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發散性思維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15 17:45: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培養發散性思維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遷移法
所謂遷移,是指己經獲得的知識技能甚至方法和態度,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與解決新問題產生的影響。如果影響是積極的,起促進作用,就是正遷移;如果影響是消極的,起干擾作用,就是負遷移。
原型啟發、相似原理、仿生移植、模擬類比、聯想等都是遷移法的具體運用。心理學的實驗研究表明:能否順利地、正確地遷移,受制于許多條件,諸如不同情境所具有的共同因素、己有經驗的概括化水平、分析問題及使課題類化的能力等都是影響遷移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了在生物學學習中實現有效的遷移,更好地實施發散性思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注重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遷移的實質就是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概括化與具體化。生物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蘊含于各種具體的課題之中,所以,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就能促進遷移。
二是要發展概括能力。經驗的概括化水平直接影響著遷移的效果。概括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對生物學知識之間的關系做出概括性的了解,有利于實施發散性思維。課題的類化是以己有的知識和經驗系統或認知結構的概括化水平為基礎的。實驗研究表明:概括能力越高、越易發現新問題、越易于與已有的知識之間產生內在聯系,才能正確地認識問題,創造性地解決生物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三是要注重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只有在不同情境中積極運用生物學原理,才能真正弄懂原理,才能明白某個原理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狹小的范圍。運用的范圍越廣,將來遷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是要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養成分析問題及進行對應聯想的習慣,以便在復雜情景中也能很好的遷移,有效地促進創造、發明。
比如,我國杰出的生物學家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就經歷了這么一個過程,他從1964年就開始培育雜交水稻,但連續六年都沒有成功,原因就是沒有培育出“不育株”。1970年在與日本學者交流時,受到“這路不通那路通”思維方法的啟發,忽然想到能不能從野生稻里發現不育株,于是他們跳出原先人工栽培稻的圈子,到海南島崖縣進行野生水稻資源考察,結果當年就發現了一株雄花不育的野生稻。經過反復試驗終于在1973年培育出了我國第一批秈型雜交水稻。這就是思維遷移的結果。
2.組合法
愛因斯坦認為,組合作用似乎是發散性思維的本質特征。一個人為了更經濟地滿足人類需要而將原物進行新的組合,就是發明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時,他所掌握的知識并沒有超過他之前60年科學界己發現的東西。他做的只不過是把人類己經擁有的知識和已經發現的事實,從一個新角度用一種新觀點重新看一下、重新排列組合一下而己。
在對DNA分子結構的研究中,1953年摘取桂冠的兩位年輕的科學家――美國的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的物理學家克里克,同樣也是將英國著名生物物理學家威爾金斯(M.Willkins)DNA的X射線衍射的幻燈片和富蘭克林(R.E.Frinklin)提供的有關數據以及奧地利著名生物化學系查哥夫的堿基信息組合到一起得到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從而在1962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生長素的發現同樣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1934年荷蘭人郭葛就是在達爾文和溫特試驗的基礎上分離出了純粹的生長素――吲哚乙酸。
3.分離法
上面的組合法表明,組合可以實施發散思維,其實分離法也可以實施發散性思維。例如科學家通過發散性思維把揚聲器從收錄機分離出來,分別設計出了音箱和單放機。在生物學教學中也是一樣,我們可以把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分解為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三種形式分別去講述,讓學生通過發散性思維來比較觀察三種分裂方式的異同。我們可以把DNA的分子結構分離為堿基、五碳糖和磷酸分子去講解,這樣學生就更容易接受,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認識事物之間聯系的思維能力。
4.相反法
所謂相反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當運用某種方法不能解決問題時,改用相反的方法。如順向思維及其相反的逆向思維,水平思維及其相反的傾斜思維,正面思維及其相反的背面思維,直線思維及其相反的曲線思維,縱向思維及其相反地的橫向思維,單一角度思維及其相反的多種角度思維,平面思維及其相反的立體思維,朝向目標思維及其相反的背離目標思維等等。
遺傳學上的連鎖與互換定律就是著名的生物學家摩爾根利用發散思維的相反法發現的,最初,摩爾根認為孟德爾的遺傳規律是正確的,因為它們都是建立在可靠的實驗基礎之上的。后來,由于在自己所進行的實驗中沒能取得類似的結果,他便對這些定律產生了懷疑。于是,他便展開自己思維的翅膀利用發散思維的相反法,進行了一系列新的實驗。當大量的果蠅實驗結果最終驗證了孟德爾的定律之后,他不僅確信了兩大定律的正確性,而且還發現了遺傳學上新的連鎖與互換定律。
5.群體法
發散性思維活動是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需要具備各種各樣的才能,但個人的智力和精力總是有限的。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通過合作,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1+1〉2”的力量完成自己無法完成的工作。
至于合作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長期在一起討論研究;也可以固定分小組進行合作交流;還可以參加興趣小組,開展學術交流。無論哪種形式的合作,只要合作得好,就能發揮群體的作用,就可以利用發散性思維的結果,集思廣益,很好地解決問題。正如貝弗里奇所認為的:一個人如果被隔絕于世,接觸不到與他同樣興趣的人,那么,他自己是很難有足夠的精力和興趣長期從事一項研究的。多數科學家在孤獨一人時就會停滯而無生氣,而在集體中就能發生一種類似共生的作用。我們前面所談到的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就是由美國的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的物理學家克里克共同合作完成的。
群體合作有助于集思廣益,還能相互激勵,可以使每一個學生始終處于生機勃勃的思維狀態之中。在群體中,合作者之間應該是和諧一致的,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氣發散性思維能力。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培養;發散性思維
思維的最高境界是創造性思維,而創造性思維是由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相互結合而成,其中發散性思維起主導作用。發散性思維,亦稱求異思維等,它要求學生開拓思路,從不同途徑和角度對已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最終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突破教材的限定范圍,嘗試多途徑多方法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闡述如下。
一、通過鼓勵求異培養發散性思維。
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啟發并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筆者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突破常規,多種角度多種方法探討解決問題。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筆者利用“大娘,停住你送別的腳步吧”這一句話,鼓勵學生多角度領會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這是志愿軍戰士知道老媽媽腿疼,所以心疼她不讓她遠送了;有的說這句話充分反映了老媽媽對志愿軍戰士的親密感情,所以分別時依依不舍;還有的說,這句話如果改成“大娘,請停住你送別的腳步吧”,不是更顯得尊重老媽媽嗎?這樣通過鼓勵求異,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素質。
二、通過因勢利導培養發散性思維。
學生對事物的差異往往產生一種突如其來的領悟和見解,保護和發展這種直覺性思維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重要前提。如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一位同學就向筆者提出:威尼斯既然是水上城市,那些建筑是怎樣在水里建成的呢?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大綱所規定的要求,但筆者抓住這個機會,給學生布置了課外作業,讓他們自己查找相關的資料。后來很多同學通過查找資料并進行討論,很容易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加深了對威尼斯這個水上城市的認識。
筆者通過對這名同學的問題進行因勢利導,大家通過積極動腦解決問題,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又培養了同學們的發散性思維。
三、通過激發想象培養發散性思維。
小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重要特點就是敢于大膽想象。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思路。如教學《狼和小羊》一課時,筆者問同學們:“大家說,小羊就心甘情愿讓狼吃掉嗎?”結果同學們的思維非?;钴S,都發揮出了濃厚的想象力,有的說,狼撲過來,小羊一閃,狼就掉進河里去淹死了;有的說小羊退到懸崖邊,小羊一躲,惡狼掉進了萬丈深淵。通過激發同學們大膽想象,各抒己見,一只聰明而勇敢的小羊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同學們的腦海里,他們的發散性思維也會得到積極發展。
四、通過聯系實際培養發散性思維。
語文教學中,結合課文聯系實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并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小站》一課時,筆者根據課文上描述的設備簡陋的小站,請同學們展開想象,五年后的小站可能是什么樣子?同學們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有的對車站的設備大膽幻想,包括修假山、造噴泉,有的則根據自己曾見過的火車站來進行加工,比如添加了電視機、飲水機等,有的同學還特別提出在加強車站設備建設的同時,提高車站的服務質量才是關鍵。這樣通過筆者的啟發,同學們各抒己見,既拓寬了視野,也使自己受到了教育。通過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可以讓學生對課本上的知識加深印象和了解,并產生深切獨特的體驗。
五、通過重組語言培養發散性思維。
讓學生重新組織課文語言,可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可加強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變通性,使學生領悟到好文章的創作方法。例如在教學《草原》一文時,筆者在第一段設計重組語言的練習:“誰見過大草原?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草原是什么樣的?”,結果同學們就爭相述說著草原在他們眼中的形象,有的說草原一望無際看不到邊,有的說草原上的草像一床綠色的蓋被等等。在同學們說完后,筆者又繼續引導:“讓我們一起閱讀課文的第一段,同學們說,你們剛才描述的和書上描述的草原,哪一個感覺更好?為什么?書上是抓住草原的哪些特點來寫的?”通過討論,同學們一致認為,課文用短小精煉、形象生動的語句,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草原形象。通過重組語言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篇課文寫作上的精妙之處,又提高了學生寫作時遣詞造句的能力。
六、通過課外拓展培養發散性思維。
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僅僅局限于以書本為中心,如果結合語文教學定期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意義重大。如在教學《皮球浮上來了》一課時,有學生不明白皮球浮上來的原理,筆者有意識引導學生做各種水的浮力實驗,如向水里放紙船、石子、乒乓球等,讓學生通過動手動眼動腦觀察與思考,學生們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思維活躍,教學效果很好。課外拓展能使學生開闊視野,在大量查找資料及做試驗的過程中培養了發散性思維。
總之,發散性思維不受課本知識的束縛和局限,允許學生思考問題時標新立異。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授課時要結合語文的學科特點,通過多途徑多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開拓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美)Robert J.Sternberg. 趙海燕譯.《思維教學--培養聰明的學習者》.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篇3
一、轉換角度思考,培養發散思維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注重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注重對問題進行引申和推進,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出發,引導學生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方法,使學生個體乃至群體的思維定勢,逐步向正態轉化。因此,要培養同學們發散思維思維,教師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使學生逐漸形成多元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例如:在教學機械效率時,我設計了這樣問題情境:“用一動滑輪把重為150N的物體提到6m高的樓臺上,所用的力是65N,那么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剛學了機械效率的知識,很多學生無法解題,我便轉換角度啟發同學們思考,把問題化難為易,即分三步思考解決方法:1.求總功;2.求有用功;3.求機械效率。這樣一轉化,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解決問題方法,重溫了在動滑輪使用過程中,物體上升高度和手拉繩子上升移動距離的關系。教師轉換角度,引導學生分層降低梯度,學生在教師的搭橋和引路下,能順利實現認識的飛躍。
二、巧設開放問題,培養發散思維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開放性問題,從多角度培養學生具有探索性人才。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運用開放手段,多方位、多角度地運用發散思維,從不同方面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引導學生從正反兩面進行比較,克服思維定勢,使思維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善于動手、動腦,使學生思維靈活,實踐能力強,并成為新時代必需的應用型人才。
例如我設計了這樣問題:為測定一小正方體木塊(不吸水)的密度,可供選用的器材有:托盤天平、量筒、刻度尺、大頭針、水,請你設計測定木塊密度的方案。
我引導學生小組探索分析此問題。同學們經過研究,得出多種解答方法,具體如下:
方案1:
器材:量筒、木塊、水、大頭針。
步驟:
在量筒內倒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
把木塊放入水中,木塊靜止后,記下水面所對的刻度值V。
用大頭針將木塊全部壓入水中,記下此時水面所對的刻度值V,則V=V-V。
木塊浮在水面上,F=G,即ρg(V-V)=ρgV。
木塊的密度為ρ=ρ(V-V)/(V-V)。
方案2:
器材:托盤天平、量筒、木塊、水、大頭針。
步驟:
用托盤天平稱出木塊的質量m;
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
將木塊放入水中,用大頭針把木塊全部壓水中,記下此時水面所對的刻度值V,木塊的體積為V=(V-V)。
木塊的密度為ρ==。
方案3:
器材:托盤天平、刻度尺、木塊。
步驟:
用托盤天平稱出木塊的質量m;
用刻度尺測出正方體木塊的邊長L,則V=L。
木塊的密度為ρ==。
三、巧用一題多變,培養發散思維
所謂一題多變是在原題的基礎上,對題設與結論進行變化、發散、引申,提示問題間的邏輯關系。這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一種很好的手段,也能培養學生擺脫思維定勢、心理干擾,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對培養學生的變通能力有很大幫助。因此,我們要根據教材特點,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由淺入深,把較難題改成多變題,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對難題也產生興趣。另外,要引導學生嘗試將題目中的問題或某一條件進行改變,對已學知識進行重組,探索出新知識,尋求解決新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九年級物理復習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多變問題,引導學生探索思考:如圖1所示,緊靠著點光源S有一質點A,在其前方的豎直屏上有A的影P,現將A向著屏水平拋出,不計空氣阻力,影P在屏上的運動情況是(?搖?搖?搖?搖)。
A.勻速直線運動
B.初速度不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C.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D.做變加速直線運動
此題一展示,同學們立即在小組里研究、討論、交流,很快便確定影P的運動規律是解題的關鍵,由此,同學們很快得出此題結果為A。此時學生興致很高,抓住這一有利時期,我讓同學們進行變式訓練,同學們在此基礎上,很快把原題變換為:如果把質點A放在光源S與屏水平距離的正中間,由靜止自由釋放質點A,則影的加速度為(?搖?搖)。(答案為:2g)
四、激發聯想猜想,培養發散思維
新課標指出:物理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應以實驗為主,創造條件激發學生進行聯想猜想,充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逐步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在新課程中,物理教師應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加強學生對聯想,以及在聯想基礎上的猜想的思維方法指導,不斷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演示實驗,善于引導學生聯想,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充分發揮想象能力,培養他們從不同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不斷激發他們的發散思維。
例如在教學電阻串聯的物理意義時,我先引導學生理解電阻的串聯就是相當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了電阻的長度,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電阻都大。接下來,我引導學生總結并猜想,其中有一位學生突然舉手問:“老師,如果說電阻的串聯相當于增加長度,總電阻會比任何一個電阻都大,那么電阻的并聯,是不是相當于增加導體的橫截面積,如果是的話,那么總電阻會比任一個并聯電阻都小啊?”同學們還提出了其他許多問題,開展了豐富的猜想,不僅學會了電阻的串聯,而且學會了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篇4
一、培養發散思維,鼓勵一題多解
發散思維代表了一個人思維能力的廣度與靈活度,良好的數學能力首先建立在優秀的發散思維基礎之上.數學題的答案只有一個,但獲取答案的路徑卻有很多.數學教學不是告訴學生問題答案,也不僅僅是為其指明一條路徑,而更應鼓勵、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讓學生盲目地陷入題海,不如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來求解經典題目,倡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思.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發散思維能力,即便面對陌生、復雜的題目也能盡快找到多種解題路徑.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修改題目條件的教學方式是培養發散思維的有效手段.在一題多解的基礎上,學生通過修改題目建立新題不僅是對題目本身更深層次的理解,更是一種問與答的角色轉換.讓學生站在出題者、提問者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更有助于他們發現數學定理萬變不離其宗的靈活運用.
二、善用發散思維,做到一題巧解
發散思維有助于學生一題多解,但精準、縝密的集中思維能將其提升為一題巧解.在很多習題解答中,不少學生都能發現兩種以上的解題思路,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能找到最快捷的解題方法,而如果選擇了復雜的解題思路,還是很容易在推導過程中犯錯并花費更多的時間.在推理過程中巧用定理、推論往往能簡化解題步驟,而這必須建立在學生對公理、定理與推論之間關系擁有深層次理解的基礎之上.
培養發散思維最有效的方式莫過于讓學生總結在解題過程中所用到的公理、定理,一題多解能讓學生發現解答同一題所用到的多種定理、推論,而對定理的再反思則有助于學生總結如何篩選、發現最簡易快捷的解題路徑,做到這一步時數學往往已成為學生的樂趣.
三、善用發散思維,做到一題多變
篇5
由于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起點,是創造力的重要測量指標,培養發散性思維是數學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數學發散性思維的特征
發散性思維又叫輻射思維。就是沿著各種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組眼前的信息和記憶中的信息,產生新的有用信息。發散性思維相對于集中性思維而言,它是“一種記憶的廣泛的搜尋”,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層次展開的思維過程,不受現有知識的局限,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
發散性思維最大的特征是可變性,同一數學問題思考時不急于歸一,提倡多方向的設想和各種解決方案。可以對研究的對象、公式、定理、數學方法進行發散,在范例中也可變中求活、活中求異、異中求新、新中求廣。對未知大膽猜想,對已知大膽懷疑,提出異議,突破陳規。所以發散性思維具有自由性、廣闊性、創造性,突出一個“變”字。
發散性思維的另一特征是多向性,指思維方式不受固定模式的限制,即可橫向、縱向、逆向;又可從固定的到可變的,從已知的到未知的,從單一的到多個的。思維方向多形式靈活多變;還可在一題中融會各種知識,反映數學發散思維的數量特征,突出一個“多”字。
發散性思維的又一特征是獨特性,指思維方式新穎獨特,獨立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時提出新見解、尋求最佳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手段,往往表現為思維過程中忽然的領悟,瞬間產生新念頭,它是長期思索、實踐的積累。
二、數學發散思維的成分
1.窮舉式發散
就是同一來源的數學信息從已知到未知尋找相關的各種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進行合理想象,展開聯想要由表及里、由淺及深、由此及彼、由簡到繁。
2.橫向發散
同一信息與相關數學知識點、知識線、知識塊相聯系,章節內部、章節之間、數學各分科之間相聯結,聯想盡可能多的知識。聯想內容越豐富發散能力越強,思路越開闊。如求復數δ=■(t∈R)軌跡,可聯系復數形式、復數相等、參數方程、三角萬能公式、圓的方程等相關知識。
3.縱向發散
就是從特殊到一般,把握事物的本質,掌握問題的精髓,向縱深挖掘,變更非本質的因素,進行展開。如:正三角形內任一點到三邊距離和為一定值,為正多邊形內任一點到各邊距離之和為定值,推廣為正多面體內任一點到各面距離之和為定值。
4.逆向發散
從思維的反面或否定方向去思考問題,順推不行逆推,直接難以解決則間接解決,從對立統一的觀點中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更深刻、更徹底地理解新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善于從反面思考,常是數學教學中發散思維的起點。
三、發散思維的培養途徑
培養發散思維的必備條件是加強基礎教學,提高數學知識水平、數學能力、數學素質。掌握基礎知識的來龍去脈,熟悉各種不同變形,明了知識點、知識線、知識塊的相互聯系,認識基礎知識的實際應用。只有在理解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熟練的基礎上,數學發散思維才能得以展開。事實上,知識越豐富,發散才能越多,思維的發散性才會越好。
1.注重發散性提問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習慣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的提問可以直接激發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發散性提問就是提出問題的結果不是唯一的,問題解決的手段和聯系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使學生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的想法,在發散性提問的推動下,學生能展開多向的思維活動,以獲取多方信息,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自覺性,敢于突破常規大膽提出新穎見解的精神,教學中適當增加發散性提問,對培養發散思維形成發散思維的習慣具有更直接、更現實的意義。
2.一題多解是培養發散思維的有效形式
多向求解之所以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主要是因為它要求學生的思維活動不局限于單一角度,不受一種思路的束縛。為了問題的解決,要求尋找多樣化的解決方式,謀求多種可能性,開拓學生思路。這樣培養學生,才具有很好的應變能力、多側面看問題的習慣和探求未知的興趣。
3.一題多變,激活發散性思維又一形式
采用一題多變,引導學生思維,克服靜止、孤立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向廣處聯想,向縱深發展,不斷變換條件和結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舉一反三,層層深化,從一道題抓一類題,從特殊問題抓一般問題,達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的目的。對學生開拓和發展發散性思維發揮積極作用。
如題組:
①求y=x(1-x)(0≤x≤1)的最大值
②y=x2(1-x)(0≤x≤1)的最大值
③y=x(1-x2)(0≤x≤1)的最大值
④y=x■(0≤x≤1)的最大值
篇6
一、小學數學教學培養發散思維的意義
1.小學數學的學習是思維能力建設的前提
從時間上說,小學階段是兒童智力啟蒙成型和培養拔高的階段。數學作為一門以邏輯思維為主的學科,其中的分析、比較等具有發散性和嚴密性的特質,對人的思維水平的塑造極有幫助,毫無疑問也對今后更高水平的智力開發、科研培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小學數學的學習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
2.小學數學的學習是發散思維培育的有利途徑
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目的并不在于數學知識本身,而是在于對思維能力的開發和培養,為以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又因數學本身的思維學科特質,其學習研究本身就是提高思維水平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利用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方法
1.做好思?S訓練的基礎教育
這是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來討論的,二者具有一致性。學生要想在今后的學習生涯中進行更高級的發散思維鍛煉,必須在小學階段學習數學,打好思維培訓的基礎。學生要采取針對性強的數學練習,通過反復強化基礎性數學知識,構建起數學思維網絡。那些一味的拔高和培優是不適宜的,只有在普遍建立起發散思維根基之后才有可能談論高水平的邏輯培訓。對教師而言,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對學生的上述需求進行教學準備和設計,有序合理地開展教學活動,是保證學生獲得學習成效的關鍵。
2.提高數學學習熱情,建立發散思維定式
由于小學數學的學習本身就是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訓練的一個有效途徑。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小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數學關系和數學現象,就是發散思維的一種體現。留心生活中的各類數理現象結構,也能夠激發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熱情。
3.結合教學實際,改進培養方式
小學數學教學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組織時必須關注小學生的接受過程和心理狀態。首先,要注意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避免小學生戰戰兢兢聽數學課的場景出現。這樣的心理放松狀態有助于他們打開思維閘門,開展發散思維的訓練。其次,要多借助“一題多解”的方法引導學生多調動發散思維解決問題并養成習慣。小學數學中的知識性問題雖然不深奧,但是卻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教師要教會小學生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解決同一個問題,使他們學會調動多種思維感官,訓練思維的寬闊性和自由性,從而更加協調和高效地處理難題?!稗D化思想”“變式引申”都是提高學生數學思維和發散思維的廣闊性、聯想性、活躍度的好辦法。最后,教師要自己先鍛煉發散思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本身就是個難題,需要教師開動腦筋,尋找多層次的方法進行試驗,這也是對培養發散思維的一種考驗。
三、關于新課改與小學數學發散思維培養的關系
篇7
一、 發散性思維的訓練
發散性思維訓練促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在聽、說、讀、寫各個環節中的訓練中,發展著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幫助學生產生許多聯想,促使他們全面考慮問題并形成各自的觀點和想法。如在聽講課文時能根據自己的體會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討論時說出獨特而新穎的見解,在閱讀時能對材料進行對比和聯想;在寫作時能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思想等等。我們每天的英語學習離不開想象與創新。想象力的培養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和存儲。存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從每一個環節上重視想象力的訓練。發散性思維要隨著學生知識層次和語言的積累而提高。
二、 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學習英語最大的特點就是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重要條件。興趣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力。教師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通過設問、質疑等方式,創設問題情景,采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們新的探究活動。
在新的英語教學理念中,我們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師有效地利用課堂40分鐘,課前備課,除了做到常規備課外,還要確定好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的語言材料,設計好教學步聚,尤其要充分設計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方向。良好的課堂氣氛、彼此尊重的師生關系會給學生安全感,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通過這種訓練能夠提高學生把問題簡單化的能力,增加了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通過這樣的歸納總結,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閱讀中擴大詞匯量,鞏固已學知識,發展與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能增加學生動口、動腦的機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取得成功,從而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三、 發散性思維的方法
1. 歸類聯想法
由一個詞聯想到同一類別的詞,歸納成表,可加深記憶。教師根據所學內容擴展同學的思路。如講到天氣,我們就會想到四季、月份等。講到chinese Animal Years聯想起rat, ox, tiger, rabbit, dragon, snake, horse, goat, monkey, rooster, dog, pig, 名稱;由head聯想起shoulders knees toes thce, evcs, nose, ears, mouth, tooth, neck, chest, back, ann, hand等眾多表示人體器官的名詞;由traffic聯想到car, bus, train, ship, plane, undrground, light rail等各種交通工具。
2. 類比聯想法
由于客觀事物在本質或現象方面有類似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用類比聯想的形式比較同形同音而意義不同的詞。如right(右方)與right(正確的), light(光)與light(輕的)。比較音同而詞形詞義均不相同的詞。如weather(天氣)與whether。 (是否), deer(鹿)與dear(親愛的), where(哪里)與wear(穿), meat(肉)與meet(遇見)。
3. 接近聯想法
準確記住英語單詞,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較難的事。我就利用英語中對一詞多義、同根詞、反義同、近義詞、形近詞找準不同的發散點,學生能理解記準單詞。如, succeed-Success-successful-successfully-successor-SUCC-eed in doing sth. 這時我出了這么一道題: (“He was successful the exam. 用介詞填空)”我引導學生想He succeeded in the exam. 學生就會知道He was successful后還是加in sth。 希望他們以后不要拘泥于一詞一意,不能孤立地掌握詞性和詞義,而要結合短語、句型靈活地加以分析,掌握詞的意義和用法。
4. “順口溜”法
順口溜可幫助學生記憶單同、語音、語法規則,收到復習效果,提高記憶效率。如巧記序數詞順序口溜: 1 2 3各有異, 8少t,9少e, ve, f兩兄弟(five, fifth, tweIve, twelflh), 以y結尾改ie(twenty, twentieth); 巧記oo發短音的單詞“好腳站在木頭上,遇到老k發短音”(good, foot, stood, wood, book, cook ...)。
5. 循環復習法
篇8
高中地理課程的設計思路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而且還要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并在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不斷地拓展和創新知識。因此在地理教學實踐中也應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使中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一、 思維的含義及其結構
思維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規律性所作出的概括與間接的反映。北師大何克抗教授認為:創造性的思維結構包括發散性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四個要素,各要素按照一定的分工,相互配合,發揮不同作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構成思維的核心或主體;發散思維用于解決思維的方向性;辯證思維提供宏觀的哲學指導思想和微觀的心理加工策略。
二、 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案例資源
1.培養發散思維能力的案例
發散性思維是從同一材料來源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它從不同方面去思考、想象、產生許多獨特的新思想。在必修2第四章第一節《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中,“塔里木盆地的綠洲分布與地形地貌和交通線路的關系”這個案例有明、暗兩條線。明線講地形對聚落分布的影響,暗線則講水源對該地區聚落分布的決定性影響,同時還涉及交通、農牧業等內容。這個案例活動可以用來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案例
形象思維指運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對研究對象的有關形象信息進行分析、比較、整合、轉化等加工,從而從形象上認識和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及規律。想象和聯想是形象思維進行過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手段,在教材中,培養形象思維的資源舉不勝舉。
3.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案例
邏輯思維是人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以概念為操作的基本單元,以判斷、推理為操作的基本形式,以辯證方法為指導,間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觀事物規律的理性思維過程。在必修1《地球運動》章節里,注重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活動比比皆是。如“根據行星基本數據資料,討論除地球之外,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中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個?”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基本概念——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手頭提供的資料——行星基本數據,通過分析、思考、推算、聯想、判斷、糾正、創新,最終找到答案,進一步運用形象思維鞏固邏輯思維能力。
4.培養辯證思維能力的案例
辨證思維是以變化發展的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要求在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時,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從而把握客觀真理,更正片面思想,確定正確的思考方向。如在必修2《城市與環境》、《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章節中,辯證思維的核心是如何正確認識人地關系。教師應利用地理事實,充分說明人類既要生存又要發展,人口既要繁衍又要控制,資源既要利用又要節約,環境既要改造又要保護等辯證關系,使學生的辯證思維得到發展。
三、 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
1.培養發散思維能力的方法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方法可以概括為四個詞:求異、逆向、多向、輻射。如在《田納西河的治理和開發》一節中,教師可以創設情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協商如何治理田納西河。為了使學生能夠在活動中身臨其境,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各自扮演的角色眼光,運用求異、逆向、多向思維,以新的角度、新的觀點拿出自己的方案。扮演電力部門人員的學生說,這里水能資源豐富,我們打算建造水電站;扮演農民的學生說,我們打算在上游的山坡上種植果樹,在下游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種植糧食作物,還可以在電站旁利用發電的余熱種植蔬菜;扮演企業家的學生說這里電力及各種礦產資源豐富,應考慮到在這投資建廠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方案,發散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2.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方法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把枯燥的文字、圖片轉化為容易接受的地理信息,達到培養形象思維的目的。在中國區域地理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對枯燥的行政輪廓圖感到頭痛,這時教師可以運用通過觀察、聯想、想象的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如海南省地處熱帶地區,盛產熱帶水果菠蘿,其行政輪廓圖像一只菠蘿;陜西有兵馬俑,其行政輪廓圖像兵馬俑中的跪俑;甘肅像啞鈴等。兵馬俑在煉啞鈴,嘴里還叼了寧夏這架戰斗機,這樣陜西、甘肅、寧夏三個省的輪廓和方位都可以記住了。
3.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方法
邏輯思維一般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多種心理加工而成。如《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和區域可持續發展——以魯爾區為例》,教材的編排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教師如能依此設計教學環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環節一:出示魯爾區交通圖、周邊礦產資源圖。
師問:19世紀上半葉,魯爾區為什么被稱為德國的工業心臟?
(問題可以延伸到工業區位因素,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學生經過分析、對比工業的區位因素,綜合、概括得出答案,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初步訓練)
環節二:教師繼續問:當時的魯爾區可能發展哪些工業部門?
生答:有煤——煤炭工業、化學工業、電力工業;附近有鐵——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嚴密的推理過程進一步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環節三:教師再問:你們認為這樣的工業體系是否完善?
……
教師的一連串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綜合、推理過程。學生整節課的學習過程,就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過程,也是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培養過程。
4.培養辯證思維能力的方法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只有堅持辯證思維方法,學生的思維方式才能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如在區域地理的學習中,學生經常會碰到這類問題:評價(分析)該地區農業(工業)生產的條件。問題的解答過程其實就是學生運用唯物辯證觀點分析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思維鍛煉,促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從本區域的實際自然環境特征出發,結合區位影響因素,強調優勢與不足,及時糾正學生思維活動中的不合理因素,給予肯定和幫助,促進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教師的責任,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的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個性特長,把培養學生思維的教育巧妙地融入教學之中。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各種資源,采用多種有效的教育手段,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散思維;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3-074-01
發散思維是創造思維的主導成分,指從同一來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思維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現為思維開闊、富于聯想,善于分解組合,引伸推導,敢于創新。其具有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的特點。在教學中,注意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創造思維的因素,對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求異性、創造性,提高教學的效益都大有裨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發散思維的重要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未來的社會將是一個全面信息化的社會,是高科技迅速發展的社會。我們培養的學生要有開拓性、創造性,要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這樣的人才,才有可能有所創造,有所發明,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都得益于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而發散思維又恰恰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而數學教學其實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在數學思維過程中最高品質、最高層次、而又最可貴的是創造性思維品質。從學到用,中間需要一個知識的內化、活化的過程,這就是思。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當前社會創新理念不斷加強,而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基本組成部分,要培養創新思維,就不能忽視對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發散思維的幾項策略
1、鉆研教材,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創造思維的因素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首先要有可供學生訓練創造性思維的素材,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主要采取綜合,分析的形式將知識納入平格的邏輯體系,這種形式和體系對培養學生的集中思維無疑是必要的,但是一些利于學生發展創造性(發散)思維的因素,卻被這種體系所壓抑,因此,教師要從宏觀體系和微觀環節上發掘教材中的“創造”因素,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時,可改變教材中的先通分后加減的教學模式,先讓學生計算可約分的加減法,接著將其約分,變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讓學生思考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因為,學生從非最簡分數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受到啟發,自己就能發現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這種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先學后教,激發與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積極性
“先學”是道德課堂教學中的首要環節,恰當的運用好“先學”,對于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轉入新課之時,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試做例題,同時激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看誰想得多,說得好。在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中,教師巡回并指導,發現有不同解法,教師適當引導,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
3、動手實踐,培養小學生在數學的發散思維能力
通過動手實踐,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對小學生而言,發散思維的培養與發展,不能靠抽象的邏輯思維培養,而是要靠具體的、形象的課堂活動來提升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完成思維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在實踐當中,完成思維的發散。這也是小學數學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
4、養成習慣,訓練學生引申推廣命題的思維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當一道數學題解完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將命題殊條件一般化,去探索發現更為普遍的內在規律,從而獲得新的知識技能,由此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意識,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此外,在問題結論確定以后,教師還要精心設計和充分運用“發散點”,盡可能變化已知條件,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識解決問題,為學生的發散思維提供情境、條件和機會。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數學問題的層次,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暴露學生自身的思維層次,使學生從中吸收數學知識的營養。
綜上所述,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平臺,更是學生發展動手能力和發散思維的重要平臺。因為,學生學習數學的發散性思維只有得到充分的培養與發展,才能掌握多種解題方法,開發靈活多變的解題思維,從而既提高教學質量,又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陳龍安. 創造性思維與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篇10
關鍵詞:定勢思維;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頭腦風暴;計算機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在教育界,關于定勢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的討論早已開展多年。目前,主流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以便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生活和工作中靈活高效的解決實際問題。而定勢思維卻因保守性、習慣性和單一性等,被廣泛認為是阻礙和束縛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因此,很多教師視定勢思維為“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夸大了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其實,定勢思維也有它積極的一面,在類似和相同情境下能夠更快的解決問題。所以,我們應辯證地看待定勢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不同思維方式,使之相輔相成,促進實際問題的解決。接下來,就定勢思維和發散性思維在高職高專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進行討論,激發定勢思維的積極作用,培養發散性思維,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激發定勢思維的積極作用,克服其消極影響,促進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同類問題的解決
定勢思維是人的最基本思維方式,它客觀存在于每一個人的思維活動中。人們無論是在學習新知識,還是在處理所遇到的問題時,都會自然而然的聯系到以往的學習經歷或遇到過的類似問題。從中尋找到相似和相同的特征,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促進學習和問題的解決。學習的遷移理論證明,有效的利用定勢思維,可以促使學習和經驗的正遷移。
在高職高專計算機教學過程中,計算機系統的組成是重點知識之一。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我們將計算機系統與人體結構進行類比教學,而不僅僅展示計算機系統組成圖。通過人體結構的知識遷移到計算機系統組成的新知識當中,促使學生更快的掌握新知識。其次,在講授Office辦公套件時,Word、Excel、PowerPiont這三個軟件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它們有一個很重要的共同特征――都是微軟公司開發的辦公軟件。所以,在窗口組成、菜單設置、操作理念等方面都是類似的。只要將Word這個軟件的基本操作熟練掌握,通過定勢思維的方式,另外兩個軟件只用強調不同于Word的功能性操作方法即可。
另一方面,定勢思維因其墨守成規,僵化地利用以往知識和經驗進行學習和問題的解決。導致遇到一個嶄新的問題,與以往的知識和經驗沒有任何相同的屬性或相似特征較少時,就會停步不前或者非常艱難的勉強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比如,學生們在做Word作業的過程中,出現鼠標失靈或損壞的情況,學生就無法對文檔進行保存。因為他們的定勢思維是:鼠標壞了就換,或者沒有鼠標無法操作計算機等。面對這類定勢思維的消極影響,我們不需要告訴學生怎么做。其實,教師只需要多問學生一句“只能用鼠標保存文檔嗎?”,大部分學生都能想到鍵盤組合鍵“Ctrl+S”。有時候,教師的一個簡單問題,就能使學生換一種思路去解決問題,這也就是發散性思維的引導過程。
2、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供多種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創造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培養學生創造性能力的有效方式,其流暢的變通性和獨特性為解決問題提供了多形式、多手段的途徑。目前,從國家層面到地方企業都在強調創新型社會,教育的主流也是大力推行創造性思維為主的培養計劃。當今社會,大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小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其核心競爭力就是創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強調的是“一題多解”,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采用不同方式等對問題進行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每一個操作都介紹多種操作方法。比如,利用“頭腦風暴”提問:“關閉窗口都有哪些辦法?”接下來,很多同學踴躍回答,幾乎都能將關閉窗口的辦法匯集完整。然后,教師繼續追問: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呢?在整個過程中,大家都在思考還有沒有其他關閉窗口的辦法呢?為什么別人會這種方法,而我不會?老師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呢?最后教師歸納總結出關閉窗口的六種方法。通過這種方式,使同學們圍繞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最終通過多種方式解決問題。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發散性思維雖然能夠提高學生們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培養創造性思維。但是,沒有目的性的發散性思維,容易造成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后果。所以,發散性思維往往與聚合性思維配合,來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選擇適當的時間將學生們發散的思維引導到問題本身上來,以免散而不聚,無益于問題的解決。
萬事萬物皆有兩面性,定勢思維和發散性思維同樣具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們更應該辯證的看待兩種思維方式的兩面性,培養學生的多種思維方式,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石瑾.論思維定勢與人類認識的發展[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出版).2003(05)
[2]李劍鋒、王菲.創新性思維與思維定勢[J].唐山學院學報.2003(17)
[3]劉懷惠.思維定勢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州學刊.1989(4)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培養人考察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