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11-17 17:46: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課程體系設置重理輕工生物工程涉及的技術范疇屬于生物工程技術與化學工程技術,廣泛應用于醫藥、輕工、食品、化工等領域,生物工程專業是理工管結合的工科專業[3].生物工程主要是解決生物技術產業化過程中的問題,生物工程師不僅需要懂一些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及其相關的數理化基礎知識,還要精通工程技術方面的知識,例如工程數學、電工學、工程制圖與CAD、化工原理,生物工程設備、生物分離工程、生物工程工廠工藝設計等.應用型本科院校為了發揮以前辦學的優勢條件,課程設置偏向理科,生物學方面的課程設置較多,工程課程相對較少.
1.2實踐環節過程控制薄弱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大多充實到生產、經營、管理第一線崗位,能在生物技術與工程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要求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很強的實踐能力.在本科教學階段要注意適度拓寬專業面,強調工程實踐,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生物工程專業的實踐環節包括實驗課、課程設計、見習、畢業論文(設計)和畢業實習等,其中化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等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常規儀器的使用、設備維護保養等基本技能,化工原理實驗、發酵工程實驗、課程設計等主要是提升學生的工程素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見習、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等主要是加深學生對社會、企業的認知,掌握生產工藝流程、生產設備及檢測等知識.但目前偏遠省份生物工程領域的相關企業較少,生產見習、畢業實習成了走馬觀花,見習中見到的重要環節、核心生產車間很少,實習中真正參與生產的時間短、動手機會少,收效甚微.
1.3基礎理論教學求全求深且重復交叉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工程專業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基礎理論知識應該“以應用為目的,以夠用為度”,但長期以來各門課程都追求完善的教學體系,形成了大而全的課程格局,課本越寫越厚、內容越寫越多,這與培養目標不相適應[4].而且許多課程之間有內容交叉、重復現象,如有機化學與生物化學、生物化學與微生物、微生物與遺傳、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之間就有很多知識點重復,很多知識點在幾門課程里都要講授.而為了解決內容多學時少的矛盾,授課教師把其它課程涉及到的一些內容省略不講了,結果可能幾門課程都沒有講解同一內容,這樣學生學到的知識就有了重復或者欠缺.
2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思路
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大力培養掌握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工藝技術過程和工程設計等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術與工程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工程技術人才[5].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以學生畢業后的職業方向為依據,優化課程體系,重視專業基礎和實踐教學,強調個性教育,提升學生的能力素質,實現學生由學校到社會的無縫鏈接.
2.1夯實專業基礎按照“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思路,課程體系要保證專業課程的學分比重,適當增加工程類課程的比例[6],加強對學生工程素質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使學生具有牢固的工程學基礎知識,以適應大規?,F代化生產中的工程設計、參數檢測、過程控制、產品的下游處理等工作,滿足企業崗位的需要.專業課程設置要注重系統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協調各門課程之間的教學,妥善解決交叉重復內容的授課問題,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有所用、合理夠用.在夯實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可將專業教育和應用能力及開發研究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2重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一直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短板,生物工程專業課程設置中,要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按由易到難、從校內走向校外的步驟組織實踐教學,構建由實驗課程、專業見習、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等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將有關實驗內容分散到各階段的教學中,逐步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提高實踐技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實踐證明,這種實踐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促進教師對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7].
2.3凸顯自身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都有各自的發展軌跡,其專業設置經過長期的發展;學校在所地區經濟結構、發展水平、產業特色也各不相同,因此,生物工程專業課程設置既要發揮學校師資力量、實驗條件、學科發展的綜合優勢,又要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市場的需求,使課程設置具有鮮明的特色.在制訂課程體系時,專業方向課開設應凸現個性化教育,這是提升專業內涵的主要手段.比如開設生化生產工藝學、代謝工程、環境生物技術、計算機輔助生物過程設計、生物制藥工藝學、藥劑學、食品發酵工程、酶工程、企業管理等課程.這些課程分別涉及環境、制藥、輕工、食品、管理、生物等多個方向,對專業知識范圍進行拓寬,也增強學生的興趣和適應就業的需求.
3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
生物工程專業是建立在生物學、化學、工程學等多學科基礎上的復合型專業.課程設置必須以人才培養目標為總攬,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和個性協調發展的原則,強調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和綜合應用,強調學生的人文素質、工程素質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構建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生物工程人才的課程體系.
3.1構建符合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應用型生物工程人才,需結合自身實際,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實驗實訓和校園文化活動三個培養平臺,按照公共能力、專業能力和發展能力三個模塊對生物工程專業進行課程構建,每個模塊又由幾部分組成,具體的課程體系可設置為:
3.1.1公共能力培養課程公共能力包括價值判斷、交流溝通、身心調適和信息處理等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培養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本原理、形勢與政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等;交流溝通能力培養課程包括大學英語、大學語文等;身心調適能力培養課程包括基礎體育、健康運動項目訓練、職業生涯設計與創業就業指導、國防教育與軍事訓練、勞動技能訓練等;信息處理能力培養課程包括大學計算機、計算機操作訓練等.各個模塊還要開設相應的素質拓展活動項目和選修課程.
3.1.2專業能力培養課程專業能力包括自然科學與工程學基礎、生物學知識、生物工程工藝研發、專業綜合實踐等能力.自然科學與工程學基礎知識培養課程包含高等數學、無機分析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物理化學及實驗、電工學、工程制圖與CAD、化工原理及實驗、工程數學等;生物學知識培養課程包含生物化學及實驗、微生物學及實驗、分子生物學及實驗、基因工程及實驗、細胞生物學及實驗等;生物工程工藝研發能力培養課程包括發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分離工程、生物工程綜合實驗、生物分離工程實驗及其他方向課程等;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培養課程包括專業認知實習、專業技能測試、企業家講座、社會實踐調查、產品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
3.1.3發展能力培養課程發展能力培養課程須根據學校的教學特色和學生的發展需要進行開設,不同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有所不同.例如,發酵方向設置生物工程設備、生物工程工廠工藝設計概論、發酵工藝學及實驗、發酵過程控制與檢測、生物制品質量監控等.生物制藥方向設置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劑學、藥理學、生物制藥工藝學、生物技術制藥、生物藥物分離與檢測技術等;食品方向食品營養學、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工藝學等.以上課程又分為理論教學、實驗實訓、綜合實踐三種不同的課程類別.這些課程緊緊圍繞工程素質的培養分層次、分年級循序漸進地開設.
3.2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管理和過程控制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充分發揮校內實驗、實訓平臺和校外實習基地作用,構建由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專業見習、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組成的“分階段、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第一層次:基本技能實驗,包括無機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化工原理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等.通過這些實驗課程讓學生掌握常用儀器設備的基本操作、使用技能、維護保養,學會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定量測定、性質鑒定等.重點是基本操作技能和規范化訓練,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第二層次:專業綜合實驗,包括生物工程綜合實驗、生物分離工程實驗、發酵工藝學實驗、發酵過程控制與檢測、生物制品質量監控、藥學綜合實驗、食品工藝學綜合實驗等.生物工程專業的實驗教學內容應該專門化,具有特性,以區別于生物技術和化學制藥工程等鄰近專業[8],但又要兼顧到不同專業方向的需要.通過這些實驗要求學生學會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某種產品,掌握發酵原料的成分分析、原料制備、發酵過程控制與檢測、成品處理等,進一步鞏固提高學生的實驗技巧、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層次:應用研究實踐,包括創新性實驗、見習、產品設計、畢業論文(設計)、畢業實習等.通過見習使學生了解工廠的生產流程;通過產品設計讓學生能夠選擇合適的方法、技術設計某種產品的生產工藝,并生產出產品,如“啤酒生產”、“抗生素生產”、“特色酸奶的生產”等;通過畢業論文使學生獨立查閱文獻,制定實驗方案,完成實驗,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畢業實習使學生了解經濟發展和企業改革的實際情況,參與各類生物制品的研制、生產和質控過程,掌握一般的生物工程產品的工藝設計、過程,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所有這些環節都與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掌握各種專業技能是分不開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加強各個環節的考核,才能為社會輸送技術過硬的應用型人才.
篇2
關鍵詞: 生物藥物 生物技術 發展策略
一、生物藥物概述
生物藥物是借助于微生物培養技術或生物工程,生產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藥物。生物藥物與一般性藥物的主要區別在于:生物藥物包含生物遺傳特性,將生物體的遺傳差異性通過不同的核酸組成呈現出來,使得生物藥物可以應用于治療一些傳統藥物無法治愈的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生物藥物具備廣泛的功能性,在對生物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評估時,要根據藥物本身的結構特征,建立科學、準確的生物藥物安全管理制度,確保生物藥物治療疾病的效果。
二、生物藥物的研究和發展現狀
生物藥物技術的本質就是利用生物基因信息學,構建具備藥物功能性的細胞培養株,從而利用多種活性蛋白和酶對疑難病進行治療,這是生物藥物技術的研究目的。生物藥物由于技術的創新性較強,同時具備較高的經濟附加值,因此受到國內外醫學領域的高度重視。生物藥物不僅是能耗較低的綠色經濟,還可以為國家帶來長期經濟增長點,因此,世界各個國家都將生物藥物的研究和發展確定為國家高新技術扶植對象。
我國生物藥物研究工作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生物藥物研發是一項結合基因工程、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多領域的綜合性學科。我國政府將生物藥物技術作為國家優先扶植的產業,鼓勵技術創新,拓寬生物藥物在醫學領域的治療范圍,提升生物藥物與現代醫療手段的協同作用水平,提高我國醫療服務質量。我國對于生物藥物的發展戰略主要是針對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進行重點突破,立足創新,加強市場需求導向,力爭將我國生物藥物研發與生產行業建立為我國重要的高新技術行業。
三、生物藥物的研究與發展策略
生物藥物的發展是將生物基因理論與制藥工程相聯系,利用生物基因工程對人體基因組的研究結果,使得生物藥物可以應用于治療疾病。人類基因組的破解為生物藥物的發展提供可能,利用基因組中已經獲得的功能型基因結構,運用生物克隆方式表達,從而獲得生物基因的功能型蛋白或核酸,借助計算機技術對克隆出的生物蛋白結構和功能性進行分析,并對功能型蛋白進行結構修飾和排列組合,篩選出具備藥物特性的蛋白結構。生物藥物的研制就是將結構基因通過生物培養技術和蛋白質技術,對具有生物藥用價值的基因進行克隆表達,從而獲得可用于醫學藥物的功能型蛋白結構。
對于功能型基因結構的鑒別是生物藥物的研制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是生物藥物是否具備功能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國內外對于生物功能基因結構的鑒別還缺乏相應技術,尤其是功能型基因靶點的確定是現代生物藥物研究的關鍵課題。如果單純運用生物技術很難獲得準確結果,就要將生物信息學與基因學相結合,利用基因學中對人體基因組的研究成果和生物藥物作用機制,準確定位功能型基因靶點。同時,可以結合計算機模擬結果,對功能型基因的藥物作用效果進行預測,完成藥物作用節點與基因結構的對接。當前,生物藥物的研究策略主要可以包括四個方向:一是建立人類基因組信息庫,從生物功能性入手對具備藥物活性的蛋白或酶進行校對并且進行克隆,經過生物活性分析和功能篩選獲得可用于生物藥物的蛋白結構;二是應用生物活性分析、PCR技術、噬菌體展示技術克隆純化功能性蛋白,將蛋白基因組成作為生物藥物研制的主要依據;三是利用基因合成技術,設計能夠阻礙治病基因合成過程的寡核苷酸;四是利用基因克隆技術合成能與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蛋白,通過藥理作用研究篩選出可以用于制備生物藥物的蛋白結構。
四、生物藥物的研究與發展前景
生物蛋白工程技術的發展為生物研究提供新的發展方向,基因打靶技術與基因改組技術使功能性蛋白藥物的種類和用途更廣泛。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可以增強生物藥物的活性和穩定性,延長生物藥物在病灶組織中的作用時間,降低藥物與人體的免疫抗性。例如,天然胰島素在注入人體后,由于胰島素會在人體中進行酶化反應,生成多聚體后改變蛋白殘基結構,延長胰島素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的時間,削弱注入胰島素的治療效果。如果采用生物基因激素對胰島素中殘基結構進行修復,就可以減少胰島素的聚合反應從而促進胰島素生成,有效增強治療效果。
目前,生物藥物技術的發展方向可以劃分為五種,分別是功能性基因治療劑、可溶性蛋白藥物、抗體藥物、單克隆抗體與疫苗。隨著生物藥物技術的發展,預期在2020年,單克隆抗體將成為治療腫瘤疾病、皮膚疾病與神經系統疾病的有力措施,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世界單克隆抗體總銷售額超過250億美元,這個數據將隨著單克隆抗體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提高,由此可見,單克隆抗體技術已經成為生物藥物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藥物由于容易受到人體新陳代謝環境的影響,與人體多種消化酶相互作用導致藥物活性下降,這就需要在治療期間頻繁注射藥物,延長治療周期,給患者身心帶來不利影響。如何改善生物藥物的半衰期是該技術的重要研究方向,可以通過增加藥物的化學修飾,或添加酶抑制劑等方式減緩人體對生物藥物的酶化作用,以增強藥物的治療效果。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物藥物的研究與發展將在21世紀為人類提供更多的健康保障。
參考文獻:
[1]吳梧桐,王友同,吳文俊.21世紀生物技術與生物制藥[J].藥物生物技術,2011,8(1):1-31.
篇3
[關鍵詞] 生物技術 主干課程 實驗教學 體系
實驗教學對于培養生物技術人才十分關鍵,尤其是主干課程的實驗教學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江蘇大學生物技術系以培養高新生物技術人才為宗旨,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改革,發展了以生化及分子生物技術為特色的專業。目前現有實驗教學和條件基本滿足學生需要,但是相對于生物技術迅猛發展,實驗教學內容、實驗教學管理體制等方面存仍在諸多不足,實驗教學體系仍需要進行完善。結合我校實際,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新生物技術人才,結合我校實際必須盡快完善主干課程生物實驗體系。
一、現有實驗教學的弊端
傳統的實驗教學一直秉持實驗從屬與理論的原則,實驗教學的地位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實驗教學內容雜亂,缺乏獨立性和系統性,實驗課繁多但課時偏少。實驗教學中仍然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學生的主動性受到極大地限制。實驗設備落后,實驗室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實驗教學中,生物技術專業主干課程實驗貫穿學生大學學習的始終,對于學生素質的培養尤為關鍵?,F今的實驗教學水平無法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生物技術人才,因此根據社會的需要建立新型的實驗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二、新實驗教學體系的探索與構建
1.確立實驗指導思想,明確教學目標,給實驗教學合理定位
實驗教學改革,必須首先進行實驗教學觀念的轉變,改變傳統的實驗從屬與理論的觀點,將理論與實驗有機結合,以理論指導實驗,同時以實驗實踐理論。同時改變以往教學中完全以教師為主的教學觀念,重視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明確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實驗教學是以創新創造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確立實驗教學的獨立地位,即保證了實驗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與理論教學具有同等地位,又可以充分發揮其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驗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2.構建實驗教學的新體系
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生物實驗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今的實驗教學內容雜亂,缺乏層次性和系統性,為了適應生物技術發展的需要,培養高新生物技術人才,實驗教學內容必須進行細致的梳理,實驗教學系統必須進行完善。在實驗教學內容逐漸改革的基礎上實驗教學的方法也必須進行改進,實驗教學的設備也應該不斷更新,以實現實驗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
(1)優化實驗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效果與實驗教學內容密不可分,為了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實驗教學必須結合教材內容,根據各年級學生的知識構成和接受能力建立系統的實驗教學內容,注意實驗教學內容在各年級之間的過渡。生物技術各學科本為統一的整體,相互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實驗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應該考慮到這種學科的關聯性,不可將教學內容分裂開來,減少實驗教學內容的重復性,使實驗教學內容體系化。動物與植物實驗相結合,學生逐一進行觀察,通過動植物細胞的對比分析其中的區別,便于學生了解并掌握動物與植物細胞的區別。提高生物學習的趣味性和學生生物學習的效率。將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部分實驗教學內容整合,如動植物染色體染色、標本制作以及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觀察等。通過腫瘤細胞研究,可以從動物整體水平、細胞和亞細胞水平、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觀察和研究,將不同層次的實驗貫穿起來,從內容上體現多層次交叉,綜合課內知識點,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鍛煉,改變了傳統實驗課門數多,學時少,實驗內容銜接性差和重復設置的現象。使學生能夠將孤立的基本實驗技能融會貫通地用到實際課題中去,使得書本與科研實踐有機的結合。
在優化實驗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將實驗教學的內容串聯成線,創建并完善實驗教學的體系,建立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型實驗等多樣化的實驗教學模式。使實驗教學更為符合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的需要,使實驗教學更為符合時代的要求,提高實驗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2)更新實驗教學方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實驗教學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實驗教學的內容,建立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如“質粒DNA的快速提取實驗及凝膠電泳和轉化實驗”兩大系統。在實驗前鼓勵學生查閱資料對兩種實驗進行比較,通過教師的教學引導及實際的實驗操作,了解不同的電泳的實驗使用范圍、實驗方法和實驗特點,使學生在學習以上知識的基礎上加以理解,通過實際的實驗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熟練程度。此外,也可以在學生充分準備的基礎上,由學生提出自己的實驗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實驗教學方式的適時更新,我校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新意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實驗室管理科學化。實驗教學內容改革的同時,實驗教學的硬件設施也應該不斷更新。根據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的需要,我校逐年添加新型教學設備,將實驗室由原來的兩間擴展至現今的五間,滿足不同實驗教學的要求。隨著實驗設施的增加,實驗室的管理也逐漸制度化,建立了實驗室功能分區,實驗器材借用審批備案,實驗設施使用規范及實驗設施使用安全等各項制度,實驗教學更為科學化、簡便化。
三、結語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改革,我校的生物技術系實驗體系逐漸完善,生物技術人才素質的培養收效明顯。相信只要緊跟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通過實踐發現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分析存在問題,采取適宜的方式解決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實驗教學體系將會日臻完善,生物技術人才的培養將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韓文軍,李雄華,邢偉一,何鋼,王義強.生物技術基礎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16):1577-1579.
[2]姜舒.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建立實驗教學新體系[J].高等建筑教育,2001,(3):45-46.
[3]肖紅利,郭澤坤,李亞敏.生物技術專業主干實驗體系的建立[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07,92(2):34-35.
[4]朱晟,劉元濤,張福倫.實驗教學改革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及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1,20(4):17-18.
[5]湯華,謝俊,向福英,韋雙雙,王羅霞.生物技術綜合實驗室管理科學化的探索與對策[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5(4).
篇4
一、緊跟時代的發展,提高生物重視程度
人類21世紀的今天,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已經發展成多學科綜合滲透的高科技領域,而且成為21世紀高科技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我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和發展。但是就中學教育而言,從我們的教育系統到學生和家長,總體上還不太重視生物這一學科。尤其是在初中,生物科一直作為副科,使生物在初中教學中一直倍受冷落。已經形成了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生物的重要性,與時俱進,把握生物未來發展的方向。
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生物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在新世紀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從人類基因組計劃到基因治療;從轉基因動、植物到雜交水稻;從餐桌上的轉基因食品到DNA偵破技術等等,“生命科學”、“生物工程”、“生物技術”“轉基因工程術”,已經在很多領域顯示出了其領先科學的優勢。因此在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應該重視生物。
二、抓住時代的脈搏,注重培養學生興趣
興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興趣可以變苦學為樂學,變厭學為愿學,變被動為主動。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當一個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學習,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另一個研究也表明興趣是獲得知識的內在動力,它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行為與效果。學生對所學學科興趣越濃厚,其學業成績一般都會越理想。因此,要想讓學生喜歡生物,重視生物,就得先激發他們學習生物的興趣。這樣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這個信息高速膨脹的時代,怎樣才能夠激起學生的興趣呢?其實我們知道中學生的好奇心很強的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只要我們以生活為依托,增加學習生物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抓住時代的脈搏,給學生以最新的知識,讓他們充分的好奇,那么被動學習就變成了主動學習了。興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來了。
三、更新教育的理念,培養學生主動探究
所謂探究性學習,泛指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例如,在講授《保護生物多樣性》時,我為學生創造探索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的調查。讓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地學習。我還讓學生科學的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一些資料,然后讓全班同學共享,交流討論得出各種各樣的觀點。這樣讓學生學習興趣更濃、效果更好。這種探究性學習,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還建立起了平等、民主,合作的學習氛圍。這種與時俱進的理念,把課堂大膽的交給學生,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貫穿實用的觀念,重視實驗教學實施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是生物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新教材更是非常注重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通過實驗,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學知識,而且還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授《觀察動植物細胞》這兩個實驗時印象深刻,學生沒有見過顯微鏡和其它的實驗工具。好奇心很強,積極性很高。學生做完實驗后我要求小組長做匯報。學生報告完以后我認真總結,分析比較,最后還要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倒如:動植細胞是有很大的差別的。細胞壁、液泡、葉綠體是植物特有的結構。根據這一區別,就可以用顯微鏡來鑒定生物樣品。這樣既達到培養興趣的目的,又能學以致用。
五、信息技術的發展,充分利用好多媒體
篇5
1.1海水灌溉農業的分類
如上所述,農業可以分為陸地農業和海水農業,海水灌溉農業是海水農業的一個分支。以耐鹽植物為立足點,我們可以對海水灌溉農業進行多方面分類:
1.1.1從耐鹽植物的來源角度從耐鹽植物的來源角度看,海水灌溉農業可以分為兩類:①直接對野生耐鹽植物進行篩選、馴化的海水灌溉農業,如種植海蓬子、菊芋、堿蓬等植物,由于這些植物先天耐鹽能力較強,只需篩選適合的品種進行馴化培育,提高植物的耐鹽堿、防病蟲害或者高產等能力,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海水灌溉農業;②利用生物技術提高植物耐鹽性以獲取耐鹽植物的海水灌溉農業,如將野生耐鹽植物紅樹的基因通過生物技術轉入番茄、茄子、辣椒等,大幅提高淡水作物的耐鹽能力。
1.1.2從耐鹽植物的效用角度從耐鹽植物的效用角度看,海水灌溉農業可以分為兩類:①栽培側重于經濟效益的耐鹽植物的海水灌溉農業,如種植堿蓬,用于生產蔬菜、食用油、保健品;種植海蓬子,可用于制藥和獲取食用油;②栽培側重于生態價值的耐鹽植物的海水灌溉農業,如種植互花米草,其草體韌性強,受海浪沖擊彎曲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恢復原狀,有消浪固堤、綠化灘涂和改良土壤的作用;種植檉柳,檉柳具有較強的耐鹽堿和耐干旱能力,可用于恢復鹽堿地、綠化干旱地區公路環境和制作盆景[9]。
1.1.3從耐鹽植物的用途并兼顧植物學分類法的角度從耐鹽植物的用途并兼顧植物學分類法的角度看,海水灌溉農業大致可以分為4類:①栽培耐鹽糧食作物的海水灌溉農業,如種植耐鹽大麥、鹽角草等;②栽培耐鹽經濟作物的海水灌溉農業,例如種植堿蓬、海蓬子等;③栽培耐鹽藥用作物的海水灌溉農業,例如種植蘆薈、羅布麻等;④栽培耐鹽飼料和綠肥作物的海水灌溉農業,例如種植濱藜、苜蓿等。
1.2海水灌溉農業的屬性特征
海水灌溉農業的四大突出特點使其成為區別于陸地農業,也區別于其他海水農業的特色農業類型,具體表現在:
1.2.1對生物資源的選擇多元化海水灌溉農業的生物資源既可以是海洋植物,也可以是陸地植物。有些植物的耐鹽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如海帶、紅樹林、大米草、海蓬子等,有些陸地淡水植物如大麥、茄子等也可以通過生物技術培育成為適宜海水灌溉的耐鹽作物。
1.2.2對灌溉水源的使用具有創新性海水灌溉農業對耐鹽植物進行全海水灌溉或者海水與淡水混合灌溉,開發了海水的全新用途。如畢氏海蓬子含有豐富的鐵、鎂、碘、鉀等礦物質,具有預防癌癥、美白肌膚的功效,可以用全海水灌溉。番杏含有豐富的鐵、鈣、維生素等營養元素,具有緩解腸炎、腎病、敗血病疼痛的效用,可以耐1/3的海水。
1.2.3實現了海陸資源交叉利用陸地農業所利用的水、土、植物資源都來源于陸地,其他海洋農業發展利用資源都源自于海洋,而海水灌溉農業土地資源來自海洋,水資源是海水或海水和陸地淡水的混合水,植物資源主要是陸地植物,也有諸多海洋植物。因此,海水灌溉農業對實現綜合利用海陸資源的長遠發展目標具有促進作用。對陸地和海洋資源的交叉利用,是海水灌溉農業的本質特征。
1.2.4可以充分利用廢置資源在海水灌溉農業產生之前,大量的沿海灘涂、海水資源被長期廢棄,耐鹽植物也沒有實現應有的價值,而且鹽堿地面積不斷擴大,海水侵蝕海岸現象日益嚴重。海水灌溉農業的誕生及發展,實現了充分利用沿海灘涂、海水和耐鹽植物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創造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開創了農業發展的新領域[5]。
2海水灌溉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20世紀40年代末期,海水灌溉農業的雛形開始出現。1949年生態學者HugoBoyko和園藝學者ElisabethBoyko在以色列城市埃拉特,在沙地上用淡水與海水的混合水灌溉植物,宣告海水灌溉農業的誕生。20世紀80年代,隨著全球淡水危機的意識覺醒,海水灌溉農業逐步走向深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科學家成功將海草的基因注入高粱,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塔可遜環境研究實驗室從約800種耐鹽植物中篩選出一種可以直接用全海水灌溉的植物海蓬子(SalicorniaeuropaeaL),并先后培育出海蓬子SOS-7、SOS-10號兩個品系,這標志著海水灌溉農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發展。目前,美國已成功培育出2種全海水灌溉小麥、29種海水與淡水混合灌溉春小麥和耐2/3海水的番茄。印度已培育出耐80%海水的春小麥。墨西哥栽培的海蓬子也可以用全海水灌溉,而且生產過程中無需使用農藥和化肥。許多國家的科學家正致力于將培養的細胞或愈傷組織通過鹽脅迫誘導耐鹽突變體,已經在部分農作物、牧草、草坪草、煙草、部分果樹、林木上取得一定成功。以海蓬子為代表的部分海水灌溉農業已進入專業化和規?;纳a階段。
20世紀60年代起,我國開始海水灌溉農業研究。南京大學仲崇信教授從英國引進了耐鹽植物大米草,在江蘇以固堤促淤為目的進行種植,70年代末又從美國引進互花米草,在消浪固堤、促淤造陸,凈化環境、改良土壤等方面效果顯著。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邢軍武成功篩選出可用全海水直接灌溉的優良堿蓬品種,在青島市試驗種植幾百畝,平均畝產120kg。1996年山東省東營農業學校和山東師范大學在東營市合作建成我國第一家鹽生植物園,占地3.33hm2余,收集保存耐鹽植物150多種,成功培育和引進耐鹽經濟作物80多種。海南大學林棲鳳教授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已獲得了可用海水直接澆灌的耐鹽豇豆、辣椒、茄子和番茄等作物并繁殖到第四代,被列為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2001年江蘇大豐晶隆海洋發展有限公司被中國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確認為海水灌溉農業的中試基地,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耐海水蔬菜生產基地[6]。山東壽光投資2.16億元建設了國內首家海水蔬菜高科技產業園,主要以種植黑枸杞、海蟲草(西洋海筍)、海芹等品種為主,同時,海濱甘藍等新品種正在進行試種。2013年,山東壽光海水蔬菜產品通過了中綠華夏“有機蔬菜”認證,成為我國海水蔬菜規模化發展的領軍者??傮w來說,我國海水灌溉農業的研究和試驗開始較早,取得了一些重要科研成果。但是整個行業仍處在初級階段,僅有為數不多的品種(如,海蓬子、黑枸杞等)進入產業化生產階段。其他傳統淡土糧食和蔬菜作物的海水灌溉多處于試驗階段,距離產業化仍有較大距離。
3我國發展海水灌溉農業的戰略意義
發展海水灌溉農業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開創性事業。我國發展海水灌溉農業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發展海水灌溉農業有利于有效節約淡水資源目前,世界普遍面臨著淡水資源匱乏的危機。海水約占全球表面水資源總量的96.5%,淡水資源約占2.53%,其他水資源約占0.97%,而人類實際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僅占地球總水量的0.26%左右。作為農業大國,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少,而農業用水占用水總量的70%,但是,由于水資源短缺,迄今我國仍有61%的耕地沒有水資源保證。隨著經濟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和推進,人口增長對淡水資源造成的壓力日趨緊張,而水污染問題又加劇了淡水的供求矛盾。一定程度上,海水可視為無窮無盡的潛在水資源。利用海水或海水與淡水的混合水灌溉耐鹽植物,可有效地減少淡水資源的使用量,變相增加了國民可利用水資源總量。況且,通過發掘海水的全新用途,可以完善海水綜合利用結構,同時打破傳統農業以淡水為支撐的格局,農業生產將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3.2發展海水灌溉農業有利于緩解人地矛盾進入21世紀,雖然我國人口增速減慢,但人口總量還在不斷增加,人均耕地不斷減少。據統計,我國近10年增加約7845萬人,耕地面積約為1.22億hm2(2011年),人均耕地面積約為0.09hm2,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此同時,我國土地鹽堿化、次生鹽漬化面積不斷擴大,形勢異常嚴峻。山東大學海水灌溉農業專家夏光敏教授指出,若在鹽堿荒地和沿海灘涂都種植耐鹽作物,那么全國可多增耕地0.4億hm2,相當于中國現有耕地面積的1/3,從而大幅度增加了可利用的土地面積。因此,發展海水灌溉農業,充分利用沿海灘涂,可以有效緩解我國人多地少的緊張狀況,同時對土地改良,提高土地肥力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3.3發展海水灌溉農業能夠獲取可觀的經濟效益適用于海水灌溉農業的耐鹽植物,在傳統淡土種植較少,而許多潛在用途尚待發掘,因此海水灌溉農業產品更易于培育縫隙市場。大米草、苜蓿是優良牧草,可以改良牧場,提高載畜能力;羅布麻既可以用于紡織又可以制藥;蘆葦、檉柳等可用于編織;海蓬子可用做蔬菜和榨油,產量可觀;堿蓬可用于生產蔬菜、食用油、保健品等等。利用鹽堿荒地和海水這類邊際資源栽培上述耐鹽植物,充分發掘其用途和價值,開辟新的市場領域,對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4發展海水灌溉農業有利于實現巨大的生態價值黨的十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我國沿海地區土地鹽堿化、風沙化比較嚴重,尤其是山東魯北地區、江蘇蘇北地區,原因是地下水水位高,含鹽量高,水分蒸發后將鹽分析出留在地表。在沿海灘涂種植耐鹽植物,除了對鹽漬土壤具有生物修復作用外,還具有良好的消浪護灘、促淤造陸和凈化環境的效果。鹽堿地作為一類地球廣泛存在的地質地貌,其存在具有自然學意義,海水灌溉農業遵循自然法則,將海水資源、耐鹽植物和鹽堿地三者“鹽”的特性有效組合進行農業生產,規避了傳統開發鹽堿地耗費大量淡水資源淋洗或者移用客土不可持續的方式。
3.5發展海水灌溉農業有利于推動內陸地區鹽土農業的發展除了沿海灘涂,我國還有0.37億hm2內陸鹽堿荒地,這些土地資源基本處于閑置狀態。發展海水灌溉農業,若解決耐鹽植物的篩選培育技術和農藝問題,尤其是獲取普遍耐鹽、適種于沿海灘涂和內陸鹽堿地的植物,也就基本解決了內陸鹽堿地的農業利用問題,將有力地推進內陸鹽土農業的發展,獲得巨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46發展海水灌溉農業有利于實現糧食和營養安全的目標在現有耕地面積基礎上,依靠提高單產來提高糧食產出的空間逐漸縮小,而開辟廣袤的沿海灘涂,發展海水灌溉農業,可有效增加農業生產面積和糧食產量,對保障國家糧食和營養安全起到促進作用。據估算,發展海水灌溉農業,我國每年可增產耐鹽小麥、水稻、油料作物約1.5億t,從而極大地降低糧食和營養風險,保障國家食品安全。
4我國發展海水灌溉農業的有利條件
作為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之一,我國必須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優勢條件發展海水灌溉農業。我國發展海水灌溉農業有利條件主要有:
4.1自然資源條件海水灌溉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土、植物資源,具體是指海水、沿海灘涂和耐鹽植物資源。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km,面積大于500m2的海島6900多個,海島岸線長約1.4萬km,灘涂面積594.2萬hm2,集中分布在沿海省、市、自治區(表2)。由于入海江河攜帶大量泥沙,河口灘涂還以每年2萬~3萬hm2的速度繼續淤長[7]。據2002年趙可夫教授研究,我國共有耐鹽植物502種,分屬71科,208屬,包括草生植物、灌木和樹木,在濕地、沿海灘涂、沼澤地帶以及干早、內陸鹽化沙漠均有分布,可作為糧食、飼料、藥材、纖維與化工原料及綠化與觀賞的耐鹽植物。廣闊的灘涂面積和豐富的耐鹽植物資源,為我國發展海水灌溉農業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4.2技術支撐條件長期以來,我國在致力于耐鹽植物的栽培,栽培技術發展迅速,海水灌溉農業的技術條件也日臻成熟。利用細胞工程技術,將培養的細胞或愈傷組織通過鹽脅迫誘導耐鹽突變體,已經在部分農作物、草本植物、部分樹木上取得一定成功,對多種蔬菜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11],為我國發展海水灌溉農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4.3政策保障條件隨著海水灌溉農業規模的逐漸擴大,海水灌溉農業模式逐步為社會公眾所了解,并受到各級政府的關注和支持。我國有關部門多次召開學術研討會和工作會議進行專門研討,并將相關課題列入科技發展計劃予以支持。隨著海水灌溉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沿海省市將會制定和完善促進海水灌溉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優惠政策,增強技術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為海水灌溉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條件。
篇6
一般認為,今天意義的現代農業始于二戰后(將1840年英國工業革命完成至二戰前這段時期的世界農業發展稱為近代農業,此前的統稱為傳統農業或者古代農業),是在近代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征的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市場理念、經營管理知識和工業裝備與技術的市場化、集約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產業體系,是將生產、加工和銷售相結合,產前、產后和產中相結合,生產、生活和生態相結合,農業、農村、農民發展,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發展統籌考慮,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高度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但是,若從土地、勞動力、資本和科學技術等農業生產力構成四大要素的角度看,更有學者將1840年前后英國工業革命完成至今的世界農業發展統稱為現代農業,以英國工業革命建立起市場經濟體系作為現代農業起始的里程碑性標志[1]。
研究發現,農業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生產力構成四大要素在其中的地位與作用是迥然的,傳統農業以勞動為主導(因此稱其為勞動密集型)、勞動生產率低下,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的國家基本上還處在農業社會;現代農業以資本和科學技術要素為主導(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勞動生產率高,以現代農業為基礎的國家則進入工業社會,農業生產力水平基本上由國家工業化、城市化水平決定,表現在工業為農業提供資金、裝備和技術的能力,以及城市消費農產品和轉移吸收農業勞動力的能力[2]。因此,把世界農業按照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等三階段劃分,既體現了生產力中要素配置作用的一般經濟學規律與本質,也反映了農業綜合生產力發展的總體水平,同時還考慮了農業與其他產業、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這樣認識和劃分農業的發展階段,有利于今天人們對現代農業產生與發展深刻的經濟、政治和科技等歷史背景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特別是市場、資本、工業、科技、城市對現代農業的催生、引領與主導作用,把握現代農業的內在本質,也有利于人們對中國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歷史任務面臨的多重性、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的深刻理解。
其實,人們對現代農業的理解和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步深化的歷史過程,這也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兩個多世紀以來農業自身發展與變遷的歷史軌跡。僅僅從支撐產業的核心技術角度看,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人們對現代農業的表象化理解就是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等;第三次工業革命和第一次綠色革命后,由于良種和化肥、化學農藥(獸藥)等化學投入品的廣泛應用,現代農業增添了兩個重要標志--良種化、化學化;隨著20世紀后半葉以來現代科學技術、工業裝備、管理理論和全球市場經營理念等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及其與農業發展的有機融合,科學化、技術化、集約化、專業化、服務社會化等成為現代農業新的內涵;第一次綠色革命以后,世界農業發展普遍面臨新的需求挑戰和資源環境方面的巨大壓力,迫使人們開始探索現代農業新的發展道路,近二十年來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逐步成為現代農業追求的新理念和新模式,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成為21世紀現代農業內涵的新詮釋[3]。若從科學引導產業發展的角度看,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正是數學、物理學、化學、地學、生物學等現代基礎科學體系逐步形成和蓬勃發展的時期,也是農業發展快速吸收、大量融合和廣泛應用現代科學知識與技術手段,從而極大地促進和形成嶄新的現代農業科學技術體系的歷史時期。因此,沒有數、理、化、天、地、生等現代基礎科學體系的發展,就沒有現代意義上農業科學技術體系的建立,也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梢哉f,現代農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由科學發展引導技術發展,進而支撐產業發展的嶄新產業,是農業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這也是現代農業有別于其他農業最具本質的地方之一。
2現代農業的本質內涵與衡量指標
基于上述認識,從產業構成與產業發展的內涵看,現代農業至少應該包括下述幾層含義:一是現代工業及其技術全面裝備農業,由機械、工程、設施、通訊、網絡、海洋農牧化等補充、延長、改善、擴大和取代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生產時間、生產空間和生產范圍,極大地提高了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二是用現代市場科學、管理科學的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組織農業,由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方式經營農業,企業化的方式管理農業,大幅度提高農業經營管理的效率和產業的整體經濟效益;三是現代產業發展理論武裝農業產業及其相關的綜合支撐體系,用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服務農業,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單位農產品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四是用科學知識與現代農業技術武裝農民,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科學知識與技術素質;五是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全面應用農業,實現產業技術的革命,農業生產方式的歷史變革,農業科技貢獻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空前提高[4~6]。從而按照市場需求的變化,使產業內部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間的結構不斷優化,產中與產前、產后及三產等傳統非農產業的結構比例發生深刻變革,主導產業及其相關產業體系發生轉換,實現產業體系升級換代,產業形態、生產與組織方式的更新。
圍繞現代農業內涵,從經濟學角度衡量其發展水平與效率的指標一般有: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資本收益率、勞動生產率、科技貢獻率等等。其中,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否是一個較為關鍵和值得重視的指標。中國的實踐證明,要長期解決糧食安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等“撂三農”撂的難點問題,必然要率先突破其制約的直接瓶頸--農業勞動生產率,否則在市場條件和比較效益作用的機制下,就難以避免增產不增收、谷賤傷農、撂荒棄農等現象周而復始的循環;一個國家農業發展水平、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綜合國力的高低,在農業領域最終都取決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否則就難以解釋為什么20世紀50年代至今,中國農業單產和總產都分別提高了至少4~5倍,而平均每個農村勞力卻一直只能養活1.5個人左右。其次,不能片面強調某個單項指標而不顧其他指標是否均衡發展,比如簡單地以糧食單產或者總產等土地產出率衡量農業發展的指標,就會出現片面追求“撂噸糧田”撂,而糧食生產的效益和農業生產總體水平仍然難以提高的現象,因為現代農業是個復雜的產業、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巨系統。再次,不宜簡單地以各種“撂化”撂代表或者作為大眾化指標衡量/描述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現代農業與各種“撂現代化”撂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區別,比如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學習前蘇聯時提出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良種化、電氣化等現代化的指標。
應該說,在不同的時期,中國都曾經先后實現了這些指標,可是我們和前蘇聯都仍然沒有步入世界現代農業的行列,關鍵在于我們在設計和實現這些“撂化”撂的時候,沒有在整體上與全社會的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等統籌、聯動,沒有適時有序地轉移農業人口(反而人為地反向轉移了幾次),沒有大幅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反而因為“撂化”撂而增加了負擔),更沒有大幅度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資本收益率和農民收入水平。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從經濟學與社會學結合的角度進一步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從本質上衡量和區別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主要指標還有:(1)農業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2)用于農業的年總投資上升到農業年凈產值的40%以上;(3)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上升,一個農民能養活10人/年以上。當然,除此而外還應該包括農民收入指標、產業結構指標、農民素質指標、生態環境指標、生活居住條件和公共基礎設施指標等等[2],能從不同角度綜合反映現代農業本質的衡量指標體系。
3現代農業的若干基本特征
現代農業是工業革命以來逐步形成的農業,是商品化、市場化的農業,市場機制的建立、現代要素的投入、工業部門的介入、科學技術的應用、服務體系的完善和二元經濟的逐步消失,使現代農業成為市場化、工業化、科學化、集約化、社會化和城市化的農業。因此,其基本特征表現如下。
3.1產品生產與經營商品化
市場經濟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制度基礎和前提。現代農業生產除了保障基本的國家糧食安全之外,主要目的在于為市場提供商品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農業從生產成果到手段普遍商品化,各種中間產品、勞務和消費品以及其它農業生產要素,包括各種農業機械、肥料、農藥、獸藥、良種等,農民的生活消費也普遍成為商品性消費,都進入大市場的交換領域,農產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農業打破了內部物質循環的局限性進而實現物質的開放循環,從傳統的自給性質農業轉變為市場交換性質的現代農業。
3.2生產裝備與管理工業化
農業全程工業化裝備和石油化、電氣化動力是現代農業的物質基礎。制造技術、工程技術、材料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通訊技術、3S技術、航天技術等工業技術與裝備的發展和工廠化管理理念的應用,使農業生產、保鮮、加工、物流、銷售、消費的各個環節和過程,實現了機械化、工程化、設施化、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和工業化管理、企業化經營,極大地改善了勞動工具、勞動條件與環境、延伸了勞動空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正在向著精準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同時,農業與工業、第三產業的互動和依賴程度越來越密切、界限越來越模糊、效益越來越接近。
3.3生產要素投入集約化
要素的集約投入與高效產出是現代農業的生產特征與追求目標。現代農業通過增加能源與資本投入、應用現代科技和工業裝備、適度集中土地和強化組織管理,達到大幅度提高農業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集約化的投入生產要素,改變了農業粗放經營的狀況,使農業由粗放到集約,由勞動集約到能量、資金、技術、經營和管理的集約,有效提高了資源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的經濟效益。
3.4生產動力科學技術化
現代科學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一與核心要素。沒有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沒有現代農業的發展。由于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空間科學等現代科學領域的不斷突破,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海洋技術、制造技術等前沿技術在農業上的全面滲透、快速應用與相互融合,對農業產生越來越廣泛和深刻的影響,使農業在概念、內涵、結構、體系、功能與外延等方面發生深刻的歷史變革,推動傳統產業向知識化、技術化、信息化、工業化、工程化、個性化、全球化的嶄新產業方向發展[6]。
農業細胞工程、胚胎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質(酶)工程及分子育種技術等的廣泛應用,使常規育種技術難以解決的跨種間新品種培育成為可能,育種目標的準確性大大提高,周期大大縮短,產量、品質、抗害性、抗逆性、水分與營養利用效率以及綜合農藝性狀等空前提高,胚胎定向生產、生物反應器藥物生產、能源作物生產、可降解地膜與納米藥物/肥料生產等新的產業領域不斷涌現,農業生物經濟已顯端倪。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產生了以3S技術為代表的精確耕作,以專家智能輔助決策管理系統為依托的精準飼養、精準設施種植,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網上農業商情、農業科技信息、農產品交易、遠程實時農技推廣、農技培訓、生產現場診斷與指導等全新的信息化農業生產技術,正在改變農業分散、閉塞、精確度低、可控程度差、生產效率低等行業的固有弱勢。
現代工程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微生物工程技術、海洋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使傳統農業由單一的植物性和動物性初級產品的露天生產,向室內工廠化產品、微生物產品和精深加工的系列農產品等大食品的現代產業生產拓展,由陸地農業向海洋農業拓展,由初級生物性農產品向大食品、生物制品、醫藥、衛生、保健、環保、能源等產業領域拓展。設施化栽培、無土栽培、植物產品的工廠化生產、畜禽水產品的設施化養殖等設施農業、工程農業的發展,前所未有地擴大和延長了農業生產的空間和時間,大大地提高了光、熱、氣、土、肥、水、藥等資源的利用率和集約化程度,使單位土地的生產能力、生產效率、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呈倍數增長?,F代農業科學技術正在成為引領、驅動和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
3.5生產組織與服務社會化
完善的產業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生產的不斷發展,與現代生產手段、生產技術相適應,現代農業突破了傳統的產加銷脫節、部門相互割裂、城鄉界限明顯等局限性,通過農業公司、農業合作社帶農戶(家庭農場)等生產組織形式,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一體化,農業與工業、商業、金融、科技等不同領域相互融合,城鄉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農業產業鏈條大大延伸,農產品市場半徑大為拓展,逐步形成了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標準化上市的嶄新格局。
3.6生產發展可持續化
追求產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社會發展的統一與協調,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現代農業發展的中期階段,由石油工業革命帶來的化學投入品普遍大量使用、能源消耗不計成本、生態急劇破壞與環境日趨惡化,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出現資源過度消耗、成本居高不下、破壞生態平衡、污染生存環境、威脅消費者健康等不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近二十年來,世界各國在農業發展中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調整城鄉產業布局,重視土、肥、水、藥和動力等資源投入的節約和使用的高效化“,撂有機農業”撂“、撂生態農業”撂、“撂綠色農業”撂“、撂都市農業”撂“、撂觀光農業”撂等新的現代農業形態不斷涌現,可持續農業受到廣泛重視,成為全球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3.7投入與補貼福利化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政府全程補貼、提供保護與服務是現代農業的政策特征。與其他產業領域的情況相反,伴隨著農產品貿易的全球化進程,在綠箱、蘭箱和黃箱政策允許框架下,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稅收、政策、立法等一系列手段和非市場行為,在涉及交通、通訊、水利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文化設施建設、產中補貼與貿易補貼、防災減災與保險、產品服務體系、市場服務體系、信息服務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科學技術研究、技術示范推廣、義務教育與職業培訓、動植物疫病預防控制、政府公益支撐系統等等環節,進行福利化補貼、政策性保護和財政投入支持,引導各種資源流向農業和農村,形成全社會/各行業支持農業、工業與農業互動、城市與農村共同發展的局面,建立了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相應的龐大支持體系。比如,僅僅美國聯邦政府農業部門的公務員人數就高達15萬人之多,是僅次于五角大樓的政府機構,這也是美國農業生產直接從業者只有總人口的2%左右,而產業體系及其相關支持系統的從業者人數卻累計高達18%以上的原因之一。
4現代農業發展的幾種基本模式
篇7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創新趨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蒸汽技術革命”以蒸汽機的改良為典型代表,將機械動力應用于大規模生產中,減輕了人力負擔,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電力技術革命”以新能源的開發為最主要特征,實現了電氣化、自動化,將電能等新能源應用于生活、生產等方方面面,大大改變了世界面貌?!暗谌慰萍几锩笔且栽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是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在這其中,電子計算機的創新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是一個持續創新的典型代表。這些便利的實現依靠著電子計算機這一硬件的支持,離不開計算機創新歷程中一次又一次突破。
1 目前計算機技術創新發展情況
1.1 微處理器的發展
計算機系統的核心是微處理器,目前微處理器發展進程中,最明顯的是尺寸一直在縮小。當前處理器的微型化方面受制于量子效應等多個方面。從當前處理器發展的情況來看,紫外光源對處理器性能提升作用不大,主要是因為其波長短。
1.2 分組交換技術發展
采用分組交換技術對數據加以分割,并讓其長度成為相同數據段,之后再在每一段數據前加入相關的信息,標識數據發送位置,之后再按照該標識來對數據進行傳輸。其方式是采用逐段方法使用通信鏈路,大大提高通信效能。
1.3 納米科技的發展
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再加上信息處理量的大增,處理速度變成關鍵性衡量指標。當前,計算機處理信息是依靠電子元件來完成的,所以,電子元件性能還可繼續提升。但是,其實現跨越性發展卻較為困難,這嚴重制約了計算機發展的高速化。為此,計算機今后的發展轉向納米元件方面,這大大提升了集成度。
2 計算機技術的創新趨勢
電子計算機的產生以及不同時期的典型創新成果,勾勒出計算機創新的發展歷程。在這一持續創新的過程中,電子計算機從形式、功能、結構、造型等多方面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從最初的龐大體積到當下的平板電腦,電腦外形經歷了由大變小的變化;電子計算機的功能也由最初的計算逐漸向信息管理、網絡交流等應用發展;計算機的結構也由簡單變的精密,由復雜變得規范;在造型上,電子計算機的造型更加多樣,有臺式、一體機、筆記本等。從這些方方面面的變化中,電子計算機的創新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歷史脈絡。在梳理和分析電子計算機的創新歷程和典型代表,歸納電子計算機設計元素的變化基礎上,可以推測電子計算機的進一步創新趨勢。
2.1計算機微造型技術
隨著手機這一移動網絡通信設備的迅速發展,其隨身便攜、靈活應用的特點得到充分展現,贏得了許多年輕手機使用人群的青睞。計算機要與之匹敵,發揮存儲能力大、運行速度快等優勢,就需要在微型化、輕量化上下功夫。用戶不論是外出旅行、開會或在排隊等候時候,只需將微型化計算機從隨身的書包或口袋中取出來,就可以輕松使用。要進行計算機微型化的創新,不僅需要在計算機外形上進一步壓縮,內部構件形式也要向著微型化、迷你型發展,將計算機的整體造型變得玲瓏輕巧,方便隨身攜帶和使用。
2.2計算機可折疊技術
在外形上,現有計算機在追求平板、超薄的極致,盡量節省存放的空間。平板化、超薄設計在寬度、厚度上節省了一定的空間,但從體積計算來看,可折疊更能節省電腦占據的空間位置,且方便攜帶。
2.3計算機智腦化技術
智腦化,即計算機在信息處理方面向著深層次智能化發展,模擬甚至超過人腦的信息處理能力,使計算機具有模擬人的感覺和思維過程的能力,使計算機成為智能計算機,這也是目前許多IT公司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計算機努力的目標。智腦化的研究包括模式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的生成和理解、博弈、定理自動證明、自動程序設計、專家系統、學習系統和智能機器人等。自從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以來,計算機在智能化方向邁進的步伐不盡人意。科學家多次關于人工智能的預期目標都沒有實現,這說明探索人類智能的本質是一件十分艱巨的任務。目前計算機"思維"的方式與人類思維方式有很大區別,人機之間的間隔還不小。人類還很難以自然的方式,如語言、手勢、表情與計算機打交道,計算機難用已成為阻礙計算機進一步普及的巨大障礙。隨著網絡的普及,普通老百姓使用計算機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種強烈需求將大大促進計算機智能化方向的研究。近幾年來計算機識別文字(包括印刷體、手寫體)和口語的技術已有較大提高,已初步達到商品化水平,估計5-10年內手寫和口語輸入將逐步成為主流的輸入方式。手勢(特別是啞語手勢)和臉部表情識別也已取得較大進展。使人沉浸在計算機世界的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技術是近幾年來發展較快的技術,21世紀將更加迅速的發展。
2.4計算機技術的云端化
云端化是計算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趨勢,是海量數據信息的形象化說法,借助現代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把分布在不同地點的計算機互聯起來,組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可以互相通信的網絡結構。云端有大量的信息,怎樣把這些浩如煙海的東西變成你想要的知識,這是計算科學的重要課題,同時人機界面更加友好。未來你可以用你的自然語言與計算機打交道,也可以用手寫的文字打交道,甚至可以用你的表情、手勢來與計算機溝通,使人機交流更加方便快捷。電子計算機從誕生起就致力于模擬人類思維,希望計算機越來越聰明,不僅能做一些復雜的事情,而且能做一些需“智慧”才能做的事,比如推理、學習、聯想等。從單機走向聯網是計算機應用發展的必然結果。云端化的目的是使網絡中的軟件、硬件和數據等資源能被網絡上的用戶共享。目前,由于計算機在云端網絡中實現了多種資源的共享和處理,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因而深受廣大用戶的歡迎,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3 結論
計算機自產生至今,深刻影響了全球科學技術、通信交流發展進程,也促進了不同地域、國家的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計算機的持續創新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與快捷,增進了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便利。從計算機的創新歷程中可以觀察、歸納計算機創新過程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從大體積到小平板,從純計算功能到網絡通信、娛樂互動;這些都顯示了計算機未來創新設計的走向,以此為基礎,推測未來計算機創新設計的趨勢:微型化、可折疊、智腦化、云端化,對未來計算機的創新設計以啟發。
參考文獻:
[1]何芳原.全球網絡環境下未來計算機與計算機技術[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9年03期.
篇8
【關鍵詞】科技風險;公眾認知;跨文化比較;建構主義;公眾理解科學
“在現代化進程中,生產力的指數式增長,使危險和潛在威脅的釋放達到了一個我們前所未知的程度”[1],科技風險成為公共議題。在此背景下,科技風險的跨文化比較成為研究趨勢,包括縱向梳理科技風險問題的歷史發展脈絡和橫向對比中西方科技風險研究的側重點以及發展動態,從而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科技風險研究路徑。
1、科技風險與公眾認知的縱向發展脈絡
科學技術是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為生態環境帶來了潛在威脅。公眾認知與科技風險是社會建構的,故對科技與風險問題的探討離不開對歷史發展背景的分析。就社會學而言,科技風險與公眾認知的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1.1“科技至善”時期
十八世紀,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的形成拉開了現代科學的序幕,自此科學知識為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毋庸置疑的合理性,而科學通過技術的普及被應用于生產實踐[2]??茖W與技術成為現代社會的“第一生產力”,馬克思對科技的革命性力量做出了高度評價,“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3]??萍紝θ祟惿鐣木薮筘暙I賦予了其絕對真理的權威,過多強調科學技術的合理性和科技應用功利價值的“科學主義”應運而生?!翱萍贾辽普摗薄翱萍紱Q定論”成為當時的主流科技價值觀,壟斷了學術研究,科技負面效應研究則極其缺乏。
此階段,技術專家壟斷科學知識,具有絕對的決策權威,他們界定“技術風險”,決定“風險的可接受水平”,科技風險被局限在科學體制內,公眾被排除在外,公眾的風險認知依靠專家的解釋與評價。公眾在接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無條件相信專家做出的風險判斷。專家根據各自領域的慣例方法精確計算技術風險,判斷威脅健康和安全的風險能否降低到某個可以接受的范圍內。這個過程和結果是否被認為可信和安全的,取決于專家是否完美的遵循了技術領域的慣例。
在“科技至善”的年代,科技尚處于自由發展的“小科學”階段,其復雜性較低,具有較高的確定性,科技風險僅僅與專家系統有關,公眾認知主要依賴于專家對科技風險的判斷與權威,這造成了公眾對科技負面效應忽視的局面。
1.2“科技中性論”時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隨著諸如美國的三厘島核電站爆炸,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等科技事故的爆發,科學技術對社會的負效應逐漸顯現,學者的關注重心也由自然災害風險向科技災害與風險轉化[4]。
在傳統社會,技術發明雖說是一群業余愛好者的閑暇活動,但這些技術專家嚴謹的遵循著從實驗室到社會應用的研發過程,而在科學研究、技術應用和生產開發相結合的一體化“大科學”模式下,整個社會變成了實驗室,即科學家將所研究對象先制造出來,再在社會范圍內進行相應的研究。而對于復雜性和數據模型的不確定性與社會效益呈“指數式增長”的核能、電子、生物工程、化學技術等高新技術而言,研究、應用和生產邏輯的顛倒將大大增加社會公眾暴露在“人造風險”中的概率。在吉登斯看來,后工業現代化的社會風險已經實現從“外部風險”向“人造風險”的轉移[5]。不同于傳統的以不可抗的自然災害為代表的“外部風險”,源于高新技術的“人造風險”具有覆蓋面廣,不確定性高,后果嚴重等特征,以至于即使在科學家群體內部對這類技術風險的估計也常常存在差異,此外,在一體化體制中科學與經濟、政治的緊密結合,使其失去了獨立性,甚至成為政治經濟的附庸,早前技術領域獲得的合法性由此受到公眾的質疑。在雙重打擊下,以科技具有雙重屬性為代表的科技中性論取代了科技至上論對社會的影響。
雖然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科技彰顯了正負功能并存的兩面性,公眾對科學技術也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不信任,但是這個階段只能算是一個過渡期,即是公眾科技認知論從科學主義向建構主義轉化的階段??萍贾行哉摰呐d起便體現了這種過渡性的特征。
科技中性論認為“技術為人類的選擇與行動創造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對這些可能性的處置處于一種不確定的狀態。技術產生什么影響、服務于什么目的,這些都不是技術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取決于人用技術來做什么”[6],即科學技術只是達到目的的中性手段或工具體系,依附科技而來的一切不良后果和其所擁有的顯現或潛在的毀滅能力只是源于人類對這種工具的不當使用,以及人類對科技目的的認識不清和有限的理解??萍既耘f是進步的代名詞,風險并不是科技的本性。這種觀點實質上是通過將科技風險的責任推卸給社會,從而減少公眾對新技術的反感,為技術的持續創新進行辯護。故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即使存在質疑的聲音,但是對科學技術的積極態度依舊是主流。而風險到底是外在于還是內在于科技活動也成為爭議的中心。
1.3“科技建構論”時期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科學技術的雙重屬性進一步凸顯。歐美社會學者圍繞著技術風險和公眾認知問題逐漸形成與以科學主義為核心的技術―經濟框架相背離的以建構主義為中心的社會―科技研究路徑,其中心議題是科學技術如何被社會建構的。
西方國家進入后工業現代化階段后,以一體化大項目形態發展的高新技術決定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高新技術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挑戰并摧毀了現代風險規避制度所依托的理念和概率計算方法,傳統技術領域的試錯法失去用武之地。據此,自八十年代以來,科學技術被認為是現代社會的主要風險源。
George Gaskell等(1999)在考察生物技術的公眾接納態度研究中發現科學技術是風險負荷的,公眾對不同風險程度的科技接納態度也是存在差別的 [7]??萍嫉娘L險負荷性表明了風險是內在于科技活動而存在的??萍嫉娜找鏀U展促使人類社會完成了“自然的終結”和“傳統的終結”的轉型,在自然和傳統失去對人類社會無限效力的現代社會[8],風險類型發生了巨大改變,由科學化的技術(Science-based technologies)引起的社會風險取代自然風險躍居為現代社會的主要風險?!叭嗽斓娘L險”與科技活動緊密相關,且并非獨立于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而是具有物質性和非物質性的雙重屬性,是社會建構的過程,故應將現代風險放置在社會背景中分析研究[9][10][11]。在此基礎上,西方技術社會學界逐漸探索出建構主義的科技風險研究路徑。
建構主義科技風險研究關注的并不是風險是否存在,而是風險是如何可能,是如何以某些特定方式建構起來的,從社會組織、結構、文化等背景因素,研究風險如何被制造、選擇和分配。其中,信任受到社會學者的青睞。
John Durant等人的公眾理解科學框架是科技風險建構主義研究路徑的早期成果。該框架指出社會人口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社會階級和受教育水平)[12]、信息來源[13]和信任因素[14]形塑了公眾對科學的認知,然而其并未對信任影響公眾認知的具體運行機制進行深層次的解釋。Michael Siegrist(2000)則在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接納研究中,進一步分析了信任影響公眾認知的內在機制,即信任通過影響公眾的風險感知,間接影響著公眾的技術接納態度[15]。信任影響公眾認知的深入探討成為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科技風險研究主題之一,而社會學則為該議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解釋范式――信任是簡化社會復雜性的機制,通過人的主觀性吸收或容忍不確定性,提升公眾的耐受性。[16]公眾通過對制造或管理風險的機構的信任將科技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分為可以相信的和不可以相信的[17][18],從而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科技風險的認知。
2、科技、風險與公眾認知的橫向比較研究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以來,圍繞科技與風險問題中西方學界在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但具有差異性的成果。
2.1西方科技風險研究的三大理論范式
經過近四十年的探索研究,西方學術界逐漸形成了科技風險研究的三大理論建構:風險社會理論、文化理論和系統理論。
烏爾里希?貝克和安東尼?吉登斯從制度主義角度解釋現代性風險何以可能,開創了風險社會理論。貝克從風險分配邏輯、個體化法則、科學和政治的衰微這三條路徑反思現代化,認為作為現代化動力的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現代化發展的潛在風險,期許以建立“世界公民社會共同體”來應對現代化的膨脹及其副作用結果的風險。與此同時,吉登斯從宏觀層面關注風險產生的制度結構因素,認為風險社會是現代性文明發展的結果。風險社會理論以“風險”為核心概念,探討當代社會的轉型與變遷,從社會結構和制度層次分析風險、科技與現代性之間的關系[19]。
與風險社會理論不同,以瑪麗?道格拉斯和斯科特?拉什為代表的人類學學者從文化視角提出了風險文化理論,從社會規范、政策或者制度層面解釋嵌入社會結構的風險現象,并提出了著名的網格/群體(grid/group)模型,該模型依據群體緊密程度以及維持社會關系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類型劃分出四種文化模式――等級制、個體主義、平等主義和孤立主義,個體通過這四種文化模式去感知風險[20]。文化理論尤為重視探討社會文化因素與風險感知的關系。如Enoch M. Kikulwe等(2011)根據風險觀和世界觀的綜合,將消費者分為懷疑主義者(懷疑主義)、機構信任者(機構權威主義)、健康安全焦慮者(健康取向)和食品與環境安全焦慮者(生態取向)四類,通過比較其風險感知的差異,發現懷疑主義取向群體對風險評估的批判意識極強,其次是健康取向和生態取向群體,而機構權威主義取向群體對科技機構懷有積極態度,因而其風險的感知偏低[21]。
尼古拉斯?盧曼提出的系統論是風險研究又一重要理論框架。不同于文化理論學派,盧曼的系統論更加接近于風險社會理論。二者雖都從宏觀視角探索現代社會風險的內在機制,但區別于風險社會理論對社會制度和結構的關注,盧曼的系統理論更側重從社會意義層面,以系統――功能分化的角度,深入闡釋社會風險產生的原因。對信任的關注成為系統論科技風險實證研究的主要特點。
三大理論范式都體現了歐洲社會學理論研究的旨趣,但常常脫離于經驗研究,貝克和盧曼等社會學家從社會制度層面解釋風險,將其提升至當代社會根本特征的高度。而風險文化視角則秉承了默頓社會學傳統,將理論建構和經驗研究結合起來,尤為注重適用于經驗研究的中層理論框架的構建,致力于在具體的科技環境中發現風險的建構與生成。
2.2中國科技風險理論研究分析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科技風險研究在中國學術界興起,但呈現出興起晚,發展不充分的特點,相較于西方三大理論范式的蓬勃發展,中國科技風險理論則相對單一,即主要以驗證西方理論為目的,以結構功能主義的本土化為研究范式。
對西方風險理論的解讀和相關著作研究的翻譯是中國風險研究的重心[22][23]。二十一世紀初,中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如三鹿奶粉等,關于科技與風險問題的爭議也愈演愈烈,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領域的學者認識到跨學科領域合作的重要性,但本土化的風險理論研究卻仍相對薄弱?;诠δ芙Y構主義的信任理論成為中國社會學風險理論研究中為數不多的較為系統的成果。
鄭也夫(2001)基于盧曼的系統論,提出了信任理論,他認為貨幣系統和專家系統是支撐現代社會有序運行的兩大信任系統。證書、同行評議和科學知識結構是專家系統的信任基礎。而現代化分工和科學的懷疑論則是瓦解信任的根本原因。懷疑與批評破壞了信任的科學知識基礎,使得專家內部的同行評議參差不齊,公眾受到多樣化的專家意見的困擾,從而傳統的專家權威受到了挑戰[24]。鄭也夫對信任的宏觀制度層次的探討是系統論中國化研究的典型代表。
3、結語
基于跨文化視角,比較分析科技、風險與公眾認知的歷史發展脈絡和中西方學術研究成果,既是學術傳承的需要,又是取長補短的良機。當前中國科技風險與公眾認知問題非常復雜,學術界承擔著本土化風險理論的培植重任,政府決策部門面臨著正確規劃科技與現代化發展方向的壓力。而近幾年來,轉基因、納米、核能等高新技術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社會爭議,在此種背景下,深化科技風險與公眾認知的研究將有利于中國科技與風險問題的解決,進而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促進自然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烏爾里希?貝克.何博聞譯.風險社會[M].譯林出版社,2004:15,18.
[2]胡麗.科技風險的現代性反思[J].人民論壇,2011(330):224-225.
[3]卡爾?馬克思.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譯.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社.1978:67.
[4]Kates R. W. ,C. Hohenemser and J. X. Kasperson,(ed.)Perilous progress Managing the Hazards of Technology[M].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1985.
[5]安東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夫?皮爾森.尹宏毅譯.現代性―吉登斯訪談錄[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193-194.
[6]趙萬里.科學技術與社會風險[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8(6):50-55.
[7]George Gaskell, Martin W. Bauer , John Durant, Nicholas C. Allum. Worlds Apart? The Recep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in Europe and the U.S . [J]. SCIENCE, 1999, 285 (16): 384 -387.
[8]陳璇.風險分析技術框架的后常規科學和社會學批判:朝向一個綜合的風險研究框架[J].未來與發展,2008(2):29-34.
[9]Lennart Sjoberg. GENE TECHNOLOGY IN THE EYES OF THE PUBLIC AND EXPERTS [D].Center for Risk Research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2005.
[10]Lennare Sjoberg , Britt-Marie Drottz-Sjoberg.RISK PERCEPTION BY POLITICIANS AND THE PUBLIC [j].Energy &Environment,2008(19):455-484.
[11]Lennart Sjoberg.Attitudes toward technology and risk: Going beyond what is immediately given[J].Policy Sciences, 2002(35):379-400.
[12]John R. Durant, Geoffrey A. Evans, Geoffrey P. Thomas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J].NATURE,1989,340(6):11-14.
[13]John Durant. What is scientic literacy? [J]. European Review,1994,2: 83-89.
[14]Geoffrey Evans, John Dura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in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Britain[J]. Public Understand. Sci. 1995,4:57-74.
[15]Michael Siegrist. The Influence of Trust and Perceptions of Risks and Benefits on the Acceptance of Gene Technology[J]. Risk Analysis,2000,20(2):195-203.
[16]尼克拉斯?盧曼.信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Miguel ?ngel López-Navarro, Jaume Llorens-Monzonís and Vicente Tortosa-Edo.The Effect of Social Trust on Citizens’ Health Risk Percep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Petrochemical Industrial Complex[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3, 10:399-416.
[18]Vivianne H.M. Visschers, Carmen Keller, Michael Siegrist. Climate change bene?ts and energy supply bene?ts as determinants of acceptance of nuclear power stations: Investigating an explanatory model[J]. Energy Policy,2011,39:3621C3629.
[19]陳璇.科技與風險問題的社會學經驗研究進路[J].學習與實踐,2013(9):93-103.
[20]Douglas?Mary. Risk and Blame: Essays in Cultural Theory[M].New York:Routledge,1992.
[21]EnochM.Kikulwe, Justus Wesseler, Jose Falck-Zepeda. Attitudes, perceptions,and trust. Insights from a consumer survey regarding genetically modi?ed banana in Uganda[J]. Appetite ,2011(57) :401C413.
[22]劉玉濤.科技風險沖突中的公眾感知與專家評估及其信任問題[J].山東工業技術,2014:198-199.
[23]王政.國內風險認知研究文獻綜述[J].濟寧學院學報,2011(32):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