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農作物減產的主要原因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5: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造成農作物減產的主要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造成農作物減產的主要原因

篇1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農作物產量影響

Abstract:this paper documents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 current main crop yield and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stricken area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re related, species distribution, the main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in the area, the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surface: the current agriculture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re drought, flood and drought, freezing disaster in three, and the three kind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re a growing trend. Drought is the most serious one in China'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isaster area and the other two were larger than. 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s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on crop yields.

keyword: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crop yield

中圖分類號:[S1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農業氣象災害一般都是指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不利的天氣或者異常的氣候直接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及其危害是由氣候異常和農業對象以及氣象危害發生的地區、季節等多方面決定的。掌握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特點及其規律,這對與防范氣象災害的發生,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避免或者減少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保障農業增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要想十分正確的掌握和預報氣象災害的發生時間和強度是很難的,在農業生產上對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也是有限的,當年的氣候條件直接決定了當年農作物的產量。不同區域作物產量的變化基本上是和歷年來該區域的受災情況是相一致的,主要農作物減產的年份和各種氣象災害的發生情況是相符合的。由于我國目前最主要的企業氣象災害是干旱、旱澇、凍害三種,本文就從這三種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來進行分析。

一、 農村氣象災害簡單描述

1.1農業干旱

農業干旱和氣象干旱和水文氣象干旱有著很大的不同。氣象干旱是由降水和蒸發的收支不平衡造成的異常水分短缺的現象。農業干旱是由外界的環境因素導致農作物體內水分失去平衡,從而出現水分缺乏的現象,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嚴重的會導致農作物絕收。農業干旱一般都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氣和人類對資源的利用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與社會經濟關系密切相關聯。我國大部分地區旱災普遍的比較的嚴重,干旱缺水對農作物的產量所帶來的影響和旱澇、凍害相比更加的嚴重,是目前制約我國農業穩步快速增長的主要制約因素。雖然近幾年來我國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設的力度,并且對灌溉技術進行了改進,使得旱災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抗旱能力各區域之間的差異都比較的大,加上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我國人口數量的急劇增加等各方面的原因,直接導致了我國水資源的缺乏,使得干旱成為了制約農作物產量產量的主要那也氣象災害,并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

1.2農業洪澇

農業洪澇,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洼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破壞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其影響是綜合的,還會危及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等。我國大部地區的年降水量都集中在夏季,年際變化比較明顯,是影響農作物產量的另一重要氣象災害。

1.3農業冷凍害

農業冷凍害主要包括低溫冷害和凍害兩種,而凍害又包括霜凍害和寒潮凍害。低溫凍害主要是指農作物在生長的過程中因為氣溫偏低,而影響到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生殖的,從而導致農作物減產的農業氣象災害。凍害一般都是在農作物越冬期間,在溫度低于0攝氏度的環境下,農作物的原生質受到了一定的破壞,直接導致農作物的植株受損或者死亡的現象。凍害包括霜凍害和寒潮凍害,一般都是發生在秋、冬、春三季,冷害一般都發生在春、夏。秋三季。由于不同區域內的農作物品種都是不一樣的,在農作物某個發育期間對溫度條件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因此,冷凍對農作物的危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也有著不同的災害名稱,如在春季華南地區的低溫冷害可以稱之為到春寒;秋季華南晚稻抽穂揚花期間的低溫冷害稱為寒露風。

二、 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的影響分析

農業生產除了具有很強的地域性,還具有很強的季節性,收到天氣影響較大。氣象災害能夠直接影響到產業的產生。比如在冬天容易出現凍害,這對寒帶地區和溫帶地區的農作物影響就不是很明顯,但是對于那些熱帶和亞熱地的農作物帶來的損失就比較嚴重了,所以,當在季節性災害天氣出現的時候,農作物的發育期不同其收到的危程度也是不一樣的。農作物在營養生長階段如果受到了天氣災害的影響,在后期如果農作物靠自身的調節能力會有所恢復,天氣災害最終對這方面的農作物產量會比較的??;如果在作物升殖期間遇到了氣象災害,即使后期的條件再好也不能挽回造成的損失,嚴重的話會出現絕收。由此可以看出氣象災害如果發生在關鍵性農時季節,對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的多少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下面筆者就從不同區域內的主要氣象災害入手來探討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的影響。

2.1東北地區

我國東北地區主要的氣候特點就是夏季的氣溫不穩定,農業氣象災害主要以干旱為主,冷害隨著現在大氣溫度的逐漸變暖對農業的危害程度也在逐漸的降低。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東北地區的農作物受到農作物生長季氣溫有著明顯的升高趨勢,基本上沒有大范圍的嚴重的冷害現象出現。干旱程度卻反之增加,這是東北地區糧食減產的主要原因。在東北地區水稻和有效灌溉的面積占80%以上,因此東北地區的農作物生長季降水量的多少對農作物的測量起到關鍵性的因素。

2.2華南地區

華南地區的季風季候比較的異常,時常會出現降水和氣溫變化較大,洪澇和早春期間的低溫陰雨、秋季的寒露風及臺風等氣象災害的天氣出現頻率較高,給農作物的生產帶來了一定的災害。由于華南地區的水資源比較的豐富,以水田為主,干旱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較輕。

三、 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的影響結果與討論

1)、通過對我國當前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研究可以看出,農業氣象災害能夠直接的導致農作物產量的減少,其中干旱是氣象災害中影響最大的、危害面積最大、發生最頻繁的農業氣象災害,旱災對農業生產產量所造成的損失比水災帶來的損失更加的嚴重,已經成為了當前我國農業穩定發展和糧食產量提升的主要制約因素。

2)、農業工作研究者要積極的對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對策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分析,特別是對農業干旱、旱澇等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及其影響和防御的辦法做出具體的實質性的研究,從而提高預警的能力。以此來為我國各級政府部門指導農業發展提供有效的數據,減少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張養才,何維勛,《中國農業氣象災害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篇2

【關鍵詞】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發生實況;原因

2013年,我縣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總的發生趨勢為中等偏重發生。其特點是:玉米螟、玉米二代黏蟲、雙斑螢葉甲、水稻立枯、青枯病、瓜類霜霉病、除草劑殘留藥害、農田草害發生較重;大豆蚜蟲、地下害蟲、農田鼠害中等發生;水稻稻瘟病、苗期害蟲、大豆食葉性害蟲輕發生。據統計,全縣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發生面積約461 300hm2(次),防治面積約376 700 hm2(次)。下面僅對2013年農作物主要病蟲草鼠害發生防治狀況、主要原因以及發生特點作簡要分析。

1 蟲害發生狀況及其原因分析

1.1 玉米螟

玉米螟屬常發性害蟲,2013年發生面積約為50 000hm2,為偏重發生程度,平均百稈蟲量165頭,導致玉米減產10%~15%。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上年越冬幼蟲基數高、成活率高,產卵至幼蟲孵化期氣象條件有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蟲成活;其次是多數地塊未采取防蟲措施。前期長勢好以及村屯附近的地塊發生較重。

1.2 玉米二代黏蟲

中等發生程度,主要集中在吉興、倭肯、雙河等播種較晚的澇區平原鄉鎮,發生面積為1 300 hm2(次)左右,防治面積為2 000hm2(次)左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二代黏蟲成蟲遷入我縣時選擇了播種晚、苗期長勢差的地塊產卵,同時,產卵至幼蟲孵化期的氣候條件有利于卵的孵化與幼蟲成活。

1.3 雙斑螢葉甲

連續2年發生,為害較重,多在作物生長中后期進行為害,2013年發生面積為56 700hm2左右,為偏重發生程度。全縣均有發生,玉米百株蟲量達350頭左右,高者達600多頭。發生較重的主要原因是上年越冬基數較大,大部分地塊沒有采取防治措施。大豆、馬鈴薯、萬壽菊、蔬菜等作物均遭到嚴重為害。

1.4 水稻潛葉蠅

水稻潛葉蠅為常發性害蟲,2013年發生面積達10700hm2(次),為中等偏重發生程度,造成損失5%左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塊周圍及水渠雜草較多、防治技術較粗以及防治藥劑不理想。

1.5 大豆食心蟲

大豆食心蟲為常發性害蟲,全年發生面積在3 300hm2左右,為中等發生程度,蟲食率為4.5%。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地塊沒有采取防治措施。

1.6 地下害蟲

主要以地老虎、蠐螬、金針蟲、根潛蠅等為主,發生面積在61 300hm2左右,為中等發生程度,全縣均有發生。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施用有機肥、未使用種衣劑或使用了劣質種衣劑。

1.7 大豆蚜蟲

中等發生,發生面積在2 000hm2左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天氣階段性干旱、天敵數量少且防治面積少。

1.8 其他

草地螟、斑須蝽、苗期害蟲、三代黏蟲等輕發生;亞洲飛蝗、水稻二化螟等未調查到。

2 病害的發生狀況及其原因分析

2.1 玉米絲黑穗病

為常發性病害,當年中等偏輕發生,發病地塊田間病株率在2.5%左右,最高達8%,各品種間發病率差異較大。發病的主要原因是品種抗病性差、土壤中病菌積累較多以及使用了對黑穗病無效的種衣劑。

2.2 稻瘟病

2013年稻瘟病的發生特點是葉瘟、穗頸瘟發生較輕,發病面積約為1 000hm2,其中穗頸瘟零星發生,發生程度為中等偏輕發生。但上育397、墾稻12等品種及氮肥施用過多、過晚地塊零星發生穗頸瘟。發病的主要原因是品種感病、氮肥施用過多且過晚以及葉瘟防治面積少、忽視穗頸瘟的預防。

2.3 水稻立枯病、青枯病

水稻立枯病和青枯病是常發性病害,中等偏重發生程度。發病原因是今年秧苗出苗后遭遇連續低溫多雨天氣,日照少,以及秧苗根系少、素質差,導致該病發生較重。

2.4 水稻惡苗病

屬常發性病害,中等偏輕發生程度。發病的主要原因是未使用咪鮮胺類浸種劑,而是使用了901、903等應淘汰的藥劑;其次是藥劑濃度、浸種時間及每天攪拌2次等技術環節有問題。

2.5 大豆胞囊線蟲病

為常發性病害,發生面積約3300hm2,中等發生程度。發病的主要原因是重、迎茬嚴重以及使用了劣質種衣劑。一般在沙土地和旋耕地上發生較重。

2.6 馬鈴薯晚疫病

為常發性病害,發生面積在1300hm2左右,中等偏輕發生程度。發生較輕的主要原因是花期少雨,因而不利于病害發生。

2.7 大豆病毒病

為常發性病害,發生面積在10000hm2左右,中等發生程度。發病的主要原因是未采取防治措施。

2.8 瓜類病害

為大發生程度,以細菌性角斑病、蔓割病、霜霉病為主。發生特點是細菌性角斑病、蔓割病、病毒病發生早、為害時間長、霜霉病發生時間偏早且為害重,對甜瓜霜霉病特效防治藥劑偏少。

3 農田鼠害的發生及其原因分析

春、秋季農田鼠害的發生面積約27100hm2,統一滅鼠面積達10200hm2,為中等發生程度,造成損失在8%~10%,主要集中為害山邊、溝邊、道邊等地農田。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天敵數量少、藥劑防治面積偏小。

4 農田草害的發生及其原因分析

農田雜草為偏重發生程度,全縣114 700hm2均有發生。偏重發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土壤封閉滅草,90%的地塊表現為無效。二是多年使用化學藥劑滅草,使深根性、抗藥能力強的雜草上升為農田優勢雜草群落。如旱田的刺兒菜、苣荬菜、鴨跖草和水田的稻稗、慈姑、匍匐剪股穎、稻李氏禾、三棱草等已成為藥劑較難防除的雜草。三是水田的稻稗達到無藥防除的狀況,即使使用王氟磺草胺(稻杰)、嘧啶肟草醚(韓樂天)也達不到理想的防除效果。四是農戶除草時期掌握不準,錯過了最佳除草時期。

5 除草劑藥害的發生及其原因分析

除草劑藥害發生面積為20 700hm2左右,主要發生在玉米、水稻、大豆以及其他經濟作物中,中等發生程度,造成損失在8%~10%。發生情況與主要原因:一是除草劑殘留藥害主要發生在玉米田,發生面積在13300hm2左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上年氟磺胺草醚、異草松用量過大而引起殘留藥害;二是除草劑漂移藥害主要發生在大豆、煙草、雜豆等經濟作物田中;三是水田藥害主要發生插前封閉藥害與防除高齡稗草、三棱草、慈姑、澤瀉等莖葉除草劑藥害;四是部分農藥經銷商推薦除草劑用量大、亂加亂配農藥,導致人為藥害發生嚴重;五是在使用莖葉除草劑時,噴完大豆田除草劑后沒有徹底清洗噴霧器就噴玉米田,導致玉米發生藥害。

參考文獻

[1]劉媛,揚明進,揚寧權等. 2011年寧夏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特點及原因分析[J].寧夏農林科技,2012,53(8):46-48,50.

[2]劉玉敏,王洪偉,丁海忠等.2012年青岡縣農作物病蟲草鼠發生實況及原因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2,24:160.

篇3

關鍵詞:農作物;氣象因子;災害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識碼:A

萬安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8.5℃,年平均日照時數1713.0小時,平均年降水量1435.1mm。近年來,氣候異常造成的氣象災害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分析近年來萬安縣農業氣象災害的特征、出現規律和影響程度,對于最大程度上降低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促進萬安縣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萬安縣農業氣象災害分析

1.1 資料

萬安縣農業資料來源于本近年的氣象觀測資料。

1.2 萬安縣農業氣象災害總體特征

萬安縣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為大風、暴雨洪澇、低溫冷害、高溫逼熟、干旱;凍害和冰雹出現次數較少,且呈下降趨勢。大風在20世紀80年代后發生頻繁,21世紀開始發生頻率有所減?。槐┯旰闈嘲l生頻繁且呈上升趨勢,1991年到現在就已經達82次;低溫冷害發生較頻繁且出現次數較穩;高溫逼熟出現較頻繁且呈上升趨勢;干旱出現亦頻繁,但次數呈下降趨勢。大風、暴雨洪澇、低溫冷害、高溫逼熟、干旱出現頻繁,可見這五種氣象災害是我縣未來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的重點,其中暴雨洪澇和高溫逼熟來看呈增長趨勢;干旱、凍害來呈現下降趨勢,干旱下降與興修水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凍害下降和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相吻合。冰雹作為短時極端惡劣天氣事件發生規律性較弱。

1.3 萬安縣農業氣象災害出現規律和影響程度

1.3.1 大風

縣境內近30年共出現大風138次,全年各月均可發生,以4、7、8月為多,年均次數4.6次;縣境大風的出現主要有2種情況:一種是受上下一致的西南氣流影響而形成的偏南大風,縣城偏南大風發生原因是南端贛江狹谷所致;另一種是強對流天氣(雷暴)造成的雷雨大風,持續時間較短,范圍較小,但來勢兇猛;它的出現對高作物破壞力很大。

1.3.2 暴雨洪澇

縣境內近30年共出現暴雨洪澇110次,主要出現在4~10月,占全年總暴雨次數的95%,其中6月、8月次數最多,年均次數3.6次;縣境暴雨洪澇的出現主要由靜止鋒、低渦、切變線、熱帶氣旋4種天氣系統影響而成,暴雨的出現常導致水利設施毀壞,水庫堤壩倒塌,農田淹沒、沖毀,給農作物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嚴重危害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1.3.3 低溫冷害(春寒、小滿寒、寒露風)

縣境內近30年共出現低溫冷害58次,農作物生長季節均會出現,年均次數1.9次;縣境低溫冷害的出現主要受北方冷空氣南下影響而成,低溫冷害的出現對農作物的播種、生長和成熟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造成作物產量質量下降。春寒主要出現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嚴重影響早稻播種育秧,是造成早稻爛秧的主要原因;小滿寒主要出現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影響早稻幼穗分化,致使影響產量;寒露風主要出現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主要影響晚稻抽穗、揚花及乳熟,致使晚稻空殼率增加而影響產量,嚴重時可造成顆粒無收。

1.3.4 高溫逼熟

縣境內近30年共出現高溫逼熟50次,主要出現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年均次數1.7次;縣境高溫的出現主要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而成,高溫的出現對早稻、玉米、西瓜等農作物的生長、成熟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比如早稻,此時正值早稻灌溉成熟階段,氣溫過高,相對濕度在50%以下,會使水稻葉面蒸騰加劇,水分失調,致使水稻籽粒不飽滿,形成空殼和秕粒導致減產。

1.3.5 干旱

縣境內近30年出現干旱25次,年均次數0.8次,干旱期為雨季結束后第1天到10月10日止,縣境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明顯減少,氣溫升高蒸發增大,水分供應需求矛盾突出,如灌溉條件不良,易造成干旱,對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常見為伏旱、秋旱和伏秋連旱,但在春冬兩季也曾出現過干旱。

1.3.6凍害

縣境內近30年共出現凍害23次,主要出現在12、1、2三個月,年均次數0.8次;縣境凍害主要受北方強冷空氣影響而成,凍害的出現對越冬作物如油菜、蔬菜、果樹等產生較大危害。

1.3.7 冰雹

縣境內近30年共出現冰雹11次,4、5月份發生最多,2、3月份次之,一般發生在春夏之交的午后至傍晚,年均次數為0.4次;縣境冰雹的出現主要受強對流天氣影響而成,主要路徑有2條:第1條為西北至東南走向,第2條為從西向東走向。冰雹的出現給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嚴重的損失。

2 萬安縣農業氣象災害防御對策與建議

2.1 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各有關部門和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等媒體,加大防災減災工作的宣傳力度,以喚起社會各界和廣大農民群眾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關注,充分認識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

2.2 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的組織與領導

強化責任,各部門要建立完善黨委總攬、政府主抓、涉災部門協調、其他部門配合的防災減災工作責任機制;建立健全萬安縣農業氣象災害防災減災業務體系,將防災減災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工作績效評估制度。

2.3 加強災后補救措施工作的籌化

充分調動農民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當農業氣象災害發生后,政府應動員全社會力量投入到抗災救災中去,積極采取各種有效的補救措施,盡可能把災后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參考文獻

[1]黃國勤,錢海燕.江西省近年來的農業自然災害及其防治對策[J].災害學,2005(02).

篇4

關鍵詞 西南旱災;農業;影響;原因;對策

近年來,我國頻頻遭受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通過對西南旱災的損失結果分析,筆者充分認識到旱災對我國農業的危害性影響,提出了應對措施,從而盡可能地降低旱災所帶來的損失。

1西南旱災對農業的影響

自2009年9月以來,我國西南地區的云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等省、市、自治區遭遇了大范圍中等以上程度氣象干旱,其中云南、廣西部分地區的旱情已達到特大干旱等級,貴州省秋冬連旱,出現80年一遇的嚴重干旱,部分地區旱情甚至100年一遇。截至2010年3月23日,西南5個省耕地受旱面積643.6萬hm2,作物受旱473.13萬hm2, 1 805萬人、1 017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旱災帶來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人畜飲水困難

越來越多的群眾的基本生活受到影響。云南省742萬人飲水困難,缺糧人數也達700多萬人;貴州省受災總人口1 728萬人,有557萬人、267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需要口糧救濟的人數為312.9萬人;廣西有218.12萬人、111.17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需要送水才能解決生活飲水的人數為31.86萬人,其中百色市18.89萬人,河池市12.97萬人;四川省受災人數828.8萬人,184.9萬人飲水困難,全省138.2萬人需救濟;重慶有94萬人出現飲水困難。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西南干旱地區的人民的基本生活受到影響,面臨著重大的生存危機,政府需要采取一些應急措施解決受災地區群眾目前的飲水困難。

1.2農業減產嚴重

冬小麥、油菜等小春作物絕收或大幅減產,春播、春種難以進行,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備耕和生產受到影響。據有關數據顯示,云南旱區逾200萬hm2農作物受災,小春作物基本絕收。農業部門預測,糧食產量將下降50%,甘蔗將減產20%;貴州省的農作物受旱面積82.97萬hm2,約占夏收農作物播種面積的60%,其中重旱28.95萬hm2,干枯11.83萬hm2;廣西農作物受旱面積75.092萬hm2,其中輕旱48.92萬hm2,重旱23.90萬hm2,干枯2.27萬hm2;水田缺水15.18萬hm2,旱地缺墑33.88萬hm2,因旱災而造成的農業直接經濟損失4.66億元;四川省農作物受災面積51.1萬hm2,成災面積24.8萬hm2,絕收面積5.7萬hm2;重慶市農作物受害18萬hm2,其中重旱4.33萬hm2、干枯6 000 hm2、水田缺水15.33萬hm2、旱地缺墑10萬hm2,42萬頭牲畜臨時飲水困難。

1.3當地物價上漲

部分地區受干旱嚴重影響,農業作物的產量大范圍的減產,糧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應量嚴重不足,因此大部分地區農副產品的價格上漲。另外,干旱造成水電發電量減少,一些地方用電偏緊。旱災既影響生活、生產,也影響了整個社會的正常秩序。

2造成干旱損失重大的主要原因

2.1全球氣候變暖

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全世界發生的重大氣象災害比20世紀50年代多5倍。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云南區域平均氣溫總體上表現出明顯的變暖趨勢,尤其是2001—2006年,云南區域氣溫增幅達到0.64 ℃,升溫的幅度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而1961年以來,云南區域年降水量總體上呈減少的趨勢,同時極端降水事件開始增多。分析1961—1976年全球偏冷時段及1987—2006年全球偏暖時段云南平均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發現,偏冷期的秋季、夏季及年降水量比偏暖期多,而且這種差異十分明顯??梢缘贸?,氣溫變暖使云南的降雨減少,進而導致干旱。

2.2政府投入力度不夠

西南是我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而在面臨著這次特大旱災時,西南地區抵御災難的能力卻遠遠不足。在對四川省涼山州的調查中發現,涼山共268座水庫,但只有1座大型、1座中型,其余都是小型水庫,目前涼山州小型水利缺口在50%以上。在攀枝花市的一些資料中顯示,2010年2月全市水利工程共蓄水10 633萬m3,比2009年同期減少3 268萬m3,減少23.51%。攀枝花市僅有4座中型水庫,由于該市地處山區,每個水利工程能覆蓋的區域有限,而其他的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抗旱作用小,其中一些水利工程長期處于病險狀態,缺少及時的恢復修建。缺少抗旱骨干工程,已有水利工程抗旱保障率低。大部分受災地區都屬于貧困地區,財政能力有限,自身無足夠的財力修建高質量的水利工程。而國家在對這些老邊少地區水利投入又不足,導致在旱災面臨時,這些小型的水利工程設施不能發揮抗旱作用。

2.3防范意識淡薄

早在2005年,云南就遭遇了此前50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初夏干旱,那時因旱造成的農業經濟損失超過42億元、工業經濟損失近80億元。長期以來,一些地區的水利工程處于老化失修、不能正常運行的狀態,地方群眾和干部缺乏及時修理這些工程設施的防范意識[1]。水庫的蓄水量在不斷減少,如整個云南省水庫蓄水量僅為11億m3,不足常年的1/2。另外,灌溉利用率低也是導致水資源浪費嚴重的問題之一。目前,大部分地區灌溉方式落后,田間工程不配套,水庫灌區只有干渠和少量支渠,再加上土地瘠薄,導致水、土、肥流失嚴重。缺乏科學改造灌區節水方式的意識,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完善相應的設備,導致該區在面臨災難時力不從心。

3對策

3.1解決當前應急問題

一是解決群眾飲水問題,這是當前最為迫切的任務。對旱區的缺水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制訂飲水解困方案,落實供水措施。重點抓好現有水源的統一管理和調配,加快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各類抗旱設施[2],盡可能多引、多攔、多蓄水。嚴重缺水的地方,要動員社會組織力量去打井找水并配合組織運水、送水,緩解當前的人畜飲水困難。二是扎實做好春耕備耕。2010年西南地區干旱,小春作物減產已成定局。應采取有效措施,從春耕備耕做起,扎實落實各項農業生產措施,努力克服災害和不利天氣的影響。加大春季田間管理的力度,落實越冬作物促弱轉壯的技術措施,促進苗情轉化升級,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做好化肥、農藥、種子等供應,宣傳和落實各項惠農政策,鼓勵農民努力擴大春播面積,努力奪取農業豐收。受旱嚴重的地區,要通過調整結構、推廣抗旱技術,化解農業生產難題。根據不同作物的受災程度,科學規劃農業生產。受災較輕的小春作物,要采取措施,盡量減少損失;受災特別嚴重的,要及時改種。依靠科技力量改變種植結構和模式,引導群眾擴大旱育秧面積和旱糧播種面積,搞好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的備耕。力爭做到小春損失大春補、糧食損失經濟作物補、種植業損失養殖業補、農業損失非農補,努力實現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三是嚴密防范森林火災。持續的干旱使旱區的森林火險長時間處在高危險等級。一定要認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嚴格落實責任制,加強宣傳,加強火災隱患排查,嚴密監測火情,完善應對預案,努力避免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和重大人員傷亡。四是保持災區市場和社會穩定。保證災區糧油、肉類、蔬菜等市場供應,搞好重要商品物資的運輸調度,政府加強市場監測和調控,防止價格大幅波動。避免出現春夏糧荒和因旱致貧。西南旱區貧困面較大,有些地區一次旱災就可以致貧。相關部門要制訂切實可行的災民生活救助方案,加大對受災群眾特別是重點旱區困難群體的救助力度,保障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維護災區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3.2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抗旱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旱田節水灌溉耗資巨大,沒有足夠的資金,就失去物質保障。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對旱區抗旱救災資金物資的支持力度,加快應急水源等項目建設;并且建立相關的資金管理制度,合理分配。抗旱救災資金要落實到對災區地區,起到實際的效果。氣象部門要加強天氣預報和災情監測,適時開展人工增雨;糧食、商務部門要根據災區市場變化,加強糧油等的調劑、調運,及時做好儲備糧油、商品糧周轉庫存的出庫,保證災區糧油和各種生活品的供應和價格穩定;工商部門要加強市場秩序管理,打擊各種擾亂市場的行為;電力、石油等部門要優先保證抗旱用電、用油;鐵路、交通等部門要優先保證糧油等基本生活用品以及各種救災物資的運輸;民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受災群眾的救助力度,妥善安排好災區困難群眾的生活[3-4]。同時,各受災地區更要自力更生,繼續增加抗旱投入,細化各項抗旱救災的方案和措施,確保責任落實到人、措施落實到位,切實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

3.3大力加強水利設施建設

受災地區河流很多,常年雨量也不少,水資源總量排在全國前列,但時空分布極為不均,旱災仍然列自然災害之首。其主要原因是抗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設施不配套。要吸取先前的教訓,下定決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強水利建設。大中小水庫統籌考慮,水庫、塘壩與水窖統籌考慮。做到有水存得住,沒雨時用得上。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水利建設要重點抓好3個方面[5]:一是加強控制性骨干工程建設。這有利于提高供水能力,提高抗災能力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對解決城市及其他人口稠密地區的用水問題,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改善都有好處。要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加快建設。二是加強小型水利設施建設。這次旱災暴露了農田水利設施薄弱的問題,也激發了農民水利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加強政策支持,通過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等形式,鼓勵農民大力興辦小型水利設施,把農民的積極性保護好、發揮好。要優先安排農民群眾要求最迫切、最急需、效益最顯著的工程。三是加強節水工程建設。全方位加大節水力度,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加快大型灌區節水改造,鼓勵農民發展集雨節灌等。把節水灌溉作為一項根本性措施來抓,采取切實措施,不斷創新節水機制和節水模式。

3.4增強自然災害防范意識

面對自然災害,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普遍缺乏科學的危機管理意識,缺乏正視災害的態度,一旦出現問題就不知所措,導致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隨之擴大。一是各地方政府要克服僥幸心理,樹立災害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的思想,隨時準備應對,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同時面對災害發生,要建立起一支能夠迅速正確決策、迅速調集各方力量、迅速調動各方物資的抗災救災機構。二是政府要有預防判斷災害發生的能力,積極領導對自然災害進行預防評估。對于旱災來說,開展對天氣的監測、預警、預報,同時開展對干旱地區不同土壤結構的含水量進行監測,加強鄉鎮雨量站的降雨監測,增加各站點的天氣加密觀測,加強災情調查和普查,開展科研工作,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和抗災救災服務。三是在預防旱災可能發生的同事,政府要提前加強水資源的統一調度管理,科學合理地分配水源。同時,政府要加大宣傳,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進行宣傳,培養民眾的抗災能力。4參考文獻

[1] 徐雪高,沈杰.我國農業自然災害風險現狀、成因及應對機制[J].天府新論,2010(1):62-66.

[2] 付林,周晶晶.淺議我國地方政府自然災害應急管理[J].商業經濟,2010(2):24-25.

[3] 趙慶昱,杜菲,王宇.林甸縣旱災成因分析及抗旱措施[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9(3):250-251.

篇5

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自2007年開展以來,在“政府扶持、市場運作、投保自愿”的原則下,取得了較好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但是在運行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一、農業保險概念

農業生產具有固有的風險性,農業生產者需要面對諸如氣象、病蟲害、地質以及與市場相關的一系列風險,這些風險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嚴重影響農民收入的穩定性,導致農戶支付能力不足,生計無保障;其次,影響農業金融發展,農業生產的固有風險使得農民還貸能力具有不確定性,呆賬壞賬率較高,導致金融機構不愿意發放對農貸款,或通過抬高利息率來補償貸款風險。

二、當前農作物保險模式和問題分析

(一)“聯辦共?!北kU模式

當前農作物保險主要采取的是單體產量綜合責任險,所謂單體產量綜合責任險是指保險合同的標的物是農作物的產量,保險責任包括造成損失率達30%以上的暴雨、洪水、內澇、風災、雹災、冰災和造成損失率達70%以上的旱災、病蟲害,保險合同實行一戶一保單,標的損失的鑒定和賠付以每戶保單為單元的保險方式。保險品種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棉花和油菜等,每畝最高保額為500元,保費費率為5%,保費由中央、省、區縣三級財政和農戶共同分攤,其中三級財政共承擔75%,農戶僅需承擔25%。農作物保險的經營模式為“聯辦共?!保捅kU公司按5:5比例分享保費并分擔賠付責任。

(二)“聯辦共?!北kU的存在問題

1.農戶參保積極性不高

影響農戶參保積極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農戶風險意識淡薄,對農業保險政策的理解和認識不足,參保意識不強;二是最高賠付額較低,僅能涵蓋農作物的基本種植成本。三是保險方案單一,不能滿足不同種類農戶的需求。四是超小規模的土地經營客觀上弱化了農業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窄小的經營規模使農民產生較低的預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險成本。五是缺乏完整的農業風險管理鏈,農戶單靠農業保險并不能實現旱澇保收。農業風險不僅有生產風險,而且還有市場風險,這兩種風險共同形成了農業保險的短板效應,只要有其中一種風險發生,即便另外一種風險得到了很好的管理,農戶同樣會招受巨大的損失。當前農作物保險只是對農作物的生產風險進行管理,而農作物的市場風險則缺乏相應的管理措施。

2.保險公司承保積極性不高

目前農作物保險主要以政策性為主,保險公司很難從商業的角度產生很高的積極性,這主要與農作物保險的低保額、低收費、低保障和高風險、高成本、高賠付的特性有關。首先,可保風險是有條件的,其中之一是風險不能使大多數的保險標的同時遭受損失,即要求損失的發生具有分散性,而農業風險,如大的洪澇災害,往往導致大片區域的農作物遭受損失。而且,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繁,農作物保險賠付率高。其次,當前農作物保險采取的是低保障運作的模式,畝均農作物保險保額、保費低。再次,農業保險管理成本高。一方面,超小規模的土地經營模式加大了農作物保險的營銷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標的損失的鑒定和賠付以每戶保單為單元,并且農村地區幅員遼闊,加大了勘損、理賠成本。

3.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逆向選擇是指由于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劣質品驅逐優質品,進而出現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的現象。逆向選擇是保險面臨的一大難題,農作物保險尤其如此。由于農業保險采取自愿參與的原則,使得農業保險風險不是被分散而是被集中,導致保險公司的保費不能彌補所賠付的損失,以至于費率提高,進而導致更嚴重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是指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后果時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農作物保險同樣面臨著嚴重的道德風險。一方面,農戶在購買了農作物保險以后,當發生的被保風險造成的損失超出了免賠額時,農戶的損失可以得到賠償,這會導致農戶在風險發生時不作為,甚至在風險發生導致的損失較小的情況下人為擴大損失,以獲取保險賠償。另一方面,由于當前農作物保險是產量險,保險的賠付依據的是被保風險造成的最終損失,農戶在被保風險發生時,若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災害損失,其所能獲得的賠付也將相應的減少,而采取措施的成本卻得不到補償。

4.政府補貼大,財政負擔重

當前農作物保險采取的是政府與保險公司“聯辦共?!钡慕洜I模式。首先,財政對農戶購買農作物保險的保費進行補貼,中央、省、區縣三級財政共同補貼農戶保費的75%。其次,對于由于被保風險發生的損失,政府和保險公司按5:5的比例承擔賠付責任。再次,市、縣財政按每年總保費的5%-10%配套巨災風險準備金。

三、農作物保險發展方向

1.氣象指數保險模式

氣象指數保險是基于氣象狀況是影響農作物生產的重要因素的理念,以氣象指數為保險內容的一種保險模式。這里的氣象指數是指氣象變動情況的一種量化指標,如降雨量、氣溫等。與傳統的農作物保險產品不同,氣象指數保險并不對因氣象原因造成的農作物品質下降或減產向投保農戶支付賠償,而是對氣象指標本身變動情況超出了事先確定值域進行賠償。同傳統農作物保險產品相比,氣象指數保險具有以下幾個優點:第一,氣象指數保險以客觀的氣象指數變動數據作為賠付預計,與農作物的實際產量無關,可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對的問題,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第二,氣象指數保險不需要對單個農戶進行監督,在發生災害時,也不需要對損失進行勘查、評估,只需從氣象監測站獲取氣象數據,對著事先確定的保險方案,即可確定賠償,管理成本低;第三,天氣指數保險合同的標準化高,適合在二級市場流通,而且根據國外的經驗,政府很少對天氣指數保險合同進行補貼,而是為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財政負擔相應也減輕了。氣象指數保險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存在著“基差風險”。“基差風險”是指由于氣象指數保險并以實際損失作為賠償的依據所造成了接受賠償的對象與遭受損失的對象不一致、賠償的金額與損失的程度不匹配的現象,這種風險可以通過改善氣象指數的設計和氣象監測站點的布局予以減小。其次,由于氣象條件具有區域同質性,造成局部風險不易分散。這個可以通過擴大氣象指數保險統籌區域、國家對保險公司提供再擔保以及融入國家保險市場予以解決。

2.“政府-保險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

農作物經營規模小、產值低、效益差是制約農戶投保積極性和保險公司承保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事實上,當前我國農村已經出現了一批以高效設施農業為代表的專業合作社,這些專業合作社由眾多農戶組合而成,在經營上形成一定的規模,經營投入大,產值高,遭受災害時的損失也大,農業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也就得到了凸顯。另一方面,合作社組織者的知識水平相對普通農戶要高,風險管理意識更強,對農作物保險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從保險公司方面來看,合作社的規?;a業化經營可以增加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以合作社作為保險公司溝通農戶的橋梁,方便了保險公司收取保費,營銷成本和管理成本也相應減少了。

3.“保險-信貸”模式

將農作物保險同農業信貸結合起來是國外農業保險的一種普遍做法,比如在印度,農作物保險產品推廣之初往往以因種植農作物而向金融機構貸款的農戶為對象,保險的最高可保額以貸款額或者低于貸款額的150%,保費則通過事先從貸款額中扣留的方式收取,當農戶因投保風險受災損失時,保險公司的賠償優先付給發放貸款的銀行,用于償還貸款,多余部分才支付給農戶。“保險-信貸”相結合的模式,一方面,通過將是否購買保險作為信貸審核的重要指標,或者對已購買保險的農戶貸款實現優惠利率,可以有效地提高農作物保險的參保率,方便保費的收取,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將“保險-信貸”相結合,可以有效地解決當前我國普遍存在的農業貸款難問題。農業貸款難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農戶缺乏足夠的信用抵押物,而農戶所擁有的在產農作物因為屬于未來收益,具有不確定性,不足以作為抵押物,導致金融機構信貸風險及信貸成本過高,呆賬壞賬率高,金融機構不愿向農戶發放貸款。但是,當農作物參加保險后,其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大大降低,從而可以有效地減小金融機構信貸風險。

4.農作物風險鏈綜合管理模式

篇6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農村使用地膜已成為確保農業高產穩產的重要手段。但是隨著地膜覆蓋栽培年限的延長,殘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殘膜量逐步增加,極易造成地膜污染。

地膜覆蓋是一項成熟的農業栽培技術,保水保肥、保持濕度,有效地增加和延長作物生長期,確保了農作物產量的提高。然而,塑料屬于高分子化合物,熔融指數(MI)高,極難降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蝕,也不能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為200~300年,降解過程中還會溶出有毒物質。據統計,我國農膜年殘留量高達三四十萬噸,殘膜率達40%多,也就是說,有近一半的農膜殘留在土壤中,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隱患。隨著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長,殘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時回收,必然給后人帶來難以解決的污染危害,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一、殘留農膜對環境的危害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是對土壤環境的危害。土壤滲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層移動的現象。由于土壤中殘膜碎片改變或切斷土壤孔隙連續性,致使重力水移動時產生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動較為緩慢,從而使水分滲透量因農膜殘留量增加而減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導致地下水難下滲,引起土壤次生鹽堿化等嚴重后果。另外,殘農膜影響土壤物理性狀,抑制作物生長發育。農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這些高聚物難以分解,若長期滯留地里,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阻礙土壤水肥的運移,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正常土壤結構形成,最終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響農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導致作物減產。

2是對農作物的危害。由于殘膜影響和破壞了土壤理化性狀,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長發育困難。凡具有殘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響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作物株間施肥時,有大塊殘膜隔離則隔肥,影響肥效,致使產量下降。據兵團環境部門測定[1]種子播在殘膜上,爛種率達6.92%,爛芽率5.17%,棉苗側根比正常減少4.8~7.6條,2~3片真葉期棉苗死亡1.19%,子葉期棉苗死亡3.08%,現蕾期推遲3~5天。株高降低6.7cm~12.9cm,有關調查資料表明,殘膜對玉米產量影響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每公頃有187.5Kg殘膜的土地,生產9420kg玉米,比無殘膜的對照田減產玉米909kg。減產率8.8%。

3是對農村環境景觀的影響。由于回收殘膜的局限性,加上處理回收殘膜不徹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殘膜棄于田邊、地頭,大風刮過后,殘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間、樹梢、影響農村環境景觀,造成“視覺污染”。

4是對牲畜的危害。地面露頭的殘膜與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誤吃殘膜后,阻隔食道影響消化,甚至死亡。

總之,從地膜污染對環境和作物產量產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農田中殘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達到了能使作物減產的臨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經是一項十分緊迫而又有重要意義的工作。

二、殘膜處理存在的四個問題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效益是顯著的,所以發展快速,但殘膜處理及回收由于涉及經濟利益,所以比較困難。就目前情況而言尚存在以下問題:

1是農膜質量較差。國內農膜強度低,耐用性差,使用壽命短。其主要原因是農膜的熔融指數(MI)高,極難降解。一些不宜用作農膜的樹脂(如耐老化性差的高密度聚乙烯)也被用作農膜原料,其用量占農膜總量的1/5。這些劣質農膜易破碎,不易清除,這是造成農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2是殘膜的環境管理薄弱。目前農民對地膜污染的危害有一定的認識,但他們的長遠觀念差,注重當年效益,忽視長遠效益,也不徹底。棉花收獲完畢時間已經很晚,并緊跟著就要秋翻秋耕為來年生產打好基礎,殘膜來不及人工撿拾就被翻入耕層。來年開春春播緊張,土地耙平緊跟著就要搶墑播種。秋末、初春雖然可以安排勞力撿拾殘膜,但天氣情況給人工回收殘膜造成一定困難。

3是法規體系不健全。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農膜環境方面的法規及農膜土壤殘留標準,土壤殘膜污染實際上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而國外一些國家法律明確規定,不論使用何種農膜,農作物收割后不許有農膜存在,否則將罰款。

4是污染面擴大,污染量增加。我國農膜年產量百萬噸,且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隨著農膜產量的增加,使用面積也在大幅度擴展,現已突破億畝大關。無論是薄膜還是超薄膜,無論覆蓋何種作物,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殘膜存在,污染量在不斷的增加。

三、防治農膜污染的幾點建議

要防治地膜污染應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原則,積極防治殘膜污染,主要通過清理和回收利用來減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經濟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1是加強宣傳教育。防治地膜污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對地膜污染危害的長遠性、嚴重性,恢復困難性的認識,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覺性。

2是加快制定有關回收殘膜的經濟政策。要制定一些優惠政策以鼓勵回收、加工、利用廢舊地膜的企業的發展,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為了不增加政府負擔,同時體現“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應要求地膜銷售部門和地膜消費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業或個人要交納回收處理費,用于對回收利用者的補償。

3是建議制定殘膜殘留量標準。要制定必要的農田殘膜留量標準和殘膜留量超標準收費標準,使農田地膜污染早日納入法制管理軌道。

4是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所謂適期揭膜技術是指把作物收獲后揭膜改變為收獲前揭膜,篩選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體的揭膜時間最好選定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濕潤時揭膜。地膜棉花應在頭水前揭膜。適期揭膜有以下幾個優點:

第一,適期揭膜技術可縮短覆膜時間60~90天,所以地膜仍保持較好的韌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達到95%以上?;旧舷r田土壤的殘膜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

第二,適期揭膜技術,由于提早揭膜能夠降低田間濕度,有利于抑制作物的病害,可減輕玉米紋枯病。

第三,適期揭膜技術有利于作物根系發育和增強土壤的透氣性。

第四,適期揭膜一般是在作物的生殖生長期前或生殖生長期間進行,這時作物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時揭膜有利于根系對水分的直接接收,有利于作物的生長。

第五,適期揭膜有利于作物后期田間管理,便于中耕除草,便于中后期作物追肥和雍蔸培土防倒伏。

總之適期揭膜技術不但能提高地膜回收率,節省回收地膜用工,而且還能使作物增產。因此要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5是采取人工和機械回收相結合的措施,加大殘留地膜回收力度。除頭水前揭膜措施外,還可組織人力和勞力通過手工或耙子回收殘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種前及收獲后可采用地膜回收機回收也能得到較好的效果。如遼寧省農機化研究所研制的ISQ-20型地膜消除機,新疆麥蓋提縣研制出的環形滾動釘齒式殘膜清除機,推廣使用效果很好。

6是增加地膜韌性,以利殘膜回收。目前,農村普遍使用的農用地膜都為超薄膜,厚度為0.007cm易破碎,難回收。而國外及內地一些省市使用的地膜都較厚,兄弟省區使用的地膜厚度為0.015cm,它不易破碎,因而易回收。建議增加地膜厚度以增強地膜韌性利于殘膜回收。

7是研究開發新材料,尋找農膜替代品。實踐證明,研制出易降解,無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為聚乙烯農膜,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環境的污染。故應鼓勵開發無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農膜。目前,生物農膜強度不夠或成本較高而難以推廣,應進一步改進和優化生物農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推廣和應用。

篇7

關鍵詞:粘蟲;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粘蟲是一種遷飛性的突發性重大害蟲,黑龍江省蟲源主要來自江淮麥區。由于2012年6月下旬二代粘蟲在全省發生范圍較廣,田間殘蟲數量較大,同時部分二代成蟲受天氣條件影響未能及時回遷南方,滯留在黑龍江省產卵孵化出三代幼蟲。三代粘蟲具有集中、隱蔽、暴發、遷移危害的特點,黑龍江省已經二十多年未大面積發生危害,如防治不及時,短時間內可造成作物嚴重損失,甚至大面積絕產。2012年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170.8千公頃,其中絕收3.7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7億元。

1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5~17 mm,翅展36~40 mm。頭部與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黃褐色、黃色或橙色;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漸淡。卵長約0.5 mm,半球形,初產白色漸變黃色,有光澤。卵粒單層排列成行成塊。幼蟲及老熟幼蟲體長38 mm。頭紅褐色,頭蓋有網紋,額扁,兩側有褐色粗縱紋,略呈八字形,外側有褐色網紋。體色由淡綠至濃黑,足的先端有半環式黑褐色趾鉤。蛹長約19 mm,紅褐色,腹部5~7節背面前緣各有一列齒狀點刻。

2 粘蟲的發生規律和生活習性

粘蟲又稱五色蟲、行軍蟲、食性較雜,其越冬分界線在北緯33度一帶。在33度以北地區任何蟲態均不能越冬;在湖南、江西、浙江一帶,以幼蟲和蛹在稻樁、田埂雜草、綠肥田、麥田表土下等處越冬。黑龍江春季出現的大量成蟲系由南方遷飛所至。成蟲喜在潮濕、作物生長茂密的地塊產卵,田間雜草叢生的地塊產卵也多,因此,在密植、多肥、灌溉條件好、生長繁茂的小麥、谷子、水稻田或荒草多的玉米、高粱地里粘蟲發生較多。成蟲卵產于葉尖或嫩葉、心葉皺縫間,常使葉片成縱卷。幼蟲主要危害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蠶食后造成作物葉片缺刻,大發生時,可將葉片吃光,僅剩光桿,造成嚴重減產和絕收。粘蟲喜溫暖高濕。在粘蟲低齡期階段,持續高溫,降雨偏多,對粘蟲的發生、繁殖危害權其有利。粘蟲幼蟲以夜間活動較多,陰天和蟲口密度大時,白天也能危害,幼蟲還具有假死性和遷入土中的習性。成蟲必須取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類),卵巢才能發育成熟并正常產卵。粘蟲幼蟲食禾本科植物時發育快、蟲體重,羽化后產卵量大。

3 氣候影響

今年黑龍江降水量偏多,尤其是7月下旬,降水異常偏多,且強度大、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由于受到這些氣候因素的影響。今年黑龍江的二代粘蟲化蛹羽化后,粘蟲蛾本應于7月下旬向南方遷飛,但該時段降水偏多,連降暴雨,多沉降氣流,使粘蟲無法遷飛,遷飛中的粘蟲被迫降落,在當地發生危害。這是今年粘蟲大發生的氣候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4 蟲口基數偏大

由于2010年冬天溫度偏低,2011年夏天高溫,導致大部分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危害較輕,達到防治指標的農作物面積不大,不需要進行防控,使其粘蟲越冬種群數量相對較高,為2012年的大發生提供了蟲源基數。今年6月發生的二代粘蟲,防治面積少,也造成殘留蟲量多,這是三代粘蟲大發生的內在原因。

5 食源充足

粘蟲最喜食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黑龍江是我國玉米的主要產區,到處都可以看到玉米的海洋田,由于降雨多,植株高大繁茂,葉片濃密。另外,今年雨水充足,雜草大發生,出現大量的草荒地,這也給粘蟲提供了豐富的食源。

6 防治措施

三代粘蟲的幼蟲最佳防治適期為8月5日至15日,防治方法如下:

6.1農業防治三代粘蟲 蟲卵和低齡幼蟲較多時,可采用人工捕殺或除草的方式來消滅蟲卵和低齡幼蟲。具體做法為:一是砍除田間大草;二是鏟除地頭、地邊雜草,留出3~5m隔離帶,在隔離帶附近雜草噴灑農藥,徹底隔離粘蟲進入田。

6.2生物誘殺成蟲 利用成蟲(夜蛾科)其成蟲產卵前需要采食以補充能量的生物習性,采用具有其成蟲喜歡氣味配比出來的誘餌,配合少量殺蟲劑進行生物誘殺。

6.3物理誘殺成蟲 利用成蟲多在禾谷類作物葉上產卵習性,在田間插谷草把或稻草把,每畝60~100個,每5 d更換新草把,把換下的草把集中燒毀。此外也可用糖醋盆、黑光燈等誘殺成蟲,壓低蟲口。

篇8

【關鍵詞】水土保持;發展趨勢

0.概況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水土保持,一個是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是與水土流失對應的。水土保持是對水土流失的對抗?;哪侵赴夂蜃兓c人類活動在內的多種因素造成的干旱與半干旱亞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現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是對土地的危害,都會造成土地退化[1]。一旦水土流失出現,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甚至是整個物種的滅絕,土地遭到破壞后也是極其難復原的[2]。

1.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水土流失的成因

1.1.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氣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首先,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又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的國家,山地丘陵和黃土地區地形起伏,黃土或松散的風化殼在缺乏植被保護情況下極易發生侵蝕。其次,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氣候,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我國特殊的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是造成水土流失易發的主要原因。

1.1.2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壞和移動的不合理的生產建設活動以及其他人為活動,如戰亂等。

1.2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主要成因包括:充足的沙源,氣候變化異常,不合理的開荒、挖采和樹木砍伐,過度放牧,水資源浪費等。

1.3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危害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現象,但它們造成的危害大致是相同的,只是沙漠化的危害要嚴重許多。

(1)生態環境惡化,影響人們生活,危害人類健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對當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態環境、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都造成極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壞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響農業生產,威脅城鎮安全,加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導致群眾生活貧困、生產條件惡化,阻礙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對農業造成了不小的損失。由于水土流失,農田中大量的營養成分隨著水分一起流失,影響了土壤的理化性質,使土壤失去孕育農作物的能力,導致農作物減產,直接造成人類食物短缺。在沙漠化的地區,往往種子播種下去也會被風吹走,長出的幼苗被沙塵覆蓋,影響光合作用,植物不能正常生長或直接死亡。沙漠化還會造成草場退化,畜牧業虧損,許多以畜牧業為生的牧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另謀出路。

(3)阻礙經濟的發展。土地荒漠化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溫度高、沙塵彌漫、空氣干燥,這樣的天氣最容易引發火災,造成房屋倒塌,人畜傷亡,電路、通信線路被毀,污染環境等,影響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嚴重損害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4)加劇貧困化,拉大了貧富差距。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主要發生在離城市較遠的地區,也就是較為貧困的地區,直接導致貧困地區原本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受到損害。在城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時,貧困地區的生活水平不斷降低,拉大了城鄉的貧富差距,與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國民政策相違背。

2.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發展趨勢

2.1水土流失扔很嚴重

根據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為356萬平方千米,其中水蝕165萬平方千米,風蝕191萬平方千米。在水蝕和風蝕面積中水蝕風蝕交錯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6萬平方千米。目前仍有很大的水土流失面積需要治理,需要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才能得到初步治理。此外,我國水土流失強度大、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遏制,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仍然存在。

2.2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面積較大、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27.2%,其中風蝕荒漠化160.7萬平方千米,水蝕荒漠化20.5萬平方千米,冰融荒漠化36.3萬平方千米,土壤鹽漬化23.3萬平方千米超過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的總和。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全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3]。

2.3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立方米,按水資源總量考慮我國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國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四分之一。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國排名中僅列第121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到21世紀中葉,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緊缺的形勢將更加嚴重。據有關專家預測,我國缺水高峰將在2020年至2030年出現,據估計到那時我國將缺水2000億立方米。另外,我國水環境污染的形勢也越來越嚴重。

3.水土流失與荒漠化防治對策

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預防和治理,否則就只能等待滅亡。近年來,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就愈發重要了,主要措施有以下幾種。

3.1退耕還林

牧針對一些人口密度較小,降水量充足的地區,應該實行退耕還林的政策。促進生態環境的自然修復,增加植被的覆蓋率,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進程。生態環境的修復有利于農業和畜牧業的增產增收,在較小的耕地面積上收獲更多的糧食,養育更多的人,達到山青、水秀、人富。

3.2節水灌溉

在一些人群比較集中的地區,農作物種植面積較大,就不適宜采用退耕還林的政策,這是我們就應該推廣節水灌溉。缺水是當前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節水灌溉不僅使農作物更好地生長,使水分得以充分利用,還將多余的水節約下來,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要根據不同農作物的需水量特性,給予它們適宜生長的土地,使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不同的氣候也應該有不同的灌溉方法,要隨時掌握農作物的習性。

3.3防風固沙

防風固沙的方法有許多,包括設置沙障、在沙層上覆蓋致密物、利用廢塑料治理沙漠等。設置沙障有設置植物沙障、土沙障、籬笆沙障等。植物沙障不僅可以抵擋部分沙塵的侵蝕,延緩土地沙漠化的進程,還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可以將部分降雨留在植物沙障內,促進植物生長,增加土壤水分。土沙障則是像一堵堵土墻,與風向垂直,有很好的擋沙效果,但是需要大量的粘土來增強墻壁的韌性。在沙層上覆蓋塑料薄膜有防止水分蒸發的作用,防止土地沙化加劇,但是覆蓋的塑料薄膜極易被風吹走,同時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不太提倡這種方法。

4.結語

面對我國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水土保持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顯示出其重要的地位。我們應當齊心協力解決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不把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代價,從各方面采取措施來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參考文獻】

[1]黃月艷.荒漠化治理效益與可持續治理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

篇9

關鍵詞:水肥一體化;園藝作物;應用成效

中圖分類號 S3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0-0086-02

1 應用背景

連云港市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交匯地區,四季分明,是江蘇農業生產的主產區。灌溉水資源短缺、肥料利用率不高和化學農藥使用量偏高是限制本地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農業生產別是園藝作物水、化肥和化學農藥使用量較多,水肥利用率偏低,據調查全市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只有50%左右,肥料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造成連云港市灌溉用水、化肥和化學農藥使用量較多的主要原因是:

(1)灌水不科學。農作物特別是設園藝作物生長期短,生長快,需水量多,傳統的灌溉主要依靠經驗進行定時灌溉,水資源利用率低,而且過多的水分不僅造成設施內濕度增加,水分蒸發帶走大量熱量,不利于設施保溫,同時還造成農作物病蟲害加重;

(2)施肥不當。生產中化肥使用量較多,化肥利用率偏低,據調查連云港市氮肥的施用量一直偏高,高產地塊1hm2耕地年施氮量高達300~450kg,加上氮、磷、鉀肥料的配比不合理,土壤營養失衡,大量的氮肥淋失,造成土壤和水體污染,農作物安全品質受到威脅;

(3)蔬菜產區連作障礙逐年加重。病蟲害、生理病害等因素造成減產逐年增加。

(4)新菜區技術信息服務缺少。新菜區缺乏足夠的技術指導服務、信息服務,新技術推廣應用少,展示作用不強,發展受到限制。

2 主要成效

推廣應用的主要成果是:水肥耦合、精準施肥、配方施肥和變量施肥技術,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減少了園藝作物化肥使用量;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技術推廣應用提高了水分利用率,減少了農田灌溉水使用量;推廣灌水控鹽、灌水洗毒、{畦栽培膜下滴灌等技術改良了土壤,抑制了連作障礙,控制了設施濕度抑制了病害,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構建水肥一體化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模式。通過技術培訓、學習觀摩、新型載體宣傳等方式,在全市及全省推廣應用,最終在園藝作物栽培中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2.1 提高水肥利用率 在水肥一體化模式下,肥料溶解于水中通過管道以微灌的形式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提高了水肥利用率。根據東海、贛榆等地多年大面積示范結果,在設施蔬菜、草莓上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可節約用水50%。

2.2 保護土壤生態環境 采用水肥一體化,工作人員無需進入田間,直接進行灌水施肥。能提供全面高效的水肥供應,能滿足作物不同時期對水肥的旺盛需求,進而大幅提高作物產量。

2.3 抑制病害發生 水肥一體化條件下,使設施蔬菜降低了土壤和空氣濕度,有效減輕病蟲害發生,從而減少了農藥用量,降低了農藥殘留,提高了農產品安全性,減輕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既生態又環保。

2.4 改善土壤狀況 微灌灌水均勻度可達90%以上,防止土壤板結,減少土壤蒸發量。

2.5 節省勞力 在農業生產中,水肥管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工,水肥一體化技術可省工70%。

2.6 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 通過試驗研究發現,不同年齡段的果樹對水肥一體化和傳統施肥方式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新種植的果樹由于對養分汲取量不是很多,所以并沒有多大差別,但是7、8a樹齡的果樹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不僅會提高產量,果實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標都要優于習慣施肥。

3 主要措施

3.1 明確目標,優化方案 針對指標,深入細致的優化方案,是確保順利實施的基礎,首先深入實施地,認真選擇試驗、示范戶、示范基地,與農戶多交流,找準實施的切入點。其次是發揮團隊優勢,負責人多次與參加實施人員協商制定實施方案,從而使方案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3.2 建立核心區,帶動輻射區

3.2.1 設施蔬菜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園區建設 多年來,實施單位以省高效設施農業建設、菜籃子基地建設、蔬菜標準園建設等為依托,在贛榆雅仕農場、沙河蔬菜園區、浦南鎮江浦村,侍莊鄉日光溫室蔬菜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研究溫室大棚的黃瓜、茄子、草莓、番茄等作物開展的水肥一體化技術,不斷完善技術模式,整合資源力量、多方增加投入,有力地促進了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應用,起到了顯著的示范作用,實現了高產與高效。

3.2.2 特色水果微灌和施肥橐惶宓墓喔仁始際跏痙對扒建設 在沙河、青口,下車鄉葡萄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伊山鎮甜梨園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贛榆建設藍莓、獼猴桃、大櫻桃、黃桃等基地,實施集微灌和施肥為一體的灌溉施肥模式,每行果樹沿樹行布置一條灌溉支管,借助微灌系統,在灌溉的同時將肥料配兌成肥液一起輸送到作物根部土壤,確保水分養分均勻、準確、定時定量地供應,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水、肥、氣、熱環境。

3.3 強化宣傳 扎實培訓 工作中注重對實施農戶的技術培訓工作,我們采取進棚、入戶、集中授課等多種形式對農戶進行指導培訓,全面推廣設施茄果類高效抗逆栽培中應用的相關技術,提高技術的到位率和應用效果。在整個實施期間采用田間現場技術培訓、科普宣傳等形式深入田間48余次,培訓和咨詢人數56200余人次。

4 應用效益

篇10

關鍵詞土壤資源;合理利用;遼寧朝陽

1朝陽地區土壤特點和地力情況

朝陽市地處北方山地丘陵地區,屬于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450~580mm,干旱少雨是該市的主要氣候特點。朝陽市的土壤以褐土為主,占84.5%,其次為棕壤8.4%、潮土6.7%、風砂土0.4%,pH值6.5~8.5,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12%,全氮為0.07%,速效磷為4.44mg/kg,速效鉀為154.57mg/kg。耕地土壤養分狀況可以概括為“缺磷少氮鉀不足,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土壤養分分布不均衡”。耕地以中低產田居多,土壤問題主要表現為土壤干旱、土壤瘠薄、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直接表現為土層薄、耕層淺、土壤結構不良、土壤養分含量低。許多耕地土層在1m以內有植物根系生長的障礙層(如鈣積層、砂姜層等)存在。

2 農作物施肥存在的問題

(1)投肥不當。盲目大量施用化肥,復合肥、農家肥施用不足,導致有機質含量急劇下降,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下降、土壤板結,不利于作物生長[1]。

(2)施肥投入比例不合理。目前,氮磷鉀的投入比例為1∶0.13∶0.08,與合理的比例1∶0.4∶0.4相差太大。根據朝陽地區近年的作物構成和產量看,三大養分的土壤支出比例約為1∶0.32∶1.00,與化肥的投入形成巨大的反差,投入支出比例嚴重失調。

(3)鉀肥施用嚴重不足。多數農作物需鉀量比較大,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鉀元素,而施入土壤中的鉀肥有限,導致土壤中嚴重缺鉀。據統計,朝陽地區每年每公頃作物從土壤中掠走氧化鉀75kg,而補充的卻相當少,使耕層土壤(15cm)速效鉀含量從150mg/kg下降到117mg/kg,下降了22.0%,嚴重威脅朝陽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

(4)施肥技術落后。不根據作物的需肥規律施肥,存在盲目施肥現象,且不重視平衡配套施肥,造成化肥的大量流失和浪費。

3化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1)氮肥。氮是作物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是蛋白質核酸的主要成分,常用的氮肥以硫酸銨為主。尿素施入土壤后,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尿酶作用下轉化為銨根離子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氮肥損失的主要途徑如下:一是銨根離子在遇到堿性時易生成氨氣揮發,造成土壤中氮肥的流失[2,3]。二是硝態氮在通氣不良的條件下進行反硝化作用,最終形成氨氣揮發,所以水田不易施用硝態氮肥。三是氮素在大雨或大水漫灌時溶于水中,隨著水位的下降被淋溶流失。由于受以上3個因素的影響,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50%。

(2)磷肥。磷是形成核蛋白、原生質等不可缺少的元素,對種子的形成及作物根系生長也有重要的作用。磷素在土壤中容易被固定并且移動性小。據調查,磷在土壤中每年上下只能移動3cm左右,施1kg磷肥5~8年只能吸收0.25~0.30 kg,利用率只有10%~20%。磷的損失主要為被土壤固定而難于吸收。

(3)鉀肥。鉀在植物體內部參與任何有機物的組成,是生命活動的重要保證物質,是多種代謝活動的調節劑。鉀在土壤中移動性很小,1年只能移動2~6cm,鉀肥在土壤中被固定的方式比較特殊,一般是在干濕交替的情況下出現晶格現象而被固定,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鉀肥的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

4保護和培肥地力措施

(1)秸稈還田。在諸多的農藝措施中要培肥地力當首推秸稈還田,據測算,朝陽市每年約產生逾200萬t秸稈,但大約有100萬t左右成為燃料,這是資源的極大浪費。因為通過高留茬、堆制秸稈肥、發展畜牧業使秸稈過腹過圈還田、根茬粉碎還田等措施可有效培肥地力,減少化肥的投入[4]。

(2)增施有機肥。有機肥料的肥田效果是化肥無論如何也替代不了的。因為施用有機肥后能使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機質,從而能使耕層中形成大量的土壤團粒結構,土壤通氣透水的能力增強,保水保肥的能力增強,土壤既能抗旱又能排澇,同時有機肥還是全養分肥料,特別有利于作物高產穩產。一般認為,朝陽地區每年有機肥投入量不能低于30m3/hm2(有機質含量不低于10%)。

(3)平衡施肥。各種農作物每年都要從耕地土壤中帶走大量的養分,這就需要經常的得到補充才能保持地力的常新常壯,如果施入的養分不平衡就會造成土壤養分失調。因此,要采取科學施肥,特別是氮磷鉀三大元素一定要均衡施用。近些年來,由于鉀素的投入不足,朝陽市的土壤鉀素已經出現明顯的下降,與1986年相比下降了20~30mg/kg,相當于每年丟失氧化鉀4.5~9.0kg/hm2。盡管目前的科技水平和農化服務手段還不能達到精準施肥的水平,但平衡配套施肥還是能做到的,要多施用全營養肥料和各種復合肥,不偏施氮肥和磷肥。

(4)施用生物肥料。許多生物肥料都能夠提高肥料利用率,并且有的生物肥料本身就是很好的有機肥,如各種生物鉀肥、酵素菌肥系列肥料等。

(5)實行輪作倒茬。各種作物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比例是不一樣的,輪作可以有效的避免土壤養分的偏蝕,如禾本科作物與豆科作物的輪作就可以實現氮素的互補,同時解決重茬減產的問題。

5參考文獻

[1] 卓旭升.閩侯縣耕地土壤環境質量評價[J].江西農業學報,2009(3):47-49.

[2] 劉劍高,蘇燕芳.武夷山土壤資源垂直分異及合理利用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