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光療的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4: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黃疸光療的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生兒黃疸光療的護理措施

篇1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疾病之一,同時也是造成新生兒病死的疾病。新生兒黃疸主要是因為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異常而造成膽紅素增高并未與血清結合,最終發生皮膚和鞏膜黃染[1]。情況嚴重的新生兒還會造成其中樞神經系統障礙,患上膽紅素腦病[2]。隨著現代新生兒黃疸發病率逐漸升高,新生兒黃疸的治療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和關注,目前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有效方法為光療法,同時結合優質的護理能提高黃疸的治愈率[3]。本文就針對新生兒黃疸光療的綜合護理進行研究,主要內容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新生兒黃疸患兒120例,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男39例,女21例;觀察組男35例,女2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患兒、心理護理、喂養指導及健康知識宣傳教育等。觀察組在常規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①健康知識宣傳教育:有的新生兒家長對光療缺乏認識,通常會產生焦慮、緊張、不安等不良情緒。因此需要護理人員及時向患兒家屬教育新生兒黃疸、光療的相關知識,從而消除患者家屬的不良情緒,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安排。②光療前的護理:將光療過程中所需的設備準備齊全,并將光療箱的水槽注入2/3高度的水,然后在電源接通之前檢查線路是否完好和燈管的亮度是否適宜,光療箱中的溫度保持在30-32℃,根據新生兒的大小及日齡將濕度控制在55%-65%,護理人員同時也要注意手指甲不宜過長,以免劃傷患兒皮膚,將患兒的用紙尿褲遮擋、眼睛用眼罩遮住。③觀察患兒:護理人員要及時關注光療箱的溫度,間隔2~4h測量患兒的體溫并根據患兒體溫調節光療箱的溫度;觀察患兒是否有發熱現象出現,如有患兒發熱應當立即停止照射藍光,體溫正常后再繼續。同時增加巡視的次數和頻率,患兒出現抽搐、皮膚青紫及嗜睡要及時采取急救措施。④撫觸護理:按照臉部、頭部、胸部、腹部、肢體、臀部及背部的順序對新生兒撫觸護理,注意在撫觸過程中護理人員要保持手部干凈,動作輕柔和室內溫度,撫觸1次/d,20min/次。⑤喂養護理:新生兒應當盡早得到母乳,早期母乳喂養有助于嬰兒盡快將胎便排出。除此之外,初乳中含有多種抵抗細菌和抗感染的免疫球蛋白,能增強新生兒的抵抗力,降低新生兒發生腸道疾病發生率等。母乳喂養應當按需哺乳,人工喂養至少間隔3h再進行喂養,此外護理人員指導產婦采取正確的喂養姿勢。

觀察指標:①治療前和治療后3d、5d時患兒膽紅素水平;②黃疸消退時間;③不良反應,如發熱、皮膚損傷及哭鬧等。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組間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結果

治療前后膽紅素水平和黃疸消退時間比較:治療前兩組患兒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和護理,兩組患兒膽紅素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治療后3d、5d的膽紅素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P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發熱、皮膚損傷、哭鬧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討論

篇2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2.165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俗稱黃疸, 是新生兒一種常見的疾病, 產生其癥狀的根源是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 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 因此會出現鞏膜、皮膚等部位的黃染[1]。一般發生于新生兒出生后3~5 d, 大多數足月新生兒在2周內癥狀會自行消退, 但是有一部分患兒膽紅素在血清中含量過高, 引發膽紅素腦病, 留下神經系統后遺癥[2]。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理性)均應積極處理, 盡可能減少后遺癥的發生。藍光照射是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3]。對藍光治療的足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理性)患兒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后, 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11月治療的60例足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 血清膽紅素值介于250~300 μmol/L。隨機分為干預組及對照組, 各30例。干預組中男12例, 女18例, 平均日齡(4.58±0.43)d;治療前平均血膽紅素水平(271.1±12.9)μmol/L, 出生時平均體重(3.37±0.55)kg。對照組中男16例, 女14例, 平均日齡(4.50±0.37)d;治療前平均血膽紅素水平(272.4±14.6)μmol/L;出生時平均體重(3.52±0.50)kg。兩組患兒膽紅素水平及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均為足月兒, 無窒息或G6PD缺乏或新生兒ABO溶血等疾病。Apgar評分均在8分以上。

1. 2 方法

1. 2. 1 治療方法 ①藍光照射治療:兩組患兒均采用雙面LED藍光燈光療。根據患兒個體情況調節箱溫、相對濕度50%~60%[4]?;純喝胂淝扒鍧嵒純浩つw, 做好眼部及會陰的保護工作。盡量保持患兒光療期間安靜, 及時給予安撫。每次進行光照治療前均應使用經皮測膽儀測量患兒的膽紅素值。光療時間8~12 h, 根據醫囑確定治療的時間。②藥物治療:采用苯巴比妥片(3~5 mg/kg?d)口服, 以提高肝細胞的微粒體活性, 促進未結合膽紅素轉變成結合膽紅素。蒙脫石散(1.0 g/kg?次)口服阻斷肝腸循環[5]。

1. 2. 2 護理干預措施 對照組給予患兒光療的常規護理, 干預組患兒在此基礎上給予改良撫觸、加強皮膚清潔護理及加強對家屬進行黃疸宣教等綜合護理措施具體為:①改良撫觸方法及要求:在常規撫觸基礎上加強與患兒的交流。撫觸室播放輕柔舒緩音樂, 撫觸人員注視患兒, 做到眼神交流。同時撫觸人員與患兒輕聲說話, 給予語言刺激[6]。②對家屬宣教:向患兒家屬講解新生兒的膽紅素代謝的生理特點, 告知患兒家屬新生兒黃疸發生的病因臨床表現及嚴重后果, 開展黃疸健康宣教及護理指導。③皮膚護理:藍光照射容易引起腹瀉, 從而對肛周皮膚可能存在刺激, 每次便后用濕巾或溫水清潔臀部。勤換尿片保持臀部皮膚干燥。④藍光箱內圈形鳥巢或放置柔軟玩偶使患兒感覺舒適安全[7], 防止其頭部手或足部撞到箱內硬物。⑤同時1~2次/d臍部護理, 以防感染導致黃疸加重, 影響光療效果。

1. 3 觀察及評價指標 每天皮測皮膚黃疸指數2~3次。同時在光療過程中觀察是否出現皮疹、水分丟失過多、皮膚損傷及哭鬧等藍光治療的不良反應的發生。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光療反應發生情況 干預組患兒在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皮疹、失水增多、皮膚損傷、煩躁不安的發生例數均低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膽紅素值及黃疸消退時間 干預組患兒經治療2~5 d后, 經皮測膽紅素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 且干預組患兒的退黃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篇3

【摘要】目的總結新生兒黃疸的觀察護理經驗。方法通過對20名新生兒黃疸的觀察,分析新生兒黃疸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治療護理措施。結果20名新生兒黃疸均找出原因,及時治療,防止膽紅素腦病并發癥的發生。結論加強新生兒黃疸的觀察與護理,有助于盡快找出原因,及時治療,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病情觀察 護理

1臨床資料

20名新生兒黃疸,男嬰15名,女嬰5名,生理性黃疸 13名,病理性黃疸7名。

2方法

20名新生兒均在第1周家庭訪視中,發現嬰兒有黃疸,其家人均未發現,并向其家人講解黃疸的相關知識,注意觀察嬰兒的精神狀態,吃奶情況以及嬰兒黃疸顏色、部位等變化。2周后家庭訪視,13名新生兒黃疸自行消退,確定為生理性黃疸,7名新生兒仍有黃疸,顏色加深,嬰兒一般情況良好,查血清膽紅素均超過 12 mg/dl,通過詢問病史、家族遺傳史以及觀察嬰兒一般情況,考慮黃疸與母乳喂養有關,向其家人建議停止母乳喂養 1周,改為人工喂養,3天后6名新生兒黃疸下降,3周后黃疸消退,確定為母乳性黃疸,1名新生兒仍然較重,再次與其家長溝通,發現家長未給予重視,沒有停止母乳喂養,認為小兒吃奶正常,沒有生病,同時害怕小兒營養不良,再三向其家長耐心地解釋,打消顧慮,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養,改為人工喂養,并來我院檢測黃疸的指數仍然很高,開始配合光照療法及藥物退黃治療,8周后嬰兒黃疸消退,影響嬰兒正常預防接種。

3新生兒黃疸的原因分析

3.1新生兒生理特點

3.1.1膽紅素生成較多由于新生兒紅細胞數目較多,且其壽命短,短期內 破壞多且快,每日生成膽紅素約為成人2倍以上。

3.1.2肝臟功能不完善肝臟細胞對膽紅素攝取能力差,肝細胞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結合膽紅素的功能不足。

3.1.3腸肝循環特殊性初生嬰兒的腸道內細菌量少,不能將進入腸道的膽紅素還原成糞、尿膽原,加之新生兒腸道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較高,能將結合膽紅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結合膽紅素,后者經腸壁吸收經門靜脈到達肝臟,加重肝臟負擔。

3.2 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黃疸

3.2.1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兒肝炎、新生兒敗血癥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細胞受損傷,使肝臟結合膽紅素的能力下降,導致黃疸加重。

3.2.2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兒溶血病,膽道閉鎖、母乳性黃疸、遺傳性疾病、藥物性黃疸等。母乳喂養的嬰兒可發生母乳性黃疸,而且發生率較多,達到1%左右。其特點是非溶血性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常與生理性黃疸重疊且持續不退,嬰兒一般狀態良好,黃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養后3天,如黃疸下降即可確定母乳性黃疸。

4觀察與護理

4.1精神狀態觀察新生兒一般精神狀態良好,若出現嗜睡、反應差、擁抱反應減弱等,要注意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嚴重可致嬰兒死亡。

4.2皮膚顏色觀察觀察新生兒黃疸的顏色、部位變化,可判斷黃疸的嚴重程度。若新生兒黃疸從鞏膜、頭面部,逐漸擴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顏色加深,說明黃疸逐漸加重,應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

4.3喂養奶量觀察生理性黃疸和母乳性黃疸不影響嬰兒的飲食,這一點也是嬰兒家長不重視的原因,認為小兒吃奶正常,身體沒有病,其實是家長缺乏黃疸的相關知識,應引起廣大嬰兒家長注意。若嬰兒出現拒乳、喂養困難、吮吸無力等,應予以重視,及時治療,防止核黃疸發生。

4.4糞便、尿液觀察觀察嬰兒糞便、尿液顏色的變化情況。尿液顏色變化,反映黃疸輕重變化,新生兒溶血病引起的黃疸,尿液呈醬油色;糞便由淺黃轉為白色,應考慮膽道閉鎖引起的黃疸。所以,糞便、尿液觀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時診斷和治療。

4.5生命體征觀察觀察體溫、脈搏、呼吸等變化,判斷有無感染以及有無核黃疸的發生。

4.6光療的護理

4.6.1將患兒放入已預熱好的光療箱中,睡于床中央、以獲得最佳光照位置。頭偏向一側,防止溢乳嗆咳后窒息。靜脈輸液的要固定好患兒的雙手,防止拔脫輸液針頭。記錄開始照射時間。如患兒哭鬧,要仔細檢查患兒是否舒適,箱溫是否適宜。保持玻璃床板的透明度,如患兒有嘔吐、出汗、大小便污染時應急時清除,以免影響療效。

4.6.2嚴密監測體溫和箱溫,每2~4h測體溫1次,光照治療中的患兒體溫要控制在36.7~37.3℃的中性溫度[1],箱溫保持在30~32℃。

4.6.3光療應使患兒皮膚均勻受光,并盡量使身體廣泛照射,禁止在箱上放置雜物以免遮擋光線。單面光療箱一般每2小時更換1次,可以仰臥、側臥、俯臥交替更換。俯臥照射時要有專人巡視,以免口鼻受壓而受影響呼吸。

4.6.4光療過程中應保證水分和營養供給,應按醫囑靜脈輸液,按需喂奶,喂養可在光療時進行。由于光療下的患兒易哭吵、易出汗、顯性以及在光療時的不顯性失水增加40%[2],稀便中水分比正常兒也要損失2倍以上,故光療時水的需水量增加全日總量15%~20%。

4.6.5加強巡視,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注意患兒的精神狀態、面色、呼吸、脈搏及黃疸情況,若出現煩躁、嗜睡、拒乳、皮疹、青紫等癥狀,應急時與醫生聯系,尋找病因,做好相應處理。隨時注意黑眼罩、黑布是否松脫,及時貼緊。

4.6.6加強皮膚護理,保持患兒皮膚清潔,大小便后及時清洗,勤換尿布,因為新生兒在光照治療中,分解產物經腸道排出刺激腸壁,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數增多,排出的糞便及尿液產生氨類物質,對新生兒皮膚刺激較大,易引起紅臀發生。男嬰換尿布時要注意避開藍光。

4.7提早人工喂養暫停母乳喂養,提早人工喂養,刺激腸道蠕動,促進大便和膽紅素的排出。本文7名嬰兒均為母乳性黃疸,停止母乳喂養3~7天后,黃疸下降,認為此母乳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過高,使膽紅素在腸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黃疸。

4.8健康宣教大多數新生兒家長缺乏對黃疸的認識,思想上不夠重視,要向家長講解黃疸原因及臨床表現以及治療護理措施,嚴重時可引起核黃疸,致嬰兒死亡,取得家長信任,保持良好醫患關系,他們會主動配合醫護人早做好嬰兒的觀察、治療和護理。本文1名嬰兒家長未予重視,致使嬰兒8周后黃疸才消退,影響嬰兒預防接種,這應引起廣大家長及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

5結論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疾病,但是許多患兒家長對該病缺乏正確的認識,未能引起應有的重視,患兒若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和護理,必然延遲患兒的康復,甚至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因此,必須多與患兒家長溝通,耐心做好相關的知識宣教,引起其重視,使患兒盡早接受相應的治療。

新生兒高膽紅素癥可采用藥物、光照療法、換血等治療手段,光療是最簡單易行的療法,能有效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且經濟方便,患兒無痛苦。但在光療過程中,護士必須做到精心護理,記錄好開始光療的時間,勤巡視,注意觀察患兒的神志反應。定時測量體溫、箱溫并做好記錄,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做出相應的處理,做好喂養工作和重視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增進醫護患的信任,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觀察;舒適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由于新生兒時期體內膽紅素(大多數為未結合膽紅素)的積累而引起皮膚、黏膜、鞏膜黃染的現象??煞譃樯硇渣S疸和病理性黃疸兩大類。病理性黃疸由于病因復雜。病情變化發展快,如未及時治療,可導致膽紅素腦病(核黃疸)而引起死亡或嚴重的后遺癥。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護理措施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新生兒黃疸除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外,我科自2005年1月開始采用藍光照射與舒適護理相配合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觀察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新生兒黃疸120例,年齡3~30天,其中男85例,女35例,經實驗室檢查均提示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有光療指征,即采用溫箱加單面藍光或雙面藍光治療,持續照射24小時或間斷照射,效果明顯,均治愈出院。藍光照射的原理為:以燈光照射皮膚。將脂溶性未結合膽紅素,改變構造,分解成為對腦無毒性的產物光學膽紅素,使易溶于水??珊芸斓赜赡懼蚰蛑信懦觯瑥亩黾訉δ懠t素的排泄。

2 藍光治療前的舒適護理

2.1 舒適外環境的準備

病室內潔凈、通風良好,配備空調,保持室溫24~26℃,濕度55~65%。光療箱清潔、完好,調試箱溫32~34℃,并以軟棉布覆蓋、固定于箱內準備放置新生兒頭部的一側,防止新生兒活動后撞傷前囟及耳、面部。

2.2 新生兒的舒適準備

光療前給新生兒洗溫水澡1次,更換清潔尿布,修剪指甲,并戴上棉制小手套,防止抓破皮膚。護士以輕柔的動作給新生兒戴上眼罩、會陰罩,松緊適宜,避免新生兒煩躁不安,便于新生兒更好地接受光療。

3 藍光治療時的舒適護理

3.1 心理的舒適護理

護士鼓勵新生兒父母在新生兒煩躁或哭鬧時以輕柔的語調與之講話,并通過對新生兒頭部、背部或手部皮膚的撫觸,避免“皮膚饑餓”現象,使新生兒安靜。達到心理上的滿足與舒適。

3.2 臥位舒適

長時間單一臥位對肢體皮膚的壓迫,可增加新生兒的不適,甚至造成頭顱畸形,光療時護士必須每2h協助新生兒左、右側臥位、俯臥位交替。

3.3 喂養的舒適護理

對新生兒實行按需喂奶,每次以新生兒自覺飽感為宜,并喂適量溫水。新生兒食管較短,胃呈水平位,光療時不能抱起拍背,促進胃內空氣的排出。易出現吐奶。因此喂奶時宜取側臥位,使奶水充盈奶瓶前部,避免空氣吸入胃內。為減少新生兒吸奶時耗費過多的力氣,可人為地間歇數秒后再次喂奶,喂奶后協助新生兒取右側臥位,以減少吐奶的次數和窒息的危險。

3.4 皮膚的舒適護理

新生兒初次接觸光療箱這一陌生環境,容易哭鬧,出汗較多,護士及時給予擦干汗液,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受涼。隨時更換尿布,注意清潔臀部,防紅臀。并做好臍部護理。

3.5 藍光治療時靜脈輸液的舒適護理

需要光療時給予靜脈補充水、電解質及輸注藥物。本組病例有75例需要光療時給予靜脈補充水、電解質及輸注藥物。我科均采用BD第四代小兒留置針穿刺頭皮淺靜脈或手、足背靜脈輸液,減少反復穿刺給新生兒帶來的痛苦,并控制輸液速度,使藥物均衡輸入。期間護士經常巡視,必要時遵醫囑心電監護,測量新生兒P、HR、R、SPO2否正常,及時觀察體溫的變化,每二小時測量體溫一次,根據體溫變化調整箱溫,鑒別有無光療及輸液引起的副作用。本組有2例出現發熱,1例出現皮疹,均及時發現后匯報醫生處理。

4 藍光治療后的舒適護理

光療結束后,注意保暖,清潔皮膚后及時給新生兒穿上衣服。護士觀察新生兒黃疸的消退情況及有無發熱等,及時向醫生匯報病情動態,提供治療依據。促進新生兒盡早康復。

篇5

【關鍵詞】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342【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1-0153-02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指新生兒期血清膽紅素濃度增高引起鞏膜、皮膚、黏膜黃染,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癥狀,該病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率40% ~50%[1~2]。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嚴重者可引起新生兒核黃疸,造成神經系統的后遺癥,甚至危及患兒生命。藍光治療是降低血清間接膽紅素的有效方法[3],已在臨床廣泛應用,治療期的護理對于療效影響重大,為探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護理措施,筆者選取我院160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為研究對象,開展如下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60例0~28 d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03例,女性57例,其中足月兒140例,早產兒20例;順產119例,剖宮產41例,膽紅素值為221. 32~472. 33μmol/L,黃疸出現日齡詳見表1,所有患兒均以未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符合藍光治療指癥[4]。

1.2 研究方法:采用總結回顧分析法,將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將患兒的病例資料、臨床治療資料等搜集整理,并與經治醫師、責任護士共同探討病例,總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方法。統計學方法采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13. 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1.3 治療方法:首先對患兒采取常規治療,包括保暖、抗感染、供給營養以及口服魯米那、可拉明等酶誘導劑,并靜脈滴注白蛋白等針對原發病的治療。并在上述基礎上,實行單面藍光間歇照射治療,并配合護理措施,每次照射時間為12~36 h,光照總時間24~86h。全部患兒均使用單面光療暖箱(寧波戴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進行光照治療,光源一般采用主峰波長為425~475nm的藍色熒光燈。

2 結果分析

本組16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經過光照療法配合精心護理,145例(90.63%)患兒痊愈出院,13例(8.13%)患兒病情好轉出院,2例(1.24%)放棄治療自動出院。

3 護理體會

3.1 藍光治療前的準備:①護士工作準備。在患兒入箱前,護士應了解其的日齡,并對詳細了解其皮膚完整性、生命體征、精神反應等基本狀況。并評估新生兒黃疸程度,動作輕柔,洗澡、喂奶及換清潔尿布,并修剪指甲以防止抓破皮膚。不可使用爽身粉及護膚油。給新生兒戴上眼罩并墊好尿片,松緊適宜,保護會陰,便于新生兒更好地接受光療。②儀器及外環境準備。保持病室內潔凈通風,保持室溫24℃~26℃,濕度55% ~65%[5~6],冬天要注意保暖。光療箱必須清潔、完好,調試箱溫30℃~33℃,水槽應加水至2/3滿,將嬰兒床墊放好,并搖高床頭10°~15°。③家長的思想準備。在為患兒進行治療之前,應對患兒家屬開展相關知識的宣講教育,重點講解治療的重要性、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毒副作用、不良反應等,使家長盡快配合治療。

3.2 藍光治療期間的護理:①的護理,是患兒保持舒適,每2 h翻身拍背1次,胸背部輪流接受照射,采用側臥、仰臥、俯臥交替進行,并保證皮膚最大面積接觸照射[7]。②撫摸護理,因身體,患兒會感到缺少安全感,常常恐懼不安,躁動哭鬧。護士應輕柔的撫摸新生兒頭部、背部、腹部、四肢進行撫摸,并輕聲細語與之講好,使新生兒達到心理上的滿足與舒適而安靜下來。必要時使用鎮靜劑[8]。③加強皮膚護理。光療中,患兒容易哭鬧而出汗較多,護理人員應及時將汗液擦干,并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以避免受涼。同時在光照治療中,新生兒的分泌產物經腸道排出時會刺激腸壁,引起稀便、排便次數增多,而排出的糞便及尿液產生氨類物質也對其皮膚刺激很大,易引起紅臀[9],因此要做到經常檢查,勤換尿布,大小便后及時清潔。④喂養的護理。光療時,患兒哭鬧出汗、腸道稀便、不顯性失水等均使患兒的失水量增加。除靜脈補液外,護理人員應告知家長盡早開奶,并增加哺乳次數?;純号P于暖箱中光療,不能抱起拍背,應將其抬高頭部10°~15°[10],頭偏向一側,便于患兒呼吸,促進胃內空氣排出,防止喂養中出現溢乳。⑤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使新生兒裸睡于已預熱的光療箱內,為其帶好標識手鐲。固定好雙手再進行靜脈輸液,以防止撥脫輸液針頭。因新生兒體溫中樞發育不全,容易隨環境變化,故每2 h測生命體征1次,體溫高于38℃或體溫不升,均應作相應處理[11]。詳細記錄照射時間,并在光療過程中勤巡視。注意觀察患兒呼吸、面色。神智、皮膚黃染情況,并注意有無腹脹、腹瀉、皮疹,一旦出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對癥處理。

3.3 藍光治療后的護理:光療結束后,要注意患兒的保暖。及時為其清潔皮膚,穿好衣服后將摘除眼罩。倒掉水槽內的水,并及時對光療箱清潔消毒。繼續觀察新生兒的哺乳情況、精神反應、大便的顏色及性狀以及黃疸的消退情況。及時將病情動態向醫生匯報,為治療提供依據,促進患兒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 桂順.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60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6, 6(14): 2798

[2] 湯淑娟,48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臨床觀察與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0(10):985~986

[3] 駱清霞,吳惠萍.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 2008, 21(2): 233

[4] 楊錫強,易著文主編.兒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136

[5] 劉桂花.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兒生長影響的臨床觀察[J].當代護士,2006,(1):62~63

[6] 金漢珍,黃德珉,關希吉主編.實用新生兒黃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266

[7] 李秋平,封志純.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14):958~960

[8] 趙英榮,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52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23):60~61

[9] 白永琪,唐光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光療及護理進展[J].現代護理,2004,10(10):960~961

[10] 李冠芳. 76例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的護理體會.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07,13(2):97~98

篇6

【關鍵詞】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觀察與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8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022-02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指新生兒期因血液中膽紅素濃度超過正常值(足月兒>205.2umol/L,早產兒>256.5umol/L),以皮膚及鞏膜黃染為臨床特征,多發生于出生后1周以內,如治療護理不及時,可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甚至發生膽紅素腦病而導致殘疾或死亡[1]。因此積極規范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并落實好護理措施,對改善患兒預后極為重要。本研究以我院兒科新生兒室于2012年1月至12月期間收治的8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為研究對象,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及護理干預并比較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80例,均為我院兒科新生兒室于2012年1月至12月期間收治的8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均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4h至28d,平均(7.7±2.3)d,早產3例,足月37例,順產29例,剖宮產11例,血清總膽紅素206-468umol/L;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2h至29d,平均(7.8±3.1)d,早產2例,足月38例,順產30例,剖宮產10例,血清總膽紅素213-475umol/L。兩組患兒年齡、性別、分娩時間、分娩方式以及血清總膽紅素濃度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兒實施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 密切觀察病情 患兒治療期間,嚴密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及一般情況,準確記錄患兒首次排便時間,觀察患兒小便顏色、性質、量以及皮膚黃疸消退時間,有無出汗及皮疹,若發現患兒伴有腹痛、腹瀉、嘔吐及精神異常時,應立即報告主管醫生,尋找原因并對癥處理,每日使用經皮測黃疸儀測量膽紅素2次。患兒血清膽紅素濃度>255umol/L時,需使用光療箱照射治療,應24小時專人護理,注意保護患兒眼睛及會陰,密切觀察眼罩及尿布的松緊度。每2小時為患兒更換,觀察患兒精神狀態、吸吮力、哭聲及肌張力有無變化,及時判斷有無核黃疸發生,如有異常及時報告主管醫生采取相應治療措施。

1.2.2 合理母乳喂養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與母乳喂養的次數及質量密切相關,提倡母乳喂養,指導患兒母親根據患兒的個體差異正確、按需哺乳,每24h哺乳8-12次為宜,及時有效的哺乳有利于乳汁分泌,增加患兒母乳攝入量,有利于患兒建立腸道正常菌群?;純和ㄟ^吸吮反射可使腸蠕動間接增強,可加速胎便的排出,膽紅素排出增多,膽紅素重吸收減少,使血清膽紅素濃度降低[2]。必須采取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的患兒,應及時添加配方奶,補充足夠營養及水分。由于光療時患兒不顯性失水增加,進行光照治療時應配合靜脈輸液補充水分。

1.2.3 注意保暖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體溫容易受外界環境溫度的影響,加之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較健康新生兒反應低下,攝乳少,精神差,體溫偏低甚至不升,因此注意保暖尤其重要,宜采取暖箱保暖,采取藍光照射時,光療箱箱溫維持在32℃-34℃,濕度維持在55%-65%為宜,使患兒體溫維持在36.5℃-37℃。

1.2.4 加強皮膚護理 高膽紅素血癥易引起皮膚瘙癢,尤其光療時可使氨類物質分解增加,進一步刺激患兒皮膚,濕尿布包裹臀部易發生新生兒紅臀,因此應加強皮膚護理,每日沐浴1次,勤更換尿布,臀部應涂氧化鋅軟膏,預防紅臀發生。

1.2.5 促進胎便排出 ①新生兒撫觸:新生兒撫觸可增加新生兒活動量,有利于促進腸蠕動,尤其進行背部撫觸時,可興奮患兒脊髓排便中樞,加速胎便排出,從而降低膽紅素的重吸收[3],可每日進行撫觸1次,每次10-15min。②灌腸:使用注射器抽取開塞露5ml+生理鹽水5ml,連接去掉針頭的輸液頭皮針進行灌腸,每日1次,連續3d。③腹部按摩:以食中指三指輕輕按壓于患兒神闕穴,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按摩3min,按摩用力均勻,先輕后重,按摩頻率50次/min,按摩宜在兩次哺乳中間進行,每日2次。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首次排便時間、黃疸消退時間,采用以及血清膽紅素濃度。每日使用經皮測黃疸儀測量膽紅素2次,若膽紅素值>205.1umoL/L,應進一步測量血清膽紅素。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l5.0程序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χ±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兒首次排便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及血清膽紅素濃度比較:觀察組患兒首次排便時間顯著早于對照組(P

3 討論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與新生兒時期的膽紅素代謝密切相關,由于新生兒血液中的紅細胞衰老速度明顯快于成人,衰老的紅細胞被破壞后分解出大量血紅素,故新生兒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相對較高;此外,由于新生兒肝臟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其排泄膽紅素的能力較差,腸肝循環尤其活躍,部分膽紅素隨胎便排出,其余膽紅素則重新被腸道吸收。而新生兒腸腔內的胎便一般為100-200g,其內含膽紅素約80-100mg,接近新生兒每日生成膽紅素總量的10倍[4],故一旦胎便排出延遲,使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增強,膽紅素重吸收增加,導致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由于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極易發生核黃疸等嚴重并發癥,因此對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實施有效的觀察與護理干預,對改善預后極為重要。

本研究對觀察組患兒實施護理干預,包括密切觀察病情、合理母乳喂養、注意保暖、加強皮膚護理以及采取腹部按摩、灌腸、新生兒撫觸等促進胎便排出的護理措施,其中合理母乳喂養,增加喂養頻率,可通過吮乳-結腸反射促進腸蠕動,促進胎便順利排出;新生兒撫觸可興奮迷走神經,促進胃泌素及胰島素的分泌,使患兒吮奶量或食物增加,并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從而促進胎便排出,使血清膽紅素濃度降低;開塞露溶液可刺激直腸壁的感受器,促進腸蠕動,從而產生排便反射[5],促進胎糞排出,并干擾膽紅素的腸肝循環,降低膽紅素在腸道的重吸收;腹部按摩對胃腸道可起到機械性刺激的作用,促進腸蠕動,有效增加排便次數及排便量,使膽紅素的重吸收減少,進而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兒首次排便時間顯著早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對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實施觀察與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縮短首次排便時間及黃疸消退時間,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有助于改善患兒預后。

參考文獻

[1] 薛辛東,主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54-157.

[2] 張鳳喜.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干預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3):78-79.

[3] 石鴻.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光療的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59-60.

篇7

「關鍵詞 未結合膽紅素;光照療法;護理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疾病,主要為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高所致,該病預后差,病死率高。對較嚴重新生兒黃疸如未及時采取正確的治療手段和護理,有可能發展為新生兒膽紅素腦?。ㄓ址Q核黃疸),主要是游離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引起腦組織的病理性損害。光照療法是一種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簡單易行的方法[1]。2005年1~7月我科共對29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采用光照療法和相應的護理措施,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9例患兒,男21例,女8例,年齡為出生8~26天。其中早產兒1例,ABO溶血1例,疑膽道閉鎖1例。光療前查總膽紅素123~336μmol/L。

1.2 光療設備 全部病例均使用德國Dr ger公司生產的Photo-Therapy 4000型單面光照治療儀,采用藍光燈管,18W/支,4支平行排列,同時配合光療暖箱,進行光照治療。

2 護理

2.1 對患兒家長的宣教 由于對新生兒黃疸缺乏正確的認識,許多患兒家屬認為新生兒皮膚黃染是正常的,不需要治療,過幾天自然會好。而且因獨生子女的特殊性,關心患兒疾病的除了父母,還有雙方的父母和親屬,往往意見不統一,再加上對光照療法缺乏認識,個別患兒的家長有焦慮情緒,甚至拒絕光照療法。因此,應堅持以患兒為中心,由主管護士對患兒家長常規進行新生兒黃疸的知識宣教,講解發病的原因、光療的基本概念、光療的作用及母嬰分離后的有關事宜,以解除患兒家長的顧慮,贏得其信任,使患兒盡早接受光照治療。

2.2 光療儀器的準備 清潔光療暖箱,特別注意清除燈管的灰塵,并定時更換燈管。如有灰塵會影響照射效果,燈管使用300h后其燈光能量輸出減弱20%,900h后減弱35%,因此燈管使用1000h必須更換。箱內濕化器水箱加水至2/3滿,接通電源,檢查線路及燈管亮度。并使箱溫升至患兒適宜溫度,相對濕度55%~65%.禁止在箱內、箱上放置雜物以免遮擋光線。

2.3 對患兒的觀察與護理

2.3.1 嚴密監測體溫、箱溫、室溫 光照治療中的患兒體溫要控制在36.7℃~37.3℃的中性溫度[1],每2h測量體溫1次,根據患兒體溫調節箱溫。發熱是光照治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當患兒在光療過程中有發熱時,應暫時關閉燈光,待體溫正常后再繼續開燈照射。箱溫保持在30℃~32℃,室溫20℃~26℃,濕度55%~65%。為了保持恒定的體溫、箱溫、室溫濕度,光照治療最好處于空調房間中進行,冬天要特別注意保暖,夏天則要防止過熱。

2.3.2 保證足夠的水分及能量,防止脫水 患兒入光療箱前及光照結束后均稱體重,以便觀察光照治療過程中是否能補充足夠的水分。由于在光照治療下的患兒進入一個較封閉的環境,易哭吵、出汗,不顯性失水增加約40%[2],而且由于光照治療分解產物經腸道排出時刺激腸壁,引起稀便,使水分喪失更多。所以,在患兒光照治療期間應及時補充水分,并記錄進入量及大、小便次數。在光照治療過程中進食不佳者,應及時給予靜脈輸液,以保證水分供給。

2.3.3 加強皮膚護理,防止皮膚破損及新生兒臀紅 光照治療時需要將患兒裸露于光療箱內,此時患兒缺少安全感,容易哭鬧,故入光療箱前要剪短患兒指甲,防止哭鬧時抓破皮膚。箱內4周用布類與周圍有機玻璃分隔好,以免患兒哭鬧時撞到箱內硬物而損傷皮膚。用黑色不透光的紙片或布制成眼罩遮蓋患兒眼睛,妥善固定,避免眼罩脫落?;純簳媚蚱诤?,特別是男嬰,要注意保護,皮膚不撲粉。另外,新生兒在光照治療中,分解產物經腸道排出刺激腸壁,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數增多,排出的糞便及尿液產生氨類物質,對新生兒皮膚刺激較大,易引起臀紅發生。故光照治療的新生兒除勤換尿片外,還需用抗感染治療、皮膚的物質保護其臀部皮膚。給患兒換尿布后,用紅霉素眼膏涂于其臀部,使之起到一層保護膜作用,能有效地防止糞便對患兒臀部皮膚刺激,防止臀紅發生。

2.3.4 預防嘔吐,防止窒息 光照治療下的患兒易哭吵及手足舞動,加上新生兒胃的解剖位置呈水平的關系,易造成新生兒嘔吐。再之,新生兒反射能力差,嘔吐時的胃內容物易嗆入氣管易引起新生兒窒息。故在護理上要采取防止新生兒嘔吐引起窒息的措施。喂患兒進食時采取45°角,喂食的速度不能太快,進食后30min內給予頭部稍抬高,用柔軟布類固定患兒右背部使其呈右側臥。這樣,使奶汁盡快進入十二指腸,減少奶汁在胃內過長時間的停留及刺激,而且此在新生兒發生嘔吐時,奶汁易吐出口腔外。如患兒在哭吵中,因吸入過多的空氣而暫不喂食,否則容易引起嘔吐?;純嚎蕹碂┰陼r,護理人員應給予皮膚撫觸,盡量使其安靜后才喂食,以達到防止嘔吐的目的。

2.3.5 預防感染 新生兒免疫力低下,易受其他細菌感染,因此在光照治療中預防感染工作十分重要。首先,護理人員在接觸患兒前后要洗手,有上呼吸道感染者盡量不接觸患兒,非要接觸者須戴好口罩。注意做好新生兒臀部、臍部護理,防止皮膚破損后細菌侵入引起感染。進行光照治療的室間及光療箱要清潔,并做常規消毒。光療箱內濕化器的水箱均使用滅菌蒸餾水,光療結束后傾倒水箱內的水,使水箱干燥備用。光療所戴的黑眼罩使用后均用清水洗凈,再放入煮沸的蒸汽中熏蒸30min,晾干備用。

3 結果

本組29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通過光照療法和精心的護理,27例患兒好轉出院,其中光療24h 20例,8~16h 5例,1例ABO溶血及1例疑似膽道閉鎖轉上級醫院繼續治療。

4 討論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疾病,但是許多患兒家長對該病缺乏正確的認識,未能引起應有的重視,患兒若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和護理,必然延遲患兒的康復,甚至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因此,必須多與患兒家長溝通,耐心做好相關的知識宣教,引起其重視,使患兒盡早接受相應的治療。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可采用藥物、光照療法、換血等治療手段,光療是最簡單易行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且經濟方便,患兒無痛苦。但在光療過程中,護士必須做到精心護理,記錄好開始光療的時間,勤巡視,注意觀察患兒的神志反應。定時監測體溫、箱溫并做好記錄,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做出相應的處理,做好喂養工作和重視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增進醫護患的信任,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早產兒;排便;黃疸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577-01

由于早產兒的生理特點,極易發生高膽紅素血癥和膽紅素腦病,引起神經損傷,故早期發現并控制黃疸,避免高膽紅素血癥的出現是不容忽視的問題。鑒于此,作者對160例早產兒隨機選取80例患兒采用早期人工排便以加快胎便排泄,與對照組比較,早期人工排便減輕了早產兒黃疸,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新生兒科收治的早產兒(胎齡0.05)。

1.2 排便方法 兩組早產兒出生后均予早產兒配方奶粉喂養和常規護理。對照組不干預,任其自然排便,觀察組采取以下方法通便:①取一次性6F硅膠胃管作為肛管,前端3~5cm,用一次性無菌20mL的注射器抽取開塞露3~5mL及溫生理鹽水(35±2)℃10ml,1次/12h。連接已的肛管,取患兒右側臥位,抬高臀部,輕插入患兒7—10 cm,緩慢注入。②操作者剪短手指甲,溫暖雙手后在早產兒的腹部涂擦嬰兒潤膚油(美國強生公司生產)1~2mL,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沿臍輪順時針方向按摩(用力均勻,以舒適為宜)3~5min,同時給予腹部一定壓力。

1.3 評價方法 用YZB/ 蘇0344-2008 類BF型經皮黃膽儀測量兩組早產兒皮膚黃疸指數,4次/天。在我國制定的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診斷標準中,早產兒TCB>256.5μmol/L(15 mg/dL)即診斷高膽紅素血癥[1,2,3],由于早產兒血腦屏障功能差,同時有病理因素存在影響其功能,TCB>171μmol/L即有膽紅素腦病發生的可能[4],故現在新生兒病房中早產兒TCB>171μmol/L即行藍光照射治療,給予早期干預[5]。記錄兩組需光療的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 ±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兩組早產兒出生后黃疸出現的時間、達到光療干預時間、光療所需時間比較見表1。

3 討論

新生兒體內膽紅素的主要來源為紅細胞分解的代謝產物,而新生兒紅細胞衰老的速度是成人的2倍[6],故新生兒血液中膽紅素水平較高。國內資料表明,生后第1周內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為40%~65%,甚至高達87.6%[7],過高的膽紅素造成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損害。核黃疸的發生與多種高危因素有關,早產兒本身就是核黃疸的高危因素,比足月兒更易發生膽紅素腦病[8]。因此,研究早期干預措施,以降低早產兒黃疸發生十分必要。早產兒因胃腸動力功能差及攝入量少,常發生胎糞排出延遲[9,10]。若胎糞排出延遲,可使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加重膽紅素重吸收[11]。研究表明,大便初排時間和變黃時間延遲是正常足月兒發生黃疸的因素之一[12],因此,促進糞便排出,減少膽紅素重吸收是治療早產兒黃疸的有效措施之一。

本研究應用的按摩灌腸法,兼收了開塞露灌腸和腹部按摩的優點。灌腸液能稀釋軟化大便,灌腸引起排便反射,誘導結腸動力成熟,暢通排泄路徑,切斷腸肝循環而達到退黃或降低膽紅素濃度,通過早期灌腸干預能促進胎糞排泄,減少胎糞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降低胃腸道中膽紅素糞膽原吸收,從而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降低血清膽紅素值,減少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13],早期光療聯合灌腸可阻止高膽紅素血癥及膽紅素腦病的出現,減少后遺癥的發生[14],早產兒出生后早期行溫鹽水與開塞露混合液灌腸有利于胎糞的排出,腹部按摩則免了普通灌腸只是排空遠端結腸糞便的局限,進一步促進糞便徹底排出,有利于早產兒順利渡過營養關,降低病理性黃疸及呼吸暫停的發生率。本研究還發現,按摩灌腸還可以消除因灌腸引起的緊張情緒,減少哭鬧,提高舒適度,節約操作時間。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37.

[2]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 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62

[3] 吳梓梁.新生兒黃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44

[4] 李燕暉,金青,張琰,等.經皮膽紅素測定對診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應用價值[J].陜西醫學雜志,2004,33(10):893-894.

[5] 黃德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防治口].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4,19(6):526—528.

[6]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3 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144-160

[7] 胡曉靜,趙敏慧,張玉俠. 撫觸按摩對促進早產兒排便效果的探討[J].上海護理,2003,3(3):15- 17

[8] CASHORE W J.Bilirubin and jaundice in the micropremie[J].Clin Perinatol,2000,27(1):171—179.

[9] 富林寶,邢曉華.非營養性吸吮配合腹部按摩對促進早產兒胃腸道發育的影響及護理[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6,20(6):52.

[10] JADCHERLA S R, KLIEGMAN R M.Studies of feeding intolerance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definition and significance[J].Pediatrics,2002,109(3):516—517.

[11] 韋林安,何群,李麗等.撫觸對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黃疸指數及行為神經發育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6,21(11):6-8.

[12] 孫美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7):408—410.

篇9

【摘要】目的:對新生兒黃疸患者的臨床護理方式進行分析與討論。方法:以2007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兒科收治的90例新生兒黃疸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對其采取如文中所述的護理措施。結果: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90例患兒中,有86例成功治愈出院,2例患兒出現了先天性的腸道畸形,2例患兒合并膽紅素腦病,治療的有效率達到了95.56%,4例沒有治愈的患兒轉入上級醫院進行繼續治療。結論:科學、全面、合理的臨床護理工作將為黃疸患兒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臨床護理

新生兒黃疸的發病原因是膽紅素在患兒體內積聚,最終導致皮膚或身體其它器官的黃染。一般來說,當新生兒血液中膽紅素的濃度>119μmol/L時,就會出現可通過肉眼直接觀察到的黃疸。黃疸患者的神經系統大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新生兒死亡,因此,做好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護理工作,對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命安全的保障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以2007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兒科收治的90例新生兒黃疸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對其臨床護理工作進行分析與總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以2007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兒科收治的90例新生兒黃疸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其中男性患兒48例,女性患兒42例。有34例患兒為早產兒,56例患兒為足月兒。

1.2 護理方法

1.2.1 體征觀察: 首先,護理人員應對患兒鞏膜、黏膜、皮膚的色澤進行重點觀察,同時根據染黃部位及范圍,對患兒血清膽紅素的近似值進行預估,以便對疾病的發展情況有一個大體上的了解。同時,還應留意患兒的神經系統表現,如嘔吐、尖叫、吸允無力、反應低下、拒食等,因為這些都是膽紅素腦病的早期表現,一旦患兒出現此類情況,必須要立即聯系其主治醫師進行處理,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1.2.2 光療護理: 光照治療是目前一種對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的常見治療方式。在進行光療前,護理人員首先應對反射板、燈管的灰塵進行清理,以免對光照強度造成影響。其次,就是要對即將入箱的患兒皮膚進行清理,將油類、涂粉清理干凈。同時為患兒戴好眼罩,并用長尿布條覆蓋患兒的生殖器官,以免損傷其視網膜和外生殖系統。

患兒入箱后,護理人員即可開始記錄照射時間,對于單面光療箱,每2小時就應該變換一次,使患兒的皮膚能夠得到全面的照射。采取俯臥時,應全程監護,以免因壓迫鼻腔導致呼吸受阻。

在治療過程中,光療箱內的溫度會隨著照射時間的增加而升高,加速新生兒水分的喪失,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高鈉血癥或脫水,破壞紅細胞,進而加重膽紅素血癥。所以每隔一段時間,護理人員就要對患兒的體溫進行一次測量,將其控制在36~37℃的水平。若患兒體溫超過38.5℃,應停止光療。

1.2.3 服用瓊脂的護理措施: 瓊脂主要由纖維素組成,能夠使患兒體內在光療后被轉化的結合膽紅素、水溶性膽紅素穩定于溶液當中,避免細菌對其的轉化作用,在增強患兒腸道蠕動的同時增加其排泄次數,促進膽紅素的結合與排除,避免腸循環的出現。護理人員在此項工作中,主要應注意避免患兒的嗆咳,在患兒哭鬧時應先給予安撫,待其平靜后繼續喂養。如果在喂養過程中,發現患兒排泄次數過多,應暫停喂養。

1.2.4 撫觸護理: 撫觸護理是在患兒的病情好轉、各項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后進行,每次約15min,每月進行2次。護理人員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是動作要輕柔、要與患兒保持目光交流、雙手要溫暖、力度適宜。整個撫觸護理從頭面部、胸部、腹部、四肢依次進行,各個部位動作的重復以3~5次為宜,并非越多越好。若患兒處于煩躁、饑餓、疲勞、哭鬧狀態時,應停止撫觸。另外,護理人員也應注意將相應的護理操作方式傳授給患兒的家屬,以便其出院后仍能完成撫觸護理。

撫觸護理的作用是增強患兒的迷走神經興奮度,促進胰島素和胃泌素的分泌量,使患兒的哺乳量增加,加速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最終促進胎糞的排出。背部的撫觸護理則能夠有效刺激患兒背部的皮神經,通過神經反射引起脊椎排便中樞神經的興奮,同樣能夠達到促進胎糞盡早排泄的目的。

1.2.5 合理補液,注意消毒:補液計劃的設置應根據患兒補液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節,高滲性藥物應避免過快輸入,以防血腦屏障的暫時開放引起膽紅素進入患兒的腦組織。

直接接觸患兒的護理人員在執行各項護理操作之前、之后都要對雙手進行消毒處理,尤其是要注意避免對患兒臍部、口腔的無菌操作,以免發生院內感染。

2 結果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90例患兒中,有86例成功治愈出院,2例患兒出現了先天性的腸道畸形,2例患兒合并膽紅素腦病,治療的有效率達到了95.56%,4例沒有治愈的患兒轉入上級醫院進行繼續治療。

3 討論

新生兒尤其是新生兒中的早產兒,身體各項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病理、生理方面與年長兒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大多表現為病情變化快、患兒對疾病的反應程度較低。如果在發病期間沒有對病情的發展進行詳盡的觀察,就容易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對患兒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因此,有關醫護人員必須要在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較強的操作水平的同時,樹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信念、形成高度的工作責任感,采取相應措施對患兒的病情進行全面、及時、有效的觀察,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完成每一項護理任務,以便為患兒的早日康復提供更多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黃女使.預見性護理在新生兒黃疸護理中的作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1,(16):2048-2049.

[2] 王娜、周麗麗,等.新生兒黃疸101例臨床診治與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1,(8):274-274.

[3] 朱秀玲.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的護理[J].吉林醫學,2011,(21):4480-4480.

篇10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早期護理干預;預后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344-01

新生兒黃疸由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引起,與膽紅素代謝異常相關,在新生兒期臨床癥狀中較常見,以鞏膜、黏膜、皮膚黃疸為特征,可損傷神經系統。因病情遷延,嚴重病理性黃疸可誘導核黃疸,增加新生兒死亡風險,對生命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選擇有效方案,在早期加強整體、全面的護理干預是保障預后的關鍵環節[1]。本次選取相關病例,隨機分組,就常規方案護理與早期綜合護理干預進行比較,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共選擇8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研究對象,男49例,女31例,平均出生體重(3400±21)g。Apgar評分≥8分,出生時無Rh、ABO等溶血疾病,無感染、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窒息及產傷,產婦無異常產程和妊娠合并癥?;純杭覍倬栽负炇鸨敬螌嶒炛橥鈺捎脭底直沓槿》S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組間一般情況具可比性,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本組應用新生兒科常規方案護理,包括精神狀態、皮膚顏色觀察,生命體征監測,糞便、尿液量、色、性質等記錄;喂奶量記錄,經皮膽紅素水平早期動態監測,光療干預等,均重視母嬰早接觸,并指導母乳喂養方法,安排母嬰同時。觀察組:本組在上術方案應用的同時,重視早期綜合護理的開展,具體如下:(1)排便干預:對新生兒排胎便量、色、時間是否正常進行觀察,若較晚,可用刺激法、按摩促進排便;(2)照射陽光:在出生第2d,向家長適當強調照射陽光的優點,并督促和指導;(3)日常照護:就新生兒臍部、臀部護理及沐浴、撫觸、游泳、喂養方法向產婦及家屬介紹,提高日常護理質量;(4)喂養干預:就新生兒飲水、喂奶情況進行記錄,若母乳量不足,可取配方奶添加,與母乳配合應用;(5)用藥干預:加用微生態制劑、苯巴比妥等藥物,微生態制劑含雙歧桿菌、嗜乳酸桿菌等益生菌,對腸道菌群平衡有促進作用,為正常菌群建立提供了有利環境,促進尿膽原隨糞便排出及結合膽紅素還原。苯巴比妥可使膽紅素結合點增強,加速膽汁分泌及排泄,藥效在用藥3d后即可發揮[2]。另外,在母乳喂養的同時,可取嬰兒葡萄糖口服,以使膽紅素排泄增加,黃疸指數降低。(6)光療干預:新生兒出生48h內,若血清膽紅素檢查示為250μmol/L,可行光療治療,但為防視網膜受損,需遮擋雙眼[3]。(7)健康指導:采用舉辦講座、觀看錄像、發放健康處方等待方式,就各種護理常識進行演示和指導,包括新生兒生理特點及照護要點、母乳喂養技巧、產后康復指導等內容。(8)心理干預:理解家屬心理,并給予關愛,建立和諧護患關系,幫助產婦克服焦慮情緒,防范產后抑郁癥[4-5]。

1.3 指標觀察 記錄并比較兩組干預后胎便轉黃時間、新生兒黃疸指數(經皮黃疸儀測定)。應用醫院自制量表,對家長護理滿意度展開調查,總分100分,≥80分為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3.0版,組間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X2檢驗,P

3 討論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出生后28h內體內膽紅素代謝異常,誘導血清膽紅素水平升高所致。此外,如宮內窘迫、酸中毒、胎兒缺氧、高碳酸血癥等均對肝酶活性產生抑制,使肝臟功能降低,若膽紅素未及時處理,也會引發新生兒黃疸。研究顯示,因新生兒血腦屏障具較高通透性,血清中濃度相對偏高的未結合膽紅素易于穿過,可誘導核黃疸,對腦細胞造成損害,進而損傷中樞神經系統,且具不可逆性,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嚴重者甚至死亡,嚴重威脅到新生兒的生命健康。在采取有效措施規范治療的同時,加強早期綜合護理干預是保障預后的關鍵,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通過對早期行排便干預、陽光照射、日常照護技巧指導、喂養及用藥指導、家長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預,提示可促進新生兒病情好轉,提高護理質量。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臨床新生兒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家長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綜上,加強新生兒黃疸早期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預后,提高護理質量,為新生兒生命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黃佳娥.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1,6(18):145.

[2] 黃美華,劉賽紅,黃廣文.新生兒黃疸642例病因分析及護理[J].實用預防醫學,2008,15(3):824-825.

[3] 李萍.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