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教育概念范文

時間:2023-11-27 17:30: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政教育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家政教育概念

篇1

思想政治教育學中的“價值”概念,不包括自然物的使用性價值,只包括蘊含在人的行為中的精神性價值。具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學中所使用的“價值”概念包括雙重維度,即以“善”為原則的道德價值和以“正義”為原則的政治價值。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學;道德價值;政治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一種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實施的價值觀培育活動,目的是實現受教育者對教育者所傳播的價值觀的認同。價值觀無非就是人們對于某種價值所持有的觀念,即對于某種價值在觀念上認同或者不認同的態度。因此,價值觀培育的邏輯前提是澄清什么是“價值”。只有明確了什么是“價值”,才能進一步探索價值觀是怎樣形成的。究竟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學所關注的“價值”?本文將初步討論思想政治教育學語境下的“價值”概念,而不是討論價值觀。

一、自然物的使用性價值及其主體對自然物相對價值的立法

在廣義上,自然物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形成的物,另一種是人在某種自然形成的物的基礎上進行加工而形成的人造自然物。所以,狹義上的自然物所指的是自然形成的物,而廣義上的自然物包括人造的自然物。因此,一切物都屬于自然物,它們和精神相對應。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當中,自然物的價值不在討論范圍之內。但是,為了澄清思想政治教育學中所說的價值的本質,我們首先要區分兩類不同的價值。一類是自然物的使用性或欣賞性價值(如果我們把欣賞也看作一種功用的話,那么欣賞性價值也可以被看作一種使用性價值,即作為欣賞的使用價值。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全部自然物都歸結為它具有某種使用性價值);另一類是某種精神或觀念因為符合真理而具有的精神性價值。第一類價值顯然不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討論范圍之內,但我們對這一類自然物的價值應該有本質性的分析,以澄清它為什么不在討論范圍之內。本文討論的自然物,包括自然形成的和人造形成的自然物。和人的自然需求相關聯的價值,相當于經濟學中一個物體所具有的使用價值。一物對某人有使用價值,但對于另外的人不一定具有使用價值;一物在某一時間或地點對某人有使用價值,但在另外的時間、地點不一定具有使用價值。價值是由主體的需要決定的,這不是說物絕對沒有價值。物雖然絕對是有價值的,但是相對于個別主體而言,這一價值并不一定能夠得到實現。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1)自然物對主體的需要來說具有的是使用性價值。(2)主體需要的個體性差異,決定了自然物并非對每個個體都有價值,因此自然物對于個體來說有相對價值。(3)主體的自然需要決定了自然物對其自身來說是否具有價值,因此,主體需要就成了自然物相對性使用性價值的“立法者”。概言之,人的自然需要為自然物的使用性價值立法。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為什么自然物的使用性價值被排除在了思想政治教育學之外———因為自然物的使用性價值所針對的主體性條件是個體的自然需要,而自然需要是由人作為自然物(生物)的需求決定的。自然本性決定了人們需要的產生,而不是由人們的某種觀念決定的。在這個意義上,一個人具有怎樣的自然需要,是完全由自然物的生理機能決定的,而不是教育的結果。

二、實踐理性是精神性價值的立法者

思想政治教育學中所說的價值,是和人的行為相關的,即在行為中承載著的精神價值。精神性價值的本質是“善”,因此我們認為符合“善”的原則的行為是有價值的。對于這種精神性價值來說,我們再也不能從物當中去評判了,而只能回到人的觀念當中加以評判。觀念是思維的產物,對這一觀念的精神價值加以評判顯然是非常困難的。一個物具有怎樣的使用性價值,是很容易被人們直接從感知中加以判斷的。但是對于一個人的精神性價值的態度,即其價值觀來說,我們的評判和鑒別就非常困難了。說到底,評判或者改變一個人對精神性價值的認同和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問題。除了和人的自然需要相關聯的價值,還有和人的自由意志相關聯的價值。這些存在者不是因為其具有使用性價值。使用性價值即便存在,也可能以消極的方式來成就超自然需要的價值。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人的精神需要,比如對高尚人格的需要、對正義感的需要、對良心的需要等等。總而言之,這是一種超越使用性價值的精神價值。這種價值一般是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即便有某種“物”出現在價值行為當中,也不是因為物本身就具有這種精神價值,而是由于人的行為賦予了其某種精神價值。比如,我們把一支筆贈送給朋友的時候,這支筆就變成了友情的載體,我們和朋友之間的友情就是一種精神價值。但是,這種能夠承載精神價值的物本身,也應該是有某種價值的東西。如果一個物沒有使用價值,要想成為精神價值的承載者,就一定要具有其他的價值。物本身的使用價值或者審美價值,并不直接就是我們所要表達的精神價值。在人們的精神價值當中,雖然有某物出現,但物本身的價值是消極的,即它僅僅提供了表達精神價值的“條件”,而其本身并不具有精神價值。唯有人作為主體把某種意義賦給它的時候,它才可以用來表達某種精神價值。我們現在需要追問的是:這種精神性價值來自何處?精神價值是滿足人類精神需要的,因此,這種價值的本質是人的某種精神的顯現。而從性質上來看,這種精神是有價值的,它獨立于人的感性需要,自身就具有價值。比如,一切道德行為或者正義的行為,往往是通過犧牲物質利益、感性快樂而獲得的。這說明,在我們所謂的“高尚”的行為當中,體現的是一個行為主體的“精神價值”,它不依賴于物質的使用性價值而獨立存在。也就是說,精神性的價值是不需要把物質利益作為存在的前提條件的。在這個意義上,康德認為道德永遠是一條來自理性的“絕對命令”[1],道德價值是沒有功利性的價值作為前提條件而獨立存在的。因此,由這種精神的支配而實施的某種行為,就是符合“善”的原則的,因而是有價值的。那么,我們就應該到人作為實踐主體的理性當中去尋找精神性價值。人們在行為當中總是有具體目的的。這一目的應該包括兩種:一種是為了某種實用性的或功利性的目的;另一種是超越功利的理性目的,比如良心。根據康德的道德學原理,一切從功利性目的出發的行為,都不應該是符合道德法則的行為。只有我們的目的是追求良心的滿足或正義的需要,這種行為才是有精神性價值的。在這個意義上,實踐理性是能夠為自己頒布法律的,它拋開了一切功利性的訴求,單純從理性的正義法則出發來行為。因此,精神價值的根源在于實踐理性本身,它和人的自然需要毫無關系。我們無法從一個人的行為現象當中評判其行為是否是有價值。比如,一個人“路見不平一聲吼”,我們能否從這個人的行為中評判其價值觀呢?顯然不能。如果這人是出于“報復”的心理動機,或者是為了“討好”被幫助的人,那么他的行為就不能算作符合正義原則的行為,因而不具有精神價值。就其行為的表現形式來看,他似乎是出于“正義感”,但我們無法判斷其真實動機,因此也就不能對其行為作出客觀的價值判斷。這就是說,精神價值來自于行為主體的實踐理性頒布的正義法則,因此,精神性價值是主觀的。關于精神性價值,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1)精神性價值的本質規定是“善”。(2)精神性價值是對人的精神需要的滿足,它要通過人的行為得到體現。(3)精神性價值不能從行為結果當中得到評判,而只能通過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動機的反思得到評判。(4)實踐理性是精神性價值的立法者。

三、思想政治教育學中“價值”的雙重維度

從總體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對人的價值觀的培育,無非是對人的道德價值觀和政治價值觀的培養。至于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蘊含在其中的愛情觀、婚姻觀、財富觀、事業觀、幸福觀等等,都是從這兩種基本的價值觀中推論出來的。

1.道德價值及其客觀性

拋開人在生產關系和政治關系中的存在,人只剩下最為純粹的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由內心的道德法則所支撐的世界。人有向善而在的自然本性,但是人為什么經常偏離道德法則呢?原因在于道德法則經常受到其他力量的干擾和破壞,這一力量無非就是個人的私利。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個使命就是幫助人,使其內心的道德法則建立起來。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不僅要知道道德法則的存在,而且要知道為什么要按照道德法則的要求而存在。一般來說,人們對道德的認知是容易的。即使沒有受過教育,人們也會很容易地了解道德的力量,因為道德本身作為實踐理性的立法原則是直接發生的,它甚至不需要教育。正如那些沒有接受過充分教育的人,也可以知道道德法則的力量并按照它來行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功能就在于它讓人們自覺地按照道德法則來行為。道德價值是一個人憑借自己的實踐理性頒布法律而形成的。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是道德的,他人是無法評判的。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道德價值沒有客觀性。正如康德為道德所給出的定理:“你應當這樣行為,使你的行為規則同時成為一條普遍有效的法則。”[1]只要有健全的理性,每個人都會發揮自己的實踐理性,頒布相同的道德法則。也就是說,在道德價值上,每個人所作出的道德判斷都應該是一致的,這就是道德價值的客觀性。這種客觀性決定了在道德價值的認同問題上,幾乎不容易形成分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對人的道德價值觀的培養,就是基于這種道德價值的客觀性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道德價值的客觀性,我們就沒有權利教育他人按照道德價值來行為了。但是,除了道德價值以外,思想政治教育最關注的還有政治價值。在政治價值的層面,問題會變得復雜一些。

2.政治價值及其客觀性

政治價值是指建立在某種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的正義性。如果一種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是符合正義原則的,那么其就是有價值的。政治價值是通過國家制度和法律被規定下來的,而意識形態就是對這種制度和法律的合法性證明。所以,政治價值與道德價值不同,后者不需要外在的立法來加以確認,它完全憑借一個人的良心道德法則得到確認;但是政治制度要通過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制度和法律得到確認,政治價值的本質在于國家政治制度和法律的正義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對人們的政治價值觀的培育,首先要證明一種政治價值的客觀性。如果不能證明一種政治價值具有客觀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沒有必要了。我們憑借什么教育他人服從一種沒有正義原則的政治制度,接受一種沒有正義原則的意識形態呢?顯然,政治價值的客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前提。但是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國家政治制度和法律不是從人們的頭腦中產生的,也不是從抽象的自然法當中衍生出來的,而是從一定的經濟基礎中建立起來的。因為政治價值不過就是保證經濟基礎得到確立的價值系統。這樣,政治價值實際上是由其經濟基礎的正義性決定的。這是馬克思提出的著名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果一種經濟制度是以全體人民對生產資料的普遍占有為基礎的,那么這種經濟基礎就具有了正義性,因而也決定了它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具有正義性。在這個意義上,所主張的公有制經濟基礎,“私有制的揚棄”[2]就應該是符合社會正義原則的。建立在其上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是符合正義原則的,它才能獲得政治價值。此外,政治價值的客觀性還與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有關。這里我們要承認政治價值的相對客觀性。所謂相對客觀性,是指不同國家和民族因為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也會有差別。每一種制度和意識形態對自己的國家是實用的、有效的,但對于其他國家和民族不一定是有效的。這意味著除了經濟基礎決定的絕對客觀性以外,還要承認不同國家民族歷史文化差異基礎上的相對客觀性。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對政治價值觀培育所應考慮的問題。

作者:丁亞春 黃梅 馬玲 單位:吉林大學醫學院

[參考文獻]

篇2

東京目黑區的自由之丘有個頗為秘密的小巷子,佇立一棟小洋房,上面掛著“Home”‘的牌子。這是個新奇別致的小店,布置成家中客廳模樣,卻在墻角旁壁爐邊堆積著各種輕型磚、棉花墊、一捆一捆的稻草、一扎一扎的布料和亂七八糟的小簡裝彩色油漆涂料。客廳中有三五位太太經常坐著,似在悠閑地曬著太陽喝茶聊天,但其實是在參加名叫“做窩”的專題家政教室。

“Home”提供的做窩培訓可謂千奇百怪,從最小的鳥窩開始,到最尋常的狗窩、貓窩、兔子窩,甚至有從美國來的野生動物保護技師專門教你怎樣在屋頂上做一個適合蝙蝠棲息的窩,或在河槽邊為流離失所的單身河貍造窩。當然,他們也會教你做最有意義的窩:人窩,也就是家居裝飾范疇內的種種。“Home”的概念即是,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最小的做起,用雙手營造自己的窩。

這種家政教育的普及看似奇異,但從心底來說,我覺得十分偉大。當代女性如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卻唯獨缺少自筑其窩的能力。拿養狗來講,再頂著“寵物”的名頭,那汪汪叫的寶貝也只得一個冷冰冰的不銹鋼籠子住著,底下拿舊衣服墊一墊,不是不上心,而是人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張大床上鋪著宜家買回來的褥子被子,已經是非常講究的了。

但是從“Home”取得畢業證書的太太們的狗就幸福非常,它們的小窩是手編的小籃,最下層墊著彩色碎紙條兒取暖,上面鋪著軟軟的手縫小棉墊,還有一個肉骨頭形的小枕頭讓它們睡覺時擱下巴用。而“Home”甚至教會了太太們怎樣做一張自己喜歡的床。當然,不用你親手敲敲打打,只要畫好設計圖交結工匠就行,你還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床有一個自己姓名首字母形狀的床頭燈,并在床架上依你自己的心愿畫上七個小矮人。

篇3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題目頗大,許多家長感覺無從著手。其實,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美國人就特別推崇孩子的獨立思考。

在美國,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之一,是黑人笑星比爾?考斯彼主持的《孩子說的出人意料的東西》。這個節目在讓你捧腹的同時,也讓你深思。

有一次,比爾問一個七八歲的女孩:“你長大以后想當什么?”女孩很自信地答道:“總統!”全場觀眾嘩然。比爾做了一個滑稽的吃驚狀,然后問:“那你說說看,為什么美國至今沒有女總統?”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為男人不投她的票?!比珗鲆黄β?。比爾:“肯定是因為男人不投她的票嗎?”女孩不屑地:“當然肯定!”比爾意味深長地笑笑,對全場觀眾說:“請投她票的男人舉手!”伴隨著笑聲,有不少男人舉手。比爾得意地說:“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不為所動,淡淡地說:“還不到三分之一!”比爾做出不相信又不高興的樣子,對觀眾說道:“請在場的所有男人把手舉起來!”言下之意,不舉手的就不是男人,哪個男人“敢”不舉手。在哄堂大笑中,男人們的手一片林立。比爾故作嚴肅地說:“請投她的票的男人仍然舉手,不投的放下手?!北葼栠@一招厲害:在眾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們把已經舉起的手,再放下來,確實不太容易。這樣一來,雖然仍有人放手下來,但“投”她的票的男人多了許多。比爾得意洋洋地說道:“怎么樣?‘總統女士’,這回可是三分之二的男人投你的票啦。”沸騰的場面突然靜了下來,人們要看這個女孩還能說什么?女孩露出了一絲與童稚不太相稱的輕蔑的笑意:“他們不誠實,他們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許多人目瞪口呆。然后是一片掌聲,一片驚嘆……

這是典型的美式獨立思考。

沒有獨立思考的孩子,就沒有獨立性。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機會給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覺:什么對,什么錯,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

有一年,朋友古瑞克的兩個孩子和我們一家去了一趟中國。那天一大早,古瑞克開著一輛小面包車把我們送去辛辛那提國際機場。妻子一看到這兩兄妹都穿著短袖和短褲,就大呼小叫起來:“我們乘坐的飛機要跨越太平洋,要在高空飛行至少13個小時。飛機上很冷,穿短袖和短褲怎么行?”古瑞克聳聳肩,說是他們母親已經說過了,但他們沒有聽勸告……

在候機廳里,妻子叫這兩個小家伙準備好飛機上穿的長衣長褲,他們沒有“反抗”,只說長褲在箱子底,拿不出來。

飛機升到高空以后,妻子問他倆冷不冷,一個點點頭,一個沒吭聲。妻子請空姐給他們每人多加了一條毯子。

后來回美國的時候,在去飛機場前,我發現兄妹倆都穿上了長衣長褲。我說:“怎么樣,這回不穿短衣短褲啦?”杰西卡眨眨那雙美麗的藍眼睛,不好意思地笑笑。澤克狡黠地笑笑:“蓋兩條毯子,還不如穿條褲子?!?/p>

說起來也很簡單:一個人的冷暖,必須由自己去“感覺”,如果一個人的冷暖涼熱都要父母來“決定”,這個人的生存能力一定很弱。

這也令人想起狐貍媽媽的生存教育。一部日本電影紀錄片,講的是野生狐貍的生活。其中有一幕讓我至今難以忘懷。一群小狐貍長大后,狐貍媽媽開始“逼”他們離開家。曾經很護子的狐貍媽媽忽然像發了瘋似的,就是不讓小狐貍們進家,又咬又追,非要把小狐貍們一個個都從家里趕走。看著小狐貍們夾著尾巴落荒而逃,我被深深地刺痛了。多么殘酷的生存競爭,多么冷酷的心理斷奶!但是,這又是多么理智的生存教育?。?/p>

我也當過一回“狐貍媽媽”――第一次“陪”著兒子開車上辛辛那提環城高速公路繞圈,正好碰上狂風暴雨,雷鳴電閃,那可是每一秒鐘都處在危險之中,但我知道孩子的安全感必須如此一秒一秒地積累……等到終于下了高速公路,我讓兒子把車停到一個加油站,父子倆癱在車上好一會兒。但我想,這還是值得的。父母的庇護越多,孩子的獨立性越差,生存能力就越弱。狐貍媽媽早就想通了這一層。人類的理智有時尚不及狐貍。

有關“錢”的教育

與孩子得高分,父母發獎金的做法不同,美國的家庭是孩子做家務,父母付報酬。他們從小就把一些家務分給孩子,并與孩子一起討價還價,定好價錢,給多少錢干多少活。當然,家務干不好,也要扣錢。比如,阿萊西歐博士的小兒子科迪,前年元月剛滿六歲,他承擔了把家里的垃圾收集后放到垃圾桶的工作。每周的“工錢”是一美元。他家大大小小十幾個房間,十幾個廢紙簍,要一個一個地清理一遍,工作量不小,這一美元也賺得不容易。

有一次,我故意神秘兮兮地問他:“你一共有多少錢?”

他很自豪又神秘地悄聲告訴我:“43美元!”連藏哪兒也告訴了我。

我問阿萊西歐博士:“為什么不讓他存在銀行里?”她說:“我們也為科迪開了戶頭,主要是一些大錢,為他將來讀書儲備的。這些小錢就由他收藏,如存到銀行里,孩子沒有數字概念,不知怎么回事。自己拿著,一元一元地往上加,看得見,摸得著,時不時摸出來數一數,干起活來干勁大……”

阿萊西歐博士有四個孩子,每個孩子出生時,她都拿出1000元,為他們分別立了戶頭,然后,在孩子還不懂事時,幫著他們保管各種各樣“屬于他們自己”的錢,即孩子從親戚朋友處所得的禮金,孩子的工作所得,獎勵所得,以及每月父母給孩子的固定投資,等等。當錢存到夠買一股或兩股股票時,他們就為孩子購買股票。他們的四個孩子從剛出生的那天起,就在證券股票公司擁有了一個自己獨立的戶頭,為自己購買教育基金股票,這類股票享有免稅優惠。日積月累,當孩子年滿18歲時,就可支付昂貴的學費。

如今,阿萊西歐博士的兩個大孩子,一個13歲,一個11歲。他們對自己的銀行戶頭、證券戶頭都了解得很清楚。有興趣時,會對證券公司每月寄來的股票報告從頭到尾研究一遍。當然,說起股票的漲落也很有興趣。

阿萊西歐博士的大兒子暑假當足球裁判,賺了“一大筆”錢。一半被父母“強迫”存到銀行,其余由他自己全權處理。第一次當上了“小財主”,他得意忘形,胡亂買了不少東西。后來,他帶自己的朋友來玩時,不小心損壞了家里的沙發,這必須用自己的錢修復。在付出了一大筆修理費后,他開始懂得應該多存點錢,錢要用在“刀刃”上――如果今后又犯了什么事,沒有經濟支持怎么過關?

理財教育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美國學校也重視“錢”的教育,認為這是把孩子從“象牙塔”上“請”回到社會現實中來。我兒子的學校里還舉辦過幾次相關的模擬社會活動。

一次是同學們自由組合各種各樣的公司,在同學、老師間做生意,看誰能賺更多的錢。這個活動前后搞了一個月,孩子們的“公司”或是白手起家,或是自籌資金。有些五花八門的公司,根本無法在社會上找到原型。比如,有個公司的產品是用糖果餅干“組裝”成一棵“小樹”,每棵叫價五美元。這個公司靠“生產”社會上沒有的、新奇的“產品”來取勝。我兒子成立的是一家賣中國字畫的公司;有個印度小孩的公司想做“跳蛇舞”的生意,但由于沒有真蛇可“舞”,只能自己傻跳“人蛇舞”,“看熱鬧”的倒是有,付款的卻沒有,所以沒幾天就倒閉了……

另一次活動是學校讓幾個班的孩子組成一個“工貿”性質的公司。孩子們各有自己的角色,有當工人的,有當設計人員的,有當管理人員的。公司內部用假錢流通,把個人的工作角色同報酬聯系起來。兒子是個設計師,屬于動腦一族,才干了沒幾天,他就發現公司“分配不均”、“貧富懸殊”:動手的,不如動腦的;動腦的,不如動嘴的(領導)。

還有一次,是舉辦真正的“拍賣會”,學生以自己的成績換算成拍賣的資金,拍賣物都是孩子聯系各個贊助公司得來的。兒子同一個同學“斗智斗勇”,最后得到他最想要的電子游戲卡。

美國學校開展的這些活動注意讓孩子們學習社會上的“生存競爭”的技巧,以讓孩子看到社會競爭的殘酷的一面。這樣,有關“錢”的教育也就隨之進入到另一個層次,即把“賺錢”的行為演義得更貼近生活了。

玩具和“性教育”

“性”本來不是洪水猛獸;沒有“性教育”,“性”才成為洪水猛獸。

在“性”教育上,美國的學校常常有些驚人的舉動,令我這個教育研究者嘆為觀止。

玲玲是我朋友的獨生女,在美國上中學。有一天,玲玲從學校抱回一個頭發金黃,眼睛碧藍,貨真價實的“洋娃娃”。而且,假娃娃擁有真娃娃的整套設備:從睡籃到小衣服、小鞋子、尿布、奶瓶,一應俱全。一開始,朋友覺得很奇怪:玲玲都上初一了,怎么學校還讓學生玩娃娃?沒過幾個小時,我的朋友就發現:這個娃娃可真不是個“好玩”的玩意兒。它的體內裝有電腦程序,每過幾個小時,娃娃就會放聲大哭,原因有兩個,一是餓了,二是要換尿布了。要娃娃“停止哭鬧”,必須馬上行動,先是查原因:如果是餓,就要把奶瓶放進嘴里;如果是尿布“臟”了,就得換上“干凈”的尿布。如果當“媽媽”的想偷點懶,娃娃就會哭個不停。即使是半夜,娃娃也還是按照預訂的設置三番五次地“哭鬧”。

做父親的自認為對電腦很在行,為了讓玲玲能睡個好覺,想改變一下娃娃的程序。誰知,拿著娃娃上上下下地研究了半天,仍不得要領。娃娃到時還是照鬧無誤,攪得全家“貓”犬不寧(美國人不養雞)。做母親的只得建議把娃娃放到車庫或地下室去,即使“鬧”也聽不到。但玲玲說:“那是虐待‘兒童’。娃娃哭鬧了多少次,多少次得到了‘妥善處理’,多少次被‘虐待’,娃娃體內的電腦都有記錄。如果被‘虐待’多了,娃娃還會‘休克’甚至‘死亡’!”

那天晚上,玲玲被那個“娃娃”鬧得筋疲力盡,狼狽不堪。

第二天,她上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把“娃娃”還給老師,大有“金盆洗手”,從此“退出江湖”的架勢。玲玲大有體會地說:“自己有個嬰兒一點都不好玩,才當一天‘媽媽’就累死人,不要說天天這樣折騰,還怎么讀書……”

這就是美國中學給初中一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很像我們所說的家政教育,那內容就是:怎樣照顧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