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檢驗技術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6: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檢驗技術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學檢驗技術的認識

篇1

[關鍵詞] 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基層醫院;實用性人才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7(a)-0131-03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alent-training mode majored in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TANG Tao-fu GUI Chong-yang YANG Xiao-bin WEI Dong-yun

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Hunan Province,Yongzhou 425100,China

[Abstract] By establishing the talent-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and its affiliated hospital & primary hospital in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major,it achieved win-wi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 by college and primary hospital,docking between major and vocation, and connection between graduate and employer.The talent-training mode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ician for the purpose of getting a job in primary hospital.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medical students in primary hospital and had a certain demonstration effect in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icians from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underdeveloped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which is worthy of extension.

[Key words]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Talent-training mode;Primary hospital;Practical talent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許多高職院校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并取得了明顯成效[1-2]。永州職業技術學院2007年被列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地方性高職院校,積極創新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院與附屬醫院+基層醫院”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多年實踐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1 行業背景與專業人才需求分析

《湖南省中長期衛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顯示:至2010年底,全省有衛生人才總數37.1萬人,衛生技術人員26.26萬人,其中,高級、中級、初級的結構比例為7%、31%、62%。全省衛生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與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與人民群眾對衛生服務的需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為整體素質偏低、人才結構和布局尚不合理,特別是基層衛生人才嚴重短缺,不能滿足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需求?!兑巹潯访鞔_提出,到2015年,全省衛生人員總量達到45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2萬人,基層衛生人員達到18萬人;到2020年,衛生人員總量達到60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4萬人,基層衛生人員達到24萬人。

衛生事業是關乎百姓健康的民生大業,衛生人才已成為衛生事業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由于歷史原因,我國醫學檢驗技術教育發展相對滯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專業辦學層次一直以中專、大專學歷教育為主。雖然后來一些高等院校相繼開辦了本科層次的醫學檢驗專業,但畢業生數量少,主要在省、市三級醫院就業。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752家醫院、2309家鄉鎮衛生院、54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從事醫學檢驗技術的在崗人員約4500名,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者約占25%(含在職學歷教育),大、中專學歷層者約占65%,還有10%未經過正規學歷教育。在本省基層醫院(含縣、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檢驗技術人才的數量和學歷層次都不能滿足基層醫院的實際需要[3]。因此,高職院校承擔培養高素質技能型醫學檢驗技術專門人才的重任,也勢在必行。

2 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與實施

2.1 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

通過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需求市場廣泛調研,邀請行業專家和省、市、縣、鄉鎮等各級醫院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召開專業分析論證會,對本專業面向及職業崗位群進行分析,把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社會對醫學檢驗技術人才的需求情況,形成了詳實的調研報告。在此基礎上,組織行業專家和專業教師進行討論,明確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要求,根據職業崗位群及職業能力要求確定本專業必備的核心知識、核心技能和綜合素質,形成專業課程體系。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適應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能熟練掌握常用各項醫學檢驗技術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畢業生主要在基層醫院(縣、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疾病控制中心、血站、生物技術行業等從事檢驗技術工作。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我們充分考慮了畢業生怎樣才能適應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工作,為此,在第一、二學年每學期安排1周時間到基層醫院(縣、鄉鎮衛生院)進行臨床見習;在畢業實習中安排1個月到基層醫院(縣、鄉鎮衛生院)頂崗實習,其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基層醫院檢驗技術人才的工作任務,提前適應基層醫院的工作環境,為畢業就業做好準備。

本校附屬醫院是學院直屬的三級綜合性醫院,由于“前院(醫院)后校(學校)的獨特位置優勢,附屬醫院檢驗中心是校內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學院與附屬醫院在教學、醫療、科研等方面融合在一起,附屬醫院檢驗中心醫技人員和學院專任教師共同承擔理論教學、實踐帶教任務;真正體現了“醫教結合”的優越性。

因此,本院作為地方性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要立足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服務,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醫學檢驗技術人才。自2007年以來,創建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院與附屬醫院+基層醫院”的人才培養模式[4],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收到了突出成效,為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模式樹立了一個成功的典范。

2.2 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本院通過專業人才市場調研、專家論證,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創建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院與附屬醫院+基層醫院”人才培養模式,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①學院與附屬醫院的深度融合,體現“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校內檢驗實驗實訓中心和附屬醫院檢驗中心即“兩個中心”共同作為學院的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為學生實踐教學、臨床見習、頂崗實習提供了真實的工作環境。學院專任教師輪流安排到附屬醫院進行臨床實踐,附屬醫院醫技人員也承擔理論與實踐課教學工作,雙方互相交流教學與臨床實踐經驗,學生可以邊學邊做[5]。②學院與基層醫院合作,體現“校企合作、互利雙贏”的辦學模式[6]?;鶎俞t院作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臨床見習和頂崗實習提供場所。第一、二學年每個學期都安排1周時間到基層醫院臨床見習,讓學生了解檢驗科的基本情況和工作任務。第三學年頂崗實習安排在基層醫院(其中在鄉鎮衛生院1個月)。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在基層醫院就業。③該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地方性高職院校為當地經濟社會服務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服務的辦學宗旨。作為地方性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學院利用校內實驗實訓中心及附屬醫院檢驗中心的優越條件,為周邊基層醫院提供了良好的共享資源,包括技術支持和在崗人員培訓,提高了農村醫療服務的水平。

2.3 人才培養模式的組織和實施

2.3.1 學院成立人才培養模式運行實施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由學院主管副院長、教務處、系部(專業)負責人以及醫院主管科教工作的副院長、教學辦公室(科教科)和檢驗科負責人等共同組成,負責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組織與實施。學院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專業教師以及校外兼職教師等是實施人員,按照要求具體執行。

2.3.2 校院共建校內實驗實訓中心和附屬醫院檢驗中心 為了更好地組織和實施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近幾年來,學院投入450萬元用于校內醫學檢驗實驗實訓中心和附屬醫院檢驗中心的條件建設。通過加強硬件建設與制度建設,強化“兩個中心”的實踐教學功能?,F有實驗實訓室20余間,儀器設備先進齊全,總值達1100萬元,實驗實訓項目開出率達100%,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優越的實踐教學條件。通過建立開放性實驗實訓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實驗考核評價體系,提高學生實踐操作技能[6]。

2.3.3 醫教結合打造專兼結合“雙師”素質教學團隊 學院通過每年輪流安排專任教師到附屬醫院檢驗中心從事臨床實踐鍛煉,為附屬醫院教師舉辦教學技能培訓班,選派教師參加短期進修培訓、學術會議等多種途徑,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專業技能。通過醫教結合、專兼互動,逐步打造了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雙師”素質教學團隊,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7]?,F有專兼職教師30名,其中正高2名、副高12名,有碩士學位者8名,有省級專業帶頭人2名、院級專業帶頭人3名、骨干教師12名,雙師素質教師26名,比例達87%。專業負責人是省級專業帶頭人,也是全國醫學檢驗技術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高職高專教育研究會醫學檢驗分會常委。

2.3.4 院校合作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為保持有一批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學院加強了與各實習醫院的聯系與合作,完善了校外實習基地的管理制度。學院已與50家醫院(含鄉鎮衛生院8家)簽訂了實習合作協議,實行院校共同管理學生。學院每年舉行校院聯席會議1~2次,研究教學工作;每年給鄉鎮衛生院撥付一定的基地建設經費或贈送儀器設備;每年安排縣、鄉鎮衛生院技術人員到學院和附屬醫院免費進修或培訓學習,以改善實習基地條件和教學水平。

3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成效

3.1 畢業生質量高,就業形勢好,生源充足

通過建立與實施該人才培養模式以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學生基礎理論知識更加扎實,實踐操作能力明顯提高,學生頂崗實習的適應能力較強,用人單位普遍認為畢業生質量高。近3年來,該專業畢業生年度就業率均在95%以上,同時該專業招生學生人數穩步上升,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400余人。

3.2 畢業生在基層醫院工作適用性強,受到基層醫院的青睞

由于該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實用性人才,近幾年來畢業生自愿到基層醫院的就業人數明顯增多,年平均為80%以上,受到了基層醫院的好評。特別是鄉鎮衛生院可給畢業生安排住房,工作和生活待遇不斷提高,有機會解決事業單位人員編制等,畢業生能安心工作。

3.3 學院為基層醫院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社會服務功能提升

近五年來,學院和附屬醫院為全市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等培訓檢驗技術人員共300多人次,選派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下鄉鎮醫院進行技術指導40余人次,對口支援了8家鄉鎮衛生院,有效地提高了鄉鎮衛生院檢驗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拓寬了檢驗科業務范圍。此外,學院利用附屬醫院的雄厚技術力量和先進設備,建立了基層醫療網絡,使農民能享受三級醫院的優質服務。

4 結語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院與附屬醫院+基層醫院”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學院與基層醫院“共建、共管、共育、共享”互利共贏的校企合作辦學;實現了專業與行業對接、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對接;是培養面向基層醫院實用性醫學檢驗技術人才的有效途徑[8],為基層醫院尤其是鄉鎮衛生院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實用性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該人才培養模式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培養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少華,李泳平.以職業能力為核心構建高職高專檢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5):879-931.

[2] 胡生梅,張家忠,李智山.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踐行“醫教結合、校院共育”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5):625-626.

[3] 劉傳佳,高嫣然,張政強,等.湖南省鄉鎮衛生院醫學檢驗調查現狀分析與思考[J].青島醫藥衛生,2012,44(1):45-47.

[4] 唐陶富,桂重陽,楊曉斌.高職教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設改革與實踐[J].中國醫學創新,2012,5(36):153-155.

[5] 劉麗華.醫學檢驗專業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11):1021-1024.

[6] 張曉廷.醫學檢驗專業實驗教學改革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36):133-134.

[7] 郝坡,肖志勇,孟凡萍,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醫學檢驗技術教學質量[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3):13-14.

篇2

【摘 要 題】教材研究

【關 鍵 詞】知識點/文字表述

【正 文】

在初中美術課程改革中,手繪線條圖像課程的設置,成為了教材中的一大亮點,很受師生們的喜愛。之所以備受師生喜愛,筆者理解是因為教材的編寫從學生生活出發,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了解和認識了手繪線條圖像的功能、用途、價值,并掌握一定的描繪技能、透視知識、立體圖像和物象間空間的表達方法,以及個性化的空間表達方法。

但是,筆者在第二輪講授此課后,通過教學總結、反思和對教材教參的研究,卻發現有些知識點不清晰,不連貫,甚至文字表述不準確。

首先,筆者認為,教材在編寫時,不應該將《立體圖像的表達》和《物象空間的表達》分別編寫為兩課,因為,《立體圖像的表達》和《物象空間的表達》兩課的知識點原本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既相互聯系,又互為補充,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我們看看詞典里是怎樣解釋立體、空間這兩個詞的:“立體——具有長、寬、厚的(物體)??臻g——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蔽覀冊谥v授此課時就會發現,教師在講述立體的概念時,要借助空間的概念來幫助學生理解立體物象的空間占有,而在講空間概念的時候也要講立體的概念來幫助學生理解。那么,教材將一個有機整體的知識,剝離開來教給學生,顯然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認知、理解和掌握。相反,筆者認為,原人美版(1999年版)美術教材,初中第二冊第三課《繪畫中的空間表現》對現行的實驗教材中《立體圖像的表達》《物象空間的表達》兩課的相關知識就處理得非常好,如透視規律、平行透視、成角透視、二維空間、三維空間等。知識點清楚,文字表達準確,學生易學易懂。當然,筆者也理解編寫者的苦衷,怕將一些知識點寫得讓人感覺過于學科性、專業化,而采取回避躲閃一些知識點的做法。但從另一個角度講,編寫者應該考慮到一線教師在講授這兩課時,需要給學生交待的知識點,有很多是不僅不能回避,不能不講,而且要講透、講活。所以,筆者認為,原教材中好的東西還是應該借鑒和保留。因此,筆者建議將十四冊第二課和第三課整合為一課,設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為立體圖像的表達以及主體、空間概念、透視知識,而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則為物象間的空間表達,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兩課的知識。

這里為什么要說物象間的空間表達呢?筆者認為現教材第三課的課題《物象空間的表達》,在文字表達上,就上一課的課題《立體圖像的表達》而言是不確切的,不僅比學生不好懂,就是教師也不好講清。從教材選用的圖片、使用的圖例和編寫的文字、教參中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學生課業建議來看,教學目標都應該是很明確的,即讓學生學會表達物象與物象之間的空間關系,但現在第三課的課題文字表述與教學目標不相適應。所以,筆者在教學中,將課題板書為:《手繪線條圖像——物象間的空間表達》??雌饋韮H一字之差,但多一字,少一字其意義就不相同了,多一字表述就很明確,該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對“空間”是物質世界的存在形式有著深刻理解和認識,教學難點是解決學生能夠運用空間表達的方法,畫出物象與物象之間的空間關系。而少一字就全然沒有了表達物象之間的空間關系這層意思。這就是筆者所指的文字表述不準確之處。

轉貼于 二

教材十四冊第二課《手繪線條圖像——立體圖像的表達》和第三課《手繪線條圖像——物象空間的表達》在一些相同的知識點上,也存在文字表達上有些使人疑惑的地方,感覺知識脫節不連貫。如第二課中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幾種立體圖像的表達方法,“一、表達直觀感受的方法”與第三課中物象空間的表達方式之一“前后遮擋表達方法”,兩方法之間并沒有什么知識的根本不同,為什么不能將第二課的表述與第三課相同?難道說在描繪立體物象時就不存在物體自身的局部遮擋,而只有在描繪物象與物象之間的空間時才存在前后遮擋關系?而這種前后遮擋的表達就不是靠直觀感受嗎?此其一。又如:第二課的“表達直觀感受的方法”,與第三課的“透視表達方法”,教材中文字分別是這樣闡述的:“表達直觀感受的方法。按照物體和視覺現象予以表達,一般要符合透視規律。這種方法能較真實地再現各種立體形象。”“透視的表達方法。利用近大遠小的透規規律來表現空間關系,是符合人們直觀感受的一種方法”筆者認為兩種方法的文字表述,并無知識原則上的矛盾與沖突,然而讓人費解的是為什么不能將兩種方法的文字表述統一為一種相對科學、準確的說法兩課兼用呢?此其二。再如:第二課中“表達主觀理解的方法”與第三課中的“平擺式的方法”,同樣,筆者認為,同是表達描繪者對立體圖像或物象空間的一種主觀認識和理解,知識和表達方法是直接可遷移的,為什么在教材編寫時不能考慮到前后知識的銜接、連貫、整體性呢?這樣教師教、學生學都簡單、容易多了,這也是筆者認為它們原本該是一課,應該將兩課合二為一的理由,只是在講授兩課時對知識點分別有所側重罷了。

筆者認為,在第三課中的“游移式的表達方法”,文字表述也欠妥.為什么不沿用原人美版初中美術第二冊第三課《繪畫中的空間表現》中“多視點綜合空間”這一提法,“多視點綜合空間:以畫畫空間作為繪畫語言,為了表現豐富而鮮明的視覺感受,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某一固定視點,而是需要采用多視點綜合空間的表現方法?!边@種提法,學生無論從字面上還是知識表述上理解起來都比“游移式”好理解得多,“多視點”這么簡單一個(問題)說法,卻被“游移式”搞復雜了。筆者在講這一知識點時,直接切入了對中西繪畫空間表現的對比,即西方傳統繪畫中是如何運用焦點透視的,其畫面空間表現的特點是什么(圖1)?中國傳統繪畫又是如何運用散點透視(多視點綜合空間)的,其畫面空間表現的特點又是怎樣的(圖2)?在講述的同時,舉一些實例,這樣講學生很感興趣,也更符合新課標注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理念,教學反饋信息告訴筆者,這樣講學生易學易懂。

更有一點讓筆者不好理解,課本上文字是這樣闡述的:“游移式的表達方法——有時要表現很大的空間,不是站在一個地方能看得到的,如表達街道從東到西,山底下到山上的景物,這時可采取邊走邊畫的方法。在中國山水畫中經常采取此表達方法,如《長江萬里圖》表現了超視域的廣闊空間?!蹦敲矗覀儽姸嗟娜f水千山、重巒疊障、氣勢磅礴的中國山水畫是可以用邊走邊畫的方法來完成的嗎?這種表述顯然不利于我們的學生理解中國畫家潑墨揮灑,抒懷,將祖國大好河山盡收眼底,那寬廣的胸襟和藝術境界,以及領悟祖國傳統繪畫的博大精深。我們的教材是在教給學生知識,教材的文字表述應注意科學性、權威性和嚴肅性。因此,筆者建議采用“多視點綜合空間”這一提法,同時,它也能將“平擺式表達方法”或“表達主觀理解的方法”概于一類,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概括、認識和掌握。

篇3

【關鍵詞】基層檢驗科;顯微鏡技術;檢驗技術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779-02

顯微鏡是一種重要的檢驗設備,在病理學研究中廣泛應用,是檢驗科不可缺少的重要設備,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新思路。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尿液成分分析儀在臨床中的應用日益廣泛,而顯微鏡往往被認為檢查操作難度大或者檢查時間長,不受檢驗科重視。在采用血尿常規分析儀進行分析過程中,忽略了顯微鏡形態學檢查,導致漏診現象。因此,加強顯微鏡技術的應用是檢驗科,尤其是基層檢驗科應重視的問題。本文就如何加強基層檢驗科中顯微鏡技術的應用作一綜述,以饗讀者。

1 加強對顯微鏡技術的重視度

基層檢驗科管理人員應充分認識到顯微鏡技術對于臨床診斷的重要性,熟悉檢驗醫學的各專業,并明確專業特點以及發展方向等,深入分析其存在的問題等。應根據科室實際情況指導顯微鏡檢驗。顯微鏡下的形態學檢查除涉及體液、血液以外,還涉及了微生物以及免疫學等方面的內容。例如在診斷由高菌群失調所引起的腹瀉中,通過顯微鏡直接涂片以后,即可快速作出初步鑒別。進行分泌物的培養時,在接種之前進行涂片染色檢驗,當發現陰性桿菌或者革蘭陽性球菌時,即可報告臨床,臨床醫師便能夠有目的性地選擇用藥,從而為患者的治療爭取時間。因此,基層檢驗科管理人員應重視顯微鏡技術的應用。

2 完善顯微鏡管理制度

顯微鏡具有結構復雜、技術先進、測試精度高等特點,對環境的要求較高。因此,應制定并完善相關的儀器管理制度,以確保其完備率,有利于提高顯微鏡的檢測準確性。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應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以及相關規定,制定并完善科室顯微鏡專項管理辦法,對顯微鏡的選購、建檔以及使用操作等制定明確的準則,并明確人員職責,確保顯微鏡技術的應用有章可循。同時,應建立科室顯微鏡管理負責人制度,由專人負責管理,并嚴格相關操作規程,要求使用人員認真、翔實地填寫使用管理登記簿,包括使用記錄、使用人及運行情況等,并提高相關負責人的責任心。

3 加強檢驗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顯微鏡檢驗技能

應加強對檢驗人員的顯微鏡專業知識教育,使所有檢驗人員均認識到顯微鏡形態學檢查的重要性,并牢固樹立起以患者為中心的工作理念,明確檢驗質量對于臨床診斷及治療的作用。加強顯微鏡檢查技術,避免發生假陽性或者陽性漏報等情況??山M織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組織協調能力較好的檢驗人員指導低年資、檢驗水平相對較低的檢驗人員進行實踐學習,并不斷總結經驗,提高顯微鏡檢驗基本功。定期組織科室人員學習顯微鏡知識、最新研究進展以及應用效果等,總結并分享顯微鏡技術應用經驗;積極開展科室內關于顯微鏡的學術活動,以深入探討顯微鏡的臨床應用,并提高檢驗技術人員對于顯微鏡及顯微鏡技術的認知,全面提高檢驗科全體人員的綜合素質,以提高顯微鏡檢測準確性。

4 加強顯微鏡的日常維護保養

顯微鏡在使用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容易產生設備故障,影響檢測的準確性。加強其日常維護保養,可有效減少或者避免偶然性事故的發生,以確保顯微鏡性能的穩定性以及可靠性。首先,應確保顯微鏡的工作環境良好,以免不良環境條件影響其性能、測量可靠性以及壽命等。測試現場應嚴格防塵、防潮、防蝕、防熱、防磁、防震等。注意保持儀器的清潔,并應嚴格按照顯微鏡的維護說明清潔顯微鏡??刂破浯娣怒h境的溫濕度,通常溫度在20-25℃左右,濕度在85%以下。同時應遠離熱源,并避免陽光的直射,以免儀器因光照射而老化、使用壽命縮短或者靈敏度降低等。使用或者存放顯微鏡時,均應避免接觸酸堿等具有腐蝕作用的氣體或液體,以免各元件被侵蝕。應在遠離電磁干擾作用的工作臺或者減震臺上操作,以免影響顯微鏡的性能以及測量結果等。應定期進行計量鑒定或校準,確保檢驗結果的精確性。

5 加強檢驗質量管理

顯微鏡檢查項目均需進行鏡檢。在尿液干化學分析中,如顯微鏡復檢中,蛋白、亞硝酸鹽、白細胞等任何一項指標呈陽性,均應進行鏡檢。在進行血細胞檢查時,對于任何一項異常提示,均應進行染色鏡檢,確保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對于其他鏡檢項目,應明確鏡檢視野限度,確保不漏診、不誤報等。

近年來,各類血尿分析儀在臨床檢驗中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各類尿沉渣分析儀以及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等逐漸應用于臨床。但這些儀器設備多只具備顯微鏡檢查所具有的過篩作用,尚未達到顯微鏡的形態學檢查效果。血尿常規檢查中,形態學檢查是臨床檢查的重點內容,也是臨床診斷中最常用的實驗室檢查指標之一。形態學檢查、分析是臨床診斷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據,對部分疾病的鑒別、診斷以及治療方案的選擇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顯微鏡在檢驗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應用血尿分析儀時,更應加強顯微鏡形態學檢查,對于異常標本需要及時進行涂片鏡檢,避免誤診、漏診。

總之,顯微鏡在醫學檢驗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積極推進顯微鏡技術在基層檢驗科中的應用,加強顯微鏡形態學檢查的科學化、規范化以及標準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可全面提高形態學檢查水平,為臨床診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黃自坤,方樂,姜碧霞等.顯微鏡觀察藥物敏感度檢測技術在肺外結核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2,30(7):411-415.

[2] 徐云峰,劉松堅.臨床檢驗需重視顯微鏡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11,20(11):1022-1022.

[3] 李敬.顯微成像在臨床檢測中的應用[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0,22(2):168

篇4

關鍵詞: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現狀;優化策略

1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現狀

1.1缺乏較強的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意識

缺乏較強的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意識是當前醫學檢驗技術管理管理中顯現出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2]。因為沒有足夠的質量管理意識,所以在日常醫學檢驗工作開展過程中,對醫學檢驗技術的質量沒有足夠重視,因而可能導致安全隱患存在。臨床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意識不高是當前存在的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具體來看,這一問題的具體表現包括檢驗技術工作人員缺乏質量管理意識,檢驗技術人員是開展醫學檢驗工作的直接人員,假設其沒有足夠的質量管理意識,僅以應付心理對待工作,則會直接影響到醫學檢驗的質量,降低醫學檢驗的臨床價值。另外醫院有關管理人員也沒有足夠的質量管理意識,管理人員是負責醫學檢驗具體工作安排的人員,如果其缺乏足夠的質量管理意識,則在實際醫學檢驗工作安排中,不會重視做好質量管理,僅注重醫學檢驗工作實施,因而可能無法保障檢驗工作進行的質量[3]。

1.2缺乏足夠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相關考核

定期的考核是掌握醫學檢驗技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方法,通過定期考核能夠準確掌握醫學檢驗技術的真正水平,有助于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能夠及時解決。然而從實際情況可以發現,醫院更多的是注重醫學檢驗工作本身的開展情況,并沒有做到定期進行專業考核[4]。另外一些開展定期考核的醫院其考核制度并沒有做到足夠完善,所以考核的質量無法保證,考核結果不具備足夠的科學性,無法反映出真正的醫學檢驗技術水平。

1.3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機制缺乏良好執行力

大部分醫院實際上都建立了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機制,這一管理機制對檢驗人員的工作流程、檢驗職責都有明確的規定,管理機制是保證醫學檢驗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實際檢驗工作中,檢驗人員并沒有完全落實好質量管理機制中的內容,比如檢驗人員要進行血液成分的化驗時,必須將檢驗結果進行詳細記錄,不過在實際工作中,部分檢驗人員可能在記錄上沒有做到完全完整、精確,因而可能影響結果的判讀[5]。另外檢驗室要求檢驗人員穿戴齊整的工作裝,但是一些檢驗人員并沒有重視這一規定,穿著普通衣物直接進入到檢驗室中,這樣可能帶入外部的細菌,從而導致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

1.4醫學檢驗技術人員和臨床醫師缺乏足夠溝通

醫學檢驗技術人員和臨床醫師缺乏足夠溝通,是影響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檢驗人員除了要做好專業儀器設備的操作、調試、鑒定、建檔、維修保養工作,還必須做好血液質量檢查、血液儲備工作,參加發血、實驗檢測、血型鑒定、交叉配血、成分血制備,而這些工作的完成必須和臨床醫師保持良好溝通,掌握具體的血型情況[6]。而在實際工作中,檢驗醫師和臨床醫師更多是各自負責各自的部分,兩者之間沒有建立良好的聯系紐帶,檢驗人員無法了解臨床實際情況,臨床醫生無法掌握檢驗技術,無法準確分析檢驗結果,這樣會形成不良的合作關系,最終對醫療工作質量形成負面影響。

1.5檢驗文件管理缺乏規范性

文件資料是檢驗工作開展后的總結,保證文件管理的規范化及制度化,可以保證檢驗工作更為順利、有序的開展,能夠保證檢驗結果得到及時準確的記錄,更有效服務于臨床。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部分檢驗人員更多注重檢驗工作本身的開展,對于檢驗工作完成后的文件管理缺乏足夠重視,部分檢驗人員雖然對文件檔案進行了分類,做好了內容方面的書寫工作,不過記錄的方法并不是依據規范進行,影響了檢驗原始記錄的全面性,使得原始記錄存在缺失,導致檢驗檔案的保存要求無法得到滿足。

2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優化策略

2.1注重不斷提高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意識

為了真正提升醫學檢驗技術管理質量,必須注重提升醫學檢驗技術管理意識,檢驗人員及相關管理人員只有從主觀上認識到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的重要性,才可以真正在實際工作中落實好質量管理工作,具體來說,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以提升醫學檢驗技術管理質量。①對于管理人員而言,必須注重自身學習,基于檢驗工作,重視急救技術知識及急救醫學的學習,真正認識到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的重要性,提升自身應對醫療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重點掌握新儀器、新技術的方法、步驟,做好檢驗人員工作的科學指導[7]。②針對檢驗人員,必須注重提升質量管理意識,才可以做好自身管理,不僅僅重視檢驗工作的進行,也注重檢驗工作中的質量管理。

2.2做好醫院檢驗技術質量管理考核

管理人員應該定期對醫學檢驗技術人員進行考核,通過有效考核,對檢驗人員起到監督作用,保證其能夠將責任范圍內的工作完成好。為了最大程度提升考核的價值,可以將考核結果掛鉤檢驗人員的薪資待遇以及職稱評價,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幫助檢驗人員對質量管理更為重視,自覺投入到檢驗技術質量管理中來。同時,管理人員還應該重視檢驗科的具體管理,不定期抽查檢驗人員檢驗開展的技術以及水平,確保能夠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及時進行改善解決,以促進檢驗工作質量的不斷提升。

2.3落實執行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機制

檢驗科首先必須注重建立符合科室具體情況的醫療質量管理體系、檢驗技術質量保證機制,同時在實際工作中對其進行不斷的完善。另外要保障檢驗科人員嚴格依據制訂好的規章、機制開展工作,管理人員要監控好檢驗人員工作開展情況,監控以制訂好的制度、規范為標準,通過管理人員和檢驗人員一起,實現檢驗工作開展的高質量、流程化及標準化[8]。比如在具體實踐工作中,必須嚴格依據規章制度做好各類檢驗儀器的使用及維護保養,在真正使用某種儀器之前,必須全面檢查儀器的性能,是否處于良好待用狀態,保證儀器能夠正常工作。另外在使用完儀器之后,要做好儀器的日常清洗、維護保養工作,始終保持儀器性能處于最佳狀態,盡可能減小誤差,使儀器能夠發揮使用的最大價值。

2.4保持檢驗人員和臨床醫師的良好溝通

保證檢驗人員、臨床醫師之間良好的溝通,是保證檢驗結果能夠得到臨床應用的重要基礎,檢驗的目的就是為臨床診療工作服務,所以只有檢驗人員和臨床醫師保持良好溝通,檢驗人員將獲得的檢驗結果詳細向臨床醫師說明,臨床醫師詳細向檢驗人員介紹患者基本情況,這樣才能夠更高效率的開展檢驗工作,也才能夠保障檢驗工作開展的質量。檢驗人員通過與臨床醫師的溝通,掌握更多疾病的診斷標準,了解多發疾病、易發疾病的醫學相關知識,積累更多的臨床經驗,實現自身檢驗技能水平的不斷提升。檢驗科工作的開展目的是提供給臨床檢驗數據,以幫助臨床醫師更準確、更迅速完成疾病診斷,所以,臨床醫生的反饋意見就是檢驗技術工作的重要評價,通過了解臨床醫師的反饋意見,有助于檢驗人員了解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并進行改進,實現檢驗工作質量的逐漸提升,由此可知,重視檢驗人員和臨床醫生的溝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5規范做好檢驗文件管理工作

建立起科室主任負責制,做好文件的規范管理,由醫生完成檢驗單中各項目的填寫,另外必須經科室主任審批好檢驗報告、做完檢驗項目后,檢驗人員才能夠簽發檢驗報告,同時必須備份、存檔檢驗單、檢驗報告。檢驗科應該制訂檢驗儀器使用手冊,按照設備的升級或者更新情況適當修訂手冊,檢驗試劑必須由檢驗人員向檢驗科主任申請,批準后才能夠使用檢驗試劑。

3結語

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對于檢驗科而言是其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檢驗技術質量管理的不斷提升,不僅要注重增加相關人員檢驗技術質量管理意識,保證切實落實執行好科室中的管理機制、規章制度,還必須做到定期開展專業考核,了解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進步,另外還應該足夠重視檢驗人員和臨床醫師之間的溝通,通過相互之間的協助,最大程度實現檢驗工作開展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龐飛.關于臨床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的對策研究思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26):5311-5312.

[2]齊國慶.臨床醫學檢驗技術質量管理的對策[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7):1365-1366.

篇5

[關鍵詞]檢驗醫學,轉換角色;;伍床醫學

檢驗醫學是指對臨床標本進行正確地收集和測定,提供準確和及時的報告,并能為l臨床提供咨詢服務,幫助臨床將這些數

據正確地應用于診斷治療和預防工作中去的一門學科。它的基

本任務是通過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抗體、細胞或其它體液的檢驗,與其它檢查技術相配合以確定患者的臨床診斷。

1檢驗醫學的涵蓋內容和擴展更加廣泛

現在,醫院檢驗早已經告別了手工操作時代,目前各種類型的自動化化學分析儀已經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醫院實驗室從原來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發展成為具有良好組織和工作條件的現代化實驗室。其技術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臨床生物化學的檢測技術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學檢測方法逐步為靈敏度更高的酶偶聯比色法所替代,同時引人酶

偶聯連續監測的免疫學方法。在試劑的應用上,也由原來的凍干試劑發展到液體雙試劑,從而使臨床標本的檢測結果更具精確

性和準確性。在臨床免疫學方面,隨著單克隆抗體的間世,標記免疫學的發展以及各種光化學免疫分析方法的應用,也使得抗

原抗體檢測的靈敏度大大地提高。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方面,各

種試劑的標準化、商品化,使得各種培養基的質量得到保證。尤其在應用了核素14C標記技術和特殊的C02感受器以及利用熒光洋滅的原理來判斷血培養的結果,并采用微生物數字分類鑒定和計算機專家分析系統進行結果分析,不僅使整修檢測時間大大縮短,結果更加詳細準確,而且整修流程更顯得標準化。在血液和體液的檢測方面,由于全自動多分類血球計數儀和凝血儀進入實驗室,淘汰了凝血時間的手工測試,同時擴展了白細胞表面分子標記物的檢測,從而使得DIC診斷及臨床抗凝療法的監測更為可靠。白血病的分類從原來單純性的形態學分類發展到目前及將來的染色體、遺傳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綜合分類,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診療的準確性。

在這種情勢之下,傳統醫學檢驗本身巳經不能完全涵蓋因

82I大眾健康2012第5期

此而給檢驗帶來的巨大變化。而這正是檢驗醫學產生并得以迅速發展的緣由。

2檢驗醫學己發展成一門學科

隨著醫學檢驗的不斷發展,其不僅與傳統醫學檢驗的差別越來越巨大,它區別于其他醫學專業的特點也開始表露出來:

2.1它比其他醫學專業更加強調整體協作?,F在的檢驗醫學,早

已突破了過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規為主的檢驗。面對琳瑯滿目的諸多檢驗項目和越來越準確的檢驗要求,非常需要整體協同運作。僅就檢測結果準確性要求而言,不僅涉及到標本采集時間、部位、方法的確定,還包括對檢驗方法的選擇,以盡量減少不

同方法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干擾、盡量減少不同試劑檢測同一目

標時的差異、盡量減少不同儀器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差異、盡量減少個體操作間的差異、盡量減少不同實驗室間的差異,如果這其中有一個環節出現失誤,就會導致最終檢測結果的不客觀。

2.2檢驗醫學對新技術的應用比其他專業更為敏銳,其學科的發

展與新技術的關系也更為密切。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例,對于檢驗醫學來講,分子生物學使檢驗醫學的工作起圍得到了極大的

拓展,不僅使檢驗可以從事后性判斷向前瞻性轉變,而且其應用范圍也可以擴展到診斷、治療效果的評價、預后的評估、預測個體發生疾病的趨向、流行病學、健康狀態的評價、藥敏靶點的選擇。

2.3自動化的融入使檢驗更迅速。這一點對于治療至關重要。在

不久的將來,臨床醫學實驗室將面臨著一個質的變化:首先是臨床生物化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和血液學之間將不再存在一個明顯的學科分界線,檢測手段將更加自動化、一體化和智能化。大

量的生物技術如:基因克隆技術、生物芯片技術、核酸雜交技術和生物傳感技術以及各種PCR等技術的應用和引進,將使得|臨

床實驗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學術氛圍更濃、人員素質更好。

3較色轉換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作用愈發的明顯,它不僅與病人、

醫生息息相關,還跟整個醫院的醫療水平密切相關。準確的檢驗指標不僅可以評價治療效果,而且可以指導醫生臨床用藥,這就為提高醫藥的整體醫療水平提供了相當的可能。例如:當敗血癥血培養陽性時,既可明確疾病的病原診斷,進一步的藥敏試驗又為患者的治療提出明確的辦法。這就避免了醫生根據自己的用藥習慣,對患同一種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樣的醫療方法和藥品問題。

另外,它在疾病的預防中的作用也非常顯著,這是因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顯癥狀和體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過實驗室檢查得到確診,并接受及時的治療。今天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角色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已經從醫療輔助角色轉變為現代醫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4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密不可分,臨床實驗室工作的

核心是檢驗質量問題,為此檢驗科負責人應主動與臨床科室交

流、溝通、對話、協作。

4.11S015189文件的核心是醫學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強調醫學檢驗的分析前、中、后全過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質控中,要求檢驗人員對所?結果進行合理解釋,并收集臨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饋意見、接受合理建議、要求、改進檢驗科工作,或開展新業務,滿足臨床需求。在交流、對話中,檢驗科人員還可以宣傳、講解、新技術新項目的臨床意義,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幫助臨

床醫生對疾病進行診斷。如厭氧菌培養,雖然不是新項目,但很多醫院,甚至較大醫院臨床科對其使用并不夠多,其中有對該項

養,回報結果未生長細菌時,醫生則認為檢驗科技術欠住。實際上很可能是厭氧菌感染而醫生未申請做厭氧培養所致。

4.2在醫院的全面質量管理方案中檢驗科負責人參加臨床會診,

病例討論等,有利于雙方溝通和提高。而檢驗醫師更應主動走出去,到臨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對檢驗過程中的可疑結果,進行

調查核實。

4.3檢驗科主動參與協作:由檢驗醫學的地位與作用,說明檢驗醫學的任務絕不僅是被動地提供數據或結果。過去很長時期,檢驗科被定位于"輔助科室"。即檢驗科只能向臨床醫生提供所需求的檢驗結果,一旦檢驗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檢驗結果,就被認為"越位",這種片面、消極的,落后于時代的偏見應予糾正。

檢驗醫學是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與臨床在高層次上的結合,是門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目前正朝著高理論、高科技、高水平方向發展。由于檢驗科開展項目的增多,新技術的應用及方法學上的革命性變革,使檢驗質量和水平顯著提

高,使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依靠檢驗信息綜合分析,進行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故實驗室的工作在臨床診療工作中發揮著重

要作用。總之,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必須緊密結合,互相滲透、溝通,

相互學習,才能使以病人為中心的共同目標真正落實,才能更完美的實現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醫學檢驗技術;課程改革;教育改革

我國高等醫學檢驗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百余所院校開設了醫學檢驗普通本科及高職本科專業。[1]醫學檢驗專業旨在培養從事臨床醫學檢驗及醫學類實驗室工作的專門高級醫學人才。[2]醫學檢驗技術人才的培養關系著人民的身體健康。2012年,最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五年制醫學檢驗專業統一調整為四年制醫學檢驗技術理學學位專業,導致該專業的學科培養目標和內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改為注重技術屬性的培養[3]。國家“十四五”教育發展綱要提出要關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隨著現代醫學檢驗行業的發展,醫學檢驗的主體已發生巨大改變,由原來手工操作轉變為各種自動化、信息化的檢驗儀器設備。學制時間更改后,醫學檢驗技術人才的培養重點也從臨床檢驗學知識轉變為檢驗技術、技能的掌握。所以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已經無法滿足行業的需求。因此,依據行業發展要求,確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育所需,開展特色專業教學,探索適合當前局勢下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一、教學改革的背景

(一)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專業教學儀器落后,專業教學內容與臨床應用情況嚴重脫節

隨著計算機技術、生物科學、醫學等多種學科的快速發展,如今臨床上多引用高科技儀器設備,其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高,故效率高、更新也快,但價格昂貴,教學儀器若按此更新成本太高?,F實實驗課中所用儀器設備大部分退出臨床,為之后實習就業增加了困難,與就業崗位適應性較低。

2.培養方向單一,無法滿足行業需求

我們對近幾年本地區醫學類招聘信息進行統計,醫學檢驗行業人才市場已漸趨飽和,畢業生就業壓力逐年上升。但病理檢驗、血液學檢驗、檢驗儀器工程師方向人才缺口較大,但多數院校沒有相關培養方向。

3.學生綜合素質較低,就業觀念陳舊

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低,進入臨床后,面對眾多問題難以自主解決,無法滿足行業需求。地方院校畢業生無法與重點院校畢業生相媲美,但其就業觀念依舊為進好醫院、大醫院,因此就業難度大大增加。

(二)國家政策導向

國家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倳浽谇迦A大學考察時強調要“培養一流人才方陣,構建一流大學體系,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因此學科課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學的新常態,需要用新的思維來加以改革創新。凸顯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讓學生主動成為教育改革的參與者,有充分的自主權、選擇權,以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學生的積極性,也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本專業的前景,使其弄清自身所缺,在大學這一重要階段填補所缺,為步入醫藥行業做好準備。打破傳統的“以知識傳遞為目標、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陣地”的教學范式[4],結合現代教學特色,利用課程教學學術性、民主性、協作性,建立新型的以學生自主為中心,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和實踐能力為主的互動型教學模式。

(三)行業現實所需

當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檢驗醫學發展也日新月異,由于臨床醫學對診斷、治療、監測、預后和醫學研究的需求增多,醫學檢驗方法迅速增多,臨床檢驗儀器的更新換代突飛猛進[5]。掌握現代臨床檢驗儀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結構、使用和維護,熟悉各種先進的檢驗技術顯得尤為重要,是現代檢驗醫學的剛性需求,更是增強就業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四)學校生存壓力

在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明確指出:“推動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轉型是適應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也是這些學校生存發展的現實需要。轉型的關鍵是明確辦學定位,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盵6]作為一個醫學類獨立學院,學校一直在改革中求生存,拼搏中求發展。2014年,在“教育部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座談會”上,學校正式加入應用技術型大學聯盟。堅持“全面適應社會需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培育醫學英才”[7]的辦學方針,堅持應用型技術型大學轉型,深化課程的教學改革已經進入新常態。

二、課程改革的立足點

(一)明確辦學定位,確立培養目標

在高等教育新常態下,醫學檢驗專業的課程教學必須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上下功夫,以培養醫學檢驗技師型人才為基本目標,明確職業導向,使學生為社會所需,為行業所用[8],著力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責任心和合作意識等。在專業教育改革中,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增加專業培養方向。如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中,增加病理學檢驗、血液學檢驗、檢驗儀器工程師、實驗室信息工程師培養方向,以增強就業競爭力。

(二)調整課程體系

以行業需求為著力點,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剔除高端科研型檢驗儀器及技術的授課內容,增加實驗室急需的LIS系統等授課內容;通過開放校內實驗室,強化基礎檢驗儀器及技術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技術水準。聯合第三方檢驗實驗室,重點突破應用型、技術型高端檢驗儀器及技術的教學瓶頸。開設創新思維與能力、創新實踐與技術的課程,重視臨床思維能力、科研文獻閱讀能力以及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

(三)深化校企合作,構建聯合教學平臺及教學團隊

順應第三方檢驗高速發展需求,把握當前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緊缺的機遇,深化校企合作。目前學校已與華大基因、艾迪康、臻和科技等多家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合同,深化課程合作,強化“四個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專業課程與職業崗位對接、教學內容與行業標準對接、學生實習與企業對接[8],以培養學生崗位勝任力為核心,努力探索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聯合教學平臺,緩解地方院校因教學經費緊張,無力購買高端檢驗儀器設備,影響教學質量的矛盾。將第三方檢驗機構打造成地方院校的高端實驗教學、見習、實習、就業基地;地方院校通過改變學生就業觀念,使自身成為第三方檢驗的人才輸送中心,從而達到提高地方院校教學質量、緩解第三方檢驗人才緊缺、減輕畢業生就業壓力、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提高區域醫療衛生水平的五贏效果。我校與華大基因、艾迪康醫學檢驗中心組建聯合教學團隊,開設臨床實驗室管理、病理學檢驗技術和精準醫學與組學檢驗技術等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應用型醫學檢驗的高端人才。

(四)改革課程模式

為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其能夠迅速適應未來工作崗位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為主體、能力為本位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思想,引入翻轉課堂和微課等新型教學方式,構建參與式為主的互動型“翻轉課堂與微課聯合應用”的教學模式;優化考核方案,以“知識+技能+態度”為新型培養目標,以就業滿意度和調研評價結果為導向的新型的人才培養質量檢驗體系,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人文素養,提高就業競爭力。[9]

篇7

【關鍵詞】檢驗醫學;轉換角色;臨床醫學;緊密結合

檢驗醫學是指對臨床標本進行正確地收集和測定,提供準確和及時的報告,并能為臨床提供咨詢服務,幫助臨床將這些數據正確地應用于診斷治療和預防工作中去的一門學科。它的基本任務是通過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抭體、細胞或其它體液的檢驗,與其它檢查技術相配合以確定患者的臨床診斷[1]。

1檢驗醫學的涵蓋內容和擴展更加廣泛

現在,醫院檢驗早已經告別了手工操作時代,目前各種類型的自動化化學分析儀已經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醫院實驗室從原來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發展成為具有良好組織和工作條件的現代化實驗室。其技術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臨床生物化學的檢測技術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學檢測方法逐步為靈敏度更高的酶偶聯比色法所替代,同時引入酶偶聯連續監測的免疫學方法。在試劑的應用上,也由原來的凍干試劑發展到液體雙試劑,從而使臨床標本的檢測結果更具精確性和準確性。在臨床免疫學方面,隨著單克隆抗體的問世,標記免疫學的發展以及各種光化學免疫分析方法的應用,也使得抗原抗體檢測的靈敏度大大地提高。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方面,各種試劑的標準化、商品化,使得各種培養基的質量得到保證。尤其在應用了核素 14C 標記技術和特殊的CO2感受器以及利用熒光淬滅的原理來判斷血培養的結果,并采用微生物數字分類鑒定和計算機專家分析系統進行結果分析,不僅使整修檢測時間大大縮短,結果更加詳細準確,而且整修流程更顯得標準化。在血液和體液的檢測方面,由于全自動多分類血球計數儀和凝血儀進入實驗室,淘汰了凝血時間的手工測試,同時擴展了白細胞表面分子標記物的檢測,從而使得 DIC 診斷及臨床抗凝療法的監測更為可靠。白血病的分類從原來單純性的形態學分類發展到目前及將來的染色體、 遺傳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綜合分類,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診療的準確性。

在這種情勢之下,傳統醫學檢驗本身已經不能完全涵蓋因此而給檢驗帶來的巨大變化。而這正是檢驗醫學產生并得以迅速發展的緣由。

2具有實際意義,已發展成一門學科

隨著醫學檢驗的不斷發展,其不僅與傳統醫學檢驗的差別越來越巨大,它區別于其他醫學專業的特點也開始表露出來:

首先,它比其他醫學專業更加強調整體協作?,F在的檢驗醫學,早已突破了過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規為主的檢驗。面對琳瑯滿目的諸多檢驗項目和越來越準確的檢驗要求,非常需要整體協同運作。僅就檢測結果準確性要求而言,不僅涉及到標本采集時間、部位、方法的確定,還包括對檢驗方法的選擇,以盡量減少不同方法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干擾、盡量減少不同試劑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差異、盡量減少不同儀器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差異、盡量減少個體操作間的差異、盡量減少不同實驗室間的差異,如果這其中有一個環節出現失誤,就會導致最終檢測結果的不客觀。

第三,檢驗醫學對新技術的應用比其他專業更為敏銳,其學科的發展與新技術的關系也更為密切。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例,對于檢驗醫學來講,分子生物學使檢驗醫學的工作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不僅使檢驗可以從事后性判斷向前瞻性轉變,而且其應用范圍也可以擴展到診斷、治療效果的評價、預后的評估、預測個體發生疾病的趨向、流行病學、健康狀態的評價、藥敏靶點的選擇。

第四,自動化的融入使檢驗更迅速。這一點對于治療至關重要。

在不久的將來,臨床醫學實驗室將面臨著一個質的變化:首先是臨床生物化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和血液學之間將不再存在一個明顯的學科分界線,檢測手段將更加自動化、一體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術如:基因克隆技術、生物芯片技術、核酸雜交技術和生物傳感技術以及各種 PCR 等技術的應用和引進,將使得臨床實驗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學術氛圍更濃、人員素質更好。

3較色轉換,從輔助檢查到診斷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看來,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作用愈發的明顯,它不僅與病人、醫生息息相關,還跟整個醫院的醫療水平密切相關。準確的檢驗指標不僅可以評價治療效果,而且可以指導醫生臨床用藥,這就為提高醫藥的整體醫療水平提供了相當的可能。例如:當敗血癥血培養陽性時,既可明確疾病的病原診斷,進一步的藥敏試驗又為患者的治療提出明確的辦法。這就避免了醫生根據自己的用藥習慣,對患同一種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樣的醫療方法和藥品問題。

另外,它在疾病的預防中的作用也非常顯著,這是因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顯癥狀和體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過實驗室檢查得到確診,并接受及時的治療,例如子宮頸涂片檢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宮頸癌的發生,在我國普遍開展的甲胎蛋白檢查有助于發現小肝癌,明顯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 WHO 推行的新生兒篩查工作,通過促甲狀腺激素 (TSH )和苯丙酣尿癥的檢查顯著降低了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癥的發病。

正是上述作用地不斷發揮,今天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角色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已經從醫療輔助角色轉變為現代醫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4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密不可分,臨床實驗室工作的核心是檢驗質量問題,為此檢驗科負責人應主動與臨床科室交流、溝通、對話、協作。

(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醫學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強調醫學檢驗的分析前、中、后全過程的管理[3]。在分析后質控中,要求檢驗人員對所測結果進行合理解釋,并收集臨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饋意見、接受合理建議、要求、改進檢驗科工作,或開展新業務, 滿足臨床需求。在交流、對話中,檢驗科人員還可以宣傳、講解、新技術新項目的臨床意義,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幫助臨床醫生對疾病進行診斷。如厭氧菌培養,雖然不是新項目,但很多醫院,甚至較大醫院臨床科對其使用并不夠多,其中有對該項目認識理解問題,也有取材等問題。一但醫生發現送檢的膿液培養,回報結果未生長細菌時,醫生則認為檢驗科技術欠佳。實際上很可能是厭氧菌感染而醫生未申請做厭氧培養所致。

(2)在醫院的全面質量管理方案中檢驗科負責人參加臨床會診,病例討論等,有利于雙方溝通和提高。而檢驗醫師更應主動走出去,到臨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對檢驗過程中的可疑結果,進行調查核實。

(3)檢驗科主動參與協作:由檢驗醫學的地位與作用,說明檢驗醫學的任務絕不僅是被動地提供數據或結果。過去很長時期,檢驗科被定位于“輔助科室”。即檢驗科只能向臨床醫生提供所需求的檢驗結果,一旦檢驗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檢驗結果,就被認為“越位”,這種片面、消極的,落后于時代的偏見應予糾正。

(4)學習臨床知識加強臨床意識:檢驗醫學的特定地位決定了它們必須與臨床保持雙向聯系。檢驗科除了加強自身建設,還必須加強臨床意識。實驗室的工作應能為臨床科室提供被測項目的臨床資料,比如:根據患者病情和實驗結果,應能為臨床提供如何選擇實驗,進行疾病的確診和療效觀察的信息,如何對檢驗結果進行解釋,幫助臨床醫生正確分析、合理使用檢驗報告,這就要求檢驗人員有一定的臨床知識和臨床實踐經驗。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檢驗科組成多以從事技術人員為主,而欠缺臨床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與臨床的溝通。故檢驗科應改變現有的知識結構和人才結構,引進醫療系畢業生,或選調臨床醫生到檢驗科工作,設置檢驗醫師崗位,有助于加強臨床意識,才能更好的使實驗室工作與臨床診療工作緊密結合,提高檢驗醫學的整體素質。

檢驗醫學是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與臨床在高層次上的結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目前正朝著高理論、高科技、高水平方向發展。由于檢驗科開展項目的增多,新技術的應用及方法學上的革命性變革,使檢驗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使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依靠檢驗信息綜合分析,進行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故實驗室的工作在臨床診療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傊?,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必須緊密結合,互相滲透、溝通,相互學習,才能使以病人為中心的共同目標真正落實,才能更完美的實現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康克菲.創刊詞[J].中國檢驗醫學與臨床,2000,1:1

篇8

【關鍵詞】 特點 檢驗方法 實驗室

現代檢驗醫學作為現代醫學的前沿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①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動化;②其對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③在檢驗的過程中采取多參數分析、微量化標本,檢驗更科學;④其檢測采取床邊檢測與流水線檢測并存,使檢驗更加準確;⑤最后隨著現代社會的檢驗的需要,例如基因檢測的檢驗項目前景應用非常廣泛。現代國際社會中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的應用,意見在檢驗醫學新方法的不斷出現,使得檢驗醫學的水平和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現代的醫院里面愈來愈多的臨床醫生依靠檢驗科室的額檢驗信息及結果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和治療。所以現代檢驗醫學在臨床診療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在醫院里面檢驗科的主要任務是為臨床醫生提供準確、可靠、及時的檢驗報告,所以檢驗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臨床醫生的工作。如果檢驗科提供的結果不準確或錯誤的話,有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甚至可能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所以檢驗科在平時的檢驗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檢驗標準,對科室人員加強管理,對檢驗過程要進行全程監控。除此之外醫師還要主動學習相關的臨床知識,并加強與臨床醫生的溝通,及時接納聽取臨床醫生的意見,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質。而臨床醫生及其所在的科室也需要檢驗科對檢驗結果解釋。臨床科室了解了檢驗項目對的臨床醫學意義,可以在眾多項目中精選更有價值的項目。因此雙方溝通十分必要,是緊密結合的。

首先,從檢驗方法上來說,檢驗項目有定性法或定量法,有老方法或新方法,有生化法或免疫法等。各種方法的報告方法、靈敏度、臨床意義、正常參考值都不相同。這就需要向臨床醫生講明這些方法的區別,幫助醫生選擇適合的檢驗項目,準確的分析和合理使用檢驗報告。

其次,現代檢驗診斷的技術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許多挑戰。這主要表現在檢驗指標的確定上,檢驗科的檢驗項目復雜而且繁多,但是這些檢驗項目對病情的診斷針對性不強,或者說是一個檢驗結果的得到往往需要許多項檢驗項目的融合,所以檢驗項目缺乏相對的獨立性。所以這給醫師的診斷造成了困難,所以檢驗科應該與臨床醫學密切的溝通和配合,進一步的整合和明晰檢驗項目的劃分。另外檢驗人員作為最直接的樣本接觸者,必須了解檢驗科新項目應用的局限性及臨床應用價值,以及如何正確采集標本等,以便臨床醫生對具體項目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在寫檢驗單時有全面的考慮。

再者,臨床結合和檢驗醫學還可以幫助醫生判斷檢驗結果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肝炎的病毒目前尚無辦法將其從體內去除,但是經過抗病毒治療后可以將病毒的量控制在一定程度,此時的檢驗結果雖然顯示正常,但醫生一定要明白這種陰性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病毒清除,只是病毒侵害的量已經減少到檢測不到而已。如果檢驗科不向臨床醫生說明,就會導致臨床醫生錯誤地分析檢驗結果,并使患者病情的得不到準確檢測。所以加強檢驗科和臨床的交流溝通是一項長遠的系統工作。隨著醫學發展愈加趨向全面,今后二者必將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為了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度,必需得到臨床醫生的支持和配合。加強檢驗科與臨床醫學的交流與溝通,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最后,新技術的應用與普及以及檢驗方法的大量更新,使檢驗質量有很大提高。其中實驗室認證是醫學領域的一項新技術,這項技術在國際上已實施多年,但是在國內的發展還相對滯后,實現科學化的實驗室技術,首先要建立一個全面的質量管理體系,用來保證實驗室的檢驗質量。根據國外設立實驗室認證的實踐經驗表明,其對檢驗科提高檢驗效率及檢驗質量作用重大。所以我們國家也應該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檢驗技術,根據美國實驗室質量管理標準,結合自己科室的具體需要建立實驗室管理標準,對檢驗科的檢驗標準實施準確的檢測,確保檢驗科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所以說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密不可分,檢驗科負責人應主動與臨床科室交流、溝通、對話、協作。

雙方的合作應從以下入手:①檢驗醫師更應主動走出去,到臨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對檢驗過程中的可疑結果,進行調查核實;②醫學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強調醫學檢驗的分析前、中、后全過程管理;③檢驗科主動參與協作,由檢驗醫學的地位與作用,說明檢驗醫學的任務絕不僅是被動地提供數據或結果。而是主動的參與進來。

意義:檢驗醫學的特定地位決定了它們必須與臨床保持緊密的聯系。檢驗科室除了加強自身建設,還必須加強臨床檢驗的意識。檢驗科應引進醫療系畢業生,改變現有的人才結構,或選調具有經驗的臨床醫生到檢驗科工作,科室應該設置專門的檢驗醫師崗位,使檢驗醫學更加規范化、專業化。使得實驗室與臨床診斷能夠更好的協調發展,從而使檢驗醫學和臨床醫學共同發展。另外還存在的問題是臨床醫生對檢驗科的具體檢驗項目的理解深度不夠,致使臨床醫生在選擇適合自己的檢驗項目時無法準確選擇,也就導致了不能得到準確的檢驗結果,進而影響其作出準確的病情診斷。所以臨床醫生在平時應該加強對檢驗知識的學習,醫師之間互相溝通已達到共同促進提高的目的。另外對于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僅僅只是學習了課本的專業知識,缺乏相關的操作經驗,所以老醫生應該定期對其進行相關的培訓,以加強其實際的操作能力。

總之,檢驗科醫師與臨床醫師必須隨時主動溝通,互相滲透,相互學習,才能使以病人為中心的共同目標真正落實,才能更完美的實現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共同發展。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參 考 文 獻

篇9

關鍵詞:醫學檢驗;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8)01B-0035-03

臨床檢驗醫學在臨床診療活動中的作用一直不容忽視。它是一門多學科相互交融、涉及知識范圍非常廣泛的邊緣科學,在臨床實驗室中應用現代化的儀器、方法、管理來分析研究人體各系統、器官的現狀,為臨床診療提供可靠的實驗室數據,指導診療活動、提高診療效率。隨著近年來檢驗相關儀器、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診療對實驗室檢查內容與方法的要求日益增高,臨床實驗室的新項目、新方法不斷涌現,對醫學檢驗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檢驗醫學教學應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發展,為臨床實驗室培養出能夠充分適應新局面的檢驗人員。

一、醫學檢驗專業實踐教學面臨的新要求

醫學檢驗范疇的不斷擴展、檢驗項目的不斷增加、檢驗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使得檢驗數據在臨床診療活動中所起的作用逐漸加重。因此,臨床診療對檢驗專業的質量要求、速度要求、人員要求也不斷增加。在這樣的醫療環境下,醫學檢驗專業實踐教學要求我們不能只拘泥于培養單一的、只具備操作技術的人員,而是要培養具有科學思維能力和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專業型人才。

二、醫學檢驗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培養高水平醫生的教育應包括重復的訓練、對訓練結果嚴肅的評價以及學習者對評價的正確反饋。作為教學醫院,如何能夠盡快滿足臨床診療對醫學檢驗專業日益增高的需求、為醫學檢驗科輸送合格的專業人員呢?我們在實踐教學中進行了如下改革:

(一)了解實習生專業水平,開展個體化教學

1.首先,對醫學檢驗實習生進行入科摸底考試:包括臨檢、生化、血庫、微生物、免疫實驗室以及相關生物安全的專業基礎理論與實踐考試。

2.其次,根據各專業考試成績,將該專業成績較優的實習生優先分配至相應專業實驗室,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輪轉。由帶教教師實行一對一帶教,培訓操作技能與相關的理論知識,強調注意事項,接觸初步的質量控制概念。

3.專業考試成績最低的實習生,在主班崗位輪轉一個月,在帶教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標本的接收、錄入、查詢、報告整理、報告發放、門診采血以及相關問題的處理。由于主班工作主要集中在上午,下午主要進行專業理論知識的自學。

4.各實驗室實習生在一個月后重新進行專業考試。與摸底考試相比,增加本月內實習內容,包括標本的前后處理、儀器操作技能與規范、記錄填寫、復查復檢規則以及與臨床溝通技巧、危急值報告、實驗室信息系統的使用等內容。成績最低者,下月進入主班崗位進行實習。

5.主班崗位實習生月末考試內容為檢驗相關基礎理論、實驗室Lis與His系統應用、實驗室工作制度與流程、生物安全相關規定。原則上能夠達到及格水平,即可進入臨床實驗室進行專業實習。否則繼續在主班崗位輪崗。

(二)全面豐富教學實踐內容

改進以往實習生只進行標本檢測相關工作的實習內容,以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逐步培養知識全面、流程熟悉、適應能力強的檢驗實習生。

1.針對醫學檢驗專業實習生相關臨床診療知識匱乏的特點,由帶教老師重點講解實驗室數據結果與相應臨床疾患之間關系的內容,加強實習生臨床相關知識的理論基礎。

2.在生產實習的過程中,不僅僅拘泥于標本的檢測,而是由帶教老師負責講解本實驗室儀器設備的概況、檢測原理、儀器保養維護以及簡單故障的處理。要求實習生離開本輪實習崗位時,能夠掌握本室操作規程及簡單故障的處理。

3.樹立臨床醫學實驗室管理意識。熟知《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各級各類相關法律法規,熟悉實驗室管理流程,能夠樹立協助管理人員開展相關工作的意識。

4.熟知醫院感染相關工作的要求、內容、流程。檢驗科微生物室協助醫院感染科開展的相關工作現已成為院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實習生需在知曉相關要求的前提下,熟悉相關流程,明確此項工作內容及要求。

5.建立循證檢驗醫學的意識。隨著臨床醫學實驗室的不斷發展,其功能不再是單一的標本檢測和報告發放,而是要逐步樹立循證醫學的意識,學習對工作內容進行追蹤和分析,為臨床診療提供科學的證據。

6.全年參加科室內、外的專業技術繼續教育。實習生參加院內外感染、急救、質量控制、護理等方面的培訓,以及行業內的專業培訓,擴展知識面、了解醫學檢驗前沿學科的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動態,有助于早日進行入工作角色,提高工作質量,滿足崗位要求。此外,有意識地培養實習生查閱專業文獻的習慣,使其了解行業動態,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

7.開展醫學倫理與醫德醫風教育。醫學倫理學為培養準醫生的人文職業素養提供了理論支撐,在實踐環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實習生進行醫學倫理學與醫德醫風教育,能夠使其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保護患者隱私、改善醫患關系。尤其是對于一些特殊診療病例,良好的醫學倫理素養有助于提高醫療工作質量,促進醫療活動的順暢實施。

8.參與科研活動。醫學生在校主要接受的是醫學理論教育,進入工作崗位后,不可避免地要承擔一定的科研工作。因此,在實習期間參與科室科研課題的實施,能夠盡早、有效地培養科研意識、熟悉科研思路、提高科研技能。

9.參與科室工作會議,樹立主人翁意識。實習生參加科室工作會議,熟悉國家衛生工作及臨床實驗室管理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將對科室架構、日常工作、行政管理等產生一定的認識,并有助于了解臨床工作中的常見問題,初步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0.培養醫患溝通能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同時由于醫療行業的特殊性,人民群眾對醫療活動的要求日益提高,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具備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以更好地解決診療活動中發生的各種問題。臨床教學實習,承上啟下,非常重要,一定要重視學生人文科學知識的培養,創造條件使學生多實踐,增強其溝通能力。帶教教師在日常工作中進行言傳身教,教會實習生處理簡單的醫患溝通問題,并培養實習生的應急能力,將有助于其在工作崗位上提高醫療質量、保證診療過程順暢、避免糾紛。

(三)定期進行實習效果匯報

每月最后一周由實習生在帶教教師指導下制作幻燈片,匯報月實習內容與實習效果,并提出建議與意見??剖規Ы特撠熑素撠熡涗洸⒅鹨宦鋵崒嵙暽岢龅暮侠砘ㄗh。

(四)開展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制定科學的標準,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定、衡量,并給以價值判斷。因此,教學評價結果是教學效果的綜合體現。

1.開展技能考核。

楊海燕等對229名臨床本科畢業生的調查結果表明,出科考核、畢業考核所占總數的比例為41.9%,而過程考核和階段考核所占比例較低,分別為24.7%和18.1%。鑒于此種情況,各實驗室實習生每輪轉周期(約一個月)(下轉128頁)(上接36頁)將進行本室階段考核,輪轉半年后在帶教老師的全程監督下進行實驗室實習內容的講述與操作,由帶教老師逐項進行打分與效果評價,并在下一輪實習生輪轉中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工作。

2.開展專業競賽。

六個月實習期后,實習生完成全部實驗室及主班崗位的輪轉,即進行專業競賽。由各實驗室組長負責準備理論與操作試題各一道,進行限時競賽,記錄成績,并作出評價。

(五)開展模擬教學

模擬教學能夠提供實時工作場景,不僅教學效率高,且效果顯著。通過模擬急診檢驗、急診用血的工作場景,培訓實習生對急診檢驗、輸血進行合理的時間配比、提高檢驗效率的能力。

三、結束語

醫學生生產實習階段是其專業生涯中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培養良好的專業素養、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具備基本的倫理品德、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具備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都將對其職業生涯起到重要的作用。

張璟璠等通過參與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體會到在今后的臨床教學中要通過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的臨床技能培訓,把臨床思維培養和臨床技能訓練進行緊密結合并貼近實際,實現臨床醫學教育質量的持續發展。通過實踐教學改革,注重醫學檢驗實習生的全方位素質培養,有助于為臨床醫學實驗室輸送合格的儲備人才,為檢驗工作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左巖等

    參考文獻: 

[1]趙志敏.臨床實踐教學中的醫學倫理教育——以神經內科為例[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3). 

[2]牛莉.臨床教學實習中護患溝通能力培養的思考[J].大家健康,2016,(21). 

[3]楊海燕,馮慧芬,靳榮榮.臨床本科醫學生實踐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J]. 河南醫學研究,2016,(6). 

[4]張璟璠,劉俊芬.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培訓體會[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8). 

[5]李艷.淺析我國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交流與合作[J].大家健康,2012,(7). 

[6]劉麗華.醫學檢驗專業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1,(11). 

篇10

【關鍵詞】細胞形態學 骨髓 實習帶教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8-0071-02

隨著臨床檢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全自動血球計數儀、流式細胞分析儀等先進技術設備在臨床血液學檢驗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檢驗效率和質量,而同時也導致檢驗技師對儀器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忽略了最基本的顯微鏡下血細胞形態學觀察能力的培養和應用。[1]血細胞形態學檢驗在診斷和鑒別血液系統疾病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檢驗臨床技師的基本功。通過觀察細胞形態的異常改變,能夠為疾病診斷提供有利的線索或得出疾病診斷。臨床實習是提高血細胞形態學檢驗能力的關鍵一環,首先,在此階段學生可以進行大量的臨床外周血和骨髓標本的觀察和分析,其次,可以直接與帶教老師進行交流,提高血細胞形態學檢驗的經驗。因此,重視和加強血細胞形態學實習教學,對培養檢驗醫學生臨床血液學檢驗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為今后勝任臨床檢驗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本文就如何提高血細胞形態學檢驗實習教學質量進行分析總結。

一、確定實習教學內容,明確目標。

血液學檢驗實習任務非常繁重,從標本來源上,血細胞形態學檢驗主要包括外周血涂片和骨髓涂片。從觀察內容上,血細胞形態學包涵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漿細胞等各系各階段細胞。此外,還包括常用的細胞染色法及組化染色方法,如瑞氏染色、POX、PAS和NAP。通常臨床血液檢驗實習時間較短,平均1~2個月時間,學生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所有的實習內容。因此,要明確實習重點和難點內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根據醫學檢驗本科實習的內容和要求,血液學檢驗的實習重點內容是常見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血象與骨髓的特征、分類及診斷標準;急性白血病FAB分型、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的血象與骨髓象特點。經過本科課堂實驗課的學習,同學們都已經掌握了一些正常血細胞形態特征,如晚幼紅細胞、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桿核粒細胞、漿細胞等形態上易辨認的細胞,因此這部分內容并不是教學的難點。真正的重點和難點是幾種容易混淆的細胞分辨,如各系原始細胞、單核細胞和中性中幼粒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區別等。

二、培養學生利用多種資源自學的能力

在帶教過程中發現同學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一旦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或不認識的細胞,不是主動查閱資料和血細胞圖譜進行理論復習和形態辨認,而是直接向老師尋求幫助。對學生來講,可能當時有印象,但體會不深,很快就會遺忘。只有將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起來,才能在一次次的學習中不斷提高,牢固掌握血細胞形態辨認方法和技巧。因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應用,信息來源渠道和獲取的方法越來越多,時間也越來越快。學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搜索和學習血細胞多媒體資料和圖譜。同時也可注冊血液學檢驗相關論壇,進行心得體會交流,尋求幫助,學習借鑒別人的先進經驗。

三、采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掌握和提高臨床血液學檢驗能力,首先就要對其產生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欲。提問教學法是提高學生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2]如帶教老師把一些容易認錯的血細胞展示給學生,讓他們辨認并說出理由,這樣既及時糾正了錯誤,又復習和鞏固了血細胞的形態特征的理論。除了對單個細胞形態的辨認外,老師通過臨床診斷,順藤摸瓜,反問學生各種疾病的骨髓細胞特征。當臨床診斷缺鐵性貧血時,老師通過提問,如從骨髓增生程度來分,缺鐵性貧血屬于哪類貧血?有核紅細胞有什么特征?成熟紅細胞形態如何?需要做什么特殊染色,結果怎樣判斷?通過對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將極大提高學生對缺鐵性貧血的血細胞形態特征的認識。此外,老師也可以定期開展小組讀片會進行病例討論,要求學生也積極參與發表意見,通過形象生動的形式,可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獲得更多的知識。

四、重視與臨床醫學聯系,綜合患者信息。

醫學檢驗作為臨床醫學的一個分支,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實驗室技術檢測患者的血液、體液等標本,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依據,其最終目的是為臨床服務。顯然,醫學檢驗和臨床是密不可分的,在臨床血液學檢驗中更是如此。[3]加強學生與臨床溝通的能力,結合患者信息綜合分析能力也是實習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如發現骨髓中存在大量的漿細胞,通過臨床得知患者有骨痛、腰痛等癥狀,影像學提示多處骨質破壞,血清蛋白電泳出現M帶,免疫球蛋白增高,綜合分析可得出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再如,患者外周血三系減少,經詢問臨床醫師查體無脾腫大,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可以初步排除再生障礙性貧血。[4]

五、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教師本身素質直接影響學生臨床血液學檢驗實習效果。[5]首先,教師應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積極向上、愛崗敬業、熱愛教育事業、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其次,應具有較高的血液學檢驗和血液病的相關理論知識,并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加強知識更新,掌握學科前沿和最新動態,這樣才能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和動力。如隨著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流式細胞技術的發展、急性白血病分型、MICM分型在國內正在推廣和應用,所以教師應主動學習MICM分型標準的相關知識,這樣才能勝任今后的工作要求,才能教給學生新的知識。

綜上所述,臨床實習是醫學檢驗實習生鞏固和提高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關鍵時期。對臨床血液檢驗來說,這一時期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帶教血液學檢驗的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內容和目標,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注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引導和培養;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靈活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化、體系化,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同時教師要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不斷學習和積累,才能培養出勝任臨床血液學檢驗的合格檢驗技師。

參考文獻

1 劉 學.淺淡如何搞好血細胞形態學檢查的實習帶教[J].淮海醫藥,2007(2):177

2 宋志善、郭慶合、趙慶偉、馬 棟.血細胞形態學臨床實習帶教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資訊,2009(5):35

3 彭黎明、王鴻利.我國血液病實驗室診斷的若干問題[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4(7):4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