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意識培養范文

時間:2023-11-24 18:01: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新意識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創新意識培養

篇1

一、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處于“做夢”年齡的孩子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他們思考問題不受任何約束。想象是人們在頭腦中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成新的表象的思維方式。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人們往往否定孩子的主體性,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例如,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合老師的要求,答案和標準答案不同時,老師就判斷為錯,這樣讓學生拘泥于一種答案、一種思維方法,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我們要呼吁老師,不要對孩子“離奇”的想法過分強求一致,而應因勢利導,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和保護,才能激發他們的創作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創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地表現和發展。自尊心是一個孩子進步的原動力,他們在回答問題或討論中只有消除顧慮,不必為答錯受到老師批評、同學嘲笑而擔心,才能展開思維的翅膀去思考,去回答,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然而有的老師在學生答錯時,竟用“笨蛋”等詞挖苦學生,這樣只會帶來集體歧視的效應,大大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在這種自尊心受到傷害的狀態下,什么創新,什么發展,便無從談起,因此,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為他們提供創新空間,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直觀教學,引發學生聯想

在教學中,可運用動手操作、游戲激趣、鼓勵質疑、巧設練習、引導聯想等方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創新思維。另外,筆者還在課外活動時,指導學生搞小創作,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例如,指導學生用舊紙盒制作小火車、高樓等不同的作品,用飲料瓶制作會跳舞的小人兒、花籃等,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索、想象

教學中運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可以把學生引向積極思維的境地,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進行大膽想象。例如,在學完《小鹿的玫瑰花》后,引導學生想象:還有誰看到了小鹿的玫瑰花,聞到了玫瑰的香味?他們會對小鹿說些什么?學生各抒己見后,再讓學生想象人物的動作、表情,分組進行表演,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篇2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29-01

數學是其他自然科學的基礎和保證,因此,學好數學對于學生以后其他學科的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小學數學主要是促進學生在幼年時期接受數學教育,進而為將來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石,處于7~12歲年齡段的小學生是各項認知技能都在快速發展的階段和人群.在這一年齡階段,其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會隨著其興趣而得到不同的發展.教育和教學就是培養人和塑造人的一門科學,所以說,好的教育教學是會使得人的全面發展得到增強的。

1.創新情境數學教學模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不同的情境來講授知識能夠激發和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由情境可認啟發學生對解題思路的獨特的想法與思路,這一過程既是形成數學構思的過程,也是展開合理解題思路的思維過程。在情境教學模式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創新思維,并積極主動地發表對解題思路的見解,從積極參與教學的實踐中,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就培養起來了。此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數學語言的使用要與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相適應,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情境教學模式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2.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穩定性差的特點,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興趣的驅使下,小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課程,才能在興趣的驅使下展開更多的創造性思維。數學教學本身具有理論性強的特點,理論的講解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小學生的興趣,也有很多小學生對數學課程有著厭學情緒,這時教師就要注意采用新鮮多樣的方式來吸引小學生的興趣。例如,利用多媒體、幻燈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現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生在學習數學上的興趣。數學課上教師還要注重將數學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拉近數學與小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他們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

3.通過交互合作的方式來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開展學生之間的交互式合作能夠形成學生之間思想的交流,對其創新意識培養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學生通過交流可以對所討論的問題產生不同角度的認識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其創新意識。通過交互式的合作,在學生之間能夠對問題進行廣泛討論,也能找到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實踐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走曲徑小路,觀賞美景時就可以假設問題:對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計算出它的長度?并號召學生展開討論,學生有的說用尺子,有的說用步測……通過學生之間交互式的合作討論的方式,能夠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啟發,這對創新思維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創新型的思維方式對于創新意識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在創新思維的引導下,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勢必會增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訓練方法來實現,例如逆向思維的訓練,有時會對數學問題的解答產生更為簡便高效的作用;聯想思維的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從多角度來思考問題,對全面思考問題具有很好的效果,聯想能夠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是創新意識培養的基礎。

創新意識對個人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從小學階段就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也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此本文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對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了研究探討。筆者針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建議,包括情境時教學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實踐活動的方式。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地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不斷提高小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其今后的人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國家的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篇3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保證。教師要關愛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真正做到面向全體。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用親切的目光看著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視、被關注的,從而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學中,教師的態度要和藹可親,語言要富有幽默感,這樣有利于情感的調動。學生喜歡受表揚,因此,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創新表現,教師要盡可能做到多表揚、多鼓勵,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探求知識的欲望。

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求知之源。學生的好奇心是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周圍事物、展開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因素。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吸引性、趣味性和針對性的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設置懸念,引出新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如在教學“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說:“以前都是老師出題,同學們算。今天改改,同學們出題,老師算。要求大家先算一算結果,然后考老師?!闭n堂上頓時熱鬧起來,學生爭著出題,但不論學生出的題多難,都被我答對了。學生產生了“老師為什么能這樣快地判斷出來”的疑問,萌發出強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老師的方法。此時,我趁勢將學生帶入新課的學習。

三、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1.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質疑問難是學生探求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是推動創新的原動力。學生好奇、好問、好動,求知欲旺盛,教師應從學生的特點出發,積極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善于解答問題。鼓勵學生質疑既可以深化知識,又可以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2.鼓勵學生展開想象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采用聯想、猜想、試探等方法,打破常規,從新的角度或方向大膽探索,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如,讓學生演算“8+8+5+8+8+8”這道題時,我引導學生不用逐項累加的方法,看誰還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學生思考后提出了兩種解法:第一種方法是8×5+5=45,第二種方法是8×6-3=45。有些學生剛看到第二種方法時產生了疑問,不明白這種解法的思路是什么。提出這種解法的學生對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了說明:可以把算式中的5假定為8,這樣就可以利用8×6來計算。但因原式中多加了3,所以應在8×6中減去3。我抓住這一時機,對提出這種解法的學生給予充分肯定,讓學生體會到創新的樂趣。

3.鼓勵學生參與操作實踐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手與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發展,腦使手發展。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去探索發現。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我出示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學生在操作中,逐步發現三角形的面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這種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知識,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這樣做,既可以提高學生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篇4

質疑問難 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107-01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當今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創新學習,最大程度地開發每個學生的創新潛能,筆者就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三點看法。

一、營造寬松課堂氛圍,激發創新意識

寬松的課堂環境能夠使學生保持最好的思維狀態,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中,從而更好地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創設和諧、自由的教學環境,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語言魅力的作用,善于使用幽默、鼓勵性、和藹可親的語言,如“你真棒”“很不錯”“誰能幫幫這位同學”等,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氛圍。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時,筆者讓學生想辦法把手中的圓柱側面展開,隨后下去巡視,發現部分學生按照書本的方法操作進行,其后鼓勵學生積極開拓、大膽嘗試、勇于創新。話音剛落,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我展開的怎么是一個長方形呢?”筆者趁勢提問:“干得不錯!想想,什么樣的圓柱體的側面展開是長方形呢?”這時,學生的思維已非?;钴S,把教學過程推向了另一個。

在以上過程中,筆者運用了鼓勵、和藹的語言營造了寬松的教學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學生能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進行了創造性的操作,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語言的魅力是非常重要的,積極的語言可以讓學生獲取信心,激發創新意識,但是,也要做到適度、適量,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行為過程。

二、培養質疑問難習慣,增強創新意識

問題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前提,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在教師的有效問題引導下,學生大膽嘗試,主動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增強創新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的知識水平和教學內容特征,創設啟發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其大膽探索和發現問題,并提出質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抓住一些思維含量較高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并掌握相關知識點,把教師的“教授”轉為“引導”、學生被動地“學”變成主動地“探究”,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創新意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的體積》時,筆者讓學生將底面積和高完全相同的圓錐體與圓柱體進行比較:將圓錐體裝滿水后,把水倒入圓柱體中;將圓柱體裝滿水以后,把水倒入圓錐體中。結果發現:圓柱體容器并沒有被裝滿,而圓錐體容器的水卻已經溢出。這時,學生們紛紛提出質疑。

生A:是不是操作錯誤呢?

生B:同樣是等底等高,但兩個容器的體積卻不相同,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

師: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圓柱體體積和圓錐體體積的關系呢?

生C:我們可以把圓錐體裝滿水以后倒入圓柱體中,看分幾次可以把它裝滿,就知道圓柱體的體積是圓錐體的體積的幾倍了。

生D:也可以把圓柱體裝滿水后倒入圓錐體中,看看可以裝滿幾次,這樣也可以知道它們之間的體積關系。

在以上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提出質疑,增強了創新意識,并抓住有效問題對圓錐體積計算方法進行科學探索,提高教學效率。學生提出的問題無論是否有價值,教師都應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正確的引導,循序漸進地培養其質疑問難的學習習慣,增強創新意識。

三、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創新意識

實踐活動是創新意識培養的沃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熱愛,磨練了永不放棄的意志。思維品質都是創新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學生主動參與了知識的產生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創新思維得到充分挖掘,創新意識得以提高。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可操作程度,結合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設計適宜的實踐活動。首先,根據操作步驟所涉及的用具,做好充分的材料準備,其必須具有安全性、便捷性、易操作性。其次,明確操作內容,鼓勵學生采用豐富多樣的方法進行動手操作,提高創新意識。最后,教師對學生的操作活動作適當點評,總結相關知識點。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周長》時,筆者讓學生動手操作測量圓的周長,有的學生用一根繩子圍成圓的形狀,大小也相近,然后通過測量這根繩子的長短就可以得出圓的周長;而有的學生把圓涂上顏色,在紙上滾一圈,再量留下的痕跡就可以得到圓的周長……教師對各種測量方法進行點評,指出其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接著引導學生測量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發現圓的周長總是該圓直徑的3倍多一點,從而得出圓周長=直徑×圓周率。

篇5

關鍵詞:創新意識;課堂;教學

教師要將創新意識帶進課堂應具備的條件是:1.創造性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使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做到大膽創新,勇于進取。2.有獨特的個性品質,概括為“新、特、求、活”?!靶隆笔侵笇ぷ饔泻闷嫘模荒爻梢?;“特”是指思維和行為具有獨特性,不隨波逐流;“求”是指在教育教學中嘗試不同方法,在拼搏中探求規律;“活”是指思想開放,不遺余力地去開創新局面。3.創造性的教學風格。教師要做到教學民主,師生關系平等和諧,教學開放,有自己的風格特點,富于感染力,教學方法靈活、創新。教師如何將創新意識帶進課堂呢?筆者作為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下面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巧妙設疑,啟發學生創新意識

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當學生對數學這門課程有了興趣,才會主動地去學習。數學這門課程是一個系統性比較強的學科,前后知識聯系緊密,教師在講課的時候要把前后知識用一條“線”有機地串聯起來,這樣學生學起來會比較容易。教師在設疑時,要深入地研究新課標及教材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掌握教材的縱橫聯系,熟悉每一課內容與前后知識的聯系及其在每單元和整個教材中的地位,這樣的設疑才能體現出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和知識的邏輯順序,才能由點到面地讓學生掌握整個學科的知識結構。巧妙的設疑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數學知識的學習有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學生自己,教師把一些最基本的定理和公式告訴學生,其他的學習全靠學生的鉆研和練習。對于一個公式,學生要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只有這樣才會把數學這門課程學的越來越“活”。

二、積極鼓勵,誘發創新思維意識

好的學生是夸獎出來的,這句話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起著很大的作用。學生的創新來自于學生內在的動力,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信心才會主動地去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對學生要多進行鼓勵,給學生營造一個富于創新、和諧寬容的學習氣氛。在課堂上,教師要從點滴做起,對于學生的進步要善于發現和鼓勵,從而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自信。在課堂上,教師要允許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錯誤,對不完整的答案要進行補充。教師對于問題的出現應當場解決,同時在課堂上要允許學生直接舉手對教師的觀點提出疑問。教師要耐心地解答每一位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解答的時候讓所有的學生都要認真地聽,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共同進步。對于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討論并得出答案,這樣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起來。通過討論,學生創新的火花放射出美麗的光芒。

三、創新意識的形成需要開放性與社會性的問題為前提

創新意識的形成離不開實踐,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活動時,教師不能使用傳授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具體問題和具體情境,采用啟發誘導的方式,引導學生解決一些生活中的東西。例如,讓學生思考什么樣的圖形可以一筆畫出(七橋問題)?讓學生設計最快知道瓶子里裝有多少粒黃豆的方法,這些有趣的問題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同時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提示:凡“一筆畫”一定有一個“起點”,一個“終點”,還有一些“過路點”;有一條線進入“過路點”,必有一條線離開“過路點”。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敞開了,思維有了新的生命,創新意識會在這些具有創意的問題中悄然走進課堂。

四、課堂教學注意“人本”意識的滲透

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改變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學習。教師要發現學生的“發光點”,讓學生嘗試多種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讓他們學會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在平時所遇到的語言情境、圖形情境、實際應用情境等各種特定的情境中,實現玩中學、做中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他們學會質疑,學會反思,學會變通角度思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展現他們的創造性,讓學生真正在創新中發展。

五、密切聯系學生生活,激發創新欲望

篇6

【關鍵詞】寫作;創新;命題;立意;題材;布局

寫作是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作文水平很差的學生語文成績是優秀的;相反,我們也很少看到作文得心應手而語言成績卻不令人滿意的學生。由此可見,作文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腦力活動,要求學生具有主動探索的精神,即具有創新意識,我們要努力提高中學生的寫作素質,適應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必須從初中生開始就注重對他們進行作文創新意識的引發和培養,必須對作文的命題、立意、題材、布局等方面進行大膽的探索。

一、命題要有創新性

作文教學改革首先是觀念上的轉變。面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窒息的現狀,出于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文題應起到迫使學生作用。具體的說就是激活學生的創造潛能,并通過細密的構思,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大力進行這種具有創造思維的初級化訓練。由此,教師在命題應注重這樣三點:

首先,注重命題新穎性,逼使學生開啟創造性思維。好的作文題目。會像鮮花吸引蜜蜂那樣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和寫作興趣。例如寫人記事的作文可命為《親情故事》、《媽媽叫我“淘氣鬼”》、《爺爺的故事》等,這樣的題目,有助于激發中學生創造想象樂趣,使他們感到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再如,題目《2020年回故鄉》、《20年以后的我》就能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寫出充滿美好希望的內容。

其次,注重命題激發性。能誘發學生寫作的欲望,激發學生興趣的題目,使命題是努力做到:新奇活趣;難易適度;貼近(學生)生活;具有導向。如《假如我有了錢》、《長大想×××》這們的題目學生寫起來就有時代感、新氣息。

第三,注重命題多樣化,為使學生有話可寫,命題最好用半命題,如我×××,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補充上:我長大了,我學習前進了,我流淚了……這樣,學生寫起來得心應手,寫出來的文章也真實感人。

可見,在作文訓練中,題目擬的好,學生一見眼亮。精神一振,興趣頓生,躍躍欲試,定會有強烈的寫作欲望。

二、立意要有突破性

作文立意要解除傳統的束縛,教師應徹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引發學生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

首先,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培養他們要用正確的觀點看待問題,分析問題,使其作文具有積極的意義,真正做到“文道結合”。對中學生應努力樹立科學高尚的情操,道德品質和遠大理想,然后引導他們到現實生活中生活,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真、善、美的愛,對假、丑、惡的恨。生活閱歷豐富,體驗用正確的觀點去看待,作文時,文思使如江水出閘一瀉千里,暢通無阻。

其次,鼓勵學生大膽地寫剖析自己的文章,也就是鼓勵學生放開膽子去思考,想什么寫什么,如寫《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教師意在讓學生大膽地說出心中的秘密而做文章。又如,指導學生寫發生在家里既有意義又有趣的一件事,板書題目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這樣一種氛圍:同學們,你們每個家庭都有許多既有意義又有趣的事情,請同學們仔細回顧一下,選擇一件寫出來,于是同學們有寫《幫爸爸戒煙》、有寫《和媽媽下棋》、有寫《給奶奶過生日》……這些題目都可以寫,像這樣指導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就不會千人一面,眾人一詞了。

第三,選擇創新的獨特角度。如寫《記一個熟悉的人》,少寫班上刻苦學習的同學,或是他敬愛的爸爸、老師等。這些作文雖都可寫,但他們缺乏創新,如果能換一個角度立意,寫生活中一個愛管“閑事”的老人,平時言語不多,不討人喜歡,但在關鍵時刻,他為了維護群眾利益,敢于同壞人做斗爭,則比較能吸引人,又如,若是寫一個殘疾青年如何戰勝自卑,開店鋪,自己養活自己,并誠心為大家服務,贏得大家對他的信任的事,也就比較有創新了。而且習作富有時代氣息。從創新的角度培養學生創作欲望,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素質。

三、題材要有靈活性

中學作文教學再也不能走技術主義、形式主義的老路了,只有以內容題材為中心,以精神和思維訓練為中心,方能開創作文教學的嶄新天地,拓展學生的寫作題材,讓題材貼近生活,注重寫作實效性,是引發和培養中學生作文創新意識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生活是作文之源,學生生活越豐富,作文內容就越充實,教師要通過課內課外開放,要重視開拓中學生的社會生活視野,培養他們勤于觀察、善于思考,面向社會,接觸實際的良好意識和能力,力求做到寫作題材與學生生活合拍,從而使作文內容生活化。這樣,不僅解決了作文“無話可說”的問題,而且有助于寫出內容充實,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四、布局要有新巧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無奇。如記寫某個人物時,可先貶低后贊揚,為揚而抑,抑的目的在于揚,抑制是為了更高的揚起。有個學生寫《爸爸不求“爺”了》一文,開始寫爸爸信神,磕頭禱告,求財神賜福,且還執意信“老天”。這是“抑”。然后,敬“財神爺”總不發財。后來,爸爸信了舅舅的話,不信神,去養雞,結果成了養雞專業戶,發了,終于明白:“想發財還得靠自己?!边@是“揚”。

篇7

    關鍵詞:自然教學 探索 創新意識

    面對當今這個多變的社會,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知識日新月異。我們已無法用過去所學的,教現在的孩子去適應未來的世界,只靠傳統的注入式教育已無法適應這個多變的社會,我們要求繼承傳統,更希望推陳出新。因此,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已成為教育改革的趨勢。

    一、 親歷知識的發現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習自然的正確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知識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工作,讓學生感到新知識是在自己面前發生,比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好得多,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再創造而獲得的知識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靈活運用。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重建?!币还澱n無論教師講得如何精彩,如果沒有學生的參與,不符合學生的知識規律,不能將教材及教師的思維過程轉化為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的思維再現出來,那么這樣的課就是失效的。一定要讓學生在自然活動中學習科學知識,學習是手段,創造才是目的。例如教學《水是怎樣的物體》一課時,學生通過“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知道了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這時教師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鹽水、醬油、醋等幾種液體,讓他們自己設計出鑒別水的實驗方案,學生人人動手、動腦、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大家研究討論的結果,認為先看、再聞、最后嘗味道,才是最合適的程序。這樣,學生不但對水是什么樣的液體認識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鑒別水的方法。

    又如:學生在沒有學習《花的構造》一課以前,從平時的生活中,從語文課上,對花已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學習這一課時,通過認真仔細地觀察,他們發現大多數植物的花都由雌蕊、雄蕊、花瓣、萼片四部分構成。更可貴的是,他們還發現,花不一定都有這四部構造:黃瓜花有的只有雄蕊,有的只有雌蕊……學生為自己的新發現感到興奮。抓住這個時機,教師給他們講“完全花”、“不完全花”等知識,學生會覺得難度較小,從而輕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識。

    對學生來說,只要把要學的知識作為待創造的結果,就能把學習新知識和培養創新意識二者統一起來。

    二、 適當設計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適當采用靈活、多向、開放性問題,給學生提供思維空間,使學生把機械模仿轉化為探索創造。開放性問題極具挑戰性,因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然課的起始階段一般是先提出本課研究的中心問題或某一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某種現象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不管是采用哪種提出問題的方式,目的都是先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問題”,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明確研究目標。例如教學《熱脹冷縮》一課,教師出示一瓶橙汁汽水,一瓶桔子汽水讓學生觀察,讓他們看一看,想一想,你想研究兩瓶汽水的什么問題?

    學生觀察后,提出了很多問題:

    ① 我想研究汽水為什么會冒泡泡?

    ② 我想研究汽水的蓋子為什么能封得那么嚴實?

    ③ 我想知道人們為什么管它叫汽水?

    ④ 為什么人們都愛喝汽水?

    ⑤ 為什么汽水一般裝在玻璃瓶里?

    ⑥ 為什么瓶里的汽水不裝滿?非要差那么一點點?……

    教師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同學們提出了好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涉及到許多知識,今天我們只來研究其中一個問題:汽水在瓶中為什么不能裝滿?學生看到研究的問題是由自己“創造”出來的,學習積極性培增,創新欲望強烈。這樣,既便于學生理解熱脹冷縮的知識,又培養了創新意識。

    三、 放手讓學生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小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實踐操作的機會,教師要重視學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讓學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留于形式,讓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讓新知識在學生操作中產生,讓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通過學生的操作便會發現,學生也是一個創造者。例如《磁鐵游戲》課,讓學生玩“巧取試管鐵釘”游戲時,開始有的學生感到茫然,不許倒掉試管里的水,又不能用夾子等東西,那怎么將鐵釘取出來呢?他們經過動腦思維,互相啟發,將試管取釘的問題和磁鐵隔著東西也能吸鐵的知識掛上了鉤,從而找到了取出鐵釘的辦法。他們有的采用了用磁鐵在試管外壁先吸住鐵釘,再沿管壁向上移動取出鐵釘的辦法。有的學生先用磁鐵吸住一根長鐵釘,再讓長鐵釘又吸住一要長鐵釘,使兩釘首尾相連地懸吊著,然后將懸吊的鐵釘伸進試管里吸出小鐵釘。雖然第二個辦法不能說明磁鐵隔著東西也能吸鐵,但他是經過積極思維后才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教師也應給這些學生鼓勵表揚。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生物論文

    這樣學生自己“創造”的新知,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而且在操作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主要參考資料:

    《現代教育科研方法與應用》邵永良、莊允吉、童國飛

    (寧波出版社,1999年2月第二版)

    《創造性思維與教學》陳龍安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篇8

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構建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新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教師要認識到,多數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基本設施電腦都非常感興趣,但是對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內容卻并沒有同樣濃厚的興趣。教師應該找到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多媒體電腦的結合點,使信息技術課程與多媒體電腦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接觸多媒體電腦,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完全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讓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成為學生自我發展和提高的過程。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只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要創造多種機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由于課堂時間有限,主要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教師要組織豐富的課外活動,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內容延伸到課外,進一步鞏固課內所學知識,拓展學生視野。課外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以增強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課外活動要與課堂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緊密聯系,為課堂教學服務。

二、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向各個不同的方向擴散,使學生明白一個問題并非只有一種解決方法,也可能有不同的解答,啟發學生要深入思考,從各種可能性出發,尋求不同的解決方法。這種不受現有的一種方法、一種途徑的限制,從多種角度出發思考,得到多種不同的正確的答案的思維方式,就是求異思維。求異思維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的特點。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畫面形象生動的優勢,刺激學生的感官,拓寬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漸漸學會求異思維。

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尋求多樣性的答案,這就是創造思維的核心。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克服以往單純重視知識傳授的傾向,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性。教師可以通過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教材中能一題多解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出發,嘗試各種方法,得到多種解答。例如在學習“新建一個Word文件”時,教師可以學生自己嘗試新建一個Word文件,然后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做必要的補充與總結。

學生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后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

1. 在桌面上單擊鼠標右鍵,選擇新建,Microsoft Word 文檔。

2. 點擊開始菜單,程序,Microsoft Word。

3. 在一的打開的Word文件上方點擊“打開”快捷鍵。

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闊思路,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在這多種解決方法中,找到一個最便捷的方法。

三、啟發學生的想象力

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形成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意義。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币驗橹R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窮的。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想象的對象可能是現實中已有的事物,也可能是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所以說想象具有創新意識的內涵和特性。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要結合教材內容,發揮信息技術課程新異性與變異性的特點,讓學生自由發揮展開想象。

中學生受到年齡、知識、閱歷等因素的限制,他們的想象能力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信息技術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電腦豐富學生的知識,增長學生的見識,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想象能力。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創設一定的技術環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電腦具有的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優勢創設教學情境。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教學活動富有創造性,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師還要經常設計一些旨在培養學生想象力的作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培養學生的疑問意識

疑問意識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心存疑問,自覺的發現問題,獨立地思考問題。疑問意識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高度集中注意力,積極地投入學習。疑問意識還可以激勵學生勇敢探索,大膽創新。

篇9

首先,在歷史課的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提高學習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我們要意識到,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并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不能只靠自己的三寸不亂之舌,和一些與歷史教學不太有關的虛構故事來取樂學生。而是用自己人格的魅力,風趣的語言使枯燥乏味的知識生動化、形象化,用形式多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梢愿阋恍v史游戲,猜歷史謎語、講歷史故事來活躍課堂氛圍,打開學生智慧之門。比如,我們講“萬里長城”時,可以先敘述長城的工程浩大,修建得雄偉壯觀,連綿萬里,氣勢磅礴,這是人類歷史上偉大壯舉,還可以論述長城具有抵御外族的侵擾,維護國家安寧的重要作用;同時還可以講述孟姜女哭長城的民間故事,來證明這項工程宏大、艱巨,需要很大的國力才能能做到的。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佳境,讓學生感悟到我們生在這個國度而驕傲自豪,還增強了愛國主義意識。

其次,歷史教師要想通過歷史課的教學來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努力創設歷史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記得葉圣陶老先生曾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彼f的是寫文章,只要感受深切,才能入境。是的,也是同樣的道理,人的情感在一定的環境之下產生。你能創造出好的環境、氛圍,學生就能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我們講“二萬五千里”時,給學生看一些的故事篇,唱幾首《組歌》,背幾首有關的詩歌等,使學生仿佛看到英雄前輩可歌可泣的壯舉。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氛圍,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還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創新和感情的升華!

再次,作為歷史教師,要想通過歷史課的教學來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努力利用課堂教學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一種溝通心靈的藝術,在課堂上,不應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歷史事件、年號,而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應注意啟發誘導,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來掌握真才實學。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提出對教學的創造性的見解。

篇10

一、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

心理學研究認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美術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科研成果,為學生多提供創新的機會。

如“用畫筆美化我們的校園”,號召學生在教室外的瓷磚墻壁上繪出美妙的圖畫,美化我們的環境。每位學生要盡情地用畫筆創造美、展現美。這個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的美術才能得到極大的展示。還可以搞一些畫展:“我能行”“我畫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給學生更多表現自我、勇于創新的機會。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美術創新氛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初中美術教學中,應努力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充分發揮潛能的機會,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美術課要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品質和個性。

美術課堂,教師要勇于丟掉“師道尊嚴”,與學生平等相處,建立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張揚自己的個性。示范作品固然很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樣品,但我們不能要求學生作品與示范作品一模一樣,而應該允許學生的作品有他們自己的個性。當學生有所創新時,要及時表揚、鼓勵。

盡可能多地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通過作品較完全的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

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想象力是創新的翅膀,有了大膽、豐富的想象,學生的創造能力就會插上翅膀,自由遨游在思維的領空。在探索、研討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知識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卻是無限的。培養和發展想象力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想象是創造力的基礎,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

初中生喜歡異想天開,有的想法甚至有些離奇,對于學生的神奇想象,教師要充分理解,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地進行藝術表現和創造。不要把知識技能看作僵死的東西,束縛學生的手腳,限制他們想象和創造的空間,阻礙他們發揮自己的個性。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對培養學生學習美術興趣,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和繪畫水平,對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問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如果不能提出問題,創新意識的培養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潛能才會被激發。創設好最佳的問題情境,能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如學習《色彩》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視頻,看了幾種樣式相同而顏色不同的箱子,提問:“你認為哪個樣子較重?”結合學生以及視頻中隨機采訪的路人的回答,提出一個問題“相同樣式的箱子,為什么人們會認為深色的重?”學生經過思考,紛紛提出不同見解,然后我們進入了學習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