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美學在建筑中的應用范文

時間:2023-11-21 17:54: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設計美學在建筑中的應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設計美學在建筑中的應用

篇1

摘要:美學在建筑設計中普遍存在,且十分重要。建筑設計中形式和功能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并遵循美學這個指導原則。

關鍵詞:美學 形式和功能 朗香教堂 對立和統一

Abstract: : aesthetics exists generally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Architecture form and function in the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aesthetics this guidance.

Keywords: aesthetics, form and function,The French Ronchamp, contradictory and unified

建筑師的地位何在?他是傳遞空間美感的人。思索有意義的空間,開創一片環境,這就是你的發明創造!

----路易斯·康

人們都說,建筑是有形的詩篇,是凝固的樂章。本文旨在結合筆者自身設計經驗,淺談美學原理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以期提升基本設計能力,能更好的做好設計工作。

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簡單地說,這是一門研究“美”的學問。

建筑行業是一種服務性行業,我們的設計作品有受體,那就是:人。建筑是要給人服務的。如何要讓人們接受我們的設計作品,首先就要研究我們的作品如何讓人們產生美的感覺。

其實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對“美”有著敏感性。比如說,當我們看到理性、有序、舒服的事物時,大腦反饋給我們的信息便是“喜歡”之類;相反,若是見到雜亂、無序、厭惡的事物時,大腦感受到的是不安,這時便開始給我們“不喜歡”的感覺了,這是我們的本能。這樣看來,其實只需對我們大腦的這個天分加以認知和練習,那么“感性”便可以和“理性”結合起來了。我們所了解的各種“風格”,所學習的各種“手法”,都是對“理性”的訓練。

美學在建筑設計中的要素大致可以概括為:統一、均衡、比例、尺度、韻律、序列、性格、風格、色彩等基本內容。一件好的作品,一定會在本身所涉及到的要素方面,甚至是所有要素方面都設計得很好。例如說到故宮,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巨大的建筑群、高空間和大進深的特點,這就是在比例、尺度上做文章;而提及美國建筑師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我們首先想到的則是質地、建筑形態、以及和自然環境相互呼應的特點,這便是在風格、性格上考慮。從古到今,從中到外,正因為上述要素在建筑設計中普遍存在,更見美學的重要性。

形式和功能的關系問題

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路易斯·沙利文曾提出“形式追隨功能”,但是有關形式和功能的關系在建筑設計,甚至整個設計行業始終都是一個被不斷爭論、不斷被修正的話題。筆者認為,形式和功能兩者并不是絕對地誰讓位于誰,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功能的作品,是缺少內涵的,更接近裝飾品;而只注重功能不兼顧形式的作品,又很容易得到簡陋、粗俗的結果。因此,必須要將功能和形式結合起來,二者都很重要,二者之間的相對側重關系也需要從實際出發,依據具體情況而定?;蛘哒f,功能和形式可以理解為是方案設計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的入手點,解決同一個問題的兩種不同方法開始。從不同的方法入手,雖然最后所得到的結果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多樣性,但是其中還是有指導原則的,這個指導原則就是美學。美學是平衡功能和功能關系的指導原則。

下面以朗香教堂為例,具體分析建筑設計中的美學應用。

朗香教堂位于法國東部索恩地區距瑞士邊界幾英里的浮日山區,坐落在一座小山頂上,由法國建筑設計大師勒·柯布西耶設計建造。雖然教堂規模不大,僅能容納200人,但卻對現代建筑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1、對立統一的應用

對立統一法則是設計行業普遍適用的法則。建筑設計中的統一,指的是在一個總的概念前提下,各要素之間所呈現出的一種相似,甚至一致的特性,看似各不相干的要素之間其實是有著一些內在的聯系規律的;而對立,則是指呈現出一致性的各要素之間的變化、差異及特殊性。

從一開始,柯布西耶的意圖就是玄奧多于宗教,他希望創造一個詩意的、雕塑般的空間作為“一個強烈的集中精神和供冥想的容器”。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建筑由噴涂后用一層石膏刷白以形成粗糙表面的素混凝土墻面構成。建筑的兩個主要立面朝向南方和東方,并被一道在靠近轉角處迅速升高的截斷的墻面分割開。南立面平緩的傾斜墻面上開有一系列安裝了彩色玻璃的窗洞,并布置了教堂的主要入口。從細小的窄縫直到深深的凹洞布置著各種形狀的窗子,表現了墻體的厚度并在室內創造出鑲嵌般的光線效果。西立面,是建筑中僅有的一面無窗的實墻,一對桶形的瀉水槽形成其鮮明的特征,雨水池包括用混凝土制成的3個金字塔和1個圓柱體,這些幾何元素與教堂懺悔室柔和凸起的外墻在肌理和外形上形成了對比。

在朗香教堂的設計中,形、光、色、材融為了一體,一切建筑造型只為一個目的:藝術的、超凡的表現著一種精神,這正契合了教堂建筑的最重要的功能。筆者認為,朗香教堂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能讓人感到陌生,有陌生感或陌生性。我們從日常生活中都形成了一定的關于房屋是什么樣子的概念。我們觀看一座建筑物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把眼前所見同已有的概念作比較,于是在面對朗香教堂時一種莫名其妙,怪誕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單單看它的外立面,人們很難看出這是一個教堂!但是在功能上這個設計完全滿足要求,不論是物質功能還是心理功能的要求。勒氏在朗香教堂的形象處理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陌生化”的效果。朗香教堂的引人之處又在于它有一個非常復雜的結構,這種復雜,僅僅是結構上的,而其細部,不論是墻面還是屋檐,外觀還是內里,其實仍然相當簡潔。再看教堂的平面,那些曲里拐彎的墻線,和由它們組成的室內空間,也都復雜,多變到家了。另外,除了金屬的門扇之外,幾乎再沒有什么現代的痕跡。只有粗糲敦實的體塊,混沌的形象和巖石般的穩重。這些復雜與簡潔、古代與現代、物質與精神的對立元素,同樣形成對比。

2、以人為本

篇2

關鍵詞:建筑美學;特征;建筑設計;結合要求;應用

1建筑美學的主要特征

建筑美學的表現形式比較具體,所以其具有的特征比較多:比如一塊材料的色質、質感、形式能產生美感;結構形式也能產生美感;整體形式能產生美感;一個空間形態也能產生美感;有時立面構圖能產生美感;有時一種構造也能產生美感;建筑的內部和外部都可以給人產生美感;最直接的表面形式是外部美感給人感覺,通過外部的觀感可以看到建筑的整體風格、朝向,高度、周邊環境等,通過外部往里面看,建筑內部的細節構造讓人們的情感可以升華,對于住宅有種親臨家門的感覺。對于商業建筑而言,有一種享受的感覺,給人以自由、解放的感覺而產生美的。

2建筑美學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建筑美學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①建筑美學在建筑比例設計中的應用分析。建筑比例與建筑美學息息相關,建筑物的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都存在比例關系。恰當的比例會讓人感受到建筑物協調、完美。通常呈現美感的建筑物,其中所有主要尺寸比例都相同。②建筑美學在建筑內部布局中的應用分析。建筑設計中的布局分為規則布局和不規則布局,規則布局序列設計不僅能呈現出明確、爽直和莊重的建筑設計空間。同時,能促進和凸顯建筑風格,給人們建筑美感。而不規則的形式,讓建筑設計顯得靈動,充滿活力,從而體現出房屋設計的風格和形式。不同功能的建筑運用不同的序列設計能給人們美感暗示,同時能促進生成協調統一的建筑氛圍。建筑的結果是空間的形成,空間藝術的形成基于建筑結構的合理序列,建筑設計與美學的結合在內部布局上的體現上主要表現為使用功能序列和美學序列的完美結合,使用功能序列能保證空間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美學序列能保證房間布局上的美感,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師要把握好建筑里單項元素,使其獨特的排列組合,從而營造要求的美感。

3建筑美學與建筑設計結合要求的分析

(1)均衡性與穩定性要求。建筑設計中的均衡性,要求強調其均衡中心。建筑穩定性指建筑上下整體間存在的一種輕重關系,通常建筑上部分結構小,下部分結構大,那么這種由下往上逐層縮小的設計手法則極易獲取穩定感。建筑的設計手法隨時展而發展,使得底層架空設計的建筑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廣泛,這類建筑結合例懸臂結構特性,采取粗糙的建筑材料及濃郁色彩,使得建筑底層質感、厚重感等大幅度增強,同樣也能夠達到穩定性效果。并且在建筑設計過程中,由于受到個體量高低、大小以及材料質感、顏色深淺等各不相同,建筑所表現出來的輕重感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材料粗糙、體量較大以及實體、色彩較暗的建筑,給人的感覺比較沉重;而材料光潔、體量較小且色彩明快、通透的建筑,就會給人輕快的感覺。因此要想建筑的設計有效結合美學,首先就應當使二者穩定與均衡的效果,這樣才能體現出建筑的穩定,例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就是類似于此類穩定及均衡,這種四合院的正房為主房,其占地面積最大,高度最高;與住房對稱的就是倒座,和正房相比較倒座占地面積較小,層高要低,這樣就凸顯了正房與廂房之間均衡性。(2)統一協調要求。主要表現為:①結構設計和美學統一協調的要求。建筑設計的首要目的需要滿足建筑使用性能,然后再在這個基礎上體現美學特征,也就是說不管采取何種建筑方式都必須使其結構與美感形成一個統一整體。站在結構美學設計的角度來看,部分結構處于重要位置,對建筑整體美感的影響較大,而部分結構對建筑整體的美學效果影響較小,所以房屋結構的美感設計應當要區別對待,有主次之分。因此設計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a.房屋的次要部位的設計應當從屬于其主體部位;房屋的較低部位應當從屬于其較高部位。b.房屋各細部構造形狀需協調,達到統一和諧的效果,滿足建筑美學要求。②色彩與美學統一協調的要求。建筑設計中的色彩巧妙運用及搭配能夠使建筑從整體上看起來更和諧統一,利用色彩搭配是設計及美學互相統一協調的常用方法。首先應當為建筑選擇合適的材料,根據建筑的年代不同選擇與之協調的建筑材料來裝飾,進而達到整體、統一之效。近幾年來,建筑材料生產技術的不斷創新與開發,各種顏色的建筑材料已經廣泛應用于建筑設計當中,從而通過鮮艷、多樣的色彩來烘托出建筑的美感。(3)序列性要求。建筑美學講求空間與結構序列,如果需在建筑設計更好地體現美學的原理和特點,就必須體現美學的序列性。首先應該設置建筑的單元,使建筑整體能夠得到完整而科學地劃分,以功能和結構關系定義建筑的序列,以審美的角度使序列得到有效地結合,做到完美地統一。應該在建筑序列中明確開始和結束的位置,上一序列應該與下一序列做到有機銜接,每一序列都應該自然而平順地開始,實現整個序列的藝術和美學風格,在序列的結尾處應該集中功能與藝術的精華,做到這個序列的完整,進一步體現建筑的美學特點和內涵。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美學與建筑設計的結合,能夠將實體藝術與設計美學巧妙地融合。隨著人們對自身居住的環境要求、建筑美感要求逐步提升,必須加強建筑美學與建筑設計的合理結合,從而促進建筑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唐瑛.房屋建筑設計與美學的有機結合研究[J].門窗,2014(12).

[2]馮銳.探討房屋建筑設計與美學的有機結合[J].科技資訊,2015(11).

篇3

關鍵詞:幽玄;建筑東方美學;自然美;藝術美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aesthetics concept of Yugen might not be feasible in providing a practical or operational guid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But the concept itself as a description of a tendency in oriental aesthetics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to the indispen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e and the object being designed that can be usually found in art creations with orient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author’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ental aesthetics concept of Yugen as expressed in projects the author worked i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tu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usage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concepts as it evolves and being used in many field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aesthetics concepts in the creation of architecture designs.

Keywords:yugen;oriental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natural beauty;artistic beauty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7-0088-02

1 前言

幽玄,作為日本兩個最基本的傳統美學概念(另一個是“物哀”),從傳統文化的歌論,能樂,延伸至各個文化領域,甚至日常生活當中,是日本審美取向的核心概念,而基于幽玄產生的背景的根源的辨析,可以認為它在某種范疇內,也代表了東方,特別是中國的審美意識取向。

從廣義的幽玄美學理論層面來說,幽玄是純粹的日本文化,來源于日本的歌道,但是“幽玄”二字,最早卻是由中國傳入的,并且“幽玄”在文論和美學領域的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在日本和中國都是近似的,并且從其表現形式和傾向來說,都是東方的,表達的對美的感受也是近似的。因此,本文借用幽玄的概念,從表現形式與形成根源中,分析其美學原則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探討建筑與環境的關系中的東方美學意識,“地形.型構”這一設計手法的提出,也是在這一審美意識的潛移默化影響下的產物。

2 入“幽玄”之境——地形.形構與東方美學

選擇“幽玄”這一概念來對地形.形構的建筑設計手法進行闡述,基于兩個原因,首先,“幽玄”表達出來的美,能充分表達該手法創作出來的空間意味。

本文不打算從文論及文化研究的深層次去辨析幽玄的概念,只是概括的提取出幽玄表現出來的情境在建筑設計領域的表達。首先要了解幽玄所表達的意境,幽玄,是“‘優美,幽雅,含蓄,委婉,間接,朦朧,幽深,幽暗,神秘,冷寂,空靈,深遠,余情面影,超現實等審美趣味的高度概括。作為一種審美形態,‘幽玄’標示一種暗含的,包蘊的,內聚的,收攏的,沉潛的狀態?!薄啊男脖憩F在日常生活中,……日本式建筑不喜歡取明亮的間接光線,特別是茶室窗戶本來就小,而且還要有幃簾遮擋,以便在間接的弱光和微暗中顯出美感?!庇男磉_一種深沉的,隱性的,誘惑的靜美之感。在建筑的表現上,可以展現禪的空間韻味,以東方傳統的美學感受為基礎,可以導出誘人的魅力。這很難說是一種具體的設計手法,只是一種屬于東方的,對美的情結。

第二個原因,從幽玄產生的背景來說,可以說和歌是幽玄概念的載體。而和歌的特點是,抒情與述景緊密結合,在描寫自然風物當中將濃厚的感情滲透在其中。這是將“自然感的要素”和“藝術感的要素”統一起來。這對關注人文風土環境的建筑設計來說,是從對環境的深層感受方面就一脈相承的。

“在東洋特別是日本,由于氣象風土上的原因,以所謂“自然美”即自然物為對象的審美體驗,無論是在其廣度還是在其深度上,早就有了顯著的發展。其結果,這種自然美的體驗,對人們本身而言已經轉換為一種藝術體驗了,由此而體現出了一種催生審美價值意識的傾向。與此同時,東洋獨特的世界觀,使得這種感情的傾向更加朝著思想方面深化和發展?!币蛑@樣的體驗,在設計中尋找建筑本體與環境的關系,甚或由環境推導建筑的形體構成,已然是東方美學中精神上,思想上的追逐,而非單純的手法上的選擇。

圖1-株洲博物館總平面圖

“在美本身的問題范圍內而言,可以說,在東洋,那無論從思想上還是感情上,都不可能將所謂藝術美和自然美,像西洋美學那樣在‘形式美’和‘內容美’相關聯的意義上加以區分;也就是說,在東洋的美意識里,在兩者密不可分的意義上,自然美與所謂藝術美的意味是相同的。同樣的,在所謂自然美當中,也有著藝術美的東西。而且,這兩者不僅在密不可分的意義上結合在一起,在審美的意義上,可以認為兩者是直接的由‘自同性’而殊途同歸的?!痹诮ㄖ缹W表達的范疇,這一觀念表現為“自然美”亦即“建筑美”,由地形的自然美為基礎,構建出建筑本身的美,是最能體現東方審美哲學的整體性的方式,同時也表達出東方藝術創作的本源根據。

圖2-株洲博物館透視圖

3 建筑設計實例——株洲博物館概念方案設計

下面選取魏春雨教授的株洲博物館方案設計案例,分析其創作的靈感與設計手法,能從中窺見“幽玄”這一東洋美學概念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同時也說明了傳統美學意識在諸多領域的繁衍中的偶然與必然。

3.1項目概況

株洲市文化園的規劃始于上世紀80年代并于90年代初形成雛形,園內現有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三館。文化園位于人民中路以北,紅港路以東,紡織路西側,總用地面積49196.5m2。它是株洲文化歷史展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株洲市內重要的群眾文化場所。根據市委,市政府的安排,計劃將圖書館、群眾藝術館搬遷至他處,島上只保留博物館,并將島上“三館”館舍整合,籌建株洲博物院。

3.2設計概念:“大溪”環流

取源湘水之“洲”,隱喻“洲”之始義,柔和消解建筑自身體量,建筑與環境共生于島中。以不規則折線動態生成于場地,環境模擬湘水沖刷之肌理,貫穿場地始終,質樸硬朗而富有生命力。顛覆建筑于地面傳統明顯界定關系,使其互為依附,北構西折,蜿蜒屈曲,豐富其內部展示空間。

在這樣一座島上,建筑群被限定在特定的情境里,而在這樣的情境里,建筑師主動的讓建筑體量湮滅,周邊環境的覆蓋之下,蘊藏了空間委婉的表白。水在陸地之上并不存在,卻成為形構的動因,成為了線索,建筑群的構成,流線的組織,一切都來源于自然要素的介入。自然之美的駐留,形成了藝術之美。兩種元素高度統一時,建筑與環境的相融顯得理所當然和順理成章。建筑與環境的界限在相融中模糊并消失,那空間的幽玄便被清晰的闡釋出來,建筑出入口的含蓄和間接,展示空間的幽暗和深遠,建筑形體的朦朧和空靈。所有這些空間或形態特質都符合博物館的功能需要,這種渾然天成便是地形形構這一手法的本源,也是目標。

4 結語

幽玄作為日本的傳統美學概念,在建筑設計實踐中,可能不具備具體的可操作的指導性方式,但是作為東方美學傾向的表述,它解釋了東方藝術創作中的自然與創作對象間不可分割的關系。在建筑設計的表象上,地形.形構這一手法的提出和實踐,都表明它是來源于我們傳統的美學感受和認知的。本文并非要為這一設計手法“尋根”,而是理清了這一美學原則和其發展根源,在設計實踐中更能把握好自然與藝術之間的因果關系,指導我們在建筑設計中追求自然與藝術的統一的美。

參考文獻:

[1](日)能勢朝次,(日)大西克禮.日本幽玄[M].吉林出版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

篇4

【關鍵詞】建筑設計;建筑審美意識;審美意識;體現

一、建筑設計的概念

建筑設計(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交付建造之前設計者按照建造的計劃把施工過程中和交付使用中可能或者容易發生的問題找出來,做好相應的解決措施,相處相應的方案,并且用相應的方式表達出來。以作為備料、施工組織工作和各工種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協作的共同依據。便于整個工程得以在計劃的投資限額范圍內,按照周密考慮的預定方案,統一步調,順利進行。并且可以讓使用者在使用的過程中得到其期望得到的要求。

二、審美意識

審美意識是主體對客觀感性形象的美學屬性的能動反映。人的審美感覺、情趣、經驗、觀點和理想等都是能夠反映的載體。人的審美意識首先起源于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麗、壯觀、優雅、凈潔等,使人在體驗的過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并且,人也按照加強這種感受的方向來改造和保護環境。由此形成和發展了人的審美意識。審美意識與社會實踐發展的水平有關,并受社會制約,隨著社會的發展,審美意識將不斷提高,但同時具有人的個性特征。在當代,審美意識和環境意識的相互滲透作用更加強化。審美意識是人類保護環境的一種情感動力,促進了環境意識的發展,并部分地滲入到環境意識中成為一方面的重要內容。人對環境的審美經驗、情趣、理想、觀點等多種形式的審美意識,也是環境意識必須包含的內容。審美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替身人的修養。

建筑從誕生至今,除了建筑的功能、形式、材料、技術都在不斷的演進和變化中,人類對建筑藝術的審美標準也隨著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建筑審美意識在不同的時代也會產生不同的表現形式。

三、建筑設計中審美意識的體現

1、空間因素的體現

產生建筑空間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人服務,這是幾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經》中的觀點??臻g可以容納裝飾以及供人們生活以外,還可以將前、后、左、右、上、下各房間連續起來,通過導向和序列創造出層層推進的藝術效果。在其中游走猶如欣賞樂曲的樂章一樣感受到序曲、漸進、跌宕、、尾聲等,還可以通過處理上下空間的貫穿,產生空靈與貫通的感受。在建筑里穿行讓人體會感到張弛收放,產生人與建筑的對話,這就是空間因素在建筑中的作用體現。

2、造型的體現

建筑造型傳遞建筑的特點,同時關系到用戶和公眾對它的感知。在建筑形體和立面設計中,建筑的各種功能要和周邊的環境聯系起來,進行統一的構思,遵循統一、變化、對稱、韻律和比例的美學要求。關鍵原則是統一中求對比,對比中找變化,抓住點、線、面、體四位一體等各造型元素之間的關系,為統一的主題服務。設計時要注重立面造型的比例尺度、虛實對比、點線面結合。造型的設計關系到整個建筑物是否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這也是很重要的審美意識的體現。

3、色彩的體現

各種不同的色彩能夠產生不同的情感表達。建筑設計中選配色彩時,首先建筑物的性質是很重要的考慮因素,其次是考慮光線和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再次是處理好色相、明度、純度和色彩冷暖之間的關系。配色時按建筑的象征意義和空間的使用性質采用同種色、鄰近色、對比色進行搭配,遵守協調統一的原則。選配色彩時要注意光線的影響。譬如,嚴肅理性的場所采用純度和明度相對低的色彩作為主色調,通常采用同種色和鄰近色對比;活躍的娛樂空間可采用強對比配色方式;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建筑的色彩選配上要注意避免輕浮和花哨,要使儲戶產生信任的感覺;醫療機構建筑色彩的選配以高明度的冷色調為主,能讓醫患人員感覺干凈和輕松,確保醫療操作的高準確率。

4、質感和細節的體現

材料的質地不僅是表現建筑物的特性的方式,會給建筑產生堅固、靈巧、硬朗、柔軟、精致、粗獷、冷暖等感覺,更是表現使用者品位選擇的重要指標。在建筑選材上除了要考慮材料的施工難易程度,溫濕調節等因素以外,重點還要考慮不同材料的質地給受眾帶來的不同視覺感受和心理感受,這些細節的處理都會讓使用者產生不同的看法。粗糙的素混凝土可以產生粗獷和厚重的感覺;鋼結構和玻璃幕墻會產生科技與理性感;懸索結構會產生靈巧感。材質的選擇也要講究統一的原則,應以一到兩種作為主要的統領性材料,再配以其他的材料作為點綴,要在統一的原則下,根據不同的顧客采取不同質地的材料進行搭配。

5、裝飾元素的體現

裝飾元素能提高建筑外觀和空間的文化藝術特質。建筑物的裝飾元素可以為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文化特質,為表達建筑物的文化藝術情趣,應該根據不同類型、民族、地域的不同風格采用不同的裝飾風格。譬如少數民族的圖騰應用于建筑上時,他的標識性會使受眾對他們的文化產生神秘感。歐式風格的建筑群會使西方族群產生神秘獨特的上帝情結。

結語

綜合以上對建筑設計中審美意識體現的分析,有以下一些看法。建筑設計風格的多元化,把握建筑審美的規律,并將其在建筑設計中表達應用,是現今的建筑設計者必須要求看到的。

滿足大眾理性審美需要,表達使用者審美個性。建筑設計的審美意識由于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導致其實施方式也應該不斷的隨著時代不斷進步,也正因為這種不確定性的存在為我們的建筑設計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和驚喜。

參考文獻:

[1]王莉莉,淺談建筑設計的藝術共性與特性[J];包裝世界,2011.04

[2]徐曉燕,淺談房屋建筑設計中的美學規律[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01

篇5

關鍵詞:建筑設計 材料 個性 美學

建筑設計是一種藝術,而這種藝術的體現形式是利用建筑材料,通過點、線、面、體的基本要素,根據不同設計組合方式來實現的。因此,建筑材料所呈現的視覺效果是建筑給人以直觀感受的物質基礎,其所表現的材質美感也是建筑本身的美學觀感。目前,在科技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不斷的被運用于建筑工程建設中,為建筑藝術增添了許多新的元素,也得以使建筑設計中相關的美學概念在實際建筑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1.建筑材料的個性

在建筑設計中,設計師通過充分運用不同建筑材料各自的個性進行藝術組合,才形成了現如今風格多樣、造型新穎的建筑群。而建筑材料的個性在建筑美學的概念中主要是指其材質美學,即材料表現出的美學觀感,例如,冰冷或溫暖,黑暗或光明,和諧或對比等等。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都會有一個大致的主題方向,所有設計也都是遵循這一方向而進行的。建筑主題的確定也就決定了建筑材料的選用方法,根據材料的不同個性,恰當的利用組合、點綴的設計方法,最終完成建筑設計。

在設計中,設計師會根據不同的情況運用不同的材料來營造不同的空間氣氛。通過材料傳達給我們,使設計師的抽象理念超越物質本質轉化為一種具體可視的事實和所有人進行交流。一件作品要想獲得成功,必須有它與眾不同的表現形式,而這種不同的形式都是以材料為載體的。

2.實例說明建筑設計中的材質美學

在現有的建筑材料中,雖然不斷有新型建筑材料被應用在建筑工程中,為建筑藝術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但建筑主體仍然是以傳統建筑材料為主的,如混凝土、玻璃、磚石、木材等,以下就對這幾種常見的建筑材料在建筑設計中所表現的不同藝術觀感進行分析,并通過舉例來進一步闡述建筑的材質美。

2.1混凝土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水及小石塊混合而成,因其在建筑工業中的神奇表現,成為“灰色的金子”,它不僅是基本的建筑框架材料,還具有耐久性和與眾不同的藝術表現力,其粗獷而質樸的品性,保證了結構細節得到充分的表達。在建筑設計中,混凝土的利用形式有很多種,例如,可以將其做成光滑平面的藝術形式,也可以作成粗糙毛面的藝術形式,不同的觀感再結合建筑整體傳達的主題,呈現給人一種視覺享受。

“粗野主義”的代表人物柯布西耶在法國設計的圖列特修道院,采用三面圍繞的方式,以巨大的混凝土建筑圍繞出中庭,粗糙的立面、墻面依然是不修整的,表面采用混凝土構成主義的窗格,變化多端,形成形式上的節奏感,被稱為具有音節和音律感。雖然整個建筑的構造和形式是絕對現代的,但是,卻體現了中世紀苦行僧的精神,也具有非常明確的精神特色,在混凝土的運用上,達到了淋漓盡致的水平。

2.2玻璃

玻璃,一開始只是作為一種透明的工業產品而發揮其物理功能。到后來,它卻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表現透明、光潔、虛無等精神概念,而且,這種傾向也越來越走向極端。極端的表現是與追求極限的心態相對應的。在探尋建筑師對材料表現極端化的過程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追求極端理性的意識在其中所起的主導作用。

最早對玻璃的表現主要以密斯為代表。其作品都是追求玻璃材料極端表現的典型。玻璃更多的是被作為一種能符合美學要求的材料來使用,而非僅僅發揮了它的物理作用。密斯通過對玻璃透明特性和反光特性的極端化手法,為那些追求公眾效果的業主提供了一種完美無瑕的挑戰權利與威望的形象,使其對材料的追求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征。

2.3木材

木材作為一種輕盈溫暖而堅固的材料,有很好的手感、氣味及可塑性。人類早在遠古時代,就把材料的自然屬性融入到了當時的社會文明中,比如對木雕圖騰的頂禮膜拜。木材因這種強烈的親和力和歸屬感,成為最親近人類生活起居的材料,如很多建筑為了追求自然、原始、返璞歸真,選用了木材。而木材的可塑性更是為建筑設計提供了方便,設計師可以大膽發揮想象,靈活設計建筑結構,而無論何種形式的建筑設計,木材都可以充分配合,將設計師所要表達的理念完美融合在建筑中,充分發揮其材質個性,體現建筑美學。

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瑞士館,則是祖母托挑戰木材極限概念的杰作。建筑師以其簡化的設計哲學和手法,創造了一處原始凈土。建筑完全打破通常對木材使用方法的概念,他將運自瑞士、鋸好的37000根統一的松木條,以最簡單的方式累積成架空木材壁,做成高為7m、縱橫交錯3000平方米的迷宮。祖母托在這座建筑中,探求了木材從物理性能到哲學概念的廣泛可能性。人們在其中不僅可以感受到樹木的芳香、木材的肌理,而且在木材極端簡化又極端重復的奇特運用中,似乎能感到一種哲學的深意。在迷宮般的極端感受背后,又提供給人們一處靜謐的心靈場所。

2.4磚

磚是黏土、水泥等混合而成的長方塊體,它是千百年來許多國家廣泛采用的建筑材料。磚因其內在的藝術特性、古典的韻味及低成本,在審美及經濟方面的雙重吸引力而正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復興。磚的裝飾潛質不僅表現在色彩、紋理及形式的多樣性上,還表現在現代建筑中的細節上。

馬力奧?博塔的作品簡直就是磚的極限運用的試驗場。在他的作品中,磚的各種用法幾乎都被嘗試過。人們在他的建筑中,有時面對的是通天通地的大面積磚墻,有時又會遇到無限復雜的砌筑花樣。但不論怎樣,總能通過磚的表現,讓人感受到強烈的震撼。

2.5石材

石材因其莊嚴、古典、耐久的品質,成為過去時代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而在現代建筑中,它則越來越多的扮演飾面材料的角色,像大理石、花崗巖這些天然的石材,保持了它固有的嚴肅、含蓄、宏偉的品質,因而更多的應用于公共文化建筑中。另外,石材因具有多種色彩和花紋質地,在建筑設計中,備受設計師的青睞,目前世界上很有優秀的建筑都充分利用了石材的特性,或以其為主體,或以其為點綴材料,都達到了美妙的建筑藝術感。

賴特的“流水別墅”在材料上的運用,也是別具一格的。所有支柱表面都是由粗糙的自然石材橫縫砌筑而成,并與米色混凝土形成對比,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構成宛如貫穿空,飛騰躍起,賦予建筑無比的動感和張力。它是一個現實中的夢境,那只有一面有支柱的露臺與巖石、流水、樹木交織成一種富有節奏感的景觀,巧妙的建筑物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這種大膽吸收自然材質于工業建筑之中的設計,可謂是20世紀80年代西方建筑的典范,為后來很多建筑設計師在利用石材進行建筑設計做出典范示例。

篇6

1.整體上的統一性房屋建筑美學規律的應用,一方面體現在城市不同的設計風格上面,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建筑風格;另一方面,體現在單獨的建筑上面。通過人們分辨不同的建筑形狀,來保證建筑藝術的設計的合理性,達到房屋建筑外形的類似和統一。相反,如果相應的建筑環境的知識缺乏,將可能會導致建筑設計與環境的不協調。不僅難以給人以美感的享受,而且難以實現房屋建筑的藝術表現形式。建筑外形的統一從兩方面來把握,一是可以管理和控制建筑中的主要部門及其相關聯的從屬人員,二是通過搭配建筑設計主從關系,實現建筑設計上的全局統一。

2.房屋建筑的穩定性在房屋建筑設計的時候,要綜合考慮該建筑的占地面積、形狀、大小、材料、顏色、層次等。通過這些層次來設計出不通風格的建筑,給人以不同的體驗和美感。這其中又要重點突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注意均衡中的對稱性。與結構復雜的對稱房屋建筑相比,均衡房屋設計中最簡單的莫過于均衡對稱。單從外觀的設計上,難以突出房屋建筑均衡的中心。能在房屋建筑設計過程中自然地展現建筑的均衡點,這是房屋建筑設計成功的體現。實現對人們的自然引導和發展也要通過均衡點,這就更加明確表現了房屋建筑的均衡點以及設計的美感。形狀不規則,房屋建筑的均衡中心不對稱,但在建筑美學的角度仍是合理的。這是因為它這種均衡設計是通過使用杠桿的平衡原理來實現的。第二,具有靈活的表達形式和特征的房屋建筑設計,會出現建筑設計中的不對稱。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實現了對不對稱建筑設計在建筑美學中的協調發展,從而也能實現對人們的引導和發展,引導人們自然過渡到建筑的中心點均衡點的設計,具體可通過導向的標志來完成。

3.統一協調性在房屋建筑的藝術設計中,應該在滿足建筑需求、滿足建筑的基本功能的同時,實現建筑藝術的體現,房屋建筑的美學效果主要體現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之上。在總體上,具有統一協調性的建筑藝術,是通過統一的表現形式、具體表現藝術美感的建筑設計。

4.設計統一的實現通過結合建筑的整體統一性、穩定性、協調性設計,要形成一個統一的風格,要實現建筑藝術的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通過色彩的運用,使房屋建筑的設計能夠實現合理的發展,實現色彩的統一和協調。在建筑材料的選擇過程中,應該緊扣建筑風格,實現與風格的統一。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建筑材料的選擇應該與建筑色彩相匹配。通過材料和色彩的變化和統一,在一定范圍內來達成一個整體的協調。

二、美學思想的天際線設計方法

(1)梯型天際線的不斷上升,寓意不斷提高的人均收入和不斷發展的城市一樣。這一特點也可通過天際線節選片段的設計手段來表達,運用到商業區、辦公區上。象征美的設計作用在于,它使得建筑天際線的審美性有了聯系和想象的基礎。在天際線的建設中,通過劃分城市區域,明確對自身發展的定位,打開視野,從而深入挖掘城市規劃與設計的瓶頸。(2)在處理天際線的構圖上面,要綜合分析不同的天際線,以及可見面建筑體的高低、排列、遮擋、疏密、虛實、大小等問題,然后采用建筑藝術手法進行處理,實現由自由散落無約束式的天際線向有創意的約束式天際線的完美過渡。原則上應盡量提倡穿插、錯落、起伏,并且在某些韻律節奏要保留輕快明亮的特色,烘托出其本身的自然、勻稱、象征、曲線和陰陽的美感。(3)均衡美的設計與群體把握的聯系。線美強調的不同在于,均衡美更著重于不同形式屋頂組合的“度”的狀態。形成美感可以通過屋頂形式變化來實現,但要注意避免夸大的、調的、偏激的、無張力和動感的天際線出現,把天際線的設計核心放在提高其整體觀賞性上。(4)把握中心,抓住重要矛盾,然后發散思維,把突出重點和周邊的高度、形式相結合,實現秩序上的和諧統一。使鏡像效應,即群體中各建筑在形態、材料、色彩等方面的協調統一。

三、結語

篇7

關鍵詞:建筑表皮;建筑造型;建筑材料

中圖分類號:TS958 文獻標識碼:A

建筑表皮是維護建筑的結構,是構成整個建筑實體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建筑表皮為建筑的室內空間提供保護與必要的私密性。建筑表皮是建筑的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的重要過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于建筑的首要視覺印象。建筑表皮是建筑設計師設計意圖的直接表現,建筑表皮的造型設計直接影響著建筑的整體設計。因此,在實踐中,采用不同的基本造型元素進行建筑表皮的造型設計,可以表現不同的視覺印象,表達出不同的藝術意識與思想。

一、建筑造型和建筑的氣質

1 建筑造型的審美變化

不同時期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審美標準。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融合了古典美學的概念,注重數字比例關系。建筑造型審美主要追求立面的尺度、造型以及比例?,F代主義的建筑造型主要采用簡潔的形式,并且重視真實的表達材料,主要關注空間與形式之間的關系。隨著時展,人們逐漸改變現代主義主要強調功能的問題,努力突破建筑呆板與單調的缺陷。后有學者將建筑分為體量、表皮、平面。后現代時期的建筑開始探索多元化建筑設計,注重研究幾何形體,造型元素以及這些造型元素之間存在的關系。代表性建筑法國盧浮宮采用玻璃金字塔的設計,保持了視覺的連續性與完整性。建筑表皮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型建筑表皮能夠充分體現建筑的技術,又可以反映時代要素,平衡與協調了古典與現代特征與美學要求。

2 建筑的氣質

與人一樣,建筑也體現出不同的氣質。建筑以其特有的外部面貌表現不同的場景,只有通過特定形式才能表現出建筑特征。一個建筑具有魅力主要是因為建筑與周圍環境完美融合,反映出建筑本身與自然環境的相互感應,表現出和諧、開放與純凈的氣質。隨著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建筑新材料與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建筑表皮是表現建筑技術的重要平臺,建筑表皮的發展與應用更需要技術的支持。建筑表皮可以重新詮釋傳統建筑材料與技術,促使建筑材料,建筑技術的不斷探索與更新。

二、建筑表皮的躍然

當前,建筑表皮設計逐漸得到建筑師的重視,對于建筑表皮的設計與研究更加注重情感對話。建筑表皮包括重表皮和輕表皮。

1 建筑重表皮

重表皮一般與建筑結構與功能相互聯系著,混凝土、磚墻都是傳統的重表皮。建筑重表皮又可以分為結構型重表皮與功能型重表皮。功能型重表皮的作用和功能相互聯系,通過對氣候因素對建筑室內空間進行控制。建筑的承重墻就是典型的結構型重表皮。

2 建筑輕表皮

建筑輕表皮的主要特征是結構與表皮相互分開,玻璃、片木、鋼、鋁以及其他的合成材料都是輕表皮。建筑輕表皮兼具功能性與裝飾性,并且具有很大的裝飾自由度。在建筑表皮發展中,玻璃等建筑表皮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厚重墻體,但是也產生了環境的污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新型建筑材料被不斷地開發出來,防輻射玻璃、熱通道玻璃幕墻等被廣泛地應用到建筑設計中;鋼、玻璃等建筑材料的使用,更加體現建筑挺拔的形體與建筑的時代感。

3 建筑雙層皮幕墻與其生理品質

隨著建筑業發展與建筑設計理念的創新,建筑設置了雙層圍護結構。建筑雙層皮幕墻通常由玻璃作為主要建筑材料,這種建筑材料可以有效降低熱損耗,具有通風、節能與隔音的效果。建筑雙層皮幕墻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對氣候因素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并且這種功能的實現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建筑表皮生理品質是指建筑表皮可以對室外空氣變化敏感感知,并且可以排出室內廢氣,進行空氣的流通與交換。建筑雙層皮幕墻的空氣間層是表皮體系的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空間內部與外部的溫度差與氣流,促進空氣流動,保持建筑室內的清新空氣。

三、建筑材質和建筑形態的共生

建筑形態主要包括建筑實體與建筑空間兩個要素,是建筑物在空間中的具體體現。有學者認為,建筑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有利于氣候的調節;并且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特征,為未加工材料增添了附加價值。建筑構成主要的呈現方式是物質表象的形式,主要體現為表層結構建筑形態。建筑實體形態與建筑材料密切相關。最原始的建筑形態穴居就充分體現了建筑形態與建筑材質之間的關系。穴居的建筑平面是圓形或四方形,并覆蓋草頂,室內夯實鋪平,體現出原始美學特征。隨著時代進步,水泥、鋼筋、玻璃等建筑材料的使用改變了建筑的形態,對建筑形態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因此,在建筑設計與建筑實施中,要將形態的表現與材質的精美進行完美融合。

當前,建筑材質與建筑形態逐漸改變傳統的形式,并進行新風格的創造。建筑新風格必然要求建筑材質的創新與發展??茖W技術是建筑材質創新的重要支持,建筑形態只有依靠建筑材質的表現才能體現出不同的風格與形態。

四、開放建筑和建筑的表皮品質

1 開放的建筑

在設計建筑形態與建筑造型的過程中,人們更加關注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建筑是人類活動與自然交集的重要部分,自然為建筑提供能量與物質,并且通過自然與建筑的協作交流保證了建筑物的健康運作,建筑物不能獨立存在。所以,建筑必須具備開放品質,通過吸收與利用外界的東西不斷完善自身的體系與結構,以更好地適應環境。開放性建筑的表皮通過合理利用建筑材料來直接表現建筑美學。例如,玻璃建筑表皮透明完整,建筑充分利用玻璃的性質將室外的景象引入室內,并使景象在室內進行延伸與繼續。

2 建筑表皮開放表達

建筑與結構完全分離,利用玻璃的透明性將建筑的內部、樓梯、建筑梁柱等全部展現出來。建筑立面的較遠與較近的圖形都位于同一建筑的立面位置,建筑開放性是由建筑表皮進行傳達的。建筑表皮是建筑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聯系的結果,在建筑物內部活動的人類滲透、貼近自然環境;建筑在自然環境中才能展現生機和活力,建筑表皮是表達與傳遞建筑的重要途徑。

五、表皮產生的新型美學秩序

1 遮擋與開放

建筑表皮將室內環境與室外環境相互隔離,保證了具有特色的純凈的室內空間。采用這種處理方法,可以促使室內空間與建筑外部形態都可以獲得純粹與純凈的藝術效果。建筑表皮的審美變化對整個建筑美學具有重要影響。建筑表皮的通透性直接映射建筑的結構與空間體量。完全透明在建筑中是不存在的,透視要保證透明材料以及形影的遮擋物這兩個條件,玻璃建筑的透視是線與面的透視。

2 新型美學秩序

傳統透視法認為建筑與空間的內部與外部被完全封閉與隔離,處于孤立的狀態。建筑表皮研究的目的是要突破這種隔離與封閉的關系,促使限定空間與建筑相互作用,以建立新型的透視表現。建筑表皮是建筑設計與創作重要的形式語言,能夠有效的表達建筑設計的理念。因此,在未來建筑設計與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探索與研究新技術與新材料,以促進建筑作品的社會適應性與時代藝術感。

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建筑表皮在建筑造型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建筑表皮影響著建筑的造型以及建筑帶給人們的視覺印象。因此,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要在充分了解建筑表皮的性質,建筑表皮與建筑形態,建筑材質以及建筑造型等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根據建筑美學基本要求進行建筑表皮的設計,以形成良好的建筑造型的視覺印象與新型的美學秩序。

參考文獻

篇8

隨著現代建筑行業不斷發展,建筑室內設計也得到較快發展,并且在建筑整體設計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現代建筑室內設計過程中,為能夠使社會發展需求及要求得到滿足,應當對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應用。在實際室內設計過程中,相關設計人員應當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認識及理解,并且能夠通過有效措施有效應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從而更好進行室內設計。

關鍵詞:

室內設計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應用

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在環境保護理念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現代化理念,在設計領域內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并且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現代建筑室內設計中,為能夠使設計效果得以有效提升,設計人員應當在充分認識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應用,使其能夠與建筑室內設計有效融合,促進建筑室內設計能夠得以進一步發展。

1建筑室內設計中應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原則

首先,生態可持續發展設計中的生態環保原則。在現代建筑室內設計而言,在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應當使實際設計將生態功效以及環保功能得以一定體現,對于生態無毒害材料選擇應當加強重視,同時應當注重應用生態裝飾技術,在使這些條件能夠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才能夠使室內設計中的生態可持續發展設計得以較好實現,使室內環境更加符合人們生活需求及當前設計要求。其次,生態可持續發展設計中的結合自然原則。在現代建筑室內設計中,對于生態可持續發展設計而言,應當使融入自然及回歸自然特點得以充分體現,應當較好體現出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可再生性資源以及能源。對于大自然中的很多能源而言,其均屬于可再生資源,儲量十分豐富,在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及能源基礎上,可使其它非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得以有效減少,可使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得以更好實現。第三,生態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現代化科技原則。在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實行建筑室內設計,其更加注重對現代化科學技術進行應用,主要包括智能化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在合理運用這些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可使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得以有效減少,并且能夠使人與自然之間更好實現和諧發展,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義[1-2]。

2建筑室內設計中應用生態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的要求

2.1積極營造室內綠色空間

在建筑室內設計過程中,對于營造綠色空間而言,其所指的就是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有意識地將自然生態景觀引入,從而使所創造出的室內環境能夠與人們居住條件及要求更加適合,使整個室內環境空間均能夠體現出生機與活力,從而使人們在居住中能夠達到身心愉悅目的。具體而言,在建筑室內設計中應當對有關自然景觀有目的且有針對性引入,在設計人員合理設計基礎上,將其放置于適當位置,從而使室內設計能夠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2注重生態美學

生態美學是在傳統美學、現代美學及生態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現代化美學觀點。對于生態美學而言,其側重于人與自然之間能夠實現和諧統一,注重人文美與自然美之間實現有機結合,在這種美學觀點中的審美情趣就是崇尚自然,通過對一些比較形象的仿生材料及天然材料進行運用,從而更好進行室內裝飾,從而使人們能夠產生清新自然之感。在實際設計過程中,一方面而言,應當遵循自然美原則,使設計作品能夠與生態系統發展需求更加符合;另一方面而言,應當使設計人員創造才能得以充分發揮,與現代化科學技術相結合,對人們生態美進行創造,從而使人工環境及生態環境兩者之間實現有效結合,從而使室內設計更好體現出生態美學特點。

2.3綠色材料的應用

在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建筑室內設計過程中,綠色材料的應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求。通過對綠色材料進行應用,不但能夠實現能源節約,使資源浪費情況得以減少,并且還能夠對人們生命健康及室內環境更好進行保護,可使綠色植物生長提供更好空間,可提供更好技術支持。在室內設計過程中,通過對這些綠色材料進行利用,可使室內綠化得以多角度、多層次及多維度實現,使建筑物及大自然之間實現有效融合,使室內環境得以較好改善,可更好提升人們生活質量[2-3]。

3建筑室內設計中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具體應用

3.1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

在實際建筑室內設計過程中,應當將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指導,對設計理念進行合理開發,在設計過程中盡可能多地選擇清潔無污染的一些資源及能源,應當對一些自然資源及能源進行利用,可盡量多應用風能及太陽能等相關綠色資源及能源,對太陽能及風能等新型設備應當開發利用,從而將煤及石油等一些資源代替。對于太陽能及風能等這些能源而言,其屬于清潔能源,不會產生污染,通過對其進行合理應用,不但不會污染室內環境,同時還能夠使室內環境與室內環境之間實現良性融合,從而可實現節能環保目的。比如,在實際設計可選擇太陽能熱水器,其能夠使太陽能轉換為熱能,從而可滿足人們需求,使煤炭資源得以節約,使人們消費成本降低,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

3.2合理應用植物綠化技術

在建筑室內設計過程中,為能夠使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得以更好應用,植物綠化技術的應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這主要是因為綠色植物能夠凈化空氣、美化環境,還能夠減輕噪音污染,具有多種生態功能及作用。在室內裝修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有毒化學物質產生,這些化學物質對人們身體健康會產生較嚴重危害,為能夠將這些化學物質有效清除,有效減輕其所產生危害,則在建筑室內設計中應當積極引入綠色植物,使室內綠色面積能夠得以不斷擴展。就當前實際情況而言,腐殖土生長技術以及無土栽培等相關綠化已經已經得到十分廣泛的應用,這為室內綠色植物較好提供很多的技術支持。

3.3有效應用引導式建筑解構技術

對于建筑室內設計而言,其是以為人們營造良好生活環境為根本目的的。通常情況下,在室內設計中通過進行人工照明系統設計及暖通空調系統設計能夠使這一目的實現,然而通過對自然通風及采光進行充分利用也能夠實現這一目的,并且能夠使室內整體空間舒適度得以更好提升。因此,在實際建筑室內設計過程中,為能夠使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得以更好體現,設計人員可對建筑解構技術進行利用,通過對自然陽光及通風進行利用,從而為人們營造更加舒適的生活空間。比如,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通過對玻璃屋頂及石屋頂進行利用,可達到較好節能效果。對于引導式建筑解構技術而言,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與室內設計美學原則比較符合,在室內環境設計中可在優化室內環境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從而可保證建筑室內設計能夠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3-5]。

4結語

在現代建筑室內設計中,傳統設計理念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及社會發展要求,因此,應當對現代化設計理念進行應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屬于應用比較廣泛的現代化設計理念,在實際室內設計操作中,通過對這一設計理念進行較好應用,可使室內設計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因此,設計人員應當對這一設計理念加強認識及了解,并且要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對其進行合理應用,從而使室內設計能夠實現生態化,并且實現可持續發展。己的知識能力和經驗,按照人們的需求設計出相關的產品,逐漸完善和提高建筑中的消防系統,在設計中以先進、高效及安全作為基本原則,設計出安全可靠的建筑消防系統,保證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瞿雅 單位: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建筑設計;中庸;材料;結構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一、建筑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一)建筑設計根植于傳統文化之中

建筑設計必須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展開和完成,反映出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念,體現出某一時期文化的風貌人們按照歷史經驗加工著有關存在的一切印象,從這一意義上說,建筑設計根植于傳統文化。世界著名華人建筑師貝幸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充分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占建風格,根據當地的地域特色,將傳統文化巧妙地與現代設計結合在了一起,同時又在蘇州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了提煉,博物館主體造型設計得新穎巧妙,充分運用了當地傳統建筑的基木色調,給人以親切的相識感。在博物館的選材上完全是就地取材,比如石材、地磚等都是當地的材料,可以說整個建筑就是蘇州土生土長的特色建筑。這也正是蘇州博物館新館為什么能夠如此密切地融入當地環境之中的原因。貝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融入了老子《道德經》中的空間理念,解決了建筑與白然的之間的融合,在充分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做到了“蘇而新,中而新”。

(二)傳統文化是建筑設計的創新源泉

建筑設計不是“無源之水”,即便是“反傳統”的設計師,也得以“傳統”作為反面的參照物來界定白己的思維,設計從來就不是可以任意作為的純個人行為,我們應該正確地對待優秀傳統文化,并從中汲取創新源泉。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傳承了中國建筑文化“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析理思想,是建筑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型案例??傇O計師何鏡堂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和諧觀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爸袊慕ㄖ衅渲幸粋€比較有特色的構建是斗拱,為了防雨所以選擇了這么一個造型。如果沒有一個力的話,它挑不起來,所以這個構建是一個承力的構建,這成了我們中國建筑一個非常特殊的亮點,沿著中國建筑的鑰匙,它己經成為了我們中國傳統建筑歷史功能和美學功能結合的一個非常好的構建世博會中國館在對待傳統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立足于設計實踐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創新。中國紅、月-拱等元素的使用,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展現中國精神,體現博人精深的中國文化特色;環保、節能等新技術的使用則是順應時代潮流,表達當今時代特色和科技成就。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筑思想

(一)傳統人文思想對建筑審美的影響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煙,在古代文化長河中,不乏有儒家、道家及佛家這樣的思想大家流派,對后世影響深遠,其中,對于現代建筑設計領域也是影響頗大。傳統人文思想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設計師的審美觀念、性格等來達到左右建筑設計的境界。

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和諧統一,在建筑設計中,則體現為建筑對內嚴格封閉、對外自由天地。如建筑大師賴特在流水別墅的設計中便是吸納了這一思想內涵,建設于巖崖之間,室內外卻渾然一體,真正實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一。

禪宗思想在我國古代建筑設計中影響就頗深,“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可以說是這種設計的真實寫照。如蘇州園林中的拙政園就是傳承了傳統佛家人文思想的精華,講求遠離世俗,追求歸隱山林。這種親近自然、遠離世俗的思想在現代建筑設計中也占有極大的市場,尤其是在當今生活繁雜、忙碌的時代,人們喜愛住在偏遠鬧市、花草叢生而又自然的建筑中,導致了現代建筑設計中大肆融匯了這一思想。

(二)“風水文化”對建筑布局的影響

在我國古代,建筑布局主要是指風水學思想。風水并非都是現代多數理解中的偽科學,也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我國古代建筑布局思想風格影響極深。風水學本身具有中國古代美學、地質、地理生態學及古哲學等思想內涵,并包含豐富的順應自然、適合地理等人文思想,是我國古代建筑設計思想中的重要理論源頭。

如我國明清皇宮的布局便是采取了古代風水學的思想,其中,一律坐北朝南的布局設計就是綜合了地域氣候、環境及日照等自然因素等影響,也考慮了文化、風水等人文因素的影響。北京的四合院建筑是我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征,將我國古代關于“四”嚴格的方向布局及“合”明顯的和諧人文氣息體現的淋漓盡致。

(三)中庸的思想理念

與此同時,我國的傳統思想中還特別注重中庸,任何事情都應當做到不偏不倚。這種思想也很好的被應用到建筑的設計和建造上。在大多數傳統建筑中我們都能夠發現,在建筑的結構體系中比較看重居中的思想,以中為貴。例如,紫禁城的整體布局都要圍繞著設定好的中軸線,且中軸線必須居于整個紫禁城的正中部位。又如西漢的長安城,整個都城都被中軸線所分割,也都體現著居中的思想理念。在中庸思想理念的影響下,人們開始將研究居中理念作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筑的重要材料。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傳承

(一)傳統材料的傳承

建筑材料可是說是建筑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古代,還是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都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傳統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另一方面則需要深化對于傳統材料的傳承上。以中國為代表的大中華文明的古代建筑是以木材為主要原材,力求達到親近自然、樸素自然的建筑美感。21世紀的今天,雖然鋼鐵、混泥土式的現代建筑材料已經成為了時代的主導,但是也可以在主打格調中積極吸取傳統材料的特點。即我們可以運用現代建筑材料,通過簡單的藝術造型等,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展現隱喻木質材料風格中“親近自然”、“中庸之道”的文化內涵。

(二)傳統建筑元素的傳承

1、傳統元素的直接應用

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極其豐富,尤其在建筑的設計上,格扇設計,門窗設計,臺階設計,以及吉慶圖案的選用。如龍紋鳳藻、回文水紋等,都是極具中國特色的設計元素,可以在現代建筑中直接加以應用。

其中,坡屋頂可以說是最具特色的一個元素,在現代建筑中仍可以應用坡屋頂元素來增加建筑的古樸感和韻味感。

2、傳統元素的傳承與創新

建筑設計中,對傳統元素中的圖案、色彩等因素都要進行一定的借鑒,但在借鑒的基礎上也要有一定的創新,即對各種元素和造型的提煉和重組,使其融入現代審美,最終符合現代建筑設計美學的要求。還要依據現代的藝術手法,進行一定的抽象與拼接,以及一定程度的重構。這樣,使得傳統元素與現代建筑設計新型完美的融合,提煉出最符合現代審美傾向的傳統元素,在設計里體現一種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性格。

以香山飯店為例,從外形上,醒目的白墻,深色的壓檐都帶來視覺上極大的沖擊,尤其是墻面的青磚線腳分割墻面的手法,其做法是中國傳統的“磨磚對縫”工藝,而紋樣則按照揚州紀念堂的墻體劃分進行模仿。重復的菱形窗是高度抽象的結果,這來自園林建筑屋脊上豎置的疊瓦。其空間序列酷友一定的連貫性,適于營造庭院深深的美學表現。此外,流華池中心以小橋連接平臺,與蘇州博物館的庭院設計異曲同工,也十分符合“流觴曲水”的意蘊。其借景入室的手法,對方和圓等中國元素的大量使用,使得這座現代化建筑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這種造型簡單利落,協調統一,分布合理,將現代藝術的簡潔明快與古典藝術的沉郁悠長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

(三)對中庸理念的繼承和學習

中庸對于現代建筑來說都是一項目標,是一種設計思考問題的方法。筆者認為在現代建筑中繼承傳統中庸思想,最好的體現就是對于建筑的布局要講究勻稱,并且要使各部分的建筑風格和氣息適合整體的建筑特點,不主張彰顯建筑個體,而是注重整體的風格和效果表現。同時這種勻稱還不應僅僅表現在建筑的格局設計上,在具體的色調搭配上以及結構的鑲嵌上也要講究中庸勻稱,根據具體的建筑要求和目標來進行相應的建筑設計。最終的效果應當達到既不過于浮夸高調,又能夠充分的展現出建筑自身的特點和個性,給人一種內斂的感覺。

雖然在繼承傳統建筑理念時要注重中庸思想的借鑒,但也要賦予建筑充分的

時代性,不然就會像中庸思想中說的一樣“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四)建筑的框架式結構

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中國古代建筑大都使用木構架結構,這種結構主要使用木梁和木柱構成房屋的整體框架,屋檐和屋頂的重量通過梁架轉移到立柱上,墻壁僅僅起到隔斷的作用,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墻倒屋不塌”的諺語。這種房屋結構具有很多優勢,一方面它可以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滿足人們生活和生產對房屋提出的各種功能要求,另一方面,這種框架結構還形成了一種在祠廟、宮殿等古代高級建筑中的獨特構建,即屋檐下的一束束“斗拱”,主要是由弓形的橫木和斗形木塊組成,縱橫交錯,形成下大上小的托座,既可以起到裝飾美觀的效果,又可以支承荷載梁架。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生態建筑理論;建筑設計生態化;建筑設計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people in some way by extensive use of natural, transforming the nature,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and at the same time, paid a high price, such as population explos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farmland being swallowed, air,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s the degradation. Human walking in a treatment after pollution of the vicious circle of road, causes the environment to evil threatening human health and even life, we can't in such chronic suicide, should use the scientific view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theory to guide our ongo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ist o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to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theory;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人們在進行建筑設計中的錯誤觀念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們開始認為,人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只要利用自身的聰明才智完全可以戰勝自然、改造自然。使得長期以來,人們已經習慣了對大自然的索取,而未曾意識到對大自然的回報,從而導致對自身生存環境的破壞,影響到自身的生存安全。長期從事粗放型和侵略化的開發大自然的方式,在進行建筑設計過程中,沒有從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在人們遭到大自然無數次的報復之后,才開始慢慢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建筑設計才開始考慮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生態建筑理論開始應用于建筑建筑設計,考慮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二、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生態化建筑是根據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和建筑學的基本原理,以人、建筑、自然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合理安排建筑設計,使建筑與環境之間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自然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設計出的建筑物有益于人類的身心健康,選擇的建筑材料節能環保、無污染,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從而,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使得人、建筑與自然生態之間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生態建筑理論不同于傳統設計觀點,要求建筑的設計要建立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基礎上,進而考慮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大自然中的可再生資源,更大限度的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更高程度的減少建筑設計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為人類創造出更為舒適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目前,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經濟和大力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之下,如何將生態建筑理論充分應用于建筑設計之中,是解決當今我們面臨的能源危機、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途徑之一。淺析的一些具體應用做法如下。

建筑設計方案方面

1、應著重考慮建筑設計對自然環境的協調性

要求建筑師在考慮設計方案時,表現個性化的同時,也要考慮把生態建筑理論融入建筑設計之中,使人與自然相互依賴、協調共處,使建筑與整個城市、人文環境和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定位與發展規劃相一致。同時也要考慮建筑應有的地域性、民族性特點,盡可能利用基地周圍的自然環境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污染[1],利用可再生資源。還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建筑與自然要素的協調關系。

2、要協調好建筑的美學性質與經濟之間的關系

為設計出與眾不同、體現建筑的美學價值,建筑師有時會造成投資大幅度增加或建筑功能的降低,從而減低建筑本身的價值系數,經濟合理性就要求在工程投資盡可能少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擴大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建筑的價值系數。但一味的追求經濟效果,過于減少工程投資,則可能使建筑設計方案喪失很多美學價值,無法滿足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需求。

3、要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可利用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少,經濟增長對資源的消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建筑設計中應大力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必然的趨勢,建筑設計方案應從設計、建設、使用,到廢棄的整個過程都要節約能源、無害化、無污染、可循環利用這一生態化原則。在處理采光、照明、自然通風、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等很多涉及建筑運作過程中能量耗費的問題中,都要始終堅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于整個建筑設計過程中。

4、要因地制宜,從自然界獲取靈感

自然界建立了一種動態的平衡與和諧共生的關系,生態化的建筑理論就是希望給人類創造一個和諧的人工環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規律,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構想建筑設計方案時,從自然中獲取靈感,融入自然手法,達到建筑與自然之間的對話,這方面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如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的創造靈感就來自于自然界的貝殼造型,我國的鳥巢、水立方建筑也同樣來自于美麗的大自然。

5、應遵循以人為本的的設計理念

設計出來的建筑最終就是提供給人們居住的,所以建筑設計方案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將以人為本理念至于整個建筑設計過程中。大力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使人們生活的更加舒適、健康。正確處理好建筑自然、與人的協調關系,在建筑設計中,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從人類的長遠利益出發,建立起新的、符合以人為本理念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生態建筑理論。

建筑材料方面

1、玻璃材料

隨著現代化科技的不斷發展,在這一領域出現了陸續出現了吸熱玻璃、熱反射玻璃、低輻射玻璃等,玻璃材料的保溫技術就是生態建筑節能的關鍵,設計中可將它們組合成復合的構造形式,同時達到生態建筑的保溫與和采光的要求[2],使設計出的建筑更加舒適,符合人的需求。

2、太陽能、風能光電材料

太陽能和風能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生態環保的可再生資源,在建筑中利用太陽能、風能電池發電,為建筑提供能源,為人們提供生態環保的可再生的燃料,既無污染,又無噪音。因此,太陽能、風能光電材料是生態化建筑中非常理想的建材。

結語:

生態建筑理論應用于建筑設計中是未來建筑設計的必然發展趨勢,也是歷史潮流的必然選擇,生態建筑理論使建筑與人、自然和諧共處,這樣生態系統才能維持平衡,人類才可以延續下去。我們既要滿足當代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這才是真正的發展,才是時代的進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構建生態型社會,為人類生存創造出健康、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