相關課題的研究提供參考?,F將結果報告如下。

1調查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本項目樣本數據來源于廣州中醫藥大學三元里校區及大學城校區的學生,樣本采用配額抽樣的方法,通過與班委聯系,以班為單位,確定調查研究對象并發放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實際回收問卷912份,均為有效問卷,問卷回收率和有效問卷率均達91.2%。其中,醫學類專業問卷357份(39.1%),藥學類專業287份(31.5%),非醫藥學類專業267份(29.4%)。男生422份(46.3%),女生490份(53.7%)。年級均在大一至大四之間,排除因失眠導致睡眠不足的對象。

1.2調查方法通過自行設計醫藥院校學生熬夜行為與其危害認知的相關性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對睡眠情況基本調查、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調查、學生熬夜后身體基本情況調查三個方面,采用單選、多選以及填空的形式進行調查。調查以專業分類,分別在廣州中醫藥大學三元里校區以及大學城校區進行,以班級為單位,現場統一發放問卷,現場作答,現場回收。作答前向調查對象說明調查的目的及意義。問卷不記錄姓名、聯系方式等個人信息,以便消除顧慮,確保調查信息客觀、真實。

1.2.1不同專業大學生睡眠情況的基本調查大學生睡眠情況的基本調查,包括對大學生熬夜行為(熬夜頻率、熬夜程度及熬夜飲食習慣)的調查以及影響大學生熬夜的因素兩大部分。通過對性別及不同專業大學生熬夜行為的比重統計,分析不同性別及各個專業大學生的熬夜情況。在對熬夜頻率的調查中,分成從不熬夜及曾有1次或以上熬夜經歷兩組,并定義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為存在熬夜習慣。在熬夜晚睡程度的調查中,把24點前入睡定義為“輕度”;24點~凌晨1點入睡定義為“中度”;凌晨1點以后入睡定義為“重度”。在熬夜飲食習慣調查中,把“多喝白開水”和“多吃水果”定義為“良好習慣”;把“吃夜宵”和“喝咖啡或濃茶”定義為“不良習慣”。

1.2.2不同專業大學生熬夜危害認知程度調查不同專業大學生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的調查中,包括熬夜對亞健康體質、運動風險率、應激反應、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的認識。測試采用累積分數的方式,本小組成員自擬標準,每題各有5個選項,各個選項均對應一定分值(分別為0~4分),然后按照每部分所得總分定義等級,分別為:“0~4分”為“1級”;“5~8分”為“2級”;“9~12分”為“3級”;“13~16分”為“4級”;“17~20分”為“5級”。級別越高,說明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越好;反之,則越差。

1.2.3不同專業學生熬夜后基本情況調查不同專業學生熬夜后的基本情況調查,包括對熬夜后皮膚、頭暈發脹、記憶力及免疫力、心律、胃腸道及女性生理周期的情況調查。分析各專業學生出現上述情況的各自比重,比重越大,說明熬夜帶來的危害越大。

1.2.4大學生熬夜行為與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相關性調查大學生熬夜行為與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相關性調查,包括熬夜頻率與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熬夜程度與熬夜危害認知程度及熬夜飲食習慣與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等三方面的相關性調查。運用頻數分布及相關分析,對問卷數據進行簡單的定量分析以及雙變量相關分析。通過觀察統計分析軟件得出的Person相關性及顯著性(P)的大小,進行分析和總結。Person相關性分為5類:0.0~0.2為極弱相關或無相關;0.2~0.4為弱相關;0.4~0.6為中等程度相關;0.6~0.8為強相關;0.8~1.0為極強相關。而顯著性越小,表示結果精確性越高,即結果的可信度越高;反之,則可信度越低。

1.3概念的界定本次調查分析中,熬夜的概念界定為在23:00后因具體事務(工作、學習、游戲等)、自愿或非自愿的情況下仍未進入睡眠狀態的現象。在該概念界定下,因失眠等因素導致無法入睡的現象被排除在熬夜之外[4]。

1.4統計學分析數據經整理后錄入數據庫,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運用頻數分布及相關分析,對問卷數據進行簡單的定量分析以及雙變量相關分析。

2調查結果

2.1女生熬夜現象比男生普遍從性別角度來看,男生從不熬夜有69人,占總男生數的16.4%;女生從不熬夜有46人,占總女生數的9.4%。在這些熬夜的人數中,女生熬夜在凌晨1點以前入睡的百分比占女生的84.9%;凌晨1點以后入睡的占15.1%。而男生熬夜在凌晨1點以前入睡的百分比占男生的71.9%;凌晨1點以后入睡的占28.1%。見表1。

表1不同性別學生熬夜頻率(每周)統計表

2.2三個專業的學生均普遍存在熬夜現象三個專業學生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的學生共有463人,占總調查人數的50.8%。其中,醫學專業學生平均每周熬夜1~2次的占35.5%;熬夜3次或以上的占48.8%。藥學專業平均每周熬夜1~2次的占39.7%;熬夜3次或以上的占50.8%。非醫藥學類平均每周1~2次占34.8%;熬夜3次或以上占53.1%,非醫學類學生存在熬夜習慣的比例最大。見表2。

表2不同專業學生熬夜頻率(每周)統計表

2.3大部分大學生有較好的熬夜飲食習慣在大學生熬夜飲食習慣中,有277(34.8%)名學生表示會多喝白開水,有128(16.0%)名學生表示會多吃水果,有153(19.2%)名學生表示會吃夜宵,有77(9.7%)名學生表示會喝咖啡或濃茶,有162(20.3%)名學生表示熬夜是不會做任何措施。約半成大學生在熬夜時均有多喝白開水的良好習慣,但非醫藥學類學生比重(25.9%)少于醫藥學類的比重(醫39.3%,藥34.8%);另外,非醫藥學類學生熬夜進食夜宵的比重(39.1%)高于醫藥學類專業(醫31.0%,藥29.9%)的學生。

2.4專業不同熬夜程度不同熬夜學生在凌晨1點后入睡共有166人,占總調查中熬夜晚睡人數的20.8%。同時,在凌晨1點后入睡的學生中,醫學類占自身專業的15.9%;藥學類占自身專業的14.7%;非醫藥學類占自身專業的34%。非醫藥學類專業學生凌晨1點以后入睡所占的比重明顯高于其他兩個專業。另外,醫學類專業凌晨1點入睡的占84.1%;藥學類的占85.3%;而非醫藥學類凌晨1點前入睡的占66%,1點以后入睡占34%。見表3。

表3不同專業熬夜晚睡時間統計表

2.5不同專業學生熬夜危害認知程度不同在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調查中,1級的學生占總人數的0.7%;2級的占1.2%;3級的占7.7%;4級的占24.4%;5級的66.0%。其中,4、5級所占比重較大。同時,醫學類和藥學類專業學生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均集中在4~5級(醫學類4級占19.6%,5級占75.4%;藥學類4級占26.5%,5級占71.1%);非醫藥學類學生集中在3~5級(3級占19.1%,4級占28.8%,5級占47.9%),其中,非醫藥學類學生5級所占的比重少于醫藥學類的比重。見表4。

表4不同專業學生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分級統計表

2.6娛樂活動是影響大學生熬夜的主要因素在影響大學生熬夜因素調查中,有22.7%的同學表示熬夜為了完成平時的學習任務,17.4%同學表示熬夜為了完成考試月學習任務,4.0%表示因兼職工作熬夜,16.9%名同學表示因完成班級或社團工作而熬夜,39.0%名同學表示因娛樂活動(如玩各種電子產品、夜宵、聚餐及唱K等)而熬夜。

2.7熬夜對大學生身心健康造成損害本次調查發現,熬夜帶來的免疫力、記憶力下降,心功能受損、胃腸道受損、女性月經不調等危害在各專業熬夜晚睡學生中所占的比重均超過60%,其中皮膚暗黃、頭暈發脹等均達80%以上,甚至高達90%以上。

2.8熬夜行為與熬夜認知相關性分析

2.8.1大學生熬夜頻率與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的相關性分析由表5可知,大學生熬夜頻率與熬夜危害認知程度呈負性顯著極弱相關(Person相關性=-0.137,P=0.00)。

表5熬夜頻率與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相關性分析表

注:**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2.8.2大學生熬夜程度與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的相關性分析由表6可知,大學生熬夜程度與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呈負性顯著極弱相關(Person相關性=-0.157,P=0.000)。

2.8.3大學生熬夜飲食習慣與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的相關性分析由表7、8可知,大學生熬夜飲食習慣與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呈顯著極弱相關(良好飲食習慣Person相關性=0.105,P=0.03;不良飲食習慣Person相關性=-0.085,P=0.16)。

表6大學生熬夜程度與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的相關性分析表

注:**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表7大學生熬夜飲食良好習慣與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相關性分析表

注:**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表8大學生熬夜飲食不良習慣與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相關性分析表

注:*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3討論

3.1男女熬夜情況差異討論從性別角度來看,定義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為存在熬夜習慣。女生占54.7%,男生占46.3%,女生經常熬夜比例高于男生,這與聞亞等[5]于2012年做的首都大學生生活習慣調查研究中男女生睡眠差異的結論相符。

女生熬夜在凌晨1點以前入睡的百分比占女生熬夜人數的84.9%,男生為71.9%,說明熬夜的男生、女生絕大部分均在凌晨一點以前入睡。另外,男生凌晨1點以后入睡比重明顯比女生大,提示盡管女生熬夜情況比男生更普遍,但男生熬夜晚睡程度比女生更嚴重。這可能與男女生生理特點差異有關,女生體質較柔弱,男生精力一般而言比女生充沛,故熬夜程度比女生重。

3.2大學生熬夜現象討論大學生熬夜現象普遍。在此次調查中,表示從不熬夜(23:00前入睡)的同學僅占總調查人數的12.6%。其中,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的學生占總調查人數的50.8%,即有半成大學生普遍存在熬夜習慣。同時,超過八成以上的學生在24點后入睡。其中,熬夜學生在凌晨1點后入睡的占總調查中熬夜晚睡人數的20.8%,即約有五分之一的大學生熬夜晚睡程度嚴重,生活作息極不規律。

通過調查發現,娛樂活動(39.0%)是影響大學生熬夜作息的主要因素。這可能與大學生活環境相對自主,大學生受社會思潮的沖擊和影響較大,娛樂應酬活動及電子產品豐富,誘惑多端,不良作息習慣和嗜好容易養成,生活作息不夠自律有關。

3.3醫學院校學生熬夜情況討論

3.3.1醫學專業的學生的生活作息更有規律醫學專業從不熬夜有56人,占本專業調查總人數的15.6%;藥學專業從不熬夜有27人,占本專業調查總人數的9.4%;非醫藥學專業有32人,占本專業的12.0%。醫學專業學生從不熬夜所占的比重均為最大,提示醫學專業的學生的生活作息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有規律。這可能與醫學自身專業特點有關,且醫學專業學院多有勵志班、晨讀等鍛煉活動,對醫學生作息生活有一定的約束作用。

3.3.2三個專業的學生均普遍存在熬夜現象醫學專業學生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的占48.8%。藥學專業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的占50.8%。非醫藥學類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占53.1%。非醫藥學類學生比重最大,學生存在熬夜習慣比另兩個專業普遍。

在凌晨1點后入睡的學生中,非醫藥學類專業學生凌晨1點以后入睡所占的比重高于其他兩個專業,提示非醫藥學類學生熬夜晚睡程度更為嚴重。

在進食夜宵中,非醫藥學類學生熬夜進食夜宵的比重(39.1%)高于醫藥學類專業(醫31.0%,藥29.9%)的學生,提示非醫藥專業學生熬夜時存在不良飲食習慣的現象較其他兩個專業普遍,表明非醫學類學生對熬夜時進食夜宵所帶來的危害的知識相對空白,需擴大該方面知識的宣傳。

綜上,無論在熬夜頻率、熬夜晚睡程度還是在熬夜不良飲食習慣方面,非醫學類專業學生所占比重均比其他兩個專業的學生高。這可能與非醫學類學生所接收的專業知識教育背景有關,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不如其他兩個專業高。非醫藥學類學生集中在3~5級,而非醫藥學類學生5級所占的比重少于醫藥學類的比重,表明非醫藥學類學生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的認識相對不如醫藥學類的學生。需要擴大并提高非醫藥學類學生對熬夜危害認知的水平。

大部分大學生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較高,4級的占24.4%,5級的66.0%,提示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好的對熬夜危害認知的知識。這可能與近年來大學生熬夜猝死事件頻發,學校對學生熬夜危害知識宣傳增加,社會媒體報道廣泛[6],學生對熬夜危害認識程度加深有關。

3.4熬夜給大學生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危害討論丁琳等[2]認為,睡眠限制會對機體的精神、神經系統,內分泌、代謝、免疫系統,應激等方面產生影響,與糖尿病、心血管和肥胖癥等的發生相關,與高血壓病和抑郁癥的關系也值得進一步研究。在本次調查中,熬夜帶來的皮膚暗黃,頭暈發脹,免疫力、記憶力下降,心功能受損,胃腸道受損,女性生理期紊亂等危害在各專業熬夜晚睡學生中所占的比重均超過60%,有的甚至高達90%,表明熬夜對大學生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長期熬夜對大學生身心健康造成慢性的危害,導致各種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形成亞健康體質[7]。量變引起質變,無論是學校還是大學生本身,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減少熬夜行為,培養健康合理的作息規律。

3.5大學生熬夜行為與其危害認知程度相關性不大大學生熬夜行為與其危害認知程度的相關性均為極弱相關。本次調查發現,大學生熬夜頻率與熬夜危害認知程度呈顯著極弱相關性,提示大學生熬夜危害認知程度越高,對其學生熬夜作息頻率有影響,但不一定認知程度越高,作息規律就越好。大學生熬夜程度與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呈顯著極弱相關,提示熬夜危害認知程度對熬夜程度有影響,但影響不大,大學生熬夜危害認知程度越高,不代表熬夜程度越輕。大學生熬夜飲食習慣與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呈顯著極弱相關,提示大學生熬夜飲食習慣與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相關性不大,即熬夜危害認知程度越高,不代表熬夜飲食習慣越好。這可能與熬夜帶來的大多數慢性危害、大學生活相對自主寬松,學生抵制熬夜誘惑(如娛樂活動、社團活動等)能力低以及醫藥學類學生專業學習任務繁重等有關。

薛志林[8]等認為,醫學專業大學生對健康行為影響身體健康的知曉率高,但在自身實際的健康行為方面能保證積極休息和睡眠的學生比例較低,在危害健康方面,有作息不規律及熬夜習慣的學生所占比例較高。本次調查亦發現,雖然醫藥學類大學生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較高,但這兩個專業的學生熬夜現象與非醫藥學類熬夜現象差距不大,仍是相當普遍。因此,除了提高學生對熬夜危害認知程度以外,學生應當提高自身抵制電子產品誘惑等的能力,規范自己的作息時間,尤其對于醫藥學類專業的學生,學習壓力相對較大,學習任務繁重,學生因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減少“開夜車”等行為。外界亦應當給予措施,減少大學生熬夜現象,如學校校園網定時斷網,宿舍定時關燈,加重熬夜對身體危害的知識宣傳與指導等,都是改善大學生熬夜現象的可取方法。參考文獻

[1]由娟.大學生亞健康狀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4):796-797.

[2]丁琳,胡小波.睡眠剝奪對機體的影響[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0,27(6):45-48.

[3]蔡立英.睡眠剝奪:敲響健康警鐘[J].世界科學,2013,(7):26-28.

[4]郭晟豪,闞萍,潘菲.從周易乾卦視角看大學生生活規劃[J].現代商貿工業,2012,(12):138-139.

[5]聞亞.首都大學生生活習慣調查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2,(9):77.

[6]徐靜,伍仞.大學生慣做“夜貓子”近年頻發熬夜猝死事件―他們年紀輕輕卻深夜猝死[N].廣州日報,2012,(8):1-2.

[7]周旭,王宙云,劉佳,等.南昌市醫科類大學生亞健康現狀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3(6):80.

篇6

關鍵詞 高校 形體訓練 重要性 身心健康

追求美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形體美已經成為當代年輕女性追求的目標,作為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女大學生來說,形體以及個人的形象氣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這種形式下高校開展形體訓練課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身心要求,而且可以促進高校的體育教育工作有力的進行。

一、 開展形體訓練的意義

形體教學是精神文明教育和美學教育的一門學科,通過形體訓練不僅能夠培養大學生的良好的形象氣質,而且可以強身健體,擁有健康的身體,促進學生能夠健康的成長發展。形體訓練是以身體練習的基本方法,可以使人體勻稱和諧的發展,塑造形體,而且可以培養正確優美的姿態和動作,增強個人的形象和氣質,并且可以使身體得到鍛煉,促進身體健康發展以及塑造形體美的一種體育運動。在高校開展女生形體訓練課,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形象和氣質,鍛煉身體,滿足學生追求美的目標,而且可以很好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綜合性的人才,可以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很好的發展。

形體訓練課的開展主要是貫徹實施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實現“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女生形體課的開展不僅可以使她們在身體得到鍛煉,并且也不會出現像其他的體育項目造成的運動損傷或者減少運動,而且可以滿足她們的需求,愉悅身心,真正實現“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二、開展形體訓練的作用

根據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來講,開展形體課是滿足女生的身心的需求,女生天生情感豐富,細膩,她們對音樂有很好的感悟能力,曾經有人說過“音樂是來自上帝的聲音,舞蹈是對音樂的一種升華!”開展形體訓練可以很好的運用音樂和舞蹈作為教學的工具,完全滿足學生的身心的需要,從形體訓練的本質出發,形體訓練是一些流行音樂和舞蹈的結合,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的作用,由此可見,在高校開展你產生形體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一) 形體訓練的生理作用。

生命活動的主要調節機制就是人的神經系統,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都是在神經系統的的支配下完成的,而形體訓練具有動作協調、連續并且節奏感強的特點,并且形體訓練要求人們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動作,在進行形體的訓練中,人體的神經系統可以進行加強人體各個器官的協調能力,并且可以保持青春活力和旺盛的精力,因此,在高校開展女生形體訓練不僅對人體的協調能力得到鍛煉,而且符合大學生的青春活力的特點,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工作的效率。

經過形體訓練可以使人體的各個關節、骨骼以及肌肉協調發展,有利于形成健美的形體,正確的體態,而且可以促進血液的循環和身體的新陳代謝得到改善,使血管變得更加豐富,使骨骼變得更加堅固,并且還可以增強各個關節的韌性以及靈活度,使身體變得更加健康,強壯,消化系統的功能得到提高,從而可以塑造出魅力的形體,并且使身體變得健康。增強人體的防御能力。

開展形體訓練的可以使學生的形象氣質培養出來,并且可以改善學生的不良的走資、坐姿等,改善學生身體的畸形問題。有很多學生雖然各個方面都很優秀。但是卻沒有形象氣質,在現在的人才競爭激烈的社會上,不僅要一個人的能力,而且還必須全面優秀,如果走路或者坐姿不正確,則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經過形體訓練不僅可以改善不良的坐姿、站姿,而且還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氣質和形象,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全面的提高,給人們一個完美的形象。

(二) 形體訓練的心理作用。

在高校開展女生形體訓練,不僅可以塑造女生的形象和氣質,鍛煉出健康的身體以及優美的身姿,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智力以及大腦的協調功能和反應速度,在形體訓練的過程中,血液的循環會加快,運動神經開始工作,使大腦內的血液充足,腦細胞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養分,這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的神經得到休息,而且可以使疲勞神經消除,還可以增強腦力和大腦的質量,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在學習和工作中才會有更多的精力,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形體訓練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品德得到發展,從而保證心理健康。形體訓練是一個很長時間的鍛煉的過程,因此,長時間的形體訓練可以增強學生的忍耐力和頑強的品質,形體訓練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以及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品品質,對學生的心理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訓練,在形體訓練的過程中,還具有減肥,運動,提高形體的美感,這不僅滿足女生愛美的心理,而且使身心得到鍛煉,從而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

根據上述的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開展有利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得到鍛煉,而且可以使學生的各個方面都可以提高,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在高校開展女生形體訓練課,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她們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對女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提供有力的條件,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三、總結與展望

篇7

1.召開班會,師生共同討論制訂健康教育計劃、《班級衛生管理制度》等。

2.通過多種形式開展衛生知識宣傳。打掃易,保持難,這是衛生工作的常識。所以要搞好衛生工作,必須從源頭著手,即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養成愛衛生的良好習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養成教育。為養成學生的衛生習慣,充分利用櫥窗、黑板報、晨會等各種陣地,開展衛生教育,號召廣大學生自覺遵守衛生制度,自覺養成衛生習慣,人人爭做文明學生。

3.實行衛生崗位責任制,搞好校園環境衛生,營造健康優美的育人環境。

(1)劃分衛生包干區,責任落實到人,值日生分為四個組,每個人干什么都分的清清楚楚,教室衛生,掃地、拖地四個人,擦窗臺一個人,排桌子、抬水、倒垃圾、打掃走廊各一人。衛生區是男廁所和垃圾車所在的部分校園,面積較大,教育學生不怕臟、不怕累,值日生廁所5人,地面3人,分工合作,每天及時打掃,隨時撿拾。每天早上,7點30到校,7點45干完回教室;每天中午1點30到校,1點45干完回教室,干完后組長檢查效果,每天記錄,班會時間進行總結,獎優罰劣,形成良好風氣。

(2)制定“人人參與保潔”衛生責任區,每周一大掃,保持校園環境潔美觀,教室衛生責任落實到人,要求做到整潔美觀教室窗明幾凈。

(3)繼續做好班級綠化美化,學生認養綠色植物,美化教室環境。

(4)衛生檢查辦法:實行衛生班長負責制,每天記錄各組值日情況,是不是按時完成,干的是不是干凈,班會時間進行評比,進行督促,形成組組爭優秀的風氣。課間及時到位打掃,保持較室內和衛生區的潔凈。教育學生不亂丟亂扔,主動撿起每一片紙,形成人人講衛生的良好局面。每周一在班會上公布衛生檢查情況。

4.綠化校園,美化環境。要教育學生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公共財物,愛護花壇等風景建筑設施。

6.要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建立正確的世界觀,還要注意營養,加強體格鍛煉,保證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篇8

一、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的基礎性理論

高校輔導員的管理和服務對象是學生,合適的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的理論基礎有:學生事務管理理論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

(一)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理論。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是指高等學校通過非學術性事務和課外活動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以規范、指導和服務學生,豐富學生校園生活,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組織活動。與教學和課程等學術影響有別,學生事務管理側重于為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創設良好的氛圍,促進學生在社會、職業、情感、道德、精神等方面的發展,從而直接服務于高校培養人才的使命。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理論以服務和促進學生發展的理念要求輔導員在學生事務管理中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真正做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人本主義學派代表羅杰斯認為,最好的教育目標應該是“充分發揮作用的人、自我發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實現的人”。他指出:學校要培養的人就是能從事自發的活動,并對這些活動負責的人;能理智地選擇和自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學習者,能評價他人貢獻的人;獲得有關解決問題知識的人;更重要的是,能靈活和理智地適應新的問題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創造性地運用所有有關經驗時,能靈活地處理問題的人;能在各種活動中有效地與他人合作的人。

二、學生對輔導員角色定位基本情況的調查

2012年5月對寧波某高校各個專業的學生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查,還向上述幾個專業的本科生發放了200份問卷,收回168份,就所在專業而言,涉及機械工程與制造、化學工程與工藝、工業設計、國際經濟與貿易4個專業。希望在實證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及時代的要求,通過統計分析大學生在思想、學習、品行、生活上對輔導員的需求,尋找當下輔導員自身的不足以及與學生要求不相適應的原因,總結出當代高校輔導員應具備的素質以及適當的角色定位,為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調查結果:

(一)學生在尋求輔導員的幫助時,輔導員的熱情程度較高,但態度“一般”占的比例最大,尋求幫助的內容上很相似,基本以個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情況為主。

(二)學生對輔導員的滿意程度主要分布是:特別不滿意和很滿意占較小比例,而比較滿意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主要原因在于現代大學生層次的復雜性和需求的多樣化,使輔導員的工作負擔加重,加上部分輔導員缺乏專業化的管理知識和技能。

(三)輔導員已經在學生的教育管理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主要在幫助大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發揮了作用,但在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心理輔導、專業學習指導方面發揮的作用還非常欠缺,而這些更需要專業知識儲備,所以輔導員的角色發展要求是,進一步向職業化、專業化發展。

三、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

從上述調查情況來看,學生對輔導員在學習生活,職業規劃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較多,因此,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的角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定位:

(一)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輔導員要幫助學生確立自己的追求目標,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個全面的規劃,提供必要的學習技巧訓練。另外,輔導員可以采取主題班會的形式使學生共同參與討論,討論的內容涉及學習的方方面面,旨在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一些共性的問題,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輔導員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能力、興趣、愛好,引導學生進入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調動學生健康積極的思維,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二)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促進者。高校輔導員一直工作在學生工作第一線,是與大學生接觸交往最多的老師,是對大學生生活學習狀況了解最多的人,因此輔導員應該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促進者,認真聆聽學生的心里話,及時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干預工作,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輔導員要能夠主動關心學生的成長,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切實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情感陶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心和愛護每一位學生,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因材施教,幫助和引導學生形成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好習慣,真正做到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篇9

關鍵詞 心理韌性理論 經濟困難大學生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80

Abstrac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cluding physical quality, but also contains the moral quality,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e unity of the coordination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toughness, and can be called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e, strengthen the resilience theor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healthy personality. At this stag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difference is more embodied in the economic aspect,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environment will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nce the improper adjustment will affect the futur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toughness. Must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objectives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personnel training, the training strategy implement.

Keywords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college students with economic difficulties; talent training

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后備人才資源,對于它的培養教育需要堅持全面性、綜合性以及科學性原則。高校作為大學生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隨著近些年來招生政策的放寬,大學生數量日益增多,@就進一步增加了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尤其是家庭背景、經濟等方面,而且這一時期的學生在心理素質上并不是很健全,會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攀比現象,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和教育就很容易導致大學生性格出現極端和叛逆,這對其未來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心理韌性教育就是通過正確觀念的灌輸,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經濟觀念以及消費觀念,提高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使其身心協調、全面發展。

1心理韌性理論的綜述

心理韌性,即心理彈性、復原力以及抗逆力等等,它屬于是心理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來講,就是個人在面對困難、壓力以及挑戰等所具有的一種良好適應狀態,可以很好地調節身心狀態。從特質論的角度來講,它只是某一特定群體所具有的一種不怕困難,克服壓力的內在特質,這種觀點實質上是不利于個體內在抗壓能力發揮的。①如果把心理韌性只是簡單地看作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的話,就在側面說明了不具備心理韌性特質的個體會有不良的發展方向,這樣個體就很難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來應對不利環境,只能是被動接受,這很明顯是一種悲觀主義的個體發展觀。但是研究發現,心理韌性屬于是一種動態變化的過程,每一個個體都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來提升自身心理韌性水平,而且在個體不同發展階段上,心理韌性所具有的適應意義也各不相同,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主要有社會適應性、學業發展、情感適應等等方面,是一個多維度概念。對于它的含義正確理解,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2對經濟困難大學生進行心理韌性教育的作用

2.1 它是大學生保持和諧心理狀態的前提,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

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會因為物質條件的不充足而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變化,一旦這種變化起伏過于明顯的話,就會導致大學生個人的心態消極,情緒低落,很難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和學習,對自身的認識也過于狹隘,這對未來進入社會是非常不利的,而在心理韌性教育下,可以對大學生的心理韌性進行深層次解讀,讓大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這種差異,對生活和工作充滿信心,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此外,心理韌性還可以是學生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心理反應,兩者之間是正相關關系,即心理韌性越高,對于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就越強,身心各方面發展就越完善。

2.2 可以幫助大學生調動更多的個人資源,對生活學習壓力正確處理

上述提到心理韌性越高,自身心理素質水平也就相對較高,可以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壓力和挑戰。一個心理韌性水平較高的大學生,具有很強的自我調整能力,可以適應逆境環境,而且在這種能力下,可以在受到經濟條件限制或者是心理創傷后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到最初的良好狀態,能夠經受較大困難和壓力,對個人資源可以靈活調動運行,為學習和生活創造良好環境,②因此,可以這么說,大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高低會對在困難后能否正常健康成長產生直接影響。

2.3 可以在壓力解決時起到緩沖作用

通過對大學生心理韌性調查分析可知,心理韌性較高的大學生一般都具有較高的自尊水平,保持有積極的情感狀態。這一群體對于自身認識較為全面,有很強的自信心和自控力,可以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進行有效控制,不會刻意的看重經濟因素,在面對困難時,會積極采用問題中心的應對策略,具有很明顯的適應性,不會因為困難而喪失斗志,相反,他們會因為困難而激發內在斗志,以更好的心態來面對并解決困難。

3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培養對策

3.1 提高大學生內在心理素質的提高

大學生高心理韌性與自身心理素質有密切關系,心理素質因素又包含有自尊、自我價值感以及樂觀性等等。對于心理韌性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素有沖動性人格特質以及神經質人格特質等,要提高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就可以從大學生自尊感的提高、自我價值的滿足以及積極歸因等方面入手。③從學生個體的能力水平方面來講,主要涉及到問題解決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教師通過定期舉辦教學和課外活動,可以使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在解決過程中也會提高人際交流能力。這一時期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此,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正確處理學習和經濟兩者之間的關系。

歸根結底來說,大學生心理韌性的提高還是需要依靠自身來實現的,也就是個體內在因素的決定性作用,大學生要在認識自身的基礎上提高內在心理素質,積極應對和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從而保證學業取得成功。④

3.2 構建良好和諧的家庭環境

從心理韌性的保護性角度來講,它受到的影響因素有家庭氛圍、父母間關系、家庭支持等等,這些對于大學生尤其是經濟困難大學生來講,是會對心理韌性產生重要影響的,反之,家庭氛圍不和睦、父母間關系不和諧等等都會阻礙大學生心理韌性的發展。研究表明,親密性較高的家庭氛圍可以為大學生創造一種和諧安全的家庭感覺,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這對于經濟困難學生來說尤為可貴,促進學生心理韌性的提高。⑤但是,從現階段大學生的個性發展來看,他們與父母之間在思想、文化以及消費等方面有較大差異,會不可避免產生交流上的沖突,這就需要父母做好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工作,維系兩者之間的友好和諧關系,這對學生心理韌性的提高是會產生直接影響的。

3.3 形成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

大學校園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學生培養良好心理素質,提高心理韌性的地方,因此,對于高校管理者來說,就要從管理政策上關注到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韌性教育,并將其作為重點,在整個校園文化中營造濃郁積極的文化氛圍。⑥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在客觀上緩解學生所遇到的各種心理壓力,有利于學生心理韌性水平的提高,學校除了需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硬件條件外,還要在學生的精神娛樂方面給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支持,舉辦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這樣可以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生活上,不會因為一直關注經濟問題而喪失自信心,在各種文化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可以得到明顯體現,對于心理韌性水平的提高十分有益。

3.4 建立健全社會支持體系

研究表明,在學生提高心理韌性水平的過程中,社會支持體系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這種體系支持下,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會更有條件實施,并且自身自信心也會得到提升,可以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對于高校管理來說,就需要在各項政策制定中切實關注到大學生的社會關系構建和發展,讓大學生感受到社會支持體系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父母間關系、師生之間友誼以及教師的引導等等都可以看作為是社會支持,它們屬于社會支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大學生心理韌性提高是有重要作用的。對于經濟困難大學生來說,需要對經濟困難有一個正確理性認識,將其作為成長學習中的一種磨練,除了學生自身的努力之外,其他組織結構也要盡可能發揮自身支持作用,幫助經濟困難大學生健康成長,滿足正常生活所需的各項開支要求,也可以由此形成獎懲機制,通過獎勵形式來提高大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在實踐互動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韌性。⑦與此同時,對于經濟困難所產生的一系列消極影響,也需要教師、學校以及社會三者來給予相應的指導和輔助,倡導正確標準的收費理念。

4總結

隨著時代的l展進步,對大學生的心理韌性教育逐漸成為了一項重要內容,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凸顯,如果不及時解決優化,就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當前形勢下,大學生心理韌性呈現出新的特點,尤其是在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群體中,在對其進行培養提高方面,需要結合學生實際制定相應的對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注釋

① 馮文明,周守珍.經濟困難大學生心理韌性模型的建構[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26(12):16-19.

② 邵海英,林川.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心理韌性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2):7-8.

③ 張海莉.大學生韌性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2.

④ 呂俊燕,孫D.高職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J].亞太教育,2015(22):248-248.

⑤ 魏真.心理韌性――大學生教育的重要維度[J].河南社會科學,2011.19(4):161-163.

篇10

【論文關鍵詞】人格內外控心理健康

一、引言

隨著經濟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趨于全方位,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問題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人類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將越來越取決于人類自身的人格健康狀況,且人格健康發展是促進全社會健康發展的一種力量。2l世紀是屬于能承受社會變革和經濟改革所帶來沖擊的人格健全者。

人格與心理健康關系十分密切,利用人格心理測驗來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的方法,已在實踐中廣泛應用。人格(personality)是人心理行為的基礎,是一個人獨特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身心組織。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去如何面對外界的刺激作反應以及反應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即人格對人的身心健康、活動效率、潛能開發以及社會適應等都產生影響?!叭烁窦疵\”,人格是決定人的一生成功與否,快樂與否的關鍵因素。健康的人格,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樂,在失利時取得成功,在平凡里創造輝煌。因此,重視大學生的人格模式的研究,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他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大學生個體順利成才的重要保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某綜合類院校、師范類院校大一、大二學生600名,文理、藝術類均有。收回有效問卷的人數為519人(前后兩個問卷均有效者)。平均年齡20.3歲,男生248人,女生271人。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測查表(PsychologicalHealthInventory,PHI),是在總結MMPI中國版十幾年使用經驗的基礎上編制而成的,經檢驗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PHI具有以下七個臨床量表:軀體化(SOM,Somati—zation)、抑郁(DEP,Depression)、焦慮fANX,Anxi—ety)、病態人格fPSD,PsychopathicDeviate1、疑心(HYP,Hypochondria)、脫離現實(UNR,Unrealis—tic)、.興奮狀態(HMA,Hypomania)。PHI還具有三個效度量表:Q(無法回答的題目數)、L(說謊分數)、F(詐病或裝壞分數,Feign)。

成人內外控制量表(ANSIE),是一種評定心理控制源的量表,心理控制源來自Rotter的社會學習理論,在該理論中認為,心理控制源是有關個人性格或行動與事件結局間關系的泛化性期待,是指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有些人會積極、愉快、主動地應付困難處境而同時另一些人則表現消極態度的一種遐想的內心狀態。心理控制源的個體差異預示著不同的行為表現,外在控制定義為結局不由個人努力所決定的一種普遍信念,內在控制則認為事情結局與個人努力相一致。大量研究證實,外在控制與焦慮、抑郁情緒有關,外在控制性強的人更難應付緊張的生活環境。而一個內在控制性強的人,能較積極地追求有價值的目標,較多地投身社會活動、有靈活性、更有主見、幸福感更強。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紙筆測驗方法。用SPSS11.0對數據進行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心理健康測查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首先,有2%的學生沒有反映自己的真實情況。在其他各因子上有問題的學生比率并不高。其次,大學生在詐病、軀體化、病態人格、興奮狀態的均值顯著高于全國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國常模均值。按照PHI量表的具體解釋,在詐病分數上顯著高于常??赡苁谴髮W生一次做的問卷題目較多有不認真、理解錯誤的情況,或者是表現為互相無關的癥狀,或在偽裝疾病(這有待進一步研究)。其次,軀體化分數高于常模,說明大學生有許多敘述不清的身體上的不適,易表現為不愉快、自我中心、需求同情、訴苦等。再次,在病態人格和興奮狀態上明顯高于全國常模,說明大學生在個性上主要表現為:外露、善交際、愛享受、精力過度充沛、樂觀、無拘無束、好出風頭、判斷力差、不成熟、愛尋釁、虛偽、做作、輕浮、夸張、易怒、性急、絕對樂觀及不現實的打算、過高地估計自己。

從表2中顯示:綜合大學與師范院校的學生在說謊、詐病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在過份夸大自己的優點,企圖給人一個好印象,受試者可能在說謊的人數比例上高于師范院校的學生。在詐病因子上分數顯著高,可能綜合大學的學生在做題目時認真程度不夠、理解錯誤,或表現出互相無關的癥狀,或在偽裝疾病。其他幾方面均沒有差異。

結果顯示:男大學生在詐病、焦慮、病態人格、脫離現實、興奮狀態上與女生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女大學生,主要表現在:男大學生在做題目時認真程度不夠、理解錯誤,或表現出互相無關的癥狀,或在偽裝疾?。辉诮箲]因子上男大學生表現出緊張、焦慮、反復思考、強迫思想、恐怖、刻板,缺乏信心等高于女大學生,他們經常自責、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

在病態人格因子上表現為:外露、善交際、愛享受、好出風頭、表現判斷力差、不可信任、不成熟、好攻擊,愛尋釁等。在脫離現實因子上表現為個性退縮、企圖逃避現實,膽小、古怪、緊張、心情混亂。在興奮狀態因子上表現為善交際、外露、沖動、精力過度充沛、樂觀、無拘無束、輕浮的、夸張、易怒、絕對樂觀及不現實的打算、過高地估計自己。

在大學中為什么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女大學生?具體原因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二)成人內外控制(ANSIE)測驗結果

(1)517名大學生被試在ANSIE量表的平均分是14.16±4.91,中數為15,眾數是13,分數基本呈正態分布。男生的平均值是14.79,女生的平均值是13.52,二者存在顯著差異(p<0.05),說明男大學生的外控人數高于女大學生,這個測驗結果和上面的測驗結果基本一致。

(2)對兩類學校學生進行均值比較,結果表明師范院校學生的平均值低于綜合院校學生的平均值(分別是13.74,14.87),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1),說明綜合類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師范類大學生,這與上一測驗的表2結果有一致之處。

(3)把所有被試分成3組,上下各28%被試(ANSIE≥17、ANSIE≤lO)被列為外控傾向組、內控傾向組,居中的44%為第三組,即中問狀態組。進行方差分析,比較不同控制感水平的被試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結果表明,不同的心理控制感水平的被試。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上得分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內控組在各因子上的得分較低,說明心理健康狀況良好,而隨著外控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在明顯下降。

四、討論

1.在PHI心理測驗中,大學生在各因子上有問.題的比率都不高,不象某些媒體報道的那樣嚴重,(民日報》1989年報道:在2916名接受調查的大學生總,其中25%的學生有心理問題。(健康報》1989年報道:一項對12.6萬名大學生的調查數據表明,其中20%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樊富珉等2000年對北京市23所院校5200名大學生調查發現,其中17%的大學生有中等程度的心理問題)。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還是比較健康的。大學生群體在詐病、軀體化、病態人格、興奮狀態因子上的均值顯著高于全國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國常模均值。說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的問題。超級秘書網

2.綜合大學與師范院校的學生在PHI量表上的測驗結果顯示,說謊、詐病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在過份夸大自己的優點,企圖給人一個好印象,受試者可能在說謊的人數比例上高于師范院校的學生。在詐病因子上分數顯著高,可能綜合大學的學生在做題目時認真程度不夠、理解錯誤,或表現出互相無關的癥狀,或在偽裝疾病。其他幾方面均沒有差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