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1-29 17:52: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量子力學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量子力學》 物理圖像 創新思維 培養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其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影響到其他后續課程的學習,而且直接影響到物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衡量物理教學的質量標準應該有三個維度,一是知識與技能維度,二是物理思想和方法論維度,三是物理品格維度。過去的教學,我們往往過多地重視第一維度,而忽視第二、第三個維度。在量子力學教學中,我們結合量子力學及其發展歷史所涵含的豐富的物理思想與方法,開展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教學實踐研究。
一、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考慮到培養21世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目標的要求,而且結合新建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的特點,《量子力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建設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著重量子力學概念、規律和物理思想的展現,使學生在知識層面上夠用并且能用,并注意科學人文精神的闡發,為進行物理素質教育與物理教學研究提供量子力學方面的科學素養,如勇于創新、科學、嚴謹等。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量子力學概念和物理圖像,掌握基本規律,廣泛了解量子力學在推動技術進步方面的作用,開拓思路,培養學生應用物理規律解決應用技術問題的能力。
二、《量子力學》教學中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我們一直致力于探索一套合適的物理學專業量子力學課程教學的共享數字化教學體系,創建完整的教學資源,力求使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的同時受到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相應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創造實驗情景,以實驗和實踐為基礎深化量子力學的原理。
由于量子力學主要研究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理論太抽象,許多量子現象和日常的生活經驗不符合甚至相違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強調量子力學首先是一門試驗性的科學,應從實驗事實去推理分析,不直接與主觀經驗聯系,并時時將新的概念和結論與經典物理學的結果作比較,使學生能正確理解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從而學會處理具體問題的方法,掌握量子力學的精髓。在講述量子力學基本內容的時候,尋找合適的接口與量子力學原理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相聯系。通過這兩方面的著重討論,學生能感受到量子力學的抽象原理是實實在在的、來源于實踐又回到實踐中得到檢驗的、正確的理論。
量子力學實驗從可操作的層面上可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僅存在于人們想象中或目前還不能實現的理想實驗,一類是在高水平的實驗室中可以實現的科學研究實驗,一類是我們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的有關教學的基礎性實驗。但無論何種實驗,我們都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將其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讓學生不僅深刻認識到實驗在量子力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培養用實驗發現問題和驗證假說的能力。例如在講解物質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時,我們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單電子衍射實驗。單電子發射時,在熒屏上出現一個亮點,說明電子的粒子性;再發射大量電子,屏幕上出衍射條紋,說明了電子的波動性。這樣,難以講解清楚的知識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能更快地理解所學的知識,且加深了學生的認知印象,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
以電腦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演變為繼傳統媒體后的“現代媒體”?,F代媒體將為教學過程提供新的教學手段,并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了技術基礎。通過網絡技術,學生可以突破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不但可以享受本校教學資源,而且可以享受到全國高水平的教學資源,從而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也為各學校的師生討論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對于《量子力學》這樣一門抽象的理論課,多媒體技術將圖、文、聲、像等各種教學信息有機的組合在一起,直觀、形象、生動,即使對那些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理論和日常看不到或拍攝不到的情景,也可以通過三維動畫虛擬實現。多媒體豐富的表現力不僅能打破人類視覺上的樊籬,使得學生從科學與藝術相融的視覺信息中感知抽象、復雜的理論,而且能引發學生無限的遐想,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學生的思維高度活躍從而激發創新火花。
(三)密切結合當前的科技前沿和高新技術,將量子力學知識應用于實踐。
量子力學在各學科中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應用并催生了許多交叉學科及現代高新技術的產生。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進行知識的滲透和遷移,及時將當前與量子力學相關的科技前沿和高新技術引入到教學中,一些知識可以作為簡單的介紹,也可以就某個方面詳細分析,闡明其量子力學原理。例如量子力學與非線性科學的關系,量子理論在耗散系統、納米技術、分子生物學中的應用,量子力學與正在研究的量子計算機、量子保密通信的關系,等等。在教學中教師適當地穿插這些知識,既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又能使教學更生動、易于理解,而且可使學生開拓視野,活躍思維,激發興趣。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學到運用基礎理論指導科學研究的方法,而且可以克服原有的“量子力學就是一種純理論的學科”的片面認識。如我們在講解一維無限深勢阱時,將其與半導體量子阱和超晶格這一現代科學的前沿相聯系;在講解隧道效應時,將其與掃描隧道顯微鏡相聯系,進而可以介紹掃描探針操縱單個原子的實驗。我們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對這一部分的知識有了直觀的認識,從而不再感到量子力學的學習枯燥無味。
參考文獻:
[1]曾謹言.量子力學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J].物理,2000,(7).
[2]錢伯初.我的教學生涯[C].2003.
[3]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1998-12-25,(10).
篇2
關鍵詞:量子力學;經典科學世界圖景;非機械決定論;整體論;復雜性;主客體互動
Abstract:Asoneofthreerevolutionsofphysicsin20thcentury,quantummechanicshasgreatlytransformedtheworldviewofclassicalscienceinmanyaspects.Quantummechanicsbreaksthoughthemechanicaldeterminisminclassicalscience,transformingitintononmechanicaldeterminism;itchangesscientificcognitiveprocessfromthetheoryofreductionismtothetheoryofwholism;itshiftsthewayofthinkingfrompursuingsimplicitytoexploringthecomplexity;italsoestablishestheinteractionbetweensubjectandobjectinscientificresearches.
Keywords:quantummechanics;worldviewofclassicalscience;nonmechanicaldeterminism;wholism;complexity;interactionbetweensubjectandobject
經典科學基本上是指由培根、牛頓、笛卡兒等開創的,近三百年內發展起來的一整套觀點、方法、學說。經典科學世界圖景的最大特征是機械論和還原論,片面強調分解而忽視綜合。以玻爾、海森伯、玻恩、泡利、諾伊曼等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理論三部曲:統計解釋—測不準原理—互補原理所反映的主要觀點是:微觀粒子的各種力學量(位置、動量、能量等)的出現都是幾率性的;量子力學對微觀粒子運動的幾率性描述是完備的,對幾率性的原因不需要也不可能有更深的解釋;決定論不適用于量子力學領域;儀器的作用同觀察對象具有不可分割性,確立了科學活動中主客體互動關系。[1]量子力學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經典科學世界
圖景。
一、量子力學突破了經典科學的機械決定論,遵循因果加統計的非機械決定論
經典力學是關于機械運動的科學,機械運動是自然界最簡單也是最普遍的運動。說它最簡單,因為機械運動比較容易認識,牛頓等人又采取高度簡化的方法研究力學,獲得了空前成功;說它最普遍,因為機械力學有廣泛的用途,容易把它絕對化。[2]機械決定論是建立在經典力學的因果觀之上,解釋原因和結果的存在方式和聯系方式的理論。機械決定論認為因和果之間的聯系具有確定性,無論從因到果的軌跡多么復雜,沿著軌跡尋找總能確定出原因或結果;機械決定論的核心在于只要初始狀態一定,則未來狀態可以由因果法則進行準確預測。[3]其實,機械決定論僅僅適用于宏觀物體,而對于微觀領域以及客觀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現象的研究就產生了統計決定論。[4]
量子力學是對經典物理學在微觀領域的一次革命。量子力學所揭示的微觀世界的運動規律以及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的理解,同物理學機械決定論是根本相悖的。[5]按照量子理論,微觀粒子運動遵守統計規律,我們不能說某個電子一定在什么地方出現,而只能說它在某處出現的幾率有多大。
玻恩的統計解釋指出,因果性是表示事件關系之中一種必然性觀念,而機遇則恰恰相反地意味著完全不確定性,自然界同時受到因果律和機遇律的某種混合方式的支配。在量子力學中,幾率性是基本概念,統計規律是基本規律。物理學原理的方向發生了質的改變:統計描述代替了嚴格的因果描述,非機械決定論代替了機械決定論的統治。
經典統計力學雖然也提出了幾率的概念,但未能從根本上動搖嚴格決定論,量子力學的沖擊則使機械決定論的大廈坍塌了。量子力學揭示并論證了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具有不可避免的隨機性,它不遵循嚴格的因果律。任何微觀事件的測定都要受到測不準關系的限定,不可能確切地知道它們的位置和動量、時間和能量,只能描述和預言微觀對象的可能的行為。因此,量子力學必須是幾率的、統計的。而且,隨著認識的發展,人們發現量子統計的隨機性,不是由于我們知識和手段的不完備性造成的,而是由微觀世界本身的必然性(主客體相互作用)所注定。
二、量子力學使得科學認識方法由還原論轉化為整體論
還原論作為一種認識方法,是指把高級運動形式歸結為低級運動形式,用研究低級運動形式所得出的結論代替對高級運動形式的本質認識的觀點。它用已分析得出的客觀世界中的主要的、穩定的觀點和規律去解釋、說明要研究的對象。其目的是簡化、縮小客體的多樣性。這種方法在人類認識處于初級水平上無疑是有效的。如牛頓將開普勒和伽利略的定律成功地還原為他的重力定律。但是還原論形而上學的本質,以及完全還原是不可能的,決定了還原論不能揭示世界的全貌。
量子力學認為整體與部分的劃分只有相對意義,整體的特征絕非部分的疊加,而是部分包含著整體。部分作為一個單元,具有與整體同等甚至還要大的復雜性。部分不僅與周圍環境發生一定的外在聯系,同時還要表現出“主體性”,可將自身的內在聯系傳遞到周邊,并直接參與整體的變化。因而,部分與整體呈現了有機的自覺因果關系。在特定的臨界狀態,部分的少許變化將引起整體的突變。[6]
波粒二象性是微觀世界的本質特征,也是量子論、量子力學理論思想的靈魂。用經典觀點來看,也就是按照還原論的思想,粒子與波毫無共同之處,二者難以形成直觀的統一圖案,這是經典物理學通過部分還原認識整體的方法,是“向上的原因”??墒俏⒂^粒子在某些實驗條件下,只表現波動性;而在另一些實驗條件下,只表現粒子性。這兩種實驗結果不能同時在一次實驗中出現。于是,玻爾的互補原理就在客觀上揭示了微觀世界的矛盾和我們關于微觀世界認識的矛盾,并試圖尋找一種解決矛盾的方法,這就是微觀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動性,即波粒二象性。這就是整體論觀點強調的“向下的原因”,即從整體到部分。同樣,海森伯的測不準原理說明不能同時測量微觀粒子的動量和位置,這也說明絕不能把宏觀物體的可觀測量簡單盲目地還原到微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造成經典科學觀與現代科學觀認識論和方法論不同的根本在于思考和觀察問題的層面不同。經典科學一味地強調外在聯系觀,而量子力學則更強調關注事物內部的有機聯系。所以,量子力學把內在聯系作為原因從根本上動搖了還原論觀點。
三、量子力學使得科學思維方式由追求簡單性發展到探索復雜性
從經典科學思維方式來看,世界在本質上是簡單的。牛頓就說過,自然界喜歡簡單化,而不喜歡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追求簡單性是經典科學奮斗的目標,也是推動它獲取成功的動力。開普勒以三條簡明的定律揭示了看似復雜的太陽系行星運動,牛頓更是用單一的萬有引力說明了千變萬化的天體行為。因而現代科學是用簡單性解釋復雜性,這就隱去了自然界的豐富多樣性。
量子力學初步揭示了客觀世界的復雜性。經典科學的簡單性是與把物理世界理想化相聯系的。經典物理學所研究的是理想的物質客體。它不但用理想化的“質點”、“剛體”、“理想氣體”來描述物體,而且把研究對象的條件理想化,使研究的視野僅僅局限于人們自己制定的范圍之內。而客觀世界并不是如此,特別是進入微觀領域,微觀粒子運動的幾率性、隨機性;觀測對象和觀測主體不可分割性等都足以說明自然界本身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在現代科學中,牛頓的經典力學成了相對論的低速現象的特例,成為非線性科學中交互作用近似為零的情況,在量子力學中是測不準關系可以忽略時的理論表述。復雜性的提出并不是要消滅簡單性,而是為了打破簡單性獨占的一統地位。復雜性是把簡單性作為一個特例包含其中,正如莫蘭所說的,復雜性是簡單性和復雜性的統一。復雜性比簡單性更基本,可能性比現實性更基本,演化比存在更基本。[7]今天的科學思維方式,不是以現實來限制可能,而是從可能中選擇現實;不是以既存的實體來確定演化,而是在演化中認識和把握實體。復雜性主張考察被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在對其作出層次與類別上的區分之后再進行溝通,而不是僅僅限于孤立和分離,它強調的是一種整體的協同。
四、量子力學使科學活動中主客體分離邁向主客互動
經典科學思維方式的一個指導觀念就是,認為科學應該客觀地、不附加任何主觀成分地獲取“照本來樣子的”世界知識。玻爾告訴人們,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真實”,除非你首先描述測量物理量的方式,否則談論任何物理量都是沒有意義的!測量,這一不被經典物理學考慮的問題,在面對量子世界如此微小的測量對象時,成為一個難以把握的手段。因為研究者的介入對量子世界產生了致命的干擾,使得測量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在海森伯看來,在我們的研究工作由宏觀領域進入微觀領域時,我們就會遇到一個矛盾:我們的觀測儀器是宏觀的,可是研究對象卻是微觀的;宏觀儀器必然要對微觀粒子產生干擾,這種干擾本身又對我們的認識產生了干擾;人只能用反映宏觀世界的經典概念來描述宏觀儀器所觀測到的結果,可是這種經典概念在描述微觀客體時又不能不加以限制。這突破了經典科學完全可以在不影響客體自然存在的狀態下進行觀測的假定,從而建立了科學活動中主客體互動的關系。
例如,關于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辯論了三百多年。玻爾認為這完全取決于我們如何去觀察它。一種實驗安排,人們可以看到光的波現象;另一種實驗安排,人們又可以看到光的粒子現象。但就光子這個整體概念而言,它卻表現出波粒二象性。因此,海森伯就說,我們觀測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們用來探索問題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8]
量子力學的發展表明,不存在一個客觀的、絕對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們能夠觀測到的世界。物理學的全部意義,不在于它能夠描述出自然“是什么”,而在于它能夠明確,關于自然我們能夠“說什么”。
參考文獻:
[1]林德宏.科學思想史[M].第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70-271.
[2]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學史[M].第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1-2.
[3]劉敏,董華.從經典科學到系統科學[J].科學管理研究,2006,24(2):44-47.
[4]宋偉.因果性、決定論與科學規律[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5,11(9):25-30.
[5]彭桓武.量子力學80壽誕[J].大學物理,2006,25(8):1-2.
[6]疏禮兵,姜巍.近現代科學觀的演進及其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04,22(5):56-58.
篇3
關鍵詞: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發展 質子和粒子
前言:量子力學是對牛頓物理學的根本否定。l9世紀末正當人們為經典物理取得重大成就歡呼的時候,一系列經典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一個接一個地發現了。在經典力學時期,物理學所探討的主要是那些描述用比較直接的試驗研究就可以接觸到的物理現象的定律和理論。在宏觀和慢速的世界中,牛頓定律和麥克斯韋電磁理論是很好的自然定律。而對于發生在原子和粒子這樣小的物體中的物理現象,經典物理學就顯得無能為力,很多現象沒法解釋。
1.量子力學的起源
量子論起源于經典物理學體系中出現的反常的經驗問題,以及相伴隨的概念問題。量子力學的發展主要歸功于四位物理學家。德國的海森伯于1926年作出了量子力學理論的第一種表述。利用矩陣力學的理論,求得描述原子內部電子行為的一些可觀察量的正確數值。接著,奧地利的薛定諤發表了波動力學,是量子力學的另一種數學表述。同年,德國的伯恩對上述兩種數學表述作出可以接受的物理解釋,并首先使用“量子力學”這個名詞。1928年,英國的狄拉克又把上面的理論加以推廣,并與狹義相對論結合起來。
量子力學是對牛頓物理學的根本否定。牛頓認為物質是由粒子組成的,粒子是一個實體,量子力學認為粒子是波,波是無邊無際的。牛頓認為宇宙是一部機器,可以把研究對象分成幾部分,然后對每一部分進行研究。量子力學認為自然界是深深地連通著的,一定不能把微觀體系看成是由可以分開的部分組成的。因為兩個粒子從實體看可以分開,從波的角度他們是糾纏在一起的。牛頓認為宇宙是可以預言的,而量子力學認為,自然界在微觀層次上是由隨機性和機遇支配的。牛頓認為自然界的變化是連續的,量子力學認為自然界的變化是以不連續的方式發生的。
2.量子力學的形成
2.1 量子假說的提出
1900年l2月14日,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在柏林德國物理學會一次會議上提出了黑體輻射定律的推導,這一天被認為是量子力學理論的誕辰日。在推導輻射強度作為波長和絕對溫度函數的理論表達式時,普朗克假設構成腔壁的原子的行經像極小電磁振子,各振子均有一個振蕩的特征頻率。振子發射電磁能量于空腔中,并自空腔中吸收電磁能量,因此可以由在輻射平衡狀態的振子的特性而推出空腔輻射的特性。而關于原子的振子,普朗克作了兩項
根本的假設,現簡述如下:
① 振子不能為“任何能量”,只能為:
(1)
式中:為振子頻率,為常數(現稱為普朗克常數),只能為整數(現稱為量子數),(1)式斷言振子的能量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而不能是連續的,即振子能量是量子化的。
②振子并不連續放射能量,僅能以“跳躍”方式放射,或稱“量子式”放射。當振子自一量狀態改變至另一態時,即放出能量量子。因此,當改變一個單位時,放射之能量為:
只要振子仍在同一量子狀態,則既不放射能量也不吸收能量。
2.2 愛因斯坦利用量子假說揭開光電效應之謎
愛因斯坦根據普朗克的量子假設推理認為:如果一個振動電荷的能量是量子化的,那么它的能量變化只能是從一個允許的能量瞬時地躍遷到另一個允許的能量,因為根本不允許它具有任何中間的能量值。而能量守恒就意味著,發射出的輻射必須是以一股瞬時的輻射進發的形式從振動電荷產生出來,而不是電磁波理論所預言的長時間的連續波。愛因斯坦得出結論:輻射永遠以一個個小包、小粒子的形式出現,但不是象質子、電子那樣的實物粒子。這些新粒子是輻射構成的;它們是可見光粒子、紅外光粒子、 射線粒子等等。這些輻射粒子叫做光子。光子和實物粒子不同:它們永遠以光速運動;它們的靜止質量為零;振動的帶電粒子產生光子。
3.量子力學的宇宙觀
在原子的量子理論的探討中,從對氫原子的研究中發現,氫原子有無數個量子態。而電子多于一個的原子有更復雜的量子態,這些量子態都從求解適合于該特定原子的薛定諤方程,并且要求其場剛好環繞原子核產生駐波而求得。由于這些量子態的每一個都是有特定頻率的駐波,并且波的頻率和它的能量相聯系,預期每個量子態只有一個特殊的能量。這就是說,預期任何一個態的能量不會有任何量子不確定性??梢詫γ總€態的能量大小作合理的猜測。由于質子作用于電子的力是吸引力,要把一個電子向外拖到離原子核更遠的地方就必須做功。因此電子離原子核越遠,電子的電磁能量就越高。
量子理論的中心思想是,一切東西都由不可預言的粒子構成,但這些粒子的統計行為遵循一種可以預言的波動圖樣。1927年,德國物理學家海森伯發現,這種波粒二象性意味著,微觀世界具有一種內稟的,可以量化的不確定性。量子理論的最大特點也許是它的不確定性。量子不確定的實質是,完全相同的物理情況將導致不同的結果。哥本哈根學派解釋的結論是,微觀事件真的是不可預言的。而且,當我們說一個微觀粒子的位置是不確定的時候,意思并不僅僅是我們缺乏有關其位置的知識。相反,意思是這個粒子的確沒有確定的位置
結語:量子力學在低速、微觀的現象范圍內具有普遍適用的意義。它是現代物理學基礎之一,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表面物理、半導體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低溫超導物理、量子化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中,都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量子力學的產生和發展標志著人類認識自然實現了從宏觀世界向微觀世界的重大飛躍。
參考文獻
[1] 曾謹言.量子力學導論[M].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OOO.
篇4
關鍵詞:物理本體;物理實體;量子現象;主觀;客觀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量子概率的哲學研究”(16BZX022)
中圖分類號:N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06-0054-06
一、引言
時間和空間是人類所有經驗的背景。除去存在的事物,時間、空間什么也不是,不存在只有一件事物的時間、空間,時空是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一個方面。
人類通過感性經驗認知的時空,稱作經驗時空;以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指導認知的時空是科學時空;牛頓時空、狹義相對論時空、廣義相對論時空、量子力學時空,是經驗時空的科學提升和科學發展,稱作物理時空①。物理時空是科學時空。描述現象實體的時空是現象時空,經驗時空、物理時空、科學時空均是現象時空。而未經觀察的“自在實體(物理本體)”所在時空,稱為“本體時空”?!氨倔w時空”是復數的②,因此,人類實質生活在復數時空中 。作為自然人,觀察者存在于“本體時空”,實時空是人類對時空認識的簡化③。
主體、客體、觀察信號是人類認知自然的三大基本要素④。一般“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有其客觀原因,體現觀察信號的自然屬性對觀察者在認知中的影響。當把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轉化為時空的屬性后,就可以達到客觀描述物質世界⑤。所謂客觀描述就是理論計算與經驗及科學實驗結果相符。
考慮觀察信號的客觀作用并納入時空理論的科學建構之中,客觀描述物理現象,是物理學家的重要工作。一般,哲學認知中沒有明晰“觀察信號中介作用”的客觀地位,不管“機械反映論”,還是“能動反映論”,都自動將其融入“反映論”理論體系,尤其是前者,往往容易導致主觀唯心主義的滋生。
狹義相對論用光對時,考慮了光對建立時空的貢獻;牛頓時空是對時信號速度c趨于無窮大的極限情態;考慮引力場對建立時空的影響,引力時空是彎曲的,狹義相對論的平直時空是它的局域特例。從牛頓力學到狹義相對論再到廣義相對論,時空發生了變化,但主體與描述對象的關系沒有變,主體對客體的描述是客觀的。那么是否主體對認知對象完全沒有主觀影響?如果有,它如何產生,又如何消解,實現客觀描述物質世界?經典力學中,人類的處理方法是通過揭示“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及其產生機理,在不同認知領域區分描述中可以忽略的和不可忽略的,能忽略的舍棄,不能忽略的轉化成時空的屬性,實現客觀描述;而從牛頓力學(或相對論力學)到量子力學,時空沒有變化,描述對象具有波粒二象性,“量子現象的主觀依賴性”更為突出。如何消解“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實現量子現象的客觀描述,一直是量子力學基礎討論的熱點。量子力學必須有自己的客觀描述量子現象的時空⑥。
量子力學時空是閔氏時空的復數拓展和推廣⑦,由此可以實現客觀描述量子世界。它與相對論時空有交集,也有異域。有因必有果,反之亦然,時間與因果關系等價⑧。量子力學中的非定域性,與能量、動量量子化及量子態的突變性相關聯。突變無須時間,導致因果鏈斷裂,與因果關聯的相互作用也被刪除,由此引進了類空間隔。平行并存量子態的出現,是不遵從因果律的量子力學新表現;當能量、動量和相互作用變得連續,宏觀時序得到恢復時,回到相對論時空,量子測量中“量子態和時空的坍縮”⑨ 是不同物理時空的轉換,希爾伯特空間只是它們的共同數學應用空間⑩。
時空不是絕對的,相對時空有更廣闊的含義,人類需要擴大對時空概念的認知,不同的認知層次有不同的時空對應,復數時空更為本質。人們不應該將所有領域的物理實體歸于某一時空描述,或者用一種時空的性質去否定另一種時空的存在。還是愛因斯坦說得好:是理論告訴我們能夠觀察到什么。當然,新的實驗事實又將告訴人們,理論及其對應的時空應該如何修改和發展。理論不同時空不同,時空具有建構特征。
二、時空的哲學認知與物理學描述
時空是哲學的基本概念,也是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哲學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既不存在沒有時空的物質,也不存在沒有物質的時空。笛卡爾指出,空間是事物的廣延性,時間是事物的持續性;康德認為,時空是感性材料的先天直觀形式;牛頓提出時間和空間是彼此分離,絕對不變的,強調數學的時間自我均勻流逝;萊布尼茨說,空間是現象的共存序列,時間與運動相聯系;黑格爾認為,事物運動的本質是空間和時間的直接統一。休謨認為,時、空上的接近和先后關系與因果性直接相關。中國的“宇”和“宙”就是空間和時間概念,它是把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概念同宇宙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最早應用{11}。
哲學具有啟示作用,但時空概念如果不與人的社會實踐、科學實驗、科學理論及其數學物理方法相聯系,就只能停留在形而上,無法上升為科學理論概念。
物理學中,空間從測量和描述物體及其運動的位置、形狀、方向中抽象出來;時間則從描述物體運動的持續性、周期性,以及事件發生的順序、因果性中抽象出來;空間和時間的性質,主要從物體運動及其相互作用的各種關系和度量中表現出來。描述物體的運動,先選定參照物,并在參照物上建立一個坐標系,一般參照物被抽象成點,它就是坐標系的原點;假定被描述物體的形體結構對討論的問題(或對參照物的時空)沒有影響,將物體抽象成質點,討論質點在坐標系中的運動及其相關規律,這就是物理學。由此,“時空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的哲學認知也就轉化為人類可操作的具體物理理論描述。
可見,時空的認知與人類的社會實踐、科學實驗、科學進步直接相關,離不開物理和數學方法的應用。笛卡爾平直空間、閔可夫斯基空間、黎曼空間都已作為物理學所依托的幾何學,在牛頓力學、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中得到了充分應用。由此,幾何學被賦予了物理意義。從牛頓力學到狹義相對論再到廣義相對論,時空發生了變化,但描述對象與觀察者之間的關系沒有變,描述是客觀的,并且描述對象都可抽象成經典的粒子,采用質點模型。量子力學不同,從牛頓力學(相對論力學)到量子力學,描述量子現象的時空沒有變化{12},物理模型沒有變,但量子現象對觀察者有明顯的主觀依賴性,難以客觀描述微觀量子現象。深入分析,解決的辦法有兩種,一是更換物理模型的同時也改變物理時空,消除“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實現客觀描述微觀量子客體;二是改變時空的同時,保留“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將本體、認識、時空融為一體,主觀納入客觀,模糊主客關系。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基礎采用了第一種方法。通過場物質球模型,把點模型隱藏的空間自由度釋放出來;在改變物理模型的同時,也改變了描述時空;將不是點的微觀客體自身的空間分布特性,轉化為描述空間的屬性,客觀描述量子客體。我們認為,第二種方法將主觀認識不加區分地“融入時空”,有損客觀性、科W性,量子力學時空必須是描述客觀世界的時空。物理時空需要建構。
三、牛頓絕對時空中“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及其“消解”
眾所周知,物理學對物體運動狀態的描述,理應包含參照物和被描述物體自身的時空特征,而參照物和物體自身的時空特征,必須通過觀察發現。觀察需要觀測信號,物體運動狀態及其時空特征必然帶有觀測信號的烙印{13}。
“物理本體”不可直接觀察,我們觀察到的是“物理實體”{14}。參照物與研究對象都有自己對應的物理時空,牛頓力學時空應該是兩者的綜合,而不應該只是參照物的時空。但是,牛頓力學中光速無窮大,在討論物體運動時,又假設研究對象的時空結構對討論的問題沒有影響,忽略不計,于是,研究對象抽象成了質點,整個理論體系就只有與參照物聯系的時空了。
任何具體物體都不會是質點。當用信號去觀察它時,物體自身的時空特征與物體的運動狀態與觀察信號的性質、強弱和傳播速度相關。質點模型忽略物體自身的幾何形象及其變化,忽略運動及觀察信號對物體自身時空特征的影響,參照物也不例外。在從參照物到坐標系的抽象中,抽掉運動及觀察信號對參照物時空特性的影響,就是抽掉物體運動及觀察信號對坐標系時空特性的影響,就是抽掉人的參與對時空認知的影響{15}。牛頓力學時空與物體運動及觀察者無關,絕對不變,基于絕對不動的以太之上。所以,牛頓可以把時間和空間從物質運動中分離出來,時間和空間也彼此分割,空間絕對不變,數學的、永遠流逝的時間絕對不變{16}。哲學的時空演變成了可操作的物理時空。這是宏觀低速運動對時空的簡化與抽象,理論與宏觀經驗及計算相符。
相互作用實在論認為,現實世界是人參與的世界,對一個研究對象的觀察,離不開主體、客體、觀察信號三個基本要素。參照物和觀察對象的運動和變化及其時空屬性,與觀察信號的性質相關。牛頓力學中,不是沒有現象對觀察主體的依賴性,而是在理論的建立中認為影響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牛頓力學是“物理本體=物理實體”的力學{17}。這與宏觀經驗和科學實驗相符,在宏觀低速運動層次實現了主客二分,理論被看作是對客觀實在的描述。牛頓力學中,物質告訴時空如何搭建描述背景,時空告訴物質如何在背景中運動。二者構成背景相關。
牛頓時空是均勻平直時空,相對勻速運動坐標系間的變換是伽利略變換。物理定律在伽利略換下具有協變性,相對性原理成立。
四、狹義相對論中“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及其“消解”
狹義相對論建立之前,洛倫茲就認為高速運動中物體長度在運動方向發生收縮{18}。這是他站在牛頓時空立場,承認以太及絕對坐標系的存在對洛倫茲變換所作的解釋。描述時空沒有變,“現象對觀察者出現了主觀依賴性”。自然現象失去了客觀性,這是一次認識危機,屬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朵烏云之一。
狹義相對論不同,它考慮宏觀高速運動中觀察信號對物體時空特征的影響。愛因斯坦在“火車對時”實驗中,他用“光”作為觀察、記錄、認知物體時空特征的信號{19};通過參照物到坐標系的抽象,論證靜、動坐標系K與K′“同時性”不同,靜、動坐標系運動方向時空測量單位發生了變化;將洛倫茲所稱“運動物體自身運動方向上的長度收縮”演變成坐標系時空框架的屬性,還原質點模型,建立相對論力學。實現了觀察者對觀察對象的客觀描述。
狹義相對論中質點的動量、能量、位置和時間都有確定值,質點的運動具有確定的軌跡,這一點與牛頓力學相同。
狹義相對論時空的另一重要物理意義是揭示了“物理本體”的客觀實在性。
牛頓力學缺少相對論不可直接觀察的靜能(m0c2,m0c)對應物,物理本體=物理實體,哲學上的抽象時空直接過渡到牛頓物理時空。
狹義相對論不一樣,每一個物體都有一個不可直接觀察的靜能(m0c2,m0c)對應物,它在任何靜止參考系中都是不變量,是物理實體背后的物理本體,物理本體不變,變的是mc2、mc對應的物理實體。“物理本體”既不是形而上的(物自體),也不是形而下的(物體),是形而中的(靜能對應物)。它可以認知、可以理論建構,但又不可直接觀察。相對于牛頓,愛因斯坦相對論揭示了“物理本體”的真實存在性。“客觀物質世界”不是思維的產物。
狹義相對論中,物質告訴時空在運動方向如何修正測量單位,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長度收縮、時間減緩。時空具有相對性。
狹義相對論時空雖然也是均勻平直時空,但由于有上述“相對時空”的出現,時空度規與歐氏時空度規有明顯區別,所以稱為贗歐氏時空。
但狹義相對論仍然是只考慮光及光速的有限性對建立時空的影響,沒有考慮引力作用對建立時空的影響。如果考慮引力對時空的影響又如何呢?
五、廣義相對論中“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及其“消解”
廣義相對論中有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和光走曲線的討論。站在牛頓平直時空的立場,觀察結果與理論計算不符。這不是儀器的精度不夠,也不是操作失誤,而是理論本身的問題。因為,牛頓力學也好,狹義相對論也好,討論引力問題,引力場對參照物和研究對象時空屬性的影響都沒有計入其中,而留在觀察者對“現象”的觀察、判斷之中,出現宇觀大尺度“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如果考慮引力場使時空發生彎曲,利用彎曲時空計算水星近日點進動和光走曲線現象,“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就變成時空的屬性。“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就得到了“消解”,觀察現象與理論結果就取得了一致。這里,物質使時空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在彎曲時空中運動。廣義相對論實現了觀察者對觀察對象的客觀描述。
廣義相對論時空是彎曲的,時空度規是變化的。
六、量子力學中“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及其“消解”
微觀客體具有波粒二象性,同一個電子,通過雙縫表現為波,而打在屏幕上又表現為粒子,電子集波和粒子于一身,“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更為突出。經典力學中波動性和粒子性不能集物體于一身,量子力學與經典力學表現出深刻的矛盾。矛盾的產生,可能是描述微觀現象的時空出了問題。量子力學的研究領域是微觀世界,研究對象是微觀客體,不是經典的粒子,用以觀察的信號也不是連續的光,而是量子化了的光,通過光信號建立的時空應該與牛頓、相對論時空有所區別。而量子力學使用的還是牛頓時空、狹義相對論時空,時空沒有變,物理模型沒有變,而研究領域、觀察信號和研究“對象”變了。量子力學必須有自己對應的時空,將“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轉化為描述時空的屬性,實現客觀描述量子現象! 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就是為實現這一目標應運而生的。
現有量子力學“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之所以難以消解,與量子力學中的點模型相關。許多量子現象與點模型隱藏的空間自由度有直接聯系,但點模型忽略了這些自由度對產生微觀量子現象的作用和影響。我們必須將隱藏的空g自由度還原于時空,才可能正確地認識、客觀描述量子現象。
可以公認,微觀客體不是點{20},是一個有形客體,有一定的空間分布,不存在確定于某點的空間位置,這是客觀事實。理論上,牛頓時空幾何點位置是確定的,量子力學使用的是質點模型,0 維,位置也是確定的,牛頓時空可以精確描述質點的運動。那么微觀客體空間分布的不確定性如何處理?人們只好轉而認為點粒子在其“空間分布”區域位置具有概率屬性。微觀客體自身空間分布的客觀實在性在量子世界轉化成了一種主觀認知,賦予了微觀客體“內稟”的概率屬性,其運動產生概率分布,或稱其為概率波。
這是一個認識上的困惑,似乎量子力學描述失去了客觀實在性。這也是量子力學當今的困境。解決困難的方法是:(一)更換點模型,釋放點模型隱藏的自由度,展示“這些自由度對產生微觀現象的貢獻”;(二)建立適合量子力學自身的時空,將釋放的自由度植入其中,讓“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變成量子力學時空自身的屬性。
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的辦法是:(一)用“轉動場物質球”模型取代“質點”模型,釋放點模型隱藏的空間自由度;(二)將4維實時空M4(x)拓展到雙4維復時空W(x,k),且將“釋放的空間自由度――曲率k”作為雙4維復時空的虛部坐標;(三)4維曲率坐標將量子力學賦予微觀客體自身的概率屬性變成量子力學復時空的幾何屬性,場物質球自身的旋轉與運動產生物質波――物理波。
“場物質球”與“物質波”(類似對偶性假設)既是同一物理實在的兩種不同描述方式,更是微觀客體粒子性和波動性的統一,曲率的大小表示粒子性,曲率的變化表示波動性。場物質球的物質密度是曲率k的函數,因此,物質波既是場物質球的結構波又是場物質密度波。物質波不是傳播能量,而是傳播場物質球的結構或物質密度變化,可映射成實時空M4(x)的概率分布{21},與實驗結果相一致。
這樣,點模型中“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通過“釋放的自由度”轉變為時空W(x,k)的屬性,物質波傳播其中,量子現象是物質波所為。
研究表明,是量子測量引入的連續作用,使雙4維時空W(x,k)全域轉換到實時空M4(x),波動形態轉變成粒子形態(“相變”),球模型轉換成點模型,概率屬性內在其中,物質波自動映射成概率波,數學處理類似表象變換{22}。
簡言之,傳統量子力學,微觀客體簡化成質點,描述時空不變,人的主觀意識介入其中,將其空間分布特性――位置不確定性,變成點粒子的概率屬性,實現描述對象從客觀到主觀認知的轉變,具有位置不確定性的點粒子,其運動產生概率波;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微觀客體簡化成場物質球,“空間分布具體化為幾何曲率”,空間分布特性變成曲率坐標,仍然是從客觀到客觀,描述時空變成了復時空,曲率坐標在其虛部,場物質球的運動產生物質波――物理波。通過量子測量,物質波映射成概率波,球模型演變成點模型,顯示概率屬性,時空內在自動轉換,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消解在建構的時空理論中。具體論證方法是:
將靜態場物質球寫成自旋波動形式:Ψ0=е■,描述在復空間。ω0是常數,它的變化只與自身坐標系時間t0相關,全空間分布(物理本體所在空間)。設建在“靜態”場物質球上的坐標系為K0,觀察微觀客體從靜止開始作蛩僭碩,由洛倫茲變換:
微觀客體的運動速度不同,平面波相位不同。復相空間kμxμ即為物質波所在時空。物質波是物理波。
自由微觀客體的速度就是建在其上慣性坐標系的速度,慣性系間的坐標變換,隱藏速度突變――“超光速”概念,因為,連續變化會引進引力場破壞線性空間。不同慣性系中平面波之間,相位不同,類似量子力學中的不同本征態。這是相對論中的情形{24}。
但是,量子力學建立其理論體系時,把上述不同慣性系中的平面波(不同本征態,每一本征態則對應一慣性系),通過本征態突變躍遷假設(量子分割),切斷因果聯系,形成同一時空中“同時”并存的本征態的疊加。態的躍遷不需要時間,“超光速”(非定域),將類空間隔引入量子力學時空,破壞了原有的因果關系。疊加量子態的存在,是“違背”因果律在量子力學中的新表現。
量子力學時空顯然不是牛頓、狹義相對論時空,但量子力學卻誤認為量子躍遷引起的時空性質的變化是牛頓、狹義相對論時空中的特征,這當然會帶來不可調和的認知矛盾。
同一微觀客體,不同本征態“同時”并存的物理狀態,從整體看,是洛倫茲協變性在量子力學中的新表現。突變區“超光速”,是類空空間,“不遵從”因果律;釋放光子的運動在類光空間;而本征態自身在類時空間,微觀客體運動速度不能超過光速,需保持因果律,物質波討論的就是這一部分,就像相對論討論類時空間物理一樣。量子糾纏態將涉及到上述三種不同性質物理空間量子態的轉換,有完全合理的物理機制,不需要思維的特殊作用。不過,相對論長度收縮效應,將以物質波波長在運動方向上的收縮來體現。有了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就是相容的,光錐圖分析一樣適用。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不同,關鍵在于認知層次發生了變化,光由連續場演變成了量子場。而我們用來觀察世界的光信號直接與時空相關,光的物理性質的變化,必然帶來物理空間性質的變化,帶來物理模型的變化,帶來量子力學時空W(x,k)與相對論時空M4(x)之間的區別,帶來對物質波――物理波的全新認知。我們預言,物質波有通訊應用價值{25},但與量子力學非定域性無關。
《雙4維復時空量子力學基礎――量子概率的時空起源》的理論實踐表明,我們的工作是可取的{26}。結論是,量子力學中,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具有概率屬性,時空告訴物質如何作概率運動。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消解在對應的時空理論之中,實現了觀察者對量子現象的客觀描述。
雙4維時空是描述量子現象的物理時空,時空度規,無論實數部分,還是虛數部分,都是平直的{27}。
近年來,由于量子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量子糾纏的物理基礎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波函數的物理本質,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討論十分熱烈?!傲孔蝇F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更是討論的核心。人們甚至被量子現象的奇異性迷惑了,特別是,有科學家甚至認為:“客觀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世界是人臆造出來的?科學實在論者當然不能贊成!更加深入的探討,我們將另文討論。
按照曹天予的評論,《雙4維復時空量子力學基礎――量子概率的時空起源》值得關注{28}。雙4維復時空與弦論、圈論比較,最大優點是將時空拓展、推廣到了復數空間,數學沒有那么復雜,而物理學基礎卻更加堅實、清晰。
七、結論與討論
1.“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普遍存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之中,融入時空的只能是物理實體對時空有影響的部分,時空具有建構特征。
2. 物質運動與時空的關系:牛頓力學中,物質告訴時空如何搭建運動背景,時空告訴物質如何在背景上運動;狹義相對論中,物質告訴時空如何修正測量單位,時空告訴物質如何在運動方向長度收縮、時間減緩;廣義相對論中,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在彎曲時空中運動;量子力學中,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具有概率屬性,時空告訴物質如何作概率運動。
3. 量子力學時空是平直的,其方程是線性的,而廣義相對論時空是彎曲的,其方程是非線性的{29}。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統一,不能機械地湊合,它們的統一,必須從改變時空的性質做起,建立相應的運動方程,并搭起非線性空間與線性空間的相互聯絡通道。
注釋:
① 趙國求:《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基礎》,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5頁;Cao Tian Yu, From Current Algebra to Quantum Chromodynamics: A Case for Structural Re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202-241.
② Rocher Edouard, Noumenon: Elementaryentity of a Newmechanics, J. Math. Phys., 1972, 13(12), pp.1919-1925.
③④⑥⑦⑩{13}{15}{17}{21}{22}{24}{25}{27} w國求:《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基礎》,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5、105、9、147、179、94、133―136、106、151、151、159、152、149頁。
⑤ 主觀與客觀:“客觀”,觀察者外在于被觀察事物;“主觀”,觀察者參與到被觀察事物當中。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主觀和客觀是對立的統一,客觀不依賴于主觀而獨立存在,主觀能動地反映客觀。
⑧ L?斯莫林:《通向量子引力的三條途徑》,李新洲等譯,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3頁。
⑨ 張永德:《量子菜根譚》,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頁;趙國求:《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基礎》,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178頁。
{11} 馮契:《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9―1582頁。
{12} 參見L?斯莫林:《物理學的困惑》,李泳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版。
{14} 相互作用實在論中的基本概念:(1)物質:外在世界的本原。(2)基本相互作用:遍指自然力,有引力,電磁、強、弱等力。(3)自在實體:指未經觀察的“自然客體”(相互作用實在論中,自在實體作為物理研究對象時稱物理本體)。(4)現象實體:經過觀察,系統的、穩定的、深刻反映事物本質的理性認知物?,F象則表現自在實體非本質的一面。(相互作用實在論中,現象實體作為物理研究對象時稱物理實體)。(5)觀測信號:人類認知世界使用的探測信號。
{16} 參見伊?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宇宙體系》,武漢出版社1996年版。
{18} 參見倪光炯等:《近代物理學》,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0年版。
{19} 參見A?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意義》,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愛因斯坦等:《物理學的進化》,周肇威譯,上??茖W技術出版社1964年版。
{20} 坂田昌一:《坂田昌一科學哲學論文集》,安度譯,知識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頁。
{23} 參見Guo Qiu Zhao, Describe Quantum Mechanics in Dual 4d Complex Space-Time and the Ontological Basis of Wave Function,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4, 5(16), p.1684;趙國求:《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基礎》,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149頁。
{26} 參見Guo Qiu Zhao, Describe Quantum Mechanics in Dual 4d Complex Space-Time and the Ontological Basis of Wave Function,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4, 5(16), p.1684;趙國求:《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描述》,
《現代物理》2013年第5期;趙國求、李康、吳國林:《量子力學曲率詮釋論綱》,《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28} 曹天予:《當代科學哲學中的庫恩挑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5月31日。
篇5
關鍵詞 量子物理;現代信息技術;關系;原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O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3)15-0001-02
量子物理是人們認識微觀世界結構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它的建立帶來了一系列重大的技術應用,使社會生產和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量子世界的奇妙特性在提高運算速度、確保信息安全、增大信息容量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基于量子物理基本原理的量子信息技術已成為當前各國研究與發展的重要科學技術領域。
隨著世界電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即將達到物理極限,同時信息安全、隱私問題等越來越突出。2013年5月美國“棱鏡門”事件的爆發,引發了對保護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視,將成為推動量子物理科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交融和相互促進發展的契機。因此,充分認識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在現代信息技術中發展的基礎地位與作用,是促進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提,也是豐富和發展量子物理學的需要。
1 量子物理基本原理
1)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在量子力學中,任何兩組不可同時測量的物理量是共扼的,滿足互補性。在進行測量時,對其中一組量的精確測量必然導致另一組量的完全不確定,只能精確測定兩者之一。
2)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在量子力學中,不能實現對各未知量子態的精確復制,因為要復制單個量子就只能先作測量,而測量必然改變量子的狀態,無法獲得與初始量子態完全相同的復制態。
3)態疊加原理。若量子力學系統可能處于和描述的態中,那么態中的線性疊加態也是系統的一個可能態。如果一個量子事件能夠用兩個或更多可分離的方式來實現,那么系統的態就是每一可能方式的同時迭加。
4)量子糾纏原理。是指微觀世界里,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糾纏關系,不管它們距離多遠,只要一個粒子狀態發生變化,另一個粒子狀態隨即發生相應變化。換言之,存在糾纏關系的粒子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感應”對方狀態的變化。
2 量子物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關系
2.1 量子物理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與先導
物理學一直是整個科學技術領域中的帶頭學科并成為整個自然科學的基礎,成為推動整個科學技術發展的最主要的動力和源泉。量子力學是20世紀初期為了解決物理上的一些疑難問題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理論,它不僅解釋了微觀世界里的許多現象、經驗事實,而且還開拓了一系列新的技術領域,直接導致了原子能、半導體、超導、激光、計算機、光通訊等一系列高新技術產業的產生和發展??梢哉f,從電話的發明到互聯網絡的實時通信,從晶體管的發明到高速計算機技術的成熟,量子物理開辟了一種全新的信息技術,使人類進人信息化的新時代,因此,量子物理學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主要源泉,而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量子物理學的先導和基礎作用將更加顯著和重要。
2.2 量子物理為現代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原理和方法
現代信息技術本質上是應用了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經典調控技術,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經典物理學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即將達到物理極限。因此,現代信息技術的突破,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借助于新的原理和新的方法。量子力學作為原子層次的動力學理論,經過飛速發展,已向其他自然科學的各學科領域以及高新技術全面地延伸,量子信息技術就是量子物理學與信息科學相結合產生的新興學科,它為信息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原理和方法,使信息技術獲得了活力與新特性,量子信息技術也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研究發展的熱點領域。因此,未來的信息技術將是應用到諸如量子態、相位、強關聯等深層次量子特性的量子調控技術,充分利用量子物理的新性質開發新的信息功能,突破現代信息技術的物理極限。
2.3 現代信息技術對量子物理學發展的影響
量子信息技術應用量子力學原理和方法來研究信息科學,從而開發出現經典信息無法做到的新信息功能,反過來,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地豐富了量子物理學的研究內容,也將不斷地影響量子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力地將量子理論推向更深層次的發展階段,使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更深刻、更本質。近年來,隨著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使量子物理學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量子關聯、基于熵的不確定關系、量子開放系統環境的控制等問題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
3 基于量子物理學原理的量子信息技術
基于量子物理原理和方法的量子信息技術成為21世紀信息技術發展的方向,也是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領域。當前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已經在量子密碼術、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等方面得到充分的理論論證和一定的實踐應用。
3.1 量子計算機——量子疊加原理
經典計算機建立在經典物理學基礎上,遵循普通物理學電學原理的邏輯計算方式,即用電位高低表示0和1以進行運算,因此,經典計算機只能靠以縮小芯片布線間距,加大其單位面積上的數據處理量來提高運算速度。而量子計算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數學和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計算方式是建立在微觀量子物理學關于量子具有波粒兩重性和雙位雙旋特性的基礎上,量子算法的中心思想是利用量子態的疊加態與糾纏態。在量子效應的作用下,量子比特可以同時處于0和1兩種相反的狀態(量子疊加),這使量子計算機可以同時進行大量運算,因此,量子計算的并行處理,使量子計算機實現了最快的計算速度。未來,基于量子物理原理的量子計算機,不僅運算速度快,存儲量大、功耗低,而且體積會大大縮小。
3.2 量子通信——量子糾纏原理
量子通信是一種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新型通信方式。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從信息學上理解,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力學的量子態隱形傳輸或者其他基本原理,以量子系統特有屬性及量子測量方法,完成兩地之間的信息傳遞;從物理學上講,量子通信是采用量子通道來傳送量子信息,利用量子效應實現的高性能通信方式,突破現代通信物理極限。量子力學中的糾纏性與非定域性可以保障量子通信中的絕對安全的量子通信,保證量子信息的隱形傳態,實現遠距離信息轉輸。所以,與現代通信技術相比,量子通信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具有保密性強、大容量、遠距離傳輸等特點,量子通信創建了新的通信原理和方法。
3.3 量子密碼——不可克隆定理
經典密碼是以數學為基礎,通過經典信號實現,在密鑰傳送過程中有可能被竊聽且不被覺察,故經典密碼的密鑰不安全。量子密碼是一種以現代密碼學和量子力學為基礎,利用量子物理學方法實現密碼思想和操作的新型密碼體制,通過量子信號實現。量子密碼主要基于量子物理中的測不準原理、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等,通信雙方在進行保密通信之前,首先使用量子光源,依照量子密鑰分配協議在通信雙方之間建立對稱密鑰,再使用建立起來的密鑰對明文進行加密,通過公開的量子信道,完成安全密鑰分發。因此量子密碼技術能夠保證:
1)絕對的安全性。對輸運光子線路的竊聽會破壞原通訊線路之間的相互關系,通訊會被中斷,且合法的通信雙方可覺察潛在的竊聽者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2)不可檢測性。無論破譯者有多么強大的計算能力,都會在對量子的測量過程中改變量子的狀態而使得破譯者只能得到一些毫無意義的數據。因此,量子不可克隆定理既是量子密碼安全性的依靠,也給量子信息的提取設置了不可逾越的界限,即無條件安全性和對竊聽者的可檢測性成為量子密碼的兩個基本特征。
4 結論
量子物理是現代信息技術誕生的基礎,是現代信息技術突破物理極限,實現持續發展的動力與源泉?;诹孔游锢韺W的原理、特性,如量子疊加原理、量子糾纏原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和不可克隆定理等,使得量子計算機具有巨大的并行計算能力,提供功能更強的新型運算模式;量子通信可以突破現代信息技術的物理極限,開拓出新的信息功能;量子密碼絕對的安全性和不可檢測性,實現了絕對的保密通信。隨著量子物理學理論在信息技術中的深入應用,量子信息技術將開拓出后莫爾時代的新一代的信息技術。
參考文獻
[1]陳楓.量子通信:劃時代的嶄新技術[N].報,2011.
[2]曾謹言.量子物理學百年回顧[J].北京大學物理學科90年專題特約專稿,2003(10).
[3]李應真,吳斌.物理學是當代高新技術的主要源泉[J].學術論壇,2012.
[4]董新平,楊綱.量子信息原理及其進展[J].許昌學院學報,2007.
[5]周正威,陳巍,孫方穩,項國勇,李傳鋒.量子信息技術縱覽[J].中國科學,2012(17).
[6]郭光燦.量子信息技術[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2(5).
[7]朱煥東、黃春暉.量子密碼技術及其應用[J].國外電子測量技術,2006(12).
篇6
[關鍵詞]量子體系對稱性守恒定律
一、引言
對稱性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特性。近代科學表明,自然界的所有重要的規律均與某種對稱性有關,甚至所有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都具有某種特殊的對稱性——所謂“規范對稱性”。實際上,對稱性的研究日趨深入,已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到物理學的各個分支:量子論、高能物理、相對論、原子分子物理、晶體物理、原子核物理,以及化學(分子軌道理論、配位場理論等)、生物(DNA的構型對稱性等)和工程技術。
何謂對稱性?按照英國《韋氏國際辭典》中的定義:“對稱性乃是分界線或中央平面兩側各部分在大小、形狀和相對位置的對應性”。這里講的是人們觀察客觀事物形體上的最直觀特征而形成的認識,也就是所謂的幾何對稱性。
關于對稱性和守恒定律的研究一直是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對稱性與守恒定律的本質和它們之間的關系一直是人們研究的重要內容。在經典力學中,從牛頓方程出發,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導出力學量的守恒定律,粗看起來,守恒定律似乎是運動方程的結果.但從本質上來看,守恒定律比運動方程更為基本,因為它表述了自然界的一些普遍法則,支配著自然界的所有過程,制約著不同領域的運動方程.物理學關于對稱性探索的一個重要進展是諾特定理的建立,定理指出,如果運動定律在某一變換下具有不變性,必相應地存在一條守恒定律.簡言之,物理定律的一種對稱性,對應地存在一條守恒定律.經典物理范圍內的對稱性和守恒定律相聯系的諾特定理后來經過推廣,在量子力學范圍內也成立.在量子力學和粒子物理學中,又引入了一些新的內部自由度,認識了一些新的抽象空間的對稱性以及與之相應的守恒定律,這就給解決復雜的微觀問題帶來好處,尤其現在根據量子體系對稱性用群論的方法處理問題,更顯優越。
在物理學中,尤其是在理論物理學中,我們所說的對稱性指的是體系的拉格朗日量或者哈密頓量在某種變換下的不變性。這些變換一般可分為連續變換、分立變換和對于內稟參量的變換。每一種變換下的不變性,都對應一種守恒律,意味著存在某種不可觀測量。例如,時間平移不變性,對應能量守恒,意味著時間的原點不可觀測;空間平移評議不變性,對應動量守恒,意味著空間的絕對位置不可觀測;空間旋轉不變性,對應角動量守恒,意味著空間的絕對方向不可觀測,等等。在物理學中對稱性與守恒定律占著重要地位,特別是三個普遍的守恒定律——動量、能量、角動量守恒,其重要性是眾所周知,并且在工程技術上也得到廣泛的應用。因此,為了對守恒定律的物理實質有較深刻的理解,必須研究體系的時空對稱性與守恒定律之間的關系。
本文將著重討論非相對論情形下討論量子體系的時空對稱性與三個守恒定律的關系,并在最后給出一些我們常見的對稱變換與守恒定律的簡單介紹。
二、對稱變換及其性質
一個力學系統的對稱性就是它的運動規律的不變性,在經典力學里,運動規律由拉格朗日函數決定,因而時空對稱性表現為拉格朗日函數在時空變換下的不變性.在量子力學里,運動規律是薛定諤方程,它決定于系統的哈密頓算符,因此,量子力學系統的對稱性表現為哈密頓算符的不變性。
對稱變換就是保持體系的哈密頓算符不變的變換.在變換S(例如空間平移、空間轉動等)下,體系的任何狀態ψ變為ψ(s)。
三、對稱變換與守恒量的關系
經典力學中守恒量就是在運動過程中不隨時間變化的量,從此考慮過渡到量子力學,當是厄米算符,則表示某個力學量,而
然而,當不是厄米算符,則就不表示力學量.但是,若為連續變換時,我們就很方便的找到了力學量守恒。
設是連續變換,于是可寫成為=1+IλF,λ為一無窮小參量,當λ0時,為恒等變換??紤]到除時間反演外,時空對稱變換都是幺正變換,所以
(8)式中忽略λ的高階小量,由上式看到
即F是厄米算符,F稱為變換算符的生成元。由此可見,當不是厄米算符時,與某個力學量F相對應。再根據可得
可見F是體系的一個守恒量。
從上面的討論說明,量子體系的對稱性,對應著力學量的守恒,下面具體討論時空對稱性與動量、能量、角動量守恒。
1.空間平移不變性(空間均勻性)與動量守恒。
空間平移不變性就是指體系整體移動δr時,體系的哈密頓算符保持不變.當沒有外場時,體系就是具有空間平移不變性。
設體系的坐標自r平移到,那么波函數ψ(r)變換到ψ(s)(r)
2.空間旋轉不變性(空間各向同性)與角動量守恒
空間旋轉不變性就是指體系整體繞任意軸n旋δφ時,體系的哈密頓算符不變。當體系處于中心對稱場或無外場時,體系具有空間旋轉不變性。
3.時間平移不變性與能量守恒
時間平移不變性就是指體系作時間平移時,其哈密頓算符不變。當體系處于不變外場或沒有外場時,體系的哈密頓算符與時間無關(),體系具有時間平移不變性。
和空間平移討論類似,時間平移算符δt對波函數的作用就是使體系從態變為時間平移態:
同樣,將(27)式的右端在T的領域展開為泰勒級數
四、結語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三個守恒定律都是由于體系的時空對稱性引起的,這說明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的對稱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且這三個守恒定律的確立為后來認識普遍運動規律提供了線索和啟示,曾加了我們對對稱性和守恒定律的認識.對稱性和守恒定律之間的聯系,使我們認識到,任何一種對稱性,或者說一種拉格朗日或哈密頓的變換不變性,都對應著一種守恒定律和一種不可觀測量,這一結論在我們的物理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粒子物理學和物理學中,重子數守恒、輕子數守恒和同位旋守恒等內稟參量的守恒在我們的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下表中我們簡要給出一些對稱性和守恒律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戴元本.相互作用的規范理論,科學出版社,2005.
[2]張瑞明,鐘志成.應用群倫導引.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3]A.W.約什.物理學中的群倫基礎.科學出版社,1982.
[4]W.顧萊納,B.繆勒.量子力學:對稱性.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于祖榮.核物理中的群論方法.原子能出版社,1993.
[6]卓崇培,劉文杰.時空對稱性與守恒定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7]曾謹言,錢伯初.量子力學專題分析(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07-208.
[8]李政道.場論與粒子物理(上冊).科學出版社,1980.112-119.
篇7
關鍵詞:量子力學 教學研究 哲學思想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睖毓手?,止于至善,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哲學素養、人文情懷和科學素養,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之一。以牛頓運動三定律、電磁理論和熱力學及統計物理學為基礎的經典力學誕生于17世紀,成功地解釋了大量物理學現象,取得了輝煌的科學成就,曾經被人們信奉為客觀真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類以巨大的熱情來研究原子核和放射現象,導致了兩大理論成果的誕生:量子理論和相對論。隨后,激光器、二極管、三極管、集成電路、互聯網、移動通信、登月等等,這些輝煌的成就促使人類邁進了信息時代。運動著的電子――一個小小的微觀粒子,卻促使人類文明進入了電子信息時代。事實表明,現代信息技術的理論基礎是物理學,信息的產生、發送、接收和處理,都是由一個個物理的系統來實現,因此信息世界的物理體系歸根結底要受到物理定律的制約。現在人們明白了,經典物理理論僅適用于宏觀低速運動的物體的場合,而對于微觀小尺度下、接近于光速運動的粒子的運動規律誤差會變得很大,必須使用相對論和量子理論來描述。而經典物理理論僅僅是量子理論和相對論在低速宏觀范圍下的良好近似。
量子理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量子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整個物理學發展中最值得書寫的,也是對青年大學生最具有啟發意義的過程,在此期間包括了愛因斯坦的奇跡年(1905年)。梳理和探究整個過程中所包含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理論,科學素養……都是值得我們去探索、去深思、去挖掘的。
一、對青年大學生物質觀和運動觀的進一步加深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技術發展到21世紀,人類對于物質世界的認識進入到了納米尺度。材料學科的研究中出現了很多量子效應。量子理論中的許多不同于經典力學的物理現象顛覆性地發展了經典力學的思維,拓寬了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視野,使人們對運動的本質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隨著人類認識的不斷深入和材料尺寸的不斷縮小,電子運動的量子效應愈加明顯?,F在人們已經明白了,電子既是一種微觀粒子,同時也是一種波,這就是所謂的波粒二象性。與經典物理現象不同的是,微觀粒子的諸多物理量之間受到量子規律的束縛,其中之一便是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例如時間與能量之間、動量與位置之間等。此外,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電子的勢壘貫穿效應,即能量小于勢壘高度的電子或者其它微觀粒子可以以一定的幾率,越過勢壘,運動到勢壘的右邊去。盡管一個理性的人對這種解釋可能不滿意,但是我們必須明白“隧穿”僅僅是我們為了理解的方便而構造的一個東西,除非人們對量子世界的認識更進一步。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當滿足一定條件的時候,隧穿效應就會發生。
二、對青年大學生思維拓展與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量子理論是描述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理論,其概念體系與研究宏觀現象及其規律的經典物理學有很大的不同。量子理論的出現,是人類對物質世界認識日益深化的結果,為其他自然學科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從培養研究型科學人才的角度來說,量子理論是與現代科學研究聯系最緊密的課程之一。這對當代青年大學生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
第一,必須尊重客觀世界的運動規律,堅持創新思維,深刻認識微觀世界的規律。規律是物質在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必然的、穩定的、永恒的聯系,任何事物之間都有聯系,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這就需要在實際的學習探索中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矛盾具有特殊性,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和主要性質,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次要因素。在實際的處理過程中要區別對待。
第二,注意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量變是指事物單純數量上的增加或減少,事物保持其質的穩定性。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注意收集數據,逐步地總結規律。任何重大的發現,都有一個辛苦的積累過程,面對紛繁雜蕪的實驗數據,如何去偽存真,由表及里,層層剖析?這需要尊重客觀規律,逐漸挖掘深層次的信息,切勿急于求成或者違背客觀規律。這方面在量子理論的發展過程中體現得尤為重要。
第三,量子理論是開放的理論,對量子理論的爭論一直在繼續。量子理論過去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它是一個徹底完善的物理學理論。自量子理論誕生以來,關于量子理論的思想基礎和基本問題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人們對于量子理論本身的完備性及其一些基本觀念的理解,甚至持有截然不同的觀點。其他的理論也是在不斷地爭論中不斷完善。
三、量子力學中的數學思想及其知識框架
量子力學中主要的數學知識,主要是Hilbert內積空間,這是學生在學完微積分初步、線性代數以及概率論后需要掌握的、在工程領域內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門數學學科,也是對空間解析幾何的推廣和延伸。其中包括了對前面提到的幾門學科的綜合應用,例如量子力學中的力學量,用線性算符來描述,則必須是厄米的;用海森堡的矩陣力學表示,則要求該矩陣的本征值和平均值均為實數;還有,在計算不同物理量表象的矩陣元時,要用到定積分的運算;而不同表象之間的變換,需要用到矩陣變換;此外,在講到微擾論和變分法時,還需要進一步的用到更多的數學知識。這些數學學科分支的交叉出現,足以讓學生對該門課程的進一步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如何消除和轉變學生的這種畏懼心理,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增強授課的趣味性。事實上,一部量子力學的發展史,包含了太多的啟迪、方法、思維和科學研究的因素,因利勢導,重視基礎知識的講解,將所有涉及到的數學知識及其發展史,生動地傳授給學生。筆者經過近五年的課堂教學,認為對當前的大學本科學生,倘能在授課中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學習《量子力學》的意義就達到了。
結論:以量子理論為核心的量子物理無疑是本世紀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學理論之一。它不僅代表了人類對微觀世界基本認識的革命性進步,而且帶來了許多劃時代的技術創新,直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物質生活。讓學生在不斷的思考和探索中,體會到學習和思考的快樂;對學生的世界觀、物質觀以及運動觀的進一步深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格雷厄姆•法米羅,涂泓等譯.天地有大美之現代科學之偉大方程,世界圖書出版社,2008
[2]施塔赫爾,范岱年等譯.愛因斯坦奇跡年.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7
[3]曾謹言.量子力學.科學出版社,2010,4
[4]伯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中國商業出版社,第1版,2009,1
篇8
2015年7月14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在經過9年時間的漫長跋涉后,終于抵達并近距離飛掠了它的目的地――冥王星。這是人類首次近距離觀測冥王星,是空間探索歷程上的里程碑事件。
冥王星曾被當作行星的一員,也是柯伊伯帶天體的代表??乱敛畮祗w遠離太陽,化學成分的演化很緩慢,可能還保存著與太陽系誕生以及生命起源相關的線索,但由于它們距離地球非常遙遠,此前天文學家對其了解非常有限。“新視野”號的探索,可以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認識冥王星及其衛星的地質地貌以及冥王星的大氣成分,更深入地了解遙遠的柯伊伯帶,進一步尋找關于太陽系與生命起源的線索。
火星上存在液態水被證實
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宣布,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發現了火星存在流動液態水的有力證據。利用MRO上的成像光譜儀,研究者在有神秘條紋的火星山坡上探測到了水合礦物的特征信號。這些暗色的條紋會隨著時間推移反復消失和出現――在溫暖的季節,這些條紋顏色會加深顯現出來,而在較冷的季節則消失不見。
MRO搭載了6個科學儀器,從2006年開始一直在探測火星,這次的發現就是多個探測器合作并堅持多年探測的結果。
巴黎氣候大會
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在巴黎閉幕。會議最后通過的協議在上百個國家之間達成共識,各國需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使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幅度不超過前工業時期的2℃,如果有可能還將繼續提高目標,盡量把氣候增溫控制在1.5℃以內。
在協議的約定下,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這次會議達成的協議,將直接影響全球在2015年之后的中長期減排任務,各國將大量使用清潔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大幅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而減少人類活動對氣候增溫的影響。
量子力學“超距作用”首次得到嚴格檢驗
量子力學最讓人迷惑的奇異性之一,就是它可以允許相隔甚遠的兩個粒子發生瞬時的相互作用,對一個粒子進行觀測會同時影響另一個粒子,不受光速的限制。眾所周知,愛因斯坦痛恨量子力學這種“幽靈般的相互作用”,因此提出“隱變量理論”,認為粒子的性質在測量前就被一種“隱變量”事先決定,只是人類還沒有找到它。
篇9
Deep Beauty
2011,472pp
Hardback
ISBN9781107005709
Hans Halvorson編著
本書起源于2007年10月3-4日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由普林斯頓大學和約翰·坦普爾頓基金會(JTF)組辦的“深度的美:數學新方法和理解量子世界基礎的探究”主題研討會。會議從世界各地邀請了一批杰出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參會演講,會后演講者把他們的思想發展整理成為該書。
沒有什么科學理論能比量子理論引起更多的迷惑和困惑。起初在1900年,量子理論的發展忽冷忽熱,直到1932年馮諾依曼發表了他的開創性的經典著作《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量子力學才找到了與其相容的數學理論框架。物理學本來是幫助我們認識理解世界的,但是量子理論把世界搞得更加難懂。這個困惑源自于我們嘗試想把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量子力學所帶來的困惑不僅引起人們心里的不安,而且阻礙著物理學本身的發展。那么,我們如何做出觀念上的創新呢?我們如何找到一個新的視角讓之前所有迷惑的現象通通變得合理可行,甚至是結構美麗的。在光輝的歷史傳統中,從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到哲學數學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和布羅威爾(L. E. J. Brouwer),數學科學創造了許多新概念,碩果累累。因此,本書的切入點在于認同數學的創造性發展能夠推動人類觀念的進步,促使我們理解當今的物理理論,尤其是量子理論,進而推動了物理學的進步。
本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共12章:第一部分超越希爾伯特空間的范式,含第1-6章:范疇理論:1.N-范疇物理學的歷史前傳;2.宇宙的進程和它的一些假象;3.拓撲斯(Topos)方法在基礎物理學中的應用;4.存在化(Daseinisation)的物理解釋;5.經典和量子的可觀察量;6.波爾化(Bohrification)。第二部分超越希爾伯特空間范式:算子代數,含第7-8章:7.小題大做:引人注目的相對論真空狀態;8.愛因斯坦遇見馮諾依曼:代數量子場論中的局部性和可控的獨立性。第三部分希爾伯特空間框架含第9-12章:9.量子理論及其超越:糾纏態是特殊的嗎?;10.馮諾依曼對“沒有隱藏的變量”的證明是荒謬的嗎?11.廣義概率論的葉理狀(Foliable)可控制結構;12.強的自由意志定理。
本書側重于方法論,從多個角度闡述新思想,尤其是新的數學概念,旨在引入新的觀念幫助我們理解當代物理學及其未來的發展。書中作者都是物理學、數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有數學家(Conway,de Groote,Kochen,Spitters),物理學家(Baez,Coecke,Dring,Heunen,Isham,Landsman,Lauda,Summers),理論物理學家(Brukner,Dakic,Hardy)和哲學家(Bub,Redéi)。
本書適合數學、物理學和科學哲學領域相關的研究人員閱讀。
陳濤,
博士生
(中國傳媒大學理學院)
篇10
[關鍵詞]物理學理論 計算機技術 量子計算機
中圖分類號:O4-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7-0198-01
一、近代物理學理論的發展與現代物理學理論
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即為19世紀至今,是現代物理學理論發展不斷壯大的時期。
當力學,熱力學,統計學,電磁學都發展的很完善時,有“兩個不穩定因素”打破了物理界的當時的境況,推動了物理學的變革。第一個是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即在實驗中沒測到“以太風”,也就是說不存在真正的參考系,光速與光源運動無關,光速各向同性。第二個是黑體輻射實驗,用經典物理學理論無法解釋實驗結果。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打破了傳統的物理學理論,提出了俠義相對論,徹底了之前牛頓提出的絕對時空觀的理論。十年后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闡述了萬有引力的實質。
物理學界的第二個穩定因素――黑體輻射實驗,通過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等一大批物理學家的努力下,量子力學應時誕生了。隨著薛定諤波動方程解釋物質與波的關系,量子力學愈來愈趨于完善。
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力學在現代物理學理論發展中是不可忽略的偉大成就。這兩個的研究的對象也發生了改變,由低速到高速,宏觀到微觀等,物理學理論也日趨成熟。
二物理學理論是計算機誕生的基礎
物理學作為理論基礎:隨著微積分、力學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經典光學理論的建立,總所周知的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的整個力學的體系也完美的呈現于人們眼中。一對天才數學家布爾和德莫根歷經無數次的推演證明,挖掘出了數理邏輯中那閃耀著最亮的光輝――布爾代數:電磁理論則是偉大的物理學家法拉第和麥克斯文創立的!而微觀領域上的量子力學經由多位物理學家――德布羅意、玻爾、愛因斯坦、海森伯、薛定諤建立;還有電子三極管經過無數次實驗也被德弗雷斯發明出來了。
上世紀40年代,200多位的專家研制小組由美國國防部任命的莫奇利和??颂仡I導著并且克服了無數困難,兩年中堅持的開發創新,人類第一臺計算機――ENIAC(1946)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研制成功!這不僅是第一臺電子管數字積分計算機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步。
隨著第一臺計算機的成功研制的第二年,一種不僅小而且安全可靠,又不會變熱,結構也什么簡單的晶體管在美國的科學家巴丁等人研制出來。德克薩斯一器和仙童公司也緊跟著飛速發展的科技的步伐,在1953年成功的生產出了首個集成電路。次年,得克薩斯儀器公司首先的宣布他們擁有了集成電路的生產線,這意味著集成電路可以大量的投入生產和使用,然后TRADIC――首臺晶體管計算機誕生了,這個在體積上要小很多的計算機就誕生了。
伴隨著集成電路的出現,第三代計算機則是誕生在60年代中期。同樣是由IBM公司生產出的IBN600系列計算機成為了第三代計算機的代表產品。早一些的INTEL8080CPU的晶體管集成度超過5000管/片,1977年在一個小小的硅片上就可包含幾萬個管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大比例的集成電路當作邏輯元件和存儲器的第四代計算機也向著微型或巨型改。計算機的處理器也由8086不停地在轉化,到了我們熟知的奔騰系列。
不管是計算機的理論基礎還是硬件設施,其實都是以物理學理論為根本的。物理學理論與計算機技術在未來的日子里互相補益,會不斷的推動科學向前飛速發展的。
三、計算機零件應用的物理學理論
液晶屏,一聽名字就可以想象得到它是以液晶材料為基本組件的。實際上液晶屏就是把液晶材料填充于兩塊平行板之間,并且利用電壓來改變其材料內部的分子排列情況,控制遮光與透光以顯示明暗不同,鱗次櫛比的圖案。如果想要顯示彩色的圖案時,只要把帶著三元色的濾光層加入到兩塊平行板之間就可以了。液晶屏的廣泛應用還因為其功耗十分的低,應用電池的電子產品都可以配置液晶屏。由于液晶介于固態與液態之間,那么就可以既體現固態晶體所有的光學特性,還可以表現出液態的流動特性。總結液晶的物理特性可歸納為:粘性、彈性和其極化性。
目前的CPU一般就是包括三個部分:基板、核心、針腳。大家都知道有一種電腦的硬件的組成的基本單位十分的重要,就是晶體管,而CPU的主要的組成也是晶體管。AMD主流CPU內核在早期的Palomino核心和Thoroughbred-B核心的配備,通常采用3750萬個晶體管,而Barton核心使用了5400萬個晶體管,核心Opteron處理器使用多達1.06億個晶體管;。因此,實際上說的CPU核心構成的最基本單位就是晶體管的的芯數,針腳。所說的基板通常是印刷電路板,它承載著核心與針腳。然后該晶體管通過電路連接,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整體,然后可以去分成不同的執行單元,每個單元又可以去處理不同的數據,這樣有秩序的完成每個任務,才會準確而快速,這也是CPU為何擁有如此強大的處理能力的原因。
其實還有很多的零件都運用了大量的物理學理論。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下比較先進的計算機――量子計算機。
四、簡介量子計算機
從物理觀點看,計算機是一個物理系統.計算過程是一個物理過程。量子計算機是一個量子力學系統,量子計算過程就是這個量子力學系統內量子態的演化過程。
量子計算機以量子力學建立邏輯體系,與量子計算機有關的量子力學的原理,即量子狀態的主要性質包括:狀態疊加、干涉性、狀態變化、糾纏、不可復制性與不確定性。
量子計算機具有學術價值和產業價值不可估量。對人類的文明,它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我認為最主要的方面則是它的工業價值。最直接的應用各種各樣的量子算法,他就可以用于商用化。
可以回想機器在20年前的悲慘境況和現在的春分得意,利用機器學習是很難在工業部門查找數值,因為計算能力的時候真的很爛。然后還要測試幾個月,誰還有時間來調整參數啊。而這兩十年間,計算機體系結構不斷的優化下,機器學習強大了好多倍。想想看,如果我們比今天的計算能力更強大,我們無法想象一個強大的AI強量子任務不是指日可待?而當每家每戶都有一個量子計算機,互聯網將演變成什么形式?總之,商業量子計算機將是未來科技的發動機,就像蒸汽機是工業文明的象征,量子計算機的前景值得我們期待!
我國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難發現現代生活已經步入了一個電子的天堂,計算機將會發揮它不可估量的價值,而作文計算機技術的支架――物理學理論也在不斷的發展著,這就要求我們在緊跟著的腳步,努力研究,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逐漸的將我們國力壯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 王炳根.百年物理學發展的回顧與未來的展望[J].南平師專學報. 1997,0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