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概述范文
時間:2023-11-27 17:31: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外科概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外傷性腦損傷術中的超聲應用
應用B超可以顯示不同外傷性腦損傷病灶的大小、形態及回聲特點;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初步鑒別腦挫裂傷及腦實質內血腫,并粗略評價患者的腦灌注。國內學者[1]于2001年開始發現B超可以及時顯示顱內血腫,明確急性腦膨出的原因,并為臨床手術提供指導。2008年于德林等[2]對24例患者在術中及術后行超聲檢查,發現超聲對硬膜外血腫及硬膜下血腫的檢出率最高,實質內血腫次之,而對硬膜下積液及腦挫裂傷的檢出率較低。楊立斌等[3]報道術中實時超聲可以準確定位腦內血腫,進行體積測量,測定距離皮層的深度,而且在術中超聲的實時導航下可以僅打開腦溝,直接到達血腫腔,無須皮層切口和造瘺,最大程度地減少對正常腦組織的損傷。2009年有學者[4]對12例患者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腦外傷有不同超聲表現, 超聲能對病變進行定位。其研究中術前CT檢查發現病灶15個, 術中超聲探測發現病灶18個;術中超聲探測發現遲發性硬膜外血腫4個, 1個經急診CT 證實為對側硬膜外血腫, 另3個經超聲診斷為遲發性硬膜外血腫后, 在超聲引導下清除血腫。
對于術后的患者,床邊B超能發現遲發血腫的形成,提高了腦外傷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唐運濤等[5]對118例開顱術后的腦外傷患者行超聲檢查,超聲顯示遲發性顱內血腫與CT或MRI的診斷符合率為74.56%。2007年王[6]對58例顱腦外傷患者術后行床旁超聲檢查,發現遲發性血腫18例,認為床旁超聲安全,可推廣用于檢測術后遲發性血腫。
顱內占位性病變切除術中的超聲應用
對于顱內占位性病變特別是腦腫瘤手術,關鍵在于如何準確定位腫瘤邊界,避開重要血管。術中超聲可以提供很好的幫助,還能確定病灶的位置、范圍及性質,引導穿刺、活檢、引流等,特別是能實時顯像發現術中已移位的病灶位置。國內學者前期也做了不少研究和報道。
吳曙軍等人[7]術中超聲定位檢查21例顱內占位患者, 結果發現超聲顯示病變的大小、部位、性質與術前CT、MRI 提示相吻合, 根據超聲提示都能精確探及病變, 并根據彩超提示盡量避開血管, 能較精確的指導對顱內病變的切除。因此他們結論得出術中超聲檢查定位簡單、有效、安全,在定位、引導手術、提高切除顱腦腫瘤的精確性等方面有臨床應用價值。2011年張歆等人[8]以有彩超實時監測的30例手術病例為實驗組,根據實驗組選取病理與之相同、大小及部位與之相近的同等數量病例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有效性、安全性,發現其差別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得出,術中超聲能比CT和MRI更準確顯示病灶的細微結構。而對于顱內小病灶,B超對顱內腫瘤檢出率較高,可進行動態、多方向定位。國內朱建明等[9]發現利用B超引導對顱內小病灶定位非常有效,有助于提高手術準確性, 減少探查的盲目性及對腦實質的損傷。由于脫水劑應用、腦脊液引流或軟組織切除等原因,可引起顱內解剖結構移位或變形,實時超聲制導可及時發現術中已移位的腫瘤、血腫位置。
神經外科術中超聲應用的局限性
超聲定位在顱腦手術中具有一定局限性:其對顱骨穿透性差,只能在骨窗范圍內探測,瘤周水腫回聲與殘余腫瘤回聲相近,也不易區分,加之超聲分辨率還有待提高,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對于1cm 以下的病變分辨較為困難,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10]。
微泡超聲在神經外科術中的應用前景[11]
神經外科手術中,超聲微泡經靜脈注射后可通過肺循環到達顱內微細血管,克服了普通超聲只能顯示血管直徑≥0.3 mm血流信號的缺陷。造影劑經靜脈注射后,超聲微泡接受超聲波能量破裂, 局部腦組織形成氣泡密集區, 使多普勒信號強度明顯增強,造影持續4至5分鐘。在造影持續時間內,將多普勒探頭對準相應的腦區, 即可得到該區腦組織的多普勒視頻信號,術中根據需要可隨時調整探頭方向,具有較高敏感性、靶向性和時效性。
參考文獻
[1] 唐運濤,劉倫波,彭濤,等.顱腦損傷急診手術中B超的應用.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1,6(3):173-175.
[2] 于德林,馬平,李增惠,等.超聲在顱腦創傷術中及術后的臨床應用價值.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08,5(2):248-254.
[3] 楊立斌,顧建文,匡永勤,等.術中實時超聲導航輔助腦內血腫清除.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8,5(1):16-17.
[4] 郭志祥,何文,王小平,等.腦外傷的術中超聲應用研究.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09,6(6):1088-1094.
[5] 唐運濤,劉倫波,陳宏剛,等.B型超聲波在顱腦損傷術中及術后的應用研究.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3,2(5):374-375.
[6] 王.急診床旁超聲檢查診斷術中與術后顱內遲發性血腫的價值.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7,9(6):368-370.
[7] 吳署軍,劉君,伏鋼,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神經外科術中的應用. 上海醫學影像,2007年,16(3):231-233.
[8] 張歆,王存祖,薛玉,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神經外科術中導航的臨床研究.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23):3804-3805.
[9] 朱健明,涂偉,祝新根,等. 超聲定位在顱腦手術中的應用. 復旦學報(醫學版),2010,37(1):85-87.
篇2
【關鍵詞】神經外科;ICU;綜合性護理干預;家屬;心理障礙
近年來,伴隨醫療技術和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家屬已經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1]。加強和重視患者家屬的綜合護理,對于患者家屬心理狀態改善的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對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神經外科ICU診治的38例患者的家屬予以綜合護理干預的心理障礙改善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神經外科ICU診治的患者的家屬76例,將家屬按照隨機數字表方法分為兩組,每組38例。對照組男性家屬14例,女性家屬24例,年齡24-54歲,平均年齡(35±6.37)歲,研究組男性家屬15例,女性家屬23例,年齡23-52歲,平均年齡(36±6.15)歲。兩組患者家屬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比較不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P>0.05)。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確診為神經外科ICU治療的患者的家屬;均簽署治療和護理方案的知情同意書;患者的最重要照顧人員;年齡大于18歲;表達及理解能力較好;存在顯著的抑郁和焦慮情緒。排除標準:精神和意識不清晰;不配合治療和護理方案的家屬。
1.3方法
所有患者家屬均予以常規的護理,包括為家屬進行患者病情、治療等情況的護理叮囑以及支持性的心理護理指導。研究組家屬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綜合護理干預,綜合護理干預為期兩周。研究組家屬均由專業的責任護理人員進行健康宣教和人文關懷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和家屬良好溝通和交流,指導家屬ICU相關常識、病情、治療、護理、儀器等知識。消除和緩解家屬焦慮和抑郁情緒,護理工作人員需進行規范化的護理操作,保持微笑并尊重家屬,保持每天良好交流,緩解患者家屬的負面心理情緒等。
1.4觀察指標
觀察并分析干預前患者家屬男性和女性的抑郁和焦慮評分情況,以及兩組家屬的抑郁和焦慮評分情況。記錄并統計干預后兩組家屬的抑郁和焦慮評分情況。
1.5療效標準
家屬的心理障礙改善療效標準依據精神衛生的焦慮自評(SAS)和抑郁自評(SDS)的量表進行評定。量表能夠比較好的反應出抑郁和焦慮心理狀態,應用比較廣泛。量表均有患者的家屬親自填寫,評分越高表示家屬的抑郁或焦慮的程度越嚴重。
1.6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一般資料用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進行檢驗,以P
2結果
2.1干預前不同性別患者家屬SAS及SDS的評分情況
患者家屬接受治療和護理干預前,進行家屬SAS及SDS的評分,女性的焦慮程度比男性較高;男性的抑郁程度比女性較高,比較差異具統計學上的意義(P
2.2兩組家屬SAS及SDS的評分情況
綜合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家屬的SAS及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上的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家屬SAS及SDS評分,均比對照組家屬的評分低,比較差異具統計學上的意義(P
3 討論
神經外科ICU患者均為病情危重情況,這對患者家屬造成強烈的心理負面影響,如果不能夠及時處理家屬心理障礙問題,極易造成家屬應激綜合癥的發生。
本研究表明,干預前,進行家屬SAS及SDS的評分,女性的焦慮程度比男性較高;男性的抑郁程度比女性較高,比較差異具統計學上的意義;干預后,研究組家屬SAS及SDS評分,均比對照組家屬的評分低,比較差異具統計學上的意義。表明綜合性護理干預,對患者家屬心理障礙改善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對于神經外科ICU患者家屬應用綜合性護理干預,對心理障礙改善效果顯著,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
篇3
Reteplase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進行性腦灰質萎縮(Alper病)--附一家系4例報告 郭玉璞,郭重,劉好文,王銘維,段宏偉,高淑芳,任海濤
輔助應用內窺鏡于顱后窩手術治療顱神經疾患
顱腦創傷患者的后期康復 趙雅度,趙元立,趙繼宗,富壯
神經外科資料網絡搜索引擎
前路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多節段頸椎病 鮑圣德,葛為勇,V Seifert
動脈瘤SAH鉗夾手術或放置線圈后認知能力后果與結構損傷
經顱入路手術治療創傷性視神經損傷 石祥恩,王忠誠
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 張本恕,洪雁,孔屏,石志鴻
鈦金屬板修補顱骨缺損的技術改進 程建鐸,修克軍
遲發性外傷性顱內血腫臨床分析 鄭彥,羅其中,邱永明
腦干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療 姚鑫,孫梅,楊玉山,焦德讓,秦進喜,李慶彬,只達石
亞低溫抑制大鼠彌漫性腦損傷后細胞凋亡的研究 只達石,林欣,張賽
尼莫地平對實驗性腦損傷的治療作用 王增光,楊樹源
疑似肌炎的癌性肌病二例報告 王新平,馮殿福,汪皖君
亞低溫和大劑量巴比妥類藥物治療顱腦創傷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張賽,只達石,劉敬業
三叉神經痛的大劑量放射手術增加三叉神經功能障礙的危險性
T1WI顱內高信號的常見疾病及機制 蔣元文,劉松齡,張云亭
脊髓栓系綜合征的臨床特征及微創治療 靳文,李彤宇,鮑圣德
循證神經病學方法學概述 屈會起,邱明才
干擾素-γ在重癥肌無力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謝琰臣,孫兆林,李海峰
國外腦卒中臨床試驗
小腦梗死的外科治療(附6例報告) 陳孟宗,劉群,袁玉會,潘蔚然,王成林
急性腦血管病后發熱對預后的影響 李貴達,韓其琴,姬云
脊髓丘腦外側囊切斷術后出現新的部位疼痛:臨床特征、機制與臨床的重要性
POEMS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附3例報告 劉用玲
生物膠卡氮芥混合劑局部緩釋化療治療膠質瘤 李中民,張世民,郭海波,梁軍
重型顱腦創傷510例臨床分析 漆建,余定庸,唐文國
原發性腦干損傷160例臨床分析 卓杰,楊帆,陳振軍,楊樹源
腦囊蟲病診斷的新標準 金永華,王維治
顱內動脈瘤的治療和存在的問題 劉承基
血管內治療中顱內動脈瘤破裂的診斷與處理 焦德讓,孫瑞發,范一木,尹龍,佟小光,崔世民,王實,陳俊華
顱內動脈瘤手術入路的選擇 沈建康
MR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王宏,黃楹,姚鑫,劉梅力,楊玉山,焦德讓
Meige綜合征6例臨床分析 呂桂潤
早中期手術輔助抗血管痙攣藥物治療顱內破裂動脈瘤 佟懷宇,許百男,周定標,余新光,姜金利
類擴大翼點入路手術治療對沖性單側額顳部重型顱腦創傷 王慶波,郎立峰
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對血脂代謝的影響 沈麗華,柯開富,李作漢,潘閩
中重型顱腦創傷患兒細胞免疫狀態與急性時相反應蛋白變化的相關性研究 李永坤
亞低溫治療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臨床研究 蔡坤皓,郭偉,陳東,單愛軍,吳耀晨,林欣
EGF和FGF-2促神經干細胞增殖與分化研究 張文治,蘇心,秦進喜,孔繁明,王新平,只達石
三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及其在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 尹龍,焦德讓
難治性癲癇狀態的治療進展 王學峰
小腦前下動脈梗死一例報告 鄧群,趙植,馮昱
功能區難治性癲癇的外科治療進展 李云林,欒國明
兒童期癲癇發作類型的判斷 葉露梅
洛賽克預防高血壓腦出血并發應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觀察 李玉旺
癲癇外科治療是神經外科醫師的廣闊領域
顱咽管瘤的顯微外科治療 徐庚生,李美華
上矢狀竇損傷的手術治療 張宗文,周興宏,王寧
立體定向放射手術治療海綿竇腦膜瘤的后果分析
重型顱腦創傷后腦積水36例臨床分析 陳興河,楊玉山,張學軍
無顱骨骨折的急性硬膜外血腫 楊德平,王文明
顱骨修補術后繼發嚴重顱內感染27例臨床分析 楊帆,張楷文
影響原發性腦干創傷預后的因素 陳志標,強伯新
手術切除大腦鐮旁巨大腦膜瘤一例報告 賈軍,張浚,黃仕春,賴連槍,儀立志
腦的神奇結構--海馬與復雜部分性癲癇的密切聯系 陳世畯
癲癇治療策略 吳遜
與前庭神經鞘瘤放射手術有關的危險因素分析
中央-顳部棘波的臨床價值 韓璞,李清云,張雪青,王旗
托吡酯添加治療兒童難治性癲癇的開放性自身對照臨床研究 楊少青,陸雪芬,廖衛平
Ramsay-Hunt綜合征一例報告 張卉,王紀佐
多處軟腦膜下橫纖維切斷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的應用研究 劉宗惠,趙全軍,李士月,于新,劉銳,杜吉祥,林鴻,于雪
額葉癲癇的腦電圖特征分析 賈秀杰
癲癇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多藥耐藥基因產物P-糖蛋白的表達 尹連虎,吳承遠,曲元明,許加軍
頸內動脈注射藥物引起窒息一例報告 靳桂杰,劉淑英,靳路
顱內腓神經移植面神經重建術--附2例報告 岳樹源,朱濤,王敬純,楊樹源
54例脊髓膠質瘤的手術治療 洪國良,楊新宇,岳樹源,楊樹源
絕經后腦梗死患者性激素及血脂變化的研究 李娜,張春時
內窺鏡經蝶竇垂體腺瘤切除術 李驍雄,熊文浩,戴炯,李善泉
腦腫瘤手術后血腫--近10年病例分析 邱永明,高振文,羅其中,鄭彥
外部腦積水硬膜下-腹腔分流術后分流管自脫出一例報告 郝東寧,高建中,馮小寧,李軍
ChiarⅠ型畸形的MRI表現及其手術治療 王文治,李牧,王守倫,井金洪
腦震蕩患者恢復期心理狀況調查 劉波,梁冶矢,欒文忠
出生體重很低的兒童計算困難與神經系統的關系
鞘內注射類鴉片藥物療法治療癌瘤神經性疼痛的意義
MRI對腦橋梗死患者椎動脈、基底動脈橫截面的評估價值 朱力山,邊軍,任曉蘇,席惠群
刺五加防治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作用機制 馮加純,戈亞萍,壽延紅,志,張淑琴
脊髓刺激治療危重肢體缺血的隨機試驗:技術與并發癥
影像引導下顱腦手術的20年評價
腦出血患者腦血流速度的觀察 謝鵬飛,沈祥駿,沈健,胡瑜
特發性震顫的臨床特點分析 楊昆勝,李永剛,韓雁冰,祁國興,陳芬
大鼠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bFGF表達及意義 章翔,李紅旗,吳景文,賀曉生,費舟,白紅民,梁景文
強腦因子生物學特性的實驗研究 張文治,蘇心,秦進喜,張秀松,只達石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分級系統
糖皮質激素及其受體與細胞凋亡 孔曉冬,張建寧,楊樹源
樹突狀細胞與神經膠質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梁建峰,黃勤
面神經-舌下神經顯微吻合手術治療周圍性面癱 費智敏,王勇,周正文,金萍茜
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38例臨床分析 蔡可勝,劉學勇,董偉,王光輝
司立吉林對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影響 趙武偉,張致峰,何曉軍,蘇敬敬,孔令山,謝惠君
復智散對神經細胞凋亡的影響 溫世榮,李國忠,馬廣玉,王春麗,張景艷,盛樹力,王德生
靜脈竇損傷--附21例報告 盧二勤,張進平,尹義學,張彥平
NF-κB在NGF和TNF-α對Aβ25~35海馬神經細胞毒的保護作用中的機制研究 鄧鈺蕾,徐瑋,湯薈冬,陳生弟
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與血管性癡呆的關系 盧紅艷,田桂玲,王景華,寧憲嘉,涂軍
疑似克-雅病誤診分析 趙節緒,林世和,江新梅,宋曉南
帕金森病患者99mTc-TRODAT-1 SPECT顯像研究 張海鷗,賈少微,吳軍,鄒文
JNK信號轉導通路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研究進展 徐瑋,陳生弟
血管性癡呆的神經影像學進展 孫葳,黃一寧
顱內靜脈竇損傷的手術治療 孟偉,郝華超,劉暌
細胞分子神經外科應用的方法和策略 張波,王任直,鄭彤
金納多對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大腦皮質神經元凋亡的影響 顧玲,高玉培,唐太昆,楊云芳
篇4
帕金森?。≒arkinson Disease,簡稱PD)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緩慢進展的變性疾病。40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超過0.1%[1]。在臨床上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和癥狀性帕金森綜合征。其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十分明確,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運動減少、肌張力強直和震顫,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甚至造成殘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PD目前尚無治愈的方法,臨床上所使用的治療方法存在著各種弊端,雖說左旋多巴為最有效的替代療法,但也不能阻止多巴胺能神經元的進一步變性(亦即不能有效阻止或減緩疾病的發展),而且隨著長期應用會發生療效減退及出現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尋求有效保護多巴胺神經元的途經是臨床治療PD的重大課題之一[2]。近年來,為了探索治療PD的有效方法,許多學者對PD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高壓氧作為一種新的保護性治療手段,在PD的治療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F根據近幾年來的文獻,對高壓氧在治療PD中所取得的一些進展作一簡要概述。
1 PD的病理生理及診斷
1.1 病理生理 PD又名震顫麻痹(Shaking palsy),是一種常見的錐體外系疾病,盡管多數病例的病因不明,但研究多認為該病與遺傳、環境因素、感染、衰老、氧化應激、過多的自由基形成及神經營養因子缺乏等有關,是多種機制協同作用的結果[3],環境毒素、多巴胺自身氧化、線粒體功能不全、鐵離子代謝障礙、興奮性氨基酸毒性作用、自由基清除系統功能降低或失活以及一氧化氮等原因,均可能參與了多巴胺神經元慢性缺失的過程或者是誘發過程[4]。當紋狀體中多巴胺減少致維持運動所需的最低水平以下時就會發生PD[5]。其主要病理變化為中腦黑質—紋狀體多巴胺神經元進行性變性、壞死,同時伴隨含嗜酸性包涵體(Lewy body)出現,紋狀體多巴胺含量降低[6],導致運動功能紊亂。
1.2 PD的診斷 診斷參照文獻的診斷標準[7]。
2 PD的治療
2.1 藥物治療 目前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保護性治療措施。治療方法大致分為藥物治療(抗膽堿類藥物、多巴制劑、多巴受體激動劑、細胞保護劑、抗氧化劑及神經營養因子等);外科手術治療原發性PD:蒼白球損毀術、丘腦損毀術、深部腦刺激術和腦組織移植[8];高壓氧治療以及康復治療(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言語療法以及日常生活指導),基因治療等[9]。由于外科手術治療費用昂貴,有嚴格的手術指征并且存在手術并發癥(視野缺損、輕度偏癱、顱內出血及感染等),而基因治療現仍然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因此藥物治療仍是目前治療PD的主要方法。但藥物治療均需長期服用,即使目前認為療效較好的左旋多巴也有15%左右的病人根本無效,且長期服藥都存在療效減退與出現嚴重副作用[10],即長期應用多巴胺制劑有可能加速多巴胺神經元的變性,亦即在一定條件下,多巴胺及其代謝產物可以誘導黑質神經元發生凋亡[11]。所以藥物配合高壓氧治療為PD患者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2.2 高壓氧治療方法 一般采用多人高壓氧艙,壓力為0.2~0.23MPa,間歇性面罩吸氧,每天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3~5個療程。近幾年來,國內外應用高壓氧綜合治療及研究各種原因引起的PD,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陳一飛等[12]報告應用高壓氧綜合臨床藥物對53例PD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并與一組57例單純藥物治療進行對照,結果高壓氧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4%,與單純藥物治療組比較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
曹學兵等[15]通過研究高壓氧對PD大鼠多巴胺神經元的研究,證明高壓氧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機體抗自由基損傷功能,減弱膠質細胞效應發揮,從而有保護腦黑質區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李經倫等[16]通過高壓氧對PD小鼠模型腦遞質及認知障礙影響的研究表明:高壓氧對PD小鼠的多巴胺神經元和膽堿能神經元都有保護作用。以上臨床與實驗研究為高壓氧治療PD提供了有意義的證據,高壓氧對PD的有效作用亦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關鍵詞】 帕金森病/ 治療;高壓氧
帕金森?。≒arkinson Disease,簡稱PD)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緩慢進展的變性疾病。40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超過0.1%[1]。在臨床上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和癥狀性帕金森綜合征。其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十分明確,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運動減少、肌張力強直和震顫,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甚至造成殘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PD目前尚無治愈的方法,臨床上所使用的治療方法存在著各種弊端,雖說左旋多巴為最有效的替代療法,但也不能阻止多巴胺能神經元的進一步變性(亦即不能有效阻止或減緩疾病的發展),而且隨著長期應用會發生療效減退及出現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尋求有效保護多巴胺神經元的途經是臨床治療PD的重大課題之一[2]。近年來,為了探索治療PD的有效方法,許多學者對PD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高壓氧作為一種新的保護性治療手段,在PD的治療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F根據近幾年來的文獻,對高壓氧在治療PD中所取得的一些進展作一簡要概述。
1 PD的病理生理及診斷
1.1 病理生理 PD又名震顫麻痹(Shaking palsy),是一種常見的錐體外系疾病,盡管多數病例的病因不明,但研究多認為該病與遺傳、環境因素、感染、衰老、氧化應激、過多的自由基形成及神經營養因子缺乏等有關,是多種機制協同作用的結果[3],環境毒素、多巴胺自身氧化、線粒體功能不全、鐵離子代謝障礙、興奮性氨基酸毒性作用、自由基清除系統功能降低或失活以及一氧化氮等原因,均可能參與了多巴胺神經元慢性缺失的過程或者是誘發過程[4]。當紋狀體中多巴胺減少致維持運動所需的最低水平以下時就會發生PD[5]。其主要病理變化為中腦黑質—紋狀體多巴胺神經元進行性變性、壞死,同時伴隨含嗜酸性包涵體(Lewy body)出現,紋狀體多巴胺含量降低[6],導致運動功能紊亂。
1.2 PD的診斷 診斷參照文獻的診斷標準[7]。
2 PD的治療
2.1 藥物治療 目前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保護性治療措施。治療方法大致分為藥物治療(抗膽堿類藥物、多巴制劑、多巴受體激動劑、細胞保護劑、抗氧化劑及神經營養因子等);外科手術治療原發性PD:蒼白球損毀術、丘腦損毀術、深部腦刺激術和腦組織移植[8];高壓氧治療以及康復治療(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言語療法以及日常生活指導),基因治療等[9]。由于外科手術治療費用昂貴,有嚴格的手術指征并且存在手術并發癥(視野缺損、輕度偏癱、顱內出血及感染等),而基因治療現仍然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因此藥物治療仍是目前治療PD的主要方法。但藥物治療均需長期服用,即使目前認為療效較好的左旋多巴也有15%左右的病人根本無效,且長期服藥都存在療效減退與出現嚴重副作用[10],即長期應用多巴胺制劑有可能加速多巴胺神經元的變性,亦即在一定條件下,多巴胺及其代謝產物可以誘導黑質神經元發生凋亡[11]。所以藥物配合高壓氧治療為PD患者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2.2 高壓氧治療方法 一般采用多人高壓氧艙,壓力為0.2~0.23MPa,間歇性面罩吸氧,每天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3~5個療程。近幾年來,國內外應用高壓氧綜合治療及研究各種原因引起的PD,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陳一飛等[12]報告應用高壓氧綜合臨床藥物對53例PD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并與一組57例單純藥物治療進行對照,結果高壓氧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4%,與單純藥物治療組比較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
曹學兵等[15]通過研究高壓氧對PD大鼠多巴胺神經元的研究,證明高壓氧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機體抗自由基損傷功能,減弱膠質細胞效應發揮,從而有保護腦黑質區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李經倫等[16]通過高壓氧對PD小鼠模型腦遞質及認知障礙影響的研究表明:高壓氧對PD小鼠的多巴胺神經元和膽堿能神經元都有保護作用。以上臨床與實驗研究為高壓氧治療PD提供了有意義的證據,高壓氧對PD的有效作用亦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3 高壓治療PD的機制
高壓氧旨在通過盡可能消除PD病因或干預其發病機制,來達到治療PD的作用,它治療的可能機制在于:①高壓氧能提高血氧含量,血氧分壓及彌散能力,改善腦血管功能狀態,增加血腦屏障通透性。因此藥物與高壓氧并用治療能加速藥物通過血腦屏障,更好地發揮藥物的生物活性。②現代研究認為[17],PD患者的全腦血流量均有下降,在高壓氧下,氧彌散進入缺氧暗區的能力增強,使腦組織含氧量增加,改善腦組織的缺氧狀態,使受損的多巴胺神經元功能恢復。同時高壓氧還可興奮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使腎上腺素—多巴胺分泌增加,癥狀獲得改善[18]。③高壓氧還可使線粒體ATP酶活性增強,加速電子傳遞過程,使ATP產生增加,恢復大腦神經元的能量供應[19]。④高壓氧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已于近年來被證實[20],高壓氧可以通過抑制星形膠質細胞增生,提高黑質—紋狀體內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脂質過氧化水平,加快自由基清除速度,從而增強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對6-羥基多巴胺的耐受能力,促進其神經功能恢復。同樣高壓氧也可改善膽堿能系統的功能,提高學習記憶的能力等。
4 結語
綜上所述,高壓氧對PD具有保護性治療作用,一旦確診PD,在排除其它禁忌證(如活動性出血、未經處理的氣胸等)后,應盡早應用高壓氧治療,聯合藥物綜合治療。在高壓氧配合藥物治療和康復功能訓練同時可以增強抗震顫麻痹藥物的治療效果,減少藥物的用量和副作用。治療最好能每年進行1~2個療程,以鞏固療效。因此,高壓氧可作為PD康復治療的一種重要手段,這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我國社會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Siderowf A, Stern M. Update on Parkinson disease [J]. Ann Intern Med,2003,138(8):651.
[2] Chung KK, Dawson VL, Dawson TM. New insights into Parkinson's disease [J]. J Neurol,2003,250(Suppl 3):15-24.
[3] 徐耀,羅蔚鋒.帕金森病自由基及抗氧化治療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2002,29(1):87.
[4] Dawson TM, Dawson VL. Molecular pathways of neurodegener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Science,2003,302(5646):819-822.
[5] 葉民,董海蓉,丁新生.帕金森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2,15(1):57.
[6] 王立真,朱興族.帕金森病致病的分子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4,20(10):1081.
[7] 徐隆,陳生弟,劉振國.帕金森病臨床新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67-72.
[8] 崔建莊,畢淑琴.帕金森病治療的研究動態[J].中國臨床康復,2003,7(3):42.
[9] 郭麗娜.原發性帕金森病的治療概述[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9):3891.
[10] 劉道寬,蔣雨平,江澄川,等.錐體外系疾?。跰].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91.
[11] 張旺明,徐如祥.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研究進展[J].新醫學,2002,33(5):266.
[12] 陳一飛,徐維.帕金森病的高壓氧治療[J].現代康復,2000,4(3):342.
[13] 張學磊,王偉明,葉碎林,等.腦立體定向術結合高壓氧治療帕金森病38例[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1,6(1):53.
[14] 楊麗麗,李振光,高厚超.高壓氧綜合治療帕金森病療效觀察[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06,13(4):255.
[15] 曹學兵,林素芳,劉昌勤,等.高壓氧對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神經元保護作用的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5,27(10):577-580.
[16] 李經倫,鄒俊濤,劉.高壓氧對帕金森小鼠模型腦遞質及認知障礙的影響[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5,13(3):199.
[17] 李小軍.督脈穴為主治療帕金森病臨床分析[J].中國針灸,2003,23(8):445-446.
[18] 吳鐘琪.醫用高壓氧臨床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72.
篇5
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早產、感染、 窒息、先天畸形等。隨著新生兒復蘇技術的推廣 普及和對重要臟器支持治療的進展,如肺表面活 性物質的使用、優化機械通氣策略以及體外膜肺 (ECMO )等高級生命支持技術的應用,新生兒的 存活率得到明顯改善U,]。為了提高早產兒的存 活率,有效防止或減少早產兒的神經損傷也成為 人們關注焦點。美國流行病學資料表明:小于1 000 g早產兒神經損傷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其 中腦癱發生率為5%?15%,認知障礙或學習障礙 發生率為25%?50%。因此,提高早產兒存活率并 降低傷殘率,從而優化早產兒的生存質量是目前 早產兒管理的首要目標,也是當今新生兒醫學和 發育兒科學所面臨的具大挑戰[3 ]。
神經重癥監護病房(neurocritical care unit, NCU )是以腦為中心整合管理或護理過程,目的是 盡最大可能減少原發性或繼發性腦損傷,使腦保 護或修復最大化的過程[4 ]。過去數年的深入研究 已證實NCU在降低成人及兒童死亡率和傷殘率 方面的有益作用[5’6]。
新生兒神經重癥監護病房(neonatal neurocritical care unit,NNCU )是近年針對新生 兒重癥監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中的腦損傷高危人群提出的綜合性腦監護 和腦保護策略,它與兒童和成人NCU有相同之處 又有許多不同之處。
2 NCU的組成和作用
神經重癥監護是一個新崛起的以神經病學和 重癥監護醫學為主的多學科結合的亞專業,包括 了重癥監護、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和神經影像學等 專業人員。2005年,美國神經亞??坡摵蠒ι?經重癥這一獨立??七M行了認證,截止2009年 5月,美國共有40個相關機構。作為新興的神經 病學亞??疲窠浿匕Y監護將神經病學與危重癥 醫學交融為一體,為患者提供全面、系統并且高質 量的醫學監護與救治,而NCU則成為完成這一使 命的最基本單元[7義2014年4月,中華醫學會神 經病學分會神經重癥協作組提出《神經重癥監護 病房建設中國專家共識》[9]。美國加利福尼亞大 學舊金山分校(UCSF)兒童醫院于2008年7月 成立全世界第一個NNCU,成為新生兒神經重癥 監護的先行者[10]。
神經重癥監護對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和改善 存活率的研究多集中于成人。一項納入40 284 例患者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與NCU相比,綜 合重癥監護病房(ICU)腦出血患者病死率增加 (O穴=3.40 ,95%CI 1.65?7.60,P=0.002 ) [11]。 2011年,一項納入12篇文獻的meta分析結果顯 示:與綜合ICU相比,NCU可明顯降低患者病死 率(0R=0.78,95%CI0.64 ~ 0.95,P=0.010 )和改 善神經系統損傷預后(OR=1.29,95%CI 1.11?1.51, P=0.001) [12]。新生兒神經重癥監護的相關研究 較少,有研究者觀察了實施神經重癥監護前后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IE )的情況,結果發現,實 施NNCU后苯巴比妥總用量和維持量均較前有明 顯減少,從而有效地減少了苯巴比妥的不良反 應[13]。國內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牽頭率先開 展了亞低溫治療HIE的多中心研究[14]、正常足月 新生兒腦電圖特點的多中心研究[15 ],并聯合衛計 委新生兒疾病重點實驗室制訂了適合中國國情的 亞低溫治療HIE方案(2011 ) [16],并組織全國范 圍的宣講和推廣,為推動我國NNCU的建立和發 展奠定了一定基礎。目前,全國多中心NNCU建 設工作也正在積極開展。
新生兒神經重癥監護的治療不同于成人及兒 科神經重癥監護,需要新生兒科,神經內科,神經 影像科(MRI物理師),神經外科,神經發育監護 (包括新生兒個體化發育監護和評估項目),早產 兒/高危兒早期干預等專家共同協作,同時輔以 專業設備,因此NNCU是獨特的NCU [17]。雖然 發育中的大腦與成熟大腦存在著巨大的差別,但 是NNCU這一新興領域也可以借鑒成人NCU的 經驗:當患兒發生神經系統疾病,對體溫、糖代謝、 氧合作用、血壓等基本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可 預防損傷的再次發生;專業的神經重癥監護團隊 可以采用既定的診療流程降低死亡率或改善預 后[18]。神經重癥監護極大程度依賴先進的動態監 測和影像成像技術,目前這些技術已逐漸在基層 醫療機構普及推廣。NNCU的作用具體包括:盡 早發現腦損傷惡化情況,指導患者的個體化治療; 監測各種治療效果并避免任何相關不良反應的發 生;預測嚴重腦損傷患兒的神經發育結局和生活 質量;開發新的靶向治療措施[19 ]。最終目的是改 善伴有神經系統損傷或有臨床腦病證據(如驚厥) 的早產兒和足月兒的神經預后;開發具有循證醫 學證據的急性神經系統疾病或損傷的診療方案和 指南,提供優化的腦保護策略;組建一支包括腦科 學家和臨床醫生在內的多功能團隊,開發新生兒 神經損傷的新治療措施等[M]。
3 NNCU的服務人群和舉措
理論上講,無論是否存在原發性腦損傷,NNCU收治的新生兒都是獲得性腦損傷的高危人 群。急性/危重神經系統疾病包括新生兒腦病、驚 厥、疑似卒中、動靜脈畸形、腦膜炎或腦炎、嚴重的 膽紅素腦病或持續性低血糖等。亞急性神經系統 疾病包括早產兒腦室內出血(IVH)等級III / IV, 早產兒<28周妊娠,中樞神經系統畸形和危重病 等。NNCU監測的內容包括臨床評估、全身血流 動力學評估、腦血流和腦灌注壓監測、腦血管自主 調節功能監測、全身和腦局部的氧合功能監測、腦 電生理監測、腦代謝監測、葡萄糖利用和營養狀態 評估、血紅蛋白和血流穩態監測、腦部溫度和炎癥 反應監測、神經細胞受損的生物標記物監測等,并 對多維監測結果進行整合、演示和分析,開發新的 延伸技術并加以應用[6,]。
常規的新生兒神經影像學檢查包括顱腦超 聲、頭顱CT檢查和MRI。新生兒腦功能檢查:視 頻腦電圖(VEEG)、振幅整合腦電圖(aEEG )、誘 發電位(EP )、經顱多普勒腦血流(TCD )、近紅外 光譜技術(NIRS)。20世紀70年代,顱腦超聲開 始用于新生兒領域,由于其無創、簡便、易行、可床 邊操作,最早用于早產兒篩查顱內出血、監測腦白 質損傷和腦室擴張進展。但是,顱腦超聲因其難 以識別異常的大腦發育和后顱窩的病變、無法提 供有關白質發育或成熟、無法描述新生兒某些特 定代謝障礙的特征性改變,運用受到限制,逐漸被 MRI 或 CT 取代[20]。
aEEG是單頻道的腦電監測,具有簡便、床旁 連續監測、容易識別等優點,對神經系統損傷預后 有很高的預測價值。可以用來研究腦血流動力學 及腦代謝異常所致的腦損傷;評價新生兒腦的成 熟度;還用于監測藥物療效等,臨床上常常作為 EEG的有益補充[21 ]。aEEG對早期評估HIE的嚴 重程度,預測患兒的遠期預后作用明顯。
MRI安全、有效且無輻射,可提供新生兒腦發 育和功能的評估情況。MRI還能評估新生兒大腦 不同形式的缺氧缺血性損傷的結構改變,鑒別出 獲得性腦損傷的危險因素,為治療提供依據,是可 識別遠期預后的影像學表現。對167例出生胎齡 <30周的早產兒所做的MRI檢查及隨訪顯示:嚴 重認知落后發生率為17% ;心理運動落后發生率 為10%,腦癱發生率為10%,感知障礙(視聽)發 生率達11%。其中嚴重認知落后的患兒中出現輕 度、中度和重度腦白質發育異常(異常信號、容積 減少、囊性改變、腦室擴大、胼胝體變薄和髓鞘化 障礙等)的比例分別達到10%,30%和50% [22]。
隨著功能MRI、磁共振波譜等技術的開發和 應用,MRI在新生兒腦損傷和腦發育評估中的作 用越來越重要。歐美發達國家普遍配備了專門研 究MRI程序的MRI物理師,以幫助臨床醫師和 放射科醫師完成相應的MRI后處理,大大加速了 MRI技術的臨床轉化步伐,值得我們借鑒。
大腦本身具有復雜性,而發育期大腦的演變 更加快速。隨著一系列信息技術及生命科學研 究的突破及腦科學的發展,醫療行業及生物醫學 產業也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人類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研究和人類連接組學項目(human connectome project)的實施[23 ]]以及大數據(big data)存儲與云計算(cloud computing )技術的應 用[24],都是推動這場變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數 據分析使得研究者能充分獲取患者的相關醫療信 息,并通過互聯網計數實現信息儲存、轉移、讀取、 分析和再利用[25]。因此越來越多患者的腦功能圖 譜及相關生物學信息被記錄,從而引發生物信息 爆發,促使醫學及生命科學研究人員從經典的特 定人群抽樣研究方式逐步轉變,未來相關研究的 對象將會無限接近于“總體” [26]。
新生兒神經重癥監護的人員配備取決于醫院 的需求和能力。復雜疾病并伴神經系統異常的新 生兒往往預后不良,這些原發疾病包括極早產、先 天性心臟病、多臟器功能受損、圍產期重度窒息、 新生兒驚厥、癲癇持續狀態以及急性創傷性腦損 傷,對這些患兒的監護需要護理人員同時具備新 生兒重癥監護和神經內科的經驗。鑒于問題的復 雜性,建立新生兒科和神經內科資源共享團隊非 常有必要。NNCU在管理急性和亞急性神經疾病 患兒、解釋多種影像學資料以及制定治療方案和預測結局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4護理/管理模式的改變多學科的NNCU護理團隊
在處理新生兒常見 疾病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循證醫學證據。新生兒神 經重癥監護的專家們(神經科專家或新生兒科專 家)可將積累的有循證醫學支持的指南傳授給實 習生和護理人員,以提高他們對急性神經系統疾 病的認識水平并促進神經重癥監護措施的實施。
傳統的NICU監護主要關注心血管或呼吸系 統,每一個新生兒床旁都配備有專業的儀器監測 血氧飽和度,呼吸和心血管功能。訓練有素的護 士能熟練運用這些儀器對伴復雜心肺疾病的患兒 進行護理。隨著亞低溫治療措施和床旁監測腦電 活動技術的出現,這些新技術將運用于神經功能 評估。
為了理解神經保護和腦功能監護的原理,需 要對護士進行神經解剖學、病理生理學和基礎的 電生理學的培訓。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護士對 患兒神經監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監測和 處理亞低溫治療期間患兒生理變化,對患兒神經 疾病狀態的變化做出快速反應并及時通知專家團 隊。
為新生兒提供適當的護理包括提供舒適體 位,減少噪音和刺激,減少感染以及“袋鼠式護理” (為新生兒提供持續的皮膚接觸)等。新生兒個體 化發育支持護理及評估(NIDCAP )的研究表明, 采用NIDCAP和改善大腦功能之間存在著正相關 性,還需更多的工作來支持這一模式的廣泛使用[27 ]。
NNCU的神經重癥醫師需定期接受理論、技 能、管理、倫理和醫療人文關懷等方面的培訓,培 訓內容須根據神經病學和重癥醫學進展每2年更 新完善1次,同時制定相應考核內容,以保證醫護 人員保持先進的專業監護與治療水平。
篇6
功能磁共振是在磁共振原理的基礎上根據人腦功能區被信號激活時血紅蛋白和脫氧血紅蛋白兩者之間比例發生改變,隨之產生局部磁共振信號的改變而進行工作的。憑借其具有較高的空間、時間分辨率,無輻射損傷以及可在活體上重復進行檢測等優點已廣泛應用于腦功能的研究。
1 磁功能磁共振概述
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目前腦功能研究中的一個熱點。20世紀90年代后,BOLD(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磁共振功能成像已廣泛應用于腦功能的研究。其優點是就有較高的空間、時間分辨率,無輻射損傷以及可以在活體上重復進行檢測。理論上講,凡以反映器官功能狀態成像為目標的磁功能成像技術都應稱之為功能磁共振成像。目前,臨床上已較為普遍使用的功能成像技術有:各種彌散加權磁共振成像技術(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各種灌注加權磁共振成像技術(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波譜和波譜成像技術(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觀察腦神經元活動和神經通路的成像技術時,這種成像技術應叫做腦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它一般包括水平依賴成像;腦代謝測定技術成像;神經纖維示蹤技術如彌散張量和磁化轉移成像。
1.1 FMRI的基本原理:FMRI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注射照影劑、灌注加權、彌散加權及血氧水平依賴(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法,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為BOLD法:血紅蛋白包括含氧血紅蛋白和去氧血紅蛋白[1],兩種血紅蛋白對磁場有完全不同的影響,氧合血紅蛋白是抗磁性物質,對質子弛豫沒有影響,去氧血紅蛋白是順磁性物質,其鐵離子有4個不成對電子,可產生橫向磁化磁豫縮短效應(preferential T2 proton relaxation effect,PT2PRE)。因此,當去氧血紅蛋白含量增加時,T2加權像信號減低。當神經元活動增強時,腦功能區皮質的血流顯著增加,去氧血紅蛋白的含量降低,削弱了PT2PRE,導致T2加權像信號增強,即T2加權像信號能反映局部神經元活動,這就是所謂血氧水平依賴BOLD[2]效應,它是FMRI基礎[3]。
梯度回波成像(gradient recall echo,GRE)是FMRI的常規脈沖序列,它對磁化效應引起的T2效應非常敏感,梯度回波脈沖序列使用單次激發小翻轉角射頻脈沖和極性翻轉的f編碼梯度場,在采集信號過程中,由于梯度場引起的去相位就會完全被再聚集,而回波信號則取決于組織的T2。在信號采集過程中,GRE與SE序列相似。都是通過多次反復采集回波信號完成全部的相位編碼和數據采集。GRE掃描對流空現象,擴散現象以及對功能成像非常重要的T2效應等諸因素非常敏感[4]。特別適用于能夠產生很強很可靠的功能信號的部位,如感覺皮質[5]。
平面回波掃描(echo planar imaging,EPI):EPI是梯度回波的一種變形技術,它可以通過一次或數次激發采集完成像所需的所有數據,它既可以用梯度回波的方式采集信號(SE-EP)??梢哉fEPI是目前FMRI的最佳掃描方法。使用單次激發EPI,系統僅用一次讀取信號之后就可以完成掃描,每層掃描最快僅需數十毫秒,是目前臨床應用的最快掃描脈沖序列。它完成一次全腦采集(15~20層)僅需2~3秒,并可以進行多層面大容積的掃描,這樣可以同時觀察整個中央前回,運動前區和附屬運動區等結構,還可避免因病人頭部運動而造成的偽影。另外,EPI由于使用長TR時間,可以提高圖像音噪比。
1.2 FMRI的基本過程:進行FMRI研究之前首先要確定試驗計劃,制定最優化方案。刺激方案對FMRI的檢出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使用方法有單次刺激(single trial)和事件相關法(event related),前者主要用于視覺、聽覺、運動、感覺等,后者主要用于認知活動的刺激。BOLD加權像掃描之前,首先獲取4~6幅高分辨率T1W1解剖定位圖,然后在刺激(on)和靜止(off)兩種狀態下的原始圖像。之后在離線(offline)工作站上對原始圖像進行降噪,匹配相減,統計學處理,疊加得到功能活動圖,再與T1W1解剖定位圖疊加得到可視化功能解剖定位圖。
2 磁功能磁共振的應用
2.1 感覺
2.1.1 聽覺:最初的FMRI成像研究是用發單音或單詞來作為聽覺刺激,使位于顳上回的聽覺皮質(brodmann氏41區)活化。近期的研究發現在有噪音的環境下說單次和短文,可在顳上回及沿顳上溝附近,引起比單純噪音環境大得多的明顯的活化區。說單詞和短文有時也能在顳中回,顳橫回附近引起活化,同時聽覺皮層也純在不均一性,一側刺激雖能激活雙側聽覺皮質,大多數仍以左側為主[6]。在對音樂刺激的研究中發現左側顳平面的激活程度與開始音樂訓練的年齡相關,而左后背外側額前皮質的激活程度和絕對定調能力成有意義的相關。Jancke的fMRI研究發現,改變音量(分別為75,85,95dB),所有受試者均可見在顳上回有興奮,且興奮的范圍與音量大小呈正相關,從而說明聲音的強度對腦功能活動范圍有影響[7]。
2.1.2 視覺:FMRI中對視覺皮質的研究是最早的。研究發現,主要視皮質位于雙側距狀裂兩側,屬于布勞德曼(Bondman)17區,次要皮質為Bondman19區和18區,即紋旁及紋周區,為楔回,舌回,枕顳內外側回后部及顳下回后部皮層[8]。視覺刺激有性別和年齡的差異,男性較女性能激活更多的興奮區,成人較嬰幼兒,兒童的激活區廣泛。但自然色及非自然色物體激活人腦的過程卻幾乎一致,都是從Ⅴ區到Ⅴ區的傳導途徑。根據偏側光刺激隨時間延長在信號強度和范圍上的變化,fMRI已成為術前描繪視皮質的一個有效方法。
2.1.3 嗅覺:嗅覺刺激可引起腦內多個區域的活動功能變化,主要包括丘腦中部前份,額下回,運動前區邊緣,杏仁核,下丘腦,海馬回區等結構,大腦半球兩側功能活動區基本對稱,無明顯的半球優勢,但額下回的功能活動區主要位于左側,兩側對比有顯著差異[9]。在第一嗅覺皮質內,氣味引起了一個強烈、早期和短暫的信號幅度的增強,然后在氣味存在的30~40秒內適應了。高難度化學物質刺激時丘腦的信號改變較低濃度刺激時明顯,表示該區域的活動有濃度依賴性,而額下回和扣帶回的功能活動則無明顯的濃度依賴性。即使在無味感的條件下,只要空氣內有一定程度的化學物質存在,就能夠引起腦內相關結構的功能活動[10]。Levy等[11]對嗅覺想象FMRI研究發現,嗅覺想象與實際嗅覺激活的功能區相似,但想象激活的功能區相對小些。
2.2 軀體運動功能:研究結果顯示簡單運動的激活區主要位于初級運動皮質,復雜運動的活動區位于對側初級運動皮質、輔助運動區(SMA)、運動前皮質,偶爾可出現于同側的相應部位;而想象復雜運動主要激發輔助運動區及運動前皮質,但信號強度較低。同時該研究還表明慢速運動對激發的活動強度也較低。大量FMRI表明實驗發現,右側運動皮層可以被左側手指活動激活,而左側運動皮層可以被雙側手指激活,證實了人腦功能的不對稱性。軀體運動FMRI能夠描繪出每一個手指運動的代表區,單一手指的運動受到第一運動皮質內占據重疊區域的神經元網的控制[10]。
2.3 記憶:分別用工作記憶(WM)研究正常人,前者發現工作記憶主要激活雙側前額葉背外側皮層[布勞德曼區(BA)9,10,46,47區],后者也有類似的發現,且WM的作業難度及額葉其他腦區有關。對語言和視覺工作記憶試驗時發現不影響記憶方式在大腦有不同傳導環路[12]。性別也可以影響記憶,在語意記憶決策任務中,發現男性主要引起左側大腦半球激活,主要集中在左額下回和左顳上回;而女性主要表現為雙側半球激活,特別是左顳上回和右額下回。另外,前額葉是來源記憶的重要神經基礎,與其他腦區相比,對老年化較敏感,可見年齡也是影響記憶的一個重要因素。
2.4 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對13例AD和13例年齡、性別匹配的正常人行磁敏感對比劑進行增強MRI檢查,發現AD患者顳頂葉的血容量明顯降低;以雙側顳頂葉的血容量明顯降低;以雙側顳頂葉血容量的變化為參照對正常或AD的鑒別準確度達88%。此外還發現輕度AD的顳頂葉血容量也降低。據報道nⅥ-RI觀察癲癇開始發作后的局部血流情況,并研究了正常人左側和患者優勢半球的語言功能,發現患者很少見到混合或右側優勢半球語言功能區域[5]。精神分裂癥患者,有額葉功能減退的現象。另有研究說明對患有強制性神經癥的患者及志愿者進行FMRI檢查,發現在患者的眶回及額葉背外側皮層有活化區,而志愿者則沒有。
綜上所述,FMRI已廣泛用于對聽覺,視覺,嗅覺等各項腦功能出現的研究之中,并憑借它的多個優勢為各項研究開拓了新的層面。因此,FMRI技術將在腦功能成像研究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參考文獻:
[1] Hammeke TA,Bellgowan PS,Binder JR.FMRI methodology congnitivefunction mapping J[J].Adv Neurol,2000,83:221.
[2] 馬 林,翁旭出.功能磁共振成像正從基礎走向臨床應用[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36(3):197.
[3] Crides D,TurskiPA,Sorenson pensation of susceptibility inducedsingal loss in echo planar imaging for functional applications J [J].Magn Reson Imaging,2006,18:1055.
[4] Lowe MJ,Lurito JT,Mathews VP,et al. Quantitativecomparision of functional contrast from BOLD weighted spin echo and gradient echoechoplanar imaging at 15 Tesla and H2 150 PET in the whole brain J[J].JCereb B lood F law M etab,2000,20:1331.
[5] Barth M,Reichenbach JR,VenkatesanR,et al.High resolution.multiple gradient echo functional MRI at 1.5TJ[J].Magn Reson Imaging,2003,17:321.
[6] 姜曉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神經外科臨床中的應用[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01,14(2):119.
[7] 黃仲奎.磁共振腦功能成像的原理和應用[J].中華耳科學雜志,2005,3(3):66.
[8] 何立巖,伍建林.磁共振腦功能成像的原理及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學雜志,2002,20(6):485.
[9] 黃仲奎.腦功能磁共振成像及臨床應用[J].廣西醫學,2005,27(7):954.
[10] 劉樹偉.腦功能成像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2,20(6):485.
[11] 劉雪梅.味覺的腦功能成像研究[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5,15(5):241.
篇7
【關鍵詞】 細胞間隙連接通訊; 星型膠質細胞;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Study on GJIC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HE Huan,ZHU Jin-hua,LIU Sheng-hu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2):145-148
【Abstract】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s very unique,bu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lls and tissues,and other parts are similar,such as gap junctions (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GJ),and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gap cell gap junction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GJIC) are widespread in the multicellular in vivo, research in this area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object in China, points out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s possible, especially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GJIC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the role of a brief summary.
【Key words】 GJIC; Astrocyte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First-author’s address: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4,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2.043
近年來,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逐漸增多,由于病情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給患者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帶來的不可忽視的影響。在眾多關于中樞神經系統的研究中,更多的指向表明細胞縫隙連接也許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有著特殊地位,一些特定疾病與細胞間隙連接通訊(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的關系也逐漸明朗。本文就近年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GJIC的研究進展做一簡要綜述。
1 GJIC概述
一種通道用于連接存在于細胞之間的蛋白質,由連接蛋白(connexin,Cx)組成,稱為細胞縫隙連接,這種通道在大多數的實質性器官中都能發現。細胞膜上有一個“半通道”(hemichannel)由6個Cx環繞在一起組成,也稱為“連接子”(connexon)。一個完整的細胞間縫隙連接(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GJ)是由兩個在細胞膜表面的半通道組合而成,GJ的存在可以保證細胞的電化學傳遞。已經可以證明的是GJ在同步細胞的活動,維持細胞內環境穩定,控制細胞的生長和發育等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1-3]。GJIC指的是存在于細胞間的GJ允許第二信使、離子和其他分子量
2 GJIC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研究
2.1 GJIC與缺血性腦卒中 缺血性腦卒中是因為腦內主要動脈的血流短暫或持久減少而引起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疾病。缺血性腦卒中的病理過程牽涉復雜的時空間連鎖反應,可能會誘發疾病的諸多環節[8]。研究證明缺氧損害后的腦組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的GJ仍然是開放的,這個現象也許可以幫助說明GJ與神經元死亡傾向相關的現象,但也有報道指出如果減弱GJIC會加重神經元的損害。腦缺血中出現Cx43表達增多,表示缺血引起的損傷可能與縫隙連接功能增強相關[9]。研究中發現,若給予GJ脫偶聯劑后,神經元的遇氧應激易損性會有明顯的增加。研究者將把Cx43基因敲除的小鼠和野外小鼠同時造梗死模型,發現前者梗死面積更大,所以學者大膽地提出了GJ的腦保護假說,這些變化可能是為了配合缺血后微環境的新需求,但卻影響了GJ的功能。Hossain等[10]制造大鼠了大鼠腦缺血模型,觀察了各種不同受損情況下的Cx43免疫反應變化。海馬區在缺血情況下Cx43的免疫反應始終高于正常水平,沒有出現其他比較明顯的波動,這和其他區域,例如紋體區的情況是恰恰相反的。
2.2 GJIC與癲癇 癲癇是當今社會很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慢性疾病,其病因是腦神經元突然不規律的異常放電,臨床上表現為反復爆發、持續時間短的大腦功能異常,這種病有著明顯的臨床遺傳性。雖然有著大量的研究,目前為止筆者并未掌握癲癇的發病原因,遺傳方式和病理產物。但有研究結果提示,由GJ組成的電突觸有可能在神經元的同步放電中起作用,而這異常的同步放電極有可能是產生驚厥的基礎。所以如果用某些特殊的方法通過增加此種電突觸來提高此類神經元的同步放電,就可以增加驚厥的發生次數[11]。Cx是構成縫隙連接通道的膜蛋白,到現在為止哺乳動物體內已發現
21種,11種在成熟和發育中的中樞神經系統有不同表達[12-13]。而存在于神經元上的膜蛋白主要為Cx32、Cx36及Cx26,星形膠質細胞上的膜蛋白主要為Cx43、Cx30、Cx45、Cx40及Cx32,少突膠質細胞上的膜蛋白主要是Cx32和Cx45,膠質細胞上的膜蛋白以Cx43表達最強,而膜蛋白Cx32在神經元和少突膠質細胞位居第二[14]。Beheshti等[15]發現,造完大鼠急性癲癇模型,海馬區的Cx36 mRNA和蛋白水平均上調,而Cx43的量卻沒有改變,這個結果意外的和之前的推論相悖。所以研究者們從其他途徑入手,首先縫隙連接在少突膠質細胞中的作用是營養髓鞘,而Cx32最早被檢測出來,這種對Cx32表達的觀察有助于掌握癲癇的后續發展,所以推測Cx32是影響癲癇異常電傳播速度的重要因素[16]。
2.3 GJIC與膠質瘤 膠質瘤(glioma)包括各種神經上皮來源的腫瘤,一種常見的治療難度較大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其中膠質母細胞瘤是惡性程度最高的[17]。Herrerogonzalez等[18]發現Cx43能減少神經膠質瘤的致癌活動并減慢腫瘤細胞的增長速率。Demuth等[19]研究證實,若星型膠質細胞上的Cx43表達量增加,則膠質瘤上的癌細胞更具威脅力,同許多其他人類腫瘤一樣,星形細胞腫瘤中Cx43 mRNA及其蛋白的表達水平可下降或缺失[20]。然而體外研究提示,若敲除Cx43則降低細胞運動性;提高Cx43的表達量,則提高細胞運動性,這表明Cx43與神經膠質瘤細胞遷移呈正相關[21]。所以根據目前所掌握的研究資料,雖不能闡明GJIC與膠質瘤的關系,但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4 GJIC與腦血管痙攣 腦血管痙攣(CVS)是致使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22]。Mayberg[23]將腦血管痙攣解釋為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底大動脈延緩呈現的狹窄,經常伴有受累血管遠端散布區灌注的降低。腦血管痙攣相對的腦供血區域灌注下降,接著引起下降區域腦組織缺血樣改變或腦損害[24]。同樣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Hong等[25]研究認為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存在于血管平滑肌中的GJIC功能障礙是腦血管痙攣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致痙因子直接或間接進入某些特定部位的血管平滑肌細胞,激活細胞內多種信號轉導途徑,導致了縫隙連接蛋白的表達量增高,調節GJ功能。某些特定的電、化學信號開啟傳輸模式,血管生理模式由此轉變為病理狀態,最終發生彌漫性持續性的腦血管痙攣發生發展[26]。
2.5 GJIC與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極其常見的精神疾病,發病機制不明,患者可能會出現神志不正常、精神混亂及認知能力下降等多種病態現象,嚴重者甚至可以影響身心健康[27-28]。有關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中的連接蛋白Cx43作為重要的因素參與了椎體細胞突觸傳遞,縫隙連接調節細胞之外的谷氨酸和鉀離子等神經興奮遞質的釋放參與突觸后NMDA受體的插入。而這種連接蛋白的磷酸化對于縫隙連接通道的選擇性起到明顯幫助作用,并能誘導縫隙連接通道的內化和降解,從而使通道激活或者失活[29]。Cx43磷酸化也參與了GJ結構重組,通過這種對GJIC的改變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等疾病的發生[30-31]。通過對病因病機更深層次地了解,研究者發現近年來在臨床使用溫膽湯預防、治療及輔助治療精神分裂結合中醫治療,能夠上調星形膠質細胞CX43磷酸化和非磷酸化的表達,增強GJ水平,從而改善細胞間隙連接通訊功能,所以這的確從某個方面解釋了,精神分裂癥的發病機制可能與GJIC有關[32]。
2.6 GJIC與中樞神經系統損傷 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極為重要,由于它的再生能力差并且存在著血腦屏障這種特殊結構,導致其在受到損傷后很難進行自我再生修復。人類的腦創傷可以導致星形膠質細胞間的縫隙連接斑斷裂,受損后的腦細胞可通過縫隙連接通訊使受損信號傳播到臨近腦組織,這種細胞的修復功能連累了周圍腦認知功能區域,所以說縫隙連接通訊可能會對認知功能產生損害[33]。低滲透壓可以刺激星形膠質細胞引起其腫脹,這使得細胞間的偶聯減少,所以推斷毛細血管周圍的星形膠質細胞降低了清除中樞神經系統物質的功能[34]。研究者還證明細胞若短期內暴露在高濃度的乳酸下,會立即產生對星型膠質細胞間的通訊連接的不可逆影響[35]。細胞因子方面也有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創傷后,創傷周圍的多種細胞產生相應的受體也增加。顱腦創傷后,炎癥在所難免,其中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一氧化氮等細胞因子已經被實驗證實影響膠質細胞GJIC[36]。所以從GJIC方面入手治療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已經成為一個趨勢方向。
綜上所述,GJIC的功能與中樞神經系統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雖然對于兩者之間的機制依舊不明確,但是GJIC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起著一定的作用是必然的。細胞間隙連接通訊功能具體在大腦神經元中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相信隨著現代科技和醫學的飛速發展,以及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GJIC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的具體作用機制將會被進一步深化發現。
參考文獻
[1] Abrams C K, Scherer S S.Gap junctions in inherited human disorde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2012,1818(8):2030-2047.
[19] Demuth T,Berens M E.Molecular Mechanisms of Glioma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J].Journal of Neurooncology,2004,70(2):217-228.
[20]李建國,浦佩玉.人腦膠質瘤的表皮生長因子基因表達[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6(2):75-78.
[21] Mennecier G,Derangeon M,Coronas V,et al.Aberrant expression and localization of connexin43 and connexin30 in a rat glioma cell line[J].Molecular Carcinogenesis,2008,47(5):391-401.
[22]沈建康.腦血管痙攣的機制和防治[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6,14(7):481-493.
[23] Mayberg M R.Cerebral vasospasm[J].Neurosurg Clin N Am,1998,9(3):615-627.
[24] Friedman J A,Goerss S J,Meyer F B,et al.Volumetric quantification of fisher grade 3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 novel method to predict symptomatic vasospasm on ad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cans[J].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02,97(2):401-407.
[25] Hong T,Wang H,Wang Y,et al.Effects of gap junctional blockers on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rabbits[J].Neurological Research,2009,31(31):238-244.
[26]頡奎.腦血管痙攣中縫隙連接蛋白Cx43磷酸化信號通路的實驗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3.
[27]李輝.針灸輔助阿立哌唑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和細胞因子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3,40(1):17-20.
[28]黃偉,秦麗穎,范悅斌.精神分裂癥發生相關免疫細胞因子的影響分析[J].河北醫藥,2013,35(5):703-704.
[29] Laird D W.Connexin phosphorylation as a regulatory event linked to gap junc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degradation[J].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2005,1711(2):172-182.
[30] Kawasaki A,Hayashi T,Nakachi K,et al.Modulation of connexin 43 in rotenone-induced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J].Neuroscience,2009,160(1):61-68.
[31] Beardslee M A,Lerner D L,Tadros P N,et al.Dephosphorylation and intracellular redistribution of ventricular connexin43 during electrical uncoupling induced by ischemia[J].Circulation Research,2000,87(8):656-662.
[32]朱金華,劉丹丹,魏妍妍,等.溫膽湯含藥血清對星形膠質細胞Cx43和GJ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5,31(5):5-8.
[33]朱有厚,王飛.縫隙連接通訊與認知功能障礙關系的研究進展[J].外科研究與新技術,2014,23(2):149-152.
[34]只達石.細胞間縫隙連接通訊與中樞神經系統創傷[J].中華創傷雜志,2006,22(12):946-948.
[35] Anders J J.Lactic acid inhibition of 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in in vitro astrocytes as measured by 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laser photobleaching[J].Glia,1988,1(6):371-379.
篇8
關鍵詞:顯微外科技術 技能培訓 教學模式
Presentation of training modality in microsurgical skills for medical students
Wang Honggang, Gu Liqiang, Qin Bengang, Zheng Jianwen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80,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in microsurgical skills for medical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in order to learning the knowledge of microsurgery and the basic microsurgical skills. High quality training in microsurgical skills will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overall quality. It will help medical students adapt to clinical work an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training modality in microsurgical skills used b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which is available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learn the knowledge of microsurgery and the practical skill, step by step.
Key words: microsurgical skill; training of practical skill; teaching modality
醫學生臨床技能的培訓是當代醫學教育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技能的過程,目前已成為評價高等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全國各大醫學院校均十分重視學生臨床技能的培養工作。在全國醫學生臨床技能大賽中,我校學生連續四屆取得優異的成績,可見學校十分重視醫學生的臨床技能培訓。顯微外科技術作為我校臨床技能培訓的一項重要內容已有30余年的歷史,自1989年起,每年開設1期以醫學本科生為培訓對象的顯微外科技能培訓,并將其列為醫學本科生的公選課,至今,已培養了近千名掌握顯微外科基本操作技術的本科畢業生。隨著顯微外科理論和技術的迅速發展,顯微外科不但成為一門獨立的三級學科,而且顯微外科技術作為一項重要的臨床技能已廣泛應用于多個學科,包括手外科、骨科、神經外科、五官科、整形外科、移植外科、實驗外科等多個領域[1,2]。因此,顯微外科技能培訓過程的規范化和系統化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基于多年來顯微外科教學的實踐,并廣泛借鑒國內外顯微外科技能培訓的先進經驗[1,3-6],逐步建立了一套規范、高效、系統的培訓模式,提高醫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1 培訓教材及課程設置
顯微外科是一門具備完整理論體系的三級學科。學好顯微外科基礎理論知識是學習顯微外科學的第一步。目前醫學本科生學習的《外科學》(第七版)教材中對顯微外科內容敘述相對簡單,作為掌握背景知識的一般教材是可以的,但要作為培訓的專業教材使用不合適。然而,顯微外科學一些專業著作,其內容過于豐富、知識量過大,學生短時間內難以接受和掌握。為滿足顯微外科技能培訓的要求,我們以朱家愷教授主編的《顯微外科學》和顧玉東院士主編的《顯微外科基本理論與操作》為藍本[1,2],選擇顯微外科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精華,編寫了培訓教材,該教材簡明扼要,圖文并茂,既有主要知識點的講解,又有圖片說明顯微操作過程,利于初學者快速學習和掌握顯微鏡、顯微器械的使用,顯微外科基本技術,小血管吻合技巧等基礎知識。
根據顯微外科學理論與實踐密不可分的特點,將整個課程設置為40學時,分理論課和操作課,理論課與操作課的課時比為1:7。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加強理論,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2 基礎理論教學
教學采取班主任負責制,由高年資的主治醫師擔任,集中學習顯微外科操作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著重講解顯微外科的基本理論、基本設備(如手術顯微鏡、顯微外科器械以及縫合針線的結構、性能及使用)、器械的保養等基礎知識。同時,邀請我院顯微外科專家對顯微外科的發展史及概述、斷指再植、顯微外科技術的應用領域、常用的組織瓣的制備、顯微外科吻合技術以及顯微外科前沿進展等作專題講座,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顯微外科的認識和理解,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廣泛收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影像、圖片資料,以多媒體的形式講解顯微外科學內容。通過給學生播放教學錄像,演示和講解顯微外科的操作細節,有針對性地為后續操作培訓奠定良好的基礎。將一些示范教學手術,如斷指再植、皮瓣移植修復等手術,展示給學生觀看,讓他們直接感受到顯微外科的神奇和魅力,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熱情。
3 顯微操作培訓
顯微外科是一門對操作要求極高的學科?;陲@微外科的自身特點,進行顯微外科操作訓練時,要從基本操作開始,通過循序漸進地練習,逐步熟悉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術[3-6]。顯微外科手術是在顯微鏡下放大數倍或十余倍視野下完成的,學生開始時很難適應鏡下操作范圍、操作空間的變化,手眼配合不協調,動作幅度和夾持力度也很難把握,甚至將顯微器械置于操作視野都很困難。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采用“由低到高”(即由低倍鏡到高倍鏡的適應過程),“由粗到細”(即由粗線、粗大組織/材料到細線、細小組織/血管的訓練過程)的培訓模式,使學生逐步適應顯微鏡下操作,掌握顯微外科技術。整個培訓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四步法”)。
第一步:顯微鏡、顯微器械使用的適應性訓練。指導學生調節手術顯微鏡,掌握目鏡瞳距和焦距及物鏡焦距的調節,能夠在正常立體視野下完成指定的操作任務,適應不同聚焦平面的變換;掌握顯微鑷、剪、針持等常用器械的使用方法,盡量做到眼睛不離開目鏡仍能順利更換不同的器械,同時做好顯微器械的保護,避免意外損壞器械。在紗布墊上用5/0絲線練習夾持針線、進針、出針、收線、打結、剪線等基本操作,要在同一平面上完成上述動作(如圖1~3所示)。
圖1 培訓用顯微鏡
圖2 培訓用顯微器械、顯微縫線及橡皮膜
圖3 學生在顯微鏡下操作訓練
第二步:單層橡皮膜縫合訓練。將單層手套剪成5.0 cm×5.0 cm大小的橡皮膜,應用橡皮圈將其固定在直徑3.0 cm左右的圓形器皿上,在10×顯微鏡下,應用8/0無損傷縫線完成膜片的縫合(如圖2所示)。進一步訓練學生的手眼分離配合以及協調能力,基本掌握顯微操作手法和技巧。要求操作穩健、動作輕柔,掌握正確的進針、出針角度,要垂直橡皮膜進針、出針。逐步適應不同放大倍數和景深的訓練。
第三步:離體血管吻合訓練。選用雞中翼動脈(直徑1.0~1.5 mm,如圖4所示)作為離體血管,在10×或16×顯微鏡下,應用9/0~10/0無損傷縫線吻合,注意掌握進針和出針角度、邊距、針距等,操作要果斷,忌反復,防止針尖刺入對側管壁,避免夾持血管內膜。學生通過離體血管吻合訓練,熟練掌握顯微外科基本操作技巧,克服操作過程中憋氣、單眼視野觀察、動作過大、過度用力握持器械等不良習慣。
圖4 離體雞中翼動脈(直徑1.0~1.5 mm)
圖5 SD大鼠尾中動脈(直徑約0.5 mm)
第四步:活體血管吻合訓練?;铙w血管吻合訓練是顯微外科基本操作技能從實驗階段到臨床實踐階段的橋梁。選用體重250~350 g的SD大鼠尾中動脈(直徑約0.5 mm,如圖5所示)作為活體血管。在16×顯微鏡下,應用11/0~12/0無損傷縫線吻合鼠尾中動脈,要求掌握正確的吻合方法,保證吻合口通暢,并循序提高血管吻合速度?;铙w血管吻合時,由于創面組織滲血,縫線常常黏附在創面上,給進針、拉線、打結造成不便,對操作者“穩、準、輕、巧”的吻合技術及與助手的協調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術難度明顯高于離體血管吻合。因此,要求學生解剖分離血管時,必須做到動作輕快、靈巧,減少對血管及周圍組織的損傷,減輕創面滲血。吻合血管時,不要過度牽拉、夾捏、擠壓血管,造成血管內膜損傷影響血管通暢率。通過活體血管吻合訓練,學生要掌握操作規范、動作協調的血管吻合技術,為臨床實踐奠定基礎。
4 培訓效果評估
通過四個階段的階梯式操作訓練,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穩步提高。通過培訓,學生離體血管吻合通暢率可達90%,血管吻合口對合較平整,無扭轉畸形,無漏血現象,縱向剪開血管壁,檢查血管內無管壁內翻現象。學生活體血管吻合后,1小時通暢率達到75%,優秀者能達到吻合口通暢,吻合口無漏血,吻合口遠端血管搏動正常,剪斷后噴血有力。學生對顯微外科的認識逐步加深,深刻體會到:吻合血管時,一針一線操作不當都將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導致血管吻合失敗。每一針的縫合都要力爭準確無誤,要求針距、邊距均勻一致,避免反復針刺增加血管壁的損傷。學生普遍認為這種循序漸進的培訓模式,鏡下適應快,短時間訓練即能掌握顯微外科的基本操作。通過培訓,學生可獨立完成鏡下活體小血管吻合,訓練效果顯著,易于學生接受。
參考文獻
[1] 朱家愷.顯微外科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 顧玉東.顯微外科基本理論與操作[M].第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3] Hino A. Training in microvascular surgery using a chicken wing artery[J].Neurosurgery, 2003,52(6):1495-1498.
[4] Atkins JL, Kalu PU, Lannon DA et al. Training in microsurgical skills: Does course-based learning deliver?[J].Microsurgery, 2005,25(6):481-485.
篇9
【關鍵詞】 腦出血;急性期/中醫藥療法;活血化瘀方藥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出血形成的血腫,是形成出血性中風一系列臨床表現的根源,其臨床病理生理的變化均由之而起,形成腦血腫(瘀血),進一步導致腦水腫的惡性循環。按中醫理論"離經之血為之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等理論,以及客觀又有瘀血證的依據(CT高密度影、t-PA、PAI、PAG)和腦出血的自止性,同時根據近二十余年的臨床實踐證實本法治療腦出血是有效(80%以上)和安全的。從現代藥理學研究來看,活血化瘀藥大多具有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環、增強吞噬細胞的作用;促進血腫吸收和增快損傷腦組織的修復;解除腦損傷部位血管的痙攣狀態,提高腦組織的耐缺氧性;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修復;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降低血粘度;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促進自由基清除,防治腦水腫等。近年來應用活血化瘀方藥治療腦出血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概述如下。
1 活血化瘀方藥在神經內科的應用
1.1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謝道珍等[1]采用分期與辨證相結合的方法治療高血壓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發病后2周以內)235例,分中臟腑(閉證與脫證)、中經絡,后者又分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氣虛血瘀、脈絡瘀阻;痰濕中阻3型。在辨證論治的同時,貫穿活血化瘀藥的應用,對顱內壓升高的重癥患者同時應用脫水劑治療,總有效率為94.9%。徐學美[2]對發病當天至7天以上入院的急性腦卒中60例(缺血性44例,出血性16例)采用辨證分型以活血化瘀為基本大法的同時,予丹參注射液(16ml,每日1次)靜滴,辨證為脈絡空虛、風邪入絡者用自擬卒中1號方(秦艽、當歸、茜草、羌活、川牛膝、生地、熟地、赤芍、川芎、桂枝、黃芩、僵蠶),氣虛血瘀、脈絡瘀阻者用自擬卒中2號方(黃芪、當歸、川芎、雞血藤、川牛膝、赤芍、桃仁、地龍干、紅花、桂枝),肝腎陰虛、風火上擾者用自擬卒中3號方(天麻、鉤藤、石決明、黃芩、杜仲、川牛膝、西茜草、益母草、枸杞子、桑寄生、川石斛、雞血藤)治療,總有效率96.7%。朱冬勝等[3]針對出血性中風急性期風、火、痰、瘀病理因素常相互交織的特點,用羚蝎膠囊(羚羊角、水蛭、三七、全蝎)、熄風開竅合劑(黃連、麥冬、膽星、僵蠶、石菖蒲)中風系列方,對發病72h內入院、出血量在30ml以下的103例患者進行臨床觀察,隨機分為中醫治療組50例、西醫對照組38例、清開靈對照組15例,發現羚蝎膠囊等中風系列制劑是治療急性腦出血的安全有效藥物。
1.2 辨病治療 賈文魁等[4]為探討復方丹參注射液在治療中風急癥中療效與劑量的關系,運用較大劑量(每次36~40ml)靜滴治療中風急癥42例(包括出血及梗死),基本痊愈率38.1%,總有效率95.2%;設小劑量(每次16~20ml)治療53例為對照,基本痊愈率18.9%,總有效率79.2%,兩組療效差異具有顯著性。李相中等[5]采用清開靈注射液合通腑祛瘀散(生大黃、芒硝、地龍)治療腦出血急性期50例,并與單用西藥的50例做對照,發病到入院時間為0.5~46h,出血量4~62 ml,結果總有效率觀察組為82.0%,對照組為62.0%(P
2 活血化瘀方藥在神經外科的應用王超等[8]
首先應用微創術清除顱內血腫,然后適時應用擴血管、活血化瘀藥刺五加注射液40ml(每20ml含生藥20g)靜滴相連貫的治療方法,治療腦出血44例,臨床證實可明顯提高療效。王寶亮等[9]將急性高血壓性腦出血42例隨機分為單手術組、手術加中藥組各21例,兩組均酌情配合降壓、抗感染、支持療法等,中藥組在術后第3天每日給逐瘀湯(三七與澤瀉之比為1:4)。結果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治愈率與顯著進步率之和兩組差異有顯著性,加中藥組優于單手術組(P
3 活血化瘀方藥的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表明,丹參和多種活血化瘀藥物對凝血機制具有雙向調節作用[10]。此外,多種中藥及有效成分均有直接或間接減少氧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酶類的功能,對組織缺血和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11]。實驗還表明,某些活血化瘀藥具有加速和促進血腫溶化與吸收以解除腦受壓的作用,有利于腦神經功能的恢復[12]。陳貴海等[13]觀察水蛭對腦出血的治療作用并探討其作用機制,證明水蛭對大鼠腦出血急性期有明顯治療作用,且呈量效關系;促進毛細血管和膠質細胞增生并增強其功能是治療作用的機制之一。鄒麗琰等[14]用SHR/SR大鼠為模型觀察中風腦得平沖劑(主要成分稀薟、酒軍、桃仁、蒲黃)的治療作用。結果顯示神經癥狀恢復較快,存活期延長,且腦系數、腦病理形態學、海馬CA1區錐體細胞數等均明顯改善。提示該藥具有抗腦水腫,有利于血腫的清除吸收,恢復腦功能等療效。朱冬勝等[3]動物實驗研究發現羚蝎膠囊(羚羊角、水蛭、三七、全蝎組成)、通腑合劑(大黃、芒硝、桃仁組成)、熄風開竅合劑(黃連、麥冬、膽南星、僵蠶、石菖蒲)、中風系列制劑治療急性腦出血的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血漿內皮素和血漿降鈣素基因相關肽水平,減輕腦水腫和增加腦組織損傷的修復有關;且大鼠腦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羚蝎膠囊減輕腦組織損傷,促進膠質細胞增生的能力較其他各方劑強,這也支持在治療腦出血方面應該盡早運用活血化瘀藥。
4 問題與展望
從近10年來的臨床療效、各項理化檢查,乃至動物實驗療效機制的探討等各方面資料看,初步顯示了活血化瘀治療急性腦出血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12]。醫學界的認識日趨統一,但尚存在著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4.1 用藥的安全性 研究表明,相當多的活血化瘀藥具有較強烈的抗凝血作用,甚至有較強烈的促纖溶作用[15]。不少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在出血后一段時間內存在活動性出血,活血化瘀中藥能否引發西藥抗凝劑引起的出血傾向呢?雖有許多研究對此持否定態度[1,10,16],但亦有持懷疑[15]或肯定態度的[17],故仍需進一步研究以提供充足的證據。
4.2 用藥時間 從以往的研究看,腦出血后活血化瘀藥的應用時間已從原來的發病后2周提前到急性期立即使用,從所收集的資料看,最短為病后0.5h使用證實是安全的。但目前醫學界對此認識尚未完全統一,大多數研究都傾向于應用活血化瘀藥時機宜早不宜遲,早期、足量應用是治療的核心[6,10,11],亦有少數人對此持否定[17]或慎重態度[15]。
4.3 藥物選擇 從以往的研究看,目前應用較多的活血化瘀藥物有丹參、水蛭、三七、川芎、桃仁、紅花、赤芍及有活血化瘀作用的瀉下藥大黃等;成藥中復方丹參注射液研究的較多。藥量多是常規劑量,但有些藥物的應用劑量在不同的文獻中相差仍較大。故仍需加強活血化瘀藥物的種類及應用劑量的研究,尤其對力猛勢峻之破血逐瘀藥的研究,切實找出安全有效的藥物及標準安全劑量范圍,以指導臨床應用。
4.4 病例選擇 近年來采用活血化瘀藥物治療的腦出血病例研究范圍逐漸擴大,出血部位從幕上出血到各部位出血,出血量幕上腦出血從60ml,但入選標準仍不統一。
4.5 應堅持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原則 腦出血急性期病情多危重、復雜,故除較輕病例外宜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原則,對有外科適應證者應及時采取手術,術后及不宜手術者可酌情采用活血化瘀藥物治療,病情危重者應同時配合脫水、降壓藥等西醫綜合治療。有人指出急性期的最佳治療方法是西藥的脫水劑與活血化瘀中藥合用。應用活血化瘀藥應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中醫治療辨證是前提、核心,中風急性期病因病機復雜,內風、邪熱、痰濁、血瘀、腑實等標實癥狀突出,單一療法或某種藥物的使用不利于糾正全身功能紊亂。
4.6 部分臨床科研設計尚不夠科學,使得結果缺乏客觀性和可重復性 從所收集的文獻看,臨床報道多局限于經驗的總結。近年來各地采用的診斷、療效標準漸趨一致,也設立了對照組,提高了研究的可信度,但遠遠不夠,大多數有對照的研究僅有幾十病例,很少有超過百例的,有的對照缺乏可比性,病例選擇無隨機性。故應在活血化瘀治療腦出血的臨床研究中,采取隨機、雙盲、對照、配對的方法,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工作。有些臨床報道將缺血性卒中與出血性卒中一并研究,而對出血性卒中中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未加區分,勢必影響結果的判斷。故研究急性腦卒中應進行科學的分型分期,首先用現代醫學的知識明確卒中的具體類型,出血性卒中還應按出血部位區分出基底節、腦干、腦葉、小腦出血等,而在基底節出血應區分外囊型和內囊型進行分層配對,使研究對象的病情嚴重程度具有可比性??傊?,應用活血化瘀方藥治療腦出血有許多益處:有助于顱內血腫的吸收和腦水腫的盡快清除[15];可防治腦出血后繼發的缺血性進程[3,12]。近年來活血化瘀藥物治療腦出血的實驗性研究也逐漸增加,但關于活血化瘀藥物在腦出血急性期的作用機制及應用安全性問題,仍有待更深層次的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謝道珍,楊衛斌,竇淑榮,等.中醫藥為主治療出血性中風235例臨床觀察.中醫雜志,1993,34(2):92-94.
2 徐學美.活血化瘀法治療急性腦卒中的臨床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1996,3(1):489.
3 朱冬勝,徐敏華,衛洪昌,等.中風系列制劑治療急性腦出血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0,7(3):133-136.
4 賈文魁,范江平,藺壽民,等.不同劑量的復方丹參注射液靜點治療中風急癥95例療效觀察.新中醫,1994,26(10):35-36.
5 李相中,楊綱領,李志光,等.清開靈合通腑祛瘀散治療腦出血急性期50例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1996,3(1):4.
6 沈衛平,王志賢,李繼英,等.超早期應用復方丹參注射液結合西藥基礎療法治療腦出血的臨床觀察.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13(1):15.
7 李如奎,趙虹,張云云,等.丹參注射液治療高血壓腦出血15例療效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1999,6(10):462.
8 王超,吳效平,袁福華,等.中西醫結合序貫法救治腦出血44例的臨床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11):869.
9 王寶亮,李連章,宮洪濤,等.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配合中藥治療急性腦出血.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0,7(9):55.
10 王合森,趙習德.腦出血急性期的活血化瘀治療研究概況.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10(11):694-696.
11 楊樹德,薛軸,楊金菊.中西醫結合對中風理論與治則的新認識.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12(2):111-112.
12 劉茂才.關于中風病治療的難點與突破口的思考.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8):451-452.
13 陳貴海,吳強,尹世杰,等.水蛭對腦出血治療作用的實驗研究.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8,10(6):329-333.
14 鄒麗琰,蔣玉風,李克玲,等."中風腦得平沖劑"對SHR/SP大鼠出血性中風的治療作用.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7,9(6):323-325.
15 李文偉,蔡定芳.活血化瘀方藥治療急性出血性中風的思考.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9(9):556-558.
篇10
關鍵詞:帕金森??;抗震止痙膠囊Ⅱ號;美多巴
中圖分類號:R742.5 R256.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4―0300―04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即震顫麻痹(paralysis ag-itans),多為中老年人的慢性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發病隱襲、進展緩慢的中腦黑質多巴胺(DA)能神經元變性,紋狀體多巴胺含量顯著減少,導致臨床一系列癥狀,常以運動減少、肌僵直、震顫和姿勢調節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30例病人均來自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2003年1月―2005年1月的住院病人,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34歲~77歲(62.8歲±14.8歲);病程0.5年~2年(4.81年±3.01年),以發病5年左右就診者為多;起病形式:均為慢性起病,隱襲性起病25例,漸進性起病5例;首發癥狀:本病表現復雜,首發癥狀多樣:以靜止性震顫為首發的有22例,以肌僵直為首發的有4例,以動作緩慢為首發的有4例;首發部位:左上肢9例,右上肢7例,雙上肢5例,左下肢5例,其他發病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標準[1]:①至少具備4個典型癥狀和體征(靜止性震顫、少動、僵直和姿勢調節障礙)中的2個;②不存在不支持診斷原發性帕金森病的典型癥狀和體征,如錐體束征,失用性步態障礙,小腦癥狀,意向性震顫,凝視麻痹,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明顯的癡呆體伴有輕度的錐體外系癥狀。各項檢查均在入院第2天進行,并進行改良Webster評分,在原有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抗震止痙膠囊Ⅱ號口服。
1.2 體征靜止性震顫表現為肢體節律性(4 Hz~6 Hz)收縮與松弛,手指的節律性震顫形成所謂“搓丸樣”動作。本組靜止性震顫27例,無明顯震顫3例。肌僵直由于伸屈肌肌張力均增高,在關節被動伸屈運動時阻力均增加,稱“鉛管樣強直”,如合并有震顫可有斷續的停頓稱“齒輪樣強直”。本組30例均有肌強直發生。步態異常29例,表現為慌張步態20例,下肢拖曳9例;行走時上肢自然擺動減少或完全消失28例。精細動作障礙28例,包括書寫困難,生活自理能力差(如起坐、翻身、洗臉等)。面具臉17例,表現為面部無表情、眼球凝視、眼球運動不協調等。姿勢調節障礙2l例,表現為頭部前傾,軀干俯屈等。言語障礙者11例,表現講話緩慢,語言低沉單調,語音低,構音障礙,吶吃等。其他少見體征為:多汗1例,少汗1例,皮脂溢出1例,認知功能減退1例等。
1.3 治療方法30例病人在入院前均接受了美多巴、金剛烷胺、安坦治療,部分病人應用了溴隱亭或泰舒達等藥物。入院后在保留原治療藥物基礎上加用滋補肝腎、平肝熄風中藥制劑抗震止痙膠囊Ⅱ號口服,每次5?;?粒,每日3次。治療時間為4周。
1.4 療效評定標準Webster癥狀評分法,比較治療前后評分。進步率=(治療前分數一治療后分數)÷治療前分數×100%,顯效:>51%;有效:26%~50%;無效:<25%[2]。
1.5 統計學處理實驗數據均采用均數±標準差
表示,所有統計分析均由SPSS for windows 10.0軟件處理,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治療前后Webster評分值輕度1分~10分,中度11分~20分,重度21分~30分。有效27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0%。詳見表1。
2.2 治療前后功能障礙積分值比較(見表2)PD病人Web-ster功能障礙評分顯示增加抗震止痙膠囊治療后,積分在動作減少、強直、姿勢改變、行走時上肢擺動減少、步態、震顫、面容、言語、自我照顧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坐起立運動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O.05)。
3 討 論
帕金森病是一種發生在中老年期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由英國醫生James Parkinson(1817年)首先作了詳細報道,人們對該疾病的認識有過4次飛躍。第1次是帕金森醫生對該病的細致觀察和描述;第2次是病理、生化的發現,認識到中腦黑質細胞變性的紋狀體多巴胺減少是產生PD癥狀的主要原因,并開創了應用左旋多巴治療該病的新紀元;第3次是Langston等醫生發現人工合成的神經毒物1-甲基-4-苯基-1,2,3,6-四氫吡啶(MPTP)產生帕金森病癥狀,為研究環境因素致病因子打開了局面;第4次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相繼發現了一些與PD相關的基因突變,掀起了基因遺傳因素在PD發生中的作用的研究熱潮[3]。
3.1 發病機制PD的病因迄今尚未明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切可靠的臨床或檢測手段來確定其病因。PD最主要的病理、生化為黑質神經元死亡,其致密部不能合成DA,而致紋狀體中乙酰膽堿(Ach)與DA的功能失去平衡而發病,但為何引起黑質DA能神經元變性卻仍不清楚,有下列諸種發現與假說。①年齡因素:腦的正常老化過程對黑質DA能神經元的死亡起著重要的作用,正常人每10年有13%的黑質DA能神經元死亡。②環境因素:MPTP是一種可引起PD的毒物,并常用MPTP制作成的PD動物模型來篩選抗PD前物,以及研究PD的發病機制等。此外,在合成含有類似MPTP基團成分的藥廠(如除草劑廠)有PD小流行,錳礦工人或長期飲用井水者均易患PD。因此,提出本病與環境因素有關的學說[3]。③遺傳因素:迄今已確定PARKl-10等lO個單基因與PD有關,其中已確認3個基因產物與家族性PD有關:α-突觸白(α-synuclein),Parkin,泛素蛋白C末端羥化酶-Ll(uCH-LI)[5]。④自由基
蓄積和氧化應激反應:細胞氧化反應(如酶參與的氧化、DA及其他單胺類的自身氧化分解)都可發生H2O2及自由基(氧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如不及時清除就會損害單胺類神經元(如含DA的神經元)而引起PD。除外源性毒素外,內源性毒素也是人們很感興趣的可能引起DA能神經元死亡的因素。持續存在的內源性毒素可以解釋隱性發生和不斷進展的疾病特征;腦組織中,尤其是黑質中存在大量的金屬(如鐵、錳、銅等)它們可以?促進自由基的產生而破壞細胞;DA的脫氨和自動氧化代謝產物可以是毒性非常高的氧自由基或醌,均可殺傷神經元[6]。⑤興奮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作為興奮性氨基酸,谷氨酸(Glu)主要通過N-甲基-D-天門冬氨酸(NMDA)受體對DA能神經元產生影響[7]。⑥線粒體功能異常:線粒體是細胞能量產生的初級場所,毒性物質可以通過抑制線粒體復合物I來影響線粒體呼吸鏈導致ATP生成減少,最終導致細胞因能量耗竭而死亡[8]。最近陸續有報道PD病人組織細胞內線粒體DNA(mtDNA)發生改變,這種異常變化也可能是遺傳性或獲得性或者是兼而有之[19]。⑦轉運體失調學說:轉運體(datransporter,DAT)失調學說能解釋DA能神經元選擇性缺失的機制。一方面,遺傳或環境因素影響導致DAT和單胺囊泡轉運體(VMAT2)表達的差異可作為PD易感性的標志,而通過PET或SPECT檢測DAT或DAT/VMAT2蛋白的含量能提高臨床診斷PD的客觀依據;另一方面,開發一些藥物直接作用與轉運體或調節其功能,如上調或增加VMAT2作用或阻止由DAT介導的細胞攝入,可阻滯或緩解PD進程[10]。⑧細胞凋亡:PD細胞凋亡的誘發因素有自由基、神經遞質和神經毒素、神經營養因子和細胞凋亡基因。神經營養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在體內能保護神經元免受凋亡,促進神經元存活。在神經系統中,Bax、Bd-Xs、C-fos、C-Jun、p75NGFRH和ICE等基因已被證實可促進細胞凋亡;Bcl-2、Bcl-x1基因則抑制凋亡過程[11]。此外,有研究表明免疫炎癥反應在PD的發病中也起一定的作用[12]。因此,PD中細胞死亡可能通過多個機制產生,它們之間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氧化應激可以導致興奮性毒性,后者又可以引起線粒體的損傷,反之亦然。
帕金森病類似中醫所指的“顫證”,近代稱為“老年顫證”。20世紀70年代末已有人將本病初步分為氣滯血瘀、肝腎陰虛、氣血兩虛三型,并認為其中肝腎陰虛是本病的本質,它可以和其他兩型互相轉化。20世紀80年代,關于辨證分型文獻開始豐富,獲得較好認可的是氣血兩虛、肝腎不足、痰熱風動三類證候,并強調三型都兼有血瘀阻絡?;静∫驗轱L、火、痰、瘀、虛,五者相互影響兼夾,基本病機為風氣內動,表現為本虛標實,虛指肝腎陰虛,氣血兩虛,實指風、火、痰、瘀。病位主要在腦、肝、腎,涉及脾[13]。
3.2 療效 自20世紀60年代成功應用左旋多巴替代治療以來,PD癥狀明顯改善,PD死亡率明顯下降。盡管已是歷經30多年的老藥,左旋多巴仍是PD藥物治療的中流砥柱。它的控制和改善PD癥狀的效果是其他后起之秀所無法比擬的,幾乎所有的PD病人都是求助于它[14]。外周脫羧酶抑制劑與左旋多巴合用,可阻止血中多巴轉變為DA,使血中有更多的多巴進入腦內脫羧變成DA,現在幾乎都用多巴脫羧酶抑制劑與左旋多巴混合劑(亦稱復方多巴),較少單獨使用左旋多巴。美多巴是左旋多巴與下絲胼(4:1)混合制劑,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普遍也是最為有效的抗PD藥。抗膽堿能藥物――安坦,主要用于以震顫為主的病人,它通過抑制乙酰膽堿的作用,相應地提高另一種神經遞質DA的作用效應而達到目的。多巴胺釋放促進劑――金剛烷胺,它能改善少動、強直癥狀,它可促進DA的釋放,阻止再攝取,并有抗膽堿作用。近年來認為它可能有神經保護作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溴隱亭、泰舒達,分別為麥角類和非麥角類衍生物,能直接刺激突觸后多巴胺受體,補償腦中蛻變的多巴胺功能。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顯示,多巴胺受體激動劑還可能有神經保護作用,能夠降低DA神經元蛻變的速率[15]。
PD屬祖國醫學“顫證”范疇,病本由于肝。腎不足,氣血兩虧,病標在于風火瘀痰。通過確立“滋養、通化、熄風”這一治療大法,“滋”即滋補肝腎,“養”即養血益氣,“通”即通經活絡,“化”即化痰祛濕,“熄風”即熄風止痙,組成抗震止痙方(抗震止痙膠囊),方中以首烏、枸杞滋腎養肝,肉蓯蓉益。腎填精,其為君藥;當歸、黃芪、白術、白芍益氣和血養陰為臣藥;雞血藤、丹參、全蝎、地龍通經活血,天麻、鉤藤熄風定振,共為佐藥;使以木瓜舒筋解痙,萆解肌除濕通絡,共奏虛實并治、標本兼顧之功。
方中首烏味甘而澀,微溫不燥,善補益肝。腎,養血滋陰,收斂精氣,為平補陰血之良藥;枸杞性甘、平,補益肝腎;肉蓯蓉溫補腎陽,在較多滋陰藥中用之溫不燥,并起到陰陽互升的作用;當歸性濕,味甘、平,補血、活血、止痛;黃芪性甘、微溫,補氣升陽,益衛固表;白術性苦,昧甘、濕,補氣健脾,燥濕利水;白芍性寒、味甘,補肝柔肝,滋陰養肝,可“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雞血藤性苦,味甘、濕,行氣補血,舒筋活絡;丹參性微寒、味苦,養血、活血、通絡;全蝎味辛、性平,功擅有熄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地龍咸寒,能息風止痙,又善清熱;天麻性平,味甘、辛,主入肝經,善祛風通絡,熄風止痙;鉤藤性甘、微寒,清熱平肝,熄風止痙;木瓜性濕、味酸,舒筋活絡,除濕和胃;萆味苦、性微寒,利濕去濁,祛風除濕。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培補肝腎的中藥,如首烏、肉蓯蓉、枸杞、黃芪等可以明顯抑制腦組織及血清過氧化脂質的生成,增強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首烏、肉蓯蓉、黃芪、當歸等均可直接或間接清除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害,提高機體組織的抗氧化能力和應激能力;首烏、肉蓯蓉、黃芪、白術均可通過抑制腦單胺氧化酶B(MAOB)活性以延緩腦功能的衰老;首烏、肉蓯蓉、黃芪、地龍可提高DA等單胺神經遞質含量,增加大鼠紋狀體內DA/HVA的比值。首烏、白芍作為傳統延緩衰老藥有明顯抗氧化作用,能降低自由基和過氧化脂質水平,減輕細胞膜結構的損傷。首烏水煎劑能增加腦蛋白質含量及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及MAOB活性,增加腦內5-羥色胺(5-HT)、和DA含量。肉蓯蓉可提高機體的應激能力,直接或間接清除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害,提高機體組織的抗氧化能力,肉蓯蓉成分campneaside
Ⅱ對神經毒素MPP+誘發細胞凋亡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黃芪所含的黃芪總黃酮可對抗OH所致的損傷,升高SOD活性,降低過氧化脂質(LPO),維持細胞的正常代謝。枸杞具有調節免疫功能和調節神經系統功能,枸杞對實驗動物學習記憶具有保護作用,并能對抗理化因素所致的損害??梢悦黠@抑制血清LPO生成,使血中GSH-Px和紅細胞SOD活力增高。枸杞多糖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升高老年人低下的環磷酸腺苷(cAMP)水平,增強腦力和體力。白術可顯著提高紅細胞SOD活性,明顯抑制腦MAOB活性,并可清除自由基。當歸中的阿魏酸鈉可通過直接消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反應和自由基反應以及生物膜磷脂結合、保護膜質等多種機制拮抗自由基對組織的損害。白芍則具有較好的肌肉松弛和降低肌張力的作用(抗膽堿作用),可清除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丹參能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丹參主要成分為丹參酮和丹參素,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肌張力可產生明顯抑制作用;丹參素具有清除O2和OH的作用,并對大鼠腦缺血和再灌注損傷的線粒體具良好保護效應,提高SOD、GSH-Px活性,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TXA2),穩定紅細胞膜等作用。天麻可提高SOD和GSH-Px活性,抑制脂質過氧化,并能促進機體DNA和蛋白質合成,可提高紋狀體DA含量,對神經遞質平衡有一定調節作用。實驗觀察到鉤藤堿能使培養的大鼠片DA釋放增加。地龍含有琥珀酸,琥珀酸有中樞抑制和抗驚厥作用。全蝎可直接降低大鼠腦組織線粒體的呼吸調節比、細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增加膜脂質的流動性[16,29]。
在以前抗震止痙膠囊的實驗研究中發現抗震止痙膠囊具有下列作用:①能明顯改善大鼠旋轉行為,表現為治療后大鼠旋轉次數減少;②可改善各項抗氧化指標紊亂,GSH-Px升高、SOD升高、活性氧(ROS)降低、丙二醛(MDA)降低;③相關神經遞質及其代謝物檢測,DA、HVA水平及MAOB活性明顯減低,而DA/HVA比值顯著升高,Glu降低、GABA升高;④顯著增加線粒體呼吸酶復合體I含量;⑤對大鼠黑質區DA能神經元形態學影響,電鏡下僅發現較多的早期凋亡細胞,染色質沿核膜輕度縮合,細胞質內少量空泡和包涵體形成,尚可見少量正常細胞[30,33]。臨床研究發現抗震止痙膠囊治療前后webster評分有明顯差異,GSH-Px、E-SOD活性均較正常組明顯減低,MDA則較正常組增高[36]。因此認為抗震止痙膠囊能有效拮抗黑質區氧化應激損傷,保護線粒體呼吸鏈功能,并對殘存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形態學具有一定保護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緩NDN進行性蛻變過程及病情進展,改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抗震止痙膠囊能夠在延緩疾病的病理進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臨床研究提示具有提高帕金森病治療效果的作用,對減輕PD的臨床癥狀有一定作用,并可能對西藥產生的副反應予以預防。
參考文獻:
[1] 鮑遠程.現代中醫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07.
[2] 馬啟明,杜連平.中西醫結合治療帕金森氏病42例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3,1(10):618.
[3] 高國棟.帕金森病的歷史[M]/高國棟.帕金森病診療關鍵.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2003:1-6
[4] 徐強,徐如祥.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在帕金森病因方面的研究[J].國外醫學:老年醫學分冊,2000,20(4):162―165.
[5] 王維治神經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2―203.
[6] 郭明,陳生弟,劉振國,等.帕金森病小鼠黑質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8,3l:216.
[7] 肖勤,翁中芳,張,等.左旋多巴對PD大鼠血清興奮性氨基酸及抗氧化指標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3,16(1):71
[8] Heales SJ,Bolanos JP,Stewart VC,et al.Nitric oxide,mitochondriaand neurological disease[J].Biochin Biophys Aeta,1999,1410:215―228.
[9] 馬琪林,蔡琰,林其雄,等帕金森病病人血小板線粒體呼吸功能的研究[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4,17(1):7.
[10] 葉民,丁新生,董海蓉,等.轉基因CHO細胞中VMAT2抗毒性作用的研究[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2,15(2):7l.
[11] 張旺明.帕金森病與細胞凋亡[J].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分冊,1997,24(5):249―252.
[12] 汪錫金,陳生弟,劉衛國,等.免疫機制與帕金森病關系的研究[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4,17(4):241―243.
[13]許沛虎.中醫腦病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832.
[14] 孫斌.帕金森病的藥物治療現狀[J].中國綜合臨床,1998,15(4):295.
[15] 陳生弟,葉民.關于帕金森病臨床治療中的若干問題[J].臨床內科雜志,2004,2l(1):54.
[16] 寒冬黃芪、天麻、首烏的延緩衰老作用的實驗研究[J].錦州醫學院學報,1991,12(4):171.
[17] 魯遂榮,方學韞,候安繼,等.更年平調液對更年期大鼠自由基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8):35.
[18] 方文賢,末從順,周立孝.醫用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660―682.
[19] 韓志芬,顧文聰.不同首烏提取液對老年大鼠心、肝、腦自由基代謝及腦內MAO-B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1995,2(1):36.
[20] 蒲小平肉蓯蓉成分CampneosideⅡ對神經毒素MPP+誘發細胞凋亡的保護作用[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01,33(3):217―220.
[21] 汪德清,沈文梅,田玉平,等.黃芪總黃酮對羥自由基所致哺乳動物細胞損傷的防護作用[J].中國中醫藥雜志,1995,20(4):240―242.
[22] 朱燕飛.枸杞子藥理作用概述[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5(5):322―323.
[23] 呂圭源,李萬里,劉明哲.白術抗衰老作用研究[J].現代應用藥學,1996,13(5):28.
[24] 陳少剛,李長潮,莊學煊,等當歸注射液對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5,20(4):240―242.
[25] 范錚,梁子鈞,揚學義.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心肌電和機械活動
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報,1986,7(6):527.
[26] 梁殿權,王孝銘.丹參素(DS-182)對大鼠心肌線粒體氧自由基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1992,8(2):122.
[27] 吳慧平,陸明榮,吳美娟.天麻對實驗性豚鼠腦內兒茶酚胺含量的影響[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0,6(2):49―51.
[28] 石京山.鉤藤堿對小鼠活動和大鼠腦內5-羥色胺及多巴胺的影響[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0,6(2):114―117.
[29]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會.中華本草?精華本[M].上海:上??茖W技出版社,1998:2392.
[30] 鮑遠程,汪瀚,張波,等.抗震止痙膠囊對帕金森病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21(3):193―195.
[31] 鮑遠程,周厚廣,汪瀚,等.抗震止痙膠囊聯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帕金森病的實驗研究[J].安徽醫學,2002,23(5):1―4.
[32] 陸建明,周厚廣,鮑遠程.谷胱甘肽合中藥對帕金森病動物模型抗氧化指標及細胞形態學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4,2(1):27―30.
[33] 鮑遠程,朱紅艷抗震止痙膠囊對帕金森病大鼠氨基酸類神經遞質含量的影響[J].中國醫師雜志,2004,8(增刊):68―70.
[34] 周厚廣,鮑遠程,陸建明.還原型谷胱甘肽聯合抗震止痙膠囊對帕金森病細胞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3,1(11):652―656.
[35] 陸建明,周厚廣,鮑遠程,等.左旋多巴對帕金森病大鼠毒性作用的實驗[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4,17(5):354―356.
[36] 鮑遠程,周厚廣,汪瀚,等.抗震止痙膠囊聯合谷胱甘肽對帕金森病病人血抗氧化酶影響[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1,2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