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自我認識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0: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心理學自我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Abstract: The self-concept achievement affects an important non-intelligence factor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 has received the psychologists widely to take seriously.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the deep research to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studies self-concept and the academic record relations.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self-concept, middle-school student studies self-concept and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relations, and have carried on the forecast to the studies self-concept's related research.
關鍵詞:中學生 學業自我概念 學業成績
key word: Middle-school student studies self-concept academic achievement
作者簡介:羅琳(1987年―) 男 漢族 四川渠縣人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學習與教學心理、青少年社會性發展
一、引言
自從1890年美國心理學家James在其《心理學原理》中首次提出系統的自我概念理論以來,便成為了許多心理學家研究的熱點。Shavelson在James和Cooley等人的理論基礎上將一般自我概念區分為學業自我概念和非學業自我概念,學業自我概念引起了教育心理學家的廣泛關注,并從多角度進行了深入研究。學業自我概念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有重要的定向和調節作用,而且與學習效果有密切的關系,是預測學生學業成就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
中學時代是自我概念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最容易出現自我意識混亂的時期,中學生學業自我概念的發展也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業成就。研究中學生的自我概念,特別是學業自我概念及其與學習成績的關系,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指導教育工作者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 自我概念及學業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在人格結構系統中占核心地位,對其行為具有重要的定向和調節作用,與個體個性品質的完善和社會性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Byrne認為自我概念是關于自己的特長、能力、外表和社會接受性方面的態度、情感和知識的自我知覺即個體把自己當成象其他事物一樣的客觀對象所作出的知覺。[i]黃希庭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覺,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有組織的結構,具有評價性且可以與他人分別開來。[ii]綜上所述,自我概念就是個人對自己各方面覺知的總和,包括個人與他人和環境的關系,以及對生活的評價等。積極的自我概念是成為個體人格健全的重要表征,也是眾多教育者追求的目標,甚至常常被看作是促進其他期待目標(如學業成就)實現的中介變量。[iii]
學業自我概念有別于一般自我概念,可以從認知、情感和評價三種不同的心理成分對學業自我概念進行界定,一是從認知的角度進行界定,如Byrne認為,是指個體在成就情境中對自己的知識的知覺。[iv]House認為,學業自我概念是指學生對其學業能力的自我知覺,[v]是學生對自己在學業任務中能否獲得成功,能否掌握某一具體的、確定的學業任務的預期和判斷。二是從評價角度來界定,認為學業自我概念是指學生對自己在學業任務中的表現或能力高低的評價。其實,這兩個界定的角度是是共存且一致的,并互相影響,因為無論從那種角度都強調了認知加工的成分。因此,很多心理學家綜合了上述兩種觀點,將學業自我概念定義為:學生對自己學業方面的知識、能力及特長形成的穩定的知覺和評價。林崇德等認為,學業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在學校情境中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能力的覺知和評價”。[vi]三是從情感的角度進行界定,Marsh認為學業自我概念除認知成分外,還應包括學業情感體驗。Bong and Clark明確提出,學業自我概念由認知維度和情感維度組成。[vii]綜上所述,學業自我概念就是指個體在學業情境中形成的對自己在學業發展方面的比較穩定的認知、體驗和評價,包括對自己在不同學業領域中的學業能力、成就、情感以及方法等的認知、體驗和評價。[viii]
學業自我概念的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研究模型:Shavelson模型、Song―Hattie模型和Marsh/Shavelson模型。1976年,Shavelson等人研究證實,自我概念是一個多側面的等級結構,主要包括學業自我概念和非學業自我概念。[ix]Song―Hattie模型把學業自我概念直接分為班級自我概念(個體在班級活動中的自信心)、能力自我概念(個體對自身能力的自我知覺)以及成就自我概念(個體對實際成就的自我知覺)三個部分。[8]Marsh和Shavelson在1985年提出兩種基本的學業自我概念:語言自我概念和數學自我概念。1988年,Marsh、Byrne和Shavelson對該模型進一步修訂,他們用學業語言和學業數學自我概念來代替學業自我概念,包括各種具體學科領域的自我概念以及一個學校自我概念。[x]
三、 中學生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
對于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一直都是教育心理學家研究的重點。主要包括一般特點研究、相關研究以及因果研究。
3.1中學生學業自我概念的一般特點
徐富明等人研究表明中學生的學業自我概念發展總體上是較好的,中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有較理想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認識,[xi]在不同學科、性別、年級和地域等方面表現出差異。
(1)在性別以及學科上,男中學生的數學自我概念高于女中學生,而女中學生的語文自我概念高于男中學生,這個結果與智力和認知研究領域的研究結果較為吻合。[11]認知能力的差異以及社會評價體系中的刻板印象都可能是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2)在地域及教學質量上,城市中學生在一般學業自我概念的總體水平上要高于農村中學生,較好學校中學生的學業自我概念高于較差學校中學生。[xii]城鄉生活條件、文化水平以及辦學質量上的差距可能是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這就要求我國必須加快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的步伐,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城鄉教育的一體化。
3.2中學生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
在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中,Byrne(1984)發現,學業成績和能力與學業自我概念的相關高于非學業自我概念的相關,在特定領域中的成績與相對應的學業自我概念有顯著相關。[4]我國學者也對其關系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王中會、許燕研究認為,學業自我概念對學業成績有預測作用。[xiii]歐陽丹研究發現,語文和數學自我概念分別與語文成績和數學成績之間存在高的正相關。學生的學業自我概念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xiv]劉曉陵、張進輔研究發現,高一學生的物理學習成績與其學業自我概念得分之間具有一致性。[xv]李葉、田學紅在初中生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初中生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間存在這顯著相關。[xvi]
徐富明等研究發現,中學生的一般學業自我概念和語文自我概念與其語文成績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其中語文成績與語文自我概念的相關程度要高于與一般學業自我概念的相關程度;中學生的一般學業自我概念和數學自我概念與其數學成績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其中數學成績與數學自我概念的相關程度要高于與一般學業自我概念的相關程度。而且中學生的語文自我概念與數學自我概念相關不顯著,但其語文成績與數學成績卻存在顯著的正相關。[11]由此可見,學業自我概念的確是與學業成績有著不同的心理概念。Marsh提出了內外參照模式[xvii],對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的相關進行了研究,認為通過外部比較,數學自我概念和語文自我概念分別與數學成績和語文成績存在著高相關;通過內部比較,數學自我概念和語文自我概念之間存在著負相關,語文成績與數學自我概念以及數學成績與語文自我概念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Jens moller等人提出對語言與數學能力之間負相關的信念決定了學業自我概念,如果認為語文與數學能力之間是負相關,而且這種信念越強,就會形成相應的學業自我概念。[xviii]
3.3中學生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的因果研究
關于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的因果關系,探討得最多的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之一即確立二者之間因果關系的順序,因此,研究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形成了解釋其關系的幾種理論模型,即自我增強模型、技能發展模型、交互影響模型、發展觀等。
(1)自我增強模型。持自我增強模型觀點的學者認為學業自我概念是學業成績的決定因素。因為學業自我概念具有動機性質,所以學業自我概念的改變將引起學業成績的改變(Byrne B.M,1984)。[4](2)技能發展模型。該模型認為,學業成績是因,而學業自我概念是果,先前的學業成績影響隨后的學業自我概念。[xix](3)交互影響模型。20世紀90年代以后,很多研究者認為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之間因果關系的解釋并非自我增強模型或技能發展模型所解釋的那樣簡單,他們越來越多的研究支持著一種符合現實的折中說法――交互影響模型,認為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關系,即學業自我概念既影響學業成績,又受學業成績的影響。這種模型認為學業自我概念既作為一種有助于其他預想結果的手段,同時也作為一種重要的結果變量。(4)發展觀。該觀點認為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二者的因果關系順序也發生著變化。對于年幼的兒童來講,二者的因果關系主要表現為技能發展模型,而對于青少年或中學生來講,二者的關系主要表現在自我增強模型和交互影響模型上。Shaalvik & Hagtvet(1990)、Chapman & Tunmer(1997)[xx]很多研究者證實了這種發展模型。中學生相對于年幼兒童來說有較高的認知能力、認知技能以及能內化他人的價值標準,使自我中心在自我價值中的成分逐漸減少,中學生改善后的自我知覺使他們的自我概念與外在他人的評價指標更趨一致,通過社會比較,能形成一種更為和諧的自我概念,這些發展使中學生的學業自我概念更加準確,也使預測學業成績變為可能。
四、未來研究展望
4.1 研究的本土化。我國學者目前關于中學生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驗證西方學者關于這方面的理論上,采用的主要手段也是西化量表施測以及統計分析等,這對于學業自我概念理論的本土化和我國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意義。但學業自我概念本身的形成與學生的具體學習生活環境有密切聯系,特別是當前我國城鄉教育環境的差異以及重點與非重點學校的差異,都是不能直接用國外的量表來進行統一的測量,這些環境是西方背景下關于這方面理論所不能類比的。因此,研究的本土化首先應該要制定適合我國實際的量表,以便開展實證研究的工作。
4.2加強學業自我概念的認知機制研究。以往對中學生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主要是從評價的角度來考察的,較少從內在的認知機制角度來分析,特別是對學業自我概念水平不同學生的內在心理機制的研究更是缺乏。因此,今后研究中應該充分借鑒自我圖式理論,運用社會認知理論的研究思想和方法,研究不同學業自我概念學生的內在認知圖式、學業自我概念的發展水平與其他心理因素、人格因素之間的關系等。這些研究在一定意義上有助于進一步揭示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的因果關系。
參考文獻:
[i] Byrne B. Self-concept/anademic achievement relations:An investingation of dimensionality,stability,and causality.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1986,18.
[ii] 黃希庭. 人格心理學[M]. 臺北:東華書局,1996.
[iii] 郭成,何曉燕,張大均. 學業自我概念及其與學業成績關系的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2006,29(1).
[iv] Byrne B. M. The general/academic self-concept nomological network: A review of construct validation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4, 54:427-456.
[v] House, J. 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self-concept,achievement-related expectancies and college attrition. Journal of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2, 33:5-10.
[vi] 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vii] Bong, M. and Clark, R.E. Comparis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self- efficacy in academic motivation research. Educ. Psychol.1999,34: 139-154.
[viii] 郭成. 青少年學業自我概念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 博士論文開題報告,2004,4.
[ix] 12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Stanton G C.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6, 46:407-441.
[x] Song I S, Hattie J A. Home environment,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causal modeling approach[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4.
[xi] 徐富明,施建農. 中學生的學業自我概念及其與學業成績的關系[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1).
[xii] 趙必華. 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結構與發展特點[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6(1).
[xiii] 王中會,許燕. 學習風格、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的關系[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2).
[xiv] 歐陽丹. 教師期望、學業自我概念、學生感知教師支持行為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研究[D]. 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05.
[xv] 劉曉陵,張進輔. 高一學生物理成績、學習歸因以及學業自我概念關系的研究[J]. 西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版),2000(3).
[xvi] 李葉,田學紅. 初中生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xvii] Marsh HW,Kong Chit-Kwong,Hau Kit-Tai. Extension of the Internal/Ex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 Model of Self-Concept Formation:Importance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Languages for Chinese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1,93(3):543-553.
[xviii] Jens Moller,Lilian Streblow and Britta Pohlmann The belief in a negative interdependence of math and verbal abilities as determinant of academic self-concept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Mar 2006.
篇2
關鍵詞:蒙語授課大學生;自主學習;現狀分析
近年來,高校擴招的現象逐漸增加,高校里的少數民族學生也不斷地增長,為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大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學業和道德修養。目前是知識的時代,我國各方面均飛速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方面,與世界各國融為一體。為了適應現代化發展,大學生的學習任務更加艱巨。這時候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是促進大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學習方法之一。
一、自主學習的內涵
關于自主學習,國內外沒有統一的定義。在國外,20世紀初,杜威突破了傳統的教育思想,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作用。而且對于初步奠定自主學習的地位,他的貢獻是最大的。我國20世紀80年代開始自主學習教學的研究成果,并為后來的自主學習研究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至此,我國的自主學習研究呈現了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并舉的局面,也標志著我國的自主學習研究進入了系統研究階段。目前為止,國內外專家學者沒有統一的定義,我國龐維國教授認為,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訂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那么,他的學習就是自主的。他還將“自主學習”概括為: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上的“堅持學”。在《學記》中所說的“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边@里強調了自主學習中自我省察、自我評價的作用。對于自主學習的初步認識,大多數學者認為,自主學習主要是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自我認知、自我調控、自我觀察和自我反饋的行為。
二、蒙語授課大學生自主學習現狀分析
對內蒙古民族大學蒙語授課的部分大學生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發放問卷共220份,收回的問卷219份,有效問卷207份,無效問卷12份。通過在校蒙語授課大學生的不同學科、不同年級、不同視角來分析自主學習的現狀與不足。用spss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1.教育活動的認識有待提高
教育活動是教師、學生、學校等教育環境中有助于老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渠道之一,也是學校對他們成長提供的良好條件。其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是主體,是指導學生怎樣學習和怎樣掌握知識的途徑。而學生為主體,主動地參與教育實踐活動,相互都能參與教學活動。結果如圖1,非常了解為3.5%,比較了解為12.6%,一般為46%,不太了解為25.8%,不了解為12.1%。盡管如此,“比較了解”和“一般了解”占的比例相對高,整體上呈現較好的發展趨勢,將進一步提高。但是,有一部分學生不注重整體教育活動,有很多原因,例如沒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沒有提升自己的意識,要積極地參與教育活動有待進步。
■
圖1 你全面參與教育活動嗎
2.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強
一方面,教師正確認識自己的教學方式,積極地、主動地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針對每一個學生都有具體的方案來指導學生的學習,尤其是激發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另一方面,學生本身就不斷激發自己的學習動力,這樣才能師生共同發展進步?,F代化時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較大的改變。隨著時代的進步,每一個學生都需要正確認識自主學習的重要性。結果如圖2,有,非常多為4.9%,有,比較多為9.6%,有,比較少為60.5%,沒有為13%,不清楚為12%,“有,非常多”和“有,比較多”占的比例相對低,“有,比較少”和“沒有”的比例相對高,還有一部分不知道自主學習的意識。
■
圖2 你有激發自主學習的意識嗎
3.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方法不完善
目前,科學技術的急速發展,給學生提供了網絡的方便,很少依靠自己主動學習來研究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的方式較薄弱,大多數學生不去探究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主要是靠自我認識、自我監控和自我反饋的方式來學習。結果如圖3,非常了解17.90%,比較了解55.60%,一般了解14.50%,不太了解10%,非常不了解2.00%,其中,有“不太了解”的比例也較大,所以,要提倡學生不斷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
■
圖3 你了解主動的探究學習方式嗎
4.教育評價體系的實施不夠健全
目前,主要的評價方式是考試,在學分制前提下還要閉卷考試,大一時有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來評價。其中,還有別的評價方式,如:社會實踐、實驗報告、田野調查等等。但是,學生認識的評價方式是寥寥無幾,結果見圖4,非常了解為19.6%,比較了解為56.3%,一般為20.6%,不太了解為3.5%,非常不了解為0%。這說明學生對現在的教育評價體系有所認識,大多數學生有正確的認識觀。
■
圖4 您了解現在的教育評價方式
三、蒙語授課大學自主學習的建議
1.轉變觀念和重在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深刻改革。作為教學活動的雙方,師生都要轉變傳統觀念。尤其是教師要放棄傳統的“尊師重教”的權威,堅持師生平等,承認現代教學活動中師生都是平等的主體,承認現代教學活動離不開雙方的參與;學生也應樹立新觀念,改變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的思想,將自己看成是教育的全面參與者,是有巨大發展潛能并有獨特個性的完整的人。雙方的觀念都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是為了學會學習,教師必須把教學重在“傳授知識”變為重在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未來社會要求的是一種會不斷更新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美國教育家阿爾文、托夫勒說過:“未來的文盲不是那些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教師要傳授學習知識的方法,而非再教育那些“死”的知識,要打開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葉圣陶也說過:“一個人有了自學能力,不管知識更新周期如何縮短,社會發展的速度如何迅速,他都會通過自學趕上時代的步伐?!?/p>
2.創設情景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課堂教育是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課堂學習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知識的最有效途徑。教師通過各種手段創設情景,優化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教學效率。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入迷,才會鉆研,學習能力才能最終形成。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生愛好、追求和向往的傾向,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挥小昂弥薄皹分狈侥苡懈邼q的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
專業課程是由它自身的特點決定的。理論性較強,許多學生都認為抽象、嚴肅和枯燥無味,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著實不易,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采用一系列教學手段和方式,如目標驅動式、賞識式等,還可采用多媒體手段,以聲光色元素強烈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受,營造生動、新穎的有趣學習氛圍,讓學生受到感染和陶冶,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給學生提供發展機會,讓他們自覺地為達到自身發展的目標而努力,積極、主動和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
3.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地發揮學生積極性
人在現實客觀性的基礎上確立,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的活動并不是滿足于現存的外部世界所給予的客觀環境和對歷史條件進行簡單的復制,而總是千方百計地“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內在的、積極的、推動的過程,教師應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觀,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不能把學生看作是承受知識的容器。書本知識是千百年來人們對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堪稱知識的精華。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學生的積極思維和親身實踐,那么這些知識只能是一些沒用的知識。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對教學信息的簡單復制過程,而是運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對新知識的再認知過程。在認知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再創造,由此轉化為自身的學習成果。奧蘇貝爾認為當學生把教學內容與自己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時,有意義的學習便發生了。所謂認知結構,就是指現有知識的數量、清晰度和組織結構,它是由學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實、概念、命題、理論等構成的。因此,要促進新教材的學習,首先要增強學生認知結構中與新教材有關的觀念。
4.鼓勵式評價和激勵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看待自己所處的情境。如果認為自己學習能力不行,若教師也作同質性評價,則該學生會很容易產生消極思想,隨之又會跟著產生消極行為。事實上,每個人都是按照早已經形成的方式去學習的,尤其是在教與學的雙方互動中,有時教師的一句鼓勵式的話語,一個鼓勵式的眼神或動作,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甚至可能會改變學生的一生。為此,教師必須改變以往“以分數論英雄”的傳統評價方式,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盡可能挖掘學習過程中蘊藏在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和成績,善于發現和挖掘學生身上潛在的優勢,充分運用肯定和表揚等鼓勵性評價。
心理學家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边@其實也是遵循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如果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每發現一個新問題,解決一個新難點,都能得到教師的肯定和鼓勵,始終以良好的情緒給學生一種信任期望的心理定式,則會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畏懼、緊張心理,激勵他們自覺地、有意識地、有目的地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自主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學生就會不知不覺進入對知識學習的“學習―領會―再學習”的不斷更新的自我循環過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達爾文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現代社會是學習型社會,學會學習已經是每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對于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來說尤其重要。學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就會自覺地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就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死學”為“樂學”,就會自動采用最適合自己特點、最優化的學習方式從事學習活動,使學習任務能夠順利地、高質量地完成,順利完成知識的遷移。
參考文獻:
[1]龐維國.自主學習[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靳玉樂.自主學習[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教育重要性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