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學基礎研究范文

時間:2023-12-04 18:07: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醫學基礎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病理學

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原因、機制、規律以及疾病過程中機體形態結構、功能變化的一門學科。許多學者運用病理學方法對慢性胃炎中醫證候進行研究。胡玲等從炎癥的角度研究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的發生機制,發現核因子-B和熱休克蛋白70這兩種因子的相互作用可形成脾胃濕熱證。肖政華等認為慢性胃炎證候的發生與各種炎性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造成胃黏膜損傷有關。高碧珍等探討了慢性胃炎不同證候胃黏膜病理變化及其與細胞增殖指數的關系,從細胞增殖的角度闡明本病同病異治的基礎和依據。

微生態學

研 究 顯 示,慢 性胃炎證 候 的 形成 與幽門螺 旋 桿 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一定關系。熊哲錕發現濕熱是HP生長、繁殖的病理基礎。姜力也認為HP感染與脾胃濕熱證密切相關。馮春霞發現脾胃濕熱證患者胃黏膜損傷程度比脾虛證患者嚴重,而且脾胃濕熱證伴HP感染患者的胃黏膜炎癥情況更加嚴重,但認為HP只是加重濕熱程度的因素。柯曉等則提出截然相反的結論,認為慢性胃炎的證候虛實變化與HP感染無關。

免疫學

中醫理論認為脾為之衛,說明脾具有協助機體抵抗外邪的生理功能,這點與人體免疫系統的作用十分相似,故脾虛就可能出現免疫功能紊亂。羅云堅等發現慢性胃炎脾虛證患者外周血白細胞中CD9、CD164、PF4、RARB基因表達下調,IGKC、DEFA1、GNLY基因表達上調,說明脾虛證的發生與免疫相關。陳晴清認為HP感染可能啟動了胃黏膜局部免疫反應,導致輔T淋巴細胞亞群的平衡失調,這或許是脾胃濕熱證纏綿難愈的病理機制之一。

生物化學

張聲生發現在慢性胃炎脾胃虛弱證脾虛痰濕證脾胃濕熱證的演變過程中,胃泌素(gastrin,Gas)逐漸升高,脾胃濕熱證組升高明顯,認為此時發生了質的變化,提示Gas可能與痰濕有關,并且與濕熱關系更為密切,Gas可能是證從熱化的一項指標,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可能與證從寒化較為密切。另外,劉衛紅等的實驗結果顯示慢性胃炎不同證候患者的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前列腺素E2水平具有顯著性差異。劉曉秋等發現慢性胃炎脾虛證患者總唾液糖蛋白及唾液淀粉酶N-聚糖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提示這可能與脾虛證患者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低下及脾功能低下有關。

分子生物學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較為迅速,該學科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以此闡明生命現象的本質。目前,眾多學者從細胞凋亡的角度探討慢性胃炎證候的形成機制。任健等認為Bcl-2和Bax的改變可能是慢性胃炎肝郁證的生物學基礎。徐珊等的研究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同中醫證型與胃黏膜細胞增殖調控基因蛋白(PCNA、EGFR及C-myc)的表達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另外,還有學者探討了水通道蛋白、三葉因子1和細胞間黏附分子1、環氧合酶-2、TFF1-MUC5AC-EGRFR及MEK/ERK相關通路等與慢性胃炎證候形成的關系。

基因組學

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完成,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熱點轉移到了基因組學。目前對于證候的研究也已經達到了基因水平。陳蔚文等研究發現脾氣虛證在營養物質代謝及免疫調節相關基因表達上明顯呈下調趨勢。楊澤民指出B3GNT1、ST、RAB等15個基因可能與脾虛證密切相關。陳晴清推測HLA-DQA1*0103基因可能是脾胃濕熱證的易感基因,而HLA-DQA1*0601基因可能是該證的保護性基因,進一步說明脾胃濕熱證存在著一定的免疫遺傳學基礎。

蛋白組學

蛋白組學以蛋白質組為研究對象,分析細胞內動態變化的蛋白質組成成分、表達水平與修飾狀態,在整體水平上研究蛋白質組成與調控的活動規律。王憶勤等對慢性胃炎濕證患者的血清蛋白質譜進行分析,發現濕證患者的蛋白質表達譜質荷比為3.2、6.4和8.1D,出現高表達趨勢。徐珊等欲通過蛋白表達調控的變化及其規律建立微觀辨證指標體系,為證候的動物基因模型復制提供思路。王濟國對患者唾液的蛋白質譜進行檢測,初步篩選出了可用于臨床病證結合診斷的特異性生物標記物,并探索建立了病證結合的診斷模型。

代謝組學

代謝組學是繼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之后的第三大組學,它通過代謝物中所隱含的信息揭示生物學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經過。因為其傾向于一系列事件的最終結果,因而更能夠準確反映機體的狀態,這點與強調整體性的中醫學之間有明顯的相似性。童寧寧對受試者的唾液進行代謝組學檢測,發現濕熱蘊脾證組患者的白氨酸、苯丙氨酸、丙酸鹽等10種物質的含量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異。鄭麗紅也認為脾氣虛證和濕熱蘊脾證患者唾液中的代謝網絡與正常組存在明顯差異:脾氣虛證患者唾液中的鈣、鎂、磷、尿素氮、乳酸、乙醇含量明顯增高,而鈉明顯降低;濕熱蘊脾證患者唾液中的鎂、磷、谷草轉氨酶、甘油三酯、醋酸鹽和丙酸鹽含量明顯增高等。

評價與建議

篇2

關鍵詞:全科醫生培養基礎醫學課程改革實踐

一、現階段基礎醫學教育狀況解析

基礎醫學于全科醫生培養體系而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樣也是全科醫學的基礎。其中,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與解剖學等多種基礎醫學課程為后期婦產科、內、外科及兒科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基礎醫學知識和技能對于臨床實踐而言也為其提供了直接性的服務。所以,學生必須要對基礎醫學知識進行熟練地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夠為后期的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通過以上闡述,可以發現,基礎醫學教育對于全科醫生的培養十分關鍵,然而,現階段仍然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對人才培養質量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第一,在本位思想的影響之下,為后期課程與臨床服務的教育理念薄弱;第二,教學培養目標不清晰,無法突破傳統培養模式;第三,課程體系存在問題,重視臨床現象而忽視基礎知識,且對于預防醫學的關鍵作用嚴重忽視;第四,課程標準不健全,嚴重脫離了基層全科工作崗位的需求,未融合全科醫學專業課程,難以為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服務;第五,基礎醫學的設計性與創新性嚴重缺乏,難以整合實驗資源與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二、服務于全科醫生培養的基礎醫學課程改革策略

1.對全科醫學教育情況進行深入解讀。可以采用文獻分析的方法,針對國內與國外全科醫生培養過程中的基礎醫學教育情況展開調查與分析。其中,可以召開研討會,與會者應包括行業專家與基層社區衛生工作人員等,另外,也可以舉辦課程標準制定與實踐課程體系改革的研討會。而會議的內容應將后續課程對于基礎醫學的需求作為重點,對臨床醫學助理執業醫師的考試大綱進行全面分析。

2.對全科醫學人才的培養方案進行合理修訂。對于人才的培養方案內容應當每間隔3-4年給予重新修訂與論證。其中,針對2011版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來講,其中存在的問題十分突出,未對臨床助理職業醫師的考試需求予以考慮,同樣沒有涵蓋全科醫學理念,基層實用技術嚴重缺失。除此之外,部分基礎醫學課程的學時不充足,而且實驗課時不多。針對以上問題,課題組對全科醫學培養的文獻進行檢索與分析,并邀請行業專家與專業教師舉辦了專題論證會議,對同種類別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分析,對助理執業醫師考試題目展開全面收集,采取多樣化的溝通調研方式,給予全面論證。將發展方向確定為基層就業,將社區衛生服務的崗位需求作為中心,全面考慮人才培養規格對于學生自身素質與知識的要求,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有效地修訂,不斷增強全科醫學教育理念,建立并健全服務于全科醫生的基礎醫學課程機制。其中,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對技能型全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可以適當地增加基礎醫學課程的實驗課時,對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進行訓練,使其動手能力得以提高。近年來,生物化學與預防醫學逐漸成為執業醫師考試當中的重點,所以,可以將兩者的課時適當地增加。另外,對于專業課模塊來說,應當將全科醫學概要納入其中?;诖耍枰_設臨床應用解剖等多種專業基礎選修課程,使學生的知識面得以全面拓展,完美銜接基層醫療服務。

3.對基礎醫學課程標準進行全面優化。針對人才培養與實際調研的結果分析,應當與全科醫生崗位對于知識與技能的需求相互結合,始終遵循“兩個服務”與“一個融合”的原則,概括來講,就是為全科醫學專業課程需求與基層醫療崗位需求提供服務,確保課證完美融合。與此同時,對全科醫生培養提供服務的基礎醫學課程標準進行全面優化,對課程的內容進行整合與適度創新,與職業要求基本知識以及技能進行有效地融合,最終對應用型人才進行全面培養,以保證與職業要求相適應,充分展現教育職業性特征,突顯出執業醫師考試的知識點。除此之外,應當將個人想法融入到課程內容中,貫徹并落實雙證書制度,積極培養全科醫生。

4.建立并健全實踐教學機制。對課程標準進行綜合考慮,并且對基礎醫學各課程實踐教學的內容進行適當地篩選,將臨床工作同執業助理意識考試綱要中的實驗項目與操作標準等進行有機結合,以保證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培養其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最終使其技能操作水平有所增強。基于此,突破基礎醫學課程的約束,對實驗項目進行有機整合,積極開展綜合實驗。其中,可以有效整合生理學當中對尿液生成產生影響的因素實驗與藥理學當中呋塞米對于家兔尿液生成帶來影響的實驗。積極開展綜合性實驗能夠有效地融合不同課程的內容,對學生自身的問題分析能力進行培養,確保不斷整合實驗的資源。與此同時,需要對技能考核標準進行有效地制定,使其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最終把技能考核成績納入到學生的總評成績當中,以更好地銜接基礎知識與臨床工作。

5.全面開展師資培訓。第一,理論性培訓。在開展理論性培訓的過程中,應當遵循“送出去和引進來”的師資培訓模式,全面建設師資隊伍。其中,可以選派骨干教師參與到全科師資培訓班或者是進入到培訓基地中獲取經驗。另外,也可以對全科醫學專家進行要求,積極舉辦講座,以全面構建師資交流平臺,確保全科師資能夠對學科的發展狀態進行實時地把握,不斷強化授課實用性能,最終增強實際的教學質量。在臨床師資培訓方面,應當將重點放在全科醫學理念與知識方面,進而對全科醫學思維進行全面培養?;诖耍€應當對臨床帶教教師進行鼓勵,使其輪流進入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會服務模式,不斷強化全科服務的意識,突顯出帶教工作的針對性特點。第二,技能性培訓。要想對技能型與實用型全科醫學人才進行全面培養,就必須要增強其動手能力。因而,教師自身實踐動手能力與帶教能力的不斷增強十分關鍵。其中,可以通過政策來對專職教師進行鼓勵,使其積極參與到臨床實踐當中,特別是社區醫療實踐,以保證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對雙師型教師進行培養,實現教學質量提高的目標。另外,可以定期選派骨干教師參與到臨床輪訓當中,進而在一線收集實際病例,對學科發展動態進行實時掌握,更好地融合臨床和教學。第三,先進教學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學手段也應當與時俱進,對先進的教學技術進行合理地運用。但是,很多教師在對現代化教學技術進行應用的過程中,能力薄弱,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為此,應當通過講座或者是集中性培訓與課件比賽等多種途徑,加強教師應用現代教學技術的能力,以保證與信息時代教學需求相適應。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背景下,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家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需求,對服務于全科醫生培養的基礎醫學課程改革進行深入研究勢在必行。為此,文章針對全科醫生培養的基礎醫學課程改革展開了深入地研究與探討,提出了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以保證全面實現課證融合,為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服務,更好地向基層輸送全科醫生。

參考文獻: 

[1] 楊羽,楊碩.基礎醫學課程在理工科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中的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資訊,2015,13(26):149-150. 

[2] 楊光,黃閻妹,沈建等.碩士研究生基礎醫學課程多元一體化實踐與探索[J].醫學與哲學,2016,37(8):88-90. 

[3] 許燕.與執業考試對接的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改革的實踐與研究[J].時代教育,2016(2):21. 

篇3

【關鍵詞】 美國; 替代醫學; 補充醫學; 傳統醫學, 中國; 研究

Abstract: Researches o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inclu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re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scale and investment are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application of TCM therapies, background of Eastern and Western knowledge, thinking model, as well as the recognition of TCM theories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content and design of TCM researches.

Keywords: United States; alternative medicine; complementary medicine; traditional medicine, Chinese; research

自20世紀后葉以來,國際社會對非生物醫學體系的補充替代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的觀點和態度發生轉變,重視和關注與日俱增,如專業醫學期刊每年發表CAM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達1 200項[1]。中醫藥在世界范圍也屬于CAM的主要治療手段和科學研究內容。如美國國家補充與替代醫學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于2005年底宣布新成立的6個CAM研究中心中有4個涉及中醫藥[2]。西方國家中,美國設立了專門的CAM研究機構,經費、人員等投入較大,并已形成相當的CAM臨床使用規模和系統研究格局,故以其為代表分析世界CAM科研現狀,并與中國的中醫藥研究作一對比。

1 美國政府對CAM研究的支持現況

美國專業研究CAM的機構規模不斷擴大,規格日益提高,科研投入也快速增長,政府對于調查與評估非對抗療法有著認真而全面的興趣。1992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內部成立替代醫學辦公室(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OAM)以探索“非常規醫療實踐”,年研究經費為200萬美元,開始提供美國替代醫藥使用情況的基本信息。到1999年,NIH將OAM擴建為NCCAM,獲得的研究資助力度也相應增加,成立當年即獲撥款4 890萬美元進行與CAM直接相關的工作。到2007年,NCCAM公布其2008年經費預算請求為1.217億美元[3,4]。一般而言,實際的撥款數多于經費預算請求。除了NCCAM這個專門的CAM研究機構外,NIH其他19個研究所與中心也參與到其中,2005年,共耗資3.349億美元進行相關研究[3]。見圖1和圖2。此外,美國其他科研院所和許多國際衛生機構也積極參與,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這樣蜚聲國際的教育機構早在2000年即爭取到780萬美元資助,建立CAM癌癥中心,對其可能的抗腫瘤或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作用和機制進行廣泛研究[5]。

2 美國CAM研究的思路

2.1 美國CAM研究的方法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仍強調:是否使用CAM取決于這些療法所顯示的療效與安全性;不論是生物醫學還是替代醫學,都應使用相同的原則與標準。但同時他們也承認,替代醫學具有不同于生物醫學的特性:(1)以綜合治療多見;(2)難以對所研究的內容下一明確定義;(3)多見個體化治療,難以標準化;(4)治療效果與施治者以及醫患關系(如信任程度)有關;(5)CAM可能存在安慰劑作用以及患者期望效應(placebo or expectation effects)的影響;(6)現有的標準難以評價CAM的某些作用,如心身健康的感覺(feelings of wellbeing)、能量平衡(energy balance)等;(7)不論是替代醫學還是生物醫學,即使其治療都有明確的使用框架或選擇范圍,但操作者仍會根據他們的經驗和直覺對病人進行個體化治療,而替代醫學在該問題上更為突出,這就使治療效果研究非常困難。

基于以上認識,西方國家在開展替代醫學研究時,雖然仍然強調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是驗證其治療效果的“金標準”,但西方醫學界也認為在RCTs不能使用或當其結果不能概括替代醫療的真實情況時,其他研究方案亦可運用以提供療效相關信息,并期望傳統的RCTs方法能與創新后方案結合起來提供更多有關CAM對健康影響的知識。這些創新的設計方案包括:(1)單病例隨機試驗(nof1 trials);(2)偏好RCTs(preference RCTs);(3)觀測與隊列研究(observational and cohort studies);(4)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ies);(5)綜合治療的研究(studies of bundles of therapies);(6)行為治療的研究(studies of “manualized” therapies);(7)對安慰劑作用或期望效果的合并使用、測定或解釋的研究(studies that specifically incorporate, measure, or account for placebo or expectation effects);(8)屬性治療交叉分析(attributetreatment interaction analysis);(9)定性研究(qualitative methods)。

美國醫學界認為,不能因為一種治療方法沒有達到某一特定的標準——如現代生物學機制——而將其排除在考慮之外。但是,這種機制的缺乏會不可避免地增加對這種治療潛在有效性的懷疑程度(不論是生物醫學還是替代醫學都一樣)。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的基礎研究來證明資助這種治療的臨床研究是合理的。同時,需要得出更多的證據才能認定這種治療效果是確切的。

2.2 美國CAM科研經費的分配情況

在生物醫學領域,一般投入到基礎研究的部分占到總研究經費的2/3,而臨床研究僅占1/3。因為生物醫學的發展主要依賴新的化學結構的發現或者科技成果帶來的新的檢測和治療手段的發明,這在西醫的臨床實踐過程中不可能獲得,只能通過基礎研究更多地擴展知識內容,理解疾病和治療的生物學機制,然后在基礎研究成果上,產生生物醫學新的臨床治療方案,如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直接促進了胃潰瘍臨床治療新方法的采用和療效的大幅提高。

替代醫學異于生物醫學這種臨床使用對基礎研究的依賴關系,故其研究不可避免地與實踐更加緊密結合。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替代治療目前已被廣泛使用,這種以實踐為主的認識傾向就表現在NCCAM將其資源的更大部分投入到臨床研究。如2003年其臨床與基礎研究經費的比例為2.5∶1[6]。中國中醫藥的科研經費比例也呈現出對臨床應用研究的傾斜[7]。見圖3。

3 對比、分析中醫學研究在美國和中國的異同

中醫學需要保持辨證論治等自身特點來診斷和防治疾病,這目前仍是其取得療效的重要保障,但同時,它不可避免地需要合理利用現代科技知識,不斷增加新的研究方法來闡明這種異于生物醫學的療法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了解盡可能多的作用機制。國內外在這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

2006年美國僅NCCAM就獲得美國國會1.23億美元的研究資助,其中有關中醫藥的課題共61項,資助額度為1 728萬美元,占年度總資助額的14.08%。NIH所有機構每年有關替代醫學課題的經費總和超過3億美元,中醫藥是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美國其他科研院所和高校也在進行中醫藥的相關研究。據保守估計,美國每年用于中醫藥科研的經費超過4 000萬美元。在中國,2004年全國中醫藥科研機構承擔政府科研項目的經費共5 335萬元人民幣[7]。由于中美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即使兩國財政支出中的中醫藥研究經費比例相同,其在具體的費用上也會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國在有意識不斷增加對中醫藥研究資助的同時,還應爭取多渠道的中醫藥科技活動投入,并且防止低水平重復項目占用研究資源。在此,以NCCAM于2006年批準的61項中醫藥研究課題為例分析、比較其與中國的異同。

3.1 中美對中醫學研究內容的側重點不同

NCCAM有關中醫藥研究的項目有:針灸研究,包括針刺、電針、激光針灸、艾灸、穴位按摩等;中藥研究,包括中藥復方、單味藥和提取物;此外還包括氣功(包括內氣、外氣)、太極拳和飲食研究等。其中,針灸研究地位突出,占到61項中的30項(49.18%)。這與針灸較中藥等其他中醫療法在美國更被認可,使用更普遍,并在某些地區已取得合法醫療地位,部分得到保險公司認可的情況相符。

其次,中藥研究共有13項(21.31%)。其中涉及一味中藥以上復方的研究有7項,但有3項都將簡化處方的藥物作為主要研究目的之一,以便于質量控制,以及更好地找出有效成分。中藥研究中的其余6項涉及單味中藥如大黃或中藥提取物如黃連素、竹提取物等的研究。

再者,共有9項關于太極和氣功的研究(14.75%),比例較中國為高。這可能是因為在中國涉及的中醫有效治療手段更多,而有更多的研究對象,太極、氣功的整體地位與民眾應用情況在中國并不突出,故立項較少。但太極和氣功與西方的冥想、靜坐等形神鍛煉方式有相似之處,而且西方重視心理以及非藥物、非損傷療法,所以成為中醫藥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還有,由于美國缺乏中醫學的哲學人文背景并對中醫基礎理論存在知識鴻溝,所以其對中醫的研究多停留在脫離理論的操作層面,對中醫學理論研究基本不涉及,像2006年僅有一項有關腸激惹癥的臨床研究涉及中醫的證(實證、虛證)。而中醫專家醫療經驗總結、中醫古籍的整理等文獻方面的內容尚未進入NCCAM的研究視野。

此外,NCCAM項目重視對新生低年資的年輕研究者的培訓。其中有4項以教育、培訓為主要內容,另有10余項課題都明確將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兩個目的結合起來,并明確指出導師團和培訓計劃。這是美國針對中醫藥研究人員不足而進行的行之有效的培訓計劃。中國也同樣存在中青年研究者不足的問題,但對培訓工作的重視尚不充分。

而且,NCCAM重視軟科學研究,認為應積累必要的與中醫學相關的經濟、社會、心理、臨床決策和使用療效方面的知識與研究能力;探索其治療費用、效果和生活質量之間的關系;了解中醫藥與生物醫學以及其他替代醫學之間的關系。目前此類研究在中國開展較少,因此中醫藥與生物醫學比較,其“廉”與“驗”是否占有優勢及其優勢程度難以確切評價,并難于從宏觀上把握中醫藥對國家醫療保健體系與經濟負擔的影響。

與美國具有發散思維的龐雜中醫藥研究內容相比,中國的中醫藥研究顯得比較單一,主要包括中醫的理論研究、中藥研究和針灸研究等部分,其他如物理治療、飲食、鍛煉等療法也有涉及,但并非重點。研究的思維方式也比較固定。

3.2 東西方知識背景、思維方式以及對中醫理論認可程度的不同導致研究設計的差異

從中、美的中醫藥科研設計中可看出東西方思維方式的較大差異。西方素有的對所有尚未證明事物的質疑態度,使得某些研究內容與思路完全不同于中國。像安慰劑作用與患者期望效應對治療結果的影響,在中國,目前該方面的研究較少,我們一般將這些與治療手段本身關系不甚密切的心理、社會因素,歸于整體治療和綜合療效范圍;而同一治療在同類證型患者身上產生療效不一致的現象,也多與體質等個體因素聯系起來。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在針灸研究中表現較明顯,中國研究設計的對照組多為空白對照,即比較針灸治療與不進行針灸治療對病情的影響,認為這樣就足以說明針灸治療的效果。但西方不同,他們對所有的中醫理論如穴位定位、經絡的走向、操作手法等都有質疑,而不會將其當作既定的事實接受;并且非常重視病人對療法認同程度和療效之間的關系。因此,設計的針灸對照組包括空白對照與假針灸對照,以證明針灸不僅有效,而且這種效果并非安慰劑作用;還設定同一經絡上的穴位與非穴位對照;經絡上的點與非經絡上的點的對照;按照中醫理論進行轉動和提插等手法針刺以及不進行手法的針刺對照;基于中醫理論的個體化治療與固定穴位治療對照;以及相信針灸等治療的患者與不相信者的對照等等。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2007年德國學者公布其研究結果,認為針灸與假針灸對腰痛都比已有的治療更有效,有效程度沒有差異[8]。這個研究設計包含了對中醫經絡、穴位等理論的質疑,而研究結果提示針刺為一種安慰劑或是一種簡單的體表刺激作用。對于結果本身,因為這與美國等其他國家已有的關于針灸的陽性結果并不一致,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而且,此結果的產生還可能源于設計方案的缺陷,如針灸治療間歇過長(一周2次的頻率)、操作手法失于準確、治療取穴不當等等,使針灸療效難以發揮至最大,而導致與其他的體表刺激產生同一水平的效果,難以與非穴位或淺刺激所產生的作用區別開來。但是,假西方學界之眼,其豐富的生物醫學研究思維方式對中國的中醫藥研究具有一定啟發作用。

總之,中醫學研究進行到今天,已顯露出方法學瓶頸。目前的研究成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確定療效,了解機制,但尚沒有形成強有力的證據支持中醫藥的個體化治療,也沒有形成比較公認的診療標準。美國的中醫藥研究是針對西方醫學界重新認識與改造過的中醫藥內容進行的研究,而且結合了自身的醫藥傳統、研究思路與客觀需求,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知識、文化、哲學和社會等體系的印跡,但其研究內容與方法對中國的中醫藥研究有他山之石的作用。

4 鳴 謝

衷心感謝NCCAM代副主任、國際衛生研究辦公室主任Jack Killen博士熱忱提供的2006年NCCAM中醫藥相關立項課題的資料。

【參考文獻】

1 Eisenberg DM.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report o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the United Statepersonal reflections on its content and implications. Altern Ther Health Med. 2005; 11(3): 1015.

2 CAM at the NIH. New research centers announced. nccam.nih.gov/news/newsletter/2006_winter/rescenters.htm[2008324].

3 Institute of Medicin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5: 2627.

4 Kirschstein RL. Fiscal year 2008 budget request. nccam.nih.gov/about/offices/od/directortestimony/0307.htm[2008324].

5 Karen I. Alternative medicine center gets funding. jhu.edu/~gazette/2000/oct0900/09alter.html[2008324].

篇4

【關鍵詞】醫學;職業技術教育;生物醫學工程

【中圖分類號】R318.0-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2-0316-02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資助項目(10SKS02)

隨著近20年來世界范圍內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職業教育在形式和數量上都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诖耍摵蠂炭莆慕M織(UNESCO)推出最新版本“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1997,雖然將高等職業教育仍定位于ISCED5為“第三級教育第一階段”,但是作為“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資格證書”(not leading directly to an advanced research qualification)獲得的教育層次,它將初版中分屬兩個不同層次的大學??疲ㄔ璉SCED5)和本科(原ISCED6)以及“所有博士學位以外的研究課程”(原ISCED7中的博士前課程部分)納入了同一層次之中,從此突破了高等職業教育(尤其是在中國)僅僅局限于??茖哟蔚慕逃款i,為各類職業教育建立本科乃至碩士層次的教育提供了可能[1]。與普通本科教育并行的“立交橋式”發展之路由此拉開序幕。目前我國由于臨床醫學、中醫學、口腔醫學、藥學等專業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以達到“能進入一個高精技術要求的專門職業”。醫學本科院校在醫學主干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與水平上均高于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本文將以生物醫學工程學的國內外現狀為例,來探索職業教育互補于普通醫學本科教育的發展之路。

1生物醫學工程國內外發展現狀

生物醫學工程學是理、工、醫相結合的邊緣學科,是多種工程學科向生物醫學領域滲透的產物。它是運用現代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原理與方法,從工程學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人體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揭示其生命現象,為防病治病、促進健康提供新技術手段的一門綜合性的高技術學科。

1.1 80年代起生物醫學工程學步入新起點 50年代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發展的初期,工程技術與生物醫學間的交差、滲透是從臨床醫學開始的,其中尤以人工器官的出現,可視為現代醫學的一個重大特征。在經歷了60年代的早期發展和70年代以醫學影像技術為代表,所標志的生物醫學工程學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基礎上,80年代起,生物醫學工程學除繼續向臨床領域橫向擴展外,開始在向縱深方向發展方面出現新的轉折。如醫學影像技術中的MRI、DSA、ECT、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裝置、圖像文檔與通訊系統等;出現了全實驗室自動化系統、體外碎石機和除顫器等治療裝置以及微波、射頻、激光、超聲等各種治療技術。

1.2 90年代與更多的學科交叉、融合 組織工程:是生物醫學工程、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材料、生物技術、生物化學、生物力學,以及臨床醫學等學科間的不斷交叉、滲透與融合,而形成的新的前沿科學。所涉及的組織有軟骨、皮膚、胰腺、肝臟、腎臟、膀胱、輸尿管、骨髓、神經、骨骼肌、肌鍵、心瓣膜、血管、腸、等,其中皮膚已有初步產品進入臨床應用。我國自90年代初開始了有關的基礎研究工作,并列入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成為國家的重點支持項目。生物芯片:在實施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推動下,DNA微探針陣列的基因芯片是最重要的生物芯片之一。它可以在同一時間內分析大量的基因,實現生物基因信息的大規模檢測。微米/納米技術:是指量度范圍分別在0.1?100微米(?m)和0.1?100納米(nm)內的物質或結構的制造技術。其最終目標是,人們將按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縱單個原子、分子或原子團(小于10nm)、分子團,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包括納米材料學、納米電子學、納米機械學、納米生物學、納米顯微學等等新的高技術群。我國在大尺寸納米氧化物材料制備方面,已成功地研制出致密度高、形態復雜、性能優越的納米陶瓷,從而進入了國際領先行列。日本研制出的“萬能醫用微型機器人”,可在不損害任何人體器官的情況下,沿著血管或胃腸道行進到發病部位進行檢查,醫生可指令機器人取組織樣品、直接釋放藥物、清除血栓、切斷或接通神經和進行細胞操作等精細手術。家庭保健工程(Home Health Care, HHC):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均已將HHC作為重要內容列人21世紀的生物醫學發展戰略,成為優先資助的領域之一。即將家庭保健管理系統、疾病早期預報、家庭治療和康復儀器、家庭急救支援系統等技術和產品作為重點開發項目。我國開展HHC的研究與開發以家用治療產品為最多。通過采用電話傳輸監護網的方式進行心臟監測和急救,已在我國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廣州等大城市相繼開展起來。

1.3 生物醫學工程學傳統領域的發展 生物材料:自50年代出現合成高分子材料以來,生物材料取得了很大發展;如今,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醫用金屬材料,無機生物醫學材料,以及由活體材料和非活體材料構成的雜化生物材料,幾乎在臨床醫學各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并最終導致了標志著本世紀現代醫學重大特征之一的人工器官的出現;在此基礎上,90年代生物材料又在向著復合/雜化型、功能型和智能型的方向發展。醫學影像技術:在生物醫學工程學中,像X射線、超聲波、磁共振、放射性核素、紅外線等物理源的醫學影像技術,對醫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數字化、網絡化、綜合化已成為目前醫學影像技術的總體發展方向。生物醫學工程學所涉學科尚有生物力學、醫學電子學、人工器官等等。

2國內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建設情況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屬工科專業,具有很強的多學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強調數理科學、電子信息和計算機技術等理工科知識與生物醫學知識的有機結合。本專業課程設置除數理化及工程基礎課外,主要專業課程有:電路、信號與系統,模擬與數字電子技術,數字信號處理,生物醫學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微機原理與應用,單片機在醫學中的應用,生命系統分析與仿真,生物醫學信號處理,生物醫學儀器,醫學成像技術,醫學圖像處理,醫學超聲波,工程生理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自動控制,計算機與信息系列課程等,并開設多個專業課程設計,做到教學與實驗設計并重。目前國內開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校,一部分是醫科院校,一部分是各大綜合類院校。排名前十的有浙江大學、四川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而在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由工程學院與醫學院合辦,學生將學習到有關工程和生命科學的原理,理解不同類型的先進醫學工程系統之設計和運作,掌握工程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3醫學職業教育可以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中尋找“立交橋式”發展契機

醫學職業教育類院校,應該與本科院校錯位發展。以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為例,應該培養計算機網絡技術服務和各類大型醫療設備的操作與維護方面的專業人才;計算機網絡技術包括:數字化醫學中心,醫學圖象處理及多媒體在醫學中的應用,生物信息的控制及神經網絡生物醫學信號檢測與處理。要求學生深入掌握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理論醫學與工程相結合的科研能力,解決生物醫學領域中的科學研究,醫療儀器研制,產品開發以及大型醫療設備的操作,維修管理等問題,同時也能勝任其他領域的電子技術及計算機技術。學生主要學習生命科學、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電子技術、信號檢測與處理、計算機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的基本訓練,具有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中的研究和開發的基本能力。

3.1 生物信息技術 實現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以及其他學科的有機結合,發展生物信息高通量、高效、快速的提取方法,發展疾病檢測的新方法和新技術,發展研究藥物與靶標作用的新方法,發展基因組數據、蛋白質組數據和結構基因組數據的計算機處理、分析和可視化方法,解析生物大分子結構和功能之間關系等,提高生物信息處理、分析和利用的水平,為我國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源頭創新奠定基礎。

3.2 醫學圖像與醫學電子學 醫學圖像處理和分析、計算機輔助診斷和治療、醫學物理等,以及生物、醫學和工程學等領域理論和方法,并通過這些學科的交叉形成了新型學科。

3.3 生物與醫學納米技術 包括納米生物材料、納米生物器件研究、納米生物技術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納米材料與器件的計算模擬。

3.4 生物與醫學納米技術 生物醫用材料研究,用于人體、器官的診斷、修復、替換或增進其功能。

3.5 醫學信息學及工程 應用系統分析工具這一新技術來研究醫學的管理、過程控制、決策和對醫學知識科學分析。

4以生物醫學工程為例,探討醫學職業教育的前景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修業年限為四年或五年。授予學位是工學學士。就業前景良好,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類大型醫療設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大型醫療設備的操作、維修及管理人員是各大醫院及公司急需的人才。畢業后可從事醫學機構中醫療器械的維護、使用、銷售和和醫療電子系統的開發與維護,輔助醫生觀察、診斷、治療疾病。職稱由衛生部組織統一考試評定,頒發臨床醫學工程技術(初級士、初級師、中級等)證書。

醫學職業教育不僅要解決國家發展急需的基層衛生人才的培養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引領區域經濟向先進領域拓展,提升地方行業水平。建設西部教育高地,需要在技術類專業中大膽創新,走別人沒有走過或者沒有走出規模的路。其重要意義體現在以下幾點:①醫學應用技術類專業雖然具有辦學成本高、難度大等不利因素,但也具有技術含量高、可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巨大優勢。②醫學應用技術類專業走向產業化,對引領區域經濟發展、拓展地方行業布局和提升地方行業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③醫學應用技術類人才培育專業群的建成,將為地方輸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同時也能提供高水平的就業崗位,有助于拉動地方經濟,整體提高地方生產力。④醫學應用技術類專業人才的聚集,與提高區域人才質量、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進程直接相關。斯坦福大學在成立之初不被看好,但堅持將硅谷建設與學校成長聯系在一起,最終成為世界名校就是例證[2]。

5結語

在國家拉動內需、教育優先的有利政策指引下,在醫學職業教育領域大力發展醫學應用技術專業是切實可行的。用教學做一體化培養醫學技術專業人才,為地方醫學應用技術產業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其意義也是深遠的。創立醫學應用技術專業基本原則是按照專業設計,分步驟解決專業基本格局,建設教學做一體化生產性實訓基地,逐步提升專業辦學水平和內涵質量,最終構建具有影響力的專業群。在全國眾多的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中同質化辦學的現象非常突出,上海醫療儀器高等??茖W校涉足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外,還沒有一所學校開設生物醫學工程的相關專業[3]?,F代醫療活動是建立在龐大的醫療儀器設備的輔助診斷和治療基礎上的,急需醫學工程技術的大量人才。只有大力拓展醫學相關技術領域的辦學,才能真正在傳統醫學專業之外辦出既有生命力又有制高點的醫學職業技術教育。

參考文獻

[1]Issenberg SB,Mcgaghie WC,Petmsa ER,Gordon DL,Scalse AJ.Features and uses of high―fidelity medical simulations that lcad to effective learning:a BEME systemic review.Medieal Teacher,2005;27:10-28.

篇5

【關鍵詞】 光電子技術 光醫學 光保健 學科現狀 發展趨勢

一 引言

生物醫學光學與光子學是光學或者說光子學現展的一個分支學科。由于光學與光子學是具有極強應用背景的學科,所以“生物醫學光子技術”這一多學科交叉的新興研究領域在20世紀末葉也隨之應運而生。

激光技術作為一項重大的科技成就,為研究生命科技和疾病的發生、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為保健和臨床診療提供了嶄新的手段,推動人類科學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可以把與光的產生、傳播、操縱、探測和利用有關的物理現象和技術包括在內的科學及工程籠統地簡稱為光學。用光學最廣的含義來概括各研究領域及其相關交叉分支時必然包括了激光和光電子技術。運用光學及其技術研究光與人體組織的相互作用問題可歸之于“組織光學”范疇。它是研究光輻射能量在生物組織體內的傳播規律以及有關組織光學特性的測量方法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是光醫學(光診斷和光治療)的理論基礎。經過40多年的發展,激光與光電子技術在人類的保健、醫療以及生命科學中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醫學領域,光電子技術使各種新療法,包括從激光心臟手術到用光學圖像系統的關節內窺鏡進行微損膝關節修復等,成為可能或得以實現。目前,科學家們正致力于研究光學技術在非侵入式診斷和檢測上的應用,如乳腺癌的早期探查、糖尿病患者葡萄糖的“無針”監控等。激光在醫學上的最早應用雖然集中在治療方面,然而在80年代初期起便開始了光診斷技術的探索。指望無損害地獲得診斷信息是這些研究的驅動力之一,其中在物理學中高度發展的光譜技術有望在診斷醫學中得到應用。利用光纖把光傳輸到身體內部的能力,可以完成膀胱、結腸和肺等器官的檢查。隨著醫學診斷方法向無損化方向發展,利用光電子學技術對組織體進行鑒別和診斷,有可能更早期、更精確地診斷各種疾病。近年來,人們開始把這種診斷方法稱之為“光活檢”。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概念的更新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激光美容術”在世界各地包括在我國各大城市逐漸地開展。保健美容是光電子技術應用越來越活躍的領域。激光技術應用于美容外科的起步較早,使得一些在美容整形外科很棘手的疾病,如太田痣、血管瘤等治療變得簡易有效。到20世紀末,人們又開發了一種稱為光子嫩膚術的新美容技術。它基于選擇性的光熱解作用,有效地改善肌膚的質地和彈性,達到美容的效果。之所以用激光或強脈沖光進行非消融性的嫩膚或治療越來越流行,是因為這類手術具有無損、不必住院、幾乎無副作用和無疼痛,從而使受術者容易接受的優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先后二次在“光子學與光子技術”以及“生物醫學光學”優先資助領域戰略研究報告中分別指出:近年來生物醫學光學與光子學的迅猛興起,令人矚目,并因而引發出一門新興的學科-生物醫學光子學(Biomedophotonics)。研究報告選定了近期優先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光子學、醫學光子學基礎研究、醫學臨床的光學診斷和激光醫學中的重要課題等諸方面。

福建師范大學在1974年成立了“醫用激光及其應用技術”研究組,以激光與光電子技術為基礎,圍繞激光醫學應用的核心技術開展研究與開發。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跟隨該領域的國際走向,轉入激光醫學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生物組織光學與光劑量學的研究。伴隨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逐步形成了我們有特色的若干前沿研究方向,并于2005年獲準立項建設醫學光電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二 國內外現狀

光學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在經歷了一個緩慢的發展階段后,由于激光與新穎的光子技術的介入,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新階段。與光學有關的技術沖擊著人類健康領域,正在改變著藥物療法和常規手術的實施手段,并為醫療診斷提供了革命性的新方法。特別在近十多年來,與蓬勃的學術研究活動相對應,國際上出現了專門的研究性學術雜志,如:Laurin 出版公司于1991年發行了“Bio-Photonics”新雜志。美國光學學會重要的會刊之一“Applied Optics”也于1996年將其“Optical Technology”欄目擴充為“ Optical Technology and Biomedical Optics”,并定期出版有關生物醫學光學的論文專集。SPIE亦于1996年創辦了期刊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且聲譽日隆。到2004年,該刊的SCI影響因子已達3.541。當前,發達國家普遍對生物醫學光子學學科給予了高度重視。例如,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新成立的國家生物醫學影像與生物工程研究所(NIBIB)中,生物醫學光子學也成為其主要資助的領域。近三年中,美國NIH已經召開過4次研討會,認為新的在體生物光子學方法可用于癌癥和其它疾病的早期檢測、診斷和治療。新一代的在體光學成像技術正處在從實驗室轉向癌癥臨床應用的重要時刻。在NIH的支持下,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正在計劃5年投資1800萬美元,招標建立“在體光學成像和/或光譜技術轉化研究網絡(NTROI)”,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光學成像對比度的產生機理、在體光學成像技術與方法、臨床監測、新光學成像方法的驗證、系統研制與集成等五個方面。2000年底,在美國NIBIB的首批支持項目中,光學成像方法約占30%。2000年7月,美國NIH投資2000萬美元,開展小動物成像方法項目(SAIRPs)研究,受到生命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其中光學成像方法是研究重點之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在2000-2002年了4次關于生物醫學光子學研究(Biophotonics Partnership Initiative)的招標指南?!?.11”事件后,美國國防部啟動了“應激狀態下的認知活動”(Cognition under stress)項目,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光學成像技術。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于2002年10月宣布:未來10年內,將投資5200萬美元建立生物醫學光子學科學技術中心(The Center for Biophot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其中4000萬美元由NSF支持。在學術交流活動方面,國際光學界規模最大西部光子學會議(Photonics West)上,每年的四個大分會之一即是生物醫學光學會議(BiOS),論文均超過大會總數的三分之一,如,2003年關于BiOS的專題為19個,占整個會議的19/52=36.5%;2004年,IBOS會議專題為20個,占整個會議的20/55=36.4%。另外,每年還召開歐洲生物醫學光子學會議。除疾病早期診斷、生理參數監測外,在基因表達、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新藥研發和藥效評價等研究中,特別是近年來的Science, Nature, PNAS等國際權威刊物發表的論文表明,光子學技術也正在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某些領域,如眼科,光學和激光技術已成熟地應用于臨床實踐。激光還使治療腎結石和皮膚病的新療法得以實現,并以最小的無損或微損療法代替外科手術,如膝關節的修復?,F在,用激光技術和光激勵的藥物相結合可治好某些癌癥。以光學診斷技術為基礎的流動血細胞測量儀可用于監測愛滋病患者體內的病毒攜帶量。還有一些光學技術正處于無損醫學應用的試驗階段,包括控制糖尿病所進行的無損血糖監測和乳腺癌的早期診斷等。光學技術還為生物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如人體內部造影、測量、分析和處理等。共焦激光掃描顯微鏡能將詳細的生物結構的三維圖象展現出來,在亞細胞層次監測化學組成和蛋白質相互作用空間和時間特征。以雙光子激發熒光技術為代表的非線性成像方法,不僅可以改善熒光成像方法的探測深度、降低對生物體的損傷,而且還開辟了在細胞內進行高度定位的光化學療法。近場技術將分辨率提高到衍射極限以上,可以探測細胞膜上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離子通道等等。激光器已成為確定DNA化學結構排序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光學在生物技術方面的其它應用還包括采用“DNA芯片”的高級復雜系統,和采用傳輸探針的簡單系統。激光鉗提供了一種在顯微鏡下方能看見的一種新奇的、前所未有的操作方法,能夠在生物環境中實現細胞或微觀粒子的操縱與控制,或在10-12m范圍內實現力學參數的測量。結合光子學和納米技術已經可以探測細胞機械活動,揭示細胞水平上隱秘的生命過程,利用納米器件甚至可以檢測和操縱原子和分子,這可以應用在細胞水平的醫學領域。高技術的進步,如:微芯片極大地加速了生物光子學的發展進程。集成電路、傳感器元件和相連電路的小型化、集成化促使在體和體外測量分子、組織和器官圖像成為可能。許多生物醫學光子學技術已經在臨床上應用于早期疾病監測或生理參量的測量,如血壓,血液化學,pH,溫度,或測量病理生物體或臨床上有重要意義的生化物種的存在與否。描述不同光譜特性(如熒光,散射,反射和光學相干成像)的各種光學概念出現在功能成像的重要領域。從大腦到竇體再到腹部,精確導位和追蹤,對于精確定位醫療儀器在三維手術空間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诜肿犹结樀墓庾蛹夹g可以識別發生疾病時產生的分子報警,將真正實現令人激動的、個人的、分子水平的醫學。

我國的研究基礎與條件雖然相對落后,研究投入不足,但生物醫學光子學是一門正在興起和不斷發展的學科,在這一新興交叉學科上國內外處于一個起跑線上。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省部委以及其它基金項目的資助下,我國在生物醫學光子學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尤其是2000年第152次主題為 “生物醫學光子學與醫學成像若干前沿問題”、第217次主題為“生物分子光子學”的香山會議后,有許多學校和科研單位開展了生物醫學光子學的研究工作,并初步建成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具有自己研究特色和明確科研方向的研究機構或實驗室,并在生物醫學光學成像(如OCT、光聲光譜成像、雙光子激發熒光成像、二次諧波成像、光學層析成像等)、組織光學理論及光子醫學診斷、分子光子學(包括成像與分析)、生物醫學光譜、X射線相襯成像、光學功能成像、認知光學成像、PDT光劑量學、高時空譜探測技術及儀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發表了許多研究論文,申請了許多發明專利,有些已經獲得產業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與信息科學部聯合發起并承辦的全國光子生物學與光子醫學學術研討會已經舉辦了六屆。這對我國生物醫學光子學學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我國近年所召開的亞太地區光子學會議中,有關生物醫學光子學的內容已大幅增加,成為主要的研討專題。我國的生物醫學光子學研究和學術活動也方興未艾,呈現與國際同步的態勢。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以及對新技術的掌握方面跟蹤國際先進水平,但國內科研經費的投入相對較小,科研隊伍規模不大,原創性的科研成果與國外有較大差距。和國外的發展水平相比,我國的生物醫學光子學發展還存在以下問題:

(1)盡管從事生物醫學光子學的科研單位很多,但取得突破性、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很少,主要是由于我們的科研隊伍在組織、組成上還不合理,過于分散、開展的內容繁雜,難以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一些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及上水平的研究方向上;另外許多單位的研究重復,缺乏合作,導致水平低下;

(2)和國外相比,研究經費無論在絕對值還是相對值上均投入十分不夠;

(3)缺乏研究成果產業化的引導機制。

三 醫學光電科學與技術(福建師范大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概況

“醫學光電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設立于福建師范大學物理與光電信息科技學院(激光與光電子技術研究所)內,作為本學科開展科研研究和實施建設與發展的一個基礎平臺。實驗室已有30年發展歷史,1973年成立福建師范學院物理系激光實驗室,1984年成為福建師范大學激光研究所實驗室,1995年為福建省首期211重點學科《應用光子學》學科實驗室,2003年5月26日經福建省科技廳批準成立“光子技術福建省重點實驗室”,2005年7月28日經教育部批準立項建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座落于福建師范大學長安山校園內。

30年多來,實驗室在生物組織光學、醫學光譜與光學成像技術、光診斷及光診療技術、信息技術光學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等四個主要方向上努力開拓,承擔并完成了數十項國家與省部重點、重大項目課題,取得一批代表我國本領域研究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十五以來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其它省級以上獎勵12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的論文以及被SCI、EI收錄的論文均超過100篇。

實驗室目前承擔著國家與省級重要課題50余項,科研經費超過2000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項,國家教育部、科技部、衛生部項目9項,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1項,其它省級重要項目近30項。

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原所長王啟明院士任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由黃尚廉院士和謝樹森教授擔任。另有九位國內外著名的激光、光電子與醫學學科交叉的院士、專家或資深教授擔任委員,其中海外委員兩人。他們規劃、指導并檢查本學科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

重點實驗室主要學術帶頭人、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謝樹森教授是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福建省光學學會理事長、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光學工程專業博導、全國勞動模范,是我國醫學光電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學術帶頭人與開拓者。實驗室主任陳榮教授、副主任李暉教授均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建新教授來自于北京大學的優秀博士后研究員。重點實驗室擁有穩定的可持續開展高水平科研的學術梯隊,其中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或學術骨干包括1位閩江學者特聘教授、1位福建師范大學特聘教授、3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位全國優秀教師、2位福建省優秀教師和15位博士。

重點實驗室與國內外學術界建立了并保持著廣泛的聯系。重點實驗室已設立面向國內外的開放課題基金。已批準并實施來自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上海光機所、西安交通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天津醫科大學、上海市激光醫學研究中心等單位知名學者的開放課題。

重點實驗室已具備良好的科研軟硬件環境。現有面積近5000平方米,儀器設備原值2500多萬元。重點實驗室各項管理制度健全。

“醫學光電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在我國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特色鮮明,在我國相關學科處于領頭地位,有較大影響。重點實驗室建設將有力促進福建省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促使福建師范大學迅速向高水平、有特色、開放型的綜合性大學邁進。同時,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將有力促進我國醫學光電科學與相關學科的發展,為廣大民眾的身心健康,為海峽西岸的科技、社會與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四 發展趨勢和展望

光子學及其技術已廣泛應用或滲透到生物科學和醫學的諸多方面,被科學界所認同和重視。生物醫學光學已經成為國際光學學科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生物醫學光子學的發展,將為現代醫學和生命科學帶進嶄新的時代。本學科的發展將繼續體現了多學科交叉的特點,研究領域涉及到了生物學、醫學、和光學,還有化學等不同大學科的方方面面。技術開發與臨床應用研究的結合將越來越密切。一般認為,光學領域未來發展的重點是將各種復雜的光學系統和技術更加廣泛地應用于保健和醫療。當今世界中,與光子學有關的技術沖擊著人類對生命體的認知及人類健康領域。基于現代激光與光電子技術的生物醫學光子學技術將為生命科學研究帶來具有原始性創新的重要科研成果,并可望形成有重大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的產業。

在醫學領域,光子學技術正在改變著藥物療法和常規手術的實施手段,并為醫療診斷提供了新方法。在某些領域,如眼科,光學和激光技術已成熟地應用于臨床實踐。激光還使治療腎結石和皮膚病的新療法得以實現,并以無損或微損療法代替外科手術,如膝關節的修復。現在,用激光技術和光激勵的藥物相結合可治好某些癌癥。以光學診斷技術為基礎的流動血細胞測量儀可用于監測愛滋病患者體內的病毒攜帶量。還有一些光學技術正處于無損醫學應用的試驗階段,包括控制糖尿病所進行的無損血糖監測和乳腺癌的早期診斷等。

在基礎研究方面,研究重點在于從細胞,甚至是亞細胞尺度層次揭示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之間的差異,為新技術開發以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另一方面,研究光與人體組織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所產生的光化學、光熱和光機械效應。在技術的應用方面,研究重點轉向比較各種技術中光源(相干光源/非相干光源、波長、功率密度、偏振性、連續/脈沖光源、脈沖持續時間等)和個體差異(年齡、性別、臨床癥狀、發病史、發病時間等)對診斷或治療結果的影響,在確定各種技術臨床適應癥的同時,進一步實用化各種技術。此外,還在不斷開發新的實用于不同疾病的診斷、治療和監測技術。

值得關注的是,國外從事“生物醫學光學”領域研究的高?;蜓芯繖C構中,來自大陸的中國學者的數量越來越多。這有助于使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更加有效,并可以預期國內與國外在該領域的研究水平差距將不斷縮小。

今后若干年內醫學光電科技學科需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優先研究領域如下:

(一)醫學光子學基礎

在組織光學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有光在組織體內傳播的特殊方式、組織光學性質的描述以及有關實驗技術的開發和完善等。組織光學是醫學光子技術的理論基礎。光在生物組織中的運動學(如光的傳播)問題和動力學(如光的探測)問題是研究的主要內容,目的是要研究生物組織的光學性質和確定某靶位單位面積上的光能流率。應優先解決測量技術和實驗精度的問題,利用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光鑷技術測量活體組織的光學參量。在理論建模方面,建立生物組織中光的傳輸理論和數值模擬方法。具體開展的研究工作應包括:1)光在生物組織中傳輸理論:要用更復雜的理論來描述生物組織的光學性質以及光在其中的傳播行為。建立準確的組織光學模型,使之能反映生物組織空間結構及其尺寸分布情況、組織各個部分的散射與吸收特性以及折射率在一定條件下的變化情況;改造傳輸方程,使之適應新的條件,并能在某些情況下求出光在生物組織中傳輸的基本性質。2)光傳輸的蒙特卡羅模擬:繼續開發新的更為有效的算法以適應生物組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的要求。除了了解光在組織中的分布,還在探索從大量數字模擬中得到生物組織中光的宏觀分布與其光學性質基本參量之間的經驗關系。另外,發展非穩態的光傳輸的蒙特卡羅模擬方法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從中可以獲得比穩態條件下更多的信息。

組織光學參數的測量方法和技術方面,尚未獲得人體各種組織的可靠實驗數據。發展和完善活體的無損檢測尤為重要。在這方面,時間分辨率與頻率分辨率的測量方法引人注目。

(二)醫學光子學光譜診斷技術

醫學光子學光譜(非成像)診斷技術實質上是利用從組織體反射、散射、發射出來的光,經過適當的放大、探測以及信號處理,來獲取組織內部的病變信息,從而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

生物組織的自體熒光與藥物熒光光譜技術,內容涉及光敏劑的吸收譜、激發與發射熒光譜以及各種波長激光激發下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內源性熒光基團特征光譜等?,F在人們所謂的特征熒光峰實際上只是卟啉分子的熒光峰??陀^和科學地判斷激光熒光光譜對腫瘤的診斷標準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某些癌瘤的藥物熒光診斷已進入臨床試用,自體熒光的應用尚處于摸索之中。需要開展激光激發生物組織和細胞內物質的機理研究,探討激光誘發組織自體熒光與癌組織病理類型的相關性以及新型光敏劑的熒光譜、熒光產額和最佳激發波長等方面的研究,以期獲得極其穩定、可靠的特征數據,為診斷技術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近年來,拉曼光譜技術應用于醫學中已顯示出它在靈敏度、分辨率、無損傷等方面的優勢。應開發并完善重要醫學物質拉曼光譜數據庫,并使基于拉曼光譜分析的小型、高效、適用于體表與體內的醫用拉曼光譜儀和診斷儀將在醫學臨床獲得更廣泛的應用。

超快時間分辨光譜比穩態光譜在技術上更靈敏、更客觀和更具有選擇性。因此,將脈寬為ps、fs量級的超短激光脈沖光源用于醫學受到廣泛重視,其一,應發展超快時間分辨熒光光譜技術,用于測量生物組織及生物分子的熒光衰變時間,分析癌組織分子馳豫動力學性質等,為進一步研究自體熒光法診斷惡性腫瘤提供基礎數據;其二,應發展超快時間分辨漫反射(透射)光譜技術。以時域的角度測量組織的漫反射,從而間接確定組織的光學特征。這是一種全新的、適用于活體的、無損和實時的測量方法,為確知光與生物組織的相互作用,解決醫學光子學中基礎測量問題開辟一條新徑。

(三)醫學光子學成像診斷技術

發展出具有無輻射損傷、高分辨率、非侵入、實時、安全的光子學成像診斷技術,并具有經濟、小型、且能監測活體組織內部處于自然狀態化學成分等特點的醫療診斷設備。主要的醫學光子學成像診斷技術包括:

超快時間分辨成像技術:以超短脈沖激光作為光源,根據光脈沖在組織內傳播時的時間分辨特性,使用門控技術分離出漫反射脈沖中未被散射的所謂早期光,進行成像。正在研究的典型時間門有條紋照相機、克爾門、電子全息等。

散射成像技術:包括光子密度波散射層析成像、組織深度光譜測量以及復合成像等,利用紅外光源,光子密度波在生物組織中的穿透深度可達幾個毫米,在低散射的人腦組織中甚至可達30mm。

紅外熱成像:紅外熱成像是利用紅外探測器測量人體和動物的正常與病變組織的溫度差異來診斷病變及其位置,現已在醫學診斷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如乳腺腫瘤的診斷。

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技術:一種非侵入式無損成像技術,并且可以與顯微鏡、手持探針、內窺鏡、醫用導管、腹腔鏡等相結合使用,從而具有廣闊的應用領域。而且,OCT能進行眾多功能成像,如分光鏡OCT、多普勒OCT、偏振OCT:也可以與眾多成像技術結合使用,如熒光、雙光子、二次諧波成像等技術。

熒光壽命成像:受超短光脈沖激發后,熒光團,包括自體熒光團如NADH、FAD等和外源熒光團,如有機熒光染料、熒光蛋白等,所發出熒光的壽命取決于熒光團的分子種類及其所處的微環境,如pH、離子濃度(如Ca2+、Na+等)、氧壓等,因此熒光壽命的測量和成像,有助于提供生物組織的功能信息。和內窺鏡結合,可用于胃癌、食道癌等疾病的早期診斷,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具有高靈敏度、高特異性以及高診斷準確性的早期癌癥診斷方法。

光聲作用成像:利用超聲場在生物組織中的優良傳輸特性和激光在生物組織中的選擇性吸收特性,將超聲定位技術和光學高靈敏度檢測技術結合,以實現無損傷臨床醫學的結構和功能層析診斷。預期成像深度遠好于目前的光學成像方法,對于較厚生物組織成像及臨床應用特別具有吸引力,可為及早發現一些特殊病變提供一種無損、有效、高準確度的方法。

非線性光學成像:雙光子激發熒光顯微成像、二次諧波等成像技術由于具有三維高空間分辨率,對比度高、對生物組織的損傷小等優點,研究工作重點是擴展成像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范圍,重點解決研制小型化內窺型診斷設備所面臨的相關技術問題。

人體經絡的光學表征及其調控功能:已經用不少事實證明了經脈循行路線的現象,也初步顯示了人體體表沿十四經脈路線存在的紅外輻射軌跡。然而,至今未能用西醫的形態學或生理學方法證明它的存在,也不能明晰地闡明“經絡”的實質??梢岳靡寻l展的生物醫學光子學諸多成像技術為工具,研究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中醫學中的重大問題。

4.醫用激光治療技術(激光醫學)

強激光治療:是當前激光醫學中最成熟和最重要的領域。隨著新型醫用激光器的不時出現,如:鈦激光、鉺激光、準分子激光等,強激光治療技術的臨床用途也逐漸增多,提出一些新的問題。關于這些新型激光器及新的工作方式對人體組織的作用特點的認識還相對不足,基本沒有適合國人組織特性的治療參數。為此需加強研究激光與生物組織間的作用關系,特別是在諸多有效療法中已獲得重要應用的激光與生物組織間的作用關系;研究不同激光參數(包括波長、功率密度、能量密度與運轉方式等)對不同生物組織、人體器官組織及病變組織的作用關系,取得系統的數據,同時也有必要加強新型激光器及新的工作方式的臨床適應證的研究。

低強度激光治療:非熱或低強度激光輻射可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其作用機理尚不清楚。對弱激光治療機理的認識有待于整個基礎醫學的提高,如充分認識細胞基因表達與調控、細胞代謝的調控、免疫反應的調控等,同時還需研究不同弱激光劑量對這些調控的影響,這才能提高弱激光治療的針對性和療效。針對目前臨床上盲目夸大療效、照射劑量嚴重混亂的局面,建議重點扶持2-3個弱激光研究中心,集中財力與人力進行弱激光的細胞生物學效應研究;弱激光生物調節作用和細胞生物學現象(基因調控和細胞凋亡)的量效關系、弱激光鎮痛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以及弱激光與細胞免疫(抗菌、抗毒素、抗病毒等)的關系及其機制。尋求弱激光生物刺激效應的可能機制與量效關系;規范臨床治療參數與操作等。

光動力學治療(PDT)是當前激光醫學中最具活力且發展迅速的領域。光動力療法具備了診斷和治療腫瘤、心腦血管病等人類重大疾病的潛力。光動力療法在鮮紅斑痣、老年性眼底黃斑病變、某些頑固性皮膚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常規手段難以奏效的良性疾病的治療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進展,并結合內鏡技術的發展等,其應用領域得到很大的延伸和擴展。這些都說明發展光動力療法具有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應當重點資助PDT相關產品的國產化,扶持新一代國產光敏劑的開發及相應激光器的產業化,資助新一代光敏劑光動力學治療的機理研究。作用機理、光動力療法各要素對光動力學效應的影響、建立數學模型、新型光敏劑光動力學效應的研究,為開拓光動力療法新的應用領域取得系統的數據。

激光美容與光子嫩膚術:利用激光或強脈沖光照射皮膚后的選擇性光熱解效應,即靶組織(病灶)和正常組織對光的吸收率的差別,使激光在損傷靶組織的同時避免正常組織的損傷這一原則,達到去皺、去文身、脫毛和治療各種皮膚病或達到美容的效果。

五 結論

醫學光子學及其技術的學科發展,對生命科學有重要且積極的意義。在醫學領域,將為解決長期困擾人類的疑難頑疾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早期診治提供可能性,從而提高人類的生存價值和意義,其中的重大突破將起到類似X射線和CT技術在人類文明進步史上的重要推動作用,在知識經濟崛起的時代還可能產生和帶動一批高新技術產業。

參考文獻

〔1〕Michael I. Kulick. Lasers in Aesthetic Surgery. New York: Spring-Verlag,1998.(中譯本:激光美容外科,葉青等譯,福建科技出版社 2003.).

〔2〕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編,上海應用物理研究中心譯. 駕馭光:21世紀光科學與工程學, 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 78-114.

〔3〕 謝樹森,雷仕湛. 光子技術.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66.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光子學與光子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先資助領域戰略研究報告. 北京: 高教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 1999. 96-114.

〔5〕Raloff, Janet, Optical biopsy hunts would-be cancers, Science news, 2001,159(14):214.

〔6〕 Kathy Kincade, Medicalwatch: Optical biopsy device nears commercial reality, Laser focus world, 2000.

〔7〕 Britton Chance, Mingzhen Chen and Gilwon Yoon, Editors, Optics in Health Care and Biomedical Optic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SPIE, 2002.

〔8〕R.R. Alfano, Advances in optical biopsy and optical mammography, Published by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998.

〔9〕R.R. Anderson, J.A. Parrish, Science, 1983, 220:524-527.

〔10〕 謝樹森,龔瑋,李暉,光電子激光,2004,15(10):1260-1262.

〔11〕 R. Christian, G. Barbel, etal, Lasers Srug Med,2003;, 32:78-87.

〔12〕范滇元 中國激光技術發展回顧與展望 《2000高技術發展報告》 2000.

〔13〕 世界激光醫學發展簡史 2004.

〔14〕 李蘭 我國激光醫學現狀發展戰略――問題與對策《科技日報》2002.07.

〔15〕 Wei Gong, Shusen Xie, Hui Li. Photorejuvenation:still not a fully established clinical tool for cosmetic treatment. ICO20: Biomedical Optics, Proc. of SPIE Vol. 6026, 602604, (2006).

〔16〕 Hongqin Yan, Shusen Xie, Hui Li et al. Optical imaging method.

課題組成員:

1.謝樹森:教授、博士導師,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福建省光學學會理事長

2.李 暉:福建師范大學 醫學光電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3.陳 榮:福建師范大學 醫學光電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篇6

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新材料、空間科學與技術、先進制造與裝備、智能交通,經濟與管理、減災救災、現代高等教育、軟件工程、綜合交叉與重要學科前沿。

二。重點資助專業方向

重要農業動植物經濟性狀與病害發生的肚礎生物學;農業生物資源利用與生態系統淵控;農產品安全的基礎研究;煤高效、浩凈利用基礎問題的研究;油氣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基礎研究;重要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基礎研究;而向微納電子、光電子與微系統技術的基礎研究;體系結構和軟件一虛擬計筇環境;網絡與信息安全一可擴可信的網絡體系;軟件工程;動漫產業;氣候變化與災害;水資源與水循環;資源勘探;生態與環境;重要傳染病的基礎研究;健康與疾病發生的分子、細胞和整體的機制研究;中醫理論的基礎研究;傳統材料改造升級涉及的基礎科學問題;發展高技術新材料涉及的基礎科學問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涉及的材料科學基礎等。

三、資助在外留學人員參加為國服務活動

1.第十二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

2.2009中國海外學子遼寧(大連)創業周

3.2009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

4.“春暉計劃”為國服務周

5.第四屆“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

6.留學人員參與西部建設服務活動

7.留學人員參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服務活動

8.聘請集成電路,服務外包、動漫專業留學人員回國參加國家重點領域緊缺人才培養工作

9.邀請工程教育認證專家回國參加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

10.第二屆中國一澳大利亞生物醫學研究大會(南開大學)

11.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科研與學術交流(華中科技大學)

12.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資源環境及生態研究(蘭州大學)

13.白云鄂博礦稀土及鈮資源高效利用研究(內蒙古科技大學)

14.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項目(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15.貴州清潔燃煤生產新工藝及綜合利用研究(貴州大學)

16.非線性發展方程及動力系統國際學術會議(西南大學)

篇7

關鍵詞:醫藥知產 轉化醫學研究 產業集群

隨著全球化趨勢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發展,各國企業也認識到知識產權的保護對于增強國家和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性。對知識產權的看重,不僅僅是體現在走進來的外資企業,走出去的企業,同樣視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

一、醫藥知產在整個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總理曾指出:新時期,世界科技和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知識產權的競爭。作為開發和利用知識資源的基本制度,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就是重視和鼓勵創新。

由此,知識產權不僅事關企業的存亡,更關乎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在這場專利戰中占據有利的地勢,成為了新時期科技與經濟競爭最要緊探索解決的問題,從國內外的形勢看,產業集群是共同點。

二、產業集群是提升醫藥知產升級的有效措施

產業集群是指同一產業及其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的企業和機構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縱向延伸到銷售渠道和顧客,橫向延伸到包括提供互補產品的生產商和通過技能、技術而相互聯系的企業,當然包括地方政府部門機構。

1、以印度為例說明醫藥創新系統對產業技術能力的培育作用

1.1在印度制藥產業創新系統中包括國家醫藥產業與科技政策、國家藥物管制制度、藥品專利制度、國家藥物研究機構、制藥企業以及人力資源培訓與教育水平等。

1.2政府在制藥產業創新系統扮演重要角色。印度制藥產業快速發展是印度政府對制藥產業在產業政策、藥品管理制度、知識產權制度等方面進行強有力干預結果。印度政府在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包括給予企業研發費用的支持、研發企業的稅收優惠以及推動企業國際化發展等措施。目前印度全國用于醫藥研發的投入中,來自產業內企業的投入占到了2/3,其中私營企業研發投入甚至在10年前已經達到了85%左右的比例。

1.3 制藥企業仍然是產業創新系統的主體。印度制藥產業初期是以國家公共研發機構,從90 年代開始逐步轉化為以私營企業模式。不僅在活動的成效方面有很大的改善,還有助于企業逐步積累技術知識,發展技術能力。

2、以國內的生物醫藥的啟示--轉化醫學為例,來說明產業集群的重要性和意義.

轉化醫學研究倡導從臨床工作中發現和提出問題, 由基礎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研究, 然后再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驗證, 進而完成產業化, 形成診斷與治療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此研究能夠打破基礎醫學與藥物研發、臨床醫學之間固有的屏障, 建立起彼此的直接關聯,縮短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的過程, 可將科研機構獲得的研究成果, 經過快速驗證, 最終以產品的形式,迅速轉化為臨床上診斷與治療的新方法, 讓患者更快地受益于醫學、生物乃至機械信息等科學技術[1]。

轉化醫學研究最終目標是成果經過產業化, 將最先進的生物醫學成果應用到臨床, 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 迫于晉升和考核等壓力, 科研人員在科研工作的產出成果中, 更加關注的是文章,缺乏專利保護意識??蒲谐晒^早地進入公共領域,被國內外公司無償的使用,喪失了應得到的經濟收益。在國際合作中, 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一定要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要讓科研人員了解生物醫學領域涉及的知識產權及其可以專利的主題。

總之, 轉化醫學研究是以臨床需求為導向, 使生物醫學的研究真正實現以患者為中心在轉化醫學研究中, 科研人員要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特別是在國際合作中要有專利保護意識。科研人員要有敏銳的感知力, 及時了解國內外相應的政策和信息,以保護科研成果, 避免不必要的權益損失,實現轉化醫學最終使患者受益于科技成果的目的。

三、結合我國各地的現狀來比較、探尋一條因地制宜的醫藥知產發展之路

近年來我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已經成為全國三大醫療儀器產業聚集區。江蘇省集聚了一批跨國企業的中國生產基地,浙江省化學原料藥和中間體出口基地初具規模。上海市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形成國內領先的產業鏈,以浦東為核心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已經基本形成。長江三角洲也已經形成了產業鏈上下游配套較好的產業集群。

與主要的經濟區相比,成都產業集群還很薄弱,雖然成都呈現出西醫制藥、中醫制藥、醫療器械有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傳統制藥則一直占據主要地勢。四川省已將現代中藥和生物工程產業列入全省工業“7+3”產業(七大優勢產業和三大潛力產業)予以重點推進。2012年,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有望突破千億元。

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管局促進產業發展,成立了醫藥產業發展推進領導小組,鼓勵醫藥企業向集團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支持培育生物制藥領域新的增長點。省局領導帶隊深入企業調研,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行政審批中,探索實行“一站式”服務。

此外,四川省科技廳為了推進醫藥產業發展,將搭建包括生物醫藥信息服務、新藥研發技術服務、投融資服務等六大平臺;大力促進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培育一批創新藥物戰略性產業化;深入推進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

四川省的醫藥行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最明顯的劣勢在于未形成發達的產業區域體系。在大力發展制造業的同時,未能充分帶動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以至于生產制造、協作配套環節相對較為薄弱。

四、四川省醫藥行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建立健全產學研合作機制

美國生物產業集群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他們與世界一流學術研究機構毗鄰。目前,我國高等院校與生物醫藥企業尚未建立真正的合作互動機制。

2、爭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我國醫藥行業集群發展的支撐點。國家和地方政府在設施配套、資金信貸、稅收減免、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使得重大產業項目以及教育、科研、醫療等優勢資源可以優先集聚。

3、形成完善的產業鏈

醫藥行業產業鏈比較長,包括基礎研究、開發研究、生產、銷售等。只要形成比較完善的產業鏈,每個環節的研究和資金的注入都到位,就會促進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不斷優化。

4、加強與環渤海經濟區域的分工和合作

努力建立高效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努力消除區域內各種壁壘,增強區域競爭優勢。四川省應該利用自身的發展,與重慶市一起充分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通過區域孤點的輻射作用建立經濟網絡,為推動產業集群的戰略實施打好基礎。

篇8

預算草案的文件闡述了他的指導思想:“我們承認當前的財政困難,為此做出了艱難而有傾向性的抉擇:限制許多領域的開支,盡管他們應該獲得更大的支持。但是本預算集中展現了對未來的信心:通過建立美國的發明‘引擎’并為其注入動力,以期擴展人類的知識邊界;通過用中產階級的良好就業機會振興美國制造業,以期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為世界和美國培育清潔能源的未來;以低廉成本改善更多人的健康;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的同時管控對環境資源的迫切需求;加強國家安全。本預算對研發活動具有戰略目標的強力投入將加強美國對新就業機會的吸引力。”

筆者閱讀了白宮的文件后認為,以下特點值得我們給予關注:

(1)減軍費,保民生。2014財年的預算中,非國防研發經費總額為696億美元,比2012財年增加59億美元,大幅增長9.2%。而國防口的研發經費總額為732億美元,比2012財年實際支出減少了46億美元(下降5.2%)。也就是說,奧巴馬政府在經費緊張時把研發武器的錢轉移到能推動經濟發展、保障民生的研發項目上去。

(2)錢少也要保創新。在非國防研發經費中,對研究的投入高達681億美元,比2012財年增長48億美元,比例高達約98%,而對開發的投入卻減少了38億美元,比例不到3%。由于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才是創新的源頭,所以這表明了奧巴馬政府把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口上,大力支持創新的政策取向。特別是對于主要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創新型科研機構,經費支持的增長幅度更大,因為這關系到美國在全球的競爭力。

奧巴馬認為,美國聯邦政府的三大創新支柱分別是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商務部的國家技術與標準研究院(NIST)和能源部的科學局(Office of Science),必須持續地增加經費支持。研發方向則包括清潔能源、先進制造技術、氣候變化和人腦研究等。支持的力度分別為清潔能源34億美元、先進制造技術29億美元(增幅高達87%)、氣候變化27億美元和人腦研究1億美元。先進制造技術的主攻方向是創新型的制造工藝、先進的工業材料和機器人。

(3)清潔能源是重點。從經費支持的力度看,2014財年清潔能源仍是研發重點,特別是研發清潔能源車輛更是重中之重,獲得了28億美元的經費支持,占比達82%。

(4)培養未來創新人才。為了告別科研人才匱乏的窘境,美國政府近年來特別重視數理化(STEM)教育。2014財年,聯邦政府將繼續向STEM教育投入31億美元。這些經費主要用于改進學前教育和中小學教育(K-12)、大學本科生教育、研究生獎學金和教學信息化等。

篇9

盡管人們在各種法律、政策和日??茖W活動中對3R理論的貫徹使近40多年來動物應用有所減少,但每年仍有7500萬到1億左右的脊椎動物在實驗中被使用,其中1100萬在歐洲。這些動物中有70%都用做研制新藥、疫苗試驗和癌癥研究,剩下的30%用于基礎研究和教學。

美國《科學》周刊主編唐?肯尼迪指出,“科學的進步有賴于實驗”,而在生命科學中,“就意味著在實驗中使用動物”。然而,在當今這個生物醫學研究飛速發展的新科技時代,動物實驗還是必不可少的嗎?是否存在替代方法?都有哪些方法?是否可行?全世界許多科學家正致力于尋找這些替代方法從而使豚鼠不再是各個研究中心的實驗品。

任何一種替代方法想要變得符合要求并能運用在實驗室里,首先必須驗證其優點和可行性。歐洲替代法驗證中心就承擔著這樣的任務。但是由于驗證過程十分緩慢且代價昂貴,從1997年至今,只有16種方法通過了驗證。其中的6種方法是在2006年通過的,都是利用細胞培養技術對抗腫瘤藥物毒性以及一些藥品副作用進行檢測的臨床前研究方法。其中最先通過驗證的是預測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癥的實驗方法,采集一組粒細胞――巨噬細胞進行分析實驗就可以預測出這種因進行抗腫瘤化療而導致的白血球急劇減少的疾病。這種方法代替了以往用狗等動物做實驗的老辦法。另外幾種方法都是利用體外胚胎進行藥物毒性實驗,這些方法可以使歐洲每年避免使用20萬只兔子進行相關實驗。

就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一種藥物若要能進入人體細胞并發揮作用,就必須與細胞膜上的受體基因相吻合。

1994年,安赫洛?韋達尼和他的科研小組研發出了一種計算機模型,能夠在藥物分子到達人體細胞之前預測其效果。目前韋達尼成立了一個公司,專門從事用于藥理和毒性分析的計算機模型的研發。公司的一些軟件產品已經面市,可以用于設計藥物分子。公司正在完善中的網上實驗室可供科學家在藥物投產前檢測該藥物分子是否會產生毒性。

細胞培育是目前運用最為成功的動物實驗替代方法。比如肝細胞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反應堆。它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檢測藥理和毒性反應。如果將肝細胞與肝臟巨噬細胞結合培育,就會得到肝炎病毒的標本。細胞培育還被廣泛用于檢測癌癥誘變因素和致癌因素等癌癥研究中,使診斷更精確,從而制定出相應的治療方案。2004年,歐洲替代法驗證中心驗證通過了一個體外實驗方案,利用老鼠的胚胎成纖維細胞來確定化合物的潛在致癌因素,從而制定出相應的化療方法。癌細胞轉移的各個階段同樣也可以通過體外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

干細胞幾乎能夠生成各種組織,因此在動物實驗替代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隨著科學家不斷破解各種化學信息從而指導干細胞生成具體的組織或器官,利用生物進行實驗的需求有望減少。此外,歐洲替代法驗證中心還驗證通過了體外胚胎毒性實驗。

篇10

現代醫學發展歷史表明,未來醫學突破性的進展有賴于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結合;21世紀的醫學將更加重視“環境―社會―心理―工程―生物”醫學模式,更加重視整體醫學觀和有關復雜系統的應用研究,而轉化醫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轉化醫學旨在通過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診斷工具、藥物、干預措施、政策和教育而改善個人和社群的健康,其座右銘是“從板凳到床邊”。大力發展轉化醫學不僅符合醫學科學發展的內在客觀規律,而且能夠促進科研技術成果在臨床上的早日應用。所以,時下轉化醫學日益受到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打破屏障填補鴻溝

轉化醫學的提出,源于當年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迫于來自社會的壓力。20世紀末,NIH每年的研究經費高達200多億美元,但美國人卻在追問,發明了那么多的新技術,積累了那么多新的知識,發表了那么多的高水平論文,為什么人們的健康狀況并沒有得到顯著改善。由此,NIH提出了轉化醫學的概念,旨在讓基礎知識向臨床治療轉化,促進健康水平的提升。

轉化醫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基礎醫學與藥物研發、臨床及公共衛生之間的固有屏障,在其間建立起直接關聯;從實驗室到病床,把基礎研究獲得的知識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和公共衛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轉化醫學致力于彌補基礎實驗研發與臨床和公共衛生應用之間的鴻溝,為開發新藥品、研究新的治療方法開辟出了一條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途徑。

正是由于轉化醫學的意義及其價值,引起了歐美國家的高度重視并催生戰略行動。近些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大力提升對轉化醫學的資助,在數10所大學成立了近60所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政府對轉化醫學的重視程度日漸增高,也推動企業加強了在轉化醫學方面的投入。不僅如此,歐洲委員會(EU)也擬將60億歐元預算的大部分投入轉化醫學。

轉化醫學是“從實驗臺到臨床”的一個連續、雙向、開放的研究過程。對此,我國自然也不甘示弱。轉化醫學被科學界提出至今有10多年時間,而我國較短時間內在轉化醫學研究機構建設和具體實施方面就取得了較快進展。目前,已成立了130多家臨床與轉化醫學中心,5個國家級轉化醫學機構。不過,客觀而言,我國轉化醫學研究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距國際先進水平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特別是從“基礎”到“臨床”,科研成果轉化率還很低。

亟需突破兩“瓶頸”

轉換醫學倡導以患者為中心,從臨床工作中發現和提出問題,由基礎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基礎與臨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醫療總體水平。其涉及多領域(如組織工程、基因治療、細胞治療、再生醫學、分子診斷等)、跨階段(包括基礎研究、試管研究、動物試驗、臨床試驗、臨床應用成為標準治療等諸階段)以及眾多利益攸關者(包括主辦者、監管者、企業、基礎科學家、動物實驗專家、臨床研究專家、臨床醫生、患者、受試者、研究機構、臨床機構、社群)。

例如,診斷及監測人類疾病的新參數――生物標志物的研究,就是由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生物信息學等專業研究人員共同組成,定期討論和溝通,及時解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僅為開發新藥及研究新的治療方法開辟出一條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途徑,而且有助于探索新的治療方法,縮短新的治療方法從實驗到臨床階段的時間,進而快速提高醫護和治療工作的質量。

目前,我國轉化醫學發展需要突破兩個轉化“瓶頸”:第一是基礎的研究成果不能在臨床條件下得到檢驗;第二是已經得到證明的干預方法不能成為標準療法。在突破這兩個“瓶頸”的過程中,往往科學的、方法論的考慮與人文的、倫理的考慮交織在一起。

從臨床前研究成果的轉化中首次應用于人的臨床試驗是一個關鍵節點,然而,由于在藥物研發過程中這些試驗涉及最大程度的不確定性,在開始做這些試驗時被一系列難辦的倫理問題困擾:該藥物在動物中是否已經充分展示臨床上的前途?試驗的可及是否應該限于患難治疾病的病人?是否應該將試驗視為治療性的?研究者是否已經將風險充分地最小化?解決這些倫理問題不可避免要依靠對有關未來的事件(如傷害、治療反應和臨床轉化)作出預測。

另一個關鍵節點是,已經得到臨床試驗證明的安全有效的干預方法不能不失時宜地轉化為標準療法。這時必須考慮臨床實踐的環境、轉化發生的層次、醫生的行為、患者的行為等。而現實中,有許多例子顯示在這方面并不成功。

助推健康中國建設

事實上,為了破解妨礙轉化的“瓶頸”,我國也在積極探索。目前,轉化醫學已成為我國在生物醫學領域里的一個重大政策,并在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確定了“以轉化醫學為核心,大力提升醫學科技水平,強化醫藥衛生重點學科建設”的發展方向。而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教授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桑國衛教授領銜兩百多位專家、歷時兩年完成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中也提出:“推動有利于國民健康的醫學模式的轉化,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衛生事業的發展?!爆F階段,我國轉化醫學的重點目標是促進資源整合,打破學科界限,消除大學、科研院所、醫療機構、企業界、投資界和政府部門之間的圍墻壁壘,改變固有的轉化模式,實現雙方共贏,協同創新,與國際合作對接。

然而,目前國內在轉化醫學學科建設方面最為欠缺的,是尚未著手建立專門的轉化醫學人才隊伍。美國在轉化醫學項目基金投入中,拿出16%的基金用于培養轉化醫學研究生,一批轉化醫學博士即將“出爐”。而我國醫學院校仍停留在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劃分上,當下亟需培養一批具有基礎研究技能和臨床實踐經驗的雙向人才。否則,轉化醫學將是空中樓閣。

不過,好在國內的轉化醫學研究隊伍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在從哈佛醫學院、梅奧醫學院等國際一流醫學科研機構積極引進高端人才的同時,也通過開設轉化醫學專業等手段讓轉化醫學的后繼人才逐步被培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