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范文

時間:2023-12-05 17:32: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精神病的預防和治療

篇1

【關鍵詞】化療;藥物外滲;預防和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411―01

化療是治療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隨著化療藥物治療疾病的多樣性、廣泛性,使得使用化療藥物治療白血病的患者越來越多。由于化療藥物具有很強的細胞毒性,加之患者治療周期長,出現了難以避免的并發癥之一:藥物外滲。化療藥物外滲是指化療藥物在輸注過程中滲出或滲浸到皮下組織中。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引起滲漏部位紅腫、疼痛、周圍組織壞死,嚴重者需外科清創,植皮,加重患者的痛苦,影響化療療程的進展。護理人員應當充分了解藥物的特性,藥物外滲的原因,掌握藥物外滲的有關預防和處理方法,不斷學習,總結經驗,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科室共收治白血病患者105例,隨機將105例患者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75例。干預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25-58歲,平均(39.58 9.19)歲。對照組:男38例,女37例,年齡28-59歲,平均(41.47 5.74)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自化療前1天開始,對照組按血液科常規護理。干預組除按血液科護理常規進行護理外,針對患者化療藥物外滲致靜脈炎的相關因素,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措施。化療藥物外滲時要立即停止輸注,保留注射針頭,回抽殘留藥物以3-5ml,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1)立即行局部封閉。(2)皮下注射解毒藥物。(3)密切觀察局部皮膚等情況的變化,冷敷或熱敷防止凍傷或燙傷。(4)局部疼痛、紅腫可用中藥消炎散、如意金黃散外涂,如壞死形成潰瘍時,可用京萬紅燙傷藥膏涂敷患處,每日換藥一次[1]。

1.3 評價標準

靜脈炎的判斷標準:采用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靜脈炎程度的判斷標準[2]:I級為穿刺點疼痛,紅或腫,靜脈無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 П級為穿刺點疼痛,紅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Ш級為穿刺點疼痛,紅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干預組發生I級靜脈炎數為6例,未發生П級、Ш級靜脈炎,對照組發生I級靜脈炎數為15例,П級靜脈炎數為6例,Ш級靜脈炎數為3例,計算X2=7.86。干預組化療藥物外滲致靜脈炎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兩組比較,P

3 預防和護理

3.1評估化療藥物外滲致靜脈炎的相關因素

干預組通過全面分析評估引起患者化療藥物外滲的原因,針對性采取預防措施。a.藥物因素 當藥物在很短時間內大量或快速進入血管內,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過血管本身應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損處堆積,從而對血管內膜產生不良刺激而造成局部組織損傷[3]。b. 物理因素 包括環境溫度、溶液中不溶性物質、輸液的量與輸液速度;環境中溫度、時間、壓力與靜脈管徑及舒縮狀態是否相符,針頭對血管的刺激等。c.患者因素 主要與患者的血管粗細、彈性、血流快慢有關,長期輸液經常采取血標本、反復大劑量化療等對血管內膜均有不同程度損傷;老年人行為失控或者進食、大小便等容易導致注射針頭移位,引起外滲。d.護理人員技術方面因素 損傷是導致血管藥物外滲的直接原因。

3.2 患者的宣教

a. 簽署化療知情同意書時,從化療方案、化療毒副作用、藥物外滲的原因、外滲后的處理原則進行全面宣教。b. 講解刺激性藥物首選中心靜脈途徑給藥的優點,取的患者配合。c. 教會患者識別藥物的刺激性。d. 叮囑患者在輸注強刺激性藥物時,注意輸液肢體的活動,避免注射針頭移位,患者的肢體勿被壓迫,以免影響血液回流造成藥物外滲。e. 指導患者自我觀察,詢問患者輸注化療藥物時有無疼痛、腫脹的感覺,如有立即關閉輸液開關,向護士匯報,且護士、患者共同觀察化療藥物輸注過程中有無低速明顯減慢的現象,以盡早發現化療藥物外滲[5]。

3.3 護士的專業培訓

(1)掌握化療藥物的相關知識:①化療藥物刺激性的分類;②化療藥物外滲的相關因素;③化療藥物外滲的預防及處理方法。(2)掌握化療給藥的注意事項:①負責化療輸注的護士必須經過專業訓練,未取得護士執照的,不能進行化療操作。輸注強刺激性化療藥物由高年資護士操作,輸注期間密切觀察有無回血、疼痛等情況;②不能用有化療藥液的針頭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針,應先輸入等滲溶液,確認有回血再輸注化療藥物,輸注完畢后用等滲溶液沖洗,使輸液管中的殘余藥液全部輸入;③聯合用藥時,先輸入一般刺激性藥物,再輸入強刺激性發泡性藥物。⑤化療藥物推注時濃度不宜過高,速度不宜過快,20ml藥液至少3min以上或用5ml/min的速度注入,每注射3~4ml應回抽1次,檢查有無回血,避免血管在短時間內受強刺激而出現損害。(3)增強觀察力度,每15~30min巡視患者1次。(4)嚴格床頭交接班,每班交接內容包括:化療藥物名稱、注射部位、輸注時間、藥物余量、輸液通暢情況等。(5)合理使用靜脈血管,制訂靜脈使用計劃,左右臂交替使用,使穿刺的靜脈得以修復。對強刺激藥物宜選用前臂靜脈,忌在手背及腕部注藥,以免藥物滲漏造成肌腱、韌帶的損傷。

4 討論

化療藥物的使用雖然延長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但也因其毒副作用大,藥物外滲易引起滲漏部位紅、腫、痛及心理負擔,嚴重者甚至拒絕繼續化療,影響療程的進程。

因為外滲引起的疼痛使患者不敢活動患肢,時間一長,可引起關節僵直、肌肉萎縮,護士應指導并鼓勵患者進行合理的屈肘、握拳、外展、內旋運動,避免出現關節強直、肌肉萎縮等嚴重后果[6]。

為了防止藥物外滲致靜脈炎的發生率,我們根據藥物外滲的相關因素,結合臨床經驗,從患者方面和護理人員方面采取針對性的預防護理措施,通過實踐,有效的減少了化療藥物外滲所致靜脈炎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煜.腫瘤病人家庭康復.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229.

[2] 武海珍,鄧桂珍.靜脈留置針致靜脈炎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08,7(1):37-39.

[3] 盧 巍.靜脈滲漏損傷的防治[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10(5):1272.

[4] 丁榮霜,鞠桂芳.腫瘤康復護理300問.濟南: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129.

篇2

【關鍵詞】 重性精神病患者; 居家康復; 護理指導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92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等。精神病患者在急性發作期需短期住院治療,而長期的治療與護理是在家庭社區之中,正確的家庭和社區康復護理指導,對鞏固治療效果,減少疾病復發,促進社會康復有重要意義[1]。筆者對近兩年來所在市棠下鎮重性精神病患者居家康復護理指導前后患者服藥依從性、患病復發率及社會適應能力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鎮2009年10月前登記在冊的187例社區居家重性精神病患者(63例經過??漆t院住院治療確診,124例經過??漆t院門診治療確診),其中精神分裂癥165例,雙相情感障礙3例,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14例,癲癇所致精神障礙2例,分裂情感(抑郁型)2例,偏執性精神障礙1例。男89例,女98例,83、84歲各1例,71~80歲9例,61~70歲17例,51~60歲43例,41~50歲51例,31~40歲32例,21~30歲26例,10~20歲7例。文化程度:文盲20例,小學81例,初中63例,高中17例,中專1例,大專2例,其他(不詳)3例?;橐鰻顩r:已婚91例,未婚76例,其他(喪偶、離婚)20例。參加社會工作48例,家務工作50例,無業89例。連續服藥79例,間斷服藥24例,未服藥84例。

1.2 方法 在筆者所在市精神病防治技術指導中心(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社區防治科)指導下,由筆者所在醫院兼精神疾病防治(簡稱“精防”)醫生和護士各1名、各村(居)委會干部、患者家屬等組成看護小組,定期隨訪,對病情穩定的患者,3個月隨訪1次,對病情尚未穩定的患者,每月隨訪1次,并將隨訪信息資料反饋到精神病防治技術指導中心,指導中心每月13號派出??漆t生到衛生院門診,為重性精神病患者進行康復診治、發藥。另根據每次隨訪的情況,對患者、家屬或照顧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生活技能訓練等方面的康復指導。具體實施措施如下。

1.2.1 精神衛生知識教育 利用上門隨訪時派發宣傳指南,主要是精神病的基本知識、抗精神藥物及預防復發的基本知識、社會適應能力訓練基本知識等,向患者和家屬廣泛宣傳精神衛生知識,說明常見的精神病癥狀表現和抗精神病藥物知識,既要肯定精神病的可治性,又要說明精神病的特殊性、復雜性和治療的困難,介紹精神病藥物治療早期、足量、全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能夠增強治療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2]。指導患者掌握癥狀復發的先兆、預防復發及發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方法,教會家屬為患者創造良好的家庭護理環境,改善患者在家庭環境中的人際關系,指導家屬學會簡單的觀察、識別、判斷癥狀復發的方法。

1.2.2 心理疏導 鼓勵患者表述對疾病和癥狀的認識和感受,做好支持性和認識性心理護理,對病情好轉的患者,幫助其分析有關疾病的因素,提高對疾病的認識能力,促進自知力恢復,糾正不良行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對恢復期的患者,耐心安慰,解除其自卑心理,鼓勵患者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和社會活動,指導患者正確對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的困難,增強患者對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促進心理康復[3]。

1.2.3 康復訓練 (1)日常生活訓練:日常生活訓練是恢復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家屬除了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還要督促其正常的起居飲食及個人衛生,患者除需要定時按量堅持服藥外,其日常生活也應做到合理化;(2)人際關系訓練:其目的是使精神病患者具有與人交往的社會功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精神病患者的社會功能退化,促進全面康復[4]。例如:和家人或朋友逛街、購物、聚會、唱卡拉OK、看電影等,建立起人際交往的關系基礎和興趣,逐漸提高社交技能[4];(3)工作能力訓練:家屬應協助患者進行簡單的勞動作業,如家居清潔、物品購置、手工藝制作或選擇患者感興趣的工作,逐步進行訓練,多鼓勵和表揚,讓患者樹立信心。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服藥依從性情況比較 完全依從指患者自覺按時服藥,部分依從指患者在督促下按時按量服藥,不依從指患者不愿服藥或拒絕服藥。指導前后患者服藥依從性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病情控制情況比較 指導前后患者病情控制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勞動能力情況比較 指導前后患者勞動能力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居家康復需要較長時間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來維持治療,這是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重要措施。在居家康復過程中要特別注意。

3.1 維持用藥是關鍵 藥物治療是精神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所以要保證藥物按量服用。盡量讓患者清楚自身的病情必須服藥。患者的藥物應由親屬保管,服藥要有專人督促,每次服藥后要檢查口腔及指縫,以防藏藥或吐藥,特別要注意防止患者蓄積藥物后一次吞服自殺。服藥后出現如頭暈、口干、流涎、便秘等一般性反應,無須特殊處理,如出現雙手震顫、坐立不安、動作遲緩、吞咽困難等,要立即請醫生給予相應的處理。服藥時間最好是午飯后或晚上睡覺前,服藥后要適當休息,最好不要外出。

3.2 心理護理非常重要 精神病患者心理往往異常脆弱,所以他們比常人更需要受到尊重,更需要得到家人、親朋好友的幫助、理解和同情。以平等的方式,關懷鼓勵患者,切不能討厭、嫌棄患者,更不能對患者諷刺、挖苦和歧視。鼓勵患者學會自我解脫,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爭取主動服藥及接受其他各種治療。

3.3 積極培養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 盡量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一旦病情穩定后,盡早鼓勵患者多與現實社會接觸,積極主動地融入正常社會生活中,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或工作;鼓勵患者多與周圍人接觸、交流。經常與患者一起探討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幫助他們克服各種困難。有條件的家屬,還可以盡量創造幫助患者回歸社會的機會??傊覍賾M最大努力避免疾病為患者造成更多的消極影響,即所謂的二次傷害。

3.4 保持有利于病情康復的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引導患者學會自我調節,按時就寢、定時起床,白天盡量避免過分勞累,夜間避免過度熬夜,尤其要避免通宵不睡;睡前盡量避免參加能引起情緒劇烈變化的各種活動,如看毆斗武打電視、電影、小說等。

在飲食方面,每天進食適量蔬菜和水果,保持營養的均衡,禁止食用茶、酒、咖啡、人參等提神的食物或飲料。病情不夠穩定或者穩定時間不夠長的情況下,應當盡量避免遭遇較大的精神方面的刺激,避免參加會產生明顯心理壓力的工作或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家人應盡可能及時發現問題,努力減輕患者的精神壓力。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進行居家康復指導后,患者服藥的依從性由42.2%上升至55.6%,病情改善由68.5%上升至81.3%,勞動能力由52.4%上升至62.6%,表明對居家精神病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指導,讓社會、家庭成員來參與、關愛精神病患者的身心康復,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李寶榮.精神病患者的社會康復護理指導[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0(8):613-614.

[2] 韓宏云,劉寶群.精神患者復發的健康教育對策探討[J].當代醫學,2008,14(20):11-12.

[3] 仝勵,劉南華.精神病防止康復社區干預研究[J].現代臨床醫學,2007,33(6):417-419.

篇3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臨床分析

作者單位:117019遼寧省本溪市康寧醫院醫務科

為探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相關因素,對本院康復病區住院合并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我院一康復病區目前在院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12例,診斷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及我國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2 結果

1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平均年齡(45±8.8)歲;病史7~30年,平均(14.8±7.1)年;糖尿病病史3~15年,平均(7.2±6.3)年;目前空腹血糖平均值(11.27±5.2)mmol/l;精神科用藥氯氮平8例,平均用藥40.60 mg/d,氯丙嗪2例,平均用量275 mg/d,奮乃靜1例20 mg/d,氟哌啶醇1例12 mg/d。

糖尿病臨床表現:12例患者均不同程度血糖升高,伴煩渴、多飲、多食;3例體重下降、無力;9例肥胖;4例空腹血糖達20 mmol/l;2例出現合并癥視力模糊、糖尿病足。目前應用胰島素注射及二甲雙胍口服等對癥治療,病情基本穩定,2例請內分泌醫師會診,擇期轉診。

3 討論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并發糖尿病時有發生,有報道指出精神病患者糖尿病發生率高于一般人群[1]。國內報道[2]精神分裂癥患者并發糖尿病(15.1%)是普通人群(3.62%)的3~4倍。本組病例均為常年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用藥多年,住院間發病,病情進展快(病區發病率24%)??梢娮≡涵h境、治療藥物、營養狀態、生活質量等與糖尿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通過對本組病例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3.1 不同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糖代謝有不同程度影響:有研究發現不同抗精神病藥物所致糖代謝異常的發生率為9.81%。本組患者均服用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其中8例長期服用氯氮平。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涉及胰島素的釋放與抑制,胰島素抵抗和糖利用受損有關[3]。氯氮平拮抗5-HT1A受體而降低胰島素細胞的反應,導致胰島素水平下降引起血糖升高,而氯氮平拮抗5-HT2A/2C受體也升高血糖[4]。因而對于精神科住院患者要定期進行藥物監測及血糖監測,對有糖代謝危險因素的患者,如肥胖血脂異常糖尿病史年齡較大等患者,謹慎使用精神科藥物,發現病情變化,及時調整用藥。

3.2 肥胖成為精神疾病患者糖尿病發病的另一誘因:長期服用的抗精神病藥物可能通過5-HT食欲調節中樞的影響引起食欲亢進而導致體重增加,加之抗精神病藥的鎮靜作用使患者活動減少,而攝入量相對過剩,引起肥胖;同時長期住院患者精神衰退,生活懶散,喜臥床,活動減少也是肥胖的一個因素??赏ㄟ^適當增加體育康復訓練及科學合理調整飲食結構等方法減少肥胖發生。

3.3 住院男性患者不良吸煙習慣對糖代謝有影響:煙草中尼古丁能夠刺激腎上腺素分泌,而腎上腺素拮抗胰島素作用引起血糖升高。

3.4 精神科醫務人員業務局限,對糖尿病的早期發現及治療技能有待提高。

總之,精神科住院患者合并糖尿病已成為精神??撇蝗莺鲆暤膯栴}。預防與治療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必須從患者入院時做起,建立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合理檢查用藥,調整用藥;建立科學營養飲食結構,合理搭配;配套的康復活動訓練及良好生活習慣培養。同時加強醫務人員自身素質,學習掌握本專業及其他專業知識,在工作中不斷積累提高。讓患者在住院間得到更專業的治療、護理及生活照顧,早日康復,回歸社會。

參 考 文 獻

[1] Mukherjee,DecinaP,BocolaV,et al.Diabetes mellitus in schizophrenic pr Psychiatry,1996:37.

[2] 徐幗瑛,陳欣,李華芳.精神病人糖尿病的早期預防及監測. 上海精神醫學,2005,17(1):53.

[3] 鄭一瑾.氯氮平對糖代謝的影響及機制.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2,29(4):219.

篇4

關鍵詞 抗精神病藥 血糖

近年來,國內外多個報道指出,抗精神病藥物能導致患者體內血糖代謝紊亂[1]。本研究就患者服用氯丙嗪、利培酮、奮乃靜等抗精神病藥物對血糖的影響進行了對照研究和分析。

資料與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診斷標準的精神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院前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圍,排除糖尿病及其他內分泌系統疾病,無藥物、酒精依賴史的精神病患者120例,年齡18~60歲,平均30.68±8.72歲。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將實驗對象隨機分以下3組:氯丙嗪組、利培酮組、奮乃靜組。

研究方法:⑴各組患者入院前1個月內未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藥物,且患者入院后均為單一用藥。治療劑量分別為:氯丙嗪300~600mg/日,平均438.4±49.8mg/日;利培酮2~6mg/日,平均3.65±0.8mg/日;奮乃靜治療劑量2~40mg/日,平均30.2±1.2mg/日。⑵研究期間如出現錐體外系癥狀,允許使用抗錐體外系反應藥物,但禁用其他任何對糖代謝有影響的藥物。⑶血糖檢測采用自身對照法,利用全自動化分析儀,分別在患者入院次日和接受治療12周后抽取早晨空腹靜脈血檢測血糖。采用1998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相關狀態的診斷標準:①糖尿病: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餐后血糖(GTT2h)≥11.1mmol/L;②FPG 6.1~7.8mmol/L或GTT 2小時7.8~11.1mmol/L。

統計學處理方法: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結 果

治療后各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濃度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升高,且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尤以利培酮最為明顯,見表1。

討 論

研究發現,抗精神病藥物普遍都能引起葡萄糖調節功能的異常[2],因此引發血糖濃度的升高,誘發糖尿病的發生,但其作用機制目前仍不明確。有研究提示可能與抗精神病藥物改變血漿皮質醇的濃度,具有抗腎上腺素、阻斷多巴胺受體以及5-HT受體的拮抗作用有關,也有可能是抗精神病藥引起的胰島素抵抗、體重增加導致胰島素過度使用、食欲增加以及神經內分泌改變等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所致[3]。

本資料顯示,抗精神病藥物治療12周后均可引起血糖濃度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與年齡、性別和病程等無統計學意義。同時不排除患者自身具有的如高血壓、吸煙、肥胖等危險因素所致的糖尿病,加上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就導致糖尿病的發病率增加。

近年來抗精神病藥物對血糖水平的影響受到國內外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本研究就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氯丙嗪、利培酮、奮乃靜等3種藥物對血糖的影響做了比較,選擇首次發病、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癥病人入組,同時排除影響血糖濃度的其他干擾因素。通過觀察患者服藥后l2周內的血糖變化,證實長期應用(12周)3種藥物能升高空腹血糖水平,其中尤以利培酮影響最為明顯。提示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服用上述3種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應定期檢測血糖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對年齡較大的精神疾病患者,在選擇用藥時,也應注意血糖濃度的監測,做到及時預防及早發現即時治療,以降低誘發糖尿病的可能。

參考文獻

1 徐成惠,劉光美.長期服并抗精神病藥對患者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9):666-667.

2 牟曉冬,張志瑁.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與血糖調節紊亂[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4,1(2):86.

篇5

[關鍵詞] 重性精神??;社區管理;依從性;探討

[中圖分類號] R749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11(c)-141-02

To explore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in heavy psychosis patients

LV Fang

Gaibei Health Cover of Shangy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Shangyu 31236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lore and results of management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the community.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zed of 164 psychiatric patients of management, procedures and results. Results: 164 patients screened 94 patients with severe psychosis,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to treatment management programs, through community management after they all recovered.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 to implement community management will help nursing work to improve patient adherence to treatment, to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psychiatric symptoms, the patient and society to promote contacts and exchange of feelings, should be widely applied.

[Key words] Heavy psychosis; Community management; Compliance; Explore

隨著社會進入轉型期,各種矛盾增多,競爭壓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結構變化明顯,精神障礙和精神衛生問題已經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和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1]。而精神障礙患者是社會上最痛苦的群體,也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精神病患者特別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往往是在年輕時發病,很早就喪失了勞動能力。許多患者沒有醫療保險,獲得的醫療救助等社會支持也有限,治療費用對他們的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負擔,一些精神病患者由于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和監護,精神病患者在社會上肇事的案例明顯增多,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精神衛生問題成為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相伴而生的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2]。而目前專業的精神衛生機構的不足,專業的醫務人員的缺乏與日益增長的需求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3]。為了使廣大精神病患者能夠得到基本的治療康復服務,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基層的社區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本鎮于2004年初將精神病管理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2010年實施重性精神病治療管理項目,近幾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累積了一定的經驗。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0年2~10月的調查中,本鎮總人口2.6萬,全鎮共有164例精神病患者,各種精神疾病總的患病率為6.47%,其中,男性87例,女性77例;疾病類型:精神分裂癥100例,雙向障礙64例。年齡最小11歲,最大78歲,平均45.6歲。管理方式:1級管理人數0例,2級管理人數4例,3級管理人數69例,4級管理人數91例;并對其中42例免費提供抗精神病藥物。2010年,從精神病患者中篩查出重性精神病患者94例,納入重性精神病治療管理項目中。

1.2 管理方式及步驟

在近幾年的精神病管理社區工作中,特別是近一年來從事的重型精神病治療管理項目工作中,項目啟動后,本鎮成立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項目領導小組,下設項目辦公室、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小組和“三人愛心”小組,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全鎮及各相關部門的協調工作,制訂全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項目實施計劃,開展全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項目的組織落實工作,處理日常事務。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小組負責本村重性精神病患者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對每個患者成立“三人愛心”小組,由各村責任醫生、公共衛生聯絡員、患者家屬組成,負責本村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監護、服藥、隨訪等工作。建立工作機制,組建鎮、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網絡。網絡人員由精神科專業醫師和護士、個案管理員(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醫護人員、村委會人員和民警、民政助理、殘聯助殘員等)組成。針對不同人員分別開展項目管理、個案管理、規范化治療、計算機數據管理、民警、村委會人員和患者家屬的相關項目知識和技能培訓。逐步開展重性精神病患者篩選、登記和復核工作。解鎖救治項目區關鎖患者,發現1例解鎖救治1例。結合實際工作,逐步開展對有危險傾向患者危險性評估;個案管理員對有肇事肇禍傾向的患者進行每月1次追蹤隨訪;對有危險傾向的貧困患者提供免費藥物治療、相關化驗檢查、療效評價與治療方案調整;對有經濟困難的貧困危險患者進行應急處置?;鶎由鐓^衛生服務機構工作職責主要有5項:①承擔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信息收集與報告工作,開展重性精神病患者線索調查并登記,上報縣級精防機構,登記已確診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并建立健康檔案。②在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的指導下,定期隨訪患者,指導患者服藥,向患者與家庭成員提供護理指導,開展社區患者危險行為評估,實施個案管理計劃。③協助精神衛生醫療機構開展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應急醫療處置。④向精神衛生機構轉診疾病復發者。⑤參與重性精神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工作。

2 結果

164例患者中篩查出重性精神病患者94例,納入重性精神病治療管理項目中,經過社區管理后均痊愈。至目前為止,隨訪人數為164例,肇事人數為0例。

3 討論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癥、偏執性精神病、雙向障礙、分裂性情感障礙等[4]。發病時,患者喪失對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對行為的控制力,并可能導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長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會功能的嚴重損害[5]。通過各部門共同努力,本鎮的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體現在建立了以鎮政府為主導、有關部門各盡其職、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組織管理體系,完善鎮衛生院為骨干、各村委為基礎、家庭為依托的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系統[6]。加大了對重性精神疾病的醫療救助和監管,并加強了精神衛生知識宣傳,采取藥物治療、心理疏導、康復訓練和社會服務等綜合防治措施。推進了體現人道、有利于患者參與社會生活的開放式管理,促進精神病患者康復,預防精神疾病。讓社會大眾充分認識精神衛生問題的嚴重性,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積極預防和減少精神疾病發生,促進本鎮精神衛生工作全面發展[7]。

總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實行社區管理,有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有效緩解了精神癥狀,促進了患者與社會的接觸和情感交流,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俞峻瀚,肖澤萍.精神疾病病恥感的精神動力學分析及對策[J].上海精神醫學,2005,17(6):121-126.

[2] 高士元,費立鵬.不同人群對精神病的態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 15(2):107-109.

[3] 胡學軍,張伯禮,蔡光先.中風病患者生存質量量表的研制與考評續[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2):270-272.

[4] 李飛,谷德祥.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的治療[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6):139-132.

[5] 張明圓.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3.

[6] 張桂華,張萬英.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對心電圖影響的臨床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雜志,2009,16(6):340-344.

篇6

摘 要 目的:探討康復護理在精神病康復期應用效果。方法:收治精神病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采用系統化康復護理,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結果:兩組出院后6個月、12個月復發率比較,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

關鍵詞 康復護理 精神病患者及家屬 精神科 臨床應用

本文通過對精神病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的康復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精神病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年齡20~45歲,平均29.1±15.9歲。經過4周以上住院治療,精神癥狀大部分消失,自知力恢復,社會功能基本恢復;無嚴重的軀體疾病和腦器質性疾?。粺o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處于康復期。

方法:觀察組在患者住院期間和出院后采用系統的康復護理,包括服藥、生活、工作等指導。通過住院康復期護理,出院后定期來院咨詢和電話隨訪進行為期1年的康復護理。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方法。

指導內容:⑴住院期間一般健康教育:①生活指導:患者因服藥會引起不同程度的便秘和藥物所致的不適感,對此我們向其講解治療計劃及藥物的相關知識,使其了解治療的目的,治療中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應對辦法。使其認識到不良反應只是暫時的?;颊咭蚍傡o藥物影響,生活懶散,自理能力低,護士應指導患者適當活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禁止飲酒,盡量少吸煙或不吸煙。②家屬探視時護士講解與疾病的相關知識,使其根據病情的特點,出院后合理安排患者生活。保證患者充足的睡眠,生活有規律,督促其搞好個人衛生,每天進行適當的活動,如散步、做家務等,有計劃地安排好每天的生活。對于正在學習階段的學生,可暫時休學,待病情穩定對外界環境適應后再考慮繼續學業。③要重視患者的思想和性格的鍛煉。精神病患者有正常的精神活動和不正常的表現。要告知家屬對患者不要百依百順,要講道理,耐心細致的開導和解釋,以提高患者對生活與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家屬在關心患者日常生活的同時還要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隨時與醫生聯系,及時調整用藥。特別強調的是,出院后家屬一定要保管好藥物以防意外。④心理干預:處于康復期的精神病患者的心理變化和心理負擔是多樣的,護理任務更加重要??祻碗A段,患者感到疾病對家庭、生活的威脅,會產生消極,自殺,潛逃等行為。這個時期護理人員應運用多學科護理干預通過鼓勵贊揚最大限度地去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多與患者溝通交流,讓患者掌握自我護理技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調整好心態,并鼓勵其多參加集體活動。還可帶患者外出游玩。講解一些法律知識、社會道德等。⑤工娛治療:由于精神科以封閉式住院管理模式為主,患者活動范圍小,生活單調,長時間不與外界接觸,容易造成生活懶散和社會功能減退。隨著條件的改善和對治療要求的提高,我院對進入康復期患者開展工娛治療?;颊呖稍诠石煆d內進行行為治療、作業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通過工娛療法轉移患者對病態體驗的注意力,認清自己目前角色,改變錯誤的認知,改善情緒,建立生活信心,提高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防止精神衰退。⑵出院康復指導:患者通過住院系統治療后,精神癥狀大部分緩解,社會功能恢復,可回歸社會,居家康復。這時期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康復指導至關重要。強調內容:①必須堅持服藥,一般2~3年。告知其堅持服藥是預防精神病復發的關鍵,讓患者及家屬了解疾病的性質和維持治療的重要性,了解精神病復發的規律,早期癥狀及預防復發的具體措施。有些家屬認為長期服藥會出現表情呆板、行動遲緩、肥胖等,病情稍有好轉就想讓患者停藥,要講明不良反應只是暫時的,隨著病情的好轉,藥量的減少,不良反應會隨之消退,如果自行停藥,病情極易復發。②定期復查;定期復查可以使醫生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恢復程度,心理動態,及早發現病情的波動癥狀,適當調整藥量,以免因復發再次住院。③電話回訪:通過電話回訪,及時了解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了解患者睡眠,服藥情況,并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

效果評價:⑴評價方法:心理評定:①采SCL-90(癥狀自評量表),各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②抑郁及焦慮狀況評定,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得分越高,抑郁、焦慮程度越重[1]。SCL-90、SDS及SAS均由經過培訓的醫生和主管護師采用雙盲法于患者入組時及時干預,3個月后各評定1次。⑵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輸入計算機,應用SPSS11.0軟件進行處理。

結 果

通過系統康復護理,患者精神癥狀、抑郁癥狀、焦慮癥狀、軀體癥狀等明顯減輕,見表1。

疾病復發率明顯降低,見表2。

討 論

精神病復發率高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醫務工作者,更是家屬苦腦的問題??祻推诨颊邔ΜF實有了正確的認識情緒波動較大,通過早期系統化康復期護理措施的開展,使患者及家屬更好的了解精神病的相關知識,了解疾病復發的先兆,及長期服藥的目的及意義,認識到遵守醫囑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家屬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起來,積極配合醫生通過系統化治療達到理想效果。在實施康復護理過程中,患者在生活事件上自信心得到加強,得到高品質的生活質量,心情舒暢,提高了療效,降低了復發率,從而減輕了社會及家庭的負擔,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質量。

篇7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恢復期;社區護理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國內約有780多萬患者,患病率達6.5‰[1],主要表現為基本個性的改變,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及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障礙。目前,大部分患者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第一治療、康復的環境,家庭支持系統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康復水平。為尋求適合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干預模式,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所管轄社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家庭康復護理,效果良好?,F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中心2010年1月――2012年12月接收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29名,其中男性19人,女性10人,年齡:24-56歲,文化程度:大學1人,中專6人,初中13人,小學9人。婚姻狀況:未婚18人,已婚6人,離異4人。

1.2康復護理方法

1.2.1建立健康檔案,制定護理措施在社區街道辦事處獲取轄區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資料,并與精神科醫生一起入戶調查,評估后,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通過對患者的定期指導,及時進行效果評價,調整指導內容。

1.2.2加強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社區護士在執行隨訪過程中,做好精神疾病的咨詢指導工作。應主動與患者和家屬取得聯系,鼓勵其積極參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辦的精神衛生健康教育講座,讓患者及家屬了解精神分裂癥的發生、發展、治療和預防措施。

1.2.3加強家居安全護理,觀察病情變化,預防復發

1.2.3.1社區護士應定期隨訪,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和復發的早期癥狀在與患者的交談中,誘導其暴露出真實的內心體驗,以便早期發現病情波動的跡象,及時采取措施,如:發現患者有自傷、自殺傾向的,應指導家屬制定防范措施,情況嚴重家屬不能照護者,應聯系住院治療。

1.2.3.2家屬了解家居安全護理內容①防止患者走失,家屬需注意患者平時言行,多與患者交談,一旦發現苗頭,應及時勸阻,專人看管。②防自殺。精神病患者自殺的方法多種多樣,有服用大劑量抗精神病藥、鎮靜安眠藥或農藥、自溢、觸電、割大動脈、溺水、跳樓等。藥物不能由患者保管,服藥一定要在家屬監督下進行。一般宜在飯后服藥,服藥時應看服到口,服后立即檢查患者牙縫、舌下等部位,檢查患者確實服下后方可離開。③注意藥物不良反應和早期復發癥狀。精神病患者的復發率比較高,應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

2體會

2.1做好隨訪工作,進行社區護理干預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根據病情定期與心理科醫生一起進行訪視,并做好記錄,發現患者有復發征兆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通過護理干預,對其不斷加強精神分裂癥的相關防病、治病知識,幫助患者認識病情,分析利害得失,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幫助患者提高服藥依從性,堅持治療,正確應對藥物不良反應,預防疾病復發,對病情不穩定者協助其轉診治療,幫助患者正確應對各種生活應激,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

2.2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計劃健康教育其實也是一種醫療干預,向患者及家屬提供了改變行為和生活方式所必須的知識、技術和服務等,使患者在健康和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等各個層次,有能力做出行為抉擇,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因素,而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積極運用社會支持系統和環境有利因素,正確應對生活、工作的不良刺激,合理發泄情緒,以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通過康復護理及健康教育,可顯著改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知曉率、健康信念形成率和服藥依從性,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為其回歸社會做好心理準備?;颊邚拈_始否認自己有病到配合治療和自知力恢復,激發了患者對生活的興趣和戰勝疾病的信心。

參考文獻

[1]于欣,陳博文.社區精神分裂癥病例管理[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3:23.

篇8

山東 一對焦急的夫婦

看了這對焦急的夫婦的咨詢信,我感慨很多,因為很顯然,他們對精神分裂癥的了解還很不夠。他們的來信中主要涉及三個問題:他們女兒的病是不是真的因為遺傳或教養不當所致;他們不讓女兒上精神病院治療到底對不對;他們的女兒將來還能不能結婚。其實,這是幾個頗有代表性的問題,很多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都有這樣的疑問。下面就分別談談這三個話題。

精神病是不是遺傳的

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尚不清楚,這個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醫學難題。如果經過幾番思索就能找到答案,那倒是很奇怪的了。對精神分裂癥的研究主要是從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學兩方面入手。在生物學方面,遺傳因素最容易被家屬所注意。一般地說,精神分裂癥是有遺傳傾向的疾病,家譜調查發現,家族中有精神病史的,其精神病的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6倍;父母都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其子女發病率比正常人的子女高幾十倍。有遺傳傾向的疾病還很多,比如高血壓病、哮喘病等。

然而,精神分裂癥并不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所謂遺傳性疾病,如色盲、白化病,其遺傳方式及遺傳基因都很明確。對遺傳性疾病,或者可以做基因診斷,或者可以對下一代的發病做出概率估計。而精神分裂癥的遺傳方式并不清楚,既沒有基因診斷,也沒有概率估計。精神分裂癥不是遺傳性疾病的另一個理由是,有相當一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沒有家族史。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家庭、社會環境因素對精神分裂癥的發病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這種促進作用并不是發病所必需的。其實,精神分裂癥像心臟病、腎臟病一樣,既不是自愿的,也不是想躲就躲得掉的。

由于精神分裂癥表現為思維和行為方面的異常,有許多人會認為病人有思想問題,有人會對患者進行一些道德評價,作為父母也難免下意識地對自己做出一些反省。精神分裂癥患者跟其他病人一樣,他們所需要的是同情、照顧和支持,作為病人家屬,沒有必要為疾病發生做無謂的責難和自責。研究發現,沒有家族史,患者病前受教育較多,家庭氛圍良好等因素,都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精神病院會不會刺激精神病患者

對于精神分裂癥,如不能及早治療,將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給以后的治療帶來麻煩。對于病人家庭來說,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異常行為可以妨礙家中每一個人的正常生活。不對病人進行治療,意味著這種妨礙將無限期地延續下去。家屬不把病人送到醫院去治療,主要是因為有一些錯誤的觀念――害怕送病人到精神病院會給病人造成刺激。其實,這是一個最不值得駁斥的錯誤說法。

在家屬看來,精神病院對患者造成刺激,無非是兩種情況:一是醫院會做出精神分裂癥的診斷,二是其他病人的病態行為有可能影響患者。其實,患者有病態行為,醫院才能做出相應的診斷,如果以為醫院不做出診斷就不是精神障礙,豈不是類似于掩耳盜鈴?在精神病院中,最嚴重的病人往往是尚未接受治療的新病人。一般地說,病人間的負面影響,主要是新入院的病人對老住院病人的影響。所謂害怕刺激只是用常人之心揣度病人,因為許多對正常人可能造成的刺激,對于精神異常的病人來說并不造成刺激。

除了害怕刺激以外,許多家庭還害怕住精神病院會使患者的名譽受損,因而不去看病。如果精神分裂癥有可能損害患者的形象,這主要是患者的病態行為所造成的,病人呆在家中,其病態行為無法掩飾,而病人住院后,其病態行為就不會被認識的人所知道,從這個意義上講,住院有利于保護患者的形象。眾所周知,小癤腫及時治療,可以不留瘢痕,如果發展成為癰,那就只能切開排膿,以后還會留下個大疤。這些疾病早期治療的意義大家都明了。精神分裂癥延誤早期治療給患者帶來的麻煩,又不像癰所結的疤那樣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這只有精神科醫生有深刻體會。因此,患了精神疾病,要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時機,影響治療。

患精神分裂癥還能不能結婚

篇9

關鍵詞:精神疾??;色彩治療;色彩自療

美國色彩學家吉伯爾(W.Gerber)認為色彩是一種復雜的藝術手段,可用于治療疾病。這種治療的過程,不但要為病患和醫護人員創造一個有益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外部色彩環境,還要通過藝術創作完成自我色彩情緒的宣泄。把色彩和精神疾病治療相聯系的理論很早就已出現,與弗羅伊德同時代的格奧爾格?果代克(Georg Groddeck)是身心治療法的倡導者之一,他通常會以把病人的癥狀推至極端的方法迫使病人找到實現自己目標的更好渠道。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數據,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數已超過1600萬。也就是說,每13個人中,就有1個是精神病障礙者,不到100個人中,就有1個是重性精神病患者?!盵1]這樣一個病患群體的生活和治療,是迫切需要關注和研究的一個課題。治療精神病不僅僅需要一定的醫療介入,還需要一些非醫療的手段進行干預和幫助。色彩,正是這樣一種媒介。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格列高里認為:“顏色知覺對于我們人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視覺審美的核心,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

1 色彩對生理、心理具有的調節作用

色彩是一種簡捷的藝術治療手段,通過色彩的調控和宣泄可以滿足精神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秴问洗呵?木生》中記載:“故圣人之于聲色滋味也,利于性則取之,害于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這里指出了色彩對心理的重要影響。色彩物理學、色彩心理學和色彩生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表明,色彩對于精神的干預,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活動,它可以帶動人的情緒,并引發一系列的行為。

美國色彩學家雷斯?邱斯金將四個房間涂成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實驗就是很好的例證。強烈的紅色刺激會使脈搏加快,血壓升高,產生焦躁不安的情緒;平靜的藍色的刺激則相反,它可使脈搏減緩,血壓下將,但也會產生憂郁消極的情緒。另外,如果獨處于黑色的房間,情緒的影響會非常低沉、甚至會產生恐懼。如果獨處于橙黃色的房間,立刻會感覺到舒適,據研究發現,橙色還可以降低疼痛的感覺。有效的利用色彩的調節功能,使精神病患者能夠生活在色彩的空間里,改變單一的色彩環境,利用色彩的調節功能,使精神病人的緊張、不安、抵抗的情緒得到緩和。這是從外部環境來營造的色彩調節。從精神病患者自身來說,他們或有著強烈的色彩感知力,他們如果有條件拿起畫筆來進行顏色的涂抹,亦可幫助病人釋放內心的壓力和情緒。

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波普大師草間彌生逐漸被大眾所熟知。她以各種色彩搭配的圓點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并把自身融入作品,產生一種真實與虛幻的效果。草間彌生從來都注意頭發的顏色與服飾、作品間的相互搭配作用。紅色、白色、黃色和黑色是她最擅長表現的色彩。紅色,是草間彌生最熱衷表現的色彩,也是令她倍感刺痛的色彩,這種色彩在她幼年的成長經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拔覐男≡诳次锲窌r就一直會產生幻覺,感覺物體周圍是迷離發光的,我就開始寫生,畫一些密集的小圓點,那是基于對事物想象的開始;有一天,我坐在椅子上看著紅色的桌布上的紋理、花色,并開始尋找我的周圍是不是還有同樣的紋理,從窗戶、墻壁、天花板到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到我的身體的。在尋找的過程中,感覺自己被逐漸的侵蝕、隕滅,時間與空間不停地旋轉著,自我變得微不足道。就在那一剎那間,我意識到這并非只是一種幻覺,也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存在,我被這真實的幻覺給嚇壞了,我對紅色桌布和上面的紋理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我奪路而逃,臺階卻在我腳下散落,我從臺階上摔了下來,手和腳腕都被跌傷了?!盵2]

實際上,草間彌生自幼患有神經性視聽障礙,一生曾多次入院治療。她總是被圍困在大量的幻覺當中,她所看到的世界成為她描繪的對象。除了大量的規律性的圓點的設計以外,草間彌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大膽強烈的色彩感受。精神病人對于視覺的強烈感受超乎一般的正常人,而色彩藝術表現,也要超出普通之外的大膽想象。多數精神病人有強烈的意愿來表達自己的精神感受,也許是復雜的線條,也許是敏感的色彩。但是,目前的精神病患者長期居住的環境色彩,是醫院單調乏味的白色。他們也很少有條件像草間彌生那樣,借用藝術的手段,在病情緩解期間,情緒得以表達或宣泄。

2 精神疾病的色彩治療

色彩作用于“精神疾病治療”表現在兩個方面:外部環境的色彩影響和精神病人的色彩表達。在有關精神病人的色彩表達方面,其實是有前提和限制的。精神疾病分為:“輕性精神疾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拜p性精神疾病”是患者思維的認知、邏輯推理能力及其自知力都基本完好,尚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能保持與環境適應的能力。而“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對自身的精神異常表現沒有自知力,不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喪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外部的色彩環境可以針對不同程度的精神病人進行色彩治療,但自主性的色彩表現只限于“輕性精神疾病”患者。

“在單調、缺乏刺激的環境中,精神病患者會很難調動自己的思維意識進行思考,會更多地關注自己想象的情境,很難脫離自己的世界而參與到周圍的現實活動中?!盵3]目前,我國的精神病醫院多采用白色為主的環境色彩,較少考慮了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在冰冷、蒼白、缺少生機的病房里,精神病患者難以調整正常的精神狀態,他們的思維活動受到病區單調白色的色彩約束,甚至會感到失去信念,難以回歸社會。精神疾病醫院色彩的整體規劃,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適量選擇一些中明度、中純度的色彩,如松柏綠、中黃、棕色等。(2)切忌高純度色彩的大面積使用。高純度色彩灰度大腦產生強烈的刺激,對于狂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會導致思維混亂,產生幻覺。(3)不同的生活空間,合理設計不同的色彩搭配。醫療區、病房、活動室、餐廳等空間由于功能不同,病房區的色彩力求舒適、安靜;活動區的色彩可以活潑、明快。(4)對于環境中的裝飾色彩部分,可以經常調整,如繪畫作品、植物的擺放。另外,與精神疾病患者長期生活在一起的還有他們的醫護人員,這也是一個需要色彩關懷的群體。醫護人員除了完成本職工作以外,他們還要照顧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疏導病患心理的工作,甚至還有可能受到病患的謾罵和受到人身傷害,同時還要承擔社會上的許多不理解。醫護人員和精神病患者長期生活在一起,所以,醫護人員同樣需要色彩對情緒的調整作用,這種調節可幫助醫護人員保持輕松、愉快的工作狀態。

3 精神疾病的色彩自療

除了醫院的環境色彩,精神病患者的色彩自療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色彩自療是以病患為主的創作行為,是病患由內心向外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繪畫的形式,完成自我感情的宣泄,是一種自我需求的方式。精神病人的創作作品,在西方稱為“原生藝術”,這種藝術形式通常是以繪畫的形式來表達。由于精神病患者通常不具備專業美術的繪畫能力,他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最強烈色彩感覺來繪制作品。和塑造形象相比較,色彩在精神病患者的手中表現得更為直接。

2010年,南京郭海平和朋友合作創辦了“南京原形藝術中心”,這是中國首個以推廣精神病人藝術為主的非營利機構。除此以外,郭海平還經常到精神病院去,推行精神病患者的藝術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他發現:“事實上,畫畫的時候他們專注、平靜,在那段日子里他們的狀態明顯好過平時?!蹦嵌稳兆邮侵杆谧嫣蒙结t院為期三個月的治療實驗。他翻開了祖堂山醫院七病區主任王玉當時的治療筆記:“2006年10月,張玉寶參加該項藝術活動,他的藝術天賦令人驚訝,在三個月的時間里,他每天都在創作,甚至對未來也有了打算,他說他想做一個藝術家?!睆堄駥氃诖艘荒臧肭氨辉\斷為重度精神分裂,多次意圖自殺。

賣餛飩出身的張玉寶,喜用對比最強烈的色彩,紅、黃沖撞,畫出一截力不從心的指頭,又像是一個咆哮的小人。這幅張玉寶自己取名為《怒吼》的畫令所有人第一時間想到了愛德華?蒙克的《吶喊》,同樣的扭曲、憤怒和痛苦,從紙面上幾乎噴薄而出。張玉寶除了《怒吼》以外,還有《掙扎》《半邊人》《旗幟》《追夢人》等作品在社會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郭海平和張玉寶的對話中,張玉寶這樣說:“畫畫可以發泄,可以把痛苦啊、快樂啊畫出來。不讓畫畫,我會覺得郁悶,郁悶得不得了,畫出來心情就愉快了”。[4]繪畫過程中的精神病患者,精神是解放自由的,但是,這種能夠精神宣泄方式的機會,目前并不是每一個精神病患者能夠體驗到的,但是,這可以作為一種治療方法進行推廣,在精神病患者有繪畫意愿的前提下,醫院或者康復機構可以提供一下必要條件:(1)安排固定的繪畫場所和繪畫設施,室內環境色彩溫和而不刺激。(2)提供繪畫所需的畫筆、畫紙、顏料、繪畫工具。(3)進入畫室的病患需要在病情穩定的前提下才能進行藝術治療。(4)預防發生繪畫工具可能引發的傷害行為,畫室需要醫護人員的監管。(5)呼吁藝術家的幫助和指導,與藝術家開展交流活動。(6)定期舉辦作品展覽,引發社會對“原生藝術”的關注,并增強病患的自我肯定。精神病人的色彩自療,需要社會、醫院、家庭的理解和長期的支持,

4 結語

2011年,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舉辦了“首屆亞太區藝術與精神衛生研討會”,這次會議的主題是“用藝術推動亞太區精神衛生”。在墨爾本精神病人生活的社區里,有許多藝術機構和設施,其中包括畫室、綜合材料制作室、陶藝制作室……這里不是醫院,這里色彩柔和、氣氛寧靜。其中的工作人員由許多藝術家志愿者充當,他們指導、幫助精神病人完成自己感興趣的作品。他們常常舉辦精神病人的作品展覽,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作品收益歸作者所有。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精神病人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中國古文字的“”和“”,分別包含有精神治療和情緒調整的含義。五行、五色、五音、五臟之間的聯系在五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已有所闡釋。到現代,大部分精神疾病的治療依然局限在醫療藥品和醫療器械當中,這不但不利于精神病人的康復、同時也為社會、家庭和醫療機構造成很大的壓力和負擔。利用色彩的療法,改變精神病人生活的單一環境,提供必要色彩治療機構和繪畫材料,鼓勵病人參與和接受,不但能夠減緩精神疾病的發作,而且還有希望使精神病人重新返回社會和家園。當然,搭建社會和醫療機構的合作的色彩治療平臺,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陳澤偉.我國精神疾病患者超1億,1600萬重患者監護不力[DB/OL].新華網,2010529.

[2] 李建國,楊佴.無限的網――訪問草間彌生[J].畫刊,2006(05).

篇10

【關鍵詞】精神病人;恢復期;護理干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98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191-02

所謂精神?。╬sychosis)就是指嚴重的心理障礙,在臨床癥狀上主要表現在性格、行為、言語等方面發生了明顯的異常改變。由此,而致使其難以正常的生活。更為嚴重的是,有些精神病患者可能出現自殺或者攻擊他人的傾向。由此可觀之,加強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利己、利人、利社會。在經過一段有效的治療之后,病人病情獲得好轉而進入恢復期,此時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可以更好地促進患者病情的好轉,早日恢復身體健康。本文寫作先從恢復期的精神病人的心理特點出發,以心理干預、行為護理干預和家庭護理干預等等具體措施強調了恢復期精神病的護理干預的重要性。

1精神病人在恢復期的心理特點

經過臨床觀察和研究發現,精神病人在恢復期的心理特點主要是悲觀絕望感、羞恥感、恐懼感和孤獨感。

11悲觀絕望感一般來說,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患上了這種病則會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悲觀消極的情緒。嚴重者可能導致抑郁癥的發生,從而產生輕生或攻擊他人或者社會的意愿和行動。

12羞恥感由于進入恢復期的患者一般意識、行動、言語等都較為正常,因此一旦他們得知自己以前的不正常行為則很可能會有深深的罪惡感和羞恥感。由此,而喪失自尊心,擔心受到他人的歧視而非常敏感周圍人的言語、行為。

13恐懼感由于精神病本身的病情和社會對這種疾病的一些誤解,而致使患有這種病的患者常常處在一種恐懼之中,主要是擔心自己家庭的破裂和對周圍人的不信任而缺乏融入社會環境的機會。

14孤獨感學說認為人的本質就其現實性上來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由于社會環境對這種疾病的擔憂,可能很多人不愿意跟精神病患者進行交流;而患者自身也感到壓抑和憂郁而缺乏應有的社會關系。

2恢復期精神病患者的護理干預

21干預原則對于恢復期精神病患者的護理干預原則主要有尊重患者,切勿刺激其自尊心;幫助患者控制情緒;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己和自己所處的環境;幫助患者適應各種環境的刺激;幫助患者的言語、行為、意識逐步恢復正常。

22護理干預方法

221心理護理干預心理護理干預是恢復期精神病患者護理干預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種,其主要是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況和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干預。由于患者對自己的病情特別敏感,所以在實施心理干預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不要和患者討論起病情或者提及與患者病情有關的東西。護理人員,要特別注意發掘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本著以人為本和科學負責任的態度,采用合適恰當的語言和欣慰是病人減輕甚至沒有思想負擔。前文已經指出,由于恢復期精神病患者心理狀況的主要特點是悲觀絕望感、羞恥感、恐懼感和孤獨感。因此,醫護人員在充分理解患者心理的情況下,要積極鼓勵病人樹立積極、昂揚向上的生活態度。如果碰到較多的患者都有同一個問題的話,可以采取一些座談會、講習課之類的形式對患者進行自我教育和相互鼓勵。

222行為護理干預一般在臨床中,行為護理干預的主要是以集體教育的形式將相關知識傳授給患者。這些知識主要包括讓患者認識到藥物治療的重要性、遵照醫囑的重要性、預防病情復發的措施。根據不用患者的不用情況,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另外,娛樂治療法是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行為護理模式,其主要是通過參加各種娛樂活動來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和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情。

223家庭護理干預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恢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出于對患者經濟情況患者和醫院自身的情況考慮,現代醫學模式更加傾向于采用家庭康復治療為主、醫院治療護理為輔的模式。家庭護理干預在整個護理干預流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其效果直接影響患者的恢復能不能獲得良好的結果。由于家庭干預是使患者處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之中,因此其孤獨悲觀等情緒可能就更少。與此同時,這也對家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家屬要同情理解患者的病情,積極表達出整個家庭是和患者在一起的,鼓勵患者樹立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由此可以減少患者的羞恥感,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3結語

現代生活節奏正變得越來越快,人們不斷處在各種壓力之下。據相關研究指出,在現代化社會中的人們受到外部的物質壓力和復雜的社會人際關系等因素的影響使其精神壓力越來越大,這也造成精神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謴推诘木癫』颊咧饕侵附涍^有效的治療之后,精神病人的病情會獲得好轉,由此而進入恢復期?;謴推谔幵谝粋€特殊的時間段,如若稍有不慎,則很可能又會致使病情惡化。因此,加強有效的護理就顯得特別重要。有效的護理干預不僅會使患者的行為、意識、性格、言語等方面獲得快速的恢復,還會對護理機構的聲譽產生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鴻燕,肖衛東評價精神分裂癥的抑郁癥狀卡爾加里精神分裂癥抑郁量表[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1,33(1):112-118

[2]王汝展,張敬懸,原偉,等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自知力及其對精神癥狀認識的研究[J]山東精神醫學,2011,14(4):237-240

[3]戴明華,常嬌健康教育及工娛療法對恢復期精神病人負性情緒的調適作用[J]護理學雜志,2003(1):236-237

[4]朱文杰,張美如住院精神病人探視需求調查[A]2009年浙江省醫學會精神病學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第二屆年會論文匯編[C]2009:35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