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護理的內容范文
時間:2023-11-24 18:0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母嬰護理的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母嬰床旁護理,即母嬰的一切護理均由護理人員在產婦床旁進行,產婦及家屬共同觀摩、參與,有助于產婦出院后對孩子和自身進行更好的照顧[1],是推動產科護理新模式實施重要方法。產后護理期間母嬰床旁護理可最大限度實現以家庭為中心式護理,滿足產婦、嬰兒和家庭需要,是促進產后母嬰親情交流保障[1]。本文分析了母嬰床旁護理在產科特需病房應用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產科分娩的產婦4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0例。實行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的為觀察組,年齡為23~34歲,平均年齡為(28.78±6.75)歲;孕周為37~40 w,平均孕周為(38.13±1.20)w。200例產婦作為對照組。年齡為24~33歲,平均年齡為(27.68±5.98)歲;孕周38~41 w,平均孕周為(38.12±1.38)w。梁旭產婦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環境與母嬰同室的管理要求相符。選擇技術較硬,理論知識扎實,素質較高,溝通能力強的護理人員,在母親床旁進行孕產婦和新生兒的護理工作,對產婦和家屬進行健康指導和操作引導。
1.2.1母嬰床旁健康教育
1.2.1.2入室床旁健康教育 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基礎內容包括:①介紹主管護士、主管醫生、護士長姓名。②介紹病區環境、病床、呼叫器、門卡、電水壺等的使用方法。③介紹作息時間、飲食、陪客探視、安全、衛生等制度。
1.2.1.2產前床旁健康教育母胎的自我監護、飲食與活動、母乳喂養準備、產時的過程與配合、產后健康教育等指導。
1.2.1.3產時床旁健康教育 以“一對一”的形式,指導產婦如何減輕宮縮帶來的痛苦,給予心理護理,消除產婦緊張情緒。開設導樂分娩,胎兒娩出后做好接觸,早吸吮,建立母子感情。
1.2.1.4產后床旁健康教育 ①合理的飲食營養,合理的活動與休息。②母乳喂養知識教育。③新生兒的健康護理,常見生理現象知識教育。
1.2.1.5出院床旁健康教育 產褥期自我保健知識,出院后1 w內電話回訪,將健康指導延伸到家庭乃至社會。
1.2.2孕產婦床旁護理主要內容包括 測胎心及吸氧、床邊胎心監護、會陰護理及護理、產后擠奶方法及喂奶姿勢、產后操等,并將其注意事項告知產婦及家屬,使其離院后也能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識,為母嬰提供高質量、持續、安全、有效地服務。
1.3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處理和分析,行t檢驗,P
2結果
實施母嬰床旁護理前后在護理工作滿意度方面,產婦對新生兒護理技能與健康知識掌握的比較,見表1。
3 討論
3.1母嬰床旁護理提高產婦及家屬的滿意度 多年來傳統產科護理采取產前、產時、產后分段服務,這種分段分離傳統服務模式易導致護患溝通隔閡,護理連續性中斷,不能充分體現整體護理,淡化了人性化服務[2]。母嬰床旁護理服務工作的開展,深化了“優質護理服務”工程活動、體現了??铺厣挠行e措,大大提高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3.2母嬰床旁護理有利于產婦和家屬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和育兒技能。母嬰床旁護理通過多種方式和方法,把產褥期衛生保健及新生兒護理知識傳授給產婦及其家屬[3]。產婦或家屬有任何疑問均可直接提出,且有多次演練和討論交流的機會,使產婦和家屬更快學會相關知識及護理技能[4]。
3.3母嬰床旁護理有利于孕婦的角色轉換 初產婦及家屬大多數缺乏照顧新生兒的知識和技能,如果沒有有效地指導,往往會產生焦慮和抑郁情緒[3]。因此母嬰床旁護理更容易使產婦及家屬受益,改善產婦的心理狀況,協助他們盡快接納新生兒。
3.4母嬰床旁護理提高了新生兒的護理質量 護理人員看到產婦對自己工作滿意時,自己也得到很大的滿足感,工作熱情及自律性不斷提高,基礎護理得到落實,降低了因“母-嬰”分離,“嬰-嬰”同室護理引發的交叉感染和產科的出錯風險,從而使新生兒護理質量不斷提高。
3.5母嬰床旁護理降低了醫療糾紛 床旁護理操作模式使產婦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提高,醫療糾紛減少,滿意度提高。新生兒護理操作在母親床旁邊進行,產婦直接觀看,解除了產婦的擔心、猜疑和誤會,大大提高了產婦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減少因誤會引起的各種醫療糾紛。
4 體會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新型的產科護理模式,母嬰床旁護理其核心內容是強調以家庭為中心,以“母嬰為本”的服務理念,精細的治療及護理對母嬰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支向紅.健康教育在母嬰同室整體護理中的實施[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0):69.
[2]余康民.產科新模式――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監護[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2009:3-4.
篇2
【關鍵詞】產科 母嬰護理 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8-035-02
Maternal and infant to the be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ursing mode
ZHAO Min
(Sichuan province in Guangyuan city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centers 628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of maternal and infant bed model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the influence of women in maternity care work. Guide Methods 120 maternal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60 to in the traditional mode, and the nursing care maternal and infant implementation by the bed nursing mode (the care and health education by the specialized subject operation nurse in the bed finish). Before discharge two groups of maternal health education statistics knowledge, nursing skills masters, survey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the nursing mothers to job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maternal health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infants increase nursing skills master in much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maternit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nurses effect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產科護理也非常重視產婦及家屬的生理、心理及社會需要,在產科實施母嬰床旁護理,可以滿足孕產婦住院的日常生活照顧,也可以提供更優質的健康教育服務及母嬰護理技能。我們對母嬰采取床旁護理模式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7月在我院產科分娩60對母嬰為對照組,2010年8月~12月分娩的母嬰60對為實驗組。入選標準:①所有的產婦都是足月初產婦;②排除心、腦、腎等器官疾病及精神疾患;③所有患者意識清楚、溝通良好,且知情同意。兩組產婦年齡、文化程度、孕周、分娩方式、住院時間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實驗組采取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嬰兒的一般治療及護理工作都安排在病房完成。護理包括:新生兒洗浴、撫觸、臍部護理、更換尿布、皮膚護理、預防接種等在產婦病房完成,采取個體一對一的護理及健康教育,專業護士邊操作邊講解,要求產婦及家屬均參與;健康教育指導采取示范、講解、書面資料及多媒體播放等形式,內容包括:護理方法、母乳喂養優點及技巧、飲食搭配、產婦合理活動和休息、產褥期常見癥狀處理方法、新生兒常見生理現象的觀察及處理方法、新生兒預防接種、撫觸、臍帶護理、大小便的處理、產后復查、計劃生育知識等
1.2.2 對照組采取產科常規治療和護理模式:對產婦進血常規的護理,健康教育內容與實驗組相同,采取發放資料、多媒體播放和集中集體講解形式,如產婦遇到具體問題后再行指導。
1.3 判定標準 ①知識達標:自行設計問卷共40個條目,涉及健康教育的所有內容,每一條目回答正確得1分,部分正確得0.5分,錯誤0分,總分40分,如≥30分為達標,≤29分為未達標。 ②護理技能掌握:包括產婦護理技能(正確喂養、會陰護理)及新生兒護理(洗浴、撫觸、臍部護理、皮膚護理),出院前由產婦操作,家屬協助完成,專業護士采用產婦護理技能評分表測評,總分100分,≥75分為掌握,60~74分為部分掌握,≤59分為未掌握。③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住院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包括:護理人員的態度、耐心、健康教育、病情觀察、及時處理產婦需求、技術熟練程度、對護士的工作是否信任及滿意等。所有測評工作都在產婦出院前完成,由護士長和科室質控小組成員進行測評,測評調查表回收有效率為100%。
1.4 數據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5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P<0.01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 結果
從表1看出,實驗組產婦健康知識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3.1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有助于產婦掌握健康知識及母嬰操作技能 母嬰床旁護理是一個連續的、有針對性及程序化的護理過程,幫助產婦及家屬樹立現代健康觀,改變錯誤認知,有利于產婦康復[1],它不僅重視宣教,還強調護理技術的掌握。傳統護理模式,沒有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因此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母嬰床旁宣教將所需物品及操作過程全部展現在產婦及家屬面前,護士邊操作邊講述,讓產婦及家屬提高了對護理技能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解決產婦及家屬的疑問,有許多交流的機會,有利于產婦及家屬掌握知識和技能,提高了產后教育的實際效果。從結果中看出,母嬰床旁護理組的知識達標率及護理技能明顯高于傳統護理模式組。
3.2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可以提高產婦及家屬的滿意度表1結果顯示,實驗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傳統護理采用產前、產時、產后分階段服務,母親與嬰兒被認為是分開的對象,這種分段分離的傳統模式致護患溝通受損,護理的連續性中斷,淡化了人性化服務[2]。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注重新生兒心身護理,增強了母嬰感情,有利于母嬰接觸,保護了母嬰安全,可以增加新生兒體重、減少嬰兒患病率和死亡率[3],取得了產婦及家屬的信任,滿足了健康服務的需要,讓健康服務對象享受知情、選擇、參與、監護、隱私權,陪受產婦及家屬的歡迎,因此提高了護理滿意度。
3.3 母嬰床旁護理促進護理工作質量母嬰床旁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周到的服務、嫻熟的操作技能及豐富的專業知識,才能取得產婦及家屬的信任、尊重,也才能更好的服務于產婦及嬰兒,因此專業護理人員必須提高自己綜合素質,主動進取,保證護理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3.4 母嬰床旁護理需要注意的問題①環境:要求產科要求病床單元寬敞便于操作,病房的環境要清潔、通風良好、光線充足、能有取暖及降溫設施,病房有消毒設備及措施,防止母嬰感冒及發生感染。②護理人力資源:母嬰床旁護理要求“一對一、個體化”護理,護理時間相對較長,因此要求有足夠的護理人員編制,并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流程。③產婦睡眠:保證產婦每天至少睡眠累計8小時,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教會產婦養成與嬰兒同步睡眠的習慣。
4 小結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應用于臨床,可以讓產婦及家屬掌握相關母嬰知識及操作技能,提高母嬰生活質量;同時體現了人性化服務的理念,提高了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進一步推動了護理質量的提高。母嬰床旁護理是今后產科護理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漲淑杰,王虹,高霞.產后健康教育方式探討[J].吉林醫學,2009,30(22):2826-2827.
篇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6月~2015年6月產科參加培訓的在職護理人員46人,其中,注冊護士44人,注冊護師2人。培訓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訓方法 ①培訓小組成員:由兒科主任牽頭負責,2名醫師參與制定培訓內容并授課,培訓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兒特點與護理、新生兒常用診療技術操作及新生兒疾病知識3個方面。②分階段分批次培訓:考慮產科護理班次的特點、工作強度及學歷水平,盡量確保每名產護人員不疲于應對,制定簡單可行方案,以幻燈片形式授課,每次培訓時間不超過30 min。③考核:培訓前后分別組織人員對相關知識進行考試,以百分制計,對培訓前后的成績進行比較。
1.2.2培訓內容 ①理論知識培訓: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兒生理特點、正常足月兒護理要點、新生兒早期常見病的臨床表現。需產護協助完成的常用診療技術操作,如: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新生兒靜脈穿刺、洗胃、黃疸監測等和母嬰同室新生兒觀察表的書寫規范。②實踐技能指導:兒科醫師查房與產護病房交班時間同步,指導新生兒護理及如何與家長溝通,并進行細致的新生兒查體、黃疸監測、喂養指導增強產護感性認識。操作性技術觀看視頻熟悉標準化流程,指定護理小教員直接帶教。
1.2.3評價指標 理論和實踐技能各50分,滿分100分??己藘热菀耘嘤杻热轂橹?,實踐操作以重復率為標準。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培訓前后人員成績比較采用t檢驗的方法,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考核,所屬人員培訓后成績明顯優于培訓前成績(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通過對產護人員進行新生兒相關內容系統培訓,臨床護理質量明顯提升,家長滿意度調查明顯提高。
3 討論
3.1以目前我院的兒科現狀,加強產兒合作是必要的 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1991年聯合發起了“愛嬰醫院計劃”,提出了24 h母嬰同室的措施,對產科和兒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兒科醫師要在高危孕產婦分娩時預估新生兒分娩風險,并負責高危新生兒的管理工作,產科護士實施母嬰同室的護理,這就要求母嬰同室護理人員具備更多關于新生兒的知識,因此,我們組織了相關的培訓內容,經考核,培訓后成績明顯優于培訓前,對培訓知識的掌握讓我們的護理人員可以更好的用理論指導實踐。
3.2了解新生兒相關知識,優化產兒合作,提升服務質量 在產科,由傳統的護理模式向母嬰同室護理模式的轉變,需要時間的適應和新生兒相關知識的學習,又面對新生兒這個特殊群體,許多低年資護理人員缺乏相應的經驗及熱情,巡視敷衍了事,有異常情況不能及時發現并報告醫生,對家長反映的問題也不能及時反饋處理,缺乏有效的溝通。護理操作技術不嫻熟,有關新生兒常用操作技術差,如靜脈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檢標本凝血,重復洗胃等,這些均為我們的醫療行為埋下安全隱患,我們培訓則彌補了潛在的隱患。實踐證明,對母嬰同室護理人員的培訓使我們的護理人員更從容的面對新生兒護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兒有問題問兒科醫生的尷尬局面。不僅滿足了新生兒、產婦的需要,也讓產婦對新生兒護理充滿信心。
3.3提高家長滿意度,減少醫患矛盾 母嬰床旁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是由護士在床旁進行示范和指導等,家屬積極參與其中,掌握有關育兒知識及產后的保養教育。林衛通過對母嬰采用床旁護理的模式發現,通過該護理,產婦可以較快的融入新生兒的生活,增加哺育嬰兒的自信,成功的轉變角色。
母嬰床旁護理即新生兒護理如喂養、沐浴、換尿片等操作都在護士的演示下在產婦床旁進行,鼓勵父母參與其中。而我們開展的新生兒相關知識培訓使產護人員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產婦家庭在和護理人員的互動中增進了信任與理解,增加了溝通,無形中減少了醫患矛盾。
4 結論
因此,對母嬰同室護理人員進行新生兒知識的培訓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對優化產兒合作意義重大。產科和兒科作為醫院的兩個高風險科室,紛爭多,矛盾大,我們通過培訓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機會,有助于高質量的完成每一次的產兒合作,這種模式值得臨床相關合作科室推廣使用。
篇4
1.1一般資料
將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人住我院產科分娩的342例產婦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71例,年齡21一37歲,平均年齡(27.5士2.5)歲,孕周37一41周;對照組171例,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28.5士2.5)歲,孕周36~41周;所以產婦均為初產婦,無妊娠合并癥及其他精神或軀體疾病;兩組患者年齡、孕周、產次、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較沒有明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1.2護理方法
1.2.1傳統護理模式:包括每日對新生兒進行沐浴、臍帶消毒、新生兒撫觸等;并集中對產婦進行哺乳及新生兒護理知識宣教;將新生兒帶到治療室預防接種。
1.2.2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產婦人住母嬰同室病房,在產床旁邊設新生兒床,便于產婦隨時哺乳和觀察新生兒;保持室溫在22一24e,相對濕度50%一60%,在病房內為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撫觸時,將室溫調高至26~28e;對產婦進行一對一的哺乳及新生兒護理知識教育,并現場操作示范,講解內容包括新生兒哺乳方式及次數,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撫觸護理的注意事項,新生兒預防接種,產婦護理方法、產后營養及產褥期常見疾病的處理等,并詳細介紹新生兒的保暖方法、輔食添加、吐奶打隔護理、晚間哭鬧的護理。對產婦進行強化訓練,直至其基本掌握。
1.3觀察指標
護理滿意度。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所有產婦進行調查,包括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知識宣講等方面,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º母乳喂養率。根據新生兒是否吮吸母乳來判斷,分為母乳喂養和奶粉喂養。»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包括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臀部護理、撫觸護理等的掌握情況,分為掌握,部分掌握,不掌握。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臨床資料輸人計算機,采用SPSS17.O統計分析軟件包。計量資料屬正態分布的采用(貢士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呱2檢驗,尸<位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125例,較滿意39例,不滿意7例,滿意率為95.9%;對照組滿意117例,較滿意犯例,不滿意22例,滿意率為87.13%;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產婦母乳喂養率比較
觀察組母乳喂養158例,占924%;對照組母乳喂養144例,占84.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產婦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比較
觀察組掌握139例,部分掌握22例,不掌握10例,掌握率94.巧%;對照組掌握1巧例,部分掌握31例,不掌握25例,掌握率85.3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產科護理的一種新型模式
符合廣大產婦及新生兒的生理心理需求,是回歸自然的家庭溫馨護理,優勢明顯。母嬰床旁護理可提高護理滿意度。母嬰床旁護理將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全面了解產婦及新生兒的各項情況,增強以人為本的觀念,實施優質服務;將傳統的母嬰分開護理模式變為母嬰床旁護理,減少了護患溝通的隔閡,使護理更具連貫性,使產婦可以直接感受到護理人員對母嬰的重視和愛護,體現人性化服務特點,對護理人員產生信任和依賴,融洽了護患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9%,對照組為87.13%,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º實施母嬰床旁護理可提高醫療護理安全。母嬰床旁護理,減少了因新生兒帶離護理的差錯事故,從而減少了醫患糾紛,保證了醫療護理的安全。»母嬰床旁護理提高了母乳喂養率。母嬰床旁護理由護理人員一對一進行喂養知識及方法的培訓,使產婦能夠更快學會和適應母乳喂養,提高了母乳喂養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母乳喂養率為924%,對照組為84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母嬰床旁護理有利于產婦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和新生兒護理技能。母嬰床旁護理不僅重視知識的宣教,還強調各項護理技能的掌握,通過一對一當面的講解及演示,將所需物品和過程清晰地呈現在產婦面前,并親自示范,便于護患間交流,及時解決疑問,強化產婦的理論基礎,合理進行產褥期的衛生保健。床旁護理通過分階段、有計劃的健康教育,避免產婦一次性宣教太多而無法接受,從而提升宣教效果。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掌握率94.巧%,對照組為85.3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2母嬰床旁護理的注意事項
篇5
【關鍵詞】母嬰同室;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416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349-01
自從2010年全國實行優質護理示范工程以來,我院積極響應和學習及推廣至2012年底,全院所有護理單元均實行優質護理,我科自2013年上半年積極探索新的護理模式,在孕產婦住院期間,除提供日常生活方向的照顧外,婦產科的護理工作重點更體現在產科教育和向其父母傳授有關育嬰知識和技能,使其盡快適應母親角色及接納新生兒。因此母嬰同室的護理模式適應現代醫學服務模式,強調以人為本,以家庭為中心的母嬰護理服務理念,現對3-5月份120對母嬰的同室護理,現將護理的效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3-5月份在我科病房分娩的120對母嬰,且都為初產婦,平均年齡23歲,經陰道分娩者80個,剖宮產者40個,均為初中以上文化。
2護理方法
2.1產婦經陰道分娩者督促產婦產后4h要排尿,飲食上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的易消化食物,以補充體力消耗。剖宮產者待下肢感覺恢復后,指導其床上活動,最簡單的動作是踝泵運動,方法是雙下肢放平伸直,腳尖用力向上鉤,保持10s,然后再用力往下踩,保持10s,每天做4-5次,每次10-20個,如此反復練習,以促進下肢靜脈的回流,可有效的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并向產婦及其家屬講解護理方法,產褥期常見癥狀,產后營養活動及產后復查及避孕等。
2.2新生兒新生兒的所有護理均在母親的床旁進行,新生兒撫觸,臍部護理,換尿布,臀部護理,新生兒沐浴,母乳喂養的姿勢,均在病房示范完成,并由??谱o士一一示范給產婦及其家屬看,邊操作邊講解,實行“一對一”護理。健康教育也實行“一對一”形式。講解的內容包括:母乳喂養的優點及技巧,新生兒常見的生理現象,臍部及臀部護理,換尿布,新生兒預防接種知識等。母嬰住院期間由??谱o士每天上午進行30-40分鐘的床旁護理及指導,下午讓產婦及其家屬自己做,并由??谱o士在床旁指點對于未掌握部分再強化。
2.3結果母嬰同室護理,通過護士的現場示范刺激產婦的視覺感受器,實施“一對一”護理,使其容易學會照顧新生兒的常識,美國護理學家默瑟的母性角色達成或理論中指出。母性角色的達成是一種經過一段時間相互作用和發展的過程。母親在此過程中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母親需要有照顧孩子的能力,且對母性角色感到快樂和滿足[1],因都全為初產婦,無任何育兒經驗,通過??谱o士的邊操作邊講解,產婦容易接受,不至于焦慮,使其更快適應母親角色,同時新生兒得到了科學的照顧,住院期間新生兒未發生尿布皮炎,溢奶致吸入肺炎,且母親們都能掌握新生兒預防接種疫苗的時間及種類,產婦未發生尿潴留及下肢深靜脈血栓。
2.4結論母嬰同室的床旁護理可提高產婦及其家屬的滿意度,有利于產婦及其家屬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和育兒技能,是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強調以人為本的母嬰護理理念,是優質護理在婦產科的體現,是發展的趨勢。
篇6
【關鍵詞】 剖宮產;母嬰結局;臨床護理路徑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162
剖宮產是婦產科臨床常見術式, 近年來剖宮產技術不斷發展, 剖宮產手術在臨床廣泛應用, 產婦及家屬對護理服務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手術作為一項應激源, 加上產婦對手術、分娩存在焦慮、緊張、恐懼情緒, 直接影響手術過程和預后。為保障剖宮產質量, 改善母嬰結局, 本文選擇臨床護理路徑模式進行護理, 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收治的100例剖宮產產婦, 年齡21~32歲, 平均年齡(25.8±2.9)歲;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38.4±1.5)周;初產婦74例, 經產婦26例。入組標準[1]:單胎妊娠, 未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等, 向產婦及家屬介紹研究內容, 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
1. 2 方法 對照組產婦給予常規護理, 采用隨機教育方式進行知識宣教, 隨意性較強, 按照醫囑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產婦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進行護理, 綜合考慮科室特點、產婦特點、手術過程等情況, 制定出臨床護理路徑表, 以橫軸為時間, 以縱軸為護理內容, 發放路徑表, 向產婦、家屬詳細介紹路徑表。護理人員按照路徑表完成治療和護理措施, 每完成一項內容打勾簽名, 根據病情變化科學調整路徑表, 具體內容為:①入院當日:熱情接待產婦和家屬, 向其介紹醫院環境、病房環境、病友、主管醫師、規章制度等, 消除陌生感, 使其盡快適應醫院環境。了解產婦、家屬的文化程度, 采用恰當的語言介紹護理路徑內容、程序、優勢、重要性等, 講解剖宮產手術方法、過程、麻醉方法、術前術后注意事項、配合要點, 提高產婦的認知水平, 緩解負面情緒。同時監測產婦生命體征、胎心, 指導其學習孕期自我保健、自我監護、呼吸訓練法等知識, 強調良好心理狀態的重要性, 術前保障充足睡眠, 做好充足的準備迎接分娩。②手術當日:手術前30 min, 產房溫度22~24℃, 相對濕度50%~60%, 保持燈光柔和。陪伴產婦熟悉產房環境, 丈夫或母親陪同待產, 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助產士應耐心講解產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了解產婦疼痛感、耐受程度等, 指導正確舒適的, 如何翻身等, 通過交談分散產婦注意力, 可有效緩解疼痛。③術后第2天:排氣后, 可給予易消化、高蛋白質、高熱量的半流質食物[2], 確保產婦所需營養。及時更換衣服, 保持傷口皮膚清潔, 定時沖洗會陰, 減少感染風險。盡快讓新生兒與產婦接觸, 可培養母兒感情, 講解母乳喂養的重要性。④術后第3~4天:指導產婦進行母乳喂養, 學會正確擠奶方法、保健方法等, 盡早進行活動。剖宮產后, 幫助產婦選擇合適的, 提高舒適度, 減少傷口撕拉帶來的疼痛感, 有利于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⑤術后5 d至出院:耐心講解新生兒沐浴、喂養、撫觸等護理技巧, 指導產婦合理膳食, 定期復診和新生兒預防接種。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詳細記錄兩組產婦產程時間、產后2 h出血量、新生兒1 min Apgar評分>7分比例。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調查問卷[3], 內容包括護理人員工作態度、專業技能、環境等, 評分范圍為0~100分, 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 護理滿意率=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母嬰結局比較 觀察組產程時間短于對照組, 產后2 h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新生兒Apgar評分>7分比例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護理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8.00%, 高于對照組的86.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剖宮產技術水平、人們健康意識不斷提高, 剖宮產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剖宮產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母嬰預后, 但其并發癥多, 延長住院時間和康復時間, 增加產婦痛苦和醫療費用。在醫學模式不斷轉變背景下, 人們對臨床服務要求越來越高, 傳統婦產科輪班制護理僅重視產婦孕期生理變化, 忽視了產婦心理、生理、社會等改變, 導致產婦出現嚴重的負面情緒, 誘發神經內分泌系統應激反應, 導致收縮乏力、延長產程、危及母嬰生命安全。因此探尋一種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案至關重要。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4], 基于循證醫學和質量控制措施, 目的在于提高護理質量和效率, 縮短住院時間, 節省治療費用。綜合考慮科室和產婦特點, 建立臨床路徑護理小組, 對特定疾病制定出針對性、標準化的治療護理措施, 有目的、有預見性地開展臨床工作, 減少護理工作的盲目性, 提高醫院護理效果。本文針對剖宮產產婦實施臨床護理路徑, 以橫軸為時間, 以縱軸為護理內容, 按照入院當日、手術當日、術后2 d、術后3~4 d、術后5 d至出院的順序, 開展一系列產科活動, 從而縮短產程, 減少術后出血量, 減輕產婦疼痛感, 提高新生兒Apgar評分, 獲得良好的母嬰結局, 取得了產婦、家屬的好評。
與傳統護理模式比較, 臨床護理路徑優勢在于[5, 6]:①可規范護理行為, 減少護理的隨意性和盲目性;②規范化的護理流程, 可控制和減少各項治療費用, 減少產婦經濟壓力;③調動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促進護理質量、產婦滿意度持續提升。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產程時間短于對照組, 產后2 h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新生兒Apgar評分>7分比例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王旺花.心理護理聯合臨床護理路徑對產婦自然分娩率的影響. 母嬰世界, 2014, 12(17):91-92.
[2] 禹改君, 張佳楠, 王茹, 等.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對剖宮產護理效果的影響.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 8(20):4206.
[3] 葛秋梅.臨床護理路徑在計劃性剖宮產中的實施與效果評價.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5, 18(z2):1-2.
[4] 歐少玲.臨床護理路徑在剖宮產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4, 11(1):46-47.
[5] 胡云霞.臨床護理路徑對剖宮產母嬰結局的影響.當代醫學, 2016, 22(20):116-117.
篇7
關鍵詞:母嬰同室;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 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6-0135-02
母嬰同室是指孕婦產后和嬰兒24h同室休養。護理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母嬰的身體健康和母乳喂養的成功與否?,F將我科母嬰同室的護理工作探討如下。
1做法和所取行的成效
1.1 護理以宣傳為主:母乳喂養在我國有著優良的傳統,由于現在少數產婦為了自身形體美而放棄哺乳,或受奶粉銷售商的影響,整個社會對母乳喂養的認識不足。實行母嬰同室、母乳喂養后,取消了嬰兒室,禁止使用奶粉、奶瓶、及各種奶的代制品,為了讓產婦有良好的心理準備和正確掌握母乳喂養的方法,我科在產前檢查進做好孕婦及家庭的母乳喂養宣教,并對產后的產婦進行指導[1]。
1.1.1建立責任護士,指導母乳喂養;在母嬰同室病區建立責任護士,對產婦進行母乳喂養宣教,指導產婦正確的喂哺姿勢,如何增加母乳分泌,使產婦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母乳喂養的方法,幫助奶脹的產婦擠奶,回收入奶庫,改按時哺乳為按需哺乳,減輕產婦脹痛的痛苦。并向產婦及家屬介紹新生兒的常規護理,巡查病房有無奶粉、奶瓶等,責任護士還定時放母乳喂養錄像給家屬及孕婦們看,并做好記錄。自從建立責任護士以來,我科實行母嬰同室率為100%,按需哺乳率為100%,母乳喂養室為100%,新生兒住院用奶瓶率為0。
1.1.2定期護理查房:護士長及責任護理組長每周進行護理查房,認真分析護理中所存在的問題,了解產婦母乳喂養知識掌握的程度,檢查護士在執行母乳喂養工作落實的情況,做到獎懲分明。
1.2加強護理
1.2.1提高護士業務素質及自身素質:為了提高護士的業務素質,我科重視知識更新,母嬰同室、母乳喂養是護理工作的新課題,我科對所有產科醫護人員進行脫產學習母乳喂養知識,進行理論培訓,掌握母乳喂養技巧,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產科每一位護士的言行應充滿對產婦、嬰兒的一片愛心、這就要求護士應有較高的思想素質、業務素質,用一顆愛心去溫暖每一個產婦及嬰兒。
1.2.2加強巡視:過去幾十個嬰兒集中在同一嬰兒室內、護士容易觀察,護理及治療較方便。如今嬰兒全部與母親在一起,在數個母嬰同室中,床位多、護理難度大,觀察上容易出現漏洞,我科規定每30分鐘巡視病房一次,在病房做任何治療時,如測體溫、換尿布、打針時、都要動作輕、快、準,嚴格按照操作常規來操作,嚴密觀察產婦及嬰兒有無異常變化,有異常變化迅速報告值班醫師,以爭取搶救時間,換來搶救效果。嚴格觀察母乳喂養情況,指導母乳采取正確的喂哺姿勢。
1.2.3建好人奶庫:我科從創建愛嬰醫院以來就廢除了喂奶粉、糖水等,由責任護士把身體健康充足、采取日期,放入奶庫,來保證奶庫有充足的奶,當個別產婦因某些原因嬰兒吸入量不足時,用人奶庫的奶來補充,以保證新生兒母乳喂養。
1.2.4認真做好母乳是否充足的評估:分娩后能否母乳喂養好嬰兒,許多產婦容易缺乏信心,甚至懷疑自己的乳汁的數量和質量,護士應幫助產婦通過觀察嬰兒喂養和排泄物來發現母親的奶水是否足夠。護士、產婦及家屬在每次給嬰兒換尿布時,都要認真觀察大小便次數,在每天上午給嬰兒沐浴時磅體重后認真記入三測單上,給產婦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讓她們建立堅定的母乳喂養信心。
2體會
2.1盡快適應當前母嬰同室、母乳喂養的新的護理需要。母嬰同室的出現,護理觀念需要迅速地改變,由以前一人照看十個嬰兒甚至幾十個嬰兒的嬰兒室,或單純的觀察母親產后的康復,改為現在的母嬰同室、母乳喂養[2]。護理人員要加強學習,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術和專業技能,為實現“兒童優先,母親安全”,這一宗旨而提供更多更好更方便的優質服務[3]。
2.2建立新的護患關系。實行母嬰同室,產婦及家屬最大的感受是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有很大的改善,為了使產婦做到母乳喂養[4],我們護士全心全意、盡職盡責地為產婦及嬰兒服務,耐心、細致、熱情地宣教,給產婦及家屬帶來一種親切感,產婦與護理人員的頻繁接觸,病房充滿了溫馨感[5]。
2.3要有高度的責任心。母嬰同室并不是把護理工作交給了產婦及家屬,而是要求護理工作的內容更加復雜嚴格[6]。我們每半小時巡視一次病房,防止嬰兒溢奶窒息和產婦過度疲勞而把嬰兒壓傷[7]。分娩后30分鐘內的皮膚接觸及早吸吮,指導母親正確的母乳喂養,大量的護理工作都需要護士認真完成的,我們科室的口號是“嬰兒的哭聲,就是電鈴聲”,不需任何人來叫,聽到嬰兒哭聲,立即走到時嬰兒和母親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自覺用良好的護理素質提高母嬰同室的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由燕,邢英欣,劉靜紅,等.母嬰同室新生兒的觀察與護理[J].哈爾濱醫藥,2009(4):328.
[2] 王玲萍,馮亞麗.母嬰同室的病房護理體會[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3):248.
[3] 高文杰,董玉敏,郭廣琴,張立明.加強母嬰同室感染管理提高護理質量[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10):1456.
[4] 左薔,姚桂蓮.加強母嬰同室管理保障母嬰安全[J] .醫學信息,2005,3(05):589.
[5] 賀愛勤.創建愛嬰醫院實行母嬰同室的護理體會[J] .淮海醫藥,1996,4( 03):468.
篇8
關鍵詞:母嬰床旁護理;優質護理;體會
隨著醫學服務模式的不斷轉變,發展中的產科護理也以健康為導向,積極探索新的護理模式。母嬰床旁護理是指在圍產期母嬰同室保健范疇內,新生兒的所有護理均在產婦床旁護理,持續地促進母親、嬰兒健康教育及實施,提供母親、嬰兒和整個家庭個性化的臨床支持和服務。作為一種新型的產科護理模式,母嬰床旁護理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受到了產婦及家屬的認可,從而融洽了護患關系,提高了科室服務滿意度[1]。2012年至今在我科開展該項護理技術,不僅得到了產婦和家屬的一致好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科分娩后母嬰同室的產婦400例。年齡在18~40歲,孕周為37~41w,其中初產婦220例,經產婦 180例隨機分為兩組進行比較分析。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對產婦及嬰兒進行護理。觀察組采用母嬰床旁護理進行護理。
1.2.1常規護理 對產婦及家屬做健康宣教,抱嬰兒到沐浴室沐浴、預防接種。
1.2.2母嬰床旁護理
1.2.2.1床旁宣教 對產婦在床旁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內容包括產后注意事項、飲食指導、衛生指導、母乳喂養相關知識指導(母乳喂養的好處、早開奶、按需哺乳等),教會產婦正確的喂奶、含接姿勢;發現凹陷者,及時示范并教會產婦及家屬護理凹陷的方法;發現腫脹者,教會產婦及家屬正確護理及擠奶手法,以及產褥期常見癥狀的處理等;認真做好階段性的健康教育。
1.2.2.2床旁沐浴 在床旁對新生兒進行沐浴護理,應使用盆浴,一人一盆,有效的預防交叉感染;準備好用物,一邊操作、一邊講解,操作沐浴同時,以互動形式,鼓勵產婦和家屬積極參與并提出問題,盡量詳細講解沐浴的步驟和要點,臍部和臀部的護理要點,穿衣、更換尿布、包裹嬰兒的技巧;以便產婦和家屬更好地學會護理嬰兒及掌握相關知識。
1.2.2.3健康教育更直接、更有效 強調臍帶護理的重要性和方法,消除產婦和家屬的顧慮,避免出院后臍帶感染;同時還要強調嬰兒皮膚的重要性和觀察方法,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教會產婦母乳喂養的方法、含接技巧、擠奶手法。做好新生兒疾病篩查、聽力篩查、預防接種的相關知識宣教及注意事項。
1.2.2.4床旁撫觸 撫觸是通過雙手對嬰兒最大的神經器官皮膚進行有部位、有節奏、有規律、有一定力度的撫摸。目前已被公認為有助于嬰兒體格發育、情商和智商發育的新型護理技術,并廣泛在有一定規模的醫院開展。針對產婦及家屬文化層次、風俗、習性不同以及意愿,可教會她們做新生兒撫觸。
2 結果
經過護理后對照組200例產婦,擔憂170例,占 85 %,健康教育知識及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76例,占 38 %,滿意60例,占30%。觀察組產婦擔憂50例,占25 %,健康教育知識及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160例,占90 %,滿意190例,占95 %。
3 討論
在護理部的大力支持下,婦產科病房為配合“爭創優質護理示范病房”建設,促進此項工作順利安全的開展,采用了產科護理的??铺厣腿诵曰漳J?-母嬰床旁護理服務?!耙约彝橹行漠a科護理”是目前人性化服務向產科護理提出的新服務理念,也是產科護理發展的趨勢。
3.1調整工作模式,實行護士分層管理,加強協作能力。護理工作的性質決定了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和協調性;根據科室具體情況把護理人員分為兩個護理責任小組,合理安排:結合性格互補、能力互補、交流技巧互補、新老搭配等原則組成護理小組,采取小組合作,床位分管固定的方法;每組設組長1名,負責病區1/2患者的管理,由護理組長負責,責任分工細化,目標明確。實行分組包干、分床到護、責任到人、相互協作的方法,既分工明確又相互合作,實行責任護士全面落實所管患者的質量措施、病情觀察、特殊檢查、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對患者實施連續全程的優質護理服務。
3.2合理分配上班人員及各班工作量,實行彈性排班原則。根據科室情況,合理按排人員上班及分配工作量,遇晚夜班人員少而繁忙時,設置二線班,隨時調動協助晚夜班,以減輕晚夜班護士工作壓力,防止因繁忙而服務不到位引起醫療糾紛,確保優質護理的有效落實。
3.3開展不同途徑的健康教育,滿足產婦的要求。在床旁護理中進行健康教育,更直接和有效,使產婦及家屬在切實感受到被關懷和理解時,才會有一種被尊重的滿足感,取得產婦及家屬的信任,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促進護患關系和諧,提高患者滿意度,也是我們護理工作的重點之一,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和家屬溝通交流,把健康教育貫穿于產婦住院的全過程;加上我科開展優質護理后,拓展了母嬰管理、產婦早期康復等??谱o理工作,提供到位的全方位護理,促進產婦的康復。同時對產婦及家屬定期召開公休座談會,認真傾聽他們的合理建議并采納。
3.4母嬰床旁護理模式,要求對母嬰更加嚴格護理程序,床旁進行一對一操作,減少醫療差錯和產科護理缺陷的發生。床旁護理不僅重視知識的教育,還強調各項護理技能的掌握,能滿足產婦、嬰兒、家庭的需求。通過母嬰床旁護理,提高了新生兒護理質量;產婦及家屬的積極參與,促進產婦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產后的康復及惡露的排出。產婦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提高,對護理的滿意度提高,也使護理人員的自律性提高,護士自覺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自覺性提高,理論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護理技能更加嫻熟、規范,從而提高了護理質量。
3.5以往的傳統方法,都是由護士將嬰兒抱到新生兒沐浴間進行集中護理(沐浴、預防接種、撫觸等),這個過程不免讓許多家長但憂:離開父母視線,寶寶能否得到精心的護理,會不會在集中護理中將寶寶抱錯?會不會發生交叉感染?等等諸多問題,而母嬰床旁護理是在產婦和家屬視線內的一對一護理服務,減少了差錯率的發生。這種護理模式滿足了產婦及家屬的需求,解決了許多家長的困惑,實現了以人為本,體現人性情感關懷,關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為中心,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讓床旁護理宣教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
3.6開展產科延伸服務,并做到出院隨訪的健康教育工作,為患者提供人性化優質護理服務。每位產婦出院時進行詳細的出院宣教,并開放熱線電話,出院7~14d內進行回訪,詢問其哺乳、傷口、新生兒喂養、黃疸、臍帶脫落等情況,確?;颊唠S訪觀察及特殊患者的跟蹤觀察。出院時發放問卷調查表,及時聽取產婦及家屬意見,了解評價效果,改進服務流程,提升優質護理服務和??谱o理質量的內涵,為她們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使她們感受到醫護工作者的愛心和責任心,進一步和諧醫患關系,達到患者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
篇9
[關鍵詞] 產褥期婦女;母嬰保健;知識需求;母嬰健康服務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12(c)-0134-03
產褥期是女性一生中很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女性在生理、心理及社會角色上都面臨著巨大的轉變,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存在諸多健康隱患[1]。產婦從妊娠期及分娩期的不適、疼痛、焦慮中恢復,需要接納家庭新成員和組成新家庭,這一過程對產婦及其他家庭成員都有著深遠的影響[2]。但現階段由于各種因素,醫院與家庭存在脫節現象,且產后家庭訪視面臨經費嚴重缺乏、基礎設施不足、護理人員數量不足等諸多問題[3]。本研究對出院后產婦在產褥期發生的各種健康問題或育兒問題進行調查和指導,以便保健部門提供針對,進一步探討適合本地區的產褥期促進母嬰健康的新模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0年1~6月于我院分娩并定期回訪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法調查500名產婦。
1.2 調查方法
參照有關文獻自行設計產褥期婦女母嬰保健知識需求調查表,并經5名專家進行效度測試。在產后42 d回訪時,派遣專業護士進行問卷調查,取得知情同意后,調查人員采取面對面半結構訪談形式對產婦進行現場調查。共發問卷500份,最后完成調查且資料完整者496份,有效率為99.2%。調查問卷內容包括3部分:①產婦一般資料,如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家庭住址、經濟情況、分娩方式、新生兒性別、是否初產等;②產褥期母嬰健康狀況,如有無母乳喂養困難、產褥感染、新生兒黃疸等;③最想了解的產后母嬰保健知識排位。
1.3 質量控制
調查問卷通過預調查反復修改定稿;隨訪過程中調查人員固定不變;所有人員通過統一培訓;遵循知情同意原則,保證調查數據的真實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 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Fridman多個相關樣本非參數秩和檢驗對11項母嬰保健知識進行分析比較,以P
2 結果
2.1不同文化層次產婦對各項母嬰保健知識的需求情況
總體上,母嬰保健知識需求順序排列前5位的是嬰兒日常護理、兒童生長發育規律、早期教育、新生兒疾病認識及預防、嬰兒意外預防。其中,不同文化層次產婦對各項母嬰保健知識需求狀況見表1。在相同文化層次組內,各項母嬰保健知識的需求順序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2.2不同居住地產婦對母嬰保健知識需求情況
不同居住地產婦對各項母嬰保健知識需求情況見表2。在相同居住地組內,各項母嬰保健知識的需求順序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產婦渴望得到多渠道、全方位的母嬰保健指導
本文通過對496名產婦產褥期母嬰保健知識需求的調查與分析表明,由于住院時間短暫,產后健康宣教無法在住院期間完全提供[4]。同時由于產婦身體的原因,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各方面的自我保健和嬰兒護理知識,絕大多數產婦在調查中表示缺乏母嬰保健知識。在產后最初的階段,新父母要適應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但其往往對要承擔的新角色缺乏準備,出院后隨著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大多數的需求都體現出來[5]。因此,為產婦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母嬰保健指導是醫療機構的重要任務。
3.2 母嬰病房健康教育流程需進一步完善
本組研究表明,嬰兒健康需求明顯高于產婦健康需求。由于本研究多為初產婦,母親更加關注嬰兒健康,但又缺乏育嬰經驗,因此,育兒知識在產褥期婦女知識需求中占相當大的比例[6],其中,嬰兒日常護理、兒童生長發育規律、早期教育、新生兒疾病認識及預防、嬰兒意外預防的平均秩次較高,產婦希望得到醫務人員較多的指導和幫助;而對產后疾病知識預防、產婦膳食營養、性生活及計劃生育的相關知識需求相對較低;另外,關于母乳喂養相關知識的需求也并不高。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產婦認為住院期間醫務人員對產褥期飲食、衛生、休息、母乳喂養等相關知識宣教到位,而新生兒相關知識則相對薄弱。因此,應制訂更全面的母嬰病房健康教育流程,并靈活主動地實施,以提高產婦自我照護及新生兒護理的能力。
3.3 不同文化層次、居住地的產婦對母嬰保健知識需求有所不同
產婦的文化層次直接影響其獲取母嬰保健知識的多寡,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善于學習,接受新事物較快,能夠主動或被動參與孕期保健知識的各種培訓,能夠通過網絡媒體了解和學習相關知識,而城市產婦的整體文化水平比農村產婦高[7],因此,不同文化層次、居住地的產婦對母嬰保健知識需求有所不同。結果表1提示大專及以上學歷產婦對嬰兒早期教育的需求相對較高,這與產婦受教育的程度呈正相關。結果表2提示不同居住地產婦對產后康復的需求不同,可能與外來務工人員面臨的就業及經濟壓力有關。
3.4 產褥期延伸服務可以采取多種途徑和形式,更好地促進母嬰健康
現階段我國“80后”獨生子女明顯增多,且民間產婦有“坐月子”的習俗,傳統的產后修養誤區依然在部分產婦中存在,加之住院時間短暫、產后訪視存在局限性等相關問題,因此,盡管已經開展的產后延伸服務對母嬰保健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此基礎上,如何進一步發展產科延伸服務新模式,提高護理質量,將護理的范疇從醫院延伸到家庭、社會,是現階段產科護理需要解決的問題[8]。醫療機構應根據不同產婦的具體情況,以及產褥期不同階段可能產生的各種問題,提供多種形式和多種途徑的優質母嬰保健護理服務,擴大服務領域,使臨床整體護理得到延伸,提高母嬰健康水平,切實保障母嬰安全。
[參考文獻]
[1] 楊素勉,田溢卿,王敬聯,等.產褥期婦女知識及生活需求調查與母嬰保健[J].中國婦幼保健,2008,24(23):3371-3372.
[2] 卜秀青,尤黎明,顏君,等.產褥期婦女壓力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2):1065-1067.
[3] 趙春霞.母嬰保健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實用醫藥,2012,7(6):266-267
[4] 尤艷,劉春紅,李東妹.孕產婦健康教育的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1):136-137.
[5] 肖艷瓊.產后家訪對母嬰生活質量的效果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1):1383-1385.
[6] 劉愛君.產后訪視中新生兒常見護理問題及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24):96-98.
[7] 徐冠英.城市與農村婦女孕期保健狀況的比較分析[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1,8(3):22-24
篇10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3.174
在糖尿病臨床分型中, GDM是其中較為特殊的一種, 同時也是妊娠期合并癥中最為常見的一種, 多在妊娠中晚期發病, 且合并嚴重的代謝變化, 對母嬰安全造成很大威脅。國內GDM發病率在近年來表現出明顯升高趨勢, 早期明確診斷并及時予以診治可有效控制產后并發癥。連續性護理旨在引導患者樹立或保持健康行為習慣, 以有效鞏固臨床療效[1]。基于此, 本文觀察并分析連續護理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結局的干預效果, 旨在為臨床提供一定指導和幫助?,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來本院就診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納入本次研究, 入組患者均為自愿參與。年齡26~35歲, 平均年齡(27.2±3.2)歲;孕周24~28周, 平均孕周(25.2±2.4)周;入組標準[2]:①50 g葡萄糖負荷(GCT)篩查結果提示為陽性;②75 g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空腹、餐后1、2、3 h時界值分別為5.6、10.3、8.6、6.7 mmol/L。排除甲狀腺功能減退病史、慢性高血壓、非妊娠期糖尿病史和甲狀腺功能亢進者。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0例。兩組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均接受產科常規護理, 即在病情確診后開展常規健康知識宣教, 治療期間嚴格遵照醫囑開展糖尿病常規護理, 并在患者出院后給予合理的康復指導。
觀察組同時給予連續護理干預, 并在患者出院后開展全程護理管理, 內容包括:①針對患者健康指數掌握度、心理狀況、一般情況以及健康需求等要素進行分析, 制定針對性和個性化的護理計劃。②制定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處方:結合患者心理狀況、家庭經濟狀況以及健康需求制定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處方, 告知其定時復查以及掌握疾病知識、學會自我監測護理的重要性。③飲食指導:應指導患者掌握合理飲食訣竅, 在嚴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以免導致餐后高血糖的同時, 謹防因饑餓而產生酮體。應結合患者飲食習慣以及個人口味來選擇食物種類, 并定餐定量, 但應注意留出自由度, 允許患者在規定范圍內選擇喜歡的食物, 提高其依從性, 但不可隨意加量或者減量。隨訪過程中應結合患者血糖指數做出相應調整, 應以高纖維素食物為主, 多攝入豆制品以及牛奶, 適量補充新鮮水果以及微量元素。不可食用純糖以及辛辣生冷食物, 保持飲食清淡, 不可過于油膩。④運動指導:合理運動鍛煉有利于母嬰預后、控制母體血糖指數, 降低患者胰島素需求并改善葡萄糖耐受度[3]。應告知患者盡量在餐后1 h后開展鍛煉, 持續時間為30~60 min, 適度運動, 以鍛煉后微汗、稍感乏力、經短暫休息后有愉悅和舒適感為宜, 不可劇烈運動, 謹防流產。⑤血糖監測:治療期間應嚴密觀察患者血糖波動情況, 并指導患者掌握自測血糖的方法, 定期進行檢測, 幫助患者學會使用血糖儀。⑥產后檢測:應在患者出院后開展完整而持續的護理服務, 并結合患者個體情況制定詳細的出院計劃, 以密切檢測患者血糖指數, 控制產后并發癥。
1. 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剖宮產率、產后母嬰并發癥情況、血糖控制情況;通過遵醫行為評估表[4]評估兩組遵醫情況, 內容涉及合理用藥、正確飲食、定期復查、正確運動療法以及血糖自我監測。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遵醫行為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遵醫行為更優, 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分娩方式與血糖控制情況對比 對照組患者剖宮產率為55.0%(22/40), 空腹血糖指數
2. 3 圍生期兩組母嬰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母嬰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現階段, 婦產科臨床對于GDM病例的護理多以常規方法為主, 但患者普遍缺乏依從性, 且難以觀察病情, 對其病情所出現的動態變化無法予以有效觀察, 因此也就難以準確判定患者病情變化。此外臨床大多重視院內康復治療與護理, 而對于出院后的康復治療以及健康指導則有所忽視, 導致醫院護理干預與家庭護理之間出現脫節, 也就無法全方位滿足GDM患者多層次化的家庭護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