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分析報告范文

時間:2023-11-30 17:45: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燃料分析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物燃料分析報告

篇1

這是個朝陽行業,名字鮮亮,底氣十足,發展前景不可估量。根據國際能源理事會預測,到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質能的比重接近60%,而生物質成型燃料則占生物質能利用的60%。

煉獄三部曲

石書田說,若要投身這個行業還得三思,因為必須要經歷煉獄般的“激蕩三部曲”。

第一個階段,激情澎湃。一年光秸稈的產量就有7億噸,把它們全轉成固體成型燃料,那價值簡直就是再造一個農業?。?/p>

第二個階段,任勞任怨。真要進來具體操作,那是相當難?!稗r業進人,工業出去”。上午可能還西裝革履做研發和匯報,下午就得在田間地頭和老百姓一起商談合作,以及進行設備調試,晚上或許對著空曠無比的鄉村,整理一天的工作總結,半夜起來上廁所都讓人出一身冷汗。學校的專業知識在這里就是“文不對題”,是否適應環境、讓思維習慣貼近農村實際才是制勝法寶。

第三個階段,漸入佳境。新成立的行業往往各方面都不規范,挑戰很多,機會也很多。這就要求從業者自身要有學習能力,同時具備創新精神。

談及在綠色行業創業,石書田說:“不能光看著名字新奇好聽,就蜂擁而至。沒有激情,就不會走得長遠;沒有真正的熱愛,就不會切身地將自己的發展前途與行業的前途結合起來。要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

基地建設人才最缺乏

因為生物質成型燃料產業的戰略大后方在農村,所以非常需要“上得廳堂,入得田莊”的基地建設人才。基地建設人員一定要有耐心,有毅力,有一定的基礎,還要耐得住寂寞。

其次,生產型管理人員、運營管理人員也很缺乏。對管理人才的要求是復合型的,除了要有涉農方面的經驗,還要有涉工方面的能力。從2013年開始,對技術人員的需求會增加,要求他們不光做技術更新換代的研發,還要掌握新技術的產業化。

“生物質成型燃料的入行門檻不是很高。首先把知識基礎打好,其次要對行業信息有所了解,并找到自己的立足點。而不管具體崗位是什么,都要對這個行業有激情?!敝芏f還強調,在這個行業一定要有敏銳度,捕捉信息的能力要強,“比如煤價、油價、天然氣價格增高了,你就要馬上聯想到,公司正好可以抓住這個時機向企業供應生物質燃料呀!”

奧科瑞豐的擇才標準

篇2

內容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國汽車銷售量的快速增長,勢必會增加環境的負擔,給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帶來壓力。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國汽車消費增長態勢及汽車消費增長給環境帶來的壓力,然后從抑制彈性汽車消費、推進汽車燃油效率提高、大力發展非油品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等方面探討了如何在汽車消費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推進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汽車消費增長 低碳經濟 發展對策

中國汽車消費增長態勢

(一)中國汽車消費增長現狀與前景

自2003年中國汽車市場需求出現第一次爆發性增長后,2009年總需求出現第二次井噴。2009年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79.10萬輛和1364.4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和46%;2010年上半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92.73萬輛和901.61萬輛,比2009年同期分別增長48.84%和47.67%。從2010年上半年汽車產銷完成情況看,專家估計2010年中國汽車銷量將達到1700萬輛。有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的第一個汽車消費高速增長期一般會持續5年左右,銷量年均增長30%,第二個高速增長期一般持續10年左右,銷量年均增長20%。中國現有汽車千人保有率剛剛超過20%,已經進入第二個消費高速增長期。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將升至2億輛。

(二)中國汽車消費增長帶給環境的壓力

環境污染的最大來源莫過于工業污染、燃煤煙塵、汽車尾氣等,其中汽車尾氣排放的分擔率約占40%??茖W分析表明,汽車尾氣中含有上百種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在大氣碳污染程度中占44%-75%,而二氧化碳濃度也在過去的200年中增加25%,地球平均氣溫上升0.5℃。據此推斷,在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頻出現的今天,汽車消費的增長所帶來的碳排放的增加,勢必導致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機動車排放的污染已成為我國城市空氣污染的最主要原因。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2億多輛,按照每輛汽車每年排放二氧化碳5.37噸、一氧化碳0.15噸、碳氫化合物0.02噸來估算,全國每年排放量就達到二氧化碳10.74億噸、一氧化碳3000萬噸、碳氫化合物400萬噸。在中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CO2排放量躍居世界第二位的情形下,汽車消費的持續增長給環境的穩定和改善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中國汽車消費增長背景下的低碳經濟發展策略

(一)加強科學管理并抑制彈性汽車消費

中國大排量的豪華車消費居高不下,一方面是消費行為的不成熟,另一方面更體現出政府政策的缺失。日、英等國利用多種管理手段和稅收政策,有效地抑制了彈性的汽車消費,推進了節能減排的進程。中國可以借鑒其經驗,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對構建完整高效的低碳體系予以幫助。

日本政府針對不同重量級汽車的燃油經濟性目標,為輕型汽油車、柴油載客車、貨運汽車制定了一系列燃油經濟性標準。首先是確定在每個重量級中具有最優燃油經濟性的“top runner”,并以其燃料經濟性水平作為本重量級汽車的標準。對達不到法規要求的企業,采取勸告、公示企業名單、罰款等懲罰措施;對取得“低排放車”認可證書的汽車,購買者可獲得1.5萬日元的購置稅和第一年50%的汽車稅減免。這項政策的實施迫使所有汽車生產廠家不斷提高汽車燃油經濟性和技術水平,同時引導消費者低碳消費。

英國交通方面的能源消耗約占英國全國的25%,其中93%的能源消耗又集中在道路交通上面。有鑒于此,英國政府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抑制彈性汽車消費需求:一是征收碳排放費。二是通過征收車輛購置稅和汽車消費稅來鼓勵消費者選擇低排放汽車。三是繼續大力發展地鐵、公共汽車等公共交通,鼓勵選擇步行和使用自行車。鑒于對政府稅收政策的考慮和環保意識的深入,目前,英國的許多地區都出現了居民自駕車到中心城區邊緣換乘公交、地鐵的現象,更有私家車只用于旅游和購物的家庭。

中國要引導居民購買節油汽車、抑制彈性的汽車消費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其一,對于價格超過同級別傳統汽車的節能型汽車,由國家補貼一部分;其二,提高能源消費成本,從加強節能減排的角度開征碳稅;其三,調節其他稅種。例如,2008年9月開始實施的汽車消費稅稅率調整中,上調3.0L以上的大排量乘用車消費稅率,下調1.0L及以下的小排量乘用車消費稅率。對于消費者具有一定導向性的同時,通過對廠家征稅的變化,引導了許多汽車生產企業生產和使用小排量發動機。2010年的車輛購置稅調整中,對排氣量在1.6升及以下的小排量乘用車,暫時按7.5%的稅率征收。這項政策在汽車使用環節刺激了小排量汽車的消費,并且使部分消費者在關于小排量適用車和大排量豪華車之間的彈性選擇中,受到了政府政策的引導,抑制了不必要的面子消費。今后購買小排量汽車的鼓勵政策可以考慮加大力度,并且多樣化。

此外,自2008年以來,北京市通過車牌尾號輪換進行汽車限行,并通過有條件限制汽車購買,緩解交通擁堵已降低城市污染物的排放。今后可考慮征收城市道路擁堵費,通過對特定時間內行駛在擁堵路段上的用戶收取額外的費用,使出行者在不出行、改變路線出行、改變出行方式和支付額外費用之間進行彈性的選擇,也能達到緩解交通擁堵和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雙重效果。

總之,通過彈性的汽車消費的減少,一方面能夠減輕交通負擔,另一方面能夠為節能減排做出貢獻。

(二)繼續推進汽車燃油效率提高

與新能源汽車至少需要數十年時間才有可能被廣泛應用的情況相比,開發能大幅度降低汽車油耗的燃油動力技術僅需要數年時間。美國1974年頒布新的燃油法案,要求從1984年開始,美國汽車制造商生產的轎車的燃油效率標準是每加侖27.5英里(約合每升11.7公里),小型面包車、SUV和輕型貨車的燃油標準是每加侖22.2英里(約合每升9.4公里)。屆時,高于該燃油標準的機動車將不允許上市。此法案的最終結果是各汽車生產企業紛紛加大提高燃油效率的科研力度,攻關技術難題,10年內燃油效率提高了1倍。

美國政府于2010年4月1日公布了更嚴格的汽車油耗標準。規定到2016年,美國汽車每加侖汽油平均行駛里程要達到35.5英里(即百公里平均耗油6.6L)。該標準較美國現行標準提高了10英里(即百公里平均耗油降低了2.6L)。這一標準將再一次極大地促進節油型轎車和輕型卡車在美國的銷售。按照美國政府的測算,新的油耗標準將平均為每名車主節省3000美元油錢,同時也將幫助美國節省18億桶石油,這相當于一年有5300萬輛汽車停止上路。

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統計,目前在售轎車的平均油耗約為百公里8.06L。按每輛汽車年耗油量1噸計算,平均油耗若能降低25%,中國2億輛汽車年總油耗將節約5000萬噸,也相當于5 000萬量汽車停止上路。所以,降低汽車平均油耗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環境改善和能源安全意義極大。

(三)大力發展非油品汽車和新能源汽車

發展天然氣汽車。研究證明,天然氣可以清潔燃燒。和汽油相比,天然氣燃燒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少很多,比柴油就更少了。此外,天然氣的運輸幾乎只通過輸氣管道,也比汽油和柴油的運輸環保。

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國天然氣汽車保有量達到45萬輛,加氣站870座,位居世界第7位。而巴基斯坦擁有230萬輛天然氣汽車和3068座加氣站,居于世界第一。相比之下,排名14位的美國僅11萬輛天然氣汽車,卻擁有1300座加氣站,天然氣汽車推廣潛力巨大。對于中國而言,更多的天然氣汽車有待生產和改裝,更多的加氣站有待建成,更好的動力性能需要完善,更能推動天然氣汽車推廣使用的政策有待出臺。

發展生物能源汽車,包括生物柴油汽車和燃料乙醇汽車。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果實、種子、乳汁或動物脂肪油、廢棄的食用油等生物質原料油與醇類經酯交換反應制得的一種礦物柴油替代燃料。生物柴油汽車與普通柴油汽車相比,尾氣中有毒有機物排放量僅為10%,顆粒物僅為20%,CO排放量(有催化劑時)可減少95%。而且,生物燃料燃燒時排放的CO2遠低于原料植物生長過程中吸收的CO2,從而有助于改善全球變暖這一有害于人類的重大環境問題。

中國早在1981年就已有用菜籽油、棉籽油等植物油生產生物柴油的試驗研究,現在,以回收廢油、野生油料和植物油下腳料為原料和以棉籽油、棕櫚油和麻風樹果實榨油為原料煉制的生物柴油工藝都實現了很大的突破。然而,中國食用油供應緊缺、廢油和地溝油回收難度大等原因共同導致了“原料滿足不了生產能力,生產跟不上市場需求”的現狀。在耕地緊張、糧食安全受到威脅的中國,應該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有機廢棄物的回收率,利用非糧低產農田和可墾荒草地種植甜高粱等抗旱、抗澇、抗鹽堿的能源作物,充實生物柴油的原料市場。

2010年10月底,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了《生物柴油調和燃料(B5)標準》,生物能源將在2011年2月1日正式進入成品油零售系統,并作為合法汽車燃料使用。可以說,中國的生物柴油產業正式走入了發展階段。今后可以通過對替代燃料的立法支持,差別稅收以及原料補貼,共同促進生物柴油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柴油汽車的推廣。

燃料乙醇汽車使用新型環保型的燃料乙醇作為動力,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推廣應用。由玉米、小麥、薯類等為原料,經過發酵和蒸餾制成乙醇,再將濃度約95%的乙醇進一步脫水、變性,再混合以一定比例的汽油就形成燃料乙醇。與普通汽油相比燃料乙醇的燃燒更充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純汽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50%,一氧化碳排放量減少3%-10%、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5%-15%。燃料乙醇作為車用燃料,不僅能應用于汽油機,還能用于柴油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綠色代用燃料。在短期內不可能全部替換原有柴油機和汽油機的情況下,大力發展燃料乙醇對于降低導致全球變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中國的生物燃料乙醇的開發應用從2002年開始試點,一直以玉米、小麥為原料。2007年出于對糧食安全的考慮,重點轉向以非糧作物,薯類、甜菜、甘蔗等為原料?,F在,以秸稈等生物質為代表的第2代燃料乙醇原料成為中國的攻關對象。木質纖維素是地球上最豐富、最廉價的可再生資源。它不會耗費農業資源、影響糧食生產,反而能拓寬能源資源種類,降低生物燃料生產成本,緩解能源壓力。所以,加強纖維素燃料乙醇的科研投入,盡快完成降低生產成本的迫切要求,完善產業鏈條和政策法規是發展燃料乙醇的優選策略。

發展電動汽車。電動汽車包括(油電/氣電)混合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和純電動汽車?;旌想妱悠嚨墓澯蜏p排能力因混合強度不同而不同,強混節省能耗能夠達到20%-30%,弱混也能保證10%-15%;燃料電池汽車采用燃料電池替代蓄電池,通過車載燃料的電化學反應產生電能,減排效果非常突出;而純電動汽車完全以電為動力,利用電網給蓄電池充電,技術簡單,無污染,噪聲小。但是,目前的電動汽車的推廣使用仍有成本高、配套設施不足、蓄電電力來源不環保等瓶頸。清潔、不消耗石油的電動車輛替代傳統內燃機車輛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真正意義上的零排放汽車的使用和推廣還需要政府、汽車生產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

總之,通過加強科學管理以抑制彈性汽車消費,通過推進汽車燃料效率的提高以及發展非油品汽車,將是中國減輕汽車保有量增加帶來的環境壓力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周旋.2009年中國車市呈現特點[J].中國汽車市場,2010(2)

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行業研究部.[國研專稿]2010年2季度汽車行業發展環境分析[J].汽車行業季度分析報告,2010-8-9

3.賈德昌.低碳經濟時代向我們走來[J].中國工程咨詢,2009(4)

4.焦健,唐林,許書權.我國汽車節能產品現狀分析[J].汽車節能,2007(4)

5.徐大豐.低碳技術選擇的國際經驗對我國低碳技術路線的啟示[J].科技與經濟,2010(2)

6.新華社電.美計劃提高汽車燃油效率標準[N].京華時報,2007-12-06

篇3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農產品已經迎來黃金牛市,而各類農產品價格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上漲趨勢難以改變,這勢必對相關上市公司業績的提升帶來極大幫助。事實上,這也是今年以來農業股走強的最根本原因。然而,我們不禁要問農業股的牛市格局是剛剛拉開序幕,還是簡單的板塊輪動?面對已經高高在上的股價,投資者的熱情是否“好高騖遠”?

偶然演繹必然農業迎來大牛市

回到2007年,由于豬肉、糧食等生活資料的大幅上漲直接推動了CPI的上漲。盡管農業股一直被看作是抵御通脹的上佳選擇,但事實上由于長期以來農業板類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對較低,且受政策、行業周期性等因素的影響,市場普遍給予農業股較低估值。進入2008年,在雪災發生之前農業板塊基本上處于“休眠期”。而恰好是由于雪災――這很偶然的因素,農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農業板塊也猶如火山爆發,扶搖直上。

在此輪農業股行情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除了農業類上司公司其他支農行業也的上市公司股價也大放異彩,如冠農股份、鹽湖鉀肥、敦煌種業、隆平高科等等。由于生產成本上漲是農產品上漲的牢固根基,那么農產品商品牛市伴隨的將是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上升。因此,為農產品生產提供配套服務的生產資料提供商才是農產品商品牛市的最大受益者,主要包括動植物保健、種業、獸藥、疫苗、化肥、農藥等。這些行業的商業化程度一般都很高,能夠擁有高的技術水平和附加值。農產品漲價帶動種養殖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直接帶動糧食種子、化肥、農藥以及疫苗、獸藥等動物保健產品需求量的增加。這些細分的子行業將因農產品價格長期上漲價而持續獲益,成為資本市場投資的首選。申銀萬國在最近的行業分析報告中指出,農產品牛市將顯著拉動化肥景氣上升,推動化肥需求增速提高;全球氮肥、磷肥向資源富集地區及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中東、北非是主要增產國,美國產量逐年降低,產能轉移過程中產能關閉與新建節奏不匹配導致供給出現階段性緊張;鉀肥的資源與現有富余產能壟斷、新建產能長周期導致08-09年供應仍然偏緊。從一個較長時間的趨勢來看,在農產品牛市的背景下,國內化肥價格在未來幾年應該是一個上漲的趨勢。因此選擇農業行業時,農資中化肥、農藥等也是不錯的投資品種。

再放眼到全球,農產品牛市具有長期性。來自國信證券分析師的邱偉、張劍鋒指出,推動農產品牛市主要有三點因素:首先,全球農產品供應增加潛力有限。糧食的增長是基于種植面積的擴大以及單位面積產量的增加。目前來看,全球糧食種植面積的擴大并不樂觀,發達國家由于開發已經非常充分,耕地面積的擴大已經非常有限,而新興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使得耕地面積逐年遞減。其次,農產品的能源屬性促進需求增長。發達國家食品消費對于農產品的需求已經基本飽和,而油價高漲使得生物質能源為代表的替代能源興起,由此拉動了農產品需求的顯著增長。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耗盡及每桶破百美元的高油價,讓世界不得不探索生物能源、綠色能源等新型能源,而農產品的能源化正為解決能源危機找到了捷徑。據報道,全球燃料酒精產量在2002年后出現了“井噴”,以美國為例,燃料酒精產量以超常速度增長,并于2006年超過巴西成為全球第一大酒精生產國。2007年美國為生產1800萬噸燃料酒精消耗了玉米5400萬噸,占其全國玉米總產量的20%,預計今年酒精用玉米將達8400萬噸。而給予燃料酒精生產商、加油站及消費者各種稅收、補貼優惠的美國,還在2007年底由布什總統簽署新《能源法》,將2022年生物燃料目標預定為1.23億噸。

最后,生物質能源緊俏帶動全球農產品進入上升周期。生物質能源的興起,使傳統的糧食出口國對糧食的國內需求擴大,減少了出口量,使得國際市場價格上升。而生物質能源作物收益較高,使得農民將更多的土地資源投入到能源作物的生產,使得競爭作物的供給減少,價格隨之上漲,最終導致農產品價格的全面上漲,帶動全球農產品進入上升周期。

而從基本面分析,此次農業股集體發作主要是基于我國農業行業宏觀基本面已經趨于向好。其中聯合證券的觀點就很具有代表性:08年1號文件是改革開放以來關于三農問題的第十個1號文件,其核心內容是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大幅度增加農業農村投入,確保08年農產品有效供給,該文件明顯對農業板塊基本面構成實質性利好。與此觀點相同,中信證券也認為,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農業中上游各子行業景氣以及新農村建設相關子行業景氣都將繼續維持高位運行。農產品價格將步入上升通道:以生物能源為首的工業需求將拉動糧食消費大幅增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也將帶動糧食的食用和飼用消費持續增長,導致糧食供求關系將長期偏緊;而糧食生產的物質投入費用和人工成本持續上升。國內向農業傾斜的政策也都導致需求及成本的持續上漲。因此,從長遠來看,農產品持續上漲的根基牢固,農業生產形勢也持續向好。三元顧問更是旗幟鮮明地指出國內農產品價格正處于長期大牛市的開端,農業產業進入良性循環。國內國際流動性泛濫,國內國際農產品供求關系緊平衡是重要的推動因素,并且這些因素短期內難以有大的改觀。當今大農業之繁榮局面,與政府的支持、引導甚至調控作用密不可分。受益于此,該產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良性、有序的循環當中。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既體現在對糧食生產大局的保障和支持,也表現于對市場波動的平抑與調控。一個最新的例證是:農業部近日出臺《農業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規劃2007-2015》,強調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發展新能源,要保障口糧供應并注重規避能源市場風險。該政策導向仍將對我國農業及農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高景氣未必高收益 農業股高價之惑

盡管市場分析人士對農產品未來將進入長期牛市這一看法達成一致,但多家機構分析農產品漲價對各子行業的成本壓力和收入增長影響程度不一,會使它們的景氣程度出現分化,農業牛市并不會惠及所有的行業,更不會出現農業股都是金股的情況。

來自上海證券的農業行業首席分析師郭昌盛就認為,“多數個股股價仍被偏高估。雖然農林牧漁類股票的漲勢在2月份有所放緩,但仍未回到合理區?!彼J為,該板塊月度漲幅和換手率分別較市場水平高出9.5個和33.3個百分點!同樣,食品業、釀酒業的走勢雖基本與大盤同步,但股價水平仍偏高。個股除了上月已大幅領漲的中糧屯河、冠農股份、新農開發、新賽股份、敦煌種業等繼續超漲外,糖類股以南寧糖業為首的個股也大幅領漲。與其余大多數同類股有所不同,上述個股漲幅過多,目前價格適中或僅略有吸引力。但是,更多的同類股則完全沒有投資吸引力。

聯合證券在談到該問題時觀點更為明確,聯合證券認為農業行業各子行業的特性差異明顯,而各行業的景氣程度影響也大不一樣。在選擇機會時投資者應該區分對待??梢躁P注以下三類公司:1)擁有稀缺性土地、海洋、林木資源的種養殖業;2)受下游行業景氣程度上升帶動,需求量和價格同步提升的農業服務業;3)具有強大成本轉嫁能力的農副產品加工業。

農業板塊今年以來上漲近30%。農林牧漁板塊的48只成份股中,今年以來處于上漲狀態的有38只,占80,其中漲幅在50%以上的有10只,資金流入明顯,而同期上證指數下跌達1000點。于是我們有投資者不禁有這樣的疑問,如今的農業股是否還會上漲,還有多大空間?是否可以“好高騖遠”?

但我們在整理了大多數機構的觀點后發現,雖然行業被長期看好但多數機構并不愿意給予農業行業過高估值,認為短期農業板塊很可能出現較大幅度的調整。

篇4

從總的形勢看,石油資源必將逐步減少,最終將枯竭。為此,世界各國從長遠戰略考慮,為保證車用能源供應的安全和節省大量外匯支出,有必要減少對進口原油的過分依賴,積極尋找替代能源,采用多種能源,以確保社會經濟的發展。

實踐證明:燃料乙醇作為石油的替代品和可再生能源,不僅對于解決糧食深加工轉化,穩定糧價和農民收入,減少環境污染、保持生態平衡等諸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還能創造許多新的就業機會。因此,推廣使用燃料乙醇必將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

從世界各國車用乙醇汽油使用情況來看,在美國、巴西早已成功推廣,近年來歐盟和東南亞一些國家也在積極推廣車用乙醇汽油。然而,這項工作在中國還僅處于推廣試驗階段。可喜的是吉林作為中國燃料乙醇推廣先行試點省,政府在推廣使用乙醇汽油方面已摸索出許多成熟經驗。

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大勢所趨

目前,燃料乙醇的生產和應用在國際上已呈高速發展趨勢,燃料乙醇產業已成為各國政府調控農產品供需矛盾,解決石油資源短缺問題,保護城市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政策手段和經濟杠桿。

可以預見,隨著世界石油資源的消耗、對環境關注程度的提高、MTBE的禁用以及燃料乙醇應用范圍的拓寬,將極大地刺激對燃料乙醇的需求。

預計,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燃料乙醇的年增長率將達到12%以上。

因此,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將成為中國替代能源選擇與可持續發展的大勢所趨。具體說,有四個理由。

一是石油資源日益短缺,必須尋求新的替代能源。今年以來,受一季度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及一些權威機構不斷上調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預測數據的支持,國際油價總體呈上揚趨勢,紐約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薩斯輕質油(WTI)首行合約價格由42.12美元/桶攀升至57.27美元/桶,漲幅達35.9%。

中國石油資源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6,從1993年開始,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中國石油進口已經超過7000萬噸,今后進口仍呈上升趨勢,石油進口量約占使用量的20%左右,預計到2010年前后將達到40%,車用汽油年消耗量為6400萬噸。按照車用乙醇汽油所含變性燃料乙醇10%計算,每年可減少汽油消耗640萬噸。

乙醇是可以再生、可以循環利用的新型生物能源及綠色能源,因此用車用乙醇汽油來代替目前所使用的普通汽油,這對于完善能源安全體系,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節約外匯意義重大。

二是緩解糧食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促進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如何利用國內豐富且廉價的玉米資源,使農業得到快速的、可持續發展是政府面臨的一項重大問題。為此,世界各國在發展燃料乙醇產業的同時,也帶動了對農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使農業產業得到了可持續發展。

“九五”以來,中國農業生產連年豐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接近5億噸,然而糧食深加工問題未能得到很好解決,出現了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

一方面國家拿出400億元建庫存糧,同時每年拿出100億元作補貼,財政不堪重負;另一方面,糧食沒有轉化市場,敞開收購和順價銷售成效不很明顯,農民增收難以保障。

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可有效解決糧食等農作物的轉化,形成一個長期、穩定、可控糧食消費市場,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

目前,全國汽油消費量近4000萬噸,以加入變性燃料乙醇10%計,需變性燃料乙醇約400萬噸,可消化糧食1000多萬噸,使農民增收100多億元。

另外,生產燃料乙醇的玉米可另外生成第二副產品酒糟蛋白飼料(DDGS)和精制玉米油,解決玉米深加工問題,形成“增產-消費-刺激再生產”的良性循環。發展燃料乙醇產業還可以推進農業產品標準化、農業生產專業化、農業經營一體化,有利于推動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保障糧食安全,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是改善生態環境,緩解大氣污染。隨著工業化進程的迅猛發展,世界范圍內汽車保有量快速增加,目前以汽油為動力的汽車尾氣對大氣的污染程度,已占所有大氣污染源的60%左右。

因此,國際上對汽車尾氣造成對大氣污染非常重視,在尋找、研究和開發汽油替代品方面作了很多工作,比如風能、電能、氫能等,包括目前正在使用的甲基樹丁基醚MTBE,但這些能源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乙醇是良好的車用燃料,除了它的燃燒性能可與汽油相比外,汽車發動機的壓縮比可以提高,另外可使用較高的空氣與燃料比例,燃燒完全。

減少汽車排放CO2量是防止地球氣溫升高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根據檢測,當汽油中摻入10%-20%乙醇時,這種混合燃料排出的尾氣完全可以符合加利福尼亞州嚴格的空氣污染標準要求。燃料乙醇的使用,對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趨勢可起到緩解作用。

中國汽車保有量達1500萬輛(不含農用車),摩托車4500萬輛,并且以每年10%速度遞增,大量汽車尾氣影響空氣質量,造成環境污染。

據檢測,汽油加入10%的變性燃料乙醇后,可使汽油辛烷值提高3%,含氧量增加3.5%,可使汽車有害尾氣排放總量減少33%以上,大大改善汽油的使用性能,使燃燒更徹底。

另外,通過替代普通汽油中的對地下水資源破壞嚴重的甲基叔丁基醚(MTBE)含氧添加劑,可有效防止地下水的破壞,是一種節能環保型燃料,對于改善大氣環境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

四是乙醇汽油在替代能源中是比較理想、現實可行的。由于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以及農產品的大量富余和價格的下降,使發酵法生產乙醇的成本逐步下降,再加上各國政府對使用乙醇汽油特殊政策的出臺,在眾多替代能源中乙醇汽油又成為比較理想和現實可行的能源。

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內乙醇汽油的生產和使用迅速發展,成為目前替代石油最合適的可再生的重要能源。

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任重而道遠

綜上所述,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必將成為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性舉措。因此,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全面推廣使用燃料乙醇汽油,必將對中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和諧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但應明確的是,在乙醇汽油推廣過渡階段,政府必須要唱主角。因為推廣初期涉及的部門就有幾十個,運行中要解決的難題就有數百個,這些問題方方面面,有政策上的、法規上的、技術上的,還有宣傳輿論導向上的等等。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政策,統一的政府協調機構來強力推進,單靠市場化運作,或是單靠某個企業單打獨斗,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我國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還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就全國而言,根據國務院領導的多次重要批示精神,這項工作一直是按照統一規劃,試點先行,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轉貼于

吉林作為該項工作先行試點的省份,在全國第一個制定并實施了政府規章,依法行政;在全國第一個成功實現了省級行政轄區內封閉運行推廣使用乙醇汽油,第一個實現全品種覆蓋市場,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點的乙醇汽油推廣之路;在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政策法規、組織管理、生產供應、市場銷售以及技術服務等方面取得了寶貴經驗,形成了車用乙醇汽油生產、儲運、銷售及使用的成套技術措施和管理辦法,為今后乙醇汽油的全面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盡管如此,目前吉林仍有兩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是乙醇成本居高不下,技術創新有待提高,生產原料要多元化。從2005年4月1日起,乙醇汽油的推廣已經擴大到全國九省。但隨著乙醇汽油推廣范圍的擴大,國內原本囤積嚴重的陳化糧將逐漸被酒精廠家消化完畢,現在燃料酒精的生產很大一部分轉向使用新糧。這將面臨兩個問題:第一,生產成本難以降低;第二,新糧能否保證持續穩定供應還是個未知數。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乙醇汽油的推廣戰略面臨著嚴峻考驗。

另外,為鼓勵“酒精燃料”的生產,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補貼優惠政策,每年要拿出20多億元補貼四大燃料酒精生產企業,但隨著乙醇汽油推廣范圍的擴大和消耗的增長,國家的補貼負擔會越來越重。因此,降低燃料乙醇的高成本,是乙醇汽油全面推廣面臨的首要問題。

首先,生產企業要吸收國外生產企業的先進經驗,加強管理,改進工藝,形成規模經營,以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其次,要考慮采用一些其他的低成本生產原料,如廣東、廣西著手研發甘蔗燃料乙醇等。有關科研機構要加快替代原料的研發,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國家有關部門應在這方面給予更大的關注和合理的資金投入。

二是國民認知程度不足,輿論宣傳要堅持不懈。盡管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相比,性能、油耗相差無幾,而且車用乙醇汽油和無鉛汽油完全可以轉換使用,在合格的車輛中,兩種汽油可以混加,并不會對車輛燃油系統和其他部件產生太大的不良影響。

但由于消費觀念、市場監管等方面仍然存在著某些差距,有些人認為乙醇汽油在使用過程中耗油大、“勁兒小”等等。因此,在推廣中要繼續通過各種渠道和媒體大力宣傳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對改善環境、緩解石油資源短缺以及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使消費者充分了解車用乙醇汽油,自覺自愿使用。

解決上述難題,吉林的對策與建議是:一是加強監管,營造良好的封閉環境。在國家已經做出車用乙醇汽油發展規劃的情況下,在試點地區相關部門雖然出臺了相關管理辦法,但還缺乏監管力度,仍然存在非乙醇汽油沖擊市場的情況,工商管理部門應該加大管理和處罰力度,成立專門檢查機構,加強對變性燃料乙醇和車用乙醇汽油生產企業以及銷售市場的監督檢查。

對違反規定擅自從事燃料乙醇生產或銷售、使用車用乙醇汽油以外的其他車用汽油的,不但要限期整改,還應嚴厲處罰,嚴防劣質成品油進入流通領域以及小煉油無序競爭,干擾乙醇汽油市場。另外,應加大整頓汽車配件市場,對假冒汽車配件的生產、流通等環節進行清理整頓,防止質量不合格的汽車零部件進入市場,以免乙醇汽油用戶對使用乙醇汽油產生誤解,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乙醇汽油封閉運行環境。

二是保持政策支持的力度和靈活度。試點期間,政策和經濟性分析報告顯示,使用車用乙醇汽油是沒有經濟效益的;但大范圍的推廣,對國家是有利的,比如可解決農民收入、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要保證車用乙醇汽油的順利推廣,就必須堅持相應的財政、稅收、補貼等政策,保持現有或進一步增加補貼力度。特別是最近一個時期,食用酒精市場銷量快速增長,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勢必對燃料乙醇的供應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為此,應根據生產、銷售環節存在的市場波動,制定更加符合市場規律、相對靈活的補貼政策,從而使全面推廣有良好的政策保障。

篇5

關鍵詞:電氣化 工程 社會發展 推動 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TM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2(c)-0095-01

自20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店里的發現和使用以來,電力成為全世界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電力的長期使用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受到極大益處。電力工程是利用電力資源進行資源整合利用,與現當代文明相融合而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工程,是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具體表現。電力工程中,不僅體現了新時期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技術水平、人才素質綜合培養成果,更體現了與自然環境文化和諧共處的人類美好家園。電氣化工程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工程體系,是點亮人類世界的新型世界化工程。下面該文主要就電氣化工程對城鄉發展的推動作用進行具體分析和探究。

1 電氣化工程對城市發展的推動作用

(1)電氣化工程在世界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所謂電氣化工程主要指的是發電、供電、配電等與電力資源利用有關的各個方面,具體形式表現為火力發電、水力發電、風力發電以及新能源中的核電等等。城市化的發展對電力的需求數量十分龐大,電力在工廠機器的正常使用上幾乎占據所有可支配能源的主導地位,城市化進程中,工廠的大機械化工作是工業化進程的主要標志,而工業化的發展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密不可分,工業化推動城市化進程,城市化帶動工業化發展,二者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因此電氣化工程在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長期以來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2)電氣化工程在改善城市居民生產生活方面的作用。電力行業作為與國民生活聯系最緊密的一項大型國家性工程,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支柱的作用。電氣化工程發展的好壞、模式的新舊對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居民居住集中、生活必需服務產品生產數量龐大,電力是促進生產提速的主要動力,城市是國民經濟發展中主體,電氣化工程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表現為居民對電力的直接使用,供暖、供電、供水等方面都需要電力資源的大力支持,因此,電氣化工程是保證城市居民正常生活,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2 電氣化工程在新農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電氣化工程對新農村實施節能減排工作中的地位。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在全國14億人口數量中,農業人口高達7億左右,占我國人口總數量比例的一半。眾所周知,我國地大物博,國貿的農村土地利用范圍內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都可以用來開發新資源,節省燃料的使用,促進新時期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據常年調查,我國農村水電資源十分豐富,占全國水電施工項目的90%甚至以上,大力開發農村水電資源實施我國新農村電氣化工程,是進一步促進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改善我國農村能源結構,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優越條件。因此,加強農村電氣化工程的開展有利于農村現代化建設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以城帶鄉、城鄉結合的科學友好可持續發展。

(2)電氣化工程對我國農村居民生活生產有較為有利的影響。電氣化工程不僅在推動農村水電資源的開發,促進農村經濟整體發展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我國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也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農村生產活動大多以植物種植、家畜飼養、水產養殖為主,各種農業活動產生的生物廢棄物數量龐大卻時常閑置,電氣化工程的開發可以幫助利用農村生產活動進行資源循環利用的節能減排工作。例如,利用電氣化工程進行農村沼氣收集,以供熱供暖供氣等等。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處理農村閑置生物資源,同時起到了優化環境,清新空氣等的環保方面效用。電氣化工程在農村生產生活中的功效值得進一步開發探索。

3 結語

綜上所述,電力工程是利用電力資源進行資源整合利用,與現當代文明相融合而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工程,是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具體表現。電力工程中,不僅體現了新時期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技術水平、人才素質綜合培養成果,更體現了與自然環境文化和諧共處的人類美好念想。電氣化工程的推動開展,不僅有利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推動,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更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最重要的是,在工業污染高發的當今時代,電氣化工程能夠起到很好的環境保護作用,有利于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參考文獻

[1] 金華鋒.關于新農村電氣化的城鄉發展思考[J].能源與節能,2013(5).

篇6

1 內黃縣基本概況

內黃縣位于河南省北部,東界濮陽清豐縣,南臨鶴壁浚縣,西臨湯陰縣,北臨河北省魏縣.地理座標為東經114°35′-114°,59′,北緯35°39′-36°09′,南北平均長55公里,東西平均寬21.1公里,總面積1161km2。目前內黃縣全縣人口70萬人,縣城人口12.7萬人 , 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總量約為5萬噸,已全部進入垃圾處理場進行處理。

2 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危害

內黃縣城在垃圾處理場未建成以前,垃圾堆放在縣城西南司楊莊村旁的大坑內,未設滲瀝液導排和甲烷收集導排設施,也未作任何的防滲處理,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主要有:(1)垃圾堆放侵占了大量農田;(2)垃圾露天堆放,有機物分解產生惡臭并釋放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氣體,其中含有機揮發氣體達100多種,這些釋放物中含有許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紙屑和粉塵則隨風飛揚形成“白色污染”,嚴重污染了大氣和城市的生活環境;(3)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功能在堆放腐敗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酸性和堿性有機污染物,并會將垃圾中的重金屬溶解出來,形成有機物質,重金屬和病原微生物三為一體的污染源,雨水淋入產生的滲濾液必然會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4)垃圾中有許多致病微生物,同時垃圾往往是蚊、蠅、蟑螂和老鼠的孳生地,這些必然危害著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5)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過程中會產生甲烷等可燃氣,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災,造成重大損失。

3 國內外垃圾處理方法

3.1 垃圾處理方法概述

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復雜,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能源結構、氣候條件以及居民生活習慣有關,其處理方法沒有統一的模式。但不同的處理技術、處理方法最終都以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及資源化為目標。總的來說,國內外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面普遍采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三種:衛生填埋法、堆肥處理法、焚燒法。這三種處理方法的適用條件和處理效果各有其特點。

(1)衛生填埋法:在垃圾填埋場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別進行防滲漏處理,將垃圾污水收集后集中處理,并將填埋場產生的氣體進行收集處理。在填埋作業過程中,采用壓實消毒、覆土等措施,盡量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避免產生二次污染。衛生填埋技術成熟,作業機械設備相對較簡單,一次性投資相對較小,處理成本相對較低,且處理量較大。

(2)堆肥法:堆肥是對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方式,其處理方法是在人工控制的厭氧或好氧條件下,利用自然中的各種微生物,對垃圾中的各種動物、植物性有機物進行分解,形成穩定的腐殖質,同時殺滅垃圾中的各種致病微生物,達到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目的。

采用堆肥法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可通過前分選對垃圾中的有用成分進行分選回收,其堆肥產品可以作為土壤改良劑施用于農田,也可以進一步加工生產高效復合肥。但垃圾堆肥要求垃圾中有機物含量較高,一般不低于40%為宜。該方法投資相對較大,處理成本相對較高。

(3)焚燒法:垃圾焚燒是利用高溫使垃圾中碳水化合物轉化成CO2和H2O,同時在高溫條件下殺滅垃圾中的細菌與病毒,并對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熱能進行合理的利用,對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煙氣進行嚴格的處理。垃圾焚燒處理對垃圾的熱值要求較高,要求每千克垃圾低位熱值不宜低于800千卡。由于垃圾焚燒產生的煙氣中含有二惡英等多氯苯物質,會對大氣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因此必須對煙氣進行嚴格的處理后才能排放。該方法焚燒設備昂貴,一次性投資大,運行費用也很高。

3.2 國內生活垃圾處理概況

近年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行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在中央國債的支持下,地方政府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垃圾衛生填埋場技術規范經過2001年和2004年兩次修訂,2007年又增加了CJ113-2007《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防滲系統工程技術規范》,已經在填埋場防滲、滲濾液處理、填埋氣體控制等方面達到國際上較高標準。“十一五”期間,一大批垃圾處理項目按照新標準開工建設并相繼投入使用,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填埋是我國目前大多數城市解決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 85%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處理。在填埋處理中,有近80%的屬于簡易和受控填埋場。這些填埋場大多有以下特點:不能做到及時覆蓋;不具備完善的垃圾滲濾液收集、排導和處理設施;沒有完善的填埋氣體排導和處理設施。特別是填埋場的滲濾液,許多填埋場還未能達到達標排放。采用堆肥方式處理的生活垃圾占無害化處理總量的4%。堆肥處理可分為簡易堆肥、好氧高溫堆肥和厭氧消化三類。我國有約10%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焚燒處理。隨著我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和部分大中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生活垃圾低位熱值的提高,不少城市已將建設生活垃圾焚燒廠提到了辦事日程,正在積極組織實施,目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4 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成分與處理技術、工藝

分析

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主要來自居民家庭、飲食服務行業、商業、公共場所、街道清掃和集貿市場等,其中不可回收垃圾中有機成分含量約占25.0%,無機成分含量約占65.0%。垃圾成分以不可回收無機物為主,占生活垃圾總成分的90.0%左右。

根據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組成、自然條件與經濟條件分析,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采取焚燒工藝投資過高,財政難以承受。采用堆肥處理,目前的垃圾有機組分達不到堆肥要求。采用衛生填埋處理從投資和處理工藝上均比較符合內黃縣的實際情況,也符合我國縣級城市的實際情況。目前內黃縣的垃圾處理采用衛生填埋處理工藝,同時采用了人工防滲技術,對填埋庫區進行了防滲處理;對填埋氣體進行了集中燃燒處理。經監測滲濾液中BOD與COD比值大于0.45,對滲濾液采取的處理工藝為“一體化生化處理系統(包括混凝沉淀池+A/O+MBR膜反應器)+納濾+反滲透”污水處理裝置。在填埋過程中采取了及時覆土、灑水、消毒等措施 ,使填埋場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該項垃圾處理工程目前已通過省市環保部門的驗收,取得了明顯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5 未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對策的趨勢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內黃城市垃圾產生的數量將會增加,垃圾填埋場的服務年限逐漸縮短(該處理場服務年限為11年)。由于垃圾填埋處理需占用大量土地,因此垃圾需要減量,要限制過度包裝,減少一次性消費產生的生活垃圾,改變燃料結構,提高燃氣普及率和集中供熱率,減少煤灰垃圾產生量。再者積極開發垃圾分類收集,垃圾分類收集是實現垃圾資源化的最有效途徑。通過分類收集,不僅可直接回收大量的廢舊原料,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而且可以減少垃圾運輸費用,大大簡化垃圾處理工藝,降低垃圾處理成本。有機物含量大于40%的垃圾在垃圾分類的基礎上進行高溫堆肥處理。隨著經濟的發展,垃圾填埋標準越來越高,填埋比例逐步下降,垃圾焚燒將會穩步發展,垃圾焚燒產生的熱能應盡量回收利用。

參考文獻

[1]鄭州大學.《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2007,2-6.

[2]鄭州大學環境技術咨詢工程公司 .《內黃縣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工程滲濾液處理工藝變更分析報告》,2011,9.

[3]楊魯豫.中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對策研究.中國城市環境衛生 ,2001,(4).P7-11.

篇7

一、宏觀經濟層面的影響分析

現代化的機場、宏偉的體育場、寬闊的高速公路、國際水準的酒店……,被稱為“彩虹之國”的南非在過去6年中為舉辦好世界杯足球賽不惜慷慨撒下真金白銀,并換來了如今令人耳目一新的基礎設施和城市景觀。資料顯示,南非為世界杯的總投資達到了43億美元,其中有近30億用于硬件設施改造,超過了歷年世界杯舉辦國的投資之最。南非總統祖馬表示,世界杯留給南非的最大財富將體現在日益完善發達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世界杯讓南非道路交通建設大跨步發展。

投資拉動經濟的鐵律在南非國家身上必然得到體現。專家估計,2010年,南非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可為國內生產總值貢獻約6.7億美元。而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前,南非經濟持續增長達9年,這其中就有世界杯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貢獻。尤其是在大規模的投資刺激下,許多新的就業崗位被創造出來。據南非財政部統計,從2007年到2010年,世界杯的相關工程共創造了13萬個就業機會,而且今后兩年還將為南非創造15萬個新的就業崗位。

當然,世界杯對經濟的直接拉動并不只表現在投資效應方面,還表現在門票收入、旅游觀光收入等消費的推動力上。因此,專家做過統計分析后得出的結論是,一屆成功的世界杯往往會給舉辦國GDP帶來0.1%―0.5%的增長。而最新的數字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南非經濟增長達4.6%,不僅扭轉了去年負增長的局面,而且增速大大超過預期,其中世界杯因素不容忽視。不僅如此,據全球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均富會計師行日前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0年,世界杯將為南非國內生產總值貢獻0.5個百分點;無獨有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預測,2010年南非經濟增長率將達3%,其中,世界杯將會給南非經濟帶來0.5%的增長。

實際上,世界杯對南非經濟的促進與拉動更多地將表現在間接和長遠收益之上。一方面,南非作為非洲第一個舉辦足球世界杯的國家, 無疑可以借世界杯盡情地展示自己,從而提升自身的國際地位。另一方面,南非為世界杯新建和改建的基礎設施將大大改善和優化自己的商業環境,從而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正是基于這樣的分析,IMF預計,未來兩三年南非經濟將保持4.5%的高速增長。甚至有分析推斷,被視為“視窗五國”(VISTA,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之一的南非在未來5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將增長28倍。

二、對相關行業的影響分析

除了宏觀數據之外,世界杯對南非經濟的帶動效應將主要從行業收入及其贏利程度上表現出來,尤其是一些與世界杯關聯性較強的產業特別明顯。

旅游行業可以說是世界杯等世界性賽事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世界杯比賽前往德國的游客數量超過200萬人,當年旅游業收入因而增加7%,德國入境旅游在世界杯后也呈現出繼續增長的勢頭,2007年旅游業實現將近10%的增長率。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后,北京旅游業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2009年共接待旅游總人數1.67億人次,同比增長14.5%。同樣,世界杯對南非旅游業的拉動也顯而易見。資料顯示,2009年南非境外游客人數將近1000萬人,同比增長3.6%,全年旅游業合計收入達到270億美元,世界杯的旅游效應初步顯現。更重要的是,世界杯期間全球約有260億人次觀眾通過電視轉播看比賽,這是向世界推廣南非旅游觀光的絕佳機會,世界杯對南非旅游業的后續影響將在今后3年淋漓盡致地顯現出來。據南非世界杯組委會(LOC)預計,今年夏季以及隨后兩年內,赴南非旅游的外國游客將新增200萬,世界杯將給南非旅游業帶來31億美元的收益。

旅游業的勃發帶動了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步入快車道。數據表明,2009年,境外游客在南非的消費額達到10.8億美元,同比增長7%。盡管今年世界杯期間的境外游客總共可能只有37.3萬人,但均富國際的報告顯示,這些沖著世界杯而來的球迷將在南非停留更長的時間,即國際游客平均將在南非呆18天,他們的平均花費為410美元。如果再加上南非本國的75萬居民觀看比賽,零售與酒店餐飲業的進賬定然不菲。

作為南非久負盛名的葡萄酒也會在世界杯的刺激下受到更多的寵愛。來自南非葡萄酒行業的資料表明,該行業已準備在一個月的世界杯賽期中舉行燒烤美食節,以促進葡萄酒的銷售,預計來南非看球的數十萬球迷將消費大量的南非葡萄酒。同時,南非葡萄酒行業預測,世界杯將刺激南非葡萄酒向歐美市場的出口,僅2010年,南非葡萄酒出口將因世界杯的推動而增長10%至15%。目前,南非葡萄酒的主要出口市場是英國、荷蘭、德國、加拿大、美國等。近幾年,中國和俄羅斯也成為南非葡萄酒出口大幅增長的新興市場。

南非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將通過世界杯得到彰顯,并可能成為外資熱捧和追逐的對象。南非經濟占非洲總量的四分之一,電力生產占非洲總量的三分之二。南非與非洲46個國家的貿易額達1047億美元。南非資源豐富,鉑金占世界的90%、錳占80%、鉻占73%、黃金占41%、農產品出口占8%。但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許多資源開發有限。而世界杯之后,南非的知名度得到了提高,資源的投資價值得到再發現,加之南非優良的交通設施和發達的資本市場(四家南非銀行被列入全球金融機構500強、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是非洲最大也是世界第15大的證券交易所),相信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進入南非資源投資市場。

三、影響的深度與范圍分析

舉辦世界杯對于南非來說無疑是一件值得驕傲的盛事,同時南非政府和國民也肯定對世界杯拉動本國經濟的增長充滿了許多美好的期待。但種種跡象表明,世界杯給予南非的賞賜可能并不豐厚。據路透社最近向22位知名經濟學家進行調查后得出的折中結論,世界杯只會拉動南非經濟增長0.3個百分點,其對南非經濟增長所起的作用難以達到南非申辦成功時所預期的效果。無獨有偶,華盛頓布魯克林研究所的分析報告也指出,世界杯對南非經濟的刺激作用不會像人們期望的那么高。

收益與投入的巨大反差是南非政府必須面對的殘酷結果。資料表明,與南非最初對世界杯的3億美元投資預算相比,目前世界杯的實際投入已經超過10倍之多,相當于南非國內生產總值的1.72%,而且所有的投入都來自于公共財政。問題關鍵在于,LOC原通過世界杯的主要收入――門票銷售來填補前期投入成本黑洞的希望將要落空。一方面,南非以外的非洲球迷只買了3.7萬張球票,同時,盡管針對南非國內球迷的票價已是近幾屆世界杯的最低水平,但作為球迷主力軍――當地黑人居民由于每月平均工資只有1620蘭特(約222美元),購買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即便是根據FIFA與南非官方達成的協議,球場所在城市或球場所有者可以以球場租金的形式取得10%的票務收入,但這筆收入相對于投入而言也是杯水車薪。如世界杯主體育場綠地球場總投資為6.16億美元,該球場的票務凈收入大約為5.06億美元,其10%僅僅為0.5億美元,還不及投入的1/10。如此巨大的虧空既加大了南非財政資金回籠的壓力,同時削弱了政府持續投資的能力。

不少前期的計劃性收入落空讓南非所得的實際收益發生折扣。以世界杯開賽前的各國家隊訓練地點為例,按照常理不少國家理應在鄰近南非的國家備戰,但實際卻并非如此。資料顯示,除澳大利亞、丹麥、巴西和阿根廷等隊抵達南非備戰外,大多數球隊放棄了到非洲備戰,而是選擇了數千英里之外的歐洲――阿爾卑斯山區,而且云集在這里的球隊除了歐洲球隊外,還有科特迪瓦、喀麥隆和阿爾及利亞等非洲國家隊。這種狀況使得原來可以進入南非的商業行收入大大減少。

最具世界杯效應的旅游業可能比原來的預期要差許多。由于全球經濟還沒有從金融危機中徹底擺脫出來,加之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特別是出于對南非當地治安的擔心和恐懼,外來球迷和旅游者都將大大減少。據LOC預計,世界杯期間來南非的國際游客只有37萬人左右,比當初設想的45萬至50萬的結果相差甚遠。必須指出,由于旅游業是南非第三大外匯收入來源和重要經濟支柱,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就業人數120萬。如果旅游業的得不到世界杯的實質性推動,南非經濟受惠于世界杯的程度必會大打折扣。

國際足聯為保證自己的商業利益而制定的限制性政策對南非收入形成了明顯的“擠出效應”。據悉,南非世界杯僅電視轉播授權費和特許贊助費就高達32億美元,從而使本次世界杯成為歷史上最賺錢的一屆世界杯。可惜的是,如此巨大的財富蛋糕不屬于南非而歸于國際足聯。與過去完全不同,這次FIFA買下了2010與南非國旗相組合的商標權益,以致過去人們熟知的“Worldcup”、“WC Football”加上主辦國名稱的字樣都被FIFA收入囊中。因此,如果沒有授權,南非本土經營者經營買賣紀念品都屬非法。同時,FIFA將比賽期間體育場周圍多達800碼的區域設為商業,南非普通民眾很難前去做些小買賣。不僅如此,對于世界杯期間酒店所得收入,國際足聯還要提走30%的利潤。如此重重的限制和盤剝,南非政府和民眾自然很難享受到世界杯的真實收益。

四、“后世界杯時代”的南非經濟發展

由于世界杯對南非經濟正面影響的有限性,南非政府不應該從世界杯的短期效應中解脫出來,通過自身改革和制度建設來培養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首先,繼續采取以擴大財政赤字來確保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其基本要求是:適度增加政府支出并保持在可持續的水平上,今后3年,南非政府支出占GDP比率可以穩定在34%的水平上,避免可能突發的經濟問題。

其次,放寬外匯管制,以降低商業運營成本。增加企業海外投資不須報儲備銀行批準的額度;進一步提高南非個人海外投資的許可額度;減少或者廢除南非公司將海外盈利匯回國內的份額和制度;適當降低南非國有企業在南非礦業的持股比重,以吸收更過的國際資本。

再次,加大對綠色經濟的戰略調整力度。注重開發清潔能源是南非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也是培植經濟新的成長動力的關鍵。為此,要建立可再生能源的市場轉化計劃,提高對風力發電、垃圾發電、太陽能發電及小型水電等收費價格,以促進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和商業化;鼓勵企業發展生物柴油,減少工業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第四,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南非是非洲國家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也是非洲科學技術最為發達的國家。南非應當利用這個優勢,優先發展航天工業,增加對生物燃料、生物制藥、轉基因作物的投入,重點開發與疫苗、生物采礦有關的生物技術研究項目;積極推廣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普及。同時可再生能源也可作為南非政府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另個一重點。

第五,調整貿易對象,拓展貿易空間。由于作為南非主要出口對象的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對南非的進口需求減弱,而且未來1-2年內可能不會有大的改觀,南非應當主動將出口貿易的重點調整到中國、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身上來,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國家的財富基金,降低本國進入門檻以強化南非礦產資源的開發力度。資料顯示,中國因素將是南非出口增長的主動力和支撐點。據南非官方統計,2009年,中國與南非貿易達120多億美元,中國從2008年的南非第三大貿易伙伴國躍居為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南非政府只要措施得力和政策到位,今后必然能從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分享到更多的機遇。

參考文獻:

[1]吳丹江:《南非經濟與市場》[M],北京,中國對外貿易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2]沈青:《政府在促進產業集群發展中的作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篇8

關鍵詞 低碳農業;都市現代農業;碳匯;碳源;策略

中圖分類號 F0622; F29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2-0130-07

工業革命以來,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森林過度砍伐和草地開墾等造成的溫室效應逐步引起全球關注[1],“低碳經濟”應時而生,并由此引申出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農村和低碳農業等理念。對于北京等眾多試圖締造“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大中城市而言,如何在“現代都市”中實現“低碳農業”,無疑是一個新的探索和挑戰。

1 低碳農業的源與匯

1.1 低碳農業的定義和特征

廣義的低碳農業是一種通過技術改進、制度創新、產業轉型、鏈條整合、新能源開發利用等多種手段,降低農業系統碳源影響,擴大碳匯效應,最終實現以溫室氣體減排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發展和生態環境共贏的現代農業。與常規農業相比,低碳農業的外延和內涵更加豐富:首先,從外延來看,低碳農業不僅僅是指農田生產,而是包括種植、養殖、運輸、加工、廢棄物處理等諸多子系統組成的系統農業。其次,從低碳本身來看,“碳排放”不僅僅是指CO2,而是包括CH4、N2O等在內的所有溫室氣體,不僅僅指農業土壤的直接排放,還包括傳統農業生產“上游”諸如化肥、農藥等農資生產和運輸的間接排放,也包括“下游”如農產品包裝、運輸、使用在內的排放,即所謂“從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或者“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全生命周期排放。再次,從內涵來看,低碳農業以降低整體能耗、減少溫室氣體為核心,同時也考慮農業生態系統的碳匯效應,力圖實現“碳中和”和“負排放”,另外還涉及由減排引發的減緩環境酸化、富營養化等眾多生態要素在內的環境影響。因此,低碳農業實質上就是在系統集成的前提下,通過內部自然性資源和外部各投入要素的優化組合,利用技術和制度創新,最終實現農業生產系統的低投、高產、低(負)碳、生態的整體目標。

完整的低碳農業應該具有以下特征[2]:首先,它是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光熱資源利用最大化,外源性投入最優化,資源循環高效利用的開放性系統;其次,它是一個高固碳、高中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兩高三低”的高技術集成系統;第三,它是一個從原料開采、農資生產,到農業生產,再到產品使用和廢物處理的全生命周期過程;第四,它是安全型系統,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中可能對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1.2 農業系統的碳源

工業革命以后,農業生產從傳統的依靠系統內部自身循環轉變為主要依靠化肥、農藥、機械等大量外源性投入的化石農業,這導致溫室氣體及污染物高居不下,可謂是“高碳農業”,農業成為一個巨大的“碳源”。以我國為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 1994 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為3 650 TgCO2eq,其中CO2、CH4和N2O分別占731%, 197%和72%。CO2排放主要來自能源活動,CH4排放主要來自農業活動和能源活動,N2O排放主要來自農業活動[3]。董紅敏等的研究表明[4],中國農業活動產生的CH4和N2O分別占全國CH4和N2O排放量的5015%和9247%,農業源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預計隨著農業成為一個涉及農資生產、農場種養殖、農產品包裝、運輸、銷售以及廢棄物處理相結合的綜合系統,隨著農業系統的外延和內涵的日漸復雜,農業對溫室氣體所應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

梁龍等:北京現代都市低碳農業的前景與策略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年 第2期1.3 從碳源向碳匯轉變是低碳農業的希望

在承受巨大減排壓力的同時,農業也有著自身的優勢。農業系統與工業系統在溫室氣體排放領域一個最明顯的區別在于農業既是碳源,又是碳匯,即農業在排放溫室氣體同時,又在吸收溫室氣體。如果措施得當,農業系統的固碳效應不僅可以抵消其自身的排放,還可以部分抵消工業及其他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這就使農業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在創造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使經濟上“以工補農”更加“名正言順”。以美國為例,2009年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報告顯示:2007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7 1501 TgCO2eq,其中農業排放為4131 TgCO2eq,但整個農業系統固碳達到1 0626 TgCO2eq,不但完全“抵消”了農業自身排放,而且使美國溫室氣體凈排放降低為6 0875 TgCO2eq,農業的碳匯效應已經成為美國政府“以工補農”和世界溫室氣體談判的重要依據[5]。

我國“以工補農”的生態依據是否存在呢?美國學者Lal根據我國農業土壤碳庫損失的資料提出我國50年內土壤固碳潛力為11 Pg,平均每年固碳潛力是224 Tg, 其中最大的潛力是退化土壤恢復,其次是農業耕作管理下的土壤固碳[6]。中科院王效科等初步估算出我國固碳潛力最大的分別是耕地、草地和森林資源,分別為1821 Tg•a-1,917 Tg•a-1,11546 Tg•a-1[7]。如果以國際能源署(IEA)公布的我國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5 101 TgCO2eq為基準值[8],按照Lal的估算,我國每年的土壤固碳可以抵消161%的溫室氣體排放;按照王效科等人的估算,僅農田土壤固碳就可以抵消131%的溫室氣體,可見未來農業系統的生態效應遠遠大于其經濟效應。綜合國內外研究成果[7-9],農業系統各要素的碳匯效應見表1。

表1 我國不同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

Tab.1 C sequestration potentials of different

ecosystems in China生態系統類型

Ecosystem types平均植被覆蓋度(%)

Vegetation coverageCO2吸附能力(t•hm2•a-1)

CO2 adsorptive capacity落葉針葉林41.839.64常綠針葉林55.539.27常綠闊葉林64.259.82常落闊葉林48.138.9灌叢45.227.53河流32.88.07湖泊19.45.51草地-1.73耕地40.517.63

2 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碳排放現狀

2.1 北京農業的基本情況

北京市位于北緯39°56′,東經116°20′,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部,全市土地面積16 410.54 km2。地勢西北高聳,東南低緩。西部、北部和東北部是連綿不斷的群山,東南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北京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全年降水量600 mm左右,主要集中于夏季。根據2008年的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北京市農用地為110.55 hm2,以林地和耕地為主,林地69.1萬hm2,占農用地總量的62.5%;耕地23.34萬hm2,占農用地總量的21.1%,未利用地以荒草地為主,北京土地利用類型構建見表2。

表2 北京土地利用類型構成 單位:萬hm2

Tab.2 Land use types in Beijing種類

Types耕地

Farmland園地

Garden 林地

Forestland牧草地

Grassland其他農用地

Other agr-land居民點及工礦

Population center交通運輸

Transport水利設施

Irrigation未利用地

Others數量23.3412.4269.10.25.4826.792.892.6221.25比重14.20%7.60%42.10%0.10%3.30%16.30%1.80%1.60%13.00%注:數據來源于《北京市2008年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分析報告》。北京近兩年的農業生產情況見表3,圖表顯示,北京市糧食作物以冬小麥和玉米為主,其次是蔬菜、瓜類、大豆和油料等經濟作物,飼料和牧草相對較少,而且呈遞減趨勢。畜禽則以豬、羊、禽類為主,其次是肉牛飼養,農機比例也相當可觀。

表3 2007-2008年北京農業生產概況

Tab.3 Th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Beijing in 2007-2008糧食和經濟作物

Cereals and

cash crop20082007播種面積

(hm2)

Area總產量(t)

Total yield播種面積

(hm2)

Area總產量(t)

Total yield糧食226 328.91 254 509197 491.31 020 686稻谷444.32 989519.73 192冬小麥63 891.9327 39241 339.7203 850玉米146 187.3879 66713 899.2765 447蔬菜68 188.93 213 11970 099.73 401 037.3瓜類7 881.3333 6948 534.8384 893大豆9 351.119 1148 81614 516油料7 173.2 21 7037 042.921 865飼料3 740.3-4 046.6-牧草1 105.8-1 118.2-牲畜飼養20082007肉牛全年出欄(萬頭)11.915.64肉豬全年出欄(萬頭)292.69288.56肉豬年末存欄(萬頭)179.82168.18羊全年出欄(萬只)89.98117.39羊年末存欄(萬只)73.278.88家禽年末存欄(萬只)2 724.262 950.4農業機械20082007農機總動力(萬kW)267300.5柴油機動力(萬kW)163181汽油機動力(萬kW)3047電動機動力(萬kW)7473注:數據來源于北京市農業局網站bjny.省略。

2.2 都市型現代農業本質上是一種低碳農業

1998年,在全國首次“都市農業研討會”上,北京提出以現代農業作為都市農業新的增長點;2005年北京市《關于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指導意見》中,正式將北京農業發展定位為“都市型現代農業”;2006年北京市公布的《關于區縣功能定位及評價指標的指導意見》中,將通州、順義、大興、昌平、房山五個區和亦莊開發區確定為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主要載體。

顧名思義,所謂都市型現代農業就是都市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結合體。都市農業是指靠近都市,在城鄉邊界模糊地區發展起來的,包括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市民田園等多種形式的農業,都市農業不僅提供農業產品,還為都市人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而現代農業是以現代科技為基礎,以農業產業化為依托,以規模經營為條件,集生產、服務、消費于一體的經濟和生態等多種功能并存的農業[10]。因此,都市現代農業本質上是一種低碳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

2.3 北京市農業碳源與匯的初步評估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第一產業能源消耗排放的CO2占總能源消耗所排放溫室氣體的153-253%之間,而農業GDP所占比重從2006年開始穩定在11%左右,與所消耗的能源呈正比,如表4所示。但如果把現代農業投入的諸多要素全部考慮進去,農業的碳源效應是值得關注的,以2008年北京市農業生產的氮肥投入為例,共施用純氮約697萬t,根據IPCC公布的計算方法,施用N肥農田排放的溫室氣體為036 TgCO2eq,氮肥生產、運輸間接排放042-091 TgCO2eq。朱世龍的研究表明[11],2005年北京溫室氣體排放CO2、CH4和N2O分別為767%, 143%和79%,其中566%的CO2是化石燃料燃燒所致,173%是毀林、生物量分解所致(可視為農業范疇),但根據該文歸類,建筑業和農業占北京市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69%,顯然對農業排放低估。如果根據黃耀、董紅敏等人的研究[4],農業占CH4和N2O排放量的5015%和9247%,則北京15%-20%的溫室氣體排放表4 2000-2008年北京市能源消耗量和CO2排放量

Tab.4 The amou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in Beijing from 2000 to 2008 項目 Item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能源消耗量(萬t標煤)4 144.04 229.24 436.14 648.25 139.65 521.95 904.16 285.06 343.7CO2排放量(萬t)10 774.410 99611 533.912 085.313 36314 356.915 350.716 34116 493.62第一產業消耗(萬t標煤)104.8105.4103.099.985.686.392.396.498.3第一產業CO2排放量(萬t)272.48274.04267.8259.74222.56224.38239.98250.64255.58第一產業排放所占比重(%)2.532.492.322.151.671.561.561.531.55第一產業的GDP(%)2.52.21.91.81.61.41.11.11.1注:數據均來源于北京統計年鑒,2008年為初步核算數據bjstats.省略/tjnj/2009-tjnj/。與農業相關,似乎又高估。我們依照2008年農業生產數據,利用IPCC系列參數初步分析,農業源溫室氣體直接排放在10-20 TgCO2eq之間,大致為2005年排放總量的5-10%。但根據國際通行做法,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還包括其“上下游”的排放,因此,北京農業碳源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從北京情況來看,農業GDP僅為北京市國民生產總值的1%左右,與美國相似,但溫室氣體排放高居不下;就全國而言,農業源溫室氣體占排放總量17%,而農業在國家GDP中所占的比重大致是10%,研究預測,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農業GDP分別會降為6.8%、4.3%、2.5%[5]。情況表明,農業溫室氣體減排速度遠遠趕不上GDP比重下降的速度,而國家的戰略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萬元GDP排放減少45%,可見農業減排任務艱巨。

就北京目前的碳匯而言,從表1-2可以看出,林地是北京最大的碳匯:截至2007 年底,北京市森林資源總碳儲量為1.1 Pg,森林資源年固定CO2 量約為9.72 Tg。從固碳潛力看,目前北京森林覆蓋率達36.5%,大幅度提高較難,但由于北京市森林資源質量不高,還有46 萬hm2低效林,森林植被的碳儲量僅為21 t•hm2,遠遠低于71.5 t•hm2 的全國平均水平,另外,北京還有2.73 萬hm2 宜林荒山,因此,按照林業局計劃,到2015 年還可增加2.91 TgCO2eq•a-1,林業碳匯還具有較大潛力。

關于農業土壤固碳,韓冰、王效科等人研究認為,北京農田土壤通過施肥、秸稈還田和少免耕固碳為0.08 Tg•a-1,相當于吸收了0.29 TgCO2eq•a-1,基本可以抵消農田硝化與反硝化產生的溫室氣體,而通過提高土壤有機質,北京農田土壤(包括園地)的固碳潛力為0.11 Tg•a-1,相當于固定0.41 TgCO2eq•a-1[7]。資料表明,農田采用免耕方式,每年可減少排放1.23-2.44 tCO2eq•hm2•a-1,如果北京23.2 萬hm2 耕地全部實行免耕耕作,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0.43 TgCO2eq,兩者合計,農田土壤的碳匯潛力為0.83 TgCO2eq排放。另外,有研究表明,北京目前畜禽糞便產沼氣減排0.12 TgCO2eq•a-1,農作物秸稈利用減排0.1 Tg CO2eq•a-1,并且到2015 年還可分別增加0.25 和0.24 TgCO2eq•a-1。

綜上所述,目前北京農業碳匯能力大致為10.23 Tg CO2eq•a-1,按照現有的固碳規劃,到2015年碳匯潛能大致可以達到14.16 TgCO2eq•a-1,但根據北京未來的發展規劃,顯然在減源增匯上還有潛力。

3 北京都市型現代低碳農業策略

《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以下稱《規劃》)確立了未來北京“三圈九田多中心”土地利用總格局,同時正在編制《低碳城市規劃發展綱要》,力圖把北京打造成一個低碳生態的“宜居城市”。根據北京特點,未來的低碳農業建設一是減少碳源,二是增加碳匯,應該從技術和制度兩方面著手。

3.1 技術層面

3.1.1 與種植相關的土壤碳匯建設

(1)農田碳匯?!兑巹潯窂娬{北京未來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國內外研究表明,加強農田碳匯建設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意義重大[13-15]。美國West等總結76 個長期定位試驗,發現美國作物土壤實施免耕后40 年內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固碳,且累積效應來看,農業土壤在100年內仍然是“凈”碳匯而非“凈”碳源[16]。王禮茂認為,通過提高土壤有機質,全國耕地固碳潛力相當于美國和加拿大兩國之和[17]。韓冰、王效科發現,農田土壤總的固碳潛力相當于目前我國能源活動碳排放量的23.9%。從1980 年到2000 年,北京農田土壤有機質從9.64 g/kg上升到12.89 g/kg,仍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18]。目前增加土壤碳匯較為成熟的技術包括:a.實施保護性耕作;b.侵蝕控制;c.改進作物品種;d.有機和無機肥管理;e.灌溉管理;f.采用合理的輪作方式;g.間作綠肥;h.高留茬、減少田間休閑等。

(2)草地碳匯。北京市牧草地雖然僅占全市總面積的0.1%,但實踐證明,園地、林地種草是固碳和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方法,因此,現有的園林也是未來潛在的草地。增加草地碳匯措施包括:a.嚴格控制過度放牧,避免鮮草的生產力降低;b.改良草種,引入豆科及深根草種,提高固碳速率;c.采取適當的施肥和灌溉措施,增加其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同時避免N2O過量排放和甲烷氧化能力降低;d.對己退化草地進行適當的封閉式保護。

(3)森林碳匯。森林是北京當前和未來最大的碳匯。北京地區森林普遍以中幼林為主,增加森林碳匯的關鍵是提高森林質量,具體包括:a.合理地森林更新,包括選擇合適的樹種、樹密度等,使森林的樹齡組成結構合理;b.有效地森林施肥,改善森林的生長狀況,提高林木固碳速率,同時盡可能減少因施肥引發的溫室氣體的排放;c.加強病蟲害管理,通過保持可持續的森林條件來延長和增加森林立地的碳儲量;d.對森林進行合理采伐,減輕對土壤干擾,使森林生物量及土壤碳儲量的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

(4)農業森林碳匯。農業森林是指那些種植或生長在草場或農田周圍的成片或不成片的特殊森林,如果樹、防護林、薪材林等,它們也是都市農業碳匯的組成部分。北京構筑的環城綠化隔離圈,以基本農田為核心的“九田”生態圈中,包含了大量的農業森林。因此,在“三圈九田”建設中,應該通過選擇較好的樹種、合理的養分供應以及病蟲害防治和其它農作措施的綜合利用,提高其碳匯效應。

(5)濕地碳匯。濕地是指地表有暫時或永久積水而生成的,以水生土壤、水生植被為主要特征的淺灘。濕地在植物生長,促淤造陸等生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無機碳和有機碳,其碳累積速度為0.35 tC•hm2•a-1[19]。顯然,采取合適的濕地恢復措施有利于碳匯建設。在北京《規劃》中的“兩山八水”建設中,一方面要以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盡量恢復歷史上原有的濕地,另一方面要維護和完善現有的濕地,防止破壞性開發,真正發揮境內水系和水庫濕地的碳匯作用。

(6)城市綠地碳匯。城市綠地指城市中用于綠化的各種森林、樹木、灌木、草地等,包括公園、公路綠化地、花園等。綠地具有直接吸收CO2和節省化石燃料碳排放的雙重作用,無疑也是都市碳匯。北京城市綠地建設中,實施測土施肥、節水灌溉、科學防蟲等維護性手段都是促進其生長和固碳的可行性措施。此外,延長城市綠地的生存期對其地上和地下部的碳累積也有貢獻。

3.1.2 與養殖相關的減排技術

200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2009年看守世界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先后在報告中提出,畜牧相關產業造成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量的18%和51%以上,表5是國內(外)運用LCA計算的部分食品的碳排放,可以看出,反芻動物的碳排放遠遠高于非反芻動物,我國食品的碳排放是發達國家的2-3倍[20-21]。北京市常年畜禽飼養量為2 600-2 800萬頭生豬當量,根據IPCC提倡的方法,北京畜禽直接排放為2.4-3 TgCO2eq•a-1,與燃料排放相當。根據我國特點,種植業的直接和間接排放比例在1∶1.8-2.3之間,養殖業在1∶3-5之間,可以估算北京養殖業間接排放在7.2-15 TgCO2eq•a-1,可見養殖業的減排任務艱巨。

表5 部分食品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

Tab.5 The GHG emission of some food production食品名稱

Foodkg CO2eq/kg

(20年)

GHGper 20 yearskg CO2eq/kg

(100年)

GHGper 100 yearskg CO2eq/kg

(100年)a

GHGper 100 yearsa牛肉111.155.5-羊肉96.332.7-豬肉10.53.57-10家禽1.30.381.1-1.6水稻2.40.741.4-1.6小麥0.350.320.67-0.82玉米0.250.220.43-0.47注:括號內年份為影響時間跨度;a為國內相關研究成果。

就目前而言,養殖減排技術主要包括:

(1)開發優良品種減排。研究表明,不同品種反芻動物甲烷排放水平可以相差數倍,如果能培養出低甲烷排放且適應當地環境的反芻動物品種,并進行推廣和應用,減排的潛力是可觀的。

(2)優化飼養管理技術減排。當前比較成熟的飼料技術包括:a.研究和改進秸稈青貯和氨化技術;b.調整日糧結構特別是粗精飼料比例;c.使用多功能舔磚或營養添加劑等。

(3)糞尿和固體廢棄物處理減排。當前北京畜禽糞便處理最常見的辦法是發展沼氣和堆肥,需要繼續推廣。對于養殖污水的處理,實踐證明以厭氧+好氧方式能夠實現經濟和生態的最佳結合[22]。當前關鍵是加大新技術、新設施的研究、開發、推廣,加大后續追蹤服務力度。

3.1.3 其他低碳農業減排技術

(1)生物質能減排。目前,北京市小麥玉米秸稈在還田、做燃料和飼料之后,還有0.08 Tg•a-1等待開發利用,林業廢棄物的總量為4.5 Tg•a-1,因此,研究和引進生物質資源化利用的技術具有一定減排潛力。

(2)有機農業、立體農業、節水農業減排。研究表明,有機農產品溫室氣體排放僅為常規生產方式的1/3左右,無土栽培、立體農業更以其不占或少占耕地,充分利用光熱資源、降低碳排放而倍受青睞[23]。北京擁有區位優勢、科技優勢、資金優勢、市場優勢和信息優勢,有發展低碳的綠色、有機農業的條件。

(3)發展循環農業減排?,F代循環農業通過物質和能量的多層次、多梯度的循環利用,實現以最低投入獲得最佳效益。實踐證明,發展種養加結合的循環農業,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碳中和”而達到低碳目的,循環農業也減少了加工、運輸的排放,是發展低碳農業的可行措施。

3.2 制度層面

3.2.1 建立農業布局調整機制

研究證明,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飼料作物輪作、間套作的碳匯效比單一的小麥玉米輪作高得多,而根據北京市土地糞便負荷估算,北京畜禽飼養量控制在1 600萬頭當量豬較為合適,因此,在保證糧食安全前提下,必須實行種養殖有機結合,進行結構調整,這顯然需要在政府引導下統一調整。

3.2.2 建立農業清潔生產機制

農業必須產業化,因此,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清潔生產機制,包括對不同產業的設施選用、運行機制、廢棄物排放標準等建立嚴格考評標準,作為進行獎懲和補償的依據。

3.2.3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農業整體上屬于低利潤產業,其生態效應遠遠高于其經濟效應,因此,無論農戶生活、農業生產,對實施清潔生產、真正實現減排和發揮碳匯功能的低碳體系和行為,必須進行合理的生態經濟補償,使其達到其他行業的平均利潤標準。

3.2.4 建立農業準入機制

未來的低碳農業,是一種高技術、高標準的行業,因此,可以考慮建立農業準入機制,對發展精品農業、精準農業、有機農業、特色農業實行資格準入,具有資質的主體才能得到土地、經濟、稅收等方面的優惠。

3.2.5 建立法律、教育、稅收等綜合調節機制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有關種養殖、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法律法規,關鍵是如何落實,必須通過經濟手段,促進人們有意識地進行碳匯建設;同時通過教育宣傳,使低碳農業深入人心,運用多種手段,使發展低碳農業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總之,通過擴大碳匯和減少碳源,未來北京農業的碳匯可以達到20-30 TgCO2eq•a-1,而其直接的碳源可以減少到4-5 Tg CO2eq•a-1,間接碳源為7-10 TgCO2eq•a-1,通過發展低碳農業,不僅可以抵消農業碳源,還能抵消6%-10%總溫室氣體,真正起到凈碳匯功能,從而為締造低碳宜居城市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丁仲禮,段曉男,葛全勝,等. 2050年大氣CO2濃度控制:各國排放權計算[J].中國科學 D 輯:地球科學,2009, 39(8) : 1009 - 1027.[Ding Zhongli, Duan Xiaonan, Ge Quansheng, et al. Control of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by 2050: An Allocation on the Emission Right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J]. Sci China Ser D-Earth Sci, 2009, 39(8) : 1009- 1027.]

[2]趙其國,錢海燕.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思考[J].生態環境學報.2009,18(5):1609-1614.[Zhao Qiguo, Qian Haiya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inking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18(5):1609-1614.]

[3]黃耀.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減排措施與對策[J].第四世紀研究,2006,26(5):722-732.[Huang Yao.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in China and its Reduction Strategy[J].Quaternary Sciences, 2006,26(5): 722- 732.]

[4]董紅敏,李玉娥,陶秀萍, 等.中國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與減排技術對策[J].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 24 (10): 269-273.[Dong Hongmin, LiYu'e, Tao Xiuping,et al. China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its Mitigation Strategy[J].Transaction of the CSAE,2008, 24 (10): 269-273.]

[5]EPA. Inventory of U.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Sinks:1990-2007[R].2009, 26-35.

[6]Lal R, Bruce J P . The Potential of World Cropland Soils to Sequester C and Mitigate the Greenhouse Effec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1999,(2): 177-185.

[7]韓冰,王效科,逯非, 等.中國農田土壤生態系統固碳現狀和潛力[J].生態學報,2008,28(2): 612-619.[Han Bing, Wang Xiaoke, Lu Fei, et al.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its Potential by Cropland Ecosystems in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 28(2): 612-619.]

[8]樊鋼.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10-55.[Fan Gang.Toward a Lowcarbon Development:China and the World[M].Beijing: 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10.10-55.]

[9]吳季松,劉斐. 奧運促進北京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效分析[J]. 經濟與管理研究, 2008,(10): 70-74.[Wu Jisong, Liu Fei. Effect Analysis of Olympic Games Promoting Beijing GHG Emission Reduction[J].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8,(10): 70-74.]

[10]程賢祿. 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優勢產業及其布局[D].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16-18.[Cheng Xianlv. The Planning of Periurban Agricultural Predominant Sector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D].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2004: 16-18.]

[11]朱世龍.北京市溫室氣體排放現狀及減排對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9):93-97.[Zhu Shilong. 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Beijing and the Approach to its Reduction[J].China Soft Science, 2009,(9):93-97.]

[12]姜克雋,胡秀蓮,莊幸 等.中國2050年低碳情景和低碳發展之路[J].中外能源,2009,6(14):1-7.[Jiang Kejun, Hu Xiulian, Zhuang Xing, et al. Chinas Lowcarbon Scenarios and Roadmap for 2050[J].Sino-Global Energy, 2009,6(14):1-7.]

[13]Lal R, Follett R F, Kimble J M. Achieving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U.S.A Challenge to the Policy Makers [J]. Soil Sci, 2003,168:827-845.

[14]Liebig M A, Morgan J A, Reeder J D,et al. Greenhouse Gas Contributions and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Northwestern USA and Western Canada [J].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05, 83: 25-52.

[15]李長生.土壤碳儲量減少中國農業之隱患――中美農業生態系統碳循環對比研究[J].第四紀研究, 2000,20(4):345-350.[Li Changsheng. Loss of Soil Carbon Threatens Chinese Agriculture: A Comparison on Agroecosystem Carbon Pool in China and the U.S[J]. Quaternary Sciences, 2000,20(4): 345-350.]

[16]West T O, Marland G. Net Carbon Flux from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Methodology for Full Carbon Cycle Analyses[J]. Environ Pollut, 2002,116:437-442.

[17]王禮茂.幾種主要碳增匯/減排途徑的對比分析[J].第四世紀研究,2004,24(2):191-197.[Wang Limao. Comparison of Some Major Ways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or Increasing Carbon Sink[J]. Quaternary Sciences, 2004,24(2): 191-197.]

[18]胡克林,余艷,張鳳榮,等.北京郊區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時空變異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農業科學,2006, 39(4):764-771.[Hu Kelin, Yu Yan, Zhang Fengrong, et al.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Suburban Area of Beijing[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6,39(4): 764 -771.]

[19]Turunen T K. Accumulation Rates of Carbon in Mires in Finland and Implication for Climate Change[J]. The Holocene,1996,6(2): 171-178.

[20]Brook B. Meats Carbon Footprint[J].Science,2007: 1137-1139.

[21]梁龍,陳源泉,高旺盛,等.華北平原冬小麥-夏玉米種植系統生命周期環境影響評價[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8):1773-1776.[ Liang Long, Chen Yuanquan, Gao Wangsheng,et al. Life 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System in North China Plain[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09,28(8):1773-1776.]

[22]史光華.北京郊區集約化畜牧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影響及其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 2004: 82-87.[Shi Guanghua. The Impact of Intensive Livestock Production on Ec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in Beijing Suburban Area[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2004: 82-87.]

[23]梁龍,陳源泉,高旺盛.我國農業生命周期評價框架探索及其應用――以河北欒城冬小麥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5):154-160.[Liang Long, Chen Yuanquan, Gao Wangsheng. Framework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in Luancheng of Hebei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09,19(5):154-160.]

Prospect and Strategy for Low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Modern City of Beijing

LIANG Long DU Zhangliu WU Wenliang MENG Fanqiao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Abstract To develop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modern city is essential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to realize national macroscopical strategy.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It is regarded as a modern agriculture system with low input, high productivity, low (i.e., negative) carbon and being ecofriendly, which can be established through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system creation.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has four characteristics, namely open system, integrated technology, lifecycle management and process safety. Using the balanced method of carbon source/sink, we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e in Beij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arbon source and carbon sink are 10-20 TgCO2eq•a-1 and 10.23-14.16 TgCO2eq•a-1 respectively,the carbon source might keep a stable level, and carbon sink has a great potential.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eco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ture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in Beij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at a technical level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soil carbon sink and breeding technique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ivation system and greenhouse emission.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we should establish a mechanism that can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leaner production mechan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gricultural market access mechanism and integrated regulating mechanism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prospect of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mount of carbon sink potential might reach to 20-30 TgCO2eq•a-1, and the direct carbon source might decrease to 4-5 TgCO2eq•a-1. In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source might be offset, andtot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from greenhouse gases also might reduce by 6%-10%. Hence,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might actually play a key role in enhancement of the net carbon sink.

Key words lowcarbon agriculture;agriculture ofmodern city;carbon sink;carbon source;strategy[30]周晉紅,李麗平, 秦愛民.山西氣象干旱指標的確定及干旱氣候變化研究[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10,(3). [Zhou Jinhong,Li Liping,Qin Aimin.Study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 and Drought Climate Changes in Shanxi Province[J].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2010,(3).]

[31]賈文雄,何元慶, 李宗省.祁連山及河西走廊地表干濕變化的時空分布[J].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0,(2).[Jia Wenxiong,He Yuanqing,Li Zpngsheng.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DryWet Conditions from 1960 to 2006 in Qilian Mountains and Hexi Corridor[J].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10,(2).]

[32]黃中艷.1961-2007年云南干季干濕氣候變化研究[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2). [Huang Zhongyan.DryWet Climate Change of the Dry Season in Yunnan During 1961-2007[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0,(2).]

篇9

當前,隨著工業、服務業、自主創新產業化、區縣等一批又一批高水平重大項目建設,天津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產業結構邁向高端,發展方式明顯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正在發生質的變化,這必將對天津職業教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為進一步明確學院改革發展方向,強化制造業和制造類服務業優勢,提高專業和課程結構調整針對性,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更好地服務重大項目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學院組織開展了天津市120項工業重大項目與我院專業對接及人才需求專項調研,對天津工業發展現狀與長遠規劃、120項工業重大項目建設情況、我院專業建設現狀及與120項工業重大項目對接情況、技能人才需求等進行了調研分析,形成了調研分析報告。

一、天津工業發展現狀與長遠規劃

天津是我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民族工業的搖籃、重要的工業基地。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天津工業在調整中不斷發展壯大,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全部工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54.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410.7億元,年均增長15.23%,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5%,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主體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十一五”以來,天津工業緊緊抓住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歷史機遇,圍繞國家對天津建設北方經濟中心和高水平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的定位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構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鏈向高端轉移;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增長方式向創新驅動轉變;著力推進節能降耗,實現發展模式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轉型,著力推進高水平大項目建設,用項目優化結構、提升水平、保障當前、支撐長遠?!短旖蚴泄I布局規劃(2008—2020)》確定了到2020年天津工業發展的藍圖。

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實現北方經濟中心和建成高水平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的定位,緊緊抓住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歷史機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產業結構,實現高端發展;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天津制造向天津創造轉變,實現創新發展;著力推進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著力優化工業布局,促進三個層面聯動,實現統籌協調發展,顯著增強天津工業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建成面向世界的現代化工業基地。

總體目標:到2015年工業總產值達到3.5萬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9000億元;到2020年,工業總產值突破6萬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6萬億元,總量規模進入全國前十位。

產業定位:

構建一個新型工業體系: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裝備制造業為核心、優勢支柱產業為支撐的新型工業產業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達到40%。

建成四個基地:高水平研發轉化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基地、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

發展優勢支柱產業:航空航天產業形成大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全系列的航空產業,新一代運載火箭、衛星、空間站為主的高端航天產業,成為我國重要的航空航天產業基地。石油化工產業形成從石油勘探開發到煉油、乙烯、化工完整的產業鏈條,加快建設南港石油產業聚集區,建成集3500萬噸原油、3500萬噸煉油、300萬噸乙烯和一批百萬噸級石化產品的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石化裝備、造修船、軌道交通設備、大型工程機械與運輸設備、風電成套、水電成套、核電成套、超高壓輸變電成套、港口機械、國防關鍵設備十大成套裝備,建設臨港重裝、南港冶金兩大產業聚集區,實施鋼鐵行業調整重組,壯大中高檔轎車規模,形成200萬輛轎車生產能力,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建成規模效益明顯的國家級重型裝備制造基地。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移動通信、高性能計算機服務器、顯示器、片式元器件、汽車電子、軟件、光電子和光通訊、人工智能等領域,積極推進以超算中心、RFID、傳感器、傳輸設備等為代表的物聯網產業和信息安全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生物醫藥產業建成全球最大的皮質激素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大輸液生產基地、國內領先的中藥現代化基地、國內重要的抗生素原料藥生產基地。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綠色儲能電池、光伏電池、風力發電等新型能源,成為我國最大的風力發電設備制造基地、重要的綠色能源生產基地。輕工紡織要進一步優化升級,培育擴大品牌優勢,大力發展白色家電、綠色食品、手表及精密加工、日用化學品、自行車、紡織服裝六大領域,做精做特手表、做大做強自行車、做優做高紡織服裝,建成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精品薈萃的新型輕工紡織產業體系。國防科技工業要利用現有的基礎,吸引一批擁有尖端技術的國防科技工業企業落戶天津,建成我國重要的國防科技工業生產基地。

二、120項工業重大項目總體概況

(一)全市重大項目情況

市政府始終堅持把抓大項目、好項目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圍繞加快發展、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構筑高端產業高地,相繼推出了涉及天津市各重點產業領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水平重大項目940項,總投資達到1.84萬億元,其中重大產業項目690項,總投資1.49萬億元,占全部重大項目總投資的81%,包括:6批120項工業重大項目,總投資5737億元;4批80項自主創新產業化重大項目,總投資368.5億元;5批600項區縣重大項目,總投資5306.1億元;3批60項服務業重大項目,總投資3503億元。

(二)工業重大項目情況

120項工業重大項目是從2007年8月3日到2010年2月20日,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里分6批推出的,涉及子項223個,總投資5737億元。

1、產業分布

航空航天產業8項(13個子項),總投資351.8億元,占全部投資的6.13%。石油化工產業14項(26個子項),總投資1268.6億元,占22.1%。先進裝備制造業47項(83個子項),總投資2066.5億元,占全部投資的36%。電子信息產業18項(33個子項),總投資479.2億元,占全部投資的8.4%。生物醫藥產業4項(13個子項),總投資106.9億元,占全部投資的1.9%。新能源新材料10項(22個子項),總投資517.2億元,占全部投資的9%。改造傳統產業16項(27個子項),總投資827億元,占全部投資的14.4%。國防科技工業3項(6個子項),總投資119億元,占全部投資的2.1%。優勢支柱產業項目投資達到5187.7億元,占全部投資的90.4%。

2、主要特點

一是水平高。主要體現在:

突出優化產業結構。120個重大項目中,高新技術項目占全部投資的51.3%,體現了高端高質高新的要求。特別是一批戰略新興產業和占據產業鏈或產品鏈高端項目的實施,將有助于天津市加速搶占技術制高點。

突出提升技術水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項目占全部投資的20.6%。代表中國航天最高水平和國際領先水平的新型運載火箭、超百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氣動脫硫、光通訊、薄膜和聚光太陽能電池、激光顯示器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自主創新項目的建設,填補了天津市高端產業或高端產品的空白,推進天津由制造向創造邁進,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突出發展先進裝備。裝備制造業項目投資2066.8億元,占全部投資的36%,位居優勢支柱產業之首,是投資額最大、最集中的產業。每一批項目中裝備制造業項目的比重都超過了四分之一,不僅投資強度大,而且質量高,著力于壯大產業規模、提升大型成套裝備制造能力。

突出推動產業聚集。石油化工產業在百萬噸大乙烯項目帶動下,一大批石化下游項目迅速跟進,充分利用了乙烯資源,加速了聚集,使產業鏈更完整,競爭優勢更明顯。

二是規模大、效益好。120個項目總投資5737億元,這個規模超過了1950年到2006年57年的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和,占全市940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額的31.1%,而項目數量僅占全市的12.8%。120個項目平均每個項目投資達到47.8億元,有9個項目投資超過百億,全部建成后設計新增產值超過1.2萬億元,達到12716億元,相當于2009年工業存量的97.4%。

三是緊緊圍繞濱海新區開發開放。120個項目(223個子項)中有92項(154個子項)坐落在濱海新區,總投資4488.7億元,占全部投資的78.3%,強力支撐濱海新區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的建設。一批高水平產業聚集區在濱海新區逐步形成。

四是充分體現了國家戰略帶動和支持。120個項目的投資主體涉及中央企業、天津市大型地方國有企業、世界500強企業、國內知名企業和民營企業等多種類型。其中中央企業投資規模較大,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達到2200億元),占38.4%。

3、項目進度

截至2010年上半年,已累計建成47項,完成投資2850億元,占全部投資的49.7%。按照計劃,2012年底前所有項目將全部建成。

三、120項重大工業項目與中德學院專業對接情況

截至2010年8月(有關專業的數據下同),中德學院現有專業和方向37個,2009年招生專業29個,2010年招生專業35個。按照學院“十二五”專業建設規劃,“十二五”期間計劃新增專業9—16個,改造整合9個專業,經過專業結構和布局的調整,形成9—10個專業組群、45—50個左右專業。

一是在37個現有專業中,與120項重大工業項目直接相關的專業有29個,占78.4%,其中的數控技術、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模具設計與制造、汽車檢測與維修、機電一體化技術、液壓與氣動技術、飛機制造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風能與動力技術、材料工程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軟件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17個專業關聯度較高、范圍較廣,可在專業計劃投放上加以傾斜,并加強訂單式培養;間接相關專業8個,占27.6%,其中的人力資源管理、連鎖經營管理兩個專業適用性較強,有一定的拓展空間。但是120個重大項目對人力資源管理人才需求量有限,主要由于120項重大工業項目投資主體多是大企業、大集團,他們對這類人才需求的層次要求較高,本科以上學生比較有競爭力,高職層次人力資源人才比較適合一些中小企業,需開拓更加合適的方向和定位。

二是擬新增的16個專業和方向:這16個專業中涉及制造業11個專業中的10個專業都與120項重大工業項目直接相關,主要是新能源新材料技術與服務組群的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太陽能光電應用技術、節能技術管理與服務和新能源應用技術4個專業,航空航天技術與服務組群的航空機電設備維修、航天器制造技術兩個專業、先進制造技術組群的焊接技術及自動化,自動化技術組群的建筑電氣工程技術(物聯網技術)、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兩個專業和汽車交通技術與服務組群的汽車造型技術,完全符合工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間接相關性較強的是現代物流技術與管理,現代物流技術的應用不僅是企業降低成本的一條重要措施,更是企業適應工業信息化特別是物聯網發展趨勢的需要,因此,該專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四、人才需求預測情況

目前,職業院校是天津市企業技能人才的主要來源,26所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和122所中職學校,每年為企業輸送近20萬名專業技術人才。近幾年,充實到企業的技術人才中有94%來自于職業院校。

分析思路依據:主營業務收入(銷售收入)、從業人員、資產總額是衡量工業和企業規模的三個主要指標,能夠反映出投入、產出、用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我們進行人才需求預測主要考量的指標。按照三次產業分類法,行業是對經濟活動的基本分類(通常說的產業都是由這些基本行業組合而成的),是一切經濟活動分析的基礎。因此,對120項重大工業項目人才需求預測,主要是通過對工業行業投入、產出和用人規律的分析進行的。通過對調研情況、經驗數據和不同產業用人規律的綜合分析對比,并充分考慮了由于科技進步和勞動力正常流動等因素使不同時期的同一產業用人情況不同等情況,提出了120項重大工業項目的用人需求預測。考慮到120項重大工業項目大部分在2012年前全部竣工,時間預計到2015年。

具體方法是:根據“十一五”工業39個大類行業的從業人員、固定資產凈值和主營業務收入實際情況,分析人均固定資產凈值(人均投入)和人均主營業務收入(人均產出)“十一五”期間的變化情況(平均增速),對“十二五”期間每個行業的人均投入和人均產出的平均增速及2015年的人均投入和人均產出值做出預計;將120個項目按行業歸類,再根據每個項目的投資額和新增銷售收入及項目所在行業的2015年的人均投入和人均產出,分別預測出每個項目的用人總需求和新增總需求。在此基礎上進行匯總,預測出120個工業重大項目技能人才需求總規模(總量)和新增需求總規模(增量)及行業分布。

根據上述方法,我們做出了以下分析和預計:

(一)120個重大工業項目的行業分布

按照國家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120個工業重大項目根據其產品屬性,基本分布于22個大類行業,其中制造業19個,采掘業1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以及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二)到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及各行業從業人員預計

一是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及全部國有企業)從業人員連續多年保持在120萬人左右(2008年為119.7萬人), “十一五”期間平均增速為-0.69%,“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預計為0.79%,到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將達到127.7萬人。

二是“十一五”期間從業人員呈增長態勢的只有10個行業,其余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增長最快的是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44%),其他增長行業依次是專用設備制造業(18.36%)、通用設備制造業(13.22%)、石油和天然氣開采(8.2%)、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6.6%)、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3.43%)、 飲料制造業(2.66%)、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1.94%)、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0.27%)。預計“十二五”期間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技術水平的大幅提高,從業人員總量變化不會很大,主要是在不同行業的調整,呈增長態勢的有13個行業,最快的依然是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30%),其他依次是專用設備制造業(6.36%)、通用設備制造業(5.22%)、飲料制造業(2.66%)、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2.6%)、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2.6%)、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2.04%)、飲料制造業(1.66%)、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1.43%)、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1.07%)、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0.74%)、食品制造業(0.24%)、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0.08%)。

到2015年,37個行業中,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的由2008年的兩個行業增加到4個行業,用人最多的由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改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依次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15.43萬人)、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15.40萬人)、通用設備制造業(15.2萬人)、專用設備制造業(12.97萬人);用人在5—10萬人的有4個行業,依次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8.96萬人)、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8.76萬人)、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6.65萬人)、金屬制品業(5.3萬人),有14個行業從業人員在1—5萬人,其余行業在1萬人以下。

可以看出,從業人員多且呈增勢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是下一步吸納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

(三)2015年120個重大工業項目技能人才總需求和與中德學院專業對接人才總需求

按照上述分析方法,我們對120項重大工業項目(223個子項)到2015年技能人才總需求、新增總需求及行業分布做出了預計,同時,根據專業對接情況,對學院關聯需求做出了預計。

到2015年,120項重大工業項目技能人才總需求88.1萬人,新增技能人才總需求39.3萬人,分別占屆時全市規模以上從業人員的69%和30.8%。其中,與中德學院專業關聯較強的共133個子項,主要涉及機械制造與維修、汽車(其他車輛)制造與維修、其他裝備制造與維修、裝備制造零部件配套生產等,相應涉及的技能人才總需求21.3萬人,新增總需求11.3萬人,分別占全部項目總需求和新增需求的24.1%和28.8%。

從技能人才新增需求行業匯總情況看,需求在1萬人以上的有7個行業,依次分別是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加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這7個行業合計新增需求32.3萬人,占全部新增需求的82.1%。這7個行業也是與中德學院關聯較高的行業,每個行業我院的關聯需求都在5000人以上,其中專用設備制造業高達3.7萬人。

五、結論與建議

(一)120項重大工業項目是“十二五”期間天津工業總量規模增加和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撐,也是人才需求增量的主要來源

120個項目總投資5736.2億元,設計新增總產出1.2716萬億元,2012年全部建成發揮作用。按照天津工業布局規劃(2008—2020),2010年全部工業總產值將達到1.7萬億元,2015年達到3.5萬億元,“十二五”期間5年凈增1.8萬億元,120項重大工業項目的新增總產出占“十二五”期間全部工業新增總產值的70.6%。目前,全市工業全社會從業人員大體在210萬人(2008年實際數為218.5萬人,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119.7萬人),技能型人才大體占40%左右(84萬人),隨著天津工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勞動力素質水平的普遍提高,按照全市人才建設規劃,技能人才比例將不斷擴大,逐漸成為勞動力的主體力量,技能人才比例增加到60%左右(130萬人,屆時全部從業人員按220萬人預計),凈增約50萬人,120項重大工業項目技能人才新增總需求39.3萬人將占全市技能人才凈增總量的80%。因此,服務對接工業重大項目是今后一個時期學院專業建設與加快發展的重要任務。

(二)中德學院制造業及制造業服務業專業組群的定位,不僅與天津工業發展需要完美符合,也符合天津的城市定位

從工業自身結構看,天津市工業的主體是制造業,產值占90%以上。重大發展的優勢支柱產業基本都在制造業行業范疇(除石油化工產業中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屬于采掘業以外),2010年優勢支柱產業占全市工業總量比重達到91.6%。按照工業布局規劃,到2015年優勢支柱產業所占比重將繼續提高到94.3%。

從全市三次產業結構及發展趨勢看,目前工業在全市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二、三產業共同支撐天津經濟發展。2010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6∶53.1∶45.3。研究表明,根據天津城市定位(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資源稟賦和國家的總體部署,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天津都將是二三產業雙輪驅動的經濟發展格局。按照工業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判斷,天津市于2007年開始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標志是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目前仍處于工業化高速發展階段, “十二五”期間工業仍將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工業化程度進一步深化,到“十二五”末(2015年),基本完成工業化階段(標志是三產比重超過二產比重)?!笆濉逼陂g(2016—2020),天津市將進入后工業化階段,逐步過渡到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工業雖依然是天津經濟的重要支撐,但產業結構將進一步轉變,形成以戰略性產業為引領、裝備制造業為核心、優勢支柱產業為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將達到45%。

從第三產業自身發展特點看,與工業發展相銜接,天津市的第三產業(服務業)重點是發展現代服務業即高端生產業,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占全市第三產業比重高達70%。

因此,站在天津經濟發展的視野看“中德”,制造業和制造類服務業的專業定位,為將學院發展成為高職旗艦院校、百年中德、實現“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辦學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加快專業結構調整優化,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

專業優勢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專業設置和專業建設是否適應發展的需要是學校發展水平的標志。為了有針對性地提出專業建設的意見,在對120項重大工業項目需求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服務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調整優化現有優勢專業,鞏固制造業專業優勢。120項重大工業項目涉及到的產業(或領域)與我院現有專業關聯較強的是天津市重點發展的航空航天產業、裝備制造業和國防科技工業,重大項目的投入比重大,共有58項(102個子項),總投資2537.3億元,占44.23%。技能人才需求也很大,總需求31.8萬人,占全部總需求的36.1%,新增需求20.2萬人,占全部新增需求的51.4%。同時,石油化工產業由于其裝備水平的高度先進性和人才結構調整的需要,對機電類技能人才也有很大需求。在“十二五”專業建設中,要抓住機遇,把調整改造、做大做強傳統優勢專業作為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提升現有優勢核心專業水平、圍繞需求拓展專業組群,鞏固并形成更大的優勢。

二是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新專業建設,不斷豐富完善專業組群。天津市下一步戰略性新興產業將重點發展航空航天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信息網絡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生物技術與健康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高端生產業8大領域,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重點。這無疑為中德學院專業建設指出了方向。但不是有什么新產業,我們就發展什么新專業,而是要統籌考慮,突出重點,揚長避短,穩步推進,實現傳統優勢專業做強、新專業做優。航空航天專業組群的建設應依托現有專業優勢、根據企業真正需求選準定位,航空航天產業隨著“三機一箭一星”等龍頭項目落戶后,下一步航空產業要重點發展飛機零部件、發動機、機載設備、機場空管設備、飛機維修、物流配送等,航天產業要發展導航終端產品、航天功能材料等,建議航天專業定位于部件制造與維修、總裝,航空專業在原有基礎上增加飛機維修方向;新能源產業中天津是全國風電產業的領頭羊,全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近三分之一(風電設備)由天津制造,因此,我們的新能源專業組群應在風能專業上下大功夫,圍繞風力發電設備制造擴大和豐富專業組群(控制系統、傳動系統、關鍵零部件制造,直至進一步擴展到發展風機中的葉片復合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等),風能專業的發展還可以充分發揮我們機電專業的優勢并帶動其改造提升。與此同時,依托汽車專業的優勢,增加新能源汽車方向。

三是依托行業龍頭企業,深化校企合作,不斷提升專業建設水平。新專業要不要建、建哪些、怎么建、課程如何設置、師資從哪來,老專業怎么改,都要堅定不移地依托行業龍頭企業的支持,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沒有這些企業參與是不可能做到專業建設高水平的。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如何創新合作機制,這不僅是長期以來全國職業院校面臨的難題,也是擺在中德學院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F在應該說我們有機遇,天津這一輪發展是國家戰略,大量國家資本投入優勢產業、戰略產業的發展,而且這些投資主體都是行業龍頭,無疑給中德學院與這些企業深度合作進行新專業建設和傳統優勢專業改造提升創造了條件和機遇。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把基礎功課做足,利用一切資源、創造一切條件加強與這些企業的全面戰略合作,這是學院“十二五”期間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任務。

篇10

關鍵詞:工業 能源 低碳經濟 無錫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7-096-03

一、引言

隨著低碳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國際間低碳經濟合作的日益緊密,我國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的議題成為國內城市發展中的熱點。梁朝輝(2009)根據碳排放量分解模型,建立能源消耗、人口、GDP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的能源消耗總量模型,定量分析出上海2020年在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量預測趨勢;趙敏等(2009)根據IPCC碳排放計算指南中的碳排放計算公式,測算出上海市1994-2006年的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針對上海的能源結構、碳排放產業部門進行分析,提出適用于上海低碳經濟發展的合理化建議;朱守先(2009)則系統提出研究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一系列指標,如人均碳排放、碳生產率、碳能源排放系數,并通過ESD模型探討城市產業結構發展水平與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節能降耗之間的關系,從而提出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的建議;劉薇(2010)具體分析北京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和現實措施,并從工業園區產業機構的調整以及新能源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議;葉祖達(2010)在研究城市低碳建設中提出考慮碳排放的社會成本因素社會最優化的排放水平是指減排的邊際成本等于排放帶來的邊際社會損失,當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損失時,社會的最優碳排放水平可以被確定;黎廣明等(2010)在具體分析廣州的經濟、環境等因素,從法規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角度提出廣州建立低碳城市經濟的建議;謝傳勝等(2010)認為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城市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將社會經濟體系分為五大系統進行實證分析,利用模糊粗糙集法分析信息決策。本文通過對無錫市工業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狀況的定量分析,提出相應的合理化建議,以期其他相關城市的工業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分析提供借鑒。

二、無錫市能源消耗狀況分析

1.能源結構分析。能源結構為低碳能源與高碳能源的比例結構。從能源消費碳排放系數可知,天然氣碳排放系數較煤炭和石油低,一次電力(核電、風電、水電)碳排放系數最小。平均碳排放系數等于碳排放量與能源消費量的比值,當低碳能源所占比例增加時,平均碳排放系數將減小,能夠體現能源結構調整對碳排放影響。

2000年以來,無錫市工業的能源消費量伴隨著工業的增長而迅速提高,從2000年的1.13*107噸標準煤的消費量到2008年的3.06*107噸標準煤,無錫市工業能源消費量增加了170.52%,年均增長13.25%。在無錫市的能源消費中,主要以煤炭、電力為主,但本文主要研究無錫市工業的碳排放量,對于電力以及火力部門所用的煤炭、天然氣等能源統一計入相關工業能源消耗量中,對于無錫工業的能源消費結構,重點分析碳排放量較大的原煤,以及碳排放系數相對較低的清潔能源原油和天然氣。

從表1和圖中1可以看出,無錫工業能源結構并不是十分合理,特別是與國內外主要經濟體相比較,對于碳排放系數較低的清潔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氣使用量較少,無錫仍是以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主要來源。

(1)煤炭消費:煤炭在無錫市工業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008年無錫原煤消耗量占總能源消費量的56.74%,而1995年無錫原煤消費量占總能源消費量的73.59%,原煤消費量在總體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使無錫市整體能源結構的逐步改善,但是隨著原煤消耗量的絕對增長,碳排放量還在不斷增加,對于無錫市的原煤消費還需進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原煤消費最多的行業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占原煤消費總量的63.41%。在制造業中,原煤消費量超百萬噸的有四個行業,分別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這四大行業原煤消費量占全市原煤消費總量的28.01%。

(2)原油及石油制品消費:2008年無錫石油消費占總能源消費的3%左右,原油消費主要用于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和化學染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而其他石油制品消費則比較分散,總體來說,無錫的石油消費量并不高。

(3)天然氣:自2004年西氣東輸天然氣首次引入無錫市,當年無錫地區全社會天然氣消費量僅為3418萬立方米,至2008年全市天然氣消費量已達48123萬立方米,三年增長了14.08倍,天然氣消費量已占無錫市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2%。天然氣工業消費量按行業分,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以及金屬制造業四大行業是無錫市天然氣消費大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天然氣消費總量的67.72%。

2.產業部門結構分析。從產業部門出發研究無錫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潛力,主要對產業結構多元化演進水平(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iversification degree,簡稱ESD)加以分析。ESD的計算公式為ESD=Σ(P/P,S/P,T/P),式中,P為第一產業產值;S為第二業產值;T為第三產業產值。ESD的值域為1至無窮大。

由于產業結構與碳排放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因此,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提高碳生產率的重要途徑。其次是非煤能源消費比重,煤炭是含碳量最高的化石能源,非煤能源消費比重越高,單位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越小,同樣也有利于低碳發展。2007年,北京、上海和廣州3大城市的非煤能源消費比重超過60%,而無錫工業的非煤能源消費比重只有45%,與以上三個城市還有一定的差距,對于無錫工業而言,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尤其是非煤能源消費的增加是促進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1978年以來,無錫的產業格局不斷發生變化,第一產業由1978年的14.3%下降到2008年的1.4%,第二產業由1978年的68.3%下降到2008年的57.6%,而第三產業則在不斷增長,由1978年的17.4%增長到2008年的41%,無錫市的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當中。但是,對于第二產業而言,由于無錫屬于工業性較強的城市,第二產業還是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經濟的發展相當一部分得益于工業部門產值的不斷提高。

因此,無錫市的低碳經濟建設還需從工業入手,積極采取措施優化工業特別是重點能源消費行業的能源消費結構,同時積極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無錫市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3.無錫市碳排放測算。在計算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時,應注意:產生碳排放的為能源終端消費量(標準量);不計加工轉換過程、運輸和輸配損失能源的碳排放;電力既有無錫市火力發電也有市外來電,熱力主要是本市供熱,其碳排放是按火力發電和供熱投入的能源計算,不再計算能源終端消費部門熱力和電力的碳排放。對于無錫市的能源計算中,不計二次能源轉換,碳排放計算能源數據為無錫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數據,并不是無錫市整體工業。

本文中碳排放估算方法是基于IPCC《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作出的,基本計算公式為:E=∑Ci*Fi(1)

其中E為無錫市碳排放總量,Ci為能源i的消費量,按標準煤計,104t;Fi為能源i碳排放系數,(104t/104t);i為能源種類。

從表3中可以看出,無錫市工業碳排放量增長迅速,從1995年的412.15萬噸到2008年的2203.19萬噸,碳排放量增長近五倍,年增長率達到13.77%。從表4中可以看出,無錫市工業人均碳排放量較高,并且有逐年增長的趨勢,而無錫工業的碳排放強度相較于發達國家而言仍然相對較高,以2005年為例,無錫工業碳排放強度如果以kg/美元計算為1.31kg/美元(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為8.19:1),而澳大利亞為0.141kg/美元,加拿大為0.13kg/美元,德國為0.088kg/美元,英國僅為0.074kg/美元,即使在國內,上海為0.108kg/美元,全國為0.156kg/美元,這表明無錫的低碳經濟發展在工業方面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三、實證分析

1.數據。能源消費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如經濟總量、能源結構、人口總量、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等。無錫作為工業城市,經濟發展有很大一部分為工業增長做出的貢獻,而其中又以重工業為重。重工業能源消耗大,尤其是含碳能源。結合梁朝暉(2009)的研究,本文以人均GDP、三產比重作為能源消耗的影響因素。

2.模型估計及結果分析。為方便進行數據分析,對數據建立相應的代碼,GDPP為人均GDP,EP為人均碳排放,TP為第三產業占GDP比重。

從表5中可以看出,無錫市三產比重在2002年之前及2003以后均不斷增長,僅2002年和2003出現分段,因此設立分斷函數,以TP*D2002作為參數,2002年之前取值為0,2003以后取值為1。

通過模型估計,得出無錫市碳排放的關系式為:

從方程中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均通過顯著水平1%,人均GDP對碳排放隨其增長具有雙向效應,而三產比重對碳排放量具有負向的影響。通過懷特檢驗,說明方程不存在異方差。

從公式(2)中可以看出,如果以人均GDP與碳排放存在到U型關系,即符合庫茲涅茨曲線。以人均GDP為唯一解釋變量,公式即表明無錫市的碳排放隨經濟的增長和人均GDP的增加先升后降: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碳排放量由低趨高,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碳排放量又由高趨低,逐漸減小。

EKC曲線表明無錫工業碳排放量是符合庫茲涅茨曲線的規律,雖然現在無錫市的碳排放量還處于逐漸增長的趨勢,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新能源產業將會得到長足的發展,而含碳能源消耗量較大的工業產業發展則會受到抑制,有助于碳排放量的減少。同時,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居收入的不斷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不斷上升,對于環境的要求也會隨著提高,環保意識也會逐漸增強,政府也會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政策和針對碳排放量大的工業產業的準入機制等。

由公式(2)得出,無錫市碳排放量增長的拐點在人均GDP達到9.833萬元左右時出現,由此無錫市碳排放量進入下降階段。而無錫市2009年GDP已達到8.115萬元。無錫市1995年-2008年年人均GDP增長率為12.92%,以此估算在2012年左右,無錫市的經濟增長就達到了EKC曲線的拐點,無錫工業碳排放量進入遞減的趨勢。

四、對策建議

無錫作為一個工業城市,其工業發展深深影響其經濟的發展。而無錫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中,工業占有很大的比重。無錫能源消耗結構不合理,煤炭等含碳量大的能源消耗較多,而如風力、水力等清潔能源使用比例較小,嚴重影響無錫低碳城市轉變的進程。同時工業產業結構和管理也不盡完善,能耗大的產業比重大,相對的高新清潔產業較小。而從建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均GDP以及三產比重對于碳排放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針對無錫工業低碳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調整能耗結構,加強清潔能源利用。雖然無錫市煤炭使用量在整個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但是其比重仍在60%左右,且其絕對值也在不斷增加,過量的煤炭消費必然影響城市的低碳經濟,抑制了無錫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發展。因此在工業能源消費結構中,應逐漸降低煤炭直接利用的比重,或者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促進煤炭資源的多重利用,改變煤炭的單一使用方法。無錫工業對于清潔能源的使用還處于較為空缺的階段,應借鑒上海對于清潔能源的一些做法,如增加外來電和天然氣的使用量等,同時積極開發利用適合無錫地區使用和推廣的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能源和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將可再生能源作為無錫市能源結構中對于煤炭的補充能源和替代能源,加強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開發,從而優化能源品種結構。

2.優化產業結構。無錫工業高耗能產業比重過高,高耗能企業過多,給節能降耗工作帶來了較大難度。無錫重點碳排放行業主要集中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以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五大行業。2008年,五大行業的碳排放量占無錫工業碳排放總量的81.98%。因此,必須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重點發展具有成長性、低耗能和高附加值特點的行業,突出抓好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的節能工作,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抑制高耗能產業盲目地擴張,促進產業結構向低耗高效方向轉變,走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3.促進循環經濟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無錫工業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建立適合無錫工業自身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將發展循環經濟與高新技術產業相結合,重視工業高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不斷發明新的技術和材料,對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進行替代,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而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特別是對于能夠促進工業能源結構優化、降低煤炭使用量的高新技術或者生產工藝給予大力支持,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使廢棄物質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4.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對無錫排放排放量的增長起反作用,有利于無錫對碳排放的控制。無錫根據實際情況,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無錫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不斷增強第三產業在無錫三產中的比重,實現第一、二、三產業機構的合理優化。

5.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政府應加強對于工業企業節能減排的宏觀調控,對企業節能降耗進行監管和指導。政府應研究制定企業節能降耗的有關政策和規章制度,如在政策方面制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激勵企業節能的優惠財稅政策,研究制定對購買、使用高效率節能產品定額補貼的政策,節能技術產品研發的優惠政策等,在制度方面,建立嚴格的節能管理制度,建立政府與企業對接的能源監管機制,與企業合作建立產品能耗定限考核制度、能源利用分析報告制度等,既要加大對于企業節能指導和監管的力度,強節能監督檢查,加大懲戒力度,強化節能管理,同時也要做好自身的服務職責,保證國家節能法規的貫徹執行落到實處。以重點用能單位作為試點,大力推進節能降耗,貫徹執行“開源節流并重,節能優先”的能源方針,從而為節能政策的推廣打下基礎。

五、結論

低碳經濟的發展對于無錫市經濟發展轉型、促進經濟更快更好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無錫市工業能源消耗結構不合理,煤炭等碳排放量較大的能源消耗量過多,同時第一、二、三產業結構、工業內部產業結構不合理等,這些因素都將會阻礙無錫市低碳經濟的發展。無錫市要發展低碳經濟,必須政府、企業以及公眾的共同努力。政府應該充分做好指導者的作用,加強對于無錫工業低碳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和指導作用,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促進工業產業結構的合理優化,企業也應加強自身的管理,促進能耗的降低。

[基金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091029531)]

參考文獻:

1.劉薇.北京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析[J].商業研究,2010(9)

2.葉祖達.低碳城市建設的社會成本研究[J].低碳城市建設,2010(8)

3.黎廣明,何國偉,劉靈輝.廣州建立低碳經濟發展途徑初探[J].廣東農業科學,2010(8)

4.謝傳勝,徐欣,侯文甜,許鳳茹.城市低碳經濟綜合評價及發展路徑分析[J].技術經濟,2010(8)

5.梁朝輝.上海市碳排放的歷史特征與遠期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9(7)

6.趙敏,張衛國,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費碳排放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09(8)

7.朱守先.城市低碳發展水平及潛力比較分析[J].開放導報,20094)

8.BP.BP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6[Z].London:BP,2006

9.張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國:地位、挑戰與戰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10.江蘇省統計局,江蘇能源消耗變動因素的實證研究[EBOL]

stats.省略/tjfx/dfxx/t20080829_402501557.htm

11.無錫市工業能源消費結構及利用效率研究[EBOL]

stats.省略/tjfx/dfxx/t20070913_402432944.htm

12.陳耀興.無錫調整產業結構的進展、問題及其對策[J].現代化研究,2007(11)

13.趙敏,張衛國,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費碳排放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09(8)

14.何建坤,劉濱.作為溫室氣體排放衡量指標的碳排放強度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2004(6)

15.徐國泉.中國能源效率問題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商學院 江蘇無錫 2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