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陶瓷藝術范文

時間:2023-12-11 17:23: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陶瓷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傳統陶瓷藝術

篇1

關鍵詞:陶瓷;藝術;現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3-0027-01

現代陶瓷藝術,亦可歸類于現代裝置藝術,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門類存在又同時傳承了陶瓷技術這一文化傳統精髓。在傳統陶瓷藝術中非常注重形體與釉色光澤的關系,如若其中某一點不符合這兩大要素將被視之為廢品,人類發展最初的階段出現了容器這一概念以來便出現了以中高溫燒制陶器來作為日常儲存容器之用,陶瓷器皿以功能性誕生,后來追求奢華的宮廷用品由各地方設窯廠來進貢陶瓷器皿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陶瓷作為器皿的單一存在,直到當代各種門類的裝置與室外雕塑的大量使用,使陶瓷作為一種表現手段走到了藝術的前沿。

當代陶瓷藝術,解構陶瓷的表現手法,單一的從選材,塑性開始到后期著色上釉,釉上彩或其他手法都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表現手段實現,同理在當代油畫藝術當中把傳統油畫解構成光影,肌理,色彩和獨立的黑白灰關系,其中的每一種都可無限的放大或者無限的縮小來作為藝術家表現題材的一種語言,這樣的做法使作品更加的純粹,更加新穎且具有視覺感官的沖擊力度更強,在陶瓷藝術中也是一樣。

塑形:塑形作為裝置藝術中最重要的一個元素,也是陶瓷藝術作為新的裝置藝術體系中一員的根本,手段一般通過光線與作品表面的關系來說明藝術家所要闡述的觀點,也可用表面肌理的凹凸來體現,大致形體的塑造方面與雕塑無異,但與雕塑不同的是,現代雕塑可現取現用來制作,可以在制作的過程中直觀的了解到最終的材質效果,而現代陶瓷則不行,在最初的塑性階段僅僅只是塑形,對于最終出現的效果的把控性需要后面的幾個要素同時進行,需要制作者對整個制作流程有很好的基礎,在形的限制上也與雕塑不同,不能出現太過復雜的形體,盡量以簡單的造型來說明問題。歷代的作品中很多以片狀的堆疊,簡單幾何結構夾帶復雜肌理表面居多,單片式的作品也比較多,這樣易于處理陶瓷技術上的問題。塑性完成后低溫素燒,對形體進行最后定型,有些藝術家在素燒完成之后就完成了作品的制作。

釉色:在釉色的選取上,傳統陶瓷手工藝人會制作大量的陶瓷色片,來直觀的了解不同金屬元素的釉質最終燒制完成會是怎么樣的色彩,參考傳統陶瓷的工藝即可了解,釉色的選取與形體的關系必須把握得當,釉質的厚薄與形體表面的肌理也同樣有很大的關系,釉下彩和釉上彩的制作方法也各有不同,多用于物體表面彩繪和制作

但以上只是制作手段上的一些事項,而藝術創作而言,只有其手段只是純粹的炫技,而技藝又不能達到古代官窯所燒制的瓷器的水準,就如同油畫現實主義寫實繪畫,當代畫家自知文藝復興,巴洛克,印象派這些寫實已經走到頂峰無法超越且其功能性為純粹再現已經被后期的攝影藝術所取而代之,這只是從純粹的再現功能性的說法,而轉入更加注重作者本身想法和觀念的作品中同樣映射到現代裝置藝術上,藝術已經離開了其再現的作用,轉而進入表達想法傳遞想法的功能性,語言的選擇性也變得更加寬泛,現代陶瓷藝術便是其中之一,在選擇好題材之后又正好在陶瓷這一傳統語言中找到恰到好處的元素。

篇2

【關鍵詞】陶瓷藝術裝飾 中國傳統文化

引言: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在中國流傳下來的古老的“思想”“文化”“風俗”“習慣”。比如國畫大師在瓷器上作畫,便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在陶瓷上,成為藝術的裝飾的體現,通過陶瓷藝術裝飾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一、陶瓷藝術裝飾

天下間的器皿,通常都會采用裝飾。中國陶瓷有著上千年的發展史,其裝飾性和器物相結合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藝術風格。在現代,具備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陶瓷藝術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現代的陶瓷藝術裝飾通過傳統的陶瓷藝術裝飾的傳承和發展,不但體現了現代的新技術,新表現,新手法,更是結合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將豐富的材料,高超的創意,現代的觀點加上現代化的制作工藝相融合,形成了現代的陶瓷藝術裝飾作品?,F代陶瓷更強調人文,實用,傳承。在某種意義上陶瓷藝術裝飾是狹義的中國傳統文化代表。傳統陶瓷文化,陶藝,可分為傳統陶瓷藝術,和現代陶藝。陶瓷和陶藝兩概念應該區別開,前者是偏向于傳統或者是繼承古代陶瓷發展路線;而陶藝則是現代藝術范疇的概念,指通過與古代陶瓷一樣的材質,但是卻通過完全個性和創新的理念、打破了傳統對于材質的使用局限和審美的顛覆,前者為工匠審美而后者為藝術家審美。陶瓷藝術裝飾文化的研究、開發、制作對中國傳統文化集傳承、推廣作用于一體,本著挖掘、創新的基本方針,為打造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新的發展平臺。

二、陶瓷藝術裝飾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借鑒他國的寶貴經驗,我們的陶瓷藝術裝飾工作會更有成效。要讓全社會,特別是年輕人,深入了解陶瓷藝術裝飾文化,借以認識民族的根,認識文化的意義,自覺地關心陶瓷藝術裝飾文化。弘揚陶瓷藝術裝飾文化不是復古,不是排外,而是認真對待古代的、外國的一切先進的東西,善于利用那些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很多人在陶瓷藝術裝飾上似乎只是學一些皮毛,甚至是學了糟粕。要經過比較和鑒別,抓住陶瓷藝術裝飾的精髓,把對傳統文化的愛與陶瓷藝術裝飾統一結合起來。

我國經濟步伐大步加快后,各種藝術的發展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有大量的國外新型陶瓷藝術裝飾作品涌入我國,帶來了不同風格的文化元素和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同時也為我國的陶瓷藝術裝飾設計打開了“走出去”的大門,陶瓷藝術裝飾發展也在積極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樸素平淡,以質為美的簡約的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也充分體現在陶瓷藝術:重樸素、簡潔之美,反對奢華和鋪裝堆砌,注重事物的本質之美,重視設計實用功能,強調實用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反對為了形式而形式。這一思想對陶瓷藝術裝飾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也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各種藝術表現而反應在陶瓷藝術裝飾上,甚至成為一種時代記錄,比如最能表達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唐朝的藝術記錄和唐人生活人文的表現。總之,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陶瓷藝術裝飾發展有著方方面面的影響及應用。

三、陶瓷藝術裝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

陶瓷藝術裝飾不僅僅只是一個藝術展示,它還擔負著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向世界推介優秀的陶瓷藝術裝飾文化成果。在這個商業化的時代,我們需要深刻的、多層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滿足于速食文化,不能讓公眾忘記陶瓷藝術裝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說到陶瓷藝術,便可令世界想到中國,這是一種深遠的文化影響,是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比如中國具備有名的陶瓷藝裝飾文化相當的多,比如平定古窯張文亮刻花瓷制作精良,豐潤飽滿,拙樸厚重,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

陶瓷藝術裝飾的這種地位是歷史形成的,在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各種國家級的國寶展示表明其不是憑空創造的,陶瓷藝術裝飾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成為中國藝術裝飾中具備代表性和當時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陶瓷藝術裝飾文化的發展和發揚,突出了中華傳統文化需要保存、延續和發展的歷史必然。陶瓷藝術裝飾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只能在超越了單一藝術展示和結合傳統才能存在,對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的形成與鞏固起了傳承作用,因此陶瓷藝術裝飾文化長期以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精華。

結束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并歷經數次社會形態的巨大變革依然生生不息.千百年來,質疑、反對、改造、甚至遏止,悉數上演,可結果呢?歷史一直無聲不停地大踏步前進,傳統文化在奠定基礎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它需要適應形勢,需要發展,這就說到了創新. 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種先進的生命力,是基礎之上的再發展.它需要傳統做鋪墊,需要從傳統汲取營養,有r,還需要從傳統攝取素材,而我們的陶瓷藝術裝飾則更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當代中國陶瓷制作科技已不是優勢,國際上一些新發明的陶瓷技術比我們更先進,而我們的優勢在于傳承下來的工藝,加之中國傳統文化,合而為一,成為具備中國特色的陶瓷藝術裝飾。陶瓷藝術裝飾要想得到大力發展,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發揚,將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得到傳承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劉菲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中的中國傳統陶瓷藝術[J]藝術評論;2016(03).

[2]鄭芳.淺談傳統青花紋樣在現代陶瓷裝飾中的應用[J]2007(04);.

篇3

中國傳統陶瓷青花紋樣是一種材質肌理的裝飾,主要體現在雕、刻、劃、印、釉色、彩繪等裝飾手法與陶瓷造型相融合所呈現出的一種特有的美。然而青花紋裝飾的布局、構圖在陶瓷藝術中是十分講究的,需要達到豐富而不繁雜,飽滿而又分明的藝術效果。下面我們在造型、裝飾、題材三個部分對青花紋樣進行探討。

1.造型

青花紋樣的造型各異,我們需要基于不同的載體表現其藝術特色。由于現代陶瓷藝術載體的多樣性,其裝飾紋樣也圍繞載體的造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因此為了更好地表現現代陶瓷作品的意蘊美,我們需要注意青花紋樣的造型與裝飾之間的契合。眾所周知中國傳統裝飾紋樣在陶瓷藝術設計中構圖設計嚴謹統一。從青花裝飾的構圖設計上來看,藍色和白色的紋樣穿插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整個構圖協調統一;從審美角度來看,為了裝飾效果的需要我們還要選擇合適的青花紋樣造型。為了使造型富有動態美,形象層次清晰,青花紋樣在組織圖案造型的時候,一定要按照構圖的主次、先后排列,這樣才能使造型富有節奏的韻律美。

2.裝飾

隨著建筑陶瓷、生活陶瓷、陳設陶瓷、衛生陶瓷等多種現代陶瓷藝術注入人們的生活,青花裝飾在現代陶瓷藝術設計中的呈現是整個設計界對青花圖案的再現和文化的繼承。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各個民族時代的物質和審美文化的標志。下面我們主要在釉色和紋樣上進行分析。(1)釉色青花紋樣的色彩很美,是一種單色彩繪,高貴中有質樸。其藝術特點和水墨畫相似,在裝飾時多采用青白對比的方式,特別講究青與白的和諧關系。在現代陶瓷藝術設計領域,青花紋樣以不同濃淡的色調進行裝飾的目的是為了能夠使整個圖案細膩地躍然于面,并且極富層次感,呈現的效果甚至好過五彩。(2)紋樣中國傳統青花紋樣種類有很多,大部分依然是線描的方式,可以分植物、動物、畫配詩等紋樣裝飾元素。像龍、鳳生動活潑的造型屬于動態紋樣,與其相反,植物、花草則屬于靜態的紋樣。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青花的紋樣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創新。傳統的青花裝飾紋樣以及文化元素與現代陶瓷藝術相碰撞,產生一種時空感,形成一種新的藝術語言。

3.題材

青花紋樣的題材眾多,有花卉、龍鳳、人物等。除此之外,戲曲和小說也對青花紋樣有一定影響,并且在陶瓷紋樣上出現了大量戲劇故事,這充分體現出了一種溫潤的人文精神。

二、陶瓷藝術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陶瓷藝術已經不同于傳統陶瓷的表現手法,逐漸從“器”的概念中解脫出來,并且大量地運用在公共空間中。現代陶瓷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運用已經成為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話題,世界各國在建筑、陳設、生活等現代陶瓷領域逐漸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具有現代裝飾風格的陶瓷界面,將現代生活中對陶瓷藝術美的感悟和體會很自然地融入到了公共環境中。由此看來,青花紋樣有很強的生命力,那么依據現代陶瓷藝術特性,它介入公共空間是一種必然的可能。

三、傳統青花紋樣在現代陶瓷藝術設計中的表現

青花紋樣是現代陶瓷設計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元素。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將其和現代設計元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賦予了它新的時代感和生命力。由于現代陶瓷涉及到陳設、衛生、建筑、生活等不同領域的陶瓷藝術,因此青花紋樣需要在這種新的文化結構下延續它的審美價值。

1.陳設陶瓷

青花紋樣在室內陳設陶瓷藝術上,一直是大眾心中陶瓷的代表裝飾。在陳設瓷中的應用多種多樣,并且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過了解青花裝飾在現代陳設瓷中的應用,發現有不少文人的詩情畫意在室內陳設陶瓷品中得到展現,給空間帶來樸素而典雅的氛圍。

2.衛生陶瓷

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青花紋樣以其圓潤的線條和簡潔的造型用在衛生間的臺盆、浴缸等陶瓷領域。在衛生陶瓷的外形和印花中可以看出濃厚的中國風,都散發著古老的中式韻味。青花紋樣以其特有的藝術特性點綴著人們的生活,并且逐漸拉近了人與生活的距離。

3.建筑陶瓷

青花紋樣在室內界面裝飾中有所體現,在柱體、柱頭等建筑結構節點部位也是很常見的。大多數的現代人追求的是簡潔大方的裝飾設計風格,而使用青花紋樣,恰好能夠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在現代化的室內設計中,青花紋樣借助于現代設計技術,裝飾出的空間往往使人眼前一亮,給人一種平靜祥和之感。適當地將青花元素與新的藝術形式相融合,不僅能夠給沉悶的空間帶來一些涼爽和清新的氣息,還可以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的空間。

4.生活陶瓷

不得不說青花瓷器最早起源于餐具的制作,如家中使用的青花盤、碗、茶具等。除此之外,像帶有青花紋樣的毛筆、硯臺、筆架等一些文具類用品也屬于生活陶瓷。其清淡的青花紋樣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它就像恢復人們身心疲勞的藝術品一樣,可以使人的心情得以安寧。使生活陶瓷不單單只是以日用品為主,更是在青花紋樣的造型上賦予現代陶瓷藝術品新的文化內涵。由此可見,青花紋樣運用在陳設、衛生、建筑、生活等陶瓷藝術領域,都會使得人們的心靈得到撫慰。傳統青花紋樣與現代陶瓷藝術的碰撞,將隨著中國陶瓷藝術家的思維和創作逐步發展,并且在提高質量的基礎上賦予青花紋樣新的內容,帶著它獨具中國特色的陶瓷裝飾紋樣在世界陶瓷藝術中展示獨有的風采。

四、傳統青花紋樣在現代陶瓷藝術設計中的發展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不斷的加快,在現代化的陶瓷藝術設計中,青花紋樣借助于現代設計與其他藝術形式相互融合,創造出富有民族文化的藝術作品,對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和文化的交流有很大的作用。

1.色彩的運用

色彩是設計的音符,并且色彩的情感語言對空間存在一定的指導作用。盡管青花紋樣只有一青一白兩種顏色,但是青花紋樣運用在現在陶瓷藝術中不僅對各種裝飾風格有很大的適應性,而且青花紋樣以其典雅蒼翠的色彩還可以營造出樸素、明凈、光潔的藝術效果,深受人們的青睞。

2.意境的創造

自古以來,傳統青花紋樣的本土特色在陶藝界獨樹一幟。它所營造的自然樸實風格一直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僅用兩種顏色和優美的線條即賦予了青花裝飾深刻的內涵。隨著載體不斷的創新,人們對意境美的要求不斷提升,在現代陶瓷領域,傳統青花紋樣所創造出的反璞歸真的藝術特色一直深受大眾的喜愛。不論是歷史故事、戲曲、吉祥圖案,還是水墨畫,不一樣的主題運用在現代陶瓷藝術設計中,都擁有原始的自然情調,并且傳遞出了不同的意境之美。

3.文化的傳承

傳統青花紋樣運用在現代陶瓷藝術中可以傳達出不同時間、地點的文化意蘊,地域的延續性不被空間、距離所阻隔。它不僅具有實用、欣賞的功能,還融入了中國人的精、氣、神。例如吉祥圖案運用在青花紋樣中,它作為一種裝飾手法與同樣有歷史淵源的陶瓷相結合,更有了象征特性。青花紋樣的文化是具有連續性的。它的裝飾性格特點將會影響整個空間氣氛帶給人們的感受。文化延續性越好的裝飾元素,其文化、經濟反哺效果就會越好,互動性就會越強,反之其反哺性就會越差,互動性也會越差。所以青花紋樣運用在現代陶瓷藝術設計中能否傳達給用戶所追求的感受,是青花紋樣設計語言在各種現代陶瓷藝術表達模式中能否成立的關鍵因素。

篇4

關鍵詞:現代陶瓷裝飾;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審美價值

1 陶瓷裝飾藝術的內涵

1.1陶瓷裝飾藝術概念界定

現代陶瓷裝飾藝術是將作品內容與形式尋找完美結合點的重要手段。因此,現代陶瓷裝飾藝術審美的根源,就是其裝飾的本質。對于“裝飾”一詞,古已有之,并且有著數種不同的解釋,如《后漢書·逸民傳·梁鴻》“孟光及嫁,始以裝飾入門。七日而鴻不答。”可見,裝飾一詞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有著打扮、裝飾點綴、裝飾物品等幾種較為常見的釋義,但這些解釋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使得人或物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即達到一種美化效果。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觀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傳統陶瓷藝術的表現形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現代陶瓷裝飾上追求變革與創新。

人們看到的陶瓷藝術品大多是經過裝飾的。所謂陶瓷裝飾,是將客觀世界的真實感受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進行藝術創造,即陶瓷藝術家運用裝飾規律和美的法則組織、安排陶瓷從器型到畫面的關系組合,從而構建起一個新的視覺世界。例如,從原始彩陶圖案可以看出線條在陶瓷裝飾中的簡單運用,雖然這種線條是稚拙的、草率的,但我們可以從這種隨意的線條可以明顯感受到人們意識的朦朧,以及一種對審美的原始時期的最初形態。通俗地講,對于陶瓷裝飾的理解,一般可認為就是對陶瓷器物進行修飾、打扮,它是通過釉色、紋飾來美化陶瓷造型,達到釉色、紋飾與造型的完美結合,用陶瓷裝飾特有的語言表達作者的創意。

2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要義概述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在我國歷史文明演化進程中歷經各個歷史時期人物的創造產生、匯集,并傳承下來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也可以歸納地講,中國傳統文化是指我國先賢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在觀念文化中,在歷代陶瓷裝飾藝術中,人們習慣將常見的動物、植物等,用圖案的方式裝飾在器物表面上。有時用人們愛聽的諧音表達一句話,或是用圖畫的形式把這句話表現出來,都能形成一幅富有吉祥寓意的作品,如許多陶瓷藝術創作者通過描繪“鷺”表達“一路平安”。歷代遺存至今的大量陶瓷藝術品,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吉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也是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得以傳承、發展的載體。這也側面反映了中國先民乃至當代人的觀念文化和審美理念。

我國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中國傳統文化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文物方面

許多歷史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冶陶技術及陶瓷裝飾技法的精髓,如商、周時代是以青銅器為時代標志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的陶瓷裝飾和青銅器飾相似,刻紋白陶的燒制成功是制陶工藝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2)制度文化方面

在制度文化方面,最典型的要數在題材運用方面,景德鎮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廠所在地,中國封建社會的官窯制度在這里延續了632年,在這段時間里,陶瓷裝飾有官窯、民窯之分,如“龍”的題材一般都用于官窯,民窯禁用,這在當時已經形成一種制度。

從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悠久的綿延不斷的歷史,以及豐富多彩的文明。

3 現代陶瓷裝飾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3.1辯證統一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引導、教育作用與陶瓷裝飾藝術實現審美、美育的功用是辯證統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功用在引導教育、教化,如《詩經》倡導“夙夜在公”,《尚書·周官》也有名言“以公來私民其允懷”倡導天下為公,以整個民族、社會、國家為重。而陶瓷裝飾藝術則是通過含蓄的圖案、紋飾加以表現某些思想、認識、理解乃至審美。中國美學思想是重“意”的。陶瓷繪畫裝飾則體現出美學中的“意”以古典美學為最高理想,這種審美理想反映著中國傳統的陶瓷繪畫的藝術本質。

如瓷界泰斗王錫良《黃山西?!纷髌啡鐖D1所示,作品流暢大膽,整個畫面呈現一種“簡約”的感覺。注重那種含蓄的美,展現自然恬靜的感性韻味。隨著陶瓷技術的進步,顏色釉與白胎的結合,粉彩藝術與雕刻、豆青、青花、開光等多種裝飾技法結合,形成多種新的裝飾形式,根據作品的要求,相互結合,達到整體設計效果,使瓷器裝飾得更為完美。

此外,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現代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是辯證統一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秦漢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領域都有世界級的大師,其各篇佳作,名傳遐邇,歷久常新;書法、繪畫、歌舞等藝術也登峰造極:許多科學技術在當時位居世界領先地位,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與此同時,陶瓷裝飾藝術也出類拔萃,并且陶瓷裝飾藝術也因當時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得到長足的發展,實現文化、藝術的“雙豐收”。文化的繁榮促進藝術的發展,陶瓷裝飾藝術的靈感來源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這在當代陶瓷裝飾藝術中也得到充分的體現,如21世紀初,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創作的粉彩雪景瓷板畫《三顧茅廬》作品如圖2所示。作者通過對《三國演義》中故事情節的把握,對三顧茅廬這一故事回歸到傳統文化語境中進行梳理,在陶瓷裝飾上,整個畫面意境開闊、場面宏大而視覺中心突出,場景既符合歷史真實意義,又調動了多種傳統文化元素的寓意。在極其微細處彰顯作者藝術深厚的藝術功底,在人物刻畫方面,極其注重人物神情,求賢若渴是這件作品重點要表達的主題。在視覺效果上,在黑與白的蒼茫間透露出極具絢麗色彩,給人一種恢弘而不失細膩的審美享受。可以說正因為有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有陶瓷裝飾藝術的精妙,也正因為陶瓷裝飾藝術這一藝術表現形式,傳統文化的精髓才得以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3.2相互滲透的關系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發展,也促進了藝術的發展,而藝術種類、載體的不斷豐富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滲透到陶瓷裝飾藝術領域,凸顯藝術裝飾中的文人雅韻,粉彩裝飾中的文人畫、山水畫等。如現代粉彩藝人以竹林七賢、桃園結義、精忠報國、才子佳人、仙道神佛等故事傳說進行藝術創作,在藝術創作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也使得作品更具藝術感染力。再如,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寧鋼創作的粉彩作品《魚戲蓮塘》(見圖3),以潑釉的“形”作為畫面的主體結構,如潑釉形成的密集的枝干,再在其間穿插梅花;通過潑釉形成幾個大的抽象不規則色塊,在其間繪制花鳥,不規則色塊因所繪花鳥不同而可以看作是荷葉或其他之物,這集中表現了對佛教“蓮花”圣潔與自由心性的贊美。

3.3相互促進的關系

現代陶瓷裝飾藝術促進了陶瓷文化的發展,中國文化傳統的發展也促進了陶瓷藝術裝飾的進步。因此,傳統文化內容與現代陶瓷裝飾藝術為相互促進的關系。

如在現代陳設藝術陶瓷裝飾中要求無論是圖案紋樣裝飾形式或繪畫裝飾形式,無論表現題材是人物、風景、花鳥或動物,它都必須巧妙的在碗、盤、瓶、罐等器皿上進行構圖,并且是和器皿冰融于水的結合,更好地以畫美物、以物托畫。從而形成了的裝飾形式,配合陶瓷繪畫的技法、工藝手段、工藝材料,形成了特有的陶瓷裝飾藝術語言和審美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將其數千年的思想內涵以各種形式運用到陶瓷裝飾上,并通過現代陶瓷藝術裝飾技法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來,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

篇5

關鍵詞:民間藝術;陶瓷裝飾;運用

1民間藝術的文化性與藝術性

民間藝術作為民俗文化及鄉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鮮活的藝術形式。其存在方式具有歷史性、地域性、生態性等特征,它是社會發展過程中自覺形成的一種文化創造。由于其多來源于民間的日常生活,因而也具有民間典型的大眾性、生活性、民俗性特質。促使其起源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生活、民俗、宗教等人文環境及意識形態。民間藝術以物質或非物質形式反映著特定時期及地域人們的生活圖景,既體現出某種造物文化,同時亦傳達出相應的思想觀念及審美意識。具體來看,民間藝術涵蓋體系龐大,除了常規的年畫、剪紙、皮影、刺繡等物質性的存在的工藝形式外,還包括諸多如戲曲、民歌、舞蹈等非物質藝術形式。

正因為民間藝術來源于民間大眾的日常生活,因而其藝術內核中包含了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剪紙藝術的題材,便主要選取自民間年俗、婚俗、節氣等,是傳統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又如版畫、戲曲等,則多源于百姓喜聞樂見的評書、小說、故事的改編。通過賦予其藝術化的表演形式,進而豐富民間大眾的精神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民間藝術的文化性及藝術性總是伴隨著民間生活化場景而存在的。從中可以提取出相應的設計、藝術、文學、語言等創作觀念,這些對于藝術創作而言都是巨大的文化寶庫。對于樹立本土文化自信,并建構具有本土文化內核的藝術生態體系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2 民間藝術裝飾藝術特征

2.1 圖形的簡潔概括性

形態化的藝術創作往往都需要對現實圖象進行轉化,這其中甚至涉及到設計學概念。在轉化過程中,對形象的簡化便是一種重要方式。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提出:“藝術創作是有意味的形式,是通過簡化的方式得到的?!焙喕淖饔貌粌H在于對物象形態抽絲剝繭的提取與概括,更在于轉化的思維方式,其中融入了創作者的思想、意識、情緒等。

民間藝術在裝飾層面上所呈現的也是這樣一種形態。受民間樸素主義審美意識的影響,其對物象的轉化往往采取去粗取精,避繁就簡的原則,以高度概括化的手法,經過長期的傳承與沿襲,形成輪廓化、符號化的視覺圖象。譬如剪紙,在形態上并不追求高度寫實性,造型、色彩均簡化至純粹,僅憑單色系的輪廓及線條,展現一種簡樸之美。但事實上,這種簡潔的表達意象卻又內涵豐富,其中包含了大量象征吉祥寓意的典型視覺符號,如文字、圖案、紋飾等。這也同樣體現了中國傳統造物文化意識形態中“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審美取向。

2.2 造型的心象性

所謂“心象性”,強調的是物象轉化為藝術形態過程的主觀性特征。其中,“象”源于《易傳》中的“觀物取象”。民間藝術發源并形成于民間,其發展形態存在一定的隨機性。這種隨機性包括民間創作群體自身所固有的隨意性特點。由于不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民眾得以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創作實踐。在創作過程中,大都按照自身的主觀認識來對物象進行把握,僅憑觀察和體會即興而作。加之沒有專業的藝術功底,因而只求會意,不求形似,率性而為。因而我們所看到的民間藝術裝飾面貌大都風格迥異,不拘一格,灑脫自如。

此外,非邏輯性、時空錯位等怪異的文化結構也體現出民間藝術裝飾的“心象性”特質。創作者不受科學、嚴謹的歷史、地理、思維輯的制約,甚至拋開美術創作理論中透視法、時空構成等形式法則的約束,僅憑自己的喜好和瞬間的即興發揮,來表達一種當下的真情實感。譬如某些裝飾圖案并未遵循近大遠小的空間安排,甚至刻意打亂邏輯次序;抑或采取變形夸張的手法,將部分造型扭曲處理,這些都是“心象性”的特征性表達。

民間藝術注重場景化的情景交融,民眾的藝術創造并不是要極力追求極具視覺震撼力的形色表現,而更多地在于對真實生活情態的傳達。因而,這種創造既要體現一定的形式感,更需要承載豐富多彩的涵旨寓意。除了常規的物象寓意外,如石榴象征多子多福,龍鳳象征喜慶祥和,鴛鴦象征夫妻恩愛等,還囊括了許多地方性、民族性、宗教性寓意。此外,色彩的特征性搭配,亦成為一種特定的表達方式。

3 民間藝術元素在現代陶瓷裝飾中的體現

3.1 造型表現

現代陶瓷裝飾在廣泛借鑒西方自由表現主義的創作理念之后,開始逐漸建構起具有自身文化內核的藝術體系。其中一種特征性表現便是,創作者開始將關注視角邊緣化。尤其是不少出生于上世紀70、80年代的藝術家,盡管從農村走向了城市,但傳統民俗在他們的腦海中烙下了揮之不去的鄉土記憶。如故鄉民居的白墻黛瓦、青磚石板、剪紙窗花等。這些意象都被創作者運用于陶瓷裝飾的造型表現中。如劉穎睿的作品《青磚上的記憶》,以青磚造型展現了一幅民間鄉土畫卷,民居、古窗、苔痕都呈現出濃郁的鄉間風情。青磚斑駁,凹痕遍布,刻滿了光陰歲月的滄桑。作者以別具創意的媒材和手法,塑造出陶瓷材質特有的工藝語言。又如張亞林作品《悠然》系列,以傳統民居古窗造型展現一種情境化裝飾形態,同時以“隔景”手法展現江南荷塘盛開的景觀,飽含濃濃的鄉情。

此外,“文化生態”亦是民間藝術介入現代陶瓷裝飾的重要特征。它強調表達的是從民間藝術形式到內容、文化、觀念的一種整體把握,所展現的并非只是一種形態化視覺,而更多的是對民間藝術生態體系的觀照。譬如在題材的選取上,不少創作者開始注意到部分邊緣化的民間素材。典型的如朱樂耕的作品,吸收了我國少數民族的藝術元素。作品《苗家風情》,以苗族文化藝術為視角,將具有濃郁民族性、地方性特色的舞蹈、服飾、建筑等予以展現。色彩的表現也極具典型的民族風韻。三段式的畫面結構,傳達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活化場景,增強了文化性及裝飾美感。

3.2 色彩表現

在視覺傳達效果上,色彩往往比造型更具視覺沖擊力,人眼對色度的敏感性要強于造型。而民間藝術中,色彩也往往有著較高的辨識度。趙春雷在《中國民間色彩在現代生活陶藝色彩裝飾中的運用》一文中提取出民間藝術中幾種典型的色彩組合方式,如紅、綠、黃、青、黑等。并且,民間藝術裝飾的色系主要為飽和度較高的色域,色值濃郁、明艷、熱烈、張放。并且,造型與色彩的綜合表現更能體現出某些特定的民間藝術風格。如民間剪紙藝術,樸素的大紅色,靈活多變的線條輪廓,充滿喜慶氣氛。著名陶藝家施于人的作品,有一類專以剪紙、年畫為裝飾題材,@些作品既無寫實性較強的形色表現,更無紛繁蕪雜的色彩穿插,僅以單色或雙色營造一種高對比度的色彩反差,以色彩的純粹單一凸顯造型。并且其中的紋飾所提取的也主要為大眾所熟悉的民間剪紙圖案。又如其作品《藍風》系列,靈感來源于民間樸素布藝風格,細碎的藍色碎花布紋成為作品裝飾圖案的主體元素。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陶瓷工藝在色彩表達上的優勢,采用明澈幽亮的青花來展現藍色,深邃而明麗,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些作品所傳達出的民間藝術氣息十分濃郁,辨識度也較高,觀者能夠透過作品自然聯想到相應的民間藝術形式,進而喚起內心的鄉土記憶。

3.3 綜合表現

現代陶瓷裝飾十分注重陶瓷材質特性的發揮,強調工藝本身所產生的各種變異效果的營造,即泥性和火性的表達。為此,傳統以技藝性表現為主的陶瓷裝飾繪畫逐漸演化為一種較具現代創作意識的媒材性語言,借助藝術家的主體自覺及內省,充分發揮藝術個性,由此產生各種綜合性的跨界表達效果。譬如,現代陶藝家對顏色釉的綜合化運用,恰體現出這一特點。此外,正由于顏色釉在表達效果上具有較好的寬容度,能夠實現許多傳統彩繪及雕刻工藝難以實現的形色表達,因而也開始被運用于民間藝術形式的表現上。如程云的綜合裝飾作品《老屋》,通過將我國江南傳統民居以印象主義之風呈現于陶瓷裝飾中,充分發揮顏色釉的色彩與肌理,產生極具變化性的釉色效果。坍圮與斑駁的造型與釉色相互映襯,與作者所表達的情境極為貼合。

此外,從藝術精神的表達向度來看,部分作品通過綜合表現手法,呈現出濃重的批判性色彩。通過對傳統工藝性表現形式的分割、拆解、夸張、變形等方式,來從形態上展現作者對當下民間文化保護現狀的批判思考,獨創意識及個性表達十分強烈。

4 結論

民間藝術包含了民族性、地域性的情感化內容及形式,它不僅承載著現代陶瓷藝術家的濃郁鄉土情懷,同時也體現出對民間文化生存狀態的精神觀照。隨著鄉村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許多豐富多樣的民間藝術形式正面臨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而要使得民間藝術文化保持鮮活及創新力,就必須讓其成為“活”的藝術形式。其中,陶瓷裝飾作品對民間藝術元素的吸收借鑒,恰是對文化多樣性的一種保護與傳承。隨著現代陶藝家對當下文化視角關注的延伸,民間藝術正在成為一種典型文化樣式呈現在陶藝創作中。在表現手法上,以造型、色彩、紋飾等特征,實現形態及內容在解構主義及結構主義層面的提取與轉換,以及工藝技法的媒材化、語言化表達渠道,由此使得傳統民間藝術重新煥發生機,同時展現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現代陶瓷藝術景觀。

參考文獻:

[1]張道一.中國民間美術詞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181-208.

[2]李硯祖.裝飾之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60.

[3]劉清云.古樸典雅相映成趣――論現代陶藝中的祥和民俗風[J].藝術評論.2013:145.

[4]楊志.民俗陶藝的產生背景及其原因[J].中國陶瓷2007年8期.

篇6

關鍵字:陶瓷文化;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陶瓷是中國的代言,而陶瓷文化是對陶瓷的解讀與主題的深化,陶瓷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茶文化、玉文化一樣,成為獨特的文化藝術。西方世界永遠也無法解讀的中國三樣東西,樹葉、石頭、泥土。就是茶葉,玉和陶瓷。這三種東西在西方人眼里是普通的物體,而在神奇的中國人手里就成為了藝術,成為了民族的代言,是其他任何民族都無法企及的藝術。

一、陶瓷的解讀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人在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到宋朝,陶瓷文化發展至巔峰時期。陶瓷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精致的混血兒,集藝術欣賞和日常生活功用于一體,實用中處處投射出藝術的光彩,藝術里進展使用的功能。不能給人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與舒適,同時也給人美的享受。陶瓷的直接審美來自于器具的造型、圖案以及色彩。陶瓷文化蘊涵著歷史和創造的輝煌,圖案又直接作用于視覺效果,在工藝成熟、造型百態、色彩豐富的今天,瓷器的圖案設計成為人們努力探索和發展的新課題。

二、陶瓷文化的發展與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

(一)陶瓷文化的發展

“悠悠歲月,漫漫瓷路”,陶瓷文化的發展是隨著陶瓷的發展而發展的。陶瓷以及陶瓷文化起源于商、周,這個時期剛剛出現的刻紋白陶成為陶瓷文化的開篇詞,“秦磚漢瓦”書寫了陶瓷文化美麗的扉頁,“兵馬俑”永遠記錄了秦代陶瓷的偉大成就,隋唐時期的“三彩”記錄了陶瓷文化的跌宕起伏,開創了“南青北白”的歷史篇章,宋代的陶瓷可以用“冰清玉潔”來形容,這個時期的陶瓷文化是我國陶瓷文化的制高點,明清時期則給陶瓷文化寫下了完美的結束語?,F代陶瓷的發展,是在傳統陶瓷的基礎上加入了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發展,卻在傳統工藝上無法超越以往的藝術境界。

(二)陶瓷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毋庸置疑,傳統文化是陶瓷文化的血源和母體,離開了傳統文化元素,陶瓷文化將失去華夏文明的熠熠光輝,將不再是中國陶瓷文化。創新是發展的永恒主題,用血源澆灌,在母體中生發,陶瓷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這片原始的土地上,煥發出氣息清新卻依舊厚重奪目的光彩。傳統文化陶瓷文化的“源水”和“本木”。而陶瓷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和意向的托載。

(三)陶瓷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相互作用

陶器文化是通過陶瓷實物,反映一個時期的人們世界觀的主流,反映當時人們的追求和思想意識。陶瓷文化體現出傳統文化中的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通過具體的造型來表達意向的寓意,陶瓷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也是傳統文化具體符號的載體,彰顯了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所在。陶瓷文化具體地體現一個時代對歷史的尊重,反映了一個時代里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方向。因此說,陶瓷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

三、現代陶瓷中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

(一)造型的表現

千百年來我國的陶瓷造型依然是以圓為主題,現代陶瓷中無論是器皿還是藝術品,也依然是以圓形為主要的造型,傳統文化中對圓的解釋是十分豐富的,“圓”是佛、道、儒三種傳統文化的共同主題?,F代陶瓷中無論是陶瓷餐具、用品還是潔具都依然是以”圓”的造型為主,依然在彰顯著傳統文化的主題,這不僅體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體現了陶瓷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圖案色彩的表現

在現代陶瓷中,其圖案和色彩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是最為具體的,在現代陶瓷中占據大比例的依然是傳統吉祥圖案的陶瓷,這些陶瓷制品從各個角度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傳統吉祥圖案是陶瓷圖案永恒的主題和表現形式,雖然在現代陶瓷里,傳統的吉祥圖案有所改變和發展,但依然沒有偏離傳統意向的主題和基本紋樣。在色彩上,傳統的青花瓷永遠都是陶瓷精致典雅的代言,傳統文化中陶瓷文化的代言,也可以用青花瓷的色彩來托載。

(三)思想和意向的表現

現代陶瓷中,傳統文化的思想與意向的表達,依然是通過陶瓷本身的造型與圖案色彩來體現,盡管現代陶瓷無論是用途還是工藝都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但是所體現的陶瓷精神----典雅、精致、圓潤、吉祥是亙古不變的,陶瓷所承載的思想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與未來,永遠都是人文精神和美好的祝福。

四、結語

陶瓷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給傳統文化增添了無限的色彩,而傳統文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規范著陶瓷文化的發展,陶瓷文化在傳統文化中熠熠發光,傳統文化推動了陶瓷文化的發展,也架構了陶瓷文化的發展方向,在現代陶瓷中,依然以弘揚傳統文化為陶瓷的表現主題。傳統文化與陶瓷文化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成就獨特的東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張朝暉.陶瓷藝術設計的思維方法[J].藝術百家,2008(04)

篇7

關鍵詞:中國;現代;陶瓷;雕塑;風格;探析

陶瓷雕塑作為陶瓷藝術的獨特種類,現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沖擊了現代陶瓷雕塑風格。開放與多元是現代文明的最大特點,因此多元化與開放性是現代陶瓷雕塑的主要特征。多元化與開放性使得我國當代的陶瓷雕塑創作極其強化泥土的語言,無限放大和凸顯創作者的制作過程中的手工痕跡,在藝術表現形式和雕塑語言上打破了中國傳統陶瓷雕塑的創作理念,更加開放而多元的陶藝創作理念和審美標準被擴大化。當代陶瓷雕塑家的創新精神,不斷推動了當代陶瓷雕塑的發展進步,把陶瓷材料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真正的挖掘了出來,中國古老的陶瓷藝術真正和當代藝術融為一體,并逐漸成為一種獨具時代特色的藝術表達方式。

1陶瓷雕塑現代性特征闡釋

“現代性”是社會轉型中一種新質的產生和發展,它可以把現代與傳統的對立包容進來;“現代性”是社會在一種新質推動下進行轉型的過程,由此可以把由新質帶動轉型的各種現象包括進來;“現代性”是在進入現代轉型過程的現象本身之時的新中有舊、舊中有新。因此當代陶瓷雕塑的現代性不僅是對當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這種新質的肯定,而且更是對當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這種新質興起的變化結果的思考,從而進入了對現代性本身的審視。

中國陶瓷藝術的近展史就是一個對“現代性”的不斷認識過程。在工業文明日益發展和經濟文化全球化一體化的社會轉型期,作為視覺藝術的陶瓷雕塑藝術中的“現代性”與作為社會文化中的“現代性”是有關聯與區別的,現代陶瓷雕塑的“現代性”轉向體現了當代人的審美價值取向。

“現代”是現代陶瓷雕塑意義的獨特性和豐富性的發現。陶瓷雕塑的現代性是現代陶瓷雕塑表現的審美觀、情感、心理和現代語言、形式。陶瓷雕塑的現代性包含當代陶瓷雕塑藝術創作,是個性化的藝術創作,它本身是一個現代現象;同時也是當代陶瓷雕塑個性化藝術創作中呈現出來的體現了現代工業文明與文化、信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新特質”?!靶绿刭|”集中了中國陶瓷藝術創作實踐中流露出來的當代人文關懷,并且具有較鮮明的時代精神特征和藝術語言形式特征。就審美現代性的品格而言,“中國陶瓷雕塑現代性”不僅僅是文藝的“新穎性”概念,更是價值論和生存觀的概念,在相對于傳統,相對于世界其他民族,中國陶瓷雕塑現代性中內含一種價值判斷和意義取向。此外,中國當代陶瓷雕塑現代性的探討,必然涉及文化藝術現代性的探討,社會、文化藝術的現代性語境正是我們得以進行中國陶瓷雕塑現代性探索的基礎。意識傳入到廣泛的文化和歷史層面上,表現為對人性自由的追求以及對傳統、權威等各種禁錮的反叛和突破。陶瓷作為一種文化產物,在工藝和藝術的互流、發展的重要性上超越了其他的藝術形式。中國新一代的陶瓷藝術家開始對當代陶瓷藝術有了根本上的思想認識,新材料、新觀念、新手法是當代陶瓷藝術的迫切需要發展的要素。在當代陶瓷藝術的創作群體中,各大藝術院校的青年教師是中堅力量,他們因為受了當代西方藝術文明的影響,吸收了各國的文學、哲學、藝術等各方面的知識,有著自己獨特的知識構架和對藝術的理解,也正是這樣,他們引導并影響了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方向。此外,中國當代陶瓷雕塑現代性的探討,必然涉及文化藝術現代性的探討,社會、文化藝術的現代性語境正是我們得以進行中國陶瓷雕塑現代性探索的基礎。

2我國當代陶瓷雕塑的創作語言

我國當代的雕塑創作,多樣化與開放性的特征在現代主要表現在創作語言之中。陶瓷泥土作為一種材質,在我國當代陶瓷雕塑創作者眼里,泥土是作為媒介來表達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表達個人的思想和意志。受當代藝術的影響,陶瓷雕塑創作者拋開以往的創作思想及手法的束縛,開始關注媒介自身的表現力及創作者本人的思想觀念。他們借助新的工具,在創作中開創了制作手法的新規則,如用撕扯、敲打、卷立、拉伸等來表現;在釉色上的處理上也不斷的進行新的實驗探索。在當代陶瓷雕塑創作中,他們探索到一種適合自己創作的、能表現出泥土的自身特征,并通過這種樣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陶藝家的追求與不斷實驗性的嘗試,使得陶瓷雕塑的表現形式變得多樣化起來,表面肌理中擠壓的痕跡、工具敲打的紋理、刮劃的痕跡、不同方法燒成的釉面變化,以及燒成后再次彩繪等這一系列的創作技法被廣泛運用到了當代陶瓷雕塑的創作中,而后共同構筑了作品的多樣化獨特語言。這種獨特藝術語言體現了當下藝術創作的時代性、開放性,從材料的種類到性能,從創作時的肌理表現到燒成效果,這些都是傳統的陶瓷雕塑無法想象和比擬的。高科技的發展為陶瓷材料界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另外,多元的藝術文化信息,相互碰撞,成就了陶瓷雕塑家的豐富創意,作品的種類、形式、效果都趨于多元化。而這種創作的多元化,也為當代的陶瓷雕塑家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提供了更多的途徑。

3我國當代陶瓷雕塑創作語言表現

當代的陶瓷雕塑創作,從傳統的重形式轉變為了重視創作者的個人意志。創作觀的改變,這是創作者自身的精神價值所在?,F如今陶藝工作者有了新的思想觀念,傳統的束縛在他們的腦海里已不復存在,這特別體現在當下學院派的陶藝創作中,由于各大藝術院校的陶藝工作者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在藝術理論知識、藝術作品欣賞、藝術評判等方方面面都有了相當的高度。當代陶瓷雕塑創作者們以個人意志為創作出發點,一切能滿足創作者創作需求的手段、方式等都被加以運用,從此,一種個性化、多元化、全方位的當代陶瓷雕塑創作特征形成。中國當代陶瓷雕塑造型充滿著個性化的語言和符號,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創作者內心情感抒發的表現。當代社會文明影響著中國當代陶瓷雕塑的發展趨勢。當代陶瓷雕塑作品重中之重的是創作者本人的意志,是創作者某一段情感的宣泄和寄托,它記錄了創作者的一種心情。這種功能性的突破與當今的社會狀態是密不可分的,它是社會的產物,是當代藝術的延伸,它亦影響著當今的社會形態。

4結束語

我國當代中國陶瓷雕塑創作與傳統陶瓷雕塑創作的主要區別在于它從過去的實用性轉向了純粹的個人精神的表達,同時也表現為多元與開放的現代性特征,陶瓷作為一種介質,用來傳達創作者的情感,傳統意義上陶瓷中的殘缺、瑕疵等已經成為當代陶瓷雕塑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段。表現形式的多樣化、燒成方式以及個性化的材料的應用使得當代陶瓷雕塑創作具有更加強烈的個人語言和視覺符號。當代中國陶瓷雕塑創作形式上的創新主要體現在當代陶瓷藝術不拘泥于傳統,同時也是對傳統陶瓷雕塑的批判繼承和對西方藝術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兼容并包態度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創新。

參考文獻:

[1] 呂金泉.手工生活陶瓷藝術研究[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2] 程金城.中國陶瓷藝術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陶瓷繪畫藝術從其本質上進行分析,其是在陶瓷這個載體上進行繪畫而形成的藝術,陶瓷繪畫與陶瓷裝飾不同,陶瓷繪畫主要是以陶瓷為載體,將繪畫工藝呈現出來,陶瓷繪畫主要是以線條、色彩為主進行圖形的構造,與陶瓷工藝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藝術,一種文化精神。中國陶瓷繪畫的內容可以分為三種,第一,花鳥;第二,人物;第三,山水。在中國陶瓷繪畫內容中呈現出來的這三種內容,在陶瓷繪畫中,具有不同的涵義,例如在中國歷史中的石器時代,花鳥等圖案出現時期,將石器時代的神秘的宗教圖騰精神呈現出來。山水繪畫,呈現出來的是藝術意境,雖然山水畫受到中國水墨的影響,但是在陶瓷繪畫中,山水繪畫也呈現出來了一定的民間意味,是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表達,是人們的自我意識,也是人們希望的寄托。從中國歷史進行分析,陶瓷繪畫在明清時期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時期,陶瓷的制作藝術、陶瓷繪畫藝術均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和發展,這一時期,創造出了非常多精美的陶瓷藝術工藝品。從明清時期的陶瓷繪畫藝術進行分析,明清時期產生的陶瓷繪畫藝術品種類、花樣繁多,其中最為主要有青花繪畫、五彩繪畫等。陶瓷繪畫在明清兩個時代中的發展,體現出了不同的特征,在明朝初期,陶瓷繪畫已經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陶瓷繪畫中的紋飾生動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續了元朝陶瓷繪畫的風格,例如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紋飾纖細,以淡雅、沉靜為主。明朝嘉靖時期,彩陶發展到巔峰時期,陶瓷繪畫紋飾鮮明、多彩。清朝康熙時期,陶瓷繪畫中青花瓷的繪畫蒼勁有力,在色彩上、工藝上更加的鮮艷奪目,此時的陶瓷繪畫作品風格,相對的嬌艷,但是又不失淡雅。乾隆年間的陶瓷繪畫主要以奢華為主,陶瓷品上的紋飾線條柔和、規整纖細、精致繁縟。雖然陶瓷繪畫藝術在不斷地發展,不斷的革新,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對中華文化的發揚和傳承,在陶瓷繪畫發展中,民間藝術精神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2明清陶瓷繪畫中的民間藝術精神

2.1明清陶瓷人物繪畫中的民間藝術精神

明清陶瓷可以分為官窯和民窯,不管是官窯還是民窯,其陶瓷繪畫中均體現著民間藝術精神。在明清時期,青花非常受歡迎,在陶瓷紋飾中以人物為主進行繪畫的陶瓷工藝品非常少見,但是也有一些例如高士圖、仕女圖、嬰戲圖等。我們以嬰戲圖為主進行分析,嬰戲圖中的主要內容是對嬰幼兒的嬉戲玩耍進行描述,將嬰幼兒的天真爛漫體現呈現出來,嬰戲圖具有深刻的意義。明清時期,民窯陶瓷繪畫中的人物簡單而有神,表情生動,民窯陶瓷人物繪畫,富有民間意趣,將百姓淳樸的生活真實的反映出來,同時又呈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積極力量,這種民間自然和諧的藝術精神、思想精神,在官窯陶瓷繪畫中非常少見。

2.2明清陶瓷花鳥繪畫中的民間藝術精神

花鳥繪畫類型的陶瓷在明清時期非常的常見,在陶瓷花鳥繪畫中,不僅有靈動的花蟲鳥獸,還有代表地位、貴族氣質的龍鳳獸等。在明清時期官窯陶瓷繪畫中,生產最多的是帶有龍紋飾的陶瓷,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將龍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死后人們對民族圖騰的崇尚,也體現著民族精神。官窯陶瓷繪畫中的龍紋來源于民間藝術,是百姓對生命需求的寄托,在官窯陶瓷中龍紋繪畫,體現著富有創造性民間藝術精神。明清民窯陶瓷繪畫中,花鳥的繪畫,多體現在靈動、自由、活潑等方面,在民窯陶瓷花鳥繪畫中,體現出來的是狂野的生命力,將最淳樸的民間藝術精神體現出來。在民窯中,動物題材的陶瓷非常多,龍鳳是百姓最喜歡的動物,龍、風是生命力的象征,百姓的對龍鳳的喜愛,也是百姓對生活美好、幸福的向往。在民窯陶瓷花鳥繪畫中,體現著積極向上的民間藝術精神。

2.3明清陶瓷山水繪畫中的民間藝術精神

從明清兩代陶瓷繪畫的發展進行分析,人物繪畫、花鳥繪畫的發展相對較早,而山水繪畫的發展起步較晚,所以明清時期的陶瓷山水繪畫工藝品較少。在明清時期官窯中的山水陶瓷繪畫主要在永樂和康熙時期,在康熙時期的發展,有較高的成就。明朝永樂時期產生的官窯陶瓷山水繪畫代表作品有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該件官窯中的山水繪畫呈現出來的是翻滾洶涌的海浪,結合三足爐自身的特點,呈現出一種雄偉氣魄的景象,具有雄視天下江山的寓意,將當時皇室的盛世、審美、精神需求等進行充分的體現。在康熙時期的官窯山水繪畫,富有文人氣息,山水景物的取景具有廣闊的視覺,在皇室使用的陶瓷中,山水繪畫圖案,具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例如山石、海浪等,其代表著長壽多福,在官窯山水繪畫中這些意象來自民間,體現了富有創造力的民間藝術精神。在民窯山水繪畫中,山水風景是一種繪畫裝飾,是百姓對休閑、安逸生活的一種向往。民窯陶瓷上的山水繪畫,是百姓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映射,是百姓對自由生活的憧憬。民窯山水繪畫發展較晚,而且大部分山水繪畫是文人對自己情感的抒發,將其心聲向往的自由世界呈現出來,也將民間藝術精神進行了體現。

3民間藝術精神

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啟示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民間藝術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包含著中國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蘊。民間藝術它是一個多概念的詞語,可以將其理解為勞動人們的美術,還可以將其理解為大眾美術,民間藝術是有普通老百姓自己創造的一種美術。隨著歷史的發展,民間藝術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再是簡單的審美,民間藝術的創作開始融入功利實用的動機,所以民間藝術作品大多為工藝品,而且這些工藝品在生活中,具有自己獨特的不可缺少的實用性。民間藝術的實用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精神實用,一個是物質實用。在民間藝術精神中,最為突出的有三點,第一,祈子延壽;第二、驅魔辟邪;第三,招財納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精神是勞動者智慧的結晶,是其精神追求和期望,在長期的發展和時間中,逐漸地形成民間傳統藝術思想,民間藝術精神是中華人們智慧的本質,是中國文化發展中,無法替代的一種文化精神,是勞動審美、藝術創作的內涵。明清時期的陶瓷繪畫藝術,充分地展現了民間藝術精神,在陶瓷繪畫中,不僅講究繪畫的工藝技巧,材料的表現性,還需要強調陶瓷繪畫藝術的形式美、表達性,民間藝術精神在陶瓷繪畫中的融入,呈現出了陶瓷繪畫的不同藝術風格。中國擁有優秀的傳統藝術文化和歷史,明清時期的陶瓷繪畫藝術中的民間藝術精神,不僅對中國傳統藝術魅力的欣賞和學習,也是為了更好的宣傳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民間藝術精神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民間藝術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支撐,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多樣的重要影響,也是傳統文化藝術形成的靈感源泉,發展傳統文化藝術,研究民間藝術精神,在傳統藝術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用、體現進行研究,也讓我們認識到中國陶瓷藝術發展的民間藝術精神的重要性,讓我們知道民間傳統藝術在陶瓷護繪畫中精神之美,知道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存在價值和意義,讓我們不斷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發揚民間藝術精神,保護民間傳統文化藝術。保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4小結

篇9

關鍵詞:中國畫;陶瓷藝術;繼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7-0032-01

一、中國畫藝術對陶瓷藝術的互溶性

陶瓷藝術與中國畫藝術同樣都是植根于中華文明之上,這兩種藝術形式的表現是相互借鑒的。陶瓷藝術上的很多藝術表現手法是來源于中國畫藝術的,如在整體的藝術表現形式上,陶瓷繪畫中也是強調中國畫的點線面的運用特點。在很多陶瓷作品中關注的是線條的運用,講究整個運筆的筆法、線條走勢的氣韻,在整體的線條布局上,流暢、淋漓的特點運用廣泛。在彩繪陶瓷中,依照陶瓷本身材質的色彩,然后按照國畫技法的表現方式,在色彩的運用上透露出國畫的神韻。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多樣的,陶瓷彩繪也會有相應的表現形式,可以說基本上所有的國畫技巧和風格都可以在陶瓷藝術中得以體現。很多陶瓷藝術家本身就是國畫大師,同樣也有很多的國畫大師也會在陶瓷繪畫中進行一定的創作,可以說中國畫藝術與陶瓷藝術的發展是相互輝映的,是彼此互相融合促進的,是很難分開的。

二、中國畫藝術與陶瓷藝術的區別

中國畫藝術與陶瓷藝術的絕大部分的表現形式,題材選擇和繪畫技藝是差不多的,但是這兩種藝術表現方法由于在創作的材質上的區別,也導致了這兩種是有一定區別的,進而影響到他們的藝術表現。

(一)制作工藝上的區別

陶瓷藝術是刻畫在瓷胎上,然后進過高溫和烈火的考驗才能顯現的,因此很多人稱陶瓷藝術是火的藝術。中國畫只要在畫紙上勾勒就可以了,因此這兩種在制作工藝上是有區別的,好的陶瓷藝術大師,必須要懂得瓷胎后期過火對整體繪畫的改變,應該能有事先的準備。

(二)表現手法的區別

大部分的中國畫都是在方形的宣紙上進行創作,因此在整體上的布局是有左右的輕重衡量,而陶瓷繪畫是刻畫在立體的陶瓷作品上,因此在進行陶瓷作品創作時,要注意整體繪畫布局要和整個作品的器形想結合,還要注意整個繪畫圖案的立體對接,因為立體的陶瓷作品是沒有左右邊界的。

三、陶瓷藝術對中國畫藝術的繼承和創新

(一)陶瓷藝術對中國畫藝術的繼承

陶瓷藝術是隨著制瓷工藝發展而逐步產生的。中國畫藝術的產生要早于陶瓷藝術,特別是陶瓷繪畫的發展,因此陶瓷繪畫藝術從一開始就繼承了中國畫藝術的特點。首先在構圖上,陶瓷繪畫很好的繼承了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這樣才能在有限的陶瓷器形上進行通景山水和人物的繪制。其次是在整體構圖中注意了留白,中國畫的傳統特點就是“計白當黑”,在陶瓷藝術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最后就是中國畫強調的是寫意傳神,追求神似而非形似,這在陶瓷傳統表達形式上也很好的得以體現。

中國畫藝術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特點也在陶瓷藝術的發展中得以很好的繼承。中國瓷器主要產于景德鎮,而景德鎮粉彩瓷器“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可以說景德鎮的瓷器深受當時中國畫特別是工筆畫的影響。在陶瓷繪畫中的構圖上、表現技法、題材選擇上都與當時的繪畫風格很相似。整個表現的形式主要有工筆重彩、淡彩寫意、潑墨,運筆講究骨干、白描勾勒,追求立意與詩書意境結合,這些都是中國畫的獨有表現形式。在線條的運用上特別注重,如人物“十八描”等,都是陶瓷裝飾上所運用和借鑒的線描技法。無論古彩、粉彩、新彩、青花都離不開線條的運用。這點對陶瓷裝飾是至關重要的。

(二)陶瓷藝術對中國畫藝術的創新

隨著時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逐步變化,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陶瓷藝術也會隨著變化。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多的借鑒西方繪畫的技巧,開始注重對顏色的把握,開始注重寫實與寫意相結合。在創新方面,陶瓷藝術可以相對來說做的更好,陶瓷藝術的表現手段比中國畫要豐富,陶瓷藝術是一個相對于立體的藝術表現手段。可以通過對陶瓷上的大面積的顏色和線條的改變,使得中國畫和國際繪畫風格的融合。同時我們在對陶瓷藝術的創新時不能完全脫離中國傳統,畢竟只有民族的,才會是世界的。現在中國畫藝術和陶瓷藝術的創新主要是表現題材上的創新,不能只拘泥于傳統的詩書意境,要能按照現代藝術消費者的想法,創作者要根據傳統的技巧來實現對于新的題材的表達。陶瓷藝術除了要在題材上注意創新,還要注意題材、表現技法與器形的相結合創新,這樣才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冰與火陶瓷;藝術創新;研究;探索

“冰與火陶瓷”藝術的創新點:

在“冰與火陶瓷”藝術中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材料創新、工藝創新和樣式創新等方面。

1、技術創新:一是研發的多次覆蓋法。在“冰與火陶瓷”燒制中,利用陶瓷黑白釉在裸坯上做多次覆蓋、疊加等,使釉面能夠產生凸起變化以及縮釉和流淌。二是溫度控制法。在燒制過程中,通過中期保溫和后期急速升溫,以及窯溫控制和多次燒制法產生釉色的自然流動,恰到好處的表現冰雪流動性與相容性,使冰雪意境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自然凍結法。在冰花瓷器的制作中,為體現冰花千變萬化的自然美感,在高溫燒制后,采用自然溫度快速低溫冷卻辦法,利用自然凍結法,即冷空氣與高熱量泥料交流進行后期加工技術,使器物表面的冰花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2、材料創新:一是綜合調制法。傳統陶瓷主要是采用陶土和瓷土制作而成,“冰與火陶瓷”運用陶瓷膠、瓷土及綜合調和法以及陶瓷溶劑調和的新配方,在陶瓷坯子上做出立體或浮雕效果,解決了傳統陶瓷不能進行立體造型的問題,提高了釉料在塑造起伏變化較多造型作品時燒制過程中的可控性,避免了傳統釉料由于涂抹過厚,燒成時造成無序流淌、破壞造型的弊端。二是材料添加法。通過添加北方獨有的曲柳土等新材料,使浮雕式花紋、圖案、特殊造型等能夠在罐體上定型,為冰雪、冰花造型創意的表現提供了堅實保障。

3、工藝創新:一是多技法并用。“冰與火陶瓷”為了更靈活更完美的表現冰雪與冰花藝術效果,探索了更豐富的制作技法。在陶瓷坯子上除綜合運用噴釉、澆釉、畫釉、點釉、撒釉外,還大膽嘗試使用毛刷、畫刀等多種上釉工具。二是多畫種借鑒。在底釉上運用了中國畫的“皴、擦、點、染”及油畫中的“涂、擦、擺、按、塑”等技法以及多種表現形式、裝飾手法和藝術語言。燒制出的作品,既有中國畫的意境和神韻,又有油畫般的豐富與厚重感。三是聲波振動法。在冰花造型上,采用全新的聲波振動工藝,從而形成自然形態的、不可重復的冰花浮雕紋理,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4、樣式創新:擁有獨特的藝術樣式是藝術創作的追求,“冰與火陶瓷”藝術的語言是在傳統陶藝母體里派生出來的?!氨c火陶瓷”借鑒了于志學先生所創造的冰雪山水畫的特點,并經過長期探索、反復實驗在實踐中積累和提煉出自己獨特的表現模式和藝術風格?!氨c火陶瓷”所具有的獨特藝術語言和表現模式,使“冰與火陶瓷”藝術品的面貌與傳統繪畫形式描繪的冰雪陶藝有了質的不同,通過獨特的技法和形式語言形成了厚重、晶瑩、冷逸、寧靜、深邃、雅致、祥和的冰雪意境。

“冰與火陶瓷”藝術的創新價值:

“冰與火陶瓷”在繼承和發掘傳統制作技藝的同時,運用陶瓷制作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通過對陶瓷制作創新性藝術表現的研究與北方地域特色相結合,以冰雪特色設計為主體,以生動、新穎的形式展示陶瓷的冰雪特色藝術表現力,突出地域文化與特色藝術表現相結合的研究與應用,創制出全新的“冰與火陶瓷”藝術品,使地域性的文化藝術能夠得到關注與展示,使“冰與火陶瓷”藝術品得以具體的實施與成果推廣。目前,國內外陶瓷行業隨著時代的發展向更廣闊的領域拓展,向更高的層面攀升。在世界進入信息化r代的背景下,“冰與火陶瓷”藝術更是以獨有的文化特征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嶄新的面貌。今天人們對陶瓷藝術品的需求心理如同先民創造它一樣,并賦予它更高的應用價值與精神內涵。國際貿易、展示與交流、社會需求等因素推動著陶瓷藝術不斷創新與發展,新品種、新樣式不斷涌現,走上國際平臺,走向世界各地。縱觀國內外陶瓷業發展,現代陶瓷藝術品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在工藝、技術、材料、創意、表現、審美等諸方面都得到了跨越式發展,陶瓷藝術品百花齊放,異彩紛呈。但靜而觀之,現代陶瓷藝術品無論在形式上如何變化,其紋飾均以釉色平涂為主,表現上所呈現的起伏變化,要么是因泥胎造型產生的,要么是通過釉色涂抹厚薄產生的;另外,少見一些表現冰雪景觀的或以冰雪為創作題材的陶瓷作品問世,但表現手法傳統、單一,不成規模和體系,特色也不鮮明。