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護理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1-24 17:59: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母嬰護理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2(a)-0151-02
全”,使每一位護理人員自覺樹立護理安全意識。
1.2.2 加強病區管理,完善落實各項制度,保障護理安全
病區主入出口新安裝監控探頭,并設有消防通道、應急燈、滅火器等消防設置。每個病房與護理站新安裝有傳呼系統保持隨時聯系,醫院保安人員定時到病區巡視。管理不嚴或失控是影響護理安全的重要因素,護理管理者應不斷加強管理力度,認真完善及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如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搶救工作制度、分級護理制度等護理核心制度,對臨床各級護理人員堅持做好規范化培訓,不斷加強專業理論技術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才能從根本上防止技術性護理缺陷的發生。對新入科護士有計劃做好崗前及??婆嘤?,嚴抓進修生及實習護士的臨床帶教工作,針對產科夜班工作特點,實行彈性排班,老中青搭配,夜間遇到棘手的護理問題能得到妥善解決,有效避免護理差錯發生,根據母嬰同室特點制定相應的安全工作制度,如母嬰同室病房巡視制度,請示匯報制度、母嬰同室病房健康宣教制度、護理安全告知制度、消毒隔離制度、母嬰出院指導制度等,護理管理者不但要監督以上各項制度要認真落實,而且要針對平時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加以完善和改進,每月召開各級護理人員針對每月護理質量進行護理安全隱患討論會,分析其發生的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及時把護理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1.2.3 識別母嬰同室病房存在的安全隱患,提出相應的有效防范措施
1.2.3.1 安全隱患的識別 (1)產婦方面:產婦存在的安全隱患主要為產婦分娩后身體虛弱,易出現性低血壓引起頭昏而致摔傷或傷口裂開和子宮收縮不良致產后出血。(2)新生兒方面:新生兒由于生理特點易出現嗆咳、窒息;由于護理不當易出現捂被綜合征、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摔傷、新生兒吸入性肺炎;由于缺乏醫學知識而導致挑馬牙、擠引起新生兒感染;由于疏忽大意致新生兒被盜、被騙、新生兒抱錯等[3]。(3)消毒隔離措施不當所致母嬰感染。
1.2.3.2 安全隱患的防范措施 (1)加強工作責任心,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健康宣教,對產后剛回病房的產婦要耐心告知相關注意事項,囑其及時進食,對于身體虛弱的產婦協助使用便器,加強巡視,對于子宮收縮等不良的產婦應及時匯報醫生并積極采取促子宮收縮等相應措施。(2)認真執行分級護理制度,按時巡視,及時做好新生兒喂養、保暖及生理特點相關知識指導,指導家屬新生兒要采取側臥位。(3)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每日定時開窗通風,保持母嬰同室空氣新鮮,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度及濕度,每日用消毒液拖、抹地面及物表2次,督促醫護人員、產婦及家屬做好手衛生。(4)認真做好相關安全措施的告知義務,新生兒離開母親時,應有家屬相隨,護理人員要加強母嬰同室病房的巡視,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匯報并積極采取相應措施。
2 結果
2.1 增強了護理人員的護理安全認識和服務意識
通過強化護理安全管理在母嬰同室有效應用,把“安全第一”放在所有護理活動的首位,使所有護理人員懂得“安全第一”的重要價值,變“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每一位護理人員自覺樹立護理安全認識同時增強了服務意識,對每一位產婦及新生兒能及時提供所需服務。
2.2 提高了護理人員識別護理安全隱患的能力和防范能力
安全隱患的識別就是要求護理人員對臨床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和潛在的各種護理安全隱患進行不斷識別和歸類,分析發生護理安全隱患的常見原因,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要求每位護士在工作中認真總結經驗,汲取經驗教訓,從而不斷提高護士識別護理安全隱患的能力,減少護理缺陷的發生,確保了產婦及新生兒的生命安全。
2.3 提高了護理質量,有效減少差錯事故的發生率
通過強化母嬰同室護理安全管理,使各級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工作責任感明顯增強,防范護理安全隱患的意識和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各項規章制度得到有力落實。2年來共住院分娩3 860例,搶救危重病人96例,其住院產婦及家屬的住院滿意率達98%,搶救成功率達97%,一般差錯的發生率由2009年的0.5%下降至2011年的0.1%,2年未發生一起護患糾紛,護理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
3 討論
護理安全是指在實施護理的全過程中,患者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4]。護理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備條件,是減少質量缺陷,提高護理水平的關鍵環節[5]。強化母嬰同室的護理安全管理,從根本上采取有效預防措施,把差錯事故減少到最低限度,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增強護理人員的護理安全認識、服務意識及工作責任感,提高識別安全隱患的能力,從而有效避免護理安全隱患的發生,減少母嬰同室護理缺陷,保證母嬰同室護理質量[6-7]。
[參考文獻]
[1] 薛珍. 基層醫院產科母嬰同室的安全隱患與防范對策[J]. 護士進修雜志,2009,24(6)1073-1074.
[2] 邱敏芬. 產科病區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風險管理[J]. 護理雜志,2006,23(9):79-80.
[3] 蔡英如. 產科病房的新生兒安全管理[J]. 護理雜志,2008,25(2A):65.
[4] 潘紹山,孫方敏,黃始振. 現代護理管理學[M]. 1版.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349.
[5] 王芳,葉志弘,葛學娣. 護理安全管理研究及進展[J]. 中華護理雜志,2008,43(11):1053
[6] 林鳳蓮,黎歡. 影響護理安全的因素分析及對策[J]. 當代醫學,2012,18(8):14-14.
篇2
關鍵詞:剖宮產;產婦;新生兒;床旁護理;護理技能
[中圖分類號]R2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351-01
新生兒的出生使產婦分娩后很快面臨照顧新生兒的責任,初產婦家庭是一群特殊的人群,因為初為人父母,他們對產后的衛生保健知識、新生兒護理和母乳喂養知識與技巧缺乏了解。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特別對于剖宮產的初產婦,還面臨手術切口恢復問題,其產后心理健康狀況更不容忽視。有研究表明,影響產婦心理問題的因素很多,缺乏照顧新生兒的知識和技能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筆者對剖宮產初產婦實施母嬰床旁護理的方法與結果研究如下。
1實施母嬰床旁護理的條件
1.1轉變護士服務觀念組織護士學習衛生部提出的在全國醫療機構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方案,打破陳舊落后的護理模式,尋求一種新的護理模式,使病人享受到真正意義上的責任制整體護理。提升優質護理服務的質量和內涵,更好的服務患者,提高患者滿意度,床旁護理模式,將責任護士還給產婦,使母嬰在住院期間所享受的一切護理均由護理人員在產婦身邊進行,包括分娩、母嬰的一般護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導、心理護理等。
1.2病房設施及環境的準備
1.2.1床單元準備每個房間都設有產婦多功能床、新生兒床及家屬床各一張,嬰兒床在兩張床之間,以便產婦隨時觀察到新生兒及方便哺乳。在房間配備空調、通風、保暖設施,使室溫保持在22~24℃,相對濕度50%~60%,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1.2.2浴室準備在房間配備空調、通風、保暖設施,溫濕度調整沐浴、撫觸時的室溫達到26~28℃。設置上下水、熱水管道等設施,配有沐浴池、游泳池、溫度計、洗手消毒液、嬰兒洗護用品、毛巾、婦及家屬坐的凳子等。
1.3護理人員培訓包括母嬰護理技術及相關業務在內的所有培訓工作
1.4排班模式根據一體化產科病房工作特點,實行彈性排班,護士長根據每天的住院患者的人數,安排責任護士,責任護士隨叫隨到,每個護士管3張床,突出責任包干制,主要負責母嬰的床旁護理(產婦術后及分娩后的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新生兒一般護理、床旁沐浴、撫觸、游泳、聽力篩查、疾病篩查、預防接種)、健康教育等。根據專業護士的能力分為高級專業護士和初級專業護士,高級專業護士分管病情較重病人或承擔護理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或分管相對較多的母嬰護理,初級專業護士則分管病情較輕的病人或承擔護理技術含量較少的崗位,同時高級專業護士指導和管理初級專業護士。
2母嬰床旁護理方法
2.1床旁沐浴
床旁沐浴是母嬰床旁護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責任護士在新生兒出生前將新生兒沐浴的好處告訴孕婦及家屬,新生兒出生后每日在床旁進行新生兒沐浴,保證室溫在26~28℃、水溫38~40℃,在操作過程中,床旁沐浴嚴格實行一人一車一盆,母嬰/嬰護均一一對應,有效預防交叉感染,母嬰同室,嬰兒極少離開媽媽和家屬的視線,顯著避免產科工作差錯,降低錯誤率,護士操作應盡量詳細講解沐浴步驟和各要點,產婦及家屬跟著做,做中學,共同參與。使家屬掌握新生兒沐浴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對出院后的護理新生兒將有很大幫助。
2.1.1嬰兒沐浴所需物品
①嬰兒床旁護理車。②嬰兒浴盆、干凈的毛巾、大小各一條。③更換的嬰兒服、干凈的尿布、打包被。④嬰兒專用沐浴露、嬰兒爽身粉、護臀霜、潤膚露或嬰兒油。⑤消毒棉球、無菌護臍帶、75%的乙醇或碘伏、水溫計以及沐浴后使用的稱重計等。
2.1.2嬰兒床旁沐浴步驟
病房溫度26~28℃。沐浴水溫38~40℃。檢查護士手指甲,要求不過肉際,手上不可佩戴任何飾物,洗凈雙手、圍上圍裙,一般沐浴的順序:先清潔眼睛一一清潔面部――洗頭――清洗嬰兒全身,特別注意嬰兒洗頭時需要用大毛巾包裹嬰兒身體,防止受涼。清洗嬰兒全身前應摘下尿布,用嬰兒衛生巾揩凈糞便、尿液等污物,防止其腐蝕嬰兒臀部發生尿布疹。沐浴完后,立即用清潔干凈的大浴巾吸干嬰兒身上水汽,進行臍部護理,用棉簽蘸取碘伏由內圈向外圈做直徑3―5cm的環行消毒,消毒2次、每次更換棉簽,然后用臍帶紗布卷包裹臍部,嬰兒臀部需涂上一層鞣酸軟膏,有效預防尿布疹,最后稱重并記錄。
2.2床旁撫觸
嬰兒床旁護理撫觸步驟:房間溫度28℃以上,播放柔和的音樂,幫助嬰兒放松,操作前務必洗凈雙手,正式撫觸前,先溫暖雙手,在掌心倒一些嬰兒潤膚油,雙手輕輕對搓,使嬰兒油具備一定熱度后開始撫觸,撫觸步驟為頭面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撫觸,特別注意應選擇適當的時機給嬰兒做撫觸,可選擇沐浴前后,午睡或晚上睡覺前,也可選擇兩次進食之間,嬰兒不煩躁、不疲倦、不饑餓也不太飽、清醒的狀態最適合。讓產婦及家屬跟著做,做中學,共同參與,使家屬掌握新生兒撫觸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3實施效果
篇3
【關鍵詞】 孕產期;母嬰健康教育;產褥期;保健能力;護理能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44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222-02
產褥期是指從胎盤娩出到產婦各器官(除乳腺)恢復至未孕狀態的一段時期,一般規定為6周。健康教育是指根據不同人群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教育,促使人們摒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習慣或增強對一般疾病的護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母嬰健康教育包括孕產婦的健康保健和新生兒的健康保健,一般有:產婦的血壓、全身狀況、傷口愈合狀況、子宮收縮狀況、惡露狀況和檢查,新生兒的母乳喂養、常見病預防等。這些知識能提高產褥期孕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和護理嬰兒的能力,降低母嬰的患病率,提高母乳喂養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進行產前檢查并進行分娩的254例孕、產婦,年齡在21-42歲之間。128例為初產婦,126例為第二胎,45例有過一次流產,31例有過兩次流產。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27例,兩組產婦在年齡、學歷、職業、家庭收入和孕周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健康教育方法
1.2.1 觀察組 觀察組孕婦及其家屬進行產前系統的健康教育,對不同時期的孕婦制定不同的教育計劃,妊娠分為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按照妊娠階段分組教育。健康教育內容分為妊娠、分娩和產后3個不同階段。
妊娠期健康教育包括其生理特點、孕婦營養、心理保健等,孕期會出現食量增加、容易困乏、心理緊張等情況,很多初產婦妊娠時缺乏經驗,不知如何調理自己身體。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孕婦進行合理飲食、作息,加強孕期的保健,預防便秘、水腫等現象的發生。
分娩期健康教育包括分娩的生理過程、宮縮性陣痛的性質、分娩過程中如何進行各項動作、可能出現的不適情況和減輕疼痛以及不適的方法等。分娩前能夠根據產婦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進入待產室后,給孕婦詳細講解分娩過程和分娩技巧,給予心理指導,消除其緊張、恐懼心理。對于分娩后的產婦,盡量保持母嬰同房,盡早幫助其進行自我護理和新生兒護理,使產婦盡快進入母親的角色,加深對新生兒護理的知識,自我護理包括合理營養、適量鍛煉、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傷口的護理、惡露的護理、的護理、母乳喂養的技巧和注意事項等,新生兒護理包括新生兒的喂養和注意事項、新生兒大小便和分泌物的護理、新生兒預防接種指導等。
產后的健康教育包括如何進行產褥期護理、母乳喂養、新生兒的各項護理、母嬰常見病預防及護理和出院指導等。并由負責的護士在產婦出院后第7天、第42天道產婦家中訪視,給予指導的同時記錄產婦自身和對嬰兒的保健護理情況。
1.2.2 對照組 對照組僅僅在產前檢查時講解基本的孕產期健康知識,分娩時采用常規的產程護理方法,包括監測產婦各項生命體征、監測胎心變化、觀察宮縮時間和強度、注意外陰的清潔、飲食護理等。出院后第7天、第42天到產婦加中隨訪,記錄母嬰保健護理情況。
2 保健護理能力評價指標
保健護理能力包括:合理休息和睡眠、合理飲食和活動調節能力,產后衛生保健和避孕知識掌握情況,母乳喂養能力、新生兒護理能力,母嬰常見病預防知識掌握情況等。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觀察兩組產婦的產褥期保健護理能力,總分為30分。
3 結 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產婦的產褥期保健護理能力平均分分別為26.82分和20.12分,P
4 結 論
產褥期是產婦分娩后各器官逐漸恢復到未孕狀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新生兒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產婦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對產褥期保健護理知識的掌握對母嬰健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進一步證實,對孕產婦進行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母乳喂養率,降低母嬰的患病率,促進產婦身體的早日恢復。母乳是新生兒最理想的食品,母乳喂養能增進母子感情;營養豐富而且易消化吸收;含有天然的免疫物質,能幫助嬰兒抵抗疾?。磺鍧嵭l生,可以防止許多人工喂養的并發癥;可以促進產婦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降低產婦患乳腺炎和乳腺癌的危險。產褥期新生兒和產婦患病的概率較大,加強保健護理和母乳喂養對產婦和新生兒都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燕,孫利環.健康教育對產褥期保健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3):381-382.
篇4
關鍵詞 母嬰同室 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242
隨著愛嬰醫院和母嬰同室的建立,使產婦分娩后很快照顧起嬰兒的責任。由于年輕夫婦初為人父母,對產后的衛生保健知識、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知識等都十分缺乏,因此急需醫護人員的幫助與指導。
共同參入式母嬰同室嬰兒護理指導
自1995年5月我院實施母嬰同室以來,對無產科合并癥、無伴傳染性疾病、無精神和智力障礙產婦、無新生兒疾病的均采取了母嬰同室。最初開展母嬰同室時,采用包辦代替的傳統方法,即有護士獨立完成嬰兒的全部護理項目,如嬰兒尿布更換、淋浴、撫觸、臍部護理、臀部護理等,然后放回母親床邊。但因產婦及家屬不參入護理嬰兒,出院后許多產婦不知如何護理嬰兒,不會給嬰兒換尿布和洗澡,也不會觀察嬰兒的黃疸、溢奶、大小便性狀等正常生理現象,自我護理能力較低。而目前我們提出的共同參入式護理模式,增設了兩名宣教護士,在住院期間指導產婦、家屬與責任護士共同來護理嬰兒,并采用一對一教育方式,以講解與錄像示范及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健康教育、床邊指導產婦和家屬更換尿布、護理臍部和皮膚、喂養等有關知識,盡量將淋浴室外墻改成玻璃透明樣,開放護理操作,這樣產婦和家屬可以親眼看見護士為嬰兒沐浴、游泳、撫觸、穿衣等方式,在護士指導下可全程參與。共同參入式護理模式,不但產婦在護士的指導下掌握了觀察嬰兒生理和病理的特點,而且也學會了嬰兒的基本護理,從而更快適應了母親的角色,輕松地承擔起照顧嬰兒的責任。
預見性母嬰同室產婦護理指導
預見性護理程序和優點:預見性護理程序是以提高治療護理效果為目的全程優質服務[1]。譬如在產婦分娩過程中,胎頭壓迫膀胱三角區可造成黏膜充血水腫,肌張力下降,逼尿肌收縮乏力,加之產婦害怕疼痛不敢排尿等,均可引起產后尿潴留,為此在產后早期實施按摩下腹部與子宮底,可形成連續刺激,誘導和促進排尿,這樣的護理程序改變了以往在發現尿潴留后才導尿的被動局面。產后大出血的防治是在患者分娩后立即指導家人及產婦按摩子宮,同時備好所需藥品與器械,一旦發生大出血,即可檢查出血原因,并給予止血、抗炎等治療與護理。在護理會陰側切傷口時,產婦入室即指導其保持會陰清潔,防止血污,特別是大小便后應及時清潔會陰傷口。預見性護理改變了以前入室后才根據醫囑用藥及延誤搶救時間的被動局面,由被動變成了主動,且更加責任化、系統化和規范化,為產婦提供了個體化的最佳護理程序,使母嬰早日康復。
指導母乳喂養,防止乳腺炎發生:在進入愛嬰區母嬰同室后,即給予正確母乳喂養宣教,指導產婦掌握哺乳方法,做到讓嬰兒早吸吮。兩側要交替哺乳,保護好,發現凹陷、短平、皸裂及哺乳方法不當的產婦,應及時給予指導,使產婦遠離乳腺炎的困擾。預見性護理更好地貫徹愛嬰醫院標準,改變了奶脹而乳腺不通暢及嬰兒吃奶粉的不良現象。
指導產婦盡快適應母親角色的轉換:目前產后抑郁癥的發生日益增加[2],其中很大部分是對母親這一角色仍不適應,對如何護理嬰兒不知所措,從而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恐懼、冷漠、厭惡、仇視的障礙情感,甚至發生傷害新生兒的行為,嚴重者或發展為重度抑郁癥。因此要通過預見性護理來完善身心的整體護理,幫助產婦有計劃、有目的、有秩序地盡快適應母親這一角色,使其承擔起照顧嬰兒的責任。要加強護士對孕產婦心理咨詢輔導,如發現異常情緒應及時實施心理干預,盡快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給予產婦心理支持,使其具有良好身心準備,適應母親這一角色的轉換,從而使母嬰關系更加融洽。
母嬰同室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事故隱患:產后3天是產婦各種合并癥的高發期,如產后出血、妊娠合并心臟病等。新生兒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嬰兒剛出生由于羊水殘留,加之喂養不當,極易引起嘔吐或窒息;少數家屬為了嬰兒睡個好頭型,而強制固定胎頭取平臥位,更加造成了窒息的發生。中午與夜間時,產婦和家屬因疲勞等都處于睡眼狀態,嬰兒幾乎等于沒人看護,因此很難發現低血糖、與母親同床引起窒息、盜竊嬰兒等異常情況和事故發生,因此應多加強這方面的警惕性。
院內交叉感染:由于新生兒24小時和母親同住一室,加之病室人員流動性大、產后不能開窗通風、產婦要抱頭、不能洗澡等傳統的習俗,這樣使產后的惡露、出汗、大小便異味等均造成了病室的空氣混濁,有效含氧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使對外界適應力較差和抵抗力較弱的新生兒,發生院內交叉感染的機會增加。
產婦休息不足:產后產婦精神體力消耗很大,特別是剖宮產后婦女,很想產后有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但實施母嬰同室后,由于母親和新生兒24小時在一起,并喂奶、喂水、換尿布等,嚴重影響了產婦的睡眠。因此必須要改變產婦的休息環境,增加產婦的睡眠時間,保證睡眠質量。
討 論
共同參入式護理模式是現代護理中的先進護理模式,一方面可充分發揮護士的教育職能,另一方面尊重病人的自和知情同意權。我科在開展母嬰同室病室中,通過采用共同參入式護理模式,在護士的幫助指導下,產婦掌握了對嬰兒的觀察和護理方法,促進了產婦初為人母的角色轉換,改善了護患關系,也減少了護患糾紛。實踐證明,共同參入式護理模式在母嬰同室病室管理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預見性護理程序的應用,使母嬰同室的護理工作由被動變成了主動,調動了產科護士的積極性、主動性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強了護士的責任心,體現了人性化的管理,消除了產婦的緊張情緒,提高了護理質量[3]。同時每接收一位產婦及新生兒,都是對護士業務水平能力的鍛練與提高。
母嬰同室做為一種新的管理制度,在我國已開展多年。針對存在的問題,應積極采取整改措施:①增設兩位宣教護士,專職健康教育工作。②改善住院條件,將大病室改為小病室,并設有溫馨病室,增加通風設施,完善管理制度,由護士統一每日定期通風換氣,保持病室空氣清新,減少呼吸道感染。③做好基礎護理工作,協助并指導每位產婦做好環境及自身清潔工作。④健全醫院醫生用藥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堅持用藥原則,如果能夠口服的,不肌肉注射;如能肌肉注射的,不靜脈用藥;能用一代藥的,決不用二代抗生素,防止醫院二次感染發生。⑤嚴格做好醫護人員自身消毒工作,對每位住院產婦治療做到一人一鑷一用一消毒,操作時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⑥增加冷暖兩用空調,保持母嬰同室溫度適宜,從而降低季節性感染。⑦加強安全防護措施,病房全部安裝閉路電視,實施24小時值班,嚴防嬰兒失竊事故的發生。⑧責任護士要盡職盡責,全程跟蹤母嬰護理指導,盡量減少陪護,減輕家屬負擔,保證母嬰在一個干凈、舒適的環境中康復。
參考文獻
1 于海霞,王麗娟,王淑紅.預見性護理在臨床中的重要性.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6,3(9):859.
篇5
關鍵詞:母嬰;床旁;護理模式
產婦住院生產,除了保障分娩過程安全順利、產婦及新生兒健康以外,產科護理的重點還在于提供健康教育及咨詢,向產婦及家屬傳授科學的育嬰知識和技能,協助他們完成初為人父人母的角色轉換。隨著醫療護理模式的轉變,母嬰床旁護理應運而生。其強調以家庭為中心,突出產婦及其家庭成員的知情同意、選擇、參與,提供個體化的高質量護理服務[1]。為了觀察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的應用效果,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科對120例產婦進行了對比觀察,現報道如下[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入院孕產婦120例,觀察組產婦60例,初產婦52例,經產婦8例;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29.1±2.5)歲;孕周38~41w,平均(40.2±0.6)w。對照組60例,初產婦42例,經產婦18例;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8.8±1.7)歲;孕周37~42w,平均(40.1±0.5)w,兩組產婦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嬰兒性別、分娩方式、住院時間等幾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1.2方法
1.2.1觀察組 觀察組給予母嬰床旁護理模式。
1.2.1.1人員及物品準備 對產科所有護士進行護理操作流程和健康知識宣教培訓,責任護士需經培訓考核合格,具備新生兒撫觸師資格證書方能上崗。病室要求溫度在21℃~24℃,相對濕度50%~60%,通風2次/d,15~30min/次;進行新生兒洗澡、撫觸時室溫控制在25℃~28℃。同時配備母嬰護理車、新生兒洗浴用品、一次性用品等。
1.2.1.2具體實施 責任護士實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及護理,新生兒的撫觸、沐浴、換紙尿褲、臍部護理、臀部護理、預防接種疫苗的操作全部在產婦床旁進行,護士在操作的同時講解注意事項以及要領,產婦和家屬共同參與。指導產婦護理以及母乳喂養的正確方法,講解產褥期常見并發癥以及處理方法、新生兒常見的生理現象和處理方法,產婦產后飲食搭配、運動、產后復查和避孕方式。早晨進行1次/d床旁護理,時間約為30min左右[3]。
1.2.2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即護士每天將新生兒抱到新生兒洗澡間,完成洗澡、臍部消毒、新生兒撫觸的操作,預防接種則統一在注射室進行。產婦健康宣教按照集體講解的形式進行,責任護士組織產婦集中到宣教室集體講解和現場示范,宣教內容同觀察組。
1.3觀察項目 我院自行設計了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和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調查表,用文獻介紹的方法進行信效度測量均滿意,出院前向產婦及家屬發放當場填寫并回收,有效回收率為100%。護理滿意度主要針對病房管理,護士的服務態度、操作技能,護患溝通幾個方面進行調查,以滿意和基本滿意所占比例統計滿意度[4]。將1.2中介紹的母嬰健康知識設計為選擇題,以回答正確率統計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出院前由產婦實際操作一次新生兒護理項目(包括撫觸、沐浴、臍部護理、臀部護理),固定一名??谱o士進行考核評價,分為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三級。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組間率的比較采用四格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
2 結果
兩組產婦和家屬以及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新生兒護理技能及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的比較,觀察組各項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作為一種新型產科護理模式,母嬰床旁護理在我科實施半年多來,取得顯著效果,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3.1增加產婦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新生兒護理操作在床旁進行,產婦及家屬可直接看到操作的全過程,消除了其猜疑和擔心,極大地提高了對護士的信任度。護士在為患兒進行護理同時,向產婦和家屬講解患兒疾病護理常識,指導產婦喂養,講解母乳喂養的優點[5],產婦如何觀察患兒的反應、呼吸運動、大小便性狀以及測體溫、換紙尿褲等,產婦參與直接操作,可以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滿足和幸福感。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新生兒集中沐浴,母嬰分離的弊端,實現了住院期間母嬰全程不分離,責任護士為新生兒專業護理的同時,將育兒常識、育兒技巧傳授給產婦和父親,父母同時親自參與為寶寶洗澡、撫觸。同時,據報道母嬰床旁護理可降低因母嬰分離、"嬰-嬰"同室護理引發的交叉感染[6];產婦住院時即獲得完整準確的嬰兒喂養知識,并有了一定的實際操作經驗,對減少產后抑郁癥的發生也有明顯效果[7]。
3.2促進產婦及家屬對健康知識和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健康行為"知、信、行"-健康知識的知曉,健康觀念的建立,健康行為的實行。傳統護理模式中,健康宣教和護理操作示范集中進行,忽視產婦和嬰兒的個體差異、以及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滿堂灌,極易流于形式。而母嬰床旁護理模式下的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將產褥期衛生保健及新生兒護理知識和技能傳授給產婦及其家屬,嬰兒護理實施過程中,物品放置在產婦及其家屬面前,產科護士在床旁采取邊講解、邊操作示范的形式,使產婦及其家屬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另外,產婦或家屬有任何疑問均可直接提出,且有多次演練和討論交流的機會,使之可以更快地掌握相關知識、學會護理技能;逐步掌握健康教育內容,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實效[8]。
3.3提升科室整體護理質量和人員素質 在母嬰床旁護理過程中,責任護士通過與產婦深入接觸,對其身心需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在產房時間的增加,可以更加深入細致地觀察新生兒的情況,制訂并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床旁護理操作時,每次操作前護士和產婦認真核對,不必將新生兒推出推進,很大程度上減少打錯針、抱錯孩子的幾率,使新生兒得到更加安全的服務。母嬰床旁護理實施前的全員培訓,使護理人員護理常規操作技能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提高,母嬰健康知識掌握更加全面,強化了溝通宣教能力。責任護士的操作全部都在產婦和家屬的注視下完成,對護理技術及心理素質都有很高要求,只有不斷積累和更新知識,才能得到產婦及家屬的信任和肯定,促使其主動學習,持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同時,只在全面掌握產婦及其家屬的心理狀態,準確評估其接受能力的前提下,一對一、個體化的健康宣教和護理指導模式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要求責任護士必須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社會學知識,以及綜合分析、判斷能力,客觀上促進了護士綜合素質的提高[9]。
隨著整體護理、人性化護理在臨床的深入,特別是在衛生部提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大背景下,產科臨床如何提供更具特色、個體化、更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10]。母嬰床旁護理為之提供了一條頗具可行性的思路,其在充分保障產婦及家屬各項權利的基礎上,以家庭為護理服務中心的特點,使之能更加兼顧產婦、嬰兒、家庭的需求,促進母嬰情感交流,保障母乳喂養成功;在產婦和家庭成員一起學習和掌握嬰兒護理知識及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融洽了關系,增進了感情,同時樹立了接納和護理新生兒的信心。本組結果證明,母嬰床旁護理能有效提高產婦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使之快速、準確地掌握足夠的健康知識和新生兒護理技能,值得臨床繼續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陶成珊,潘文芬,譚玲.產科病房實行人性化護理的新舉措[J].護理管理雜志,2004,4(11):43-44.
[2]劉艷.健康教育在產科病房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9,12:79-81.
[3]李廣雋.母嬰同室新生兒床旁護理模式的實施與管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26):2793.
[4]馮志英,王建榮,張黎明,等.住院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量表的研制[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63-66.
[5]付文英,吳韓英.剖宮產后早期干預對母乳喂養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0,2(2):65-66.
[6]吳洪香.母嬰同室的意義及預防交叉感染體會[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0,6(1):34-35.
[7]姚建蓉.產科病房實施人性化護理提高產科護理質量[J].四川醫學,2006,27(2):207-208.
[8]龍瓊華.心理護理對孕期焦慮影響的臨床觀察[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8,26(3):274.
篇6
關鍵詞:孕婦分娩期;心理護理;體會
分娩是一個特殊的生理過程,是人類正常的生理現象,能否正常分娩取決于產道、胎兒、產力三個基本因素,同時多數產婦因缺乏相應的生育知識而產生煩躁恐懼心理,嚴重地影響了分娩過程,出現難產,甚至危及母嬰生命安全,因此,準確把握產婦在分娩過程中不同的心理特點,做好產婦的心理護理,能有效的減少分娩危險[1]。產婦在分娩期的心理情況是影響分娩的重要因素之一 , 產婦在分娩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 正確認識分娩的自然性 , 以積極自信的態度進入分娩期 , 順利完成分娩 , 確保母嬰安全 , 是產科工作的重點。
1臨床資料
本人 2013 年 1 月~ 2014 年 2 月共接待護理分娩孕產婦328 例,其中初產婦 186例,第 2 胎 87 例,3 胎以上 55例,孕產婦年齡在21~34歲,孕周37~40 w,胎兒體重2500~3600 g,經精心護理和照料,母嬰均健康出院。
2產婦的心理狀態
2.1緊張孤獨心理 許多初產婦聽到一些有關分娩的負面訴說,怕疼痛,怕難產,怕有生命危險,所以臨產的時侯,她們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擔心,看著醫生、助產師嚴肅的面孔及看到其他臨產婦疼痛的表情,待產室的陌生感和孤獨感,她們常會產生精神緊張、情緒低落、緊張害怕的心理。
2.2恐懼憂慮心理 由于對分娩過程缺乏了解,過分擔心,怕胎兒畸形,怕出血過多,怕分娩出現意外,恐懼分娩帶來疼痛等而產生恐懼心理??謶中睦砜捎绊懏a程進展,加重分娩時疼痛和不適。一般臨產婦對宮縮疼痛都不能忍受,特別是宮縮較強的產婦,常大喊大叫用乞求的目光看著助產人員,倘若助產人員言語不當或簡單粗暴,更強化恐懼焦慮心理[2]。
2.3興奮憂傷心理 產婦躺在床上時,她們擔心分娩是否順利,孩子是否健康,希望助產人員對自己親近一點,更希望有丈夫和熟人陪伴在身邊,不少產婦心理狀況復雜,如有的分娩時懷疑助產人員技術不高,擔心母嬰安全,有的丈夫及親屬不在身邊得不到安慰,尤其性格內向的產婦,又不善于向別人訴說,自己感到十分委屈。有的"重男輕女"思想觀念重,常見農村產婦,當嬰兒娩出后,不顧產后疲勞,迫不及待要得知是男是女,達到愿望則興奮不已,若與愿望相反則擔心婆婆和家人責怪等。因此憂傷深重,悶悶不樂,長吁短嘆,這種過度的興奮和憂傷的心理狀態,也常是產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3]。上述產婦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對分娩極為不利,往往可引起宮縮乏力,產程延長,產后出血等損害母嬰健康,因此,如何使產婦能順利渡過分娩關,是我們每個產科人員面臨的問題和責任,此時對產婦做好心理護理是十分必要的。
3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護士在醫療過程中通過對孕婦進行心理安慰、知識、勸解、疏導以及調節方法,保持孕產婦良好的身心環境,積極指導孕產婦配合助娩,增強孕產婦自然分娩的信心,更好地幫助產婦順利地完成分娩過程。婦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間,身體各系統發生生理變化同時,心理方面也會發生微妙變化,這種變化直接關系到孕產婦順利分娩。因此,促進孕產婦心理健康,加強心理護理,鼓勵孕產婦建立自然分娩的信心,使孕產婦在這一特殊時期保持最佳心理狀態是助產人員的主要職責,也是提高產時護理質量的主要環節[4]。
3.1待產期間是消除產婦緊張恐懼心理的關鍵 入院時醫務人員態度和藹,熱情接待,給產婦以親切感,并與產婦進行語言溝通,詳細介紹分娩過程。以關心、體貼的服務態度對孕產婦進行生活護理、皮膚護理,聽胎心,查胎位,取得產婦及家屬的信賴。營造溫馨病房,溫馨氣氛,采用康樂待產,消除產婦的緊張、恐懼心理,適時給予觀看活潑可愛新生兒形象和新生兒護理與母乳喂養錄像,為分娩及產后做準備。
3.2良好的分娩環境和周到的服務是消除產婦分娩痛苦心理的重要環節 產婦進入分娩狀態后,要經常觀看產程,檢查胎位、胎心。產房要整潔、舒適,如放些鮮花,播放音樂等,使產婦進入產房后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縮短第一、第二產程。針對產婦的緊張情緒,醫務人員要多做精神分散工作,邊交流邊以輕柔的動作按摩孕婦的腰部。撫摸可以緩解宮縮痛,更重要的是使孕婦的依賴心理得到滿足,促使情緒安定、放松。
3.3把握產后心態以及周密的護理是確保母嬰健康的重要措施 分娩后更應關心產婦的心態,及時告訴產婦嬰兒的出生時間、體重、性別,使之情緒安定,做好早吸吮及肌膚接觸,培養母子感情。分娩結束后,母嬰同室,并取得家屬的配合,用鮮花來迎接母嬰平安返回。產后還應向產婦宣教個人衛生、飲食調配、母乳喂養等,以確保母嬰的健康
4結論
護理心理學是護理學和心理學相結合而形成的,即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來解決分娩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將護理心理學應用于產科護理工作中,使產婦和醫護人員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產婦對醫護人員充滿信任且更有安全感,我們掌握了產婦的心理特征,從而采取相適應的心理護理措施,使產婦處于最佳心身狀態,能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的操作,確保分娩順利進行[5]。我們在產婦分娩過程中運用護理心理學對其進行心理干預,明顯增強了產婦對分娩的認識,使其分娩的恐懼感降低,在產程中積極配合,有效地提高了自然分娩率。
參考文獻:
[1]次仁德吉.心理護理在臨床上的作用[J].中華醫學護理雜志,2005,15.
[2]袁瓊,張麗.心理護理在產房工作中的應用體會 [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0,12(2):236.
[3]周永紅.產婦分娩過程中的心理護理[J].華夏醫學,2007,12(1):145.
篇7
[關鍵詞] 優質護理;重度子癇前期;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2-0084-03
重度子癇前期具有病情復雜、并發癥多、預后差、早產率和新生兒死亡率高等特點[1],因此優化重度子癇前期患者護理措施意義重大。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護理模式已很難滿足患者的要求,優質護理服務正在順應時代產生,衛生部門提出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號召。我科在院領導和護理部支持下,選擇重度子癇前期這一病種為觀察對象,為觀察優質護理效果,本研究筆者選擇優質護理前后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收治的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現將結果總結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收集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90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的臨床資料。入組條件:①患者均有重度子癇前期典型癥狀和體征;②患者行相關輔助檢查確診為重度子癇前期;③患者均為剖宮產終止妊娠;④患者愿意接受問卷調查,并愿意回答本研究涉及的所有問題;⑤患者無言語和交流障礙,能夠很好地與醫務人員進行交流和溝通;⑥本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①患者無法與醫務人員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②患者近2周使用影響心境的藥物;③患者既往確診為焦慮癥或抑郁癥;④患者愿意參加本次研究。隨機抽取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5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為A組對象,隨機抽取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45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為B組對象。其中孕婦年齡18~35歲,平均(28.62±4.53)歲;孕周33~39周,平均(37.89±3.47)周。兩組患者的年齡和孕周無顯著性差異(P > 0.05)。
1.2 護理方法
A組患者僅接受常規護理模式指導下的重度子癇前期護理措施,接受健康宣教(對患者進行入院健康宣教,告知患者責任護士、主管醫師與醫務人員取得聯系的方法及醫療環境)、心理護理(向患者講解重度子癇前期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措施,使其對該病有系統的了解,減少患者盲目的焦慮和緊張)、飲食護理(多進高熱量、高蛋白食物,如果患者全身水腫則告知患者限制鹽的攝入)、用藥護理(硫酸鎂是子癇前期最理想和最滿意的藥物,但是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特別接近,鎂中毒嚴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性命,為此,必須嚴密觀察患者硫酸鎂輸入速度、方法和步驟)。
B組患者在常規護理模式下,接受優質護理模式指導下的護理措施。在對重度子癇前期患者接受優質護理措施之前,先組織科室全體護理人員進行優質護理方面知識的培訓,讓護理人員領悟到的優質護理理念和精髓貫穿于日常護理過程中,并為每位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優質護理計劃。內容包括:
1.2.1 孕期指導 對有妊娠期高血壓病史及家族史、慢性高血壓等高危因素的孕婦,實行高危門診與助產士門診相結合的方式,指導定期產檢、合理飲食和休息,做好體重管理,對無法行定期產檢者進行電話隨訪,一旦出現子癇前期癥狀和體征,立即住院治療,防止子癇及并發癥的發生。
1.2.2 優化住院環境 保持病房環境整潔和光線柔和,避免嘈雜的住院環境,同時保持病房溫度18~22℃和濕度50%~60%,必要時開空調,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宜。病房通風2次/d,(15~30) min/次,以保持病房內空氣清新。
1.2.3 教會患者調節焦慮抑郁情緒的方法 指導患者體驗肌肉緊張和放松的感覺,依次自如控制腳趾-腳尖-腳跟-小腿肌肉-大腿肌肉-腰-臀-雙肩-下巴-牙齒-舌頭-緊閉雙眼-額頭緊張和放松的感覺,能夠有效調節自己的情緒。
1.2.4 術前護理 除專人護理外,啟用年資較高責任組長監督指導,參與制定護理計劃,熟練掌握微量泵使用方法,維持血壓在(140~155)mm Hg/(90~105) mm Hg,控制好液體量;指導患者自數胎動技巧,定期監測胎盤功能;定時檢查膝反射是否減弱或消失,觀察尿量及呼吸,及時發現硫酸鎂中毒反應。
1.2.5 術后護理 給予心電監護和吸氧,去枕平臥6 h,頭偏向一側,預防子癇的發生(保持病室整潔、安靜,床頭備壓舌板、開口器、舌鉗、約束帶和急救藥品),記錄液體出入量和加強腹部切口護理和觀察(觀察患者腹部切口局部情況和敷料情況,有無滲血、滲液,局部有無紅、腫、壓痛,如果持續疼痛應及時報告醫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母嬰結局、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焦慮情緒[2](焦慮自評量表標準分≥50則認為患者有焦慮情緒)和患者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滿意度[3](采用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來調查患者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量表總分為100分,>80分為非常滿意,60~80分為基本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對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進行分析。P < 0.05認為有顯著性差異,雙側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母嬰結局比較
B組患者母嬰結局明顯優于A組,有顯著性差異(χ2=6.049,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B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為15.56%,明顯低于A組(2.22%),有顯著性差異(χ2=4.939,P < 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焦慮標準分比較
入組時兩組患者焦慮標準分無顯著性差異(P > 0.05),1周后B組患者焦慮標準分明顯低于A組,有顯著性差異(P < 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B組患者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高于A組,有顯著性差異(P < 0.05),見表4。
3 討論
重度子癇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之一,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嚴重階段,具有病情復雜、并發癥多、預后差、早產率和新生兒死亡率高等特點,易導致子癇、心腎功能衰竭和腦血管意外等,嚴重影響母嬰健康。如何最大限度地改善重度子癇前期母嬰結局是學者們和護理人員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和患者家屬對醫療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的缺陷不斷暴露出來,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為此,學者們和護理人員一直致力于探尋安全高效的護理管理模式[4-6]。優質護理就是順應這個時代需求而發展起來的新型護理理念[7-9]。但是,迄今為止,關于重度子癇前期優質護理措施尚未達成共識,探尋改善重度子癇前期母嬰結局的護理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能夠為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發現:B組患者母嬰結局明顯優于A組,而B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為15.56%,焦慮標準分為(41.23±4.57)分,均明顯低于A組,而B組患者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的滿意度(100.00%)明顯高于A組,有顯著性差異(P < 0.05)。這與既往研究報道的結果一致[10]??紤]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優質護理活動的實施從住院前即開始,并對科室全體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強化護理人員對優質護理服務和重度子癇前期疾病相關知識的學習,領會優質護理理念和精髓,并將優質護理理念和精髓貫穿于對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提升護理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的滿意度;②實施優質護理活動后,加強住院環境的優化(保持病房環境整潔和光線柔和,避免嘈雜的住院環境,同時,注意病房溫度18℃~22℃和濕度50%~60%,必要時開放空調,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宜。同時,病房通風2次/d,(15~30) min/次,以保持病房內空氣清新),加強患者心理護理(向患者講解重度子癇前期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措施,讓患者對該病有系統的了解,減少患者盲目的焦慮和緊張),同時對剖宮產手術前后護理措施也進行優化(除專人護理外,啟用年資較高責任組長監督指導,參與制定護理計劃,熟練掌握微量泵使用方法,維持血壓在(140~155) mm Hg/(90~105) mm Hg,控制好液體量;指導患者自數胎動技巧,定期監測胎盤功能;定時檢查膝反射是否減弱或消失,觀察尿量及呼吸,及時發現硫酸鎂中毒反應,術后給予心電監護和吸氧,去枕平臥6 h,頭偏向一側,預防子癇的發生,保持病室整潔、安靜,床頭備壓舌板、開口器、舌鉗、約束帶和急救藥品,觀察患者腹部切口局部情況和敷料情況,有無滲血、滲液,局部有無紅、腫、壓痛,如果持續疼痛應及時報告醫生),為每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讓患者感受到醫務人員的關愛,體會到以他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措施,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減輕患者焦慮和緊張的情緒。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活動能夠明顯減少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的手術并發癥,改善母嬰結局,降低患者焦慮程度,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金寶,李麗敏. 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的臨床特點分析及期待治療的效果[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5):156-158.
[2]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 194-197,235-237.
[3] 胡秀英,陳茜,劉祚燕,等.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前后“護士滿意”情況調查分析[J]. 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3):2183-2186.
[4] 陳娜,劉翠琴. 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肝炎后肝硬化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應用效果分析[J]. 河北醫藥,2012,34(23): 3663-3664.
[5] 征桂榮. 優質護理服務視域下留置胃管及營養管患者舒適護理模式初探[J]. 安徽醫藥,2012,16(8):1204-1205.
[6] 董銀梅. 優質護理服務對骨科患者康復的影響[J]. 安徽醫藥,2012,16(11):1723-1724.
[7] 張麗. 優質護理服務對惡性血液病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J]. 華西醫學,2013,28(1):44-45.
[8] 尤麗榮. 優質服務在高位截癱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醫藥,2012,7(30):256-257.
[9] 戴燕. 優質護理服務在日間手術病房實踐效果[J]. 華西醫學,2012,27(11):44-45.
篇8
【關鍵詞】 催產素;胎膜早破;療效;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26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4811-01
胎膜早破作為分娩期比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據報道,其發生率約為3.0%-17.0%,對母嬰結局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1]。所以,針對胎膜早破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胎膜早破繼發性并發癥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間,我院診治的80例足月胎膜早破產婦,均給予破膜引產靜滴催產素治療,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護理干預),每組各40例。40例對照組患者中,平均年齡(26.0±3.0)歲,平均孕(38.0±2.0)周;40例觀察組患者中,平均年齡(25.0±3.0)歲,平均孕(38.0±2.5)周。兩組年齡、孕周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2.5U催產素溶入500ml 0.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進行破膜引產、催產治療。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2]:主動與產婦交流,給予鼓勵和疏導,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密切觀察胎心變化,注意產程進展程度及出血情況,指導產婦采取合適,觀察羊水顏色、形狀、氣味等,并做好相關記錄,必要時進行吸氧處理。同時,做好個人衛生,避免交叉感染。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總產程、產后出血量、陰道分娩率,進行觀察和比較。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
2 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產程、產后出血量均明顯減少,陰道分娩率明顯提高,P
3 討論
胎膜早破與宮腔壓力增高、胎先露高浮、宮口松弛、營養因素等因素有關,可能造成早產、宮內窘迫、感染、臍帶脫垂等并發癥,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胎兒的正常發育和順利娩出,甚至出現難產、死胎等[3]。所以,對于胎膜早破足月產婦,應給予積極治療和處理。同時,治療期間,還需要針對患者的自身特點,給予相應的心理、指導、并發癥預防等護理措施,做好衛生宣教工作,提高母嬰妊娠結局,確保母嬰安全。
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產程、產后出血量均明顯減少,陰道分娩率明顯提高,總而言之,對于足月胎膜早破產婦,治療期間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提高母嬰結局,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孫艷春.胎膜早破的觀察和護理[J].醫學信息,2013,26(3):228.
篇9
【關鍵詞】HIV 孕婦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指在對病人的護理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的方法以改變病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使病人達到身心康復的一項工作[1]。近年來艾滋病的傳播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到目前為止,母嬰傳播是15歲以下兒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主要途徑。在過去20年內,約有1200萬人被艾滋病奪去生命,其中300萬為兒童[2]。感染中,90%以上感染是經母嬰傳播獲得[3]。隨著艾滋病在我國迅速流行,女性感染者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勢必也會增加母嬰傳播的比例,因而亟需采取有效可行的干預措施,以減少艾滋病對婦女、兒童的危害[3]。為使艾滋病感染孕產婦能夠較好的配合接受艾滋病母嬰阻斷干預措施,我治療點由有經驗的咨詢員為艾滋病感染孕產婦實施咨詢,取得了良好的阻斷效果。
1 臨床資料
我抗艾滋病病毒治療點自2007年12月~2010年2月共接診HIV陽性孕婦15例,15例全是產前檢查發現可疑HIV陽性,經市疾病控制中心(CDC)確認HIV陽性病例。CD4值在55個至461個之間,孕12周至28周之間。 其中一例CD4值為55個的孕婦有明顯的機會性感染以外,其他孕婦均無機會性感染。
2 心理護理
2.1 對于剛得知自己感染上艾滋病的孕婦,其心理反應一般要經過:懷疑否認期、憤怒發泄期、合作協議期、悲傷憂郁期、接受升華期五個時期。對于處于這五期的孕婦,由咨詢員幫助其了解自己HIV感染狀況。在與產婦交談中,用文明、禮貌的語言,并注意語氣、聲調、音量、語速與病人溝通,并應主動上前,面帶微笑,同情與關懷的語言向患者問候,耐心而中肯地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消除緊張、恐懼的心理,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并尊重患者的隱私權為患者保密。使患者的心理反應盡快達到接受升華期,為及時的抗病毒治療贏得時機。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語言對患者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心理效應方面,良好的語言修養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本需要,是進行心理護理的前提[4]。
2.2 對決定繼續妊娠并采用藥物阻斷的孕婦,由咨詢者詳細講解藥物阻斷的好處:母嬰阻斷率可達99%,增強H I V陽性孕婦治療的信心。對可能出現的毒副作用可采取的應對措施。按時按量的服藥方法,及服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孕期如何采取安全性行為,孕期感染者充分咨詢使其及早決定是否繼續妊娠。
2.3 分娩方式的選擇和新生兒的護理
分娩方式的可根據孕婦血液病毒裁量的高低和胎兒的大小、胎位、產婦的狀況選擇。新生兒除按正常新生兒常規護理以外,胎兒娩出后,立即清潔身體的血液和分泌液(洗澡)避免用吸痰管為新生兒清理呼吸道。新生兒應進行人工喂養,避免母乳喂養,并及時按體重給抗病毒藥喂服,使孩子感染的危險進一步降低。
2.4 產后18月內的心理支持
定期隨訪產婦,觀察、發現產婦有何心理障礙,為產婦提供相關專業知識。講解繼續服用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觀察嬰兒生長狀況,指導產婦如何正確的喂養嬰兒。
2.5 對H I V陽性孕婦家屬的心理護理和艾滋病衛生宣教 的方法貫穿于整個干預過程。HIV陽性孕婦家屬主要是其丈夫,還包括其信任的親人和朋友。說明艾滋病的三種傳播途徑,其日常生活接觸不傳染艾滋?。ㄈ绻餐M餐、擁抱、握手、咳嗽、汗液、淚液……)告知HIV陽性孕婦經過母嬰阻斷干預后,能生下健康的嬰兒的幾率達99%,幫助其家屬接受孕婦。向家屬講解服藥的方法,讓家屬督促孕婦按時按量服藥。講解分娩的選擇方式和嬰兒的喂養方法。
3 結果
通過對產婦及家屬做好心理護理及艾滋病衛生知識的宣教,15例H I V陽性孕婦中,一人結束繼續妊娠,14人繼續妊娠,并娩出嬰兒。18個月后,所有嬰兒HIV檢測均為陰性。
4 討論
選好咨詢員是做好艾滋病母嬰阻斷工作的關鍵。在HIV感染陽性結果告知和實施母嬰阻斷措施等工作中,咨詢員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咨詢員若能掌握良好的咨詢技巧,有豐富的相關知識,能獲得HIV感染陽性孕婦的信任,那么HIV陽性孕婦母嬰阻斷工作便能順利完成,因此選擇有責任心、經過專業培訓、有豐富的知識、有心理學基礎、人際關系較好的人擔任咨詢員,HIV陽性孕婦母嬰阻斷工作便能順利實施。孕產婦感染HIV涉及到嬰兒及家屬乃至婚姻危機,當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都表現出自我退縮、自我孤立、緊張、焦慮、抑郁等各種心理反應,咨詢員應采用主動的方式熱情地與患者溝通,并與其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安定患者情緒,培養樂觀主義精神,根據患者的不同文化背景,職業特點,因人而異地實施干預措施并對患者不正確的理解給予糾正,使患者能及時服用母嬰阻斷藥物,消除不良因素,同時還要說服家人對患者的關心和支持,盡量做好解釋引導工作,取得家屬的理解配合,共同參與產婦及嬰兒的護理工作。并對產婦及家屬說明國家對艾滋病的一些優惠政策如:免費抗病毒治療,免費為新生兒提供奶粉等,讓產婦感受到來自家人的親情關愛,社會的關愛,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樹立正確的信念和態度,科學理性地對待艾滋病,才有利于產婦的身心康復,通過他/她們對社會的宣傳,也達到了預防艾滋病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次仁德吉.心理護理在臨床上的作用.中華醫學護理雜志,2005,15(108):1782.
[2]Thaker HK, Snow MH. HIV viral suppression inthe era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J]. Post grad Med J,2003, 79:36-42.
篇10
【中圖分類號】R1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231(2011)04-0089-01
產后訪視保健服務重點圍繞“四看四問四聽四查四指導”進行。四看:一看孕期、產時的第一手資料,有無高危情況,現為產后多少天;二看休養環境如何,產婦和嬰兒的被褥是否合適;三看嬰兒一般情況,精神狀態,吸吮能力等;四看產婦的一般情況,精神面貌、情緒狀態是否良好,有無貧血面容。四問:一問生活起居、飲食、睡眠、大小便及一般情況,二問產婦及嬰兒有關內容,三問上次訪視后、本次訪視前有無異常情況;四問近期疾病發生情況等。四聽:一聽產婦的有關情況;二聽嬰兒有關情況;三聽家屬提出的有關問題并給予解答。四聽增進母嬰溝通和親情交流情況。四查:一查嬰兒體溫、體重測量,面容是否紅潤、黃疸有無消褪、有無濕疹、臍帶有無出血、有無分泌物滲出、有無紅臀,大小便是否正常;二查母乳喂養的、含接姿勢是否正確等;三查有無紅腫、硬結、有無裂傷、乳汁量的多少;四查身體恢復情況。四指導:一是指導產婦及家屬開展嬰兒撫觸。二是指導產褥期衛生保健知識;三是指導母乳喂養知識和合理膳食知識;四是指導避孕知識,心理調節知識,形體康復知識。
產后訪視是做好母嬰保健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文化素質和衛生保健意識的進一步加強,獨生子女的優生政策,使得人們對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和營養都無比重視。
我院為延伸產后服務領域,加強母嬰保健,根據產婦在分娩一月內并發癥多和新生兒嬰兒死亡率高等特點,制訂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訪視制度,并組織專業人員實施。現將訪視方法及效果總結分析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訪視對象為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產科分娩的產婦,共計147人次,新生兒150人次(包括有4對雙胞胎,新生兒監護室出院的高危兒,除一名新生系出生時月齡28周、體重900克、合并重度窒息、家屬放棄后死亡者外)。
1.2服務內容
1.2.1了解產婦健康狀況,包括測血壓、體溫,體查和,檢查子宮恢復情況,手術傷口及會陰傷口愈合情況,觀察惡露及其性狀,提供科學的產后護理指導,指導避孕的方法,繼續進行母乳喂養宣教及指導使產婦掌握母乳喂養技能,解決產婦在喂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皸裂、奶脹、乳汁不夠等。
1.2.2嬰兒方面 了解嬰兒喂養及睡眠情況、大小便次數及性狀,查看新生兒面色、皮膚黏膜、黃疸消長情況,頸、腋窩、腹股溝等皮膚皺褶處有無發紅及糜爛,檢查臍部是否有出血、紅腫及滲液,查看臀部是否有尿布疹,口腔是否有鵝口瘡等。
1.2.3 繼續健康宣教,灌輸科學育兒理論,摒棄不良習俗,如洗口腔,捆護臍部以及嬰兒手足,打蠟燭包,喂四磨湯、開口連、黃連水等。
1.3服務目標: ①清除產后并發癥對產婦健康的危害。②提高母乳喂養率。③降低新生兒患病率及死亡率,提高新生兒健康水平。
1.4方法
1.4.1訪視人員必須具有豐富的產科及兒科臨床工作經驗,扎實的護理理論水平;高度的工作責任心;臨床工作10年以上年齡35~45歲,獨立工作能力強,處理問題果斷,具備母乳喂養教育執照和主管護師職稱,能正確評估產婦和嬰兒身體和心理狀況。
1.4.2無論母嬰,均自出院起每周訪視一次,平均3~4次,訪視形式采取免費上門訪視或電話隨訪,其中電話隨訪率100%,上門訪視率56%。如有母嬰異常者,增多訪視次數,凡在訪視過程中發現母嬰異常而無法在家中處理的,積極動員母嬰回我院治療;能在家中處理的當即行醫學處理,消除隱患。
2結果
出院后147名產婦無1例發生產褥期感染;發現產后出血2例及時動員回院治愈;發現奶脹、皸裂26例都及時指導,均能成功母乳喂喂養率達90%以上;新生兒均未發生臍炎,無核黃疸發生;數例極低體重新生兒均順利過度到家庭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