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的底層邏輯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3: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管理的底層邏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對企業管理層而言,如果每年的IT運維管理成本預算不斷增加,又不能清楚看到這些成本投入到哪里,會帶來怎樣的價值,加之時不時出現的IT故障和業務部門的投訴等。這些問題積攢在一起, IT部門不僅會讓人覺得“虛”,更可能留下“花錢惹麻煩”的印象。表面上被認可,但實際價值卻難以落“實”的企業IT運維管理已成普遍現象。近期剛剛收獲“2012年IT運維管理最具價值品牌”榮譽的銳捷網絡,正在改變這一局面。
“看、說、做” 的新角度
銳捷網絡IT運維管理業務部總經理馮晉陽認為:“IT運維工作無法拋棄為業務部門服務的本質,如果缺乏展示手段,IT在企業中的價值就有可能被沖淡。IT運維部門想要得到認可,必須把工作價值體現出來,并讓別人發現?!眰鹘y的IT運維管理產品經過多年發展,雖然已經有了相當規模的應用基礎,但在體現IT系統價值方面還存在缺陷。這些缺陷首先體現在給企業管理層提供決策的“看、說、做”上。
首先是“看”:保證企業的IT系統能夠保持一個高效穩定的運行狀態,提升企業應對市場的能力,這是IT運維管理的重要價值。但是,傳統的IT運維系統卻很難直觀地讓管理者看到這種狀態。其次是“說”:當年終領導詢問下一年的經費預算時,IT運維主管領導往往左顧右盼,只能說“大概”怎樣。在需要IT運維部門“說實在話”的時候,由于沒有科學的證據,IT部門的主管往往難以獲得公信力或者說服力,這也是傳統IT運維管理工具的缺陷。最后是“做”:IT運維部門如何去描述自己的工作價值?雖然現代企業的發展離不開IT技術的有力支撐,但IT投入的最終目的依舊是為了使業務系統發揮功效,實現利潤與收益。在這條價值鏈上,IT運維管理在做什么呢?如果我們還停留在設備、網絡、服務器的底層監控階段,運維管理是無法與業務有機融合的。在企業的價值鏈中,IT運維的價值也會在無形中被抹殺。
“站在業務的角度去做運維,站在科學的角度上去說運維,站在企業價值的角度去呈現運維,這三點就是銳捷RIIL能夠幫助運維部門把價值落實的關鍵?!瘪T晉陽談到。用RIIL激活IT價值
對于IT運維管理部門來說,采用銳捷網絡的RIIL激活IT價值,要做到有章可循,可以分為三個具體的階段性操作來實現。
第一階段:用RIIL搭建基礎架構管理中心,通過多種協議方式完成所有設備的采集,形成物理和邏輯拓撲圖。幫助IT運維部門實現IT基礎設施管理的可視化和自動化,降低管理復雜度,從而提高對IT基礎架構的主動監管能力。
篇2
一、企業經營績效管理
企業經營績效管理模式是包含自動化、業務分析方法論、流程系統框架的一套自動化的經營機制,幫助企業評價和優化企業運行控制以及發現和建立新的商機[1]。幫助管理者準確掌握企業經營的真實情況。傳統的績效管理往往以財務目標為主[1],評價各部門成本、效益均從財務的維度來分析,信息來源單一,評價維度不夠,評價體系不健全。從單一數據源得來的信息往往是非常有限的,沒有體現各個業務之間的關系邏輯關系,信息也不一定完全“有用”。各類報表反映了某一業務的結果,但是不能實時地挖掘其原因和影響因素,不能夠實時對企業的經營發展趨勢做出好的預測。
改變當前去也傳統經營績效管理模式,就必須在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按照戰略目標和企業價值鏈自頂向下的展開,確保各層的經營管控體系與企業戰略體系相一致,從而用以支撐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通過商務智能科技使得信息自下而上反饋,取出出業務層和執行層的執行數據,保證執行目標的順利完成。執行數據反饋于是該系統中,為管理績效提供有效的基礎支撐,也同時為管理層提供管控績效考核的依據。兩層數據通過篩選、匯總,最終確定出關鍵指標,支撐企業決策層的經營績效分析。商務智能技術與管理改進共同作用,幫助決策層制定戰略目標、關鍵績效指標,理清戰略與業務流程的關系,預測各關鍵流程節點上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機遇。同時,自上而下的引領,使得決策層通過歷史數據進行分析,及時修正指標,管理層分解既定目標,分析目標的可行性、資源以及實現方式,監控各業務進展,并及時調整偏差;執行層負責將目標細分和落實,并監控日常的具體事務操作。
建立商務智能系統,理順企業當前的運行機制,預測企業做出的決策對未來的重大影響,可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
二、商務智能技術概述
商務智能技術是以企業信息為基礎,借助數據庫、數據集市、通過聯機分析處理和數據挖掘技術輔助企業解決市場環境中的決策問題[2]。實質是從大量數據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從信息中來發現知識,為思維決策、戰略發展而服務。包括以下功能:
1. 業務的過濾與處理。在業務系統中存在了大量的業務數據,商務智能技術將判定這些重點業務數據,對其進行過濾和篩選,為決策者處理為可用的數據視圖。
2.運籌平衡。全局觀察企業價值鏈的業務過程、關鍵數據,宏觀分析各種不確定因素,及其導致的資源和績效部失衡,對相關的業務環節作出約束,幫助決策者尋求解決辦法。
3.數據分析。利用邏輯運算與篩選判定當前業務狀態,對底層數據進行分析,預警關鍵問題。
4.決策支持。利用數據倉庫技術抽取指標后,根據指標模型進行運算和展現,與給定的市場判定值和指標閥值做對比分析,提供清晰的決策依據。
三、搭建商務智能技術平臺
商務智能工具軟件的作用舉足輕重。分析儀表盤、戰略儀表盤、操作性儀表盤及移動儀表盤等可視化工具直觀展示了支撐企業戰略分析指標,而利用數據抽取傳輸(ETL)工具軟件來支撐各業務層海量數據的洗和篩選工作,包括利用面向服務的SOA架構、改變數據獲取技術(CDC)以及元數據管理技術(MDM)組成了商務智能技術平臺的解決方案。這些數據集成、數據可視化和視覺設計感知使得企業經營績效管控更為直觀和便捷。
利用單個商業工具或單種技術來搭建企業經營管控平臺將有一定的的局限性。因此,在利用商務智能技術設計企業經營管控平臺時,充分考慮了各方面因素,設計了獨立的系統架構。將商務智能工具僅僅定位為系統展現分析的工具,集成業務系統的數據庫,實現業務層、數據層、業務員邏輯層、展現層分層架構。在業務層,利用ETL工具將分散在業務系統中的數據來進行清洗、抽取和轉換,去除其在業務系統中不必要的邏輯信息和繁雜的冗余信息,關聯業務系統中的各業務數據,向商務智能技術平臺的數據倉庫層來提供完善而有效的數據視圖。在數據層,利用SQLserver建立數據庫,將分析與業務邏輯運行分開,獨立于各業務系統,實現數據倉庫管理。在數據庫與業務層之間,利用ORM技術作為數據訪問與業務的關系映射,程序員無需過多關心底層數據庫表結構的構成,而只用去關心面向的對象的業務屬性。在關鍵的業務邏輯層,使用.net技術、面向對象的C#語言搭建整個系統Portal框架。最后,在頂端展現層嵌入了專業BI工具MSTR(Microstrategy),作為最終指標的展現、鉆取工具,供管理者和決策者進行分析與監控。
四、結束語
企業經營管控管理是企業實現其戰略目標的一種先進管理思想和方法體系,其根本是用商務智能的信息化手段支撐企業經營目標與戰略目標的發展,促進員工和組織的績效完善。運用信息化的先進技術,建立全流程的指標模型,使企業在經營績效管控過程中改善溝通、促進合作,從而推動企業管理的不斷創新與優化。
篇3
關鍵詞:管理體系化 模塊化 體系融合 管理提升
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科研單位型號研制任務也急劇增長,為確保型號研制工作的安全、優質、順利開展,國家有關機關從不同角度開展了不同側重的管理活動,也對承擔型號研制任務的廠家提出了強制性的資質要求,如:質量體系認證、保密體系認證、環境/職業安全體系認證等;加之研制單位為了自身發展和內部管理,所制定的市場管理體系、技術發展體系、績效考核體系等;諸多體系的建設和運行,一方面,促進了研制單位的管理工作不斷改進和規范,另一方面,也使得科研管理工作變得日益復雜,管理頭緒更加繁多,企業管理者要投入極大精力關注不同角度的管理工作,任務執行部門更是要頻繁應對來自不同方面的管理檢查,總體管理效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成為諸多研制單位普遍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多科研單位的組織結構,普遍為各不同部門履行其既定職能的條塊式管理模式,質量、安全、保密、進度等管理要素由各自不同的職能機關歸口負責,各管理機關根據自身的管理目標和職責,分別制定有利于自身管理的、有不同側重的規章制度和管理體系,各管理要素間難以達到合理的匹配和協調,到了執行環節,效率與安全、進度與質量等諸多管理要素間的沖突和矛盾時有發生。為解決這一問題,使得各不同管理要素能夠得到有效的融合和匹配,系統地提升管理效能,本文提出以模塊化思路推進科研管理體系化建設,通過最底層的“執行文件”對各類管理要求進行融合,以管理效能評價促進各類管理體系的不斷協調和總體管理工作的不斷改進,目的在于為研制單位系統地推進管理提升提供一種思路。主要包括科研管理的職能、科研管理體系構建、科研管理體系化建設推進、科研管理體系化建設的效果預估等內容。
1 科研管理的職能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企業要想長期立于不敗之地,必需要持續提供優質的產品,不斷發展自身技術、努力開拓市場領域并最大化的增加效益,必然會使企業的業務范圍和內容不斷增加并向縱深發展;相應的,其管理職能也將隨之不斷的擴充和深化。一個單位的業務及其特點決定了其管理的職能,目前,隨著型號研制任務的增加,諸多研制單位的業務量不斷增長,技術難度也越來越大,為使企業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得以持續發展,大多研制單位均從戰略的高度,賦予了自身更加豐富的管理職能,歸納起來主要有:
1.1 完成任務
保質、高效完成當前型號任務,是軍工企業生存的前提,也是國家賦予的責任和使命。
1.2 發展技術
為滿足持續發展和長遠目標實現,必須不斷提升技術能力。
1.3 開拓市場
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企業品牌效應,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
1.4 增加效益
健全財務管理,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工作效率提高,最大化發揮企業增長潛力。
根據企業性質及業務特點的不同,其主要管理職能也會有所不同。但是,不管其差異如何,總體上,各管理職能間是相互影響、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他們共同作用,推動企業持續發展。
2 科研管理體系構建
2.1 科研管理體系架構
體系是系統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泛指一定范圍內或同類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是不同系統組成的系統。體系可大可小,總體系可包含無窮深入的、多個層次的小體系。而體系化建設,系指在總體系框架下,以持續構建和完善各類有機聯系的體系為手段,達到預期目的的過程。
科研管理體系架構通常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按照上述不同的管理職能,結合科研單位自身業務特點,并滿足各管理要素的要求,所形成的各類管理子體系的集合,如:質量管理體系、安全管理體系、技術發展管理體系、收支預算管理體系、市場管理體系等;另一方面,是為科研管理的持續改進,而設置的效能評價體系,規定了上述各體系運行是否科學、有效的評價標準和依據,同時對各體系的協調性、合理性、統一性予以評價。二者既有區別又相互融合,推動科研管理體系化工作不斷完善、持續改進并協調開展。
2.2 科研管理體系構建方式
科研管理體系總體上按照模塊化思路構建,所謂模塊化,是指解決一個復雜問題時自頂向下逐層把系統分解為若干模塊的過程;一般情況下,模塊具有以下幾種基本屬性:接口、功能、邏輯、狀態;接口、功能、狀態反映其外部特性,邏輯反映其內部特性。
具體到科研管理體系構建,首先,對企業所涉及的業務流程結合專業特點和組織結構進行模塊化分解,形成層級明晰的業務模塊樹;其次,按照企業管理職能全面梳理所涉及的管理要素,確定每一管理要素的具體管理要求(通常為管理手冊);然后,就業務模塊樹的每一模塊,根據某一管理要素的要求,從業務特點和管理職責兩方面考慮其外部特性,即確定每一業務模塊的接口、功能和期望達到的狀態,這樣即可進行某一管理要素所對應的該業務模塊的管理流程的編寫,最后,將所有業務模塊的管理流程組合,即可形成對應某一管理要素的科研管理子體系。所有管理要素所對應管理子體系的集合,則構成了整體的科研管理體系。
管理流程和體系構建過程中,應在各階段組織充分的討論和評審,盡可能地做到體系內各模塊間接口明晰、各模塊功能完整,體系整體邏輯清晰、狀態有效。同時,管理體系構建時,要充分遵循現行標準、規范和其它管理文件。
科研管理體系構建要結合企業當前現狀,充分繼承已有成果,對于已有的體系,進行全面梳理,按模塊化方式進一步改進,對新建體系,按照上述思路構建。總之,按照統一規劃、穩步推進、逐步完善的原則進行。
2.3 各科研管理子體系的融合
目前,大多科研單位的管理體系文件主要由管理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文件三個層次構成,也有些體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冊和程序文件兩層,這是根據管理對象和管理要素的特征進行設計的,可不必完全統一。為了管理體系的頂層設計層次明晰,這里對各層級管理文件的概念予以明確:
管理手冊:是證實或描述文件化管理體系的主要文件,是闡明一個組織某一方面的管理方針,并描述相應管理體系的文件。
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對組織運作過程的詳細描述和規定,也是標準條款在組織實際運作過程中的應用。程序文件的編制應與企業的組織結構相適應。
作業文件:是對企業某一業務流程的文件化描述,類似于軟件編制中的流程圖。
由于所有的管理要求在執行環節,均要體現在具體的一項業務或一個操作中,同時,考慮到現有子體系自身的完整性,因此,設想增加最底層管理文件——執行文件,將所有子體系的管理內容均體現在“執行文件”中,執行文件面向業務或操作的步驟而設計,體現各子體系涉及該業務或操作的管理要求,并考慮高效率、標準化等通用要求。實質上,是通過“執行文件”,實現各子體系管理要求上的融合。
“執行文件”編制辦法可按照“程序化管理”的要求進行。所謂“程序化管理”,是對一系列按照工作內在邏輯關系而確定的相互關聯的活動所實施的管理方式。通常將反復出現的業務編制成具有確定性的程序,這些程序要說明進行某種活動或完成某項工作的內容、操作方法及其相應的規則系統和前后銜接遞進關系(類似于軟件的程序語句),執行人員只要按照編制好的程序去做,就可以得到較好的效果。
編制“執行文件”時,應先對某一業務模塊按照所對應的管理子體系(通常為質量管理體系)作業文件的要求進行程序化分解,其次,逐步將所涉及的其他管理體系的管理要求逐項賦予每一步動作或行為中,然后將每一步及其所有管理要求進行組合,并按照高效、標準化的原則進行優化和修訂,便形成相應業務模塊的“執行文件”,同時,通過“執行文件”對各管理要素的融合,也使得各管理體系的沖突和矛盾得以較為全面、直觀地反映,以便較早予以修正和完善。
2.4 科研管理體系的效能評價和持續改進
為使科研管理體系能夠持續完善和不斷改進,建立管理效能評價體系是必需的。如前所述,科研管理體系架構通過最低層的“執行文件”體現針對某一業務模塊的所有管理要求,使得所有職能管理體系在業務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得到有機關聯和融合,并進而在程序化的實踐中對各管理體系的合理性和匹配性予以驗證。管理效能評價的作用則是將各職能管理體系作用的結果,以一系列適用的方法進行分析、評定后,自下而上地反饋至各管理體系的相應環節,以便針對性地進行改進。
管理效能評價體系的范圍要涵蓋科研業務及其管理要素所涉及的所有上述職能管理體系,并根據科研業務的特點不同確定相應的評價辦法,通??刹捎迷囼烌炞C法、評審法、客戶滿意度測評法、打分法等,總之,要綜合考慮體系運行效率、工作質量、管理成本等諸多方面。
為使管理效能評價工作能夠持續健康開展,企業應指定第三方部門(既不是體系的組織制定者,也不是執行者)歸口管理效能評價和科研管理體系化建設工作,該部門對“執行文件”的組織制定和管理效能評價進行全面系統管理,并負責將評價結果反饋給相應體系的管理部門,這有利于中立、客觀地暴露各職能管理體系存在的不足和問題,為體系化建設工作的良性開展提供組織上的保障。
3 科研管理體系化建設推進
科研管理體系化建設工作應與企業業務工作一并納入計劃管理,明確時間要求及相關責任,高效推動。通常,對新建體系,列專項計劃、組建專項團隊推進,對于已有體系的改進完善,管理改進的計劃內容應與相應時間段內的業務計劃內容相關聯,并包括體系應用、體系效能評價及改進措施落實等方面。體系化建設推進工作的計劃制訂、下發和監督執行應由歸口管理體系化建設工作的部門負責。
4 科研管理體系化建設的效果預估
從某種程度上講,管理就是一個體系化的過程,對于科研管理體系,通過以模塊化設計為思路系統構建、以“執行文件”為紐帶實現融合、以效能評估為切入改進完善、以綜合計劃為手段持續推進,實現從構建、融合到落實、改進的全過程管控;通過自上而下模塊化逐層分解,自下而上的與實際運行密切結合的效能評估,以及第三方歸口管理的順暢反饋和過程監督,周而復始,實現不斷完善和持續改進;通過計劃管理,將業務推進與管理推進相結合,促進各項工作系統、協調開展。通過科研管理體系化建設,進一步促進各業務、各子體系間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互強化,以實現企業在改進管理、提升技術、推動任務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健.論科技創新創業視野下的高??蒲泄芾砀母颷J].價值工程,2010(08).
篇4
【關鍵詞】 中小企業信息化 云服務 云計算
近些年來,中小企業獲得了平穩健康發展,規??偭?、技術水平、專業特色都有了較大提高,中小企業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和重要支撐。但是,相對于一些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管理手段較為落后,隨著企業規模的逐步擴大,競爭逐步加劇,管理問題凸顯,中小企業的管理者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中以服務體系滯后較為嚴重。
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對解決服務體系滯后問題有著重要作用,而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并且面臨著以下問題:(1)企業對信息化認知程度不夠;(2)信息平臺開發過程中存在技術問題;(3)信息系統之間集成性差;(4)企業信息化與管理和業務實踐相脫節;(5)內部利益的相互協調存在問題。
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軟件的成熟,而興起的一種創新的軟件應用模式。[1]云計算的興起使得基于云計算的服務逐漸為人們所了解和逐步接受。云計算是通過將計算任務分布在由許多計算機組成的資源群上,是各種應用系統能按需去的計算力、存儲空間及各種軟件服務。云服務平臺的建設開始對中小企業網絡運作和服務模式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對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云計算服務模式,設計出一個中小企業云服務平臺的體系架構,并對該體系架構涉及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分析,最終為中小企業利用云服務進行信息化建設提供一個參考方向。
1 面向中小企業云服務平臺的體系架構
面向中小企業的云服務平臺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并且虛擬化的計算機組成的并行和分布式系統模式。虛擬化的計算機動態提供統一化的計算服務、存儲服務等服務資源。這些資源通過服務提供者提供給服務用戶使用,當服務用戶不使用時將其資源動態回收以供其他用戶使用。
中小企業云服務平臺體系架構的設計需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1)系統規劃的前瞻性與階段性;(2)功能設計的擴展性與開放性;(3)具體應用的實用性與有效性;(4)技術選型的先進性與安全性;(5)應用系統的整體優化原則。
基于以上原則,從邏輯分層的角度,中小企業云服務平臺整個服務體系由基礎設施資源、數據資源中心、應用支撐平臺、應用平臺、服務渠道等組成。整個服務體系須在切實的安全和標準規范體系、運維服務保障體系下運行。中小企業云服務平臺體系架構設計如圖1所示。
基礎設施資源包括服務器、存儲、網絡和安全設備等,是整個體系架構的硬件基礎;數據資源中心為各種信息資源提供共享數據庫,為中小企業信息化活動提供基礎;應用支撐平臺包括IaaS[2]、PaaS和SaaS平臺,該平臺是云服務平臺的核心子平臺;應用平臺包括平臺門戶改造、中小企業經濟運行監測平臺及窗口服務對接等,其中窗口服務對接是重點;服務渠道主要包括綜合窗口服務入口、產業集群窗口服務入口及呼叫中心等。安全保障體系多層次、立體性地保障整體系統安全。標準規范體系是實現基礎數據共享、系統互聯互通、業務協同運作的基礎。
2 云服務平臺的關鍵技術
2.1 面向服務的架構SOA
W3C將SOA定義為:“一種應用程序體系結構,在這種體系結構中,所有功能都定義為獨立的服務,這些服務帶有定義明確的可調用接口,可以以定義好的順序調用這些服務來形成業務流程”。[3]
采用SOA構建一體化的信息通道。利用其業務驅動的架構模式[4],松散耦合的服務和組件支持商務流程和用戶的需求,并創建功能或者服務的“構件”,來構建一體化信息平臺,使云服務平臺的信息通道更加通暢。
如圖2所示,SOA的實施底層涉及對企業應用、數據的重用與整合;頂層則涉及企業數據和業務邏輯的綜合應用,甚至是跨部門或跨組織的應用;而在底層與頂層中間,則是通過流程、服務以及協議的轉換,實現業務與技術的融合,頂層組合應用與底層應用和數據的對接。
正是位于架構中間的幾個關鍵的層次,使得企業應用可以隨業務的變化而進行快速的調整與重構。同時,為了實現這種對接,各層需要建立一個一致的規約,這種規約通過統一的元數據管理來實現。再次,為了保證企業級架構的健壯性,對各層服務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消息路由和轉換服務、監控服務、策略服務等。
2.2 中間件技術
采用中間件技術可以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中小企業云服務平臺的服務體系,從而能夠適應日益變化的中小企業的發展需求。
中間件是位于硬件、操作系統平臺和應用程序之間的通用服務,具有標準的程序接口和協議。[5]在構建平臺的過程中,需要在梳理現有業務和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實現原有系統的應用和數據整合。中間件可以實現在不同的技術之間共享資源,屏蔽底層操作系統的復雜性,管理計算資源和網絡通信,從而降低應用信息服務構建的復雜性。
采用中間件技術的平臺將注意力集中在服務平臺的業務上,不必為應用系統在不同系統軟件上的移植而重復工作,從而減少技術上的負擔,也減少平臺網絡系統的維護、運行和管理的工作量,還減少計算機總體費用的投入。
2.3 SaaS技術
SaaS是基于云計算基礎平臺所開發的應用程序,面向的是云計算終端用戶,提供基于互聯網的軟件應用服務。[6]中小企業可以通過租用SaaS層服務解決企業信息化問題,實現服務應用的泛在訪問。
基于SaaS技術與模式,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主要依托兩個方面: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本次工程建設的全省云服務中心提供的網絡基礎設施及軟件、硬件運作平臺;二是SaaS服務提供商負責組織培訓、實施以及后續的相關信息系統的維護工作。中小企業無需購買軟硬件、建設機房、招聘IT人員,便可通過互聯網使用這些信息系統。
3 結語
云計算技術的發展為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技術支撐。本文基于云服務平臺中的關鍵技術,研究分析了一個面向中小企業的云服務平臺體系架構。說明了該平臺能夠滿足中小企業的信息管理需求,能夠為企業提供可靠的服務保障。該云服務平臺擁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為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提供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魏生輝,鄭依華,南凱.基于云服務的會議服務平臺研究與實現[J].計算機工程,2012,38(4):233-235,238.
[2]許輝陽,李劼,羅霄翔.面向業務的云計算IaaS研究[J].移動通信,2011,9:20-24.
[3]章毓晉.圖像工程(上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4]鄭廣成.一種SOA云服務平臺架構研究與應用[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1,28(12):228-231.
篇5
1.1課題背景
河北通建是一家以通信工程為主業,涉及通信工程設計、設備調試維護、軟件設計、招投標、網絡優化集成等多領域的集體所有制企業。公司建立了與現代企業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了科學高效的核心管理、專業管理運行機制和嚴密的制度體系,全面構建母子公司體制,使其各司其責、相互協作、規范運作,實行一切靠制度管理。但通信工程行業做為通信行業的一個分支,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卻遠遠跟不上通信行業的腳步,公司要力爭以信息管理系統為突破口,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構建起信息技術為手段的現代化工程施工企業管理體系和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產品創新體系與工藝創新體系,實現產品成本和質量的精細控制。
基于公司目前的信息化管理及業務需求,結合公司未來發展需要及信息系統的應用特點,公司擬采用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方式,持續進行信息系統的建設工作。
公司于2001年開始實施自動化辦公系統,將各子公司大部分業務處理納入到了系統中。后于2005年又全面升級了OA系統,并集成了工程管理系統,從工程的收入、支出、質量、進度等多方面出發,對工程業務層進行了自動化管理。在此期間,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原來規劃實施的OA及工程管理系統已經很難適應公司快速發展的需要。
由于原系統的業務局限,使得好多非相關業務進入OA系統進行處理后,造成業務數據的急劇擴大,使效率大大下降。由于公司業務處理方式的變化,原OA系統也陸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局限和問題,如人力資源模塊中的員工管理方式變化造成OA無法管理所有員工、現在OA系統由于系統平臺的原因,可維護性較低等。從而造成目前的公司信息化建設不能為高層提供全面、真實、及時的決策依據和相關信息。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領導決定立足原OA與工程管理系統的實施經驗,深入調研,慎重選型,進行新信息管理系統的實施,為公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持。
1.2課題研究意義
在公司迅速發展的同時,公司高層慎重決策,決定實施符合集團發展的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統,由此可見,此次信息管理系統的成功實施對公司未來的長遠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公司將完成以下任務:即實現生產、質量和安全一體,質量設計和控制進入生產全程,成本管理覆蓋生產流程,倉庫管理信息化,采購信息化,銷售網絡化,工程管理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實時辦公、遠程辦公系統,擁有商業智能和可視化的信息中心、數據倉庫及知識獲取系統。建立全面、統一、共享的企業信息網絡平臺。從而大幅度提高企業綜合管理水平,進而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同時,本項目的實施將以其明顯的通信工程施工行業特性為通信工程行業各大中型企業的信息管理系統應用提供良好的借鑒和帶動作用,進而為行業信息化建設提供推動作用,并為之提供信息管理系統集成應用的經驗。
1.3通信工程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實施現狀
近幾年,我國眾多企業在積極實施信息管理系統,現已有數千家企業應用信息管理系統。而通信行業依靠其對IT技術和資源的掌握,始終走在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最前沿。但通信工程行業做為通信行業的一個分支,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卻遠遠跟不上通信行業的腳步。
大多數的通信工程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管理儲備和技術積累,信息管理系統之所以能夠幫助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就是因為它改變了企業原有的不合理的業務流程,去除了無效作業,提高了業務流程的效率。因此,在大多數企業實施信息管理系統的過程中,都要經歷業務流程重組(BPR)或者業務藍圖設計的過程。在該過程中主要是找出企業現有的業務流程存在的問題,并規劃企業未來的業務流程。由于施工企業業務流程復雜,同時由于一些客觀因素的限制,在初期的業務流程的改進并不是徹底的。因此,對于施工企業來講,他們更適合持續的業務流程改進。
2流程優化
過去幾年,公司堅持成本領先戰略,通過技術引進、持續擴能,企業實力迅速提升。隨著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原來的管理模式面臨巨大的挑戰,其表現是,管理體系中的規范,在實際業務過程中并未得到嚴格執行,原有管理信息系統中業務處理過程與實際業務也沒有良好匹配;并且,原有信息化管理平臺與其他相關管理規范和制度以及實際業務之間存在差異,由此成為提升企業執行力的瓶頸。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引入和強化流程管理,建立起以業務為紐帶、以顧客為核心,關注價值(而不是關注過程本身)的管理文化,由職能型向流程型組織轉化。
2.1流程管理體系優化目標
逐步建立和完善面向業務、關注價值、以顧客為核心的、高效簡潔的企業管理模式,形成企業管理創新文化,提高持續改進能力,奠定企業戰略目標實現基礎。
流程管理體系的理想境界如下:
1)建立和完善以客戶(廣義的客戶)為中心的流程模式;
2)流程應能簡捷、合理地概括公司經營活動;
3)通過管理流程績效來衡量公司、部門、人員績效;
4)梳理出適用于流程管理的組織架構;
5)建設出充分及時反映流程執行狀況的工具;
6)建設出推廣、管理、深化的長期團隊。
2.2流程優化原則
流程優化在企業實踐中是一項持續改進的工作,不可視為一成不變,或認為經過一次設計后從此再無更改,一本萬利。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是一個客觀事實,為了保證企業的流程體系適應企業的需要,要遵循如圖1所示的三個通用原則。
2.3流程優化方法
根據流程優化的原則和要求,并采用價值鏈及ABC分析方法,對公司的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和診斷,識別流程的關鍵點。從結構式來看,流程都有四個構成要素,即活動、活動的邏輯關系、活動的實現方式、活動的承擔者。從概念而言,它們是流程的四個相互關聯的要素,但在不同企業的流程里,它們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其中至少有一個是關鍵因素。
流程關鍵點的識別就是要找出對流程的動作產生深遠影響的要素。通過流程評估與診斷,對企業的流程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經過以上工作剝離出來的活動正是進一步進行流程優化的基礎。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對這些活動進行相應的調整,也就是新流程的優化設計過程。
1)簡化和集成橫向活動。刪除不必要的活動(非增值的活動),合并重復活動。
2)壓縮縱向組織,適當授權,將決策點置于工作進行之處,變職能管理為過程管理。
3)將控制、檢查、核對等大量重復性的工作由管理信息系統完成,消除單獨由人工檢驗核對的工作量,提高流程的效率。
4)利用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信息的“一次性”處理和共享機制,將過去串行處理的一些流程轉成并行處理,提高效率。
5)消除流程瓶頸,把流程看成一條高速公路,則流程瓶頸就是公路上的關口(檢查站、收費站等)或車道過少的路段。清除瓶頸的方法有,將形式主義的檢查撤消,也就是說在設計流程時,要盡量減少多余的環節。
2.4業務流程優化
根據制定好的優化方法,對已經確定的流程進行優化設計。
這一節以物資采購流程為例,具體介紹本次實踐流程優化工作過程。展開對業務流程的優化。
公司現有采購管理流程是在傳統管理模式下與手工處理相適應的,因此為了合理組織物資供應、減少庫存,加速資金周轉、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結合管理信息化系統搭建的信息技術平臺,對現有的業務管理流程進行診斷、優化。
2.4.1分析原有流程
全面分析現有業務管理流程,包括:
1)明確業務管理工作的范圍
2)診斷現有流程中存在的問題。
3)根據調研收集到的資料,企業物資采購管理的主要任務是按質按量提供生產所需的各種資源。包括:制定采購計劃、簽訂合同、物資入庫、貨款結算、物資出庫和庫存控制以及合理分配采購資金、合理調配運輸工具等管理工作。
主要流程如下:
1)各施工部門填寫材料申請,包括數量。
2)各施工部門與物流中心詢價,確定大致。并計算出材料總價。
3)報工程管理部工程主管審批。
4)如果材料款大于10萬元則報工程管理部主任審批。
3)物流中心通過一定的方式確定了采購價格后,確認是否執行采購,若是則實施采購,否則早各施工部門重新提出材料申請。
4)物資將直接送到各施工處,到達指定目的地后,各施工處分別計量、檢查物資質量,對不合格材料拒收并通知物流中心。
2.4.2分析診斷問題
通過分析診斷,企業現有物資采購管理流程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網下執行步驟過多,共享率低,出錯率高
這兩個流程中,詢價步驟與申請流程轉采購流程的數據轉換均為網下人工執行,效率低下不說,還容易產生意想不到的錯誤。流程所有數據均采用附件形式,需要人工處理,且由于格式不統一,無法自動分析匯總,也就無法實現工程材料的精細化管理。
2)采購流程耗費時間長
各部門之間的收集、交換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各類單據和報表,由于人工處理這些單據和報表,信息不能共享,延誤了單據和報表的傳遞,致使工作效率低。
3)人力資源浪費,辦公開支高
工程材料申請與采購流程主要涉及三個部門:施工處、工程管理部和物流中心。在人員結構上,這三個部門都由一個領導作為總負責人,下面有幾個分管不同業務的主管。據了解,工作量很大,很繁瑣,容易出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流程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減少資源浪費,增加信息系統利用率
2)優化采購流程,縮短采購時間
3)高效、充分地利用信息。
具體流程分析結果如表1。
2.4.3新流程設計
通過對原有物資采購流程的分析,新物資采購管理流程優化說明如下:
1)消除了所有網下操作,提高信息共享率,提高執行效率。2)采購由庫房主管發起,優化操作步驟。
3)審批結束后,領導將審批后的采購計劃通過網絡直接下達給采購主管。
4)將原附件形式的采購申請改為列表式,為以后的數據分析預留接口。
3系統需求分析
3.1系統功能模塊劃分
如表2所示。
3.2功能性需求
3.2.1工程管理需求分析
在目前正在運行的工程管理系統中,公司高層對分公司、子公司工程的各項數據無法做到很好的監控,同時也無法做到實時的跟蹤和監督,無法得到有效的統計匯總數據。工程管理系統在財務上的數據不準確,無法形成公司高層需要的決策支持信息。工程管理系統與財務系統無法做到無縫的結合等。
新系統將在很大程度解決這些問題:各分公司、子公司的工程通過規范的數據支持公司高層的實時跟蹤與監督、實時的統計匯總數據。與財務部門系統預留接口,將與工程相關的財務數據直接導入到新系統中,以方便形成完善的決策支持系統。
3.2.2材料供應管理需求分析
目前公司的采購業務由物流中心與服務中心負責,全部通過原有信息系統及手工輔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處理,沒有通暢的信息傳遞平臺,加大了人工工作量,而且數據復雜,效率低下,容易出錯。這些原因給采購部門帶來了較大的工作負擔,同時也容易出現采購失誤。新的信息系統將實現從采購至入庫、使用、回收等過程納入到統一的平臺上來,從而實現快捷、準確的采購申報流程,實現跨部門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解決目前供應鏈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3.2.3人力資源管理需求分析
目前,各種人事檔案的管理、人員調配、薪資福利、績效考核等的各種信息都通過手工的方式進行處理,缺少平臺化的系統支撐,嚴重的影響了日常的工作效率和人事統計分析的準確性。
擬實施的管理信息系統應對對組織管理、職位管理、人員管理、招聘管理、培訓管理、薪酬管理、績效考核等實現信息化。
3.3非功能性需求
安全性:系統要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系統中的核心技術和產品不能有重大的安全隱患。包括:網絡環境、操作系統、應用系統、備份系統、數據安全等。采用有效的技術和工具,防止非法入侵,并能監測網絡安全中的漏洞,排除安全隱患。
穩定性:要求系統具有很高的穩定性,不論是在低負荷還是在高負荷的情況下系統都能夠長期穩定運行。
高效性:系統具有較高的處理能力,能夠處理較多的客戶連接,而且系統在進行集中批量處理時也能高效運行,響應時間能夠滿足今后在一定時期內的業務需要。
先進性:系統采用的技術要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是目前技術發展的潮流,并能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可維護性:系統要具有非常好的可維護性,提供良好的運行日志,提供界面友好的管理界面,系統易于擴充和部署。綜上所述,公司原有的信息系統已遠遠不能滿足目前企業管理和未來發展的需要,使領導決策信息不能及時完整地提供,在此種情況下,公司需要一套有著先進管理理念、管理功能強大、技術構架領先、可以實現集中管理的信息系統。
4系統設計
4.1系統功能結構
根據前期需求調研,從功能架構上看,系統由決策支持子系統、工程管理子系統、綜合辦公子系統、人力資源子系統、分公司擴展子系統構成。其中工程管理子系統又可劃分為成本管理、收入管理、質量管理、進度管理、材料管理、機具管理、儀表管理等模塊,綜合辦公又可劃分為公文管理、工作質量管理、后勤管理等,人力資源子系統又可劃分為考勤管理、培訓管理等,分公司擴展子系統則包括專門針對分公司開發的實用工具,如庫房管理、車輛管理、工具管理等。以下僅以人力資源子系統為例進行闡述。
4.2系統體系結構
在整個系統中,各個功能子系統內部的軟件架構設計采用三層結構:UI層、邏輯層、數據層。
4.2.1UI層
接入層是業務系統與外部系統進行數據交換的平臺,由接入邏輯構成。接入邏輯分為接入界面和接口服務。對于系統使用者(內部和外部),提供多樣化的接入界面,實現對業務邏輯的接入;對于與系統相聯的外部系統,向業務邏輯層提供一組接口服務,業務邏輯層通過接口服務完成與外部系統的數據交換。UI層使用B/S結構,用戶通過瀏覽器就可以訪問系統。
4.2.2業務層
業務層處于接入層和共享數據層之間,通過數據層的數據操作對象訪問業務數據,向接入層提供統一的業務邏輯過程實現業務邏輯。業務邏輯層由一些功能模塊組成,這些功能模塊由相應的功能組件組成,是系統進行業務處理的邏輯容器。接入層通過業務邏輯層的相關業務組件訪問共享數據層,并實現相應的業務功能。
4.2.3數據層
數據層是系統的基礎,數據層中的數據子層存放系統中用到的所有數據。數據層的數據操作組件向業務層提供統一、規范的數據操作對象,用于屏蔽業務數據的存儲、組織和訪問的細節,實現業務數據的充分共享。業務層必須通過數據操作組件訪問業務數據,這些業務數據包括共享數據和私有數據。數據層中的數據組件組成數據操作組件庫。
1)UI層:將企業不同角色的相關人員通過Internet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協同工作,并能有效整合第三方的系統。
2)業務流程:可靈活配置的流程引擎。其中業務流程和工作流都是可視的,企業可以隨時查閱每一項業務的流程規則、路線、處理狀態及參與者,用戶的操作也變得更加簡單和直觀。
3)業務服務:提供統一的接口標準,使所有的業務都作為功能插件連接在業務流程上,這些服務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來決定是否使用甚至更換。
4)基礎平臺:將包含有各種底層存儲、計算和傳輸的技術細節通過封裝進行屏蔽,有效降低系統集成、應用部署的復雜度。
4.3系統設計理念
4.3.1核心設計理念:協同商務,集中管理
1)協同商務
從企業內部來看,構建核心企業的最佳業務流程,通過信息流,協同各生產經營單位和部門的商流、物流和資金流,合理配置企業資源,提高核心企業的競爭能力和市場應變能力。
2)集中管理
信息不對稱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最大障礙之一。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各類不同的管理模式是企業經營管理的特色,但信息資源的集中管理是一切現代化管理模式得以順利實現的基礎。
信息資源的集中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業務基礎數據的實時垂直采集;②管理信息穿透各中間管理環節的直接統計匯集;③管理指標的財務業務一體化信息。
4.3.2設計思想
河北通建信息化的總體設計思想是:以工程施工的監控為基礎,物流、資金流的合理組織和協調控制為重點,通過信息流貫通協調物資流和資金流。
在具體的設計思路上,包括以下內容:
1)工程施工管理———構建企業經營管理的模擬平臺:通過全面計劃預算的編制和分解,描繪企業的經營管理藍圖;通過對工程施工中進度、質量、成本、收入等數據的實時匯集,為公司高層對公司運營的控制與評價提供依據和標桿。
在市場預測基礎上將工程收入詳細劃分為施工收入、工程收入、分包收入等內容,制定詳細工程施工計劃,并在施工過程中隨時調整,為協調質量與進度、質量與成本、進度與成本等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種種關系,為市場需求、協調生產和協調材料的采購、協調資金提供指導性的預測和支持。
2)材料申請采購管理:以材料申請單為核心,材料物流流向為主線,配合合同管理、采購價格控制、材料驗收控制,為公司物資供應業務的組織、監控和協調管理提供支持。
3)財務管理:資金流是企業一切業務運行的血液,財務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保障。
配合公司所有工程施工動作,結合現金流量計劃和各種費用情況,將工程施工中發生的貨幣資金的流入、流出與工程管理密切結合,實現資金流的高度信息化、自動化。
實現會計核算過程的自動化和半自動化處理并支持期末業務處理的手動調整。
4)項目管理和責任中心管理:支持某一項目的計劃預算管理、項目的成本費用核算和控制等管理;支持利潤中心、收入中心、成本中心和費用中心的計劃預算管理,利潤、收入和成本費用等各類指標的核算與控制。
5)管理決策統計分析:管理軟件的總體目標之一,是為經營管理者提供信息平臺,數據倉庫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的運用,為管理決策提供各類報表信息、各類指標查詢及統計分析數據和隨機的實時查詢信息。
6)技術架構
采用B/S結構:由客戶端———應用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組成。支持多數據庫:SQL、ORACLE、SYBASE
7)可擴展性和接口:本設計思想為集團型的管理方案,具有一體化的設計,組件式的結構,模塊化的設置。它是企業管理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充分考慮與其他業務管理系統的集成應用。提供標準的數據接口,支持數據的引入引出。
數據交換平臺支持和其他系統的數據交換,實現數據的無縫連接。
4.4子系統設計(僅以人力資源為例)
4.4.1人力資源管理子系統設計
人力資源包括以下子系統:組織管理、職位管理、人事管理、招聘管理、培訓管理、薪酬管理、福利管理、績效考評管理等。
4.4.1.1員工管理
員工管理是整個信息管理系統的核心,提供公司合同工與計時工的管理,包括增加員工、編輯員工、減少員工和員工崗位調整四個功能,各分公司若需要增加減少員工或調整員工崗位,必須按特定的流程辦理。這四個功能的業務流程如右圖2。
同時本模塊還需提供員工信息查詢方法,實現多角度的員工統計匯總(例如按政治面貌統計、按受教育程度統計),最終以圖形化的方式展示出來。
員工信息內容具體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入職時間,合同信息(一條至多條),證書信息(零條至多條)、培訓經歷(零至多條)、所在部門、家庭住址、籍貫、個人電話、個人郵箱、公司電話、公司郵箱等。
4.4.1.2派遣工管理
公司員工中不僅包括合同工與計時工,同時還包括了一部分勞務派遣工,他們與其它勞務派遣公司簽訂工作合同。我公司無法得到此類員工的詳細資料,所以這部分員工的管理要單列出來。
各分公司如需使用勞務派遣工,則需要在此系統中提出派遣工用工申請,信息包括用工數量、崗位、性別、學歷、年齡等條件,審批完成后即可與勞務派遣公司聯系,再將派遣工的名單及相關信息上報人力資源部,審批完成后即可使用這一批勞務派遣工。具體流程如右圖3。
4.4.1.3培訓管理
河北通建將培訓看成是提高員工能力的重要手段,每年都有大量的員工被送去培訓,并有大量員工選擇函授進修,所以培訓管理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本系統將培訓管理的全過程納入到信息管理的平臺中,實現培訓管理的全過程自動管理。
員工培訓的信息包括:姓名、部門、時間、主題、內容、地點、方式、組織單位、費用、性質等,完成后還可填寫證書的相關信息,三個月后還要填寫培訓效果評估反饋等內容。培訓所有信息均需按不同條件匯總查詢。
培訓從申請到結束流程如右圖4。
4.4.1.4考勤管理與請假管理
正如人力資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系統的核心,考勤管理也是員工管理的核心功能,在目前運行的舊系統中,考勤管理很不完善,并且由于工作關系,部分人沒有填寫考勤記錄的習慣,導致請假系統運行也不是很正常。本系統將對此部分做大幅度的改動,將要求公司所有員工(包括招聘工)按要求自行申報考勤,各分公司每個月所得到的數據均來自員工每天申報的考勤。同時請假系統也將與考勤系統關聯起來,請假期間的考勤將不允許申報。員工每天的考勤信息包括的主要內容有:所在地、工作狀態、簡要描述、交通情況、住宿情況、加班情況等。其中交通情況包括起止地點、交通車輛類型、車票價格等;住宿情況包括住宿類型、住宿費等。
本系統充分考慮到公司員工對計算機的使用程度和方便情況,為最常用的部分(考勤等)提供了兩種申報方式:本人申報方式和項目經理申報方式。本人申報方式適用于網絡公司等計算機普及率和使用水平均比較高的部門,項目經理申報方式適用于施工部門,可由項目經理代替申報考勤??记谏陥蟮哪J饺鐖D5。
請假模塊將按照公司制度實現,僅實現考勤部分,對薪酬部分不做實現。具體流程如圖6。
4.4.1.5績效考核
績效考核相對比較簡單,是公司相關主管領導對負責部門的一個測評,填寫后人力資源部主管存檔即可。如右圖7所示。
4.4.1.6權限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中另外一個核心就是員工權限管理,本系統將會把權限管理貫徹至所有方面,大點某功能模塊的可能性,小到一個流程的步驟的是否允許審批,完全依賴權限系統。
本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授權管理,當甲員工出差時,可以將自己的權限授于乙員工,這樣乙員工可以臨時獲得甲員工的全部權限,直到甲員工再次登錄時,乙員工臨時獲得的權限將被甲員工自動收回。
如果乙員工被臨時授予權限,那乙員工代替甲員工實施的操作行為將被以乙員工的姓名記錄下來,其后注明何時何人授予的權限。用于區別甲員工本人的操作。
5項目總結評估
5.1系統上線運行情況和整體收益評估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河北通建結合自身的企業管理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財務管理電算化、網絡高效運作的成功經驗,整合業務、統一規劃,實施穩步推進、務求實效的原則,逐步推進信息化建設。經過一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項目一期規劃和目標,建立了科學統一的編碼體系,實現了工程管理/綜合辦公/人力資源的業務一體化管理。
目前,本項目已經進入運營階段,目前系統運行情況比較穩定,新系統對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5.2項目帶來的應用成果
1)工程管理系統實現以工程為中心的施工/管理一體化。以客戶服務為核心,實現工程施工進度/質量/成本/效益等情況的實時跟蹤,融入到自動化管理當中。
2)工程管理系統實現主工程管理/子工程管理/發票管理/回款管理/質量管理/進度管理,分公司擴展模塊實現了庫房管理(工具/材料)/車輛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實現了員工從聘用至離開公司全程跟蹤服務。使整個公司的管理效率更上一層樓。
3)財務系統與物流系統緊密集成,物流憑證自動生成,減輕財務人員的工作量;收付款業務與銷售、采購部門順暢銜接。
4)完成物流中心管理系統與財務、銷售、采購等系統的數據集成。
5)打破傳統的數據接口方式,全面使用網絡進行數據傳輸,消除了數據傳輸的滯后問題。
6)借助設備管理系統,使河北通建能夠實現公司各部門的設備檔案、設備日常維護信息實現集中管理。
7)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的規范化,建立完整的職位和職務體系,對全公司的人事信息進行全面的整理和校對。
5.3項目帶來的管理成果
1)規范了企業的內部管理,建立了統一的編碼管理制度,完善了企業的基礎管理工作,業務信息的高度集中和流程的固化,保證了業務數據的真實準確,增強了企業的管理控制過程和事后責任的可追溯性,減少了人為的因素,提高了企業內部的管理效率。
2)實現了企業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信息化的實施使企業信息化的資源得到了集成和共享,人力資源配置不斷優化,物流更加高效快捷,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
3)培養了一支管理能力強,專業素質高的人才隊伍,他們必將成為企業全面信息化建設的中堅力量。
4)促進了企業管理的創新。信息化的實施,淡化了部門意識,強化了流程管理,使企業管理由科室層次管理逐步向流程化管理轉變。
5.4個人工作情況總結
李磊:(業務流程優化)負責業務流程優化的分析和設計工作,設計出新的業務流程。
孫蓓:(系統需求分析)負責系統業務調研、系統業務需求分析,并對系統功能、性能和信息安全提出要求。
張明月:(系統設計部分)負責設計系統的體系框架、軟件架構和功能模型。
李兵:(系統選型部分)負責對幾家投標公司的指標對比分析,綜合評估。
張?。海ㄏ到y測試和評估)負責系統的測試用例的設計、系統性能測試的分析、項目整體實施效果的評估。
5.5下一步工作展望
在項目的后續實施過程中,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進:
1)在后續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宣傳信息管理系統理論,并進行深入的信息管理系統培訓。培訓過程中,在進行操作培訓、業務培訓的同時進行深入的理論培訓。
篇6
[關鍵詞]電力調度 信息技術 運用
中圖分類號:TE3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4-0303-01
前言
信息管理的主體是部門的安全以及生產,輔以辦公室自動化管理。信息管理的框架針對的是調度中的財務以及人身安全,構建管理對象的信息空間,為調度的信息系統提供暢通的流動渠道。本文簡要的介紹了電力管理方面的現狀,詳盡的研究了信息系統。
1 信息系統結構
采用數據庫聯合網絡合成的電力調度信息系統,在電力企業內部建立網絡化的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調度管理的網絡化。在MIS系統中加入調度管理,通過對生產數據、停電檢修等信息的監測掌握,實現自動化管理,促進調度管理工作逐漸轉變為信息化的轉型。電力調度運行的安全性是電網運行狀況的重要根據,為了使必要信息的合理公布,如停電相關數據等要發出公告,這時就產生了調度數據記錄的安全和公共之間的矛盾,信息系統應構建基于Web三層體系結構與基于服務器/客戶結構才能實現這一要求。
1.1 基于服務器/客戶提醒結構
這一結構的信息技術適用于電力系統的范圍內,用來保障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這一系統包括:
(1)采用大型商用數據庫;
(2)以企業內部網絡為依據,Windows2000/NT為開發平臺;
(3)分級權限管理用戶;
(4)實現網絡化的管理。
將此體系運用于數據庫中,在服務器的一段放置數據庫,使得數據庫能夠分析和計算出相應的數據并分析??蛻魴C的主要功能為提供數據給客戶,是客戶能夠連接至局域網內,保證服務器中數據資源的共享。其優點在于信息開放性,為自動化系統提供數據庫信息的支持和信息化的網絡平臺。
1.2 基于Web的三層體系結構
如圖1所示,其三層結構為:
(1)表示層。主要負責人機或UI界面的處理工作,包括調度界面、調度信息以及調度動態數據顯示等。
(2)業務邏輯層。作為最重要的一層,業務邏輯層主要為表示層提供支持,對表示層的調度數據進行判斷檢查,選擇與數據稱的交換方式,同時也對數據稱進行操作和訪問。
(3)數據層。對調度數據進行管理和處理,是三層體系結構的基礎和保證。
該體系結構運用于電力系統范圍以外,其共享內容包括:
a.遠程用戶通過瀏覽器進行數據瀏覽和訪問。
b.綜合信息通過瀏覽器為最終決定提供參考方向。
c.電力公共信息系統通過瀏覽器對外各項公告。
d.采用多極化用戶管理權限,保證網絡化管理的實現。
2 電力調度管理中信息技術的運用
2.1 工作流管理系統概念。所謂的工作流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運作機制,它的實現依賴于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支持,工作流的自動化主要體現在業務過程中的各個事件的有效管理,自動化的主
要目的是為了實現事件的自動激活和事件間的自動連接。一個客戶端驅動工作流模型體系結構分為三層結構:瀏覽器、WEB服務器和數據庫系統。也可稱為客戶端、服務端和后臺數據庫。整個調度管理(DMIS)系統采用的是兩層加三層的結構體系,涉及到兩類客戶端程序:運行于應用服務器上的程序和運行于客戶端上的應用程序。在三層應用程序中,可以通過瀏覽器,直接在頁面上完成一些簡單的活動。
最上層的數據服務層使用工作流數據庫來控制工作流程程序,包括工作流定義數據庫,工作流實例數據庫和用戶應用數據庫。中間的邏輯層,使用數據庫來管理所有用戶需執行的工作,并產生每一用戶獨立的工作清單。底層的用戶界面,采用HTML和.NET2008C#技術,用戶通過IE瀏覽器以Web形式進行操作。
2.2 電力調度分布式工作流系統的相關設計。作為電力調度系統的另外一個特點,我們可以采用對調度進行分區和分級的模式來進行,從而實現電力調度機構對于相關調度功能的控制。這個特點也是進行正常電力調度工作的流程進行相關設計和應用的必要條件。但是分區和分級并不代表這些調度機構是孤立進行的,而是通過相輔相成的協同合作才能實現每個級別和區域的正常工作,所以在各個級別之間的調度過程必須進行信息的相互傳遞和交換等措施。對于流程的流轉也必須進行相關的縱向的布置和相應區域內的傳輸,這個方式就是廣域傳輸。而這個廣域傳輸的實現必須采用分布式的流程交互集成才能滿足。
就像上文提到的廣域傳輸,在進行電力的調度和相關的實施的時候,每個過程的上下級的信息交流和交換屬于縱向的信息傳遞,分布式的流程能夠滿足縱向的廣域部署的傳送和運輸。多個系統之間的流程和多個系統之間的信息協調是工作人員在進行工作流系統的設計時必須注意到的。跟調度工作流系統一樣,調度類流程也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各自獨立的,進行調度業務的相關工作時對其他業務系統的調度也是必然會發生的。
DMIS流程在現實的背景里,主要是進行事物處理的相關工作的,這個流程所管理的對象以及各個數據之間有很大的相關性,為了實現工作流系統我們可以對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平臺基礎進行相關的操作,這是由于工作流所管理的相關對象都存在于管理系統的數據庫的設計平臺中。同時,如果要查詢或者統計流轉的現實結果,那么管理系統的操作是必須的流程,如果是對于數據的管理功能和加工功能的管理可以采用管理系統,這樣一來可以對工作量進行縮減。
流程引擎是基于智能化電網的調度技術,同時支持系統的開發,也是工作流服務的核心。首先是路由器的分配,然后是訪問緩存、解析模型,進而處理相關的流程模型性格元素,最后,進行最終的啟動、發送和追回以及回退等的操作流程的工作。這幾個相互關聯的模塊就組成了流程引擎的流程的流轉工作。
3 結束語
電力調度一項綜合工程,它是信息技術、理論、人員素質的集合體。信息化背景下的電力調度,可以使電力部門的信息管理更加科學、合理。隨著智能電網的到來,信息系統也將向智能信息系統進化。因此,我們抓住機遇,跟蹤最新技術,促進電力企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文林,朱向立.基于信息化技術實現電力調度市縣一體化管理[J].中國電力教育,2011(09):152-153.
[2] 何光層,浦恩敏,肖順巧.淺談電力調度運行人員工作風險及預控措施[J].中國電力教育,2011(15):147-148.
[3] 吳樹鴻.淺析UPS系統在電力調度中的應用[J].科學之友,2011(10):136-137.
篇7
關鍵詞:電力工程項目 成本管理 信息系統
國家電力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主輔分離工作的實施,使電力施工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在市場無序競爭的強大壓力下,各電力施工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得不競相壓低標價。在失去了行業保護的情況下,它們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關鍵在于其能否加強自身管理,嚴格控制工程成本,能否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將成本支出降到最低。目前,電力施工企業的成本管理意識淡薄、管理手段落后,從預算的制定、計劃的下達,到費用的歸集、控制,再到成本的分析、考核,幾乎全部依靠手工來完成,信息化程度非常低,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企業對工程項目成本管理的需要。因此,開發基于現代信息手段和計算機技術的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勢在必行。
一、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基本理論
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是通過一定的活動過程產生一套能在計算機硬件設備、通信設備和系統軟件支持下適合于本組織管理工作需要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是針對組織面臨的問題和機遇而建立的一個管理信息系統的全部活動。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兩個最關鍵的環節是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
(一)管理信息系統分析
系統分析階段的任務是,對現行系統進行詳細調查和用戶需求分析(包括組織機構功能分析、業務流程分析、數據與數據流程分析、功能與數據之間的關系分析等),即解決新系統應該“做什么”的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確定新系統的邏輯模型,并完成系統分析報告。管理信息系統分析的一般步驟如下:
1.系統組織結構、功能、業務流程調查與分析。管理信息系統分析的第一步是要對現有操作系統進行詳細調查與分析,了解各級組織的職能和有關人員的工作職責,了解業務流程各環節的具體處理過程以及信息的來龍去脈,并從中發現問題和進行改進優化。
2.數據流程分析與邏輯模型的識別。在充分了解現有系統業務流程以后,把數據在組織或原系統內部的流動情況抽象出來,舍去具體的組織結構、信息載體、物質、材料等,僅從數據流動的過程考察實際業務的數據處理模式(包括對數據信息的傳遞、處理與存儲過程等),就可以得出現有系統的邏輯模型。
3.建立新系統的邏輯模型。將現有系統的邏輯模型進行轉換和優化,改造為新系統的邏輯模型,并用一組圖表工具來表達和描述。
4.編寫系統分析報告。系統分析階段的成果是系統分析報告,它是對系統分析階段的工作進行總結和向有關領導提交的報告,為下一步的系統設計工作提供依據。
(二)管理信息系統設計
系統設計是根據前一階段系統分析的結果,在已經獲得批準的系統分析報告的基礎上,進行新系統的設計。系統設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總體設計和具體物理模型的設計,本文只對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總體設計。管理信息系統總體設計是對新系統的總體結構形式進行大致設計,將整個信息系統按功能分解為多個子系統,系統總體設計的內容包括子系統劃分和模塊結構圖設計等。
二、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分析
根據管理信息系統分析的原理和步驟,筆者對電力施工企業涉及成本管理工作的有關部門及其職責權限、成本管理工作的業務流程等進行了詳細調查與分析。
(一)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工作業務流程分析
1.市場開發部對外簽訂工程合同。在收到工程中標通知書以后,市場開發部應盡快與建設單位依法簽訂承包合同,合同中應明確合同價、工期、工程款結算方式等重要事項。
2.經營管理部對內編制預算。外部合同簽訂以后,經營管理部根據合同中規定的總價款和其他相關條款,運用工程概預算專業知識,編制出該工程的預算利潤和預算成本,同時制定出該工程的內部承包費用,并與負責該工程項目施工的項目部簽訂內部承包合同,在內部承包合同中應明確規定內部承包合同價、工期要求、獎懲辦法等。
3.項目部上報形象進度報表和結轉成本費用。工程開工以后,項目部應定期編制工程形象進度報表上報公司工程部,工程部進行核實;同時,項目部應將所發生的與工程施工有關的所有成本費用支出(直接成本)通過賬務處理進行分類和歸集,并定期結轉到公司財務部。
4.工程部對工程形象進度進行認定。對于項目部上報的工程形象進度報表,公司工程部將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進行考察和審核,之后將認定的工程項目形象進度公司各部門。
5.財務部對工程項目進行成本分析。公司財務部根據經營管理部與項目部簽訂的內部承包合同總價款和工程部認定的工程形象進度,計算出該工程到目前為止應發生的成本支出,然后與實際發生的成本支出(直接成本)進行比較,核定其節超情況,并按成本分項進行分析,深入剖析其原因,以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控制。
6.各部門對工程項目進行成本考核。工程項目在完工以后結算以前,各部門應在各自職權范圍內對該工程項目涉及費用支出的情況進行考核,如機具物資部門應對該工程項目在施工期間是否發生機具丟失、報廢和維修情況以及涉及費用的金額進行核定;辦公室應對該工程項目在工期內是否使用了辦公室的辦公用品如紙張等以及折合金額的多少進行認定,等等。以上工作完成以后,財務部將各項與該工程項目部有關的成本費用支出(直接成本)進行匯總,計算出該工程項目的實際結算成本,然后用結算價款減去結算成本,就是該工程項目所節約或超支的費用金額。
(二)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邏輯模型
通過對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工作業務流程的調查和分析,得出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邏輯模型,如圖1所示。
(三)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邏輯模型
在現有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工作邏輯模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進和優化,改造成為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的邏輯模型。由于系統比較復雜,筆者采用結構化的分析方法,自頂向下,逐步分解,用一套分層的數據流程圖來描述整個系統的邏輯模型。
1.頂層數據流程圖(如圖2所示)。系統的外部實體包括企業各部門、項目部和公司管理部門等;系統的輸入數據有合同信息、工程形象進度、工程項目直接成本和非直接成本,主要的輸出數據有成本分析結果和成本考核結果等。
2.中層數據流程圖。如圖3所示。該系統最主要的三項功能是成本匯總、成本分析、成本考核。
3.底層數據流程圖。
(1)中層數據流程圖中成本匯總(P1)的底層數據流程圖如圖4所示。
成本結轉是在項目部所發生的與工程施工直接相關的所有成本費用支出,項目部按人工費、材料費、機械使用費、其他直接費、間接費進行分類和歸集,并定期結轉回公司,為內部成本分析和考核提供依據。成本分攤是在公司機關所發生的與工程施工無直接關系的支出,如管理費用、輔助費用等,公司財務部應選擇合理的比例將這些費用分攤至每一個工程項目。成本匯總是將項目部結轉的直接成本和公司財務部分攤的非直接成本進行匯總,得到該工程項目的總成本,為外部成本分析和考核提供依據。成本表輸出是系統能提供以查詢、打印、磁介質存儲等方式輸出直接成本表、非直接成本表、總成本表。
(2)中層數據流程圖中成本分析(P2)的底層數據流程圖如圖5所示。
內部成本分析是將內部合同價與工程形象進度相乘,計算出該工程在當前進度的理論成本值,再將其與直接成本的實際值作比較,判斷成本的節超情況,并可按人工費、材料費、機械使用費、其他直接費、間接費等分別分析各個成本項的節超情況及原因。外部成本分析是將外部合同價與工程形象進度相乘,計算出該工程在當前進度的總成本的理論值,再將其與總成本的實際值作比較,判斷總成本的節超情況及原因,并可分直接成本、非直接成本進行分項分析。成本分析結果輸出是系統能提供以查詢、打印、磁介質存儲等方式輸出內部成本分析結果、外部成本分析結果,表現形式可采用曲線圖、柱形圖、餅形圖等。
(3)中層數據流程圖中成本考核(P3)的底層數據流程圖如圖6所示。
內部成本考核是工程完工以后,將該工程項目所有的直接成本和涉及各部門的其他費用支出進行歸集,然后與內部結算價進行比較,考核其成本節超情況。外部成本考核是工程完工以后,將該工程項目所有的直接成本和非直接成本進行歸集,然后與外部結算價進行比較,考核其成本節超情況。成本考核結果輸出是系統能提供以查詢、打印、磁介質存儲等方式輸出內部成本考核結果、外部成本考核結果。
三、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設計
通過對上述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分層數據流程圖的分析和改造,設計出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結構圖(見圖7)。
由于在系統分析階段已對主要的系統功能進行了詳細描述,所以下面只對“系統初始化”和“系統維護”的主要功能進行說明。
1.用戶權限管理:對使用系統的不同用戶賦予不同的操作權限,以達到內部牽制、相互監督和制約。
2.項目信息錄入:輸入或導入工程項目的基本信息,工程項目基本信息應主要包括:編號、合同名稱、簡稱、電壓等級、工程類別、項目經理、項目財務主管、項目出納、是否簽訂外部合同、外部合同價、工期、是否辦理外部結算、外部結算價、總成本、外部結算節余、是否簽訂內部承包合同、內部合同價、是否辦理內部結算、內部結算價、內部結算成本、內部結算節余等。
3.數據備份與恢復:定期對成本匯總、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的相關數據進行備份,以備查詢和其他系統調用,或者當系統數據遭到破壞時可實現數據的恢復。
4.系統升級:當外部環境和內部管理制度發生變化以后,可將現有系統進行修改和完善,以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
本文在充分分析電力施工企業對工程項目成本管理需求的基礎上,運用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理論,對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進行了詳細的系統分析,并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對該系統的功能結構進行了總體設計,希望能為電力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工作帶來新的理念,為電力施工企業實施全面信息化提供切入點。
參考文獻:
1.賀盛瑜,孫艷玲.管理信息系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張耀武.會計信息系統[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篇8
關鍵詞:施工企業;項目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02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工程項目的規模變的愈來愈大,項目的技術工藝日趨復雜,項目管理和項目實施專業化的分工愈加精細。項目開發的成敗反映出某個國家、地區或者企業的發展速度和綜合實力。項目管理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被各大企業所重視,日益成為企業現代化管理的重要內容。
企業的競爭力是企業在激烈競爭環境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作為施工企業時刻處在一個動態的市場環境之中,企業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夠在環境中保持較強的生存能力。若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施工企業需要合理評價自身的項目管理能力,才能更好的了解企業,改進企業管理。
一、施工企業項目管理能力影響要素分析
建設項目是最常見的項目之一,其特點是:實施風險大、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擾、建設周期長、耗用的資源量大。從施工企業的角度來看,影響施工企業項目管理能力的因素比較多。筆者經過分析,在本文中主要從企業項目管理體系、企業文化和組織結構、企業項目管理戰略規劃水平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1.企業項目管理體系
建立有效的項目管理體系是保證項目順利實施的關鍵。依照項目進行管理的企業,要確立適當的組織結構形式,設計和開發一套適合于按照項目進行管理的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企業組織管理體系設計要結合項目管理的特點,其主要內容包括:責任和權利的分配與界定、項目管理支持體系、項目管理監控體系。
在設計企業的組織管理體系的時候要考慮解決如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多頭管理,要合理分配部門主管與項目主管見的權利;二是,項目與項目間的平衡問題,要正確處理不同項目間利益分配的問題;三是,人員的激勵機制,要客觀有效的量化考核。
企業中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和高效率的項目管理工具與方法的使用將能夠大大提升企業運行項目管理體系的能力。
2.企業文化和組織結構
項目管理若要順利進行需要人員之間合作和資源之間合理協調,因此一種協作性的企業文化氛圍有助于項目管理水平的提升。企業文化是企業內部全體人員的共同信仰的理念和共同的價值取向。這種共同理念和價值取向的形成主要體現在全員對項目管理的支持和部門經理與項目經理的協作上。
職能型的組織結構最大的弊端是橫向溝通困難,這是開展項目管理的最大障礙。因此施工企業的組織結構由“職能型”向 “項目型”轉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環境項目資源的約束,能夠推動項目管理的效率。
3.企業項目管理戰略規劃水平
施工企業要進行項目管理戰略規劃。所謂項目管理戰略規劃是指項目管理標準方法的開發,這種方法是經過實踐檢驗,能夠有效實現組織目標的方法,并且這種方法可以被反復的使用。一個施工企業的項目管理戰略規劃水平決定著企業的項目管理能力。
項目管理戰略規劃可以使企業上下步調一致,減少錯誤的發生。隨著員工工作經驗的積累和學習效應的提升,企業可以從項目管理實施過程中的整體協調當中獲得更多的利益。
項目管理戰略規劃為企業的管理層提供了一個溝通項目整體目標的工具。它可以在企業頂層至底層,底層至頂層、職能部門至其他部門間形成反饋環路,提升溝通效率。
項目管理戰略規劃是一個標準的、結構化的平臺,它能夠提供一個方法合理、邏輯有序的思維過程,這樣項目經理可以在其幫助下做出正確決策。
二、施工企業項目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施工企業項目管理能力的評價要有一套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作為基礎,遵循一定的客觀程序,不能夠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要建立這樣的評價體系,需要界定研究對象的基本概念和與研究對象相關的評價標準,然后進行定性分析,選擇與評價對象相關的指標構成預選指標的集合。這些相互聯系的能夠敏感反應施工企業項目管理能力和存在問題的指標集合就是施工企業項目個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筆者從過程管理的角度出發,研究構建通用的施工企業項目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指標體系時需要遵循的原則有:
1.科學性
所謂科學性,即各項評價指標的概念要確切、科學,評價的內容要有科學性和規范性,計算的范圍明確,應盡可能全面合理的反應評價對象的本質特征。建立評價指標體系要增加客觀性、減少評價人員的主觀性,盡可能反映項目整體效果和內在的聯系,反應評價對象的客觀實際情況。
2.系統性
施工企業項目管理能力的評價結果是各種因素互相作用、互相聯系的表現。因此,在評價是應該考慮各種因素的相關性、整體性、目標性和有序性。
所謂系統性應該是評價指標的熟練和指標體系的結果能夠全面系統的反應評價目標,從整體的角度建立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套系統的結構,不同類型的指標間不能合并,不能有交集,主要的指標和伴隨指標有主次關系不能并列。
3.動態性
動態性指的是評價指標體系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管理的動態變化,能夠從發展的角度來考察管理狀況。
4.可比性和可測性
可比性指的是評價指標能夠反映評價對象的共同屬性,不同指標的量能夠轉化為能夠相互比較、計算的量。
可測性指的是評價的數據能夠進行確切的測量,是可以測定衡量的,而不是模糊不定的。
5.實用性
實用性要求評價指標體系符合評價對象的實際情況,評價標準適當,既不過高,也不過低。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必須具體、可測量,有層次、有重點、可實施、可評價。
三、施工企業項目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筆者從項目管理的角度,按照項目管理的五個基本過程(啟動、規劃、執行、監控和收尾),在此基礎上再增加兩項(項目綜合管理能力和項目管理體系運行程度),建立施工企業項目管理能力評價體系。
由此,產生出7個一級指標:項目啟動能力評價、項目規劃能力評價、項目執行能力評價、項目監控能力評價、項目收尾能力評價、項目綜合管理能力評價和項目管理體系運行程度評價。
根據已有的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和筆者自身的工作經驗,筆者采用了38個指標對構建的7個一級指標進行描述,包括:項目需求分析水平、項目可行性研究水平、項目方案策劃水平、范圍界定水平、項目進度、費用、質量規劃水平、項目風險規劃水平、項目采購劃水平、項目團隊的效率、團隊成員的合作水平、團隊成員學習水平、項目信息管理水平、沖突處理水平、按計劃執行水平、項目協調水平、合同管理水平、項目跟蹤水平、項目范圍變更控制的水平、項目進度、費用、質量的控制水平、風險識別、評估及控的水平、項目按時完工率、質量驗收合格率、項目交付使用水平、客戶滿意度、項目評價水平、企業高層對項目管理的重視程度、企業文化與組織機構對項目管理的支持度項目管理各過程的銜接水平、項目管理中文檔資料的完整性、企業項目化管理水平、目管理戰略規劃水平、多項目管理水平、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的完善程度、培訓體系立情況、項目管理工具與方法的使用效率。如表所示:
參考文獻:
[1]戴家信,姚錦寶.基于事故致因理論的施工安全性評價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7(04).
[2]李萬慶,周沖,孟文清.未確知數學在建筑施工安全性評價中的應用[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2006(02).
[3]王立海,趙聞.項目管理理論在施工項目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4]陳楚天.淺談業主對建筑工程的管理[J].市場論壇,2006(08).
[5]邱潔.建筑企業安全文化建設[J].基建優化,2005(03)
篇9
關鍵詞: 云計算; Openstack; 建筑項目管理系統; 多租戶; SSH框架
中圖分類號: TN911?34; TM4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6)19?0120?05
Abstract: It is a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common architecture 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s in virtue of the current popular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This system adopts the multi?tenant design pattern. The independent architecture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is constructed by the architecture companies by means of registering and ren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an avoid buying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oftware again at the beginning of a new project. The Openstack cloud platform is used to provide the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in the system. The administrator allocates the infrastructure elas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quantity change of tenants, which can utilize the input infrastructure to the maximum extent, and avoid the waste and insufficient problems caused by the traditional one?time hardware input. The project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popular open?source integrated framework SSH of Web application program, takes advanta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exible and extensible framework, can adapt to the future requirement change of the project, and is beneficial to later project maintenance.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Openstack; architecture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multi?tenant; SSH framework
0 引 言
目前,各行各業都爭相使用云計算技術以達到自己的產業優勢,也逐漸出現了基于云平臺的各種應用。但針對建筑項目的云計算應用卻很少。建筑項目管理軟件能夠為建筑業自身的專業化需求提供專業化的管理服務,以達到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節約管理成本、減少資源浪費、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通過利用云計算技術人們可以租用遠程計算資源,企業再也不用為了購買硬件、構建數據中心做大量的前期投入,也不用為軟件安裝、系統維護投入人力、物力[1]。這種計算模式是一種創新,對于無論多大的計算能力和各種各樣的信息服務用戶都可通過互聯網獲得;同時它也是對商業模式的一種創新,對于計算和服務,用戶可以取用自由、按量付費[2]。
1 系統需求分析
1.1 可行性分析
在經濟方面,項目開發完成后需要的云平臺有兩臺IBMx3650服務器;開發使用Eclipse作為IDE,使用TortoiseSVN進行代碼管理,使用Java語言進行開發,所以開發中基本不存在軟件方面的成本;OpenStack是個開源的項目,部署云平臺時可以充分利用開源優勢,免費使用OpenStack項目。在技術方面,基于云計算平臺的建筑項目管理系統的云平臺采用OpenStack開源項目搭建;整個項目開發采用SSH框架,而SSH在企業級開發中的應用已經比較成熟。綜上,從經濟上考慮成本是可以接受的,從技術上考慮,使用的技術比較成熟能夠完成項目開發[3]。
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基于云平臺的建筑項目管理系統面向的是所有參與建筑項目的用戶,做為一個多租戶的系統要保證租戶的數據安全,要有很好的數據隔離性,項目投入使用后要求項目在軟件上也能夠擴展[4]。
(1) 管理員
具有建筑項目管理系統的最高權限,具體體現在能夠對用戶、企業、項目進行管理,以及負責整個項目的運維。管理員用戶包括的功能模塊為:首頁管理、系統管理、賬號管理、業務功能模塊、移動端管理、規范管理。管理員用例圖如圖1所示。
其中,基于云平臺的建筑項目管理系統首頁經常更新,將本產品的最新消息顯示在頁面上,公告列表要能夠添加、編輯、查找、刪除公告。默認PMC列表的企業會顯示在頁面上,方便客戶了解現有的PMC合作單位。管理員應該能夠添加、刪除PMC合作單位,當PMC單位較多時要能夠通過公司名稱查詢對應的單位。頁面上顯示的PMC合作單位的順序有時要調整,在PMC列表中管理員要通過上移、下移操作調整PMC合作單位的順序。產品介紹在產品介紹標簽頁中能夠編輯產品介紹信息、更改產品的使用價格,保存編輯內容,確保再次打開首頁能夠看到編輯過的信息。
(2) 甲方用戶
甲方用戶根據崗位不同對應的權限也會不同,圖2為甲方擁有最高權限崗位的用戶對應的用例。甲方用戶登錄賬號后會進入我的工作門戶頁面,在該頁面能夠顯示我的本周任務、負責項目的概況、接收的資料、共享的資料。報批報建是工程項目所在地的報批報建流程,用戶可以查看工程項目的報批情況[5]。資金管理用來管理各個階段資金的使用情況及資金計劃。進度管理用來查看工程各部分的進度情況。資料管理分為分類管理、我的資料、共享資料三個部分。
(3) PMC用戶
PMC用戶的權限和甲方用戶的權限是基本一樣的,只是PMC不負責項目的報批報建,所以也就沒有報批報建模塊。PMC用戶資金管理分為資金計劃和資金支付,資金計劃模塊管理項目資金的使用計劃并向甲方提出申請,資金支付查看甲方資金的支付情況。PMC負責工程的施工,進度管理是PMC管理的重點,分為進度計劃、本周任務、形象進度、分析匯報。進度計劃用來對整個工程進行計劃,可以編制計劃;本周任務顯示本周的任務;形象進度可以新增、刪除形象進度,并對已有的形象進度進行修改;分析匯報分析整個項目的進展情況,向甲方、協作方做匯報,以掌握整個項目的進度。PMC用戶用例圖如圖3所示。
(4) 協作方用戶
協作方包括進度管理、資料管理、后臺管理三個功能模塊。進度管理模塊協作方主要負責監督工程的進度,并能夠編制進度計劃;資料管理可以查看工程相關的資料文檔[6]。
2 系統設計
系統云平臺是在三臺IBMSystemx3550M4(7914I01)上運行OpenStack云平臺實現的,OpenStack云平臺在IBM服務器上搭建成功后,可以享用云平臺提供的IaaS,本系統要用到的四類服務器都運行在OpenStack云平臺提供的云主機上,租戶訪問系統時首先會通過Nginx服務器,在系統中使用Nginx服務器做負載均衡。系統使用Squid作為緩存服務器,Squid是一個緩存internet數據的一個軟件,它接收用戶的下載申請,并自動處理下載的數據,Web 服務器使用 Jboss。
系統的軟件架構分層包括實體層、DAO層、服務層、Web層。首先是實體層,根據系統各模塊需要的表編寫實體并通過hibernate注解創建持久對象,由于實體層是在系統開始創建的且不需要經常變化,將實體層打成jar包,系統開發過程中只需引用包中的持久化對象。其次是DAO層對數據庫表的操作基本上是增、刪、改、查,將對數據庫表各表的操作抽象出來,通過一個CommonDao類實現對底層數據庫的訪問。第三層是服務層,服務層通過對DAO的操作實現系統業務邏輯[7]。第四層是Web層,后臺通過編寫Action類的方法處理頁面和業務的交互,并對數據進行必要的處理;velocity頁面對業務數據進行呈現,并對用戶的非法操作進行適當的控制[8]。
3 系統詳細設計及實現
3.1 多租戶系統登錄
作為一個多租戶系統,所有的用戶都從首頁的登錄窗口進入系統,為了保證用戶的數據安全,要在后臺對用戶進行過濾,以區分不同用戶的權限。
系統首頁將一個友好的界面呈現給用戶,對該系統進行介紹,公告等。最重要的功能性作用是提供用戶登錄系統的接口,用戶點擊首頁左上角的登錄按鈕彈出登錄框,輸入賬號、密碼即可登錄系統,如若忘記密碼還可以通過驗證找回密碼。在首頁登錄時首先判斷用戶是否是管理員用戶,如果是管理員就會進入廣聯達運營平臺,在該頁面管理員負責整個系統的運行,能夠對使用建筑項目管理系統的企業、項目、賬號、移動端的產品進行管理。當非管理員用戶登錄時就會根據用戶管理的業務進行判斷,如果用戶沒有管理項目就會根據是否是企業管理員直接進入普通用戶管理頁面和企業管理員管理頁面。當用戶有管轄的項目時,如果只有一個管理的項目就會進入對應項目的崗位門戶,如果有多個管理的項目就會進入工程項目選擇頁面。
3.2 管理員
管理員具有對整個系統最高權限的操作,負責管理的功能模塊也最多,考慮篇幅問題,下面選擇幾個功能模塊展示管理員頁面的實現。
(1) 企業管理
管理員登錄后界面如圖4所示。頁面頭部統一顯示歡迎信息和glodoncloud圖標,左側部分為功能欄,點擊左側功能欄選項,右側顯示對應的功能模塊,登錄后默認顯示企業管理模塊。在切換功能模塊過程中頁面頭部和左側保持不變只有右側功能模塊發生變化。
(2) 項目管理
管理員通過項目管理模塊進行項目管理,首先管理員可以通過查詢找到自己想要管理的項目,也可新增項目;其次對要管理的項目,管理員可以分配用戶對項目的權限、崗位管理、協作企業;最后管理員可以編輯、刪除項目。
(3) 公告管理
公告管理用于編輯、管理、顯示在首頁的公告,首先管理員可以通過公告標題、時間查詢要管理的公告,還可以新添加公告;其次管理員可以對公告進行編輯、批量刪除選定的公告。公告管理界面如圖5所示。
3.3 甲方用戶
(1) 我的工作門戶
當普通用戶第一次登陸系統時,無論是甲方用戶、PMC用戶,第一次登陸后都會進入如圖6所示的我的項目頁面,以后再登陸時就會默認進入用戶上次管理的項目頁面。在我的項目頁面分兩列顯示我的項目,主負責項目列顯示甲方、PMC角色管理的項目,協作項目顯示以協作方角色管理的項目。當用戶點擊管理的項目時就會進入對應的項目管理頁面。甲方可最多擁有的功能模塊有:我的工作門戶、報批報建、資金管理、進度管理、資料管理、后臺管理。我的工作門戶顯示我的本周任務、項目概況、接收資料、共享資料,讓用戶進入項目后能夠直接了解自己的工作、項目進行情況及要查看的資料。
(2) 報批報建
報批報建是甲方用戶獨有的功能模塊,在該模塊能夠顯示工程項目所在地區的報批報建流程圖,當點擊流程圖中的節點時能夠對該審批步驟進行編輯,當該節點完成時節點顯示為藍色,當節點工作正在進行中時顯示為紅色,當節點工作還未進行時顯示為白色,灰色的節點不能進行操作。
(3) 資金管理
甲方的資金管理頁面只有資金計劃頁面,在該頁面甲方對PMC用戶提交的資金計劃進行審批,同意資金計劃點擊確認本月計劃,否則取消確認。
(4) 資料管理
資料管理用來管理自己的工程資料,還可通過共享、分發等方式傳遞給他人查看以實現項目相關人員間的資料信息的傳遞。資料管理有三個標簽頁,分類管理頁對分類進行添加、刪除、編輯;我的資料頁顯示已的文檔、已接收的文檔、我的文檔,可對文件進行下載、查看、分發、共享等操作;在共享資料頁面,如果文件是本人共享的,可以對文件執行下載、查看、更新、刪除操作,如果不是本人共享的文件則只能下載、查看。
(5) 后臺管理
如果用戶是企業管理員,后臺管理頁面有6個頁簽:在個人資料頁簽,顯示、修改個人基本資料,更改密碼以及設置密保問題;在企業基本信息頁簽,顯示修改企業的基本信息、聯系人信息等;在賬號添加頁簽,為本企業添加用戶賬號;在賬號維護頁簽,維護本企業的賬號分配,可以編輯、刪除賬號;在項目維護頁簽,對項目執行分配權限,崗位管理,選擇協作企業,編輯項目;在協作項目頁簽,對協作的項目進行管理。如果用戶不是企業管理員則只有個人資料頁簽。
3.4 PMC用戶
PMC用戶的功能模塊除了沒有報批報建,其他功能模塊和甲方功能模塊基本項目相同,在此不再說明。但是PMC用戶的進度管理模塊有四個標簽頁,在進度計劃標簽頁,可以查看、編制進度計劃;在本周任務頁簽,可以查看本周的任務情況,包括本周共有任務、正常執行任務、等待執行任務、可能延誤任務、按時完成任務、已延誤任務;在形象進度標簽頁,可以新增、刪除、編輯形象,在這部分新增的形象進度會顯示在甲方和PMC的首頁以及甲方的進度管理模塊。
協作方用戶的功能列只有進度管理、資料管理、后臺管理三個模塊。其中資料管理、后臺管理模塊和甲方、PMC用戶的功能完全相同。進度管理模塊只有進度計劃、本周任務兩個標簽頁,具有和PMC用戶項相同的功能。
4 系統測試
4.1 功能測試
功能測試主要驗證系統是否能夠達到系統功能性需求分析中的要求。本節功能測試選擇黑盒測試方法進行,測試內容包括登錄、管理員功能模塊、甲方用戶功能模塊、PMC用戶功能模塊、協作方用戶的功能模塊。由于系統功能多,模塊功能也多,選取管理員的項目管理模塊、普通用戶的資料管理模塊進行測試說明。
管理員的功能模塊最多,選取管理員用戶的項目管理模塊進行測試說明。項目管理測試部分試用例如表1所示,經測試項目管理模塊的各功能能夠與需求分析相符合,達到系統目標。
甲方用戶、PMC用戶、協作方用戶的功能模塊非常相似,經測試資料管理模塊和需求分析部分相符,能夠達到系統的功能要求。
4.2 性能測試
測試中使用ApacheJMeter進行壓力測試,由于性能測試依賴服務器的性能和當時的網絡情況,為了保證測試結果的準確可靠,采用多次測量進行數據統計。在本次測試中,選擇4個比較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頁面進行測試,對這些頁面發送400次并發請求,實驗測試數據如表2所示。
以上測試數據表明,本系統能夠響應高并發請求,并且平均訪問時間沒有超過5 s,能夠滿足用戶基本的體驗需求。
5 結 論
本文分析了當前國內建筑行業發展對建筑項目管理系統的強大需求。根據實際的建筑項目一般管理模式對系統進行業務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做了系統的總體設計、詳細設計、數據庫設計。以SSH框架為基礎結合sitemesh框架、Velocity模板語言、Memcache緩存技術實現了大型的面向多租戶的建筑項目管理系統,并通過圖解方式展示了系統的部分主要功能模塊,從展示中可以看出系統是一個強大的、功能完善的項目管理系統,同時保證了用戶之間數據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尹楠,陳操.基于B/S和C/S架構的學生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J].信息工程,2012(7):65?67.
[2] 李欣琪.云計算中虛擬化管理方法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1.
[3] 王慶波.云計算寶典技術與實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89?90.
[4] 楊梅,李宏波.淺談云計算在企業IT架構的應用[J].科技風,2012(11):90.
[5] 李知杰,趙健飛.OpenStack 開源云計算平臺[J].軟件導刊,2012,11(12):10?11.
[6] 周婧.基于云服務平臺的應用軟件商店開發者社區研究與實現[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2.
篇10
【關鍵詞】:經營;財務分析;財務報表
1.財務分析及其作用
財務分析是以企業財務報表為對象,對企業經營狀況、財務活動進行分析評價的管理活動,其目的是揭示企業運營中的問題及企業的財務狀況。通過財務分析,投資人可以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和盈利狀況,債權人可以了解企業償債能力以及企業使用資本的資本增值程度,從而對企業作出償債能力的客觀評估。當然財務分析的主要作用是滿足企業內部經營管理者需要,財務分析可以為管理者分析并發現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決策資料。滿足其他與企業利益相關者的需要也是財務分析的重要作用,企業的供應商、客戶、潛在投資人,為
了保護自身利益或更深入了解企業經營管理狀況需要對企業進行財務分析。財務分析是評價經營業績和評估企業財務狀況的重要手段,對以企業財務報表基礎的財務數據和經營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可以幫助評估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獲利能力,幫助企業管理者和其他財務報告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業取得的經營成果和現行財務狀況,并對影響企業取得經營成果和影響企業財務狀況的因素進行分析。
2.常用財務分析方法
2.1比較分析
“比較分析法”是指將研究項目的數值或指標數值與參考值進行的對比,從而確定與參考標準間的差異,利用該差異分析和判斷企業的經營業績、財務狀況的方法。比較分析可以確定各項相關財務數據的增減變動情況,找出影響各項數據發生變動的因素,充分發揮有利因素,規避不利因素帶來的影響。按參考標準的不同可分為絕對數額比較分析、相對數額比較分析、結構百分比分析及財務比率比較分析等。選擇合適的參考標準是進行比較分析的重要前提。在財務分析中常用財務指標的參考標準有一絕對標準絕對標準是得到人們公認和廣泛采用的標準之一,任何企業任何時間無論出于什么分析目,利用絕對標準比較都是常用手段,絕對標準應用得非常廣泛,通過與絕對標準的比較,能夠反映出企業財務活動與經營效益的基本狀況。
2.2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法是在企業內部財務管理過程實施成本差異分析時廣泛采用的方法。隨著企業內部財務管理能力的不斷加強,在分析財務報告時也逐漸應用此方法。因素分析法本質上說是把具有綜合性影響的因素分解為若干更具體的經濟因素,再計算各具體因素的變動對于綜合指標的影響程度。財務指標含有高度的因素綜合表現性,一個財務指標值的變化常常是因為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要深入分析某個指標的變化是受哪些因素的共同影響及其影響程度,就不可避免地要進行因素分解來剖析。因素分析法有連環替代法和差額計算法兩種。連環替代法是測定單個因素影響的定量計算方法,也是因素分析的基本方法。它是把共同作用于某一財務指標的相互關聯的多個因素逐個分解計算,在分析單一具體因素影響時,假定它可變而其他因素不變,逐次逐個地替換計算影響結果,從而測算出每個具體因素對于該財務指標的量化影響。差額計算法是本質上也是連環替代法,它是各個影響因素在比較期的實際數額與基期數額的差額,順序地依次替換計算,直接得出各影響因素的變動對于財務指標影響程度方法。因素分析法可以測算出各相關因素對于綜合指標的影響程度的大小,有助于企業各責任部門或責任中心劃清責任和找出產生差異的原因,使企業經營業績的評價和財務狀況評估的依據更能讓人信服,也能成為采取完善管理措施和內部挖潛的工具。
2.3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采用財務指標之間的相互關聯關系,通過一定方式計算相關比率來測算、評估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所產生效益大小的方法。比率分析法根據分析目的不同有相關比率分析和構成比率分析兩種。相關比率分析是依據企業經濟活動中相互依存和關聯的因素,把兩個不同卻又相關的指標進行對比,從中發現企業真正的生產經營境況。而構成比率分析則是計算某項指標中每個構成項目占該項指標總額的比重,分析其構成項目的具體變化,從而揭示該項經濟活動的所具用特征和變動方向。
2.4綜合分析法
沃爾評分法》是亞歷山大?沃爾提出的以存貨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流動比率、固定資產比率、產權比率、固定資產周轉率和自有資金周轉率等財務比率為分析對象綜合評價體系,即將多個財務比率采用線性結合方式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杜邦分析體系
是美國杜邦公司創造的一種綜合分析方法。這種分析體系從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績效指標—凈資產收益率出發,然后對其進行層層分解,以便全面評價企業的績效情況和財務狀況,在企業的經營狀況隨時間異動時可以及時找出其中原因并迅速糾正。
3.企業財務分析存在的問題
大多數的財務分析不能令人滿意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財務分析人員素質不高,無法適應企業財務分析工作的要求。必然導致分析數據本身質量不高,分析報告淺嘗輒止,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揭示財務、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所選指標大而空。殊不知,眼下財務管理正朝著戰略財務管理的方向發展,要求財務人員不僅要掌握財務分析的知識和方法,對企業各項業務活動有全面了解,具備財務分析的基本能力外,還要具有較寬的知識面,方能水來土掩、兵來將擋,以不變應萬變。
2)表現形式不直觀,大多數財務分析報告專業性過強,大篇幅的是數據,作為非專業人員難以理解其中的含義。在大量的分析報告中,往往只講資金變化,不講業務活動對資金變化的影響,把互為影響、二者一體的經濟事項隔離開來。產生這種情況,在于財務人員缺乏對業務經營的了解,無法從資金變化中判斷業務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和評價經營業績。
3)對企業的具體業務不夠了解,財務管理人員不能深入了解企業中的各項業務活動,加之會計科目設置不是從財務管理的角度出發而設置,要深入分析時,財務人員難以獲得必要的數據。有一些企業財務分析沒有滲透到財務收支和財務成果的各個業務活動中去,只是就數字談數字,以致把財務分析變成表格、數字的說明;雖然也有人提出了一些問題和改進的措施,但卻沒有緊密結合實際工作。所以,這種分析很難起到對實際業務活動的指導作用。
4)缺乏體系化的思路,一個完整的財務分析必須能恰當的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因此,要求從會計科目設置開始,有一個體系化的會計數據資料,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完整而翔實財務分析數據,才能給決策者提供必要的決策依據。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財務分析人員在進行財務分析時很少重視各個被分析層面之間的邏輯關系,不結合本企業生產經營的一些特點構造符合本企業實際情況的財務指標,致使一些分析結果根本不能反映本企業的實際情況,這無疑會給企業領導在日后的正確決策埋下隱患。
5)把手段當目的,財務分析是手段,提供有用的決策信息是目的,因此要求財務分析人員拋棄純財務技術的思想?,F實中往往是財務人員為了顯示自己的水平,大量使用一般人員難以理解的術語、分析方法,導致華而不實,失去財務分析應有的作用。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沒有抓住主要矛盾。財務分析報告內容繁多,可以從中分析的項目很多,但在全面觀察、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應當針對經營期內主要問題作重點分析,不能面面俱到,雞毛蒜皮什么問題都寫,但都寫得不透徹。財務分析提供的信息瑣碎、零亂,因而導致企業的決策措施也就很難抓住要害,有的放矢。
4.財務分析應注意的問題
4.1財務報表的形式、內容
大多財務分析報告局限于文字、數字的羅列、堆砌,大量使用財務專業術語,導致其他部門或者上層主管不能快速領會財務經理要表達的意思,產生反感心理,因而從心理上產生一種抵觸,當然財務經理的處境地位就可想而知了。比如“xxx余額”,這是財務中一個最普通的術語,但是對于非財務人員,對于這樣一個詞的理解就要去認真地想一想,才能理解,所以財務經理應將其轉換成大眾能理解的、接受的表達方式。
財務分析報告應圖表結合,很多表格、趨勢性的變化,使用圖表的方式更容易理解,盡量避免簡單的數據羅列,對問題的反映也更直觀,更有利于企業領導據此作出前瞻性分析和趨勢性判斷。
4.2報表體系的設計要合理完善
常用的財務報表是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但這些報表都是信息綜合程度極高的頂層報表,在經營分析有關的報表的信息大都隱含在底層報表中(原始報表),因此,僅僅從高級報表中難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必須從高級報表的相關信息中順藤摸瓜向底層延伸才能發現存在的問題。
財務分析報告的好壞有時不在于本身的分析質量,而在于可供分析的對象(原料)(各類報表)不夠體系化,所以,難以得到有用的信息。因此,必須事前根據需要認真分析已生成合理的報表體系,供分析之用。
報表的形成應根據分析的需要,提供詳細的信息、資料和數據,尤其是利潤、成本、費用等指標,必須實事求是,嚴肅認真,一絲不茍。既要高度概括和綜合的翔實內容,又要有詳細入微的分項計劃,以便于形成的報表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問題,及時修正或調整。
4.3分析應以成本、費用為主
企業管理者最重視的是利潤,而利潤與成本的關系最密切,因此財務分析應以與成本有關的字表分析為主。企業應有完整的資金、計劃、預算,否則財務分析的結果缺乏比較性。對財務分析的結果差異應有跟蹤分析,否則也就失去了分析的作用和意義。當然,對于具體指標應由財務部門跟蹤,業務執行則由相關業務部門執行。
4.4財務對企業經營管理是一個體系而不僅是一個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