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疾病特點范文

時間:2023-11-17 17:47: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呼吸系統疾病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呼吸系統疾病特點

篇1

[關鍵詞] 高齡病人;老年呼吸系統疾病;2型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5(a)-0111-02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環境污染程度也不斷加重,導致近年來我國患有系統疾病的人數不斷增加。經過研究發現,患有較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群為高齡病人,呼吸系統的各種疾病已經成為了我國的一種的常見病。目前臨床針對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我國老齡病人發病率最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例子,慢性阻塞性肺疾?。–OPD)具有發病時間較長,不易治愈的特點,能夠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3]。當前臨床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藥物有許多,例如糖皮質激素、抗氧化劑、免疫調節劑、支氣管擴張劑等。但是常規診治的方法并不理想,COPD還伴有呼吸衰竭的癥狀,病人的呼吸不順暢及其痛苦,在臨床當中使用有創機械診治病人容易出現呼吸機依賴的情況,而無創機械通氣方法能夠有效的改善這一情況。同時近年來又由于我國的生產力大幅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豐富,患有糖尿病的人數也不斷增多,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經過調查發現,全有每年有9億人患有糖尿病,每年由于糖尿病和糖尿病的并發癥導致死亡的人數為7 000萬人,所以糖尿病 在近年來已經成為危害全球人民生命安全的第一危害疾病。誘發糖尿病的因數有很多,包括不良的因數習慣,先天的遺傳因數,后天的藥物破壞,強烈的刺激等等,而導致病人出現呼吸系統疾病的因數也有很多,包括天氣和氣溫的劇烈變化,外界強烈的刺激,機體內環境距離變化均能導致呼吸系統疾病[4-5]。近幾年國外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的統計發現,患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統疾病的高齡病人中有很多人有糖尿病的病史。同時也發現由于呼吸系統疾病合并糖尿病導致死亡的人數逐年增加。所以該研究通過收集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該院進行治療患有老年呼吸系統疾病的病人50例高齡病人作為研究目標,在選擇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病人50例中青年病人作為對照。整理病人分析兩組病人的發病情況,發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況。通過實驗分析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高齡病人與2型糖尿病疾病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該院進行治療患有老年呼吸系統疾病的病人50例高齡病人作為研究目標,在選擇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病人50例中青年病人作為對照。整理病人分析兩組病人的發病情況,發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況。發現探究組病人有50例。所有研究對象年齡在60~83歲之間,所有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為(73.73±8.91)歲,所有病人的體重在40.12~58.93 kg,平均體重為(51.58±9.25)kg,探究組所有研究對象的學歷分別是,中專以下30名研究對象,大專以下12名研究對象,大學以上有8名研究對象,研究組所有病人患病時間在2~17年不等,平均間隔時間為(9.69±3.95)年。對照組病人中有50例研究對象,對照這種研究對象年齡在27~55歲之間,對照組中平均年齡為(41.98±11.92)歲,所有病人的體重在48.12~51.23 kg之間,平均體重為(48.92±4.65)kg,對照組所有研究對象的學歷分別是,中專以下25名研究對象,大專以下19名研究對象,大學以上有6名研究對象,對照組病人患病時間在4~12年不等,平均患病時間長度為(5.4±3.76)年。所有研究對象均排除嚴重的心臟疾病,腎臟疾病和肝臟疾病。所有研究對象均滿足我國最新出版的第八版內科書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判定,對所有研究對象的年齡,身高,體重,心率脈搏和其他疾病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兩組病人基本信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實驗方法

1.2.1 研究組 收集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該院進行治療患有老年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50例高齡患者作為研究目標,在選擇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50例中青年患者作為對照。整理患者分析兩組患者的發病情況,發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況。針對研究組患者實施調查表法進行調查,再保證采用一對一單獨填寫的方法,進行問卷調查,針對不能不識字的患者醫護人員幫組患者進行問卷填寫。填寫完畢后總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的聯系。

1.2.2 對照組 收集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該院進行治療患有老年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50例高齡患者作為研究目標,在選擇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50例中青年患者作為對照。整理患者分析兩組患者的發病情況,發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況。對照組患者整理患者分析兩組患者的發病情況,發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況。針對研究組患者實施調查表法進行調查,再保證采用一對一單獨填寫的方法,進行問卷調查,針對不能不識字的患者醫護人員幫組患者進行問卷填寫。填寫完畢后總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的聯系。

1.3 統計方法

將該實驗的所以數據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 18.00 進行統計學分析,對所有計量數據使用均數±標準差(x±s)的方法進行統計學分析,對所有計數治療進行t值檢驗。

2 結果

2.1 呼吸系統疾病與2型糖尿病的相關性

經過發放調查問卷進行統計發現發現,高齡患者患有不同的呼吸系統疾病的高齡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人數為46人,兩種疾病并發率為92%。對照組患者中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合并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人數為29人,兩種疾病的并發率為58%,P

2.2 老年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情況

對100該研究進行探究分析的研究對象患有的呼吸系統疾病的種類進行探究發現,患有呼吸系統感染的人數為34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人數為42人,患有肺癌的人數為12人,其他疾病14例。所以發現呼吸系統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是本地區患者患病率較高的幾種疾病。

3 討論

患有較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群為高齡患者,呼吸系統的各種疾病已經成為了我國的一種的常見病。目前臨床針對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我國老齡患者發病率最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例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發病時間較長,不易治愈的特點,能夠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世界衛生組織經過調查發現,全有每年有9億人患有糖尿病,每年由于糖尿病和糖尿病的并發癥導致死亡的人數為7000萬人,所以糖尿病 在近年來已經成為危害全球人民生命安全的第一危害疾病[6-7]。誘發糖尿病的因數有很多,包括不良的因數習慣,先天的遺傳因數,后天的藥物破壞,強烈的刺激等等,而導致患者出現呼吸系統疾病的因數也有很多,包括天氣和氣溫的劇烈變化,外界強烈的刺激,機體內環境距離變化均能導致呼吸系統疾病。近幾年國外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的統計發現,患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統疾病的高齡患者中有很多人有糖尿病的病史。所以本實驗對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該院進行治療患有老年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50名高齡患者作為研究目標,通過實驗分析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高齡患者與2型糖尿病疾病的相關性。

實驗發現,高齡患者患有呼吸系統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和發病率均高于對照組患者。綜上所述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高齡患者常常合并患有2型糖尿病疾病,在治療高齡患者的呼吸系統疾病時應該注意控制患者的血糖。

[參考文獻]

[1] 劉琰.老年呼吸系統疾病與2型糖尿病的相關性[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S3):60-61.

[2] 趙俊,陳敏,明凱華.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T細胞免疫狀況及免疫干預[J].廣東醫學,2010(6):747-749.

[3] 李彥芳,沈小梅.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及冠狀動脈病變特點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1):1319-1321.

[4] 曾曉麗,湯旭磊,劉曉菊,等.老年呼吸系統疾病與2型糖尿病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7):3264-3266.

[5] 張化冰,向紅丁,楊玉芝,等2型糖尿病患者呼吸及消化系統死因分析十五省市19912005年住院糖尿病患者死因調查[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1,19(9):2529.

[6] 陳萍,兀威.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診治[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3,16(17):58-59.

篇2

【關鍵詞】 小兒呼吸系統疾?。?診斷與治療; 現狀

中圖分類號 R72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4-0156-03

doi:10.14033/ki.cfmr.2015.04.077

兒科臨床治療過程中,小兒呼吸系統疾病非常常見,其發病率在兒科各類疾病的發病率中占首位,特別是在學齡前期的兒童及嬰幼兒中的發病率非常高,對于小兒的正常發育及身體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及時對其進行有效的診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針對其診治現狀進行簡單分析研究。

1 小兒呼吸系統的生理學特點

站在解剖學的角度對小兒呼吸系統的生理學特點進行簡單分析,發現其與成人的呼吸系統結構具有較大的差別,其鼻腔相對來說是比較短小的,并且鼻道狹窄,黏膜下層沒有海綿組織,咽部相對來說是垂直、狹窄的,喉部相對比較垂直,支氣管、氣管的管腔彈力纖維組織存在發育不良的現象,并且其黏膜比較柔弱,難以將廢物有效排除,肺臟中含有豐富的結締組織,含氣量相對較少,而含血量相對較多,這使得其氣體交換面積較小,與成人相比,胸廓及肺的回縮能力均較小,并且由于其血液中各種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較低,導致其呼吸道免疫功能偏低,這些因素的存在,直接導致了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顯著高于成人[1]。

2 常見的小兒呼吸系統疾病

小兒時期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就是呼吸道感染,該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其中發病率最高的季節是春冬季節[2-3],在其疾病的診治過程中,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實施病原學監測,這對于小兒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關于小兒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學研究越來越廣泛,下面就對常見的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予以簡單介紹。

2.1 小兒呼吸道的細菌感染

有很多種細菌均能夠導致小兒呼吸系統感染,對其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為了對相關的致病細菌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國內很多學者在這方面開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鏈球菌等是導致小兒呼吸系統細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及銅綠假單胞菌等一些革蘭陰性菌是其主要的病原菌,并且這種類型的病菌具有非常高的耐藥性,這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臨床上主要的消滅微生物病原體的方法就是應用抗生素,但是由于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使得耐藥性細菌的發展速度非??欤瑢е驴股氐难邪l速度難以滿足實際的抗菌要求,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4]。

2.2 小兒呼吸道的病毒感染

導致小兒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種類非常的多,其中最為常見的有巨細胞病毒、麻疹病毒、SARS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病毒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目前有關小兒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研究中,我國相關的研究并不多,有學者在對39例持續喘息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應用聚合酶鏈反應及測序的方法,從中檢出了12例博卡病毒,這是一種首先由瑞典學者發現的一種細小病毒,能夠引發兒童肺炎、支氣管炎等一些呼吸系統疾病,將其與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比較,兩者的大部分臨床癥狀相似,其中較常出現的是發熱[5]。

另外,有相關的研究中,對342例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實施研究,發現其主要感染病毒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而流感病毒及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則比較少見,在實際的病毒防治工作中,我國還沒有研制出能夠安全有效的抵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疫苗,但是對于該病毒,有學者發現M2-1基因mRNA中的pshRNA7816對于該病毒所導致的細胞病變效應具有明顯的減輕作用,其中M2nRNA的特異性脫氧核酶對于病毒的復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其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應,能夠有效的提升被病毒感染了的細胞的存活率,在未來的研究過程中,其有望成為防治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一種新型基因治療類藥物,對于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具有積極的作用[6]。

2.3 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中常見的一種形式,其屬于慢性的氣道炎癥性疾病,臨床治療過程中,保證其治療的規范性與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在長期的研究與實際應用中,有關兒科哮喘的研究不斷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很多研究投入到了兒科哮喘的研究工作中,有研究發現,哮喘患兒中的白三烯受體基因的mRNA表達顯著提升。另外,有學者在對280例毛細支氣管患兒的長期隨訪中發現,嬰幼兒的支氣管炎是很容易發展成為支氣管哮喘的,導致哮喘發生及發展的一種重要因素就是:過敏體質,單純母乳喂養、大劑量靜脈免疫球蛋白、及時接種BGG是其主要的防護措施[7]。

3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現狀

3.1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實驗室檢測

有研究表明,小兒呼吸系統反復感染主要與血清硒、鋅等微量元素以及T細胞亞群等的濃度變化有關,對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小兒的血清硒、鋅等元素的含量進行測定,檢測結果表明,不同呼吸系統疾病的小兒體內血清的硒與鋅的濃度具有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血硒的升高與血鋅含量的顯著降低[8]。因此,王曾禮[9]認為,在小兒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工作中,可以將患兒體內血硒與血鋅的比值作為其中一個參考指標。

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相關研究中,應用超高倍顯微鏡對咽拭子進行檢查,看其中是否存在支原體活體,以此來對小兒支原體感染進行診斷,研究結果表面,應用這種檢查方法,與血清學檢查的檢出率相似,但是在抽血檢查的過程中,不需要要求患者空腹,并且檢測結果快速、直觀,對于患兒及其家長來說,這種檢查方式的接受度更高。降鈣素原是降鈣素的前肽,其在實際應用中是一種對革蘭陰性細菌感染比較敏感的早期診斷指標[10]。研究表明,其在患兒體內的升高程度與患兒體內的白細胞數目沒有相關性,可以將其應用于藥物療效評價及反映細菌感染的嚴重程度工作中[11]。將血清前清蛋白應用于小兒急性呼吸系統的感染的病因檢測中,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可以將其應用于小兒呼吸系統感染的鑒別與療效觀察工作中。

3.2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儀器檢測

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檢測中,最為常用的儀器檢測方法就是胸片檢測,其具有簡便、經濟、快捷的優點,這是胸部檢查過程中的優先選擇項目,與胸部透視相比,其顯像更加的清楚,能夠清楚地看到細微的病變情況。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如果僅僅是應用X線檢查,出現假陽性的概率比較大,特別是對于一些懷疑是支氣管異物的患兒來說,僅僅依靠X線檢查,很難對其進行準確的診斷,并且對兒童實施X線檢查,對其正常發育具有一定的影響[12]。

在小兒支氣管哮喘的診斷工作中,一項必不可少的檢查內容就是肺功能檢測,通過該項檢測能夠對患兒氣道中是否存在阻塞予以客觀的反映,并且對于哮喘患兒的氣道炎癥的嚴重程度具有良好的評估作用,這是臨床中的一種非創傷性的診斷技術,在呼吸系統疾病早期的診斷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對彌漫性間質性肺疾病、反復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嬰幼兒喘息等疾病對肺功能的損害程度進行準確的評價,并且其可以為相關藥物及治療方法療效的評定提供有力依據,特別是在對癥程度的評價工作中,具有非常好的應用效果[13]。由于小兒的依從性比較差,在對其開展肺功能檢測的過程中,應用到的方法與儀器與成人檢測是不同的,兒科肺功能檢測工作中,常用的檢測方法:潮式呼吸意義快速胸腹腔擠壓法、強迫震蕩法、氣流阻斷法、超聲波法、體描儀法等,肺功能檢測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檢測工作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14]。

纖維支氣管鏡檢測,由于其纖支鏡柔軟可以彎曲,具有較大的視野范圍,將其應用于呼吸系統疾病的檢測中,能夠直接檢查到肺部局部出現的微小病變,并且能夠對氣管及支氣管的動力學狀況具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集診斷功能與治療功能于一體,特別是在小兒影像學檢查發現存在不明原因的肺部病灶、咳血、氣喘、反復咳嗽的檢查中,具有非常好的應用效果,其還能夠作為先天性氣道異常類型及嚴重程度的金標準。但是在實際應用中,該技術是一種侵入性操作,具有較大的風險性,手術后可能會出現術后發熱、喉痙攣、低氧血癥等并發癥,對于肺功能嚴重損害、近期具有大量咳血、哮喘急性發作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兒是嚴禁使用的,這會對患兒的呼吸系統造成交大的損傷[15-16]。

在實際的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只有明確其發病類型,才能保證相關的治療措施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對于提升其治療效果具有積極的作用,下面就對其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予以簡單介紹。

4 小兒呼吸系統的治療現狀

4.1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常用藥物

氨溴索是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治療過程中常用的一種藥物,由于小兒呼吸系統解剖學生理特點的特殊性,導致其呼吸道分泌物容易滯留于肺部及氣管中,這會導致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具有較大難度,常出現難以治愈或者是治愈之后反復發作的情況,鹽酸氨溴索是臨床中廣泛應用的一種祛痰藥物,其能夠有效的稀釋痰液,并且還能夠濕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維持呼吸道黏膜纖毛上皮細胞的正常功能,對于抑制小兒呼吸系統炎癥的進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將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應用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的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并且不會產生明顯的毒副作用[17]。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各種不同的生理功能,對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膿毒癥型腦病、嚴重喘憋、全身嚴重中毒癥狀、高熱不退等合并癥的重癥肺炎患兒,可以適當的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但是需要依據患兒的實際情況,對其用量進行嚴格的控制,對于一般的呼吸系統疾病,是不需要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并且該種藥物盡量不要應用于極低體重兒的慢性肺疾病的常規治療或者預防工作中。

免疫增敏劑,通過為呼吸系統疾病的患兒應用免疫增敏劑來改善其免疫功能,提升其治療效率已經成為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臨床治療過程中的有效手段,依據來源的不同,可以將免疫增敏劑劃分為:中草藥、化學合成小分子、微生物制劑、生物制劑等多種類型,其中最為常用的一種生物制劑就是免疫球蛋白,其能夠通過調節補體與細胞因子的功能來誘導靶細胞的凋亡,并通過對樹突狀細胞的活化等方面進行調節,來維持機體免疫系統的穩定性。

其中常用的一種微生物制劑是斯奇康,其能夠通過增強小兒體內UK細胞活性及巨噬細胞活性,促進嗜堿細胞膜的穩定性,并能夠有效的誘導感染素的生成,從而對機體的體液免疫功能及集體細胞免疫進行調節[18]。

目前臨床上報道的相關的中藥組分也比較多,如:牛膝多糖、黃蔑多糖、香菇多糖等,其都是活性非常強的生物反應調節劑,可以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的提升患兒的免疫能力,以便于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19]。

4.2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輔助治療措施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輔助治療措施主要有:(1)吸入氧氣霧化,這是一種將氧氣作為驅動氣的霧化吸入法,通過氧霧使藥物形成微小顆粒,治療過程中,患兒在吸入藥物的同時,還會吸入一定量的氧氣,有利于患者肺泡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的氣體交換,能夠有效的改善患兒氣促、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20]。(2)吸入NO,這是一種內源性的血管舒張因子,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并且其能夠參與多種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中,其能夠有效的抑制細菌中毒素介導的炎癥反應過程,并且能夠抑制中性粒細胞產生超氧離子、提升肥大細胞膜的穩定性,對機體產生有效的免疫保護作用?;純涸谖隢O之后,能夠起到一定的抗炎、抗菌作用,這對于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對于具體的吸入持續時間、吸入最佳濃度等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21]。

綜上所述,小兒呼吸系統疾病在臨床中非常的常見,并且其種類眾多,導致其發病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依據患兒的自身特點,分析其發病原因,及時采取有效的診治措施,對于患兒的恢復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對小兒呼吸系統的生理特點進行了簡單分析,并簡單介紹了其常見的幾種呼吸系統疾病,在此基礎上介紹了其相關的診斷與治療手段,對于臨床實際的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海英,胡長青.呼吸道持續正壓給氧治療小兒呼吸衰竭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111.

[2]何少茹,孫云霞,梁穗新,等.纖維支氣管鏡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2,18(7):239-242.

[3]靳蓉,盧根,蘇守碩,等.纖維支氣管鏡術在小兒呼吸道疾病診治中的作用及安全性研究[J].貴州醫藥,2012,28(19):555-558.

[4]盧根,靳蓉,蘇守碩,等.纖維支氣管鏡術診治小兒呼吸道疾病作用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6(16):689-692.

[5]郝素蓮,張亮.肺功能檢測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診治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3,26(9):1023-1026.

[6]韋珍愛.41例小兒咳嗽變異型哮喘的臨床治療與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6):121-122.

[7]范木英,杜曉華,余澤明.肺功能檢測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診治中的應用[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15(7):456-459.

[8]趙昱.小兒門診呼吸系統疾病患病情況調查[J].中國保健營養,2013,25(13):1234-1236.

[9]王曾禮.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治現狀-呼吸系統疾?。?1)(上)[J].新醫學,2013,12(11):1024-1028.

[10]邵彩虹,姚靜,余瓊,等.小兒門診常見呼吸系統疾病患病情況調查[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1,25(19):306-309.

[11]張海英.被動吸煙與嬰幼兒呼吸系統疾病及生長發育關系的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30(15):556-558.

[12]陸權,張育才.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3,27(13):741-743.

[13]童志杰,鄧力,周名秀,等.小兒纖支鏡在嬰幼兒喘鳴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2,19(8):1145-1148.

[14]楊永弘,劉春峰.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4,28(6):1026-1028.

[15]程雪艷.淺談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預防措施[J].中國保健營養,2012,24(7):852-854.

[16]陸權,曾玫.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25(5):101-103.

[17]于翠云.反復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相關因素探討與預防措施[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8):137-138.

[18]薛辛東,黃敬孚,宋國維,等.常頻呼吸機在兒科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6(9):147-149.

[19]謝城.夫西地酸鈉和頭孢克肟治療小兒呼吸系統感染的對比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20(7):303-304.

[20]古力尼沙?依明,拉?提.與季節變化相關的常見小兒呼吸道及消化系統疾病[J].臨床誤診誤治,2013,42(11):1023-1025.

篇3

關鍵詞: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兒童的健康狀況已成為全世界的社會問題,改善兒童的健康狀況是我們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呼吸系統疾病、胃腸道疾病以及其它感染性疾病是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疾病[1]。兒童由于體質虛弱,導致其致病因素繁多,且無法逐一得到有效預防。近些年來,隨著對兒童呼吸系統疾病誘因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空氣污染已被廣泛公認為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氣候因素、大氣污染以及粉塵污染等作為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誘因,在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誘發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期,對大氣污染的關注度持續增高,大氣污染物中的總懸浮顆粒物TSP、可吸入的微粒PM10以及細顆粒PM2.5等也已被公認為導致大氣污染的重要污染源[2],且可被人體吸入而直接影響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而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對兒童的作用尤為明顯。

1影響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空氣污染因素

1.1室外空氣污染對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 通過研究發現,室外空氣污染主要表現為空氣中微粒物質增多和空氣中其它有害氣體含量超標,且以微粒懸浮物對人體的影響最為顯著。室外空氣中的微粒主要分為PM2.5和PM10,前者是指粒徑小于或等于2.5?滋m的極細微粒,后者則指直徑小于10?滋m的顆粒狀物質。就人體的肺部和呼吸道結構和生理特征而言,粒徑超過10?滋m后很難被吸入到呼吸道并進入肺中,多數能夠被鼻毛、鼻腔粘膜或呼吸道粘膜捕捉[3]。但是,當微粒的直徑小于10?滋m大于2.5?滋m時 ,顆粒則可隨著呼吸進入人體的呼吸道和肺部,可誘發呼吸系統不適。但是隨著人體粘膜的外排作用的不斷加強,顆粒最終可隨著人體的呼氣、打噴嚏或者痰液排除體外,對人體的危害較為有限。但是,當空氣中的微粒直徑小于2.5?滋m時,不僅容易進入人體呼吸道系統,而且可以在呼吸道內大量蓄積并逐漸進入人體肺部,當人體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其可在人體支氣管或肺泡內發生致炎反應,誘發慢性阻塞性肺部、支氣管炎甚至是塵肺病。兒童作為免疫功能較弱的特殊群體,相對于成年人而言更易于收到PM2.5或更小粒徑微粒的影響。魏復盛等對PM2.5所致疾病的流行病學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長期吸入PM2.5可大大增加哮喘、支氣管炎的發病幾率。Desqueyroux等[4]對空氣污染致病的相關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的發病與PM10、PM2.5以及臭氧在空氣中比例的增加有著較為直接的關系。國外一些臨床研究還證實[5],NO2和臭氧是目前導致上呼吸道感染、肺病患者住院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且一直處于惡化態勢。在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方面,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6],NO2和PM10的濃度是導致呼吸系統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其與患者的死亡率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正相關性,進一步說明了空氣微粒對人類健康的危害。王海榮等[7]對支氣管炎、肺炎以及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流行病學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PM2.5、SO2、NO2、PM10等空氣污染物的濃度是導致兒童哮喘、肺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支氣管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則為NO2和PM10,而導致兒童肺功能減弱的主要致病因素則為SO2,且女性兒童更易受到影響。關于SO2導致人體肺功能下降的原因,Sam等[8]進行的臨床研究證實,當人體吸入大量SO2后,可導致患者出現呼氣流量峰值(PEF)下降,使肺部無法獲取足夠的氧氣而逐漸導致肺部功能受限、肺部功能下降。

1.2室內空氣污染在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致病作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室內的裝修質量,大量新型的裝飾材料不斷被廣泛使用。甲醛、苯等在室內空氣中的含量超標,一直是困擾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也已被社會廣泛肯定為室內主要的污染源。室內裝飾材料所釋放出的甲苯、甲醛、苯等有害氣體,人類長期接觸不僅會出現神經過敏癥狀或免疫功能紊亂癥狀,嚴重時可導致白血病、腫瘤等惡性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巨大。研究證實,當甲醛的在室內的含量超過0.25ppm/m3時,即可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對兒童和體質虛弱的成年人最為明顯[9]。兒童長期在室內污染較為嚴重的環境中玩耍,可因室內污染源發生各種呼吸道疾病以及其它較為嚴重的器質性病變。因此,在新房裝修時,應對房間及時通風、盡量購買釋放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較少的裝飾材料,以減少裝飾材料對室內環境污染的程度。朱悅等[10]對室內環境在影響兒童呼吸系統疾病方面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室內空氣中的甲醛、苯以及室內環境中的螨蟲、微粒等均是兒童呼吸道疾病的重要誘因,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極為重要,對于降低兒童因室內環境而誘發的呼吸系統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3煤炭燃燒后的一次、二次污染物對兒童呼吸系統的影響 一直以來,煤炭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能源被廣泛使用,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生存資料。雖然煤炭的燃燒可以為我們帶來電、熱等能源,但其所產生的粉塵或有害氣體同樣是困擾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煤炭燃燒后所產生的SO2、煙塵等一污染物在空氣中可與其它污染物發生反應,并逐漸形成二次污染物,比如SO2、NOX和CO等。二次污染物可通過呼吸系統而進入人體,且不可經肝臟代謝而消除,NOX和CO可以逐漸進入人體血液而導致人體產生一些炎癥性疾病或者全身不適癥狀。北方相對于南方而言,煤炭燃燒后的二次污染物對人類健康的危險情況更為明顯,主要由于北方冬季因天寒采暖需燃燒大量煤炭,其空氣中煤炭燃燒所致的污染物的釋放量較大,可對兒童的健康產生直接影響。近些年來,冬季燃煤取暖導致室內CO中毒的案例發生率逐漸升高,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趙寶新等[11]對冬季采暖燃煤所致空氣污染對兒童呼吸系統健康的影響所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采暖期時空氣中的PM10、SO2水平大幅增加,所處該環境的兒童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呈降低趨勢但呼氣流量峰值(PEF)有所升高,即說明PM10、SO2可降低兒童的肺功能。此外,就季節而言,冬季時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炎、支氣管炎等發病率明顯高于其它季節,除與冬季氣溫交替頻繁有關以外,與冬季燃煤導致的空氣內污染物含量增加也有著顯著的相關性。

2戶外塵沙對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

有大量的研究證實[12],沙塵天氣是導致兒童呼吸系統疾病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且具有季節性的特點。王振全等[13]指出,在一些沙塵天氣高發的地區,塵肺病特征的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大大高于無沙塵天氣的地區。趙春霞等對沙塵暴對兒童呼吸系統的影響以及呼吸系統癥狀的相關因素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表明,在沙塵天氣發生的前一天,該地區的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大幅上升,且主要集中于體制虛弱、免疫力低下愛的兒童。孟紫強等進行的關于沙塵天氣影響兒童呼吸系統的相關研究也表明,處于沙塵天氣地區的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高于其它地區,且沙塵天氣能夠與其它戶外污染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對兒童的心腦血管、呼吸系統產生影響而誘發相關的疾病[14]。

3展望與結論

從上文中可見,室內外的空氣污染、環境污染等均是導致兒童出現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誘因。兒童作為免疫力和身體機能均較弱的特殊群體,對于一些致病誘因的抵御能力較弱,探明導致兒童出現呼吸系統疾病致病因素很有必要。就上述的內容而言,空氣污染導致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① 室外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所致的空氣中PM2.5、PM10等微粒的含量大幅增加,兒童吸入體內后在免疫力低時可誘發呼吸系統相關疾病。②室內裝飾材料或其它污染源所釋放的甲醛、苯等有毒氣體,可刺激兒童的呼吸系統并進行其肺部,誘發相關呼吸系統疾病。③煤炭燃燒、秸稈燃燒等導致大氣中煙塵、SO2、CO等有害物質的含量增加,增加了兒童患病幾率。④沙塵暴、塵沙天氣或者高發區域空氣中粉塵和塵沙的含量較高,容易導致兒童出現慢性阻塞性肺部樣癥狀或者相關呼吸系統疾病。因此,改善大氣環境和周邊生活環境對于降低上述因素所致的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具有重要的實質性意義。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的共同難題,欲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任重而道遠。但從世界范圍內的兒童以及全世界人類的健康出發碳、節能、環保潔凈的生活模式是我們所面臨的共同任務。

參考文獻:

[1]李寧,張本延,彭曉武.大氣污染與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住院人數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09,25(12):1504-1505.

[2]魏復盛,胡偉,滕恩江,吳國平等.空氣污染與兒童呼吸系統患病率的相關分析[J].中國環境科學,2000,20(3):220-224.

[3]胡偉,魏復盛.空氣污染與呼吸系統疾病對兒童肺功能的交互影響[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4,6:361-363.

[4]Desqueyroux H,Pujet J C,Prosper M,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low-level air pollution on respiratory health of adults suffering from moderate to severe asthma[J].Environ Res,2002,89(1):29-37.

[5]查日勝.空氣污染對學齡兒童呼吸系統病癥影響的縱向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1,21(18):445-446.

[6]李寧,張本延,彭曉武.大氣污染與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住院人數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09,25(12):1504-1505.

[7]王海榮,翟秋敏,沈娟.大氣污染對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以河南省A市為例[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1,36(3):54-57.

[8]Sam Pattenden,Temenuga Antova,Manfred Neuberger,et al.Parental smoking and children's respiratory health:independent effects of prenatal and postnatal exposure[J].Tob Control,2006,15:294-301.

[9]潘小川.室內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J].中國科學基金,2005,(4):205-208.

[10]朱悅,楊小南,李宇斌.沈陽市某地區大氣污染與兒童呼吸系統疾病門診人次的關系[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8,25(7):575-578.

[11]王少利,郭新彪,張金良.北京市大氣污染對學齡兒童呼吸系統疾病和癥狀的影響[J].環境污染與健康雜志,2004,01:713-715.

[12]霍焱,董芹,雷正翠,等.常州空氣污染特征分析及對呼吸系統等疾病的影響[J].環境與健康雜志,2010,27(14):501-503.

篇4

【關鍵詞】  疾病分布;流行病學;分析

衡水市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是衡水市區惟一一個三級甲等醫院,內、外科臨床各系統專業分科較細,而貴賓病房(以下簡稱我科)是我院特設的一個內科綜合科室,所收治的病例,其年齡、職業、社會地位、疾病分布均比較廣泛,沒有做出特殊的規定與限制。所以,對于區域性的疾病分布有一定的代表性。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6至2008年在我科所有的住院病例,共1 164例。其中男715例,女499例;年齡16~95歲,平均年齡63.76歲;<45歲168例,男77例,女91例;45~60歲254例,男151例,女103例;>60歲742例,男498例,女253例,城鎮居民730例,農村居民434例。

1.2 方法 對入選患者按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年齡分期標準(即:<45歲為青年,45~60歲為中年,>60歲為老年)進行年齡階段的劃分。得出上述基本資料。同時統計和總結各年齡階段的疾病分布情況。

2 結果

2.1 患者出院第一診斷疾病分布情況 前五位的系統疾病分布情況為:在<45歲的青年階段,系統疾病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血液系統、代謝及內分泌系統、消化和泌尿系統;在45~60歲的中年階段,系統疾病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代謝及內分泌系統;在>60歲的老年階段,系統疾病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代謝及內分泌系統。見表1。表1 1 164例住院病例系統疾病分布情況(按第一診斷分類)

2.2 患者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依據進行分類,統計系統疾病總體分布情況 前五位的系統疾病總體分布情況為:在<45歲的青年階段,系統疾病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呼吸系統、代謝及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在45~60歲的中年階段,系統疾病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循環系統、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在>60歲的老年階段,系統疾病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循環系統、神經系統、代謝及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見表2。

2.3 患者出院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前十種疾病分布情況 前十種疾病:在<45歲,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上呼表2 1 164例住院病例系統疾病總體分布情況(按第一診斷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壓、急性扁桃體炎、泌尿系感染、心肌炎、過敏性紫癜、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急性胃腸炎;45~60歲,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腦梗死、冠心病、高血壓、后循環障礙、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癌、肝癌、急性氣管炎、食管癌;在>60歲的老年階段,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腦梗死、冠心病、高血壓、肺癌、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循環障礙、肺炎、泌尿系感染、肝癌。見表3。表3 1 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種疾病分布情況(按第一診斷統計)

2.4 患者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統計依據,前十種疾病總體分布情況,前十種疾?。?lt;45歲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壓、泌尿系感染、急性扁桃體炎、脂肪性肝病、心肌炎、過敏性紫癜、巨幼紅細胞性貧血;45~60歲的中年階段,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高血壓、冠心病、腦梗死、糖尿病、血脂異常、后循環障礙、肺炎、肺癌、肝癌、急性氣管炎;>60歲所占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高血壓、冠心病、腦梗死、糖尿病、血脂異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后循環障礙、肺炎、泌尿系感染。見表4。表4 1 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種疾病總體分布情況

2.5 出院的第一診斷和1種及1種以上合并癥者 一體多病發生率(構成比):在<45歲占16.67%(28/168);在45~60歲占57.87%(147/254);在>60歲占56.47%(419.742)。

3 討論

近些年,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疾病構成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為了了解和掌握衡水市區域的疾病流行病學狀況,故進行我院綜合內科病房病例疾病分布情況的統計和分析。在<45歲的青年階段:系統疾病分布情況中,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分類,呼吸系統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依據進行分類,仍以呼吸系統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前十種疾病分布情況,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仍以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這表明,在青年階段,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及住院率高,這符合年輕人的內外環境特點。所以,年輕人要以預防呼吸道疾病為主。

在45~60歲的中年階段:系統疾病分布情況中,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分類,神經系統疾病居第一位,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疾病構成比相近;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依據進行分類,循環系統疾病居第一位,神經系統、代謝及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疾病構成比相近;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前十種疾病分布情況,腦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發病率與之相近;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高血壓居第一位,冠心病、腦梗死、糖尿病構成比相近。這表明,中年時期發病情況較青年階段分布廣泛得多,以神經系統及神經系統中的腦梗死(17.72%)、循環系統及循環系統中的高血壓(38.19%)和冠心病(25.59%)、代謝疾病及代謝疾病中的糖尿病(15.75%)和血脂異常(13.39%)。以上反映了中年時期即已經以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慢性疾病為主,故中年人群的疾病預防即應以這些慢性病為重點[1]。同時,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視。

在60歲的老年階段:系統疾病分布情況中,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分類,神經系統疾病居第一位,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疾病構成比與之相近;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依據進行分類,循環系統疾病居第一位,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疾病構成比相近;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前十種疾病分布情況,腦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與高血壓構成比相近;以每份病歷的出院第一診斷和合并癥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高血壓居第一位,冠心病、腦梗死、糖尿病構成比相近。這說明,老年階段的疾病系統和病種分布,與中年時期發病情況相近,均以神經系統及神經系統中的腦梗死(25.61%)、循環系統及循環系統中的高血壓(40.03%)和冠心病(30.46%)、代謝疾病及代謝疾病中的糖尿病(23.72%)和血脂異常(11.05%)。由此可見,老年時期疾病分布可能是中年階段疾病分布的繼續,即仍以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慢性疾病為主,同時,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視。所以,老年人群的疾病預防即應以這些慢性病為重點,同時也提示我們,老年期疾病的防治重點要做好中年時期疾病的防治[2]。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120出診疾病譜外傷腦血管病老年人

120急診醫生,既不是內科醫生,也不是外科醫生,應該是一種獨立的臨床??漆t生。120出診疾病譜既含有內科、外科,也不完全等同于急診科,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規律性?,F分析如下:

一、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從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間共出診6922例,其中男3324例;女2675例。有1045次空跑,未拉回病人(各種原因)。

1.2方法:

將病人分成四個年齡段,20歲以下為一組;21~40歲為二組;41~60歲為三組;61歲以上為四組。疾病譜按構成比排列為:各種外傷、骨科疾病、神經內科系統、心血管系統、各種急性中毒、各種原因死亡病例、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疾病。

二、結果

不按年齡組,整體排列:外傷占第一位,1232例,占總數20.5%;骨科疾病占第二位,1131例,占總數18.9%;神經內科疾病第三位,1046例,占總數17.4%;心血管系統疾病第四位,623例,占總數10.4%;各種急性中毒第五位,326例,占總數5.4%。死亡303例,占總數5.1%;呼吸系統疾病190例,占總數3.2%;消化系統疾病106例。占總數1.8%;其它雜病1042例。占總數17.4%。男女之比為1.24:1,男性略多于女性。按年齡組比對:一組446人,其中男236人,女210人。男女之比為1.12:1。外傷第一位,占絕對優勢,共136例,占本組30.5%;骨科疾病第二位,共40例,占本組8.9%;急性中毒第三位,共20例,占本組4.5%;心血管系統疾病12例,占2.7%;消化系統疾病12例。占1.8%;死亡7例,占1.6%;呼吸系統疾病6例,占1.3%;其他雜病,包括:低血糖暈倒、癲癇抽搐、高熱抽搐、腹痛等,216例,占48.4%。二組1392人,其中男882人,女510人。男女之比為1.73:1。外傷第一位,共542例,占本組38.9%;骨科疾病第二位,共287例,占20.6%;急性中毒第三位,共166例,占11.9%;神經內科疾病第四位,共52例,占3.7%;心血管系統疾病第五位,共41例,占2.9%;死亡25例,占1.8%;呼吸系統疾病15例,占1.1%;消化系統疾病11例,占0.8%;其他雜病250例,占18.0%。三組1857人,其中男1054人,女803人,男女之比為1.31:1。本組骨科疾病第一位,共410例,占本組22.1%;外傷第二位,共392例,占21.1%;神經內科疾病第三位,共317例,占17.1%;心血管系統疾病第四位,共239例,占12.9%;急性中毒第五位,共128例,占6.9%;死亡71例,占3.8%,消化系統疾病35例,占1.9%;呼吸系統疾病23例,占1.2%。其他雜病243例,占13.1%。四組2304人,其中男1152人,女1152人,1:1。神經內科疾病升為第一位,且占絕對優勢,共674例,占本組29.3%;骨科疾病第二位,共394例,占本組17.1%;心血管系統疾病第三位,共331例,占本組14.4%;死亡200例,占8.7%;外傷162例,占7.0%;呼吸系統疾病146例,占6.3%;消化系統疾病52例,占2.3%;急性中毒12例,占0.5;其它雜病333例,占14.5%。各年齡組出診人數之比:第一、二、三、四組,分別為:1:3.12:4.16:5.17。第四組人數所占的比例,是總人數的38.4%。

三、討論

3.1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在青、中年組,各種外傷是占第一位的,到老年組腦血管病上升為第一位,與當前疾病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是一致的,另外,老年患者的出診比例也明顯大于中青年組。

3.2我院是一個以骨科為主的綜合性醫院,以上統計材料中,骨科患者的比例較高。

3.3出診患者具有突發性、緊急性,需要現場急救和擔架轉運的特點,其疾病譜也不同于急診科病人。而且老年病人所占的比例較高。

3.3根據資料分析,120急救培訓應以創傷急救及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危重病現場急救作為重點,救護車裝備、藥械配備應與其相適應。針對性的培養專業的急診醫護人員,提高正確處理和搶救能力,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存和治愈率。

參考文獻

篇6

【摘要】目的:研究探討對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進行中醫辨證,為臨床中西醫結合診斷以及治療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提高理論參考依據。方法:對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例患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辨證分為四型:肺熱壅盛型、脾腎陽虛型、痰濕內盛型、外寒內飲型。對照患者的呼吸系統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感染概率,總結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感染類型的規律性與特點。結果:經中醫辨證,我院收治的40例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肺熱壅盛型9例,占22.5%;脾腎陽虛型10例,占25.0%;痰濕內盛型12例,占30.0%;外寒內飲型9例,占22.5%。結論: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可分為以下四類,痰濕內盛型感染率最高,脾腎陽虛型患者感染率再次,肺熱壅盛型患者感染率與外寒內飲型患者感染率最低。

【關鍵詞】呼吸系統 感染性疾病 中醫辨證 分型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體質、抵抗力也有較大幅度的減弱。真菌感染已經逐漸成為誘發呼吸系統疾病的突出病因,真菌已經是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種[1]?;加泻粑到y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臨床常見癥狀為有大量的痰液產生,而不一樣種屬的細菌感染的患者其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有所不同[2]。而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近年來成為臨床醫務工作者關注的熱點。筆者試圖將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患者感染情況相互驗證,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病例均選自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0例患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自21歲至84歲,平均年齡為49.43±11.78歲。其中經西醫診斷為肺氣腫患者8例,慢性氣管炎患者15例,肺炎患者4例,肺腫瘤患者7例,肺源性心臟病患者6例。

方法:對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例患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辨證分為四型:肺熱壅盛型、脾腎陽虛型、痰濕內盛型、外寒內飲型。對照患者的呼吸系統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感染概率,總結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感染類型的規律性與特點。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之間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之間的比較使用t檢驗進行分析,統計結果以P

結果:

經中醫辨證,我院收治的40例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肺熱壅盛型9例,占22.5%;脾腎陽虛型10例,占25.0%;痰濕內盛型12例,占30.0%;外寒內飲型9例,占22.5%。具體數據如下表所示。

討論:

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多發病,其主要病變在氣管、支氣管、肺部及胸腔,病變輕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響,重者呼吸困難、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農村則占首位。更應重視的是由于大氣污染、吸煙、人口老齡化及其他因素,肺氣腫患者,慢性氣管炎患者,肺炎患者,肺腫瘤患者,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等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有增無減[4]。患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臨床常見癥狀為有大量的痰液產生,而不一樣種屬的細菌感染的患者其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有所不同。而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近年來成為臨床醫務工作者關注的熱點[5]。

本文將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中醫辨證分型分為四類,肺熱壅盛型、脾腎陽虛型、痰濕內盛型、外寒內飲型。上述四類分型其中有三類可以相互轉化,外寒內飲型患者并未發生任何轉變。肺熱壅盛型患者轉變為痰濕內盛型,其轉變過程包括邪實正未虛,體現為臨床病程長,發作頻率較為頻繁,一般肺部感染長期不愈患者易發生?;颊叩呐R床癥狀一般為痰液黃粘、咳嗽、痰液量大。胸悶、便干、口渴,但無發熱現象。有痰濕內盛型患者轉變為脾腎陽虛型,其轉變過程包括正虛邪實、實邪傷正、久病致虛、正氣不足。一般有長期吸煙史、肺氣腫、年老體虛、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易發生。臨床表現為咳吐粘稠或白色的痰液、經??人浴⒃绯科鸫埠筇狄毫枯^大。有脾腎陽虛型患者轉變為痰濕內盛型,其轉變過程一般發生在患者出現心衰后經一系列醫療措施后逐漸好轉時。肺心病或慢性氣管炎患者由于勞累或感冒導致病情加重,從而引起心衰、肺部感染,臨床表現為不能平臥、浮腫、喘息、心悸氣短。

本研究發現,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患者的真菌感染概率密切相關,患者的真菌感染率服從以下規律:痰濕內盛型感染率最高,肺熱壅盛型患者感染率次之,脾腎陽虛型患者的感染率再次,外寒內飲型患者感染率最低。4種中醫辨證分型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真菌感染均以白色念珠菌為主。

參考文獻

[1] 范洪, 鄭小麗, 石海香, 等. 呼吸系統疾病住院患者痰液真菌培養結果分析[ 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03, 2(1): 24~26

[2] 蔣洪敏, 韋超凡, 陳利玉, 等. 白色念珠菌誘導小鼠胸腺細胞凋亡[ J]. 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 1999, 19: 453

[3] 葉應嫵, 王毓三主編.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 第2版.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7: 461.

篇7

【關鍵詞】穴位敷貼;慢性呼吸系統疾?。化熜в^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25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02-0064-02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支氣管哮喘,因患病人數多、死亡率高、社會經濟負擔沉重等特點,近年來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個國家所面對的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此類疾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一般治療上應用祛痰劑、鎮咳、平喘藥或抗膽堿藥、β受體激動劑、激素等對癥處理,但臨床上存在療效不顯著、耐藥和毒副反應等不足。穴位敷貼療法已經得到眾多研究證實,能夠很好的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3]。故本研究應用穴位敷貼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92例,取得了理想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科住院患者92例,兩組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所規定診斷標準;其中:COPD患者45例,支氣管哮喘32例,慢性支氣管炎15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6例,治療組: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齡41~82歲,平均(65.25±9.34)歲,對照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齡47~81歲,平均(67.50±9.6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肺功能、癥狀等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排除嚴重心臟疾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過敏體質、局部或全身皮膚感染等。

1.2治療方法分別按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2008年修訂的《COPD診治指南》,哮喘學組2008年修訂的《支氣管哮喘診治指南》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案:對照組:控制性氧療、支氣管擴張劑、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癥狀好轉后減量)、祛痰劑、霧化吸入等。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穴位敷貼治療,貼敷藥物為穴位敷貼治療貼(上海豐澤園醫藥研究所研發),貼敷部位:包括肺俞(雙側)、腎俞(雙側),加上大椎、天突、膻中、風門、定喘;貼敷時間:每天上午外敷相關穴位,1日1次,治療7天,每次貼2~4h,依個人皮膚敏感度不同,可適當增減時間。

1.3護理干預

1.3.1一般護理病房環境安靜、舒適;提前準備敷貼材料;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治療的目的、方法、療效及注意事項,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疑惑和不安情緒。

1.3.2操作護理操作護士敷貼前需洗凈雙手,操作時,一般站于病床右側,貼前清潔患者局部皮膚,確定貼敷穴位,將治療貼貼于相應位置,將雙手拇指指腹在貼有治療貼的穴位緩緩施加壓力至患者能耐受為度,局部感覺以酸、麻、脹為宜,按壓手法為先順時針方向旋揉1 min,接著逆時針方向旋揉1 min,每個穴位持續3~5 min,逐次按摩所有敷貼的穴位,共持續15~20 min。

1.3.3操作后護理一般貼敷后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搔癢均為正常反應;若貼敷后局部皮膚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時,應立即取下藥膏,囑患者切勿抓撓,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膚出現紅腫、水泡等嚴重反應,需及時告知醫師,必要時聯系皮膚科會診。

1.3.4情志護理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程較長,反復發作,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喪失,加之社會、家庭、環境、經濟等多方面的壓力,常常伴有焦慮情緒,對控制疾病缺乏信心。因此,護理人員需經常關心患者痛苦,耐心傾聽其主訴,并協助患者獲得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與關懷。

1.3.5飲食護理告知患者在貼敷治療期間,以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飲食或軟食為主,勿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勿飲咖啡、酒等。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1.4觀察指標詳細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變化(參照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支氣管炎”章節所觀察的咳嗽、咳痰、痰量、喘息癥狀、兩肺的聽診)及改良英國MRC呼吸困難指數(mMRC),治療第1、7天各評估一次。

1.5臨床癥狀療效判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療效評定方法:以治療前后的積分差與治療前的積分相比的比值來評定療效:療效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①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率≥95%;②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證候積分

1.6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土標準差表示,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或四分位數表示。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正態分布),對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Mann-Whnitney U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3討論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程長,發展病情遷延不愈,導致患者肺功能明顯下降、呼吸困難等癥狀亦較明顯,因此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期望于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發揮更大的作用,穴位敷貼療法已經得到眾多研究證實,能夠很好的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本研究采用的穴位敷貼,由治療膏、醫用膠布和保護膜構成,通過生物波效應和經絡穴位效應發揮作用。特別是它能通過吸收人體和周圍環境的能量,發射8~14μm的生物波,該波作用人體時通過“吸收”、“透射”、“反射”等過程,產生“生物共振”效應作用于人體穴位,通過經絡傳導發揮其疏通經絡、調節氣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4]。已有研究表明,人體內確實存在由機體細胞為基本單位的生物場,該生物場自人體組織細胞的物理場效應而表現出來[5]。

同時,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英國MRC呼吸困難指數(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已廣泛應用于COPD、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評估,與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能夠很好地反映患者的臨床癥狀。在COPD全球策略2011修訂版,已將該量表列入病情評估體系中,其可靠性和反應性均較滿意,可以體現出患者的健康損害[6]。

本研究發現應用穴位敷貼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在臨床療效、呼吸困難指數指標方面均優于常規西醫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其具有費用低廉、操作簡便等優點,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姚建義,苗樹軍,紀雪梅,等.我國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0):15-17.

[2]崔宴醫.三伏天新加芥辛膏穴位貼敷治療緩解期哮喘500例[J].中醫雜志,2009,50(5):438-439.

[3]王蘭娣.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補肺益壽合劑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例[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9,26(6):33-35.

[4]王超東,鄧柏穎,蘇莉.經絡實質假說的文獻綜述[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1):71-72.

[5]張懷亮,潘鈺蔚,李曉霞,等.中醫經絡細胞生物場與生物共振概述[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性病學雜,2009,8(5):329-330.

篇8

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出生的150例低出生體重兒的相關臨床資料。

結果:低出生體重兒發生的主要圍產因素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胎膜早破、多胎妊娠、流產史(≥2次);體重

結論:提高產科技術水平和加強產科兒科的協作,對降低低出生體重兒并發癥,提高其存活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低出生體重兒圍產因素臨床結局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84-02

極低出生體重兒(VLBW)和低出生體重兒(LBW)均是圍生期的主要并發癥,在嬰兒中具有較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且遠期發育障礙高于正常兒。本文對我院150例低出生體重兒和極低出生體重兒的相關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兩者的圍產期高危因素及其結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8年1月1日~2012年8月30日我院出生的150例低出生體重兒和極低出生體重兒,平均胎齡(31.10±3.20)周,出生體重1000g~1500g 48例,1500g~2500g 102例。產婦年齡為18~45歲,平均(27±3.50)歲,自然順產52例,剖宮產98例。

1.2方法?;仡櫺苑治?50例低出生體重兒的相關圍產因素,臨床特點及結局。

1.3統計方法。采用X2檢驗及u檢驗。

2結果

2.1低出生體重兒的相關圍產因素。本組低出生體重兒首要圍產因素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其次是多胎妊娠、胎膜早破、母親流產史(≥2次)等。導致低出生體重發生的其他相關因素包括宮頸機能不全、子宮因素、內科合并癥、貧血、瘢痕子宮、生殖道感染等。本組資料顯示,體重

2.2低出生體重兒的并發癥及預后。常見的是呼吸系統疾病、高膽紅素血癥、消化系統疾病、感染、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且常多個并發癥并存。體重

3討論

低出生體重兒由于其解剖生理特點,各臟器發育不成熟,易出現各種并發癥。本組資料顯示,常見的并發癥是呼吸系統疾病、高膽紅素血癥、消化系統疾病、感染、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且常多個并存。從本組資料來看,體重

其呼吸中樞和肺發育不全越明顯,更容易發生嚴重窒息、肺透明膜病、肺出血等呼吸系統疾病而死亡。所以,要降低低出生體重兒的死亡率,應避免可能引起早產的各種因素,加強對高危孕婦和高危因素的管理,盡可能延長孕周,增加出生體重。因此,提高產科技術水平和加強產、兒科的協作,對降低低出生體重兒并發癥,提高低出生體重兒存活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主編.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篇9

【關鍵詞】呼吸系統疾病;真菌;呼吸道感染;臨床分析

肺部真菌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最常見的深部真菌病,真菌屬于條件致病菌,只有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調時才引起感染,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的長期應用以及各種新技術的開展,真菌感染的發病率不斷增加,但是臨床上一方面對肺部真菌感染認識不足,易被醫生忽視,另一方面肺部真蓖感染的病原體絕大多數為條件致病性真菌,咳痰標本分離到真菌不足以診斷。本文通過對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67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痰液進行真菌培養,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期為本病的早期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幫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中發生肺部真菌感染的71例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男52例,女19例。年齡53-86歲,平均69歲。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3例,肺腫瘤70例,慢性支氣管炎44例,肺源性心臟病36例。肺炎43例。以上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使用過抗生素治療,抗生素藥物包括β-內酰胺類的頭孢菌素(尤其三代頭孢多見)、青霉素類及新型β-內酰胺類、氟喹諾酮類,其中應用過2種以上抗生素患者182例,同時聯合2種以上抗生素者136例,肺腫瘤化療4-8個周期,267例住院后繼續治療時間≥2周者251例。

1.2診斷標準:痰涂片找到真菌菌絲和芽生孢子,或同時痰真菌培養同一菌種3次以上陽性者,或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一次真菌陽性者作為入選條件,結合以下標準診斷為肺部真菌感染:①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有導致真菌感染方面的誘因。②胸片或胸部CT提示有滲出性改變或有真菌肺部感染相對特異的改變,如曲菌球的X線表現[1]。

1.3研究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進行研究。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和X2檢驗。

2結果

(1)真菌感染情況,267例患者發生真菌感染71例,男52例,女19例,平均年齡69歲(53-86歲),2008年、2009年、2010真菌感染者的比例分別為17.65%(15/85)、25.61%(21/82)、35.00%(35/100),可見呈逐年上升趨勢。(2)真菌感染患者的疾病分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腫瘤發生肺真菌感染分別為34.94%,28.57%,高于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

表1真菌感染患者疾病分布

(3)真菌感染的菌種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分布情況如下圖表2

71例患者感染真菌種類及其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分布情況

由圖中可見,白色念珠菌檢出率明顯高于其他真菌(X2=93.17,P

(4)真菌感染患者的抗生素及抗腫瘤用藥情況:發生肺部真菌感染的51例非腫瘤患者均不同程度使用抗生素且時間>2周以上,而20例肺腫瘤患者在腫瘤治療的同時也不同程度使用抗生素。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2008年-2010年我院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趨勢,分析其原因:①臨床醫生對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掌握不嚴,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造成機體正常菌群失調,從而導致真菌感染。②惡性腫瘤放、化療治療,致使機體免疫力下降,白細胞減少,也是真菌感染的一個原因。③濫用激素,在一些基層醫院,激素成為了常規用藥,本研究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真菌感染明顯高于其他病種,其原因是,COPO患者長期反復感染,氣道有不同程度破壞,粘膜纖毛脫落,肺功能受損,削弱了呼吸系統防御功能,加大真菌感染幾率。

篇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09)7-0056-02

[摘要]目的:探討呼吸系統疾病的細菌感染分布,使臨床選擇抗生素治療更有針對性。方法:通過痰液細菌培養結果,分析不同菌種感染分布特點。結果:1058例細菌感染者中,革蘭陽性球菌81例、感染率為7.7%,革蘭陰性桿菌712例、感染率為67.3%,真菌265例、感染率為25.0%,細菌種屬之間差異有極顯著性(P

[關鍵詞]呼吸系統疾病;細菌感染;分析

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可產生大量痰液,不同種屬細菌感染所表現的臨床癥狀和痰液性質不同。本研究對呼吸系統疾病按中醫理論辨證分型,并對辨證不同分型患者的痰液進行細菌培養,探討呼吸系統疾病的細菌感染分布、細菌感染與年齡的相關性、細菌感染與性別的相關性,為中醫辨證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男707例,女351例,年齡14~85歲,年齡

1.2細菌培養

1.2.1痰液標本的留取:要求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反復漱口,然后深咳痰液于無菌標本容器內,2h內送檢。痰液標本合格判斷標準:痰液直接涂片革蘭染色,要求白細胞>25個/低倍視野,上皮細胞

1.2.2細菌培養方法:接到痰液標本后,立即以常規方法接種于血平皿培養基、麥康凱培養基、沙保羅培養基上,培養時間24~48h,培養溫度為血平皿和麥康凱培養基培養溫度37℃,沙保羅培養基培養溫度35℃。

1.2.3細菌鑒定[1,2]:以分純的細菌菌落,利用美國德靈公司提供的MicroScan自動細菌生長系統,革蘭陽性菌接種于Pos12鑒定板上,革蘭陰性菌接種于Meg21鑒定板上,真菌菌落接種于YeastID鑒定板上,培養24~48h,系統內讀數鑒定。質控菌株為ATCC25922大腸埃希菌菌株、ATCC29213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ATCC60193白色念珠菌菌株。

1.3呼吸系統疾病細菌感染判斷標準[3,4]

1.3.1細菌感染:痰液培養有細菌生長,經鑒定排除正常菌群,屬于呼吸道致病菌,為細菌培養結果陽性,結合臨床感染癥狀可確診為呼吸道細菌感染。

1.3.2真菌感染:痰液培養連續2次以上有真菌生長,經鑒定為同一種真菌,為真菌培養結果陽性,并結合患者的發熱、咳嗽、咳白色粘液絲狀痰或粘液膠凍樣痰或膿痰、重者痰液中帶有血絲、甚至咯血、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可確診為真菌感染。

1.3.3細菌混合感染:痰液培養有細菌生長,經鑒定排除正常菌群,有2種呼吸道致病菌,為呼吸道細菌混合感染。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x2檢驗。

2結果

2.1細菌感染分布:本文中,革蘭陽性球菌81例、感染率為7.7%,革蘭陰性桿菌712例、感染率為67.3%,真菌265例、感染率為25.0%,細菌種屬之間差異有極顯著性(P

2.2細菌感染與年齡的相關性:本文中,年齡

2.3細菌感染與性別的相關性:本文中男707例、感染率為66.8%,其中革蘭陽性球菌61例、感染率為8.6%,革蘭陰性桿菌480例、感染率為67.9%,真菌166例、感染率為235%。女351例、感染率為34.8%,其中革蘭陽性球菌20例、感染率為5.7%,革蘭陰性桿菌232例、感染率為66.1%,真菌99例、感染率為28.2%。男性不同菌種感染率,革蘭陽性球菌的溶血葡萄球菌和肺炎鏈球菌、革蘭陰性桿菌的粘質沙雷菌和產堿不動桿菌、真菌的熱帶念珠菌明顯高于女性的感染率(P

3討論

中醫學認為,痰的生成是由于氣機郁滯或陽氣不足,不能正常運化津液,使津液聚積所致,痰貯于肺,不但影響氣道通暢,而且污染氣道環境,成為細菌生長繁殖的滋生地,細菌的大量增殖亦感染氣道,加重痰液質和量的改變,使痰濁阻肺,成為肺系證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同菌種細菌感染氣道所表現的臨床癥狀、痰液的性狀各異,據報道,呼吸系統疾病中醫辨證不同分型與細菌感染密切相關,混合感染均以革蘭陽性菌+真菌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