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學導論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3: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外交學導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有助于開發中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

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的教學任務就是要充分開發中學生理解與使用語言的溝通能力。文學的本質是語言,優秀的中外國文學著作可以借由語言藝術提升中學生的語言交流與溝通能力,文學教學可以促使中學生吸取文字營養,幫助中學生進一步開發語言溝通能力,更是提升中學生文學素養的有效手段。

有助于發展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每一個中學生都能夠接受中外國文學教育。原因是文學教學的目標不單單是培養中學生閱讀、欣賞文學著作的素養,更重要的是開發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文學作品教學旨在培養中學生的思維、開發中學生的創造能力與想象能力。文學作品感染人心的重要途徑就是形象思維,文學作品可以喚起人心中的想象與聯想,從而誘發出人的創造性思維,而思維則是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所以說,文學教育有助于培養中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加強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教學的重要途徑

1廣泛征引國內外作品,充分教授綜合的文學知識

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教學具有強烈的綜合性,一定的文學知識可以促進中學生加強理性化的認識,也有利于知識的快速掌握。中學語文中的文學題材通常涉及到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多種類型,在文言文與詩詞歌賦的教學中,語文老師通過引導中學生記憶文學載體中涉及到的文學知識,促使中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外國的古代文化,體會中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語文老師在議論文、小說等現代化的文學題材中,廣泛征引文學作品,充分教授給中學生適當的文學知識,從而促使其了解、接觸中外國的社會、文學與歷史,正確看待中外國文學內涵。文學教學不可以局限在人物形象的明確與表達手法的感悟方面,還應當充分了解涉及到的社會、歷史與現狀,并在充分了解中外國文學背景的基礎上,區別、明確兩者間的差異,從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深入挖掘外國文學的作品內涵,有效發揮作品的感染能力

在中學的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外國課文,具有較濃的文學特征。各類文學作品,不但能給人以具體、形象及生動的感性認識,同時又有著精細、含蓄、凝練,和無窮的思想內容。如果外國文學教育能夠達到好的效果,把握到形象教育這一特征,實現以情感人和以文感人,這更能讓同學們的思想情操受到熏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是在于對教材的透徹理解,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抓住外國文學作品的特色,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趣,使學生覺得學習外國文學更有興趣,提高教學的質量。語文課有了語文的味道,學生就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文學是形象的東西,是現實生活的再現,學習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生活的興趣,這樣就要求必須傾注于感情,使學生在感情上達到共鳴,受到文學的熏陶,在心靈中激起浪花,從而影響他們的智慧、情感、意志、思想、道德和信念。抓住了文學特點,對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挖掘就深,教學才會有深度及新意。另外,在外國文學教學時,需要充分發揮藝術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學生文學中學到一些文采,受到啟迪,增強文學素養,受到藝術的熏陶。

篇2

    在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的就讀學生生源有兩種:一類是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這些學生一般是從中專、職高、技??忌蟻?他們雖然在前階段學過英語,但是底子比較差,水平參差不齊,個別學生還會由于在中學時英語學習的不成功經歷而對英語缺乏自信,對英語產生厭煩甚至恐懼感。另一類是普通的高中畢業生,這些學生一般經過正規的高考和錄取的錄取程序,所以英語底子一般較高,但整體水平還遠遠達不到順暢的英語交流和溝通,實際應用的機會也比較少。這兩種生源就造成了在以后進一步的英語學習中,由于各種應試模式,使得學生普遍對英語應用缺乏了解。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仍占主要。在我國,正規院校的英語課堂中,教師的教學任務常常只是向學生傳授簡單的單詞、語句和抽象的語法基礎知識,以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詞匯量、使用正確的英語語法和地地道道的語音、語調。這樣的教學缺乏課堂互動,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教育模式上的改革(1)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首先得對大綱一個充分的了解,不能就因為個人的愛好隨意選擇教學內容,在日常的教學上,必須按照大綱要求去安排自己的教學進度。在新的教學模式中,英語老師應該要仔細地閱讀且研究大綱,再根據學生的自身的情況結合教學,同時還要注重集體備課的加強,對每一節課的文化教學內容、背景、重難點都要進行及時的反饋與交流。除此以外,在教師的日常教學上還應注意問候、介紹、請求、道歉、告別等文化習慣適時引入然后仔細講解,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英語學習不但要注意語言使用的準確,還要重視語言運用的恰當,這樣,應用語言的實際能力才能獲得較快的提升。(2)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地加深對語言的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盡量養成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在講好基礎的英語知識后應積極開展生動有趣的課堂交流,增加學生的語言實際使用的機會。另外,還需努力地從教師以往的講解分析,講課聽課、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傳統模式中轉變到以學生實際情況、自身程度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模,通過開展活潑、生動的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切合實際的語言交流環境。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懂得如何適時地幫助和鼓勵學生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把所學語言知識應用到實際的交流情景中,從而達成提高語言實際交際能力的目的。在口語方面,學生應該在教師的總體指引下,通過小組討論、對話和角色扮演等形式,逐步提高語言的應用。角色扮演,顧名思義,就是要求學生在根據課文的情景背景以及各種相關的角色,在充分對課文有了一個了解以后,根據自己的理解演繹其中的角色。當然,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文化內容,角色扮演的前提就要求學生對課文人物角色的言行舉止的設定要符合一定的文化背景。

    把在課堂上學過的基礎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的情景交流中,不斷地復習所學內容,熟悉文章、加深印象,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語言的實際交流能力。而小組討論則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的習慣,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探討,提出自己問題的同時也可以嘗試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不強求必須達到意見統一,但要求自己觀點的觀點必須有理有據,不可信口雌黃。小組討論跟角色扮演的教育原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要先選擇一個教學內容,然后圍繞這個內容展開討論,討論的話題可以跟課堂內容相關或不相關,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安排與討論目的自行選擇。在討論的過程中,如果加入一些最新的、能引起學生共鳴、有內容的素材一般都能輕易地打動學生,從而自然地帶動學生思考,使他們在課堂上更加踴躍發言。同樣,小組討論也有其好處,那就是不僅可以給學生創造一個活潑生動、輕松自然的學習環境,能有效積極地調動學生,使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加強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的鍛煉,還可以使他們在討論與分享的過程中體味到語言的快樂之處。教育系統的配合英語教師角色素質的高要求決定了在英語教師教育中師資培養的內容及計劃必須得到重視和重新審視。不合理的課程體系必須加以改革,英語教學應更多地關注語言的應用,特別是對教師在傳統的英語教育模式下,應該加強學生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教師必須反思其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方法,提升理論水平。事實上,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對應用語言學作用的認識也是不斷深化的,可以認為,我國的跨文化交際教學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仍有很多的英語教育機構和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把重點放在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上,忽視了語言認知和文化素養的培養。[3]有鑒于此,我國的英語教學實踐必須改變這種培養課程長期以來一成不變的狀況,在改革中,除了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外,還應開設如語言學習理論、文藝活動、外國文化文藝活動等課程,切合實際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和實際交流能力。

篇3

【關鍵詞】圖式理論;文化圖式;大學外語教學;文化教學

一、引言

近幾十年來,圖式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研究中?,F代心理學研究中最早應用“圖式”概念的當屬英國認知心理學家Frederick Bartlett。他把“圖式”定義為“對過去反應或過去經驗的一種積極組織?!眻D式也被稱為認知框架。20世紀80年代德國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首先提出了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他在自己的著作《純推理批評》中指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們已有的知識建立關系,才會變得有意義?!比藗兊谋尘爸R越多,頭腦中的圖式也就越多,解讀新知識也就越容易、越迅速。而在眾多圖式類型中,文化圖式的建立對外語學習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George Yule認為,文化圖式(cultural schemata)是“pre-reading knowledge structures based on experience in a particular culture”。它指的是人腦中關于“文化”的“知識結構塊”,可用來感知和理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文化現象。

二、從文化圖式理論角度分析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障礙

現在各種大學外語教材所選文章涉及的文化面都非常廣泛,涉及經濟、社會、法律、宗教、地理、歷史、文學、人物等等.如果學生已經掌握了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即具備了相關的圖式,在學習過程中,這些圖式就會被激活,就比較容易理解課文內容。比如說《現代大學英語》中有關失業問題和美國內戰的文章,學生一般都不會覺得困難.而學生們遇到的理解障礙,根據文化圖示理論,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文化圖式錯位

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接受和認知世界的方式。文化圖式錯位或差異導致交際者按自己的認知習慣來理解話語,造成言語表達和理解的信息不等值現象。例如:漢語里“龍”是皇帝的象征,所以有“真龍天子”?;实鄣淖訉O稱為“龍種”?!褒垺庇脕肀扔鞑湃A橫溢的人,如《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龍在漢語中有“權威、力量、才華、吉祥”等文化含義,故我們中國人以“龍的傳人”而自豪。而在英國文化中, dragon則被描述為“可怕的惡魔”。英語古詩Beowulf就是歌頌那位與兇殘暴虐的惡龍搏斗而取得勝利的英雄史詩。英語中的dragon指“兇暴的人, 嚴厲兇狠的監護人,甚至作“惡魔、兇神惡煞”的代名詞。the Dragon或the old Dragon就是指魔鬼撒旦。英漢語言中“龍”具有截然相反的文化圖式,而交際中,我們傾向于按照自己的文化圖式來理解對方的文化,所以極易造成誤解。再比如《現代大學英語》中有關比喻的練習題,學生一般都可以正確地答出as cunning as a fox(狐貍般狡猾),as graceful as swan(天鵝般優雅),這是中英文思維方式的共性在語言方面的體現.但是當看到as stubborn as (a mule騾子),as wet as (a drowned rat老鼠), as silly as (a goose鵝/an ass驢)時,學生往往會脫口而出as stubborn as a cow/an ass(牛/驢),as wet as(a drowned chicken)落湯雞,as silly as a pig(豬),這些都是文化圖示錯位造成的結果。

2、文化圖式缺省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圖式認知結構中,由于語言的不同、思維方式的差異等因素,使得交際一方不具備另一方語言中包含的某種文化信息的圖式,即出現了文化圖式缺省,導致在認知推理過程中無法找到相關文化圖式并使之激活,因而造成不完全理解或理解失敗。例如,英語中“laurels”,原指用月桂樹葉編成的冠冕,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以此獻給杰出的詩人或體育競賽的優勝者,以示尊崇。人們以獲得“桂冠”為榮, laurels因此而代表“榮譽”。由于我國沒有這種習俗,漢語中也沒有對應或相關的文化意象。圖式缺省會導致理解中斷,使我們無法建立起語言符號和所指之間的聯系,無法獲得相同的情感體驗,影響到交際的效果。

篇4

【關鍵詞】課堂模式 讀寫結合 啟示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086-01

1.“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英語課堂模式

在高校教學中,閱讀和寫作都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讀寫結合的訓練具有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效果。以好文章作典范,多讀勤寫既能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也能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1.1英語閱讀寫作教學現狀反思

在閱讀課堂上,教師往往會過度強調了語言知識點的解析。因此,學生缺少對英語整體性的感知能力,對于猜詞技巧、預測技巧和尋讀能力這些閱讀技能,學生沒有辦法真正掌握,長此以往,限制了學生的英語思維方式。學生的英語寫作反映了英語學習的綜合能力,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實際的英語寫作教學結果是學生對英語寫作興趣不濃厚,教師對學生的英語寫作指導也不足夠。英語作文評價標準主要涉及到拼寫,語法和詞匯,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感知能力并沒有增強。

1.2讀寫結合的必要性

沒有足夠篇章的輸入,就很難甚至不可能有好的輸出。Swain于1986年提出了“可理解輸出假說”。Swain提出,僅僅靠可理解輸入還不能使二語習得者準確而流利地使用語言,成功的二語習得者既需要接觸大量可理解輸入,又要產出可理解輸出。事實上,在語言學習和習得上,輸入和輸出假設沒有沖突,它們互相影響,并在語言習得上產生不同的作用。輸入能夠保證習得,而輸出能夠強化學習并使學習更加有效。從閱讀和寫作的角度來說,閱讀能夠豐富學習者的知識,而寫作有利于優化學習者習得的知識,并且檢驗他們的知識,幫助他們更成功、更有效地達到交際目標。所以,在英語學習中,閱讀和寫作同樣重要。因此,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使教師理解并運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理念,通過以讀促寫策略,有機結合閱讀與寫作,提升高中生的寫作能力,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

2.基于認知語言學理論的英語讀寫結合

2.1基于圖式理論的讀寫結合

圖式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既然人們可以從顏色形態各異的花朵中提煉出有關花的總體印象:美麗,多彩,柔嫩,這種有關花的圖式的概念,那么就可以從不同長度、難度的文章中總結出有關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結構圖式。很多學生在閱讀時碰到大量生詞難句就讀不下去了,其實可以教他們改變閱讀習慣,暫時放棄對個體細節的關注,轉而從結構的共同圖式入手理解文章發展脈絡。同樣地在寫作時,也要先構思宏觀結構,再進行細節勾畫。

2.2基于色彩范疇理論的讀寫結合

說明文邏輯可用認知語言學的色彩范疇理論加以提煉。比如在自然界中,彩虹的各種顏色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分割界限,而人工畫出的彩虹卻有顏色的分隔。根據色彩范疇理論,顏色的界限并非客觀存在,而是人根據體驗來劃分的。同理,要說明一種事物,也要根據體驗為其劃分界限,將其分為多個側面;同時,人類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三個代表性的方面,所以要從事物的所有側面中找出三個突出的側面。說明文要在類似于十二色譜的事物中尋找最具代表性、且在譜系中均勻分配的三個方面進行說明。色彩范疇理論還啟示我們,要選取具有代表性、人類易于感知的方面,且這三個方面要均勻分布在所要說明事物的范疇內。

2.3學習遷移對讀寫結合教學的促進

遷移的概念最初是由桑代客提出的,指的是當下學習對后期學習的影響,現在遷移更多指一種學習情境對另一種學習情境的影響,并形成知識與技能的相互遷移的過程。遷移必然發生在讀寫結合的教學中,閱讀為學生寫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在以讀促寫的過程中,學生會對好的素材進行吸收,應用于自己的寫作中。與此同時,學生的寫作也會對閱讀起到促進作用。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會進一步回看并思考琢磨閱讀材料,在讀的過程中對寫的內容有所側重。最終學生在對自己已有知識充分利用的基礎上,調動主觀能動性,反思閱讀材料,在寫作過程中表達個人觀點和情感,這樣的一個過程也是學生對素材再造和充分利用的一個過程。所以,讀寫有效結合的教學是讀與寫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3.認知語言學理論對外語讀寫結合教學的啟示

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可見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英語讀寫結合教法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在閱讀教學中刻意傳授寫作知識;另一方面是結合閱讀進行寫作訓練。確定中心句和分析結構層次的過程正是傳授寫作知識的過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經常做這樣的練習,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養成一種從寫作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的良好習慣。學生在自己寫作的過程中,就會根據要表達的意思安排文章的段落結構,確定主題句,并圍繞主題句分層次地展開寫作。

總之,英語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的有機結合形式是多樣的。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總結經驗,因材施教,采用各種有效教學手段把讀寫教學扎扎實實地做好。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才會逐步提高,從而帶動和促進閱讀和聽說能力的進步,達到全面提高英語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c研究出版社,2000.

[2]王寅.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2(02).

[3]單春暖.認知語言學理論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 校園英語.

篇5

【關鍵詞】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教學 教學改革

一、整合課程內容體系結構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不僅是教育部規定的高等學校公共政治理論課之一,更是師范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1998年以前,本課程名稱為“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1998年后,新的“兩課”設置方案確定,該課被納入理論教學體系,課程名稱改為“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結合教學實踐,課程的體系、內容經過了重新整合,有了很大變化。依據1998年教育部社科司編寫的本課教學要點,新的課程內容體系結構如下:

導論;第一章,當代世界經濟;第二章,當代世界政治;第三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第四章,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第五章,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第六章,轉型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第七章,當代國際舞臺上的中國;第八章,當今世界主題與建立國際新秩序。

二、優化教學內容組織方式

首先,在宏觀層面,可以把上述教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二、八章內容,是對二戰后世界經濟、政治、世界主題的總體描述和概括,通過識記、分析、拓展等環節,學生對“一個變化的豐富多彩的世界”有個初步了解;第二部分,包含三、四、五、六、七章內容,是對二戰后的各類主權國家的經濟發展、政治體制、外交戰略的具體描述和概括,通過識記、分析、拓展等環節,學生對“一個復雜的充滿矛盾的世界”有了深入的了解。

其次,在中觀層面,每章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三大模塊,按模塊來組織教學,即將一章的內容分解為“知識點的識記模塊”,“理論知識的分析應用模塊”,和“背景資料及國際熱點的深化拓展模塊”,在講每一章前,將每一模塊下的內容要點先交代清楚,然后按模塊來進行講解。

再次,在微觀層面,精心設計每一模塊的內容取舍和教學方法,如“知識點的識記模塊”應為本章重要的概念、事件、人物、外交戰略名稱、年代、國際組織等,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理論知識的分析應用模塊”,涉及本章的最基本理論、觀點、一國外交戰略的內容和提出的原因等,所采用的教學方法為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分析相結合;“背景資料及國際熱點的深化拓展模塊”主要涉及本章重大事件、人物的背景資料,特別是“另一說法”的資料,以及與本章內容相聯系的最新國際熱點信息資料。這部分內容老師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去搜集,拿到課堂討論,最后老師再總結深化。

總之,教學組織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本課程的體系,更要全面提高分析、解決歷史和現實國際問題的能力,并激發對國際問題學習和研究的潛能和興趣點。這又是提高學生能力的又一實踐教學形式。

三、實現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

1.理論講授法。這是傳統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大學的課堂上具有一定的優越性?!爱敶澜缃洕c政治”課程理論性較強,其中的理論知識不易學生自學來把握,這就需要教師來講授,因此“理論講授法”就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多年的教學和科研實踐,我們把課程的大概內容分為兩方面:一是對戰后世界經濟、政治、主題、秩序及各類國家經濟政治和對外關系發展變化的介紹和描述,即“過程”的展示,二是對上述過程產生原因、動力、特點、問題等的總結和思考,即“規律”的揭示,就其性質來說,在上述兩部分中,均貫穿著理論的闡釋,尤其是第二部分,加上課程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所以,對這些理論進行明晰的講解和闡述是完全必要的。

2.合作學習法。此方法主要體現在教師與學生在由理論走向實踐過程中的合作。沒有教師對學生的合作,理論就不能傳授給學生;沒有學生對教師的配合,理論就不能轉化為能力,學生就不能把握教學技能。因此,合作也是為了發展學生技能和取得良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

3.案例教學法。案例學習在國際關系課中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理論課的學習,即使掌握了關于教學的理論,也不一定就能運用其分析現實的國際問題,學生只有在實踐課中通過案例分析模擬訓練,才能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歷史和現實的國際問題。

四、設計實踐性教學環節

由于本課不同于其他學科,其實踐性教學不能籠統界定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所以我從實際出發設計了適合本門課的實踐性教學環節。

1.上述模塊化教學組織方式的第三個模塊,“背景資料及國際熱點的深化拓展模塊”需要學生查閱大量的課外資料,尤其必須關注國際時事、每天都要聽廣播、看報紙、上網看新聞,還要在課上課下進行交流討論、甚至辯論,這無疑是最好的實踐教學形式,達到了理解、應用、拓展知識的目的。

2.每學期要組織大型專題討論至少2次,寫小論文2篇,結果計入學生總成績,這是檢驗學生應用知識的實踐能力的直接形式。

3.進行課堂上的每周國內外要聞播報。兩個學生一組,認真篩選、收集重大的國內、國際要聞,經過編輯和整理后,在課堂上向學生播報,其他同學也可以進行有效的補充和評論。

五、本課程的主要特色

1.內容新。即該課程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新。這是因為《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這門課程所涉及的內容是二戰后至今世界經濟、政治、主題、各類國家的對外關系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在這些變化中去探索總結世界經濟、政治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及其對中國外交的啟示等,它們有的是幾十年前的昨天發生的,有的甚至是幾個小時的今天剛剛發生的,這些新問題、新信息我們都要在教學中體現出來,并要引導學生去分析,所以,本課程的內容就必然是具有明顯“新穎”的特點。

2.綜合性強。從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實踐中得出理論、規律,再用這些理論規律指導實踐,既講史實,也要總結理論,還要分析洞察國際熱點;既涉及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世界歷史的內容,又涉及政治學、外交學等方面的知識,所以本課程具有強烈的綜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