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衛生健康教育范文

時間:2023-11-30 17:45: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心理衛生健康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兒童心理衛生健康教育

篇1

【關鍵詞】 兒保門診;心理衛生問題;兒童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2007年8月2009年12月到本院兒保科心理門診首次就診的兒童208人,其中包括部分幼兒園體檢時心理問題的咨詢等。

1.2方法自制表格對所有首次就診的兒童均給予詳細登記,如就診日期、父母職業、文化程度、住址、兒童姓名、性別、年齡、就診原因、兒童生長發育情況等。分拆總結登記表中的項目,參照CCM仆2-R標準進行疾病學診斷,就診原因根據臨床情況及醫生的診斷歸類。配合疾病診斷及就診原因分類的有兒童行為量表、丹佛發育篩查試驗(DenverDevelopmentalSereeningTest,DDST)、Peabody圖片詞匯測驗(PeabodyPie-tureVoeabularyTest,PPVT)、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eehslerIntelligeneescaleforehildren,WISC)、韋氏學齡前兒童智力量表(WeehslerPrese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ee,WPPSI)等。

1.3統計學方法采用丫檢驗。

2結果

2.1就診兒童一般情況分布首診兒童共198人,其中男童106人、女童92人,男女各占為53%、47%。6歲以下就診兒童64人,612歲就診兒童112人,13歲以上就診兒童22人;13歲組就診兒童分別占全部就診兒童的30.76%、58.65%、10.58%。就診兒童年齡集中在612歲。就診兒童中家住城鎮的151人,占72.6%;父母一方大專以上文化的117人,占56.3%。

2.2不同年齡組的就診原因分布6歲前兒童就診人數占所有就診人數的30.76%,就診原因主要為行為問題、抽動癥、言語問題、健康體檢和咨詢。兒童睡眠障礙和排泄障礙(尤其是遺尿癥)等在心理門診中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6歲以上兒童則以多動、學習困難為主。所有就診兒童中,健康咨詢占33.3%,其所占心理門診的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由

3討論

3.1據WHO估計,大約有20%的兒童在成年之前會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如不及時干預,可能發展成為心理障礙或疾病。本市心理門診兒童就診率相對較低,這可能與鄉鎮兒童保健機構尚未開展心理咨詢工作以及本院對此項工作的開展剛剛起步、宣教力度不夠,家長對兒童心理問題的認識不足有關。

3.2擴大健康教育覆蓋面是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心理門診兒童各個年齡段中,咨詢均占絕大多數,但隨著年齡的增高逐漸下降,這可能與兒童保健工作者的服務對象不同有關。因6歲以下兒童屬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的對象,必須經常到醫院進行階段性體檢,與義務人員交流較多,經常接受這方面的知識宣教。這提示兒童心理問題。

早期發現、早期就診,首先必須解決兒童家長的認識問題。兒童保健工作者必須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加強健康宣教工作,擴大健康教育的服務面,把宣教陣地延伸到小學、初中。利用書刊、電視、廣播、櫥窗、講座及兒科臨床、保健門診向家長宜傳兒童心理衛生知識,提高家長、老師、社會對兒童心理健康的了解與關注,以促進兒童的出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旭,靜進,史明麗,等.開展兒童心理衛生保健,促進兒童心理健康[J].中國婦幼保健,2002,17(12):719-720.

[2]匡桂芳,辛曉顯,沈宜元,等.兒童心理咨詢2064例臨床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1,9(3):153-155.

[3]關念紅,張晉磅,唐濟相,等。綜合醫院心理咨詢門診兒童咨客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3,11(2):102-204.

篇2

【關鍵詞】 危險行為;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統計學;兒童,學齡前

【中圖分類號】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9-0810-03

心理健康是兒童健康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醫學的發展,嚴重威脅兒童身體健康的傳染性疾病逐步得到控制,兒童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1]。社會對兒童綜合素質選擇性增強,家庭對兒童期望提高,使兒童面臨的壓力增加;就業困難、家庭離異率上升等社會因素,也越來越多地影響著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了解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學齡前兒童心理衛生工作,改善托幼機構及家庭教育環境,為實施以兒童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筆者進行了本次調查。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隨機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南京市11個區、2個縣隨機抽取建鄴區和下關區,并在2個區抽取9所(建鄴區5所,下關區4所)托幼機構作為調查單位。其中優質園5所,標準園4所;3歲幼兒274人,4歲幼兒584人,5歲幼兒270人,6歲幼兒13人;男童622人,女童519人。

1.2 方法 使用統一的調查問卷,由項目負責人對參加調查的醫務人員統一培訓,進行預實驗及一致性檢驗。面對面現場詢問兒童監護人,由專業人員填寫問卷。

使用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調查兒童行為能力,要求監護人根據兒童近0.5 a內表現,由專人詢問并填寫。根據兒童行為量表(CBCL)評判標準,將兒童的行為歸納為分裂癥樣、抑郁、不合群、強迫-沖動、軀體化訴述、社交退縮、多動、攻擊、違紀行為9種。

1.3 質量控制 由項目組對基層調查員進行培訓,掌握調查的各項標準和人際交流技術,確保調查問卷在質量、完整性、正確性上保持一致,調查一致性要求在95%以上。建立問卷逐級核查制度,調查員每日進行問卷自查;調查期間項目負責人對問卷進行抽查,抽取5%的問卷進行核查,要求項目符合率>85%,確保調查資料完整。

1.4 統計分析 由專業人員確認問卷完整性,剔除無效問卷, 對每張量表進行評分,將數據輸入SPSS數據庫, 應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兒童行為問題檢出情況

2.1.1 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1 141份。檢出行為問題兒童105人,占9.20%;其中男童檢出率為5.63%,女童檢出率為13.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921,P<0.01)。女童行為問題發生與年齡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58,P<0.05),見表1。

2.1.2 不同托幼機構兒童行為問題檢出情況 優質園兒童709人,檢出行為問題81人,檢出率為11.4%;標準園有432人,檢出行為問題24人,檢出率為5.6%(χ2=11.066,P=0.001),不同托幼機構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兒童行為問題檢出因子比較 5歲以下男童檢出率相對較高行為因子為攻擊性、抑郁、違紀,5歲以上男童為分裂性、抑郁、強迫性、攻擊性,不同年齡男童攻擊性、抑郁、社交退縮、軀體化訴述檢出率均無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0.588,0.588,0.667,0.667,P值均>0.05)。5歲以下女童主要行為問題檢出因子為多動、攻擊性、肥胖、社交退縮,5歲以上女童為分裂性、抑郁、性問題、殘忍,不同年齡女童多動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94,P= 0.001)。5歲以下的男童與女童在社會退縮、分裂性、違紀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6.239,23.738,21.609,P值均<0.01)。

2.3 兒童行為問題影響因素

2.3.1 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年齡、文化程度及職業的關系 將父母文化程度分為碩士以上、本科、大專、高中、初中、小學、文盲,結果顯示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文化程度密切相關(fisher’s精確檢驗P=0.005)。將父母職業分為干部、教師(醫生)、工人、軍人、個體、失業、農民及其他,結果顯示,兒童行為問題發生與父母職業無相關性。與父母年齡也無相關性。對家長心理衛生知識進行調查,有培訓證書家庭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明顯低于沒有證書家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527,P=0.006)。

2.3.2 兒童行為問題與母親孕期及出生情況的關系 將母親妊娠態度分為積極、無所謂和被動,研究顯示,母親對妊娠態度與兒童心理行為問題檢出顯著相關(χ2=6.473,P=0.036)。將母親孕期的精神狀況分為緊張、憂慮、輕松、有精神刺激,結果顯示,母親孕期情緒緊張、有精神刺激與兒童行為問題發生呈顯著相關(χ2值分別為11.821,11.308,P值均<0.01),與母親孕期情緒愉悅、憂慮無相關性。兒童行為問題與母親孕期飲酒呈顯著相關(χ2=9.170,P=0.011),與母親孕期吸煙、被動吸煙無相關性。兒童行為問題與胎次呈顯著相關(χ2=13.325,P=0.004),與產次、是否足月、出生有無窒息、出生有無重要病史無相關性。

2.3.3 兒童行為問題與遺傳的關系 兒童行為異常與父母智力低下、精神疾病、性格古怪及其他遺傳性疾病有顯著相關性(χ2值分別為13.337,14.572,P值均<0.01)。

2.3.4 兒童行為問題與生活環境的關系 兒童行為問題發生與家中兒童人數顯著相關(χ2=8.508,P=0.014)。兒童入園入托時間、主要看護人、看護人文化程度及看護人變更情況均與兒童行為問題無相關性。對近0.5 a有入園、搬家、父母分離、父母重病、父母去世、事故等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兒童入園、搬家與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顯著相關(χ2值分別為0.831,4.798,P值均<0.05)。兒童行為問題發生與家庭居住面積無相關性。

2.3.5 兒童行為問題與家庭教育態度的關系 兒童行為問題發生與父母經常責罵孩子顯著相關(χ2值分別為9.340,16.589,P值均<0.01)。分析父母親對兒童的關心程度,兒童行為問題與父親對兒童的關心程度顯著相關(χ2=12.645,P=0.004),兒童行為問題與母親的關心程度無明顯相關性(χ2=4.800,P=0.161)。

2.3.6 影響兒童行為問題的多因素分析 結果顯示,兒童性別、剛入園、搬家、兒童脾氣倔強、兒童易沖動、母親責罵、母親孕期有精神刺激、母親孕期飲酒是兒童行為異常的危險因素,見表2。母親學歷、家庭和睦是兒童心理健康的保護因素。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南京市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9.2%,低于1992年全國22個地區的調查結果(12.93%)[2],與上海市區檢出率(6.3%~10.5%)[3]相近,可能與南京地區經濟、文化和教育水平及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重視程度有關。性別與兒童行為問題檢出有無相關性,各類文獻資料報道不一[7]。本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行為問題男女檢出比例為1∶2,5歲以下女童行為異常高于5歲以上女童,男童年齡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心理發育成熟度差,缺乏知識和經驗;家長受傳統思想影響,對女童行為習慣要求偏高[5-6],都是導致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高的原因。

優質園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高于標準園,尤其是3~5歲女童。優質園建園標準及其家長經濟文化地位優于標準園,是眾多家長的第一選擇。一方面,由于經濟文化發展,父母文化水平提高,優質園的家長相對更加敏銳,善于發現行為異常兒童;另一方面,受傳統思維影響,家長對過度活躍女童有所顧慮,并考慮其心理行為異常的可能。所以應在全社會普及兒童心理衛生知識,教會家長正確對待兒童發育中的問題,樹立正確的教養態度,尋求正確的心理問題解決辦法,促進兒童身心健康[1]。

兒童行為問題發生與母親孕期神精緊張、有精神刺激、飲酒、父母有神經精神疾患、父母經常責罵孩子、父親對兒童的關心程度、兒童入園、搬家顯著相關。兒童的生長環境、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不良的環境和惡性刺激易使兒童緊張、焦慮、失去安全感,造成日后的攻擊性及行為[8]。因此,應堅持因勢利導,正面教育,適當滿足幼兒心理需求。

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并非單一因素作用結果,是環境、社會、家庭、教養等綜合作用的結果[9]。母親學歷、家庭關系融洽是兒童心理健康的促進因素。提高母親教育程度,營造和諧的家庭關系,鼓勵兒童早日開始集居生活等,有利于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10]。

4 參考文獻

[1] 曲紅明.淺談托幼機構兒童心理衛生保健管理模式.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05,20(11):1 308-1 310.

[2] 忻仁娥,張志雄,蔡小明,等.全國22 省市26單位24 013名城鄉在校兒童少年行為問題調查報告.上海精神醫學,1992,4(1):47-55.

[3] 薛興邦,李建國,陸蓮芳.上海市區學齡兒童行為問題及相關因素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1):54-55.

[4] 周勝利,姚凱南.圍產期高危因素與2~3歲兒童行為發育的關系探討.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4,3(3):140-142.

[5] 李紅娟,劉德華.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1,22(1):16-17.

[6] 張朝.淄博市學齡兒童CBCL的調查研究.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07,22(4):523-525.

[7] 解軍.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7(3):55-57.

[8] 李慧娟.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06,21(24):3 415-3 417.

[9] 王玉鳳,任桂美,顧伯美,等.不同時期北京市城區兒童行為問題比較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1):51-53.

篇3

關鍵詞 中小學 留守兒童 自尊 建議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89

Rural Children Esteem Survey

WEI Chang[1], WANG Yu[1], ZHANG Biyun[1], LI Haiyang[2]

([1] College of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437100;

[2] Xianan District Gaoqia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Xianning, Hubei 437100)

Abstract Left-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ssues are outstanding, causing great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at all levels. In this pape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or the study,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ir self-esteem, and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or interventions.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ft-behind children; esteem; suggestion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并因此而不得不和其子女分開,而把孩子留在農村老家,由老人代養。隨之而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主要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兒童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且持續半年或以上的兒童。留守兒童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父母的教育、關愛和指導等,面對成長中的困難,相比非留守兒童,處于成長關鍵期的他們,更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教育工作者及各有關部門應高度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自尊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并因此獲得的有關自我價值的積極評價與體驗,有關研究表明自尊與其個體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本文選取XX省XX市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為研究對象,對其自尊發展狀況進行調查研究,以期為教育工作中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法,選取XX省XX市農村中小學六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留守兒童327名進行調查。其中,男生168人,占45.5%;女生201人,占54.5%;六年級學生115人,占31.2%;七年級學生155人,占42.0%;八年級學生99人,占26.8%。

1.2 調查方法

自尊量表由Rosenberg 編制(汪向東等1999)。該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分數按4級評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1.3 統計學方法

剔除無效問卷后,原始數據錄入在Excel軟件中進行,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村留守兒童自尊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

調查結果表明,農村留守兒童自尊的得分在性別方面差異顯著(t=2.77,p

2.2 農村留守兒童自尊的年級差異不顯著

農村留守兒童自尊得分的年級差異不顯著(F=2.78,p> 0.05),具體得分情況,六年級學生得分(2.98?.56),七年級學生得分(2.90?.43),八年級學生得分(3.05?.42)。陳健對留守兒童自尊進行調查發現,三年級自尊得分先降后升,四年級自尊得分一直上升,七年級自尊得分先升后降。姚琳、劉剛正調查發現,初中生自尊得分隨年級逐漸上升,且不同年級間自尊得分存在顯著差異。本才調查結果顯示自尊年級差異不顯著,可能由于調查對象來自同一所中小學,他們的成長環境相似,年齡差距不大等原因造成。

2.3 農村留守兒童自尊得分在是否獨生子女方面的差異

調查結果表明,農村留守兒童自尊的得分在是否為獨生子女方面的差異不顯著(t = -0.67,p>0.05),其中獨生子女得分(2.94?.49),非獨生子女自尊得分(2.98?.47)。調查結果和李冰的研究一致。李冰調查發現,在是否為獨生子女方面,自尊得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本次調查結果差異不顯著可能由于調查對象均為農村留守兒童,他們得到父母的關注均較普通兒童少,且主要由老人負責監管,家(下轉第187頁)(上接第183頁)庭成長環境相似,導致差異不顯著。

3 對策及建議

3.1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農村學校更多的關注學生學習成績,而忽視學生心理健康的現象普遍存在。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而缺乏及時的幫助和指導,更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因此,針對留守兒童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如學校通過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而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同時也應該定期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專題講座,開展心理輔導工作等。

3.2 加強家庭成員間的溝通

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工作,不在其身邊,平時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其父母更應該注意與孩子的溝通,及時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狀況并給予及時必要的教育引導、幫助和支持,使其避免或減少各種問題的出現,從而健康發展。

3.3 加強留守兒童社會實踐

學校應定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要讓留守兒童投身于社會實踐,使其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與他人互動中來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并學會自尊與尊重他人,從而養成良好的性格,促進其健康發展。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資助(2014A042);湖北科技學院科研項目(KY13013);湖北科技學院教育學重點學科建設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1] 羅靜,王薇,高文斌.中國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5):990-995.

[2] 王東宇,林宏.福建省284 名中學“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03.24(5):521-522.

[3] 李薇薇.青團體箱庭干預留守兒童社交焦慮及抑郁效果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5.

[4] 黃愛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5):351-352.

[5] 宋芳,張麗華.大學生自尊結構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5):53-56.

[6] 張麗華,張索玲,侯文婷.青少年自尊發展特點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56-58.

[7] 周帆,王登峰.外顯和內隱自尊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9(3):197-199.

[8]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9] 李冰.農村初二學生的自尊與社會支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90-92.

篇4

一、總體目標與具體工作指標

(一)總體目標

降低全鎮孕產婦死亡,消滅新生兒破傷風;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控制在5‰和6‰以下。

(二)具體工作指標

⑴早孕建卡率達90%

⑵孕產婦系統管理覆蓋率達80%

⑶高危孕婦管理率達100%

⑷住院分娩率達100%

⑸7歲以下兒童管理覆蓋率達80%

⑹高危兒童篩查率達90%,高危兒童專案管理率達80%

⑺孕前傳染病檢查率達90%

⑻產前篩查率達80%

⑼婦科病檢查率達65%

二、采取有力措施,嚴禁發生可避免孕產婦死亡,降低兒童死亡

(一)加強高危孕婦的管理

在孕產婦系統管理過程中,凡是篩查出的高危孕婦,要及時跟蹤、隨訪,轉診,按規定及時向二三級醫院轉診。

(二)建立便捷、通暢的危重孕產婦搶救綠色通道

加強高危孕產婦救治工作,保障孕產婦安全。充分發揮鎮衛生院高危孕產婦搶救基地的作用,在年基礎上,要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各項搶救制度和措施,如遇有孕產婦危重情況,隨時可取得聯系,做好搶救準備。

(三)加強產科管理工作,強化孕產婦死亡的報告制度。

加強孕產婦的系統管理工作,堅持孕產婦死亡的報告制度,規范和加強孕產婦死亡評審制度和死亡報告制度,發揮圍產期協會的作用,定期開展孕產婦保健知識宣傳活動。

三、針對婦女兒童主要健康問題實施干預措施

(一)全面啟動適齡婦女婦科病檢查,重點規范技術操作,嚴格質量控制,確保受益人群的健康利益。

(二)加大社會宣傳力度,提倡自然分娩;推廣適宜技術;嚴格剖宮產指征管理,加強督導,定期公示,逐步降低剖宮產率。

(三)加強生殖健康教育,提高育齡人群自我保護意識,逐步降低人工流產率,減少性病、艾滋病的傳播。

四、做好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

(一)加強對醫療保健機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管理,加大監管力度,不定期進行專項檢查,規范服務行為。

(二)貫徹執行《常用計劃生育技術常規》,嚴格掌握常用計劃生育手術的適應癥和禁忌癥,嚴禁因非醫學需要的超常規引產。確保手術質量,保障受術者的安全與健康。

(三)加強對藥物流產的監管力度。

五、做好托幼園所和學校衛生保健工作

(一)定期對本鎮托幼園所保健人員進行業務知識培訓,組織學術交流,提高托幼園所保健人員的業務水平。

(二)加強對托幼園所兒童疾病防治、膳食營養、食堂衛生、消毒及安全等方面的指導,提高托幼園所衛生保健水平。

(三)開展兒童心理衛生健康教育,逐步推廣入園兒童、入學兒童的心理衛生評估工作。

六、大力開展婦幼保健健康教育與促進

(一)制定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發展規劃,推進婦幼保健健康教育事業。

(二)對各村婦幼保健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化、規范化培訓,逐步培育我鎮婦幼保健健康教育隊伍。

篇5

    一般來說,心理健康標志著人的心理調適能力和發展水平,即人在內部和外部環境變化時,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是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態勢下運作的綜合體現。但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至今尚未有定論。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曾給“心理健康”作了這樣一個定義“: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將個人心境發展成為最佳的狀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將心理健康解釋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絕對狀態?!眹鴥纫灿袑W者認為,心理健康乃是指個體在各種環境中能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效能狀態,并在與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斷調整自己的內部心理結構,達到與環境的平衡與協調,并在其中漸次提高心理發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質(張承芬,1997)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最新定義是“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p>

    2家庭環境的界定

    20世紀70年代初,Be1Sky提出了家庭系統的觀點,而詳細闡明家庭系統觀點的代表人物是Minuchin,他把家庭看成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提出家庭是由復雜的、多個相互依賴的亞體系構成,且只有把每個亞體系放在整個家庭系統中才能被理解。但是真正將家庭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進行研究則始于1981年家庭環境量表(FamilyEnvironmentSeale)的問世。該量表是由美國心理學家R.Moss和B.Moss于1981年編制的,它將家庭環境分為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娛樂性、宗教道德、組織性控制性10個因子。

    國內對家庭環境的研究雖然處于起步階段,但已經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國內對家庭環境的描述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將家庭環境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軟環境包括家庭環境的各因素因子,主要是指家庭環境量表中所含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娛樂性、宗教道德、組織性、控制性十個因子,硬環境包括父母親的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狀況等。

    (2)將家庭環境分為顯性環境和隱性環境。顯性環境包括家庭結構、成員文化、思想素質、家庭關系、職業、經濟等。隱性環境也是指家庭環境量表中所含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娛樂性、宗教道德、組織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多元智力傾向性的關系研究性、控制性十個因子。

    本文認為家庭教育環境是一個家庭所處的情況和條件,以及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作用所形成的關系和氣氛的總及其對兒童的教育與影響。

    3家庭教育環境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3.1家庭教育物質環境

    雖然很多研究表明,經濟上的貧困往往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引起種種緊張和不安,帶來諸多心理矛盾和沖突,比如容易產生自卑、焦慮、抑郁、悲觀等不良情緒,同時導致人際交往不良等心理問題,進而影響心理健康水平,但這種影響對于兒童更大。對于幼兒這種影響往往是通過父母表現、傳達給幼兒,也可以說家庭物質水平的高低對幼兒是一種間接的影響。相對于經濟水平來說,幼兒物質生活環境的創設,比如墻面、花草等,對孩子心理影響更大。

    3.2家庭教育精神環境

    3.2.1家庭氛圍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氛圍是指家庭集體中占優勢的一般態度和感受。在關系融洽、成員心情愉快的家庭中,幼兒也會感到愉快、安全。在情緒表現上比較穩定,“不隨意地發脾氣”,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在行為表現上,由于心理壓力小,則表現得開朗、好奇心強、愛探究,而較少表現出退縮與焦慮。相反,在家庭關系緊張,人與人之間總籠罩著一層陰云的家庭里,幼兒在情緒表現上變化比較大,消極情緒較多,“常發脾氣”;在行為表現上,因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提心吊膽怕受到懲罰,或表現得急躁暴戾、易激怒、易攻擊,或表現得孤僻、冷漠、退縮,從而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3.2.2家長的教養方式與方法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的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不同學者對教養方式的劃分不同,如鮑母令德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權威性、專制型和放任型,但一般人認為有民主型、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民主型家庭中的父母能平等地對待、尊重孩子,能與孩子相互溝通,交流各自的看法,能給孩子以鼓勵和誘導,對其缺點錯誤能恰如其分地批評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專制型家庭常常強調輩分,強調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用權利和強制性的訓練使孩子聽命。事實上,長期在父母高壓政策下生活的孩子,他們自身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容易形成膽小、自卑的心理。溺愛型家庭中的父母對孩子的愛缺乏理智和分寸,孩子往往表現出極大的依賴性,易形成任性、自私、放肆、易發脾氣、為所欲為、好夸口的行為品性。放任型家庭中的父母認同“樹大自然直”的觀念,對孩子采取漠不關心、放任自流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漠視孩子的內心世界和需要,這種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兒童常會逐養成冷酷、攻擊、情緒不安等心理。

    3.2.3家長的文化程度及其教育觀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長的文化程度高,有利于其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在家庭教育中,他們不認為“孩子只有考上大學才能成才”,看問題也較客觀、全面、理智,在對待子女與自己的關系上,能夠“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因而能了解兒童發展的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對兒童進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有調查顯示,在文化程度高的家長中,有一部分家長教育觀并不正確。這說明家長的文化程度是影響其正確教育觀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兩者之間并不是因果關系。家長的文化程度高,有利于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從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響。

    4家長如何正確開展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1)創設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形成最佳的親子關系,并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尊重愛護、以禮相待,為人處世通情達理,家庭氛圍安定和睦、融洽溫暖、民主平等、愉快歡樂,這樣才能給孩子留下和諧完整的印象,給孩子以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2)采取正確的教養方式與方法。本著“民主、寬容、自由發展”的教養原則,家長以身作則,做好孩子學習的榜樣,以理服人,對鼓勵與懲罰的運用要合理恰當。

篇6

【關鍵詞】 幼兒園心理衛生保健

2001年9月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彪S著新《綱要》的貫徹實施,一些幼兒園開始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對幼兒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經對幼兒群體的調查研究資料表明,幼兒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約占5%~10%。其中約5%左右的幼兒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療,6歲以前是發現心里問題與矯正的最佳時機。3~6歲的兒童一旦出現行為偏異,如:與大多數同年齡的小朋友相比活動過多、恐懼、過分害羞、抽動癥、口吃、注意力不集中、愛咬指甲、吸吮手指、夢游、抱怨、行為沖動等,應找出原因,盡早矯正。下面介紹幾種3~6歲幼兒中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及矯正方法。

1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因素

1.1抗拒入園:剛上幼兒園的幼兒因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對幼兒園的一切感到陌生,加上有些家長平時的溺愛或嬌縱,對外交往過少,短時間內難以適應群體生活等。都會使幼兒對入園感到陌生和不適應,甚至有些幼兒會對新環境感到恐懼。

1.2孤獨: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部分幼兒有可能因為自小缺少玩伴而養成喜歡獨處的習慣,不合群或拒絕接受其他孩子的親近。

1.3咬指甲:這可能是幼兒發泄內心緊張的一種方式,大多是因為父母或老師要求過高,對幼兒批評過多,態度粗暴所致,致使幼兒只好用咬指甲來減輕內心的壓抑。經常咬指甲可使被啃咬的指甲短小變形,個別指甲有可能發生出血或感染。幼兒還有可能通過咬指甲造成細菌通過口腔進入消化道而引起各類疾病。

1.4任性:主要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難于克制自己。有些幼兒會因為某一件事情大人沒有滿足自己的愿望而采取極端任性的態度和動作。有些孩子活動時喜歡以“搗亂”、“打人”來引起教師的關注,進而獲得老師對他的愛。

1.5 進食問題:主要表現為偏食、挑食、厭食以及進食行為異常。不良的進食行為可以直接影響幼兒對營養的吸收和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幼兒缺鈣、貧血等,免疫力低下而引發各種疾病。

1.6 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現為在學習和開展各項活動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動,難以安靜下來做好一件比較簡單的事。

2針對以上的兒童心理問題采取對策

2.1在新生入園前,保教人員要和每個幼兒建立最初的情感。許多新生初入園時,總是長時間地哭鬧,這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幼兒園里沒有其可依戀的對象。如果在新生入園前,保教老師就和每個幼兒建立了最初的情感,那么幼兒初進幼兒園面對陌生的環境時,心里也就不會那么緊張和恐懼,要記住每個幼兒的姓名。在新生入園前,保教老師就應努力通過相片記住每個幼兒的相貌和名字;當幼兒來園時,對小班幼兒可用他在家用的小名稱呼他,同時今后幼兒每天來園時,都要大聲而親切地稱呼他,這樣可以大大地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2.2關注每一個處于心理困境的幼兒。保教老師要善于觀察與揣摩幼兒的心理狀態,然后選擇時機有針對性地用“良言”撫摸他、溫暖他、激勵他。要允許幼兒犯錯誤。由于經驗和能力的限制,幼兒經常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是幼兒心理發展所必需經歷的過程,同時也是正?,F象。如果我們以成人的標準去苛求幼兒,那么幼兒將被置于一種無形的壓力之中,這不利于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他們創造力的發展。

2.3保教老師要無條件地接納每個幼兒。不管幼兒的出身如何、性別如何、性格如何、長相如何、聰明與否、聽話與否、缺點多少,我們都要無條件地接納每個幼兒,包括接納他們的缺點和不足。這種接納的態度,會使得我們能心平氣和地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幼兒,這也是我們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前提。尊重每個幼兒的人格,與幼兒平等相待。與其交談時,應盡量蹲下或彎下腰,注意傾聽幼兒說話,并與幼兒保持經常性的目光交流,這是一種平等的交往態度,也是對幼兒的一種尊重。盡量不要用命令、警告、威脅、諷刺、指責、貶低、心不在焉等武斷的或者高壓式的口氣或姿態與幼兒談話,應該多用商量的口氣和幼兒談話。每天都要與每個幼兒有肯定性的接觸。這方面的接觸包括肢體、表情、目光和語言。堅持每天和每個幼兒說說話或者進行目光交流,或者經常對幼兒微笑,盡可能地滿足幼兒的情感需要。讓我們在與幼兒的交往中,鼓勵、微笑的行為成為一種習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持之以恒。幼兒任何一種心理品質的形成或改變都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一個目標的實現,都應貫穿在整個學期乃至整個學年甚至整個幼兒園教育階段的全過程,日積月累才能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意識態度和行為習慣。所以不要指望只通過一次或幾次的教育活動,就能改變幼兒的不良心理,或培養出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對幼兒心理的發展或改變要有足夠的耐心,要有長遠的教育計劃。應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融合到幼兒園的各項教育活動中去。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隨機教育,而不是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幼兒園的一切教育活動,包括教學活動、生活活動、節日活動、游戲活動等都蘊含著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時機。擔任各項教育活動組織的教師,在心中應該時刻裝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抓住在各項教育活動中的一切教育機會,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心理的健康持續地發展。

2.5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是通過幼兒自身的心理活動及其心理經驗的逐漸積累而形成的。幼兒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不是靠老師的單向灌輸而“教”出來的,而是在有關活動的感染、熏陶下,在幼兒與周圍環境的發生相互作用的活動中獲得體驗和感悟,然后逐漸形成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教師作用的關鍵不在于她對幼兒說些什么,而在于她為幼兒提供了多少心理活動的空間。堅持發展優先和防重于治的策略。發展優先,防重于治是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先著眼于發展幼兒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注重維護與促進幼兒心理健康,而不能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心理出了問題的幼兒的矯正與治療上。因為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來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怎樣使幼兒心理正常健康地發展,因此,發展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維護幼兒心理健康,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從效果上看,如果到了幼兒出現了心理問題才來做補救工作,進行矯正和治療,難度則很大,就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區做后期工作,效果還不一定顯著。而如果預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幼兒的心理問題就可能得到解決。因此,抓預防工作是關鍵。而發展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幼兒具備堅定的自信心,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與心理調節能力,他們就不可能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對心理問題最根本的預防。只有堅持這項策略,才能更好地發揮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

2.6要有專人負責有組織有計劃地向家長宣傳和普及關于幼兒心理衛生保健知識。教師和保健醫對有問題行為的幼兒,要進行跟蹤觀察,建立個案分析。要及時地采取環境干預和行為矯正,盡早讓幼兒心理的發展恢復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篇7

【中圖分類號】 B 842.6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11-1281-03

【關鍵詞】 情緒障礙;癥狀和體征;策略,實驗性;兒童;青少年

兒童情緒障礙(emotional disorders)指發生于兒童青少年時期的與兒童發育和境遇有關的一組心理問題,如焦慮、恐怖、抑郁和強迫[1]。近幾年兒童情緒障礙發病率呈逐漸增高趨勢,成為僅次于學習問題的第2位兒童心理障礙,如僅分離焦慮在兒童中的發病率就達10%。據《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02-2010年)》估計,我國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有3 000萬。一般的情緒問題在兒童身上具有普遍性,這在我國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尤為凸顯。隨著我國社會與經濟的高速發展,造成許多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如獨生子女政策的深化貫徹、城市化速度加快、環境污染、生存競爭加劇、學習和生活壓力日趨遞增 、人口大規模流動、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不完善、兒童入學入托困難、貧富差距加大、家庭結構改變、地緣文化沖突等使兒童青少年發生以情緒障礙為主的心理行為問題日趨突出[2-3]。然而,多國資料表明,在現實生活中兒童情緒問題往往被忽視,許多情緒障礙兒童根本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和援助,如在一社區樣本內被診斷患有抑郁的青少年中,只有20%接受了治療;甚至有許多養育者或醫師認為兒童情緒障礙只是他們發育過程中遇到的一過性輕度紊亂,隨著正常生活過程會自然消失[1]。雖然兒童情緒障礙不一定與成人期神經癥存在必然的連續性,但事實是,相當部分青少年的情緒障礙可持續至成年時期,嚴重影響其學習和生活質量,甚至演化為更嚴重的精神衛生問題和傷殘死亡[1-3]。

1 現狀

所有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幾乎都經歷過害怕、擔心和焦慮的情緒,但真正的情緒障礙則是對兒童成長構成危害且持續較長的負面情緒體驗,其中焦慮障礙(anxiety disorder)是青少年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其次分別為抑郁、強迫和恐怖發作。典型的兒童情緒障礙在DSM-Ⅳ和ICD-10在分類上有所區別,大致可分為焦慮障礙(其中包括ICD-10的分離焦慮、社交焦慮、恐怖性焦慮及同胞競爭焦慮)、軀體化障礙(如癔癥)、心境障礙(抑郁障礙)和恐怖癥,兒童強迫癥更多地被納入到焦慮障礙,這些分類病癥在兒童似乎有著內在的關聯性,往往表現為害怕-焦慮-強迫-恐怖發作-抑郁這樣一種連環關系。害怕和焦慮的單獨癥狀可能持續較短,但發展至“障礙”程度則將持續很長時間,如焦慮障礙一般都在數年至數十年以上[1,4]。值得強調,通常發生于兒童的行為問題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學習障礙(LD)、品行障礙(CD)、廣泛性發育障礙(PDD)、睡眠障礙、抽動癥、肥胖、遺尿癥等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有的往往是其重要的合并癥之一,如抽動癥往往合并強迫行為,遺尿和睡眠障礙多合并焦慮障礙,PDD容易合并恐怖發作等[4]。

國外報道4~18歲兒童少年重度抑郁障礙患病率在2%~8%之間;Castello等發現,在800名兒科病人中情緒障礙總患病率為8.9%。忻仁娥等對上海3000多名學前兒童心理衛生問題調查發現,各類情緒問題發生率為17.66%;湖南地區的流行病調查報道兒童情緒障礙發病率為1.05%,南京兒童精神科門診中情緒障礙占2.1%。1999-2000年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少兒心理門診量分析顯示,情緒障礙占14.1%;1999-2001年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三院心理咨詢門診量分析顯示,兒童情緒障礙占20.5%[2]。近年來,發達國家投入于治療情緒障礙的費用十分巨大,如美國每年用于治療焦慮癥的費用就已超過420億美元,其中1/3用于國民的精神衛生保健,其他多用于焦慮和抑郁障礙的治療,此外每年還耗資3千多萬用于情緒障礙相關的科學實驗[5]。

2 主要原因

2.1 生物學因素 研究表明雙生子樣本焦慮癥和抑郁癥的同病率高,焦慮障礙具有生物易感性,約20%患兒一級親屬中有焦慮障礙,女童的焦慮遺傳性大于男童,強迫-沖動行為和退縮-抑制行為的遺傳影響要大于特定恐怖或分離焦慮,后者多由養育者誘發,如母親的神經質、家庭功能無效、貧窮等對兒童焦慮障礙的影響更明顯。而抑郁的遺傳度可達35%~75%,如果家長患有抑郁癥,子代在13歲前罹患抑郁的可能性是正常對照組兒童的14倍,家族和雙生子研究表明,對于消極情感的易感性具有遺傳特性,特定環境刺激和壓力促發易感發作,研究發現入組患者的5-羥色胺傳遞基因(5-HTT)異常與抑郁癥狀呈正相關,且發生自殺與生活事件壓力相關[1,4]。

2.2 社會心理因素[5-6] 在我國,影響兒童情緒問題的主要環境原因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家庭,如父母離異、虐待與忽視、家庭暴力、父母或酒依賴、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父母自身的焦慮情緒、過早被托養或寄宿、目睹或暴力等;(2)社會,如兒童經常處于危險處境、遭遇自然災害、遭受犯、缺乏健康關懷、文化傳媒的負面影響、信任危機、酒與依賴、網絡成癮、目睹犯罪、肥胖或其他健康相關問題等;(3)學校和幼兒園,如父母教師的高期望值、學習壓力、睡眠不足、學業失敗、教師態度與教學方法、課業繁重、伙伴友誼損害、遭受欺侮、偷竊或其他品行問題、缺乏體育鍛煉等;(4)其他,戰爭和恐怖事件、電視暴力、電子游戲、互聯網沖浪等。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我國農村和邊遠地區留守兒童數達到5400萬,他們當中出現分離焦慮、養育失范、遭受虐待和忽視的比率相當高,一些隨父母進城的流動兒童青少年也因父母疏于管教和情感溝通而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1-2,5]。

精神動力學認為焦慮和恐懼是早期創傷性體驗深植于潛意識中,通過內心防御和沖突矛盾表現出來。依戀理論認為早期的母子分離體驗和情感需求未得到滿足的兒童缺乏安全感,易產生分離性焦慮。兒童早期社會化過程的人格形成與塑造受父母影響很大,尤其是母親的情緒與教養態度。行為主義理論認為焦慮和恐懼情緒是通過條件反射學習而獲得,如有些焦慮特質或神經質的母親,往往將不良的情緒投射給兒童,從而使兒童出現“潛移默化”的焦慮傾向。認知理論認為兒童的焦慮和抑郁與其消極感知、歸因風格和負性信念有關。兒童早期社會應對方式單純而有限,在新情景中遇到各種應激事件時,往往身處矛盾而無法解決,極易產生情緒波動和焦慮,嚴重的精神打擊更可能導致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另外,家長刻板而嚴苛的教養以及強制壓力可使兒童產生持續的焦慮、矛盾與恐懼。臨床觀察表明,焦慮障礙的兒童多來自父母過度關注或過度干涉的家庭。對后者另一解釋是父母焦慮情緒對兒童長期投射的結果[4-6]。

3 表現特征

3.1 焦慮障礙 幼兒期多表現煩躁、好哭泣或吵鬧,難以安撫和照料,其氣質類型多屬于“難養育型”。3歲以后易表現害怕、恐懼或預感不祥。如不愿離開父母,糾纏母親,上幼兒園時顯得輾轉不寧,惶恐不安、哭泣、喊叫、甚至威脅父母若離開則自殺等。兒童較易出現食欲不振、胃腸功能紊亂,時有嘔吐、腹瀉,或呈營養不良容貌。夜間入睡困難、睡眠不寧、易驚醒、多惡夢或夢魘等。入學后有發作性緊張恐懼,總擔心要發生不祥或可怕的事情,經常焦躁不安、唉聲嘆氣、對家庭不滿、報怨或發脾氣,拒絕上學,即使勉強到校也少與同學老師交往。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學習成績偏差或下降明顯。患兒因焦慮、煩躁情緒易與同學發生矛盾和沖突而遭排斥,因此不愿上學,常有曠課、逃學現象發生。常伴有恐怖癥狀、強迫癥狀,有時演化為學校恐怖癥。還伴有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癥狀,如呼吸急促、胸悶、心慌、頭暈、頭昏、頭痛、出汗、惡心、嘔吐、腹痛、口干、四肢發冷、腹瀉、便秘、尿急、尿頻、失眠和多夢等[1,5,7]。

3.2 心境不良和抑郁 情緒低沉,表現為不愉快,悲傷,哭泣,自我評估過低,不愿上學,對日?;顒訂适d趣,想死或企圖自殺。也有表現為易激惹、發脾氣、違拗、無故離家出走等。在行為方面表現為動作遲緩、活動減少、退縮萎靡,嚴重者可呈類木僵狀態;思維遲鈍、低聲細語、言語減少、語流緩慢、自責自卑。年齡大的兒童可有罪惡妄想。有些患兒可能表現反向癥狀,如不聽從管教、對抗、沖動、攻擊行為或其他違紀不良行為等表現。常訴軀體不適,如頭痛、頭昏、疲乏無力、胸悶氣促、食欲減退、睡眠障礙等。某些非品行障礙性離家出走恰恰是兒童抑郁癥的重要征兆[1,4-5]。

3.3 恐怖癥 (1)恐懼反應:兒童對某種物體或情景產生異常強烈持久的恐怖,而某些恐懼對象并不具有真實的危險(如看到貓),卻表現出不合乎常理的恐懼反應。兒童常見的恐怖對象有:①黑暗、昆蟲、動物、火光、強聲、雷電;②社交、與親人分離、上學、孤獨;③細菌、患病、出血、死人等。兒童常有預期性焦慮,經常提心吊膽,害怕恐懼的事情發生。有時明知恐懼對象對自己沒有危險,但無法自控,內心痛苦。(2)回避行為:有逃離恐怖現場或回避做可能引起恐怖的事情。如對昆蟲恐怖的兒童,看到或聽到昆蟲的聲音立即逃離,甚至怕別人提到蟲子。(3)急性焦慮反應:出現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癥狀,表現呼吸急促、面色蒼白或潮紅、出汗、心慌、胸悶、血壓上升、惡心、四肢震顫或軟弱無力,重者可癱軟、暈厥或痙攣,并有飲食和睡眠障礙等。(4)社交恐怖:與他人交往時產生恐怖感,害怕他人的關注和可能引起的尷尬,出現臉紅、張口結舌,并設法回避。常表現害怕去社交場合,怕遇見陌生人,回避與家人以外的人接觸,不愿上學和參加娛樂活動,不愿接電話,不愿向老師提問,并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嚴重時可引起驚恐發作。多發生于青春期,腦子里總想著該怎么走路、該怎么說話、該穿什么衣服等。學??植腊Y與之多為連續體。(5)學校恐怖:為達到不上學目的,早上起床常訴說頭痛、腹痛、食欲不佳、無力等,得到父母同情后,則可實現暫不上學,在家期間無任何異常癥狀;一旦令其上學則會哭泣、吵鬧、焦慮不安,并出現頭痛、腹痛、惡心、嘔吐、發熱、尿頻和遺尿等癥狀。若被強制送到學校,則表現畏縮、低頭、不與人打招呼、不敢直視人;上課提心吊膽、戰戰兢兢,不敢正視老師,怕提問;若被提問,則心慌意亂、站立不答,或口齒不利、結巴重復。在校期間兒童恐懼異常嚴重,可能不停給家人打電話,哀求哭訴,并強烈要求回家,一旦放學如釋重負。病程后期兒童還會通過毀物、攻擊父母、自傷等家庭暴力達到不去學校的目的,繼而情緒逐漸低落消沉、倦睡。后期可出現某些精神癥狀,如幻聽幻覺、心境不良和抑郁等[4,8]。

3.4 強迫癥 分強迫觀念和行為。(1)強迫觀念:非理性和不自主重復出現的思想、觀念、表象、意念和沖動等。如懷疑污染物、得絕癥、自己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遭襲擊、有人破門而入、自己遺忘等。強迫性回憶一些經歷,如回憶擾,則重新開始進行回憶,否則就焦躁不安。強迫性對立表現為矛盾的思維,如擔心父母死去,又因此而自我譴責,怕自己傷人或被他人所傷。強迫性窮思竭慮會反復持續地思考某些近乎荒唐的事件。強迫性意向是兒童產生莫明的沖動或內心驅使,即刻要行動起來,但又不能轉變為行動,試圖用強迫行為抵消強迫觀念。(2)強迫行為:是重復的、有目的的、有意圖的行為動作或心理活動,以強迫洗手和洗澡多見??赡芤驅毦?、糞便、唾液、垃圾或可能導致的疾病恐懼和厭惡而反復洗手洗澡,洗完手甚至不敢關水龍頭,不用毛巾擦,怕手觸物而再被污染,若不小心碰到物體,則必須再洗,有時每天洗手多達幾十遍。有的因“潔癖”而影響進食,怕吃帶污染的食品。強迫動作還包括觸摸、計數、儲藏、整理和排序,如不停地整理書包、放置鞋襪、疊衣被、數窗格、數馬路電線桿、數地磚、踩地縫走路、強迫開關門、反復檢查門窗是否上鎖等。有些患兒要求他人,特別是父母重復某些動作或按某種方式回答他的問題等[7]。

3.5 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指兒童遭受嚴重的創傷性體驗后出現的持續性焦慮和無助感狀態。多因突發災難事件、目睹恐怖場景、遭受虐待、戰爭、強烈應激等所致,表現強烈的恐懼和無助。(1)闖入(intrusions)體驗:控制不住地回想受創傷的經歷,反復出現創傷性內容的噩夢,反復發生錯覺或幻覺或幻想形式的創傷性事件重演的生動體驗,當面臨類似情緒或目睹死者遺物,舊地重游,紀念日時,又產生“觸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2)持續警覺:難于入睡或易驚醒,注意集中困難,激惹性增高,過分的心驚肉跳,坐立不安,遇到與創傷事件多少有相似的場合或事件時,產生明顯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快、出汗、面色蒼白等。(3)持續回避:極力不去想有關創傷性經歷的事,避免參加或去能引起痛苦回憶的活動或場所,對周圍環境的普通刺激反應遲鈍。情感麻木,與人疏遠,不親切,對親人情感變淡,社會性退縮,興趣愛好變窄,對未來缺乏思考和計劃,對創傷經歷中的重要情節遺忘等。(4)其他:攻擊行為、過度飲酒或用藥以及故意自傷和自殺等。抑郁、負罪感也常見于災難幸存兒童,年齡稍大幸存兒童可能會痛苦地思索人生目的與意義。年幼兒童常做創傷事件噩夢,白天可通過游戲活動來表現創傷的回憶,如反復畫與創傷事件有關的畫題內容,玩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游戲,出現退縮行為和行為,可能表現更頻繁的攻擊與破壞行為[7-8]。

另外,發育行為兒科學將兒童期吮手指、啃咬指甲、夜間磨牙、拔毛癖、摩擦癖、撞頭、摒氣發作、遺尿、睡眠紊亂、異食癖、過度依賴母親、電視計算機依賴等界定為不良習慣及行為偏異,多由發育落后、分離焦慮、虐待忽視、過度關注和過度干預等因素導致,核心問題與情緒障礙關聯,主要發生在學齡前兒童[2]。

4 基本對策

4.1 對癥綜合治療與干預 (1)查明原因,消除誘因。如家庭和環境因素、學校因素、早期母子分離等。(2)心理支持和相應的心理治療。治療者要獲得兒童的信任與配合,耐心聽取兒童主訴和家長的介紹,有目的談,改變兒童對病癥的認識。常用心理治療包括行為療法、系統脫敏、放松訓練、游戲療法、音樂療法、角色扮演、認知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等。對10歲以上兒童可結合實施認知治療,包括重現自我、榜樣、暴露、角色扮演、放松訓練和認知增強訓練等。(3)家庭輔導。指導和咨詢兒童父母,提高對兒童疾病的認識,了解產生疾病的因素,并要求父母配合醫療,消除家庭環境或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父母自身缺點或不良情緒特征。(4)藥物治療。有關情緒障礙的藥物是精神藥物發展最快的一個分支,目前許多新型抗焦慮和抗抑郁藥物開始用于兒童情緒障礙的治療,如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入抑制劑(SSRI)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等療效明確、半衰期長,每日僅服一次,且副作用較低。此外,亦可輔以三環類抗抑郁劑或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1,4-5]。

4.2 兒童精神衛生立法和加大政府投入 大量研究證明,兒童期心理衛生問題若未得到及時有效地干預矯治,可引致當事兒童更嚴重的精神問題,從長遠來看,整個社會都會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因此,二戰后許多發達國家大力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的同時,制定了由國家承擔責任的精神衛生法,為精神疾病患者群體提供適合的醫療保健服務。1991年WHO就出臺了“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保護和改善心理衛生服務的諸原則”,呼吁各成員國通過立法和施行相關政策來保護和促進這類人群的合法權益。美國國家衛生局2001年就出臺了《兒童心理健康國家行動議程》,標志著美國解決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國家級戰略基本成型。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我國,如今應該加快制定和出臺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衛生相關法案和政策,投入建立更多的兒童精神衛生保健機構與設施。WHO已將當前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全球資源狀況列入亞特蘭大計劃,各國可以利用這些信息制定所需的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衛生政策,以保證為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提供及時而系統的服務。勿庸置疑,為提高國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為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就必須加強和重視兒童心理衛生問題的干預與研究[2,5,9]。

4.3 大力開展學校和社區兒童心理衛生服務 從群體心理衛生和預防保健目的而言,應該大力推廣和開展學校和社區心理衛生服務工作。學校和社區心理衛生服務著眼于學生群體,主要任務是:(1)維護兒童青少年在學習和生活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2)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培養健全的人格;(3)挖掘和提高個人潛能;(4)早期識別各種一般心理衛生問題和精神障礙;(5)對問題家庭實施及時的關注、咨詢服務和干預;(6)社區健康教育,與心理衛生保健機構、非政府組織、政府組織和國際組織等建立密切的聯系,給兒童和他們的家庭提供信息與幫助;(7)及時轉介專業機構。當前服務重點在于改善兒童受教育的環境、開展心理衛生教育、提供心理咨詢和開展心理衛生問題和相關因素的篩查??煽紤]通過高?;蜓芯繖C構建立全國或區域性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問題的篩查評估網絡[2,9]。

5 參考文獻

[1] ERIC J, MASH DA.徐浙寧,等,譯. 異常兒童心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52-392.

[2] 靜進.我國兒童青少年面臨的主要心理衛生問題及對策.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5):321-324.

[3] 閆淑娟, 陳欣欣, 段建華,等.北京市5歲以下流動兒童保健狀況與需求分析.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6(5): 542-543.

[4] 中根晃.現代兒童強迫.東京:巖崎學術出版社,2005:3-23.

[5] MARK LW,DENNIS DD, PAUL HD,et al.Developmental-behavioral pediatrics: Evidence and practice.Philadelphia USA: Mosby, Inc. 2008:12-15.

[6] 李雪榮.兒童期情緒障礙的治療進展.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0,8(5): 314-315.

[7] 張建明.兒童情緒障礙. 臨床兒科雜志,2008,26(11):1000-1002.

[8] 靜進.兒童青少年厭學和拒絕上學的診斷與治療.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7,22(3):172-174.

篇8

留守兒童作為我國社會轉型時期所出現的一個新的社會群體,由于家庭環境和成長背景的特殊性,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面對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多方面的影響,會產生不同的效應,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突出。因此,文章借用生態系統觀來看我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從修復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微系統、強化學校微系統和同伴微系統在農村留守兒童中的作用,加強微系統間的溝通,完善留守兒童的中系統三個方面探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態理論;微系統

生物學對于生態系統的定義是:“生物群落與其生存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種群相互之間密切聯系、相互作用,通過物質交換、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成為占據一定空間、具有一定結構、執行一定功能的動態平衡整體,稱為生態系統。”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目前生態學已經超出了生物學的范圍,擴大到其他領域,衍生出社會生態學、教育生態學等,從生態學視角解決人的發展和教育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針對中國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的現狀,需要我們站在新的理論高度、實踐平臺,去探索解決新模式。生態系統發展觀認為兒童的心理和行為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但對于留守兒童而言,他們的生態系統大多受到損傷,成為備受關注的弱勢群體。生態系統的嵌套理論一提出就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來說,構建新型的生態的系統工程都十分必要,也在研究方法上給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從生態系統發展觀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基于微觀生態系統視域下探索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途徑。本文試從美國學者布朗芬•勃倫納的生態理論,將“家庭、學校、社區”作為一個整體的微觀系統,探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生態型”模式,探索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微觀生態系統的界說

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勃倫納在1979年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這一理論強調環境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對人的發展的重大影響,他把人的發展放在一個宏觀的、多層次的生態系統中加以考察,主要分為四個不同層次的系統:(1)微觀系統,指發展中的個體與即時環境(家庭、學校)之間的復雜關系;(2)中觀系統,是指個體與微觀系統之間、各微觀系統之間的聯系或過程,對兒童來講,包括他在家庭、學校和鄰里伙伴之間的關系;(3)外部系統指并不包含個體的主動參與,但對個體產生直接影響的情境系統;(4)宏觀系統是指個體所處的整個社會的組織、機構和文化、亞文化的背景以及意識形態等。個體受微觀系統的影響最大,各種社會文化通過微觀系統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導致留守兒童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厭學嚴重、學習成績差,性格孤僻、自閉、自卑,行為放浪不羈,違法犯罪時有發生。以上提到的只是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的心理健康問題,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留守兒童都存在這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既然存在,就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畢竟對于留守兒童的成長來說,這些都是一些負面的因素。從生態系統發展觀視角審視農村留守兒童環境系統,要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就必須對其所處的已缺損的微觀系統、中系統、宏觀系統進行修復。

二、微觀生態系統視域下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相當復雜,涉及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個方面,顯然不能簡單地將之歸咎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必須進行系統的研究方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微觀系統失衡

中國的《三字經》中提到:“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說明傳統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重視。西方也有句名言:“一個母親勝過100個優秀教師,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更是說明了父母親在兒童教育中地位與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外部環境則主要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家庭是個體成長的第一環境,是“社會化的第一設置”。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關系有著深刻的自然生理因素的影響,具有不可更改的、血源性的遺傳聯系。子女的誕生,既是生物學意義,也是社會意義。家庭的功能不僅是生兒育女,也是生命的搖籃。對子女的撫養父母責任主要的不是養育,而是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礎教育,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利于培養出身心健康發展的下一代。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對兒童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健全人格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遺憾的是,留守兒童被剝奪了這一權利。首先,留守兒童的父母迫于生計外出打工,沒有時間去顧及更無力關愛孩子,基本的關懷和溫暖得不到導致兒童長期生活在自卑的陰影中,久而久之很可能會形成悲觀、孤僻的畸形心理;其次,祖輩們的教育觀念落后,培養意識淡薄,對于兒童大多是“重養不重教”,疏于對其的管理;再次,祖輩們的溺愛造成了兒童性格上的嬌縱,生活上自理能力差,交往中任性、自我等缺陷,長此以往,產生叛逆心理,年邁的祖輩們難以管理。最后,父母長期在外,過多的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有些家長覺得平時不在家,對孩子關心、體貼較少,孩子在錢物方面要多少給多少。而在隔代教育中多半是溺愛放縱,只管吃飽穿暖,無力也無能力考慮他們的心理需要。在過多的物質滿足情況下,孩子的許多惡習逐漸形成:賭博成癮,并沉溺于玩游戲,埋下了走向歧途和犯罪的禍根。

(二)教師教育力不從心,導致學校支持系統失衡

從微觀角度研究教育生態結構,是以學校中的個體———受教育者為中心,整合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等諸多因素,注重局部生態環境的教育,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改變受教育者的不良行為,提高學習效果。家庭是兒童的啟蒙教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就顯得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和無可代替性。而在農村,家長對學校的依賴性和期待性也更加明顯,不僅承擔著農村兒童通過受教育邁進大城市的期待,也寄托著兒童道德教育得以完善的主要場所,更兼替著對兒童的監護功能。學校的質量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一個強有力的補充。就學校教育來看,農村中小學的條件差,教育資源、師資力量非常有限,而且師資整體素質較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如破舊的校舍難以滿足學生寄宿制學校的需求。在家庭系統受損弱化的條件下,學校系統的功能上升,但是,學校并沒有完全擔負起彌補家庭教育欠缺的責任,相反也出現了弱化現象。一方面,一些學校的負責人及教師尚未認識到留守兒童問題的嚴重性,沒有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任務。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學校和老師沒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此外,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偏見,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對他們采取:“只要不出事,遵守學校紀律就行,學不學無所謂”的管理策略。因此,留守兒童對學校教育的挑戰如經常犯事、違法亂紀一再的挑戰教師智慧、學校教育;教師本身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不夠、專業心理教師隊伍和適合農村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模式的缺乏,導致教師教育的力不從心;家校之間溝通的缺乏,不能及時地與教師交流留守兒童的生活、心理等情況,致使家庭對學校教育的輔助功能喪失。

(三)同伴交往問題突出,導致社會支持系統失衡

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作的關系。同伴關系包括同伴接納和友誼同伴關系,是發展兒童社會能力的重要背景,也是滿足社會需要,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留守兒童生活的環境除了家庭就是學校,他身邊的同伴環境也大都是學校里的同學,這樣的關系結構會帶給兒童較大的影響,即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促進兒童在學校的校園生活,反之,同伴關系的緊張則會影響兒童的校園生活,甚至導致厭學等情緒。因此,良好的同伴關系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使學生在校園里心情愉悅,有利于提高學習質量,更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進而塑造健全的人格。但是由于留守兒童親子關系的缺位,一方面,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家長對其情商的培養,在人際關系方面不善于溝通交往,產生問題的時候又沒有父母在旁指導,在同伴關系中發展社會性情感受阻,易出現情感問題。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的自由時間相對同伴會多很多,加之容易被誘導,會有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同伴家長擔心孩子被帶壞,不讓孩子跟他們玩耍,人為的隔離致使留守兒童完全被社會邊緣化,產生惡性循環。

三、微觀生態系統視域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路徑

兒童的成長呼吁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教育生態系統發展觀表明,一個健康的環境系統是兒童成長的必然訴求,然而,留守兒童不可避免的系統缺陷呈現出來的社會問題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們必須要著力修復其所處環境系統,維護其所處環境系統的完善。

(一)修復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微系統

家庭生態系統的受損,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來自家庭的教育與引導,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也致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成為一個急需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家庭是個體首先面臨的是生存環境和生活場所,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個體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1.對父母系統缺失的重構

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中,由于父母長期在外,使得家庭生態結構失去了平衡,生活在缺陷家庭中的他們容易感到孤苦無助,感情冷漠、茫然,不知所措,以致被壞人引誘走入歧途。問題孩子往往來自缺陷家庭,因此,應重視家庭生態結構失衡對兒童的教育成長的影響。首先,盡量保證家庭系統的完整性,出外謀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留下父母其中一個人在家陪伴小孩或者將其帶在身邊到城里打工,就可以確保家庭結構的完整性;若無法陪伴在身邊,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經常打電話、定期回家等,及時了解孩子的成長情況,化解孩子的孤獨感。尤其是針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積極尋找妥善方法予以解決。其次,重視監護人的選定,為孩子找到負責任、較為美滿的家庭作為臨時監護人,父母應該合理妥善的尋找監護人,通過結構上的“父母”來創建事實上較為完整的家庭,通過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增強留守兒童家庭社會化的效果。此外,臨時監護人應認識到自己的監護責任,應該平等、民主的對待小孩,不能過于寬容和放縱,不僅對孩子的養育,還要通過家庭良好的人際心理環境創造家庭內部良好的家庭氛圍,讓留守兒童生活在充滿愛的家庭氛圍,給孩子以科學的管理和指導,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再次,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期望要適當,留守兒童父母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和育兒觀念,從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2.在新的條件下構建親子間的互動關系

家庭成員間的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奠定了孩子對社會環境作反應的最基本模式”。父母與子女異地而居,不能面對面的交往,失去的是從父母那里學習對社會環境作反應的機會。在新的條件下重新去構建留守兒童與父母間的互動方式,重視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的教育機會。家長要想方設法與孩子保持聯系,增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想方設法了解孩子在家庭、學校、社區的情況,密切關注孩子的成長。如“親情電話”是留守兒童教育實踐中的一條有效措施,是親子間建立遠距離人際互動關系的有效形式,不僅具有交流親情的功能,還對親子間面對面交往的缺失具有補償作用。

3.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在家庭范圍內和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及家庭成員對其子女及其他未成年人實施的積極的影響。留守兒童雖然長期與父母分離,但其監護人也應該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良好的家風。具有良好家風的家庭,應該具有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勤奮好學、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團結和諧、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圍。其監護人有責任也有義務為留守兒童營造這樣的家庭環境,給予彼此溫暖、平等、民主的家庭關系,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二)強化學校微系統和同伴微系統在農村留守兒童中的作用

1.學校教育要科學化,體現關愛與健康理念

由于教育生態結構各個因素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我們只有整體、全面、統籌規劃,才能使教育生態系統的各組成因素的關系基本協調,使教育生態結構同周圍生態環境以及未來的發展相適應,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教育生態結構,促進教育生態系統持續協調發展。首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普及愛,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長期與父母的分離導致的情感缺失,對他們的教育,教育者需要更多的耐心,傾注熱情照顧他們,以彌補親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足帶來的缺陷。其次,學校在服務中延伸教育功能,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教育必須拓展其工作領域,發揮更大的教育功能,給予功能性補償,通過全面推行寄宿制,營造良好的人際心理氛圍,使學校成為留守兒童的另一個“家”,讓留守兒童過上家庭式的學校生活。再次,在學校教育中,經常組織體育活動和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業余生活,幫助他們融入集體生活,享受集體的溫暖和幸福;在學校管理中,對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進行專門培訓,組建模擬家庭、開展留守兒童活動站等。通過一系列活動消除內心的孤獨、自卑的情緒,慰藉他們不完整的情感系統,彌補家庭結構的變化和生態系統的破壞所造成的傷害。

2.促進留守兒童同伴交往中情感社會化的策略

赫洛克認為同伴交往對孩子的積極意義就是:帶來穩定性,讓內心充滿歡樂,獲得與人相處時的豐富情感體驗,有利于幫助孩子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學會理解和接納別人。對于留守兒童的同伴交往中的敵意和攻擊性,教師應鼓勵采取主動接近的方法,消除他們的抵抗和反叛。因此,應充分重視同伴對填補父母角色缺失的座位的作用,有意識地引導鼓勵留守兒童與同伴交往,注重培養他們合群、樂群的性格,使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樂趣,培養積極、穩定的情感。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采取行動,促進非留守兒童與留守兒童交往,讓留守兒童在同伴交往中健康成長。

(三)加強微系統間的溝通,完善留守兒童的中系統

從大系統觀著眼,家庭生態系統對于兒童的心理發展而言,僅是一個微系統,但其功用卻不可小視,不但要強調其內部各水平及水平間的交互作用,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與其他外部系統的相互聯系,也會影響到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家庭、學校與社區這三個重要且相互影響的社會生態系統,能夠憑借各自生態環境的優勢給兒童提供多方面的有利資源。

1.暢通家校聯系渠道

眾所周知,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合作才能促進教育的良性發展。家庭作為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也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家長本身不健全或不健康人格心理、不當的教養方式、不和諧的親子關系會直接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將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家庭、學校各子系統之間的聯系,將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采取“家長和學生也獲得教育”的戰略,提高家長的心理教育意識,讓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合作。

2.實行“多維互動”,形成教育合力

兒童的品性深受家庭教育的影響,但同時也是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的產物。因此,學校必須拓寬其工作領域,發揮更大的教育功能,給予功能性補償。加強家校合作,可以形成對青少年教育的合力,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可靠保障,可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還可以優化教學資源,構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建構“家庭、學校、社區”聯動的立體式教育管理網絡,優化“生態型”的教育模式,促進“教育社會”的誕生。

3.整合全社會教育資源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僅僅靠教育是完全不夠的,整個社會需要達成共識,并積極配合,必須從學校內部、學校之間、企業、社會等多方面整合教育資源,實現共享多贏,抓住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各個關節點,明確“政府為主導,學校為主體,社會為補充,家庭為后援”的工作思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個部門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從生態系統觀視域下去探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它的解決需要小到個人大到整個國家的全力支持,家庭、學校、社區及各種非政府組織應提高認識,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區環境,積極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中,使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健康成長、快樂生活。

作者:林婷婷 游毅文 單位:閩南師范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周立玲,楊英琪.生態系統發展觀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15).

[2]高峰,汪玲.上海市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與家長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

[3]楊雄,蘇萍.轉型社會的中國青少年[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4]范小萍,汪國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視角[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5).

篇9

關鍵詞:留守兒童 障礙 預防

當今,在經濟建設的大潮中,由于一些家庭成員外出工作,大量留守兒童出現在農村中。由于這些孩子長期遠離父母,缺乏正確的教育、督促、關愛等,容易產生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這一系列現象已十分普遍,并且逐漸變得嚴重起來,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所以,在小學生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師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是一項事關學生今后發展的重要任務。教師要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在課堂上以及課外活動中,面向全體學生,預防為主,對表現出一定征兆的學生重點給予有效的心理輔導,使學生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面對學習,從而獲得全面的、健康的發展。這是我們和諧社會建設中一個非常緊迫而急待解決的問題,值得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家庭、學校和社會應重視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以確保他們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一些家長將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管教,而他們只顧打工掙錢,卻忽視了孩子需要的關愛和教育。雖然家庭收入提高了,但家長忙于工作,忙于應酬,很少回家。而且家長自身變化很大,由于家庭環境比以前富裕了,他們也開始注重享受生活,也學會了吃喝享受。家長與孩子接觸交流時間很少,漸漸地與孩子疏遠了,孩子的教育被完全推給了學校和教師。殊不知,這樣反而把孩子推得更遠了。其實,作為教師,我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和做法,但不贊同。對于這件事,我靜下心來深思,造成這種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深層原因。

第一,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避風港,父母可以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遠離父母,缺少父母的關愛,缺乏家庭的溫暖,孩子容易出現心理脆弱,性格懦弱、孤僻,沒有安全感,不容易信任身邊的人,與同學的交往存在障礙等。

第二,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祖輩對孩子過于寵愛,因此一些孩子不可避免地變得傲慢、自大,以自我為中心,不聽取他人的意見,缺乏約束。

針對這些問題,我思考了一些應對策略,給家長和教師提出一些建議,希望通過家校合作,能做大限度地避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一、給家長的建議

建議一:制定策略,共同應對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不良的品質,想改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既然已經找到了原因,我們就應該制定合理的措施。比如孩子不愛寫作業,家長可以陪伴在孩子身邊,在孩子身邊督促幾天,慢慢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孩子喜歡撒謊,家長就經常和教師溝通,弄清孩子學習生活的真實狀況,減少孩子撒謊的機會;對于孩子亂花錢的問題,家長則要適可而止,正確引導。

建議二:恰當指導,正確引導

學習雖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在孩子已經有了不良的學習習慣之后,我們作為家長還必須給孩子恰當的指導,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減少孩子學習路途上的障礙,既不能包辦代替,又不能不聞不問。我們應先扶后放,幫助孩子一點一點地進步。青少年時期,正是學生的“過渡時期”,這時期他們的思維逐漸獨立,批判性有了顯著的發展,但也存在片面性和主觀性,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對于這種悄悄來到的變化,他們自身可能沒有思想準備,這時家長應該做好應對措施,主動及時地采取相應教育措施,幫助他們渡過“過渡時期”“危險年齡”這一關。

二、給教師的建議

建議一:平等對待,一視同仁

因為缺乏家長的督促,所以一些留守兒童的成績可能會落后,但是教師要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不能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標準,更不能給留守兒童貼上“差生”的標簽。對待這些學生,教師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使他們在認可、贊揚和尊重中樹立起自信。這樣利用肯定性標簽作正向的引導,激發了學生發展特長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建議二:傾注真情,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師愛是一種偉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兒童智力、道德、個性發展的風帆。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是促使他們健康成長的催化劑。留守兒童由于自身存在的問題,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教師讓愛心像清泉一樣澆灌留守兒童干涸的心田,就可以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建議三:搭建平臺,解開留守兒童的心結

為及時了解、排除留守兒童的心理障礙,教師可以在班級開設“悄悄話信箱”,建起“心靈的驛站”,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教師還可以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和關愛留守學生的主題班隊會,為提高心理素養搭建良好的平臺。

我深知,在小學生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將面向全體學生,與學生家長一起,對表現出一定征兆的學生重點給予有效的心理輔導,使學生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面對學習,從而獲得全面的、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

[2]張向葵.教育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10).

[3]楊紅梅.提高心理輔導課活動有效性的建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11).

篇10

關鍵詞: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建立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流動小組

張維新總結的留守兒童義務教育問題的實踐模式主要包括托管所模式、寄宿制模式、家長制模式、留守小隊模式和卓見成效的江蘇模式,這些成功的實踐模式值得我們借鑒。但是,在這些實踐模式中,缺少心理和教育專家的指導,沒有科學理論知識指導的活動會表現出更多的隨意性,從而使活動效率降低。面對大量的留守學生,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解決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建立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流動小組是一條捷徑。

每個留守學生教育服務小組應包括心理教育專家2名和心理教育專業的大學生15名。其主要任務是:深入到農村學校為留守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個體咨詢、團體咨詢,使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以有效解決。為了保障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應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要號召各個高校尤其是師范院校成立留守學生教育服務小組,并進行統籌分配。(2)政府要給與專項資金支持這項工作。(3)每年政府應組織開展留守學生教育服務小組經驗交流大會,促進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4)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以保證這項工作的有效開展。

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建立留守學生之家的教育網站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建立留守學生之家的教育網站服務于留守學生的教育工作。網站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國家關于留守學生的法律法規,留守學生常見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教育問題以及應對方式和解決辦法,留守學生的自我發展的建議以及留守學生與教師、專家的交流空間等內容。

3.組織留守學生較多的農村學校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

在農村留守學生較多的學校,教師們也都意識到留守學生存在的問題,但是該怎樣科學地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們只是在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沒有堅實的理論指導,因此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另外,教師尤其是留守學生的班主任,與學生交往較多,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因此政府應定期組織留守學生較多的農村教師參加專門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培訓,以提高教師發現留守學生問題,并及時處理問題的能力,使留守學生能夠得到快速而有效的幫助。

4.在農村學校大力推廣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少研究學者對學校方面的應對策略進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較為一致的觀點,主要包括:(1)學校應成立留守學生管理與教育工作小組,制定切實的工作計劃,建立學校留守學生的檔案,利用寒暑假定期開展家長會,加強與留守學生家長和監護人的溝通與聯系。(2)豐富校園文化和生活。(3)開設適合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4)實行“家長制”。家長是指臨時履行農村留守兒童家長部分職責的志愿者?!凹议L制”是目前被證明了的在關愛和教育農村留守兒童的對策和措施中最充滿人性關懷、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認為是最值得推廣的辦法。(5)建立幫扶機制。幫扶包括社會志愿者、校內教師對留守學生的幫扶以及留守學生同伴之間的幫扶。以上的這些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然而,這些策略的提出是從預防的角度出發的,忽視了如何發展留守學生的積極心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發展個體的積極心理比預防和校正心理問題更有意義。因此,我們建議學校運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對留守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孟萬金教授提出了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根據教育對象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以人的向善性為價值取向,運用積極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從正面發展和培養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防治各種心理問題,促進個體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學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增進主觀幸福感、提高生活滿意度、開發心理潛能、發揮智能優勢、改善學習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體驗、培養創新能力、優化情緒智力、健全和諧關系、學會積極應對、充滿樂觀希望、樹立自尊自信、完善積極人格。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影響下,農村學校應該更新教育觀念,走出傳統教育理念,培養留守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和開發留守學生的心理潛能。

因此,留守學生的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做到如下兩個方面:首先,要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來看待學生。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學家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作為留守學生的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去發掘他們身上可能存在的積極心理品質。第二,成為積極心理品質的示范者。要自信、樂觀、保持良好的心情等,教師積極的心理品質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5.進一步加強農村中小學周邊環境的治理

人格的發展與環境密切相關,為留守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是政府責無旁貸的義務。熊亞認為政府應提供公共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給予地方政府相應的財政撥款;加強校園周邊環境治理;規范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常規管理;組織媒體和教育機構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城市化進程。徐傳新認為政府應該是留守兒童教育的最主要的支持因素;政府對于留守兒童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現在立法上給予保障、行為上進行協調、輿論上給予宣傳。

留守學生的生活不能局限于學校內部,學校周圍的環境對正在成長中的留守學生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在網絡迅速發展的時代,農村學校的周圍也開始出現網吧。對于留守學生而言,網絡游戲無疑具有難以抗拒的誘惑,而學校又無力治理這些不良的環境因素,因此政府必須采取強制性的政策來治理農村學校的周邊環境,為留守學生創造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

總而言之,政府和學校采用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留守學生們所面臨的問題。眾所周知,留守學生的問題已經不是個別問題,而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將會影響社會發展與穩定,因此,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們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1]黃艷蘋,李玲.不同留守類型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