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勘察設計范文
時間:2023-12-04 18:07: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林業勘察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圖檔管理;信息系統;集成化;問題;意見
0.引言
傳統的圖檔信息管理方法僅僅依靠紙質媒介進行手工的記錄、匯總、整理與查找。因此,基于這種模式上的信息管理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資源的過度浪費、效率的降低,且其本身紙質的遺失也會大大影響數據與圖形信息保存的完整性。鑒于這種狀況的存在,我國林業勘察設計院已對檔案的信息管理采取了相對先進的管理方法,如CAD在圖形信息方面的設計等。同時CAD在林業勘察設計院應用的普及,也標志著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方法已滲透到圖檔信息的管理中。但從客觀角度來講,這些管理方法的使用促進了圖檔信息管理的科學性進展,但其實施缺乏了相應的時代特征,又沒有滿足新時期林業勘察設計院圖檔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因此,為了更快的實現圖檔管理信息的集成化,有必要將其與現代化的信息傳播媒介進行充分的融合,從根本上轉變原有的管理制度為新型的、時代的、創新的管理方法。
1.現階段我國林業勘察設計院圖檔信息集成化管理系統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1.1忽略了軟件系統與信息項目管理的有效集成
一方面,由于林業勘察設計院的工作是一個系統化、流動且持續的過程。圖檔信息的來源既包括勘察、設計同時也涵蓋了施工的主要部分。這些數據的集成必然會導致大量繁雜數據信息的產生,因此我們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一定的歸納分析與整合,通過數據庫的建立來進行圖檔信息的統一管理。但據相關調查表明,我國現行的軟件系統只是相對一個獨立的數據信息而言的,因此這種軟件系統的研發并未能從本質上實現與信息管理項目的有效集成。另一方面,圖檔管理軟件系統的研究是相對于大多數檔案信息管理而言的,因此缺乏了林業設計院獨有的針對性。同時其研發思維的確立也與林業勘察設計院的圖檔管理信息系統存在很大范圍的偏差,不利于軟件系統與其管理的高效融合,更有甚者可能會影響到圖檔信息自身系統管理實施的可行性。
1.2圖檔管理人員自身綜合素質偏低
受到先入為主思想的制約,圖檔管理人員已熟悉并完全適應傳統的紙質記錄模式。因此,對于高度集成化的圖檔信息管理系統需要很長時間的了解,但對其熟知以后對計算機的操作又是其本身的劣勢所在,因此,這些因素的存在都大大影響了林業勘察設計院集成化圖檔信息管理信息系統的形成。此外,圖檔管理人員既是管理工作的實踐者,同時也為其實施工作的進行引領著主要方向??梢哉f管理人員自身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信息的集成化管理。鑒于我國林業勘察設計院對軟件使用的特殊要求,圖檔管理人員需要在本設計院信息管理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革新與修正,使其與設計院本身達到信息管理上的一致性,快速實現林業勘察設計院圖檔信息管理的集成化。
1.3電子文檔的管理工作有待完善
第一,隨著電子信息設備在我國林業勘察設計院使用的實現,我們的電子文檔已可以從設備上加以復制并進行多次利用。信息化服務的實現雖然方便了圖檔的管理,但如果出現設備故障等問題就會導致電子文檔的不合理流失,大大影響數據信息的存儲。第二,在電子設備引進之初,設備中的數據信息均來源于傳統的紙質媒介,在工作實踐過程中,電子版信息與紙質不相符的狀況也是頻頻發生。因此,這就要求設計院相關職責部門針對此現象進行相關政策的制定,全面保證電子文檔管理工作實施的科學性與完整性。
2.關于林業勘察設計院集成化圖檔管理信息系統研究的幾點意見
2.1注重軟件管理系統的定向研發與更新
對于集成化管理系統的研發,應首先做到站在整個設計院的角度進行思考,并針對圖檔形成的過程進行調查與研究,從而達到對設計院集成管理系統要求的全面把握。其次要做的是對集成管理系統進行初步的設計與規劃,選取功能操作簡便且開發難度相對較小的軟件進行圖檔信息的管理,并做到對軟件的定期維護。如果軟件的使用存在不當之處,可以根據實際要求進行軟件設計的再次設計與研發。一旦發現管理性能遠遠超出此軟件且功能更為完善的軟件,可以進行數據信息的轉移將其引進到設計院現行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統中,使其發揮更好的集成性能。此外,軟件的集成管理職能是在不斷的更新與完善中實現的。既然設計院圖檔信息的集成管理系統是對所有用戶開放的,那么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可靠的反饋機制,傾聽用戶內心的意見,不斷完善管理性能的同時取得實質性進步。對于林業勘察設計院的集成化圖檔信息管理而言,只有做到根據用戶的不同應用不斷更新集成數據,提供可靠的數據保障,才能從本質意義上促進設計院設計與勘測效率的高效提升。
2.2全面促進工作人員與機構的協調統一
林業勘察設計院圖檔管理信息系統集成化是機構內部各成分統一協調的結果。其實現不僅需要軟件系統與管理項目的集成,同時也要求工作人員與機構的集成。首先,在整個設計院內部施行問責制。通過相關政策的制定對各個階層工作人員的義務與責任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工,并成立協調小組專門負責工作人員之間任務的協調工作。其次,圖檔管理人員要增強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探索軟件設計的弊端并進行改正,做好圖檔管理集成系統的引路人。此外,設計院要定期進行圖檔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在此基礎上核對現存的紙質信息與電子錄入信息,并針對紙質信息與電子錄入數據不符的情況進行及時的糾正。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信息的多元化發展促進著信息管理模式的變革?;谛畔⒎窒砼c調度的思想,集成化信息管理系統應運而生。針對林業勘察設計院圖檔管理信息系統高速集成化進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要做到注重軟件管理系統的定向研發與更新、全面促進工作人員與機構的協調統一,從而保障信息管理集成化步伐的持續推進。
【參考文獻】
[1]張瑾,秦峰,尚勇.基于PDM的圖檔管理技術研究[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0(1).
[2]錢志森.基于.NET混合模式的設備與圖檔管理信息系統[J].福建電腦,2011(4).
篇2
關鍵詞:小班信息;GIS更新;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
中圖分類號:S757.2;P2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 - 3168(2012)01 - 0001 - 05
Forest Resource Dynamic Monitoring Based on GIS Updating of
Subcompartment Information
WANG Yongguo, FENG Zhongke, MIAO Jie, WU Bin, WANG Chunbo
(Mapping and 3S Technology Center,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6, China)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dyna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forestry production survey, feasibility of forest resources dynamic monitoring and forest resources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design have been studied。 Constru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involves two key techniques, i。e。, subcompartment information updating technology and the renewal verification survey technology。 Combining with secondary forest resource survey and over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measures, subcompartment information of two forest farm have been renewed。
Key words: subcompartment information; GIS updating; forest resources;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收稿日期:2011 - 12 - 31.省略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是林業建設的基礎工作,是建設林業、發展現代林業的重要支撐和保障,為強化森林資源管理、保護森林資源提供基礎數據。在林業調查生產中,廣泛開展的是森林資源調查,隨著遙感與GIS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部分省市已開展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圖像結合地面調查等方式開展森林資源調查,由于高新技術的應用,可以極大地節省人力物力,并可以縮短調查周期,有學者應用此技術開展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方面的研究。由于遙感影像空間分辨率與林業用地解譯的局限性,較多學者提出的是植被變化動態監測或是森林植被動態監測,有別于森林資源的動態監測。要實現森林資源的動態監測,脫離了森林資源調查將無法完成。本研究將對森林資源動態監測系統進行設計,通過對小班信息的GIS更新,探討森林資源動態監測的可行性與技術環境,為生產中森林資源調查與動態監測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
1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的設計
利用遙感與GIS技術進行城市用地的動態監測已被廣泛研究,其體系完善、技術成熟,不少學者希望將動態監測的體系引入到森林資源調查中,實現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森林資源的動態監測與城市用地的動態監測有較大區別,主要表現在對用地地類的遙感解譯上。城市用地的遙感解譯普遍采用了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依照城市用地分類標準,基本上能實現一類的解譯,部分地類能實現二類解譯。森林資源的動態變化并不以地類為主,資源的消長不僅表現在林地類別的增減上,而且表現在林木的蓄積量、樹高、胸徑的變化上,不結合森林資源調查將無法實現森林資源的動態監測。
國家規定的森林資源調查主要分為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即一類清查)與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即二類調查)。傳統的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的主要對象是森林資源及其生態狀況。它的任務是定期、準確地查清全國和各省森林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消長動態,掌握森林生態系統的現狀和變化趨勢,對森林資源與生態狀況進行綜合評價。一類清查是以省為單位,以固定樣地為主進行定期復查的森林資源調查方法。原則上每5年復查一次。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是以滿足森林經營管理、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總體設計、林業區劃與規劃設計等需要,按山頭地塊進行的一種森林資源清查方式,以國有林業局(場)、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森林經營單位或縣級行政范圍為單位,其成果是科學經營管理森林資源的重要依據。二類調查是經營性調查,一般每10年進行一次。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部分省市已開展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圖像(如SPOT 5)結合地面調查的方式開展二類調查,實踐結果表明,這種調查方式不僅極大地減少了外業調查的工作量,也提高了調查成果的質量和精度。
建立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的目的在于結合一類清查與二類調查的共性與特點,以GIS技術為核心技術,通過每年的森林經營措施的記錄與生長模型,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小班數據的更新,建設森林資源遙感動態監測體系。結合逐年高分辨率的遙感數據抽樣調查與實地抽樣調查,實現逐年更新的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逐步取代大量外業的一類清查與耗時長的二類調查。
建設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涉及到2個關鍵技術:小班信息更新技術與更新驗證調查技術。采用GIS技術對小班信息進行更新,將在第3部分重點討論。對于更新驗證調查采用遙感技術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現已有高分辨率的遙感數據完全運用到林業調查中,實現“二類”調查判讀小班因子的標準還有距離,但已能大幅度減少森林調查的外業工作量。同時,遙感影像有一定的客觀性,可確保森林資源調查的相對準確性,將2種方法相結合的更新數據驗證也是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中關鍵技術之一。
經過以上分析,本研究將設計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兼容森林資源一類、二類調查數據成果,把監測對象落實到小班,通過每年的森林經營措施記錄進行小班信息的更新檢測,同時采用遙感影像結合省域內大面積的樣地點抽樣調查,實行對更新數據的驗證調查。通過定期更新小班數據,提供詳細的森林資源變化的空間、統計數據。監測某區域的森林資源變化狀況,為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區域發展宏觀生態建設決策提供依據。
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是基于傳統森林資源調查技術,利用遙感、GIS技術等新興技術與抽樣調查相結合,在實踐中逐步完善森林資源數據的管理,為森林的經營與管理提供數據與依據。
參考文獻:
[1]黃曉全,歐陽勛志.地理信息系統在森林資源管理與監測中的應用[J].森林工程,2004,20 (6):9 - 11.
[2]范臣,姜冰艷.地理信息系統(GIS) 在森林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林業勘察設計,2004(1):62 - 65.
[3]陳淑替,石立梅.加強森林調查數據管理和更新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9(3):773.
[4]萬曉會.基于ArcGIS的林業基本圖矢量化研究[J].林業勘察設計.2008(1):69 - 71.
[5]高金萍.森林資源小班數據更新管理中時空一體化數據模型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8,23(5):188 - 192.
[6]方向文,蔣志榮.遙感在森林資源調查中的應用動態綜述[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3(9):267 - 273.
[7]梁尚游.福建省國有林場森林資源檔案更新建模技術的研究[J].林業勘察設計,1998(2)8 - 13.
[8]林太本,李孝青.國有森林資源數據更新方法探討[J]。浙江林業科技,2002(3):54 - 57.
[9]范大昭,雷蓉.GIS數據自動更新技術的研究[J].測繪科學,2005(6):15 - 17.
[10]李曉玲,周定輝,王玲,等.基于GIS的遼寧省森林資源檔案更新系統的研制[J].林業資源管理,2008(6):107 - 112.
[11]姜建惠.省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方法探討[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7(6):89 - 91.
[12]曾凌云,王鈞,王紅亞,等.基于GIS和Logistic回歸模型的霸州山區耕地變化分析與模擬[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1):165 - 170.
篇3
1、社區工作者都屬于企業編制,是合同制的。如果是街道下派的,比如書記之類,可能是事業編制,也不絕對。如果是省聘大學生村官,是屬于參照事業編制。
2、事業編制是指為國家創造或改善生產條件、增進社會福利,滿足人民文化、教育、衛生等需要,其經費一般由國家事業費開支的單位所使用的人員編制。實施單位有:科研單位、教育單位、文化單位,新聞、廣播、出版單位,衛生單位,體育單位,勘察設計單位,農業、林業、水利和氣象單位,社會福利單位,環境保護單位、交通、城市公用等其他事業單位。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關鍵詞 福建柏;樹高;胸徑;擬合方程
中圖分類號 S791.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135-02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Henry et Thomas]為福建省主要造林樹種,亦是國家二級保護的特有珍貴用材樹種,因最先在福建省采到標本而得名。自1955年以來,福建省先后在30多個縣(市、區)營造了福建柏人工林[1]。胸徑和樹高是研制和應用生長收獲模型的基礎,在單木材積計算、林分生長和收獲預估中不可或缺。很多研究表明,樹高和胸徑間有著很高的相關性,簡單、準確的樹高胸徑模型有利于樹高的準確估算。因此,模型的構建是十分必要的。陳 燦等[2]對東南沿海濕地松防護林胸徑、樹高關系進行研究,擬合濕地松胸徑與樹高的關系??子旯獾萚3]對山東省黑楊樹高與胸徑關系進行研究,建立適用于山東省內的黑楊胸徑樹高關系模型。羅建平[4]采用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Ω=ㄊ∶鑾迓痛笊嫉男鼐隊朧鞲呱長模型進行了測定,通過回歸分析的方法篩選出了胸徑與樹高的最佳相關模型。
對福建柏的研究多數集中在資源分布、林分斷面積生長模型、地位級指數曲線模型的研制、單木生長模型、人工林標準收獲表[5-9]及人工林林分出材率表[1]編制等方面,而對福建柏樹高和胸徑的關系模式的研究還未見報道。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研究調查時間為2016年5月。福建柏樣地設置于福建省永定仙崠國有林場,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南部,地處東經116°50′30″~117°57′59"、北緯24°22′41″~24°37′23″,東部、南部與漳州市平和縣相連,西部與廣東省大埔縣接壤,北接永定區下洋鎮、湖坑鎮。全場東西寬4~7 km,南北長約31 km,經營總面積5 414 hm2。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溫暖濕潤,水熱條件好。年均氣溫18.40~20.30 ℃,年降水量1 450~2 200 mm,年日照時數1 759~2 022 h。蒸發量1 436~1 780 mm,相對濕度72%~80%。年平均無霜期262~317 d。林場喬木植被多為人工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主要為馬尾松、杉木、木荷,天然林主要為栲櫧類闊葉樹以及馬尾松、杉木等針葉樹種。
具體研究地點為該場初溪工區下蘭山場803林班010大班070、110小班,面積13.33 hm2。該林分為1974年種植的福建柏人工林,面積連片,坡位中、上部,坡向為東北,坡度25°左右,海拔810~950 m,土壤為黃壤,立地質量等級Ⅱ~Ⅲ級。林分平均胸徑18.2 cn,平均樹高12.9 m,郁閉度0.8~0.9,有少量的結實,已列入2016年福建省福建柏采種基地。
1.2 試驗方法
1.2.1 調查方法。在研究的福建柏林群落中,采用相鄰格子法設置25.82 m×25.82 m正方形臨時樣地5塊,每塊樣地0.666 7 hm2,5塊總面積為3.333 5 hm2。樣地用測樹羅盤儀測量邊界,用測樹卷圍尺測量胸徑,在每個樣地內進行每木檢尺,測定每1株福建柏的胸徑、樹高,5塊樣地共測得675株,記錄樣地經緯度、海拔、坡度、坡向以及植被群落的基本信息,如林齡、起源、郁閉度等。
1.2.2 平均胸徑和樹高的篩選。在1個樣本中,選取若干個胸徑值相近的個體,對胸徑、樹高分別求平均值,并從這些相近的胸徑、樹高值中選取1個與平均胸徑樹高值相近的胸徑、樹高值作為1個代表值。以此類推,1個樣本選取50個代表值,5個樣本共得250個代表值(表1~5)。
1.2.3 模型的選擇。應用Logistics方程、Gompertz方程、Weibull方程、Richards方程、直線、二次曲線等[2-4] 6種理論生長方程,利用250個胸徑與樹高代表值,胸徑、樹高數據回歸分析采用Originpro 8.0軟件分析,擬合福建柏胸徑與樹高的關系。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6種曲線方程均能夠較好的擬合樣木胸徑樹高的關系。根據“R(相關系數)越大、剩余平方和越小,擬合結果越好”的原則,通過6個方程對福建柏的胸徑與樹高進行擬合比較可知,①相關系數。直線(0.939 1)Weibull方程(91.769 1),其中直線方程擬合結果最差,由此可知,6個方程曲線中,Weibull方程的擬合效果最好,最適合福建柏胸徑樹高生長。Gompertz、Richards模型擬合效果稍遜Weibull模型。
3 討論
大量研究表明,在曲線擬合過程中要有較高的相關系數和較少參數且符合生物學特性[10]。因此,直線方程Y=6.91+0.31X,雖然在6種方程中擬合效果最差,但其依然能較好地解釋胸徑與樹高的關系,相關系數也達到了0.939 1。因此,在野外需要計算根據胸徑計算樹高時,直線方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4 參考文獻
[1] 莊晨輝,江希鈿,陳信旺 福建柏人工林林分出材率表編制的研究[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4(8):1-3.
[2] 陳燦,洪偉,吳承禎,等.東南沿海濕地松防護林胸徑樹高關系研究[J].農學學報,2011(8):35-40.
[3] 孔雨光,楊傳強,王森林,等.山東省黑楊樹高與胸徑關系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13(4):81-82.
[4] 羅建平.臺灣巒大杉胸徑與樹高生長相關模型研究[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3(1):24-26.
[5] 侯伯鑫,林峰,余格非,等.福建柏資源分布的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5(2):58-59.
[6] 尤芬蕾.福建柏林分斷面積生長模型的研制[J].林業勘察設計,2015(1):23-25.
[7] 江傳陽.福建柏地位級指數曲線模型的研制[J].林業勘察設計,2014(2):5-8.
[8] 張惠光.福建柏單木生長模型的研究[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6,25(3):1-4.
篇5
一、強化工作機制調處糾紛
對農民群眾反映集中的矛盾糾紛問題,組成有農、林、紀檢監察等部門參加的聯合工作組,妥善進行調查處理,并將結果公布于眾。結合林權調處工作的實際,全市出臺了25條意見,大力組織協調,兼顧各方利益,合理統籌調處,加快了林權爭議調處步伐。全市共有爭議林地面積34萬畝、7782塊,其中:與省屬森工局爭議林地面積11.4萬畝、4408塊,已經調處解決10.9萬畝、1813塊,分別占總爭議面積和地塊數的32%和23.3%。對全市集體與各森工局之間的林權爭議問題,撫松縣已完成爭議地塊的現地核實工作,其他三個縣區由雙方到現地對爭議地塊進行共同核實后,提供詳實材料和充分的證據,提交省林業廳統一調處解決。
二、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集體與森工局的林權糾紛問題,是群眾關注的焦點。由于問題歷史久遠,成因復雜,農民群眾意見很大,現地核實調查任務繁重,林權糾紛得不到解決,致使農民林改的積極性不高。靖宇縣東興村,能參加林改的集體林僅483畝、6塊地,全部與森工局有爭議,無法林改。江源區松樹、灣溝兩鎮1612塊、29218畝人工林與灣溝林業局有爭議,灣溝林業局認定集體所有37塊、520畝,國有與集體所有交叉30塊、3088畝,另有1133塊面積達18899畝的林地還未核查完。另外,森工局提出農民在森工局國有林地內造林,營造的人工林樹種為農民所有,天然起源的樹種為國有,農民不認可這種說法。
(二)集體與地方國有及集體之間的林權糾紛調處困難,影響了林改推進。集體林與地方國有林插花交錯,地塊零星分散,存在著諸多林權糾紛;集體林與集體林之間有些林權糾紛,需現地逐塊核實,工作量大,很難在短時間內調查完成,未解決的林權糾紛影響了林權制度主體改革的全部完成。
(三)合同糾紛問題,成為引發矛盾的不穩定因素。合同糾紛主要由山林管護經營承包和流轉引起,調處解決特別困難。臨江5755畝集體林在1999年實行山林管護經營承包,承包村民與村里四六或五五分成,未承包林地的村民要求收回集體分成的林地參加林改,原承包村民認為合同未到期,不交回承包林地,雙方各不相讓矛盾突出,有些同意解除山林承包合同的包括已流轉的集體林,村集體又拿不出補償資金,林地也無法收回。集體林價格流轉過低、面積過大,但由于購買方已有投入或經營成果,調處不成,法院也不予受理,問題難以解決。有些流轉合同糾紛已走司法程序,但訴訟時間過長,造成林地不能參加林改。這些合同糾紛問題,直接影響林改的進行,同時成為引發群眾上訪的不穩定因素。
篇6
關鍵詞:化學除草;有效技術;林業苗木;林業育苗;實際運用;分析概述
中圖分類號:S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23
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的發展進步,人們也逐漸的加大對于我國林業苗木的重視度,而除草環節在整個林業苗木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我國傳統的人工除草技術,不僅耗人力、時間、物力大,并且在除草的效果上也]有很好的提高,而我國未來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減少育苗的成本以及所耗費的勞動強度,提升苗木的整體質量水平,主要進行了化學除草技術,而下文主要立足于化學除草技術在我國林業苗木當中的運用,展開了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1 合理的使用各種化學除草劑,防除抗性雜草群落的形成概述
由于長期的使用一種化學除草劑,就會逐漸的產生抗性雜草的群落現象,例如我國多年前曾使用的除草醚的地塊當中,對于菊科類以及石竹科類的雜草數量只是有增無減的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林業苗木的生產質量效率,也逐漸的成為主要危害我國林業苗木種類質量的雜草之一,只有合理的使用不同種類的化學除草劑來進行交替性的使用,針對于不同類型的雜草進行有效的防除,這樣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抗性雜草群落的現象發生。
2 合理有效的選擇化學除草劑的種類并合理有效的進行使用
可以在種植苗木的土壤處理前期,采用合理的灌澆方式,來促進雜草的萌芽,并用殘效期的化學除草劑來消滅所萌芽出來的雜草的幼苗,通常在已經播種之后,所出的苗木前就可以合理的使用一些可濕性粉劑。而在苗木已經成長的中期,還可以合理的使用一些顆粒劑或是毒土,這樣不僅做到實施使用上的便捷性,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苗木的安全以及成效性。此外,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進步,我國也逐漸的誕生出一種新型的除草劑,名為紙型除草劑,這種除草劑,主要是將除草劑通過浸入到紙張等一些同纖維的物體來進行支撐的,特別適合用于在已經播種后,還未出苗之前來進行使用的。操作較為簡便,藥物的分布還比較均勻,并且藥效還較為持久,也是作為近些年來我國在化學除草劑領域當中,一個較為具有前途的劑型。
3 選擇性的使用除草劑概述
目前,在我國對于林業苗木當中的化學除草劑,主要是用蓋草能、果爾、以及氟樂靈等,而對于是在苗前還是苗后的使用上,只要掌握正確有效的除草技術,不管是在苗前還是苗后都能夠很好的進行清除。而在我國所生產的眾多除草劑當中,在對于苗氣使用的藥劑種類上,仍然是不夠多的,而那些被稱之為滅生性的一些除草劑,在使用的過程當中,如果合理的掌控好使用的劑量,并且在最大限度上保證其不碰觸到幼嫩根莖的過程當中,對于苗木的安全上,還是具有非常良好的除草效果的。
4 除草劑的解毒
目前,在我國的林業苗木當中,一旦出現一些藥害的現象,就沒有很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解除,從而也使得我化學除草劑在應用的過程當中,仍然是處于一定的被動性的,此外,在國外一些國家當中,另外還存在一些不同品種的安全以及解毒劑,在經過一系列相關的處理之后,來對發生藥害現象的苗木進行預防,就可以很好的在進行化學除草的過程當中,避免出現藥害的現象。
5 正確的掌握雜草的生長特性以及規律
根據相關研究苗木雜草的抗性增長變化的數據資料上顯示,很多雜草都是由2個時期來對除草劑較為敏感的,雜草剛剛萌芽不久,其中,種子所帶給的內部養料也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不能夠很好的為其提供充足的養分;在雜草開火甚至結果的時期內,只有加強對處于這2個時期雜草施藥的重視度,才能有效的降低化學除草劑的使用量,才能在能從根本上提升除草的效果。
6 結論
只有加強對于化學除草技術的重視度,才能真正的提高我國林業苗木的種植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蘭賀勝,邱進清,肖石海,王承武,李孝鐘.化學除草技術在林業苗圃中的推廣應用試驗初報[J].福建林業科技農民致富之友,1993(04):38-42.
[2]張鳳權,王海英,侯毅,伊文芝.簡析化學除草技術在林業育苗中的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5(12):106.
[3]陳作良,徐曉東.陳強.關于化學除草技術在林業育苗中的應用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5(20):159.
[4]盧順加王躍文.張鳳權,王海英,侯毅.化學除草技術在林業育苗中的應用實踐.化學除草技術在林業育苗中的應用試驗[J].林業勘察設計,2008(02):146-148.
篇7
關鍵詞:林業管理 地理信息系統 資源保護 輔助管理
中圖分類號:S712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310(2015)11-003-72
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對林業信息化建設的具體任務,特別是從建立先進、實用的林業信息綜合管理體系,來促進林業資源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性。因此,圍繞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應用,從地理學、遙感技術、測繪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綜合運用上,以動態、合理、有效的林業資料為載體來架構集約型林業管理信息系統,從而為促進林業決策,提升管理水平創造必要的技術支撐。
一、構建林業合理布局、優化林業規劃與經營
從我國林業發展現狀來看,由于林業生長周期長,用地面寬廣,對林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工作難度較大。地理信息系統在林業規劃與布局中的應用,能夠從林業資源的數據統計中,利用直觀、形象的圖表來反映,從而可以通過林業資源可視化數據來輔助規劃與決策。如在林業資料數量、質量上,結合數據間的關系分析,來改善林業資源的監測與經營。從信息系統功能來看,利用數字技術來接收和采集地理信息,如地貌特征、地形變化,并通過對土壤、氣象等自然指標進行整合,能夠從圖形映像上來進行測繪,便于林業管理人員來分析。如可以通過配準、疊置等技術來對林業結構、造林類型進行直觀顯示。在地理信息系統中,通過在可視化規劃圖中進行林種信息改造,為林業規劃、管理、決策奠定基礎,同時對于天然林的保護,以及退耕還林資源管理,從直觀圖中 進行動態選擇地塊、樹種、使其滿足科學規劃的合理目標。
二、整合林業資源,制定專項林業圖片
從傳統林業資源調查實踐中,對林業資源信息的采集通常耗時、耗力,其工作效率不高。特別是在林業數據采集中,由于對林業圖片資料和小組數據在歸類上是分開的,在應用總難以提升資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地理信息系統以其強大的數據分析和制圖功能,可以從空間資料分析和制圖程序設計中,來收集和整合多種數字信息,以構建滿足不同需求的投影坐標和拓撲關系,這些中間數據在技術支撐下能夠幫助林業人員制作專題圖片。同時,由于系統對數據的強大挖掘能力,可以滿足一次投入、多次產出,結合林業需求來制定不同的植物分布圖、林相圖,便于林業管理工作的快速、準確查詢。在現代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中,地理信息系統從林業資源管理與規劃上,就林業資源清查、優化林業發展布局等工作創造了條件。如結合林業勘察設計,從地理信息系統中所顯示的地質、地形狀況進行梳理,來分析各類地形下天然林的保護狀況,以及為生態林業的發展規劃提供系統化參考,大大提升了林業發展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林業資源管理工作是全面的,而林業資源本身是有限的,在加強林業資源管理和林業資源利用上,要從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中來提升管理的科學性和高效性。為此,從林業資源規劃與空間分布入手,從發展林業,快速、準確查詢林業用地狀況,可以從林業信息系統中進行不同林業功能區塊的劃分,以輔助編制科學的林業規劃管理體系。如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從林業用地面積、地質、地貌及植物種植情況進行分析,為優化林業管理構建整體性認識。
三、強化資源保護,構建林業監測環境
林業管理在早起林業資源信息采集中,多從林業檔案資料中進行分析,如各地區林業層次結構、各林區的樹種分布、各種林帶的面積、林地類型等,這些新型在反映林業資源空間信息上缺乏關聯性,也無法準確衡量各地域林業資源的變化情況。地理信息系統以其強大的數據整合能力,能夠從各地域林業資源信息的加工中,來彌補傳統分析方式的不足,特別是從數據組織及查詢上,快速、準確反映林業資源變化狀況,幫助林業管理人員來優化林業管理決策。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從查詢條件及數據整合結果中來完成對林業空間分布狀況的集中顯示,能夠從林業生長狀況、林業發展情況、以及林業資源變化情況中進行多重反映,特別是現代遙感技術的應用,提升了林業信息資源監測水平,也為林業資源管理提供了準確的林業影像資料。全球生態環境的變化,特別森林資源的減少,更加劇了林業資源保護的急迫性和嚴峻性。強化森林資源保護,減少森林火災,更需要從信息化技術應用中來提升監測及時性和準確性。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來構建輔助森林火情探測與補救措施,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來搜集林業資源病蟲害信息,并從病蟲害的發展變化中獲取準確的空間信息,為展開針對性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提供有效預測和預報數據。地理信息系統以空間數據處理為基礎,從林業環境資源變化中來構建監測模型,提升了輔助林業管理的科學性。
四、結語
地理信息系統的林業管理中的應用,推進了我國林業資源的管理有效性。除了上述應用外,在林業區域植被生長條件及生長規律上,可以為林業資源培育提供技術支撐;根據林種、林地面積信息來制定合理的采伐計劃,促進林業種植、保護、采伐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暢.地理信息系統在林業上的應用[J]. 現代園藝. 2015(22).
[2] 李佳珊.淺談地理信息系統在林業上的應用及其前景[J]. 林業科技情報. 2014(01).
[3] 蘇蕻.林業信息技術的應用及發展[J].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5(36).
篇8
【關鍵詞】3S技術 林業 應用 發展趨勢
我們專注于森林生態和六個全面推進“數字林業”, “精確林業”,林業和林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林業項目已成為科學研究的核心和主題。隨著3S技術的發展,來知道支持科學研究和林業可持續發展,這將是一個時代的特點?,F在就3S技術在林業應用、發展趨勢和研究課題總結的內容如下。
一、“3S”技術在林業調查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一)建立遙感影像解譯標志
在光譜特性之間的每一株植物,時間和空間分布的差異在“ RS ”TM圖像反映其形狀,顏色,光澤,紋理和圖像特征的結構是不同的,根據這些不同的特性,我們需要建立統一的解譯標志。
(二)內部分裂,解釋
解譯標志成立后的各種土地跡象解釋,調查現場工作人員的培訓,為每個行政區劃和明顯的地標轉密謀“RS” TM衛星影像,通過地圖單位的申請,根據每個分類的小部門,以此來防止芯片實地調查底圖。
(三)業內外音繪
現在當下許多小企業內部部門使用GPS衛星定位系統,通過RS導航定位現場核實,查漏補缺后,根據調查內容填充小紙條。
(四)資料整理了業內外
據現場錄音清晰繪底圖,安排,以便修改小面積,計算小面積,同時也為森林蓄積估計,互檢通過同行評審,以確定在內容不丟失的情況下,轉讓人在行業內的分布情況,匯率制度。
(五)資源統計
要合理運用生產資源綜合統計軟件,小班因子軌工作,檢查記錄計算機的邏輯方法,提交資源的匯總表。
(六)圖紙繪制
GIS技術基于RS底圖音漆的內容,掃描,拼接,矢量填充顏色,線條的變化,繪制整理,組織圖表標題,圖例,框架,完整的圖紙生產。
二、兩個關鍵的技術和作用
(一)關鍵技術
1.掌握了GPS功能和操作,明確設定坐標格式,不同地區的指標和參數計算,定位,導航和空間要求計算功能集成,這時還需要同步執行計算命令。
2.根據調查報告,調查的主題,你可以選擇突出主體,拍攝舞臺,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RS” TM衛星影像。
3.通過RS和GIS技術相結合,對森林資源調查建立遙感衛片解譯標志為未來的實地調查工作奠定了基礎。
4.使用電子地圖制作符合要求的GIS地理信息調查軟件, GPS和RS收集到的信息通過計算機輸入到GIS地理信息系統,生產圖紙。
(二)作用
1.可以直接利用GPS原位計算面積,或在電腦上使用GIS計算面積,從而提高測量精度。
2.“RS” TM衛星圖像解譯標志的使用,使以前的小調查,發展到滿足精度要求的抽樣調查顯示,縮短調查時間,以確保調查質量。
3.應用GIS地理信息系統,它允許一個以上的村行政界限,可以體現在表面,同時也為不同層次的調查提供規劃和設計工作的基礎。
4.不同的種植、不同的顏色反映在圖紙設計內容在GIS地理信息軟件上,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以此來防止建設內容重疊,經過多年的使用也證明了綠化成果。
5.利用GIS技術建立森林資源地理信息系統,不僅可以使用該卡的數據和圖紙信息資源數據的查詢和分析,并且可以在任何時間的繪圖卡信息和調查數據更新,掌握情況森林資源的動態自動化。
6.使用的“RS”技術創建我國森林資源地區林業用地衛星影像解譯標志我國森林資源RS區域森林資源提供了基礎改變的衛星圖像的目視解譯為將來使用。
三、要研究的趨勢和主題
在不斷發展下的經濟展現了其獨特的功能,3S技術和研究方法,工具,空間,規模擴張,使研究結論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和目標,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推動作用。因此,在最近幾年,3S技術在林業研究中已廣泛應用于許多領域,并逐漸發展成為一項核心技術。但是,為了確保3S技術在林業研究得到更好的應用程序,但還需要跟蹤3S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對以下主題:
(一)調查和監測林業資源的必要的空間定位精度;(二)基于DGPS合理控制網絡的多密度,精度和測量研究;(三)地形重復和DGPS的精度研究測距的影響;(四)點,線,面,體的定位方法,數學模型,精度分析;(五)固定樣本的DGPS恢復,創建,自動記錄,實時計算,處理通信研究;(六) DGPS森林調查,監測,消防,更新,蟲害和疾病,荒漠化,野生動物追蹤研究;(七)智能RS與GIS結合的研究;(八)DGPS和RS結合研究;(九)DGPS和地理信息系統結合的研究;(十)3S集成技術;運用3S技術與相關的硬件、軟件、智能、三維可視化等加以研究和運用,使林業能夠真正達到3S技術集成的效果。
總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與3S技術是相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3S技術的發展為林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進步空間,同時對林業的持續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意義,擴大了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尺度,滿足了對林業持續發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林業發展的道路上要加強對3S技術的研究和利用,同時,加強人工3S技術智能理論的管理,是3S技術普遍的應用在林業發展中,加強對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的調查和管理,維護生態發展的平衡和穩定,加強對林業發展質量的監督和評估以及對森林空間、健康程度的檢測和預報,為林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保障。真正的做到三維仿真,完成林業的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馮仲科,余新曉. 3S技術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2]陳貴權.3S技術在森林資源監測與管理中的應用[J].信息技術,2011(4):43-45.
[3]游先祥.遙感原理及在資源環境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篇9
關鍵詞:鐵路;征地拆遷;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53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鐵路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加快鐵路建設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鐵路“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全國鐵路營運里程將達到12萬公里。鐵路建設必然會涉及到征地拆遷,在人地關系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大面積進行征地拆遷工作變得越來越困難,能否做好征地拆遷工作成為制約鐵路項目實施的關鍵問題。
1鐵路建設征地拆遷工作的內容
1.1征地:包括永久征地、回收鐵路已征地(既有線改擴建)、臨時征地。永久征地是指國家機關和軍事項目,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城鎮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以及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大經濟發展項目,可以依法征收農民集體土地,并給予合理補償;回收鐵路已征地是鐵路產權單位在鐵路建設需要時有權收回由乘種人耕種的鐵路土地;臨時征地是指搶險救災、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等需要臨時使用農民集體土地的,可以依法征用,并給予合理補償。
1.2拆遷:主要內容是指房屋及其附屬設施和其他建筑物、構筑物的補償、安置和拆除,包括民宅、企業廠房及商鋪等。
1.3三電及管線遷改:主要指電力、通信、有線電視、市政管網、給排水管道、供熱管道、煤氣管道、油氣管道發生平行或交叉干擾而不能滿足鐵路施工要求,需要進行遷改。
1.4工程所在地地方政府和村民提出的與其生產生活相關的部分:包括農村道路、排灌渠系的改移,涵洞積水的解決,涵洞增設的大小、施工引起的土地淹沒、房屋裂縫、粉塵污染、放炮震動等損失補償。
2鐵路建設征地拆遷存在的問題及難點
2.1勘察設計深度不夠,導致概算遠低于實際征地拆遷補償費用。
2.1.1概算單價偏低
《國土部關于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應建立征地補償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當地人均收入增長幅度等情況,每2至3年對征地補償標準進行調整,逐步提高征地補償水平。未及時調整的,不予通過用地審查?!备潘憔幹埔罁藴适强辈煸O計時的補償標準,從完成設計到項目用地批準后進行補償兌現相隔時間為2至3年,征地補償標準已經提高并突破概算。
2.1.2概算征拆數量偏少
一是由于概算中土地補償只考慮了紅線內永久征地補償費,忽略了因永久征地導致剩余的邊角地、阻隔地、夾心地等無法耕種或耕種困難的地塊補償費用和回收鐵路已征地補償費用;二是勘察設計到實際開展征地外業調查間隔時間較長,加上勘察設計單位現場勘查時保密措施不到位,導致沿線群眾“三搶”(搶栽、搶種、搶建)現象嚴重,直接增加了附著物補償費用。
2.2回收鐵路已征地困難較大,容易引發糾紛矛盾,導致施工受阻。
首先,鐵路部門普遍存在重運輸經營輕土地管理的現象,由于監管不到位,導致鐵路土地被侵占;其次,針對鐵路已征地的回收補償,《鐵路用地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所收回的鐵路用地如已播種,由鐵路部門支付給承種人當季青苗補償費;被收回鐵路用地的承種人確有實際困難的,由鐵路部門發給不超過實際種植作物一年產量總值的補助費?!钡菍嶋H收回鐵路已征地并補償時,被征地群眾往往以鐵路用地界限不清楚,且其經營土地屬于國家第二輪土地承包合法取得為由,要求按照紅線內征地補償標準統一對待,且各地政府部門曾出臺的鐵路征地補償相關辦法中,回收已征地補償標準也往往遠高于《鐵路用地管理辦法》規定,導致補償費用成倍增加。例如,《廣西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鐵路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建設項目征地拆遷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桂政發〔2010〕52號)中規定:“鐵路建設項目收回鐵路原有建設用地補助標準:持有土地承包證的耕地20000元/畝;不持有土地承包證的耕地10000元/畝;非耕地5000元/畝;未利用地不予補助;有青苗和地上(下)附著物的,按紅線內永久征地標準給予補償?!痹撐募鞔_規定除了對鐵路原有建設用地種植的作物進行補償外,還需對未利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進行補償。
2.3三電及管線遷改難度大,影響施工進度。
2.3.1對于三電及管線遷改,用地單位必須與產權單位對接,由產權單位自行遷改。
一是由于產權單位可以對因管線遷改造成的供電、通信、供水、供熱等中斷及產生的后果負責;二是由于產權單位施工可以滿足行業標準及自身遷改要求,更容易通過驗收。
2.3.2遷改費用高、進度慢。
一是由于遷改協議雖然有工期要求,可雙方只是配合協作關系,常有遷改不及時影響鐵路施工進度的情況發生。二是由于國家雖有明確的標準,但產權單位往往以施工復雜、危險性大為理由,編制較高的遷改預算,否則不予辦理遷改工作。
2.4沿線群眾生產生活相關部分容易被忽視,導致頻繁阻工。
無論勘查設計單位還是外業調查工作小組均容易忽視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缺乏對不利因素的分析,從而導致頻繁阻工,影響工程進度。例如:占用灌溉渠系后,剩余渠系是否受到影響;占用農村道路或平交道取消后,群眾是否繞道行走;平交改立交使得涵洞積水、群眾是否通行困難;復線建設中既有涵洞寬度、高度不足,是否滿足群眾生產運輸要求;因永久征地剩余的邊角地、阻隔地、夾心地是否耕種困難;施工造成的震動、粉塵、噪音是否干擾了群眾生產生活等。
2.5鐵路征地拆遷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行業多部門,部門之間往往因無法及時有效溝通配合或互相推諉拖延,影響到征拆進度,進而影響工程進度。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會涉及沿線縣、鄉兩級政府及村委會和國土、林業、交通、公安、法院、安監、、電力、通信、有線電視、供熱、供水等多個部門或單位;對于建設單位而言,會涉及到鐵路、基建、土地、工程、造價、審計、政策法規、財務等多個部門或單位。許多征地拆遷項目均需多行業多部門共同調查、研究并出具最終方案,若部門間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協調,必然會影響征拆進度。
3鐵路建設征地拆遷的對策建議
3.1加大勘察設計深度,縮短設計與補償兌現及開工時間差,堅決遏制并打擊“三搶”行為。
首先,勘察設計深度必須進一步加強,概算編制要與項目所在地政策標準緊密結合,使設計提供的征地拆遷類型、數量及標準與實際接近,從而確保征地補償費用支出具有更強的可預見性;其次,建設單位積極協調各級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快建設用地審查報批工作,爭取項目早日開工,縮短勘察設計和工程開工的時間差,從而使實際的征地拆遷類型、數量和標準和原設計大體相同;再次,建設單位積極協調各級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征地拆遷法律法規宣講力度,堅決遏制“三搶”行為,對違章建筑和突擊搶栽搶種附著物一律不予補償,并限期自行清理,否則按法律程序進行。
3.2加強鐵路存量土地管理,維護鐵路土地合法權益。
首先,鐵路部門應加強存量土地權屬確認工作,明確鐵路用地的界限、范圍,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按依法確定的地界埋設界標、安裝護網。其次,鐵路部門應設立土地監察部門,配備專職人員,制定土地管理規章制度,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工作,及時制止或提請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予以制止非法侵占鐵路用地行為,保證公司合法土地權益免受侵害。
3.3爭取政府支持,有力推動三電及管線遷改工作。
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盡企業所能支持鐵路沿線公益事業建設,推動企地和諧共建工作,增進企地友誼,爭取地方政府加大對鐵路項目建設支持力度,由當地政府出面協調三電及管線產權單位依據國家及行業標準按照滿足原用途的原則編制合理遷改預算并積極配合建設單位及時辦理拆改事宜,保障鐵路項目順利推進。
3.4事前深入調查,堅持統籌兼顧、互利共贏,努力為群眾辦好事、做實事。
一是深入細致進行征地外業調查工作,將不利因素在事前調查清楚,對影響沿線群眾生產生活部分細致分析并及時解決,化解企地矛盾。二是在用工條件滿足的前提下,優先錄用鐵路沿線本地群眾參與鐵路建設,營造建設者與沿線群眾“一家人”的氛圍,從而減少施工阻攔現象,保證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3.5高層領導負責,健全組織機構,保障征地拆遷工作順利推進。
不管地方政府還是建設單位均應實行高層負責體制,并建立健全專門的征地協調組織機構。首先,實行高層負責制,可以減少一些中間環節,降低管理成本,有利于強化高層領導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可以使主要領導設身處地的考慮征地拆遷面臨的實際問題,從而第一時間做出正確判斷并及時予以解決;其次,建立健全專業征地協調機構并定期展開征地拆遷協調會,可以營造出高度重視的氛圍,形成全體工作人員共同參與的大協調局面,明確各自承擔的職責并發揮各自專業特長,積極配合、密切合作,有利于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保障項目順利推進。
綜上所述,鐵路建設征地拆遷工作一是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政策性強、風險性高、敏感性強,維穩壓力大的工作。能否做好征地拆遷工作,不只會對影響到工程進度,還極有可能引發一些社會問題,影響社會和諧。所以,我們應該切實開展好這項工作,為鐵路項目順利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安定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盧春房.依法建設規范管理,推進“十二五”鐵路建設再創新輝煌——在全路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J].中國鐵路,2011,1.
[2]鐵道部運輸局土地管理部(鐵道部土地管理局).鐵路用地管理法規匯編[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
篇10
會上,張建龍與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祖繼簽署了《國家林業局與中國建設銀行全面戰略合作暨林業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建立總規模為1000億元的林業產業發展投資基金。
張建龍說,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是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有效手段、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林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農民增收和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完成林業改革任務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林業產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由2001年的4090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5.94萬億元,15年間增長了13.5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林業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和世界林產品生產、貿易、消費第一大國。
張建龍說,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林業產業發展在連續十幾年實現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無論是市場需求、產業形態,還是要素配置、國際貿易環境都出現了不少新變化,產業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當前,我國林業產業發展還不平衡,企業規模小、科技水平低、結構不合理、高附加值產品少、整體效益不高,林業產業發展還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
張建龍強調,實現林業產業轉型升級,關鍵在創新發展,這是世情國情林情對林業產業發展提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新要求。要加強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改變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產權界定不清等制約林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健全完善林業發展財政金融扶持制度,采取多元融資模式籌措產業發展資金,破解融資難題。要加強產品創新,堅持以市場需求引領產品研發和服務創新,把增加綠色優質林產品放在突出位置,推動林業產業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發展型轉變,為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做出新貢獻。要加強組織創新,積極引導發展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產業園區的集聚和輻射功能,著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產業整體效益。要加強科技創新,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做大做強,繼續加大林業生物質能源等關鍵技術攻關力度,落實林業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政策,推動科研院所、高校、涉林企業建立協同研發體系和創新聯盟。
張建龍強調,加快林業產業發展,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政策引導、示范引領、龍頭帶動為抓手,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努力增加綠色優質林產品供給,為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力爭到2020年,全國林業總產值達到9萬億元,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27:52:21,林業主要產業帶動就業人數達到6000萬。
張建龍要求,著力抓實抓好8項重點工作,努力實現林業產業由大變強的歷史性跨越。一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富民產業。做大林業生物質新材料、生物質能源、生物制藥和生物提取物等新興產業,發展林下經濟、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森林旅游康養等富民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把傳統產業做精,把優勢產業做強。二是實施重點工程帶動產業發展。加快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工程,木本糧油發展工程,森林旅游休閑康養服務工程,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竹藤花卉苗木產業發展工程以及林業生物產業、林業碳匯、林業裝備制造工程,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三是加快林業產業集群發展和示范園區建設。優化人造板、家具、木漿造紙和林業循環經濟等產業布局,建立特色林I精品園和林業產業現代化示范園區,大力培育林業龍頭企業,推動組建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聯盟。四是推進林業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以林產品電子商務為重點的林產品市場體系,加快上海自貿區中國林產品交易所建設,加快制定并實施國家林業品牌建設與保護計劃,建立森林生態標志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逐步形成集保真溯源、產品升級和金融、保險于一體的電子商務系列化服務平臺。五是繼續深化林業產業國際合作。加快林業“走出去”步伐,深化我國木材加工、林業機械制造等優勢產能國際合作,推進林業調查規劃、勘察設計等服務和技術模式輸出,健全政府、行業和企業“三位一體”的林業貿易摩擦應對和境外投資預警協調機制。六是著力完善林業產業扶持政策。建立林權市場化收儲加補貼機制,完善林權抵押質押貸款制度和森林保險制度,推進實施與林業發展特點相適應的財政貼息政策,大力推廣國家儲備林等林業PPP項目建設,構建林業機械技術創新和制造體系,提升林業裝備現代化水平。七是切實加強指導和服務。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制定林業產業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建立林業重點企業聯系制度,完善產業統計和監測指標體系。八是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把發展林業產業擺上重要位置,積極爭取發改、財政等有關部門支持,不斷加強林業產業管理隊伍建設,為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劉東生、李樹銘,局總工程師封加平,總經濟師張鴻文,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專職副總指揮馬廣仁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