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診斷學定義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2: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超聲診斷學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超聲診斷學定義

篇1

【摘要】 目的 對采用用彩超多普勒超聲技術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診斷的效果進行觀察,為今后臨床對該病進行確診提供可靠依據。方法 隨機抽取在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這三年時間里,在我院就診的患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病例132例,將其分為兩組,其中采用彩超多普勒超聲技術進行診斷者66例(定義為A組);采用臨床傳統常規檢查方式進行診斷者66例(定義為B組)。對兩種診斷方法的檢出率,定位率等進行比較分析。對彩超多普勒超聲技術的診斷特點及優勢進行總結。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彩超多普勒超聲技術對于該病的檢出率和定位率,與傳統常規檢查方法比較要高出很多,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結論采用用彩超多普勒超聲技術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診斷,其確診率很高,定位相當準確,對該病的確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臨床在對該病進行診斷時使用和推廣。

【關鍵詞】 彩超多普勒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屬于外周血管疾病的一種,在臨床上比較常見[1]。 該病的危險性極大,出現并發肺梗死現象的概率在30%以上, 最終發展為血栓綜合征患者人數占患者總數的一半以上,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對該病盡早進行診斷,以便盡早進行治療,對于該病的控制和治療都有著積極的意義[2]。隨著彩超多普勒超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已經被臨床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對各種疾病的診斷中,且效果令人滿意[3]。為了對采用用彩超多普勒超聲技術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診斷的效果進行觀察,為今后臨床對該病進行確診提供可靠依據,我們組織進行了本次研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隨機抽取在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這三年時間里,在我院就診的患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病例132例,將其分為兩組,分別采用了彩超多普勒超聲技術和傳統的X線血管造影技術對其進行診斷,對其確診率和定位率進行了比較分析?,F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在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這三年時間里,在我院就診的患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病例132例,將其分A、B兩組,其中包括男性患者113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齡在19至77歲之間,平均年齡48.2歲。兩組患者的上述自然資料,沒有顯著統計學差異,可以進行比較。抽樣中的所有患者均有下肢腫痛和水腫現象,嚴重者有皮膚潰爛現象。

1.2方法:隨機抽取在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這三年時間里,在我院就診的患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病例132例,將其分為兩組,其中采用彩超多普勒超聲技術進行診斷者66例(定義為A組);采用臨床傳統常規檢查方式進行診斷者66例(定義為B組)。對兩種診斷方法的檢出率,定位率等進行比較分析。對彩超多普勒超聲技術的診斷特點及優勢進行總結。

1.3操作方法:接受彩超多普勒技術檢查的患者取仰臥和俯臥位,如果需要的情況下也可以去立位。按照沿髂外、股總、股淺、股深、、脛前、脛后、小腿腓腸肌靜脈的順序對縱、橫兩個斷面斷面進行探查。對靜脈血管壁的平滑程、血管直徑、血液流動情況、管腔內回聲進行全面檢查[4]。

1.4血栓分型:小腿肌肉經脈血栓定義為周圍型血栓,髂股靜脈血栓定義為中央型血栓,二者兼有者定義為混合型血栓。血栓發生兩星期以內者定義為急性血栓,發生數星期者定義為亞急性血栓,發生數年者定義為慢性血栓。

2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彩超多普勒超聲技術對于該病的檢出率和定位率,與傳統常規檢查方法比較要高出很多,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具體比較結果見表1、表2。

3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 特別是急性血栓是一種十分嚴重疾病,如果不及時加以治療很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及時的診斷對該病的預防、治療、恢復都有積極和深遠的意義。該病患者的超聲影像的主要表現為: 病變的脈腔內有回聲,占據血管腔; 管腔在急性期明顯增寬, 血栓為實質性低回聲, 血管腔在亞急性和慢性期正?;蜃兗? 管壁彌漫性或局限性增厚, 血栓為實質性較強回聲; 完全閉塞時彩色多普勒顯示在病變處及其近、遠端均無血流信號, 不完全閉塞時可見血流充盈缺損,部分病例在擠壓患側肢體后見細小血流速通過[5]。

傳統的利用核磁共振、數字減影、X 線造影、放射性核素造影技術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診斷其檢出率都保證在60%以上, 檢查費用比較高,且為有創檢查,給患者帶來了不必要的痛苦。而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對該病進行檢查在準確性方面要比上述方法高很多、檢查時間短、確診快、無創、費用低, 可以對血管內的血栓回聲和血管外組織進行直接觀察, 對由于血管外病變所導致的下肢腫脹進行準確排除, 使不必要的檢查減少, 還能夠對血栓是否為完全性栓塞進行準確觀察,對臨床下一步的治療起到配合和跟蹤監測的作用[6]。

綜上所述,采用用彩超多普勒超聲技術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診斷,其確診率很高,定位相當準確,對該病的確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臨床在對該病進行診斷時使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第4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229.

[2] 李俊,馬廉亭,秦尚振,等.CT對顱內動脈瘤定位的診斷價值[J].1晦床外科雜志,2007,9 (l):46一47.

[3] 華揚.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M].第l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05 .

[4] 高紅杰.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9):106-107.

[5] 雷虹,汪維恭.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價值[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1):130-131.

[6] 李金娥,趙金武,崔琳玲,等.彩超在小腿肌肉內靜脈血栓中的診斷及鑒別診斷[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9,25(4):402-404.

篇2

【關鍵詞】彩色多普勒超聲;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腦梗死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引起腦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因其簡便、無創、可重復性強等優點,現已被臨床公認為是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最有價值的成像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神經內科患者,臨床經CT、MRI檢查確認的腦梗死患者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齡40~79歲,平均年齡59.5歲。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GE logiq 500和HITCHI ENB 5500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13 mHZ,患者取平臥位,頭部偏向檢查區對側,充分暴露受檢者頸部,由近及遠,依次檢查頸總動脈(CCA)近心端,中部及遠心端,分叉處(BIF)及頸內動脈(ICA)、頸外動脈(ECA)。觀察血管形態、內膜變化及有無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并測量管腔內徑、內-中膜厚度(IMT)、根據salcuni等[1]的標準以頸動脈內-中膜(IMT)局部增厚>1.2 mm定義為斑塊,測量斑塊大小,有無狹窄及程度,并根據斑塊回聲特點進行分類。

1.3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超聲診斷及分型 超聲分型:將IMT>1.2 mm為粥樣斑塊形成,根據硬化斑塊的超聲特點及病理變化分為扁平斑、軟斑、硬斑及潰瘍斑四型[2]。

二維表現:頸動脈粥樣硬化多發于分叉處,其次是頸內動脈起始處及頸總動脈,內-中膜厚度>1.2 mm,呈中等或偏低回聲者為扁平斑,軟斑塊呈弱回聲或等回聲隆起樣斑塊,斑塊纖維化、鈣化呈強回聲,后伴聲影者為硬斑,斑塊表面有缺損,邊緣銳利者為潰瘍斑。

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時,斑塊處可見血流充盈缺損,伴有狹窄時,輕度狹窄無明顯湍流,血流速度無明顯變化。中度或重度狹窄時,血流束變細,狹窄處呈五彩鑲嵌的血流信號,血流速度加快,而頸動脈完全閉塞者,閉塞段內無血流信號顯示。

2 結果

42例腦梗死者,檢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30例,5例單純性內-中膜增厚,另有7例正常。30例斑塊形成者共檢出斑塊108個,發生于左側的59個,右側49個,其中扁平斑24個,軟斑34個,硬斑32個,潰瘍斑18個。按斑塊性質及發生部位分類后見下表:由上表可以看出,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左側多于右側,且多發于分叉處,軟斑及潰瘍斑發生率較高,其與腦梗死的發生密切相關。

3 討論

頸動脈繼樣硬化斑塊形成及頸動脈狹窄是引起腦梗死的主要原因,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總體發病率左側高于右側,病變部位以頸總動脈分叉處最多見,其次是頸內動脈起始處及頸總動脈,頸外動脈發病率極低。這與頸動脈解剖學特點及血流動力學特點有關,頸動脈分叉處發病率高,與該處血流不穩定,管壁易受到血流沖擊,血管內膜損傷后,造成血小板聚集和纖維蛋白的沉積而形成血栓。本文42例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檢出率為71.4%,證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有明顯相關性。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斑塊和狹窄的總體檢出率較高,并能準確檢出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及范圍,而頸動脈狹窄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由于狹窄處斑塊脫落引起的腦梗死。因此對頸動脈狹窄不僅要了解血管狹窄程度和范圍,同時還要了解斑塊的性質。軟斑和潰瘍斑因發展較快,易脫落出血,引起缺血性腦卒中,而硬斑和扁平斑因其一較穩定,其一貼于管壁,不易脫落。因此斑塊的穩定性與腦梗死的發生亦有密切相關性。

目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診斷除依據臨床表現和體格檢查外,頸動脈成像是一種主要且重要的診斷方法[3],頸部血管成像包括CT血管成像,核磁共振(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以及超聲多普勒成像。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因其簡單方便,經濟無創,可重復檢查等優點,現已成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查的首選和最有價值的檢查方法之一。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準確對斑塊測量及定位,并能區分易損斑塊和穩定斑塊,準確評價斑塊性質,對臨床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有其重要臨床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Salcuni M, Di Lazzaro V, Di stasi c, et al.The role of Doppler US in the study of carotid system. Rays,1995,20:406-425.

[2] 王新房,李志安,等.彩色多普勒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24.

篇3

方法:運用超聲心動圖及彩色多普勒對患者進行多方位多切面的探查。

結果: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超聲檢查可見特征性改變。

結論:彩超對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可獲得可靠診斷,無創傷無痛苦,可反復檢測,但對肺循環血流供應來源的判斷有局限性。

關鍵詞:彩色多普勒 超聲心動圖 肺動脈閉鎖 室間隔缺損 診斷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637-01

1 資料與方法

患兒,男,2歲,自出生后發現口唇肢端青紫,聽診心臟雜音,于外院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法洛四聯癥”,來我院復診,要求手術治療。儀器和檢測方法:采用GE vivid7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頻率4Mhz。在胸骨旁、胸骨上及劍突下多方位多切面進行探查。

2 結果

二維超聲所見:右房右室增大,室間隔膜周部連續性中斷約15mm,主動脈內徑增寬,騎跨于室間隔之上,騎跨率約為50%(見圖1);右室壁增厚,主肺動脈及左右肺動脈發育不良,未探及明確的肺動脈瓣;右位主動脈弓。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室水平雙向分流,右室流出道與肺動脈遠端無血流連續性(見圖2);降主動脈與肺動脈間可見側支循環血流信號;輕微三尖瓣反流。超聲診斷:先天性心臟病,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室水平雙向分流,體肺側支循環形成,動脈水平左向右分流。經心血管造影檢查證實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側支循環形成。

3 討論

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是一組復雜多樣的先天性心臟病,其定義為心室與肺動脈間不存在管道連接,也無血液流通,室間隔有缺損[1]。以往曾歸類為永存動脈干Ⅳ型或稱假性動脈干,現已不用。也有人認為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是法洛四聯癥最嚴重的類型,故稱其為法洛四聯癥伴肺動脈閉鎖[2]。絕大多數的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的心內結構變化與法洛四聯癥相似,特別是肺動脈總干存在閉鎖的纖維條索時。但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病例中經??床坏椒蝿用}總干或纖維條索,因此,彩超診斷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1 對肺動脈閉鎖及室間隔缺損的診斷。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患者室間隔缺損部位多數在膜周部位或漏斗部位,呈對位不良。升主動脈增寬、騎跨于室間隔之上,對室間隔缺損的診斷并不困難。但肺動脈閉鎖的范圍及程度差異很大,可累及肺動脈瓣下、肺動脈瓣、肺動脈總干,甚至肺動脈分支。胸骨旁主動脈根部短軸及劍下矢狀切面等均能顯示右心室流出道與肺動脈的連接,右心室與肺動脈的連接中斷,在肺動脈內沒有來自右心室流向肺動脈的前向血流,而在肺動脈分支中有連續血流才能確定為肺動脈閉鎖。而肺動脈重度狹窄的法洛四聯癥患者肺動脈內有來自右室流出道的高速血流,反復多次探查、調節適當的多普勒增益對確定肺動脈的形態以及判斷右室流出道與肺動脈血流的連續性可以明顯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單純肺動脈瓣閉鎖時可見瓣膜增厚,無啟閉活動,診斷并不困難。本例患兒即為肺動脈瓣閉鎖,降主動脈―肺側支動脈循環形成。但大多數肺動脈閉鎖的范圍比較廣泛,因漏斗部前移與右室流出道壁融合而右室流出道閉塞,肺動脈瓣及肺動脈總干嚴重發育不良等,在上述切面中難以顯示,右室擴大使心臟順時針轉位,以及肺野影響均增加超聲心動圖檢查的難度。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螺旋CT對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的肺動脈情況顯示有獨特的價值,心血管造影檢查亦可彌補超聲診斷的不足[3]。

3.2 肺循環血流供應來源的診斷。肺動脈閉鎖后必然存在其它途徑供應肺部血液,主要有動脈導管、主動脈―肺側支動脈、冠狀動脈、第五對主動脈弓、支氣管動脈或胸膜動脈叢等等。胸骨上窩切面及胸骨旁切面是探查動脈導管及主動脈―肺側支循環最常用的切面。胸骨上主動脈弓切面可顯示主動脈弓橫部及降主動脈與肺動脈連接的動脈導管及側支動脈,結合脈沖及彩色多普勒可顯示其血流。超聲檢查主動脈―肺側支循環受到肺組織及聲窗的影響對側支動脈數目的診斷仍受到限制,而且超聲心動圖不能檢查肺內動脈是最大的不足。

3.3 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合并右位主動脈弓的比例很高(26%-50%)。所以一定要在胸骨上窩切面觀察主動脈弓的位置及頭臂動脈的分支。此例患兒即為右位主動脈弓。

3.4 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同時可合并其它的心血管畸形,如永存左上腔靜脈、部分性或完全性房室間隔缺損、三尖瓣狹窄或閉鎖、大動脈轉位、內臟異位癥等等,常規切面分段檢查不難作出診斷。

由于彩超對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患者肺動脈的形態及側支循環的判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的肺血供應來源復雜、多樣,直接影響手術方法和手術結果,所以對于嚴重法洛四聯癥而超聲懷疑肺動脈閉鎖的患者,不要盲目手術,建議結合心血管造影及核磁共振、螺旋CT等其它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后方可制定手術方案[4]。

總之,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能夠較準確診斷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無創傷無痛苦,可反復多次探查,費用低。本病的預后較差,該患兒家長決定暫時放棄手術。隨著對肺動脈閉鎖伴室間隔缺損肺循環的病理及血流動力學認識的深入及手術方法的進展,治療效果一定會有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 陳樹寶,主編.先天性心臟病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7-273

[2] 許聞橋,劉延玲,王浩.超聲心動圖在肺動脈閉鎖合并室間隔缺損術前診斷中的作用[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3,4:218-221

篇4

【關鍵詞】 高頻超聲;頸動脈粥樣硬化;穩定性斑塊;非穩定斑塊;腦梗死

【摘要】 目的 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穩定性和非穩定性斑塊及相關因素與腦梗死發病率的關系。方法 將268例經高頻超聲檢查患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并又做了腦ct檢查的住院病人,分成穩定性斑塊組和非穩定性斑塊組,同時收集了病人有無高血壓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癥等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 發生腦梗死者,穩定性斑塊共103例(70.1%),非穩定性斑塊共93例(76.9%),二者腦梗死的發病率及穩定性斑塊和非穩定性斑塊分別伴隨的高血壓病、糖尿病及/或高脂血癥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結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穩定性與非穩定性斑塊病人,如若為高齡,同時又伴隨有高血壓病及/或糖尿病與高脂血癥等相關因素疾病,其腦梗死的發病率可能出現無顯著差異現象。

【關鍵詞】 高頻超聲;頸動脈粥樣硬化;穩定性斑塊;非穩定斑塊;腦梗死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otid artery atheroselerosis plaque and th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we analyzed the 268 in-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arotid artery atheroselerosi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able plaque group and the unstable plaque(some of them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hyperlipidemia)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and ct scan.results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found in 103 patients(70.1%)among the stable plaque group and in 93 patients (78.9%) among the unstable plaque group,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ction of stable plaque and unstable plaque group ,and the other group which carotid artery atheroselerosis patients with stable plaque and unstable plaque suffering hypertension and/or diabetes and hyperlipidemia(p>0.05).conclusion perhaps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found in those who patients suffering carotid artery atheroselerosis in the stable plaque group and in the unstable plaque group,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os,if the patients were old and, suffering hypertension and/or diabetes and hyperlipidemia,etc.

[key words]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carotid artery atheroselerosis; stable plaque; unstable plaque; cerebral infaction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已被公認[1]。133229.Com頸動脈斑塊根據其所含不同的組織成分,超聲檢查表現的不同回聲而可以分成幾種類型[1~3],總體上可將其歸納為穩定性斑塊和非穩定性斑塊[4]。本研究旨在了解頸動脈粥樣硬化穩定性和非穩定性斑塊及相關因素與腦梗死發病率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6月—2009年5月,經高頻超聲檢查患有頸動脈粥樣硬化伴有斑塊,同時又進行了腦ct檢查的住院病人共268例,其中男145例,女123例;年齡60~92歲,平均78.4歲。將病人分為穩定性斑塊組和非穩定性斑塊組。穩定性斑塊組147例,非穩定性斑塊組121例。同時收集了病人有無高血壓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癥等臨床資料。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麥迪遜sa-9900mt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8~12mhz?;颊咂脚P頸部墊枕,頭略向后仰,檢查左側頸動脈時頭偏向右側,反之偏向左側。分別縱向及橫向依次掃查頸總動脈(cca)、分叉處、頸內動脈(ica)及頸外動脈(eca),測量cca內一中膜(imt)及分叉處內一中膜(bimt)厚度,盡可能顯示出頸動脈最高位置,仔細尋找,確定有無斑塊,記錄斑塊所在位置、大小、數量,并詳細描寫斑塊回聲狀況。

1.3 頸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判斷標準

頸動脈粥樣硬化為imt≥1.0mm,斑塊定義為imt≥1.3mm。根據斑塊回聲狀況將其分為穩定性斑塊和非穩定性斑塊。穩定性斑塊包括高回聲無聲影的纖維型斑塊和強回聲伴聲影的硬斑;非穩定性斑塊包括回聲低于或等于正常部位內膜回聲的脂質型斑塊和回聲不均勻、兼有不同回聲的復合性斑塊[2]。

1.4 統計學分析

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腦ct檢查有腦梗死者,穩定性斑塊共103例(70.1%),非穩定性斑塊共93例(76.9%),見表1,穩定性與非穩定性斑塊之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穩定性斑塊組伴隨高血壓病者有115例(78.2%),伴糖尿病者有55例(37.4%),伴高脂血癥者有48例(32.7%);非穩定性斑塊組伴高血壓病者有86例(71.1%),伴糖尿病者有33例(27.3%),高脂血癥者有38例(31.4%)。穩定性斑塊組和非穩定性斑塊組伴隨的這三種疾病之間也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2。表1 穩定性和非穩定性斑塊組腦梗死硬化發病率比較表2 穩定性和非穩定性斑塊組伴隨疾病發生率比較

3 討論

有關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組織成分、回聲特點及斑塊內新生血管血流動力學等情況,已有學者應用聲學密度定量技術、超聲背向散射積分和超聲造影等技術進行了檢測[2,5,6]。非穩定性斑塊富含脂質,斑塊內部新生血管較豐富,可誘發斑塊內出血和斑塊破裂,其超聲表現為低、弱及混合性回聲,其形態可以極不規則;穩定性斑塊主要為纖維化和鈣化成分,超聲表現為高回聲或強回聲伴聲影,斑塊輪廓較為清晰。本研究顯示,非穩定性斑塊組腦梗死發病率的百分比較穩定性斑塊組稍高,但無統計學意義。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1)本研究病例年齡均較大,有資料表明,動脈硬化性腦梗死多見于老年人,50歲以前動脈硬化腦梗死患病率僅占腦梗死的8%[7]。(2)本組非穩定性及穩定性斑塊病人同時患有高血壓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癥的比例較高,而糖尿病及高脂血癥可以引起體內脂質代謝紊亂,促使和加劇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形成,其中尤其是高血壓病比例最高,持續性高血壓又可促使大、中動脈內膜脂質的沉積,斑塊形成,高血壓病人也常伴有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容易引發心、腦、腎等器官病變[7]。所以,伴隨有這些相關因素就可能是造成非穩定性及穩定性斑塊腦梗死的發病率無顯著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 臨床上一般認為,非穩定性斑塊較穩定性斑塊更容易發生腦梗死,但通過本研究方法分析判斷,也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結論:頸動脈粥樣硬化穩定性與非穩定性斑塊病人,如若為高齡,同時又伴隨有高血壓病及(或)糖尿病與高脂血癥等相關因素疾病,其腦梗死的發病率也可能出現無顯著差異現象。因此,筆者認為這一結果對臨床醫師防治腦梗死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治安. 臨床超聲影像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507-1508.

2 楊麗型,夏稻子,禮廣森.聲學密度定量技術對頸動脈斑塊致腦梗死的危險評價.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2006,21(2):100-102.

3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第4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802.

4 焦明德,蔡愛露,吳長君,等.實用三維超聲診斷學.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4:375.

5 盧冬敏,張雅勤,王彩軍.超聲散射積分評價不同年齡組頸動脈斑塊的性質.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9,25(2):144-146.

篇5

關鍵詞 糖尿病足 外周血管疾病 影像學診斷 骨質疏松 骨關節改變

糖尿病患者在疾病中、晚期易并發骨關節改變,稱為糖尿病性骨關節病,其中足部骨關節及軟組織壞死與感染發生率最高[1],稱為糖尿病性足?。ê喎Q糖尿病足)。尤多見于久病老年患者,是糖尿病最常見而又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與神經、血管病變及感染密切相關,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遠端神經異常和下肢遠端外周血管病變而繼發足部感染、潰瘍或深層組織破壞。該病因為足潰瘍久治不愈致嚴重感染、壞疽,最后只能截肢以保全患者生命,在美國每年有65%的糖尿病足患者需要截肢手術,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0倍以上[2],糖尿病足的患病率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增加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也明顯增加。因此,糖尿病足病的早期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收治糖尿病足72例患者,結合文獻進行回顧性對照分析,以達到提示臨床及早期干預治療的目的。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72例,經臨床、實驗室檢查、X線平片、雙能X線骨密度儀檢查及部分CT、MRI、超聲檢查確診為糖尿病足。其中男48例,女24例,年齡32~81歲,平均54歲;糖尿病病程9~26年,平均13年;尿糖(++)~(++++),血糖控制不理想(12.9~19.7mmol/L)。72例全部行X線檢查,24例X線檢查無改變或輕度改變而臨床癥狀明顯者行MRI檢查,22例行螺旋CT檢查。

臨床表現:單足病變32例,雙足病變20例;均有不同程度下肢麻木、長襪狀感覺觸覺減退或消失,無痛性腫脹;54例足背動脈搏動減弱,12例搏動消失,患病骨關節均有明確外傷史,52例超聲提示下肢動脈硬化,脛前后動脈及足背動脈狹窄,血流減慢,其中16例足背動脈閉塞。5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潰瘍或壞疽;16例出現足趾皮膚顏色變黑、干枯、疼痛消失。其中11例有足部皮膚腫脹潰爛及膿性分泌物溢出伴明顯疼痛,潰瘍面積最大4.6cm×5.1cm,并出現竇道;伴糖尿病性腎病15例,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7例,伴高血壓病13例,伴冠心病8例,伴腦血管病9例;22例內科治療無效,轉外科截肢18例。

方法:所有病例均以GE數字DR機拍攝X線雙足正斜位、側位片。CT采用GE公司64排全身CT掃描機。MY Lab 15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雙能X線骨密度儀DPx-md+型,檢查部位:腰椎、髖關節。24例行MRI檢查,使用GE1.5T磁共振掃描機。

結 果

X線足部DR平片結果:72例患者中60例糖尿病足患者足部X線平片顯示有不同程度的足部骨關節改變。⑴骨質疏松36例,患者足跖趾骨均有程度不等的局限性或彌漫性骨質疏松,呈現骨密度下降,骨小梁細而稀疏,邊緣模糊不清或小點狀密度減低區,骨皮質變薄。⑵骨干萎縮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骨干對稱變細,以近節趾骨最明顯。⑶關節旁皮質骨缺損12例,骨缺損邊緣銳利,好發于趾骨或跖骨頭,尤其是拇趾,本組5例出現拇趾的跖趾關節旁皮質骨缺損。⑷骨端骨質吸收破壞30例,跖趾、趾趾關節面旁出現程度不等的骨質溶解吸收、破壞區,邊緣模糊不清,關節面仍保持基本形態呈“圖釘狀”改變,此征象為本病特征性表現。其中有2例跖趾關節可見脫位,整個過程無骨膜反應,骨質增生硬化多不明顯。⑸骨修復期4例,經過積極治療病情穩定,病變局部軟組織、骨關節炎癥好轉,出現骨修復現象,病變骨關節骨質破壞吸收硬化,密度增高呈“削鉛筆尖樣”改變。⑹骨性關節炎4例,患者有1個或多個趾趾或跖趾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骨質硬化增白、尖角狀、圓形骨贅形成。⑺神經性骨關節?。ㄏ目脐P節)本組有4例,X線表現為跗、跖關節面骨質不規則碎裂,關節骨質增生硬化,半脫位,關節囊腫脹。⑻軟組織改變44例:①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軟組織腫脹,合并蜂窩組織炎者14例皮下軟組織內可見絮狀低密度透亮影;干性壞疽16例表現為軟組織變薄且密度增高。②足背動脈、弓動脈及跖骨間動脈鈣化:動脈鈣化約61.1%(22/36),X線表現為“雙軌征”或“單軌征”。動脈鈣化管壁不光滑,有如氣管壁鈣化一樣。病理見動脈中層鈣化,內膜增厚,管腔狹窄,血栓形成。

螺旋CT掃描:①CT在顯示關節骨結構重疊及骨髓腔內細微骨質改變方面優于普通X線片。本組12例患者X線平片顯示無明顯骨質稀疏而CT顯示骨質稀疏明顯,雙能X線骨密度儀檢查此12例患者明確診斷為骨質稀疏。②CT橫斷面具有高分辨率,能清晰顯示發病關節端骨質破壞征象及程度,對關節腔內游離體、關節囊鈣化,關節腔積液及關節周圍游離骨碎片情況。CT明顯優于X線平片。本組6例X線未顯示關節端骨質破壞,CT明確顯示而且發現關節腔積液5例。③本組20例可清晰顯示各期足背及跖、趾間的小血管壁鈣化,重建圖像更直觀。本組12例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顯示下肢血管壁鈣化、增厚及管腔狹窄程度。

MRI結果:⑴關節的變化:①關節腔積液24例,發生于跖趾關節14例,發生于跗骨間關節4足,發生于趾間關節6例。MRI表現為關節腔內液體量增多,T1WI呈低信號,T2WI及STIR像呈高信號。②關節脫位:發生于跖趾關節2例,MRI表現為關節間失去正常解剖關系。③關節周圍骨質破壞:24例,MRI表現為骨質正常信號消失,T1WI信號減低,T2WI、STIR像信號增高,STIR像明顯。⑵關節周圍軟組織變化:①軟組織內液體積聚10例,信號特點為液體信號強度,T1WI低信號,T2WI及壓脂像為高信號,可以測量出積聚液體的范圍,一般在矢狀T2WI壓脂像測量較好。②水腫20例,邊界不清楚,正常皮下脂肪信號被長T1長T2異常信號取代。③潰瘍形成16例,表現為皮下正常連續的信號強度線中斷,可以看到局限的長T1長T2異常信號,有的可以看到竇道形成,表現為條形液體信號強度。⑶糖尿病足骨髓炎24例,病變骨骼在T1WI表現為低信號T2WI及壓脂像表現為高信號。⑷神經性骨關節?。篨線平片診斷4例,未進行MRI檢查。

討 論

糖尿病足定義及壞疽分類:糖尿病足(又稱肢端壞疽)定義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以肢端疼痛、潰瘍為主要特征[3]。糖尿病壞疽又分為3種[4]:①濕性壞疽:本組11例。②干性壞疽:本組8例。③混合性壞疽:本組無。

病因及發病機制:糖尿病足骨關節異常改變病理基礎非常復雜,其血管性病變(缺血),神經性病變基礎上合并感染及糖、蛋白質、鈣、磷、鎂等代謝異常多種因素相互疊加,綜合作用是目前文獻報道所公認觀點[5]。本組32例超聲提示下肢動脈硬化,脛前后動脈及足背動脈狹窄,血流減慢,其中16例足背動脈閉塞。局部發生損傷和足著力點負荷加重,壓力增加是糖尿病足骨關節損傷重要原因之一[6]。本組所有病例患病骨關節均有明確外傷史。

發病部位:本組糖尿病足最常侵犯的足骨為跖骨和近端趾骨,主要表現在跖趾關節、趾間關節邊緣及骨的韌帶附著處有骨質破壞,本組42例占總例數的583%,與文獻報告54%相仿[7],這可能是由于跖趾骨是足的著力點,較為顯露突出,易受損傷的緣故。

糖尿病性足X線表現的特殊性:糖尿病足不同于單純骨壞死,又不同于單純血源性骨感染[8],X線平片足部顯示多發性化膿性骨關節炎,但骨性關節面大部分完整,只見骨性關節面下骨吸收,“圖釘征”、骨修復期“削鉛筆尖樣”改變、但無骨質增生及明顯骨膜反應為其典型表現[9],可有足背動脈、弓狀動脈、跖骨間動脈鈣化表現,其中動脈壁的鈣化具有診斷價值,病理切片證實,凡是足動脈鈣化區域都有骨壞死[10]。

X線平片、螺旋CT、MRI影像診斷價值比較:X線平片診斷骨髓炎主要的診斷依據為出現較晚的骨質破壞,當骨內礦物質成分減少35%~50%時,X線平片才能顯示骨密度異常,因此在骨髓炎發生10~14天之后X線平片才能顯示骨改變,MRI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及空間分辨率,可以早期診斷骨質的異常變化,顯示骨髓炎較早,通常在病變發生第1天便可顯示骨髓炎征象,糖尿病足主要累及軟組織及深層骨組織。軟組織主要變化為水腫、感染、潰瘍,深層骨組織主要變化為骨髓炎及神經性骨關節病,對于軟組織及深層骨組織的變化,MRI可顯示細微的解剖結構,診斷糖尿病引起的足部骨髓炎及軟組織改變較X線平片具有極高的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11]。MRI可清晰顯示糖尿病足的病理變化特點,可以對病變的范圍及是否存在感染做出準確診斷,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可靠的依據。本組24例X線檢查無改變或輕度改變者,MR均顯示骨髓炎征象,而且還顯示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水腫、軟組織潰瘍、關節腔積液支持以上觀點。

CT在顯示關節骨結構重疊及骨髓腔內細微骨質改變方面優于普通X線片。本組12例患者X線平片顯示無明顯骨質稀疏而CT顯示骨質稀疏明顯,雙能X線骨密度儀檢查此12例患者明確診斷為骨質稀疏。由于CT的分辨率高于普通X線,其強大的圖像后處理功能,可任意多方位重建圖像,在顯示皮下軟組織結節、潰瘍、竇道等的軟組織損傷程度上明顯優于普通X線。

X線平片以其價格低廉的優越性仍是糖尿病足的重要影像檢查方法,但敏感性不高為其缺點。X線平片雖然可顯示糖尿病足骨及關節的破壞程度,但有時平片顯示變化輕微或未見明顯異常,病理變化已是嚴重骨感染。目前影像學檢查中,以MRI(核磁共振)敏感性最高,應用MRI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能夠顯示X線平片難以顯示的早期骨髓水腫,對區分是否合并感染及感染部位及范圍有明顯的優越性。另外,螺旋CT平掃、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術、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的MRI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對糖尿病患者足背動脈檢查、雙能X線骨密度儀檢查對早期糖尿病足可以做出明確的診斷,因此臨床懷疑有糖尿病足損害,X線平片未見異常時,尤其是病程10年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病史反復發作,血糖、病情控制不好有明確外傷史、軟組織感染應及時行MRI、CT及彩色多普勒檢查及雙能X線骨密度儀檢查,以達到早診斷、早治療、指導臨床早期采取相應措施干預治療,從而減輕患者家庭及社會負擔,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梁麗榮,譚巖,趙維彥,等.糖尿病足的病因分析及治療進展[J].中國老年病雜志,2009,29(3):381-382.

2 張富軍,鄭雷,楊東奎.糖尿病足的X線診斷[J].醫學影像雜志,2011,21(1):115-116.

篇6

面對超短學時帶來的挑戰,在備課環節上,必須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超聲檢查隸屬于超聲診斷學,知識體系完整,是聲學、電子學和醫學的統一結合,要想在短時間內使學生充分掌握其內容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3學時的超短時間。由于教材中的內容是非常的概括、簡化,必須使非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掌握超聲檢查的核心內容及其進展,使其與前后醫學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例如,超聲波的物理特性生澀難懂,是教學難點而又不是教學大綱的重點,但是,該部分內容在課程講解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為了不占用更多的時間,需要將大量相關知識高度概括,用精煉的、簡單易懂的語言傳達給學生,所以在備課時需擴展閱讀內容。

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教材內容多與課時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這就需要我們改變已往的教學模式,選用一種能夠滿足當前教學需要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是現代課堂教學的發展趨勢,合理應用教學輔助課件,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1]。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教師在較短的時間里,可以把本學科及相關領域的新知識、新成果及時引入課堂,多媒體教學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于一體,通過人機交互作用完成各種教學任務,同時,教師節約了在黑板上書寫、繪圖的時間,在單位課時中可以講授更多的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將影像專業所需要的X線片、CT片、MRI片及其它相關的圖形、圖像生動、直觀地投影到屏幕上,使講授內容更加明晰,易于學生接受。超聲檢查屬于影像專業的教學內容,是一門形態學科,需要從觀察圖像來認識病變,實際工作中是通過大量的實時切面圖像、血流圖像甚至三維立體圖像進行疾病診斷,它強調實時、動靜態結合,同時,又是多學科相互結合的產物,基本理論內容多,原理深奧,一些內容難以理解,如果只是采用講授的方式,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印象不深,靠死記硬背,遺忘率高,達不到理想教學效果,利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可以較容易的解決此方面的問題。如用動畫的形式播放自然屆中蝙蝠在黑暗中是通過鼻和口中發出超聲波來判斷障礙物的距離而實現自由飛行特點,能使學生很容易的理解和記憶超聲波的反射功能,又如澳大利亞的物理學家多普勒在地球上觀察星星能看到不同的顏色變化和救護車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音調改變的動畫,能使學生對比較難以領會的多普勒效應的理解變得輕松了,因此,采用多媒體課件,能夠把授課難點有效分解,可以將教學內容深入淺出地講給學生,大大提高教學質量;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普遍認為臨床概論不重要,甚至有的學校將其列為選修課,思想上不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采用多媒體教學,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談到超聲檢查手段在產前篩查中的作用時,通過形象、清晰的正常與畸形胎兒三維圖像的展示,使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大增,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合理地應用好教學課件,既適應學科的需要,又可以克服短學時帶來的困難,還能把教師在課堂的主導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學生充分享受聽課的樂趣,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案例分析,討論超聲檢查的主要內容和臨床價值。案例導入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在介紹某個概念或方法時,以案例為切入點,通過案例引出問題,讓學生先對問題進行思考,所提出的問題可以是待介紹的概念、方法適用的情形,也可以是某方法的應用步驟或應用方法時的注意事項,讓學生結合案例給出自己的看法和解決思路,教師適當加以引導和啟發,并及時對學生的說法進行總結,最后再給出科學的定義和完整的表述[2],有助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超聲檢查應用范圍廣,涉及全身各個臟器系統,除了有的臟器位置之間關系密切外,各臟器功能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一個臟器的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勢必會影響對其它臟器的檢查,如果把超聲檢查的不同內容盡量融入到一個實例中,則可幫助學生理順所學知識的脈絡,增加對超聲檢查臨床價值的理解。超聲檢查的主要內容和臨床價值是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教學重點,是要求必須掌握的內容之一,也是臨床概論學要求達到的教學目標。通過案例的導入,使學生能夠橫向思維,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可提高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目的。如介紹多普勒超聲的臨床價值時,提出某位懷疑患有心臟病的患者初次到醫院就醫時,醫生會讓患者做超聲心動圖檢查,通過該項檢查,可以顯示心臟的結構、功能及血流信息,由心臟結構的顯示可延伸至腹部實質臟器的結構,由心臟功能的確認延伸到脂餐后膽囊收縮功能的判斷,由心臟血流信息的提供延伸至多普勒超聲在糖尿病后血管并發癥、肝移植后血管并發癥檢測方面的應用等。通過案例分析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7

[關鍵詞] 散結祛瘀復方;頸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3(c)-0150-04

Intervention effect of Sanjie Quyu Compound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for the vulnerable plaques of carotid artery

BI Xiaoli HU Jianfang YANG Peiqun LIU Yua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Guang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Sanjie Quyu Compound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for the vulnerable plaques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lve patients with vulnerable plaques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diagnosed by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in Guang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simpl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torvastat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ed with Sanjie Quyu Compound, orally, the course was 3 months. The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results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plaque score, plaque area) and the levels of blood lipid (total cholesterol, triacylglycerol,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followed-up for 1 year, the occurrence of cerebrovascular events was record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plaque score, plaque area and the levels of blood lipid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plaque score, plaque area and the levels of blood lipi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ev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Both application of Atorvastatin alone and combined with Sanjie Quyu Compound have certain clinical effects for the vulnerable plaques of carotid artery. Compared with Atorvastatin alone, Sanjie Quyu Compound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has better effects in reducing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plaque score and plaque area, improving the levels of blood lipid and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Sanjie Quyu Compound;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Vulnerable plaque; Clinical efficacy

“易損斑塊”這一概念最早由Muller等[1]提出,當時用于描述不穩定、容易破裂導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斑塊。隨后Naghavi等[2]在2003年進一步完善了易損斑塊的定義:所有具有破裂傾向、容易形成血栓和進展迅速的危險斑塊。國內外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和腦缺血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3-4],易損斑塊的破裂、脫落造成的栓塞也是造成缺血性卒中的關鍵環節。因此,尋找有效方法對頸動脈易損斑塊進行干預,對于減少缺血性卒中的發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采用散結祛瘀復方聯合阿托伐他汀對患者頸動脈易損斑塊進行干預,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①符合頸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的超聲診斷標準[5];②符合高脂血癥的診斷標準[6];③無中風病史或有中風病史但無后遺癥或后遺癥較少,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1分;④入組前2周內未使用過與試驗藥物相近的藥物;⑤年齡18~80周歲,能堅持長期服藥者;⑥同意參加臨床研究,并知情同意者。

1.1.2 排除標準 ①急性腦血管病的患者(病程

1.2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來自于V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住院和門診的經頸動脈彩超檢查有明確的頸動粥樣脈硬化易損斑塊的患者,共112例,男58例,女54例。按簡單隨機數字表法進行隨機分組,其中治療組56例,對照組56例。兩組性別、年齡、既往史(吸煙、腦卒中、高血壓病、冠心病、血脂異常、糖尿病病史)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例)

1.3 方法

1.3.1 基礎治療 兩組患者均給予基礎治療,包括調控血壓、血糖以及營養神經等。在治療的3個月內不得使用含有與散結祛瘀復方相類似的中藥湯劑、中成藥以及阿托伐他汀以外的調脂藥。

1.3.2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阿托伐他汀鈣片(生產廠家: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N38135)20 mg,每晚1次。

1.3.3 治療組 治療組在阿托伐他汀鈣片的基礎上加上散結祛瘀復方口服,每天2次。

1.4 觀察指標

1.4.1 頸動脈超聲 治療前及連續服藥3個月后觀察兩組以下超聲指標。①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應用頸動脈超聲分別檢測兩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及其分叉部、近心端1.0 cm處和遠心端1.0 cm處的頸動脈IMT,取3處的平均值作為頸動脈IMT[7];②斑塊面積:分別測定每個斑塊的3條直徑,選數值最大的2條徑線作為長寬相乘,兩側頸動脈斑塊面積之和為該患者斑塊總面積[8];③斑塊積分:采用Crouse積分,以每條血管各個斑塊最大厚度之和作為該血管的斑塊積分,以雙側頸動脈積分之和作為每個患者的斑塊積分[9]。

1.4.2 血脂水平 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時抽取肘靜脈血6 mL,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抽血前3 d禁高脂飲食,禁食8 h,清晨空腹檢測。

1.4.3 腦血管事件發生率 隨訪1年,記錄并比較兩組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使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連續型變量進行正態性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符合正態性和方差齊性的使用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頸動脈斑塊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頸動脈IMT、斑塊面積、斑塊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治療后頸動脈IMT、斑塊面積、斑塊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 < 0.05),且治療組治療后頸動脈IMT、斑塊面積和斑塊積分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動脈斑塊變化情況比較(x±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 0.05;與對照組比較,#P < 0.05;IMT: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脂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治療后血脂水平各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 < 0.05),且治療組治療后血脂水平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情況比較(mmol/L,x±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 0.05;與對照組比較,#P < 0.05;TC:總膽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2.3 兩組腦卒中發生率比較

隨訪至1年時,治療組和對照組均有1例患者因電話無法打通而失訪。治療組出現l例腦卒中,腦卒中發生率為1.82%,對照組出現8例腦卒中,腦卒中發生率為14.5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3.1 中醫學對于頸動脈易損斑塊的認識

中醫學素無“頸動脈易損斑塊”“頸動脈粥樣硬化”等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多將其歸屬于“眩暈”“中風”“偏枯”“癡呆”等病癥范疇,臨床多認為其病理因素是在體虛、正氣不足的情況下,瘀血、痰濁互結所致;其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肝脾腎三臟失調,標實主在痰、瘀?!夺t學正傳》言“津液稠黏,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諸病源候論?諸痰候》曰“諸痰者,皆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血中之痰濁是痰與血的混合物,闡明了痰瘀互結的病理過程。這種病理狀態持續發展,痰借血體,血借痰凝,痰瘀互結,著于血脈,相凝結塊,故成“動脈斑塊”。我國眾多醫家在治療此病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大多認為本病為素體有虛,加之外邪入侵,氣血為邪所阻,壅滯經脈,留滯于內所致。此病初期氣血雖順而未暢,滯而不達,上下氣化,神機不能流貫,久病則五臟氣血衰少,氣血周流不暢,濕停為痰,血凝為瘀,痰瘀交阻,凝澀不通,最終可發為“斑塊”“缺血中風[10-14]。綜上所述,諸多醫家雖對于其病因病機還沒有完全達成共識,但痰瘀互結所致“斑塊”的觀點基本一致。

3.2 散結祛瘀復方聯合阿托伐他汀對于頸動脈易損斑塊的作用機制探討

我們依據中醫理論對頸動脈斑塊的整體認識,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以化痰軟堅散結、活血祛瘀為主要治法治則,創制“散結祛瘀復方”,該方主要由地龍、丹參、貝母等數味藥組成,其中貝母化痰軟堅散結,可化解頸動脈斑塊之無形之痰;地龍、丹參活血化瘀,通絡消斑,諸藥合用可共奏化痰軟堅散結、活血祛瘀之功,正好切合頸動脈斑塊“痰瘀互結”的病因病機。

現代藥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丹參可以通過抑制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降低體內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時防止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從而可用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防治[15]。地龍中富含蚓激酶、纖溶酶,具有較強的抗血栓、抗凝血作用,能顯著降低血液的黏度,減少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含量,改善血液循環[16-17],貝母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抗炎等作用,二者均可用于防止頸動脈斑塊導致的血栓形成[18]。上述中藥復方與西藥降脂藥物阿托伐他汀聯合使用治療頸動脈斑塊,可協同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液循環,穩定或縮小頸動脈斑塊,最終達到減少中風發生的目的。

3.3 研究結果分析

目前研究認為,頸動脈斑塊大小、IMT及其穩定性均與腦卒中的發生密切相關[19-20],IMT每增加0.1 mm,缺血性X血管病的發生率會增加13%~18%[21];本研究結果發現,散結祛瘀復方聯合阿托伐他汀較阿托伐他汀單用可更有效地縮小頸動脈斑塊面積,降低IMT,從而發揮穩定斑塊的作用。同時,血脂代謝異常與頸動脈硬化程度呈正相關[22],本研究結果也發現,散結祛瘀復方可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從而起到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此外,本研究結果提示,散結祛瘀復方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頸動脈超聲及血脂等檢查指標,還可以降低腦卒中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當然,本研究樣本量偏小,且均來自于單中心,隨訪時間偏短,未使用盲法,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仍需要大規模多中心雙盲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來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 Muller JE,Tofler GH,Stone PH. Circadian variation and triggers of onset of acu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Circulation,1989,79(4):733-743.

[2] Naghavi M,Libby P,Falk E,et al. 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PartⅠ [J]. Circulation,2003,108(14):1664-1672.

[3] 肖本利,駱高明,吳境.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21(12):78-79.

[4] 王紅燕,紀盛章,馮瑩印,等.頸動脈斑塊和狹窄與缺血性腦卒中相關性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5,13(4):552-555.

[5] 丁建華,華楊,凌晨,等.彩超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的研究[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雜志,2000,16(9):747.

[6]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定聯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0-419.

[7] 華揚.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8] 中國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血管和淺表器官超聲檢查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

[9] 龔蘭生,許玉韻,張維忠,等.中國血管病變早期檢測技術應用指南(第一次報告)[J].中國民康醫學月刊,2006, 18(9):323-331.

[10] 趙振凱,王永剛,鄭剛,等.中醫藥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臨床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28(10):70-72.

[11] 高影,馬麗娟,姜超.通心絡膠囊聯合阿托伐他汀鈣干預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32(8):987-989.

[12] 黃賽忠,嚴立平,陳衛元,等.化痰逐瘀通脈顆粒聯合辛伐他汀治療頸動脈斑塊[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 15(2):348-350.

[13] 吉亞,李冠群,付秋菊,等.降脂顆粒治療頸動脈樣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 11(9):15-16.

[14] 黃侃,霍清萍,王宇新,等.穩消方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血脂的干預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5,15(4):598-601.

[15] 葉劍.丹參的藥用成分與藥理作用探析[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35(5):71-73.

[16] 王繼星.中藥地龍的活性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3):110.

[17] 李世杰.中藥地龍的活性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J].醫藥前沿,2016,6(7):323.

[18] 于曉琳,季暉,王長禮,等.貝母的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中草藥,2000,31(4):313-315.

[19] Saba L,Anzidei M,Sanfilippo R,et al. Imaging of the carotid artery [J]. Atherosclerosis,2012,220(2):294-309.

[20] Schwarz F,Bayer-Karpinska A,Poppert H,et al. Serial carotid MRI identifies rupture of a vulnerable plaque resulting in amaurosis fugax [J]. Neurology,2013,80(12):1171-1172.

[21] Go AS,Mozaffarian D,Roger VL,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3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 Circulation,2013,127(1):236-245.

篇8

[關鍵詞] 病例討論法;重癥醫學科;綜合素質;臨床思維;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7-0129-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discussion method in the teach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medicine, so as to trai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doctors. The case discussion method is able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learning, is conducive to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thinking of doctors and learning ability, and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Case discussion method;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quality; Clinical thinking; Learning ability

重癥醫學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現代醫學的一門新興學科,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目前ICU向綜合性的、全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重視醫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育,才能培養出適應新世紀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病例討論法最初是由美國商學院所倡導,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要求,通過提供一個典型病例,讓學生置身于該情景中,然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借助案例中的信息,運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論去分析、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目前,世界高等醫學教育的改革趨勢之一就是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1]。

1 病例討論法較傳統教學法的優點

1.1 傳統教學法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環境中教與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穩定關系和活動進程的結構形式。傳統教學模式一般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形式。傳統課程教學注重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以“傳遞―接受”為特征,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形成知識結構與體系。教師能充分駕馭課堂,有助于學生思維的集中,便于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進程、便于師生的情感交流,能充分考慮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意志品質的培養等。

但傳統教學模式存在著弊端,在培養目標上,只重視傳授知識,不注重發展能力,按一個模式培養學生,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材的成長。在教學內容上,教材是學生的唯一學習內容,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在教學方法上,是注入式,只研究教師如“教”,不重視學生如何“學”,考試主要靠死記硬背,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形式上,只是課堂一個渠道,單一化、模式化,忽視因材施教和課堂外渠道。在這種傳統教育指導下形成的思維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也不能讓學生適應時展的需要。

醫學知識的抽象性及邏輯性加大了醫學生對學習的難度。尤其是對于以后將步入臨床工作的醫學生來說使用傳統教學法可能使教學與實踐脫節,使基本理論知識與臨床疾病脫離。且傳統教學法時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臺下記錄為方式教學,雖可以向學生傳授基本的臨床知識,但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給學生創造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機會。因此,進入臨床的醫學生缺乏自主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無法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當前醫學模式的發展要求在臨床醫學教育過程中加強對醫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有必要在傳統的教學基礎上,建立創新型的醫學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醫學教學質量。

1.2 病例討論法

病例討論法與普通醫學教學相比有很大的優越性:本教學方法可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調動其主體作用;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培養自學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2]。且病例討論法更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實驗診斷學的興趣及臨床實踐能力[3]。提高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素質,進入臨床能更好地處理實際問題[4]。病例討論法遵循教育規律,促進教師由“教會”到“會教”、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符合現代素質教育思想的新特點[5,6]。臨床工作中,病例討論法在多科室有顯著效果[8]。楊紅梅等[7]對河南職工醫學院2004級中西醫結合專業共123名學生的病理生理學教學中運用病例討論法,以問卷調查形式進行研究表明病例討論法在提高了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習熱情、培養臨床思維、培養自習能力、鞏固深化理論知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樹立自信、提高學習效率等方面有顯著效果。何迅等[8]對皮膚病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課件結合典型病例試教方法,以問卷調查、病歷書寫及技能考試等方法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病例教學法優于單純的教學法。張志華等[9]對醫學生實驗班教學中采用結合病例討論法后指出其能使理論密切聯系實際,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而且對醫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考核,合理評估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檢測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我國教育目前存在的事實是教師通過考試來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出題考核形式也是引а生學習的重要環節[10-12]。

隨著人們對危重癥醫學的要求日益劇增,重癥醫學科是在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特殊病房,與重癥監護室不同,是一個由重癥醫學科醫生主導的科室,因ICU醫師工作在各種危急重患者的監護和搶救、生命支持治療中的重要性及特殊性,從事臨床的年輕醫生的培訓尤為重要。且ICU患者病情復雜、情況多變,往往合并多種疾病,病例討論十分重要,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醫學生可通過病例討論,達到臨床教學目的。

2 病例討論法實施方法

2.1 病例篩選

選擇病例時要考慮以下標準:1)病例要有代表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2)圍繞病例提出的問題恰當而有教學意義;3)在臨床診斷或治療中存在疑難問題。延邊大學附屬醫院為一所臨床教學醫院,重癥醫學科是重癥醫學的臨床基地,科主任負責醫師培訓、定期考核等具體事宜??浦魅沃贫恐芤淮蔚囊呻y病例討論制度,于每周二的科主任查房時選擇所要討論病例,于周四討論。例如:

病例,患者,男,45歲,以“車禍傷后意識不清10 h”為主訴于2016年9月入院。既往健康。查體:體溫37.9℃,脈搏100次/min,氣管插管處接呼吸機輔助呼吸,SIMV(PCV)+PSV模式,PEEP 5 cmH2O,PS 12 cmH2O,PI 10 cmH2O,FiO2 50%,血壓98/60 mmHg(多巴胺泵入維持血壓),脈氧飽和度 98%,昏迷,雙側瞳孔等大同圓,對光反射靈敏,雙肺呼吸音粗糙,雙肺可聞及濕性音,心率100次/min,律齊,腹部軟,壓痛及反跳痛查不清,右下肢石膏固定,雙側病理征陽性。X線示右側脛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頭部CT示左側額顳部急性硬膜下血腫,右側額葉挫裂傷。胸部CT示兩肺文理增多、增粗,兩肺多發片狀及斑片狀致密影。血常規示WBC 24.22×109/L,N 87.4%。脈搏指示連續性心排血量監y(PiCCO)示PCCI 4.89 L/min?m2,GEDI 802 mL/m2,SVRI 1095dyn?s?cm-5m2,ELWI 6mL/kg。診斷為休克、呼吸衰竭、右側額葉挫裂傷、左側額顳部硬膜下血腫、肺炎、雙肺挫傷、右側脛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治療予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通氣、抗休克、營養神經、促醒、保護臟器功能、抗感染、加強營養、對癥支持治療。

2.2 討論實施

主管醫師準備相關資料及多媒體課件,由總住院醫師主持病例討論。參加范圍為科室全體醫師、輪轉醫師、進修醫師、研究生、實習生等。討論前全體醫師、輪轉醫師、進修醫師、研究生、實習生等對科主任選擇的病例進行復習,對患者進行系統的體格檢查,結合實驗室檢驗、檢查及特殊檢查等。對患者的診斷及治療方案進行討論,并查找、準備本疾病相關論文材料。討論題目:1)休克診斷標準及分型;2)該患者休克原因及分析;3)抗休克治療藥物選擇。4)進一步治療方案。討論時由低年資醫師開始發言,圍繞患者的病史、體征、查體、輔助檢查,提出診斷是否明確,治療是否合理,如有不同觀點結合自己查找的文獻知識提出疑問。當所有醫師發言完畢后主任總結發言,并對相關疾病進行教學,對有疑問部分進行解答,達到病例討論法以學生為中心的目的。

3 病例討論法應用體會

3.1 加強臨床基本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

病例討論時要對患者資料進行收集、分析,集中討論確定診斷及鑒別診斷,明確下一步治療方案、評估病情的發展、預后等。故必須在討論前對患者進行詳細的病史采集,進行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綜合分析,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蓪ο嚓P理論知識及體格檢查等進行深一步的學習。例如:“休克”患者,需結合患者車禍傷病史,血壓、脈搏、皮膚、神志、尿量、中心靜脈壓、血流動力學監測(包括有創血壓及無創血壓)、PiCCO等指標,判斷休克診斷是否明確。要求掌握休克的定義、機制、臨床表現及診斷等臨床基本理論知識,并熟練掌握體格檢查,查找陽性體征。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習由被動轉變為主動,更好調動學習積極性,也可以實實在在的理論聯系實際。

3.2 掌握綜合知識

延邊大學附屬醫院為臨床教學醫院,帶教范圍為輪轉醫師、研究生、實習生。因ICU收治的患者主要為急危重癥,包括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急性中毒、嚴重酸堿平衡紊亂、電解質紊亂、術后患者、急慢性呼吸衰竭、重癥哮喘、創傷等。重癥醫學科為綜合科室,病種多樣化,ICU醫師需掌握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麻醉科等多個科室的相關知識,經過病例討論,可進一步加強ICU醫師綜合理論水平,避免在臨床診治過程中僅依靠影像圖像主觀做出診斷,脫離臨床其他學科,造成誤診、漏診[13]。

例如:該車禍傷患者合并多發傷,可涉及骨科、普外科、神經外科及內科、重癥醫學科等多種綜合知識,掌握綜合知識才能便于處理患者。該車禍傷患者存在腦出血、腦挫裂傷等神經外科相關性疾病,且合并右側脛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而且需進一步排除有無腹部臟器延遲性損傷及頸胸腰椎損傷等,需定期復查相關檢查,必要時請相關科室會診。

3.3 建立臨床思維

每位參加討論的醫師討論前復習病例,查看患者,并查找相關文獻,圍繞患者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方案,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討論互相學習、提高,最后,科主任總結討論結果,既對本次討論患者病情給予總結,也對相關疾病進行講座,使每位醫師樹立寬廣的臨床思維能力、加深臨床印象。一個診斷的正確與否,關鍵還在于是否擁有正確的臨床思維[14]。臨床思維能力的訓練是醫學教學改革中的關鍵點,其不僅可有助于醫生在臨床過程中做出正確的診斷,以減少失治誤治,而且也是駕馭醫學知識和診療技術的有力體現[15]。通過討論,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臨床思考,有助于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例如:休克可分為低血容量性、心源性、分布性、梗阻性。該車禍傷患者結合病史、體征、輔助檢查提示休克診斷明確,結合CVP及PiCCO提示心排血量及前負荷在正常范圍內,但SVRI低,可考慮為分布性休克。且該患者為車禍傷至腦挫裂傷、肺挫傷、肺炎患者,故分布性休克中符合神經源性休克及感染性休克。治療上給予抗感染、營養神經、促性等治療。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方面加用收縮外周阻力的去甲腎上腺素。患者為昏迷狀態,合并多發傷,考慮病情應首先考慮主要問題,以危及患者生命為主要問題入手,以制定進一步的治療方案。

3.4 帶動積極性

因參加討論的每個學生都認真做好討論前準備,包括復習病史、查體、查找相關文獻,根據準備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使提高主觀能動性。臨床病例討論的活潑、民主、平等、融洽的氣氛可以激發同學熱情、好奇、主動、愉快的心理狀態[16]。并通過熱烈討論,因個體對患者病情分析問題的角度有所差異,可以相互學習,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得到更高的境界,帶動了全體科室人員的積極性、活躍性,再一次提高科室總體理論水平。

總而言之,病例討論法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臨床醫學生的學習效果,使他們能學到更多的臨床知識,拓寬臨床思維,尤其是在重癥醫學科一個新興的肩負著危重病患者救治為主的科室。

[參考文獻]

[1] 周亞夫.中美高等醫學教育比較及啟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2):88-90.

[2] 劉傳榮.病例教學法在外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t學教育探索,2008,7(8):850-852.

[3] 張建坤,張斌.病例討論在實驗診斷學教學中對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作用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學報,2015,36(31):4779-4780.

[4] 蘇潤澤,門九章,李曉芳.淺析病例教學法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7(6):59-60.

[5] 賀加.全球化背景下的醫學教育發展趨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2:1.

[6] 盧莉,劉志偉,程牛亮,等.新形勢下醫學生臨床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8:78.

[7] 楊紅梅,陳杰,王黎.病例教學法與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9,6,29(3):87-88.

[8] 何迅,段西凌.多媒體結合典型病例教學法在皮膚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12):938-939.

[9] 張志華,羅悅性, 病例討論在臨床課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5,(11):379-380.

[10] 趙涌.加強臨床病理討論課提高病理教學質量[J].基礎醫學教育,2001,3(3):181,186.

[11] 劉育艷. 淺談如何提高病理實驗課教學質量[J].基礎醫學教育,2000,2(1):51.

[12] 邵光華.美國師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及其啟示[J].全國師專師院外語教學研究協作組簡報,2001,3(2):41.

[13] 徐艷.二維超聲顯像對幽門梗阻診斷意義比較分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8):98.

[14] 張志勇,李如密.教學改革的使命,變苦學為樂學[J].教育研究1989,2:182-183.

[15] 浦春,劉春生,馮鋼,等.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在實驗診斷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20):2786-2787.

篇9

功能性胃腸病(FG IDs) 是一類具有消化道癥狀,經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疾病或不能用生化結構異常解釋的一類消化系統疾病。按目前分類方法包括28種疾病,以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便秘最為常見。不同的患者其臨床表現不同,如FD患者主要表現為上腹痛和上腹脹滿、早飽、惡心等;IBS 患者常有腹部不適,或以腹痛為主要癥狀,且伴有大便次數與性狀異常;FC 患者主要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或排便有未盡感等。許多FG IDs患者有癥狀重疊表現,這使FG IDs的病情更加復雜,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診治的難度和醫療資源的消耗,[1] 因而受到醫學界的廣泛關注,現對上述常見FG IDs的流行病學、病因及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進展作一綜合介紹。

1 流行病學

國外報道本病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為34.6%,就診率為62.1%[2]。我國多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3]:FG ID在某些特定人群中的患病率高于隨機調查的普通人群,疾病的發生率受生活環境、工作壓力、心理因素、社會環境、飲食習慣影響較大,發病率也較高。

2 病因及發病機制

雖然功能性胃腸病存在的部位、癥狀各異,但在運動、感覺生理及中樞神經系統的關系上,仍具有共同的特征。

2.1運動異常

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FD) 患者有近端胃的適應性調節異常、胃排空延緩、胃電節律異常等;腸易激綜合征(IBS) 患者有結腸動力紊亂與胃結腸反應異常等[4J 。

2.2內臟高敏

內臟感覺過敏是功能性胃腸病發生的重要病理生理機制之一。主要包括:①正常人不被感知的生理刺激,在疾病情況下被感知,引起腹脹、早飽等;②對傷害性刺激反應強烈。引起劇烈的疼痛。尤其是那些與慢性或再發性疼痛有關的疾病,如功能性食管源性胸痛、功能性腹痛綜合征等,與內臟感覺異常密切相關[5J 。

2.3五羥色胺(5-H T)

五羥色胺(5-H T) 是胃腸動力和感覺的重要的神經遞質,它參與胃腸運動與感知的調節以及與分泌功能有關.95%的5.H T在胃腸道產生,主要由嗜鉻細胞產生。

2.4功能性胃腸病與幽門螺桿菌的關系

Hp感染可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癥,而Hp感染所致的胃粘膜炎癥可導致胃感覺和運動異常。FD患者中Hp感染率在30%--80%之間,FD患者中Hp感染率高于無癥狀對照者。根除Hp對FD 患者有益,應予推薦。而在胃食道反流?。℅ ERD ) Hp感染成負相關,G ERD 患者Hp感染率低于無反流患者。Hp感染與IBS相關性報告較少,結果不一致,但Hp感染會增加IBS患者合并FD的機率。因此,在功能性胃腸病中,與Hp感染密切的疾病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2.5炎癥與腸內菌群紊亂

有研究顯示,約17%的FD 和7%~32%的IBS患者有胃腸道感染史,炎癥消退機制存在缺陷可能是感染后胃腸功能性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持續存在的炎癥不僅可增加內臟敏感性,還可導致部分患者平滑肌起搏細胞Caj al 問質細胞(1CC) 形態的改變,以及神經肽含量或其免疫反應神經元數量的增加等,這些改變與患者癥狀的產生有密切關系[6J 。

2.6腦一腸互動

胃腸道是人體內唯一一個由中樞神經、腸神經和自主神經共同支配的系統。這種在不同層次將胃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聯系起來的神經一內分泌網絡稱為腦一腸軸,機體通過腦一腸軸的神經內分泌雙向環路進行胃腸功能的調節稱為腦一腸互動[7]。正是通過這種復雜而精細的調控,才使得胃腸道能正常完成其生理功能,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異常,都會引起胃腸功能或結構的損害而產生疾病。

2.7心理社會因素

FG ID s患者中42%~61%伴有心理障礙[8]明顯高于普通人群和其他器質性疾病。雖然心理社會因素不能用來定義FG IDs,也不是診斷疾病的必需條件,但卻是患者疾病體驗和疾病行為的重要調節因素,并最終影響臨床效果。有關FG IDs患者心理社會因素特征的研究有以下3 個結論[9] :①心理應激加重胃腸道癥狀;②心理紊亂改變疾病體驗和疾病行為,如就診;③有FG IDs就有相應的心理社會后果。研究表明,在有重疊癥狀的FD患者中,出現異常精神心理狀態的比例明顯高于無重疊癥狀的FD患者[10],說明異常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重疊癥狀產生的原因之一。

3 診斷步驟及標準

3.1 診斷步驟

FG ID s確診的前提是要排除器質性疾病??赡艿臋z查項目包括:內鏡檢查(胃鏡、結腸鏡、小腸鏡、膠囊內鏡) ,消化道造影,腹部超聲,食管測壓24hPH監測,胃腸電圖,HP檢查 13 C呼氣試驗等,項目繁多。理想的臨床決策應選擇既能有效評估病情,又不損失效價比的可行性方案。

3.2 診斷標準

目前全球應用的共識性文件是羅馬Ⅲ標準[11].新標準分為成人及兒童FG IDs兩部分,其中成人FG IDs按照部位分為食管(A類) 、胃十二指腸(B類) 、腸管(C類) 、功能性腹痛綜合征(FAPs) (D類) 、膽管(E類) 和直腸(F類) 6個大類,再根據癥狀的形式分為28個小類:①功能性食管病,包括功能性燒心、功能性食管源性胸痛、功能性吞咽困難、癔球癥。②功能性胃十二指腸,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暖氣癥、惡心和嘔癥、成人反芻綜合征。③功能性腸病,包括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腹脹、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瀉、非特異性腸病。④功能性腹痛綜合征。⑤膽囊和O ddi 括約肌功能障礙,包括膽囊功能障礙、膽管O ddi 括約肌功能障礙、胰管O ddi 括約肌功能障礙。⑥功能性直腸病,包括功能性大便失禁、功能性直腸疼痛、功能性排便障礙。與過去的標準比較,診斷時間的縮短是羅馬Ⅲ標準最突出的變化。只需癥狀存在6個月; 最近3個月內活動即可診斷為FG ID s,從而使更多的FG IDs患者獲得早期診斷和治療,減少了不必要的醫療費用。

4 治療

對于FG ID s的治療,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應該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應用個體化的治療,選擇對其最有效的方案。這些治療包括一般處理和藥物治療。

4.1 一般處理

對于FG ID s患者,理解患者就醫的渴求,給予其充分的安慰和解釋,幫助其樹立治療的信心,改變生活方式,去除一些危險因素,如吸煙、飲酒、飲濃茶、咖啡等,一些刺激性食物也可能會產生或加重消化不良癥狀,因此建議避免使用。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定時進餐,對于癥狀嚴重的患者,可以建議少量多餐,且以低脂飲食為主。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對FG ID s的治療有一定作用。

4.2藥物治療

FG ID s的藥物治療多種多樣,但目前認為主要還是促動力及抑(抗) 酸治療。

4.2.1促動力劑

①多巴胺受體拮抗劑:甲氧氯普胺具有多巴胺D:受體拮抗和5一H T,受體拮抗作用,可增強胃動力,但是因其延長Q T間期的心血管副作用,限制了臨床應用;多潘立酮是苯并咪唑的衍生物,成為選擇性外周多巴胺D,受體拮抗劑,因其不透過血腦屏障,因而很少出現中樞癥狀,能增加胃竇和十-二指腸運動.協調幽門收縮,促進胃排空,并能使胃腸壁張力恢復正常。國外一項薈萃分析表明,多潘立酮能改善FG ID s患者上腹不適、早飽、腹脹等癥狀[12],但其個體療效差異較大,少數患者長期服藥后出現脹痛和溢乳現象可能與其增加血漿催乳素水平有關。②5-H T受體激動劑:西沙必利通過激動5.H T。受體而促進膽堿能神經元釋放乙酰膽堿,但因西沙必利產生一些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已撤出市場;莫沙必利對FG ID s癥狀有效,且較少發生心血管系統副作用,所以目前可應用于FG ID s的一線治療;③胃動素受體激動劑:是一種有效的胃腸道促動力藥,可作用于神經和平滑肌的胃動素受體,產生胃竇收縮。紅霉素屬于胃動素受體激動劑類藥物,它可增加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胃排宅,但是因為其義可引起腹瀉等不良反應,限制了其在臨床的廣泛應用。

4.2.2 抑(抗) 酸藥物

抑酸藥物是目前最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FG ID s上腹疼痛癥狀的藥物,分為H2受體拮抗劑和質子泵抑制劑兩大類。常用的H2受體拮抗劑包括西米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這三種藥物同等劑量,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呈遞增狀態;質子泵抑制劑抑制胃酸分泌效果整體上強于H2受體拮抗劑,van Rengsburn等[13]報道了一項納入419例潰瘍樣消化不良患者的研究,該研究將受試者隨機分為泮托拉唑治療組和安慰劑對照組,治療組使用泮托拉唑20 m g治療28天,結果表明泮托拉唑可以緩解腹痛,其效果明顯優于安慰劑組??顾釀┤缌蛱卿X、氫氧化鋁等因其中和胃酸的作用,可以緩解一部分因胃酸過多而引起的FG ID s癥狀,因此也被用于FG ID s的治療。

4.3 根除幽門螺桿菌

根除H.pylori在治療FG ID s時的效果目前尚存在爭議,而且根除治療時需要一定的費用,對于一些并不富裕的患者來說將是一種負擔。所以對于H.pylori感染的FG ID s患者,劉新光[14]認為,根除H.pylori治療 可能對部分H.pylori陽性FG ID s患者有益,應該在仔細評估患者利益和風險的情況下,考慮對FG ID s患者行根除H. pylori治療。

4.4 精神及心理治療

精神及心理因素在FG ID s的發病中起到一定作用,焦慮、抑郁等心理異常在FG ID s患者中較常見,國內總醫院王永華等[15]報道使用選擇性5.H T再攝取抑制刺(百憂解) 及黛力新治療FG ID s有效。

5 展望

對于FG ID s的診斷,從1999年的羅馬Ⅱ到2006年的羅馬Ⅱl 標準,反應出人們對于疾病認識的深入,相信隨著將來的研究,還會有相應的羅馬Ⅳ,羅馬V等標準不斷推出,新的標準將更加揭示疾病的本質。FG ID s的治療,將會隨著人們對于疾病認識的全面而更有針對性。

參考文獻:

[1]柯美云,宋志強.功能性胃腸病學重疊癥狀新進展[J].胃腸病學,2008,11(8):449-405.

[2]Kol oskiN A.Tal l ey N J 。Boyce PM .Epi dem i ol ngy and heal th careseeki ngi n the functi onal G I di sorders:apopul ati on―based study[J].AmJ G astroenterol ,2002,97:2290―2299

[3]梁谷,梁列新,等.我國不同人群功能性胃腸病患病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Chinese General Praetice,2001,14(4B):1227.

[4] 聞淑軍,張志廣.功能性胃腸病[J] .醫學綜述,2006.12(16):971―973.

[5] Ti m m onsS,Li ston R。M ori artyⅪ.Functi onal dyspepsi a:m otorabnorm al i ti es,sensory dysf uncti on。andtherapeuti c opti ons[J].AmJ G astro-enterol ,2004.99(4) :739―749.

[6] 劉文忠.重視炎癥在功能惟胃腸病中的作用[J] .中華消化雜志,2005,25(11) :641―642[10] 王剛,馬沖.胃腸激素與胃癱[J].內分泌外科雜志,2008,2(4).

[7] 張莉華,方步武.腦腸軸及其在胃腸疾病機制中的作用[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7,13(12) :199―201.

[8] 柯美云,張艷麗.重視心理因素與功能性胃腸疾病關系的研究[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6,5(1) :1-2.

[9] Locke G R 3rd,W eaver AL。M el ton LJ3rd,et a1.Psychosoci alfae.t O TS are l i nked t o functi onal gastroi nt∞ti naldi sorders:apopul ati onbased N ested ca5e.control study[J] .AmJ G astroenterol ,2004,99(2) :350―357.

[10]宋志強,柯美云,王智鳳,等.有和無重疊癥狀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消化不良癥狀學和發病機制的比較研究.胃腸病學,2006,1l :458-461.

[11] Drossm an DA,Corazzi ari E,Del vanxM 。eta1.Rom eⅢ:thefuncti onalgastroi ntesti naldi sorders.3rd ed.M cLean:D egnonAssoci ates.2006:419-486.

[12]Vel dhuyzenvan zantensJ .J ones M J ,Verl i ndenM ,ela1.Ef ncacyofci sapri de anddom peri donc i nfunt:ti onal (nonul rer) dy8pepsi a:am e-ta-anal ysi sI j] .AmJ (;astm ㈨terol ,2001.96(3):689-696.

[13] van RenBburg c,Berghof er P,EnnsR,eta1.Efficacy and safety of pantoprazoIe 20mg once daily treetmer in patients with u1eer? l i ke functiionaJdyspepsi a[J].Curr Med Res Opi n,2008,24(7) :2009―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