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學能力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6: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提高教學能力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提高教學能力的意義

篇1

【關鍵詞】 教學監控能力;化學教師;現狀;建議

一、教學監控能力的涵義

教師教學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可分為三大方面:一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事先計劃和安排;二是對自己實際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監察、評價和反饋,三是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調節、校正和有意識的自我控制。由于教學活動極其復雜,包括的方面和涉及的因素多種多樣,因此,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內容和多樣化的表現。教學監控能力是教學能力,諸成分中最高級的成分,它不僅是教學活動的控制執行者,而且是教學能力發展的內在機制。

二、化學教師教學監控能力表現

通過調查和研究,教學監控能力水平較高的教師所表現的主要行為特征分別如下:

教學監控能力水平較高的教師:有較豐富的和組織化的內容知識,善于利用己有的認知資源,整合教學內容,增加信息量。教學中善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有效地組織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認知過程,教學效率高。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教學效果等方面都有在課后進行了反省的習慣和能力,并在不斷的反思中發現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最終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及時進行合理歸因的傾向。對學生的成功和失敗有很強的責任感,常常會主動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積極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去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提高高中化學教師教學監控能力的建議

理論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指導實踐,對高學化學教師教學監控能力的相關認識也是為了能更好地發展化學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下面僅結合相關調查分析,闡述對高中化學教師教學監控能力發展的一些看法。其中,以下幾個方面我們認為是值得注意的。

1、更新化學教育思想和觀念

對于現代的化學教育,應該樹立這樣的觀念: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化學學習成功的喜悅,使每個人擁有學習化學的自信心;使每個人勤于思考,有獨創精神,而不是長于記憶,巧于應考;使每名學生能體驗到實驗的快樂;使每個人體會到化學的力量在于提供了打開理想之門的鑰匙,提供了創造自我價值的機會。然而,就當前的化學教學實際來說,仍然存在著教師只重視將問題進行歸類,讓學生熟悉和記憶各種題型,反復搞模擬訓練等現象,忽視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對問題的批判和創新能力以及自學能力等等。很多教師沒有真正確立“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這樣一個觀念。學生真正習得的是教師的引導下自己“悟”出來的東西,教師的作用是給學生提供“悟”的空間和平臺(即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發問題,啟迪思維,激勵創造)。在這樣的觀念下,教師就會關注如何去構建這樣的平臺。比如,如何去體現化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的必要性;如何給知識設計適當的研究背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研究的情況達到了怎樣的水平;針對學生研究的情況,又如何設計問題,為學生進一步的探索提供動力和支持等等。這個關注的過程其實就滲透著對教學進行監控的過程,可以說,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了對教學進行監控的指向。

2、提高教師的教學動機

(1)增強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教學效能感是一種積極的教育信念,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高低的主觀判斷,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動機。教學效能感越強的教師越能深刻地理解教育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主導力量,越是對自己的教學效果抱有信心,他所表現出來的教學監控能力也就越高,責任心就越強,在教學中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就敢于正視它們,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采取各種方法以保證教學的成功。

(2)增強努力歸因。成就動機強的教師一般具有較高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足夠的教學能力,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成績。研究表明,教師教學監控能力與其對自己教學成敗的努力歸因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與其它類型的歸因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如果教師把自己的教學成敗歸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上的原因,就會促進教師進一步地改進自己的教學,從而使教學監控能力得到提高。

那么如何增強教師的努力歸因呢?教師可以對自身進行“積極歸因訓練”。比如,邀請同事和專家來一起分析自己某一次教學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因為團體交流中的分析評價是較為全面的,這樣能夠分析出較符合實際情況的歸因;平時當教師覺得自己不夠努力時,可以用暗自鼓勵等方式來激發自己的堅持性,促使自己形成積極穩定的歸因傾向等等??傊环矫娼處熞械阶约旱呐Σ粔?,要繼續加強努力;另一方面,教師還要不斷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這樣,教師的努力才會不斷地持續下去,并取得成功。

3、加強同事間的教學交流

教師之間彼此傾聽各自的想法,理解彼此的思想非常重要。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體驗自己本身對教學的理解過程、理解程度、理解的獨到之處,并根據其他教師的意見,對自己的理解做出評價,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從而為今后教學的改進找到切入點。通過交流,可以使教師對教學的評價認識得更加透徹,有利于今后的檢驗、修正和完善。

4、提高教學策略技術

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幫助學生以自己的學習努力達到每個教學目標而采用的一系列相對系統的行為。作為教師教學認知結構中的實踐性知識之一,教學策略既包含解決某一實際問題的教學方法,又包含帶有規律性的教學方法的選取??梢哉f,教學策略的結構由外化的方法系統和內化的“反省性思維”兩部分組成,教學策略運用得恰當與否關鍵就在于是否形成了成熟有效的監控意識和教學監控能力。教學策略不同于教學方法,但教學策略建立在教學方法基礎之上,更強調方法的靈活運用,是對教學方法的超越?!敖虒W有法,但教無定法”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教學策略的意義。教學策略有效實施的關鍵是教師如何以自己的教學理念并根據具體的情境條件和實際需要對方法進行有效的選擇和組合。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教學效果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缺乏正確的教學方法,不能針對當前的教學狀況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教師首先要具備豐富的教學策略知識,才能針對特定教學情況下的需要,及時采取靈活恰當的教學策略,實行對教學活動的有效監控。教師教學策略知識的習得可以通過聽專家講座、同事間的交流以及觀摩優秀教師的教學等方式進行。同時,教師即便獲得了相關的教學策略知識,但如果沒有一個內化的過程,這些教學策略知識還不能很好地順應到自己的教學認知結構中,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遇到某些教學狀況時,未必能得心應手地靈活運用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所以,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自己在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進行經常性的揣摩和分析,在不斷的反思和嘗試中,使這些教學策略知識真正為自己所用,內化為自身的教學策略。

5、注重教學反思

教師如果不具備反思意識,他就不可能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就談不上對教學進行監控。教師在整個教學生涯中,必須不斷地反思自己的知識、信念、行為和各種視之為當然的觀點,轉變那些不正確假設、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為,這是一個持續的、思想和實踐交互進行的過程。

教師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對教學進行反思或反饋,以對自己的教學活動有更為準確的認識和評價。比如,通過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錄音錄像等電教技術,重現教學過程,從旁觀者的角度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更加客觀的分析:借助理論書籍的閱讀,對照自,己的教學經歷加以分析;通過教師間的相互聽課與交流,共同探討,請其他教師指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更容易發現自己所不能發現的問題;請專家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加以評析和診斷,幫助自己認識問題的存在和原因;在平時的教學中,形成撰寫“反思筆記”的習慣,自我解剖,及時對日常教學反思的所得加以記錄等等。同時,教師反思的角度應該是多視角、多維度的,需要從教育信念、教學知識、教學知識、教學背景等多方面進行。如果要培養學生的反思精神,教師首先應該是反思的楷模。雖然這個過程中教師會隨著對自己不合理教學理念與行為的及時反思和修正,教學漸進達到卓越與完美,實現專業的持續發展和成長。

參考文獻

1 申繼亮、辛濤:《論教師教學監控能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年第1期.

2 申繼亮、辛濤:《關于教師教學監控能力的培養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96年第1期.

篇2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公平的迫切需求。早在2010年前,我們國家就頒布了一項綱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且已將教育信息化當成是單獨一章列入的規劃中,將教育信息化已歸入到了國家信息化發展的總體規劃、戰略當中。在此綱要中明確指出了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要加以重視。2011年8月,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教職成[2011] 號,提出職業教育信息化總體目標。同時,在2012年的3月,教育部又頒發了另一項規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其中提出了在今后的10年,我們國家教育信息具結發展成三個基本、兩個顯著作為整體性的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基本建成了每一個人都可以享用的優質教育資源信息化學習的環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信息化支撐服務機制,同時還要實現所有地區、各類學校寬帶網絡的全方位覆蓋,讓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可以明顯提升,并且讓信息技術、教育有機融合成一體。

信息化教學是一項需要創新的工作,需要教育管理部門及各職業院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教育部《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教師教育信息化,不單單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個組成,又可是推進教育信息化構建的重要主力”。作為信息化教育主體的教師,其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高,不但是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的基礎,也是推動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建設的重要力量。

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

教師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力量,其專業發展也是目前全球教育界所要研究的重點,信息化社會當中,教師的專業型發展是我們國家教育改革的大體方向,同時也是突破口。教師信息化的教學能力提高研究,有重要的理念和現實意義。

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穩定、發展職業院校的辦學規模。在高校不斷擴招的影響下,近年來職業院校的招生受到很大沖擊。職業院校必須審時度勢,主動出擊,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高在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提高教學質量,以適應用人單位或企業對員工的素質和能力要求?,F代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職業院校也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對學生加強進行各種技能培訓和社會學員的崗位培訓,以穩定和擴大辦學規模。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社會對勞動者的質量要求的不但提高,離不開一支素質精良、業務過硬的掌握有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教學技術的師資隊伍。教師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可以為職業院校的穩定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可保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順利進行。教育信息化可以為職業教育提供模仿式或真實的教學設施、教學環境,讓學生可以通過從做來學、做中教,把教、做、學三者統一結合,這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專業的知識,在崗位操作中提升專業技能,生產過程中培養職業的素養,提升實習、實訓方面的效果。這不單單有利于解決學生實習崗位緊缺、不足問題,且還有利解決在現實環境中無法展現的教學或是相關的問題。職業教育信息化對職業院校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具備與之適應的信息化教育的相關素質,包括了信息化的教育觀念、內容、技術、方法等等。也就是說,提高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是保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的重要力量。

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推進職業院校建立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與教育教學資源相適應的學習資源,網絡課程(如微課、慕課等)、數字化教材、仿真實訓等。職業院校應以職業教育實際教學需求為導向,建立起可支撐職業教育教學、實習、實訓、科研和管理等關鍵任務的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通過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嘗試的運用,推進教育內容、手段、理論等進行全方位的創新、優化,不但可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還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潛能,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研究進展。對于教師信息化教學問題的研究分析,當前,有很多學者從不同層面、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同時也取得了相應的研究共識、成果,其重點關注了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教師信息素養及教學的有效性,包括了信息化社會中教師的專業發展等等,還包括了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方面。

研究人員主要將目光集中在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方面。包括了職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公開課的設置,還有教學內容體系、能力等方面的培養等,同時還包括了重視職業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有關培訓項目等。

研究中也重視了教師信息素養,主要集中重視了教師信息意識、信息能力、道德、理論、知識等等各個方面。換而言之,指的是這些研究主要是把教師信息素養放在教師文化品質、品格的角度中加以考察,同時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共識。

研究的同時也還重視了教師信息化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教師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要強調運用的效果、效率等等,對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要有所重視。例如,在《課堂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研究――教育技術之實用取向》一文中,作者(孟琦博士),就是對這項內容做了充分的研究,也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第四,在研究中,也重視了有關信息化社會中教師的專業方面發展。這類研究基本都將問題集中在兩個層面上:重視信息技術可否促使教師專業的發展;信息技術是否是教師專業發展中知能結構一個部分,如顧小清等認為,信息化教學能力包括基本信息技能、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信息化理念、職業道德、倫理及信息化教學的執行力。例如,馬若明把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分解成有關信息化教學認知和態度,信息化教學的理念、執行信息化教學的技巧、教學資源開發、管理及評估等。

第五,關于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途徑研究, 王衛軍博士針對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了系統研究,根據教育部指定的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分析其內涵及知能結構,并從宏觀(主要包括了社會發展需要、教育改革引導、學校組織支持、教師成長動力),同時也有狹義方面的,即以自主學習為主知識累積、以合作教學為主體的對話交流),從而提出促進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發展情況,同時也認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民并非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

國外研究進展

世界范圍內一些國家通過制定能力標準的辦法來推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ICT-CST,即《信息和傳播技術教師能力標準》,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NETS.T,全稱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即《面向教師的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是由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提出。

各國通過培訓項目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1999 年,美國聯邦教育部啟動了針對職前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技術的大型資助項:“培訓未來的教師使用技術”,即 PT3,全稱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其主要目的是構建一個二十一世紀學習環境,支持鼓勵職前教師在具體學科的教學中,運用技術創新實踐,以此來培養信息時代對于教師的需求。探究推廣職前教師的技術教育新方式,以此把技術更好運用到學科的教學不中,以此來促使、優化學生學習。

英國的教育信息化包括了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建設、ICT 課程計劃、學科融合的培訓,同時還包括教育信息化評價、督導等等。ICT 培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教師培訓體制完備,培訓目的、內容、方法明確。

另外,還有新加坡政府的Masterplan for ICT in Education簡稱MP計劃以及英特爾?教育計劃等。

關于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美國學者 Amy L. Baylora 和 Donn Ritchie(2002)通過考察美國不同州的班級,從定量的角度提出了教學中技術應用的七個因素:技術方案、領導、與課程一致專業發展、技術使用、教師對于變化的開放性、教師在校外使用電腦等。

英國教育傳播與技術管理局(Becta,2004)大致歸納了以下幾個方面: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缺乏自信心和對計算機的焦慮;缺乏教師素質,包括缺乏時間培訓,缺乏教學法訓練,缺乏信息技術技能培訓,缺乏最初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等;難以獲取資源,包括硬件不足、組織管理不當、缺乏優質教學軟件、教學軟件使用不當、教師不愿使用技術;時間問題;技術問題,擔心教學中出現技術應用差錯,缺少技術支持;不想改進以往的教學方法,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持否定態度。

綜上,信息化社會中,教師的教學能力研究開展較多,取得系列研究成果與共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研究熱點過多,集中在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信息素養、信息技術能力等幾個方面。教學能力一定是教師能力核心,信息化教學能力應該是信息化社會中教師能力核心,而這能力仍未得到非常有效重視。以“信息化教學能力”作為關鍵詞,在知網上搜索中只找到5篇相關文章。

二是在研究過程中,過于強調在職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對職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重視度明顯不足。這樣看就知道,多數研究基本屬于靜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考察某些在職教師培訓的項目作為主體,缺少動態性系統考慮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的促進方法。

篇3

【關鍵詞】樂于質疑 敢于質疑 勤于質疑 善于質疑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對于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促使學生去主動學習、主動探究,進而形成一定的能力,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不斷探索積累,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方式,愿與大家共勉。

一、教師要注重培養質疑興趣,使學生樂于質疑

古希臘有位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叫亞里士多德,他曾經說過:“人的思維從疑問開始?!边@句話的意思是:質疑是人的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內在驅動力。質疑能夠使學生的求知欲望從靜止潛伏狀態變成活躍的狀態。這里的“疑問”中,“疑”是“問”前提條件,“問”是“疑”的結果。因此,我們教師要使學生樂于質疑提問,就必須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質疑興趣,教給他們對事物質疑的方法,使他們能夠自覺地饒有興趣地一邊學一邊問,做到在問中學,在學中問,不知不覺中使學生的學識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教師要善于消除心理障礙,使學生敢于質疑

我們都知道,小學生的心智正處在“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尚不能”的狀態中,他們對一些事物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也還未能掌握住質疑的方法和技巧,并且很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同學們面對不懂的問題,在心理上往往表現出 “三怕”:一怕自己的質疑提問不恰當,會影響教師講課而受到批評;二怕自己對提出的問題表達不清楚、不準確而被同學們笑話;三怕自己質疑的問題沒有意義而被人看不起。

因此,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敢于質疑、大膽提問,我們教師就必須善于幫助學生消除以上心理障礙,鼓勵他們敢于質疑、大膽質疑、放心質疑。例如,對于那些不敢在同學面前發言提問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私下個別提問老師;對于那些由于情緒緊張而說不清楚自己所提問題的學生,教師可以允許他們在課下找老師接著提問;對于那些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把問題寫在紙上再念出來。

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和步驟,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通過誘導和啟發等手段,來激勵學生質疑。例如,在布置課前預習內容時,教師要啟發誘導學生通過認真預習去質疑,并認真記下來,以備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爭取突破解決問題,在不懂時繼續向老師提問。

最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質疑競賽,通過各小組在課堂上質疑的質量和數量來評定各活動小組的成績。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們的注意力將會專注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就消除各種顧慮,并且能夠做到大膽質疑、大膽發問,收獲意外的成功。

三、教師要通過多途徑訓練,使學生勤于質疑

為了使學生養成勤于質疑的好習慣,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來訓練學生的質疑能力。具體實踐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通過讓學生“多想”,形成質疑思維

在這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對面前的問題做深入地思考,通過做反復地分析和比較,進而提出新的問題。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一節時,如果教師先讓學生充分思考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再進行大小比較,學生的思維就有可能放下書本上所講的“化成同分母后再進行分數大小比較”的做法,進而提出“能否通過化成同分子來進行分數的大小比較?”的問題,并想辦法解決??梢?,如果教師能夠指導學生多思考多比較,學生們就有可能富有創造地提出更多更深刻的問題。

(二)通過讓學生“多做”,啟發學生質疑

通過具體的課內外實踐活動,學生們會從中受到啟發并質疑。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節時,我事先讓學生分別用兩個硬紙片和一個圖釘做成角的模型,并用手轉動角的一條邊(其中一個硬紙片)。這樣,學生就能直觀地認識并掌握銳角、直角和鈍角等幾個概念,并能提出“當兩條邊(兩個硬紙片)重合時是什么角?當一條邊固定,另一邊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后,再繼續轉會成為什么角?如果這條邊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又會成為什么角?”等一系列問題。

(三)通過讓學生“多說”,學會質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多“說”的機會,通過進行“說”訓練,使學生養成勤于質疑的良好習慣。

(四)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方法,使學生善于質疑

在不同的情況下,問題的內容和性質是各有不同的,因此我們質疑的方法和形式也應有所不同。只有恰到好處的質疑,才能揭示問題的實質。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質疑提問能力,教師就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質疑提問的方法,使學生善于質疑。

1. “追”問法。當一個問題有了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后,我們再順著這個思路對這一問題不斷發問,刨根問底。

2. “反”問法。針對教師所講內容的思路,按照相反的方向提出問題。

3. “趣”問法。是通過有趣的活動把問題引出來或把某個問題趣味化,以引人入勝,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4. “類比”問法。按照某些概念、定律或性質之間存在的相似之處,通過類推提出問題。

篇4

[關鍵詞]高中物理 教學 培養 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7(a)-0147-01

“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教學中要重視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要切實培養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要通過觀察現象,觀看演示和學生自己做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要通過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識的運用等,培養學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綜合、推理和判斷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口頭交流能力。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處理問題能力,以及獲取新知識和創新能力等。針對“教學大綱”中提出的學生這幾方面能力培養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這幾方面的能力呢?

1.客觀對待學生實際情況,因才施教

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已觀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針對學生實際因才施教,不斷提升學生水平以及學生間的差距,從而使所有學生的能力都得以培養和升。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認真貫徹因才施教的原則,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基礎、實際水平、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設法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物理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夠積極地、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如果學生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那么無論老師如何努力,都無法使學生取得好成績。在教學中,老師要注意啟發學生積極開動思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講解不求過細,要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獨立鉆研的空間。要鼓勵學生獨立地鉆研問題和解決問題。要教育學生自己歸納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經過獨立思考,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并提高獨立工作能力和自學能力??傊蠋煹呢熑问墙虝W生學習,而不是代替學生學習。

2.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老師在講解物理概念時,一定要重視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過程。要通過對實例、演示或實驗的分析,或者理論的推導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結論,使學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識形成的過程。老師要注意通過對物理現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講解過程,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注意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知識要逐步積累、擴展和加深,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過急過高。否則就可能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重點必須放在對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講解上。絕對不應該用講解大量例題,來代替對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講述。應該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上,而不應該急于做大量的習題。學習物理的目的不是為了解題,決不能把老師講例題,學生做習題作為課堂物理教學的核心或重點。當然,講解適當數量的例題是必要的,但不是愈多愈好。同樣在學生對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等基本內容已有充分復習、理解的基礎上,做一定數量的習題是必須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學生做習題的目的,一是檢查自己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是否真的理解了,是否能夠在實際問題中靈活地運用它們。二是通過做習題,鍛煉并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邏輯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運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等等。所以學生每做完一道習題,都應總結一下,看看通過做這道習題,自己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上有那些新的體會。檢查自己是否能獨立地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對習題中所給的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和物理情景產生的原因和有關的條件等等是否能獨立地弄明白,能否獨立地進行邏輯推理。所以每做一道習題,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轉貼于中國

3.注重實驗,提升整體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物理教學的基礎。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程提倡在課程實施中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探究性學習作為與接受性學習相對應的一種學習方式,是進行創新教育的載體,是學習科學的核心方法。探究教學實質是將科學領域的探究模式引入課堂,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本質,并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利用物理實驗開展探究教學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篇5

課堂上總是會出現一些小”意外”。恰到好處地處理好小意外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是教師課堂教學駕馭能力的具體體現。

處理課堂中的小意外,對于教師來說,教育機智非常重要。對此 ,我感悟良多。一次,我在講生物課《擴散和滲透作用》的教學前,準備了硫酸銅擴散和蔗糖溶液發生滲透作用的演示實驗,我的課堂設計是要將兩個實驗用同一裝置分別演示。在課堂上當我演示完蔗糖溶液滲透作用實驗后,準備請學生去衛生間將裝置里面的蔗糖溶液倒掉,繼續演示CuSO4擴散時,突然有個學生調皮的提出:就將CuSO4溶液混合在已發生滲透作用蔗糖溶液中看一看!我一聽,好想法呀,以前上課都是按課本要求的實驗步驟去做。從來沒有想過將CuSO4溶液混合在已發生滲透作用的蔗糖溶液中會是什么現象。也許分離的兩個實驗學生早就知道了結果,所以這個學生一提出這問題,引起很多學生的好奇心都嚷嚷著做做看,我也很興奮,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

當我將CuSO4溶液加在已發生滲透作用的漏斗中,5分鐘后,燒杯中出現了藍色現象,實驗效果、結果令我吃驚。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所有的同學都聚精會神地觀察,實驗后都積極討論、發言。這突如其來的教學小意外產生了一種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一節有意義的創造性教學活動就誕生了。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一百條建議》中有這樣的論述:“學生與教師的爭論中,學生為真理與教師的辯論,如果教師對真理搪塞和不負責任,以強權壓制學生以保證其面子,那么學生不僅是認為這個教師沒有水平,更重要的是學生認為這個教師是沒有道德的?!?基于這種認識:我的課堂上,在課堂教學能順利進行的同時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因為他們是在為他們的真理辯解。在上述案例中,學生提出想將CuSO4溶液與蔗糖溶液加在一起試一試看結果怎樣時,表面上這是一個調皮搗蛋的想法,但是實際上學生敢于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本身也說明你的教學是成功的,如果不加以理睬,絕對不會出現課堂上學生的興奮和好奇。當我順從學生的意見給實驗加藥品時,所有學生已經按捺不住情緒,都紛紛站起來觀察,但由于實驗需要幾分鐘,我就將加好CuSO4溶液的漏斗裝置移到講臺下面。開始講下一個內容時,教室馬上就安靜了,這就是課堂的駕馭能力,不是短暫的一個偶爾現象,而是在平時教學中能調動學生的思想積極性,使教學在高效而有序的狀態中進行的結果。同時,教師和學生都處于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中,這是教師與學生的美好時刻,正如一句名言所說:教育是師生共享的生命歷程。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與教師的教育機智密不可分。而教育機智的運用必須注意以下策略:一是要因勢利導;二是要隨機應變;三是要掌握分寸;四是要審時度勢;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師教育機智的潛質。

總之,教師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創造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興奮點又能很好地組織教學,體現了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同時激活了課堂。

篇6

關鍵詞:教育學 理論 實踐能力 策略

教育學是教育理論的基礎學科,這樣的一個學科定位,給教育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因為多少年來教育學教學總是“很理論(理論性強)”,對于還沒有登上三尺講臺的“未來的人民教師”——師范生,帶來了死記硬背教育理論教條的苦惱。那么,如何讓教育學教學回歸實踐,在課堂上增強教育學的效果呢?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努力尋找教學的科學策略,讓教育學、教育教學藝術等理論學科的教學成為師范生走向教學實踐的行動指南。

一、把握學科特征,激發學生學習教育理論的興趣

1.把握教育理論的哲理性,在思考中形成、完善學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學。在教育理論中要強調教學方法的重要性。“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無窮”,這是一個淺顯易懂的哲理。在古代典籍里傳承下來的很多教育原則都還很值得今天的教育者借鑒,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之,篤行之,慎思之,明辨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等等。

2.尋找教育理論的社會性。通過學習,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于教育理論根源的剖析缺乏深刻的認識。事實上,“杜威的民主社會思想廣泛吸收了這些思想的精華,但是也從中吸取了經驗教訓。他既不要一個理想國式的等級社會,又不要盧梭式的純粹自然人性化,而是去尋找一個人性的自然發展與社會需要的契合與平衡點,一個以社會成員共享利益、互相交流、合作互惠為基礎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已經淡化了人的身份,人們不能夠再依靠身份來獲取社會財富,而是以能力為本位,以貢獻的標準來獲得個人的利益。在這個社會里能夠互相交流合作,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的聯盟,而不是我們人為地去構造一個集體?!边@樣,深入理解教育培養人的個性和共性的統一目標的雙重目標性就容易了。

二、全面把握教材的系統結構,根據教育改革需要對教材去粗取精

當代的教育學理論體系經過多年的歷史發展,變得豐富多彩,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有一定實踐意義的教育理論不容易,必須合理調整教育學固有的繁雜的體系結構。赫爾巴特在創建教育學體系時,就意識到教育理論與應用的分化問題,他將教育學劃分為“教育學的基礎”、“一般教育學”(方法論)和教育技能(教育學的特殊方面)等三部分。繼赫爾巴特之后,賴恩把教育學劃分為歷史教育學和系統教育學兩部分,在系統教育學中劃分出基礎論和實際論兩大分支,明顯是把應用教育學劃分為實踐論部分,然而又同時承認屬于理論教育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新課程倡導的新的課程理念和新型人才觀,把新時期教育教學理論的重要內容整合成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 如:學校教育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條件、教師素質觀、學生(人才)觀、教學方式和方法的轉變和教學技能的培養、教育的方法和班主任教育工作的方法等板塊,讓學生掌握教育技能,養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和良好的教育行為習慣,突出當前教育學要解決的教育問題的重點,那么,教育學新的理論結構就會成為師范生掌握教育理論的一個成功的開端,使學生在紛繁復雜的教育學理論叢林中走向條理清晰的教育理論和行動實踐。

三、深入課堂,回歸實踐檢驗,讓理論找到起點

理論最終會在實踐中體現它的實際意義,課堂,包括名教師的課堂、普通教師的課堂、師范生自己的實習課堂,都可以尋找到理論的原形,透過理論的原形,再回到自己實踐的原點,感悟理論的效用。

例如新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生成”知識而不是“占有”知識的生命成長過程,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在合作和探究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生成、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讓學生去討論、觀察、體驗、感悟,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互動。在師范生實習過程中,強調學生對課程理念的實踐貫徹,在教學之后,必須認真對照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而不是讓學生圍著自己的教學任務轉、圍著死記硬背的知識轉。

陶行知早就提出:在做中學,在做中求真理;社會即學校,生活即學習。實踐是教育理論存在和發展的支點,也是學習掌握教育理論的支點。如果在學習過程中能與新課程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教育知識,如果教育理論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出學習理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對教育現實問題的解決和加強現有教育理論的運用為原動力,教育理論的學習就會為教育原理的應用提供真實的舞臺,為師范學生專業成長提供豐富的、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王道俊 扈中平 教育學原理[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9,1。

篇7

一、確定各學科備課組長,精心備課,作好上課前的準備

1.確定各學科備課組長

由于農村小學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比較隨意,很少精心準備課堂活動,而備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備課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作,要求教師注重知識的積累,這一點對于農村小學教師來說是比較難的。如何規范備課活動,深入細致地展開教學工作呢?最好的辦法是確立備課組長。這既能避免備課無組織性,又能通過組長的引領,發揮大家的團結協作精神,群策群力,深入細致地備好課。另外,備課組長起帶頭作用,并負有監督引領組織本學科教學活動的職責,使得備課活動不再散漫無序。

2.精心組織教研活動,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

農村小學教師一般未受過系統的崗前培訓,有的教師不對課本作深入細致的了解,掃幾眼,就認為可以給學生授課了,總覺得孩子們聽不出什么好賴。這要求廣大農村小學教師首先要端正態度,重視孩子;其次要深入課本,備學情,備教法,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把握科學的教學理念,積極采納先進的教法,有針對性地備課,每一次都做到有所側重。在教研活動中,通過互相學習,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把握好重點、難點,上好每一節課。

二、練好基本功,提升綜合素質

1.重視基本功

基本功直接體現出教師的基本素質。有的教師認為,書寫沒什么了不起的,只要學生能看清就行。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板書是一門獨特的書法藝術,是教師必備的教學技能。好的板書不僅能更好地傳達知識,更便于記憶,而且能夠使人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從而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促進其思維發展。因而學校要組織教師開展各種比賽:粉筆書法比賽、硬筆書法比賽、朗誦比賽、普通話比賽等。通過這些比賽,調動廣大農村小學教師的積極性,促進教師各項基本素質的提升。

2.發展教師的特長,提升農村小學教師的個人魅力

教學水平的高低是評價教師工作的一個方面,學生對那些有特長的老師往往更為親睞。上課前為學生高歌一曲,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刮目相看。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接著教授知識,學生也會欣然接受。

3.組織學生開展比賽

在學生中開展比賽,讓學生和教師比賽,教學相長,既有利于教師深入學生了解學情,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同時,使得師生關系更融洽、更和諧,教學活動更豐富。

三、用溫和的語言開啟學生的心門

1.藝術地運用課堂語言,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農村小學教師不擅長用普通話,用家鄉話講課的居多,不符合國家語委普及普通話的方針政策。所以很多學校想了很多辦法,提高教師的普通話水平。但推廣普通話只是提高教師素質的一個方面,靈活地運用普通話,并把話說到學生心里,是提高教師素質的另一個方面。作為教師,如果語言標準、優美、流暢、妙趣橫生,將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進而促進學生廣泛地參與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通常是靠語言來實現的,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每一句評價,都直接影響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因此,教師要藝術地運用語言,深入淺出、通俗幽默、具體形象,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要積極肯定學生的長處,善意地指出學生的缺點和需要改進的方面,委婉而真誠,生動風趣,學生才會有如沐春風的感受。

四、利用網絡優勢,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足不出戶,就能知天下大事。這就給交通不便的農村小學教師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平臺。

以學科組長為帶頭人,選擇適合本學科的優質課進行觀摩學習,組織教師探討,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農村學生的教學教育方法。不適合的就舍棄,不能生搬硬套。學習討論之后,接著組織教師進行模擬講課,學以致用,評出優、良、差。

篇8

一、從教師方面入手

1.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往往為了讓學生接受知識、形成技能,而采用“教師問,學生答”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好問的天性,也打擊了不少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如此一來,很多學生不敢提出問題,害怕遭受同學嘲笑,對自己能否提出問題也產生質疑.面對這樣的現狀,首先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迎合新課改的需要,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敢于大膽提問,進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其次,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理論知識,在教育實踐中去了解學生,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教育觀念,積極構建多維課堂教學模式,做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教師.

2.培養質疑興趣,鼓勵學生多問

“學啟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問才能啟發學生去探索.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不可缺少的動因.要提高學生質疑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因為數學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意參與教學活動,并真正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學習活動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頑強的追求和積極的探索.培養興趣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數學知識教學進行.學生的學習欲望往往是從興趣中產生的,他們樂于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我們要相信學生、了解學生,給學生思考、質疑、探索、表達的機會.做到學生能學會的知識不講解得太詳細,適當地點撥、引導即可,這樣我們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多問,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盲目地去批評,多給予表揚.

3.營造質疑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

當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心理環境時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于思維,敢于質疑.傳統的教學往往是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沒有自己的思考空間,跟隨教師的步伐,自己的思維受到抑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時代的發展呼吁我們每一名教育者,以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來教導學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進而讓學生敢于質疑.

二、從學生方面入手

1.抓好基礎知識,多角度學習思考

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使學生形成扎實的數學基礎,是素質教育的需要.假如學生對概念、性質理解不透徹,就很難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使成績不夠穩定,進而對數學不感興趣,厭倦學習數學.假若能把數學基礎打好,掌握好學習數學的方法,在數學的學習中就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會覺得數學學習輕松、容易掌握.

數學題往往存在多種解法,我們應多角度去嘗試思考.解決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幫助學生逐步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因為不同的解法往往是從各自的側面、相異的渠道反映出條件與結論間的聯系.

解法之繁簡,實質上又是知識聯系緊松、深淺的標志,而奇解、妙法則是發現某種新的聯系的反映.因而尋求多種解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面.多角度分析和思考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性思維,對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也有重要的影響.故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加強基礎知識教學.

2.養成勤奮學習的習慣,有百折不撓的精神

勤奮,對數學學習而言,就是勤于動腦筋,善于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對所學內容不斷深化,絕不滿足于只記住公式、定理的結論或表面上的了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力系統由學習需要、自信心、情緒情感構成.其中自信心是學習動力系統中的支撐點和調節器.它影響學習者對學習任務的選擇、接受和努力程度;影響情緒反應和學習準備狀態;影響堅持性和意志行為.不管怎么說,在學習中要有埋頭苦干的精神,但絕不能只是一味地埋頭苦干,要能善于鉆研、歸納,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精神

篇9

【關鍵詞】高一化學;樣例教學;質疑能力;策略研究

1.采用開放性和消退式樣例以提供學生質疑的空間

1.1策略的內涵和提出的依據

所謂“開放性樣例教學”即讓學生在較寬泛的條件和環境中自主完成的非統一性和非標準性樣例,它具有目標廣泛、自主性強、實踐性強等優點。筆者認為,開放性樣例教學首先需要設計或選擇開放性樣例,所謂的開放性樣例是指樣例的條件、問題、解決的方法或答案等方面具有開放性,從而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進行教與學。

1.2策略實施的案例分析

【片段一】老師布置一道研究性學習題:在檢驗濾液中的微量碘單質時,有幾個小組都是先加氯水,再加淀粉溶液,結果有的小組能看到淀粉變藍,有的小組卻看不到變藍現象,請各小組協作查一查資料,分析可能的原因。同學們之中馬上就傳來討論聲:“我們的也看不到變藍!”

師:“大多數同學檢驗出了海帶灰濾液中的碘元素,而且通過分析知道了在灼燒后的海帶灰中碘是以碘離子的形式存在。既然在濾液中存在著碘離子,那為什么我們有的小組也按步驟操作,沒有得出應有的結論呢?”

(同學們熱烈討論)

師演示:取適量海帶灰的濾液,往濾液中滴入數滴淀粉溶液,再滴入少量新制的氯水,振蕩,溶液無藍色出現。(不少同學訝異不解)

師:“有同學知道為什么嗎?”

生:“……”(同學們均很疑惑)

師演示:取適量海帶灰的濾液,往濾液中滴入數滴淀粉溶液,再滴入少量稀的氯水,振蕩,藍色出現了。(學生驚訝) 師:“如果看完下面這段文字,再試想一下原因呢?”

(知識鏈接:3Cl2+I-+3H2O6Cl-+IO3-+6H+)

師:“第一次滴入的是新制的氯水,第二次滴入的是稀的氯水,現象迥異,這是為什么呢?”

h生:“氯水濃度不同,實驗現象不同?!保ㄍ瑢W們大多仍在思考)

i生:“新制的氯水氧化性非常的強,它可以將碘離子氧化生成碘單質,繼續進行氧化,最終生成碘酸根,所以我們用新制的氯水作為氧化劑無法檢驗出碘離子的存在,問題就在這里!”(同學們鼓掌)

執教者反思:

本環節,我發現在開放性探究形式樣例的課堂上學生們的反響很好,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2.采用懸疑式情境和激勵性評價以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和勇氣

2.1策略的內涵和提出的依據

懸疑性的問題易使人一時猜不透、想不通,卻又丟不開、放不下,因此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有利于學生在緊張而又愉快的氛圍中獲取新知識。事實證明結果依舊與預設相悖,進一步造成了懸念。教師通過一步一步制造懸念,一層一層解決問題,一環扣一環地心理刺激,使學生產生“欲罷不能”的心理狀態,并開啟學生的思路,豐富學生的想象,加深了學生的記憶。

所謂激勵性評價具體指的是在樣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情感、語言以及恰當的教學方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不同角度充分肯定,給予學生贊賞與鼓勵,在心理上使學生可以切實得到成功體驗以及自信,以此將學生進行質疑的動機激發出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2.2策略實施的案例分析

筆者將本人所任教的兩個班級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就上述教學設計進行教學實施,以探討樣例教學中采用懸疑式情境和激勵性評價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影響。

【片斷三】

師:同學們,昨天大家預習了碘的提取,能說說預習后的收獲有哪些嗎?

a生:“我知道碘主要存在于海帶等海洋植物中?!保ɡ蠋熚⑿Φ亟o以贊許的眼光)

b生:“我了解到碘酒中碘是游離態的?!薄斑@個發現也很棒!”(老師豎起了大拇指)

c生:“我發現了加碘食鹽中的碘是碘酸鉀的形式”?!罢婕毿?!”(老師鼓掌)

d生:“我了解到人體缺碘不行,但碘超標也會引起甲亢,嚴重的可能得甲狀腺癌”。(同學們更驚訝,紛紛表示贊賞)

執教者反思:

1.只要有機會,應讓所有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所以學生發表了見解后,我都及時地進行激勵性評價。

2.評價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一個微笑、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手勢、一句贊同的話,都能讓學生接收到老師發出的鼓勵信息,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3.用教師質疑的行為引導學生感悟質疑的方法

3.1策略的內涵和提出的依據

因此,教師長期地向學生親自示范這些質疑的方法,使得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不斷學會質疑。所提出質疑的問題也不至于太空泛、太離譜了。在樣例教學中對于不同視角的問題應引導學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給予解決。

3.2策略實施的案例分析

筆者將本人所任教的兩個班級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就上述教學設計進行教學實施,以探討教師質疑的行為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影響。

【片段五】《海帶中I2的提取》問題設計

篇10

目前,隨著全民醫療健康意識的提高,臨床工作越來越忙。而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導致三甲醫院人滿為患,高年資醫師疲于應付日常臨床工作,對于教學查房重視度不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查房的效果。

我院耳鼻咽喉科為首批國家臨床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之一,承擔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及??漆t師培訓的相關任務。我們通過分析教學查房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的進行了改進,提高了臨床教學查房的效率和效果,進一步提高了規培醫師的臨床思維能力。

教學查房的現狀

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三甲醫院臨床工作繁重,病人多,周轉快。而且臨床有各種指標考核,比如床位周轉率、藥占比等等,而對教學查房僅有次數的要求(每周一次),而缺乏內在質量的考核管理。耳鼻咽喉科為手術科室,住院患者手術率90%以上,多數疾病住院前以明確診斷。上級醫師忙于手術,住院醫師除了開化驗單、各種術前檢查,做手術助手,寫出院小結等,主要精力都在學習如何做手術上。無論帶教老師還是規培醫師,都成了忙于手術的機器人,對于教學查房都缺乏應有的認識和重視[3]。

缺乏準備,流于形式:耳鼻咽喉科病種多,而且住院患者入院前多已明確診斷。查房時住院醫師往往簡單的匯報病史或者先匯報患者的診斷,而對于鑒別診斷等往往流于形式。上級醫師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對采取何種手術方式、術中注意事項等進行進行講解。查房過程中往往是帶教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沒有充分調動規培醫師的積極性。使得教學查房流于形式,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被動應付,不愿思考:由于對教學查房重視不足,且缺乏相應的準備,使得教學查房缺乏互動,規培醫師常常被動應付。在教學查房中筆者發現,帶教老師提出問題后,有些規培學員第一反應是拿出手機去搜索,而不是開動腦筋去思考。要通過培訓學習,把知識武裝到腦子里,而不是下載都手機上。

如何提高教學查房的效率,通過教學查房提高規培醫師的臨床思維能力?我們針對以上的這些情況逐一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進,大大提高了教學查房的效率和效果。

提高認識,充分準備:科主任親自把關,參照PBL的模式,每周提前準備教學查房的主要主題,參加查房的規培醫師要對該主題進行充分的準備,認真看書以及檢索相關資料。帶教老師提前一天進行準備,要做到對查房內容、病例、患者的相關檢查等非常熟悉。查房時手機一律收起,提問過程中大家可以相互補充,但不得翻看手機。充分調動大家的參與程度和分析能力。

病例主導,重在分析:改變以往教學查房的模式,要求規培醫師匯報病史要仔細,完整,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考慮該診斷的主要依據是哪些?不支持的有哪些?要與哪些疾病鑒別等等,帶教老師以引導為主,而不是一個人唱獨角戲。以喉癌為例,查房時患者主訴為持續性聲嘶,首先引導規培醫師針對引起聲嘶的疾病進行討論,應該做哪些檢查來進行鑒別,進一步確診喉癌后根據聲帶運動情況以及病變范圍如何進行分級,然后根據分級情況選擇哪種術式等等。做到舉一反三,以疾病為主導,圍繞疾病的診斷、鑒別、治療、預后進行整體的討論。提高規培醫師對此類主訴的診治鑒別能力[4,5]。

加強互動,鼓勵提問: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教學查房的目的就是通過融會貫通,提高規培醫師的臨床分析能力,使之成為合格的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因此,教學查房過程中,鼓勵提問,教員要善于誘導式提問,提高規培醫師的分析能力,而不是填鴨式的被動的接受。要鼓勵規培醫師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通過以上針對性的改進,使得教學查房在各個環節上都體現出了對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他們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對于臨床問題,提高其推理分析能力,去偽存真能力。

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教學查房是提高規培醫師提高臨床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6]。在教學查房中,帶教老師要牢牢把握以提高臨床思維能力為中心,提高認識,充分準備,采用形式多樣的手段,加強查房過程中的互動交流。要重視對規培醫師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通過培訓成為合格的優秀的醫務工作者。

參考文獻:

[1]樂永紅,王曉忠,在臨床教學中如何培養實習醫生臨床思維能力,新疆中醫藥,2012,30(2):58-60

[2]殷自振,龐振國,實習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中國醫學創新,2012,9(25):82-83

[3]汪悅,金桂蘭,朱震,淺析培養中醫臨床思維的關鍵要素,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24):73-74

[4]趙永忠,劉艷華,劉,論醫學研究生臨床思維的培養,華夏醫學,2012,25(5):771-773

[5]唐云,任曉蒙,張燕輝,“以問題為導向的互動式教學法”在生理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探討,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