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發展的基本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05 17:32: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學發展的基本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心理學發展的基本特征

篇1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國內外的學者對設計心理學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其研究的對象和內容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在國外,設計師已經從設計的各個角度出發,為設計心理學編寫了一些基本的定義。心理現象的學者之一——赫伯特•A•西蒙在《關于人為事物的科學》中提出,設計可以作為一門人機科學的心理學,從而使設計領域將設計作為一種復雜的思維過程加以關注。在國內,江南大學教授李彬彬是我國最早進行設計心理學研究的學者之一,在她2001年出版的《設計心理學》中指出,“設計心理學研究的是如何在工業設計活動中更好地把握消費者的心理活動,遵循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的行為規律,設計出市場所需要的產品,以此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有很多學者認為,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學所有專業中的一門必修課,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指導設計師如何把握人們的心理狀態,特別是他們的消費心理。同時,研究設計師在設計活動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產品對社會的影響,并使這些分析結果為設計服務,使設計能更好地反映和滿足人們的真實需求。對于設計心理學的定義,還處于百家爭鳴的階段,尚無定論,但可歸納出設計心理學的4個基本特征:①設計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分支之一,是設計藝術學與心理學交叉的邊緣學科;②設計心理學研究設計學領域中的每一個心理現象及其相互關系,以及形成這些心理現象的相關因素和規律;③設計心理學的研究目的是指導設計師更好地遵循人們心理活動的規律,開展創造性的設計活動,從而提高產品的真實需求度;④設計心理學通過對思維和創造過程客觀規律的研究,可提升設計師的設計和管理能力。對設計心理學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理論研究階段,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設計實踐中更好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研究,通過描述、預測和理解等設計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洞察人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使設計更好地服務于人。

2設計心理學的發展現狀設計是逐漸進化、逐步發展的

20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設計對市場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企業大力推廣和廣泛應用設計學科的知識,以獲取巨額利潤。設計師從工程學、文學等學科的內容中提煉、形成了一些較為成熟的設計理論,而且這些設計理論還有更廣闊的空間需要探究。隨著人類社會逐漸成熟,設計師開始意識到不能隨心所欲地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必須以人的本質需求為根本,并以此為目的分析消費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設計適銷對路的產品。20世紀90年代,設計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直到二戰結束后,設計心理學才逐漸成型,主要有以下2方面的原因:①二戰后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與設計心理學密切相關的心理學、美學、工業心理學和人機工程學等相關學科理論開始進入設計師的視野,并逐步成熟。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很好地促進了設計心理學的發展。②目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商品生產開始從“人適應機器”轉變到“機器適應人”,市場已從賣方市場為中心轉變為買方市場主導的時代。設計作為決定商品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迫切需要設計心理學作為支撐;反之,設計的發展也為設計心理學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唐納德•A•諾曼對設計心理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提出設計師應如何研究產品,即關注產品的可用性,但不能拋棄產品的藝術美,設計集創造性、實用性、美感于一身的產品。國內的設計心理學起步較晚,設計學與心理學的結合程度較低,理論體系與實踐環節脫節,設計師的真實想法往往與最終的產品相差甚遠。生產商以制造指導設計,因此,現代市場中存在很多廉價、同質化程度很高的產品。在國內,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工業設計的重要性,設計心理學的地位也較低。

3設計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精神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對于設計師而言,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必將成為設計師的首要目的。未來,人們會看到更多的為人的設計,為人類的真實需求而展開的設計。隨著時代的發展,設計心理學也在不斷發展,但很多人對設計心理學的認識僅僅還停留在以往的階段。在大數據時代,人們的某些思想觀念轉變很快,設計心理學的研究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是停留在某一階段。設計心理學應具有相應的時代性,只有把握好設計心理學的發展和變化,才能更好地利用設計心理學指導設計實踐。

4結束語

篇2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人才是社會創新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我國積極開展教育改革,實現現代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一方面,注重人人才教育的理論積累的多元化、全面化發展;另一方面,注重現代人才培養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保障與提高,本文對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實現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引導,以高職健康心理教育課程的開展情況為例進行分析,促進我國教育系統逐步完善。

一、積極心理學簡述

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心理學知識進行總結,同時又結合現代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形成的心理學理論,積極心理學從人的心理發展特征和身體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入手,進行系統的信息輔導,從而引導人能夠建立正確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在我國高職教育中應用積極心理學進行分析,符合高中職學生不同層次的心理發展特點,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和心理素質,實現我國人才培養的綜合性、全面性發展[1]。

二、我國高職開展心理教育課程的應用現狀

(一)心理教育課程內容缺乏趣味性

高職心理教育課程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平臺,但從我國高職心理教育課程的實際實施情況開看,我國高職心理教育課程內容額趣味性較低,心理教育課程內容的教育結構中依據存在“三段論”式的教育模式,教育內容以理論教育為主,同時教育內容中大部分為書面式教育內容,高職學生的課堂學習氛圍處于被動狀態,高職心理教育課程的實際作用性較低[2],對高職學生的心理輔導作用性較低。

(二)心理教育課程形式僵化

高職心理教育課程在實際開展中,教育形式受到學科教育的影響,導致高職心理教育課程的課堂教育中教育形式上缺乏靈活性,例如:高職心理教育課程課堂中堅持“教師講,學生聽”的教育模式[3],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育中,缺乏適當的教育互動,導致課堂教育的模式循環處于惡性循環中,心理教育課程變成枯燥的理論知識,大大降低了高職心理教育課程設置的實用性作用,是我國實施全面化改革的重思想教育阻礙。

(三)心理教育課程的主體作用性較低

高職心理教育課程在我國教育中的設置是為了引導高職學生能夠培養正確的三觀和堅強的意志力,從我國高職心理教育課程的實際實施情況來看,高職心理教育課程教學中,教師依舊占據著教學主體的作用,課堂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高職學生的課堂學習主動性和發散思維的引導上,主體地位缺失嚴重,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心理教育狀態,缺乏積極心理狀態的調整,從而對高職學生的心理教育課程的課程教學學習主體性較低。

(四)高職心理教育課程的目標整體性過強

此外,高職心理教育課程的目標整體性過強,我國大部分高職學校開展心理輔導教育課程時,采用設定高職心理教育課程的目標整體,對高職院校中的學生進行統一心理輔導,心理教育的主體性和目的性較強,嚴重限制了高職心理教育課程的實際作用的發揮,對我國高職心理教育的實際應用造成阻礙。

三、實現高職開展心理教育課程優化實施的措施

(一)心理教育課程內容的完善

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相對完善愛的心理學指導理論,在我國高職教育中的應用,體現在高職教育心理課程的教育內容的進一步完善,隨著我國理論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的轉化,心理教育作為高職學生教育的輔助部分,在心理課程開展中,也應當對心理教育內容進行豐富和完善,例如:開展心理教學內容中側重引導學生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實現心理教育可以啟發和挖掘高職學生自身價值的作用,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種心理教育措施,有助于樹立高職學生的自信心[4],培養學生的發展內在動力?;蛘?,建立高職學生的教學課堂中設置問題情境,采用困難教學理論,教師給予學生學習困難中心理知識的正確引導。此外,高職心理教育課堂的豐富,也體現在教師進行課堂教育時,要以書本為基礎,同時突破書本知識,使高職心理教育內容逐步豐富。

(二)心理教育課程形式層次化

實現高職學生心理教育中應用積極心理學進行心理輔導,優化高職心理教育的極教育形式。社會思想多元化使當今高職學生的思想選擇空間增加,實現高職學生的科學性應用,注重對學生教育形式的層次化管理。例如:部分高職學生的思維模式為傳統型,教師實施心理教學時,實施激發式教學法進行教學;相對的,如果,高職學生的思維模式為活躍型,教師開展心理課程輔導時,要選擇抑制教育法開展教學,實施高職心理輔導教育課程的開展,從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特征入手,合理實施層次化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教學法的開展實施層次化教育,可以進一步優化高職學生心理教育的依據學生心理發展趨勢開展教學,例如:教師可以應用聊天的形式進行學生的心理教育引導,或者協助學生建立自我發展與完善的心理理念[5],實現高職信息教育課程的開展具有針對性和全面性特征,發揮高職學生心理教育對高職學生的積極引導作用。

(三)心理教育課程目標多元化

高職學生心理教育的開展與實現,從高職學生的實際教學情況出發,實現心理教育課程目標設定的多元化。高職學生在身心發展階段處于青春期向成年過度階段的,合理實施心理教育輔導,發揮高職學生心理教育開展的實際意義。例如:實施心理教育的目標設定與學生身心發展相適應,心理教育目標不僅對學生具有心理輔導的作用,學生將心理學習內容應用在實際生活中,打破傳統心理教育僅僅作為指導理論,缺乏實踐作用的教學觀點。教師開展心理教育中要充分深層的挖掘其內在發展動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優越感,樹立多元化的教育環境,例如:教師可以設置課堂情景模擬環境[6],為學生提供優勢展示平臺,召開小型辯論會等,引導高職學生能夠樹立辯證的思維觀念,發揮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的啟發激勵作用。

四、結語

積極心理學是指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穩定發展的重要指導理念,從積極心理的基本理念出發,分析高職學生開展心理教育課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優化措施,實現了我國教育改革取得成效的實際教育中的完美應用。

【參考文獻】

[1]李雅婷.小學高年級學生生命教育系列課程設計[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高明.積極心理學理念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111-112.

[3]顧問.江蘇省高職院校拓展訓練開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4.

[4]梁成艾.職業教育“項目主題式”課程與教學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2012.

篇3

【關鍵詞】 監獄化,初入獄,涉毒罪犯,人格特征

A Research on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New Drugpusher. Wang Dayong, FanLuming. Yunnan Wuhua Prison, Kunming 65022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ersonality of the young new arr estee. Methods The Cattell's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Test wasused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of personality traits among drug criminals, vio lent criminals and larcener. ResultsThree personality traits (F , N and I)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old and young drug criminals. Twopersonality trai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rug criminals and viole nt criminals, bu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drug criminals and larcener. ConclusionThe drug criminals have poor mental health. The resultis of great value to guide the future researchto the new arrestee.

【Key words】 Prisonisation; New arrestee; Drug criminals; Personality tr aits

1 引 言

目前,罪犯人格特征的研究主要采用信、效度較高的人格量表對不同類型的在押罪犯的人格 特征進行描述

[1-4],這些研究對于罪犯的教育改造, 以及在刑事偵察過程中選擇 正 確的策略方法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些研究雖然在選取量表、施測過程以及 數據分析上極盡標準和嚴格,在被試選取上也根據年齡、犯罪類型和刑期等指標進行了細微 的劃分,但少有直接針對初入獄罪犯的系統研究。國外研究者D.Clemmer[5]早在上 世紀中期就提出了“監獄化”的概念,并指出,監獄化包含了對一般監獄文化的吸收,長期 的監禁將影響罪犯的人格和心理健康。后期,研究者Zamble 和Porporino[6]進一 步的把監獄化看作是一種態度,一種決定和對監獄適應的其他因素相結合的態度。國內,也 有研究者提出過類似的概念,馮殿美等研究者提出刑罰執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交叉 感染的問題[7]。此外,國內也有研究者[8]指出隨服刑時間的增加罪犯的 人格將發生積極的改變,但由于該 研究采用的是非嚴格意義的縱向研究,并未對初入獄罪犯的人格基線進行考察,因而對“監 獄化”說明缺乏實際意義。綜上所述,首先,長期集體關押將對罪犯的人格特質可能具有影 響作用;其次,將初入獄罪犯和已服刑罪犯混同開展的人格特征共性和差異性的研究是不嚴 格的,它無法排除交叉感染或勞動改造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本研究者認為,應積極開展對 初入獄罪犯的人格研究及嚴格意義上的縱向跟蹤研究,才能夠較為準確的說明初入獄罪犯人 格、在押罪犯人格或監獄化人格等概念?;诖?,本研究以初入獄罪犯為研究對象,對其人 格基本特征進行考察,并通過與其他研究及其他犯罪類型罪犯的比較,對“監獄化”或“交 叉感染”的可能性及對該現象開展研究的必要性進行了探討,以期為后繼的追蹤研究奠定基 礎。

此外,隨著犯罪案件和涉毒罪犯人數的上升,給監獄涉毒犯的管理和矯正工作帶來了嚴 峻的挑戰。因此,如何有效的選擇針對涉毒罪犯的矯正策略已成為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 本研究基于上述論述,認為有必要對初入獄涉毒罪犯的人格特征開展較為系統的研究,從而 為區分犯罪心理研究和監獄化人格研究,以及為開展監獄化人格進程的研究提供較為客觀和 科學的基礎,并為科學地解釋、預防、遏制、矯治涉毒犯罪行為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2 對象與方法

2.1 被試 罪犯被試選自云南省某監獄。從2006年~2007年初,對新入獄的男性罪犯進行 即時分批測試,累積測試次數16次,人數295名,包含涉毒、盜竊犯和暴力犯3種犯罪類型 。最后刪除無效問卷后實際進入統計樣本的為279名,年齡均在19~49 歲之間(±s=28.94±7.00);小學文化程度109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70人。其中涉毒 類罪犯94名,盜竊犯118人,暴力犯67人;初犯230人,累犯49人。

2.2 測量工具 采用美國心理學家R.B. Cattell 編制的,經華東師大心理系1989 年重新修訂的《卡特爾16 種個性因素量表》(16PF)進行群體測量。該量表有較高的信效度,國內外已有許 多心理研究者使用這一量表對罪犯的人格特征進行描述。

2.3 施測程序及數據處理 由監獄教育改造科受過專題培訓的警察對罪犯施測,測量過程嚴格按照問卷測驗程序與要求 進行。問卷收回后,利用16PF測評系統及SPSS10.0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3 結 果

3.1 涉毒罪犯的基本人格特征 將94名涉毒罪犯的16PF人格測試結果轉換成標準分數,其結果見表1。以標準分5.5分作為常 模標準分的平均值,采用單一樣本t檢驗后發現,在特質水平上,涉毒罪 犯在B、C、E、Q1和 Q2上顯著低于平均水平,而在H、N、O及Q4上較平均水平高。在次級因素水平上,涉毒罪犯 在適應焦慮因素上得分顯著高于平均水平,而在內外向及怯弱果斷上顯著低于平均水平;在 4個綜合因素水平上,以分別以常模平均分22分,55分,5.5分(標準分),22分,對涉毒罪 犯進行檢驗,結果發現,涉毒罪犯的心理健康水平、創造能力及成長能力得分都顯著低于平 均水平。

3.2 不同年齡組涉毒罪犯的16PF人格比較 青年組和中年組涉毒罪犯的16PF人格比較結果見表2(表中僅列出有顯著年齡效應的特質)。 從特質水平上看,年輕罪犯在F和I兩特質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年長罪犯,而在N上的得分顯著 低于年長罪犯。不同年齡階段的罪犯在其他13種人格特質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從次級人格 因素及綜合人格因素上看,在感情安詳上的得分,年輕罪犯顯著低于年長罪犯。

3.3 涉毒罪犯與暴力犯及盜竊犯的16種人格特質比較 涉毒罪犯與暴力犯在16PF上的比較結果顯示(見表3,表中僅列出有顯著年齡效應的特質),涉 毒罪犯在樂群性和敏感性分數上顯著低于暴力犯,而在感情安詳次級因素上顯著高于暴力犯 組被試。而涉毒罪犯與盜竊犯在16pf上的比較結果顯示,兩類罪犯在所有特質水平、次級因 素及綜合性因素水平上均無顯著差異。

4 討 論

4.1 涉毒犯的基本人格特征 從特質水平上來看,涉毒犯在大多數特質上與平均水平相偏離,其中在B、C、E、Q1和Q2上 較平均水平低,而在H、N、O及Q4水平上較平均水平高這一結果說明涉毒犯普遍處于較低文 化程度,有較差的獨立性,為人圓滑老成,但行事卻冒險而無所顧及,情緒較易激動缺乏耐 心,且對未來缺乏自信,悲觀憂郁。從次級因素水平上來看,涉毒犯有較高的焦慮水平,依 賴性強,優柔寡斷且性格相對較為內向。從綜合水平來看其心理健康水平、創造能力及成長 能力都處于平均水平以下,相對來說比正常群體有穩定性較差的情緒特征及較低的創新性和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4.2 處于不同年齡階段涉毒犯的人格基本特征比較 一般來說處于30歲以上年齡的成人多已成家,相對要承受更多的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在心理年齡上與未成家群體表現出較大的跨度,因此,本研究以30歲作為年齡劃分的階段。 經比較發現,年輕涉毒犯在興奮性和敏感性水平上顯著高于年長罪犯,而其世故性顯著低于 年長罪犯。這一結果符合一般年齡發展的特性,年輕人通常比年長者有較情緒化的人格特性 ,對外在事物有相對敏感的情緒體驗,為人處事較為直率和天真,而年長者通常更為精明和 實際。從次級人格因素上看,在感情安詳上的得分,年輕罪犯顯著低于年長罪犯,這一特性 與特質水平的表現一致。

4.3 涉毒犯與暴力犯及盜竊犯的人格差異 涉毒是與物質相聯系的一種新型犯罪類型,盜竊犯是另一類傳統意義上與物質占有相聯系的 犯罪類型,兩者都是指向物質的,而暴力犯是與傷害他人身體相聯系的犯罪類型,是指向身 體的。本研究將涉毒犯與暴力型犯和盜竊犯分別做比較,以期獲得物質指向與身體指向之間 及不同物質指向程度之間的不同犯罪之間的人格差異。結果發現,首先,物質指向的涉毒犯 比身體指向的暴力犯更顯孤獨、內向,而暴力犯比涉毒犯更為敏感且好感情用事,情緒多顯 困擾不安,有較強的挫折感,兩類罪犯具有較為顯著的人格差異,而均屬于物質指向的涉毒 犯與盜竊犯在所有特質水平、次級因素及綜合性因素水平上均無顯著差異,兩類罪犯具有相 類似的人格特性。其次,這一結果與本研究小組采用CPI人格問卷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2], CPI測量結果顯示,涉毒犯與暴力犯的人格特征具有相當高的一致性,而與財產犯在許多特 性上存在顯著差異。比較兩次研究的被試資料,可以看出存在兩方面的明顯差異,首先,基 于罪刑相當的原則,初入獄罪犯因各自犯罪情節的嚴重程度而被判處長短不同的刑期,因此 輕刑和重刑犯可能存在著顯著的人格差異。在以CPI人格問卷的測量中,涉毒犯均為重刑期 犯,刑期在20年以下的僅占19.58%,且與暴力犯組的比例基本相等(13.18%),而與盜竊犯有 較大差異(65.66%),而以16pf人格問卷的調查中,涉毒犯、暴力犯及盜竊犯為輕型犯,所有 被試的刑期均低于20年;其次,馮殿美等研究者[7]曾就監禁生活提出過交叉感染 的概念, 他指出,在刑罰執行的過程中,由于時間和空間條件的影響,不同年齡、罪行與刑期的女犯 混合關押,勢必使得罪犯在犯罪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產生相互交叉感染的問題,而生存需 要、補償與代償因素、性格因素及管教方面的因素將促進交叉感染的進一步發展。由于本研 究所有被試均為剛入獄罪犯,其人格尚未受到監禁生活所包含的各因素的影響,而CPI測量 中,大多數被試的已服刑期超過兩年以上,因此在較長的關押期內,監禁生活不可避免的已 對罪犯的人格產生相應的影響,故“監獄化”可以部分的解釋其與重型涉毒犯之間的人格差 異。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者認為,初入獄涉毒犯人格基本特征的調查,是開展涉毒犯人格研 究的基礎,只有獲得了初入獄犯的人格基線,才有可能進一步開展其與不同刑期、不同犯罪 類型罪犯的比較研究,這一人格基線的了解,對于了解涉毒犯的人格特性及考察監禁生活對 涉毒犯的人格影響將具有重要意義。

5 結 論

初入獄犯在許多人格特質上有較差的表現;初入獄犯與盜竊犯的人格無顯著差異, 而與暴力犯在A和I及X3次級因素上存在顯著差異;未來的罪犯人格研究應將初入獄的和已服 刑的罪犯相區別開展,以進一步說明改造工作對涉毒犯人格的影響作用。

6 參考文獻

[1]馬海鷹,張小遠.罪犯人格特征的研究進展.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3):2 27-229

[2]張鋒,朱海燕,宋志一.與暴力型、財產型罪犯人格特質及其類型的比較研 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6):401-405

[3]袁玉華,楊小玲,潘涌,等.男性服刑罪犯的個性特征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0,8(2):100-102

[4]高歡,唐卓如,等.暴力和非暴力性財產犯罪人員人格特征評估.中國心理衛生雜 志,2003,8(7):563-564

[5](英)Ronald Blackburn 著(吳宗憲 等譯).犯罪行為心理學.北京:中國輕工業 出版社,2000:231-235

[6]Zamble E, and FJ Porporino. Coping, Behavior and Adaptation in Priso n Inmates, Reviewed for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1989,34:927-928

[7]馮殿美,孫麗.淺議女性罪犯交叉感染問題.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5,79(1):71 -74

篇4

關鍵詞:臨床運動心理學;內容分析;運動表現發展;運動功能障礙;運動功能損害;運動退役

臨床運動心理學(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是隨著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而興起的應用心理學分支,于20世紀80年代萌芽于美國,本世紀初迅速發展并走向成熟。1988年,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USOC)建立了臨床運動心理學家注冊制度。2005年,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召開了臨床運動心理學家大會[1]。2006 年,首部《臨床運動心理學》專著出版[2]。2007 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創刊,為臨床運動心理學開辟了專門的學術交流平臺。2011年,臨床運動心理學的東西方觀點(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系列叢書出版[3]。

我國的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廣大心理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經積累了許多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旨在從基本情況、內容及方法三個方面對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進行分析與評價,以揭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為我國研究者提供參考,促進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一種對文獻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術,它按照一定維度對論文內容進行系統分類和評判,可提供學科研究狀況的基本信息[4]。目前,該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

之中。

(一)論文取樣

本研究從1981年至2010年的13個目標期刊中選出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680篇。心理學期刊包括《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和《中國心理衛生雜志》,體育學期刊包括《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體育與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西安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和《體育學刊》。

(二)內容分析的維度

本研究參照相關文獻[5,6],按照以下程序設計了內容分析的維度系統:(1)精讀2007~2008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的全部文獻,初步制訂分析維度;(2)對2009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的文獻進行試分析,修訂分析維度;(3)征求相關專家對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的意見,修訂分析維度;(4)經過培訓的研究組成員對2010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文獻進行獨立分析,分析者的一致性系數在0.83~0.86之間,說明該分析維度系統信度較高,可為研究所用。對評判者容易出現分歧的維度進行討論,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由27個因素構成。

(三) 研究過程

由研究者和經過培訓且熟練掌握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的6名研究生對論文進行獨立的內容分析,每篇論文有兩名分析者。研究者最終錄入數據時檢查分析不一致的地方,認真核查后加以取舍。

(四)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對全部變量的頻次分布進行描述性分析。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論文的基本情況

1.論文首作者所屬機構

表1.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首作者所屬機構對比(%)

院(所)性質

中國

外國

體育學院(所)、體育教學部

91.7

34.3

心理學院(所)

4.9

37.4

醫學、護理、健康學院(所)

0.9

12.1

其他

2.5

16.2

合計

100.0

100.0

表1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首作者主要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和體育教學部,而心理學、醫學、護理與健康學院(所)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參與度極低,這與國外學者相對多元的研究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經分析,這種情況多年來(尤其是2004~2010年間)未出現明顯變化。這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這門交叉學科的發展。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的建立與發展,需要更多臨床心理學學者的參與。

2.論文的篇幅

對三十年來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的篇幅統計顯示,平均每篇論文篇幅為4.21頁,且多年來論文篇幅未出現明顯增長趨勢。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創刊以來的論文平均篇幅為16.5頁[7]。這可能是由于國內期刊對篇幅的限制制約著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表述的完整性,影響學術交流的深度。這一問題希望得到相關期刊的充分理解和重視,以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提供更好的學術交流平臺。

3.論文參考文獻

對三十年來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參考文獻的統計顯示,平均每篇有9.63條參考文獻,圖1顯示1995年起參考文獻量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2006年開始平均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量穩定在17條左右。目前,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參考文獻條數不及美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論文參考文獻(平均每篇文章參考文獻為42條)[7]的一半。參考文獻較少導致研究難免低層次重復前人的工作,提供給讀者的新信息就相對較少,文章的質量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及學術交流的縱深發展。

圖1.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參考文獻發展趨勢

(二) 論文內容

1.研究領域

圖2.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

圖2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對運動表現發展的研究起步較早,在1994年以前占絕對優勢。運動功能障礙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逐漸增長,近年來出現與運動表現發展研究并駕齊驅的現象。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對運動者心理問題的關注,已經逐漸脫離僅以高水平運動員運動表現發展為中心的情況,越來越關注普通運動者的運動功能障礙及全面的心理健康。

表2.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比(%)

研究領域

中國

外國

運動表現發展

37.2

17.2

運動功能障礙

31.2

25.3

心理健康

22.6

21.2

運動功能損害

3.5

21.2

學科發展

3.2

13.1

運動退役

2.2

2.0

合計

100.0

100.0

表2顯示,運動退役是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薄弱領域,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相比較,我國臨床運動心理研究的突出特點是:對運動表現的發展研究較多,而對運動功能損害的研究較少。運動表現發展研究較多與我國長期以來注重競技體育發展有關。運動功能損害指運動員存在著明顯的臨床心理問題,引起其嚴重的情緒紊亂和行為失調,導致其無法投入訓練與競賽[8]。運動功能損害研究被忽視與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大都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普遍缺乏臨床心理學訓練背景有關。

2.研究的理論基礎

圖3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一直以認知行為理論占絕對優勢,但近年來出現理論逐漸豐富的趨勢。這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情況基本一致[7]。認知行為理論在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占絕對優勢,與認知行為治療操作性強,更易于通過實證研究檢驗有關。

圖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理論基礎的變化趨勢

(三)論文研究方法

1.論文類型

表3顯示,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相比,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類型以調查研究報告、文獻綜述和論述較多,而臨床運動心理學的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的論文相對較少。這與國內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者大多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有關,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深刻意識到臨床運動心理問題研究的必要性,但由于普遍接受的是體育科學的訓練而相對缺乏臨床心理學的系統訓練,所以,更容易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綜述和理論性研究,而深入的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相對較少。

表3.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類型對比(%)

論文類型

中國

外國

調查研究報告

36.3

32.3

實驗研究報告

11.8

15.1

測驗研究報告

6.3

6.1

質性研究報告

4.8

19.2

質性+量性研究報告

0.4

2.0

論述

25.7

18.2

文獻綜述

14.6

7.1

合計

100.0

100.0

2.研究設計

表4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病理機制研究與國外一樣,存在過分依靠相關設計的現象,而更能確定心理變化機制的實驗研究設計與質性研究設計較少。因此,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關于病理機制的研究設計有待進一步改善,以便更深入地揭示運動者心理發展變化的內在機制。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干預研究以文獻綜述為主,側重具體介紹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實驗研究設計較少,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61.5%的干預研究主要通過實驗研究來驗證干預的效果。實驗研究能為不同方法的干預效果提供充分的證據,有利于提高臨床運動心理服務的科學性。因此,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應加強心理干預的實驗研究。

表4.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的研究設計對比(%)

研究設計

機制研究(中國)

機制研究(外國)

干預研究(中國)

干預研究(外國)

描述性研究設計

16.0

相關研究設計

44.9

75.0

實驗研究設計

10.2

12.6

26.7

61.5

質性+量性設計

0.6

3.1

0.5

3.9

質性研究設計

文獻綜述

說明

5.1

14.7

8.4

6.3

3.1

21.4

47.1

4.2

7.7

15.4

11.5

合計

100

100

100

100

3.研究被試

表5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更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研究更關注大學生運動員和少年運動員。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高度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與我國現階段注重競技體育的現實有關。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問題如果得到心理服務的及時介入,就可以避免進一步發展成為心理障礙。如果等到運動員形成了心理障礙再介入治療,其難度就會很大。因此,我國應加強對少年運動員和大學生運動員的關注。

表5.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被試對比(%)

研究被試

中國

外國

29.0

24.3

高水平運動員

15.9

10.1

專業運動員

11.2

6.1

混合

9.0

8.1

體育專業學生

8.4

2.0

大學生運動員

7.4

20.2

少年運動員

5.9

11.1

學生

6.5

5.1

其他

4.6

13.0

合計

100.0

100.0

4. 資料收集

表6顯示,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資料收集上的共同之處在于較多采用問卷法和量表法,而較少采用觀察法和儀器測驗法,不同之處在于我國學者更多采用工作經驗法和文獻法,較少使用訪談法。我國研究者較少采用非常適合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訪談法收集資料,與他們主要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普遍缺乏臨床心理學的系統專業訓練有關。

表6.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資料收集方法對比(%)

資料收集方法

中國

外國

問卷法與量表法

38.8

38.4

工作經驗

20.4

13.1

文獻法

19.6

12.1

三種以上方法結合

7.8

16.2

儀器測驗法

6.4

3.0

訪談法

2.6

13.1

觀察法

1.2

1.0

其他

3.1

7.1

合計

100.0

100.0

5.結果分析

表7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中涉及多元分析的少于國外。心理現象是多層面和多維度的,其影響因素也是復雜多變的。采用多元分析法進行分析,更有助于人們了解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能更有效地揭示心理現象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因此,在未來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多元分析法有待進一步推廣。

表7.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研究結果分析方法比較(%)

結果分析方法

中國

外國

定性分析

42.2

38.4

非多元統計分析

39.0

30.3

多元統計分析

17.9

25.3

定性+定量分析

1.0

6.0

元分析

合計

100

100

中外臨床運動心理研究中都尚未出現元分析(meta-analysis)的論文。元分析是對具有共同目的但相互獨立的多個不同甚至相反的研究報告給予定量統計分析而綜合評價某一主題研究的方法,曾被置于循證醫學實踐證據金字塔的頂端,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之中[9]。自臨床心理學的實證支持治療興起以來,元分析方法在臨床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呈逐年增長的趨勢[7]。元分析對文獻的數量與質量都有一定的要求,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尚未出現元分析的論文,可能是由于目前能夠支撐元分析的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有限,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統計方法的訓練不足。隨著臨床運動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元分析方法的應用將越來越多。

(四)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階段的劃分

縱觀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30年的發展狀況,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不同時間段呈現出明顯差別。因此,可以對其進行階段劃分,以幫助研究者厘清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的內在線索,并能夠據此展望本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

1.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

1981年到1993年期間是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剛剛引起研究者的關注,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處于較低水平,具體表現如下:論文數量少,平均每年僅有9.9篇;研究極少得到基金的支持;參考文獻量少,許多論文根本沒有參考文獻;研究內容以運動表現發展研究占絕對優勢;最突出的論文類型是說明文(35.5%);主要采用工作經驗法(21%)和文獻法(13.8%)收集資料;論文的結果分析方法中定性分析占54.3%,僅有0.7%的文章采用了元分析。

2.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

1994年到2003年期間是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表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具體表現如下:論文數量逐年增多,平均每年25篇;受資助項目出現逐年增長趨勢;論文的參考文獻呈現逐漸增多趨勢;運動功能障礙和心理健康研究逐年增多;研究報告超過理論型論文,說明文的比例下降至24.9%,調查研究報告迅速增加到37.3%;以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相對降低,以非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迅速上升;經驗總結法下降,量表測驗法和問卷調查法的應用逐漸增多;定性分析逐漸減少為47.1%,多元分析上升為10.7%。

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規范階段

2004年至2010年期間,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入成熟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較前兩個階段大幅提高,具體表現如下:年均達45.3篇;平均每年有16.3個項目受到基金支持;平均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量穩定在15.4條;在研究內容上,運動功能障礙、心理健康和運動表現發展三者呈并駕齊驅之勢;69.7%的論文為研究報告,說明文進一步減少;以非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達到60.6%;量表測驗法、文獻法和問卷調查法成為最重要的資料收集方法,工作經驗總結法的應用萎縮;定性分析減少至33.7%,30.3%的論文進行了多元分析。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 吸引更多臨床心理學學者加盟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心理學院(研究所)和醫學院(研究所)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參與度極低,這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這門交叉學科的發展。我國需要吸引更多心理學院(研究所、系)和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學者關注運動者的心理問題,只有他們的加盟,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才能高質量地發展。因此,建議國家體育總局科研立項為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提供一定的空間,并鼓勵心理學院(研究所、系)與醫學院(研究所)中的臨床心理學學者積極申報相關課題,以課題調動臨床心理學學者加盟的積極性。另外,體育學院(研究所)要有意識地引進具有臨床心理學訓練背景的人才,這不僅能夠促進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深入,而且也能吸引更多的心理學學者關注臨床運動心理問題。

2.加強對運動功能損害與運動退役的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僅有3.5%是關于運動功能損害,而國外21.2%的論文涉及運動功能損害,其研究的十大熱點問題中有四個屬于運動功能損害,即飲食障礙、情緒障礙、物質依賴和運動損傷后心理障礙??v觀我國極其有限的運動功能損害論文,研究主題主要為與運動相關的攻擊(沖動控制障礙),研究類型主要為研究綜述與理論分析[10,11],實證性的臨床研究報告極少,僅有楊士榮(2010)就我國運動員的飲食障礙進行了調查研究[12]。因此,建議中國體育總局體育科研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以及各地方基金的管理者在編制課題指南時關注運動功能損害問題。同時,專家學者也要主動介入運動功能損害的研究,以提高我國運動功能障礙的干預效果,切實維護我國運動者的身心

健康。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僅有2.2%是關于運動退役問題的研究。由于我國現階段仍然是舉國體育體制,且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尚未普及,所以,我國運動員對運動退役的心理準備不夠充分,在運動退役時遇到的心理問題就更多。黃志劍和姒剛彥(2008)研究表明:我國高水平運動員對于從事競技運動事業對自己人生發展的影響認識不足,對運動退役及角色轉換的準備不足[13]。王進(2008)研究表明:我國面臨退役運動員的自我評價、生活滿意度和社會支持認知下降,焦慮和孤獨感明顯增加,應對退役的策略主要為回避;運動員在退役后的1~2年內社會支持感低,孤獨感高[14]。目前,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雖然意識到運動員退役相關的心理問題,并就此開展了一系列現狀調查、發生機制和對策研究,但針對性的實證干預研究很少,亟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3.豐富研究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理論基礎是認知行為理論。過分依賴認知行為理論有悖于學術研究百花齊放的原則,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很復雜,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各有利弊,并不存在一種唯一正確且適合于各種情況的理論與方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可能受益于不同的處理[15]。跨理論整合研究(trans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pproaches)是西方臨床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特點。1991年,《心理治療整合雜志》(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創立,為臨床心理學的整合研究提供了專門的學術交流平臺。目前,許多治療師在治療中采用整合治療方法[16]。因此,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應廣開思路,在注重認知行為理論的同時,注意吸納近年來生理心理學、精神分析和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成果,開展跨理論的整合研究,進一步豐富研究的理論基礎。誠然,后者受到循證實踐驗證的成果不多,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們更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4.加強臨床研究方法的訓練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方法上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質性研究與實驗研究較少;研究被試以高水平運動員最多;研究中較少使用談話法、觀察法、儀器測試法收集數據;數據的多元分析較少,未出現元分析論文等。因此,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應進一步加強臨床研究方法的訓練,在開展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時注意以下問題:加強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的使用;擴大研究樣本范圍,更多關注青少年運動員;豐富資料收集方法,尤其要多使用訪談法、觀察法與儀器測試法;加強多元統計分析;提高研究的規范性,為整合研究成果的元分析作準備。

[1] Gardner F L.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in America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J]. 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2007, 1(3): 207209.

[2] Gardner F L, Moore Z 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6.

[3] Zhu Li Jing, Heil J, Wenze T.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 (Volume I) [M]. VDM Verlag, 2011.

[4] Holdford 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for conducting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J].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2008 (4): 173181.

[5] Buboltz W C, Deemer E, Hoffmam R.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Buboltz, Miller, and Williams (1999) 11 Years Later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0, 57, (3): 368375.

[6] Rhodes R E, Nasuti G. Trends and changes in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20 year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0 journals [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1, 53, 1723.

[7] 劉麗, 石巖. 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 現狀、問題與建議[J]. 心理科學進展, 2012, 20 (9): 14951506.

[8] 劉麗, 石巖. 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界定、現狀及發展趨勢[J]. 中國體育科技, 2009, 45 (6) : 7682.

[9] Rosner A 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siting the pyramid of priorities [J]. Journal of Bodywork & Movement Therapies, 2011, 16: 4249.

[10] 鄧銘一, 季瀏, 常波. 運動攻擊的理論發展及控制方法[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1998,126(3): 5559.

[11] 石巖, 王瑩, 趙陽, 等. 球場觀眾暴力的發展趨勢,研究進展與遏制策略 [J]. 體育科學, 2007, 27(1): 2440.

[12] 楊士榮. 不同類型運動員飲食障礙的比較研究 [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0, 44(3): 8792.

[13] 黃志劍, 姒剛彥. 高水平運動員的退役準備與適應: 一項定量研究 [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8, 23(5): 393395.

[14] 王進. 我國運動員退役意識與心理狀態的定量分析[J]. 心理學報, 2008, 40(4): 496506.

篇5

關鍵詞:素質教育 廣告心理學 考試模式 改革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廣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顯著,廣告業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地位亦日益重要。作為廣告學專業的必修核心課程之一,《廣告心理學》的地位不可忽視。調查統計顯示,排在廣告專業畢業生認為最應開設課程前五位的依次是:“市場營銷類”、“媒介”、“廣告心理學”、“視聽語言學習及鑒賞”以及“案例分析”;排在廣告專業在校生認為最應開設課程前五位的則依次是:“影視編輯與多媒體設計”、“廣告表現與制作”、“視聽語言學習及鑒賞”、“廣告心理學”、“媒介”。然而在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過程中,其考試模式仍存在諸多不足,需要系統梳理并進行改革。

一、素質與素質教育

“素質”一詞可從生理學和教育學角度界定。從生理學上講,素質即個人先天的生理特點,這些特點經過遺傳獲得,一般稱為遺傳素質,即平時所謂的稟賦;從教育學上講,素質是指個人在后天環境中通過影響或教育訓練所獲得的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包括人的思想、知識、身體和心理品質等。。本文主要指后者。

“所謂素質教育,從理論上講,這是一種以充分啟迪、挖掘和發揮受教育者個體潛能為手段,以為社會培養各種適用人才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從實踐上講,是指施教者著意營造一種理想的環境和氛圍,使受教育者經過耳濡目染和學習、訓練,在德、智、體、美和心理承受、創新意識和能力等方面得以全面發展的過程。素質教育是一種通識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礎教育。”推進素質教育,并不意味著取消考試或削弱考試功能??荚囀窃u價教育管理者管理水平、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手段,是評價素質教育實施效果的必要工具,二者相輔相成,彼此促進。

二、《廣告心理學》的學科性質與目前考試模式

1.廣告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1)目標的實踐性?!皬V告心理學就是探索廣告活動與消費者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學現象及其存在的心里規律的學科?!薄>唧w而言,廣告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包括:廣告作用于消費者的心理機制;廣告訴求的心理機制;廣告表現的心理規律;媒體接觸心理;廣告效果及其測量方法。研究所有上述內容的目標只有一個,即增強廣告的實戰性。學習、研究心理學方法與規律在廣告中的應用策略,就是為了使廣告創作者更好地把握消費者心理,準確定位,科學策劃,大膽創意,對消費者的行為施加影響,最終促使他們采取購買行動。

(2)內容的綜合性。作為一門極具交叉性的學科,廣告心理學的內容具有顯著的綜合性。不僅涉及到廣告策劃、廣告創意、廣告媒體、廣告效果測量等廣告學方面的內容,而且與普通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心理學方面的內容聯系密切。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知識;既有陳述性知識,又有程序性知識。內容的綜合性,不僅體現了學科性質的復雜性,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學生不僅要具備廣告學、心理學兩方面的扎實基礎,而且要使兩者融會貫通,徹底祛除兩者都懂卻又均不深入的現象。

(3)方法的靈活性。顯而易見,教師講與學生聽的陳舊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理念下《廣告心理學》教學改革的要求。鑒于《廣告心理學》課程的應用性、實踐性、交叉性和綜合性特點。只是運用單一傳統的教學方法只能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對于技能訓練、能力提升和素質培養卻無濟于事。因此,應根據《廣告心理學》課程目標的層次和課程內容的類型,靈活運用講授法、發現法、案例教學法、互動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模擬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來鍛造和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觀察能力、寫作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利學把握《廣告心理學》學科性質,有利于我們實事求是地改革目前的考試模式,切實推進素質教育。

2.目前廣告心理學的考試模式及其局限

考試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一環,具有檢查評價功能、教育激勵功能和反饋調控功能?!案淖儗W生學習的最迅速的方法,就是改變評定制度”。作為一種評價行為,考試可以培植、引導和激勵學生智力素質、審美素質、技能素質和創新素質的發展。然而,審視目前的考試模式,“智育惟一”、“以分數論優劣”的弊端依舊存在,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素質教育的推進。

(1)考試觀念。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無論是教育管理者,還是一線教師、學生,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在思想上未能真正樹立起與素質教育人才觀、質量觀、教學觀相適應的考試功能觀。他們對考試的本質、地位、作用和功能的認識存在片面性,過分注重理論考試成績,并將此成績作為保送、評優、畢業的重要依據,而不關心是否具有專業能力和素質等問題??荚嚨膶蛐浴⒅笓]性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學生以考試及格為目標;教師以完成試卷批閱為課程結束,以試卷成績評價學生;教育管理者無法通過考試深入了解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整體水平。

(2)考試內容。《廣告心理學》課程教學一般要求學生掌握三方面內容:一是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二是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然而,在目前的考試內容中,對于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檢測過多,對于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檢測過少,而對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檢測基本為零。若考試命題時過分拘泥于教材,學生就會對教材的內容死記硬背,最終分數只是對學生記憶能力的衡量,而無法判斷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也無法使其專業素質得以提升。

(3)考試方式。有關資料表明,現代管理對人才的測定有100多項指標。而卷面考試中只能測出其中三分之一,其他如合作能力、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等卻很難用傳統的考試方式做出評價,而這些能力又正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目前的《廣告心理學》考試中,考核方式較為單一,表現為閉卷多,開卷少;筆試多,口試少;期終考試多,平時考試少;客觀題多,主觀題少;理論題多,實踐題少。題型設置不合理,大多是填空、選擇、名詞解釋、簡答、問答等,綜合性思考題和分析論述題過少,很難測出專業能力和實踐素質。另外,平時成績大多根據出勤情況和課堂活躍程度評定,占學期總成績的30%,此法帶有很強的主觀性、片面性,信度很低,對于踐行素質教育幾無意義。

三、《廣告心理學》考試模式改革

1.轉變考試觀念??荚嚺c素質教育并非水火不容、矛盾對立的,素質教育的水平與結果也需要借助考試來衡量與判定。首先,要明確考試的目的不僅是檢測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情況,更要強調通過考試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其次,要明確考試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無論是考試內容還是考試方式都要體現這一要求。第三,要通過考試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使教師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為今后指明方向,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的增強。

2.豐富考試內容?!稄V告心理學》課程內容的豐富性,決定了其考試內容的豐富性,主要體現在內容的專業性、綜合性與實踐性上。專業性體現在考試內容應涵蓋《廣告心理學》作為“學”的專業核心課程的主要內容,形成完整體系,要求考試范圍全面、重點突出。綜合性體現在《廣告心理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在吸收其他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科體系。實踐性體現在《廣告心理學》“術”的基本特征,對操作技巧和實踐能力有較好把握。三個層次之間應設置合理比例,形成一定區分度。

(1)考試內容應源于教材卻不拘泥于教材。即試題總體上應與教學大綱和教材保持一致,但同時又應有所超越。一方面,要將《廣告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融于對問題的分析與判斷中,以檢查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從廣告心理的角度分析腦白金爭議廣告的成功原因與不足之處。另一方面,應允許一些試題“超綱”,教材沒有要求,老師沒有講過,也可適當納入試題。可采用兩種方法:①試題中“超綱”內容的10%,考查學生對廣告心理研究前沿以及最新熱點的了解程度。例如,結合案例分析中西文化心理差異對廣告創意的影響;試論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特征及其對廣告創作的影響;談談國際廣告中的跨文化心理問題;分析一下娛樂廣告風行的社會心理原因。②教師只講教材的80%,另外20%留給學生自學,試題中加入自學內容,以考查學生自學能力以及自學情況。

(2)考試內容應具有較多選擇性,具體方法有:①試卷中除共同題外,可讓學生選做一部分試題。例如,綜合論述題和案例分析題可實行“二選一”或“三選一”,即兩個或三個試題中選做其中一題。這樣既增加了試題的可選性和靈活性,又照顧了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致因一題不會而失分過多。在2009-2010學年第二學期《廣告心理學》的期末考試中,筆者在最后的案例分析題中,就實行了“二選一”,一個是英國薩奇兄弟廣告公司的經典平面作品“懷孕的男人”,另一個是獲嘎納廣告節影視廣告大獎的麥當勞“嬰兒搖籃篇”,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廣告心理相關知識對其創意進行分析。每次考試可用兩套試卷,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任選其一。兩套試卷側重點各不相同,其中一套主要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技法的掌握情況和簡單應用能力,另一套主要考察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可兼顧兩者特點再設計第三套試卷。這樣既考慮了各個學生的知識差異和個性特征,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習效果。

3.改變考試方式。目前考試方式的弊端可用四多四少概括,即閉卷多,開卷少;筆試多,口試少;理論考試多,實踐能力考查少;一次考試定結論多,數次考試綜合評價少。素質教育理念下的考試改革,可采取多樣化方法:按考試形式可分為筆試、口試、實踐操作;按考試成果可分為考試、考查、小論文、總結報告、調查報告、創意方案;按答卷要求可分為開卷、閉卷。

(1)加強日??己耍?、綜合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目前,學生課程的最終成績一般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組成,其中平時成績一般占20%~30%,期末考試成績一般占70%~80%。以后應適當提高平時成績所占比重(30%~40%),同時加大對學生平時學習情況的考核。平時成績至少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出勤情況;(2)完成作業情況;(3)課堂討論準備的發言提綱和發言情況;(4)平時考試成績。如果要求學生撰寫課程論文,還應考慮其論文質量。

篇6

論文摘要:在當前的高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教學體系中,消費心理學是一項有著意義卻普遍缺失的內容。為了在高職平面設計專業教學中,妥善的納入消費心理學內容,作者提出了在畢業設計階段實施消費心理學教育的設想,指導學生通過學習運用消費心理學理論和方法,改善設計創作,增強市場適應能力。

一、消費心理學在高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教學體系中的存在意義

平面設計作為一種與商業活動息息相關的藝術設計門類,商業性是其基本屬性。廣告、標志、版式、包裝、展示以及“VI”設計等,無不因商業上的需求而產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商業平面設計作品,其內容往往是對商品或者服務的展示、宣傳,其對象,即該作品的目標受眾,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者。作為一個商業平面設計作品的作者,受眾對該商品和服務的心理訴求,是其進行設計創作無法繞過,必需思考的問題。因而,具備一定的消費心理學知識,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平面設計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以培養市場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要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的設計人才,非常有必要對其平面設計專業學生進行消費心理學教育。然而,目前我國高職平面設計專業的教學現狀是,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圍繞著構成這類基礎課程和標志、海報、包裝、“VI”設計等應用課程來組織,像消費心理學這樣的市場導向性課程的意義卻始終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樣的課程設置,看似基礎扎實、知識體系完整,卻與市場嚴重脫節,培養出的學生市場適應能力不強,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

二、在平面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階段實施消費心理學教學的設想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近年來,消費心理學教育在設計類專業中的存在價值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部分學校也進行了將其納入設計類專業教學內容的探索。然而,對于高職平面設計專業來說,在短短三年的培養時間內,教學內容本已較多、課程也比較緊湊。那么,如何將消費心理學教育穩妥的納入到平面設計專業教學內容,并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畢業設計階段實施消費心理學教學的設想。理由如下:

1.不宜過早地給學生灌輸消費心理學知識

高職類院校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設計基礎相對薄弱,這些學生在入學之前接受的幾乎都是繪畫基礎課程,對設計幾乎一無所知。入學后學校教學的主要任務一方面是要夯實他們在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漸進地教授他們平面設計的知識、技法,培養他們設計思維和創作能力。如果在他們還沒完成平面設計的基本課程,完全掌握平面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技能的時候,就過早的給他們灌輸消費心理學知識,不僅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會讓學生摸不清頭腦、理不清思路。

2.畢業設計階段的學生具備了接受消費心理學教育的基礎

處于畢業設計階段的高職學生,經過前幾年的學習后已經基本掌握了平面設計的基礎技能,同時,此時的學生開始初步接觸社會、接觸市場,通過實習和找工作的經歷,對專業方向所涉及的市場和消費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備了接受消費心理學教育的基礎。

3.畢業設計階段的消費心理學教育最具效果

處于畢業設計階段的高職學生,面對就業的壓力和適應社會、適應市場的挑戰、他們有了解市場、了解市場的主宰——消費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個即將畢業的學生,在他們根據興趣、根據對職業發展的意愿或者實習的經歷確定畢業設計項目的時候,都有著完成一件足以證明自己實力的完美作品的強烈愿望,所以這個時候的學生在了解了消費心理學的價值和意義之后,會有較強的學習動力。同時,畢業設計階段緊鄰就業,這時候組織他們學習消費心理學知識,且經過與畢業設計項目的結合運用,印像清晰、深刻,在畢業開始工作后,這些剛學到的東西拿來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消費心理學教學實施

1.消費心理學知識的講授

消費心理學知識的講授是實施消費心理學教育的基礎環節。由于畢業設計階段的高職學生往往一邊忙于實習,找工作,一邊進行設計創作,能夠集中起來進行理論學習的時間有限,所以對平面設計專業學生講授消費心理學知識內容,不可能像商務、市場類專業的學生那樣系統、全面,而應對包括消費者的心理活動過程、消費者的個性心理特征、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條件等在內的消費心理學基本知識、理論,進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講解,并對消費者心理學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進行闡述。目標是讓學生在了解消費心理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學會應用消費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對設計作品的目標受眾人群進行消費心理分析。

對于講授的形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能請校內外教授消費心理學的專業老師來進行講座,專業老師的講座,因其經驗豐富、內容全面、講解權威,顯然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而沒有這種條件的,則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可以通過收集、整合一些消費心理學的教學視頻、教案和教學課件,組織學生進行集中學習,憑借自身理解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講解。而這就要求指導老師熟悉消費心理學的基本知識理論,同時具有較強的知識整合能力和再演繹能力。而無論進行哪種形式的講授,指導老師都應選擇一些消費心理學的相關教材、文章、資料,要求學生在課外進行補充學習。

轉貼于

2.目標受眾人群的消費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識理論的講授之后,指導老師便可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到的消費心理學原理,對設計作品的目標受眾人群進行心理分析。

進行心理分析的具體方式,可以是學生結合自己的畢業設計項目,運用所掌握的消費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完成對自己設計作品的目標受眾人群的心理分析作業。也可以將有相似畢業設計任務的學生組合起來,成為受眾心理分析小組,小組成員間分別針對各自設計項目的目標受眾人群心理進行相互討論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報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對設計項目目標受眾人群消費心理特征的判斷和確立,包括在年齡、性別、社會地位層次、消費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細致程度、情緒和偏好的持續程度,對流行和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節奏和時間觀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費的目的性、瀏覽、選擇和購買習慣,對品牌、包裝和廣告宣傳的認同度等方面的消費習慣偏好特征,這些設計作品的定位的影響因素。第二,目標受眾的消費動機,消費動機和受眾的消費心理特征,構成了消費者對消費對象的心理訴求,對消費動機的分析決定了設計作品通過哪個方向、以哪種方式滿足受眾的心理訴求,吸引受眾眼球。第三,設計作品方式,通過對設計作品、接觸受眾時的方式、環境對受眾產生的感官影響和心理變化的分析,為設計作品的設計創意尋求依據,設定條件。

3.對目標受眾人群的消費心理調查

學生自己或者學生們之間運用剛掌握的消費心理學知識,針對目標受眾所進行的理論分析,難免有“閉門造車”之嫌。而檢驗理論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調查實踐。所以接下來要求學生們運用消費心理學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對擬定的設計作品的目標受眾進行現場調查。

消費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綜合調查法、實驗法等。受處于畢業設計階段的學生的組織能力、物質條件、時間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種相對簡單、便于開展,較為適合作為受眾心理調查的方式,其中通過調查問卷收集、了解受調查者信息的問卷法,因其使用預先編制的問卷表格,標準化的問題設計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時也有利于相互比較,因而最為適合學生采用。

問卷調查由設計、組織、調查、匯總、分析等一系列步驟組成,工作量較大,需要學生分組開展,分工合作。這樣,我們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組,就可以由此延伸為心理分析調查小組。問卷表格應由學生小組根據設計項目的調查需求自行設計,指導老師給予必要的指導,表格應包含受眾心理分析的主要內容,形式上應多做選擇,減少文字填寫量,從而方便受訪者填寫。

組織對目標受眾人群的心理調查,不但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而且通過在現場調查中與目標受眾的溝通交談,既提高了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又因為與目標受眾的直接接觸,為即將開始的設計創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認識基礎。而通過將調查結果與之前的理論分析進行比較,對理論分析進行驗證、補充和完善,可以使學生在將來的設計實踐中進行受眾心理分析的經驗更加豐富,充實。

4.對設計作品的消費心理定位

通過現場調查及匯總、分析,掌握了目標受眾人群的消費心理特征和消費動機,也就是把握了目標受眾的心理訴求,對設計作品的消費心理定位也就有了準繩。

對設計作品的消費心理定位,簡而言之,就是決定設計作品通過哪個方向入手、以哪種方式滿足受眾的心理訴求。對于平面設計作品而言,就是為滿足目標受眾人群的主要心理訴求,決定從其設計內容哪些方面的特質、性能入手,采用何種創意烘托該特質、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構成畫面、采用怎樣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樣的設計風格。比如設計一款為年輕人目標消費人群的服裝品牌海報,可以突出其時尚、運動、自我等方面的品質風格,可以通過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運動活力的畫面,采用新潮、簡短、有力的流行廣告語來反映這些品質,可以采用鮮艷的色彩搭配、充滿動感的線、面構成,炫酷的字符設計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設計風格,以滿足年輕人的消費心理訴求。

完成了對設計作品的消費心理定位,作品創作的消費心理學準備即已完成,即可進入設計創作階段。對平面設計專業結合畢業設計實施的消費心理學教學也就由此收官。

四、結束語

通過與畢業設計相結合的消費心理學的教學實施,使高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學生了解了消費心理學知識,提高了運用消費心理學方法改善創作,增強作品市場適應力的意識和能力,為將來能夠設計出符合受眾心理訴求的成功的設計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萍. 消費心理學教程[M]. 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祝帥. 設計觀點[M]. 遼寧: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篇7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新興事物越來越多,而且各學科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清晰,每個學科承擔的研究內容越來越專一,為了應對新興事物出現所帶來的對新型學科的需求以及減輕舊學科的壓力,編輯心理出版學應運而生。本文將從介紹編輯出版信息學以及其特點,高校老師教授編輯心理學所采取的方式,以及編輯出版心理學的應用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編輯出版心理學

編輯心理出版學作為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既結合了編輯學的特點,又涉及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但又和這兩門學科不同。編輯學屬于人文學科的范疇,主要應用于現代出版事業。主要研究不同書籍,畫冊,報紙等出版物品以及其選題,寫作,審稿,美工,出版等。既屬于理論性學科又屬于應用型學科,編輯出版心理學繼承包含了它這兩個特點[1]。心理學大方向屬于理論性的學科,但近幾年也被運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例如心理醫生。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人格,行為,社會關系,人際關系,情緒,認知等多個領域?,F如今,社會的發展和信息的豐富快速溝通,使人們的認知越來越深化,同時伴隨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增多,因此,人們已經更多地開始關注心理學,并在很多領域已經投入運用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大致來說,編輯心理出版學承接了編輯學的研究內容,但卻是以心理學為研究手段和途徑,研究對象也變為編輯以及和編輯相關人員的心理研究,主要內容包括描述心理現象,揭示心理規律,預測心理趨勢,調適心理導向等。網絡的興起對傳統的編輯行業提出了挑戰,人們為了方便更傾向于接受電子化的咨詢,如刷微博,看電子書等,當然還包括其他的視屏閱讀視聽閱讀等途徑。在這些新型方式發的壓力下,傳統編輯的焦慮感;作者寫作動機的改變,題材和表現方式的改變;以及讀者的興趣變化,還有一些其他的編輯人員所產生的心理問題,都是編輯心理出版學所研究的領域,和編輯學一樣,也是一門同屬于理論型和應用型的學科。

二.編輯心理學的基本特征

(一)交叉性

編輯心理學由于是一門交叉學科,所以具有交叉性。編輯學主要研究編輯的工作原理,工作規律,并指導編輯進行實踐。心理學則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等。由于人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存在,所以編輯學和心理學在客觀層面來說具有必然的聯系,編輯心理學算是心理學在現代編輯學里的發展,可以歸屬于應用心理學的分支之一。

(二)獨特性

編輯心理學雖然是對編輯學和心理學的繼承,但是這種交叉卻不是簡單物理方面的重合,而是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和編輯學相比,編輯心理學主要強調的是和編輯有關的心理活動問題,比如編輯的智力問題[2]。而編輯學則更加突出編輯的能力問題,如知識基礎,政治素養等。其次和心理學相比,編輯心理學主要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對和編輯有關的心理問題做出研究,并預測其在以后的應用和發展問題。如揭示編輯在工作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并對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并對以后的工作做出指導,使編輯事業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

(三)創造性

人都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存在,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就都具有再創造的能力。編輯心理學研究的主體是人,研究的客體是編輯和與編輯有關的人員,以及受眾,都是和人有關的活動,因此,編輯心理學在理論層面具有再創造的特點。實際應用中,編輯心理學對編輯在工作中的創造能力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三)探索性

編輯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剛剛興起,尚且還很稚嫩,理論體系,實踐經驗都還不完善,也沒有寶貴的歷史經驗流傳下來供以繼承,因此需要現在的人們不斷地進行摸索。可以借鑒其母體――編輯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參考國外的編輯心理學的研究經驗,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不遺余力,不辭辛苦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實踐中進行探索,來使的編輯心理學這門學科更加的成熟,更加的完善。

三.編輯出版心理學的教學技巧

(一)列框架,突出重點

編輯心理學大部分還是屬于理論型的學科,知識點廣泛,所以教學時如果沒有章法的進行,會很容易漏講或是重復講解。因此,列框架的方式可以完整的講知識點總結在一塊,教學的時候按照所列的框架,不僅可以解決漏講的情況,還是得條理清晰,學生更容易記筆記,這從側面來說,也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列框架不是讓老師在講解的時候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在完全講解的時候有所側重,突出重點,對困難的部分也要投入更多的時間。

(二)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也就是說要理論聯系實際。編輯心理學在教學上雖然理論性偏強,但在實際實踐中,有很好的應用性。而且,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也使得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的清楚,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0多研討交流

編輯心理學的新興特性要求老師們緊跟學科的發展,經由人們的不懈研究,學科的發展進步可能會日新月異,因此老師要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識量,多進行溝通和研討,緊跟學科發展的腳步。

篇8

一、索質與警察素質的含義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有人就警察的素質發表各種各樣的觀點,有好的、表揚的,更多的是批評的、提意見的或無奈的。類似的意見一般是從個案出發提出來的,這種意見很大的成分是情緒。所以要研究警察素質問題,就必須定義這個概念。我們認為,界定復合詞的警察素質,首先要清楚警察和素質這兩個概念。事實上,警察素質的概念目前在國內外的教育領域或警察學界”還沒有一致的意見?,F在所有的論述主要是一些提高素質的方法建議。由于這些方法建議是在沒有科學界定概念的前提下提出的,只是純實踐性、經驗性的對策。這就是一種理論研究的缺陷。在此,我們試圖去克服這種缺陷。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對警察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要用發展的觀點認識警察素質。而警察素質的基礎范疇是素質一定要定義素質。

關于素質概念的定義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說法從基礎心理學的角度看,素質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特點。包括心理學教科書在內的大量的研究資料顯示人的素質一般是指人類有機體天生具有的某種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經系統、腦的特性,以及感官和運動器官的特性。素質是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顯然,素質具有相對穩定性和不易改變性但是,素質概念與教育相結合,其含義就廣泛得多如果從教育學角度定義素質就是以人的先天生理特點為基礎,在后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穩定而鞏固的屬性即一個人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之后在思想品德上、人文知識修養上、心理上及體質上聽達到的水平的總和因此,人的素質,除了身體素質之外,還應包括文化素質、思想品行素質和心理素質這三個方面二再從字面上來看,“素”有“淺”、“白”、“本(原本)”之意,如“素色”素、’等;“素”也有“經?!?、“一向”之意,如“素來如此”等因此,素質既有“本質”之意,也有“恒定”之意人的素質就是指一個人的穩定的本質特征。從分類學和生物學角度來看,久屬靈長目人科動物二人既然是一種動物,就應具有生物屬性遵循遺傳規律人作為生物體也必然遵循自然法則除了生物屬性決定于遺傳外,有些心理行為屬性也極大地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遺傳的物質基礎也決定了我們人類具有人類的行為特勝對于遺傳的生物屬性,人們往往很容易理解同時,生物的遺傳性應該是人的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或者說是重要的基本素質之一。于是從長遠看,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尊重人的遺傳特性,增強人的體質這包括少、日遺傳基因質量的提高,減少遺傳性疾病,提高醫療保健的水平和質量要為包括警察在內的全民廣泛提供體育運動場聽和設施等同時,人之聽以被稱為萬物之靈而不同于其他動物,是因為人具有高級的心理活動。作為具有心理的個人.久的意識水平、精神狀態、心理能力應該是人的另一個基本屬性,稱之為心理屬性二人的心理素質應包括:感覺、知覺、意識、注意、記憶、思維和情感等二心理素質一般劃分為聽謂的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等因此,人的素質即人的本質屬性l可以分為生物、心理兩個基本屬性。每個屬性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緊密聯系的生物屬性與心理屬性的聯系靠神經系統來完成。神經系統本身是生物體的一部分,但其活動的結果產生心理活動,即其功能具有心理屬性。總之,警察的素質是在警察先大生理基礎上,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不光是職業活動)、知識(不光是警察職業知識)的內化和身心潛能的發展,形成內在的品質和素養。

篇9

關鍵詞:課程目標;科學素養;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2)2(S)-0031-4

新課程改革已實施十年,基礎教育課程建設及其具體的教學,的確出現了許多新景象。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難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目前,在認真總結反思、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新修訂的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和教材即將實施。對于廣大一線教師來說,深入學習和理解課程標準核心內涵,進一步審視實踐行為,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1教學目標立意

教學目標是對教學結果的期望。教學到底應產生怎樣的結果,這對整個教學來說是一個方向性的問題。有人認為,傳統教學的缺陷是偏于“知識立意”,因而提出“能力立意”的命題。其實,物理課程標準關于目標的定位更為準確,這就是培養與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本文試從現代學習論的角度,談談對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核心立意的見解。

1.1教學目標與廣義知識

什么是知識?看起來很明確,其實一直是爭論不休的。

就傳統而言,知識通常被看作是“對事物的本質、聯系的反映”?!皩κ挛锏谋举|、聯系的反映”這的確是知識,但在現代教育心理學看來,學習所獲得的不僅包括“知什么”的陳述性知識,而且包括“知如何”的程序性知識,即不僅包括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系反映所得的結果,而且包括知道怎么去操作、行動,即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和動作技能等。顯然,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知識包括很多領域,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情感態度都是知識范疇。都是學習的產品。為了區別,通常將前者稱為“狹義知識”,后者稱為“廣義知識”。

課程標準對目標的總體描述是“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學習終身發展必需的物理基礎知識和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嘗試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樂于參加與科學技術有關的活動,有運用研究方法的意識;保持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情,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能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尊重事實,勇于創新;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顯然,這樣的目標不僅具有鮮明的廣義知識色彩(比狹義知識內涵寬),同時還包括了科學、技術與社會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比廣義知識內涵寬)??梢哉f,統攝了“科學探究(過程與方法);科學知識與技能(知什么與知如何);科學情(態度與價值觀);對科學、技術與生活、社會關系的理解?!边@樣的立意,實質上是從教育培養高度來考慮學科教學,即是將傳統的以傳授狹義(學科)知識為主的教學提升到廣義知識、科學素養的教育層面。

1.2三維目標的內在聯系

“三維目標”是對科學素養的概括性提法,這里主要談三維目標的相互關系。

教學目標應該理解為學習目標,它所表達的是學習結果。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學習的結果是導致人的能力和傾向變化,不論中小學生學習何種學科,在廣義知識視野中,學習結果可以分為五種類型:一是“知什么”的陳述性知識,包括文字符號的學習,以及由文字符號所表征的概念、規律等事實性知識;二是智慧技能,是指用符號對外辦事的能力。屬于“知如何”的程序性知識,如運用定律公式解釋或解答某個問題,又如運用概念、規則進行邏輯推理等;三是認知策略,即調控學習、記憶和思維等認知過程的能力,如某種學習方法、技巧等;四是動作技能,如制作和實驗操作等;五是情感態度(筆者更愿意將其理解為心理學所說的“非智力因素”),如興趣、志趣、態度、意志品質與價值判斷等方面。

從學習“導致能力變化”看,上述分類的前四項反映了“知識與技能”。技能不但包括學科的技能。例如智慧技能與動作技能就是指與學科相關的知識、思維、方法及其操作技能;而且也包括學習的技能,例如認知策略就屬于學習活動的技能。即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從學習“導致傾向變化”看,第五項反映的就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無論是知識、技能的掌握。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一定是在學習過程中漸進建構的,即總是經歷一定過程、通過某種方法獲得的。過程與方法不同,定然會導致結果的差異。因此,教學目標中不能不考慮實現結果的過程與方法。

三維目標構成了既相對獨立又互為結果、互為支持條件的目標體系。為什么這樣說呢?三維目標對于學習的意義好似“一身兩翼”的飛機。通過學習獲得“知識與技能”這永遠是最基本的,這如同承擔載物功能的機身;而“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如同兩翼,飛機能否飛起來。能否飛得更高更遠、甚至飛得更輕松,兩翼是其強有力的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但本身是目標要素,而且對于“知識與技能”的獲得也是支持條件。所以。確立“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地位,不但因為它們是科學素養的重要方面,還意味著學習的支持條件被得到重視。

2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是總目標,而目標的實現是有過程、分階段的,因此教學目標具有層次性。教學應遵循“適應與發展”的原則。發展是以適應為前提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學目標必須考慮兩個基本面:一是初中生正處在從好奇興趣走向認識(探究)興趣、從直覺感知走向理性感知、從形象思維走向抽象思維的顯著變化階段;二是初中物理是物理學的入門課程。

2.1學習內容的安排

初中物理內容正是根據以上兩個基本面來考慮的。八年級第一學期以“常見現象”為明顯特征,如聲現象、熱現象(物態變化)、光現象(反射與折射)以及簡單運動現象。對應的認知要求,主要是基本觀察(生活觀察、簡單實驗觀察)和簡單探究活動。知識性內容大多是定性的。少數的定量關系也都特別簡單或不難接受。從第二學期起,逐步涉及抽象程度相對較高的問題。定量關系的規律有所增加,但在理解與應用難度上給予了明確的限制。總體上說,初中物理是以感知、體驗、嘗試為基本特征的。

“認知發展理論”特別重視學生的原認知因素,即學習的背景因素。學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的,尤其是物理學科這類理解性的學習?,F代認知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甚至這樣說“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有人可能會說。既然學生已經知道了,那還需要學習嗎?其實,奧蘇伯爾所說的“已經知道了什么”是指認知背景。越是低年級,學生的“物理背景”越單薄、且越依賴于生活經驗,所以初中物理強調從生活走向物理,從最常見現象和最簡單問題入門。同時,初中

物理學習是為高中物理學習創造背景的,因而初中物理內容還呈現出面面俱到的特征,幾乎高中、大學的內容它都有,主要就是考慮為后續學習創造盡可能寬的背景。

2.2科學素養的體現

初中物理教學如何體現提高科學素養的要求。同樣要考慮到前面所說的兩個基本面。應該說,對于初中物理教學目標,沒有誰會懷疑基本知識的重要性,也沒有誰會否定記憶和做習題的必要性,因而這里要特別強調以下兩點:

第一是興趣。物理學可以說是整個科學大廈的基礎。而初中物理又是物理學大廈的門檻,這時最需要的是好奇興趣與探究熱情。于是,初中物理課程將“保持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情,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作為目標要素之一。盡管科學道路是崎嶇的,但決不能在人口處就將學生們嚇跑。在筆者看來,好的初中物理老師,應該是善于引導學生“理”的。可惜中國人篤信“學海無涯苦作舟”,哪怕是低年級,也很少有人會去冒“玩中學”的風險。其實“玩中學”說的寓學于樂,只要善于引導,是完全可以學得更生動活潑一些的。追求生動活潑,初中物理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千萬不能將本來有趣的教得沒有趣。千萬不能將“活的物理學教成沒有血肉的骷髏”(楊振寧語)。

第二是活動。“玩中學”就是在活動中學,上面主要是說活動的興趣價值,這里將要說明活動的認識價值。著名發生認識論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心理結構或認知結構,是在與環境不斷適應的動態平衡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他提出: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是認知結構產生的源泉,讓兒童獲得充分活動的機會,是認知發展極為必要、不可缺少的條件。在他看來,活動是認識產生的源泉,沒有活動,認識就成了無源之水:活動也是認識發展的條件,缺少這一條件,認識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物理學習的主要活動是實驗與探究。從學習角度看,實驗與探究的價值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其一,為認知提供支持。比如圖1和圖2所示的現象觀察或感覺體驗,可以為認識“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提供感知支持。類似的小活動,不但取材方便、操作簡單,而且能為獲取認識提供有效的現實背景,因而應該成為初中物理教學的最經常常化活動。

其二,實現目的性結果。比如,用刻度尺測量長度,可以練習刻度尺的使用并獲得被測量對象的長度結果。也比如,對影響金屬絲電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可以驗證相關猜想是否成立,獲取有實證的相關結論。

其三,為訓練操作技能提供機會。比如儀器、儀表的使用,實驗裝置的安裝,排除簡單實驗故障等技能。

其四,習得問題解決的方法策略。實驗與探究。常常表現為運用一定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這一層面的學習價值十分豐富,也是提高科學素養的主要方面。比如伏安法測量電阻或測量電功率,在知識上分別是基于,在方法上是將測電阻或功率轉化為測量電壓與電流。對于探究性實驗來說,當有若干因素同時對研究對象發生影響時,需要對哪些因素進行控制、如何控制,這方面的經驗與思維積累,對學生未來的社會實踐或從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都具有重要意義。再就是,問題解決的“轉化方法”充滿了智慧色彩,很值得重視。比如,在探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最大的困難是沒有測量熱量的儀表,在控制相關變量的條件下,轉化為觀察溫度變化或熱膨脹程度,這就是智慧。在我看來,并不是聰明的人才能學好物理,而是學好了物理會變得更聰明。好的物理老師,能讓學生考出好成績固然是必須的,但最為重要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更聰明,這是對學生終身發展特別有價值的。

3教學行為與目標落實

既然物理教學目標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立意,那么教學就應以此為出發點和歸宿。現在常常講教學反思,反思什么?從宏觀上說,就是看目標把握是否準確、落實是否全面。在相關培訓活動中,筆者曾以“聲現象”教學為例與教師們聊過這樣的話題,盡管不是很全面,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1問題要點

教師們不妨回顧一下,在聲現象教學的前前后后,諸如“聲音是由于()產生,的”這類形異實同的簡單題,你一共讓學生練了多少次?很多教師覺得,實際可做的題目很少,不拿簡單題反復炒還能干什么?

還能干什么?筆者向教師們提出:同學們是否都做過“土電話”或“比較材料的隔聲性能”這類制作或實驗?其回應大多是會心一笑,或竊竊私語:占時間、很麻煩、這些又考不到……。很顯然,制作“土電話”和“探究隔聲性能”之類的活動,實際上是被視為可有可無的,明顯存在“以考定教”傾向。

再一種普遍現象是;不少教師在剛上了一兩節課后,就忙著編造一些所謂聯系生活、聯系科技、拓展提高、培養能力的問題來。但許多問題只是教師的見識或經驗,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閱歷見識太遠,弄得學生云里霧里。甚至,不少教師將自己也搞糊涂了,例如“聽聲音判斷西瓜生熟程度,到底憑借的是音調還是音色,還是兩者都有?”教材中沒有,各種教輔資料中眾說紛紜,自己又難于或者不敢干下結論。如此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當前初中物理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概括起來大致有三大表現:一是簡單重復。二是隨意拓展,三是活動缺失。這反映出,教學并不是以目標為導向,而是以應試為導向。應該承認,長期以來的考試命題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對課程標準理解的深入,當前正在向著應然的方向改進。

3.2改進思考

仍以聲現象的學習為例。如果從科學素養目標的角度來思考教學,就是要在簡單重復和隨意拓展上做減法,在活動上做加法。

聲音涉及的振動和波動現象屬于復雜運動,初中學生對振幅、頻率以及聲音基本特征的認識不可能深入,甚至難以接受。但是,為什么有初中教材將它放在第一章?咱們應當換一個角度來思考本章的學習價值。

事實上,這一章的學習首先是要“好玩”,通過活動體驗學物理的樂趣。見識與嘗試初步的探究。比如嘗試讓各種物品發出聲音,也比如做個“土電話”玩玩,由此獲得滿足感和興奮感。當然,學習不能只停留在“好玩”層次上,要考慮為后續學習創造背景。而這種背景的主要方面就是學會探究。大家是否注意到,聲現象之后是熱現象或光現象等等,在知識上幾乎沒有什么聯系,而認識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卻是基本相通、可以遷移的。以感知振動為例,振動常常是難以直接觀察的??梢酝ㄟ^轉化來感知。例如用敲響的音叉接觸面頰,這是觸覺感知;或接觸懸掛的輕小物,輕小物被彈開。或像圖3所示那樣,接觸水面時濺起水花,這些都是視覺感知。再比如“探究材料的隔聲性能”,目的主要不在精確地確認誰好誰差。而在于嘗試探究,其中不但涉及控制變量的方法,還涉及到尋求衡量隔聲性能的指標――在沒有直接測量隔聲性能儀器的條件下,必需想出簡單可行的“土辦法”。

總之,物理教學是不是體現了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依筆者的簡單看法,就是看學生是否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增長了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智慧。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第1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

[2]閻金鐸、郭玉英,中學物理新課程教學概論(第1版),北京:北京范大學出版社,2008,2.

篇10

俄羅斯學者葉梅利亞諾夫說:“今天已無須證明,在社會人文科學的所有概念中,對于研究和理解人而言,沒有哪一個概念能比‘文化’概念更重要了?!笨梢娢幕闹匾?,因此文化是任何社會科學門類的重要話題之一;同時,文化的內容之豐富、內涵之深刻、范疇之廣泛,為各社會學科提供了寬廣的研究空間。人類學、心理學與傳播學在人類文化研究上的應用日益發展,各種基于文化的交叉學科理論和方法也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各地區思想、習俗、制度以及共享的價值觀念,對不同學科角度的文化研究理論和方法進行總結對于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有重要意義。

一、文化研究的學科起源

“文化研究”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是興起于歐美的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思潮與研究模式,這一研究模式實現了文化的跨階層和各學科交叉研究,它是以工業社會中的文化現象為研究對象,結合了社會學、文學理論、媒體研究、文化人類學等進行交叉研究[1-2]。文化研究的起源、所涉獵的問題和研究方法是多學科視角的交疊,而不是限定于某一學科領域。一方面文化本身受到多個學科的共同關注;另一方面文化研究是探討文化與其他社會活動領域的相互關系,其目的是要對這一系列關系進行合理的詮釋,因此文化研究必須與其他學科研究緊密結合,特別是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

從文化研究所探討的內容與范圍來看,許多方面都與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有關,接下來本文將從人類學、心理學與傳播學這三個角度來分析文化研究的方法。

二、多學科的文化研究的方法

(一)人類學的文化研究

1.文化人類學的基本觀點?!拔幕俏覀冴P于我們自身的故事?!盵3]文化人類學研究的目的是解釋人類文化的異同,探求人類文化發展的共同規律,特別是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三種關系:(1)人與自然的關系,尤其是涉及生計、工藝和物質文化的關系。(2)人們之間的關系,尤其涉及社會制度、組織、習俗和社會文化的關系。(3)人與自身心理的關系,特別是涉及知識、思想、信仰、態度、行為和精神文化的關系。

2.文化人類學的方法。文化人類學采用直接來自人際環境的資料,屬于“第一手”的資料,因此與其他社會學科相比,擁有明顯的方法論優勢。文化人類學家通過野外考察,親身融入人們的日?;顒?,觀察人們在飲食、交流、娛樂等日常行為,真真切切的感受生活并從他們的角度來理解生活。

文化人類學又包括三個學科:考古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社會文化人類學??脊湃祟悓W是通過發掘人類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對遠古人類文化進行研究[4]。考古人類學家以一種更加廣闊的視野把文化遺跡進行整合性的思考。在考古人類學家看來,文化的演進過程是關注的重點,而并非簡單的對遠古社會進行描述或者分類。語言人類學家主要是對語言的結構以及它的各個部分之間連貫的溝通系統進行研究;此外,不同語言是如何演化發展、如何分布;語言受到什么因素影響,年齡、性別、族群本質及社會階級等因素如何影響語言;人類的思維方式受到語言怎樣的影響,人類的信仰與價值觀對語言表達方式有什么影響等都受到關注。社會文化人類學是從民族學和民族志兩個方面來研究人類社會與文化的傳承問題。民族學主要研究現存文化的種類及其演化過程,是社會文化人類學中最大的分支,系統與比較的方法是民族學中最重要的方法;民族志是以收集各民族的文化資料為基礎,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整理達到對各個社會的文化及其過程進行描述和記述的目的。在研究過程中,二者密不可分,必須相互結合。

(二)心理學的文化研究

1.心理學文化研究的基本觀點。隨著心理學的發展,“文化”逐漸進入心理學家的視野,受到心理學家的廣泛關注。文化心理或文化行為是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表征人在特定的環境下對特定文化的反應,即特定文化中的人內在固有的對刺激的解釋和以此為基礎表現出的行為模式或方式。文化進化和發展中不同的文化有不同進化程度或不同等級,這也是文化進化過程的基本特征,這一過程也是客觀的,文化是一種自變量,行為是因變量。

2.心理學的文化研究的方法。心理學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來研究文化。既有實證方法,也有解釋學方法;既有量化方法,也有質化方法[5-6]。

(1)主位與客位研究。主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親自介入研究對象的實際生活來了解其文化行為,客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從一個特定的文化外部去研究其成員的行為[7]。主位研究方法實際上是研究者親身走入研究對象的生活環境,體會他們的習俗、觀念,這強調了調查對象作為信息提供者的作用,研究者使用的描述概念使調查對象更生動、更富有意義,使得研究更為客觀。在客位研究方法中,研究者與對象的交談了解其內心世界,這樣的方法強調了研究者的作用,研究者可以使用對自己有利的概念、捕獲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對概念進行整理分類,可以促進研究工作的深入進行。

(2)跨文化研究??缥幕芯坑袝r也被稱為全文化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試,對與文化相關聯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做假設檢驗,研究兩種及兩種以上的文化背景因素對心理及行為特征變量的影響[8]??缥幕容^研究通常假設一種文化背景下的某個心理變量的得分顯著高于另一種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變量得分??缥幕炞C研究雖不及一般的文化研究應用廣泛,但此研究對于考察在一種文化中發展出的心理測量工具在其他文化背景研究下的適用性、等值性、作用及意義有著重要作用。

(3)解包研究。此研究關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研究變量的差異,測量變量差異產生的原因變量。“文化”在通常意義下被認為是非具體化變量,而在解包研究中,“文化”將以某些更具體化的變量的形式出現,以便于能在統計意義上解釋文化差異的程度。這些更具體的變量被稱作背景變量,背景變量的統計差異就解釋了文化差異,為了使得所有的文化差異都能得到解釋,研究將會不斷引入新的背景變量。

(4)生態學水平研究。與大多數跨文化研究不同,生態學水平研究將假設檢驗研究的分析單元從個體被試轉向了國家,文化得分則是個體被試的得分總和或均值。在對研究結果進行解釋時,生態水平研究反映的是總體水平的關系,而并不反映個體水平的關系。

(5)人種學研究。人種學研究指研究者從客位角度對一個民族的文化習俗、特性進行研究,此方法包括大量觀察與實地工作,可獲得豐富的研究資料。此方法要求研究者與所研究的群體生活在一起,周密地觀察、記錄、參與“他文化”的日常生活,獲得該文化群體的習俗、傳統、觀念及生活方式,正確地感受、認識“他文化”。在完成田野工作后,細描、說明所觀察和體驗到的“他文化”,并將自己獲得的第一手資料與另一種文化進行對比。

(三)傳播學的文化研究

1.文化傳播學的基本觀點。文化傳播學是研究人類文化傳播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是文學、文化性和傳播學等學科的交叉學科[9]。

2.文化傳播學研究的方法。傳播學主要分為歐洲批判學派和美國經驗學派兩大流派。這兩大流派的主要的差別在于傳播學研究方法上的分歧:歐洲的批判學派認為傳播學的研究應堅持人文主義,而美國經驗學派更傾向于實證主義。人文主義者認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應該有著不同于自然學科的獨特研究方法。實證主義者則更愿意將自然學科的研究方法應用到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因果性的說明。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實證研究主要分兩類:質化研究和量化研究。質化研究方法包括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個體訪談、集體訪談、案例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包括問卷調查法、縱向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等,其中的具體方法與社會學、心理學上運用的方法多有重合。

梅瓊林認為在傳播學史上,人文主義和實證主義兩種不同的方法論始終糾纏在一起,在沖突中走向融合,也在融合中持續沖突,并在這兩種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建構了現代傳播學的理論體系[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